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觀是人們與大自然相互交融的載體,它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和靈感。如何合理規(guī)劃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快來看看這些優(yōu)秀的總結樣例,拓寬自己的寫作思路吧!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一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自開考以來,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考試風格,現(xiàn)通過對歷年試卷歸納、整理,可以看到這門考試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1、考試題型穩(wěn)定。
每份試卷都分為兩部分,即客觀題和主觀題。其中,客觀題又分為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主觀題又分為簡答題和論述題,所以,每份試卷總共有四種題型。
2、考試分值穩(wěn)定。
客觀題和主觀題各占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30分,多項選擇題20分,簡答題26分,論述題24分。所以,考試內(nèi)容面廣、量大,考生不可掉以輕心。
3、考試內(nèi)容穩(wěn)定。
法律部分和道德部分各占50分。其中,法律部分有18題單項選擇題、4題多項選擇題、2-3題簡答題、1題論述題;道德部分有12題單項選擇題、6題多項選擇題、2-3題簡答題、1題論述題。所以,法律部分和道德部分在復習時,兩者不可偏廢。
4、考試范圍穩(wěn)定。
歷次考題從不超綱,不超出教材。所以,考生應當立足于教材,扎扎實實地自學和復習,不要熱衷于做大量的習題,更不可心存僥幸,猜題押題。
5、評分標準穩(wěn)定。
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
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每題有2-5個正確答案,多選、少選或錯選都不得分。
簡答題,每題4-6分。評分要求是:問什么答什么,要點準確,層次清楚即可,不需要展開。如“簡答民法的概念和原則”,共5分,其中概念1分,原則4個,各1分。
例如:春季試卷中的論述題――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要“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笨偨Y我國現(xiàn)行憲法所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主要特點,聯(lián)系實際闡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該如何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評分標準:
(1)我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4分),即平等性、廣泛性、一致性、現(xiàn)實性。
(2)將特點予以總結和解釋(2分)。
(3)如何正確行使。
第一,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tǒng)一的原則(2分);第二,不容許濫用權利(2分);第三,要自覺履行義務(2分)。
每一要點均要有適當?shù)恼归_,兩三句話即可。
(4)舉例,如依法納稅,依法服兵役等(2分)。
自學途徑。
通過《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考試具有一定難度。自考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本課程的內(nèi)容,并非易事,但是如果能夠找到一條本課程的自學路徑,那么,就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自學效果。
這里,筆者以多年自考考前輔導經(jīng)驗,為更多的自考學生指點一條行之有效的自學路徑,即通讀、精讀、熟讀三級自學路徑。在距離考試僅有一個月的時間里,考生們都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通讀階段,接下來就需要在某些章節(jié)進行精讀與熟讀。
(一)精讀――邊讀邊寫(學會做筆記)。
首先,態(tài)度要認真。既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做精讀筆記的重要性,又要在行動上做到不怕吃苦。因為做精讀筆記要歸納、提煉和記錄,自然要比通讀費神費力,所以,態(tài)度要認真。
其次,方法要對頭。堅決反對抄書。做精讀筆記的目的,是要提煉和歸納教材中的知識點,達到將“厚”書讀“薄”的境界。學生自學能夠將“厚”書讀“薄”,就是水平,就是能力。具體做法是,先把某一章的章、節(jié)、目列出來,再把知識點分別填寫在各自的節(jié)、目之中,最后,看看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范例(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自我修養(yǎng)和人生境界。
1、自我修養(yǎng)的內(nèi)容:思想、道德、文化、審美、心理共五方面修養(yǎng)。
2、自我修養(yǎng)的途徑:學習、實踐、完善共三個步驟。
3、自我修養(yǎng)的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共四層境界。
4、自我修養(yǎng)的目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即做“四有”新人。
最后,前后要貫通。把這一章的筆記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的“引言”對照起來看,就能看出首尾相應。即“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是圍繞“如何做人及做什么樣的人”這一主題展開的。編書者大都是從宏觀到微觀,一一展開主題。如,前三章是宏觀探討,即人生的目的、價值、信念等;后三章從微觀探討,即應當如何做人,有什么樣的修養(yǎng),最后,指明要做一個“四有”新人。
通過以上筆記范例,考生若能掌握做精讀筆記的能力,就能夠將書本讀得融會貫通,讀得能夠與編者對話,也就讀出了高水平。當然,做精讀筆記的能力,需要慢慢磨練,才能逐步提高。
(二)熟讀――邊讀邊記(學會記關鍵詞)。
要考出理想的自考成績,還必須在考前兩周內(nèi),將自己做的精讀筆記熟記熟背。法律部分也好,道德部分也好,概念、原理都是要記要背的。當然,在理解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關鍵詞,記憶就會容易得多。記憶的訣竅有:把關鍵詞串成一個順口溜或編成一個故事,或者邊背邊劃劃寫寫,手腦并用,防止走神,或在記憶的基礎上做一些練習題,檢測自己的筆記對知識點的覆蓋程度,以及自己對知識點的記憶程度。
總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有通過反復記憶,反復練習,才能在考試時順利地答卷。
應試技巧。
考生考試要過關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應試技巧。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關于答題順序。
應當先做主觀題,后做客觀題。具體建議答題順序為:簡答題――論述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這是因為,主觀題要求考生答題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層次性,故先答主觀題,可使考生在最佳狀態(tài)下完成,考分會高一些。
(二)關于答題技巧。
1、對于簡答題來說,由于分值不大,大多為4-6分,所以,一般問什么答什么即可,要點清楚,層次分明,無須展開。
2、對于問答題來說,由于分值很大,大多為12一14分,故建議考生先打草稿,分要點,分層次。注意段落劃分,切不可一逗到底。至少要論述“什么是”、“為什么是”、“怎么是”三個以上的層次,即概念、理由、意義等。同時,還應當注意行距適當,字體端正。只要考生做到要點正確,層次清楚,清晰整潔,就一定能夠得高分。
3、對于單項選擇題來說,因為答案是唯一的,所以,當考生對備選答案模棱兩可、拿不定主張時,應當選擇最有把握的、最正確的答案,實在不行的話,也可以用排除法篩選出最佳答案。
4、對于多項選擇題來說,得分最難,因此,應當放在最后做。建議將答案與題目連在一起讀,凡是讀得通的都選上。切忌只選一個答案,因為那等于不選。
(三)關于復習計劃。
在自學當中,考生應當根據(jù)自己的工作情況,事先制定一份切實可行、周密細致的學習時間計劃表,并嚴格執(zhí)行。建議考生先從宏觀上把握每一遍復習所需的時間,再從微觀上細分到每一章、每一周、每一天的任務,切忌不按計劃進行,否則,復習計劃就是一紙空文。建議找一個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互相鼓勵,愉快學習。
綜上所述,考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和應試技巧,學習就能苦中有樂,樂中有趣,趣中有獲。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二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一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依托,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嶄新課程,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鑒于其特點,政治考研輔導專家們建議的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備考:
科學理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大家要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或實際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第二,從宏觀上把握課程的知識體系。
本課程分八章,涵蓋三部分內(nèi)容: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內(nèi)容,主要講述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的全部內(nèi)容及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內(nèi)容,主要講述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第四章講述道德的起源、作用、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及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道德教育,第五、第六章講述公共生活領域、職業(yè)領域和婚姻家庭三大領域的道德素質。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內(nèi)容、第七和第八章的全部內(nèi)容,主要講述當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法律素質。
第三,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本課程內(nèi)容廣泛,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較強,因此命題時也常常從現(xiàn)實問題入手,考生在復習時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鮮活的現(xiàn)實事例有機結合起來。如低碳生活、環(huán)境問題與人與自然關系、社會公德等內(nèi)容聯(lián)系,典型先進人物事跡與人生觀、價值觀等內(nèi)容相聯(lián)系,大學生就業(yè)難現(xiàn)象與擇業(yè)觀創(chuàng)業(yè)觀內(nèi)容相聯(lián)系,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與誠信道德建設相聯(lián)系,網(wǎng)絡問題與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相聯(lián)系等。
第四,增加人文知識。
名人名言、經(jīng)典故事和成語典故等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竭動力,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過程中,需要繼承的精華。因此,命題者常常以名人名言、經(jīng)典故事和成語等作為題干,對此,考生要不斷增加自己的人文知識,讀懂題干,然后準確定位題干考查的知識點,才能選出正確選項。如考研真題單選第12題: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等動人的傳說,其中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
a.勤勞勇敢。
b.團結統(tǒng)一。
c.自強不息。
d.愛好和平。
第五,注意區(qū)分易混淆概念。
易混淆概念,如“法制與法治”,“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刑法中的“刑罰”與刑事訴訟法中的“刑事強制措施”(拘役與拘傳、拘留)等,各位考生要注意區(qū)分。命題者對此非?!扒嗖A”,各位考生要足夠重視。
總之,對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復習,提醒考生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了解命題規(guī)律,注意總結答題技巧與答題方法,以提升答題能力。
中國大學網(wǎng)考研頻道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三
摘要: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開展,目的在于培養(yǎng)法律思維、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何將書本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案例教學法則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去應用它。文章就詳細地論述了案例教學法的內(nèi)涵,分析了它對于道德與法律教學產(chǎn)生的意義,并通過科學選擇案例、組織學生討論等方面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專教育也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成長,在學科的設計和安排上也都做出了極大的調整和優(yōu)化,尤其是加大了對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重視,以便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中專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使其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人們對中專生的偏見,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但由于道德與法律教學學術性加強,學生的興趣普遍不高。而案例教學法的融入讓教材與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不僅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和案例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來談論法律知識,逐漸形成法律思維,并運用這種思維和能力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學法實際上是一個互動、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性和典型性。教師會根據(jù)所教的內(nèi)容進行挖掘、整理,制作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教案材料,然后再利用生活中與所學內(nèi)容相關的實際案例來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比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以此來實現(xiàn)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觀念的相互碰撞,進而實現(xiàn)思維的拓展和延伸,構建豐富的知識文化體系。
(二)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包括:1.目的十分明確。案例是要與實際所講的內(nèi)容有關聯(lián)的,這樣學生才會從案例中掌握和運用這部分知識,并確保自己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方向的正確性。2.客觀性明顯。選擇的案例是真實的,那么學生才能切實地將理論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運用自己所學得出結論。3.綜合性較強。一般所選擇的案例并不是指向單一的知識點,而是多個知識點的融合,這樣內(nèi)涵豐富的案例才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lián)起來,也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能力及技巧。
在這些真實或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們把構架良好但缺乏清晰明確解決方法的問題或者困境展現(xiàn)給學生,讓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和具體,同時它可以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思考這個案例的本質、蘊含的哲理和社會準則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去做。而中專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求很高,若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只是會死記硬背,但并不會科學運用。將案例融入其中,就會自然地將知識與實踐結合了起來。而學生通過參與案例的討論來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一旦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解決,而非紙上談兵。
另外,案例教學法注重的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彼此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來探索內(nèi)在的真諦,實現(xiàn)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雙向升華。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也能形成互動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來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一)案例的選擇。
選擇適合的案例是開展案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全面的分析、深入的研究教材,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真實出現(xiàn)的、與之相關的、能反映該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提高案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那么這些貼切生活的案例能夠提升學生探索案例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另外還需要考慮該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開放性,學生能否通過這個案例來學習知識、發(fā)散思維、舉一反三。比如在《知榮辱、有道德》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集一些發(fā)生在職場中的有違社會公德的真實案例,包括偷竊、出賣本單位機密;剽竊他人的設計成果、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這些案例不僅是違背了社會道德方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或者收集一些學校中的一些不良行為制作成多媒體視頻課件,讓學生觀看,然后將從“焦點訪談”節(jié)目中有關“道德觀、榮辱觀”實際案例結合起來,通過專業(yè)人員的分析和判斷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以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案例的討論。
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課前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自主學習中,先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找到答案或者提出自己的論斷。對于學生間存在的差異看法,教師也要給予尊重;對于學生的錯誤意見,教師要給予糾正和引導,讓課堂活動始終保持有序性。
結語。
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充滿問題的真實世界情境中,并且激勵他們運用課程知識來分析問題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認識到該教學法對學生、對教學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并通過合理的選擇和運用案例來實現(xiàn)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史麗榮.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6(08).
