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一
詩歌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它有著深刻的意義和獨特的魅力。作為一名文藝愛好者,我對于鑒賞詩歌有著極大的興趣與熱愛。這使我從詩歌中不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領(lǐng)悟到詩歌所蘊含的深意。在此,我將分享我的鑒賞詩歌心得體會。
一、詩歌是藝術(shù)的語言。
詩歌是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藝術(shù)形式,它通過精雕細琢的詞語、植入蕩氣回腸的音韻,將我們帶入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不同的境界。這里可能是一個美輪美奐的仙境,或是一個孤寂絕望的地獄猶如《廬山謠》中的“獨釣愁網(wǎng)千古心,一片孤城萬仞岑?!痹娙丝梢酝ㄟ^語言的魔力,打破常規(guī)的想象,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藝術(shù)空間。
二、詩歌是傳遞情感的方式。
詩歌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是因為它傳達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情感。比如《賦得古原草送別》在表達離別之情的同時,也將古原自然之美繹于文字之中?!半x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通過對自然美的描寫,表達出對離別的苦痛與無奈。詩歌的意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感受。文字與感情、意義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正因如此,詩歌才成為那么多人渴望敲打心扉的窗戶。
三、詩歌是源自生活的藝術(shù)。
人們往往認為詩歌是一種虛構(gòu)的藝術(shù),但實際上,詩歌大多數(shù)情況下源于生活的點點滴滴。杜甫的《春望》即是對春季景色的觀察與抒發(fā);《將進酒》描繪了辛苦的歷程與豁達的心態(tài);《憫農(nóng)》體現(xiàn)農(nóng)民勞作的艱苦與生活的光輝。生活就是藝術(shù)的源泉,藝術(shù)家通過他們的感性體驗與反思,將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用詩歌表達出來,放大了我們對生命的理解與關(guān)注。
四、詩歌呈現(xiàn)質(zhì)與量的協(xié)調(diào)。
對于詩歌的鑒賞,不僅要注重詞、音和意義的協(xié)調(diào),還要注重質(zhì)與量的協(xié)調(diào)。這種協(xié)調(diào)不僅體現(xiàn)在整篇詩歌上,也體現(xiàn)在每句的長度、節(jié)奏、押韻、音律和修辭上。同時,詩歌涉及詞匯、語法和文化、時代背景等的綜合運用,更是一門全方位的藝術(shù)。不同于詩歌之于散文,每個字在詩歌中的位置和作用都被賦予了更加巨大的作用,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精致化過程中,完美地呈現(xiàn)了詩歌藝術(shù)的形式美與內(nèi)容美。
五、鑒賞詩歌需要頂住壓力。
最后,鑒賞詩歌需要頂住洶涌的“潮流壓力”,堅持讀經(jīng)典。一定要慢慢地研究、享受詩歌的魅力,而不是蜻蜓點水地匆匆瀏覽?!峨x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霧。”詩歌的美只有在細品、從心扉中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其強大的魅力。
總之,鑒賞詩歌需要全面的思考與體會,既需要自己的感悟和靈魂的貢獻,也需要對文章本身的深入、周全全面的分析。這便是我在詩歌鑒賞中得到的體會,希望對于愛好文學的讀者有所啟發(fā)。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二
[美國]布瑞茲特里特
我無力的頭腦生下難看的你;
出生后,你本是同我呆在一起,
后來給好心的糊涂朋友拿掉,
把襤褸的你帶出去給人家瞧,
讓你猶豫,費勁地踏進印刷所——
人人看得出,傷感簽名,那兒沒幫你改錯。
見你回來,蓋得我漲紅了臉——
怕白紙黑字的渾小鬼叫我娘。
我把你?開,感到你不該出世-
依我看,你的模樣真叫我煩膩;
可即是我的骨肉,只要我能做到,
我的愛總會使你的瑕疵減少。
我替你洗臉,卻看到了更多缺點;
擦去了污潰,還是留下了缺陷。
我拉你關(guān)節(jié),要你的韻腳一樣長;
可是一跑動,你跛得更不像樣。
我想用漂亮衣裳把你打扮好,
可家里只能找到粗糙的衣料。
穿這衣服去百姓間流浪無妨,
但要留神別落進評論家手掌。
你去的地方要沒人同你相熟,
要是誰問起你父親,就說沒有;
問起你母親,就說她呀苦得很,
所以才忍心送你這模樣出門。
女詩人的哥哥在沒有告知她的情況下,就將她的詩帶回英國出版。后來,安妮布瑞茲特里特為自己的詩集寫下了謙遜的序言——《作者致她自己寫的書》。在這首詩中,詩人受到玄學派詩歌的影響,使用了奇喻,將作品比作衣衫襤褸、難看的私生子。在當時清教克己、禁欲的氛圍下,男性詩人是不可能使用私生子的比喻,安妮大膽地語言則體現(xiàn)了她女性主義的思想。
開篇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是“無力的`頭腦”所生的奇形怪狀的后代,只是偶然間被朋友帶出去,衣衫襤褸地在印刷所門前徘徊。出版后作品里的錯誤沒有校對,讓詩人羞愧難當,“怕白紙黑字的渾小鬼叫我娘”。詩人急忙“把你?開,感到你不該出世”,不能見光。接下來詩人繼續(xù)使用了延伸的比喻,把作品比作丑陋的私生子,“模樣真叫我膩煩”,盡管為它洗臉、除去污垢,可還是缺陷明顯。更不像樣的是,詩人努力“拉關(guān)節(jié)”,調(diào)整腳長度,只讓這個丑孩子更跛。如此一來,詩人也沒有辦法了,自己已經(jīng)盡力讓作品形式工整、模樣周正些,只好告訴這個丑孩子自己要小心,不要落到評論家的手里。結(jié)尾詩人告訴了我們?yōu)槭裁催@個孩子境況如此凄慘:沒有父親,母親生活艱苦。實際上,這里詩人謙虛地解嘲了自己作品。
孩子出世的比喻在文學作品中是常見的,它將創(chuàng)作和人的出生聯(lián)系在一起,在莎士比亞、瑪麗雪萊、普柏的作品中也屢見不鮮。但是男女作家在描寫創(chuàng)作的“痛并快樂著”的狀態(tài)時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潛在生殖崇拜:對男性作家而言,筆及毛筆,象征了男性生殖崇拜以及男性創(chuàng)造的快樂;對女性作家而言,象征著創(chuàng)造的筆或者毛筆暗示了女性作家創(chuàng)造力的缺失,這也讓一些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備感失落,于是她們選擇了“孩子出世”這一比喻,通過她們腦力和體力的艱辛合二為一,維護了女性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能力。作者安妮正是這樣一位女性主義作家。美國殖民地時期,婦女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女人是不可能有什么藝術(shù)創(chuàng)作能力的。安妮通過寫作,不僅駁斥了當時社會的迂腐看法,還如同薩福,贏得了“第十個?斯”的美譽。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三
詩歌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有著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內(nèi)容。鑒賞詩歌需要我們用心品味、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才能發(fā)掘出其中的價值。以下是我在鑒賞詩歌時的體會和心得。
第一段:認識和理解詩歌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要素
詩歌的形式常見的有五言、七言和絕句等,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不同的節(jié)奏和韻律,如五言古詩格律要求“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而七言則為“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了解不同形式的詩歌,這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詩歌的鑒賞和理解。
第二段:感性理解和情感共鳴是賞詩的重要手段
賞詩時不僅要了解詩歌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還要注重情感的共鳴和感性的理解。詩歌在表達情感和意境時往往使用的是隱喻和象征,通過感受詩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可以進一步理解詩人表達的含義。
第三段:學會解讀和分析詩歌的寓意
賞詩最核心的部分是寓意,這需要我們用深入的思維方式去吸取詩的養(yǎng)分,理解和掌握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進而抓住它傳遞的思想內(nèi)含。對于平淡而簡潔的古詩,需要在每一個字句里探究其寓意;而對于充滿形象和想象的現(xiàn)代詩歌,則要以探索豐富的意象為先。
第四段:比較和對比是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方法
賞詩可以選擇同一主題或同一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鑒賞。這種做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詩歌和詩人的思想傾向,讓我們理解詩歌的情感深度和意義內(nèi)涵,在提升自身鑒賞能力的同時,也增強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
第五段:詩歌應(yīng)該貼近現(xiàn)實,發(fā)掘生活的美好
詩歌的內(nèi)涵和文化氣息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文學知識作為支撐的。而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與古代詩人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文學的價值需要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反映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優(yōu)秀的詩歌需要敏銳的眼光和靈魂的洞見,從生活的細節(jié)和感悟中發(fā)掘美好,詩歌才能更加傳神。
總結(jié)
