讀后感不僅是對書籍的簡單概括和評價,更是對自己思想和態(tài)度的反思和表達。那么如何寫一篇有深度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要充分閱讀并理解所讀的書籍,對書中的核心觀點和主題進行把握。其次,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和感受來思考書中的觀點,并通過舉例子、加以對比、進行分析等方式進行展開。同時,我們還可以引用一些書中的名言警句或者是與所讀書籍相關的文學作品、歷史事件等來豐富文章內容。此外,我們要注重讀后感的邏輯性和連貫性,文章結構要清晰,觀點要有層次感,適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和修辭方法來增強表達的效果。最后,我們還可以在讀后感中加入一些個人的感想和思考,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情感共鳴和思維深度。寫讀后感是一種對自我的思考和表達,體現(xiàn)了我們對所讀內容的感受和體驗,同時也是對作者和書籍的致敬和贊美。在這里分享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寫作的啟迪和靈感。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一
在1921年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沉淪》剛出版時上海文藝界就對其進行了猛烈攻擊。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學生在日本留學中的遭遇,而這位主人公即郁達夫本人的化身。
主人公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飽受著“種族歧視”和“生理需要”的折磨。他為獲得自己渴望的真摯的愛情愿意拋棄一切,然而,他所渴望的愛情卻難以實現(xiàn),以至于他的內心逐漸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他開始偷窺浴女、到妓院尋歡,開始為了滿足自己的一時愉悅與滿足而深陷在墮落的沼澤中不能自拔。
而這一切的源頭是列強各國的入侵、中國的逐漸衰敗、中國人的虛偽、中國人的思想落后。這些讓幾乎所有的中國青年陷入了迷茫。
這部以第一人稱表達為主的小說從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和當時的社會入手,郁達夫用這個第一人稱表達出了對當時社會的疑問和哭訴,表達出了郁達夫內心的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的一系列的矛盾沖突。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二
在全球旅游中,僅僅重申新興市場作為“主要的旅游客源或是目的地”(p.419)的重要性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從這點來看,李想博士的文章恰逢其時且富有建設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來自新興世界地區(qū)的人參與到旅游實踐中,然而在學術領域里,我們對這類市場的研究卻很滯后。
當“發(fā)展中國家顯示出相當?shù)脑鲩L勢頭和經(jīng)濟潛力”時(p.419),新興市場就不僅僅是一個情境或是一個背景,還是一種機制,一種促進消費者行為形成、中介的機制,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reconfigure)消費者行為。
蓬勃發(fā)展的中國市場非常符合這一情形,故而中國旅游市場研究者應該更細致地理解其消費者的心理機制和行為表現(xiàn)。
“為什么”的問題
作為新興市場(尤指中國)的旅游研究者,我常常收到這樣的問題,“中國文化有怎樣的'獨特之處?”或是“中國消費者與西方消費者有怎樣的區(qū)別?”雖然這些都是我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想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在李想博士文章里,我得到了一些啟發(fā)。
文章中,李想博士從新興市場和發(fā)達市場、宏觀和微觀角度描述了“新興市場情境與其他市場的區(qū)別問題”,其中有一個觀察尤其吸引我,同時也是我在近來研究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盡管市場增長已經(jīng)鼓勵了許多有關中國旅游者的研究,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仍采用西方的范式或者是“中國樣本加西方框架”來驗證(新瓶裝舊酒),同時,許多研究者已經(jīng)意識到使用西方范式研究中國市場存在一些局限,例如以下幾點。
現(xiàn)代旅游理論很大程度上基于以歐洲為中心的范式假設。
然而,作為以東方文化為基礎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情況和歐洲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發(fā)達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跨文化情境下,如果不加區(qū)分地套用西方范式和框架,不嘗試發(fā)展概念,則會給測量內容和情境、以及理論推廣帶來潛在的問題。
特別是從其他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中提煉的有限的測量題項可能限制了中國旅游者充分表達他們行為和體驗的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維度和組成題項是否能通過同樣的方式被解讀是存在疑問的。
應該指出的是,當和其他西方旅游者做比較時,盡管中國旅游者似乎并沒有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行為,但是他們擁有一些由文化根基產生的特點,而在之前的測量中并沒有捕捉這些特點。
因此,已有的維度和組成題項可能無法發(fā)現(xiàn)中國旅游者行為的一些細微差別。
例如,類似的維度,由于受社會和文化的重建影響,可能并不顯示相同程度的相關性或重要性。
李想博士提出通過教育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例子說明了這一問題。
盡管幾乎所有的社會都強調教育的意義,但是與教育追求有關的期望可能在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
例如,“學而優(yōu)則仕”這一中國信仰可能是一個中國文化視角的具體維度。
這種文化差異可能是測量中國旅游者行為時在方法論上面臨的主要困難。
此外,李想博士指出來自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已表現(xiàn)出“消費動機的快速轉變,從基本的生理/生存需要到對質量、價值、便利以及更快樂的追求”(p.420)。
從需要實現(xiàn)的視角看,人類需要是復雜且寬泛的,盡管食物和住所等基本需要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但是由社會和文化參數(shù)框定的更高水平的需要則不容易理解。
來自新興地區(qū)的旅游者可能以相當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他們的社會和文化需要可能有所不同,因而有關度假行為的視角可能大相徑庭。
“前方有什么機會”的問題
在談到“前方有什么機會”的問題時,李想博士概括了一系列未來研究的機會,敦促我們擴大消費者基礎。
總體上來看,中國社會經(jīng)濟正在經(jīng)歷市場導向改革、大規(guī)模城市移民以及不斷擴大的階級分化等變革,由此催生了與中國情境相關的特殊細分市場,包括新中產階級旅游者、中國的暴發(fā)戶、個人主義風格的千禧旅游者以及常常被忽略的低收入、低教育的旅游者。
這些新興的細分市場的存在表明旅游活動越來越開放多元,同時有著很大的市場消費潛力,但是我們對這些人群的休閑和旅行需要的了解卻非常少。
同時,這些市場的存在使得如今中國的社會結構變得錯綜復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近來已經(jīng)受到西方媒體廣泛關注的殺馬特亞文化群。
當年輕的移居者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實中掙扎時,當這一群體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長時,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卻少之又少。
同時,我們又可以合理推斷,對于那些處在變化的政治歷史模式前沿的群體來講,休閑和旅行的體驗具有社會經(jīng)濟意義。
我和我的合作者已經(jīng)嘗試在更寬泛的社會現(xiàn)象情境下對旅游進行解讀,在某種意義上,探索旅游的變遷實際上是如何揭示社會的變化。
“那又怎樣”的問題
既然西方量表解釋中國旅游者行為的力量有限,在我們的研究中,就需要超越現(xiàn)代的以歐洲為中心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復制已有的量表。
那么,如何能做到呢?我們怎樣更充分、準確地應對新興市場群體?作為研究者,我們想要更豐富、更敏感地解讀新興旅游市場,具體在測量的層面,則需要聚焦于構念、題項上,進而思考如何產生與文化、社會經(jīng)濟相關的維度。
可以說理論構建的時間似乎已成熟,裝在新瓶子中的舊酒嘗起來不新鮮,而我們可以為新酒裝入新瓶子中喝彩。
然而,雖然西方的范式在應用中存在嚴重局限,但并不是完全無效,這意味著我們不一定需要或是應該提倡完全的范式轉換或是普世規(guī)則來推翻之前的實證現(xiàn)象。
正如李想博士所主張,盡管我們承認傳統(tǒng)營銷原則的局限,即“它們建立在不能可靠地解釋新興市場特性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和體驗經(jīng)濟的基礎上”(p.424),尋找中層理論來尋求解釋是現(xiàn)實的,因為“我們不僅能夠結構化地重新組織已有的發(fā)現(xiàn),延展它們的邊界(大致是“舊酒,新瓶”方法),而且可以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引領新的方向(“新酒,新瓶”方法)”(p.424)。
通過新瓶中的舊酒,我們只能“舉杯消愁愁更愁”,然而端起新瓶中的新酒,我們則能“共君一醉一陶然”。
事實上,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合作者在內的許多研究者已經(jīng)開始使用更基礎的方法和更本土的視角來探索中國消費者是哪類消費者,他們在旅途中尋找什么,他們實際上做什么。
有如下兩個例子。
1)傳統(tǒng)文化價值作為中國消費者指導原則的角色。
2)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如何與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互動,乃至挑戰(zhàn)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
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在國內、區(qū)域內、長距離的國際旅游行為和體驗上的差別將會是另一個有趣的研究主題。
這樣的洞察將產生理論意義,并且為試圖吸引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目的地和企業(yè)提供實際可用的框架。
最后的思考
文化是動態(tài)的,新興市場的概念也是如此。
正如李想博士指出的,新興市場將生長成為先進的經(jīng)濟,而先進的經(jīng)濟將可能再次成為新興市場。
有趣的是,中國這一新興市場,在過去的兩千年中曾經(jīng)是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經(jīng)濟,直到18,西方才通過產業(yè)革命超過了中國。
在此之前,西方人通過橫跨大陸的旅程去獲得東方商品,例如瓷器、茶以及絲綢等。
來自中國——當時世界的中心的任何物品都被認為是優(yōu)質的、有地位的。
如今,在中國與西方的第二次接觸中,中國正在發(fā)展、過渡和新興。
誰又知道接下來將發(fā)生什么?可是時候將新酒倒入新瓶中來滿足我們的求知欲了。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三
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xiāng)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郁癥”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后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shù)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后,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國并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小說中的“我”的感傷大多是由于所謂的“憂郁癥”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fā)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于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tài)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表現(xiàn)出來而已,將小說的主題勉強拉到“愛國主義”上,我以為并不符合小說的真正實質。而從敘述者的語氣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這一點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因此在描寫到主人公的某些內心情緒時,會有一些近似調侃的句子出現(xiàn)。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fā)生了齟齬,并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蝎一樣”,然后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
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夸大的細數(shù)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后評論者力圖回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xiàn)代文學史上無法回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xiàn)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么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對“性欲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四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一直受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對于教學,我還能符合要求;可是長期以來,科研是我的弱項。
是,記錄下一些自己的收獲和想法。
一、關于選題
(一)如何進行選題?