[2]韋可忠.探究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四
摘要:本文通過對茅于軾《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一文的閱讀,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作了簡要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字:法律;道德;茅于軾。
道德與法律作為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茅于軾是自由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倡導者,認為經(jīng)濟自由度與一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是成正比例關系的,自由度高的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也較高。在他《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一文中,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只有健全的立法和嚴肅的司法是不夠的,“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規(guī)則”,“無形的規(guī)則,包括倫理、傳統(tǒng)文化乃至語言規(guī)則,都或強或弱的影響著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它們起的作用大大超過了法律的作用”。他認為法律的交易費用太高,不利于追求效率,而道德則相反,道德是人們的一種內(nèi)心約束,“它的執(zhí)行成本等于零”,百姓頭腦中歷來形成的觀念,法律很難調控,只能依靠道德來約束。
加強道德素養(yǎng)而逐步建立起來的。這就不僅需要大量有形的金錢物資投入,同時還包括時間精力知識投入等等。比如國家對實施教育的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國家主流道德文化的傳播,良好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營造,甚至應該規(guī)劃誰會從中獲益?這樣做的收益與成本的比率如何?劃得來劃不來?等等。這些都是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代價的,因此在人們良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約束形成之前,它的運行成本同樣是極高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在執(zhí)行它的約束功能的時候,它的執(zhí)行成本是等于零,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良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形成之前的道德建設的成本,良好的社會道德的構建和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消耗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正如文章中所舉的例子:開會遲到并不犯法,但浪費了時間,降低了效率。這些事例都要靠道德來約束。但是為什么會遲到呢,拋開客觀原因,我們認為是這個人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沒有意識到“開會守時”是一種起碼的道德要求,以至于浪費時間,效率降低。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行為,就必須對其進行道德教育,要求其意識到“開會遲到”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都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因而在這個人形成“開會應該守時”的良好道德之前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不管是直接正面教育還是間接潛移默化,不管是內(nèi)部教育還是社會性教育,都是以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為代價的,比如教育人員的事先培養(yǎng),教育資源的利用,教育時間的安排,教育的方法手段等。
沒有法律的調節(jié)與保護,不實行依法治國,道德建設就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健康發(fā)展,從而也就談不上實現(xiàn)黨和國家提出的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遠景目標了。
茅先生的論述引發(fā)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德治和法治、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此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梢钥隙ǖ氖?法治與德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不可偏廢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教訓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不斷地見證了德治與法治的融合與分離。從原始社會的德法不分到西周統(tǒng)治者的“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的提出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開辟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的德法合治的先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適應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社會現(xiàn)實,代表新興封建勢力,主張法治的法家逐步興盛起來,韓非子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建立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德法分離不斷加強,到秦王朝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了“法令由一統(tǒng)”的新局面。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和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tǒng)治戰(zhàn)略,將儒學尊奉為官學,從而開始了儒家之禮德與法律的正式融合。至唐代,這種封建社會的德法合治發(fā)展到最高峰。宋明的理學對傳統(tǒng)的封建德法觀念產(chǎn)生了異化作用,具有平等和近代民主意義上的法治思想適應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封建德法合治體制。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加強法治建設,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要求,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法治建設的進程需要道德建設的支持,這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fā)展要求。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既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的治國方略,但法治從來不是萬能的、孤立的,它還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比如道德來支持和參與。同時道德建設也不能取代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nèi)心信念來維持,面對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行為只有道德上的譴責作用,而不具有很大的強制力量去批判和改正,法律原則的國家強制力是道德約束無法比擬的,所以盡管“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規(guī)則”,但是也不能無限加大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如果說不研究改革過程中轉型時期的道德建設,是“舍本求末”的做法,那么不致力于轉型時期的法治建設,以充分保障各項任務建設的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就只能是一紙空文了。道德是每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約束,而法律是一種外在機制,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能自覺遵守的自覺遵守,不能自覺遵守的實施外在的有效約束,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個人都愿意對自己實施自我約束,而事實上,經(jīng)濟行為人的趨利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經(jīng)濟社會更加混亂不堪,著名的“公共地悲劇”就是這個道理,因而我們需要法律的約束與制裁。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會對一些重要的道德要求、原則,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予以確認,用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行為的保護和獎勵,來培養(yǎng)人們的遵紀守法意識,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從而使社會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最恰當表現(xiàn)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fā)展的需要,沒有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發(fā)展目標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fā)展目標,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法治狀態(tài)下的制度設計和保障,具體來說可以做以下工作:。
首先,法律先行,加強道德建設的制度設計,實現(xiàn)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的互助。在一個國家里,法與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的是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無產(chǎn)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以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加以強化和實施,不正是加強人民民主權利、實現(xiàn)人民民主利益的最直接表現(xiàn)嗎?縱觀我國幾十年的道德建設,大多是以法律法規(guī)、條令制度的形式出現(xiàn)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公證員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無不以法規(guī)制度形式對道德建設加以規(guī)范、引導和控制,社會主義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規(guī)制度也可以設立懲戒機制加以禁止和譴責,而社會主義道德所培養(yǎng)和提倡的行為,法規(guī)制度也可以加以要求和鼓勵,將社會至關重要的道德準則法律化,以得到強化和全面實施。
其次,以法為教,為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實現(xiàn)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的互通。法律只有被當成了一種信仰,才能被更好的貫徹執(zhí)行。相信這個法律是良好的、正義的,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并堅決服從這個法律,是法律得以貫徹執(zhí)行的前提和根本。中國實現(xiàn)法治建設所必需的法律信仰是以道德為根基的,道德的教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開展法治教育,營造法治氛圍,使法治觀念內(nèi)化于心,變成公民內(nèi)心的信念,將外在的強制轉化為內(nèi)心的自覺,一種高級的情感,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與健全才有可能得以貫徹實施。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五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是不可能劃上一條涇渭分明的楚漢河界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發(fā)揮著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與“道德”攜手,才能真正地達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滲透與協(xié)調,法律適當?shù)赖禄?,道德適時法律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社會。
關鍵詞: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限度法律道德化。
法律和道德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兩大調控手段。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法律和道德就始終相伴、形影不離,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它們憑借著自身的獨有優(yōu)勢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人們習慣借用西方的一句諺語“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來定位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認為法律和道德調整著各自的領域。我不反對這種觀點,但在法律調整而道德不調整的領域以及道德調整而法律不調整的領域外,還存在一個法律和道德交叉調整的領域。正如博登海默說:“道德和法律代表著不同的規(guī)范性的命令,其控制范圍部分上是重疊的,道德中有些領域是位于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門幾乎是不受道德判斷影響的。但是存在著一個具有實質性的法律規(guī)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證和加強對道德秩序的遵守,而這些道德規(guī)范仍是一個社會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盵1]法律是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以及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換言之,法律與國家的產(chǎn)生同步,而在法律出現(xiàn)之前道德就已經(jīng)存在了,早在原始社會就有氏族成員一致遵守的氏族習慣和宗教禁忌了;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規(guī)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通常通過各種法律文書表現(xiàn)出來,而道德主要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意識,它是導向性的,沒有強制力,它存在人們的思想中,無須通過書面文字表達出來;法律調整的只是人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外化的言行,而道德不單單調整人的言行舉止,還調整著人們的動機和意識;法律強調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這也是法律的核心,而道德強調的是義務本位,它要求我們主動追求真善美,不去計較個人得失。可見,法律和道德產(chǎn)生的條件、表現(xiàn)的形式、調整的范圍和具體內(nèi)容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因而他們應該有各自單獨調整的領域。它們自律的領域是不可以相互干涉和侵蝕的。例如,國家機關的組織形式和規(guī)則,司法審判程序等只能由法律調整,而不隨地吐痰和不講粗言穢語之類只能由道德來規(guī)范。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倫理和道德上升為法律,由國家使用強制力來約束人們遵守和履行。社會生活中最重要和基礎的社會關系既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也是道德調整的對象;對這類社會關系的破壞既受法律的制裁,也受道德的譴責。在法律規(guī)范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道德的影子,比方說,在行政法中對行政人員的道德要求,民法中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指導原則。從某個角度看,道德是法律的上位概念,道德的外延要寬于法律,法律所調整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入到道德范疇中來。龐德在《法律與道德》一書中提到“刑法不應調整的,交給行政法和民商法;而那些法律不該調整的,就交給當事人的良心和他們的牧師吧!”