在人類文化中,詩歌有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抒發(fā)了人們的情感和感慨,塑造了我們的文化形象。用心品味詩歌、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才能發(fā)掘出其深刻的內(nèi)涵和價值。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發(fā)掘詩歌的美感和留住心靈的深處。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四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詩人往往用隱晦曲折的手法抒發(fā)感情。因此,對那些詠懷、詠史、感遇的作品,應(yīng)該透過表面的詞句揭示其中的深層含義。在鑒賞詩詞時應(yīng)展開聯(lián)想、想象,分析作者筆下客觀物象的特征,找到它與現(xiàn)實世界、作者的主觀世界的聯(lián)系。古人習慣托物抒懷、言志,筆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鑒賞時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或相關(guān)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僅僅表現(xiàn)于抒情詩中,就是敘事詩或哲理詩也是飽含情感,以情動人。?詩歌抒發(fā)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如:《東溪》 梅堯臣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fā)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守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自唐以來,古人作詩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詩人既要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nèi)心深處引發(fā)思想情感。請指出在這首詩中最能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一聯(lián)詩句,并說說它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
(1)最能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一聯(lián)詩句: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情景交融)
(2)體現(xiàn)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閑情逸趣和對優(yōu)美自然景色的贊美。
(3)如何體現(xiàn)的:能結(jié)合景(野鳧眠岸老樹著花)和情(有閑意無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確主旨
鑒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確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詩人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一般說來,詩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闡理。
2、思想情感:
思想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yè)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緒萬端、欲說還休、凄清冷落、感傷失落、報國無門、物是人非)、超脫(寄情山水、向往安寧)、豪放(詠史述志、狀景抒懷)、婉約(閨中獨處、思念情郎、淚灑樓臺、月影自憐)、思鄉(xiāng)、懷友、題贈。愉悅、欣喜;郁悶、憂愁;孤獨、凄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仰慕、激憤;恬淡、閑適等。
直接表露情感的詞語: 喜、愁、憂、憤、悵、哀等詞。
3、答題模式: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 表現(xiàn)的情趣 寄托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 表達的追求 流露的傾向 發(fā)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跡 造就的情致等。
(二)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主旨的類型:
1、詠史詩(含登臨懷古詩)。
詠史詩是一種以歷史事件與人物為感情寄托的詩歌類型。它包括述史和詠懷兩部分,是兩者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詩,又是詩化的史論。古代詠史詩歌往往題為詠史、懷古、覽古、古,有的干脆以歷史地域或人物為題。
1、表達對歷史人物的仰慕,抒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2、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悲憤。
3、對歷史興亡的評價,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
4、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憤怒與不滿。
2、憂國傷時
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nèi)藗兊恼y(tǒng)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
3、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4、思鄉(xiāng)懷人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p>
邊關(guān)思鄉(xiāng)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5、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6、長亭送別(送別詩)
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diào)。在藝術(shù)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lián)想塑造形象。
1、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別后的思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2、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圍:意境優(yōu)美、意境深遠、言近旨遠、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等。
了解古典詩歌常見的內(nèi)容:離情與別緒、懷古與傷今、思鄉(xiāng)與懷遠、個人情致與山水田園、詠史詠物與諷喻抒懷、春恨秋悲與人生際遇、出世的山林之趣、與人世的廟朝之志等。
7、寫景詩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lián)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zhì)樸。
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對歸隱 生活的向往。
2、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春天的喜愛
3、對青春、年華流逝的苦悶。
4、表現(xiàn)羈旅之愁,鄉(xiāng)國之思。
5、通過借景來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志向,或表達自己的品質(zhì)。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五
詩歌鑒賞(2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詩》,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lián)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fā)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lián)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diào)相承,以實轉(zhuǎn)虛,文情跌宕;頸聯(lián)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jīng)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遍_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俺顷I”,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叭亍?,泛指長安附近。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chǎn)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xiāng)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xiàn)的感情很真摯,態(tài)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guān)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馑际钦f: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nèi)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币馑际牵灰诜质值尼飞弦螂x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
2《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yōu)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lǐng)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diào)。全詩動靜結(jié)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tài),清泉流溢是動態(tài)。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lián)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首聯(lián)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lián)寫?zhàn)┰庐斂?,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lián)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fā)現(xiàn)了浣女、漁舟。末聯(lián)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3《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倍受歷代詩家推崇,明代詩壇領(lǐng)袖李攀龍甚至推其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渾深遠,耐人尋味。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zāi)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敝灰?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三、四句抒情,表達了詩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將,早日平息戰(zhàn)爭,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將厭惡戰(zhàn)爭、同情百姓、不滿朝廷等諸多情緒盡蘊其中,加深了詩歌的蘊藉?!扒擅罨ノ?,靈活用典,精妙煉字”是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
