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回顧過去,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繪制出更明確的計劃。怎樣寫一篇總結是一個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的問題。2.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下面這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吧
法學的論文篇一
傳統(tǒng)的`以單一的課堂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法學專業(yè)教學方式,已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電大法學專業(yè)的教學,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新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辯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此,本文根據法學教育自身規(guī)律和電大法學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對電大法學專業(yè)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旨在針對電大法學專業(yè)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用的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高素質的法律專業(yè)人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在我國現今的法制環(huán)境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已經深入人心。切實推行這一治國方略的堅定施行離不開我們廣大的基層法律工作者,也離不開像電大開放教育這樣面向基層、面向農村、以最普遍的廣大勞動者為教育對象的法學教育。
電大自99年實施法學開放教育以來,為我國基層培養(yǎng)了數以萬計的法律專門人才。具不完全統(tǒng)計,僅筆者所在的貴州省黔西南電大分校截止2008年法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人數就有1919人,其中專科畢業(yè)生949人,本科畢業(yè)生970人。[1]近幾年法學專業(yè)學生在校生人數還在快速增長。在電大法學開放教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一方面為基層提供了急需的專門法律人才,另一方面,隨著法學開放教育辦學的不斷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上的一些不足。
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的培養(yǎng)目標是:“本專業(yè)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系統(tǒng)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guī),達到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四年制本科畢業(yè)的水平,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2]。我認為這個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不符合電大學生實際,有待商榷。
首先,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四年制本科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我們不妨通過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來了解一下。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專業(yè)本科培養(yǎng)目標是:“本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高級法學專門人才。學生具有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基礎,系統(tǒng)的掌握法學知識和法律規(guī)定,了解國內外法學理論發(fā)展及國內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門外語閱讀專業(yè)書刊;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質、較強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能較熟練的應用有關法律知識和法律規(guī)定辦理各類法律事務,解決各類法律糾紛,并具有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3]。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電大開放教育本科的培養(yǎng)目標非?;\統(tǒng),并不向其他高校的法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那樣的具體。
其次,“達到四年全日制法學本科學生的水平;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法律人才”,這個培養(yǎng)目標對于只有2年半學制的電大法學本科學生來說要想達到是很不現實的。來到電大學習的大部分學生肯定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沒有機會接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后才會選擇電大,而且在電大學習的學生也主要是以成人學生為主,成人學生既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來兼顧學習和生活,這勢必會造成他們的學習時間肯定沒有全日制本科生的充裕。最重要的是還要在兩年半的時間內達到四年全日制本科畢業(yè)生的水平。一個是全日制四年,一個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2年半,可以說,電大的學生到畢業(yè)的時候是很難達到全日制4年專業(yè)學習的水平的。所以,我認為這個培養(yǎng)目標是急需要進行修改的。
我們知道,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規(guī)定的法學16門核心必修課分別是: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中國法制史、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社會保障與勞動法學。[4]這16門核心課程是所有的法學專業(yè)學生必須要修滿規(guī)定學分的專業(yè)課程。但是在我們的法學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中,5個學期里只看到了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中國法制史和勞動法學這6門的核心課程。其他的10門核心課程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都沒有涉及。
開放教育的優(yōu)點就在于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考慮到電大學生學習的特殊性,學校提供了類型豐富的學習模式工大家選擇,目的就是通過這些學習手段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在網絡平臺上學習;也可以坐在教室里聽老師面授;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教學,觀看遠程教學信息。但是目前我們很多學生通過這些渠道得到的知識往往還僅限于理論掌握這一階段,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程度不夠。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就像是一門技能一樣。理論知識掌握得再透徹,沒有實際的操作和運用,那知識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無法發(fā)揮出它強大的實用功效。在現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對學生如何把知識轉化成實際技能的訓練非常欠缺。很多學校都是把一門課程的考試是否過關作為評定學生對掌握這門課程是否掌握的最終裁決。忽視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勝任“基層專門法律工作者”這樣的工作。
另外,電大至今的考核方式任然還停留在閉卷筆試,注重考察學生知識再現的能力上。每個學期的試卷都是由中央電大統(tǒng)一出題,試卷中分值比重較大的是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這些著重考驗學生死記硬背能力的題目,真正考核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案例分析等題型分值相對較少。很難通過考核判斷學生是都真正具備了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綜上所述,我認為現今的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專業(yè)無論是從培養(yǎng)目標上還是從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得到的一些經驗來談談我個人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幾點看法:
一、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要從實際著手。電大的學生之所以選擇電大是因為他沒有享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那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和全日制高等學校的學生在知識層面上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制定培養(yǎng)目標的時候我們既要考慮到學生基本知識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習時間短,學生畢業(yè)后流向社會主要從事的工作等實際情況,結合這些主要因素來考慮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培養(yǎng)目標這個大前提下適當調整學生的學習目標。比如,這個學生的實際工作是基層法院或者檢察院的工作人員,那么他的學習重點就應該是在對審判公正和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展開;另外一個學生的實際工作是行政執(zhí)法人員,那么他的學習重點就會移到行政法方面,特別是如何執(zhí)法等務實性的問題上來。在電大的學習過程中,不要過多的去要求學生在畢業(yè)后應該要達到什么水平,而是要側重于學生來到電大以后他的水平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提高。我想,只要是學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那么他到電大來學習,對他來說就是值得的,有幫助的;對老師來說也是完成了培養(yǎng)目標,真正讓學生在電大收獲了知識。
電大的學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我們不顧實際,將培養(yǎng)目標定得很高,結果到學生畢業(yè)的時候發(fā)現他們其實并沒有達到我們預設的培養(yǎng)目標,那么長久下去。這個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會受到社會的質疑,學校的質量肯定也會受到質疑。從實際出發(f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的法學專門人才類型。只有以市場為導向,以電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制定出符合電大發(fā)展的,能夠培養(yǎng)出適應基層法律工作的專門法律人才才是我們現今改革培養(yǎng)目標的重點。
二、前面已經闡述了本科教學計劃中的幾個不盡合理之處,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效果。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電大的法學本科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和教育部規(guī)定的專業(yè)核心必修課程差距巨大。我國非常重要的幾大部門法,如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和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都沒有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出來。不難想象學習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學校里沒有接受過這些法學的核心課程的培訓,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法學人才到底是否真正具有能夠專門從事基層法律工作的能力。在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都以市場為導向的今天,修改法學本科教學計劃,培養(yǎng)出的學生和專業(yè)接軌、和市場接軌已經勢在必行。所以,我建議教學計劃的修改應該要把16門核心專業(yè)課程全部納入教學計劃,設置為統(tǒng)設必修課程。另外,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修一些對在以后實際工作有幫助的科目,完成學分任務。
三、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應該靈活多樣。法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雖然教學計劃上也把實踐環(huán)節(jié)作為一門課程單列出來,但實際上真正組織學生去做的學校估計為數不多。所以,我認為電大法學教育中除了開展常規(guī)的,符合電大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以外,還要切實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實際庭審現場、組織模擬法庭、在老師的指導下到律師事務所實習等都是不錯的教學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到技能的轉化。
電大現在實行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中央電大統(tǒng)一命題的閉卷筆試為主,考核的最終成績是由平時作業(yè)成績占20%和考試卷面成績占80%組合而成,題目也大多是由一些死記硬背的填空題、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等題型組成。顯然,這種呆板、僵硬的課程考核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在開放教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特點,也很難考察出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我認為可以適當提高平時作業(yè)占考核成績的比例,卷面題目應側重于案例分析和論述等能夠考察學生實際掌握知識能力的題型,適當加大分值。
只有從實際出發(fā),切實解決法學專業(y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才能使我們的電大法學專業(yè)真正成為為廣大基層培養(yǎng)和輸送掌握一定法律專業(yè)知識的,能在基層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門法律工作者的搖籃,為我們電大法學專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以上是我結合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對現今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專業(yè)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手段方面提出的一些個人建議及看法,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法學的論文篇二
1、比如一些企業(yè)認為檔案管理這種無形資產并不足以為自身發(fā)展創(chuàng)造足夠可觀的利益,就對這一工作鮮少關注,一門心思專注于實際顯性利益的提升。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專門用于檔案管理執(zhí)行的機構被撤除,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被精簡,用于檔案管理方面的費用被撤銷,甚至人員的薪資被無故降低,在這樣的消極循環(huán)作用下也導致了檔案管理工作專門人才的流失,工作效率急轉直下,整體局面令人擔憂。很明顯,檔案管理工作的實施并沒有從思想上引起相關人員或部門的重視,一直處于混沌凌亂的狀態(tài),缺乏有效的實踐體系來完善檔案管理工作的開展。
2、現有的檔案管理模式存在明顯弊端集中型的檔案管理模式強調管理工作的層級分配,而分散型的檔案管理模式則注重信息資源的自由分散保管。管理體制過于集中或是過于分散都會導致檔案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靈活性,突出了自主性或隨意性的特點,缺少有效的執(zhí)行標準。我國現有的檔案管理模式,由行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聯合執(zhí)行,體現出宏觀管理的巨大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模式與社會的抵觸性也日益暴露出來,檔案管理模式亟須改革。
二、關于檔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出路。
1、積極完善檔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在現代管理制度的發(fā)展下,檔案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正日漸成為檔案管理今后的發(fā)展趨勢。當前形勢下,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發(fā)展理念來應對檔案管理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積極引導這一工作朝著更為綜合性和全面性的方向邁進。作為知識資產和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檔案的存在意義是不容忽視的。本著服務內部控制的理念,我們應當將檔案管理與知識庫管理有機結合,制定完善的服務體系,推動檔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2、促進檔案管理體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緊緊抓住當前社會變革的重大機遇,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促進檔案管理體制建設的不斷完善。過去單一的檔案管理模式顯然已經很難滿足當前知識經濟的發(fā)展需求,一種全新的管理體制模式勢在必行。由此可見,檔案工作的管理應是自覺形成的,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加以轉化和完善,進而促進信息資源的有效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必要的法律手段也應當在檔案管理的實施過程中發(fā)揮必要的保障作用。
3、加大檔案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專業(yè)的檔案管理人才除了必須具備與專業(yè)有關的各項基本職能之外,還要保持對于市場的高度靈敏度,在專業(yè)素養(yǎng)和技能的指引下開展自身的檔案管理工作。此外,這一工作崗位人員流動性大、缺乏必要的工作組織中心等方面的弊端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重視檔案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積極組織相關人員的培訓,形成系統(tǒng)化的檔案管理實施方案,讓執(zhí)業(yè)人員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到自身崗位職責的'重要意義。在專業(yè)化的培訓模式下才能有效突出執(zhí)業(yè)人員的崗位價值,促進檔案管理發(fā)展模式的變革。
三、結束語。
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檔案管理在管理工作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有序、標準、智能的前提下開展檔案管理工作,不僅是對于檔案管理模式的有效改革,更是促進檔案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組織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檔案工作同步進行的過程,科學的檔案管理模式是一切工作運轉的必要前提,同時它也有效避免了一些經營風險的發(fā)生,保障了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當前背景下,傳統(tǒng)的檔案管理模式理應在全新理念的指導下積極變革,及時走出模式改革的困境,與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相適應,謀求屬于自身的發(fā)展道路。
法學的論文篇三
據相關數據顯示,非婚同居、婚外情等現象不斷沖擊著社會的道德防線,非婚生子女的數量越來越多??v觀各國,現已對非婚生子女達成同等保護的共識,只是在具體實施方面存在差異。但從未來發(fā)展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親子關系的認定與保護會受到更多關注與研究,尤其是在法律層面上,親子關系的認定與保護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法律實踐中都會成為時代背景下持續(xù)的新課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著事實上的平等。在傳統(tǒng)觀念中,對于非婚生子女的歧視是一直存在的,社會上許多人還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此種問題。從我國現狀來看,近些來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轉變,未婚同居等現象逐漸增多,非婚生子女出生的數量逐年上升,而我國對非婚生子女家庭法律保護性規(guī)定僅限于婚姻法第25條規(guī)定,以及一些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偟膩碚f,我國關于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存在譬如立法原則不明確、準正和認領制度缺失、監(jiān)護制度不完善、撫養(yǎng)費難執(zhí)行等問題。
因此,研究非婚生子的認定與法律保護制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一,有助于豐富非婚生子女相關制度的理論基礎。通過歷時態(tài)下對親子制度發(fā)展演進的梳理,可以發(fā)現古代非婚生子女制度的宏觀架構、內涵特質;可以發(fā)現近代非婚生子制度演進軌跡、內容轉變及價值定位;可以發(fā)現現代非婚生子女制度的變革趨勢、倫理基礎及變革差異,進而為我國當代非婚生子女相關制度的建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有助于我國“民法典親屬編”的制定。通過對我國非婚生子女制度現狀的分析,可以發(fā)現我國親子制度中關于非婚生子制度在體例上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可以發(fā)現我國親子制度在內容上的空泛性和概括性。對非婚生子女制度的研究,可以在觀照傳統(tǒng)與現實,結合倫理和法律的基礎上,提出非婚生子女制度的完善建議,并最終為我國“民法典親屬編”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和制度保障。
第三,有助于解決當下非婚生子女領域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對時態(tài)下對非婚生子女制度的域外法考察,可以發(fā)現在世界范圍內非婚生子女制度發(fā)展階段的變化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對非婚生子女關系的規(guī)制多是以“類型化”為主要表現方式。對國外非婚生子女制度的立法模式及設計進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法律背后的立法理念,為法律的借鑒和移植提供有益參考,為我國當下非婚生子女關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路徑。
第四,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親子關系是人類社會中最。
基本的社會關系,親子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非婚生子女關系是親子關系中的熱點。研究非婚生子制度,就是要規(guī)范非婚生子女關系,使非婚生子女關系得以良性發(fā)展,為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綜上,選題立足時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衍生出的非婚生子這一社會現象,對非婚生子的認定和法律保護展開社會調查與研究,剖析由此產生的的法律關系與問題,探討法律實務中非婚生子女問題的解決方法與保護途徑,與此同時喚起社會對非婚生子這一特殊群體的保護與關注。
二、國內外關于該論題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關于國內學術界對非婚生子女的認定與法律保護方面,主要有以下觀點:。
第一,非婚生子女法律概念的內涵。非婚生子女作為一個與婚生子女相對應的法律概念,其內涵在婚姻法學界雖無太大爭議,但表述不盡相同,楊大文認為,非婚生子女是指在婚姻關系外受胎所生子女。王洪、楊遂全認為,非婚生子女,是指沒有合法婚姻關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包括未婚男女所生的子女,有配偶者與第三者自愿發(fā)生性行為所生子女,無效婚姻、被撤銷婚姻所生子女及婦女被強暴后所生子女等。張心怡認為,應該擴大婚生子女的范圍,不問婚姻關系存續(xù)中受胎或出生的子女都規(guī)定為婚生子女,以確保子女的權益。
第二,非婚生子女的準正制度。關于我國婚姻家庭立法是否應當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的準正制度,學者間觀點不一。否定說者認為:我國有關立法不必單設準正制度。把因親生父母結婚,非婚生子女自然取得婚生子女地位稱為生父、生母共同認領即可??隙ㄕf者則認為:上述觀點不但把非婚生子女的準正與認領混為一談,而且把生父母結婚作為認領的原因其不當之處顯而易見。盡管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相同,但只要婚姻制度存在,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在名分上的區(qū)別就會存在。兩者在親子關系的確定方法上就有不同。因而承認非婚生子女的準正仍然有其社會實益。由梁慧星教授與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也均未規(guī)定準正制度,其中的理由為“準正制度的前提是法律上存在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劃分,本法既已取消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劃分而統(tǒng)稱‘親生子女’,自無準證制度的必要?!庇袑W者認為,我國未來民法典親屬編應當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的準正制度。誠然取消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立法區(qū)分是大多數國家或地區(qū)的立法趨勢。
