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小論文(精選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21:41:20
刑法小論文(精選15篇)
時間:2023-11-06 21:41:20     小編:雨中梧

人生總結是人們對自己一生經歷和成長的概括和反思??偨Y時應避免重復和啰嗦,要言之有物,抓住重點??偨Y范文中的語言簡練、表達準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刑法小論文篇一

篇一《簡論正當防衛(wèi)中的不法侵害》。

論文摘要正當防衛(wèi)是刑法里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我國公民抗擊違法犯罪行為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權利。正當防衛(wèi)的定義是我國公民為了防止國家利益、本人財產、他人財產、本人人身、他人人身、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對侵害人可能造成損害或者造成損害的制止方法。由此可見正當防衛(wèi)本質是為了制止正在發(fā)生的不法侵害,保護應有的權益。本文先是講解了正當防衛(wèi)里不法侵害的范圍,然后講解了正當防衛(wèi)里不法侵害的特征,最后講解了正當防衛(wèi)中不法侵害的開始和結束。

論文關鍵詞正當防衛(wèi)不法侵害分析說明。

正當防衛(wèi)在我國刑法里根據正義不需屈服于非正義演繹而來,在現代社會,正當防衛(wèi)成了國家為保護公民權益而給予公民的權利。我國《刑法》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其他權利和人身免受進行中的侵害,對侵害人造成損害,不負刑事責任,是正當的防衛(wèi)。下面先講一講正當防衛(wèi)里不法侵害的范圍。

一、正當防衛(wèi)里不法侵害的范圍分析。

(一)不法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分析。

不法侵害屬于違法法律的行為,有人認為不法侵害含有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還有人認為不法侵害含有犯罪行為,而不包括違法行為。其實,不法侵害既有犯罪行為,也有違法行為。違法行為同犯罪行為一樣,都侵害了公民原有的受法律保護的權益,禁止公民進行正當防衛(wèi)說不通?,F實生活里公民也不能輕易分辨不法侵害屬于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當不法侵害劃分到犯罪行為中時,就不利于公民的正當防衛(wèi);在我國刑法規(guī)定里的詞語不法,也沒有詞語犯罪的概念,說明公民可以對違法行為進行正當防衛(wèi)。正當防衛(wèi)并不針對所有的違法犯罪行為,它只針對那些具有緊迫性、破壞性、進攻性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的正當防衛(wèi)可以避免或者減輕損害程度時,公民才能采用正當防衛(wèi)。

(二)正當防衛(wèi)和假想防衛(wèi)。

不法侵害需要實際存在,當實際里沒有不法侵害,但公民誤認為有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衛(wèi)就屬于假想防衛(wèi)。正當防衛(wèi)不包含假想防衛(wèi),對于假想防衛(wèi)的處理,要根據公民是否在主觀上有過失,按照意外事件或者過失犯罪進行處理;公民故意對合法行為采用的反擊行為,也不屬于假想防衛(wèi),而是屬于故意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不具控制行為能力人造成的侵害。

對于那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或者那些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對我國公民進行的侵害,是否構成公民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的起因,還有一些爭議。根據我國刑法方面的規(guī)定,不法侵害是那些具有控制自己行為和達到法定年齡的人實施的侵害行為,當公民面臨這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或者那些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的侵害時,只能退讓,不能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又違背了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對此,在原則上需要對這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或者那些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進行的侵害行為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正當防衛(wèi)不是對侵害人行為的制裁,而是一種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

二、正當防衛(wèi)里不法侵害的特征分析。

一般認為,不法侵害造成正當防衛(wèi)的成因,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征,它們分別是危害社會嚴重性、侵害緊迫性以及現實可防衛(wèi)性,下面對這三個方面的特征分別進行說明。

(一)侵害緊迫性。

正當防衛(wèi)必須是對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防衛(wèi),不法侵害行為需要具備造成嚴重結果的緊迫性,這也是不法侵害引起正當防衛(wèi)的一個重要依據。把不法侵害是否處于損害進行中,并不法侵害造成的危害結果隨時可能發(fā)生、可能存在當成標準。我國法律在公民進行正當權利使用時沒有做出迫不得已的要求,由此可以表明公民可以選擇防衛(wèi)行為或者別的行為對損害人正在進行的不法損害行為進行遏制。從我國法律規(guī)定來看,公民需要在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形成一個緊迫程度時才能使用正當防衛(wèi)。

(二)現實可防衛(wèi)性。

不法侵害的現實可防衛(wèi)性由防衛(wèi)目標特定性以及防衛(wèi)方法局限性來決定。根據我國刑法的規(guī)范條例,法律沒有對公民的正當防衛(wèi)方法進行直接列舉的限定,只從大概的方面講解了一些正當防衛(wèi)方法對侵害人造成的損害結果。根據生活常識,我國公民個人在面對侵害人的不法侵害時,公民認為進行正當防衛(wèi)的制止方法有限制侵害人的自由、說服侵害人、使用暴力、威脅侵害人、檢舉控告侵害人等。對這些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檢舉、控告侵害人屬于我國法律賦予我國公民的單獨一項授權,不應該在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內。說服的制止方法對不法侵害人不具有明顯的侵害性,沒有正當防衛(wèi)犯罪性的特征,也應該屬于正當防衛(wèi)的制止方法。剩下的防衛(wèi)方法就有限制侵害人自由、威脅侵害人、暴力打擊侵害人。我國法律制定公民正當防衛(wèi)條例的目的就是防止不法侵害的發(fā)展與發(fā)生,不對侵害人實施報復的公民進行刑罰處罰,這決定了我國公民進行的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起因必須有現實的可防衛(wèi)性,通過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來避免或者減輕侵害人對自己人身權益造成侵害的可能性。

(三)危害社會嚴重性。

公民的正當防衛(wèi)由我國法律正式授權,我國法律沒有對該權利的使用做出特定的要求,但不表明公民只要有權益的傷害就能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正當防衛(wèi)不是報復,而是為了防衛(wèi)目的對侵害人進行防衛(wèi)制止。正當防衛(wèi)的行為程度具有較高的起點,一般對侵害人造不成人身的侵害。考慮到公民行使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帶來結果的嚴重性,需要在正當防衛(wèi)起因上具有嚴重危害社會性的特點,侵害人的對公民造成的侵害行為同公民采取的正當防衛(wèi)制止行為有法益權衡方面的要求。危害社會嚴重性,事實方面主要是一種可能性,需要通過公民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來進行遏制,而不是現實生活中以及發(fā)生的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后果,已經發(fā)生的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公民不具備防衛(wèi)的正當時機,公民將有防衛(wèi)不適時的隱患,使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正當防衛(wèi)制度失去意義。侵害人對公民的侵害意圖存在于侵害人意識中,不被公民知悉,公民只通過侵害人進行中的部分侵害行為預測侵害帶來的危害嚴重性。例如侵害人徒手時,可能故意殺人,也可能致人輕傷,他的侵害行為不被公民輕易判斷。

三、正當防衛(wèi)中不法侵害的開始和結束。

侵害人進行不法行為進行是,公民的合法權益處在緊急的威脅或者被侵害中,使公民采用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成為必要。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就是侵害人的不法侵害開始進行并且還沒有結束。

(一)不法侵害的開始。

對于侵害人進行不法侵害開始的時間,在我國刑法條例規(guī)定上有直接面臨說、著手說、進入現場說、綜合說。對于一般著手說的侵害人不法侵害時間,需要從侵害人是否著手來判斷侵害行為是否開始;對于進入現場說,從侵害人進入現場,公民面臨侵害的威脅時當成侵害行為的開始時間;對于直接面臨說,在侵害行為帶來的實際威脅非常緊迫、明顯,等到侵害人著手時就不能避免危害結果或者來不及減輕危害結果時當成開始時間。對于一些侵害人的預備行為,也能認為侵害人的侵害已經開始,像為了殺人預備在別人住宅里的,就需要對已經開始的侵入住宅行為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

(二)不法侵害結束時間。

對于正當防衛(wèi)里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從刑法的理論上有不同理解。一些人認為已經造成侵害后果的就算結束時間,也有人認為對侵害人進行侵害制止時就算結束時間,也有人認為不法侵害人結束時間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不能統(tǒng)一標準。對此,可以認為不法侵害結束時間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再受到現實威脅、現實侵害,不再處于緊迫之中,或者說侵害人的侵害行為不會再造成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時算結束時間。對于財產性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人侵害行為結束,但實際現場還沒有挽回經濟損失的,應該算不法侵害時間還沒有結束,還需要采用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

正當防衛(wèi)在維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現實社會中,公民在緊迫情況下,對違法犯罪行為采取正當防衛(wèi)制止方法必不可少。這也可以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正義以及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鼓勵公民勇于同違法行為做斗爭的推動力。對此,我們需要把握不法侵害造成的正當防衛(wèi)制止起因,使正當防衛(wèi)合理實施。

篇二《試析對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理解與適用》。

論文摘要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急需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加強政府部門的監(jiān)管,媒體和民間組織的監(jiān)督,更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來進行規(guī)制。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在這一背景下產生,是刑法修正案(八)新確立的一個罪名,這一罪名整合了食品監(jiān)管瀆職類犯罪,對于嚴厲打擊這一類犯罪有重大意義。

論文關鍵詞食品監(jiān)管瀆職濫用職權玩忽職守。

一、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界定。

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確立的一個罪名,它是指負有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衛(wèi)生行政、農業(yè)行政、質量監(jiān)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等部門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導致發(fā)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

關于本條的罪名,說法不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guī)定》將《刑法修正案(八)》第49條的罪名確定為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罪名之爭隨之平息。最高人民檢察院將罪名確定為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理由在于:食品監(jiān)管濫用職權罪和食品監(jiān)管玩忽職守罪兩罪區(qū)分的關鍵在于主觀過錯和客觀行為,司法實踐中對兩罪區(qū)分界限很難把握,很容易產生認識分歧。人民檢察院以濫用職權罪起訴到法院的案件,有些法院卻以玩忽職守罪定罪判刑。為了避免司法機關之間在類似案件的罪名認定上產生認識分歧,更為有效、及時地查辦食品安全監(jiān)管領域的瀆職犯罪,兩高將食品安全濫用職權行為和玩忽職守行為合并為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一個罪名。

二、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正當性。

(一)整合食品監(jiān)管瀆職類犯罪。

在先前的司法實踐中,對負有食品安全監(jiān)管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發(fā)生瀆職犯罪的,根據犯罪主體身份的不同,分別以不同的罪名予以定罪處罰,例如商檢徇私舞弊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以及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等。這種相同性質的瀆職犯罪因所處單位不同而承擔不同刑事責任的做法,導致定罪量刑標準的不統(tǒng)一,既有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又增加了司法實踐的操作難度。

因此,修正案(八)增設的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統(tǒng)一了各項標準,有利于食品監(jiān)管瀆職犯罪的整合與操作。

(二)減少司法機關之間分歧、統(tǒng)一定罪量刑。

我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早就將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分別定罪,且兩罪的立案標準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補充規(guī)定(五)》將兩罪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兩高之所以如此規(guī)定,主要是針對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

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檢察院以濫用職權罪起訴到法院的案件,人民法院卻以玩忽職守罪定罪判刑,這樣的法律適用上的分歧不僅浪費司法資源,而且有損司法權威和公信力。因此,針對我國當前嚴峻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形勢,兩高將本罪統(tǒng)一界定為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避免因為司法機關之間認識分歧而影響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

(三)濫用職權與玩忽職守行為自身重疊性使然。

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是我國刑法瀆職犯罪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這兩項罪名為刑法同一個條文所規(guī)定。通說認為,兩罪的主要區(qū)別是行為方式和主觀罪過。就行為方式而言,濫用職權主要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超越職權或不正確行使職權,而玩忽職守則是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從表面上看,濫用職權中的不正確行使職權與玩忽職守中的不履行或不正確職責并沒有本質區(qū)別。職權是從法律法規(guī)賦予有關部門權力而言,而職責一詞則是從法律對有關部門苛以義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已,其實質內容是一致的。而在主觀罪過上,濫用職權與玩忽職守更是很難區(qū)分。事實上,大陸法系如日本、意大利、德國等并未嚴格區(qū)分這兩項罪名。

