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集(通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4 00:16:12
余秋雨散文集(通用9篇)
時間:2023-10-14 00:16:12     小編:筆舞

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余秋雨散文集篇一

雷克雅未克是冰島的首都,我想它大概是世界上最謙虛的首都。

西方有人說它是最寒酸的首都,甚至說它是最丑陋的首都,我都不同意。

簡樸不等于寒酸,至于丑陋,則一定出于某種人為的強加,它沒有。

街道不多,房舍不高,繞幾圈就熟了。

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教堂塔樓,說是紀念十七世紀一位宗教詩人的,建得冷峭而又單純,很難納入歐洲大陸的設(shè)計系列,分明有一種自行其是的自由和傲然。

一處街道拐角上有一幢灰白色的二層小樓,沒有圍墻和警衛(wèi),只見一個工人在門口掃地,這便是總理府。

走不遠一幢不大的街面房子是國家監(jiān)獄,踮腳往窗里一看,有幾個警察在辦公。

街邊一位老婦看到我們這些外國人在監(jiān)獄窗外踮腳,感慨一聲:“以前我們幾乎沒有罪犯。

總統(tǒng)住得比較遠,也比較寬敞,但除了一位老保姆,也沒有其他人跟隨和衛(wèi)護。

總統(tǒng)畢業(yè)于英國名校,他說:“我們冰島雖然地處世界邊緣,但每一個國民都可以自由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生活。

作為總統(tǒng),我需要考慮的是創(chuàng)造出什么力量,能使遠行的國民思念這小小的故土。

那位老保姆對我們一行提著攝像機在總統(tǒng)家的每個房間晃來晃去有點不悅,而我們則忘了詢問,總統(tǒng)家門口怎么有兩個墳?zāi)鼓鞘钦l的天寒人稀,連墳?zāi)乖谶@里也顯得珍罕。

根據(jù)總統(tǒng)的介紹,冰島值得參觀的地方都要離城遠行。

既然城市不大,離開非常容易,我們很快就置身在雪野之中了。

于是也就明白,總統(tǒng)、總理為何表現(xiàn)得那樣低調(diào)。

這里連人的蹤跡都很難尋找,統(tǒng)治的排場鬧得越大越?jīng)]有對象。

歷來統(tǒng)治者的裝模作樣都是為了吸引他們心中千萬雙仰望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類的高低尊卑、升沉榮辱,更不會化作春水來環(huán)繞歡唱。

翹首回望,已看不到雷克雅未克的任何印痕。

車是從機場租來的,在雪地里越開越艱難。

滿目銀白先是讓人爽然一喜,時間一長就發(fā)覺那里埋藏著一種危險的視覺欺騙,即使最有經(jīng)驗的司機也會低估了山坡的起伏,忽略了輪下的坎坷。

于是,我們的`車子也理所當(dāng)然地一次次陷于窮途,一會兒撞上高凸,一會兒跌入低坑。

開始大家覺得快樂,車子開不動了就下車推拉,只叫嚷在斯德哥爾摩購買的御寒衣物還太單薄,但次數(shù)一多就快樂不起來了,笑聲和表情在風(fēng)雪中漸漸冰凍。

終于,這一次再也推不出來了,掀開車子后箱拿出一把鏟子奮力去鏟輪前的雪,一下手就知道無濟于事,鐵鏟很快就碰到鏗鏘之物,知道是火山熔巖。

火山熔巖凝結(jié)成的山谷我見過,例如前幾個月攀登的維蘇威火山就是一個。

那里褐石如流,奇形怪狀,讓人頓感一種脫離地球般的陌生;而在這里,一切都蒙上了白色,等于在陌生之上又加了一層陌生,使我們覺得渾身不安。

既然連猙獰的熔巖都已被白色吞食,又怎么會讓幾個軟體小點蠕動長久至此才懂得了斯德哥爾摩朋友的那句話:“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哪一個重要人物冬天去冰島”

早已鬧不清哪里有路,也完全不知道如何呼救。

點燃一堆柴火讓白煙充當(dāng)信號吧,但是誰能看見白雪中的白煙看到了,又有誰能解讀白煙中的呼喊“雷克雅未克”這個地名的原意就是白煙升起的地方,可見白煙在這里構(gòu)不成警報。

更何況,哪兒去找點火的材料想來想去,唯一的希望是等待,等待天邊出現(xiàn)一個黑點。

黑點是什么,不知道,只知道在絕望的白色中,等的總是黑點。

就像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等的總是亮點,不管這亮點是不是盜匪手炬,墳塋磷光。

這種望眼欲穿的企盼是沒有方向的,不知哪個黑點會在地平線的哪一個角落出現(xiàn)。

由此我走了神,想到古代那些站在海邊或山頂望夫的婦人遠比那些在長江邊數(shù)帆的妻子辛苦,因為江帆有走道,江水有流向,而在海邊、山頂卻要時刻關(guān)顧每一個方向。

但這么一比更慌了,人家不管哪一種等法也是腳踩熟土,無生命之虞,而且被等待的對象知道自己在哪里被等待,而我們則一片虛空,兩眼茫茫。

很久很久,當(dāng)思緒和眼神全然麻木的時候,身邊一聲驚叫,大家豁然一震,瞇眼遠望,仿佛真有一個黑點在顛簸。

接著又搖頭否定,又奮然肯定,直到終于無法否定,那確實是一輛朝這里開來的吉普。

這時大家才扯著嗓子呼喊起來,怕它從別的方向滑走。

這輛吉普體積很小,輪胎奇寬,又是四輪驅(qū)動,顯然是為冰島的雪原特制的,行駛起來像坦克匍匐在戰(zhàn)場壕溝間,艱難而又強韌。

司機一看我們的情景,不詢問,不商量,立即揮手讓我們上車。

我們那輛掩埋在雪中的車,只能讓它去了,通知有關(guān)公司派特種車輛來拉回去。

余秋雨散文集篇二

《垂釣》一文從表面上看似在敘事,實質(zhì)上卻在說理。從寫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兩位垂釣者,接著不是花濃墨寫這兩位老人垂釣,而是刻畫兩人的心理活動,一正一反,一喜靜,一好動,形成鮮明對比。而恰恰是通過這一富有哲理性的對比,作者將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到了人生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的共性上,相互映襯,相互協(xié)調(diào)。這樣就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華,使文章的深度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當(dāng)然,各人有各人的見解,于是作者便抓住這一點,寫了妻子的見解,自己的見解。但終歸有一點,都是在驗證自己的看法:“最大的對手才是最好的朋友?!比欢@恰是生活中一個批評普遍的事實。作者由“釣魚者”來揭示這一點,既富有情趣又有一定深度。從這一點上看,這是一篇敘事真實、說理真情到位的優(yōu)美散文。