第三,我國對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的完善。關于我國對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的完善,邵惠認為,應該確立子女最大利益原則來指導立法和司法實踐,處理非婚生子女的問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逐漸將親子法的立法本位予以提升,強調子女最大利益在各國立法中已成為共識。非婚生子女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處理涉及他們的基本權益的問題時,特別是在面臨相互沖突的價值選擇時,更加要貫徹這一原則。黃娟、秦春波、焦佳認為,應該建立我國非婚生子女的認領制度。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是親子法領域確立父母子女法律身份的一項重要制度。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確立了非婚生子女的準正和認領制度來確定父母身份,以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但是我國立法上一直沒有確立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導致在實踐中缺乏具體執(zhí)行依據,使得親子法的立法結構和內容存在缺陷。嚴礪提出,應該確立我國婚生子女的推定與否認、非婚生子女的準正與認領制度,明確我國非婚生子女的監(jiān)護與撫養(yǎng)問題,例如增設子女撫養(yǎng)保障措施、明確非婚生子女撫養(yǎng)費的范圍等,來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權益。
國外對于非婚生子女的認定與保護方面的研究,概括起來有以下觀點:
第一,關于非婚生子女的認領制度。在非婚生子女無法依準正制度取得婚生子女資格時,還可基于生父的認領而取得婚生子女資格,基于生父的認領有任意認領與強制認領之分。關于任意認領的法律性質,爭議較大,主要有“觀念通知說”與“意思表示說”。前者認為:非婚生子女的認領,其本質上為親子關系的確認宣言,即應解為事實之通知+觀念通知,即認領并非認領人表示愿與非婚生子女發(fā)生法律上親子關系及其他法律效果,而是僅向對方通知自己業(yè)已認識其與非婚生子女有血統(tǒng)的親子關系而已。通知后所生的各種法律效果乃為民法概括賦予。后者則認為:認領的性質為意思表示,即認領乃生父對非婚生子女承認其為父子而領為自己子女之法律行為,且為單獨行為,無須被認領人同意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不問意思表示說或事實通知說,均須以事實上父子女關系的存在為前提,始可發(fā)生法律上的父子女關系,因此區(qū)別實益不大?!皬娭普J領”也稱為“親之尋認”,是指非婚生子女對于應當認領而不認領的生父,得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親子關系的存在。如日本、韓國、意大利及中國臺灣地區(qū)等國家或地區(qū)均設有明文規(guī)定。由國家予以認定關于強制認領之訴的性質,學說上存在不同的見解:1.給付之訴說。給付之訴說認為認領的性質為意思表示。而認領子女之訴系請求法院判令生父為認領之意思表示為目的的給付之訴。2.確認之訴說。確認之訴說認為認領既為事實通知或觀念通知,則親子關系存在與否,僅在于有無血統(tǒng)關系之事實,而不于有無認領。對于應認領而不認領之生父,非婚生子女之生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得請求法院以判決代替認領,即請求法院確認有父子關系存在。因此,認領子女之訴應為確認之訴。3.形成之訴說。形成之訴說認為認領乃于非婚生子女與生父間創(chuàng)設法律上的父子女關系,且認領子女之訴經判決原告勝訴確定。此非婚生子女變?yōu)榛樯优?,并有對世之效力,故應解為形成之訴。關于各國對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的模式,在親子立法的基本精神由家本位逐漸轉向子本位的時代,對非婚生子女應當給予充分的法律保護,這一法律理念已經為許多國家所接受,但各國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模式選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第二,關于非婚生子女的保護。1.在非婚生子女認領制度方面,各國家和地區(qū)關于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護研究概括為兩大類:一種是以法國和意大利為代表的間接保護模式。即主張法律明確規(guī)定非婚生子女的準正和認領制度,通過準正和認領制度,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然后再按婚生子女的權益保護方式進行保護;另一種是以德國、埃塞俄比亞為代表的直接保護摸式。即不設準正制度,僅以認領制度確認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的法律身份,這種觀點不將子女劃分為“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實行差別待遇。美國在非婚生子女權益保障上,主張廢除所有對非婚生兒童的歧視,實行“撫養(yǎng)執(zhí)行計劃”來保障非婚生子女撫養(yǎng)費的執(zhí)行,為確保非婚生子女父母的監(jiān)護責任,國家對父母的監(jiān)護義務實行干預,另外,還提出注意協調父母、學校與國家的責任,以確保非婚生子女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總之,我國對非婚生子女認定與保護的具體運行進行論述的高質量法律學術論文、著作甚少,涉及我國非婚生子女認定與保護缺失的深層次原因、擁有的權利、立法的方向、權利保護的司法實踐等問題缺少學術上的充分系統(tǒng)的探討。理論上的匱乏,對于實踐中的非婚生子女的保護缺少針對性的指導,不利于我國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制度的建構與發(fā)展。然而面對社會與倫理的發(fā)展趨勢,對非婚生子女的認定與保護必然將自20世紀末后再一次掀起研究與探討的高潮,因此,加強對我國非婚生子女法律保護的研究,具有較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論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主攻方向:婚姻家庭之外的非婚生子女的親子關系認定與保護。本文從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法律地位、社會權益以及各種制度入手,探討我國《婚姻法》在保護非婚生子女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建議。
主要內容:本文將從非婚生子女問題緣起、親子關系認定問題、非婚生子女權益保護問題幾個角度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非婚生子女法律問題的研究,結合我國法律實踐中的案例并參考國外親子立法中先進的立法經驗,針對我國立法提出了一些設想,以期對完善我國非婚生子女親子關系的認定與保護制度有所裨益。
研究方法:
3.比較分析法:本文擬對本領域的“古今”與“中外”進行對比分析,結合“研究”與“實踐”,嘗試尋找一套適合我國操作的方案,也是本文的亮點。
四、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1.選題:20xx年9月20日前。
2.開題報告:20xx年10月30日前。
3.完成并提交初稿:20xx年12月20日前。
4.完成并提交修改稿:20xx年2月20日前。
6.答辯:20xx年5月。
[
法學的論文篇四
從踏入學校的大門起,經過良師的精心指導以及自己的努力,我逐漸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并為做一個知識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基礎。自參加法學專業(yè)學習以來,本人能正確處理工學矛盾,能按照學校的有關規(guī)定,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學各門課程,積極參加集中面授和串講,按時完成各項作業(yè)。通過三年學習,現已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并順利通過各科考試,既適應了工作的需要,又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一次充電。
作為一名法學畢業(yè)的學生,在校期間,我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好專業(yè)知識,通過緊張的學習生活,我已經熟悉并掌握了有關法律基礎理論、基本法、部門法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之余,積極投身法律實踐工作中,使自己在豐富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了社會經驗。三年來,本人獲益匪淺,思想覺悟得到提高,法律意識和工作責任感得到加強。我將以“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工作”為準則,在實際工作中牢固樹立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更好地為經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一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我熱愛法學專業(yè)并為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在幾年的學習生活中,系統(tǒng)學習了法理學、行政法模塊、經濟法模塊等專業(yè)知識,通過實習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大學幾年,經過老師的精心培養(yǎng)和我的個人努力,我已經完全具備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在擁有較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面的基礎上,我系統(tǒng)地掌握了法律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通曉一定的理工科知識,精通外語,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在課余時間我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并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了較高的水平。我相信扎實的學業(yè)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銳意進取,永不自滿是我的座右銘。在法學專業(yè)課之外我又輔修了許多跨專業(yè)選修課,它們使我獲得了豐富的文學,社會學,英美文化等知識,并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了較高的水平,扎實的學業(yè)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我來說同樣重要。我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團活動,鍛煉了組織與協調能力,利用課余時間作兼職家教、營銷員,爭取自強、自立。在寒、暑假期間,我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實習,并撰寫了實習報告和論文,做到了理論聯系實踐。總之,我珍惜每一次實際工作的機會,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
[電大法學自我鑒定參考例文]。
法學的論文篇五
法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到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法律問題。隨著法學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選擇法學作為自己的專業(yè)。而在法學學習的過程中,撰寫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寫好法學的論文心得體會成為了每個法學學生關注的重點。本文將從選題、文獻查閱、結構安排、論述方法和語言表達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選擇合適的論文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選題應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專業(yè)方向進行選擇。在選擇選題時,學生應注意選題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和研究價值,同時也要考慮到自身的能力和時間。合適的選題能夠保證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廣度,提高論文的質量。
其次,文獻查閱是論文寫作的關鍵。在論文寫作之前,學生應對相關的文獻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研究。通過文獻查閱,可以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觀點,了解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同時,文獻查閱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思路和觀點,為論文的論述提供支持和依據。
第三,結構安排是論文寫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好的結構安排能夠使論文的邏輯性更強,層次更清晰。一般來說,論文的結構可分為引言、正文和結論三個部分。引言部分應包括研究背景和意義,正文部分應圍繞論文的主題展開系統(tǒng)的闡述和論證,結論部分則總結和歸納了整個論文的主要內容和得出的結論。
第四,論述方法是論文寫作的核心。論述方法的選擇應根據論文的題目和研究內容來確定。一種常用的論述方法是分析法。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和歸納,可以加深對法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另外,比較法和歷史法也是常用的論述方法。比較法可以通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法律制度的比較,來發(fā)現問題和提出解決辦法;歷史法則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總結,揭示法律問題的發(fā)展和演變規(guī)律。
最后,語言表達是論文寫作的基礎。清晰、準確、簡潔是良好語言表達的原則。學生應通過對相關的法律條文和規(guī)定進行準確理解,并正確運用法學術語和專業(yè)術語。同時,學生還應注重文章的邏輯結構和表達方式,做到層次分明、條理清晰,使論文易讀易懂。
綜上所述,寫好法學的論文心得體會需要學生在選題、文獻查閱、結構安排、論述方法和語言表達等方面下功夫。合適的選題和深入的文獻查閱為論文的研究提供了保障;良好的結構安排和論述方法使論文的內容更加系統(tǒng)和嚴謹;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是論文成功的基礎。只有綜合運用這些技巧和方法,才能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法學論文。因此,學生在寫法學論文時應認真對待,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學論文寫作的目標和要求。
法學的論文篇六
摘要:中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職業(yè)教育的主體,中職體育課對于中職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厘清中職學校體育目前面臨的困境,基于企業(yè)實踐的需要探索中職學校體育有效的出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本研究發(fā)現中職學校體育目前的困境主要有三個:一是體育教師教育理念不清晰;二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程度不高;三是學校體育資源無法滿足學生需求?;谄髽I(yè)實踐的需要,本研究認為唯有明確教學目標、開發(fā)體育資源與深化中職體育教學改革,才能改變目前中職學校體育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中職體育;困境;實踐;出路。
一、前言。
中等職業(yè)教育是目前我國職業(yè)教育的主體.主要由中等職業(yè)學校實施。體育教育是中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中相比,中職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yè)技能來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而且還要有強健體魄和健康心理去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良好的運動體驗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尊水平。體育活動的群體性特征又能培養(yǎng)學生與周圍個體交流與互動的能力。
二、困境。
(一)體育教師教育理念不清晰。
中職體育課不等于普通中學體育課,它們雖然有著某些相同點,但還有著根本的區(qū)別。首先,普通中學體育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一定的運動技能為步入社會或升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做準備,而中職學校的體育課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為培養(yǎng)合格的企業(yè)員工而開設的。因此這就要求,中職體育教師在傳授體育課的過程中要結合畢業(yè)后勞動的需要開展相應的體育內容。如鄭招琴就認為應該中職體育課的改革和開展就應該“正視企業(yè)的現狀,正視職工的現狀,把服務企業(yè)、服務未來職工,作為中職課程改革的方向”?!爸新汅w育教學針對專業(yè)的特點和需要,選擇與職業(yè)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職業(yè)所需要的身體基本能力的訓練,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職業(yè)環(huán)境和條件的適應能力”。其次,相對于普通學校體育課來說,中職體育課在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意志、性格、感情等。王歐萍認為中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某些原因受到較大的壓抑。因此,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該根據非智力因素組成的內在規(guī)律,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按照低級到高級,從一般到特殊的策略進行實施。
(二)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程度不高。
中職學校學生的體育活動和普通中學一樣,包括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以及運動競賽。有資料顯示,在體育課上,中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如蔡圓圓的研究表明“在體育學習和體育競賽中,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進取動機差,情緒自控能力差,對班集體活動缺乏熱情,缺乏動力,社會情感表現冷漠,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在很多場合或活動中,表現出意志品質薄弱,如在體育教學組織的中長跑考核測試中,大部分學生缺乏那種咬牙堅持跑完全程的毅力,而是明顯表現出一種怕苦怕累的厭煩心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首先,因為中職生大多數都是初中成績較差而達不到上高中的分數線而被迫選擇的接受中職教育的,因此這就決定了中職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較普通中學學生差,這些直接會表現在上課不認真,不遵守課堂紀律等方面。其次,目前的中職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嬌生慣養(yǎng)的一代,生活上過分溺愛,學習上缺乏嚴格要求和正確引導,導致學生上進心不足、受挫能力差,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
對于中職學校的運動競賽現狀,相關的文獻資料很少,有一篇文獻提到中職學校運動會比賽項目設置單調、比賽形式單一,出現了參賽人數少、觀看人數多、比賽場面冷清等一些實際情況,限制了大多數學生參與運動會的積極性。史永紅通過調查丹陽市所中職學校發(fā)現學校只有5所學校常年開展課余訓練,每年參加丹陽市中小學體育運動會,學校也有專門的業(yè)余訓練經費發(fā)放給教練員和運動員。而其他8所學校在體育教學訓練方面完全脫離了市教育局的統(tǒng)一管理,與此同時,據大多數在中職體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反映,中職學校的課外運動競賽現狀和普通中學相比要少的多。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首先是與學校撥發(fā)的體育經費有關,因為主要是體育教師負責運動隊的訓練與比賽,而體育教師的課程本來就很多,如果得不到學校專門經費的支持,他們寧愿選擇不進行過多的精力投入,而只選擇體育課的教學。其次是與領導對于學校運動會的重視程度相關的,有的學校重視運動會的作用,認為運動會是中職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而有的學校領導則認為運動會對于學校的發(fā)展建設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因此造成了校與校之間不同的運動競賽開展現狀。
(三)現有學校體育資源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國內大多數的體育場館與場地都集中在中小學以及大學,此外還有一部分分布在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但即使如此,25年來,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造成這些現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有場地器材不足。普通的大、中、小學尚且如此,那么中職學校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史永紅的研究表明,丹陽市職業(yè)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遠不能適應體育教學的要求。突出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有5所學校只有200米以下的操場,平均每校只有4.08塊籃球場和1.48塊排球場;二是只有一所學校有體育館,這就造成了學生下雨天無法正常上體育課和進行課外活動;三是各學校的器材占有量少到了上體育課都困難的地步。雖然此描述是針對丹陽市的,但它的確是在全國各中職院校存在的普遍現象。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中職學校體育物質資源是相對較少的。
體育教師隊伍是完成學校體育教學任務最基本的保證,體育教師數量不足也是阻礙中職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中職學校體育教師工作量超負荷,有64.3%的體育教師每周要上14節(jié)以上的體育課,同時有的還兼任其他工作,如保衛(wèi)工作、學生管理工作、行政工作等。體育教師的不足與重負荷已成為制約中職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出路。
(一)以實踐為導向,明確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目標。
由于中職教育的特殊性,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也必須與其教學目標相一致,那就是為畢業(yè)后的工作實踐服務。有研究者在企業(yè)實際調研后發(fā)現“許多職工因為年青,對健康的重要性沒有切身的體會,對健康之于快樂人生的意義認識不足,他們極少進行體育鍛煉,只有少數職工對健康、健美、快樂的人生,有比較自覺的追求。許多職工平時體育鍛煉少,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有些年長的職工,已經出現職業(yè)病的傾向,比如頸椎疼痛,比如膝關節(jié)硬直等”,論者在文章中涉及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企業(yè)員工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是否有體育意識?!绑w育意識是指人們對體育的目的、意義功能的認識程度,對其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起決定的作用”。在體育知識的結構中,體育意識的有無以及正確與否對于個體參加體育活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正確體育意識的人能夠有規(guī)律的參加體育活動,從而使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對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就是運動技能方面的傳授了,因為中職學校體育資源的有限性,體育教師在依照傳統(tǒng)的運動技能授課的時候就會有諸多的不便。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有學者提出“輕松體育教學”即“讓學生掌握在缺少體育設施、缺乏體育器材的情況下,隨地即時就可以進行疲勞康復和體能鍛煉的技術。輕松體育運動形式不拘,可集體活動,亦可單獨進行:可在野外,也可在家中;可在清靜的環(huán)境中,也可在音樂伴奏聲中??蛇x擇步行慢跑、園藝活動、爬樓梯、登山,也可選擇游泳、太極拳、瑜伽、交際舞、韻律操、保健操,等等。輕松體育時間要求寬松隨意。可長可短,依人的體力、興致、忙閑的具體情況而定??衫霉ぷ鞯拈g歇時間,亦可利用茶余飯后的零散時間進行”。
(二)以效率為中心,合理開發(fā)中職學校體育資源。
學校體育資源是開展學校體育活動的基礎。中職學校體育資源開發(fā)與普通類學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有如場地器材的開發(fā)、運動技術的簡化、制作簡易的運動器材等,但也有不同地方,如中職學校與企業(yè)的密切關聯,這就決定了學校與企業(yè)之間的互惠性。中職學??梢耘c所對口的企業(yè)進行體育活動的聯合,爭取企業(yè)在學校投資體育場地與器材,在平時開展校企聯賽,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企業(yè)與學校的關系更加緊密,企業(yè)員工的業(yè)余活動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也能擴大企業(yè)的宣傳度。
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向企業(yè)員工定期開展運動技能的培訓提升體育教師自身的能力。體育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持續(xù)的時間久了就容易發(fā)生倦怠,有的省市已經開展了體育教師的交流項目即不同類別學校的體育教師進行互換,一方面促進了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體育教師的倦怠情緒。企業(yè)員工的身心健康對于企業(yè)的生產率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員工在平時的生活中卻沒有足夠的身體鍛煉時間,造成這種現象有場地器材缺少的原因,但員工自身運動技能的缺乏,不知道如何運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鑒于這種現象的存在,學校則可以和企業(yè)達成一定的協議,在寒暑假時間挑選部分體育教師為企業(yè)員工進行運動技能的培訓。