因此,將濫用職權與玩忽職守兩種類型統(tǒng)一界定為瀆職罪也是基于罪名本身重疊性,減少適用過程中的分歧考慮。

三、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犯罪的適用。

(一)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客觀方面的界定。

1.違法性要素:瀆職行為抑或違反監(jiān)管職責。

前已述及,瀆職行為的基本類型是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但表面上涇渭分明的兩種行為在實踐中并不易區(qū)分,因此有必要引入一個更為客觀的標準,以增強法條的可操作性。筆者以為,在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中,可以采用違反監(jiān)管職責標準。所謂違反監(jiān)管職責,是指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食品監(jiān)管機關應當履行的食品監(jiān)管的職權范圍與職責要求。之所以采用這一標準,是因為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監(jiān)管部門的職責要求是明確而公開的,監(jiān)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對其自身的職責應當明確,社會公眾對監(jiān)管部門的職責也是知曉的。違反監(jiān)管職責標準既有利于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是否構成瀆職進行衡量,只要違反了這些職責即符合瀆職罪的構成要件,也有利于公眾對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督,及時敦促有關部門履行職責。

正確而有效的適用違反監(jiān)管職責標準,最核心的在于職責的確定,這就有賴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監(jiān)管部門職責的確定。在食品安全領域,依據《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負有監(jiān)管責任的有衛(wèi)生行政、農業(yè)行政、質量監(jiān)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五大部門。明晰各有關部門的職權職責不僅有利于劃分事權,避免多頭監(jiān)管,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夠明確各自的責任,一旦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能夠落實到各部門和各責任人。

2.結果性要素:重大安全事故或其他嚴重后果。

依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規(guī)定,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但是,對于何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該法沒有做出解釋,也沒有提供一個量化的標準,刑法修正案(八)以及其他法律對該問題也未予明確。而對于司法實踐而言,定罪與量刑時必須考慮這一問題。因此,在有關部門未頒布量化標準前,可以參照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立案標準來操作,主要理由有如下兩點:其一,從性質上看,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與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是特殊罪名與一般罪名的關系;其二,從法定刑看,兩者的量刑幅度一致。

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刑法修正案(八)新規(guī)定了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該罪名要求有重大安全事故或其他嚴重后果,從刑法理論上看應當是結果犯。但從目前該罪名在實踐中的應用來看,似乎并不如立法者想象中那般理想。一方面是基于前述立案標準的模糊,造成了檢察院與法院在適用該罪上的猶豫不決;另一方面則是在實踐中,違法分子盡管實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但其后果并沒有體現出來,在很多時候僅僅是有危害公民身體健康的危險。因此,筆者以為,可以對該條所規(guī)定的其他嚴重后果進行擴張性解釋,借鑒現有司法實踐中其他罪名的做法,對于足以威脅公共食品安全的行為,也以該罪論。

(二)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主體的確定。

食品監(jiān)管瀆職犯罪時特殊罪名,其主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負有食品安全監(jiān)管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是一個頗為復雜的系統(tǒng),依據現行分段監(jiān)管、分類監(jiān)管的模式,牽涉的部門較多,主要有衛(wèi)生、質監(jiān)、工商、農業(yè)和食品藥品監(jiān)督部門,各部門職責明確,有利于責任的劃分和落實。不過須注意的是,盡管有關法律規(guī)定這些部門負有相應的監(jiān)管職責,但并非這些部門所有工作人員都可以成為本罪的犯罪主體。實際上,從身份要素看,本罪主體應當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并非所有的具備公職身份的人都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所涉公職應當與本罪有對應關系,即該主體須為食品安全監(jiān)管部門中行使食品監(jiān)管權、履行食品監(jiān)管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不過,基于我國目前部分行政權是賦予或委托其他組織行使的現狀,全國人大會《關于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將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在受國家機關委托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也納入了瀆職罪的主體范圍,在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中該解釋自應適用。

(三)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主觀罪過的認定。

本罪的主觀罪過目前仍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不論是濫用職權行為還是玩忽職守行為,都可以是故意或過失,是一種復合的罪過形式;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兩種行為的主觀心態(tài)都應當是過失,盡管行為人對于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行為本身的實施都可能出于故意的心理態(tài)度,但對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嚴重后果則為過失。

還有論者則以監(jiān)督過失理論來論證本罪主觀罪過是過失的觀點。

之所以產生這么多的爭議,根源在于對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兩種行為主觀罪過的認識不清。

就本罪而言,筆者認為濫用職權行為的主觀罪過是故意,玩忽職守行為則是過失。其中,食品監(jiān)管濫用職權行為應當是間接故意而排除直接故意的情形,有學者認為這有悖于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統(tǒng)一性。

筆者以為濫用職權的行為人如果對造成公共財產損失或國家、人民利益損害的后果持希望或追求態(tài)度時,其主觀惡性較大,僅僅定性為瀆職犯罪并不妥當,況且本罪的最高法定刑僅為十年,因而應當定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名。濫用職權行為人的主觀心態(tài)也不應為過失,過失論者以行為人對犯罪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作為確定罪過的依據,忽視行為人對行為本身的心理態(tài)度實際上是片面的,因為這混淆了罪過評價基準意義上的危害結果和限制處罰范圍意義上的危害結果。

因為在刑法分則條文罪狀中明確規(guī)定了后果的情況下,討論行為人對限制處罰范圍意義上的危害結果的心態(tài),很難清晰地界定究竟是故意還是過失。在本罪中,濫用職權的行為人對作為國家權力的行使者,對濫用職權行為的罪過評價基準意義上的后果應當是有清晰認識的。對于食品監(jiān)管玩忽職守行為,只能成立過失,既應排除直接故意,也不包括間接故意。綜上,筆者認為食品監(jiān)管瀆職罪的主觀罪過既可以是間接故意,也可以是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都可以成立本罪。

篇三《淺談新刑訴法下職務犯罪偵查的機遇、挑戰(zhàn)和對策》。

論文摘要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幾易其稿終于在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這次刑事訴訟法修改,是1996年修訂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的首次大修,修改條文逾百條,對原刑訴法在犯罪嫌疑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技術偵查、律師提前介入刑事訴訟等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更好地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妥善解決了司法實踐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現實問題,對于有效地懲罰犯罪、有力地保障人權、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隨著新刑訴法的頒布與實施,職務犯罪偵查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正確看待并領會新刑訴法的精神,克服該次修改給職務犯罪偵查帶來的困境是司法界尤其是反貪一線人員必須思考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刑事訴訟法職務犯罪偵查。

我國刑事訴訟法制定于1979年,在1996年進行過一次修訂,本次是第二次修改,從修正案草案來看,本次修改涉及到100多處,修改比例超過50%,應當是一次大修。職務犯罪偵查作為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必然受到刑事訴訟法修改的影響。整體來看,既帶來了機遇,也給偵查機關帶來了挑戰(zhàn)。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唯有積極應對挑戰(zhàn),化挑戰(zhàn)為機遇,才能促使自身工作水平有新飛躍,進而切實履行起法律監(jiān)督職能,保障國家法律的統(tǒng)一正確實施。

一、新刑訴法給檢察機關自偵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技術偵查措施的明確規(guī)定拓寬了檢察機關自偵工作的偵查途徑。

首次引入技術偵查是新刑訴法給檢察機關自偵工作帶來的最大的新的機遇。新刑事訴訟法在偵查一章中增設了技術偵查措施一節(jié)五個條文,規(guī)定了秘密監(jiān)控、喬裝偵查和控制下交付三類特殊的偵查措施。技術偵查措施,在以往并非無法可依,只是依據不足,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可以采取技術偵察措施。現存的法律規(guī)范只賦予了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權力,檢察機關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盡管198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頒發(fā)了《關于公安機關協助人民檢察院對重大經濟案件使用技偵手段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規(guī)定檢察機關在偵辦自偵案件時,對貪污賄賂案件與重大經濟犯罪案件經過嚴格的審批,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使用技術偵查手段。但是《通知》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也沒有真正賦予檢察機關決定與實施技術偵查措施的權力。

為規(guī)范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新刑事訴訟法賦予了檢察機關決定技術偵查措施的權利,并對其適用的時間、范圍、條件、程序、期限等作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如:一是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時間限制在立案之后。二是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范圍限制在只有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等重大犯罪案件才可以適用,輕罪不得適用。三是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必須堅持必要性原則,即只有對犯罪嫌疑人已經實施嚴重犯罪存在理由充分的懷疑,而且無法采用其他偵查手段時,才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四是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程序必須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才可以適用,未經批準不得自行適用。批準決定應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和適用對象。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對象和期限執(zhí)行。五是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期限為三個月,經過批準有效期可以延長,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六是技術偵查措施的保密要求保護公民隱私。

新刑事訴訟法將技術偵查措施的授權從普通法律提升到國家基本程序法的高度,符合強制偵查法定原則,意義重大且深刻:一方面,明確對技術偵查措施予以授權,結束了技術偵查措施秘而不宣的立法狀態(tài),破解了技術偵查措施證據合法性的司法困境,明確規(guī)定,依法采取偵查措施所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另一方面,面對技術偵查措施不得不使用的現實必要性,以及技術偵查措施對公民隱私權和自治權構成天然威脅的現實危險性的兩難局面,通過立法嚴格限制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為控制犯罪而授權,為保障人權而控權,以授權實現真正有效的控權,實現犯罪控制和人權保障兩大價值目標的平衡。

(二)傳喚、拘傳、詢問等偵查方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偵查手段的實際困難。

刑訴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傳喚、拘傳持續(xù)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xù)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新刑事訴訟法延長了傳喚、拘傳的時間,新設了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zhí)行監(jiān)視居住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準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zhí)行的規(guī)定,增加了詢問證人的地點,增加了強制采樣作為人身檢查的一個子類,擴充了查凍扣的對象范圍等,這些都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自偵案件偵查手段受限的實際困難,大大提高檢察機關及時查處犯罪的能力。

二、新刑訴法給檢察機關自偵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一)辯護人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提前到偵查階段,使偵查難度大大增加。

新刑訴法對偵查階段辯護人的介入及權利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使偵查難度大大增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辯護人介入的時間提前至偵查階段。舊的刑訴法規(guī)定,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才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只能聘請律師。新刑訴法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修改后的刑訴法較之前而言,最顯著的特征是律師在偵查階段就可取的辯護人身份。舊刑訴法中,犯罪嫌疑人聘請的律師只能向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和控告,代為申請取保候審;而在新刑訴法中,辯護人除了具有上述權限外,還可以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并提出意見,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從職務犯罪罪名、犯罪構成要件、刑罰處罰規(guī)定、沉默權的運用等諸多方面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詢和幫助。辯護人從案件一開始便能向犯罪嫌疑人全面了解案件情況,掌握整個案件動態(tài),進而能為日后法院庭審的控辯對抗做好充分準備,這實際上是大大增強了辯護人的辯護力量,同時也相應增加了檢察機關的控訴難度。

第二,辯護人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舊的刑訴法籠統(tǒng)規(guī)定偵查階段受委托的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因為舊的刑訴法是規(guī)定可以會見,這就意味著有不可以的情況,從而造成了實踐中律師會見難的問題。而新刑訴法規(guī)定,辯護律師持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新刑訴法規(guī)定了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此規(guī)定具體、明確、硬性。至此,辯護律師的會見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第三,辯護人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時不被監(jiān)聽,使辯護人及犯罪嫌疑人的相互溝通權利得到最大化保障。舊的刑訴法則是規(guī)定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偵查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和需要可以派員在場。這往往導致實踐中,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時往往被偵查人員在旁監(jiān)聽,此情形一方面使犯罪嫌疑人攝于偵查人員在場而無法向律師咨詢有罪無罪、罪輕罪重、證據是否充分等敏感問題,另一方面也使律師因為考慮到配合偵查部門的需要,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與犯罪嫌疑人溝通。

辯護人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從審查起訴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使得自偵部門的偵查工作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犯罪嫌疑人,還要直接面對律師。在這種情況下,檢察機關自偵部門的偵查難度便會大大增加。首先,對犯罪嫌疑人訊問初期,是辦案機關突破案件的最佳時機,辯護律師在偵查開始的第一時間就能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從心理學上分析,勢必打破原先密閉的偵查審訊空間,給在押犯罪嫌疑人以暫時的安全感,緩解了審訊的壓力,進而增大了其僥幸心理,增強了其對抗意志。其次,律師對犯罪嫌疑人提供的法律咨詢和幫助,可以使犯罪嫌疑人充分運用沉默權,對一切有關犯罪的問題拒絕回答,或者避重就輕,只交代自己最輕的或者與犯罪無關的問題,以逃避法律制裁。再者,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時不被監(jiān)聽,此種情況最大限度地維護了犯罪嫌疑人和律師的權益,但也相應增加了犯罪嫌疑人翻供的風險。因為偵查部門對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時的談話進行監(jiān)聽,會對犯罪嫌疑人形成震懾,使其不敢隨便翻案。而律師會見不被監(jiān)聽,犯罪嫌疑人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以為找到了辯護律師這個保護神,是很容易推翻以前向偵查部門所作有罪供述的。如果出現個別律師不自律,誘導犯罪嫌疑人隱匿罪證或作虛假供述的情況,那對偵查部門來說,增加的偵查難度就更大了。綜上所述,辯護律師的提前介入,客觀上對自偵部門查辦案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在偵查階段就要把案子做到真正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樣才能做到有效控訴。