一個好的選題是一篇論文成功的一半。最好以問題到導向確定論文的選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都在變,就像一個大試驗場,因此這里面有很多很好的素材可以去挖。
如果能在中國找到一個有意義的選題,別人研究過但你有好辦法,或者別人根本沒有研究過,那是非常好的。
(二)什么樣的是好選題?
第一種選題是要有新的理論構想。
做純理論的東西不是很容易,因此還是需要問題導向,可以是在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什么東西,但現(xiàn)有的理論解釋不了,然后去發(fā)展一個新的理論。姚洋在報告中提到最忌諱看到的一類文章是,將一個已有的理論模型中假設改一改,進行非常復雜的推導,最后推導出的是一個非常沒有價值的東西,另外改已有模型的假設往往會改錯。
因此,最好是從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題目,而不是純粹地去改已有的理論模型。
第二種選題就是解釋一個謎或者意外。謎就是邏輯上無法找到答案的現(xiàn)象。
譬如,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在寫《中國古代技術史》這套書的時候,他提出來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技術水平到了如此之高的地步,但為何近代的工業(yè)革命沒有發(fā)生在中國,似乎在邏輯上沒有辦法解釋,這就是一個謎。意外就是你發(fā)現(xiàn)了和現(xiàn)有理論預測相左的經(jīng)驗事實。
譬如,理論上說隨著價格上升需求會減少,但后來吉芬發(fā)現(xiàn)價格上升需求上升的事實,這就是一個意外,對于這個意外進行解釋也是一個好的選題。無論是你發(fā)現(xiàn)的謎還是意外,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抓住審稿人的眼神。
第三種選題就是用現(xiàn)有的理論來解釋現(xiàn)象,比如說檢驗現(xiàn)有的理論。有很多理論,以前沒有檢驗過,然后可以用新的數(shù)據(jù),新的計量方法去檢驗,這也是一類選題。在做這類選題是,一種是用新的數(shù)據(jù)去檢驗理論。姚洋指出如果是論文是用微觀數(shù)據(jù)做的,被拒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同時,姚洋指出中國現(xiàn)在的微觀數(shù)據(jù)較少,現(xiàn)在做微觀研究可用的數(shù)據(jù)就2個,中國居民家庭收入調查(chips)和美國北卡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國健康和營養(yǎng)調查(chns)。另外,北大有兩個數(shù)據(jù),一個是趙耀輝老師領導做的charls,主要做退休和健康的數(shù)據(jù)。
這個數(shù)據(jù)在ccer的網(wǎng)站上就可以查到的并且免費下載;另一個是中國家庭動態(tài)調查(cfps),由于數(shù)據(jù)庫是北大出錢做的,所以北大先用,明年10月對外公布。另一種就是用新的計量方法。
幾類不好的選題。一是改別人模型的假設;二是,沒有把經(jīng)驗事實弄清楚,就生搬硬套別人的理論模型去解釋;三是,稻草理論;四是,研究決定因素的文章。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文章在研究某一問題時提出了很多變量,然后運用計量的方法對這些變量進行回歸。
姚洋認為這不是做研究的方法,他認為應該是研究一個機制,控制其他變量把一個機制說清楚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問工會對工資有沒有影響,只要把這個因素搞清楚就可以了,而不是說非要去研究工資有哪些因素決定。
二、關于寫作技巧
(一)關于理論研究的寫作技巧
做理論研究,并不是寫出一個模型,然后模型推導出什么結果就是什么結果。做經(jīng)濟學的文章,首先是我已經(jīng)知道了我要的結論;然后將一個符合直覺的故事用自然語言表述出來。
當然,如果故事沒辦法用自然語言表述出來,那肯定是什么地方出現(xiàn)問題了;最后是找到適當?shù)慕?jīng)濟學模型,用嚴謹?shù)臄?shù)學語言把故事用表達出來。
這里有個關鍵的地方,就是用適當?shù)慕?jīng)濟學模型,最好使用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學模型,就能把它給講出來,模型又比較精巧,然后你還能用數(shù)學語言講出來。
(二)關于經(jīng)驗研究的寫作技巧
經(jīng)驗研究,好的數(shù)據(jù)是第一要務。姚洋認為,省級的數(shù)據(jù)現(xiàn)在基本上都被大家用爛了,除非有好的主題,他建議大家少用省級數(shù)據(jù),花一點時間收集縣的數(shù)據(jù)、城市的數(shù)據(jù)。
另外,在做經(jīng)驗研究時,不能直接將數(shù)據(jù)扔到模型中,認為回歸出來什么結果就是什么結果。經(jīng)驗研究也要有故事,最好要有理論模型,有分析框架。
寫完分析框架,就更清楚地知道在做數(shù)據(jù)分析時應該放入什么樣的變量,思路會更清楚。
三、優(yōu)秀論文的寫作
第一個是要說清楚文章在文獻中的定位,開篇就要說。論文的摘要很重要,姚洋提到很多文章在看過摘要后,就會決定不給發(fā)表了,這是因為通過看摘要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什么都沒說。
另外,論文的前言很重要。審稿人一般都先看文章前言,然后看結論。如果他覺得沒意思,就會砍掉了。
所以一定要在前言里面寫清楚,文章在文獻中的定位是什么,你的貢獻在哪里。
第二個是要在前言里面把自己的故事說清楚,如果是做計量研究,把使用的方法大體上主要的說一遍,把結論說一遍。并且要在前言里面說清楚論文用的是什么數(shù)據(jù)。
第三個是要尊重規(guī)范,文字要符合語法,這個是最基本的要求。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五
花兒錯過了花期,于是晚放的它更令人驚艷贊嘆;蝶兒錯過了春夏,但形單影只的它卻更讓人垂憐。我們也許錯過了許多,但我們何必妄自菲薄,因為我們錯過的同時也許會收獲了其他。
是“夏始春余,葉嫩花初”的時候,恰逢放榜,木木來到我們家,哭喪著臉。我知道,他考的不理想。我不太會說話,只是陪著他坐著,氣氛是說不出的尷尬。驀地,木木伏在案幾上,用手撥弄著含羞草,略帶自嘲的聲音從嘴中蹦了出來:“小虎,你說我是不是很笨?”我一臉愧怍,連聲說:“哪有,哪有!你看你吉它彈的那么棒,我可是羨慕死了呢!”木木輕笑:“是?。∥覐椉@么好,與成績一比,真是鮮明地諷刺呢!”木木握緊了拳頭,指甲嵌進了肉里。
我一剎間沒了主意,氣氛愈加地凝重。良久,我緩緩地說:“木木,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受??芍锌籍吘共荒軟Q定你的一生,你又何必如此呢?要知道,我們都錯過了!”