(三)以發(fā)展為重心,深化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各級學校的深入開展,中職學校改革也在起步。體育課程作為中職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中職學生身心健康、體質與技能教育相結合有重要意義。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首先是教學內容的改革,鑒于中職學校自身的特點,可以結合職業(yè)特色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選編和搭配,即根據學生畢業(yè)后所從事勞動種類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開展相應的體育課程。其次是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可以讓學生可以采取分組學習模式、從“灌輸式”教學轉向“以學生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再次是教學目標的改革,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相聯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和中介功能。中職學校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在設置體育教學目標的時候不得不考慮目標的社會性。但目前大多數的中職學校都依然停留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上,如仍然以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技能為主,而沒有結合現實的情況。其教學目標并沒有處理好“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與體育基本理論和技能學習的關系,經常顧此失彼,厚此薄彼。基于新課程關于體育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認為,中職學校體育課教學目標除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以為,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以及衛(wèi)生健康知識。最后是評價標準的改革,評價標準是教師對學生運動能力做出判斷的依據。
四、小結。
中職體育是中職學校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目前國內中職學校體育情況不容樂觀,首先是中職體育教師對于中職體育的教育理念還不夠清晰,其次是中職學校體育資源不能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這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學生在課內課外參與體育課程不積極。通過對有關中職體育學校的文獻進行回顧,我們認為唯有通過明確教學目標、開發(fā)體育資源與深化體育改革,才能改變目前中職學校體育面臨的困境。
法學的論文篇七
摘要:傳統(tǒng)的以單一的課堂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法學專業(yè)教學方式,已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復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電大法學專業(yè)的教學,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新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辯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此,本文根據法學教育自身規(guī)律和電大法學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對電大法學專業(yè)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旨在針對電大法學專業(yè)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用的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高素質的法律專業(yè)人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在我國現今的法制環(huán)境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已經深入人心。切實推行這一治國方略的堅定施行離不開我們廣大的基層法律工作者,也離不開像電大開放教育這樣面向基層、面向農村、以最普遍的廣大勞動者為教育對象的法學教育。
電大自實施法學開放教育以來,為我國基層培養(yǎng)了數以萬計的法律專門人才。具不完全統(tǒng)計,僅筆者所在的貴州省黔西南電大分校截止法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人數就有1919人,其中??飘厴I(yè)生949人,本科畢業(yè)生970人。[1]近幾年法學專業(yè)學生在校生人數還在快速增長。在電大法學開放教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一方面為基層提供了急需的專門法律人才,另一方面,隨著法學開放教育辦學的不斷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上的一些不足。
一、培養(yǎng)目標和現實情況差距巨大。
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的培養(yǎng)目標是:“本專業(yè)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系統(tǒng)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guī),達到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四年制本科畢業(yè)的水平,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2]。我認為這個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不符合電大學生實際,有待商榷。
首先,全日制高等學校法學專業(yè)四年制本科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我們不妨通過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來了解一下。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專業(yè)本科培養(yǎng)目標是:“本專業(yè)培養(yǎng)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高級法學專門人才。學生具有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基礎,系統(tǒng)的掌握法學知識和法律規(guī)定,了解國內外法學理論發(fā)展及國內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門外語閱讀專業(yè)書刊;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質、較強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能較熟練的應用有關法律知識和法律規(guī)定辦理各類法律事務,解決各類法律糾紛,并具有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3]。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電大開放教育本科的培養(yǎng)目標非?;\統(tǒng),并不向其他高校的法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那樣的具體。
其次,“達到四年全日制法學本科學生的水平;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法律人才”,這個培養(yǎng)目標對于只有2年半學制的電大法學本科學生來說要想達到是很不現實的。來到電大學習的`大部分學生肯定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沒有機會接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后才會選擇電大,而且在電大學習的學生也主要是以成人學生為主,成人學生既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在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來兼顧學習和生活,這勢必會造成他們的學習時間肯定沒有全日制本科生的充裕。最重要的是還要在兩年半的時間內達到四年全日制本科畢業(yè)生的水平。一個是全日制四年,一個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2年半,可以說,電大的學生到畢業(yè)的時候是很難達到全日制4年專業(yè)學習的水平的。所以,我認為這個培養(yǎng)目標是急需要進行修改的。
二、教學計劃設計不盡合理。
我們知道,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規(guī)定的法學16門核心必修課分別是: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中國法制史、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社會保障與勞動法學。[4]這16門核心課程是所有的法學專業(yè)學生必須要修滿規(guī)定學分的專業(yè)課程。但是在我們的法學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中,5個學期里只看到了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中國法制史和勞動法學這6門的核心課程。其他的10門核心課程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都沒有涉及。
三、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過于僵硬。
開放教育的優(yōu)點就在于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支配,考慮到電大學生學習的特殊性,學校提供了類型豐富的學習模式工大家選擇,目的就是通過這些學習手段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在網絡平臺上學習;也可以坐在教室里聽老師面授;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教學,觀看遠程教學信息。但是目前我們很多學生通過這些渠道得到的知識往往還僅限于理論掌握這一階段,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程度不夠。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就像是一門技能一樣。理論知識掌握得再透徹,沒有實際的操作和運用,那知識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無法發(fā)揮出它強大的實用功效。在現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對學生如何把知識轉化成實際技能的訓練非常欠缺。很多學校都是把一門課程的考試是否過關作為評定學生對掌握這門課程是否掌握的最終裁決。忽視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勝任“基層專門法律工作者”這樣的工作。
另外,電大至今的考核方式任然還停留在閉卷筆試,注重考察學生知識再現的能力上。每個學期的試卷都是由中央電大統(tǒng)一出題,試卷中分值比重較大的是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這些著重考驗學生死記硬背能力的題目,真正考核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案例分析等題型分值相對較少。很難通過考核判斷學生是都真正具備了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綜上所述,我認為現今的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專業(yè)無論是從培養(yǎng)目標上還是從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都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得到的一些經驗來談談我個人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幾點看法:
一、學生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要從實際著手。電大的學生之所以選擇電大是因為他沒有享受全日制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那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和全日制高等學校的學生在知識層面上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在制定培養(yǎng)目標的時候我們既要考慮到學生基本知識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習時間短,學生畢業(yè)后流向社會主要從事的工作等實際情況,結合這些主要因素來考慮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同時,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培養(yǎng)目標這個大前提下適當調整學生的學習目標。比如,這個學生的實際工作是基層法院或者檢察院的工作人員,那么他的學習重點就應該是在對審判公正和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展開;另外一個學生的實際工作是行政執(zhí)法人員,那么他的學習重點就會移到行政法方面,特別是如何執(zhí)法等務實性的問題上來。在電大的學習過程中,不要過多的去要求學生在畢業(yè)后應該要達到什么水平,而是要側重于學生來到電大以后他的水平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提高。我想,只要是學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那么他到電大來學習,對他來說就是值得的,有幫助的;對老師來說也是完成了培養(yǎng)目標,真正讓學生在電大收獲了知識。
電大的學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我們不顧實際,將培養(yǎng)目標定得很高,結果到學生畢業(yè)的時候發(fā)現他們其實并沒有達到我們預設的培養(yǎng)目標,那么長久下去。這個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會受到社會的質疑,學校的質量肯定也會受到質疑。從實際出發(f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的法學專門人才類型。只有以市場為導向,以電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制定出符合電大發(fā)展的,能夠培養(yǎng)出適應基層法律工作的專門法律人才才是我們現今改革培養(yǎng)目標的重點。
二、前面已經闡述了本科教學計劃中的幾個不盡合理之處,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效果。是實現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電大的法學本科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和教育部規(guī)定的專業(yè)核心必修課程差距巨大。我國非常重要的幾大部門法,如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和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都沒有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出來。不難想象學習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學校里沒有接受過這些法學的核心課程的培訓,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法學人才到底是否真正具有能夠專門從事基層法律工作的能力。在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都以市場為導向的今天,修改法學本科教學計劃,培養(yǎng)出的學生和專業(yè)接軌、和市場接軌已經勢在必行。所以,我建議教學計劃的修改應該要把16門核心專業(yè)課程全部納入教學計劃,設置為統(tǒng)設必修課程。另外,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修一些對在以后實際工作有幫助的科目,完成學分任務。
三、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應該靈活多樣。法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雖然教學計劃上也把實踐環(huán)節(jié)作為一門課程單列出來,但實際上真正組織學生去做的學校估計為數不多。所以,我認為電大法學教育中除了開展常規(guī)的,符合電大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以外,還要切實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實際庭審現場、組織模擬法庭、在老師的指導下到律師事務所實習等都是不錯的教學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到技能的轉化。
電大現在實行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中央電大統(tǒng)一命題的閉卷筆試為主,考核的最終成績是由平時作業(yè)成績占20%和考試卷面成績占80%組合而成,題目也大多是由一些死記硬背的填空題、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等題型組成。顯然,這種呆板、僵硬的課程考核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在開放教育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特點,也很難考察出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我認為可以適當提高平時作業(yè)占考核成績的比例,卷面題目應側重于案例分析和論述等能夠考察學生實際掌握知識能力的題型,適當加大分值。
只有從實際出發(fā),切實解決法學專業(y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才能使我們的電大法學專業(yè)真正成為為廣大基層培養(yǎng)和輸送掌握一定法律專業(yè)知識的,能在基層中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門法律工作者的搖籃,為我們電大法學專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以上是我結合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對現今電大開放教育法學本科專業(yè)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手段方面提出的一些個人建議及看法,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法學的論文篇八
論文要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后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3)對策建議創(chuàng)新見解要在這里總結、表述清楚。
(4)結束語。
寫作計劃。
學員撰寫論文可以參照以下程序:
準備階段:
選題階段:
(2)在導師指導下選題、命題和構思論文。
讀書報告階段:
(2)寫出3000字以上的讀書報告(最后與論文一并交指導教師)。
撰寫論文初稿階段:
學生在讀書報告基礎上,撰寫提綱并進行寫作論文初稿。
論文修改完善階段:
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對論文做進一步的充實、修改與完善。
論文提交階段:
(1)根據導師最后提出的定稿意見做最后的完善;。
(2)檢查論文的格式和文字等細節(jié);。
(3)按照論文的統(tǒng)一格式排版并將最終的論文定稿打印、裝訂;。
(4)提交的論文為一式三份;。
(5)提交論文定稿的電子版給導師。
論文評審與答辯階段:
(2)答辯在江蘇大學或符合條件的校外教學站進行;。
指導教師。
一位指導教師指導學生人數不得超過10名,指導每個學生不得少于10個學時;。
論文格式。
論文要求一律用a4白紙打印。
封面:論文一律用統(tǒng)一封面,論文封面格式另行規(guī)定。
任務書:內容包括論文要求、主要內容、進度安排等。
任務書由學校統(tǒng)一印制。
正文:論文統(tǒng)一用a4紙,計算機打印。正文標題用二號黑體字,行文用小四號宋體字。論文正文打印格式及尺寸要求:版芯尺寸為15cm23cm,統(tǒng)一用小四號宋體字打印。
(1)專(譯)著:作者.書名(,譯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連續(xù)出版物:作者.文題.刊名,年,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2)論文集:作者.文章標題:編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鳴謝:本頁內,學生可以表達對論文指導教師和在論文寫在過程中給予幫助和支持的其他人的感謝。
(1)封面;。
(2)目錄。
(5)參考文獻頁;。
(6)鳴謝頁;。
7)封底。
讀書報告另行裝訂。
成績評定。
不及格: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論文不及格:
(1)未完成預定的論文寫作內容;。
(3)沒有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專業(yè)知識;。
(4)論文分析有明顯錯誤;。
(5)論文結構不合理;。
(6)質量較差;。
(7)字數少于規(guī)定要求;。
(8)打印裝訂不合格;。
(9)答辯時不能闡明論文內容,又不能回答提問;。
(10)其他。
成績評定方法與原則是:
指導教師應根據學生寫作態(tài)度和論文質量給出建議成績;。
最終成績由江蘇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負責審定。
本大綱由xx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負責解釋;。
本大綱未盡事宜,由xx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另行規(guī)定。
法學的論文篇九
摘要:作為中國經濟改革陣痛的產物——下崗職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規(guī)模呈現逐漸增長態(tài)勢,政府從再就業(yè)、稅收、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針對下崗職工制定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這些政策已經實施若干年了,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解決了下崗職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住房、教育、醫(yī)療等基本生活需求成本的泡沫化增長,對他們的生活又產生了怎樣的沖擊?這將是黨和國家最為關心也最為棘手的問題。作者通過調查走訪,深入下崗職工家庭,探究在黨中央大好政策下,下崗職工再就業(yè)遭遇的困境,政府下一步工作重點,以及有哪些經驗與教訓,以期通過本研究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下崗職工帶來福音。
關鍵詞:下崗職工稅收政策金融支持社會保障體系人力資本投入。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己基本取代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過去實行計劃經濟管理體制長期積累的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暴露出來,其中下崗職工問題尤為突出。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與預測,1995年,勞動人口(在15歲~64歲之間)為79160萬人,為93871萬人。勞動人口達到96799萬人,將達到99696萬人,比1995年增加2億多人,約增長25.9%.再加上每年近900萬的新增勞動力,其中500萬左右的下崗職工,就業(yè)再就業(yè)工作將面臨巨大壓力。面對這個嚴峻的挑戰(zhàn),國家出臺了包括鼓勵下崗失業(yè)人員自主創(chuàng)業(yè),鼓勵企業(yè)吸納就業(yè),開發(fā)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yè)困難人員等一整套有中國特色的再就業(yè)政策體系,使得數千萬的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yè),并形成了公共就業(yè)服務體系。下崗再就業(yè)工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著結構性,短暫性等問題亟待解決。
一、關于下崗職工生活及再就業(yè)狀況的實證研究。
20春季作者組織調查組對下崗職工的生活、再就業(yè)狀況進行了廣泛深入調查,并選取菏澤地區(qū)、臨沂地區(qū)、濟南地區(qū)、青島地區(qū)、德州地區(qū)作為調查點。本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隨機選取下崗職工或其子女,共發(fā)放問卷7500份,回收7058份,回收率為94.1%,剔出無效問卷84份,回收有效率為98.8%。同時輔之以詢問法,訪談的對象主要為下崗職工及其子女。在此將了解到的情況進行分析整理,以期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一)下崗職工的特點。
1、工業(yè)企業(yè)下崗職工多于其它產業(yè),尤其紡織企業(yè)下崗職工人數最高。紡織企業(yè)職工多為女性職工,導致下崗職工中女職工數量明顯高于男職工。
2、被調查的下崗職工平均年齡為42歲,而且年齡分布相當集中?!?050”人員構成下崗職工的主體,下崗職工普遍工作年限較長,掌握技能單一,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家庭負擔沉重。
(二)下崗職工的生活狀況。
1、下崗職工的收入狀況。下崗職工的收入普遍偏低,生存壓力較大,從所選的五個調查點的下崗職工所獲取的政府補貼收入中,可以看出各級政府的最低社會保障制度落實較好。
2、下崗職工的支出狀況。利用下崗職工的支出調查分析圖,可以看出下崗職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僅次于生活支出,而且有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表示難以負擔沉重的教育支出。
3、下崗職工下崗后感受到的最大壓力,62.1%的人選經濟收入下降;31.8%的人選再就業(yè)困難;1.2%的人選難以向家人交代;3.4%的人選社會地位下降;1.5%的人沒有回答。
(三)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困難重重。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下崗職工找工作的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年齡大;第二是學歷低;第三是缺少技術;第四是競爭太激烈;第五是社會服務跟不上;最后是就業(yè)觀念影響。下崗后,78%的下崗職工都積極的尋找工作,期望通過自身努力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只有22%的下崗職工因為年齡偏大或照顧家庭等原因沒有找工作。下崗職工即使是找到工作,也很不穩(wěn)定。經調查顯示從下崗至今始終在同一個地方工作的人不太多,只占15%,大部份人長期變更工作地點,究其原因:有46.2%的人因學歷和年齡不適而被迫離開;有28.5%的人因工資太低不愿干;有11%的人因不簽勞動合同而離開;第四,有8.4%的人因勞動條件太差離開;第五,有5.9%的人因其他原因而離開。
(四)下崗職工的支持服務工作評價。
1、對各再就業(yè)服務機構的工作大部分下崗職工表示不滿。少數下崗職工接受過職業(yè)介紹,但成功率很低。在接受調查的下崗職工中,沒有接受過各種職業(yè)培訓的占91.3%,接受過培訓的僅占8.7%。企業(yè)的再就業(yè)辦公室組織下崗職工進行職業(yè)培訓時,下崗職工都不愿參加,有的怕耽誤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有的又覺得培訓內容不適用。
2、只有24.8%的人從再就業(yè)中心或有關部門獲得過就業(yè)信息或職業(yè)介紹方面的服務,另有75.2%的人沒有得到過。
3、問及對自己養(yǎng)老保險和失業(yè)保險的繳納情況是否了解時,只有16.9%的人說了解,而有83.1%的人不清楚。原因在于企業(yè)的下崗職工再就業(yè)辦公室普遍對下崗職工缺乏宣傳,解釋工作。
4、國家曾經對下崗職工制訂過很多優(yōu)惠政策,但調查結果是,有42.6%的人對國家政策不了解;57.4%的人了解一些;沒有人十分了解。
5、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的發(fā)放工作非常到位。調查到的所有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全部按時、足額領取。