(2)對比中出形象

作者通過一胖一瘦兩位老人的不同追求,表述自己的觀點。首先,胖老人和瘦老人的出現(xiàn)是在對比中進行的而這種對比卻使人物性格逐漸豐滿。兩位老人都未曾說過一句話,只通過動作、眼神,卻使讀者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追求的人。兩位老人,一胖一瘦,就已經(jīng)是很鮮明的對比的開始。同時也讓讀者聯(lián)想到他們生活的不同。胖老人應(yīng)該屬于物質(zhì)生活較好的人,而瘦老人大概清貧一些。兩人并排坐在同一地方,對比更加鮮明突出。這也是作者的聰明之處。著釣魚情節(jié)的展開,一個用六只小鉤不斷的釣小魚,一個用一只大鉤,卻釣不到一條大魚??蓛扇送瑯庸虉?zhí),誰也不服誰。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中,人物形象也就完整鮮明的表現(xiàn)出來。

雖然對兩人的外貌、動作描寫不多,語言描寫也沒有,按常規(guī)是犯了此類文章的大忌??梢驗橛袃煞N形象的對比,讀者卻從中獲得對人物的深刻認識。

文章從平淡的敘述開始,娓娓道來.....本文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完全是一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源于一次輕松的旅游.“去年我和妻子隨團到俄羅斯的海參崴游玩”那里的海顯然與一般的海不同,他寫到: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們瞇著眼睛,把脖子縮進衣領(lǐng),立即成了大自然凜冽威儀下的可憐小蟲.接著他描寫了海鷗吠犬和兵艦,這樣一是交代自己的旅行所見,更主要是渲染氣氛,為下文作一個環(huán)境氛圍的鋪墊.

一幅闡述人生哲理的圖畫背景已經(jīng)涂好,人物接著出場,鏡頭對準了這出戲的兩個主角-----出現(xiàn)在作者視野內(nèi)的垂釣者,一胖一瘦兩個老人.

胖老人的“釣繩上掛了6個小小的釣鉤,每個鉤上都釣上來一條小魚;他把小魚放進桶里,不一會又釣上來6條小魚;瘦老人卻紋絲不動,他緩緩起竿,原來他的釣溝碩大無比,他只想釣大魚.....等到胖老人滿載而歸時,瘦老人什么也沒釣上來,還在與大海對峙.

我們普通觀眾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一個這么胖,一個這么瘦,因為,一個更加物質(zhì),一個更加精神.然而余秋雨并沒有只限于此.他的思維往往有新的角度,他說:胖老人忙忙碌碌釣起一大桶小魚,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舍標(biāo)準堂皇形象,偉大的釣魚者是安坐著與大海進行談判的人類代表,而不是等待大海的瑣碎的施舍,然而作者并不將兩者對立,說”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

作者說:“確實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沒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義?大海多的是魚,誰的豐收都不足掛齒;大黃有漫長的歷史誰的固守都是一瞬間,因此他們的價值都得由對手來證明,可以設(shè)想哪一天,有一個見不到對方,將是何等的恐慌.在這個意義上,最大的對手也是最大的朋友.

說到這,有人會問,余先生怎么不把對手當(dāng)朋友呢?且慢,對手是互相依賴的,誰也離不開誰,而罵秋雨的人依賴余,而余先生卻不依賴他們,前者離開余先生怎么出書,怎么出名呀,所以他們不是對手,也不是朋友.

文章中,作者表現(xiàn)的多方位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余秋雨的博學(xué)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余秋雨散文集篇三

余秋雨,藝術(shù)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xué)者,散文作家

雪--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jīng)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現(xiàn)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shù)姆e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并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fā)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案=ㄏ逻^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余秋雨散文集篇四

社會有某種需要,就有某種職業(yè)。作者故鄉(xiāng)浙江余姚,離上海比較近,20世紀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謀生,當(dāng)時郵政業(yè)務(wù)尚未普及到鄉(xiāng)村,城鄉(xiāng)之間通訊需要專人擔(dān)當(dāng),于是有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yè)?!斑@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譽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dāng)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終年跋涉,非常勞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發(fā)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帶出的信、物。還有額外工作,要經(jīng)常代讀、代寫書信。有時還要充當(dāng)代理人,某個謀生者死了,得盡同鄉(xiāng)情誼,匆匆趕去,代表家屬料理后事,收拾遺物?;氐洁l(xiāng)間,又要通報噩耗,幫著安慰張羅,交送遺物,匯報處置后事的情況?!靶趴汀碧糁桓鄙赖湼5闹負?dān),來回奔忙。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貧窮。老信客干了一輩子,家里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沿途投宿,揀便宜的小旅館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胃病和風(fēng)濕病成了職業(yè)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老信客僅僅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譽,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報噩耗,有的農(nóng)婦竟把他當(dāng)作死神冤鬼,大聲呵斥。送交遺物,還被人懷疑貪占。那個發(fā)了財拈花惹草的同鄉(xiāng)竟誣稱信客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這條路布滿兇險,叫人撐持不了。

但是,社會總體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信客終于不再堅持下去了,人們想起他的好處,常送去關(guān)懷和溫暖,就是那位發(fā)財?shù)耐l(xiāng)后來也向他道歉,并請他接受代辦本鄉(xiāng)郵政的事務(wù)。人們推舉信客當(dāng)老師,信客工作出色,還當(dāng)了小學(xué)校長。他死時,人們紛紛趕來吊唁。