(二)證據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促進反貪偵查模式的轉變。

證據制度是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的另一大突破。新刑訴法大幅完善了證據規(guī)定,由原來的8條增加到16條,數量翻了一倍;增加了證據種類,明確了舉證責任,具體了非法證據排除標準,規(guī)定了關鍵證人強制出庭,加大了證人的保護力度,體現了立法機關對證據問題的高度關注,必將對進一步提高刑事案件質量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從1979年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到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都致力于遏制刑訊逼供現象。經過這一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我國遏制刑訊逼供的法律機制更加完善。新刑訴法對證據制度的完善,主要集中在以下二個方面:

第一,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制定。新刑訴法規(guī)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一個合格有效的證據,應該有三性,客觀性、合法性和關聯性,三性缺一不可。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就是針對證據的合法性制定的,突出強調證據的收集方法要合法、收集程序要合法,否則將予以排除。

第二,規(guī)定了更嚴格的審訊同步錄音錄像,從程序上進一步避免非法證據甚至刑訊逼供的發(fā)生,解決了偵查監(jiān)督不力問題的問題,但對偵查人員的審訊活動、執(zhí)法理念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刑訴法規(guī)定,職務犯罪訊問全程同步錄音錄像,要求自偵部門工作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必須嚴格按照刑訴法的相關規(guī)定,告知其權利義務。全程錄音錄像要求偵查人員嚴格訊問方式方法以及訊問措辭,不能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供述及證人證言。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帶來的第一個成效是:客觀記錄和再現了訊問的全部過程,加強了對辦案人員訊問活動的監(jiān)督。在這種情況下,偵查人員的執(zhí)法觀念發(fā)生了深刻轉變,規(guī)范執(zhí)法、人權保障意識明顯增強,依法文明辦案的自覺性明顯提高。第二個成效是:加強了對辦案人員訊問活動的監(jiān)督,切實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有效防止了采用違法違規(guī)手段甚至刑訊逼供的方法訊問。第三個成效是:推動反貪部門積極調整轉變偵查思維和辦案模式,加強對偵查謀略的研究與運用,提升隊伍素質和偵查水平,辦案質量不斷提高。第四個成效是:通過客觀、全面記錄辦案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的場景和過程,有效證明訊問活動及所獲取證據的合法性,防止犯罪嫌疑人以辦案人員刑訊逼供為由進行翻供,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助于澄清事實、分清是非,防止惡意投訴、借機生事,保護辦案人員免受誣陷。

在傳統(tǒng)重口供、重實體、輕程序偵查理念的支配下,部分自偵辦案人員習慣于采取由供到證的辦案方法,把突破案件的期望寄于突破口供的十二小時上,并力求在立案后利用強制措施取得的時間優(yōu)勢求得新的進展。偵查過程中,部分辦案人員程序意識淡薄,過度關注實體內容而忽視辦案的程序要求,影響了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甚至最終被認定為非法證據而不予采信,苦心經營的線索以及大量初查工作,皆因程序瑕疵被否定。如何有效應對修改后的刑訴法關于非法證據排除的規(guī)定,無疑對自偵部門的偵查取證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也對自偵干警的偵查理念和業(yè)務素質提出更高的期望。

(三)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對審訊方式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

刑訴法修訂案規(guī)定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與刑法無罪推定的法律原則相一致,這也是世界各國刑訴法的基本原則,對所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致適用。我國已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其第十四條第三項規(guī)定,不得強迫任何人做不利于自己的供述,或證明自己有罪。新刑訴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既是對我國已簽署《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具體落實,同時又是對新刑訴法修訂中增加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回應。雖然新刑訴法只是增加了簡單的一句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但就是這簡單的一句,卻意味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說明偵查部門只能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各種情節(jié),到底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不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又如何加以證明,則是偵查部門的責任。在傳統(tǒng)的以人立案的模式下,在偵查職務犯罪案件中,通常是偵查部門有了明確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事實不完全確定的情況下,采取以人作為立案對象的方式。在接觸犯罪嫌疑人后,習慣于以供到證,根據掌握的少量證據,寄希望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再根據其供述獲取相應的證據。由于沒有堅實的初查材料為基礎,加之正面接觸時間的限制,使得正面接觸時缺乏明確的方向和底數,案件往往無法深入下去,只能依賴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就事論事。在反貪實踐工作中,我們在偵查策略中往往會使用聲東擊西、示假隱真及施加壓力等手段,面對犯罪嫌疑人不同的犯罪手段,偵查人員會使用不同的偵查策略加以應對,如通過向犯罪嫌疑人描述罪名成立后的嚴重后果,迫使犯罪嫌疑人主動交代犯罪事實,通過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個人經歷來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點、心理特征,利用嫌疑人心理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施加壓力,迫使其交代問題等。

新刑訴法對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確立,傳統(tǒng)的偵查模式不僅增加了偵查人員取證的難度,不利于偵查活動的展開,而且有可能使根據犯罪嫌疑人口供所搜集的證據被認定為非法證據不被采信,迫使辦案人員對日常辦案中使用的不規(guī)范的偵查策略和手段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了無罪推定原則,要求我們偵查部門在辦案的時候一定不能以犯罪嫌疑人有罪為前提,而要形成犯罪嫌疑人既有可能構成犯罪,也有可能不構成犯罪,到底屬于哪種情況,需要偵查部門進一步調查證實的觀念。在辦案中無罪推定是一種理想、科學的辦案態(tài)度,有利于切實保障人權,也有助于偵查部門最大限度地接近案件真相。新刑訴法把蘊含此原則的條文加以規(guī)定,必將深刻影響偵查部門干警傳統(tǒng)的辦案思維,對其辦案方式的規(guī)范性也要求更高。

刑法小論文篇二

目前全球有117個國家廢除死刑制度,只剩下78個國家依然保留死刑制度,我們國家是這78個保留死刑制度的國家之一,死刑存廢越來越多地與這個國家的人權發(fā)展水平、法制發(fā)展狀況,以及社會文明程度聯系密切,成為一個國家的重要的人權、法制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評判標準。作為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經濟類犯罪,是1982年全國人大會在《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中首次提出經濟犯罪一詞,經濟犯罪是指在商品經濟的運行領域中,為謀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法律規(guī)定,嚴重侵犯國家社會管理制度、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依照刑法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在我國經濟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類是我國刑法分則第三章規(guī)定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另一類是我國刑法分則第五章規(guī)定的侵犯財產罪,以及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侵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犯罪,如制造販賣假藥罪、賄賂罪,也屬于經濟犯罪的范疇。

經濟犯罪的特征:第一,經濟犯罪的貪利性。一些經濟犯罪只要能得到錢,就會肆意踐踏法律,不把道德和法律放在眼里。第二,經濟犯罪主體有較高的智能性。經濟犯罪的主體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或者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具有更強的反偵察的能力。第三,經濟犯罪的可變性。第四,經濟犯罪的復雜性。首先,經濟犯罪主體的復雜性。其次,經濟犯罪所涉及的法律復雜性。最后,經濟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經濟犯罪的犯罪的復雜性。

二、經濟犯罪死刑廢除的原因。

隨著廢除死刑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們試圖論述經濟犯罪死刑廢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犯罪適用死刑不符合刑罰的公正性。公正性是刑法最重要的價值,也是歷來立法、司法、執(zhí)法所追求的原則與精神,而判斷一個刑罰是否公正,就是要看到其是否符合罪責相適應的原則。罪責相適應原則要求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無罪不罰,罰當其罪。第二,經濟類犯罪適用死刑不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國已經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和諧社會必然是現代法治社會,健全、理性、高效的社會主義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作為現代法治重要組成部分的現代刑事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義、平等、自由、安全、秩序這些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也是現代刑事法治內在的核心價值。第三,經濟犯罪適用死刑違背人道主義原則。貝卡利亞在首次提出廢除死刑時曾經說過:“如果我要證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我就首先要為人道打贏官司?!钡谒?,死刑的配置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經濟犯罪。在我國雖然不斷有犯罪分子因貪污、受賄、偽造貨幣等被判處死刑,但是經濟犯罪屢禁不止。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死刑的適用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經濟犯罪,這需要從產生經濟犯罪的深層社會經濟因素來分析。

第五,廢除經濟犯罪死刑有利于遏制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國家社科規(guī)劃《中國懲治和預防腐敗重大對策研究》課題組認為,中國外逃的4000多名貪官中,金融體系、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約占87.5%,其他部門約占12.5%,與貪官外逃相伴生的是資金外逃。中國1988年至2002年,資金外逃額共1913.57億美元,年均127.57億美元。

第六,經濟犯罪的死刑問題是影響我國國際司法協助的重大障礙。西方國家以人權保障為由不向中國引渡或移交外逃經濟犯罪的嫌疑人,需要加以研究。雖說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全面禁止死刑的客觀條件,而西方的許多國家都已經廢除了死刑或者極少使用死刑。面對大量經濟分子一旦被引渡回國就有可能判處死刑的情況,西方國家也會因此而難以與我們合作,這是十分現實的問題。

三、經濟犯罪死刑廢除的立法完善。

第一,及時廢除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和侵犯財產罪中的死刑。從立法上及時廢除對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規(guī)定的死刑以及侵犯財產罪中的死刑復核當前我國刑法立法趨勢。第二,在條件成熟時廢除貪污賄賂中的死刑。貪污賄賂行為時以權謀私,用國有財產來滿足其個人私欲的行為。第三,加強無期徒刑的懲罰力度。既然應從立法上廢除經濟犯罪的死刑,那么就應該對于僅次于死刑的無期徒刑的懲罰力度予以加強。以便更好地打擊經濟犯罪,遏制此類案件的發(fā)生。第四,完善罰金刑的適用。罰金刑作為我國一個刑種,在懲治經濟犯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應當從刑罰手段上加以完善,即:采取高額罰金刑與易科處罰金刑相結合的手段。結合我國司法實踐,我國宜采取用罰金易科自由刑的制度。

四、結語。

馮亞東教授在其著作《理性主義與刑法模式》中談到:“對于個人的邪念,我們防不勝防,但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不一國家和法律的名義剝奪人的生命,這是考慮人類生存的根本利益,根本價值作出的明智選擇?!蔽覈洕缸镞m用死刑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在立法上廢除經濟犯罪的死刑。同時,完善經濟犯罪立法和刑罰適用,使經濟犯罪得到適當的處罰。這樣可以使我國刑法更加健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環(huán)境。

刑法小論文篇三

死刑是國家為剝奪犯罪分子的生命而實施的一種刑罰,因其是刑罰體系中最為嚴厲的一種刑罰,所以又被稱為極刑或生命刑。

一、死刑的產生、發(fā)展及現狀。

(一)死刑的產生早在自由刑和財產刑應用前,死刑就存在了。關于死刑的起源,除死刑來自復仇的說法外,還有來自戰(zhàn)爭、但是追根溯源,死刑產生的根源,終究還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的結果。

(二)死刑的發(fā)展。死刑正是在無數次的起伏震蕩中向前發(fā)展的,雖然有時會劇烈地反復,但是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很明顯的:從世界范圍內看,各國死刑的數量不斷減少,實際執(zhí)行的數量大幅下降,執(zhí)行死刑的方式也更加文明、人道。

(三)死刑的現狀。死刑政策直接表現于各國死刑狀況并不是單純地廢除死刑或保留死刑。事實上,各國立法對死刑的規(guī)定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絕對廢除死刑,這種情況是指在憲法或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廢除刑事法律中的死刑,或者在所有刑事法律中均無規(guī)定死刑。2,相對廢除死刑,這種情況是指法律規(guī)定只對普通刑事犯罪廢除死刑,對叛國或者政治犯罪、軍事犯罪則保留死刑。3,實質上廢除死刑,這種情況是指法律條文中雖規(guī)定有死刑,但是在過去若干年內從未執(zhí)行死刑或者從未判處過死刑。