4《行路難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全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是詩人在離開長安時的心情寫懷。這首詩特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懷時而失落苦悶,迷惘不知所措;時而充滿希望,信心倍增,繼爾又彷徨無據(jù)感時傷逝,最后又能豪情萬丈,豁達自信。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shè)下盛宴為之餞行?!笆染埔娞煺妗钡睦畎祝窃谄綍r,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天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本詩系杜甫于代宗大歷二年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之作,亦為杜詩中最能表現(xiàn)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邁壯美的“秋景圖”,意境載闊,氣勢磅礴;后四句并只是個人的嘆老嗟貧。而是感嘆世事多艱難,人民多災(zāi)禍。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lián)兩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shè)。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gòu)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lián)轉(zhuǎn)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保鹾?,意思是愁恨很深。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而格調(diào)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6《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昂谠茐撼浅怯荨保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nèi)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7《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弊髡邔懽约核紤僖咽诺臍q月,思戀美好的年華。這種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無一“悲”字,“苦”字。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見思念苦之多,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扒f生曉夢迷蝴蝶”,似水年華恍如夢,又像美麗的蝴蝶,卻更苦于無奈的現(xiàn)實,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鵑”,望帝死后化成杜鵑悲啼,自己又該怎樣面對現(xiàn)實,又將把一切托付何物呢?人們盡可能傳誦。但誰也不會輕易說出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滄海明月珠有淚,藍天日亂玉生煙”想的多了,悲傷滾滾而來,自然有淚了。作者也許有點繞性心理,人太悲傷了,就需要一點安慰。想想將來,或許今天的淚水將成為明日的珍珠。美玉總伴隨好運而來,運氣好了,說不定藍田的玉??還沒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卻生煙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中,“此情可待成追憶”,“唉!”李商隱嘆息著流走的時間里,我惋惜!“只是當時已惘然”作者捫心自問,“當時已惘然”,那么現(xiàn)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義的事,不能就這樣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個篇幅的感情基調(diào)是深沉的,但給人的感覺卻飄然脫俗,用傳說來寫感情,詩句的優(yōu)雅更顯露出柔和凄美。情悲而不失美,靜而又波瀾,有后悔更有勇氣,無不表達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9《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耙磺略~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叭ツ晏鞖狻本?,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tài)。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fā)前意?!盁o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10《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這是一首寄托個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詞。上片寫孤獨的處境。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huán)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办F失樓臺,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笆А?、“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疤以赐麛酂o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yīng)該已經(jīng)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lián)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這首詞有一種對時光年華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嘆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極幽微的情思的敘寫中,流露出了很深摯又很高遠的一份追尋向往的心意,這種情思,雖然表面看來也許只不過是傷春懷人之情而已,但是隱然間卻可以使讀者的心靈感情感受到一種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
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shè)帳餞行,到蘭舟摧發(fā),淚眼相對,執(zhí)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tài),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shè)想別后情景?!嗲樽怨艂x別,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按巳ァ币韵拢郧闀?,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jīng)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huán)往復(fù)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12《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zhàn)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zhàn)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zhàn)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zhàn)斗和勝利的結(jié)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fā),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lǐng)將士們終于完成了收復(fù)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偉業(yè),贏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后,作者卻發(fā)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fā)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zhàn)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tǒng)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翱蓱z白發(fā)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p>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xiàn)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fā)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xiàn)。
13《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摸魚兒》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辛棄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當時辛棄疾正再一次被當時的朝廷調(diào)任,好友為其餞行時,辛棄疾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詞。