有人說“越是文明發(fā)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xiàn)的道德規(guī)范就越多??梢哉f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于道德規(guī)范納入法律規(guī)則的數(shù)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成為了一部道德規(guī)范的匯編?!盵2]從中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的傾向。所謂道德法律化,主要側重于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則借助于立法程序法律的、國家意識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使之規(guī)范化、制度化。[3]中西方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例子,較為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立法過程。周公制禮,就是將夏商的禮進行整理補充,使禮的規(guī)范進一步系統(tǒng)化,禮的原則趨于法律化。“尊尊”、“親親”是周禮的基本原則,這種道德性要求成為法律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禮和刑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在漢朝,道德法律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深受漢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漢朝的法律中將符合儒家的原則均以法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唐朝是禮法結合的鼎盛時期,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一準乎禮”是對唐律的評價,禮不僅指導法律制定,而且直接入律。因為我國長期處在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下,所以我們向來重視發(fā)揮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也一直存在道德法律化的趨勢。
道德法律化有其必要性。我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總會看到一些人明知道德的要求,但其行為卻偏與道德相背。一個喪失良知、不知廉恥的人是不會考慮自己行為的道德后果的。這就需要將道德法律化,使人們的“所知”和“所做”一致起來。法律是權力和義務的統(tǒng)一體,而道德偏重于義務,將道德法律化能保障履行了道德義務的人得到相應的權力,當然,權力是可以放棄的,行為人可以做出主動放棄權利的抉擇。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人來履行道德義務?!鞍咽胤ㄗ鳛橐环N道德義務”[4]有利于法律的實施?!暗赖滤苷{節(jié)的社會關系,主要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和對抗性矛盾中非對抗性的行為?!盵5]對于人們之間對抗性強、利益沖突激烈的矛盾必須由法律來調整。道德在一些情況下是無能為力的?!暗赖律鐣木S護,不僅需要很多人都有道德感,而且還需要所有的人都無條件地這樣做。而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只要一個人或者極少數(shù)的人不道德,它就可以摧毀整個社會的道德資源配置制度。”[5]道德對于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譴責而沒有懲處功能,這顯然是不夠的,對于犯罪之類的行為需要嚴厲制裁。正是因為道德本身有不夠完美之處,所以我們要“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應該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nèi),而不是一味地將所有的道德規(guī)范都納入到法律范疇。法律應該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合理兼容。事實上,法律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也并非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以轉化成法律問題的。法律有其自身的缺憾和局限性,這是無法克服和避免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激發(fā)了人們不斷完善法律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梁啟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一書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律的缺憾:“法律權力的淵源在于國家,一次過度迷信法治主義,便迷信國家權力,結果是自由都被國家吞滅了,此其一;法治主義,總不免機械觀,萬事都像一個模子里定制出來,妨害個性發(fā)展,此其二;逼著人民在法律范圍內(nèi)取巧,成了儒家所謂的‘民免而無恥’,此其三?!睂⒌赖露疾⑷敕墒遣环先祟悇?chuàng)設法律的最終目的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道德逐漸凸顯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并且有被經(jīng)常違反的風險,就有可能吸納到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要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道德法律化是將部分道德賦予法律效力,而哪些道德需歸入到法律中取決于人們對行為的認可程度。道德法律化的這個“度”,可以看成是普通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所接受和需要的程度,法律對社會成員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和個人素養(yǎng)參差不齊,對于道德品質高的人來說,法律的標準過低,對于道德品質低的人來說,法律的標準過高,所以法律要取一個“折中值”。一個人可以忽視道德,但是不可以違反法律。我國現(xiàn)行的《婚姻法》就準確地反映了道德法律化及其限度。我國封建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重婚是普遍的、道德的、合法的。我們現(xiàn)代社會以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為道德要求,現(xiàn)行的婚姻法堅持一夫一妻制的原則,明確規(guī)定“禁止重婚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且將重婚作為準予離婚的法定條件及規(guī)定了無過錯方有請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梢钥闯觯F(xiàn)行的婚姻法較大程度地吸收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因素,加大了對重婚的懲罰力度,但現(xiàn)行婚姻法并沒有把所有的婚外戀的情況都囊括在調整的范圍內(nèi)?;橐黾彝w根到底屬于私人領域,還是要感情和親情維系,法律不宜規(guī)定得過于苛刻。又如,有學者曾經(jīng)提出將“見死不救”納入刑法中的“殺人罪”的不作為犯罪。見義勇為、舍己為人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主流價值觀。每個人都能這么做當然好。但是,我們不能不給一個人選擇的權利,如果“救別人”要用自己的性命來換,那么我們起碼要有權決定是否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如果法律硬性規(guī)定去“救別人”,就是強行用一條性命去換另一條性命,造成了兩個生命權實質上的不對等。因而還是將是否“救別人”的問題留給道德來規(guī)范,通過社會輿論和社會公德來促使人們做出積極的回應。過分強調道德的法律化很可能導致道德的弱化,而且“國家的財力也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后的執(zhí)行成本?!盵7]法律不能夠也不可能完全代替道德。
在道德法律化的同時,我們還要使得法律道德化。法律道德化并非指將法律調整的對象吸收到道德范圍內(nèi),而是說法律規(guī)范中的倡導性的規(guī)定和禁止性條文能內(nèi)化為人們自覺遵守的對象,而非迫于國家的強制力和法律的約束力不得已而為之。道德是法律的升華。法律規(guī)范必須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失去倫理道德這個基礎,法律規(guī)范勢必蛻變成立法者的專橫意志。解決法律中現(xiàn)存的一些尷尬問題,需要在法律中注入道德的血液,靈活地運用法律,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nèi)核,換言之,道德化的法律要借助于道德的職能。何況人的思想、信仰、私人生活領域等都是法律不能調整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加強道德建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huán)境。法律道德化不僅有助于公民道德的提高,也是法治目標的實現(xiàn)。法律和道德同屬于上層建筑,也都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fā)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無論是“道德法律化”還是“法律道德化”都是當今法治社會的亮點,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迎合法治的需要。
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試圖給出答案。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是不可能劃上一條涇渭分明的楚漢河界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發(fā)揮著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與“道德”攜手,才能真正地達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滲透與協(xié)調,法律適當?shù)赖禄赖逻m時法律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著.鄧正來,姬敬武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1987,p386.
[2]王一多.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哲學研究,1997年第一期.
[3]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法學評論,1998年第二期.
[4]劉云林.論公民守法道德的養(yǎng)成.中州學刊,2003年第二期.
[5]羅國杰.倫理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p72.
[6]王建國.人性的假設與市場經(jīng)濟.經(jīng)濟學茶座,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p75.
中職學生作為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一代,手機、電腦等多媒體的使用非常普遍,這也影響了中職學生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甚至影響著中職生的價值觀念。而中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如不能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德育課程長期以來都處于較尷尬的位置,看似重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學生更視它為副科,報以愛聽不聽的態(tài)度[1]。再加上學業(yè)水平考試制度的實施,德育課納入考試范疇,為了迎合考試,提高學生的通過率,上課模式基本上變成了劃重點—講解—練習的填鴨式教學,這使得學生的德育課只是機械式的接受知識,成為知識的容器,失去了德育的意義。而德育課作為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引導學生行為,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一)中職生的特點。
近幾年社會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網(wǎng)絡信息的便捷,短視頻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學生對一些負面信息的接觸較之從前更勝,而中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可塑性很強。但相對于同齡人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弱,做事比較沖動,容易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違紀現(xiàn)象較多且時常明知故犯,這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德育教育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同時,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成績較不理想,對學習缺乏熱情,部分學生剛入學時還有學習的狀態(tài),可是大都難以持久,對待專業(yè)課他們尚且愿意花些心思,可是德育課在他們看來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意義”的課程。學生缺乏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再加上部分教學內(nèi)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成效自然大打折扣[2]。
(二)養(yǎng)成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不足。
中職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從儀容儀表、衛(wèi)生問題到上課紀律都是學校日常工作的重點,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僅靠幾場法治講座往往收效甚微。再加上中職學生身心發(fā)展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不良誘惑的影響,自身法律意識又較為淡薄,對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的認知不足,容易“踩過線”,極有可能導致違法犯罪。
為了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提高法律意識,促進他們?nèi)娼】档陌l(fā)展,讓學生順利的從“學校人”向“職業(yè)人”轉變。針對德育課的學習現(xiàn)狀,我們應該探索新的德育教學模式,“包裝”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道德、懂禮儀、守法律的好公民。
(一)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新課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一半,導入新課設計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融入課堂,教師的導入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正如前文提到的,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不好,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印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中,先引入一個時下熱門的案件“昆山反殺案”。這個案例一拋出就能引發(fā)了同學們的熱議,“正當防衛(wèi)”這個詞很自然的從學生嘴里說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這個案件的看法,從法理的角度解釋“正當防衛(wèi)”的含義。同時結合學生的發(fā)言,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進行小結。先用一個學生熟知的案件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暢所欲言,最后再由教師小結,讓學生提高法律意識的同時了解法律的強制性,發(fā)人深省,而不是從一開始就生硬的講道理、擺事實。讓學生忘記對德育課固有的印象,后期的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二)選擇好的案例事半功倍。
案例是老師在講解知識點時重要的輔助工具,而案例的選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通過口述、文字、音像等方式引用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產(chǎn)生共鳴,在理解知識點的同時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選擇及表達方式上都有講究。
以《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為例,在講解第四課中“誠實信用”時,一開始先不妨改變用“高大尚”的例子做引入的模式,因為這種德育教學模式學生從小聽到大,早已經(jīng)產(chǎn)生“聽覺疲勞”。如果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舉例,如“你們從小聽到大的謊言有哪些”“你說過的或是聽過的哪個謊言讓你印象最深刻”,學生頓時就有了興致。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說過的、聽過的“謊言”不計其數(shù),從善意的謊言、小惡作劇到經(jīng)歷過的詐騙等,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再從學生的舉例中挑出幾個典型例子追問:“從這些謊言中有受到哪些傷害或是產(chǎn)生了哪些嚴重后果”。通過提問舉例的方式,層層遞進,再來說明誠信的意義。這種舉例方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其實,德育課程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是學生從小到大接觸到的,雖然早已熟悉但并不代表能很好地履行,所以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當“接地氣”,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才能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在法律課的舉例更應該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在例子的表達方式上更應該要貼合學生。如有些法律案例比較長,如果單純用文字展示學生可能還沒看完就失去興趣,有的學生看完甚至連原被告都弄混了,如果換成老師口述那效果就不一樣,老師可以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加上簡單的圖表把案例清晰的呈現(xiàn)。如《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的第八課中“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的問題,民事舉證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但某些特殊情況,則是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如高空墜物的案件,為什么這類案件要舉證責任倒置呢?老師可以舉一個簡單通俗的例子:一個走在路上,從樓上丟下一個煙灰缸把人砸成重傷,但是找不到嫌疑人,而通過科學實驗表明從四樓到十樓往下丟都可能造成這樣的傷,那么四樓到十樓的住戶都可能是嫌疑人。如果讓原告去舉證到底是哪戶人家?難度太大,而如果由這些嫌疑人分別證明自己無罪則相對容易很多,這就是為什么舉證責任轉移。通過這個簡單明了的案例相信同學們對這知識點印象會更加深刻。舉例既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產(chǎn)生聽下去的動力,同時,也是為了讓知識點更具體形象地呈現(xiàn)。當然,案例的選擇除了要貼近生活,還應是非立場明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給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
(三)豐富教學手段。
現(xiàn)在很多德育課程還在采用“老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這種單調的教學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的同時產(chǎn)生厭學心理。而多媒體設備的普及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如在教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個人禮儀”時,可以在多媒體中展示不同服裝及場景,讓學生分析不同場合的著裝要求,而不是由老師單純的講解。當然,把課堂從室內(nèi)搬到室外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如學到“愛崗敬業(yè)、服務熱情、無私奉獻”時,可以聯(lián)系讓學生學當公交車督導,真實的體驗會比單純的講解更有感觸。講到“訴訟程序”時,安排學生到法院聽庭,這比課堂講解來得更生動,比看圖片更直觀。
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授課中讓學生在道德上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法律上學會抵制犯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讓學生成為一個善良而不軟弱的人,一直是教師所追求的教學效果。而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中職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質,學會做一個文明有禮,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吳紅英.中職生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研究,2016(1).
[2]項清.中職生德育課學習動機研究[d].2016.