雖然有部分下崗職工成功從事個體經營,每月還能領取下崗基本生活費,生活狀況良好,但這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下崗職工家庭生活舉步維艱。下崗職工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雖然能夠找到工作,但工資水平、勞動條件、工作穩(wěn)定性都較差,需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改善下崗職工生存狀況,拓寬下崗職工再就業(yè)渠道,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及其執(zhí)行效果。
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依據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yè)途徑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雇用下崗職工的企業(yè)和個體工商者的優(yōu)惠政策。政府將雇用下崗職工的企業(yè)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服務型企業(yè)、商貿企業(yè)以及社區(qū)服務型企業(yè)。通過規(guī)定下崗職工占企業(yè)職工總數的數量比例,下崗職工與企業(yè)簽訂的勞動合同的期限長短的辦法,對合乎規(guī)定的企業(yè)在一定年限內實行流轉稅和所得稅的減免稅優(yōu)惠政策。二是對下崗職工創(chuàng)業(yè)的優(yōu)惠政策。政府對下崗職工從事個體經營的,實施低門檻準入政策,且3年內免征營業(y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對下崗失業(yè)人員申辦有限責任公司,允許注冊資本50萬元以下的公司注冊資本分期到位,只要首期出資不低于3萬元即可注冊;下崗失業(yè)人員從事社區(qū)居民服務業(yè)的,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費;下崗職工憑借《再就業(yè)優(yōu)惠證》一律免繳有關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項目收費。另外,對下崗職工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籌資金不足部分,在貸款擔保機構承諾擔保的前提下,可以持勞動保障部門核發(fā)的《再就業(yè)優(yōu)惠證》向商業(yè)銀行或其分支機構申請小額擔保貸款。
這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現在的問題是,工作中我們發(fā)現落實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存在一定問題:
(一)再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不夠完善。
首先,政策內容不能完全體現目的。實施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優(yōu)惠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下崗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但其人員范圍只包括4類,即國有企業(yè)下崗人員、國有企業(yè)失業(yè)人員、國有企業(yè)關閉破產需要安置的人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業(yè)一年以上的城鎮(zhèn)其他失業(yè)人員。人員范圍沒有包括集體企業(yè)下崗失業(yè)人員,顯得過于狹窄。其次,下崗失業(yè)人員經營獨資合伙企業(yè)享受不到所得稅稅收優(yōu)惠政策。按照現行規(guī)定,下崗職工從事獨資企業(yè)或合伙企業(yè)經營不能比照“個體經營”享受有關的個人所得稅優(yōu)惠政策。因此即使其新招下崗失業(yè)人員符合一定條件也無法享受企業(yè)所得稅減免優(yōu)惠政策。這顯然不合理,不利于下崗失業(yè)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從事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
(二)稅收優(yōu)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按現行稅收優(yōu)惠政策,所有企業(yè)只要安置下崗失業(yè)人員就業(yè)達到一定比例,均可享受稅收優(yōu)惠,而不考慮該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狀況。對生產性企業(yè)不論投資項目風險大小、周期長短、利潤高低都給予同樣的稅收優(yōu)惠待遇。若企業(yè)生產經營政策有悖于國家產業(yè)政策,但是按照優(yōu)惠政策均可享受稅收優(yōu)惠,這樣不但造成人力資源與物資資源浪費,且削弱了產業(yè)政策的導向作用。從目前稅收優(yōu)惠政策設計來看,鼓勵企業(yè)向新型產業(yè)投資的意向不突出,投資者為了保證自己利益最大化及安全,多投資于一些短、平、快項目和服務行業(yè)、商品流通業(yè)。這樣不利于提高生產性企業(yè)質量,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稅收優(yōu)惠政策不利于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和產業(yè)升級進程的加快,長期來看,并不能真正解決失業(yè)人員的再就業(yè)問題。
三、突破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困境的出路探討。
為了穩(wěn)定我國就業(yè)局勢,維護當前社會穩(wěn)定,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必須不斷加強和完善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工作。
(一)政府推行積極就業(yè)政策是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有效保障。
就業(yè)問題不是階段性、單一性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它的解決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就業(yè)總量矛盾和就業(yè)結構矛盾長期并存,城鎮(zhèn)就業(yè)壓力加大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yè)轉移加快同時出現,新成長勞動力就業(yè)和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問題交織。正是由于我國就業(yè)現狀的特殊性,政府必須把促進就業(yè)作為宏觀調控的優(yōu)先目標長期堅持下去,長期推行積極就業(yè)政策。
1、進一步優(yōu)化鼓勵再就業(yè)的稅收政策。
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下述兩條原則:一是稅收優(yōu)惠政策應有利于國家實施產業(yè)政策。稅收優(yōu)惠政策應集中在政府產業(yè)政策鼓勵發(fā)展產業(yè),對不符合產業(yè)政策的企業(yè),即使安置了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也不應給予稅收優(yōu)惠,只有這樣才能運用稅收優(yōu)惠政策調整和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促進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提高就業(yè)率,才能真正解決失業(yè)人員再就業(yè)問題。二是稅收優(yōu)惠政策應有利于促進地區(qū)經濟協調發(fā)展。各地區(qū)之間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差距較大,經濟技術落后地區(qū)存在大量隱性失業(yè),成為制約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經濟落后地區(qū)應進一步實施再就業(yè)稅收優(yōu)惠政策,建立落后地區(qū)的稅收優(yōu)勢,從而吸引投資、減少失業(yè)和人才外流,促進經濟發(fā)展。另外,為使下崗職工真正得到減免稅費政策的實惠,有關部門在層層分解稅費收繳任務時,針對下崗職工所減免的部分要從收繳任務中扣除。
2、加強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國有商業(yè)銀行可以考慮設立小型企業(yè)信貸部,對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工作提供信貸支持。與大企業(yè)相比,中小企業(yè)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為了扶持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建議銀行業(yè)建立中小型企業(yè)融資網絡,由地方政府牽頭,設立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基金,為中小企業(yè)新產品開發(fā)、新技術應用以及有效益產品提供貸款貼息或擔保。該政策實行時,注意對中小企業(yè)區(qū)別對待,擇優(yōu)扶持。對信譽好、有市場、有效益、有發(fā)展前景企業(yè),在信貸方面給予優(yōu)惠;對暫時有困難但有發(fā)展前景的中小企業(yè),政府幫助促成其與大企業(yè)建立穩(wěn)定的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并酌情予以信貸支持,使其獲得長足發(fā)展。另一方面金融政策的制定上應支持企業(yè)改革,提高企業(yè)消化吸收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能力。對符合產業(yè)政策、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yè),金融機構應給予的的的貸款,鼓勵企業(yè)主動吸收安置下崗職工。對企業(yè)利用現有場地、設施和技術發(fā)展多種經營,多渠道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員和下崗職工的,給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3、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一是加快養(yǎng)老、醫(yī)療、事業(yè)等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獨立于企業(yè)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國企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確保企業(yè)離退休人員養(yǎng)老金的按時足額發(fā)放,保障職工群眾的基本醫(yī)療,促進國企改革和社會穩(wěn)定。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將應參加社會保險的企業(yè)和職工全部納入社會統(tǒng)籌,做好集體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參加養(yǎng)老保險,以及事業(yè)單位參加失業(yè)保險的工作。三是積極穩(wěn)妥的推進了保險制度改革,當前的工作重點是盡快完成建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的任務。四是拓寬社會保障投資渠道,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針對國企現階段的人員負擔,應逐步建立起基本養(yǎng)老保險與企業(yè)補充養(yǎng)老保險和職工自我商業(yè)保險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養(yǎng)老保險費堅持國家、企業(yè)、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使籌資渠道多元化。在加強基金征繳、努力開拓新的基金來源渠道的同時,嚴格管理各項社會保險基金,嚴禁擠占挪用,確?;鸬陌踩驮鲋?。
(二)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是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主攻方向。
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第三產業(yè)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為滿足人民生活服務的消費性服務業(yè),包括商業(yè)零售餐飲娛樂、社會服務和為居民生活服務的交通、通信、房地產、旅游業(yè)等;二是為生產服務的生產型服務業(yè),包括金融、保險、通信廣告、物流配送等。第三產業(yè)的就業(yè)增長彈性大,應作為擴大就業(yè)的主攻方向。
1、加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吸納更多的下崗職工。
我國文物古跡眾多,山川風光秀麗,構成了獨特的旅游風景線。據統(tǒng)計,年我國旅游業(yè)總收入1.57萬億元,國內旅游人數21億人次,入境過夜旅游人數5566萬人次,出境旅游人數5739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458億美元,旅游直接就業(yè)達1350萬人,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發(fā)揮旅游資源優(yōu)勢,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聯動發(fā)展商業(yè)零售、餐飲娛樂、酒店住宿等相關產業(yè),拉動經濟的發(fā)展,為下崗職工的就業(yè)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對就業(yè)困難人員從事旅游業(yè)的,可按規(guī)定通過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給予扶持和幫助。通過開發(fā)公益性旅游服務崗位等多種方式,重點解決就業(yè)困難人員就業(yè)。鼓勵資源開采型城市和獨立工礦區(qū)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旅游產業(yè),引導勞動者轉移就業(yè)。因資源枯竭或經濟結構調整等原因就業(yè)困難人員較集中的地區(qū),有條件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有關部門應當給予必要的扶持和幫助。
2、大力發(fā)展社區(qū)就業(yè)。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民政部開始倡導社區(qū)服務,近年來又在社區(qū)服務的基礎上,提出了社區(qū)建設。十幾年來,社區(qū)服務和社區(qū)建設已經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國下崗職工年齡段分布相當集中,多位“4050”人員;下崗職工的工作年限較長,專業(yè)技能單一,文化程度偏低;可見,對下崗職工來說競爭性就業(yè)機會成功率極低,而社區(qū)服務就業(yè)門檻低,對勞動力年齡和技能要求不高,為“4050”下崗職工的再就業(yè)提供了條件。我國應不斷加強社區(qū)服務功能,通過增加便民服務項目拓寬就業(yè)渠道,初步形成以家政、康復、婚慶禮儀、托老、法律咨詢、托幼為內容的產業(yè)鏈條??缮鐓^(qū)就業(yè)將成為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重要途徑,并越來越成為安置“4050”下崗職工的主要渠道。
(三)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就業(yè)能力是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根本措施。
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技術簡單、規(guī)模較小、可模仿性較強,工人稍加培訓即可上崗,且職業(yè)相對穩(wěn)定。但這種辦法進解決了勞動就業(yè)中的勞動者數量的問題,對于勞動力供給的質量和結構問題無法解決,于是出現勞動力剩余與職位空缺并存的局面??梢?,傳統(tǒng)做法從勞動力需求角度來研究擴大就業(yè)的對策盡管有它的合理性,但它往往只注重短期作用而忽視長期效果,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yè)問題。在知識經濟社會,把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同發(fā)展技術教育聯系起來,不斷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從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角度來研究擴大就業(yè)的長期性對策,應當提到重要議事日程。要將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yè)問題,主要是要更新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就業(yè)技能,實行終身教育。將就業(yè)培訓與遠程教育、網絡學習及高校教育等相銜接,并由高校及國家正規(guī)培訓機構實行“累積學分制”,即當短期學習或培訓某一專業(yè)或技能的學分達到規(guī)定水平時,可授予相應的文憑和技術資格等級證書,所需經費實行政府、企業(yè)和個人三方投資,也歡迎其他資本進入該領域中來,以轉化更多的低質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劉洪靜。淺議國有施工企業(yè)下崗職工社會保障制度[j].現代經濟信息,2010;18。
[2]吳翠珍。構建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社會保障體系[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1。
[3]李楊,夏艷。下崗職工非正式社會支持與再就業(yè)求職行為研究[j].求實,;06。
[4]袁高鵬。關于完善下崗失業(yè)人員社會支持體系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4;03。
法學的論文篇十
現在,無論我們是打開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媒介,還是心無雜念地走在街上,坐在咖啡廳里,甚或背包行走鄉(xiāng)間,都可能會有各種自然人形象代言的廣告充斥眼球。哪怕閉上眼睛,也有名人熟悉的聲音向你介紹或夸贊某個產品。我們已經無從考究到底誰是第一位為產品代言的明星,但我們清楚地感受到明星代言廣告無孔不入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再進一步觀察還可以發(fā)現這類廣告使我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實質上就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為代言產品的明星形象掏出錢包。形象代言可以快速將消費者對代言人的認知度和識別性轉移到被代言的產品上,以影響消費選擇,增加銷售額度。換言之,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可以產生經濟利益。一方面是根據知名度不同,明星通過代言廣告獲得高額的代言費,另一方面是大量商家未經允許擅自使用名人形象為其產品代言后,遭受的高額訴訟賠償。名人的肖像作為傳統(tǒng)人格權保護的內容,在堅持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我國民法中,人格權保護精神利益,財產權保護財產利益,那么高額形象代言費的民法正當性基礎何在?商家未經允許擅自使用形象為產品代言后應支付的高額財產損害賠償的民法請求權基礎又何在?對這一問題,我國司法實踐基本上進入承認并保護此種財產利益但說不清楚為什么的狀態(tài),我國學術界雖然也有近二十年的研究,但在基本術語選擇上都未達成一致。對于自然人表現于外的,具有識別性價值,并能將消費者對自然人的認知度轉移到產品上的外在形象,究竟用怎樣的術語概括,民法學界眾說紛紜。在基本術語選擇上的分歧體現了對形象代言這一法律現象之民法學本質認識不清。術語選擇這基礎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難以實現制度的合理建構。對自然人表現與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民法學界在術語選擇上有以下兩種思路:其一為“舊瓶裝新酒”的思路,以民法理論中舊有概念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和經濟價值的外在形象。如,人格權、人格要素;其二為“新瓶裝新酒”的方式,創(chuàng)設民法理論還沒有的新概念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和經濟價值的外在形象。如,使用形象、人格標識、人格標志、人格符號。
(一)以“人格權”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
使用人格權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的代表作是程合紅在政法論壇上發(fā)表的文章《商事人格權――人格權的商業(yè)利用與保護》,該文是對以自然人形象為產品做宣傳廣告的社會現象提供的法律解決路徑,全文舉例說明了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現象,但沒有交代為何使用“人格權商業(yè)利用”這一術語,也沒有界定術語的含義。但人格權作為傳統(tǒng)民法理論中固有的術語,尤其特定含義。人格權始于財產權相對的,用以保護人與生俱來的精神利益的權利。人格權是一種內向性的非財產權利,顯然與承載財產利益的自然人外在形象不同。更何況,將人格權作為商業(yè)利用的對象除了在動賓搭配上存在基本語法錯誤外,也顯露出將精神性權利與商業(yè)化利用聯系起來的內在邏輯矛盾。因此,用人格權這一術語來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不合理。
(二)以“人格要素”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外在形象。
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李建偉和鄭其斌的《論人格信息財產權――附著于人格要素的經濟利益的定位與保護》一文,文章以人格要素概括這種現象的目的在于標明其與主體本身的天然聯系,以確定所產生經濟利益的權利歸屬。但是人格要素在民法學中一般是作為人格權保護的客體來使用,既包括肖像、姓名等外在人格表征也包括身體健康、自由等內在人格需求,而且以其上所承載的精神利益為觀察對象。因此,人格要素這一術語雖然可以拉近代言所產生的經濟利益與人格利益之間的距離,有助于認識此種經濟利益產生的本質和權利歸屬,但借用人格權保護客體這一術語,容易使人格權本來就不十分清晰的權利體系更加混亂。同時,以人格要素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很難體現其外在可識別性的本質特征。
(三)以“形象”一詞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
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名人形象的商業(yè)化利用及其權利保護嚴格―形象權的歷史解讀》和《形象的商品化與商品化的形象權》,前文中的形象一詞特指自然人形象,后文中的形象既包括自然人形象也包括角色形象。形象這一術語關注外在表征,也符合日常用語習慣。但“形象”一詞一般指一個人的外表和容貌,是個人的實體性表征,而不是以載體展現出來的個人具有可識別性的特征。現實生活中被用作商業(yè)利用的是個人實體形象以一定載體(照片、錄像等)體現出來的可識別性特征。因此,形象一詞的使用容易在進一步對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特征上承載的財產利益和利用方式進行分析時產生阻礙。
(四)以“人格符號”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
此種觀點的代表是《人格符號的利益擴張與衡平》,使用這一術語是在充分認識到:此種財產利益之所以會產生是源于人類是符號的動物,一種可識別性的符號即意味著經濟利益。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符號有兩類含義,一是指記號、標記,二是指佩戴在身上表明職別、身份的標志。無論哪種定義,都是一種外在于人的中立的術語。此一種術語的使用容易使人割裂自然人可識別性形象上的財產利益與其人格利益之間的聯系。
(五)以“人格標志”或“人格標識”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
標識和標志在漢語里面是可以通用的詞語,其含義相同。因此,此處做統(tǒng)一考察。此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人格標志上經濟利益的民法保護――學說考察與理論探討》和《論人格標識商品化及其民法保護》,前文作者對人格標識的含義做了基本介紹,認為人格標志是“對姓名、肖像、聲音等可以供以識別自然人的標記的統(tǒng)一稱謂”。后文作者將人格標識定義為:“人格標識是民事主體標表其個性特征的人身識別因素,如自然人的肖像、姓名、形象、聲音,法人或其它組織的名稱等。”他們都充分認識到了可識別性這一本質屬性,也認識到這種可識別性與人格之間的天然聯系。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標志(或標識)標明特征的記號,相比較特征而言是更外圍的概念。綜上,如果把人格標識(或人格標志)略作修正,以人格特征一詞概括自然人表現于外并具有可識別性的形象最為恰當。特征一詞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特點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的征象和標志”,而且習慣用語中也有將其與人的'外在形象相連的用法,如相貌特征。人格特征相較人格標志(或人格標識)而言,在漢語語義上更靠近人本身,容易兼顧其內在的精神利益和外在的財產利益,同時又不失其可識別性內涵。因此,本文提出以人格特征一詞概括自然人形象代言的社會現象。
二、人格特征的界定與發(fā)展。
(一)人格特征的內涵。
人格特征是表現于外具有可識別性并可用作商業(yè)利用的自然人形象。人格特征至少有以下四個本質性特點:
1.人格特征與自然人人格具有天然聯系。人格特征與自然人人格的天然聯系最顯著的表現在于未經同意擅自使用他人人格特征可能給人格特征權利人造成精神損害的情形,如,未經林心如同意將其形象用作處女膜修復廣告,并在廣告中暗含林心如接受過此種治療并表示支持的態(tài)度。這樣的廣告所反應的信息之所以會對林心如造成精神傷害,讓她看到廣告時有很不舒服的內心體驗,原因在于:這些信息就像我們喜歡看什么樣的書,喜歡什么牌子的衣服等信息一樣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或希望自己變成什么樣的人。積極參與禁煙公益活動的明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煙草形象代言人;捐助留守兒童的明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使用童工的廠商的形象代言人;皈依佛門的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啤酒代言人,這一類廣告會給代言人造成的損害歸根結底是對其人格的損害,是一種精神利益的損害。其次,人格特征與自然人人格的天然聯系隱形地表現于授權商業(yè)利用的人格特征一直伴隨著尊重自然人人格權這一權利限制。如,成龍代言霸王洗發(fā)水、王力宏代言哇哈哈礦泉水,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支付代言費獲得的對價也僅限于在特定范圍和期限內以特定方式使用,并不得歪曲宣傳形象,不得任意授權第三人使用。
2.自然人人格特征是表現于外的形象。標明自然人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的綜合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內在的思想、情感、學識、修養(yǎng)等人文素質與外在的樣貌、穿著、言行舉止等發(fā)乎內形于外的體貌特征。人格特征具有外在性,但這種外在性既與內在息息相關又可通過它反觀一個人的內在人格,這也是人格特征與內在人格具有天然聯系的原因。
3.自然人人格特征具有可識別性??勺R別性是人格特征的根本性特點,也是商業(yè)利用價值和經濟利益的載體??勺R別性是相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的,即通過其人格特征能識別出自然人本人。判斷是否具有可識別性的標準以一般公眾的一般人之為準。
4.自然人人格特征是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共同的載體?;谏鲜鋈c的分析,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是源于人寄于物的廣告方式,以人格特征為載體,將公眾對自然人內在人格和外在形象的認同感嫁接于產品。因此,人格特征也是同時承載人格利益并體現經濟利益的載體。
(二)人格特征的外延及其擴張趨勢。