在上片中,作者心緒不寧,是哀惋,是嘆惜,更是一種迷惘與無可奈何。萬紫千紅的春,離我匆匆而去,一時萬樹枝頭,落花飛紅。這凋零衰敗的景色本就夠慘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經(jīng)得起風風雨雨的幾次摧殘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兒遲開晚放,但這只不過是我的一廂情愿,一種幻想而已。然而盡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問:“你且留步!聽說海角天涯并無你的歸處,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無語、依舊悄然離去。如果說,在人間還有什么春的痕跡,那只有畫檐蛛網(wǎng)上沾著些的柳絮,給我們一絲慰藉。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xiàn)三個不同的內(nèi)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熬琛比涫堑诙?,作者以楊玉環(huán)、趙飛燕的悲劇結(jié)局比喻當權(quán)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shù)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chuàng)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guān)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郁頓挫,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詞風。
14《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詞的上闕,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 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jīng)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fù)返。自金人入侵后,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人們說起那場戰(zhàn)爭,至今還覺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詞的下闕,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墒牵偃邕@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墒?,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盡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還有誰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艷麗呢?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jié)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diào)都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15《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下片?!盎ㄗ燥h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xiàn)實,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xiàn)狀的無奈?!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shè)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chǔ)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xiàn)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shù)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詩是蘇詞豪放詞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钡拿蕾?,本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尋味。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和心靈的啟示。
本詞通篇詠月,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它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梢哉f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xiàn)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傳說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游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17《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在世,總是到處流浪漂泊,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飛來飛去的鴻雁一樣,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許會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跡,但等到鴻雁飛去以后,又有誰知道它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呢?當年曾經(jīng)熱情招待過我們的老僧已經(jīng)死去,變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們曾經(jīng)題的那堵墻壁也已經(jīng)破敗,所題之詩也不見了痕跡。還記得我們當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驢蹇,嘶鳴聲聲。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xiàn)在前四句,“雪泥鴻爪”由此成為一個被后世廣泛傳誦的成語。這四句是針對蘇轍原詩中的人生感慨更進一步發(fā)表的議論。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fù)存在。老僧新塔,壞壁舊題,也都水過是泥上爪印而已。這樣的持論似乎帶了虛無主義的色彩,和佛教所說的“諸法亦如是,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即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并無本質(zhì)的不同。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六
陳子昂是初唐提倡風雅,進行文風改革的重要詩人,而他最為人們熟悉的是《登幽州臺歌》。當時,陳子昂隨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諳軍事,他曾屢次進諫,不被采納,致使屢屢失利,他心情頗為抑郁,想起當年燕昭王高筑黃金臺招賢納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參照《薊丘覽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傷懷,而有此詩: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般的讀者很少會知道到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但還是一讀之下,便被感動,這說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時代的東西,而不受時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藝術(shù)品的根本特征。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時代背景”時,對它的感受反而減淡了許多,因為我們通行的“時代背景”解讀法限制了人的超時空的'審美想像。
從超越時空的意義上看,《登幽州臺歌》已經(jīng)超出了原有的懷古意義,而是表達了深沉的悲劇意識,從中透顯出了人的“覺醒”:當你獨立于天地之間、直視生存真相的時候,就會突然發(fā)現(xiàn),你正處于空虛與惶恐之中,你會詢問自己的價值與意義何在!“古人”和“來者”似乎皆不足為憑,過去和未來也似乎難以為據(jù)。那么,人難道就在這種困境中絕望了嗎?不,個人也許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卻是永恒的。只要你將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無限的天道中,你就會在“悠悠”的天道中獲得永恒。這是中國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強調(diào)個人要在向社會集體、道德本體、永恒天道的融入中獲得意義,道家文化強調(diào)個人要在向自然本體的融入中獲得意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正與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相吻合,與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結(jié)構(gòu)相吻合?!兜怯闹菖_歌》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覺醒”方式。中國人的“覺醒”是從對自己價值依據(jù)的追詢開始的,只有走過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心靈歷程,人的“覺醒”意識才開始萌生。接下來的“涕下”不是哀傷和悲痛,而是覺悟了“天地之悠悠”———價值依據(jù)———之后的感動,同時也是對人生悲劇真相的審美認同。這種感受,相對于六朝人來講,昭示著初唐時期的一種新的人格的降臨;相對于中國人來講,任何時候都應(yīng)該會引起內(nèi)心的感動。每一次吟誦,都會使人產(chǎn)生一次思考價值、追詢價值、確立價值的沖動和渴望,中國人的價值感便是在這種無數(shù)次的沖動和渴望中積淀而成的。
《登幽州臺歌》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中國悲劇意識的基本特征??偟目磥?,與西方悲劇意識相比,中國的悲劇意識并不僅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僅僅為人描繪出一幅絕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彌合困境,在彰顯出絕望時又指引了出路。中國悲劇意識的這一基本特征既與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相一致,也與執(zhí)著與超越統(tǒng)一,此岸與彼岸統(tǒng)一,形上與形下統(tǒng)一的體用不二的傳統(tǒng)哲學相吻合。