“我們?”木木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我,一臉的不信服。
“對,木木。你知道嗎,我自己打小就希望做一個流浪歌手,背著吉它走四方??沙林氐呢摀屛义e過了學習吉它的時機,而你的出現(xiàn),是對我夢中形象最好的詮釋。甚至,我當初認為上帝不忍心看到我的夢想跌倒在“狂沙”上,于是把你放到了我的身邊!”
木木有些不好意思,撓了撓頭,“呵呵,是嗎?”
“是的!木木,中考并不是最后的考試,你只是錯過了這一次,并未錯過整個人生。這樣吧,我?guī)湍銣亓暪φn,你幫我練習吉它,讓我們倆都能遂了自己的心愿,怎樣?”
了留洋班,沒想到真的考上了。他說要謝謝我,這一次他沒錯過。
只覺得突然換了心境:走到哪里,賞到哪里,便無謂錯過了。下山的路,人生的路,都要以這心境來走。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六
在全球旅游中,僅僅重申新興市場作為“主要的旅游客源或是目的地”(p. 419) 的重要性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從這點來看,李想博士的文章恰逢其時且富有建設性。如今,越來越多的來自新興世界地區(qū)的人參與到旅游實踐中,然而在學術領域里,我們對這類市場的研究卻很滯后。當“發(fā)展中國家顯示出相當?shù)脑鲩L勢頭和經(jīng)濟潛力”時 (p. 419),新興市場就不僅僅是一個情境或是一個背景,還是一種機制,一種促進消費者行為形成、中介的機制,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應該重新認識 (reconfigure) 消費者行為。蓬勃發(fā)展的中國市場非常符合這一情形,故而中國旅游市場研究者應該更細致地理解其消費者的心理機制和行為表現(xiàn)。
作為新興市場(尤指中國)的旅游研究者,我常常收到這樣的問題,“中國文化有怎樣的獨特之處?”或是“中國消費者與西方消費者有怎樣的區(qū)別?”雖然這些都是我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想回答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在李想博士文章里,我得到了一些啟發(fā)。文章中,李想博士從新興市場和發(fā)達市場、宏觀和微觀角度描述了“新興市場情境與其他市場的區(qū)別問題”,其中有一個觀察尤其吸引我,同時也是我在近來研究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盡管市場增長已經(jīng)鼓勵了許多有關中國旅游者的研究,但是大多數(shù)研究仍采用西方的范式或者是“中國樣本加西方框架”來驗證(新瓶裝舊酒),同時,許多研究者已經(jīng)意識到使用西方范式研究中國市場存在一些局限,例如以下幾點。
現(xiàn)代旅游理論很大程度上基于以歐洲為中心的范式假設。然而,作為以東方文化為基礎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情況和歐洲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發(fā)達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跨文化情境下,如果不加區(qū)分地套用西方范式和框架,不嘗試發(fā)展概念,則會給測量內容和情境、以及理論推廣帶來潛在的問題。特別是從其他的社會和文化情境中提煉的有限的測量題項可能限制了中國旅游者充分表達他們行為和體驗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維度和組成題項是否能通過同樣的方式被解讀是存在疑問的。
應該指出的是,當和其他西方旅游者做比較時,盡管中國旅游者似乎并沒有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行為,但是他們擁有一些由文化根基產生的特點,而在之前的測量中并沒有捕捉這些特點。因此,已有的維度和組成題項可能無法發(fā)現(xiàn)中國旅游者行為的一些細微差別。例如,類似的維度,由于受社會和文化的重建影響,可能并不顯示相同程度的相關性或重要性。李想博士提出通過教育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例子說明了這一問題。盡管幾乎所有的社會都強調教育的意義,但是與教育追求有關的期望可能在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例如,“學而優(yōu)則仕”這一中國信仰可能是一個中國文化視角的具體維度。這種文化差異可能是測量中國旅游者行為時在方法論上面臨的主要困難。
此外,李想博士指出來自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已表現(xiàn)出“消費動機的快速轉變,從基本的生理/生存需要到對質量、價值、便利以及更快樂的追求”(p. 420)。從需要實現(xiàn)的視角看,人類需要是復雜且寬泛的,盡管食物和住所等基本需要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但是由社會和文化參數(shù)框定的更高水平的需要則不容易理解。來自新興地區(qū)的旅游者可能以相當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他們的社會和文化需要可能有所不同,因而有關度假行為的視角可能大相徑庭。
在談到“前方有什么機會” 的問題時,李想博士概括了一系列未來研究的機會,敦促我們擴大消費者基礎。總體上來看,中國社會經(jīng)濟正在經(jīng)歷市場導向改革、大規(guī)模城市移民以及不斷擴大的階級分化等變革,由此催生了與中國情境相關的特殊細分市場,包括新中產階級旅游者、中國的暴發(fā)戶、個人主義風格的千禧旅游者以及常常被忽略的低收入、低教育的旅游者。這些新興的細分市場的存在表明旅游活動越來越開放多元,同時有著很大的市場消費潛力,但是我們對這些人群的休閑和旅行需要的了解卻非常少。同時,這些市場的存在使得如今中國的社會結構變得錯綜復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近來已經(jīng)受到西方媒體廣泛關注的殺馬特亞文化群。當年輕的移居者在城市和鄉(xiāng)村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實中掙扎時,當這一群體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長時,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同時,我們又可以合理推斷,對于那些處在變化的政治歷史模式前沿的群體來講,休閑和旅行的體驗具有社會經(jīng)濟意義。我和我的合作者已經(jīng)嘗試在更寬泛的社會現(xiàn)象情境下對旅游進行解讀,在某種意義上,探索旅游的變遷實際上是如何揭示社會的變化。
既然西方量表解釋中國旅游者行為的力量有限,在我們的研究中,就需要超越現(xiàn)代的以歐洲為中心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復制已有的量表。那么,如何能做到呢?我們怎樣更充分、準確地應對新興市場群體?作為研究者,我們想要更豐富、更敏感地解讀新興旅游市場,具體在測量的層面,則需要聚焦于構念、題項上,進而思考如何產生與文化、社會經(jīng)濟相關的維度??梢哉f理論構建的時間似乎已成熟,裝在新瓶子中的舊酒嘗起來不新鮮,而我們可以為新酒裝入新瓶子中喝彩。
然而,雖然西方的范式在應用中存在嚴重局限,但并不是完全無效,這意味著我們不一定需要或是應該提倡完全的范式轉換或是普世規(guī)則來推翻之前的實證現(xiàn)象。正如李想博士所主張,盡管我們承認傳統(tǒng)營銷原則的局限,即“它們建立在不能可靠地解釋新興市場特性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和體驗經(jīng)濟的基礎上” (p. 424),尋找中層理論來尋求解釋是現(xiàn)實的,因為“我們不僅能夠結構化地重新組織已有的發(fā)現(xiàn),延展它們的邊界(大致是“舊酒,新瓶”方法),而且可以提出新的研究問題,引領新的方向(“新酒,新瓶”方法)”(p. 424)。通過新瓶中的舊酒,我們只能“舉杯消愁愁更愁”,然而端起新瓶中的新酒,我們則能“共君一醉一陶然”。
事實上,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合作者在內的許多研究者已經(jīng)開始使用更基礎的方法和更本土的視角來探索中國消費者是哪類消費者,他們在旅途中尋找什么,他們實際上做什么。有如下兩個例子。1)傳統(tǒng)文化價值作為中國消費者指導原則的角色。2)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如何與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互動,乃至挑戰(zhàn)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在國內、區(qū)域內、長距離的國際旅游行為和體驗上的差別將會是另一個有趣的研究主題。這樣的洞察將產生理論意義,并且為試圖吸引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目的地和企業(yè)提供實際可用的框架。
文化是動態(tài)的,新興市場的概念也是如此。正如李想博士指出的,新興市場將生長成為先進的經(jīng)濟,而先進的經(jīng)濟將可能再次成為新興市場。有趣的是,中國這一新興市場,在過去的兩千年中曾經(jīng)是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經(jīng)濟,直到1810年,西方才通過產業(yè)革命超過了中國。在此之前,西方人通過橫跨大陸的旅程去獲得東方商品,例如瓷器、茶以及絲綢等。來自中國——當時世界的中心的任何物品都被認為是優(yōu)質的、有地位的。如今,在中國與西方的第二次接觸中,中國正在發(fā)展、過渡和新興。誰又知道接下來將發(fā)生什么?可是時候將新酒倒入新瓶中來滿足我們的求知欲了。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七