人格特征的主體是自然人,既包括名人也包括非名人。雖然因為名人人格特征的可識別性價值更大,是我們常見的商業(yè)利用對象,但非名人的人格特征同樣具有可識別性價值,只是比名人的可識別性較小,而且一旦非名人的人格特征被商業(yè)利用則其上的財產利益也隨之顯現。換言之,名人人格特征的商業(yè)利用價值和經濟利益是顯性的,非名人人格特征的商業(yè)價值和經濟利益是隱性的。如,在廣州市越秀區(qū)東山美心心聯誼服務中心與杜秋霞肖像權糾紛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穗中法民一終字第3657號民事判決)中,聯誼服務中心將其客戶杜秋霞與外籍人士成功結合的案例和他們的結婚照用作報紙網站上的宣傳廣告,即將非名人人格特征之商業(yè)利用價值和經濟利益顯性化。人格特征的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肖像、姓名、聲音。其中肖像是最常見的商業(yè)利用對象。肖像的載體可以是照片、畫像或視頻。肖像不僅包括人的臉部形象,還包括其他身體特征,如形體特征、側影或背影,也可以是與某人酷似的形象。判斷是否商業(yè)利用了某自然人的肖像,以一般公眾能否從其利用中識別出該自然人為標準,即可識別性標準。姓名也包括真實姓名、藝名、筆名、綽號、藝術簽名等所有可以代表某自然人的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因此,當我們以可識別性標準判定是否屬于自然人人格特征時,人格特征的外延是具有相對開放性的,并不能列舉窮盡。同時,可識別性也是商家商業(yè)利用的價值和底線所在,是聯系至自然人本人的紐帶。但從人格特征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已經呈現出從可識別性向可聯想性擴張的趨勢。該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能聯想至自然人的整體形象、風格或習慣用語也作為人格特征。如劉翔訴《精品購物》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中民終字第499號民事判決)中,法院將經過改動的能使公眾聯想至劉翔的人物肖像也視為劉翔的人格特征。二是將與自然人具有聯想關系的物品也視為自然人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如賽車選手慣用的賽車配上特定場景可以使人聯想到是該選手在做廣告的,也被認為使用了該賽車選手的人格特征。判斷人格特征的標準從可識別性到可聯想性的發(fā)展無疑擴張了人格特征的范圍,同時限制了合理使用他人人格特征的范圍。這種擴張是否合理還有待在考察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衡平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
三、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類型化分析及其民法意義。
人格特征代言是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人格特征財產利益的集中體現,下述對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的類型劃分圍繞以人格特征代言產品廣告的方式展開。對人格特征商業(yè)利用及其類型化的分析將更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人格特征的本質。第一,以是否征得了代言人的同意,獲得代言人授權為標準,自然人人格特征代言可以劃分為經授權的代言和未經授權的擅自使用。經授權的代言如成龍代言霸王洗發(fā)水、湯唯代言德芙巧克力、汪涵代言統(tǒng)一老壇酸菜牛肉面等等,舉不勝舉。明星的授權代言期限一般為兩年,兩年授權代言所獲得的代言費用依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大小而不同,知名度越高其代言費用越高。未經授權的擅自使用也是隨處可見,比如林心如自爆“被代言”處女膜修復廣告,馬伊p被代言減肥產品,潘石屹成了“男科專家”、林志玲慘變“色情女郎”、嗓音動人的費玉清“順理成章”變成護嗓保健品代言人等等。日益“雷人”的代言廣告讓“躺著也中槍”的明星苦不堪言。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xù)有名人到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禁止經營者未經同意對其形象的商業(yè)利用并賠償損失。近年來,明星被代言起訴至法院的案件更以高額賠償費的訴求著稱。這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在堅持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民法體系下,經授權的代言其代言費用的民法正當性基礎何在?即所涉及財產利益的事前積極保護。未經授權擅自使用中被侵害利益時候救濟的請求權基礎何在?即事后消極保護問題。第二,以人格特征知名度為標準,自然人人格代言可以分為名人人格特征代言和非名人人格特征代言。名人人格特征代言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代言方式,不再贅述。至于非名人人格特征代言因為并不常見,常被忽略,以至于起訴到法院時難以獲得經濟賠償。誠然,非名人因為其人格特征的可識別性相對較小,宣傳作用比名人小很多。但如果某一品牌使用非名人的人格特征為產品作宣傳,本身就可以說明該人格特征對產品具有宣傳價值,宣傳價值自然帶來經濟利益。此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名人因為常以產品代言為謀利手段,因此其具有知名度的人格特征所承載的財產利益是顯性的,容易確定的。非名人不具有知名度的人格特征所承載的財產利益則是隱性的,不易確定的。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是人格特征上承載的財產利益大小的區(qū)別,不是有無的區(qū)別。第三,是否體現代言人對產品的推薦、支持態(tài)度為標準,可以將代言分為支持性代言和非支持性代言。支持性代言體現代言人對產品的支持、推薦等意思表示。非支持性代言沒有任何支持意味,只是簡單地將產品與自然人人格特征聯系在一起吸引消費者注意。此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支持性代言所反映的代言者與產品之間的關系更緊密,而且體現代言者的意思表示。非支持性代言反映的代言者與產品之間的聯系更松散。這種分類在判斷是否構成虛假宣傳時具有實質性意義。第四,以代言廣告所涉及代言人的民法利益為標準可以分為:
(2)只涉及代言人財產利益的代言廣告,如成龍代言霸王洗發(fā)水;
(3)只涉及被代言人人格利益的代言廣告,如根本不愿意將其人格特征與商業(yè)廣告相連的藝術家形象被用于廣告。這種分類的民法學意義在于:在堅持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民法權利體系下,有助于我們認識人格特征上承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利益――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利益應分別適用不同的民法制度。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二種只涉及代言人財產利益的代言廣告中是否不存在人格利益是有爭議的,如美國法院認為強制名人代言某種產品是一種強制言論的利益損害。
總之,現實生活中,名人因代言產品廣告以獲得高額廣告代言費或因“被代言”某產品而起訴法院索賠巨額經濟賠償的現象屢見不鮮。此種與產品宣傳相連而產生財產利益者,即人格特征。人格特征是指自然人表現于外具有可識別性的個體性標志,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肖像、聲音。一方面是自然人人格特征財產利益凸顯后對民法保護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格特征財產利益因處于人格權(保護人格利益)與財產權(保護財產利益)二分的中間灰色地帶而產生的定位尷尬。在澄清人格特征基本術語的基礎上,在現行人格權與財產權二分理論的民法框架內,尋求人格特征財產利益與人格利益的協調與保護是十分迫切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法學的論文篇十一
正文衛(wèi)生法律關系是指衛(wèi)生法律規(guī)范在調整人們在衛(wèi)生你活動中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衛(wèi)生法律關系參與人在法律地位上即存在平等性,又存在不平等性。一方面,在除衛(wèi)生管理以外的衛(wèi)生法律關系中,主體雙方法律地位平等,具有平等的權利、義務;另一方面,由于衛(wèi)生活動的專業(yè)性,在意思表達上,即是法律地位平等的雙方主體也達不到完全的真實、一致,表現出不平等性。衛(wèi)生法律關系是衛(wèi)生法對個人和社會健康利益的確認和保護。它以衛(wèi)生法對個人和社會健康利益的'確認為形式,以實現衛(wèi)生法對個人和社會健康利益的保護實質。衛(wèi)生法律關系所體現的利益是個人和社會的健康利益。促進人類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是其根本目標。衛(wèi)生行政部門和衛(wèi)生機構是衛(wèi)生法律關系中的必然主體。其它各方參與人因衛(wèi)生法律關系的具體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衛(wèi)生法律關系構成要素有主體、內容、客體,這三個要素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如果缺乏其中任何一要素,該衛(wèi)生法律關系就無法形成或繼續(xù)存在。主體:即衛(wèi)生法律關系的參加者,主要包括衛(wèi)生行政部門、衛(wèi)生機構、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社會組織、公民的、法人和其它組織;內容:即衛(wèi)生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所享有的衛(wèi)生法律權利和應當承擔的衛(wèi)生法律義務;客體:物、行為、智力成果和與人身緊密相關的其它利益。
衛(wèi)生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衛(wèi)生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衛(wèi)生權利和承擔的衛(wèi)生義務。衛(wèi)生權利:是衛(wèi)生法律關系中的權利主體依照衛(wèi)生法規(guī)定,根據自己的遺愿實現自己某種利益的可能性。它包含三層含義:
(3)權利主體有權在自己的衛(wèi)生權利遭受侵害或者義務主體不履行衛(wèi)生義務時,請求人民法院給予法律保護。
衛(wèi)生義務:是衛(wèi)生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依照衛(wèi)生法規(guī)定,為了滿足權利主體某種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它包含三層含義:
(1)義務主體應當依據衛(wèi)生法的規(guī)定,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便實現權利。
主體的某種利益;
(3)衛(wèi)生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受到國家強制力的約束,如果義務主體不履行或者不適當旅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特征是:1,是在衛(wèi)生管理和醫(yī)療衛(wèi)生預防保健服務過程中,基于保障和維護人體健康而結成的法律關系。
2,是由衛(wèi)生法所確認和調整的社會關系,必須以相應的衛(wèi)生法律規(guī)范的存在為前提。3,是一種縱橫交錯的法律關系。
綜上所述,通過對衛(wèi)生法律關系的梳理,可以看出醫(yī)療衛(wèi)生法律關系是指基于保障和維護人體健康而結成的多層面的、縱橫交錯、內外交叉的法律關系。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自然人在衛(wèi)生管理和醫(yī)藥衛(wèi)生預防保健服務過程中依據衛(wèi)生法所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其中醫(yī)療衛(wèi)生憲法法律關系表現為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現代國家應當構建起基本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與醫(yī)療保障體系,從而維護公民的基本人權;醫(yī)療衛(wèi)生民事法律關系表現為衛(wèi)生服務提供方與接受方之間的關系,但鑒于衛(wèi)生行業(yè)的特點,這又是一種不完全平等的特殊的民事法律關系;醫(yī)療衛(wèi)生行政法律關系主要表現為國家衛(wèi)生行政部門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既有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也有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以及救濟等關系;醫(yī)療衛(wèi)生刑事法律關系反映的是國家公權力對醫(yī)療衛(wèi)生活動中的犯罪行為進行追究制裁時發(fā)生的各種關系,是醫(yī)療衛(wèi)生法律關系的必要補充。是在衛(wèi)生管理和醫(yī)療衛(wèi)生預防保健服務過程中,基于保障和維護人體健康而結成的法律關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學的論文篇十二
對于本科階段的同學們來說,法學論文寫作的機會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學年論文,也就是在每門課程結束的時候,作為一種考試方法的法學論文,這種論文通常不會作為教師評定最后成績的依據,一般是作為平時成績的一個參考,因為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其主要的學習內容是學習法律知識,因此考核形式一般以考試為主,但是這種論文寫作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i。
第二種論文寫作是學生參與的本科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內容包括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和創(chuàng)業(yè)實踐項目三類。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chuàng)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角色,通過編制商業(yè)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yè)運行、參加企業(yè)實踐、撰寫創(chuàng)業(yè)報告等工作。創(chuàng)業(yè)實踐項目是學生團隊,在學校導師和企業(yè)導師共同指導下,采用前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或創(chuàng)新性實驗)的成果,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chuàng)新性產品或者服務,以此為基礎開展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
這三者盡管具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對于寫作方法的要求基本相同。法學論文的寫作最能夠鍛煉同學們用法學的思維方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搜集資料、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同學們將來在研究生階段的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奠定基礎。
(一)法律職業(yè)的要求。
法學論文寫作對于學習法學和研究法學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法學本科生就業(yè)的主要方向是從事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法學教師等工作。對于法官來說,要寫作判決書等法律文書,對于檢察官來說,要寫作公訴書等法律文書,而對于律師來說,要寫作代理詞等法律文書。對于法學教師來說,更是要經常性的寫作學術論文。無論是從事哪種職業(yè),都要求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1。主題選擇。
2。資料搜集。
3。寫作方法。
論文沒有固定的結構,服從于主題的需要,在內容上,應當綜合運用分析,歸納,綜合,比較等多種方法。文字盡可能簡潔。在形式上,要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文章的摘要、參考文獻和引注要清楚。在字數上,一般確立明確的要求。在寫作過程中,應當訓練學生嚴格按字數寫作。
注釋:
法學的論文篇十三
各位理事、各團體會員、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開展衛(wèi)生法學術交流活動,經研究決定自即日起,面向社會開展有關學術論文征集活動。
現將有關安排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工作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截止。投稿者應為醫(yī)藥衛(wèi)生工作者、醫(yī)藥衛(wèi)生行政管理人員、法律工作者、醫(yī)學與法學教育工作者、在校大學生、其他與本會有關人員等。
二、請投稿者認真填寫《北京衛(wèi)生法學會學術年會論文登記表》,務于上述截止日期前將論文的電子版發(fā)送至北京衛(wèi)生法學會電子郵箱。郵箱地址:bhls0027@.
三、學術論文范圍和書寫要求見附件。
本會將聘請有關專家對論文予以審評,并分為入選論文和優(yōu)秀論文兩個層級。經評審入選的論文一律在北京衛(wèi)生法學門戶網站學術交流欄目刊登并分別授予證書。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的將推薦給中國衛(wèi)生法學會主辦的《醫(yī)學與法學》雜志發(fā)表。
請收到本通知后,協助做好宣傳動員和投稿工作。本通知可在單位內部張貼。
附件二:論文書寫要求;。
聯系人:張榮。
聯系電話:6317002718911032820。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法學的論文篇十四
民法學是研究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現象和民法所反映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學習民法學的基本原理,掌握民法學的科學精神和豐富的知識體系,對于正確制定民事立法,指導司法審判實踐,提高人們的法治思想水平,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從而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特點。
主體的平等性;內容的統(tǒng)一性;實現的現實可能性。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
《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準,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y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準。
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
各國對胎兒的法律地位均作出特別規(guī)定,大致有以下三種:
1、胎兒只要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就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2、不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已出生。
3、不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也不認為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出生,僅是在某些事項上對胎兒的利益予以保護。――我國現行立法采取的是第三種體例。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
依《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至自然人死亡時其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終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權利終止的法律事實。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又稱生理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終結。
宣告死亡又稱推定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后經厲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宣告該自然人為死亡。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宣告之日為被宣告死亡人死亡的日期。
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分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fā)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繼承人分別繼承。
[考研:法律碩士民法學復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學的論文篇十五
1、畢業(yè)論文大綱題目。
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言簡意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2、論文摘要和關鍵詞。
論文摘要應闡述學位論文的主要觀點。
代寫論文說明本論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
盡可能保留原論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論文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和新見解。
而不應是各章節(jié)標題的簡單羅列。
摘要以500字左右為宜。
關鍵詞是能反映論文主旨最關鍵的詞句,一般3-5個。
3、目錄。
既是論文的提綱,也是論文組成部分的小標題,應標注相應頁碼。
4、引言(或序言)。
內容應包括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代寫論文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及這項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5、正文。
是畢業(yè)論文的主體。
6、結論。
論文結論要求明確、代寫論文精煉、完整,應闡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或新見解,以及在本領域的意義。
7、參考文獻和注釋。
按論文中所引用文獻或注釋編號的順序列在論文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
圖表或數據必須注明來源和出處。
(參考文獻是期刊時,書寫格式為:[編號]、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外文可縮寫)、年份、卷號、期數、頁碼。
參考文獻是圖書時,書寫格式為:[編號]、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年份、版次、頁碼。
)
8、附錄。
包括放在正文內過份冗長的公式推導,以備他人閱讀方便所需代寫論文的輔助性數學工具、重復性數據圖表、論文使用的符號意義、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有關說明等。
目錄。
序言1。
一、香港基本法解釋權的立法2。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落實3。
(二)基本法解釋權存在的法理依據4。
1.法律需要解釋4。
2.立法原意4。
4.基本法解釋權的配置7。
(三)基本法制定程序中的瑕疵8。
(四)基本法解釋權立法的重要影響因素10。
二、香港基本法第158條的解讀和適用11。
(一)基本法性質的認定11。
(二)基本法解釋權的歸屬14。
(三)基本法解釋權行使的原則15。
1.堅持一國兩制原則16。
2.維護香港高度自治原則16。
3.法治原則17。
4.高度信任原則--17。
(四)基本法解釋權配置的特征18。
1.解釋權行使主體復合18。
2.立法性與司法性并存18。
3.常委會完全解釋權與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法院有限解釋權18。
(五)基本法解釋權行使的程序18。
(六)基本法解釋權行使的效力19。
三、香港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高度自治權的關系21。
(一)香港高度自治權的內涵21。
(二)香港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的關系22。
1.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法院基本法解釋權與其司法權和終審權的關系22。
2.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的`關系23。
(三)香港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的立法權的關系23。
1.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法院的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立法會的立法權的關系23。
2.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立法會的立法權的關系24。
(四)香港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的行政權的關系25。
1.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法院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的行政權的關系25。
2.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基本法解釋權與香港的行政權的關系25。
四、香港基本法解釋權制度的完善25。
(一)完善基本法解釋權制度運行的配套立法26。
(二)關于香港基本法解釋權配置和行使主要所涉及到的機關的建議27。
結語29。
參考文獻30。
后記33。
法學的論文篇十六
自我介紹。
作為答辯的。
開場白。
包括姓名、學號、專業(yè)。介紹時要舉止大方、態(tài)度從容、面帶微笑禮貌得體的介紹自己?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答辯人陳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紹只是這場答辯的開始,接下來的自我陳述才進入正軌。自述的主要內容包括論文標題;課題背景、選擇此課題的原因及課題現階段的發(fā)展情況;有關課題的具體內容,其中包括答辯人所持的觀點看法、研究過程、實驗數據、結果;答辯人在此課題中的研究模塊、承擔的具體工作、解決方案、研究結果。文章的創(chuàng)新部分;結論、價值和展望;。
自我評價。
提問與答辯:答辯教師的提問安排在答辯人自述之后,是答辯中相對靈活的環(huán)節(jié),有問有答,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一般為3個問題,采用由淺入深的順序提問,采取答辯人當場作答的方式。
總結:上述程序一一完畢,代表答辯也即將結束。答辯人最后縱觀答辯全過程,做總結陳述,包括兩方面的總結:畢業(yè)設計和論文寫作的體會;參加答辯的收獲。答辯教師也會對答辯人的表現做出點評:成績、不足、建議。
致謝:感謝在畢業(yè)設計論文方面給予幫助的人們并且要禮貌地感謝答辯教師。
法學的論文篇十七
血液透析是治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療法之一。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患者需要透析治療也逐漸增加。而老年患者由于受疾病本身、透析并發(fā)癥以及家庭、社會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其后果不僅導致引發(fā)免疫力下降、影響生活質量,更為嚴重的是引發(fā)透析并發(fā)癥,從而增加治療風險,因此做好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