二、各國關于死刑存廢之爭。

(一)死刑廢除論。意大利著名法學家貝卡里亞出版了一本至今仍響徹刑法學界的著作《論犯罪與刑罰》,從天賦人權與社會契約論等古典自然法的基礎上,論證死刑的非正義性和不必要性,提出廢除死刑,主要提出了如下論點:1、人道主義者認為,天賦人權,人的生命只能自然結束不可以剝奪。2.相對社會契約論者認為,訂立契約的人們交出微小的權利(不包括人的生命權)組成了國家最高權利。3.終身奴役刑在預防犯罪方面優(yōu)于死刑。況且死刑對諸如激情殺人、政治犯罪、欲殺人后自殺者等無法形成其內心恐懼。4.死刑錯用,無法挽回。5.教育刑論者認為,刑罰教育的目的在于阻止有罪者再度危害社會,從而改造罪犯防衛(wèi)社會。

(二)死刑保留論。殺人者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根本無須對死刑的正當性進行論證。當死刑廢除論產生后,才有學者對死刑的正當性進行研究。保留死刑論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死刑存在的合理性:1.殺人者償命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承襲的法律觀念,至今仍為廣大民眾所認。

2.趨利避害是人們衡量利弊得失時的本能反映和選擇,因此,死刑對可能犯罪之人具有巨大的威懾作用。3.絕對社會契約論者認為,犯罪行為是犯罪者對其所參與訂立的社會契約的公然違反,犯重罪而受到死刑處罰是其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4.由于社會狀況復雜,難免在一定時期出現窮兇極惡的犯罪,而死刑是對付特定惡性犯罪的必要手段。5.終身監(jiān)禁或終身奴役刑存在浪費資財和罪犯脫逃再度危害社會兩個弊。

三、中國關于死刑制度存廢的爭論。

(一)我國死刑廢除論學者的觀點。

我國的香港、澳門也已經廢除了死刑。

1、死刑是遠古野蠻時代血腥復仇的遺留。殺人償命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原始的同態(tài)復仇觀念如出一轍。今天的懲罰不在于單純的肉體痛苦,而是重在靈魂上的教育和改變,這也是文明社會的需要和表現。

2、死刑涉及到對生命權的保護,社會應該為犯罪行為承擔必要的代價。犯罪人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世間的,對于犯罪人的譴責,除了犯罪人本身以外,還應包括孕育犯罪人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

3、死刑錯用,無法挽回。中國是一個正在向法治國家邁進的發(fā)展中國家,所以法制不夠健全,法治觀念還不夠深入,人民法律意識淡薄,這就容易導致惡性案件頻發(fā),有很多人無罪或者罪不該死,卻被判處死刑。處于這樣的國情,除非有一天不再有冤案錯案的發(fā)生,方可適當恢復死刑,否則死刑不可不廢。

(二)我國死刑保留論學者的觀點。

1、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懾力,起到更好的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的目的。刑罰越嚴厲,有理性的人就越害怕,威嚇作用就越大,而且死刑是最嚴厲的刑罰,所謂殺一儆百,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死刑可以從根本上制止罪犯再犯罪。如果沒有死刑,罪犯被判終身監(jiān)禁,他還是有可能在監(jiān)獄中犯罪,如殺人、越獄、毆傷其他囚犯等。只有將其處死,才可以防止他繼續(xù)犯罪。

3、死刑是重罪犯人應得的報應,是倫理正義的必然要求。死刑可以滿足人們的報應觀念,滿足人們本能的報復心,對那些用殘忍手段殺害無辜者的犯罪人,理應受到相同的或相稱的處罰,而死刑就是最公平的懲罰。

4、執(zhí)行死刑比長期監(jiān)禁那些最危險的死刑犯人更省錢。處決一名死囚,只需要花費一槍、一針的代價,長期監(jiān)禁則需要支出大量的財政費用,而保留了生命的死刑犯人,在長期監(jiān)禁中對社會的經濟貢獻很小。

5、我國目前缺乏廢除死刑的物質條件并且不具有廢除死刑的人文思想基礎。

四、中國廢除死刑的道路選擇。

中國可不可以廢除死刑從長遠來看,廢除死刑是我國刑法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從目前來看,我國在物質和精神上尚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我國社會物質生產水平和國民生活水平總體較低,人的物質生產潛能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因而人的生命價值相對較低,群眾對于他人生命的尊重程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將嚴重犯罪者處以死刑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2、在我國,人權意識尚未得到充分發(fā)展,自由的價值在人的總價值中的地位不高。若以無期徒刑作為最高刑種則不足以威懾那些試圖嚴重犯罪者。

3、刑罰報應觀念在國民心理結構中根深蒂固,殺人償命的思想十分濃厚,冒然廢除死刑則會刺激國民脆弱的心理平衡并將引發(fā)社會不穩(wěn)。

當然,現階段我國不具備廢除死刑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主動追求這些條件的實現和以后也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

試談我國死刑的適用。

一、死刑的概念和起源。

(一)死刑的概念。死刑,又稱生命刑,是國家利用強制性法律來剝奪罪犯生命的一種刑罰。之所以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嚴厲的刑罰,是因為它對生命的剝奪是不可恢復的。在封建社會,死刑是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利益,維持社會秩序。死刑執(zhí)行范圍廣泛,程度上也很殘酷。近代以來,死刑是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護公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二)死刑的起源。死刑起源的主要內容包含兩點:

一是死刑的產生時間,二是死刑的產生緣由。

首先,在法律史學者們討論死刑產生的時候,有三種看法:

(1)刑罰在堯舜時期產生,故死刑也產生在此時。(2)法律和刑夏朝產生。夏朝形成國家以后,為了體現階級意志,維護階級統(tǒng)治,必然會出現刑罰。(3)刑罰起源時間折衷說。根據這一理論,刑罰源于堯舜時代,在夏朝完成。

基于此,有關死刑的產生,有客觀的人類學證據可以證明。據西方人類學的研究中,所有的原始部落中都有復仇這一現象。復仇是人類的本能。許多國家早期的法律都可以佐證,如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

傷害他人眼睛、折斷他人骨頭、擊落他人牙齒的自由民,應分別處以傷害其眼、折斷其骨、擊落其齒的刑罰??梢娝佬虂碓从趶统瓞F象。

二、國內外死刑與人權在理論與實踐中的現狀。

(一)死刑與人權在我國理論與實踐中的現狀。我國刑法中依舊保留著死刑的刑罰,但在保障人權方面并不完善,我國刑法理論界的學者也曾展開過激烈的討論,想在保障人權的同時不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沖突,比如,我國曾在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中廢除了大約13項死刑制度,這一舉動表明我國在健全法律制度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人權雖然已經被寫入憲法,但是在實施方面還需要完善。需要將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與我國的具體時間相結合,逐步的摸出一條適合中國本土的方式。

(二)死刑與人權保障在其他國家的現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人權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逐步萌生,很多國家把死刑廢除了。但在有些發(fā)達國家,依然保存這項制度。美國曾廢除過一次,但又在1972年恢復,美國所使用的死刑制度并不是在其全國通用,各個州都不同。50個州中,其中有23個州廢除了死刑。

日本的刑法中也一樣保留著死刑,其刑法中規(guī)定的殺人罪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或者三年以上有期徒刑,2004年的修改又對有期徒刑的期限做了提高,且加重了有些罪行的刑罰,但是對于違反經濟類的犯罪并沒有規(guī)定死刑,懲罰相對而言較輕。

德國刑法中已經廢除了死刑。即使是對謀殺罪,也僅是處于監(jiān)禁的刑罰,且分為有期監(jiān)禁和無期監(jiān)禁,無期監(jiān)禁是針對于特別嚴重的罪行。有期監(jiān)禁期限上至十五年,下至一個月,由此可見德國的刑罰較其他國家都輕。

(三)死刑存廢與人權保障的沖突。

1.死刑刑罰是否違背人權保障。死刑是剝奪罪犯的生命,而剝奪生命就等于侵犯人權,因此死刑與人權會有沖突。但是如果廢除死刑,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卻得不到補償,這對于被害人而言不公平,所以也就等同于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權。

我國現行刑罰主要是以道德教育為主,刑罰懲罰為輔的。只有少數人可以理性看待死刑,仍有大部分人認為殺人就應償命。這種思想的存在必然會或多或少影響著很多國家廢除死刑的進度。而在我國現階段,僅有一少部分人統(tǒng)一廢除死刑。不能不說不被這種思想影響。

2.死刑存廢與保障人權的沖突的解決。死刑制度與人權保障永遠都不能共存,也無法達到協調,關于二者的矛盾,唯一辦法就是廢一存一。為了社會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行民眾意識不可忽略,要從根本上使社會公民能欣然接受。同時,站在犯罪分子的立場考慮,他們的犯罪行為也許并非是自身意愿,并且據了解,大部分犯罪人事后都會后悔,如果法律能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他們大多都會痛改前非。死刑具有最強威懾力,但是同時它也是一種低下手段,因為它滿足了人類的一種原始獸欲。我國作為文明大國,要理性的看待事實,對于罪犯主要還是應該進行教育引導,輔之以刑罰。

(一)我國尚不具備廢除死刑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結構不同就決定了人們對于犯罪態(tài)度的差異,比如,對于一起同樣的盜竊案件,在不同經濟發(fā)展結構的地區(qū)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盡相同的。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地方,人們收入不高,對金錢的追求欲望比較強,損失了一定數額時,社會危害就大大高于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地方,這道理顯而易見。由此得來,經濟發(fā)展水平越低,犯罪對民眾的影響力越大,人們對人權的重視程度越淡薄,對執(zhí)行死刑的呼聲就會越高。

(二)我國尚不具備廢除死刑的政治條件。眾所周知,民主政治是倡導法治的,這就破壞了濫用死刑的專制政治基礎,指出了死刑廢除的總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與法治穩(wěn)步發(fā)展,但是依舊不完善,仍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我們應該根據本國實際國情,改革政治體制,不斷摸索適合本國的民主政治,為廢除死刑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我國尚不具備廢除死刑的人文背景。人文背景是一個國家長期積累的對已經發(fā)生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態(tài)度,表現為一種價值觀。目前我國人民大眾對于死刑的態(tài)度,還不能接受廢除。中國歷史悠久,長久以來的法律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殺人償命的刑罰觀念影響深遠。死刑歷史也很悠久,被實行了幾千年,在人們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對民眾來說,這種法律文化影響頗深,已經烙印在了民眾的腦中,這種人文背景是很難撼動的,需要長久的工作。

結論。

死刑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項懲罰制度可以代替死刑。出于對人權的保護,死刑的廢除是必然的。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但是,由于國家之間文化背景不同,死刑的廢止也不可能統(tǒng)一。中國的死刑制度應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基礎,不能盲目跟風?,F階段,中國應該在立法和司法上,采取嚴格措施限制死刑的適用,使死刑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刑法小論文篇四

摘要:在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工業(yè)和城市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當前,超標排水、排氣、排污、重金屬污染等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象,給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為了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打擊環(huán)境犯罪,用法律途徑懲治環(huán)境犯罪行為,促進我國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的刑罰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將在分析當前我國環(huán)境犯罪相關刑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完善環(huán)境犯罪刑法做進一步的研究,以為打擊、懲治環(huán)境犯罪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據。

關鍵詞:環(huán)境犯罪;刑法;問題完善。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保障,然而當前人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破壞已經給社會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進一步完善環(huán)境犯罪相關刑法,既能充分發(fā)揮刑法在懲治違法犯罪行為方面的教育、震懾、懲治作用,又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環(huán)保意識、規(guī)范環(huán)境保護行為。然而當前我國相關的環(huán)境刑法還不完善,其作用發(fā)揮的還不夠徹底。因此,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的相關刑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的重要性。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由于人類前期的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索取和破壞,導致當前霧霾、全球變暖等環(huán)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使得很多國家紛紛走上了通過立法來打擊環(huán)境犯罪的路子。因此,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是保護我國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必然選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長期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必須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來改善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近年來,國家提出了一些環(huán)保策略,對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所幫助但效果有限,導致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仍然在不斷惡化,環(huán)境污染問題正逐步由城市向農村擴展,污染程度也在不斷加大。研究表明,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水土流失、酸雨等環(huán)境問題的不斷加劇給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有效的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控制環(huán)境犯罪行為,離不開環(huán)境犯罪刑法的不斷完善。特別是針對當前我國現行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相關法律中存在的系列問題,進一步促進我國相關刑法的完善已經迫在眉睫。