摘要:法律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二者關系越來越密切起來。本文就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相互關系及現(xiàn)實意義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字:道德法律化;簡要;法律道德化;社會意識形態(tài)。
法律與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不同范疇。法律屬于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法律規(guī)范的內(nèi)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tài);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guī)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規(guī)范并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nèi)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xiàn)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正確認識法律與道德兩者的辯證關系,將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協(xié)調發(fā)展,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發(fā)展。
所謂道德法律化是指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則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使之規(guī)范化、制度化,主要側重于立法過程。而法律的道德化,則主要側重于守法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nèi)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我們從定義上來看,就可以看出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具有千絲萬縷的相互關系。
從二者的產(chǎn)生來看,二者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法律屬于國家的上層建筑,是一個國家利于其統(tǒng)治的工具,其突出特點是強制。道德則不同,道德根源于社會,是社會的一種自發(fā)的譴責機制。也就是說它來自社會的輿論和地方的俗習。它不具有強制性,更多的是譴責性的。從二者的運行機制來說,法律是靠國家的運行工具強制實施,它更強調客觀性,只要證據(jù)確鑿則一概論之;道德沒有這種強制,它更偏向于人情,更偏向于合不合乎人性原則。合人性者被視為道德,否則就是不道德的。
這樣,我在思考,不管是法律道德化還是道德法律化,都是一種試圖調和道德和法律的做法。這樣我們就會生出這樣的憂慮,這種企愿會不會重復康德試圖調和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最終走向不可知論的歧路。而道德法律化就意味著這種人情原則的淡化,使人情客觀化為一種標準,這顯然有悖于人性;法律道德化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法律客觀標準的喪失,這樣的一個結果就是法律公正性的失去。
現(xiàn)在看一下道德和法律結合的可能性。道德從功能的發(fā)揮上是要人做自我的反省,在良心的譴責下對其行為進行校正或引導。也就是說它更傾向于人的內(nèi)心,屬于內(nèi)在的因素。而法律則屬于外在的力量,屬于強迫的因素。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得在它面前服從。它的合理性是先設的,是靠國家這種強大的后盾做支撐的。很顯然,法律更強調外在的塑造,它要人服從它的威嚴,在它面前沒有道理可講。這樣,一內(nèi)一外從邏輯上似乎有結合的可能,都統(tǒng)一在對人的塑造或引導這個發(fā)展過程中。而統(tǒng)一的前提是彼此要有互補性,對無互補性的兩種事物來說,是很難做到完全的切合的。也就很難說是一種互補關系。道德和法律顯然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然而是否是完全的互補,這一點仍需要進一步論證。要論證它們的互補性就是看它們的外延是否能組成一個圓。也就是說在道德止步的地方,是否是法律的開始。同樣,在法律無能為力的時候,是否可以拿出道德這把擋箭牌。如果能,則說明它們是外延上的互補。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說二者有統(tǒng)一的可能。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凸現(xiàn)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經(jīng)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在規(guī)范社會行為上,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作用本應該是互補的,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確可以法律化,法律也可以道德化。但是,道德法律化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當?shù)赖卤环苫?這種法律化了的道德必須具有可執(zhí)行性,否則,不論對道德而言還是對法律而言,都是一種損害。如出臺了交警不得摔扔證件、呵斥當事人等“新規(guī)”之后,對交警違反“新規(guī)”行為如何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以后又如何處罰……這些問題都必須切實予以解決。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qū)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參考文獻:。
[1][英]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單玉華.法治與德治辨析.法學家.2008(6).
[3]范進學.論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法學評論.2008(2).
[4]鄭維川.論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經(jīng)驗.新華文摘.2006(10).
關鍵詞道德法律反思。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
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里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钡郎闪巳f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所以,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德之所以被受到尊敬和重視,是因為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萬物由道生由德養(yǎng),道和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道德”體系。引申到今天成為了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如果人們的行為合乎道的大德,那么人類就能繁衍生息,否則就會自我毀滅。重慶公交案這一事例也告訴我們,違背了道德原則,本來能避免的事情也終釀成了大禍,這種后果也會讓人難以承擔。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可見道德的重要性,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它們思想文化的最高境界。
法律是在我們生活中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準則,一方面,它莊嚴詳盡地規(guī)定了公民的各項民主權利,司法機關堅決地切實有效地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并對破壞、侵犯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的敵對分子依法制裁。另一方面,它也靠廣大人民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并遵守。社會主義法治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所以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減少或避免人們觸犯法律的幾率。法律也是對道德約束力的一種補充,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行為約束體系。在這個社會競爭激烈的時代,焦躁、不安充斥著整個社會,而一些善良之舉卻被誣陷的個例報道也似乎更讓人們學會了冷漠、躲避,更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倒地老人再也無人敢扶,陌生人需要幫助以為是騙局,可是,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躲避就不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就像公交車慘案一樣,一些無辜的乘客由于自己的淡然與冷漠,也付出了失去生命的慘痛的代價。還有我們的公交車司機和乘客,本來可以化解的矛盾,也許換一種語氣或方式就能解決了問題,卻要通過互毆來處理問題,即觸犯了法律也牽連了無辜,并賠上了性命。如果人人都懂得用道德的標準、用法律的條款去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那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一定會大大改變,整個社會的氛圍也會大大改善。我們本是文明之邦,幾千年的文化積累與沉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我們耳熟能詳,如今這些祖先遺留的寶貴財富漸漸被遺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所有的國人大聲呼吁,讓道德回歸,讓文明落根,讓人人各司其職,身居要職者想的是如何為百姓謀福利,而不是想著自己如何升職斂財;為人師表者想的是如何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不是想著如何開補課班收費賺錢;白衣天使也只想著如何救死扶傷,提高醫(yī)術,為患者解痛,而不是想著收紅包;生產(chǎn)研發(fā)者想的是如何開發(fā)出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食品,而不是添加什么激素、色素之類危害健康的產(chǎn)品,學生尊師敬長,家庭上慈下孝……,整個社會一派祥和安寧,其樂融融的景象,讓我們習主席倡導的更加美好的中國夢早日成為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李巍.行為、語言及其正當性——先秦諸子“類”思想辨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11).
[2]王博.論《勸學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義[j].哲學研究,2008(05).
[3]李晨陽.荀子哲學中“善”之起源一解[j].中國哲學史,2007(04).
[4]老子.道德經(jīng)[m].
[5](意)但丁.但丁詩集[m].
摘要: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開展,目的在于培養(yǎng)法律思維、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何將書本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案例教學法則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去應用它。文章就詳細地論述了案例教學法的內(nèi)涵,分析了它對于道德與法律教學產(chǎn)生的意義,并通過科學選擇案例、組織學生討論等方面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專教育也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成長,在學科的設計和安排上也都做出了極大的調整和優(yōu)化,尤其是加大了對道德與法律教學的重視,以便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教育培養(yǎng)中專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使其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人們對中專生的偏見,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但由于道德與法律教學學術性加強,學生的興趣普遍不高。而案例教學法的融入讓教材與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不僅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和案例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來談論法律知識,逐漸形成法律思維,并運用這種思維和能力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學法實際上是一個互動、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性和典型性。教師會根據(jù)所教的內(nèi)容進行挖掘、整理,制作成一個系統(tǒng)的教案材料,然后再利用生活中與所學內(nèi)容相關的實際案例來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比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以此來實現(xiàn)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觀念的相互碰撞,進而實現(xiàn)思維的拓展和延伸,構建豐富的知識文化體系。
(二)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包括:1.目的十分明確。案例是要與實際所講的內(nèi)容有關聯(lián)的,這樣學生才會從案例中掌握和運用這部分知識,并確保自己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方向的正確性。2.客觀性明顯。選擇的案例是真實的,那么學生才能切實地將理論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運用自己所學得出結論。3.綜合性較強。一般所選擇的案例并不是指向單一的知識點,而是多個知識點的融合,這樣內(nèi)涵豐富的案例才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lián)起來,也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能力及技巧。
在這些真實或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師們把構架良好但缺乏清晰明確解決方法的問題或者困境展現(xiàn)給學生,讓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和具體,同時它可以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去思考這個案例的本質、蘊含的哲理和社會準則以及我們應該怎樣去做。而中專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求很高,若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只是會死記硬背,但并不會科學運用。將案例融入其中,就會自然地將知識與實踐結合了起來。而學生通過參與案例的討論來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一旦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游刃有余的去解決,而非紙上談兵。
另外,案例教學法注重的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彼此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來探索內(nèi)在的真諦,實現(xiàn)學習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雙向升華。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也能形成互動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來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一)案例的選擇。
選擇適合的案例是開展案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全面的分析、深入的研究教材,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真實出現(xiàn)的、與之相關的、能反映該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提高案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那么這些貼切生活的案例能夠提升學生探索案例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另外還需要考慮該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開放性,學生能否通過這個案例來學習知識、發(fā)散思維、舉一反三。比如在《知榮辱、有道德》這一章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集一些發(fā)生在職場中的有違社會公德的真實案例,包括偷竊、出賣本單位機密;剽竊他人的設計成果、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這些案例不僅是違背了社會道德方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或者收集一些學校中的一些不良行為制作成多媒體視頻課件,讓學生觀看,然后將從“焦點訪談”節(jié)目中有關“道德觀、榮辱觀”實際案例結合起來,通過專業(yè)人員的分析和判斷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以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案例的討論。
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課前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自主學習中,先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找到答案或者提出自己的論斷。對于學生間存在的差異看法,教師也要給予尊重;對于學生的錯誤意見,教師要給予糾正和引導,讓課堂活動始終保持有序性。
結語。
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充滿問題的真實世界情境中,并且激勵他們運用課程知識來分析問題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認識到該教學法對學生、對教學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并通過合理的選擇和運用案例來實現(xiàn)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史麗榮.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6(08).