1影響患者心理的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抵抗能力減弱,同時患有多種疾病,相同的疾病與年輕人相比造成的并發(fā)癥較多、后果較重。老年人最忌孤獨,加之文化水平有限和對疾病的恐懼,極易產生失落感,對生活失去信心和樂趣。由于其腎功能多為不可逆性損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腎移植外,透析是維持生命的最后治療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腎臟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腎臟的內分泌和新陳代謝功能,往往產生絕望、恐懼的心理。
昂貴的透析費用是透析患者的`沉重負擔,一旦無法支付治療費用隨時面臨生命危險?;颊咄鶗肿约撼蔀榧彝ィ鐣呢摀?,更加重其恐懼,絕望的心理。透析治療中的反復動靜脈穿刺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各種急性并發(fā)癥和遠期并發(fā)癥的出現常導致患者緊張和喪失信心。
2心理護理。
1創(chuàng)造溫馨的透析環(huán)境。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主動熱情耐心地向患者詳細的介紹血透室的環(huán)境及工作人員的情況,講解血液透析技術的一般知識、治療作用、操作程序及安全性、可靠性,并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整潔的治療環(huán)境。病情較重和行走困難者,應用平車或輪椅接送患者,對可以行走者予以攙扶,使老年患者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2做好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
由于老年血透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的缺乏,常造成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做好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對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顯得尤為重要?;颊唛_始接受透析治療時,由于不了解腎功能損害的不可逆性和血液透析的長期性,常表現出盲目樂觀,此時護理人員應通過宣傳教育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和科學的治療方法,不要去做有害無利的嘗試。一旦患者認識到只能通過腎移植或依賴透析來維持生命,常表現出焦慮、抑郁的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詳細講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作用及新的技術進展,讓其明白如果做到充分透析,能達到很高的生活質量,從事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活動,以體現其自身價值[3]。同時應告訴患者治療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如飲食的宜忌、體重的控制、內瘺的保護、藥物輔助作用的重要性,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部分自費患者一方面求生欲望強烈。
3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
法學的論文篇十八
伴隨著財稅法在經濟法中的凸現,財稅法學逐漸為學者和政府所關注,而堅持權利義務這一基本線索并輔之相關知識的學習才是財稅法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由于傳統(tǒng)法學教育弊端所致,引入案例教學可以有效改進財稅法教學,并結合實證分析的方法,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實踐機會以保證財稅法專業(yè)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正文】。
一、財稅法學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財政稅收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為人們所關注,計劃經濟體制下諸如行政命令等等直接干預經濟的行政性手段逐漸為政府所摒棄,取而代之的是運用財稅、金融等間接性手段對國家宏觀經濟加以調控。因此,不僅僅得到政府官方的重視,我國的國民也對其傾注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而這一熱情一方面是來源于財稅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源于財稅與國民生活緊密程度的增強,加之人們逐漸對于稅收本質認識的加深,更是給了財稅法的發(fā)展以強大的動力。
在國外,稅法對于國民的影響是我們所不可想象的,正如西方的那句諺語所講: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稅收。因此,各個國家對于稅法的教學和研究也是頗為重視,不論從開設該課程的學校數量還是開設的學時,以及所講的內容方面等等,都是我們所不及的。諸如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大學法學院的稅法的設置位居國家眾多項目之首;俄亥俄州大學要求申請法律碩士課程(masteroflawsprograms)的申請者,必須是已經修讀了聯邦個人所得稅等課程。歐洲的很多國家都將稅法作為一門強制性的課程來設置,只是在本科生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側重會有所不同。與之相比,我們財稅法課程的開設在全國高等院校中(包括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類、稅務類院校)都是極為有限的,稅法課的學時絕大多數是36學時,個別的是54學時,且講授的內容很多的涉及到財經類等經濟方面的內容,對于財稅法學的研究和法學所特有的權利義務并為被其所重視。
自由、民主和法治已經理直氣壯地成為當今政治生活的主題和時代的主旋律。它不僅成為社會民眾的最強音,而且也成為當權者致力實現的根本愿望;它不僅以顯赫的文字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而且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它將不再是中國人的夢,也不再是西方人的專利品和中國人的奢侈品,而是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共同理想,以及正將這一理想付諸實施的行動。[1]隨著“依法治國”思想的樹立以及該思想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逐漸在各個領域中不同程度的貫徹,相應的財稅法治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財稅法治建設成為我國財稅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上層建筑決定于經濟基礎,但是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法律法規(guī)是法治建設的最基本要件,是硬性的指標,無法可依只會導致法治建設成為空中樓閣,無法從何而談法治!我們不得不承認,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是人們尊中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因此,立法者的素質勢必影響到整個法治的進程。這種影響是最基礎的,沒有權威的、有預見性、前瞻性的法律文本,法治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現實的。
伴隨著經濟法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學部門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財稅法在整個經濟法中的地位逐漸凸現,并成為一門顯學為法學家和法學研究所關注。財稅法人才的培養(yǎng)是財稅法治進程中的必備環(huán)節(jié)。而作為我們這些法學的學生而言,在本科階段僅僅對財稅法有一個比較粗淺的、單一的學習,對于今后的研究僅僅是一個薄弱的基礎,因此,在研究生階段極有必要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加以拓展,才能保證今后在該領域的研究,并可能有所建樹,否則都是紙上談兵。
二、財稅法學教學應以法學特有的“權利義務”角度為根本研究路徑。
現今全國開設稅法或者財稅法的課程的高等院校雖然在數量上有一比較大的提高,但是設置的課時卻是極為有限的,絕大多數是36學時,個別的學校是54學時,如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長春稅務學院等等。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現今對于財稅法或者是稅法的講授很多的時候是以財政、稅務、稅收以及會計知識為主的,對于法學知識的講授卻是非常有限,從財稅法或者稅法基礎理論的探討更是如數家珍,對于權利義務線索的把握和灌輸確實不足的。財稅法和財政稅收等經濟學等之后雖然會有交叉,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兩門學科還是有本質的不同,這正是法學學生和財政、稅收學學生所存在的差異,權利義務是我們學習應該遵循的最基本路徑。而從筆者自身學習的過程來看,我們在本科階段對于財稅法知識的了解和接受不僅有限,而且偏離了法學特有的研究路徑的把握,所以在理論根基上并不是扎實的;同時,對于一些財政、稅收、會計方面知識的缺乏又使得我們在實務中不能運用自如,出現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局面。因此,筆者以為,我們財稅法課程應該遵循“權利義務”基本路徑進行研究,運用法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其深入探究;其次,財稅法學相對于法學的其他部門法應用方面更為頻繁、綜合性更強,因此,研究財稅法的學生勢必要輔之以一定的財務會計和稅收學知識,這也是專業(yè)型人才培養(yǎng)。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其他任何法律法規(guī)都不得同它相抵觸,財稅法治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公共財政、稅收法定主義是我們所極力倡導的,隨著對財政和稅收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對于財政、稅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公共財政這一服務于市場的財政,是將財政活動限定于服務市場的范圍內,避免財政供給的不足或是過量,防止財政資金的浪費,財政活動的適度適時是我們財政活動的目標的;而稅收作為一種侵犯國民財產的手段,更是將其定位于“債”的屬性,是國民為享有國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對價。納稅不是義務性的進貢,而是獲得相應服務的方式,納稅人權利的意識不斷浮出水面。一方面是人權在各個領域中的落實和實現,另一方面也是保護財產權的理論支持。2004年憲法修正案中明確提出:第十三條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這種種情況無不表明,對于財稅的研究從法學角度進行探究,對于權力的`監(jiān)督,權利意識的樹立意義頗為重大。因此,作為一名法學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更是要把握這一根本的線索,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稅收學等方面研究的顯著方面。因此,從法理學和憲法學、行政法學的角度切入,從更為廣泛的背景下研究財稅內容,勢必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這也是研究范式的一種轉化。正如,日本學者北野弘久教授所闡述的稅法并非是“征稅之法”,更是納稅人據以對抗、制衡國家課稅權的“權利之法”,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則是另一全新的視角,權力和權利的研究也是我們在以后學習中所應重點關注的線索。
此外,要密切加強對法律關系、法律行為以及基本價值和基本原則等基礎性知識在財稅法中的具體的研究,尤其是該學科所特有的內容的研究。
同時,在自己的一些實習或者是實務操作中,筆者發(fā)現,我們現有的法學知識對于研究財稅法是遠遠不夠的,財稅法學這一學科本身的特點表明:必要的經濟學、稅收學以及會計學知識的積累,是深入研究財稅法的理論問題以及實務操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理論認識的研究最終勢必要運用于實踐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正確的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是積極促進的,而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的認識從成本收益角度看是無效的,結論正確與否要得到檢驗唯一的途徑就是回到實踐中去,特別是像財稅法這樣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更是如此。
我們不少研究財稅法理論的學者或者以稅收學位基礎簡單的附加法學方法對此進行研究,或者是從法學理論對此進行探究卻忽視了財稅法本身固有的財稅經濟方面的知識,總是給人以各行的感覺,因此,作為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要想從專業(yè)的角度對此深入研究,勢必要輔之財政、稅收以及會計方面的知識,真正挖掘學科自身的特點,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詮釋該學科。
財稅法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是一個綜合素質的積累過程,是多領域知識兼?zhèn)涞娜瞬?。當然,財稅法的講授必須堅持“權利義務”、“權力權利”等法學特有的研究路徑這一根本要求,相關知識的具備是該學科發(fā)展的要求,也是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所必備的素質,兩者兼而有之,但是應該有所側重。
三、財稅法將案例教學與實務實踐操作相結合。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財稅法課堂的教學重視基本知識的講授,更多的是知識的介紹,尤其是在總論部分許多理論的介紹這是必要的,然而,在具體到之后許多具體內容的講授,仍然不能脫離這樣的模式,使得學生只有一種抽象、宏觀的概念,對于數字、公式的機械的接受,對于以后的實踐并無多大的意義,許多學生在學習過財稅法課程之后,仍然對一些基本稅種的征收是不知所云的,從教學方面是失誤的,而就學生個人而言也是沒有絲毫獲益的,只是機械的或者迫于考試等壓力記憶,過后就沒有絲毫的印象,這是許多學生學習過后的真實體會。因此,有不少教師講案例教學的方法引入,通過一個個切實具體的案例對具體稅種進行講授,不僅形象具體,同時真正使學生有一種學有所用的感覺,促使學生萌發(fā)了學習的興趣,主動接受且保持持久的記憶效果。
財稅法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美國,以案例作為教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討論案例的疑難細節(jié),從中形成各自的解決方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真正將法學這一應用性學科體現的真真切切。財稅法學當然具備這一特點,并且具有更為頻繁的實踐性。但是,在我們現在財稅法學教學中還沒有充足的案例,雖然不少的學者為搜集財稅法的案例作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使得我們案例教學成為可能。然而,筆者以為社會生活是紛繁復雜的,豐富各異的,我們面對的現實并不是完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更多的時候是出現多種沖突,和法律規(guī)定情形相差很大,教師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時候是先講述一個結論,再為此尋求一個典型的案例,當然這一案例可以很好的印證該結論,但是這并不利于法學的研究,也不利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現實中非典型案例的討論,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筆者以為,通過引入案例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認識具體化,對實務性的操作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于案例所要證明的理論加以檢驗,這也是對知識再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加深對知識的全面深入地掌握,另一方面也是豐富案例、拓展視眼的過程,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極為有意義的。
鑒于法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許多學校都栽在法學專業(yè)的課程中開設律師實務、畢業(yè)實習等,很多學校的法學院系還聘請資深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務部門的人作為兼職教授,講授他們在司法實踐中的經驗,這無疑是一種值得采納的教學方式。財稅法教學也同樣,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實踐部門人員。筆者以為,我們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實踐機會,真正給學生以接觸社會的機會,以保證在畢業(yè)之時能更快的融入社會當中。
【注釋】。
[1]汪太賢、艾明著:《法治的理念與方略》,中國檢察出版社(引論)。
法學的論文篇十九
法學論文的寫作,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欲寫出高水平的法學學術論文(亦稱“法學學術理論文章”),必須既具有較高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堅實的法學專業(yè)基礎知識功底,又掌握并且能較熟練地運用寫作技巧。現就與此有關的問題,闡述如下。
學術論文,也稱學術理論文章。它是指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論文。法學學術論文,是指在法學領域中對某個學術理論問題進行專門的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并且表述某些研究成果的論文?!皩W術”,是指有專門的、系統(tǒng)的學問和方術。“理論”,是指科學的論點、論據及論證的體系。法學學術論文,就其功能而言,它既是探討法律科學問題,進行法律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闡述法律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法學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法學學術論文,一般包括: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法學學術論文,就其性質而言,屬于論文中高級別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論文。它要求作者對法學學術理論界的某個問題有新的發(fā)現,提出新的學說,新的構想;或對以往的法學理論、法學觀點有較多的新發(fā)展或深入開拓;或對法學中的舊學說提出不同的獨立見解;或論證法學舊學說錯誤、疏漏之處;或提出新的法學預見、構想,啟迪后人研究,等。凡法學學術論文,其要求均應如此。本文所言之法學學術論文的寫作,僅指篇幅一萬字左右的立論方式的法學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等法學。
除外)的寫作,至于駁論方式的法學論文的寫作暫不涉及。
(一)法學學術論文,一般說來應當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學術性,即指論文對法學學術理論問題具有科學的論證性;。
2.理論性,即指論文運用充分占有的材料,經過嚴密論證將法學中某個或某幾個問題“升華”到理論高度,從而找出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的思辯性。
3.創(chuàng)造性,即指論文論述的法學問題“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探求法學中前人沒有發(fā)現的規(guī)律或匡正通說的獨創(chuàng)性。
4.專業(yè)性,即指法學論文對法學學科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專門問題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供法學專家、教授、學者研討和交流的專業(yè)性。
(二)法學學術論文的主要要求是:。
1.所研究和論述的法學問題,觀點正確,對社會主義革命和法制建設有促進作用;。
2.能推動法學領域學術理論的研究向前發(fā)展;。
3.具有學術論文的諸特點;。
4.全文觀點與材料統(tǒng)一,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5.論證中邏輯嚴密,推理正確;。
6.所用的法學語言準確、概括、精煉;。
7.文風莊重,就事論理,據理立說,以理創(chuàng)新。
(三)從總結前人的經驗觀之,要寫出質量高的法學學術論文,論文的作者應當具備相當高的素質。擇其要者是:。
1.具有相當高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并能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實踐中(如公安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或匡正舊說。在研究中能以辯證唯物主義作指導,用發(fā)展的、辯證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不犯或少犯形而上學的、機械的、片面的等錯誤。
2.具有深厚的法學專業(yè)功底,即在法律專業(yè)領域內發(fā)現新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和證明,能獨立地做出超越前人的新結論。
3.具有經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科研能力和智力,即觀察問題思維敏捷,概括事理水平較高,論證問題邏輯嚴密,創(chuàng)造新見能力很強。
4.具有不畏艱難,堅持真理的精神,即不懼怕研究中碰到的任何困難,即使遇到困難,也能想方設法地去克服,為取得研究某個問題的成功而奮斗不止;在法學科研和寫作中,不唯上、不唯書、不唯舊說,不畏權威,只唯實,只唯新;對于符合客觀事實的真理敢于堅持,對于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結論敢于作出。
由此可見,欲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必須加強上述素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四)要寫出好的法學學術論文,作者應當具備某些條件。它們主要是:。
1.充分了解法學學術界在自己的論文題目所含內容方面已有的成就。法學學術界已研究和爭論的問題很多,對自己來說,應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研究的論文在法學學術界是否有人研究過?如果有人研究過,還應了解已取得哪些成果?如果對此有爭論,應了解各種觀點的論點及論據是哪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在了解上述情況的條件下才能確定自己選擇研究什么新問題(即選題),才能不再研究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不再作重復的勞動甚至是無效的勞動。
2.充分掌握與自己論文有關的主要資料。掌握必要的資料是寫好法學學術論文的基礎。所謂必要的資料,是指寫作論文所必不可少的資料。欲掌握這些資料,首先應收集與論文有關的所有資料,經過篩選,擇取主要資料,在寫作論文時對它們妥貼地加以利用。這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備料工作,必須做好。否則,寫出的論文就缺少堅實的根基,質量自然不高。
3.有充足的寫作時間。寫作法學學術論文,從選題、收集資料、編寫提綱到行文寫作、修改定稿等,需要很多、很長的時間。關于法學學術論文的寫作時間,且不說寫博士、碩士論文需要一至兩年,即使是寫一篇一萬字左右的法學學術論文,也必須花費幾個月乃至一年的時間。既想寫出高水平的法學學術論文,又想在十天半月之內一舉成功,即使是寫出來了,質量也不會高,其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這是因為,寫法學學術論文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科研活動,在很短的時間內是無法取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的。
4.有充沛的寫作精力。寫作法學學術論文,既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一旦寫作提綱定型,從行文開始,就必須集中一段時間,夜以繼日地將論文一氣呵成。如果自己沒有充沛的精力,是難以完成此任的。由此可見,充沛的精力也是寫出高質量法學論文的一個重要條件。
法學論文選題,有廣狹二義之分。廣義上的選題,是指法學科學研究中選定的課題。所謂課題,是指需要研究或討論的法學學科領域中比重較大的項目。狹義上的選題,是指選定法學學術論文的題目。所謂題目,是指法學論文的標題(或稱“名字”)。本文所言之選題,特指后者而不是前者。
選題在論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論文題目選得準、選得恰當,寫作就能順利進行。所謂論文題目選得好是“論文寫作成功的一半”之說,就是這個道理。選題的作用主要有:。
1.能確定研究方向。法學研究發(fā)展很快,門類繁多;法學中待研究的題目也不少。選定了某個題目,就確定了法學研究的方向和主攻目標。方向定得準,目標愈集中,寫出來的法學學術論文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2.能促進構思活動。法學學術論文寫作是一種精神勞動。法學學術論文的寫作是為獲得法學研究成果而進行勞動的體現,也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經過反復思考后反映出來的產物。它需要自己圍繞學術論文的題目進行深思熟慮的和絞盡腦汁的構思和論證。選定一個好的法學論文題目,就能促進上述構思活動的深入順利開展。
3.能指明寫作思路。學術論文的題目選定之后能促使自己構思怎樣開頭,怎樣發(fā)展,怎樣深入,怎樣完篇;考慮應當將哪些材料置于論文的前半部分,哪些材料置于論文的中間或后半部分;考慮怎樣論證和運用哪些論據論證更有說服力,等。
(二)法學論文選題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
其原則諸多,擇其要者主要是:。
1.有研究價值。它是指法學論文題目有學術價值,即有助于法律專業(yè)和法學學科的發(fā)展。
2.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指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指導或促進作用。法學論文題目,應當有助于立法司法和教育公民守法,對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推動作用。
3.有創(chuàng)新性。它是指該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根據這個題目寫出來的法學學術論文,能填補本專業(yè)的空白。
4.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它是指自己選定的法學學術論文的題目雖然有人已經寫過,但內容不深刻或不全面,或有疏漏甚至是謬誤之處,自己選定的題目,角度比他們更新,寫出來的內容有較多的創(chuàng)見和發(fā)展。
5.有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由于寫作法學學術論文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要克服重重困難,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自己有主動的強烈創(chuàng)作欲望。實踐表明,只有自己想寫且非寫出來不可的題目,經過一番努力研究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論文,才可能是高質量的論文。
6.符合自己擅長的法學專業(yè)。這是指選定的法學學術論文題目,是自己擅長的法學專業(yè)內的題目。法學學術論文,是法學專業(yè)性、學術性很強的文章。只有選定自己擅長的法學專業(yè)的題目,由于法學專業(yè)基礎知識厚,造詣深,寫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論證嚴密,質量甚高。
7.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使法學專業(yè)知識與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邏輯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知識相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寫出創(chuàng)新突出,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學術論文。