二、當前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客體、保護范圍不明確。

在對我國當前環(huán)境犯罪相關法律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當前我國法律中對環(huán)境犯罪的客體的界定十分不明確,有時甚至存在無法確定環(huán)境犯罪客體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離不開傳統(tǒng)的立法模式,由于當前我國相關環(huán)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立法模式,而環(huán)境犯罪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最終導致環(huán)境犯罪客體界定模糊的問題。此外,我國環(huán)境犯罪的保護范圍也不明確,我國當前的環(huán)境犯罪刑法雖然對常規(guī)的環(huán)境違法行為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然而卻對水土流失、噪音污染、非建筑引發(fā)污染等新的環(huán)境問題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導致在處理一些環(huán)境犯罪行為過中出現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問題。

(二)歸責不科學。

當前我國的環(huán)境犯罪刑法對環(huán)境犯罪的歸責方面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并缺乏有效的追責機制。雖然我國社會各界對環(huán)境犯罪行為都普遍持有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然而對環(huán)境犯罪的懲治方面仍然存在低限度處罰的問題,甚至對于一些環(huán)境破壞行為就采取警告、行政處罰、經濟制裁等措施一了了之,而沒有嚴格的明確責任。這些現都,不利于保護我國當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反而為一些個人和企業(yè)進一步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可乘之機,必然會導致我國的環(huán)境問題和環(huán)境犯罪行為的不斷加劇。

(三)對環(huán)境危險犯規(guī)定不足。

一般而言,對環(huán)境造成的實際危害結果是當前我國現行環(huán)境犯罪法律來界定環(huán)境犯罪行為的必要條件,然而由于環(huán)境犯罪具有持續(xù)時間長、行為持久性等特點,必然導致以此來懲治環(huán)境破壞行為不但根本無法起到預防和懲治環(huán)境犯罪的刑法立法目的,而且還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及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造成不可扭轉的影響。當前,我國這種事后處理的環(huán)境犯罪刑法模式使得刑法預防和懲治環(huán)境犯罪方面的作用無法充分發(fā)揮。因此,進一步完善環(huán)境犯罪刑法對環(huán)境犯罪危險犯方面的規(guī)定,明確環(huán)境犯罪的范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立法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在充分調查和研究當前我國現行環(huán)境犯罪刑法的基礎上,發(fā)現當前我國現行的.環(huán)境犯罪刑法將環(huán)境犯罪行為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行為同等對待處理,這根本無法滿足打擊和懲治環(huán)境犯罪的實際需求。從本質上而言,環(huán)境犯罪行為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行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環(huán)境犯罪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而言要比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更大、更深遠。因此,當前我國現行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這一規(guī)定根本無法體現對環(huán)境犯罪的懲治決心和重要威懾力,導致對環(huán)境犯罪的處理可操作性差。此外,當前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對一些環(huán)境犯罪行為的相關罪狀存在描述迷糊、界定不明確等一些紕漏和問題。

三、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的相關思路。

(一)進一步明確界定保護客體及保護范圍。

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當前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存在保護客體、保護范圍界定模糊的現象,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首先要明確界定犯罪客體和保護對象,才能充分發(fā)揮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在保護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重要職能和有效作用。其次,完善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還要進一步擴大對環(huán)境保護的范圍,特別是針對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出現的新的破壞環(huán)境的問題。環(huán)境犯罪刑法只有,不斷的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層面尋找新的突破口,才能夠真正的發(fā)揮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目的和有效性。

(二)明確環(huán)境犯罪的相關責任。

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環(huán)境問題不斷突出,一些個人和企業(yè)環(huán)境破壞行為和環(huán)境犯罪屢教不改,部分社會個人和群體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淡薄。這些現象的存在與環(huán)境犯罪刑法打擊力度不夠、歸責不明確之間存在直接的關系,導致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根本無法充分的起到預防和懲治環(huán)境犯罪的作用。因此,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必須進一步明確對環(huán)境犯罪的相關責任,加大對環(huán)境犯罪的打擊和處罰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起到預防和懲治環(huán)境犯罪行為的效果。

(三)增設危險犯的規(guī)定。

危險犯,即“以行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guī)定的發(fā)生某種危險結果的危險狀態(tài)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碑斍?,我國現行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沒有對危險犯的相關規(guī)定,而增設對危險犯的規(guī)定可以有效地預防以破壞結果來規(guī)定犯罪而帶來得對環(huán)境破壞不可扭轉的損失。在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增設危險犯的規(guī)定,能充分發(fā)揮刑法對環(huán)境犯罪的預防作用,可以在環(huán)境破壞最終結果發(fā)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環(huán)境破壞行為進行遏制,以達到達到懲治環(huán)境犯罪的目的。

(四)設置獨立立法體例。

通過對當前我國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發(fā)現當前我國并沒有對環(huán)境犯罪設置獨立的犯罪類型,而將環(huán)境犯罪與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混為一體,這必將會影響環(huán)境犯罪刑法對環(huán)境犯罪的打擊和懲治力度。因此,我國必須采取對環(huán)境犯罪獨立立法的相關措施,基于環(huán)境犯罪的本質及特點出發(fā),通過獨立立法來加大環(huán)境犯罪刑法的威懾力和法律效力,以充分發(fā)揮其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偠灾?,環(huán)境犯罪刑法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效途徑,針對當前我國現行環(huán)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系列問題,我們必須不斷的完善環(huán)境犯罪刑法才能夠應對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而出現的環(huán)境問題,才能真正的起到提高人們環(huán)保意識,打擊、懲治環(huán)境犯罪行為的重要目的。

[參考文獻]。

刑法小論文篇五

論文應符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以學生所學專業(yè)課的內容為主,不應脫離專業(yè)范圍,要有一定的綜合性,以下就是由編輯老師為您提供的700字刑法論文。

刑事證據種類也叫證據法定形式,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據材料的各種外在形式,是證據分類的一種。實踐中證據的.表現形態(tài)多種多樣,要想更好的理解和運用證據,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其進行歸納,并在立法中加以確定?;诜蓚鹘y(tǒng)和訴訟模式的差異,各國證據形式的具體規(guī)定不盡相同,但初衷卻極其相似,我國立法對這一問題也表現了極大的重視,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七種證據形式。

刑事證據法定形式體系之弊端分析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二款規(guī)定:證據有下列七種:。

(一)物證、書證;。

(二)證人證言;。

(三)被害人陳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五)鑒定結論;。

(六)勘驗、檢查筆錄;。

(七)視聽資料。

立法對實踐中的證據所作的概括是采用列舉的封閉式規(guī)定,明顯帶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和其他國家靈活的開放式規(guī)定相去甚遠。

這一規(guī)定在面對紛繁復雜且瞬息萬變的司法實踐時難免顯得力不從心。與立法中以往的慣用兜底條款的常規(guī)做法不同,刑事訴訟法對證據法定形式的規(guī)定采用封閉式的羅列方式,不僅如此,還在數量上明確予以限定。從理論上講,在這種體例下,只有法律明確肯定的證據材料才具有證據資格,其他材料無論證明價值多高,一概不能躋身證據殿堂。如此規(guī)定證據法定形式顯示了當時立法者在這一問題上的自信,世界上的事物是無限的,而人類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顯然不能用當時立法者的認識程度來限制無限的證據形態(tài),這勢必會將許多證據排除在外。立法欲窮舉所有的證據種類的想法似乎有些理想化,有悖于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此外,封閉式的規(guī)定人為地增加了證據材料進入訴訟的障礙。

刑法小論文篇六

第一百三十三條【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標準: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1月10日公告、11月21日起施行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1款規(guī)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死亡1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第2條第2款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1)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

(2)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3)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4)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5)嚴重超載駕駛的;。

(6)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追究。應當注意,對于交通肇事案件是否決定立案,一是要分清事故責任,二是要看是否符合上述司法解釋的具體標準。如果行為人只有違章行為,并未造成嚴重后果的,則不以犯罪論處,不予立案。

[刑法交通肇事]。

刑法小論文篇七

論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或罪刑適應原則或平等原則)。

論犯罪概念。

論罪與非罪的界線。

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

論犯罪構成理論。

論犯罪客體的幾個問題。

論犯罪結果(或危害結果)。

論行為對象。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論單位犯罪。

論刑法中的不作為。

論犯罪的故意。

試論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的理論依據。

試論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

論正當防衛(wèi)。

刑法小論文篇八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jié)嚴重的。

第二百六十五條以牟利為目的,盜接他人通信線路、復制他人電信碼號或者明知是盜接、復制的電信設備、設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刑事責任。

刑法第264條的規(guī)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下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jié)嚴重的。

根據最高院解釋,所謂“盜竊金融機構”,是指盜竊金融機構的經營資金、有價證券和客戶的資金等,如儲戶的存款、債券、其他款物,企業(yè)的結算資金、股票,不包括盜竊金融機構的辦公用品、交通工具等財物的行為。

“盜竊珍貴文物,情節(jié)嚴重的”主要是指盜竊國家一級文物后造成損毀、流失,無法追回;盜竊國家二級文物三件以上或者盜竊國家一級文物一件以上,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犯罪中情節(jié)嚴重的主犯;2、流竄作案危害嚴重;3、累犯;4、造成其他重大損失的。該《解釋》規(guī)定了上述“數額巨大”的標準,一般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5000元至20000元以上的?!皵殿~特別巨大”一般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30000元至100000元以上的。

該《解釋》第6條第3項規(guī)定“其它嚴重情節(jié)”、“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指盜竊數額達到“數額較大”或者“數額巨大”的起點,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別認定為“其他嚴重情節(jié)”或者“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1、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或在共同犯罪中情節(jié)嚴重的主犯;2、盜竊金融機構的;3、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4、累犯;5、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蛘咂渌麌乐睾蠊?6、盜竊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醫(yī)療款物,造成嚴重后果的;7、盜竊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的;8、造成其他重大損失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刑法小論文篇九

探討如何降低刑法的成本投入以提高刑法的運行效益,并提出一些刑法經濟性的對策,以期達到以最少的成本支出獲取最佳的運行效果。

在刑法學中,運用微觀經濟學來剖析刑法的理論與具體實際的刑法問題,實質上就是探究刑法的成本如何最小的成本投入情況下生產出最佳刑法效益的問題。

其目的在于節(jié)省有限的司法資源,使得國家投入能夠取得最優(yōu)的投入產出之比例,以期獲取最佳刑法效益。

這里的核心問題是要求國家投入最佳的刑法成本,尤其是犯罪量、刑罰量成本,以獲取最佳的刑法效益,而非不顧刑法成本開支,追求難以實現或根本無法實現的刑法效益。

[1]使用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的積極意義在于從經濟學的角度減少資本投入浪費卻達不到實現刑法效益的司法尷尬局面。

一、法經濟學中的刑法成本概念。

法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法律規(guī)范應當包含經濟學中的價值目標,法律權利應當分配給能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收益一方。

[2]而經濟分析法學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減少法律運作的交易成本來獲得最大收益,其目的就是在法律活動中做到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

刑法系統(tǒng)中運作的所有動態(tài)過程及其所付的費用與支出即是刑法成本的含義。

比照生產成本提出了“刑法成本”概念的目的在于促使刑法法規(guī)、規(guī)章的制定者和消費者密切關注刑事法律投入與產出比,從而達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法律資源以降低刑法成本,提高刑法效率。

[3]刑法成本在性質上屬于交易成本,刑法作為社會運動中的過程之一,其活動的內容與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非法律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大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刑法成本構成和成本水平所反映出相對波動的狀態(tài)也是刑法成本投入時的波動原因所在。

刑法的立法成本是指國家制定、修改、廢止刑事法律的過程中的所支出全部費用的總和,其中包括直接立法成本和間接立法成本。

這涉及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運用“成本――效益”的經濟學方法對刑事立法加以分析,能夠保證刑法立法科學地制定與高效地運轉,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法律授權是刑法權力運行的合法保障,立法過程中需要調查研究、起草法律征求意見稿、組織專家討論、聽取相對方意見、權力機構審查和審議、發(fā)布、執(zhí)行機關實施等諸多環(huán)節(jié),成本支出是必需。

同時,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對稱,立法可能帶來刑法主體的隱性成本,其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后期實施過程中發(fā)生的目前難以預料的利益損失,如常見的所謂“法律漏洞”。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刑法的實施包括刑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活動。

在實施過程中人、財、物的消耗納入對刑法實施成本的范圍,其中有所涉及的內容有:(1)國家為維持刑法實施機關的正常運轉而投入的費用;(2)廢除落后制度、改變慣性思維同變革阻力的費用;(3)來自社會公眾和個人方面的投入;(4)司法成本。