[2]韋可忠.探究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
摘要:本文通過對茅于軾《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一文的閱讀,對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作了簡要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字:法律;道德;茅于軾。
道德與法律作為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茅于軾是自由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倡導者,認為經(jīng)濟自由度與一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是成正比例關系的,自由度高的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也較高。在他《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一文中,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只有健全的立法和嚴肅的司法是不夠的,“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規(guī)則”,“無形的規(guī)則,包括倫理、傳統(tǒng)文化乃至語言規(guī)則,都或強或弱的影響著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它們起的作用大大超過了法律的作用”。他認為法律的交易費用太高,不利于追求效率,而道德則相反,道德是人們的一種內(nèi)心約束,“它的執(zhí)行成本等于零”,百姓頭腦中歷來形成的觀念,法律很難調控,只能依靠道德來約束。
人們普遍認為,市場經(jīng)濟是法制化的經(jīng)濟,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zhí)法、司法對于市場的正常運作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茅先生的論述在肯定法制保障的同時,強調了道德在市場經(jīng)濟運行、發(fā)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上的獨特優(yōu)勢,這些論述使人耳目一新。道德是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約束,道德的“執(zhí)行成本等于零”,法律是交易費用極高的活動,國家維持公、檢、法以及私人法律服務消耗了巨大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但決不能因此而降低法律規(guī)則在維持市場經(jīng)濟運行中的重大作用。因為這是建設法治國家所必然經(jīng)歷的發(fā)展階段。等到良好的法律獲得了普遍的服從,沒有人犯法,法律只是“看而不用”,法趨于消亡,經(jīng)過一個凡事皆由道德調整的階段,最后連道德規(guī)范也被自然習慣所取代,自己也一起消亡了,那么法律的交易費用也就自然趨向于零了。而實際上良好道德的建立同樣是需要消耗巨大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一個講道德的社會,與一個不講道德只講法律的社會相比,前者的社會運行成本就要低得多,所以提倡講道德。但前提是這個社會是“講道德”的社會。而社會或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不是生來就具備有的,而是經(jīng)過國家、社會、個人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道德素養(yǎng)而逐步建立起來的。這就不僅需要大量有形的金錢、物資投入,同時還包括時間、精力、知識投入等等。比如國家對實施教育的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國家主流道德文化的傳播,良好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營造,甚至應該規(guī)劃誰會從中獲益?這樣做的收益與成本的比率如何?劃得來劃不來?等等。這些都是以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代價的,因此在人們良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約束形成之前,它的運行成本同樣是極高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在執(zhí)行它的約束功能的時候,它的執(zhí)行成本是等于零,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良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道德形成之前的道德建設的成本,良好的社會道德的構建和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消耗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正如文章中所舉的例子:開會遲到并不犯法,但浪費了時間,降低了效率。這些事例都要靠道德來約束。但是為什么會遲到呢,拋開客觀原因,我們認為是這個人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沒有意識到“開會守時”是一種起碼的道德要求,以至于浪費時間,效率降低。要糾正這種錯誤的行為,就必須對其進行道德教育,要求其意識到“開會遲到”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都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因而在這個人形成“開會應該守時”的良好道德之前所進行的道德教育,不管是直接正面教育還是間接潛移默化,不管是內(nèi)部教育還是社會性教育,都是以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為代價的,比如教育人員的事先培養(yǎng),教育資源的利用,教育時間的安排,教育的方法手段等。
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中的作用固然重大,但是也不能厚此薄彼,進而貶低法規(guī)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任何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都必須運用法律來確認掌權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和社會其他各階級在法律上的地位,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制度尤其如此。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要有完備的法制來規(guī)范和保障。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經(jīng)濟,來規(guī)范、引導和調整市場主體之間的經(jīng)濟行為和經(jīng)濟關系,來促進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沒有法律的調節(jié)與保護,不實行依法治國,道德建設就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健康發(fā)展,從而也就談不上實現(xiàn)黨和國家提出的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遠景目標了。
茅先生的論述引發(fā)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德治和法治、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此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梢钥隙ǖ氖?法治與德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不可偏廢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教訓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不斷地見證了德治與法治的融合與分離。從原始社會的德法不分到西周統(tǒng)治者的“以德配天”的君權神授說的提出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開辟了中國古代德主刑輔的德法合治的先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適應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社會現(xiàn)實,代表新興封建勢力,主張法治的法家逐步興盛起來,韓非子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建立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德法分離不斷加強,到秦王朝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了“法令由一統(tǒng)”的新局面。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和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tǒng)治戰(zhàn)略,將儒學尊奉為官學,從而開始了儒家之禮德與法律的正式融合。至唐代,這種封建社會的德法合治發(fā)展到最高峰。宋明的理學對傳統(tǒng)的封建德法觀念產(chǎn)生了異化作用,具有平等和近代民主意義上的法治思想適應了新興市民階層的要求。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封建德法合治體制。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加強法治建設,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要求,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法治建設的進程需要道德建設的支持,這是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fā)展要求。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既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的治國方略,但法治從來不是萬能的、孤立的,它還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比如道德來支持和參與。同時道德建設也不能取代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nèi)心信念來維持,面對違反道德、違反法律的行為只有道德上的譴責作用,而不具有很大的強制力量去批判和改正,法律原則的國家強制力是道德約束無法比擬的,所以盡管“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規(guī)則”,但是也不能無限加大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如果說不研究改革過程中轉型時期的道德建設,是“舍本求末”的做法,那么不致力于轉型時期的法治建設,以充分保障各項任務建設的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就只能是一紙空文了。道德是每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約束,而法律是一種外在機制,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能自覺遵守的自覺遵守,不能自覺遵守的實施外在的有效約束,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個人都愿意對自己實施自我約束,而事實上,經(jīng)濟行為人的趨利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經(jīng)濟社會更加混亂不堪,著名的“公共地悲劇”就是這個道理,因而我們需要法律的約束與制裁。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會對一些重要的道德要求、原則,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予以確認,用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對合法行為的保護和獎勵,來培養(yǎng)人們的遵紀守法意識,提高人們的道德觀念,從而使社會保持良好的道德風尚。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最恰當表現(xiàn)形式,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fā)展的需要,沒有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發(fā)展目標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fā)展目標,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法治狀態(tài)下的制度設計和保障,具體來說可以做以下工作:。
首先,法律先行,加強道德建設的制度設計,實現(xiàn)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的互助。在一個國家里,法與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道德是無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的是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將無產(chǎn)階級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以法律規(guī)范的形式加以強化和實施,不正是加強人民民主權利、實現(xiàn)人民民主利益的最直接表現(xiàn)嗎?縱觀我國幾十年的道德建設,大多是以法律法規(guī)、條令制度的形式出現(xiàn)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公證員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無不以法規(guī)制度形式對道德建設加以規(guī)范、引導和控制,社會主義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規(guī)制度也可以設立懲戒機制加以禁止和譴責,而社會主義道德所培養(yǎng)和提倡的行為,法規(guī)制度也可以加以要求和鼓勵,將社會至關重要的道德準則法律化,以得到強化和全面實施。
其次,以法為教,為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實現(xiàn)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的互通。法律只有被當成了一種信仰,才能被更好的貫徹執(zhí)行。相信這個法律是良好的、正義的,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并堅決服從這個法律,是法律得以貫徹執(zhí)行的前提和根本。中國實現(xiàn)法治建設所必需的法律信仰是以道德為根基的,道德的教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開展法治教育,營造法治氛圍,使法治觀念內(nèi)化于心,變成公民內(nèi)心的信念,將外在的強制轉化為內(nèi)心的自覺,一種高級的情感,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與健全才有可能得以貫徹實施。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六
3、論憲法的基本原則。
4、論憲法解釋。
5、論憲法的`慣例。
6、論違憲審查制度。
7、論政黨制度。
8、論我國的選舉制度。
9、論我國的自治制度。
10、論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
11、論公民憲法平等權利的實現(xiàn)。
12、論公民的集會、游行、權。
13、論我國公民的監(jiān)督權。
14、論我國公民財產(chǎn)權利的保障。
15、論我國選舉程序的完善。
16、論我國選舉制度及其存在問題。
17、論違憲審查的模式。
18、論我國公民生存權的保障。
19、單一制(聯(lián)邦制)國家結構形式比較分析。
20、論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七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chuàng)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于道德修養(yǎng)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給什么,大多數(shù)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著培養(yǎng)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需要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著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并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在大學期間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模范、創(chuàng)先進,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對現(xiàn)實狀況的真實了解,我們經(jīng)過的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
亂丟垃圾“丟掉了文明”
大學生道德觀——節(jié)約糧食。
無償獻血。
作為一名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眾所周知,血液是每個人的生命之源,也是維持一個人生存的必需品,現(xiàn)在每個醫(yī)院里用來補充病人的血液是供不應求,許多急需要用血的病人難以找到合適的血液!當我走在大街上,經(jīng)??吹揭恍o償獻血的巴士,也會看到少量的人去獻血,我認為無償獻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或者是“責任”,前幾天,我們宿舍就有兩位同學在校園門口獻血了,我個人認為他們非常有愛心,我們應該向他們兩位學習!
課桌“文化”
如今課桌文化越來越風靡校園,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年在三味書屋中刻下大“早”字是眾所周知的,他是為了警醒自己不再遲到而刻的,是一種勵志的行為。而如今的80后、90后們卻將其內(nèi)含變味了。認為課桌文化內(nèi)心世界的展示,一種特別的廣告,一種時尚。在中小學的課桌上,“免費送號”、“打擊小廣告”等字,學生們只要有個同學在上面留言則后面便會跟隨這其他反駁的話語。而在大學校園中的課桌上則刻著諸如“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是墜落人”、“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就這樣孤單一輩子”等,這都是大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心聲。還有一些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其內(nèi)容均為數(shù)學公式、英語單詞、政治觀點、歷史事件等教學內(nèi)容,以方便自己考試。
課桌文化雖然使的學生們展示了自己,但卻是不可取的行為。使得潔凈的課桌變得不雅觀,影響學生上課使得學生上課不專心。而在課桌寫著數(shù)學公式、英語單詞更是一種不可取的使得學生變得懶惰不誠信,是一種不公平競爭的行為。
大學生考試作弊之我感。
大學生是什么概念,讀大學是為了什么。當然,一般的人都會說大學生是個知識份子,讀大學是為了如何做人,如何社交,如何為自己的前途奮斗。然艾,我看見大學生為了考試不掛科,通常都已作弊等等方式通過考試。我認為這種大學生,在學校讀書只是為了應付父母,為了好玩。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我對這種做法非常反感。這種人卻在大學生中站一部分。我做為13級新一屆的大學生。想問這一部分人作弊到時候。想想自己的父母拿錢等你讀大學是為了什么。同時,我也對這一部分人說讀書是為了自己不要專門只想貪圖享樂。我也希望志同道合的大學生勸勸自己身邊的大學生“一起創(chuàng)造我們21世紀新大學生的作風”。
作為新生代的力量,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和思想素質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能否成功,關系到能否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高職院校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道德為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甚至會影響到大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方向。但是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是令人擔憂的,在就業(yè),經(jīng)濟,社會等方向的壓力下。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值得人們?nèi)ニ伎肌?/p>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八
法學是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因此實踐教學是法學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我國固有的教學方式和偏向理論的教學方法使得實踐教學完善的進程步履艱難。
法學論文范文一:道德法律在和諧社會中的結合思考。
摘要:道德與法律是社會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在經(jīng)濟發(fā)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有些道德所提倡的行為已經(jīng)開始為法律要求。
道德法律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法律道德化也將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道德法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都將轉化為更高的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
二者的合理發(fā)展為我國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了條件。
關鍵詞:道德法律。
和諧社會但無論是哪種學派都無法否認道德與法律兩者之間存在很深的聯(lián)系。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禮法合一”與“明德慎罰”都表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方學派中都認為道德與法律存在其必然聯(lián)系。
馬克思主義中的法學認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兩者之間不僅相互聯(lián)系而且相互區(qū)別,彼此之間還能夠滲透相互轉化。
在和諧社會中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出現(xiàn)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
而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總的來說就是:“公平與正義、誠信與友愛、安定且有序、并且充滿活力、民主法治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這充分說明了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是民主與法治的實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
法治化的順利進行是和諧社會正確運行的基本保障。
和諧社會在本質上也是道德社會和諧社會是在所有人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一種環(huán)境。
而這樣的環(huán)境構成的基礎是誠信與友愛。