余秋雨散文集篇五

廬山

找到廬山不是專門去旅游,是與一大群文人一起去開會的,時間是1979年夏天。那里召開的,是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文藝理論討論會。

廬山本是夏天開會的好地方,但據(jù)我所知,那里好像從來沒有開過文人大會。原因說起來太復(fù)雜,不管怎樣,現(xiàn)在總算有了第一回。

但是,回過去看,廬山本來倒是文人的天地。在未上廬山之時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好像是我國早期最偉大的文人之一司馬遷“南登廬山”并記之于《史記》之后,這座山就開始了它的文化旅程。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它的文化濃度之高,幾乎要鶴立于全國名山中了。那時,佛學(xué)宗師慧遠和道學(xué)宗師陸修靜曾先后在廬山弘揚教義,他們駐足的東林寺和簡寂觀便成了此后我國文化的兩個重要的精神棲息點。這兩人中間,慧遠的文學(xué)氣息頗重,他的五言詩《游廬山》寫得不錯,而那篇600多字的《廬山記》則是我更為喜愛的山水文學(xué)佳品。但是,使得這一僧一道突然與廬山一起變得文采斐然的,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差不多的時候廬山還擁有過陶淵明和謝靈運。陶淵明的歸隱行跡、山水情懷和千古詩句都與廬山密不可分,謝靈運的名氣趕不上陶淵明,卻也算得上我國文學(xué)史上五言山水詩的鼻祖。這兩位大詩人把廬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詩化墊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個廬山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我國文化史。

綁來的人們似乎一直著迷于慧遠、陶淵明、謝靈運、陸修靜共處廬山的那種文化氣氛,設(shè)想出他們幾個人在一起的各種情景。由頭也是有一點的,例如陶淵明應(yīng)該是認識慧遠的,但他與慧遠的幾個徒弟關(guān)系不好,對慧遠本人的思想也頗多抵牾,因此交情不深。倒是謝靈運與慧遠有過一段親切的交往,其時慧遠年近八旬,而謝靈運還不到而立之年,兩人相差了50來歲,雖然忘年而交,令人感動,畢竟難于貼心,難于綿延。這些由頭,到了后人嘴里,全都渾然一體了。例如唐代的佛學(xué)史乘中已記述謝靈運與慧遠一起結(jié)社,而事實上慧遠結(jié)社之時激才6歲。流傳特別廣遠的故事是慧遠、陶淵明、陸修靜三人過從甚密,一次陶、陸兩人來東林寺訪慧遠,慧遠歷來送客不過門前虎溪,這次言談忘情,竟送過了虎溪,這就使后山的老虎看得不習(xí)慣了,吼叫起來,三人會意而笑,那就是我國古時極有名的佳話『虎溪三笑”。為此,李白、黃庭堅等詩人還特意寫過詩,蘇東坡還畫過《三笑圖贊》,我在鄭振譯著《插圖本我國文學(xué)史》中,也見到過一幅采自“程氏墨苑”的《虎溪三笑》圖。但究其實,陸修靜來廬山的時候,陶淵明已去世34年,而慧遠更已逝去45年。

我深知,道出這個故事的虛假性非常煞風(fēng)景。到底是李白、蘇東坡他們高明,不僅興高采烈地為這個傳說增彩添色,而且自己也已影影綽綽地臍身在里邊。文人總未免孤獨,愿意找個山水勝處躲避起來;但文化的本性是溝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著高層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種聚會,哪怕是跨越時空也在所不惜,而廬山正是這種企盼中的聚會的理想地點。

因此,廬山可以證明,我國文人的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即便是對于隱逸之圣陶淵明,我國文人也愿意他有兩個在文化層次上比較接近的朋友交往交往,發(fā)出朗笑陣陣。有了這么一些傳說,廬山與其說是文人的隱潛處,不如說是歷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達到跨時空溝通的寄托點。于是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東坡、陸游、唐寅等等文化藝術(shù)家紛來沓至,周敦頤和朱熹則先后在山崖云霧之間投入了哲學(xué)的沈思和講述。如果把時態(tài)歸并一下,廬山實在是一個鴻儒云集、智能飽和的圣地了。

古時文人上廬山,自然十分艱苦。他們只憑著兩條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溝。當(dāng)時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匾乏,文人學(xué)士都不強壯,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

周作人、林語堂先生曾刊印過清代嘉慶年間一位叫舒白香的文人游廬山的日記,可以讓我們了解當(dāng)時的一些情況。且抄幾段:

朝晴涼適,可著小棉。瓶中米尚支數(shù)日,而菜已竭,所謂饉也。西輔戲采南瓜葉及野莧,煮食甚甘,予乃飯兩碗,且笑謂與南瓜相識半生矣,不知其葉中乃有至味。

冷,而竟日。晨餐時菜羹亦竭,唯食炒烏豆下飯,宗慧仍以湯匙進。問安用此,曰,勺豆入口逸于著。予不禁噴飯而笑,謂此匙自賦形受役以來但知其才以不漏汁水為長耳,孰謂其遭際之窮至于如此。

宗慧試采養(yǎng)麥葉煮作菜羹,竟可食,柔美過匏葉,但微苦耳。茍非入山既深,又斷蔬經(jīng)旬,豈能識此種風(fēng)味。

這就是我國古時文人游廬山的實際生活。道如此困境而不后悔、不告退,還自得其樂地開著文縐縐的玩笑。在游廬山的文人中,舒白香還不算最苦的,他至少還有學(xué)生和仆人跟隨著,侍候著他,與他說笑。

舒白香在廬山逗留了100天,住過好幾處寺廟。寺僧先是懷疑他是“大官人”,后來又懷疑他是“大商賈”,直到最后寫出《天池賦》貼在寺壁上,僧人才知道他原來是個知名文人。這件事情可以證明,舒白香游廬山時那種雖不免艱苦卻還有點派頭的舉止,與僧人們習(xí)見的游山文人很不相同;當(dāng)時的廬山游客中,最有派頭的已數(shù)“大官人”和“大商賈”,但他們當(dāng)時游山也很不輕松,因此,廬山的行旅總的說來是十分寥落的。