《登幽州臺歌》先是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吶喊暴露了人的價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現(xiàn)實的生活情節(jié)中感受“天道”,或者說是在“天道”的觀照下來感受現(xiàn)實生活的情節(jié)。這樣,人生困境的暴露與彌合就在一首短詩中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了。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七
近日在學校修完了一門毛澤東思想概論的課程,我被老師要求進行一次毛概詩歌的鑒賞,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領(lǐng)域。在這個鑒賞過程中,通過深入學習和感受,我獲得了不少的體會和收獲。毛概詩歌是新時期的產(chǎn)物,它充滿了革命與建設(shè)的熱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次的鑒賞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澤東思想,激勵我在實踐中堅定信念,勇于奉獻。下面就讓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吧。
首先,毛概詩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些詩歌中,我看到了毛主席對于勞動人民的贊頌和鼓勵,他把工農(nóng)兵當成了國家的主人和建設(shè)者。例如《紅崗歌》,這首詩歌描述了工人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新鄉(xiāng)村中的艱苦勞動和矢志不渝的信念。通過這些詩歌,我深深感受到毛澤東主席對勞動人民的關(guān)心和支持,為我樹立了一個崇高的榜樣,讓我更加堅定了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的決心。
其次,毛概詩歌還讓我對毛澤東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詩歌中,毛主席將社會主義思想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共產(chǎn)主義的遠大理想和美好前景。例如《七律·沁園春》中的“人民萬歲!”以及《井岡山的夜》中的“明天的太陽依舊升起!”,都是對于社會主義未來的鼓舞和自信。通過這些詩歌,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和正確性,也更加堅信只有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才能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幸福。
同時,毛概詩歌也讓我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了新的認識。在這些詩歌中,毛主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和韻律表達思想和情感。例如《沁園春》中用到的排比和對偶,以及《沁園春·雪》中的對仗和押韻等,都使詩歌更加鮮活生動。這讓我領(lǐng)悟到了詩歌中的文字要精煉、表達要明確、節(jié)奏要流暢的要求,以及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我認識到要想寫好一首詩,必須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不斷修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毛概詩歌還給我?guī)砹艘环N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品讀這些詩歌的過程中,我被毛主席對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所折服。在《沁園春·長沙》中,毛主席以“群眾”為創(chuàng)作對象,表達了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展示了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的理念。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和無窮的潛力,激勵著我在接下來的實踐中,時刻保持對人民的尊重和關(guān)懷,勇往直前。
綜上所述,在這次毛概詩歌的鑒賞中,我獲得了很多的體會和收獲。這些詩歌不僅讓我深入了解了毛澤東思想,更使我更加堅定了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同時也讓我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了新的認識,并帶給了我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這些體會將對我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使我更加堅定地走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八
作為一位教師,我長期從事著對學生詩歌鑒賞教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文學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如何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思考和總結(jié),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并從中收獲了許多心得體會。
第二段:開展課堂鑒賞
在我的詩歌鑒賞課堂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我會介紹一些膾炙人口的詩歌名篇,如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等,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品味,感受詩歌的魅力。接著,我會教授一些基本的鑒賞方法和技巧,如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和意象等,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發(fā)現(xiàn)和欣賞詩歌的美。同時,我也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通過創(chuàng)作,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更好地領(lǐng)悟詩歌的內(nèi)涵。
第三段:積累詩歌知識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相信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必須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對于詩歌的鑒賞能力來說,了解和積累詩歌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會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和研究詩歌,了解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作品,并結(jié)合歷史和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和解讀,形成自己的詩歌積累。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讀詩歌,從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更好地鑒賞詩歌。
第四段: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
在詩歌鑒賞教育中,除了教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wù)。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文藝活動,如詩歌朗誦、文學講座等,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美的力量。同時,我也會鼓勵學生多讀詩歌,多思考和感悟,讓他們在閱讀中培養(yǎng)出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通過這些努力,學生的審美情趣將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升。
第五段:總結(jié)與展望
通過對詩歌的鑒賞教育工作,我深感詩歌的魅力和價值。詩歌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更是一種深入靈魂的表達。它能啟發(fā)人們的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義。作為教師,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總結(jié):
通過對詩歌的鑒賞教育工作,我深感詩歌的魅力和價值。在課堂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教授鑒賞方法和技巧,并鼓勵他們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同時,我也注重自身的知識積累,不斷學習和思考,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在詩歌鑒賞中,我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如何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通過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培養(yǎng)更多學生對詩歌的熱愛和欣賞能力。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九
(2)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課后鞏固1】
一、詩中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初夏風景圖。(漫天飛舞的楊花撒落在小徑上,好象鋪上了一層白氈;而溪水中片片青綠的荷葉點染其間,又好象層疊在水面上的圓圓青錢。詩人掉轉(zhuǎn)目光,忽然發(fā)現(xiàn):那一只只幼雉隱伏在竹叢筍根旁邊,真不易為人所見。那岸邊沙灘上,小鳧雛們親昵地偎依在母鳧身邊安然入睡。)
二、“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繪出一種凄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郁無歡的心情。
【課后鞏固2】
二、“空“字不僅寫出了被送的人漸行漸遠,同時烘托出了詩人空虛寂寞的心境。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十