8.本人力所能及。它是指根據自己的法學專業(yè)知識和理論水平能寫出來的能力,因為具有能寫出此題的能力,就會在較短或有限的時間內又快、又好地將法學學術論文寫出來。如果某個選題很有學術價值,但因自己能力有限或不及,即使竭盡全力去寫,其結果也寫不出高質量的法學學術論文,這樣就會事倍功半。
9.題目大小適中。它是指選定的法學學術論文的題目與所寫出的內容要恰當。題目太大,由于篇幅或時間有限,就會草率成篇、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研究不會深刻;反之,題目過小,內容難以展開,說理不會透辟,因此,論文的質量也不會高。有鑒于此,必須注意所選擇的題目大小應當適中。在是否選擇大題目或者小題目的問題上,對于寫出字數在一萬至二萬的學術論文而言,筆者主張小題大作。力爭做到:“題目小,內容新,挖掘深,論述精?!?/p>
1.選題應避免盲目性。所謂選題的盲目性,是指作者不考慮自己的主觀條件和外界的客觀條件,靈機一動就定下選題。其結果,要不是寫不下去,就是無法展開,造成寫作半途而廢。
2.選題應避免隨意性。所謂選題的隨意性,是指作者不下苦功,輕易定題。這樣做,因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所選定的題目或者包括的內容太多或太少,或者寫作難度太強或太易。題目包含的內容太多,寫出來的論文會面面俱到沒有重點;題目包含的內容太少,就深寫不下去,寫不出更多的深刻內容;題目太難,可能因為力不勝任寫不下去;題目太易,即使寫出了論文,其質量必定不合格,所述觀點不會有創(chuàng)見。所有這些,都有礙于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
3.選題應當避免偶然性。所謂偶然性,是指本人閱讀了他人的文章或聽了別人的發(fā)言后偶有所獲,但認識不深,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就草率地選定題目,這樣做,往往因考慮欠周,資料不多,因而也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
欲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應當作好多方面的準備,其中,主要是如下三個方面:。
(一)制定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是指研究的方法、步聚和時間安排等方面的籌劃。制定研究計劃,包括預先自我規(guī)定從哪個方面入手進行研究,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從哪些方面著手收集資料;再怎樣合理地安排時間,等。只有這樣,研究起來就會重點明確,方法和步驟井然有序,防止研究時顧此失彼和做重復勞動等情況發(fā)生。
(二)廣泛收集材料。
廣泛收集法學論文資料,是指廣泛收集與法學學術論文題目有關的材料。充分占有豐富的材料是寫出高質量論文的雄厚基礎。這是因為:。
1.充分占有資料,能了解到與論文有關的問題學術理論界研究到何種程度;哪些問題沒有研究過;哪些問題雖已有人研究過但不深刻;哪些問題雖有舊說但需要匡正,等。這樣,就能明確自己研究的重點和主攻方向。
2.充分占有了資料后,能拓寬研究問題的視野并提高認識問題的整體高度,為使自己站在前人已研究過的問題的更高層次,為寫出更高水平的法學學術論文打下基礎。
法學論文資料的來源,從大的方面觀之,有直接地從社會調查、訪問、實驗中獲取,也有間接地從書籍、報刊、文件、法規(guī)、電影電視、廣播和其他文獻中得到。收集法學論文資料的途徑主要有:從校內外圖書館、資料室已有的資料中去查找;通過做實地調查、社會實踐或實習等渠道獲得;通過自己的平時觀察和做實驗獲取。
1.自制資料卡片,上面寫明資料的題目及簡單內容,資料的出處、頁碼、年、月等;2.自己抄錄;3.全部或部分復印;4.剪下自己訂閱的報刊上的有關材料,等。在當今信息時代,收集資料的方法可購買有關資料的光盤,可從電腦上查閱或者下載,等等。所收集的材料內容包括:典型事例或案例、有關引文、法律條款、領袖的語錄、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歷史資料、數字、至理。
名言。
或
格言。
對立觀點的論點和論據等。
收集法學論文資料應當注意:1.要全面地收集與自己的論文有關的材料;2.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3.再選擇出寫論文所必需的典型資料,以備待用。只有這樣,才不會使自己被浩瀚的資料所困擾,甚至被它們搞得頭腦發(fā)懵,良莠不辨,主次不明。
編制法學論文提綱,是指在收集到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根據論證論文主題的需要編寫和制作該論文結構的框架和體系。實際上,它相當于由序碼和詞語所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制作論文提綱十分必要。這是因為:1.它能促使自己從宏觀上對全文進行謀篇布局。由于編制提綱需要對材料進行選擇;接著按論證主題的需要,對必用材料的使用按先后順序進行安排和調整;對不必要的材料忍痛割愛,等,因此,這就促使自己對全篇作合理的布局。2.它能使論文的框架視覺化。好的論文提綱能使論文的中心論點、下屬論點及論據安排得先后井然有序,層次分明,因而能使自己一看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3.能幫助自己在寫作時,按已定的論文框架沿著先后順序行文和避免重復。由于寫作法學學術論文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有了一份詳細的和綱目分明的論文提綱,能使自己按圖索驥,流暢成文。
如果沒有論文提綱,雖有腹稿,寫作起來,由于寫作時間較長,在論文寫到中間或后半部時可能忘記前半部分已寫的內容而又重復寫上;或因時間長將應該寫上的內容因遺忘而漏寫,這樣,就必定出現重復或漏寫的情況,影響論文的質量。
編制法學論文提綱應當做好兩方面的準備:1.確定基本論點,就是確定全文的表達中心。在此之后,再確定下位論點,即闡發(fā)基本論點的若干個小的論點。下位論點最好寫出論點句子,使其固定下來。確定下位論點時,應根據論證基本論點(上位論點)的需要選用與上位論點邏輯關系最密切、說服力最強的論據。2.選定材料。選定材料,就是選定將要寫入論文中的材料。此項工作應從收集到的大量材料中選出最能證明觀點(上位論點、下位論點)的材料,并將它們作為立論的依據。這些材料,應當少而精。選擇和整理材料應當分清主次。在選定材料的過程中,可采取如下幾種辦法:把選好的材料按問題分開;將證明每個問題的材料劃分為一組;每一組的材料按使用的先后次序排列好。經過對材料作上述整理,又使其與論點連在一起,就便于下一步編制提綱。
編制提綱。要編制一份好的一萬字左右的法學學術論文提綱,應當注意三個問題:。
1.有合理的項目。
一般在法學論文題目之下,編制出兩個或三個層次的小項目。例如,寫明:第一,題目(中心論點);第二,三至四個分論點(下位論點);第三,一至四個論據。第二和第三項的寫法,既可用標題寫法,即用簡要語言,以標題的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又可用句子的寫法,即用一個比較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式把該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兩者各有所長,各人可視自己的需要擇一。
2.采用有效地編制論文提綱的方法。
其方法主要是:。
(1)擬定標題,即自己給論文起名字。它要求標題能傳內容之神,名副其實,使讀者看了一眼便知:論文所概括的全文主要內容。
(2)考慮構篇大小和順序安排,既考慮全篇從哪幾個方面,或按什么順序展開、闡述基本論點(全文的邏輯結構框架);又逐個安排每個下位論點,再依次考慮每個段的安排,把準備使用的材料按構思的順序標上序碼并排列好,以備行文時使用。
(3)全面、反復地檢查提綱,作必要的增、減或調整。
3.編寫內容詳簡適當的論文提綱。
提綱分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的內容只包括論文題目、下位論點,詳細提綱除此之外還包括論證下位論點的各種證據。一般說來,宜編制詳細提綱。因為編制這種提綱,一則能幫助自己全面地進行謀篇布局,二則能幫助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條不紊地進行。
法學論文起草,就是在已掌握的材料基礎上,按照論文提綱的框架,寫成一篇法學學術論文初稿。起草,就是狹義上的寫作,亦即論證論題。起草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在:1.起草,能把自己欲論證的問題,寫成一篇法學學術論文草稿,并使其初步固定下來。2.起草如同“一朝分娩”,能使科研工作草創(chuàng)初成。這比在收集資料、編制提綱那個“十月懷胎”階段的工作又前進了關鍵性的一步。
(一)起草必須對論題進行充分、有力地論證。
所謂論證,就是對論文的中心論點進行說理的證明。古人云:“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弊鰧W問和寫論文就是要“聚”、要“辨”。“聚”,就是收集資料;“辨”,就是分析、研究、起草的過程,就是提出論點、論據和運用論據進行論證的過程。提出的論點,應當符合正確、嚴密、鮮明、集中和深刻的要求。提出的論據,應當符合真實、典型、恰當、新鮮的要求。進行論證應當符合講透道理和使“據”與“證”有機結合起來的要求。
(二)在進行論證過程中,可采用事實論證、事理論證、比較論證和因果論證等形式。
1.事實論證。所謂事實論證,就是運用客觀事實資料作為論據而展開的論證。它是常用的、簡便而又準確的論證方法之一。事實論證過程中,可采用夾敘夾議、縱橫并舉、點面結合、連續(xù)排比、優(yōu)劣對比、有總有分等方法進行。事實論證的一般要求是:既可以用重大的客觀事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典型案例等,也可以用平凡的客觀事實(如一般事例、案例、數據等);應盡可能選擇運用人們知曉的客觀事實;事實材料應力求新穎,富有說服力。
成語。
警句等)兩種方法。采用事理論證應當注意做到:思想敏捷,說理透辟;引證的內容準確典型恰當和自然,能點石成金。
3.比較論證。所謂比較論證,是將甲事物與乙事物進行比較的一種論證方法。比較論證常用的有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和差比論證三種類型。(1)類比論證,是指把本質上有相同或相似點的同類事物進行比較,通過已知的甲事物的某種屬性推導出乙事物亦具有這種屬性的論證方法。采用類比論證的要求是:用以類比的事物必須同屬一類事物;同類事物相比,必須有本質意義上的相同點或相似點。(2)對比論證,是通過對兩種對立的事物的對照分析來進行說理的方法。它是人們經常采用的說理的方法之一。對比論證可采用橫比和縱比兩種?!皺M比”,就是橫向比較,即將相互對立的這種事物與另一種事物或一事物的這一方面與另一方面進行對照比較,以達到分辨是非、褒貶好壞、揚善抑惡的目的?!翱v比”,即縱向比較,是通過對某一事物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的情形的對比分析,以揭示事物現實與歷史的矛盾的論證方法。橫比和縱比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對比的著眼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在論證社會主義的法律或某種法律的優(yōu)越性時,可以采用對比論證中的縱比方法。(3)差比論證,是通過具有差異的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進行比較分析,以論證論題的方法。采用差比論證時應當注意:既看到它們的相同點,又看到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在差異比較分析中,著重點放在不同點上;為充分揭示出差異點,應當善于從不同方面去發(fā)現差異點。在比較中國法律與外國法律、民法與刑法的差異時,可采用這種論證方法。
4.因果論證。所謂因果論證,是指運用對客觀事物本身或客觀事物之間因果關系,分析、研究所得到的材料,對論文所確立的論點進行的論證。因果論證可采取并列、層遞、轉換、推論等方法。(1)并列法,是指運用兩個以上各自獨立的同類性質的因果分析來證明論點的方法。(2)層遞法,是指通過逐層、連續(xù)地闡明事物的多方面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采用此法,通過逐層地闡明因果關系,使人們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看到事物的本質。(3)轉換法,是指通過闡明事物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采用這種論證方法,必須首先弄清從一個角度看,此一事物是因,彼一事物是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彼一事物是因,此一事物是果的這種因也是果,果又是因的復雜關系。(4)推論法,是指憑據因果關系用已知推論出未知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應當注意:已知事實與未知事實已有因果關系;推論必須符合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要求。
除了運用上述方法以外,還可以采用邏輯上的演繹法和歸納法。所謂演繹,就是從一般到特殊;所謂歸納,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它們亦是寫作法學學術論文中運用證據證明論點的常用方法。
(三)法學論文寫作應注意正確地使用法言法語。
法學論文的法言法語,要求具有準確性、抽象性、邏輯性和論辯性。準確性應體現出用詞貼切和造句恰當;抽象性應體現在概括、簡潔和精要、深刻;邏輯性應體現出合乎邏輯合乎事理,嚴密有序;論辯性應體現在從正面論述和從反面辯駁兩個方面。法學學術論文的法言法語,應用法律專業(yè)用語。例如,法的本質、國體、政體、犯罪、犯罪構成、罪責自負、證據確鑿、定罪量刑、罪刑相應、畸輕畸重、法人、有獨立請求的第三人、自然人、行為能力、責任能力、連帶責任、事實婚姻、法定年齡、責任能力,等等。
(四)法學論文起草過程可以采用的兩種寫作方法。
1.一氣呵成法。所謂一氣呵成法,就是根據已有的材料,按照提綱的先后次序,一鼓作氣地、從頭至尾把全文寫出來。這時,不管在寫作過程中發(fā)現什么問題,諸如觀點不深刻,材料不充實,結構不嚴謹,以至某些文字不通順等,一般不作修改,將它們留在全篇初稿完成之后再考慮。采用此法,能使自己思路不中斷,集中一切精力和時間將論文的輪廓描繪出來,保證寫作的進程。如果在寫作過程中為修改或增加觀點,考慮如何遣詞和造詞等停頓下來,就會中斷思路,分散精力,妨礙一氣呵成。正因為如此,此法是一種最普遍的起草方法,為大多數人所采用。
2.分塊合成法。所謂分塊合成法,是指作者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先寫提綱中自己已考慮得比較成熟的部分,然后寫完其余部分,再排列組合成一篇完整論文的方法。采用此法,自己不受提綱中部分與部分之間先后次序的限制,對某一部分認識成熟就寫那一部分,然后,再“養(yǎng)精蓄銳”,集中精力“擊破”其他相對難度較大、初時考慮還未成熟的部分。上述兩種起草方法各有優(yōu)劣,至于自己采用哪一種,應根據本人的情況決定。
一般而言,法學論文中都會或多或少地有引文和加注。對這兩個問題,必須知曉。
1.關于引文問題。所謂引文,是指在法學論文寫作過程中,由于論證上的需要,引用經典著作或文獻中的內容、法律條款或其他內容的原文。引文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強自己對論題的論證力。引文時應當注意兩點:引文在論文中應盡量少而精,切不可求多;引用經典著作、文獻資料,不可斷章取義,各取所需,而應當按原著的本意引用。引文有兩種:第一種是直引,即直接引用經典著作、文獻或法律條款中的字、句、段、條、款等,作為論證之根據。直引時應當注意:原則上,直引的內容須與原文相符,不能有任何差異;沒有正式公布的文獻資料、法律條款、內部文件等內容,一般不得引用。第二種是意引,即對經典文獻、法律條款等原文經過作者加工、改寫或概括之后引用其主要意思。意引時應當注意:意引寫出的內容相對原文應當濃縮;意引的意思必須符合原文的意思,不得篡改或歪曲。法學論文引文的方式,常用段中引文而很少用提行引文。段中引文,是指將引文加寫在論文之中。如果是直引,應在引文的首尾字之上加引號;如果是意引,可只在引文前加冒號,也有的不加冒號而加逗號。無論直引或意引,均需注明引文的出處。
在引文問題上,當前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即有的作者,既不考慮被引之文是不是精典之述,也不管是否與引文能質證相符,而大段大段地引用外國不知名的律師、法官等人的話語,以充自己論文的字數,簡直是良莠不分,兼收并蓄。這不僅削弱了論文的論證性,而且使人感到有拼湊文章和外文資料匯編之感。其效果是十分不好的。對此,應當以此為戒。
2.關于加注問題。所謂加注,就是注明出處。其作用在于使編輯和讀者知道引文出自何處。加注有四種方法:段中注,即夾注,將引文用括號標明;腳注,即在有引文的頁腳注明出處;章、節(jié)注,即注在一章一節(jié)之后;尾注,即把注附在全文末尾。
修改就是改正論文草稿中的缺點或錯誤。修改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古人云:“改章難于造篇”,其理就在于此。正因為如此,法學論文的作者應當把修改當作一項再創(chuàng)造。要有責任心和耐心,決不可有湊合和厭煩情緒。只有有了這種認識,才會有對論文草稿進行反復修改的決心和恒心,才能把論文修改好。
修改有重要意義:1.能更加深刻地反映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經過修改,能促使自己一次或多次地討論文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問題,進行思索,使認識進一步深化。2.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因為,在修改過程中,自己對草稿中的某些字、句、段進行推敲和修改,使論文表達的意思更準確,亦即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修改包括兩個內容:1.從內容方面應當考慮修改的是:寫作的目的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是否明確;下位論點與中心論點是否“合拍”;論據是否充分、有力。2.從形式方面應當考慮:題目是否簡明、貼切;論證是否深刻;詳略是否得當;結構是否嚴謹;文字表達是否準確;文面是否合格。
修改的具體方法是:增、減、刪、換、移。為了提高修改質量,還應當采用如下方法進行再修改:擱置一段時間再修改;深入調查研究之后再修改;查閱有關資料后再修改;聽取同行意見后再修改。
就是把已修改過的稿件,眷清定型。眷清應用稿紙,一般以用20×20,每頁400個格的稿紙為宜。眷寫時,應用藍色或藍黑墨水眷寫。眷文務必做到字跡工整。眷清時應當隨手標上頁碼,以免串頁。眷清之后,再將全文檢查兩至三遍,對不當之處還可以更正,直到自己認為沒有任何錯、漏和自己感到滿意為止。目前,已廣泛用電腦打印。印成后,也應當反復校對。成文后,最好留有軟盤。只有使論文達到這個程度,一篇高質量的法學學術論文才算最后完稿。
法學的論文篇二十
第一節(jié)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征。
是指當事人不履行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法上的后果。其具有如下特征:
1.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承擔的不利后果。
2.民事責任既是對國家的一種責任,也是對當事人的一種補償責任。
3.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4.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
二、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qū)別。
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相比,具有如下區(qū)別:
第一,責任產生的根據不同。前者是違反民事義務所產生的法律責任,后者是違反了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強制性規(guī)定。
第二,適用的對象不同。前者適用侵權和違約。
第三,使用的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后者是懲罰和制裁。
第四,責任性質不同。前者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后者則是強制性。
第二節(jié)民事責任的分類。
一、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法律、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責任。
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過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以及沒有過錯,在造成損害以后,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兩類責任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
第一,從違反義務的性質來看,違約責任是因為違反了約定義務,侵權責任是行為人違反了法定義務。
第二,從侵害的對象來看,違約行為所侵害的是相對權即合同債權,后者侵害的是絕對權,如物權、人身權。
第三,從事先是否存在合同關系來看。
第四,從侵害的后果來看,違約損害賠償僅限于財產損失賠償,而后者既包括財產損失,也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傷害。
二、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一方違反民事義務并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責任。
嚴格責任主要適用于違約責任和特殊的侵權責任。在嚴格責任條件下,違約方只有證明違約行為是發(fā)生在不可抗力和存在特約的免責條款下,才能免責。
公平責任,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一種責任形式。
三、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
前者是指以一定的財產為內容的責任,典型的形式就是損害賠償、支付違約金、返還財產。后者是指不法行為人承擔的主要不具有財產內容的責任形式。如,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第三節(jié)民事責任形式。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一是返還不當得利。二是指不法侵占財產,應當返還原物。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指行為人因違反合同或侵權行為而給他人造成損害,應以其財產賠償受害人所受損害的一種責任形式。
七、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是指行為人因其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權,故應承擔在影響所及的范圍內消除不良后果的一種責任形式。
恢復名譽,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故應在影響所及的范圍內將受害人的名譽恢復至未受侵害時狀態(tài)的一種責任形式。
八、賠禮道歉。
是指責令違法行為人向受害人公開認錯、表示歉意,主要適用于侵害人身權的情況。
第四節(jié)民事責任的競合和聚合。
一、民事責任的競合。
廣義的責任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違反多個法律規(guī)定,產生多個法律責任的現象。
狹義的責任競合僅指選擇性的競合。廣義責任競合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形態(tài):
1.規(guī)范排斥的競合,也稱為法條競合,是指其中某項請求權因具有特殊性而排斥其他請求權的適用。
2.選擇性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后發(fā)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項行使,即使一項請求權行使后,不能使受害人得到充分補救,受害人也不能再選擇另外一個請求權。
3.請求權競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后發(fā)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中一項行使,如果一項請求權行使使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補救,原則上受害人不可以請求另外一種請求權。如果一個請求權因目的達到以外之原因而消滅時,仍可以行使其他的請求權。
4.請求權聚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后發(fā)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對于數種以不同給付為內容的請求權,可以同時主張。
二、責任聚合。
責任聚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實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和損害后果的多樣性,而應當使責任人向權利人承擔多種法律責任的形態(tài)。責任聚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責任聚合。
是指同一法律事實分別違反了不同法律部門的規(guī)定,將導致多種性質的法律責任并存的現象。
(二)民事責任內部產生的責任聚合。
是指同一法律事實產生了多種民事責任形式,各種責任同時并存的現象。
第二編人格權法。
第十三章人格權概述。
第一節(jié)人格權的概念與性質。
一、人格概念的涵義。
(一)人格的概念。
簡言之,人格就是人在法律上的資格。
(二)人格概念的涵義。
1.人格是指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民事主體。
2.人格是指民事權利能力,即成為民事主體所必備的資格。
3.人格是指人格權的客體,即民事主體在人格關系上所體現的與其自身不可分離,受法律保護的利益。
(三)法人的人格。
法人的人格就是民法所保護的法人實體在社會關系中所享有的法人意志自由和精神利益完整性等人格利益。
二、人格權的概念和特征。
(一)人格權的概念界定。
現代民法的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專屬享有,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備的固有權利。
(二)人格權的法律特征。
1.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固有權利。所謂固有,就是人格權是由主體始終享有的權利。
2.人格權是民事主體的專屬權利。
3.人格權是維護民事主體獨立人格的必備權利。
4.人格權是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基本權利。
三、人格權法律關系。
(一)人格權法律關系的主體。
是指在人格權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或法人。
(二)人格權法律關系的內容。
是指人格權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負有的義務。
人格權的權利主體所享有的權利,是指人格權的權利主體根據法律規(guī)定,依據自己的意愿,為實現自己人格利益,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人格權的義務是義務主體為了滿足權利主體實現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而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
(三)人格權法律關系的客體。
是指人格權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人格權的客體就是人格利益。
第二節(jié)人格權的種類。
二、人格權的種類。
(一)一般人格權。
一般人格權是基本的人格權,其客體是一般人格利益。
(二)物質性人格權。
是以自然人的物質載體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客體,概括保障這些物質性人格利益的權利。包括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三種。
(三)精神性人格權。
就是以民事主體的精神性人格利益為客體,維護其不受侵害的人格權。包括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和性自主權。
第三節(jié)人格權的民法保護。
就是指用民法上以人格權自身的請求權方法和確認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為侵權行為的方法,以使權利人享有損害賠償為主要內容的請求權的形式,對人格權遭受侵害的權利人予以救濟的法律保護方法。
一、人格權請求權的保護方法。
人格權的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在其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時,可以向加害人或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
二、侵權請求權的保護方法。
就是確認侵害人格權的違法行為為侵權行為,賦予權利人以侵權請求權,通過行使該請求權,使損害得到救濟,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恢復,保護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