讀貝弗里奇報告感覺是即簡單又復雜,簡單是因為它構建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提出了三種社會保障方法、六項改革原則、二十三項改革的理由和具體建議以及六類人群;復雜的是它對各種各項社會保險、各類人群的各種待遇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系統(tǒng)的考慮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案。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英國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是與我國存在相似之處的,因此根據(jù)貝弗里奇報告的內容,我整理出了以下四點啟示。
我國社會保障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以企業(yè)和個人繳納基金的形式進行籌集。但長期以來社會保障費用全部由國家和企業(yè)包攬,沒有個人的參與和積累,個人過分依賴國家,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識和責任,不愿負擔社會保障的有關費用;許多民營企業(yè)不繳納社會保險費,職工負擔部分更無從說起;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難度較大,缺少必要的強制手段,導致職工的合法權益難以保證,造成基金收不抵支,影響退體金的社會化發(fā)放,影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總而言之,社保資金的吸收速度還是跟不上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速度,社保基金的發(fā)展速度并不能跟隨得上我國社保的發(fā)展速度,造成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并不能徹底的貫徹到實處。
社會保障管理缺乏統(tǒng)一性,政出多門。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利益關系的.驅動,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運作出現(xiàn)了政出多頭,管理多門,條塊分割,政事不分的格局。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保障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經(jīng)辦機構負責,撫恤、救濟由民政部門負責?;鸾y(tǒng)籌有市縣統(tǒng)籌、省級統(tǒng)籌、行業(yè)統(tǒng)籌,統(tǒng)籌形式、統(tǒng)籌辦法多種多樣,不夠規(guī)范。同時我國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又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導致社會保障基金的循環(huán)和運轉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失控狀態(tài)。這種多頭管理、缺乏監(jiān)督的社會保障體制往往導致議而難決、決而難行,降低了社會保障管理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有效性。
傳統(tǒng)的城市社會保障的實施與就業(yè)單位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因所有制性質不同,社會保障的水平也不同。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yè)保險、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條保障線未能覆蓋到城鎮(zhèn)全體社會成員;養(yǎng)老、失業(yè)保險主要覆蓋了國家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和部分集體企業(yè),且繳納的統(tǒng)籌款少,標準低,職工退體金難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醫(yī)療保險起步晚,覆蓋面狹窄,許多城鎮(zhèn)人口無法負擔巨額醫(yī)療費,部分國有或集體企業(yè)無力支付醫(yī)療費,私營企業(yè)則不支付醫(yī)療費,導致了因病致貧與因病返貧現(xiàn)象。而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造成不同對象的保障水平差距極大。中國近80%的人口在農村,長期以來他們的全部保障依賴于家庭和土地,直到1992年才開始實施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事業(yè),但僅僅是一個開端,農村社會保障仍以家庭自我保障為主,絕大多數(shù)村鎮(zhèn)尚未建立社會保障網(wǎng)。除城鄉(xiāng)差別之外,社會保障政策中還存在著部門差別、職工身份差別等等,與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全民性原則相背離。
和待遇的折算、資金的清算計算辦法。三是部分社會保障項目多部門管理,信息之間不對稱,缺乏有效的協(xié)作機制。四是現(xiàn)有的高保障需求與當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未實現(xiàn)有效匹配。五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多數(shù)情形下,局限于本單位、本部門,缺乏與其他相關領域改革同步實施,造成治標不治本,又引起一系列新的問題。
在《貝弗里奇報告》中第五部分——社會保障計劃中提出了三種保障方法。計劃由三個不同部分組成,社會保險滿足基本需要,國民救助解決特殊情況的需要;自愿保險用于超過基本需要的額外需要,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主要手段,但不能單靠這一手段,還需要國民救助和自愿保險作為保障。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中,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全民的覆蓋,但是商業(yè)保險的發(fā)展卻遠遠落后,這與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緊密相關,公民沒有更多的錢去參加商業(yè)性質的保險,觀念的落后也使我國參加商業(yè)性養(yǎng)老保險的發(fā)展遇到瓶頸,在下一步發(fā)展中,我們應該更加科學的引導公民去參加商業(yè)性質的保險,政府也可以通過提供擔保來提高公民的積極性,既有利于利用社會資金進行社會化建設,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們整體的保障水平,豐富社會保障的類型,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讓更多的公民享受到社會保障帶來的福利。
同樣在《貝弗里奇報告》第五部分——管理中認為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和社會各利益集團的利益,提出社會保障計劃(包括社會保險、國民救助和自愿保險)的管理工作將由內閣部長領導下的社會保障部承擔。該部要建立地區(qū)或地方的社會保障辦公室,形成組織網(wǎng)絡。地方社會保障辦公室負責管理現(xiàn)金待遇和救助,并承擔其他相關工作。社會保障部不負責醫(yī)療服務,該項工作由衛(wèi)生部門承擔。但要成立一個聯(lián)合委員會,負責采取措施預防疾病已減輕社會保險基金負擔。聯(lián)合委員會由社會保障部和有關醫(yī)療保險和福利的所有相關部門組成。
我們可以借鑒貝弗里奇報告中的設想,設立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協(xié)助民政部門開展社會保障工作。委員會主席由民政部部長出任,委員會的成員可以由相關政府部門專門的副部長兼任,抽調一些有經(jīng)驗的學者擔任委員會的顧問,委員會獨立和凌駕于政府各部門,對全國人大負責,收受全國人大監(jiān)督,從而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化、效率化和科學化。
同樣在《貝弗里奇報告》第五部分中提出了社會保障計劃的六條基本原則:基本生活待遇水平統(tǒng)一、繳費率統(tǒng)一、行政管理職責統(tǒng)一、待遇水平適當、廣泛保障、分門別類。貝弗里奇還把參加社會保障的人員分成六大類,分別是:(1)雇員;(2)其他從事有酬工作的人員;(3)家庭主婦;(4)其他在工作年齡段卻沒有從事有酬工作的人員;(5)尚未達到工作年齡的人員;(6)超出工作年齡的退休人員。