[俄國]費特
把我的心帶向嘹亮的遠方,
那邊懸著哀傷像林后的月亮;
此聲之中恍惚有愛的微笑
在你點點熱淚上柔光照耀。
姑娘!在一片無形的漣漪之中,
把我交給你的歌是何等輕松,——
沿著銀色路游去,向上向上,
如同蹣跚的影子追隨翅膀。
你燃燒的聲音在遠方凝結(jié),
仿佛晚霞在海外凝入黑夜,——
卻不知從何處,我難明奧妙,
突然涌來了響亮的珍珠之潮。
把我的心帶向唆亮的遠方,
那邊哀傷柔順得像微笑一樣,
我沿著銀色的路,上升上升,
如同追隨著翅膀的蹣跚的影。
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已留下不少描寫音樂的.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德萊頓的《亞歷山大之宴》等,后人再要寫同類題材的詩似乎難于下筆了。但是費特卻在“純藝術(shù)”和象征主義方面開辟了自己的途徑。他在《給一位女歌唱家》一詩中,既不實寫歌唱家的容貌神態(tài),又很少用具體比喻來描繪歌聲形象,而是大量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段,借助于詞義的朦朧化使詩句“音樂化”,像音樂一樣直接訴諸情感和意志。這首本身就充滿音樂魅力的詩,經(jīng)柒可夫斯基譜曲后,成了一支著名的浪漫曲即羅曼司。
通常寫音樂題材,詩人往往是先對樂音或歌聲作一番客觀的形象化的描寫,最后再寫自己聽樂的主觀感情。但費特的第一行詩“把我的心帶向嘹亮的遠方”,直接就把主客觀描寫融為一體了。歌唱家嘹亮的歌聲仿佛響徹天際,而聽者的心隨之飛向那嘹亮的遠方,離開生活中的千種局限萬種煩擾,飛向了純藝術(shù)的世界,——那也是個哀傷的世界,但與現(xiàn)實世界中不堪忍受的哀傷不同,在那個遠方的世界里就連哀傷也美得像林后的月亮一樣,在那里哀傷與微笑、熱淚與柔光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心,本來是沉重的。如果能拋下沉重的負擔,把自己交給歌聲,隨波逐流而去,那該是多少輕松啊!但是流著流著,“我”發(fā)現(xiàn)這并不像愿望的那么容易。原來歌聲并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飛升向上,仿佛是沿著銀河直上高天;而“我”的重負又卸不掉,重力仍然緊緊地拴著我,拖累著我,使我無力飛翔?!拔摇鄙聿挥杉旱刈冯S歌聲,因為我已被歌俘去,只能追隨著它如影隨形,然而歌清我濁,歌亮我暗,歌輕我重,“我”遂成了苦苦追隨翅膀的“蹣跚的影”。這一段聽歌的心理描寫是很有獨特發(fā)現(xiàn)的。
在最后一節(jié)詩中,我們又聽到了熟悉的旋律,借用音樂米語來說,這是以變奏的形式重現(xiàn)了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中的兩個主導動機。這種音樂式的模進和變奏大大加強了這首詩回旋繚繞的結(jié)構(gòu)美和如歌詠嘆的抒情性。
費特所代表的純藝米派是一個唯美主義詩派,其抒情性要比巴那斯派濃得多,但同樣遠離社會現(xiàn)實和反對詩中說理。若與《亞歷山大之宴》的強調(diào)教化作用相比,或與《琵琶行》中“,勵志歌曲;平生不得志”的寄托相比,我們就能明顯看出《給一位女歌唱家》的非功利和“純藝米”的抒情特色了。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十一
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推崇和崇敬。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一直深深地被古代詩歌所吸引。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堂《詩歌鑒賞優(yōu)課》的學習,這堂課讓我深入了解了古代詩歌背后的意境和精華,也讓我對古代詩歌的美更加熱愛和向往。
第二段:課程內(nèi)容
這堂《詩歌鑒賞優(yōu)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古體詩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登高》、《古朗月行》、《靜夜思》等著名古體詩歌。通過老師的詳細講解,我們深入理解了這些詩句背后的意境和感情,也更好地認識了唐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在近體詩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現(xiàn)代近體詩的發(fā)展歷程和特點,學習了魯迅、余光中等著名詩人的優(yōu)秀作品,并且可以自己嘗試寫作。
第三段:學習收獲
通過這堂詩歌鑒賞的學習,我不僅了解了古代詩歌的內(nèi)涵和技巧,也學會了欣賞和寫作近代詩歌。同時,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詩歌作為文學的一種載體,其深刻、優(yōu)美、獨特的韻律和意境,不僅可以表現(xiàn)出詩人的思想感情,也為讀者帶來美好的心靈享受。
第四段:實踐經(jīng)驗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有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也有課堂上的實踐練習。在這里,我學會了在欣賞和寫作詩歌時需要注重語言的運用、韻律的表現(xiàn)、情境的描繪等方面。詩歌的鑒賞是一個細致、耐心、體悟的過程,需要我們仔細領(lǐng)會每一個細節(jié),也需要我們勇于挑戰(zhàn)自我、勇于創(chuàng)新。
第五段:結(jié)語
總之,《詩歌鑒賞優(yōu)課》的學習讓我深入了解古代詩歌的內(nèi)涵和風采,也讓我更好地欣賞和寫作現(xiàn)代詩歌。詩歌鑒賞不僅是經(jīng)典和文化的傳承,也是文學和藝術(shù)的追求。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堅持不懈地學習和欣賞詩歌,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詩歌愛好者。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十二
詩歌是一種以語言和藝術(shù)的形式來表達人們情感和思想的文學作品,是文學的瑰寶。而老師作為詩歌的倡導者和引導者,對于詩歌的鑒賞具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獨到的見解。在過去的幾年里,我有幸跟隨一位教師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技巧,并從中受益良多。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并闡述我對老師鑒賞詩歌的認識。
首先,在學習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詩歌是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藝術(shù)形式。詩歌源自于生活的點滴,蘊含著人們的情感和思想,給予人以啟迪和感悟。這一點,我從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有了深刻的體會。老師常常通過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義和表達方式。例如,通過觀察一朵花、一片葉子令人深思,一句詩的美妙。
其次,老師教導了我鑒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注重詞語的把握和理解。詩歌是由詞組成的,而詞語是詩歌意義的基礎(chǔ)。通過正確地理解詞語的意義和隱喻,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其次,要注重詩歌的音樂性。好的詩歌不僅需要有深刻的意義,還需要具有優(yōu)美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通過體味詩歌的音韻之美,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
第三,老師教我學會借助詩歌來表達情感和思想。詩歌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有時比散文更能準確地表達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老師常通過給我們朗讀現(xiàn)代詩歌和經(jīng)典名篇,幫助我們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有一次,老師給我們朗讀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描繪了鄉(xiāng)村的美麗和記憶,激起了我的深情之感,讓我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從此以后,我開始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享受到了詩歌給予我的情感宣泄和心靈撫慰。
第四,老師教導我學會欣賞和品味不同流派和風格的詩歌。詩歌作品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每一種流派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藝術(shù)特色。通過欣賞不同流派的詩歌,我們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提高詩歌鑒賞的水平。老師經(jīng)常與我們分享他對聞名詩人的喜愛和理解,讓我們了解到不同詩人的思想和藝術(shù)追求。通過欣賞這些經(jīng)典之作,我們不僅能領(lǐng)略到詩歌的魅力,更能夠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審美能力。
最后,老師教導了我欣賞詩歌的態(tài)度和方法。他告訴我,欣賞詩歌不僅是一種學習的任務(wù),更是一種心靈的享受。在心靈平靜的狀態(tài)下,通過沉浸于詩歌的世界,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詩人的智慧和感悟。老師常對我們說:“詩歌是一種可以撫慰和啟迪心靈的藝術(shù),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力量。”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并推動著我更加努力地欣賞和鑒賞詩歌。
總的來說,跟隨老師學習鑒賞詩歌的心得體會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詩歌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學會了鑒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懂得了如何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品味了不同流派和風格的詩歌,同時,培養(yǎng)了欣賞詩歌的態(tài)度和方法。這些經(jīng)驗和體會使我更加喜愛詩歌,更加熱愛文學。我相信,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斷的學習,我會在詩歌的世界中收獲更多的歡樂和智慧。
詩歌鑒賞方法與技巧篇十三