舒白香上廬山是19世紀初年。直到19世紀晚期,情況沒有太大改變。我藏有一部佛學(xué)名著《名山游訪記》,著者高鶴年是一位跋涉天下的佛教旅行家,他在1893年初春上廬山時,看見各處著名佛寺都還在,但“各寺只有一二人居,皆苦行僧”。至于牯嶺,還“荊棘少人行”。但是,僅僅過了,當(dāng)他19再一次上廬山時,景象就大不一樣了。牯嶺已是:

沿山洋房數(shù)百幢,華街亦有數(shù)百家,……嶺上為西人避暑之地,設(shè)有教堂布教,并設(shè)醫(yī)院,利濟貧民。此間夏令時,寒暑表較九江低二十度,故至地道暑者甚眾,昔日山林,今為廛市。

據(jù)此可以推斷,廬山的文化形象是在本世紀初年發(fā)生重大變化的,變化的契機是“西人避暑”,而結(jié)果則是以西方文明為先導(dǎo)的熱鬧。散落在各處山間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斷,但操縱它們興衰的重要杠桿已是牯嶺的別墅、商市、街道??偟恼f來,這兒已不是我國文人的世界。

唐代錢起詠廬山詩云:“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钡缃裨旗F飄散開去,露出來的卻是一個個中外“大官人”、“大商賈”的面影。

當(dāng)然也還是有不少文人來玩玩的。本世紀代有一位詩人就在廬山住過一個半月,但他每天聽到的,已不是山風(fēng)蟲鳴,而是石工筑路造房的號子聲。他從這號子里聽出了石工的痛苦,寫了一首十分奇特的《廬山石工歌》,想把號子傳達給讀者。讀著徐志摩的這首詩不難感悟到,這號子喚來了達官貴人們的一座座別墅,這號子在驅(qū)逐著詩人和他的同行們下山。

過不了幾年,又有一位文人在山上住了幾天便急急下來。他剛剛被一個巨大的政治旋渦放逐,但廬山并不是避身之所,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里也是一個風(fēng)聲鶴喚的焦點。他下山了,到了上海,又到東京,寫了一篇《從牯嶺到東京》,不久,“茅盾”這個名字便出現(xiàn)于我國文壇。

此后,越來越多的政治活動、外交談判、軍事決定產(chǎn)生于廬山。密密層層的云霧,藏進了我國現(xiàn)代史的神秘經(jīng)緯。

難道,廬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緣分?廬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fēng)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鍾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

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來的,但鼓吹得過于響亮了就會遲早引來世俗的擁擠,把文人所吟詠的景致和情懷擾亂,于是山水與文人原先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不見了,文人也就不再擁有此山此水??磥?,這是文人難于逃脫的悲哀。

我們這幫子開會的文人一有空閑就隨著摩肩接踵的旅游者游覽廬山各個風(fēng)景點,東林寺、秀峰、錦繡谷、天橋、仙人洞、小天池、白鹿洞書院、黃龍?zhí)丁⑽謇戏濉灰豢催^去,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詩。腳下有平整光潔的路,耳邊有此起彼伏的叫賣,輕輕便便,順順當(dāng)當(dāng)。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可能以自身的文化感悟與山水構(gòu)成寧靜的往還、深摯的默契,只好讓文人全都蛻脫成游人。

就在這種不無疲頓的情況下突然聽到有一個去處,路遙而景美,連李白都沒有去過,一下子把我們?nèi)技悠饋砹恕D潜闶侨?。趁一天休會,結(jié)伴上路。

早就聽說那是一條極累人的路,但勞累對于1979年的我國文藝理論家們都還不太在意,擺脫劫難不久,對承受辛苦的自信心還有充分的貯留。

話雖這么說,這條路也實在是夠折騰人的了。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山又高,路又窄,氣力似乎已經(jīng)耗盡,后來完全是麻木地抬腿放腿、抬腿放腿。山峰無窮無盡地一個個排列過去,內(nèi)心已無數(shù)次地產(chǎn)生了此行的后悔,終于連后悔的力氣也沒有了,只得在默不作聲中磕磕絆絆地行進。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突然與古時文人產(chǎn)生過對深切的認同。是的,凡是他們之中的杰出人物,總不會以輕慢浮滑的態(tài)度來面對天地造化,他們不相信人類已經(jīng)可以盛氣凌人地來君臨山水,因此總是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讀他們的山水詩常??梢愿械揭环N生命脈流的搏動。在走向三迭泉的竭盡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我終于產(chǎn)生了熔鑄感,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給這座山了,一切就由它看著辦吧。

不知何時,驚人的景象和聲響已出現(xiàn)在眼前。從高及云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的銀簾奔涌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掛。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巖,轟然震耳,濺水成霧。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沖將下來,沒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拼將老命再度沖下,這時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后的沖殺。它挾帶著雷霆竄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峽谷,究竟沖殺得如何,看不見了。它的最后歸宿如何,無人知曉,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因為我們已經(jīng)看到,哪怕接二連三地阻遏它、撞擊它,它都沒有吐出一聲嗚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我們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撼了。急雨般的飛水噴在我們身上,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地站立著,袒示著濕淋淋的生命。

終于,我們找到了一種對應(yīng),一種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很少的對應(yīng)。

記得宋朝哲學(xué)家朱熹很想一睹三迭泉風(fēng)采而不得,曾在一封信中寫道:“聞五老峰下新泉三迭,頗為奇勝,計此生無由得至其下?!彼垉晌划嫾野阉嬒?,帶給他看,看到畫幅時他不斷摩索,聲聲慨嘆。這位年邁的哲學(xué)家也許已從畫幅中看出了一點遠超一般山水奇景的東西,否則何來聲聲慨嘆?但我敢說,沒有親臨其境,再有悟性的哲人也揣想不出一個生命意義上的它。

在古時,把三迭泉真正看仔細又記仔細了的還是那位不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可惜他太忙碌,到哪兒都難于靜定,不能要求他產(chǎn)生太深的感悟。