所以在和諧社會的構成中,法律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必須賦予和諧社會其特定的內(nèi)涵還需要法律與道德的支持。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研究道德與法律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和諧社會中道德與法律的結合是必然的。
1.道德法律的起源。
從我國古代開始道德與法律就已經(jīng)是分不開的了。
從漢朝實行對于儒家制度的推崇以來,開始實行由法制體系向道德體系轉變;唐朝則實行“德禮為政教之本,刑法為政教之用”把道德與法律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xiàn)法律的道德化。
古語中我們可以知道禮節(jié)在法律之前形成,法律是禮節(jié)的條文形式這也就是禮則入刑的原理。
在那時道德與法律就已經(jīng)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淵源。
道德與法律的起源可以歸納為:法律是由道德轉化而來,法律歷經(jīng)了道德法、獨立法與混沌法幾個階段。
縱觀歷史可以看出法律終將歸于道德。
并且法律也源于道德,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
2.道德對于法律的補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和諧社會的追求是和諧。
但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用法律作為它的保障。
但僅僅依靠法律是不夠的。
所以在和諧社會的建立中不僅使用法律還要使用道德與宗教來彌補法律的不足。
與法律相比道德與宗教都是注重培養(yǎng)人的內(nèi)心但并不是每個人都信仰宗教并且不同宗教也有不同要求但并非每個要求所發(fā)揮的作用都是積極的,而道德則克服了這些缺陷。
因為即使是不講道德的人也無法否認道德的正確性。
而且到的對于人的內(nèi)心調整并沒有消極性。
所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對法律進行道德補充,用道德補充法律漏洞。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法律要爭取法治地位到的爭取德治地位。
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二、道德法律在和諧社會中的結合方式。
1.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需要道德法律一同發(fā)揮作用。
隨著社會經(jīng)濟體系的發(fā)展人們的交際范圍日益擴大,社會不能僅僅只靠道德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
只有依靠法律進行有效地監(jiān)督才可以保證人們能夠遵守道德規(guī)范。
目前社會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需要法律的強制力。
在強制力的方面法律相對于道德來說制動力更強。
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道德的自律。
道德具有法律所沒有的調節(jié)與規(guī)范作用,道德與法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道德的法律化是和諧社會產(chǎn)生的條件。
道德與法律互為輔助,此消彼長,并且可以相互轉化,也就是道德的法律化。
道德與法律的相互轉化可以成為控制社會關系的有力杠桿,現(xiàn)在社會中大量的出現(xiàn)了道德的法律化。
大多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中,但要使其實施還需要將人們的他律轉化為自律。
這就是法律與道德的相互轉化,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道德的法律化是側重于從立法的角度來說,通過立法機關的立法活動將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國家意識,使國家進行強有力的實施。
其目的就是借助法律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
所以不論是道德的法律化還是法律的道德化,都是在人治走向法治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道德與法律是不可分離的。
3.法律道德化是將法律變?yōu)楦叩牡赖聶嗬c義務。
在法治社會當中為保證公民權利我們不僅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完善還要依靠道德,依靠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來提高領導干部自我修養(yǎng)。
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最大程度的趨向于公正。
對于國家來說法治與德治缺一不可。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的法治化,依法治國。
同時還要堅持不懈的加強社會主義中的道德建設,這樣才能夠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制與德治相結合,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的向前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法治社會建設的前提下從前的道德提倡也有可能轉化為法律要求。
而且作為法律條例的某種行為也可能會轉化成一種道德責任。
道德的法律化與法律的道德化這兩種趨勢在社會規(guī)范中起重要作用。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兩者共同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衡愛珠.論道德法律化的學理基礎及其限度[j].法制與社會,
[2]徐桂蘭.道德法律化的新思考[j].道德與文明,
法學論文范文二:高職醫(yī)學生法律教育教學改革。
[摘要]目的提高醫(yī)學生法律素質和法律意識,構建和諧醫(yī)患關系。
方法以筆者所帶的兩個教學班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從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微改革。
結果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加明確,學習的熱情和激情進一步得到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結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對象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醫(yī)學生;法律教育教學;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改革。
由于醫(yī)學的研究對象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以醫(yī)學具有科學屬性和其自身的特殊屬性即倫理性,這種雙重屬性要求醫(yī)學生不僅要具有精湛的醫(yī)學技術,還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特別是倫理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
其中,對醫(yī)學生進行法律素質教育尤為重要,它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完整權等,而且還關系到醫(yī)療機構的生存和發(fā)展,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正如1952年愛因斯坦在其《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教育》中所說:“僅僅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
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
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chǎn)生熱烈的感情,……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
講解的范圍和深度可想而知,學生基本上學不到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至于每一部法律的精髓或主要內(nèi)容就更不得而知了。
且該教材沒有針對性,學生會感覺所學法律知識與自己的專業(yè)聯(lián)系不上。
根據(jù)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即法律知識嚴重匱乏的醫(yī)學生,筆者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改革與探索,現(xiàn)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2014級普通護理兩個教學班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對其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微改革。
該兩個教學班學生的具體情況。
2教育教學改革。
2.1教學內(nèi)容。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正當競爭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集會、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勞動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繼承法》等,而對那些不常用的較為生僻的法律法規(guī)不講或少講,如《公司法》、《稅法》、《證券法》、《審計法》以及財務稅收法規(guī)和知識產(chǎn)權類法規(guī)等。
2.1.2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適當?shù)脑鲅a一是對《憲法》相關內(nèi)容的增補。
《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對其規(guī)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部分尤其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講解。
比如公民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受教育權、勞動權等與學生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或其比較關注的權利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補充了大量的相關內(nèi)容。
二是對《民法》相關內(nèi)容的.增補。
使學生認識到各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及各種不同智力狀況下哪些民事活動是可以進行的,哪些是不可以進行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各種民事活動做出判斷,進而規(guī)范自己的民事活動。
三是對《刑法》相關內(nèi)容的增補。
刑法作為一部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
除了對刑法的概念和三大基本原則進行詳細的講解之外,主要增補的內(nèi)容為刑事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構成以及刑法中規(guī)定的與醫(yī)學生的專業(yè)及未來所從事的職業(yè)密切相關的兩大罪名即醫(yī)療事故罪和非法行醫(yī)罪。
從年齡與智力狀況兩方面詳細講解了刑事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各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和智力狀況下哪些行為構成犯罪,哪些行為不構成犯罪,進而對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做出判斷,并指引和預測自己的行為。
犯罪構成是指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針對犯罪主體結合前面講過的刑事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來講解,并結合后面要講的醫(yī)療事故罪和非法行醫(yī)罪對犯罪主體的分類,即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進行了講解。
犯罪的主觀方面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又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這幾種情況分別結合案例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而把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區(qū)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犯罪的客觀方面比較容易理解。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九
中職學生作為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一代,手機、電腦等多媒體的使用非常普遍,這也影響了中職學生的生活和消費方式,甚至影響著中職生的價值觀念。而中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如不能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德育課程長期以來都處于較尷尬的位置,看似重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學生更視它為副科,報以愛聽不聽的態(tài)度[1]。再加上學業(yè)水平考試制度的實施,德育課納入考試范疇,為了迎合考試,提高學生的通過率,上課模式基本上變成了劃重點—講解—練習的填鴨式教學,這使得學生的德育課只是機械式的接受知識,成為知識的容器,失去了德育的意義。而德育課作為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引導學生行為,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一)中職生的特點。
近幾年社會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網(wǎng)絡信息的便捷,短視頻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學生對一些負面信息的接觸較之從前更勝,而中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期,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可塑性很強。但相對于同齡人來說,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弱,做事比較沖動,容易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違紀現(xiàn)象較多且時常明知故犯,這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德育教育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同時,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成績較不理想,對學習缺乏熱情,部分學生剛入學時還有學習的狀態(tài),可是大都難以持久,對待專業(yè)課他們尚且愿意花些心思,可是德育課在他們看來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意義”的課程。學生缺乏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再加上部分教學內(nèi)容枯燥,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成效自然大打折扣[2]。
(二)養(yǎng)成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不足。
中職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從儀容儀表、衛(wèi)生問題到上課紀律都是學校日常工作的重點,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僅靠幾場法治講座往往收效甚微。再加上中職學生身心發(fā)展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不良誘惑的影響,自身法律意識又較為淡薄,對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的認知不足,容易“踩過線”,極有可能導致違法犯罪。
為了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提高法律意識,促進他們?nèi)娼】档陌l(fā)展,讓學生順利的從“學校人”向“職業(yè)人”轉變。針對德育課的學習現(xiàn)狀,我們應該探索新的德育教學模式,“包裝”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道德、懂禮儀、守法律的好公民。
(一)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新課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一半,導入新課設計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融入課堂,教師的導入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正如前文提到的,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不好,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印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中,先引入一個時下熱門的案件“昆山反殺案”。這個案例一拋出就能引發(fā)了同學們的熱議,“正當防衛(wèi)”這個詞很自然的從學生嘴里說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這個案件的看法,從法理的角度解釋“正當防衛(wèi)”的含義。同時結合學生的發(fā)言,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進行小結。先用一個學生熟知的案件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暢所欲言,最后再由教師小結,讓學生提高法律意識的同時了解法律的強制性,發(fā)人深省,而不是從一開始就生硬的講道理、擺事實。讓學生忘記對德育課固有的印象,后期的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二)選擇好的案例事半功倍。
案例是老師在講解知識點時重要的輔助工具,而案例的選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通過口述、文字、音像等方式引用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產(chǎn)生共鳴,在理解知識點的同時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選擇及表達方式上都有講究。
以《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為例,在講解第四課中“誠實信用”時,一開始先不妨改變用“高大尚”的例子做引入的模式,因為這種德育教學模式學生從小聽到大,早已經(jīng)產(chǎn)生“聽覺疲勞”。如果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舉例,如“你們從小聽到大的謊言有哪些”“你說過的或是聽過的哪個謊言讓你印象最深刻”,學生頓時就有了興致。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說過的、聽過的“謊言”不計其數(shù),從善意的謊言、小惡作劇到經(jīng)歷過的詐騙等,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再從學生的舉例中挑出幾個典型例子追問:“從這些謊言中有受到哪些傷害或是產(chǎn)生了哪些嚴重后果”。通過提問舉例的方式,層層遞進,再來說明誠信的意義。這種舉例方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其實,德育課程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是學生從小到大接觸到的,雖然早已熟悉但并不代表能很好地履行,所以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當“接地氣”,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才能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而在法律課的舉例更應該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在例子的表達方式上更應該要貼合學生。如有些法律案例比較長,如果單純用文字展示學生可能還沒看完就失去興趣,有的學生看完甚至連原被告都弄混了,如果換成老師口述那效果就不一樣,老師可以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加上簡單的圖表把案例清晰的呈現(xiàn)。如《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的第八課中“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的問題,民事舉證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但某些特殊情況,則是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如高空墜物的案件,為什么這類案件要舉證責任倒置呢?老師可以舉一個簡單通俗的例子:一個走在路上,從樓上丟下一個煙灰缸把人砸成重傷,但是找不到嫌疑人,而通過科學實驗表明從四樓到十樓往下丟都可能造成這樣的傷,那么四樓到十樓的住戶都可能是嫌疑人。如果讓原告去舉證到底是哪戶人家?難度太大,而如果由這些嫌疑人分別證明自己無罪則相對容易很多,這就是為什么舉證責任轉移。通過這個簡單明了的案例相信同學們對這知識點印象會更加深刻。舉例既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產(chǎn)生聽下去的動力,同時,也是為了讓知識點更具體形象地呈現(xiàn)。當然,案例的選擇除了要貼近生活,還應是非立場明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給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
(三)豐富教學手段。
現(xiàn)在很多德育課程還在采用“老師講,學生聽”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這種單調的教學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的同時產(chǎn)生厭學心理。而多媒體設備的普及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課堂教學增添色彩。如在教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個人禮儀”時,可以在多媒體中展示不同服裝及場景,讓學生分析不同場合的著裝要求,而不是由老師單純的講解。當然,把課堂從室內(nèi)搬到室外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如學到“愛崗敬業(yè)、服務熱情、無私奉獻”時,可以聯(lián)系讓學生學當公交車督導,真實的體驗會比單純的講解更有感觸。講到“訴訟程序”時,安排學生到法院聽庭,這比課堂講解來得更生動,比看圖片更直觀。
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授課中讓學生在道德上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法律上學會抵制犯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讓學生成為一個善良而不軟弱的人,一直是教師所追求的教學效果。而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讓中職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質,學會做一個文明有禮,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參考文獻】。
[1]吳紅英.中職生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研究,2016(1).