詩歌鑒賞(2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詩》,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lián)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fā)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lián)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diào)相承,以實轉(zhuǎn)虛,文情跌宕;頸聯(lián)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lián)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xù)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jīng)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shù)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俺顷I”,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叭亍?,泛指長安附近。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chǎn)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xiāng)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xiàn)的感情很真摯,態(tài)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guān)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nèi)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币馑际牵灰诜质值尼飞弦螂x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
2《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yōu)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lǐng)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diào)。全詩動靜結(jié)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tài),清泉流溢是動態(tài)。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lián)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首聯(lián)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lián)寫?zhàn)┰庐斂?,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lián)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fā)現(xiàn)了浣女、漁舟。末聯(lián)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3《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倍受歷代詩家推崇,明代詩壇領(lǐng)袖李攀龍甚至推其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渾深遠,耐人尋味。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zāi)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敝灰?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三、四句抒情,表達了詩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將,早日平息戰(zhàn)爭,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將厭惡戰(zhàn)爭、同情百姓、不滿朝廷等諸多情緒盡蘊其中,加深了詩歌的蘊藉?!扒擅罨ノ?,靈活用典,精妙煉字”是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
4《行路難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全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是詩人在離開長安時的心情寫懷。這首詩特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懷時而失落苦悶,迷惘不知所措;時而充滿希望,信心倍增,繼爾又彷徨無據(jù)感時傷逝,最后又能豪情萬丈,豁達自信。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shè)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天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本詩系杜甫于代宗大歷二年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觸景生情之作,亦為杜詩中最能表現(xiàn)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邁壯美的“秋景圖”,意境載闊,氣勢磅礴;后四句并只是個人的嘆老嗟貧。而是感嘆世事多艱難,人民多災(zāi)禍。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lián)兩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shè)。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gòu)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lián)轉(zhuǎn)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而格調(diào)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6《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昂谠茐撼浅怯荨?,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nèi)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鞍刖砑t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7《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作者寫自己思戀已逝的歲月,思戀美好的年華。這種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無一“悲”字,“苦”字。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見思念苦之多,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扒f生曉夢迷蝴蝶”,似水年華恍如夢,又像美麗的蝴蝶,卻更苦于無奈的現(xiàn)實,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鵑”,望帝死后化成杜鵑悲啼,自己又該怎樣面對現(xiàn)實,又將把一切托付何物呢?人們盡可能傳誦。但誰也不會輕易說出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皽婧C髟轮橛袦I,藍天日亂玉生煙”想的多了,悲傷滾滾而來,自然有淚了。作者也許有點繞性心理,人太悲傷了,就需要一點安慰。想想將來,或許今天的淚水將成為明日的珍珠。美玉總伴隨好運而來,運氣好了,說不定藍田的玉??還沒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卻生煙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中,“此情可待成追憶”,“唉!”李商隱嘆息著流走的時間里,我惋惜!“只是當時已惘然”作者捫心自問,“當時已惘然”,那么現(xiàn)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義的事,不能就這樣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個篇幅的感情基調(diào)是深沉的,但給人的感覺卻飄然脫俗,用傳說來寫感情,詩句的優(yōu)雅更顯露出柔和凄美。情悲而不失美,靜而又波瀾,有后悔更有勇氣,無不表達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9《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耙磺略~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叭ツ晏鞖狻本?,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tài)。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fā)前意?!盁o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薄芬辉姟I暇鋵Υ汗獾牧魇攀就锵е?,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10《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這是一首寄托個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詞。上片寫孤獨的處境。上片寫謫居中寂寞凄冷的環(huán)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霧失樓臺,月迷津渡?!被ノ囊娏x,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笆А?、“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凄迷的意緒?!办F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疤以赐麛酂o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yīng)該已經(jīng)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lián)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這首詞有一種對時光年華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嘆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極幽微的情思的敘寫中,流露出了很深摯又很高遠的一份追尋向往的心意,這種情思,雖然表面看來也許只不過是傷春懷人之情而已,但是隱然間卻可以使讀者的心靈感情感受到一種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