我不知道在不斷開發(fā)廬山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一天能開通到達三迭泉的汽車路或吊山索道,能構(gòu)筑起可以像徐霞客那樣觀察這個神奇瀑布全貌的現(xiàn)代觀景臺。但毫無疑問,到了那時,我們今天好不容易找到的感悟和對應(yīng)也將失去。“文章憎命達”,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

1990年夏天,廬山舉行文化博覽會,主辦單位發(fā)來請柬要我去講學(xué)。

我因事未能成行。但一展請柬,仿佛看到了牯嶺更為熱鬧的街市,山間更為擁擠的人群。凝神片刻,耳邊又響起三迭泉的轟鳴。

不久聽去了回來的朋友說,文化博覽會是一個吸引游客的舉動,所邀學(xué)者的名字都張貼成了海報,聽課者就是愿意走進來聽聽的過往游人。

一陣云霧又飄到了我的眼底。

洞庭一角

我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fù)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

例子太多了。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岳陽樓,心頭便想;又是它了。1046年,范仲淹倡導(dǎo)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股子京重修岳陽樓罷,要他寫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直到今天,大多數(shù)游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么一個樓的。文章中“先天下之懮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我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構(gòu)建。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于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進得樓內(nèi),巨幅木刻中堂,即是這篇文章,書法厚重暢麗,灑以綠粉,古色古香。其它后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觀被寫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觀。借之現(xiàn)代用語,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罷。在這里,我國文學(xué)的力量倒顯得特別強大。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jié)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游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zhuǎn)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優(yōu)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

地是,浩森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游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yǎng)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沒有這般小。

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了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揪隘的文人學(xué)子,他的氣概確也令人驚嘆,但他所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統(tǒng)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優(yōu)耶樂耶,也是丹墀金鑾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這里,儒家的天下意識,比之于我國文化本來具有的宇宙意識,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這么想著呢,范仲淹身后就閃出了呂洞賓。岳陽樓旁側(cè),躲著一座三醉亭,說是這位呂仙人老來這兒,弄弄鶴,喝喝酒,可惜人們都不認識他,他便寫下一首詩在岳陽樓上: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里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他是唐人,題詩當(dāng)然比范仲淹早。但是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跡掩蓋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呂詩放在一起讀,真是有點“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莊與頑潑,執(zhí)著與曠達,悲壯與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對著這么大個洞庭湖,難道就許范仲淹的朗聲悲抒,就不許呂洞賓的仙風(fēng)道骨?我國文化,本不是一種音符。

呂洞賓的青蛇、酒氣、縱笑,把一個洞庭湖攪得神神乎乎。至少,想著他,后人就會跳出范仲淹,去捉摸這個奇怪的湖。一個游人寫下一幅著名的長聯(lián),現(xiàn)也鐫于樓中: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guān)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淚下。

他就把一個洞庭湖的復(fù)雜性、神秘性、難解性,寫出來了。眼界宏闊,意象紛雜,簡直有現(xiàn)代派的意韻。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罷。我登船前去君山島。

這天奇熱。也許洞庭湖的夏天就是這樣熱。沒有風(fēng),連波光都是灼人燙眼的。記起了古人名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這個“蒸”字,我只當(dāng)俗字解。

推而廣之,我國也是這樣。一個深不見底的海,頂著變幻莫測的天象。我最不耐煩的,是對我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tǒng)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jié)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著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tǒng)的霸座進發(fā)。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shù)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

終于到了君山。這個小島,樹木蔥蘢,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遺跡之多,令人咋舌。它顯然沒有經(jīng)過后人的精心設(shè)計,突出哪一個主體遺跡。只覺得它們南轅北轍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鄰。是歷史,是空間,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風(fēng),把它們堆涌到了一起。

擋門是一個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遺留。說是秦始皇統(tǒng)一我國,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惱火,于是擺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統(tǒng)的最早肇始者,氣魄宏偉,決心要讓洞庭湖也成為一個馴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還是一派開放襟懷。它的腹地,有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墳?zāi)梗h忽瑰艷的神話,端出遠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資格,安坐在這里。兩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飛動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淚,本該讓后代儒生非禮勿視,但她們依憑著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們心族繚亂,不知定奪。

島上有古廟廢基。據(jù)記載,佛教興盛時,這里曾鱗次櫛比,擁擠著寺廟無數(shù)??澙@的香煙和陣陣鍾磬聲,占領(lǐng)過這個小島的晨晨暮暮。呂洞賓既然幾次來過,道教的事業(yè)也曾非常蓬勃。面對著秦始皇的封山石,這些都顯得有點邪乎。但邪乎得那么長久,那么隆重,封山石也只能靜默。

島的一側(cè)有一棵大樹,上嵌古鍾一口。信史鑿鑿,這是宋朝義軍楊么的遺物。楊么為了對抗宋朝,踞守此島,未廷即派岳飛征剿。每當(dāng)岳軍的船只隱隱出現(xiàn),楊么的團隊就在這里嗚鍾為號,準備戰(zhàn)斗。岳飛是一位名垂史冊的英雄,他的抗金業(yè)績,發(fā)出過民族精神的最強音。但在這里,岳飛扮演的是另一種角色,這口鍾,時時鳴響著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墳前徘徊,現(xiàn)在又對著這口鍾久久凝望。我想,兩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現(xiàn)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應(yīng)該有一個龍宮了。井有臺階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龍宮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會相信我們腳底下有一個熱鬧世界。那個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戀情,也有歡愛。一口井,只想把兩個世界連結(jié)起來。人們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飛船正從另外一些出口去尋找另外一些世界。

雜亂無章的君山,靜靜地展現(xiàn)著我國文化的無限。

君山島上只住著一些茶農(nóng),很少閑雜人等。夜晚,游人們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島闐寂無聲。洞庭湖的夜潮輕輕拍打著它,它側(cè)身入睡,懷抱著一大堆秘密。