[2]項清.中職生德育課學習動機研究[d].2016.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
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解出了這道題,用最好的道德品質面對人生,你將會得到這道題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獲最多的笑容。
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xiàn)實中永恒的話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當我還在小時候剛懂事時,爸爸媽媽就經(jīng)常教我不要做壞事;當我和爸爸媽媽碰到警察時,他們就會嚇唬我:“不要做壞事,否則會被警察抓起來?!蹦菚r,我不知道做壞事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做壞事為什么會被警察抓。直到我上學時,我才明白父母對我說的話。這時,除了父母,我的老師也在不停地教育我:“不要做壞事,做壞事是犯法的?!蹦菚r,我明白了做壞事的嚴重性,卻不知道什么叫“法”。
法律在我心中,法律在你心中,法律在我們大家心中。我漸漸長大,明白法就是法律,犯法便是觸犯法律。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增加,閱歷的豐富,我對做壞事和法律這兩個概念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我漸漸明白,做壞事并不是只給警察抓這么簡單,做壞事還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嚴重的后果,害人害己,給別人做壞事,自己也將受到懲罰。
法律,這個熟悉的字眼,勾起了我的回憶。我記得,在我小學一本思想品德課本上就有過一幅關于法律的圖畫:其中一個人說道:“小孩子可以犯法,犯了法也不會被抓?!绷硪粋€人就反駁道:“小孩不能犯法,雖然不會被抓,但會進行其他教育?!边@幅圖畫令我思緒萬千,我不由得想起我的一個同學說的話:“小孩子可以做壞事,做了壞事也不會干什么?!爆F(xiàn)在回想起來,那個同學竟然說出那種話,這真是讓我后怕無窮。所以,我們要做到法律在我們心中。要時時心中有法,知法不犯法,這樣才不會走上犯罪道路,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保障。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律便是我們成為方圓的規(guī)矩,希望大家都遵守法律,不要知法犯法,鑄就美麗人生。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xiàn)實中永恒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fā)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chǎn)生到法治的實現(xiàn)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夸大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夸______律內(nèi)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筆者試圖通過對禮與法關系之歷史考察,尋求道德與法律協(xié)調之合理內(nèi)核,進而就當今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略陳解決之管見。
不管法治這張?zhí)炀W(wǎng)如何恢恢,總有漏網(wǎng)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么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左右開弓、“綜合治理”。
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tài)的法律并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jié)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xiàn)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jié)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jié)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nèi)核。
道德與法治作文素材我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人去買荔枝,他看到老板將壞的給了老伯,老板看見了他,也許是怕他告訴老伯,竟然拿出10元錢想賄賂他!可他氣憤地說:“收起你的臭錢!你以為這樣就能收買我了嗎哼!”這個故事會令人深刻啟發(fā),我也不例外。
一個老板為了金錢將壞的荔枝給了老伯,還想讓看到這事的人不要說出去,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受騙,可小男孩說出了讓黑心老板大吃一驚的話。
是啊!它可以不受金錢的誘惑,為什么有些人卻為了錢干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呢有些人可以為了金錢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他們有沒有在做這些事前想過,這是對人有利還是有害,這是會被眾人贊揚還是被眾人辱罵,要知道,這是損人不利己呀!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10元錢”,你是否克服,你是否經(jīng)不住過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10元錢還給黑心老板這樣的事,他就會得到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解出了這道題,有多少人經(jīng)不住誘惑,用最好的道德品質面對人生,你將會得到這道題的答案——付出最好的道德,收獲最多的笑容。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一
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多是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詳細內(nèi)容請看下文。
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結果是課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少了思考,也沒有興趣思考,更別說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了。而啟發(fā)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有利于增強課程的說服力。該課程在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社會,才能最終達到教育目標。
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曾指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話:“理想的教育其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于教學生學?!眴l(fā)式教學的特點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啟發(fā)式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教師適時地采用多種引導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學生通過思考、反省、評價掌握了知識,并提高學習能力和認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及發(fā)展??梢哉f啟發(fā)式教學強調師生的互動與雙向交流,既強調教師的“啟發(fā)”、“點撥”、“誘導”,又注重學生的“憤悱”理性自覺,“反求諸己”“內(nèi)省”“反思”。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二
法律和道德歷來是哲學家、法學家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對于我們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諺是“惡法非法”。道德是一種在實然法律之上的應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須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則將不能稱之為法律。這種道德觀念在自然法學派內(nèi)部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古希臘時期,這種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社會之間的“主仆關系”,智者學派認為是一種自然秩序。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啟蒙思想家眼中,由于倡導人權,這種道德主要是指人類理性。如盧梭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業(yè)化革命之后,道德的觀念逐漸社會化,富勒認為道德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社會準則。無論道德的`觀念千差萬別,但是法律作為法的表現(xiàn)形式,其內(nèi)容必然是道德的體現(xiàn),這是自然法學的根本觀點。不可否認自然法學在正義、人權的進步和發(fā)展問題上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內(nèi)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學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區(qū)別,著名的法諺是“惡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guī)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司法強制性的手段,不論法律的好與壞,是否具有價值等等,不能因為法律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否認法律的內(nèi)在屬性。如奧斯丁所說,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哈特認為法律僅是一種“規(guī)則”。分析實證法學派把法律和道德區(qū)別開來,把法律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的發(fā)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問法律的內(nèi)容,對于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難免狹隘。
三、筆者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nèi)容和形式是辨證統(tǒng)一的,內(nèi)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nèi)容,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都是由一定歷史條件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拿我們社會主義法律而言,由于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必然產(chǎn)生某種需求,這種需求最初表現(xiàn)為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渴望,慢慢地這種渴望需要轉化為共同的社會會準則,當國家把這種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就誕生了??梢?,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意識形態(tài)。筆者認為,道德和法律是內(nèi)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社會道德表現(xiàn)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美國的羅爾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價值”。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三
這周,我開始了網(wǎng)上聽課。我所在的班級是19學前班,19級學前班是陳xx老師負責教學的,陳老師教的科目是職業(yè)道德與法律。
在上課開始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陳老師對每個同學都熱情地打了招呼,這是值得我學習的一點,身為老師,不光要對學生傳授知識,還要關心學生,尊敬學生,陳老師這個做法可以讓同學們感到親切,增進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能為接下來的課程教育打下一個優(yōu)秀的前提基礎。
我這周聽的課是第二單元培養(yǎng)道德意識第四課養(yǎng)成職業(yè)道德行為習慣。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同學們樹立職業(yè)道德和法律意識,讓同學們能有“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yè)精神。
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板塊是職業(yè)道德的養(yǎng)成的作用。
有以下幾個作用:
1、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2、有助于實現(xiàn)人生價值。3、抵制不義之風。
第二個板塊是職業(yè)道德養(yǎng)成的途徑。有以下幾個途徑。
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
在第一個知識點之后,老師引入了一個案例:售貨員發(fā)現(xiàn)柜臺前有一個不起眼的臺階,總是有顧客在路過時不小心被絆。于是售貨員便善意的提醒顧客:“請小心臺階”。一天老總經(jīng)過聽到了售貨員的提醒,臉上露出了贊許的微笑,很快售貨員便因為工作表現(xiàn)突出被提升為柜臺組長。并讓同學們思考從售貨員身上學到了什么。雖然這是一節(jié)網(wǎng)課,但是同學們還是積極踴躍的在留言區(qū)發(fā)言,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2、在專業(yè)中學習訓練。
老師在這部分的內(nèi)容中,主要講解了訓練職業(yè)行為道德的要求。訓練就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之具有某種特長或者技能,在專業(yè)學習中訓練之夜道德行為的要求:(1)增強職業(yè)意識,遵守職業(yè)規(guī)范。(2)重視技能訓練,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
3、在社會實踐中體驗。
老師通過讓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實踐體驗,來引入了這部分的`內(nèi)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參加社會實踐,培養(yǎng)職業(yè)情感。(2)學做結合,知行統(tǒng)一。
隨后,老師有分享了一個案例:甲乙兩人同時進入一家酒店實習,但是一個月后跟蹤指導教師對兩人的評價卻截然不同。甲工作勤奮,為人和藹,主動積極,被當成重點培養(yǎng)對象。乙行為懶散,在工作中沒有擺正心態(tài),專業(yè)技能差,這個月的考核等級為差。并讓同學們談談從中收獲了什么啟示。
4、在自我修養(yǎng)中提高。
這個部分也有兩個要點。(1)體驗生活,經(jīng)常進行“內(nèi)省”。(2)、學習榜樣,努力做到“慎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還引入了海瑞的一句名言“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边@句話不單單只是因為知識點才被引入,更多的是希望同學們能內(nèi)省慎獨,時刻要求自己。
5、在職業(yè)活動中強化。
在職業(yè)活動中強化道德行為有兩個要求。(1)將職業(yè)道德知識內(nèi)化為信念。(2)將職業(yè)道德信念外化為行為。這里,教師用了內(nèi)化和外化,希望同學們能在發(fā)展自己技能的同時也能完善自己的信念。
這節(jié)課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卻生動形象,既能讓同學參與其中,又能讓同學學到知識,同時還能讓同學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念。應該值得我學習。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四
無論是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還是染色饅頭;無論是麥當勞被發(fā)現(xiàn)有蛆蟲的雞翅,還是有毒牛奶;無論是注水豬肉加膏牛肉,還是地溝油……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人們的神經(jīng)。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問題,成了當下媒體的熱點話題,成了人們在飯桌上面對色澤光鮮的菜肴而憂慮的主因。在商家們的矢口否認中,在消費者的爭相調侃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開始懷疑筷子下的食物,都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的食品到底怎么了?從名牌產(chǎn)品到名不經(jīng)傳的食品都讓人不足以信賴。食品安全,不僅挑釁了法律界限,更挑釁了道德底限。這應該引起社會上每一個人的深思!
曝光一家便嚴懲一家,可總有一些商家踏著前一個被懲罰的商戶的殘骸,不顧一切地繼續(xù)造假。那里,有“利益”二字在閃閃發(fā)光,以致模糊并掩蓋了視線中的其他法律、道德、信用、消費者的安全……然而,這些與“利益”二字相比,究竟孰輕孰重?相信不只是消費者才分得清楚吧?一些商家早已被利益圈中光芒四射的金錢沖昏了頭腦,他們輕視苦心經(jīng)營才能打造出來的品牌,他們意識不到“信”與“利”的天平一旦傾斜,損耗掉的不僅僅是品牌未來的生命力,更有廣大消費者的信任。
為了一點小利,扼殺了未來的發(fā)展前景,扼殺了未來的生命力,出賣了自己的良心,傷害了廣大民眾的感情,值得嗎?那些違背道德良心的商家,難道從來沒有捫心自問過嗎?信譽、良心、道德……終究會被他們斷送盡的。然而,道德終究會以因果報應的方式來發(fā)揮威力。結果,制造染色饅頭的人,吃了瘦肉精,添加瘦肉精的人,喝了地溝油,制造地溝油的人,又吃了染色饅頭,呵,真是“道德”社會,講究禮尚往來啊!
道德底線的失守,最終會造成兩敗俱傷:消費者懷疑一切,擔憂一切;商家因失信落得罵名,受到法律嚴懲。如果真正做到互利共贏,講誠信求實利,和諧地禮尚往來,那該多好。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五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暖在心頭,當黃昏的末一絲晚霞向我招手,日子便又匆匆而去,我想問在座的同學;今天你快樂嗎?你收獲了嗎?有新的煩惱嗎?有前進的目標嗎?你身邊的伙伴好嗎?今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因為楊亮的故事讓我震驚,讓我心痛。
15歲的楊亮是某中學的初二學生,由于交友不慎,結交了社會上的青年、朋友。一次,楊亮發(fā)現(xiàn)朋友與另外一個年輕人躲在歌廳包廂里吸食xx。楊亮感到十分好奇,問朋友感覺怎么樣,朋友說比做神仙還快活,舒服極了。盡管朋友極力引誘,但楊亮仍表示猶豫。于是,在一個周末的晚上朋友將xx放在香煙的內(nèi)給楊亮煙,并表明里面沒有xx,楊亮吸食后,無法自拔,用完了自己所有的錢以后,楊亮開始攔路搶劫,漸漸地,他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最終被公安機關逮捕。
因為他缺乏法律意識而自釀苦果。是啊,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歷程中都難免會犯錯,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面對,及時改正,我們?nèi)允呛煤⒆?,但若?zhí)迷不悟,一錯再錯,就會葬送前程甚至生命。所以:錯與不錯只是一念之差,守法與犯法也會是一步相隔。當別人引誘你的時候,一個不理智的選擇可能讓你犯罪。
我們是花季少年,都是祖國的花朵、肩負著創(chuàng)造新未來的重任,受到培養(yǎng)呵護是我們的權利,相同的,更應該履行自己的義務,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培養(yǎng)成為一個品學力行,懂法,守法的好孩子!