認定侵害人格權的侵權行為,該種行為應當符合侵權行為的法律特征:
第一,侵權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第二,是一種有過錯的行為。第三,是侵害民事主體權利的行為。第四,是應當承擔相應法律后果的行為。
第四節(jié)人格權與其他民事權利。
一、人格權與身份權。
身份權是指民事主體基于特定的身份關系產生并由其專屬享有,以其體現的身份利益為客體,為維護該種關系所必須的權利。
(一)人格權和身份權的相同之處。
1.兩者同為專屬權。
2.兩者都為支配權。
3.兩者均非具有直接的財產性。
(二)人格權與身份權的區(qū)別。
1.兩者的法律作用不同。前者以維護自然人、法人的基本人格為其基本功能,使其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法律效果。后者是為維護特定的身份關系所必須的權利。
2.身份權與人格權相比,不是民事主體固有權利。
3.身份權不是民事主體的必備權利。
4.權利客體不同。前者是人格利益,表現人之所以為人的資格。后者的客體是身份利益。
二、人格權和財產權。
(一)人格權和財產權的聯系。
1.人格權的享有和保障是財產權行使和取得的基本前提。
2.某些人格權的行使可以使權利人獲得財產利益。
3.財產權對于維護個人的人格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人格權與財產權的區(qū)別。
1.人格權是非財產性權利,不以財產利益為基本內容。
2.人格權都是固有權,是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不是事后取得的權利。
3.人格權是專屬權,只能為權利人所享有,不能轉讓或者拋棄,也不能繼承。
4.人格權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三、人格權與人權。
人權,是每個人都應該普遍享有的、須臾不可離開的權利。
人權是指第一文庫網人在社會、國家中的地位,是人在一切社會關系和社會領域中的地位和權利的綜合,既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及政治權利,也包括人身權利。
(一)人格權與人權的聯系。
1.人格權是人權的基礎。
2.人權是人格權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力量。人權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尊重個人的人格平等、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護。
(二)人格權與人權的區(qū)別。
1.人格權僅僅是人權中的一個具體內容,除了人格權外,還有憲法上的權利、公權利。
2.人權與人格權的基本性質不同,受到侵害后的救濟方法也不同。人格權是法定權利,是民事權利。
第十四章一般人格權。
第三節(jié)一般人格權概述。
一、一般人格權概念和特征。
(一)一般人格權的概念。
是指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概括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全部內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產生和規(guī)定具體人格權的基本權利。
(二)一般人格權的法律特征(與具體人格權相比較)。
1.權利主體具有普遍性。
2.權利客體具有高度概括性。
3.權利內容具有廣泛性。
4.一般人格權是人的基本權利。
二、一般人格權的基本功能。
(一)解釋功能。
是具體人格權的母權,對具體人格權進行解釋時,應當以一般人格權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特征為原則。
(二)創(chuàng)造功能。
是具體人格權的淵源,從中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具體的人格權。
(三)補充功能。
第四節(jié)一般人格權的內容。
一、一般人格權的內容概說。
二、人格獨立。
是民事主體對人格獨立地享有,表現為民事主體在人格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任何民事主體都享有平等地主體資格,享有獨立人格,不受他人的支配、干涉和控制。
(二)人格獨立的內容。
1.民事主體的人格不受他人支配。2。不受他人的干涉。3。不受他人控制。
三、人格自由。
(一)人格自由的概念。
具體內容是人身自由和意志自由。
(二)人格自由的內容。
1.保持人格的自由。2。發(fā)展人格的自由。
四、人格尊嚴(三者中的核心)。
(一)人格尊嚴的概念。
它是指民事主體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并且應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
(二)人格尊嚴的內容。
1.人格尊嚴是一種人的觀念。2。具有客觀的因素。3。是人的主觀認識和客觀評價的結合。
第十五章具體人格權。
第一節(jié)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
一、生命權。
(二)生命權。
是以公民的生命安全的利益為內容的、獨立的具體人格權。其法律特征為:
1.生命權以民事主體的生命安全為客體。2。以維護人的生命活動延續(xù)為其基本內容。3。保護對象是人的生命活動能力。
二、健康權。
健康權是指公民以其機體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和功能完善發(fā)揮,因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利益為內容的具體人格權。
勞動能力是自然人從事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活動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是健康權的一項基本人格利益。
三、身體權。
是公民維護其身體完全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具體人格權。
第三節(jié)名譽權、信用權和榮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屬性和價值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具體人格權。
信用權是指民事主體就其所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所享有的保有和維護的人格權。
榮譽權是指民事主體對其所獲得的榮譽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基本身份權。
人身自由權,包括身體自由權和精神自由權。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具體人格權。
第三編物權法。
第十六章物權與物權法。
第一節(jié)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一、物權的概念與本質。
物權,是指物權人對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并排他的權利。
二、物權的法律特征。
(一)作為支配權的物權。
所謂“支配”是指依據權利人的意思對權利進行管領或處置;
物權特定原則是指,每一個獨立的物上都存在單獨的所有權,一個所有權只能設立在唯一的、特定的物之上,而不能設定在數個物的集合之上。
(二)作為絕對權的物權。
也稱為對世權,是指能夠相對于每一個人產生效力,每一個人都必須尊重此種權利的權利。
三、物權與債權的區(qū)別。
財產權是指,通過對有體物和權利的直接支配,或者通過向他人請求為一定行為而享受生活中的利益的權利。
第一,物權是靜態(tài)的因素而債權是動態(tài)的因素。
第二,物權是支配權、絕對權,而債權是請求權、相對權、第三,物權具有排他性,而債權具有平等性。
第二節(jié)物權的客體。
二、物的概念與特征。
民法中的物,是指存在于人體之外,為人力所能支配,且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有體物。具有如下特征:
1.須存在于人體之外。2。須為人力所能控制。3。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4。須為有體物。
三、物的分類及其意義。
(一)不動產與動產。
不動產是指依其自然性質不能移動,或一經移動便會損害其經濟價值的物,包括土地、土地上的定著物。動產是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區(qū)分兩者的意義在于:
第一,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同。
第二,能夠設立的物權類型不同。
第三,對不動產所有權的限制要多于動產所有權。
第四,租賃權是否具有物權效力上的不同。
(二)主物與從物。
所謂從物是指非主物的成分,常助主物之效用而同屬一人之物;為從物所輔助的物被稱為主物。
(三)原物與孳息。
產生孳息的物或權利稱原物,而孳息分為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前者是指按照物質的自然生產規(guī)律而產生的果實與動物的出產物。后者是指因法律關系而得到的利息、租金及其他收益。
(四)消費物與非消費物。
前者是指按照對該物通常的適用方法只可使用一次即不得再行同一使用的物。
(五)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前者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征,在交易時能夠依據品種、規(guī)格、數量、容量或重量等加以確定的動產。
(六)特定物與不特定物。
前者是指根據當事人的意思或者其他事實具體指定的物。不特定物也稱種類物,它是指僅以品種、規(guī)格、質量、數量抽象指定的物。
(七)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前者是指經分割不改變其性質或者影響其用途的物。
(八)單一物、結合物與集合物。
單一物是指在形態(tài)上能夠獨立成為個體的物。結合物是指由數個物結合而成,在社會觀念上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物。集合物是指有多個單一物或結合物集合而成的物。
第三節(jié)物權的效力。
一、物權效力的概念與種類。
物權效力是指,在物權產生之后,為實現其內容,法律所賦予的效果與權能。
二、物權的排他效力。
基于物權的排他性,在同一物上不得同時存在兩個所有權或者內容相互或者內容相互沖突的兩項他物權,這就是所謂的“一物一權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項所有權。
第二,在第三人因善意取得或取得時效而取得某物的所有權時,該物原先存在的所有權因而消滅。
第三,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互不相容的他物權。
第四,物權的排他效力有強弱之分。
三、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
(一)物權優(yōu)先效力的范圍。
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不僅包括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效力,也包括同一物上存在多項物權時其相互之間的優(yōu)先效力。
(二)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的表現。
1.物權對債權的優(yōu)先效力。
2.物權之間的優(yōu)先效力。
第一,不相容的物權之間的效力。在同一物上不得存在兩項性質互不相容的物權,后設定的物權無效。
第二,可相容的物權之間的優(yōu)先效力。其一,他物權優(yōu)先于所有權。其二,同一物上存在兩項擔保物權時,依據“時間在先,權利在先”的原則。其三,同一物上存在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時,也依據“時間在先,權利在先”的原則。
第四節(jié)物權的類型。
一、物權法定原則。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涵義于存在的合理性。
物權法定原則是指,物權的類型、內容以及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均須由法律加以規(guī)定,不允許當事人任意創(chuàng)設與法律規(guī)定不同的物權或者合意改變物權的內容及公示方法。
二、物權的分類。
(一)所有權與定限物權。
前者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后者也稱限制物權(他物權),它是在所有權的基礎上產生的,權利人基于與所有權人的合意或法律規(guī)定而取得了對物進行直接控制的某些權能,他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對標的物進行支配。
(二)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前者是指以對他人的物的使用價值進行支配為內容,權利人取得用益物權即能對他人的物占有、使用并可獲得相應的收益。
后者是指為了擔保債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以對他人之物的交換價值進行支配為內容的限制物權。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三)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根據物權的客體時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存在于動產之上的物權稱為動產物權;存在于不動產之上的物權,為不動產物權。
(四)主物權和從物權。
主物權是指獨立存在的物權;從物權是指必須依附于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從物權應與其所從屬的權利共擔法律命運。
(五)意定物權與法定物權。
前者是指,雖屬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物權,但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而產生的物權。
后者是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直接產生的物權,如留置權、法定抵押權。
(六)有期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
前者是指有一定存續(xù)期間的物權;后者是指沒有一定存續(xù)期間而永久存續(xù)的物權,如所有權。
第十七章物權變動。
第一節(jié)概述。
一、物權變動的涵義。
就是指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一)物權的取得。
1.原始取得。
又稱“固有取得”,它是指直接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而取得物權,而不是基于原物權人對其物權的轉讓取得。
2.繼受取得。
又稱“傳來取得”,它是指基于他人對其物權的讓與而取得該項物權。
(二)物權的變更。
物權內容的變更是指,在不影響物權屬性的情況下物權的客體、效力范圍、方式所發(fā)生的改變。
(三)物權的消滅。
物權的消滅應僅指物權的絕對消滅,即物權從此不再存在。
二、物權變動的分類。
(一)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與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前者是指由于法律行為而引發(fā)的物權變動,包括單方法律行為和雙方法律行為。
后者是指,由于法律行為之外的其他法律事實,如實事行為或事件而引發(fā)的物權變動,包括取得時效、征收或沒收,因繼承等。
第二節(jié)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
一、公示原則。
(一)公示原則的涵義與存在的合理性。
公示原則是指,在物權發(fā)生變動時,必須透過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現此種變動的后果,即變動后物上的權利性質與權利歸屬,否則就無法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原則。
公示方法所具有的使物權變動發(fā)生實際法律效果的功能就是“公示力”。
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法,而動產以占有為公示方法。
二、公信原則。
(一)公信原則的涵義。
是指,依物權變動所展現出來的物權即便事實上不存在或者內容有欠缺,但對于信賴此項公示方法所展現出來的物權并以之為標的物進行交易的人,法律上依舊承認其進行的物權交易具有與真實物權存在時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便對其利益加以保護的原則。
(二)公信力。
物權的公示不僅產生了物權轉讓效力,而且具有了保護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功能,此種功能就是“公信力”。
第四節(jié)不動產登記。
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具有三項要件:首先,處分人具有處分權;其次,存在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再次,須辦理登記。
一、不動產登記的概念與特征。
它是指權利人申請有關機關將其不動產上的物權變動相關事項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的事實。
二、登記的公信力。
第五節(jié)動產的交付。
基于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其要件有三:首先,處分人須有處分權;其次,存在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再次,原則上須交付。交付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現實交付。
即動產占有的現實移轉,它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將其對物權的直接管領力現實地移轉給受讓人。
1.通過占有輔助人進行的現實交付。2。通過占有媒介人進行的現實交付。3。通過被指令人進行的現實交付。
二、觀念交付。
(一)簡易交付。
是指動產物權的受讓人及其代理人已經占有了該動產,在讓與物權合意達成之時,就已發(fā)生交付該動產的效果。
(二)占有改定。
是指動產物權的讓與人使受讓人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該動產現實移轉的交付。
(三)指示交付。
也稱“返還請求權的讓與”,它是指在讓與動產物權的時候,如果讓與人的動產由第三人,讓與人可以將其享有的針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給受讓人,以代替現實交付。
第六節(jié)物權的消滅。
物權因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事實而消滅。
一、混同。
所謂混同,是指兩個無并存必要的法律上地位同歸于一人的法律事實。
二、拋棄。
拋棄是以消滅物權為目的的單獨行為,屬于單方法律行為。第十八章物權的保護。
第一節(jié)物權保護的概念與類型。
一、自力保護。
也稱為自力救濟,它是指當物權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時,通過自己的個人力量對權利加以保護。
(一)自助行為。
是指權利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對于他人的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扣留或毀損的行為。
二、公力保護。
也稱“公力救濟”,它是指物權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后,依法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依據民法、民事訴訟法運用公權利加以保護。
第二節(jié)物權請求權概述。
一、物權請求權的概念與性質。
也稱“物上請求權”,它是基于物權產生的,旨在排除對物權現實或潛在的妨害,從而回復物權圓滿支配狀態(tài)的請求權。
二、物權請求權的種類。
有三種:所有權返還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與預防妨害請求權。
三、物權請求權與訴訟時效。
不適用訴訟時效。
四、物權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區(qū)別。
(二)物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1.目的不同。前者是排除物權受侵害的事實,恢復與保障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后者以恢復原狀或者金錢賠償的方式使受害人回復到損害事故發(fā)生之前的狀態(tài)。
2.構成要件不同。前者并不一定要求有損害事實,存在妨害的危險時,就可以行使。
3.效力不同。在破產的時候,返還原物請求權產生別除權或取回權。
4.能否讓與不同。前者原則上不能讓與。
5.訴訟時效期限不同。
第三節(jié)返還所有物請求權。
是指所有權人以及其他物權人依法享有的要求物權占有其物或侵奪其物的人返還該物的請求權。
第四節(jié)排除妨害請求權與預防妨害請求權。
前者是指當所有權與他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他人以侵奪占有或無權占有以外的方式妨害時,物權人享有的請求排除妨害,使自己的權利恢復圓滿狀態(tài)的一項請求權。主要適用不動產。
后者是物權人針對有妨害其物權的危險事由享有的加以防止的請求權。
第十九章所有權。
第一節(jié)概述。
一、所有權的概念與特性。
具有以下五個特性:
1.完全性。是指所有人一般的、全面的支配其客體的物權。
2.受限制性。在法律的限度內支配其客體的物權。
3.整體性。所有權是具有渾然一體的內容的物權。
4.彈力性。對所有權的限制在經過了一定期限后會回復到其圓滿狀態(tài)。
5.永久性。
二、所有權的權能。
(一)積極權能。
1.占有。是指對于物具有事實上的管領力的一種狀態(tài)。
2.使用。是指在不毀損物或變更物的性質的情形下,依照物的通常使用方法以滿足所有人需要的行為。
3.收益。是指收取物的天然孳息或法定孳息。
4.處分。分為事實上的處分與法律上的處分。
(二)消極權能。
是指所有權人能夠排除他人不正當的干涉。主要就是物權請求權。
四、取得時效。
(一)取得時效的概念。
是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某權利之意思繼續(xù)行使該權利,經過一定期間后,遂取得該權利的制度。
(二)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
1.占有。2。經過一定的期限。3。動產為他人所有。
(三)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時效的構成要件。
1.占有。2。經過一定的期限。3。不動產。
(六)取得時效的中斷。
是指因一定事由的出現而使已經過的期間失去效力,待該事由消滅后,取得時效期間重新起算的情形。
第三節(jié)動產所有權。
一、善意取得。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是指動產的占有人無權處分其占有的動產,將該動產所有權移轉給他人或者為他人設定他物權。如果該人在受讓所有權或取得他物權時為善意,則其將依法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或他物權。
(二)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1.標的物是動產。
2.出讓人是無處分權的占有人。
3.無處分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原因行為有效。
4.無處分權人已將動產交付給了受讓人。
5.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所有權或者他物權時為善意。
二、先占。
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占有無主的動產而取得該動產所有權的法律事實。構成要件:
1.標的物為動產。2。須為無主的動產。3。該動產不是法律禁止流通物。4。以所有的意思而占有。
五、添附。
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合并在一起形成不能分離的財產的一種法律事實。包括三種:附合、混合以及加工。
附合是指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有形物相互結合,在社會交易上被認為是一個物的情形。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相互結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或者分開在時間或金錢上都花費很大,從而產生所有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加工是指對于他人的動產進行加工改造的法律事實。
第四節(jié)共有。
一、概述。
共有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民事主體對同一物共同享有所有權的狀態(tài)。
二、按份共有。
是指數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
三、共同共有。
是指數人依據法律之規(guī)定或者合同之約而形成某一共同關系,基于該共同關系而共同享有一物的所有權。
共同共有與按份共有的區(qū)別:
1.產生的原因不同。共同共有是基于共同關系產生的。
2.權利享有與義務承擔上的不同。
3.分割的限制上不同。
4.對共有物的管理不同。
四、準共有。
是指數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例如,數人共同享有一個抵押權。
第二十章用益物權。
第一節(jié)用益物權概述。
一、用益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的范圍內加以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權。其特征:
1.用益物權是一種定限物權。
2.用益物權是以使用、收益為內容的定限物權。
3.用益物權是以不動產為客體的物權。
4.用益物權通常以他人所有的物為客體。
三、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的關系。
兩者的區(qū)別:
1.內容不同。前者是在于取得他人之物的使用價值,后者則是對他人之物的交換價值加以控制。
2.客體不同。用益物權的客體原則上限于不動產,而后者既可以是不動產,也可以是動產、權利。
3.獨立性不同。前者是一種獨立的物權,無須與債權相伴而生。而后者則從屬于債權。
4.權利實現的時間不同。一旦某人取得了用益物權,其權利即告實現,而后者只有當債務人屆期不履行債務時,才能實現。
第二節(jié)國有土地使用權。
是指單位或者個人依法享有的在國家所有的土地上營造建筑物或其他附著物,并進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第七節(jié)地役權。
是指土地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為了便利地使用自己的土地而設定的對他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加以使用的權利。
地役權與相鄰權的區(qū)別:
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動產所有人或占有人在對自己的財產行使占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時,由于不動產相鄰而發(fā)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1.相鄰權并非一類獨立的物權形態(tài),是一種法益而非權利。
2.相鄰權是依據法律的規(guī)定對相鄰不動產一方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限制,因此是法定關系;而后者則是約定關系。
3.前者無需登記,后者須辦理登記。
4.相鄰權僅限于法律明確列舉的情形,后者可以自由加以設定。
5.前者無需支付金錢等代價,后者要支付一定的代價。
6.前者不存在期限。
第八節(jié)典權。
典權是指支付典價占有他人的不動產并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轉典,是指典權人以自己的責任將其所承典的不動產再行出典于他人的行為。
第九節(jié)特別法上的用益物權。
海域使用權是指依法經批準獲得的持續(xù)使用特定海域3個月以上的排他性的使用權。
捕撈權是指依法經批準獲得的在我管轄的內水、灘涂、領海、專屬經濟區(qū)以及我國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內從事捕撈水生動物、植物等活動的權利。
采礦權,根據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guī)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合獲得所開采的礦產品的權利。
取水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經批準取得的利用水工程或者機械提水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的權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32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