盡管刑法成本比較復雜,也因其不確定性和難以計量性使得難度加大,但是并不是說刑法成本就找不到一定的規(guī)律。

比如能夠較好反映社會的需求和利益、習慣的刑事規(guī)定的,其相關的成本都比較低,又如法理上的自然犯罪。

如戈爾丁直言:“刑罰超過必要限度就是對犯罪人的殘酷,刑罰達不到必要限度就是對未受保護的公眾的殘酷,也是對已遭受的痛苦的浪費。

”[4]。

因此,刑事法律結構不合理、內容不科學造成的法律供給相對過剩會導致刑法成本的全面上升。

二、刑法效益。

刑法效益,是指通過刑法對權利、義務、責任的確認分配、救濟,促進實現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滿足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最大需要和利益,并促使社會公共生活更富效率的刑法觀念和刑法原則的總和。

[5]經濟學意義上的刑法效益則是從刑法成本與收益的比例關系出發(fā),用刑法成本的最少投入來實現投入與收益的最高比。

(二)如何生產刑法效益。

1.對刑法權力實施監(jiān)督來保護刑事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對刑法成本的投入來矯正違法的刑法權力行使的行為,為使刑法權力能夠在合法不違法的合理軌道中運行,這種矯正主要體現在在如何保護刑事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在司法實踐中,矯正措施具體到如何禁止刑法權力的濫用,如對已經侵害到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判令作出撤銷、禁止、限期履行等措施,這種矯正有利于對已受侵害的刑事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補救與恢復。

2.懲罰刑事違法付出刑法成本的收益。

行為人實施的違法行為具有嚴重危害社會的后果并符合犯罪構成要件成立犯罪的行為時,通過投入刑法成本對其予以刑罰的處罰,不僅懲罰了犯罪也能夠有效地預防犯罪。

實際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在立法上制定相應的刑事制裁,使得刑事違法人的行為不僅要為其危害行為付出承受法律否定性評價的代價,同時刑事制裁也使得刑事違法人要付出響應的精神成本代價。

可以說一項刑法成本的投入可以獲得若干的刑法效益。

在司法活動中對刑法成本的投入,通過懲罰犯罪人和取得預防刑事違法行為的所取得的效益基礎,在此之上實現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tǒng)一。

三、如何降低刑法成本及提高刑法運行效益。

刑法成本的投入水平與刑法效益的實現兩者之間的關系焦點在于如何降低投入與實現刑法效益。

(一)獲得刑法效益的必要條件是刑法成本的'客觀投入。

正如要想取得實際的利益必須先投入一定的資源,這個資源就是生產成本。

刑法想取得刑法效益同樣也需要投入相應的刑法成本,而對于沒有違法刑法的行為,沒有對社會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不可能對其投入刑法成本,即對相對人采取刑事制裁。

立法者要獲得最佳的刑法效益,使刑法的有限資源實現優(yōu)化配置與合理利用就必須立足于對刑法成本投入合理與否的控制之上。

(三)對于刑法成本投入不能走不足與過剩兩個極端,需要在此尋找平衡點。

如果刑法成本投入不足,不僅使立法者、司法者對刑法效益的預期值無法實現,更會會導致本就有限的司法資源付出過高的社會代價。

而刑法成本的投入過剩所導致的問題則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

完善刑法的運行機制對提高刑法運行效益非常重要。

目前,主要運行機制有以下影響因素:生產力水平、所有制結構、市場經濟發(fā)育程度、刑事法治實踐狀況、政府現代化程度、政府失靈、文化歷史因素、外部環(huán)境等。

[6]重視刑法成本問題,可以幫助政府提高刑法效率和刑法實施的效果。

具體建議如下:

1.控制數量和檔次,重點制定基本刑法。

從犯罪具有最低限度存在合理性出發(fā),科學地設立刑法的調控目標和調控范圍。

博登海默曾言:“使用強制性制裁的需要愈少,法律就愈能更好地實現其鞏固社會和平與和諧的目的。”[7]刑法作為最嚴厲的制裁措施,由于其所產生法律后果的難以彌補性,必須重視和堅持刑法的謙抑性。

因此,要將刑法調控范圍的大小與目標確定的準確與否都必須保持在在必要的控制水平之上,既要防止其調控范圍的無端萎縮,更要防止其恣意擴大。

2.保持刑法立法與實施的協調,使刑法實施的效益高于刑法成本。

立法者在制定刑事法律法規(guī)時,綜合各個因素考量制定出后有何刑法效益以及效益的大小對立法者刑法正本投入的考量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這樣的立法考量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制定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生效甚至無收益的法律法規(guī),這對實現立法與實施的協調,爭取刑法實施效益高于刑法成本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3.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部門利益,規(guī)范刑法權力運作,節(jié)約成本。

由于地方保護主義、部門利益等原因,造成刑事立法或執(zhí)法的中斷。

規(guī)范刑法權力運作,提高刑法效率和效果,保護相對方合法利益是刑法的價值取向。

同時由于空白罪狀、口袋罪的規(guī)定,勢必給刑事相對方帶來額外的刑法成本支出。

4.節(jié)約使用有限的刑法資源。

我國刑法資源十分有限,要加強刑事立法并且有效地推行刑事法治,國家必須對有限的可動用資源,在法律投入與經濟投入之間作出權衡和分配。

波斯納認為:“在一個領域內近期的前例數量越多,訴訟率就會越低,――存在大量的、信息眾多的前例將會使法律糾紛的各方對審判的可能結果形成一個更加一致的估定。”[8]因此刑法的判例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替代刑法的作用,同時也能達到節(jié)約刑法資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卓越.行政成本的制度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03).

[2]王學輝,宋玉波,等.刑權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3]李勝蘭,等.法律成本與中國經濟法制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

[4][美]馬丁?p?戈爾丁.法律哲學[m].齊海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5]魯籬.論法律成本[j].現代法學,1994,(01).

[6]馮玉軍.法經濟學范式研究及其理論闡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01).

[7]icsofjustice[m].harvarduniversity,1983.7.

[8][美]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刑法小論文篇十

第一段:引言(100字)。

刑法作為一門重要的法律學科,是研究和規(guī)范國家對犯罪行為及其對應刑罰的一門法律學科。在學習刑法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刑法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必要性。通過對刑法的學習,我對刑法這一法律學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同時也對刑法在社會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第二段:刑法的基本原則(200字)。

刑法是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它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刑法的基本原則如法無授權不可刑、罪刑相適應、不偏不倚等,體現了刑法在保護公民權利方面的重要性和正義性。刑法通過明確刑罰的程度和范圍,使犯罪人員意識到其行為的后果,從而達到威懾犯罪的作用。刑法作為一種法律規(guī)范,體現了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為社會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

第三段:刑法的衡量標準(300字)。

刑法對犯罪行為的衡量標準有三個方面,即行為要件、過程要件和結果要件。行為要件指的是必須具備一定的主觀和客觀要素,才能構成犯罪行為;過程要件指的是犯罪的完整過程,包括犯罪的策劃、準備、實施和結束等環(huán)節(jié);結果要件指的是犯罪行為的結果,即犯罪造成的實際后果。通過對這三個方面的綜合考量,刑法能夠較為準確地認定犯罪行為及其后果,從而為刑罰的適用提供了依據。

第四段:刑法的適用原則(300字)。

刑法的適用原則主要包括罪刑法定原則、適用最有利原則和適用溫和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指的是任何刑罰都必須有法律規(guī)定,法無授權不可刑。適用最有利原則是指在適用刑法時,法院應選擇犯罪人員利益最大化的刑罰適用方式。適用溫和原則是指在量刑時,應盡量減輕對犯罪行為人的刑罰,同時也要兼顧對社會的威懾作用。這些適用原則能夠確保刑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使刑罰的實施更加科學有效。

第五段:刑法學習的重要性和效果(200字)。

通過學習刑法,我不僅對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對犯罪行為的要件和后果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刑法學習不僅培養(yǎng)了我的法律素養(yǎng)和司法思維,也提高了我的法律文書寫作和分析問題能力。刑法作為法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對我的專業(yè)發(fā)展和人生道德觀的培養(yǎng)起到了積極的影響。通過學習刑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刑法學科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必要性。

結論(100字)。

刑法作為一門重要的法律學科,對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人民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刑法,我深刻體會到了刑法的基本原則、衡量標準和適用原則等方面的重要性。刑法學習不僅提高了我的法律素養(yǎng)和執(zhí)法能力,也對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我將繼續(xù)努力,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發(fā)揮刑法知識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刑法小論文篇十一

摘要:任何的正當防衛(wèi)都應受其正當性和合法性約束,即實施正當防衛(wèi)采取的防衛(wèi)行為本身及造成損害的結果必須要有限度,構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護法益,正當防衛(wèi)保護的利益與造成的損害利益至少是具有相當性的,否則會侵犯其他利益。本文在對正方防衛(wèi)及其必要限度分析的基礎上,探究正當防衛(wèi)必要限度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正當防衛(wèi);防衛(wèi)限度;必要限度;分析。

一、正當防衛(wèi)概述。

正當防衛(wèi)是大陸法系刑法上的一種概念。是指從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利益出發(fā),在面對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而不負刑事責任的法律概念。從法律條文理解的角度,筆者認為構成正當防止有四個條件主要包括:一、起因是不法侵害;二、對象是不法侵害者;三、時間要求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四、在必要限度之內。其中就正當防衛(wèi)的防衛(wèi)限度問題,學界爭論較多,也是筆者分析的重點。

二、正當防衛(wèi)必要限度含義。

任何權利和義務都應當是對等的,法律在給予公民正當防衛(wèi)權利的同時必定也會賦予其相應的`義務,而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則是公民在行使正當防衛(wèi)權力時必須遵守的義務。根據刑法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一)“明顯超過”的含義從字面意思理解,所謂“明顯超過”,即防衛(wèi)超過必要限度在程度上不屬于輕微的,一般人憑感覺可以能清楚容易地認定。(二)“造成重大損害”的含義所謂“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防衛(wèi)者行為導致的損害是重大而非輕微,這里的損害包括人身和財產傷害。法律的構建是為了保護法益,而正當防衛(wèi)制度也應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法律,重大損害則是指保護的法益與造成的損害之間相比過于懸殊、未能真正達到保護法益的目的。(三)“必要限度”的標準我國學界有關“必要限度”的理解有多種學說,包括“基本相適應說”、“客觀需要說”以及“適當說”?!盎鞠噙m應說”認為防衛(wèi)行為的性質、手段、強度和后果,要與不法行為的性質、手段和后果大體相適應,才能成立正當防衛(wèi),這里的相適應并不要求完全對等。而明顯超過侵害行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就是超過了必要限度?!翱陀^需要說”又稱為“必要說”,認為足以制止住不法侵害的客觀需要是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斑m當說”綜合了前兩個學說觀點,從兩個方面考慮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一方面要考察防衛(wèi)行為是否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另一方面還要判斷防衛(wèi)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是否基本相適應。筆者認為“適當說”更符合法律的要求,能夠更好地制止正在發(fā)生的法律侵害,更好地保護法益。(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與“重大損害”的關系學界有關“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與“重大損害”之間的關系,有三種觀點,包括“并列說”、“交叉說”和“充要說”?!安⒘姓f”認為兩者是并列的邏輯關系,只有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以及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時,才能被認為超過必要限度。“交叉說”更多地表達了一種邏輯關系,認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可以造成重大損害,造成重大損害的后果可能超過必要限度也可能沒有超過必要限度?!俺湟f”則認為造成重大損害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佐證,關鍵在于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而非造成重大損害,認為造成重大損害是包含在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邏輯關系里的,即只要超過必要限度一定會導致重大損害。筆者更同意“并列說”的觀點,在正當防衛(wèi)的構成中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實質上兩者也是有機統(tǒng)一的,這樣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正當防衛(wèi)制度,更好地保護法益。

三、正當防衛(wèi)必要限度運用到司法實踐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一直是較難認定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司法執(zhí)法人員,綜上分析,對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應當從防衛(wèi)程度以及防衛(wèi)導致的后果兩方面進行考慮,還應該結合具體案件的各種主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在認定正當防衛(wèi)的結果限度時不能進行硬性規(guī)定,應當給予一個彈性空間以便更好地達到更好的法律適用效果;而在認定強度限度時,不可脫離防衛(wèi)者的心理因素、環(huán)境條件、防衛(wèi)時間等其他條件因素,必須做到具體案情具體分析。