同學們,法制的社會是和諧的,法律的藍天是湛藍而深遠的,讓我們心中時刻銘記法,銘記法的威嚴與壯義,攜起手來,共同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秉持心中的利劍、共同描繪美好的明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六
有些事,總在不經(jīng)意間觸動你的心靈,讓你有所感悟。
今天下午體育課在乒乓球室進行,當做完熱身運動后,同學們就一窩蜂的去拿球拍了,而我恰好比他們慢了一步,在拿到拍后球室已無空桌。突然我眼前一亮“呀,那兒還有一個空桌!”趕忙與同伴一起來到桌前,卻失望的發(fā)現(xiàn)這張球桌中間沒有球網(wǎng)分隔。我頓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猶豫再三后還是決定不浪費體育課時間而選擇在沒有球網(wǎng)的情況下繼續(xù)打球。事實證明,即使沒有球網(wǎng),整節(jié)體育課依然可以打得很盡興。
在打球的同時,自己一直在想:球桌間的球網(wǎng)不正如我們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嗎?只是,行為準則更多時候是無形的,存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要靠每個人的自覺去維護。就拿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讓座”現(xiàn)象來講吧。公交車上專門有幾個座位注明是“老幼病殘專座”,但依舊有很多人“光明正大”坐在上面,而對上車的老人視而不見。然而有時即便是擁擠的車內(nèi),也有人專門為老人讓座?!白屪辈⒉皇悄牟糠赡臈l法規(guī)強制規(guī)定的,只是由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準則去判斷,準則存在于我們心中。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都依賴法律的強制規(guī)定,判斷是非、看清丑陋……更多時候還需要我們心中無形的道德準則去約束自己。只有每個人都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準則,才會讓社會更幸福安全!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七
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各種原因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糾紛,相應道德和法律也會隨之產(chǎn)生。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共同目的就是規(guī)范人的某種行為,從根本上解決一些沖突問題,來達到最終目標。道德問題的解決方法一般是提倡或者譴責;法律卻是強制的、無情的,只要你觸犯了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為道德的沒有法律的強制性,有很多人以為只要不觸法干什么都可以,只要法律不要道德了,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它和道德沒有嚴格的劃清界限,是冰與水的關系。如果我們不在道德上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中不注意提高學識修養(yǎng),就有可能觸犯法律,滑向深淵。
錯與對只是一念之差,守法與犯罪也只是一步相隔。古人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币粋€意念可能導致你犯罪,一個想法可能會讓你一生流淚。有多少人平日不注重修養(yǎng),事到臨頭常因一時沖動,一句話可能導致大打出手,一個動作導致車毀人亡。
網(wǎng)絡上有段視頻,在高速路上的斗車,一輛越野車一直在前面別著一輛轎車,不讓它超越自己,后來轎車找了個空擋沖到了越野車前面,兩車相撞直接滾到右側的大卡車下面,人車具毀??春笊羁谭此?,其實開始時才多大點事,就是因為兩個司機賭氣,誰都沒有在道德修養(yǎng)上嚴格要求自己,結果沖動起來,結果釀成大禍。既然沖動是魔鬼,那就應當從日常的點滴小事做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當沖動來襲時,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我們中學生是當代青少年的一個重要群體,是未來的棟梁。我們的道德法律意識如何將對實施依法治國、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
我們要遵紀守法,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保證每一節(jié)課的紀律開始,做到嚴格自律,養(yǎng)成自我約束的好習慣。我們還要努力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強個人的道德法律意識。
注重道德的法制社會是和諧的。讓我們攜起手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加強道德法制觀念,描繪更加美好的明天!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八
(女)尊敬的領導(男)各位老師(女)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好!
(女)歡迎來到“道德講堂”!講述身邊好人的故事.
(男)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國家豐厚的文化寶藏之一。我們的道德講堂正是以此為主要內(nèi)容,通過身邊人的故事,講述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通過身邊看得見、學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舉”,宣傳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和孝老愛親的.道德品質。
(女)我們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說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不斷提升道德素養(yǎng),構建崇德尚善的社會氛圍,弘揚敬奉賢人的社會風氣。
一、唱一首歌曲。
(女)首先請請欣賞由二年級組同學帶來的舞蹈《勞動最光榮》。一起上場。
(男)奉獻就是一種不求回報的給予,奉獻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種平凡的精神;既包含著崇高的境界,也蘊含著不同的層次。奉獻既表現(xiàn)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慷慨赴義,也融會和滲透在人們?nèi)粘5墓ぷ骱蜕钪小?/p>
三、講三個故事。
(男)1、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也處處涌現(xiàn)樂于奉獻的人們,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吧,下面我們來聽聽這幾個平凡人的故事。(背景音樂)。
四、談一番感悟。
(女)我們看了一部短片,聽了三個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感想,下面就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感悟。
男女上場。
五、頌一段經(jīng)典。
(男)華夏源遠流長的經(jīng)典詩文,是文化藝苑中經(jīng)久不衰的瑰寶。
它猶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fā)著馥郁的芳香。
(女)誦讀經(jīng)典,我們尋找博大的胸懷,
對話圣賢,我們感受經(jīng)典文學蘊含的力量。
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打造精彩人生底色。
“誦中華經(jīng)典,做樂于奉獻之人”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國學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吧。(背景音樂)男上場。
六、讀倡議書。
(男)洗滌心靈,感悟道德,從而踐行道德,這是我們開設道德講堂的根本宗旨。,請刁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宣讀倡議書。
女上場。
七、送一份吉祥。
(女)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好心人平安,厚德者吉祥!最后,我們準備了一份小小的禮物送給各位辛勤的老師,祝你們工作順利!,(贈送吉祥卡,播放背景音樂)。
男女上場。
結束語:
(男)道德講堂作為一個崇德?lián)P善的平臺,每一期的主人公都能帶給我們靈魂的觸動。他們大多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人,但是他們卻在平凡的崗位中樹立了不平凡的形象,實現(xiàn)了人生的自我價值。今天身邊人的故事,深深感動了我們所有人。
(女)道,源于教育;道,重在傳承;道,貴在堅持。真誠的希望今天走進道德講堂的每個人,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在平凡的工作中都能成為樂于奉獻的人,在社會中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結束音樂)。
(男)我們本期的道德講堂到此結束。
(合)謝謝大家!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十九
高一年1班主題班會——“法律與道德”
主題:“知法、懂法、守法”時間:12月6日參加人數(shù):65人目的:通過這次班會,希望同學們能夠知法、懂法、守法,更加深入的認識法律。內(nèi)容與形式:采用搶答的形式,考題圍繞基本的法律常識,內(nèi)容涉及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具體形式:參賽選手共12人,2人一組,分為6組。比賽共分為3輪,第一輪淘汰2組(得分最低),第二輪淘汰2組,剩下2組參加第三輪比賽,決出冠亞軍。題目:第一輪:1.我國《憲法》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2.人民代表是反映和執(zhí)行民意的一種法定職務,它不是一種官職。a官職b職務3.我國《憲法》第40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護?!?.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5.《憲法》第260條規(guī)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jié)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6.《殘疾人保障法》第22條規(guī)定:“普通小學、初級中等學校,必須招收能適應其學習生活的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我國《憲法》第55條第一款規(guī)定:“保衛(wèi)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8.公民更改姓名,必須向公安機關變更登記才有效。9.我國國家結構形式是(b)a聯(lián)邦制b共和制c單一制10.憲法規(guī)定,我國的行政區(qū)域劃分基本上是(a)a三級制b四級制c五級制11.我國行政機關“一府兩院”中的“一府”是指國務院。12.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利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輪1.判斷題:被免除刑事處罰的人,不能稱為犯罪分子。(正確)2.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條規(guī)定:“無名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予、報酬,他人不得已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guī)定:故意污損國家保護的文物、名勝古跡,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以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4.《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8條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住、懲罰為主的原則。”5.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法定繼承的遺產(chǎn)繼承順序是:第一順序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6.香港和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qū),他們是屬于中央人民政府所管轄的地方行政區(qū)域。第三輪:模擬法庭老王和老張家共用一堵圍墻,有一次老王家的樹的樹根從圍墻下面鉆到老張家的地面上來了,破壞了水泥地,于是老張把老王告上了法庭。(同學們在激烈的討論中未達成一致,最后求助于同學家長〈律師〉)判決如下:假設種樹人為甲,被人破壞土地的人是乙。案例所出現(xiàn)的問題在民法上稱為“相鄰關系”。即甲在自己的院子里種樹,因樹根伸延,危及影響了其鄰居乙的圍墻安全或正常作用。乙方要求甲方消除影響并賠償損失。應當說乙的理由在法律上是能成立的。根據(jù)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乙方有權要求甲方消除因樹根對其圍墻造成的不安全的影響,并應當賠償其損失。民法上所謂的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比鄰的不動產(chǎn)(房屋土地、建筑等)所有人或占有人。對各自所有或占有的土地、森林、水源、道路等,使用、處分時,相互間應給予便利或接受限制的關系。在本案中,就是甲所種的樹不能影響到乙的建筑的安全,如有影響就要給予一定的限制,即消除影響。任何一方不能只顧自己而影響他人的便利安全。處理相鄰關系的法律原則是:(1)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這的利益;(2)公平合理;(3)有利于生產(chǎn)方便生活。按照以上原則,本案的處理中應盡量從公平合理、并兼顧甲乙各方的利益,同時考慮樹對美化環(huán)境的好處,如果該樹對美化甲乙雙方的環(huán)境都有好處,而雙方的圍墻不涉及危及乙方建筑物安全的,則可考慮協(xié)商解決——拆除圍墻,讓綠樹給甲乙美化環(huán)境或再由甲方給乙方一定的補償。如乙方認為甲方的樹已危及自己住家的安全,不同意拆除圍墻,執(zhí)意要甲方將樹移植,則也可考慮由甲方將樹移植到不影響乙方圍墻的地方,并負責將乙方的圍墻修理好??傊幚硐噜応P系應互惠互利,公平合理的原則,甲方在做到綠化美化環(huán)境時也不能影響相鄰方乙方的安全。效果和體會:通過這次班會,同學們的確對法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這種活動對同學的身心都有十分有利,以后應多搞這種類型的活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律與道德論文篇二十
朔里礦業(yè)“以案說法大講堂”
主持詞。
主持人:
20--年10月28日(星期五)。
同志們:
今年是國家實施“六五”普法規(guī)劃的第一年,也是淮北礦業(yè)“十二五”開局之年。為進一步提高礦區(qū)職工的法律素質,增強企業(yè)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更好地服務新一輪跨越發(fā)展,淮北礦業(yè)在全礦區(qū)開展以“法律進礦區(qū)、推動新跨越”為主題的法制宣傳系列活動,“以案說法大講堂”便是系列活動之一。
做到學法、用法、守法,為礦區(qū)新一輪跨越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
為保持會場秩序,請同志們關閉手機或調至靜音,不要隨意走動,不準交頭接耳。
接下來,有請淮北礦業(yè)法律事務部展旭光律師為我們授課,大家歡迎!
…………………………。
下面,有請淮北礦業(yè)法律事務部韋成虎律師為我們授課,大家歡迎!
…………………………。
今天,兩位老師為我們著重講解了近年來集團公司發(fā)生的典型法法律案例,系統(tǒng)分析總結了案件產(chǎn)生原因及經(jīng)驗、教訓,希望通過兩位老師深刻的講解、鮮活的案例和中肯的點評,大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提升法律素質,做一個知法、守法、學法、用法的合格員工,為企業(yè)新一輪的發(fā)展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讓我們再一次以熱烈的掌聲對兩位老師的講課表示衷心地感謝!散會。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87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