我們說公平應該是所有原則的基礎。如果不能實現(xiàn)公平,則其他原則就失去了依據(jù)。公平并不是要消滅差別,恰恰相反,有差別才更體現(xiàn)公平。貝弗里奇報告考慮到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方式差異,考慮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建議實施分門別類的保險方案,充分體現(xiàn)了差別化原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應實行差別化原則。首先,應考慮到城鄉(xiāng)生活的差別,社會保險的繳費標準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應該有所區(qū)別,建立統(tǒng)一的城市繳費標準、農村繳費標準。其次,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收入的差異,對于特殊貧困人群和困難人群實行“豁免繳費”或“視同繳費”的政策。再次,應考慮不同部門的生產效率,在基本待遇相同的前提下,體現(xiàn)部門效益??梢酝ㄟ^增加補充待遇如企業(yè)年金或職業(yè)年金等方式,使不同部門的人待遇有所區(qū)別,但差別不應很大。
《貝弗里奇報告》首先對英國現(xiàn)行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批評。報告指出,英國現(xiàn)行社會保障制度中,每一種社會問題在處理時都是單獨進行,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相關社會問題,這使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彼此孤立,有時造成重復,有時出現(xiàn)空白點,從而影響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實際效果。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應該堅持三項原則:第一,社會保障制度未來改革與發(fā)展不應該僅限于局部利益的考慮和以往的經(jīng)驗,而應該是一種革命性變革;第二,社會保險應成為綜合性社會發(fā)展政策的一部分;第三,社會保障必須通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合作來實現(xiàn)。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八
《論文》讀后感作者所在的時代,有一部分人主張模仿古文進行創(chuàng)作,作者作此文對此進行了抨擊,在他看來今人對古人的可以模仿,只是從形式上進行了模仿,而不能真正體會古代文章的精髓之處,所以他從文章的流變入手分析闡述,更加明確了文章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是死板模仿。俗話說,我手寫我心,沒有生活,沒有想法,一味追求形式美的文章是沒有靈魂的,在哲學上,我們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凡事要通過自己真實經(jīng)歷去創(chuàng)作,這樣的文章才有可讀性,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九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淪》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家一直都說《沉淪》這篇文章好,懷著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勺x完之后,留給我的卻是幾分憂傷,幾分氣憤,還有幾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詩人。按當時的情況來說,他的條件是很不錯的,不僅能吃飽穿暖,還能去學習,甚至可以去留學。但誰想到,這些令大多數(shù)中國青年眼紅的條件卻讓他一步步沉淪。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是一個懦夫!作為一個男子漢,卻不能說到做到,做為一個炎黃子孫,卻不能為祖國爭光。明明在心里痛罵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卻同樣不能抵制住她們的誘惑或者不如說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羨慕別人的交際廣,人緣好,而自己卻不學著去做,還在背地里把人家當成是仇敵,認為別人故意這樣對他,甚至把這件事歸咎于祖國最后終于跳海自殺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他是個極不爭氣的人。我覺得他最不爭氣的一點就是把什么事都歸咎于國家,一遇到挫折、困難就說:祖國啊,你什么時候富強起來???你快強大起來啊祖國,這是你害我的!說真的,他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一個國家、民族不能富強,他的子民同樣不能夠抬起頭來做人!可是,我們也應該想一想,國家的強大就是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負責,那國家怎么才能強大呢?有付出才能有獲得,如果大家都來拿國家的,那國家往哪拿?這個簡單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況一個留學生??墒羌热欢眠@一個道理,他就應該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為什么,他還是一再沉淪。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
讀郁達夫小說集《沉淪》,用了兩個下午。讀書筆記幾乎每頁都寫上幾句,我想如果再早些能讀到郁達夫的小說,我那個時候不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并非是消極頹廢的小說更容易對我產生影響,而是有些人類共有的但不夠光明的情緒,在無人傾訴又無人理解的時候,那種曠世的孤獨感真的難以消受,如果這時能讀上一本好像是在寫自己的境遇而自己想寫又寫不出的文字,那真是神恩賜的最好的知己了,用不著找人傾訴,終于將孤獨的難以排遣的情緒找著地方安放了,不自覺地懷著一見如故的激動心情在小說空白處寫下給作者的話,這真是兩個孤獨靈魂的交流了。若作者泉下有知也會很開心。
認識郁達夫在高中,某一冊寫景散文模塊中的第二篇課文就是郁達夫《故都的秋》。這篇是郁達夫的作品中比較適合給青少年閱讀的文章,自然和人文間雜其中,情景交融,描繪北平秋色和風土人情,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由于社會風云變幻和個人悲劇命運的影響,作者在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同時,也流露出憂郁,孤獨,苦澀的情緒。但是這篇文章體現(xiàn)出的心境基本是清淡平和的。我最喜歡的那一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對比郁達夫其他幾篇小說的寫景部分,如《銀灰色的死》《蔦蘿行》可知,他還是向往悠然恬靜的桃花源般的生活的,桃花源是陶淵明為落拓不幸的人創(chuàng)設的一個精神家園。
郁達夫《沉淪》里的這些小說誕生的時候,他和我是差不多的年紀,二十幾歲的人們認為風華正茂的年紀,這一點也是我深有感觸的緣故。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向著太陽開的明媚,總有一些生不逢時,不逢地,又不肯向土壤妥協(xié),最終險些壞掉?!皦牡簟保膊皇钦嬲膲?,它相反比誰都熱愛腳下的土壤,向往光明,壞掉的是腳下的土壤和關于“好壞”的評判本身。有些時代有些人,不惜顛倒全世界去擺正自己的倒影,唯一就苦了那些真正最先覺醒起來的知識分子,柔弱的肩膀扛不起倒戈的旗幟。他們如果麻木些,愚鈍些,也不會生出一腔苦悶,孤憤,踉踉蹌蹌地跌行在悲苦的大地上。而對于《沉淪》,我認為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沉淪,并深刻的陳跡和剖析,這還不是真正的沉淪了,這是絕望的呼喊啊,滿篇都在呼喊著,渴望得到救贖。
郁達夫小說的主人公被稱作“零余者”,即多余的無用的人。他所創(chuàng)作的“零余者”形象,其實是通過第一感官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文字給人真實坦誠,壓抑絕望的感覺。
《銀灰色的死》是第一篇,主人公是在日本求學的“支那人”,日本同學瞧不起他,他也對日本同學存在仇恨和報復心理,同時作為人卻渴望得到正常的同情和交流;新婚的妻子亡故,和中國留學生也漸漸形同陌路,他只好把精神理想寄托在各種女性身上,從經(jīng)常去喝酒的那家酒館店主的女兒靜兒,到只打了照面的女同學,愛的理想一次次破滅,抑郁和苦悶一次次催生,最終酗酒過多死在街頭上。
到了《沉淪》里面,他和一起來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最終形同陌路,和相依為命的哥哥也因家事分道揚鑣,親手寫了絕交信寄回中國去,盡管他認為是他有錯在先,他還是想以懲罰自己的方式去報復哥哥。國家將亡未亡的悲哀,人生的百無聊賴,生命的空虛,生活的困頓窮苦,以及時光的虛度像毒蛇一般纏繞嗜咬著他,他殘存的體溫逐漸冰冷,孤冷之下極度渴望獲得溫暖和安慰,于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流連于花街柳巷,半真半假地和妓女談戀愛。和“俗物”不同的是,郁達夫逛窯子與其說是去找樂子,其實更多的是尋找“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一種情感慰籍。他們同樣地位低下,為生活所困,同樣被時代拋棄,沉淪在迷惑破碎的人生。因此,在郁達夫筆下的嫖妓描寫,沒有感覺到淫蕩或墮落,而是夾雜著國仇家恨,一股同病相憐的空虛哀怨,悲涼之感貫穿始終。另一個角度來說,嫖娼總歸是嫖娼,天大的借口也不行。我私以為一個教員,教授頻頻嫖娼確實不會讓人產生多大的好感與同情。話說回來,由于國家的貧窮落后,他在日本連去嫖娼也抬不起頭來,在妓女面前也自卑得沒有尊嚴可言。最終給主人公安排的結局是跳海,以這種方式徹底否定舊的一切,保持他自我人格和理想追求的完整。跳海之前的那段話刊登后在當時廣為傳頌:
“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
“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
振聾發(fā)聵的聲音,直接呼出了小說的中心,提升小說的高度。
郁達夫的小說特點之一是大膽暴露自己的這種寫法;之二是強烈的主觀抒情,清新的筆調;之三是具有反抗和斗爭的力量。作為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他通過濃烈的抒情,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零余者”們同現(xiàn)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寧愿窮困自戕,也不愿與黑暗勢力沆瀣一氣,他們或痛罵世道歪斜,或以種種變態(tài)行為以示反抗。比如《茫茫夜》里于質夫為了排遣欲望,騙來雜貨店女主人的一根針,一方手帕的情節(jié),讀起來常讓人難以接受和理解。讀第1遍時我覺得倘若這情節(jié)是真實的,這樣變態(tài)的男的令人躲之都不及,誰會施舍給他愛情呢,他個人的悲劇是他的性格和取向造成的,和國家無關。既然如此,為何他的名字也曾震撼文壇的史冊?馮驥才說:“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解釋世界,盡力把一切事物都和自己的理解力拉平?!贝_實是這樣,我這認知水平造成了我對這篇小說的誤解。翻閱了關于郁達夫在五四運動中活動的背景資料之后,我再讀《茫茫夜》,讀第2遍時理解到,借針和手帕的這個情節(jié)當然不僅僅用于主人公的自陳劣跡,“用熟的針”和“手帕”是有象征含義的,呼吁一種舊社會的解放。舊倫理道德—性解放—個人解放—國家解放。這種特殊的時代的作品,還得放到時代背景下去解讀。作家偉大之處不在于描寫了自己,在于他把自己痛苦或幸福的種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在于他的文字是社會,是時代,是人類器官和代表。郁達夫的作品開拓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領土,喚醒了彼時在迷霧中探索道路的青年,也讓我又認識了一個曾經(jīng)也這么孤苦絕望掙扎過的靈魂。
《沉淪》即是低音的《吶喊》。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一
李xx是女生,是我的好朋友,在班級當班長兼中隊長,是我班最大的班級干部。平常和女生在一起的時候,性格很溫柔,說話也很隨和,時不時還在女生面前開個小玩笑,沒事的時候還講笑話給我們聽,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稍谀猩媲?她就從來不心軟,即使男生對她軟硬兼施,她也不吃這一套!男生們就在偷偷地背地里給她起外號,例如:“熊家婆”、“母老虎”、“狠毒皇后”、“煩人精”……但這些壞話男生只敢偷偷地說,要是讓李宏鑫知道了,絕對沒他們的好果子吃!
有一次男生罵她,笑話她,被李宏鑫聽見了。想知道她是怎么修理男生的嗎?來聽一聽吧。
有一天,早自習的.時候,全體老師去四樓會議室開會。我班由李宏鑫來管紀律。有個男同學名叫李xx,他走上講臺,面對著同學,擺起了造型,他擺的造型既滑稽又好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這時李宏鑫進來了,同學們立刻不笑了,但李xx沒看到,他還以為自己擺的造型不夠搞笑,便扭過頭,撅起了屁股,沒想到這一扭頭一下子看到了李宏鑫,嚇得他魂都快沒了。李宏鑫讓他趕快回到座位上,并告誡他要是有第二次,一定不會饒過他。李xx一邊走一邊小聲嘀咕:“怎么每次倒霉的都是我??!都怪我命不好,都怪李宏鑫那個‘熊家婆’,真是一個兇猛的母老虎?!辈涣线@些話被李宏鑫聽見了,李宏鑫比他高一些,拎起他的耳朵就讓他跳芭蕾舞,李xx不得不踮起腳尖來。李宏鑫厲聲問道:“以后你還敢不敢再罵人,你要是再罵,我就去告老師,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崩顇x只好求饒:“不敢了,再也不敢了?!?/p>
李xx就是這樣的性格,既溫柔又厲害,我就是因為喜歡她這樣的性格才跟她是好朋友的。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二
《沉淪》是20世紀代創(chuàng)作的,是郁達夫早期的短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當初出版時亦是震驚文壇。
《沉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對“一個患有青年憂郁癥病人”的解剖,揭示了主人公內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的矛盾沖突。與其他的小說相比,《沉淪》帶有“自敘體”色彩,注重內心紛爭苦悶,大膽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
以“他近來覺得孤冷的可憐”開頭,給人一種凄冷之感,奠定一種悲的感情基調。小說謹以他一人代表所有留日中國學生,透過他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感情,我們可以很明了的看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留日中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祖國失望的情感。因“他”是一個支那人,一直都有一種自卑的陰影籠罩在他身上,很多很多想做的事不敢放手去做,最后悔恨不已。同時,在一方面,他希望同學們多討論他,對他講閑話,給他予關注,但在另一方面來他又認為他們是仇敵,整個人處于極度糾結、矛盾之中,甚至與同為中國留學生的同學都斷了聯(lián)系。在這些生活小處中,能感受到他對祖國的現(xiàn)狀的不滿與失望,同時表現(xiàn)出了希望祖國富強起來的強烈感情,在文章的結尾同樣表達了這一想法。
文章最大膽的一點是對性的描寫,大膽、直白、毫不隱藏感情,由開始在日本女學生面前的羞澀,再到最后去妓院,成功的變?yōu)榱讼碌热耍@是一種沉淪,可以說是文章能看出來的最明顯直白應題的一個方面了。但總的來說,通過主人公留日經(jīng)歷,讓我們看到了人物內心的冷寂、灰暗、與憂郁。沉淪表現(xiàn)了一種對黑暗社會的批判,然而,沉淪并非只是沉淪,更多的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的掙扎。(劉麗麗)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三
《沉淪》是一篇完全由主人公的主觀世界所表達出來的文章。郁達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了主人公眼睛看到的世界與他內心里的世界所表達出來的沖突。主人公在看到自然風景時內心的平靜祥和,在他與人相處時的種種不融洽造成了他心里的苦悶、矛盾、掙扎、逃避等等心理狀態(tài)。
他不是在教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只是在告訴你當人際關系不融洽時,你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會有很多的苦悶,會有很多的掙扎,也會產生一些與平時不同的行為。這些苦悶與特例的行為或許會使你在別人的眼里看起來很奇怪,從而更加劇了你與別人之間的距離。但其實這時你只是生病了而已,就像感冒病菌得不到控制時,會讓人發(fā)高燒。在與他人相處時,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想法,當他人的想法與你的想法產生沖突,而這沖突你知道,但怎么努力也無法解決,甚至在拉大你與他人的距離時,別糾結,你所要做的只是為這沖突找一個合理的釋放。當這沖突找到適當?shù)某雎?,你的病就會好了的?/p>
主人公在面對自然環(huán)境時,能看到它美麗的風景,會自然到自言自語以抒發(fā)自己在人群里那種孤寂的感覺。而這種自我的感覺卻又很輕易的被小草隨風浮動的聲音所打斷,他或許還是在期盼能有人與他一起欣賞這美麗的風景吧!這種心情,還是自己主動出擊,約約朋友,會一會,自己的壞心情還是只能靠自己才能轉化為好心情!主人公在日本留學,他深感到自己作為外來者很難融入日本同學之間的話題,于是他想發(fā)泄這種苦悶,就找到同是留學生的中國同學,但在與他聊天后,反而更加劇了這種苦悶,以致于他連中國同學也憤恨上了。
讓一個人切身的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啊。我想能做到感同身受的人也就兩種人:一種人情感智商相當高的人,他會在同情的基礎上試著去理解你;另一種人就是經(jīng)歷過這種苦悶的人,他會理解你的感受。但往往在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另一個不滿足的聲音在心底里出現(xiàn),謝謝你的理解,但請告訴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苦悶。主人公用各種途徑釋放自己內心的苦悶,他一直都在憑借自己的力量不斷的掙扎,在文章的最后,更吶喊出:中國,強大起來吧。他心底里最強的心聲。
而我想,時間若是定義在現(xiàn)代,“堅強起來吧,脆弱的內心”這最強的吶喊聲,“堅強起來吧,去找到處理事情的正確態(tài)度!”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四