四、結語。

在正當防衛(wèi)制度中防衛(wèi)限度問題一直以來是學術界以及司法實踐中較難界定的問題,而學術界對于防衛(wèi)限度的理解有不同學說,筆者認為防衛(wèi)限度應該包含正當防衛(wèi)的強度及結果限度,即“明顯超出必要限度”與“造成重大損害”之間應當是并列的邏輯關系,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也應該從正當防衛(wèi)的強度及結果限度兩方面著手,同時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做到具體案情具體分析。

刑法小論文篇十二

論文應符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要求,以學生所學專業(yè)課的內容為主,不應脫離專業(yè)范圍,要有一定的綜合性,以下就是由編輯老師為您提供的700字刑法論文。

刑事證據種類也叫證據法定形式,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據材料的各種外在形式,是證據分類的一種。實踐中證據的.表現形態(tài)多種多樣,要想更好的理解和運用證據,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其進行歸納,并在立法中加以確定?;诜蓚鹘y(tǒng)和訴訟模式的差異,各國證據形式的具體規(guī)定不盡相同,但初衷卻極其相似,我國立法對這一問題也表現了極大的重視,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七種證據形式。

刑事證據法定形式體系之弊端分析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二款規(guī)定:證據有下列七種:

(一)物證、書證;

(二)證人證言;

(三)被害人陳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五)鑒定結論;

(六)勘驗、檢查筆錄;

(七)視聽資料。

立法對實踐中的證據所作的概括是采用列舉的封閉式規(guī)定,明顯帶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和其他國家靈活的開放式規(guī)定相去甚遠。

這一規(guī)定在面對紛繁復雜且瞬息萬變的司法實踐時難免顯得力不從心。與立法中以往的慣用兜底條款的常規(guī)做法不同,刑事訴訟法對證據法定形式的規(guī)定采用封閉式的羅列方式,不僅如此,還在數量上明確予以限定。從理論上講,在這種體例下,只有法律明確肯定的證據材料才具有證據資格,其他材料無論證明價值多高,一概不能躋身證據殿堂。如此規(guī)定證據法定形式顯示了當時立法者在這一問題上的自信,世界上的事物是無限的,而人類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顯然不能用當時立法者的認識程度來限制無限的證據形態(tài),這勢必會將許多證據排除在外。立法欲窮舉所有的證據種類的想法似乎有些理想化,有悖于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此外,封閉式的規(guī)定人為地增加了證據材料進入訴訟的障礙。

刑法小論文篇十三

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構成了這個宇宙和物質的世界,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法律存在于時空中,應當隨著時空的改變而靈活地應對不同的刑事問題。因為法律具有強大的威嚴性與實踐性,那么要想實現法律真正的效力就必須得在時空表達上滿足精準性的需要,但是達到這種精準性會對法律的機械性做出極大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首先要能夠在法律的時空上進一步了解、熟悉法律,以哲學的視角來進行合理的思考和改變,這樣會非常有利于我們加深對法律的認識以及更好地促進法律本身的改善和進步。法律的制定要想與時空保持著相對運動,還得要從時間上對其實施的前景進行預測,這也是法律立法前需要考慮在內的潛在時空。

二、刑法的時間效力與空間效力。

1.刑法的時間效力。我國刑法上的“時間效力”,簡稱為“時效”。顧名思義,也就是說效力的存在是有起止年限制約的,是將追訴權和行刑權的有效期限限定在法定期間之內的規(guī)章制度。如果你在法定的時間內沒有行使上述權力,那么你的這些權力便已經喪失了,法定期限后不能再行駛。總而言之,刑法的時間效力,就是規(guī)定了刑法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即刑法開始生效時間、終止生效時間以及對刑法生效前的行為是否適用即是否存在溯及力。

2.刑法的空間效力。刑法的空間效力就是指刑法對地域和人群的管轄,也就是要解決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問題。刑法的空間效力范圍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1)屬地原則。也就是說按照地域為標準,只要你在現今所生活的領域內犯了罪,無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得遵循法律。(2)屬人原則。以人的國籍為基本參考標準。(3)保護原則。(4)普遍管轄原則。以保護國際組織的整體利益為原則,只要是侵犯了規(guī)定的侵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你是哪國人,也不管你在哪兒犯的罪,都得遵循本國刑法??偟膩碚f,刑法的空間效力即刑法適用的地域范圍,用來解決什么地方的犯罪以及什么人犯罪的復雜問題。

三、刑法時空效力沖突的協調。

1.沖突規(guī)范的模式選擇――來自國際私法學的參照。現今大部分的國家刑法時空效力所在的法律體系較為機械、單一,都是明顯地僅僅針對自己國家的刑法,這實際上也就是沖突法理論上所謂的單邊沖突規(guī)范。所以當不同的.國家針對相同的涉外犯罪案件時,會不由自主地維護自己國家的主權,即會爭相地采用本國刑法的去解決問題,刑法空間效力上的矛盾也因此產生。各國刑法上的規(guī)章制度難免存在較大差異,這就使得使用哪個國家的刑法規(guī)定來處理國際案件成為至關重要的關注點,這也正是各國對于刑事管轄權的搶占達到白熱化的原因所在。那么,我們可以參照國際私法學,將刑法空間效力的規(guī)定歸結為沖突規(guī)范,在沖突法的道路上尋找方向和出路,爭取解決類似的國際刑法犯罪案件。

2.指引外國刑法適用之理由論證。如果刑法空間效力的規(guī)定能夠指引外國刑法的適用,那么國家間刑法空間效力的沖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承認可以適用外國刑法,可以增強人們在各國間往來的信心,減少因不了解他國刑法而對可能在他國遭到的無妄之災的擔憂,特別是還有利于保障犯罪人的人權。

3.重疊適用的沖突規(guī)范與輕法原則。雖然現在仍有一些人認為在我們自己主權的國家領域范圍內適用外國的刑法,是令人驚訝、匪夷所思的舉措。主要原因存在于國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主權思維的阻礙以及要想適用外國刑法,本國在立法技術上仍存在很大的屏障,并且難以跨越。但是,我們認為重疊適用外國刑法目前來說對于協調刑法的空間效力上的矛盾與沖突來說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法。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本國利益的發(fā)展,又能照顧到外國刑法的效力。

四、結語。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刑法的時間效力與空間效力出現了很多的局限性,讓很多違法犯罪分子有機可趁,鉆了刑法效力漏洞的空子。本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了刑法立法的時空效力現狀,并提出了合理、全面的改善措施。法律具有強大的威嚴性與實踐性,那么要想實現法律真正的效力就必須得在時空表達上滿足精準性的需要,但是達到這種精準性會對法律的機械性做出極大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首先要能夠在法律的時空上進一步了解、熟悉法律,以哲學的視角出來來進行合理的思考和改變,這樣會非常有利于我們加深對法律的認識以及更好地促進法律本身的改善和進步。法律的制定要想與時空保持著相對運動,還得要從時間上對其實施的前景進行預測,這也是法律立法前需要考慮在內的潛在時空。

刑法小論文篇十四

刑法作為一門法律學科,旨在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權益、懲治罪犯。學習和研究刑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刑法的嚴謹性和社會正義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逐漸體會到了刑法的真諦和應用的實際意義。本文將以五段式的連貫結構,分享我對刑法的心得體會。

首先,刑法是社會的一道防線。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刑法將犯罪行為視為對社會的傷害,其目的在于恢復正義和保護社會秩序。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對犯罪行為實施法律制裁,這使得刑法具有了強制性和反社會性的特征。刑法的存在使人們不敢輕易違反法律規(guī)定,從而維護了社會的正常運行。刑法的威懾力和懲戒效果可以有效遏制犯罪行為的發(fā)生,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其次,刑法是保護公民權益的工具。刑法的本質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通過對犯罪行為的審判和處罰,刑法可以為未受侵害的公民恢復正義,同時也可警示其他人不要侵犯他人的權益。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悟到了法律規(guī)范的重要性和權力的合理運用。刑法必須尊重公民的權利,確保審判過程的公正、平等和合法。

再次,刑法是人治理想的體現。刑法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標是通過規(guī)范性法律來限制各類犯罪行為。刑法的刑罰種類繁多,不同的刑罰適用于不同的犯罪行為,這要求刑事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辦案。在學習刑法的過程中,我深化了對法治社會的理解和對法律體系的認識。刑法的運用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司法公正。

此外,刑法的適用離不開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刑法是一門實用的學科,它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目標和任務。在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案件分析和罪名適用的復雜性。刑法的適用需要對案件的細節(jié)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需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和情況,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決結果。同時,理論的學習也為實踐提供了指導和支持,使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應用刑法的規(guī)定。

最后,刑法的進步需要持續(xù)的學習和研究。刑法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學科,隨著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刑法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作為刑法的學習者和從業(yè)者,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最新的法律規(guī)定和最新的司法實踐,保持與時俱進。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刑法,為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公民權益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通過學習和研究刑法,我深刻體會到了刑法的重要性和實用價值。刑法不僅是社會的一道防線,也是保護公民權益的工具,更是人治理想的體現。刑法的學習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持續(xù)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刑法進步的動力。希望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刑法素養(yǎng)和應用能力,為刑法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刑法小論文篇十五

摘要:近年來,網絡詐騙事件引起了社會和刑法學界的廣泛關注。從中國網絡詐騙的刑事立法沿革來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1949年至1996年為無網絡詐騙立法時期、1997年至今為網絡詐騙的規(guī)制和立法完善時期。中國對網絡詐騙的刑事立法呈預備行為實行行為化、犯罪主體擴充化、非純正數額犯趨勢化的特點。未來中國預防和規(guī)制網絡詐騙犯罪應該注重技術防護和刑法規(guī)制相協調、多種社會調控手段相結合、完善網絡詐騙犯罪行為的規(guī)制。

關鍵詞:網絡詐騙;刑法規(guī)制;立法沿革;立法特點。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快速發(fā)展,人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時,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害。在日常生活中,網絡詐騙行為隨時可能發(fā)生。根據《2014年中國網站可信驗證行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31.8%有網絡購物經歷的網民曾在網購過程中直接碰到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網購遇騙網民的規(guī)模達6169萬,超過39.7%的網民損失額度超過500萬,保守估算每年因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給網民造成的損失不低于308億。[1]面對這樣的事實,如何既能有效打擊網絡詐騙犯罪,又能最小限度的阻礙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成為刑法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網絡詐騙的刑事立法沿革。

(一)1949年-1996年:無網絡詐騙立法時期。

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是一個現代科技比較落后的國家,各方面的資源幾乎都是空白的,在計算機網絡方面更是沒有一點基礎,平常百姓對現代化的網絡幾乎是沒有概念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互聯網才開始發(fā)展。中國最早的網絡是在1994年由中國郵電部投資建設的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其目的是為中國公眾用戶提供internet的各種服務,推進信息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個人電腦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進入中國,2000年后才開始普及。在1949-1996年期間,普通家庭幾乎沒有接觸過電腦,也沒有關于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的案例發(fā)生,所以,1979年刑法典并沒有任何關于規(guī)制網絡詐騙行為的條文,國家也沒有制定其他的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詐騙進行規(guī)制。

(二)1997年-至今:網絡詐騙的規(guī)制和立法完善時期。

中國的網絡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網絡的大發(fā)展和網民的大增長,中國網絡研究進入大發(fā)展時期。[2]我國為了促進網絡的健康發(fā)展,于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暫行規(guī)定》,并在1997年3月通過的《刑法》中專門增加第285條、第286條、第287條等懲處計算機犯罪的相關條款。其中第287條規(guī)定: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guī)定定罪處罰。這是首次明確將以網絡為工具實施的詐騙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的依據。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絡詐騙成為了犯罪領域的新態(tài)勢,其社會危害性日漸嚴重,根據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無法有效打擊網絡詐騙犯罪。

及至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下發(fā)了《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設計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條款:一是規(guī)定從嚴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數額達到相應標準的,應當分別認定為詐騙情節(jié)嚴重或者情節(jié)特別嚴重,在上一個量刑幅度量刑;二是規(guī)定對詐騙數額難以查證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可以根據群發(fā)短信、群撥電話的數量、詐騙手段及危害等,以詐騙罪未遂論處;三是對電信網絡詐騙的共同犯罪問題做出了原則規(guī)定。

[3]2015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又對網絡詐騙犯罪的規(guī)定做了進一步的完善,表現在刑法第287條后增加兩條作為第287條之一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第287條之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完善的主要內容是:(1)將利用信息網絡設立用于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行為和利用信息網絡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fā)布信息的行為直接按照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定罪處罰,而不是按照詐騙罪的預備形態(tài)處理。(2)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網絡存儲等技術支持的行為按照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定罪處罰,而不是按照詐騙罪的共同犯罪處理。