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shè)帳餞行,到蘭舟摧發(fā),淚眼相對,執(zhí)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tài),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shè)想別后情景?!嗲樽怨艂x別,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按巳ァ币韵?,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jīng)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huán)往復(fù)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12《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zhàn)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zhàn)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zhàn)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zhàn)斗和勝利的結(jié)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fā),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lǐng)將士們終于完成了收復(fù)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偉業(yè),贏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后,作者卻發(fā)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fā)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zhàn)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tǒng)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翱蓱z白發(fā)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p>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xiàn)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fā)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xiàn)。
13《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摸魚兒》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辛棄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當時辛棄疾正再一次被當時的朝廷調(diào)任,好友為其餞行時,辛棄疾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詞。
在上片中,作者心緒不寧,是哀惋,是嘆惜,更是一種迷惘與無可奈何。萬紫千紅的春,離我匆匆而去,一時萬樹枝頭,落花飛紅。這凋零衰敗的景色本就夠慘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經(jīng)得起風風雨雨的幾次摧殘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兒遲開晚放,但這只不過是我的一廂情愿,一種幻想而已。然而盡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問:“你且留步!聽說海角天涯并無你的歸處,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無語、依舊悄然離去。如果說,在人間還有什么春的痕跡,那只有畫檐蛛網(wǎng)上沾著些的柳絮,給我們一絲慰藉。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xiàn)三個不同的內(nèi)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熬琛比涫堑诙樱髡咭詶钣癍h(huán)、趙飛燕的悲劇結(jié)局比喻當權(quán)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shù)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chuàng)造象征性的形象來表現(xiàn)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guān)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郁頓挫,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詞風。
14《揚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詞的上闕,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 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jīng)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fù)返。自金人入侵后,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人們說起那場戰(zhàn)爭,至今還覺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詞的下闕,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可是,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墒牵斔鎸ρ矍暗牡驓埰茢【跋?,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盡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還有誰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艷麗呢?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jié)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diào)都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15《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下片?!盎ㄗ燥h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xiàn)實,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xiàn)狀的無奈?!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shè)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chǔ)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xiàn)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shù)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詩是蘇詞豪放詞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钡拿蕾?,本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尋味。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和心靈的啟示。
本詞通篇詠月,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它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契合人事??梢哉f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詞意境虛虛實實:文字在幻想與現(xiàn)實中穿梭,思緒在天上與人間中徘徊。孤獨的作者終于求得出路:離合的悲歡,政途的苦悶,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只能曠達的一笑而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傳說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游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17《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生在世,總是到處流浪漂泊,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飛來飛去的鴻雁一樣,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許會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跡,但等到鴻雁飛去以后,又有誰知道它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呢?當年曾經(jīng)熱情招待過我們的老僧已經(jīng)死去,變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們曾經(jīng)題的那堵墻壁也已經(jīng)破敗,所題之詩也不見了痕跡。還記得我們當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驢蹇,嘶鳴聲聲。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xiàn)在前四句,“雪泥鴻爪”由此成為一個被后世廣泛傳誦的成語。這四句是針對蘇轍原詩中的人生感慨更進一步發(fā)表的議論。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fù)存在。老僧新塔,壞壁舊題,也都水過是泥上爪印而已。這樣的持論似乎帶了虛無主義的色彩,和佛教所說的“諸法亦如是,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即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并無本質(zhì)的不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4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