回到上海之后,這篇洞庭湖的游記,遲遲不能寫出。

突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guān)洞庭湖的新聞,如遇故人。新聞記述了一樁真實的奇事;一位湖北的農(nóng)民捉住一只烏龜,或許是出于一種慈悲心懷,在烏龜背上刻名裝環(huán),然后帶到岳陽,放入洞庭湖中。沒有想到,此后連續(xù)8年,烏龜竟年年定時爬回家來。每一次,都“將頭高高豎起來,長時間地望著主人,似乎在靜靜聆聽主人的教誨,又似乎在向主人訴說自己一年來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經(jīng)歷”。

這不是古時的傳說。新聞注明,烏龜最后一次爬回,是1987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

洞庭湖,再一次在我眼前罩上了神秘的濃霧。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shù)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進發(fā)的樂趣。當(dāng)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沈悶的重復(fù)。因此,我每每以另一番眼光看娥皇、女英的神話,想柳毅到過的龍宮。應(yīng)該理會古人對神奇事端作出的想象,說不定,這種想象蘊含著更深層的真實。洞庭湖的種種測量數(shù)據(jù),在我的書架中隨手可以尋得。我是不愿去查的,只愿在心中保留著一個奇奇怪怪的洞庭湖。

我到過的湖可謂多矣。每一個,都會有洞庭湖一般的奧秘,都隱匿著無數(shù)似真似幻的傳說。

我還只是在說湖。還有海,還有森林,還有高山和峽谷……那里會有多少蘊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國度,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

余秋雨散文集篇六

【原文】

《信客》余秋雨

我國廣大山區(qū)的郵電網(wǎng)絡(luò)是什么年代健全起來的,我沒有查過,記得早年在鄉(xiāng)間,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yè)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種私人職業(yè),不受任何機構(gòu)管理。這個地方外出謀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帶幾封平安家信、帶一點衣物食品的,方圓幾十里又沒有郵局,那就用得著信客了。信客要有一點文化,知道各大碼頭的情形,還要一副強健的筋骨,背得動重重的行李。

細想起來,做信客實在是一件苦差事。鄉(xiāng)間外出的人數(shù)量并不太多,他們又不集中在一個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卻很費腳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著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轉(zhuǎn)八拐,換車調(diào)船,聽他們說說都要頭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運也就賺不了什么錢,他們一概是肩挑、背駝、手提、腰纏,咬著牙齒走完坎坷長途。所帶的各家各戶信件貨物,品種繁多,又絕對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損壞,一路上只得反復(fù)數(shù)點,小心翼翼。當(dāng)時大家都窮,托運費十分低廉,有時還抵不回來去盤纏,信客只得買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艙位,隨身帶點冷饅頭、炒米粉充饑。

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fēng)塵,狀如乞丐。

沒有信客,好多鄉(xiāng)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紐帶。

我家鄰村,有一個信客,年紀不小了,已經(jīng)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讀過私塾,年長后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落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他做信客還有一段來由。

本來村里還有一個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戶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親在上海謀生,托老信客帶來兩匹紅綢。老信客正好要給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個人給家里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后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xiāng)立即傳開他的丑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凄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揣著那只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踐了,可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p>

整整兩天,老信客細聲慢氣地告訴他附近四鄉(xiāng)有哪些人在外面,鄉(xiāng)下各家的門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謀生處該怎么走。說到幾個城市里的路線時十分艱難,不斷在紙上畫出圖樣。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認識,老信客說了又說,比了又比,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xí)慣也作了介紹。

把這一切都說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里哪個茶房可以信托。還有各處吃食,哪一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一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yīng)過接班??墒锹犂先酥v了這么多,講得這么細,他也不再回絕。老人最后的囑咐是揚了揚這只扎傷了的手,說:“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xué)我?!?/p>

年輕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說自己賺了錢要接濟他。老人說:“不。我去看墳場,能糊口。我臭了,你挨著我也會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來就單身一人,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年輕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對老信客的問詢。大半輩子的風(fēng)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F(xiàn)在,他正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著眼,迷迷亂亂地回想著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只,一個個面影。

刮風(fēng)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

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變老。他老犯胃病和風(fēng)濕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說了,怎么沒提起這兩宗病?順便,關(guān)照家人抽空帶點吃食到墳場去。他自己也去過幾次,老人逼著他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和新聞。歷來是壞事多于好事,他們便一起感嘆唏噓。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一定是歷史學(xué)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xiāng)的變遷史料,可惜這兒是山間,就他們兩人,剛剛說出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fēng)。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實在太忙,路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一回家就忙著發(fā)散信、物,還要接收下次帶出的東西。這一切都要他親自在場,親手查點,一去看老人,會叫別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總是人頭濟濟。多數(shù)都不是來收發(fā)信、物的,只是來看個熱鬧,看看各家的出門人出息如何,帶來了什麼希罕物品。農(nóng)民的眼光里,有羨慕,有嫉妒;比較得多了,也有輕蔑,有嘲笑。這些眼神,是中國農(nóng)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終于有婦女來給信客說悄悄話:“關(guān)照他,往后帶東西幾次并一次,不要雞零狗碎的”;“你給他說說,那些貨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個女人家,來強盜來賊怎么辦”……信客沈穩(wěn)地點點頭,他看得太多,對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nóng)村神經(jīng)系統(tǒng),他是最敏感的神經(jīng)末梢。

闖蕩都市的某個謀生者突然得了一場急病死了,這樣的事在那樣的年月經(jīng)常發(fā)生。信客在都市同鄉(xiāng)那里聽到這個消息,就會匆匆趕去,代表家屬鄉(xiāng)親料理后事、收拾遺物?;氐洁l(xiāng)間,他就挾上一把黑傘,傘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鄉(xiāng)間報死訊的人都以倒挾黑傘為標(biāo)記,鄉(xiāng)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個人客死他鄉(xiāng)。來到死者家里,信客滿臉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語氣把噩耗通報??蓱z的家屬會號淘大哭,會猝然昏厥,他都不能離開,幫著安慰張羅。更會有一些農(nóng)婦聽了死訊一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dāng)作了死神冤鬼,大聲訛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聽之忍之、連聲諾諾。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農(nóng)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dāng)作丈夫生命的代價,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點點。紅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聲地匯報在上海處置后事的情況,農(nóng)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