二、網絡詐騙刑事立法的特點。

(一)預備行為實行行為化。

根據1997年《刑法》第287條的規(guī)定,利用計算機實施詐騙犯罪的,按照相關規(guī)定定罪處罰。因此,為詐騙犯罪做準備的發(fā)送詐騙信息,設立群組等行為都只能按照詐騙罪的預備形態(tài)處罰。而《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該條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絡設立用于實施詐騙等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的,利用信息網絡為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發(fā)布信息的行為,情節(jié)嚴重,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即只要是為實施詐騙活動而利用信息網絡做準備的行為且情節(jié)嚴重的,不再作為詐騙罪的預備犯處理,而是直接按照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定罪處罰,加大了懲處力度?!缎谭ㄐ拚?九)》將詐騙罪的預備行為作為一種實行行為進行定罪處罰,從法律的保護角度來講,將會更加有利于打擊網絡犯罪,為網絡交易提供一個更安全的平臺。然而,將預備行為作為一種實行行為進行定罪處罰必定需要投入更多的司法資源,并且利用信息網絡發(fā)布信息的行為難以辨別是用于正常的商業(yè)交易還是用于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完全依賴《刑法》是否能徹底解決網絡詐騙問題《刑法》對網絡詐騙犯罪擴大了打擊面能否有效打擊網絡詐騙犯罪行為,從而達到預防與懲治犯罪的效果還值得我們深思。

(二)犯罪主體擴充化。

根據1997年《刑法》第30條規(guī)定,單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有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單位不能構成詐騙罪的主體,若單位實施詐騙犯罪,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進行處罰。但根據《刑法修正案(九)》的規(guī)定,單位可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這表明,雖然單位為實施詐騙犯罪而進行的發(fā)布信息或設立群組、網站等行為不直接按照詐騙罪的預備形態(tài)進行處理,而是按照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定罪處罰,但是至少表明單位也能成為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犯罪的犯罪主體。在實踐中存在單位實施網絡詐騙的情況已是不爭的事實,《刑法修正案(九)》及時規(guī)定單位實施網絡詐騙犯罪的刑事責任是根據網絡犯罪的實際情況和國際立法的趨勢的必然選擇。另外,實施網絡詐騙犯罪需要相當的網絡技術,而當今科技社會中不乏一些網絡神童,他們可能是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少年,其實施網絡詐騙犯罪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可能比《刑法》第17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八種犯罪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單純的非刑罰處罰措施已不足以規(guī)制這部分主體實施網絡詐騙行為。能否將這部分實施網絡詐騙的青少年規(guī)定為犯罪主體引起了我們的再思考。

(三)非純正數額犯趨勢化。

根據1997年的《刑法》第287條的規(guī)定,利用計算機實施的金融詐騙犯罪或一般詐騙犯罪的,按照相關規(guī)定定罪處罰??梢姰敃r網絡詐騙行為欲構成犯罪仍要求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即要求達到一定的犯罪數額。在近幾年的利用網絡實施詐騙的案件中,行為人一般都是以撥打電話、群發(fā)短信或者在網上發(fā)布詐騙信息等方式進行詐騙,被害人具有分布廣、數量龐大等特點,按傳統(tǒng)的犯罪證成方式需要尋訪大量的被害人并查證全案詐騙數額才能證明該行為構成詐騙罪,這不僅讓部分被害人因損失數額未達到相應的立案標準而難以主張其權利,而且也會給司法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

[4]2011年《解釋》第5條第2款、第3款規(guī)定利用發(fā)送短信、撥打電話、互聯網等電信技術手段對不特定多數人實施詐騙,詐騙數額難以查證的,如果發(fā)送詐騙短信五千條以上的,或者撥打詐騙電話五百人次以上的,或者詐騙手段惡劣、危害嚴重的就可以按照詐騙罪(未遂)處理。此條司法解釋在原本第266條詐騙罪、第287條利用計算機實施的犯罪的基礎上突破了詐騙罪必須滿足一定犯罪數額的要求,突破了詐騙罪是純正數額犯的單一性質,給詐騙罪增添了一抹行為犯的色彩,因此,詐騙罪兼具了數額犯與行為犯的雙重性質。

三、預防和懲治網絡詐騙犯罪的幾點思考。

(一)注重技術防護與刑法規(guī)制相互協調。

鑒于當前網絡犯罪的高發(fā)態(tài)勢和現有立法的滯后性,要想解決網絡詐騙問題,我們應該堅持技術與刑法相互協調的治理模式。一方面,通過完善當前的刑法體系,為網絡犯罪的治理模式提供法律保障與后盾;另一方面,要秉持全程控制的核心思想,在技術設計上注重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并減少技術負效應。理論上有學者只強調技術對抗技術的有效性,而忽略法律的預防和懲罰作用,認為法律制度很難禁止網絡犯罪行為,相比之下,過濾不正當信息的屏蔽軟件則明顯有效得多。

也有學者只強調刑法規(guī)則在調控技術發(fā)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張網絡犯罪將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越發(fā)頻繁,技術防控已經不能對其進行規(guī)制。任何只強調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方法都是難以徹底解決問題的,或許在短期內會有顯著效果,但長久以往將不利于網絡發(fā)展。懲治網絡犯罪,技術防護是必要的,它是解決網絡犯罪的技術保障,刑法規(guī)范是重之又重的,它是扼制網絡犯罪的規(guī)范保障。技術規(guī)則從技術層面上規(guī)范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減少由于技術缺陷而導致的犯罪問題,刑法規(guī)范則是在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對惡意的技術操作或網絡使用進行調整和干預。

(二)注重多種社會調控手段相結合。

一般情況下,技術對社會的危害影響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危害后果之后才會引起社會的重視,并在一系列的規(guī)則制定完畢后,立法者才會采取刑法規(guī)則對該行為進行規(guī)制。[5]近年來,隨著網絡詐騙團伙作案手段的不斷升級,分工的不斷精細,給司法機關偵破網絡詐騙案件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給很多網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在千呼萬喚中,2011年《解釋》的出臺和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的頒布,才表現了立法者對網絡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增強的態(tài)度。這些新規(guī)定無疑有利于打擊網絡詐騙犯罪,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刑法對犯罪行為的規(guī)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單單依靠刑法并不能有效預防和解決網絡詐騙行為。不能因網絡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而將所有的預備或相關行為都規(guī)定為犯罪,因為刑法的過渡干涉必然會阻礙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能通過群眾舉報、行業(yè)自律或行政處罰解決相關問題的前提下,不應將該行為納入犯罪范圍。通過群眾舉報、行業(yè)自律、行政處罰、刑罰處罰相結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凈化網絡空間。

(三)注重完善網絡詐騙犯罪構成的規(guī)定。

近十年來,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對廣大青少年群體而言更是熟悉萬分。全國各省也出現了很多網絡神童、少年黑客,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讓他們在網絡空間里開辟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其中很多行為已經構成了網絡詐騙犯罪。但是根據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guī)定,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人除八種罪行外,不受刑事處罰。因此,對造成特別嚴重社會危害的少年網絡詐騙犯罪也只能作一般行政處罰或不處罰,無法對其進行刑事制裁。然而,網絡詐騙犯罪主體的低齡化趨勢使我們不得不考慮網絡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問題。

四、結語。

根據第34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我國有6.32億網民,互聯網的普及率達46.9%。大部分網民每天平均有五六個小時生活在網絡中,衣食住行、學習工作幾乎都通過網絡進行。隨著人們對網絡技術的不斷依賴,更多網民的利益也隨時可能受到各方面的侵害。不僅僅是網絡詐騙犯罪,所有的網絡犯罪作為一種典型的法定犯,在今后的日子里,它還會處于不斷的修改和發(fā)展之中。我們應該加強對網絡犯罪的重視程度,從技術規(guī)則、行政處罰、刑罰處罰各方面完善對惡意使用網絡行為的規(guī)制,凈化網絡空間,構建健康網絡。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可信電子商務推進中心、中國可信網站應用推進聯盟和可信網站驗證管理機構中心網:《2012年中國網站可信驗證行業(yè)發(fā)展報告》.

[2]彭躍輝.網絡發(fā)展與精神文明[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5.

[7]張明楷.網絡時代的刑法理念以刑法的謙抑性為中心[j].人民檢察,2005,(5):8-9.

試談我國刑法對生態(tài)法益保護。

摘要:工業(yè)時代,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已經成為大眾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多元化治理環(huán)境的時代正在到來。在多元化的治理手段之中,刑事手段是威懾力最強的手段,也是能夠在短期內起到良好效果的手段之一。

關鍵詞:環(huán)境刑法;生態(tài)法益;法律缺陷;完善。

法所保護的利益,即為法益。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即為刑法上的法益。環(huán)境刑法所保護的某種生活利益,即為環(huán)境法益。

一、我國環(huán)境刑法法益的法律缺陷。

(一)刑事立法只注重對侵害人身、財產法益的環(huán)境犯罪予以制裁。

按照我國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只有人類生命、健康、財物的法益因環(huán)境破壞而受到損害、威脅時,才適用環(huán)境刑法,環(huán)境刑法以保護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生活環(huán)境為保護法益,如果人本身的利益并未受到損害或威脅時,則不可能適用環(huán)境刑法,對環(huán)境的保護目的在于保護人本身的利益。環(huán)境法益只是間接地受保護,環(huán)境犯罪如果構成對人身、財產權益的侵害,就會在環(huán)境刑事立法中受到保護,否則就不受保護,這會削弱刑法在和嚴厲的破壞資源、污染環(huán)境的犯罪斗爭中的震懾力。

(二)環(huán)境刑法法益未發(fā)揮應有的導向作用。

環(huán)境刑事立法以環(huán)境經濟價值的損害為重點,但是就對整個環(huán)境狀況的影響力上來說,破壞生態(tài)資源的犯罪行為,污染環(huán)境的犯罪行為都會對整個生態(tài)狀況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這種損害是無形的,比較難以量化,這也是為什么生態(tài)價值損害沒有受到立法的重視。這一問題的出現就在于我國沒有很好的將生態(tài)利益作為立法的重點,作為保護的對象。以及在以后刑事立法的過程中,對各種破壞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沒有進行立法性的規(guī)制,也沒有有效的手段防范此種危害。

二、對我國環(huán)境刑法法益完善的法律建議。

(一)環(huán)境法益應成為環(huán)境刑事立法保護的重點。

環(huán)境刑事立法應該認可環(huán)境法益的獨立性,并且將環(huán)境法益作為其保護的重點。其中環(huán)境法益包括生態(tài)價值、功能,環(huán)境犯罪的構成是對環(huán)境質量造成破壞、損害達到一定程度的行為,而它對環(huán)境造成的危害程度就是定罪和量刑的標準。在保護的過程中,當面對人身法益、財產法益和環(huán)境法益的選擇時,應該對環(huán)境法益給予更多的重視,確認其在法益保護體系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強調對環(huán)境法益的保護一定要以損害人身法益和財產法益為基礎。

(二)擴充環(huán)境法益相關規(guī)定的規(guī)制范圍并獨立成章。

一般經濟犯罪沒有辦法涵蓋環(huán)境犯罪的所有特點,因此環(huán)境犯罪不應該涵蓋在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之中。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可持續(xù)發(fā)展時代和綠色文明時代,傳統(tǒng)的刑罰理論已經沒有辦法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對人類生活的高質量追求,必須建立在環(huán)境價值獲得充分尊重的前提之上,這是綠色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一個突出的特征。所以,我國刑法應使得環(huán)境法益直接成為環(huán)境犯罪的客體,直接把危害環(huán)境法益的犯罪獨立成章以便對環(huán)境犯罪有效制裁,不只是考慮經濟標準。

(三)規(guī)定責任推定原則。

環(huán)境犯罪的科技性比較強,犯罪原因也非常復雜和多樣,其危害后果并不像一般的刑事犯罪一樣具有較強的及時性,而是具有長期性和隱蔽性。這些復雜的情況在環(huán)境犯罪中是非常常見的,因為環(huán)境污染本身就有非常強的交叉性、流動性和潛伏性,有些污染物質在進入生物體之后并不會非常快速的反應在生物體身上,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積累之后對生物體產生不可逆轉、無法挽回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對其中的因果關系進行比較準確的論證,所以我們可以采取責任退訂原則,用來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

參考文獻:

[1]何衛(wèi)東,等.日本環(huán)境刑法理論評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52555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