當時蘇德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納粹幾乎統(tǒng)治了整個歐洲,年輕人渴望走上前線,為“第三帝國”立下功勞,他們幻想著在一年后戰(zhàn)爭結束的圣誕夜里在這個小酒館重聚。然而事與愿違,勇敢的威爾海姆成了怯戰(zhàn)的逃兵,膽小的弗里德海姆成了殺人機器并以自殺式的沖鋒葬身戰(zhàn)場,純真的夏洛特目睹太多生死后變得老練而麻木,不問世事的歌手格蕾塔因為政治煽動罪而被納粹槍斃,提心吊膽的猶太人維克托反而歷盡劫難后得以幸存。四年之后,二戰(zhàn)結束,五人只剩三人,又在那家小酒館重聚,而眼前只剩一片廢墟。
一、從武器道具上看藏身幕后的德國人的嚴謹與認真
若從五個主角身上直接看到的影片對德國人性格的刻畫是一種顯性的刻畫,那么從影片的道具細節(jié)上看到的對參與影片制作的德國人的性格刻畫就當屬一種隱性的刻畫了。這部基于大量走訪,以史實為基礎的影視迷你劇忠于歷史的程度令人咋舌。比如在影片第一集,德軍的配備十分標準,士兵使用的是毛瑟98k步槍,軍官使用的是mp40沖鋒槍。弟弟弗里德海姆配備了一支毛瑟98k步槍,哥哥配備了一支mp40沖鋒槍和瓦爾特p38半自動手槍。但是隨著戰(zhàn)事的繼續(xù),二戰(zhàn)時期德國人的武器配備就沒有那么標準了,而這些也體現(xiàn)在了影片中,尤其是弟弟弗里德海姆在槍殺百姓的時候,手中的毛瑟98k步槍明顯不是德國產步槍,而是比利時fn公司生產的。當年德國軍隊數(shù)量龐大,很多武器都不是德國生產,所以弗里德海姆手中才會有fn生產的毛瑟步槍。影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史實為基礎,在細節(jié)上進行不同武器的更換,作為一個觀影的局外人,可能我們會完全忽略這些道具上的變化,也或者影片制作方會為了簡單方便或者節(jié)省開支不去考慮這些方面的內容。但這群隱藏于影片幕后的德國人卻使這些細節(jié)的變化精確到了每一個時間點。當然影片是不可能將每一個歷史細節(jié)都步步到位的展現(xiàn),畢竟真正的歷史和拍攝的現(xiàn)實還是存在著差距的,因此并不排除影片中還會存在一些與現(xiàn)實不相符的內容。但這些情況都是少之又少,本片在整體上都是嚴格遵循史實的,以幕后影片制作者為代表的德國人在實際走訪和對細節(jié)標準化的過程中將自己民族性格里的嚴謹與認真近乎完美地呈現(xiàn)了出來。
二、從五大主角身上看德國人性格
歐洲有一則廣為流傳的笑話,將德國人描述為“天堂里的機械師,地獄里的警察”,這一評價跟德國人性格中的精確性和原則性是密切相關的。而哥哥威爾海姆在劇中就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了德國人的這一性格。威爾海姆原本是一位驍勇的上尉,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槍法精準,做事謹慎,深受上級喜愛,在當時稱得上是前途一片光明的人物。而他獲得的這一切榮譽皆受益于性格中的精確性,戰(zhàn)爭前期的威爾海姆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優(yōu)秀軍人,行事作風都極具條理性,部隊在在他的指揮下井井有條,衣食住行,戰(zhàn)士心理他皆能全面地照顧到。戰(zhàn)斗之前進行精確布局,多種方案設想,各種結果都在他的意料之內。然而當這一切觸碰到了原則,就會有別樣的變化。第一次威爾海姆的原則被觸碰是上級給他下達槍斃蘇聯(lián)戰(zhàn)俘的命令,此時的威爾海姆是不解和反對的,不殺戰(zhàn)俘是國際公認的人道主義,然而自己卻被派去執(zhí)行這樣的命令,習慣了服從的威爾海姆雖然不大情愿,卻仍舊照做了,但心中已有了怒火的種子。接下來威爾海姆又親眼目睹了納粹突擊隊長殺害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猶太女孩事件,此時他的原則又一次被觸犯,心中的怒火再次升級,在最后一次被命令帶著自己的部隊去打一場注定失敗,要全軍陪葬的戰(zhàn)役時,威爾海姆心中的人道主義原則徹底被擊破,怒火升到頂級,因此在劫后余生時,他毅然決定遠離戰(zhàn)場,做個逃兵。哥哥威爾海姆從優(yōu)秀指揮官變成怯懦的逃兵,從對希特勒的推崇到鄙棄,徹徹底底地將德國人性格中的精確性和原則性體現(xiàn)了出來。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五
在19郁達夫的短篇小說《沉淪》剛出版時上海文藝界就對其進行了猛烈攻擊。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學生在日本留學中的遭遇,而這位主人公即郁達夫本人的化身。
主人公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飽受著“種族歧視”和“生理需要”的折磨。他為獲得自己渴望的真摯的愛情愿意拋棄一切,然而,他所渴望的愛情卻難以實現(xiàn),以至于他的內心逐漸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他開始偷窺浴女、到妓院尋歡,開始為了滿足自己的一時愉悅與滿足而深陷在墮落的沼澤中不能自拔。
而這一切的源頭是列強各國的入侵、中國的逐漸衰敗、中國人的虛偽、中國人的思想落后。這些讓幾乎所有的中國青年陷入了迷茫。
這部以第一人稱表達為主的小說從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和當時的社會入手,郁達夫用這個第一人稱表達出了對當時社會的疑問和哭訴,表達出了郁達夫內心的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的一系列的矛盾沖突。
在很久以前就聽說《沉淪》這部作品了,但不知道是出自哪家,而且對這“沉淪”二字充滿了迷惑和不解,也許是好奇吧,想知道這部書到底告訴我們什么故事。
讀了《沉淪》和對郁達夫個人生平的了解,我知道了這里面有很大的個人經(jīng)歷自序的成分。感覺到里面的語言風格是凄涼的、悲苦的、感傷的,而且隨處可見。我知道有很多人對郁達夫先生的評價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好的,低劣的。但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心中翻騰,這感覺卻是最起碼的深沉和嚴肅。我想說一個人只有在心情和作者在寫作品時的心情相似的時候,才會引起共鳴。
提到郁達夫就不能不說他的小說,而在他的小說中又不能不提到《沉淪》,提到《沉淪》呢,又不能不說《沉淪》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苦悶,性壓抑,以及故事里主人公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憂郁證和精神衰弱癥。還有這些給他們帶來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以往的中國向來是談性色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現(xiàn)象似乎稍有好轉。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被劃到那一面去了,而這中間的尺度又似乎只有“大家”才能嫻熟的把握。普通的作家似乎是望塵莫及的。
但因為郁先生所處的時代便賦予了他的作品的新的生命和內涵。畢竟那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的時代中的一個時期。就《沉淪》中的“我”而言,性苦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身處異國而同時遭受著日本人的凌辱,被人看不起。其次,是因為對真摯愛情的追求的愿望始終得不到滿足。由于文中的“我”是沒有朋友的,沒有親人的,沒有戀人的。所以就談不上什么友情、親情、愛情了。所以“我”變得憂郁、孤獨、深沉。
“我”在文中第一次犯下了罪惡的時候,是無意識的,然而第二次、第二次······卻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犯下的。而在這過程中“我”是無法自控的,可以說是無法自拔的?!拔摇敝栽谖闹谐鹨曇磺?,覺得身邊的人都是看不起自己的,是自己的敵人,而自己雖然是自卑的但在“我“的內心深處又有些瞧不起周圍的人,也就是說這種極度的自卑當中有一點點自戀的成分。
文中多次提到“祖國啊,你何時才能富強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文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我不知道到底是由性苦悶導致的憂郁和精神衰弱,還是因為自卑和憂郁導致的性苦悶。或許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但我不得而知。
文中的心理描寫可以說是非凡的,從中我們可以了解“我”的心理矛盾的斗爭是多么的激烈,一種向善的焦躁與貪惡的苦悶之間緊張的內心沖突,時而沖動但尚思克制,但最后終究得到解脫達到更高的境界,使靈魂得到一次次的凈化和升華。但文中的自我暴露和剖析是驚人的,是坦誠的?!拔摇痹谖闹械男袨槭瞧娈惖?,是被大家所接受不了的,這其實是他對周圍人和環(huán)境以及整個社會的畸形的反抗和深沉的的抗訴。