直到他流了幾身汗,賠了許多罪,才滿臉晦氣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麼我也是同鄉(xiāng),能不盡一點鄉(xiāng)情鄉(xiāng)誼?老信客說過,這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dān),來回奔忙。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

信客識文斷字,還要經(jīng)常代讀、代寫書信。沒有要緊事帶個口信就是了,要寫信總是有了不祥的事。婦女們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訴說,信客鋪紙磨墨,琢磨著句子。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diào)理成文縟縟的語句,鄭重地裝進信封,然后,把一顆顆破碎和焦灼的心親自帶向遠方。

一次,他帶著一封滿紙幽怨的信走進了都市的一間房子,看見發(fā)了財?shù)氖招湃艘雅c另一個女人同居。他進退兩難,猶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書信拿出來。發(fā)了財?shù)耐l(xiāng)知道他一來就會壞事,故意裝作不認識,厲聲質(zhì)問他是什麼人。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舉信大叫:“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時髦女郎拆看的,看完便大哭大嚷。那位同鄉(xiāng)下不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信來只是脫身伎兩。為了平息那個女人的哭鬧,同鄉(xiāng)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并把他狃送到了巡捕房。他向警官解釋了自己的身分,還拿出其他許多同鄉(xiāng)的地址作為證明。傳喚來的同鄉(xiāng)集資把他保了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說自己一時糊涂,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xiāng)蒙受陰影。

這次回到家,他當(dāng)即到老信客的墳頭燒了香,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墳頭請老人原諒:從此不再做信客。他說:“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jīng)支持不了?!?/p>

他向鄉(xiāng)親們推說自己腿腳有病,不能再出遠門。有人在外的家屬一時陷入恐慌,四處物色新信客,怎麼也找不到。

只有這時,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常常給失去了生活來源的他端來幾碗食物點心,再請他費心想想通信的辦法。

也算這些鄉(xiāng)村劫數(shù)未盡,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鄉(xiāng)突然發(fā)了善心。此公后來更發(fā)了一筆大財,那位時髦女郎讀信后立即離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鄉(xiāng)處得知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還聽說從此信客已賦閑在家,如此種種,使他深受感動。他回鄉(xiāng)來了一次,先到縣城郵局塞錢說項,請他們在此鄉(xiāng)小南貨店里附設(shè)一個代辦處,并提議由信客承擔(dān)此事。

辦妥了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問鄰里,還親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請他接受代辦郵政的事務(wù)。信客對他非常恭敬,請他不必把過去了的事情記在心上。至于代辦郵政,小南貨店有人可干,自己身體不濟,恕難從命。同鄉(xiāng)送給他的錢,他也沒拿,只把一些禮物收下。

此后,小南貨店門口掛出了一只綠色的郵箱,也辦包里郵寄,這些鄉(xiāng)村又與城市接通了血脈。

信客開始以代寫書信為生,央他寫信的實在不少,他的生活在鄉(xiāng)村中屬于中等。

兩年后,幾家私塾合并成一個小學(xué),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師,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繪聲繪色,效果奇佳。他本來識字不多,但幾十年游歷各處,又代寫了無數(shù)封書信,實際文化程度在幾位教師中顯得拔尖,教起國文來也從容不迫。他眼界開闊,對各種新知識都能容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體諒人,很快成了這所小學(xué)的主心骨。不久,他擔(dān)任了小學(xué)校長。

在他當(dāng)校長期間,這所小學(xué)的教學(xué)質(zhì)量,在全縣屬于上乘。畢業(yè)生考上城市中學(xué)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時,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根據(jù)他的遺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時的鄉(xiāng)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與這位校長有什麼關(guān)系。為了看著順心,也把那個不成樣子的墳修了一修。

【文章賞析】

結(jié)構(gòu)分析

本文可分成四個小標(biāo)題(由于第一章節(jié)通常被刪去,以下為第二至第五章節(jié)小標(biāo)題):

3.辭職**(為什么不當(dāng)信客)詳細概括:揭穿了主顧的敗行遭打罵,誣陷,無奈卸去了差事。

4.轉(zhuǎn)行從教(為什么當(dāng)老師,校長)詳細概括:當(dāng)小學(xué)教師,升為校長,去世后葬在老信客墓旁。吊唁的人很多。

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敘說兩個信客的不同際遇及信客這個職業(yè)在民間的最終消亡,著重刻畫了一個受人尊重的信客形象,贊揚了信客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厚,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質(zhì)。

文章感悟

1.社會有某種需要,就有某種職業(yè)。

故鄉(xiāng)浙江余姚,離上海比較近,20世紀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謀生,當(dāng)時郵政業(yè)務(wù)尚未普及到鄉(xiāng)村,城鄉(xiāng)之間通訊需要專人擔(dān)當(dāng),于是有了信客這種特殊職業(yè)?!斑@鄉(xiāng)間不能沒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譽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輕人,年輕人最終不好回絕,當(dāng)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終年跋涉,非常勞苦。

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發(fā)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帶出的信、物。還有額外工作,要經(jīng)常代讀、代寫書信。有時還要充當(dāng)代理人,某個謀生者死了,得盡同鄉(xiāng)情誼,匆匆趕去,代表家屬料理后事,收拾遺物。回到鄉(xiāng)間,又要通報噩耗,幫著安慰張羅,交送遺物,匯報處置后事的情況。“信客”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dān),來回奔忙。四鄉(xiāng)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貧窮。

老信客干了一輩子,家里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沿途投宿,揀便宜的小旅館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胃病和風(fēng)濕病成了職業(yè)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

老信客僅僅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譽,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報噩耗,有的農(nóng)婦竟把他當(dāng)作死神冤鬼,大聲呵斥。送交遺物,還被人懷疑貪占。那個發(fā)了財拈花惹草的同鄉(xiāng)竟誣稱信客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這條路布滿兇險,叫人撐持不了。

但是,社會總體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信客終于不再堅持下去了,人們想起他的好處,常送去關(guān)懷和溫暖,就是那位發(fā)財?shù)耐l(xiāng)后來也向他道歉,并請他接受代辦本鄉(xiāng)郵政的事務(wù)。人們推舉信客當(dāng)老師,信客工作出色,還當(dāng)了小學(xué)校長。他死時,人們紛紛趕來吊唁。