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就寫到“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笔拐≌f透出一種凄清的氛圍。奠定了一種悲的基調。小說以第三人稱敘述,主人公“他”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留日中國學生的代表。透過他的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使我們生動的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留日華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祖國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個支那人,自始至終都有這樣的自卑陰影籠罩在他身上。正是這樣長期的壓抑造成他性格的憂郁,心理的變態(tài)。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學來對他講一些閑話,但同時,他又認為他們是仇敵,這樣一種充滿矛盾、掙扎的心理。日本人對支那的仇視、欺侮終使他發(fā)出感慨:“中國呀中國,你怎么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在隱忍過去了?!睆娏业谋磉_了希望祖國富強起來的感情和對祖國現(xiàn)狀的不滿和失望。
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虛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別人欺侮時,總把自家家兄拿出來作比,且把兄長待他刻薄的事細細回想,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仿佛內心就能獲得一種安慰,舒暢起來?!八X得悲苦的中間,也有無窮的甘味?!边@不禁讓人想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而造成這種變態(tài)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國積弱的現(xiàn)狀,使他遭受歧視,同時它自身的自卑和憂郁也導致了心理的殘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來減輕自卑,從中緩解苦悶。
而小說中作者對于性的描寫也顯得大膽而開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窩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種沉淪?!拔乙呀?jīng)變了一個最下等的人了?!彼缒暝谥袊邮軅鹘y(tǒng)文化及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對性帶有罪惡感,然而同時,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間掙扎。作者在此處抨擊了封建的禮制對人性的扼殺,向封建發(fā)出挑戰(zhàn)。
而他對于自然有著近乎變態(tài)的迷戀,與世隔絕,與他人決不相容。更加導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對身處異鄉(xiāng)的他,個人的苦悶感和寂寞感代表了當時一群留日知識分子的心理,然而這之中又夾雜了他們想要沖破苦悶、擺脫寂寞的抗爭以及對人生的思考。然而這些青年又有著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
總的來說,通過主人公在留日的經(jīng)歷,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近乎心靈獨白式的寫法把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使我們看到人物內心的冷寂、灰暗、憂郁。沉淪表現(xiàn)了一種對社會的黑暗的控訴。然而“沉淪”并非只是沉淪,更多的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覺醒和掙扎。
《沉淪》是一篇完全由主人公的主觀世界所表達出來的文章。郁達夫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了主人公眼睛看到的世界與他內心里的世界所表達出來的沖突。主人公在看到自然風景時內心的平靜祥和,在他與人相處時的種種不融洽造成了他心里的苦悶、矛盾、掙扎、逃避等等心理狀態(tài)。
他不是在教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只是在告訴你當人際關系不融洽時,你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會有很多的苦悶,會有很多的掙扎,也會產生一些與平時不同的行為。這些苦悶與特例的行為或許會使你在別人的眼里看起來很奇怪,從而更加劇了你與別人之間的距離。但其實這時你只是生病了而已,就像感冒病菌得不到控制時,會讓人發(fā)高燒。在與他人相處時,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想法,當他人的想法與你的想法產生沖突,而這沖突你知道,但怎么努力也無法解決,甚至在拉大你與他人的距離時,別糾結,你所要做的只是為這沖突找一個合理的釋放。當這沖突找到適當?shù)某雎?,你的病就會好了的?/p>
主人公在面對自然環(huán)境時,能看到它美麗的風景,會自然到自言自語以抒發(fā)自己在人群里那種孤寂的感覺。而這種自我的感覺卻又很輕易的被小草隨風浮動的聲音所打斷,他或許還是在期盼能有人與他一起欣賞這美麗的風景吧!這種心情,還是自己主動出擊,約約朋友,會一會,自己的壞心情還是只能靠自己才能轉化為好心情!主人公在日本留學,他深感到自己作為外來者很難融入日本同學之間的話題,于是他想發(fā)泄這種苦悶,就找到同是留學生的中國同學,但在與他聊天后,反而更加劇了這種苦悶,以致于他連中國同學也憤恨上了。
讓一個人切身的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啊。我想能做到感同身受的人也就兩種人:一種人情感智商相當高的人,他會在同情的基礎上試著去理解你;另一種人就是經(jīng)歷過這種苦悶的人,他會理解你的感受。但往往在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另一個不滿足的聲音在心底里出現(xiàn),謝謝你的理解,但請告訴我怎樣才能擺脫這種苦悶。主人公用各種途徑釋放自己內心的苦悶,他一直都在憑借自己的力量不斷的掙扎,在文章的最后,更吶喊出:中國,強大起來吧。他心底里最強的心聲。
而我想,時間若是定義在現(xiàn)代,“堅強起來吧,脆弱的內心”這最強的吶喊聲,“堅強起來吧,去找到處理事情的正確態(tài)度!”
文章的主人公是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詩人。按當時的情況來說,他的條件是很不錯的,不僅能吃飽穿暖,還能去學習,甚至可以去留學。但誰想到,這些令大多數(shù)中國青年眼紅的條件卻讓他一步步沉淪。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沒用的人,是一個懦夫!作為一個男子漢,卻不能說到做到,做為一個炎黃子孫,卻不能為祖國爭光。明明在心里痛罵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卻同樣不能抵制住她們的誘惑或者不如說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羨慕別人的交際廣,人緣好,而自己卻不學著去做,還在背地里把人家當成是仇敵,認為別人故意這樣對他,甚至把這件事歸咎于祖國……最后終于跳海自殺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沉淪讀后感論文篇十六
開篇就說,“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一個人讀詩的時候會涌出清淚來;在學校里上課的時候,“他雖然坐在全班同學中間,然而總覺得孤獨得很: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
在異國的孤獨讓他有了一種類似于詩人的不俗意境。他讀詩,wordsworth、heine、黃仲則的詩??墒窃娙说墓陋毧偸菐в行┎B(tài)。他出神呆看的時候被農夫的咳嗽聲打斷,立刻把笑容改裝成一副憂郁的面色,“好像他的笑容是怕被人看見的”;他愈鬧愈甚的憂郁癥讓他自詡為zarathustra;在學校里他總覺得同學的目光懷著惡意射到他脊背上;甚至于,他不再參加中國留學生開會,同他的幾個同胞,竟宛然成了兩家仇敵。
貫穿整部小說的,除了他的心理病態(tài)歷程,就是對祖國的感情變化。比如把英文詩翻譯成中文詩,變現(xiàn)他是熱愛母語的;在日本留學,祖國的式微令他自卑,讓他在心中燃起“復仇復仇,我總要復她們的仇”的烈火,這時的他在愛國的情感中摻雜著對祖國軟弱的埋怨。
郁達夫曾經(jīng)說過,“人家都罵我是頹廢派,是享樂主義者,然而他們那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這原因用叔本華的話來解釋再合適不過:“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必然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笔趩?,壓抑,然后,就是沉淪。
對于主人公的悲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但是也有他自身敏感多疑的原因。情感和生理的空虛,止不住在環(huán)境中的腦補,雄心壯志的破滅,最終自我毀滅。我們不能單純跳脫一切環(huán)境來批判一個人,但任何一個人面對任何環(huán)境都是有絕對自由去選擇的。畢竟《沉淪》主人公選擇了毀滅,而作者卻選擇了改變環(huán)境。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93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