2.特殊的職業(yè)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質(zhì)。

信客任勞任怨。

他理解在外謀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屬,理解他們的需要與感情。事情不分份內(nèi)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辭,有時候還得忍受無端的猜疑與羞辱。

信客誠信無私。

他銘記老信客的囑告:“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闭\信是這個職業(yè)的生命。誠信以不貪為前提,他潔身自好,從不雁過拔毛,他潔白無瑕,也不怕別人懷疑。

信客待人寬容。

他在發(fā)財?shù)耐l(xiāng)那里遭遇了兇險,他不想讓在外的同鄉(xiāng)蒙受陰影,回鄉(xiāng)后也沒有挑事,不說任何壞話,他保護了一個家庭。

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干。

他年輕時屢屢碰壁,窮愁潦倒,長時間當(dāng)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開闊了,閱歷豐富了,他當(dāng)教師是好樣的教師,當(dāng)校長是好樣的校長,他贏得了社會普遍的贊譽。

余秋雨散文集篇七

在《這里真安靜》這篇文章中,余秋雨寫出了對日本的諷刺與痛恨。一年前就已讀過這篇文章。在嘈雜的書店里,讀著作者對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民族的感慨,覺得很難以理解這個墓地帶給作者的震撼。

我到過一個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夢境。

很多長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個地方,聽我一說,驚訝萬分。

是韓山元先生帶我去的。韓先生是此地一家大報的高級編輯,又是一位滿肚子掌故的鄉(xiāng)土歷史學(xué)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么摸開了我住所的大鐵門,從花園的小道上繞到我臥室的南窗下,用手指敲了敲窗框。我不由竦然一驚,因為除了一位輕手輕腳的馬來亞園丁,還從來沒有人在這個窗下出現(xiàn)過。他朝我詭秘地一笑,說要帶我去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怪地方。我相信了他,他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一點什么的,就沖他繞來繞去繞到我這個窗下的勁頭。

我打開大門,那里還等著兩位女記者,韓先生的同事,也算我在這里的學(xué)生。她們都還年輕,對探幽索秘之類的事,興趣很大。于是,一行四人。其實韓先生也不太記得路了。在車上他托著下巴,支支吾吾地回憶著、囁嚅著。駕車的女記者每到岔道口就把車速放慢,好讓他猶豫、判斷、罵自己的記性。韓先生尋路的表情越艱難,目的地也就變得越僻遠,越離奇。

目的地竟是一個墳地。

新加坡的墳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們葬身他鄉(xiāng)已經(jīng)夠委屈的了,哪能不盡量把墳地弄得氣派一點?但是,這個墳地好生奇特,門面狹小,黑色的舊鐵欄萎萎縮縮。進得里面才發(fā)現(xiàn)占地不小,卻冷冷清清不見一個人影。一看幾排墓碑就明白,這是日本人的墳地?!笆澜缟蠜]有哪一個墳地比它更節(jié)儉的了。你看這個碑”,韓先生用手一指,那只是許多墓碑中的一個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著六個漢字:

納骨一萬余體

碑下埋著的,是一萬余名侵略東南亞的“皇軍”的骨灰。

“再看那邊,”順著韓先生的指點,我看到一片廣闊的草地上,鋪展著無數(shù)星星點點的小石樁,“一個石樁就是一名日本妓,看有多!”

用不著再多說話,我確實被震動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這樣緊縮,擠壓得這樣居促么?而且,這又是一些什么樣的生命啊。一個一度把亞洲攪得暈暈乎乎的民族,將自己的媚艷和殘暴揮灑到如此遙遠的地方,然后又在這里劃下一個悲劇的句號。多少倩笑和吶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jié)了,凝結(jié)成一個角落,凝結(jié)成一種躲避,躲避著人群,躲避著歷史,只懷抱著茂草和鳥鳴,懷抱著羞愧和罪名,不聲不響,也不愿讓人靠近。是的,竟然沒有商人、職員、工人、旅游者、水手、醫(yī)生躋身其間,只有兩支最喧鬧的隊伍,浩浩蕩蕩,消失在這么一個不大的園子里。我們不能不把腳步放輕,怕踩著了什么。腳下,密密層層的萬千靈魂間,該隱埋著幾堆日本史,幾堆南洋史,幾堆風(fēng)流史,幾堆侵略史。每一堆都太艱深,于是只好由艱深歸于寧靜,像一個避世隱居、滿臉皺紋的老人,已經(jīng)不愿再哼一聲。

到底是日本人,擠到了這么一個地方,依然等級森嚴。

一般士兵只立集體墓碑。除了“納骨一萬余體”外,還有一個含糊其詞的所謂“作業(yè)隊殉難者之碑”,也是一個萬人碑,為太平洋戰(zhàn)爭時戰(zhàn)死的士兵而立。另一個“陸海軍人軍屬留魂之碑”,則是馬來西亞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日軍的集體墓,原在武吉知馬山上,后被抗日人士炸毀,日本人在碎墟中打點收拾殘骨,移葬這里。軍曹、兵長、伍長,乃至準尉級的仕官,皆立個人木碑。一根根細長的木樁緊緊地排著,其中稍稍高出周圍的是準尉。少尉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級軍銜大佐,則立大理石碑。

讓開這所有的群體,獨個兒遠遠地坐東面西的,則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陸軍元帥、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寺內(nèi)壽一的大墓。這座墓,傲氣十足,俯瞰著自己的數(shù)萬屬下。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對寺內(nèi)壽一這個名字十分敏感。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后,寺內(nèi)壽一曾被任命為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在他的指揮下,日軍由北平進占山西、陜西、甘肅,直取蘭州。在著名的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中遭受中國軍隊?wèi)K重打擊的板垣師團,也屬于他的部下。這么一個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整個兒浸入血泊的軍閥,最終竟然躲到了這個角落!

我呆呆地佇立著,死死地看著這座墓。我深知,幾乎未曾有過中國人,會轉(zhuǎn)彎抹角地找到這里,盯著它看。那么,今天也算是你寺內(nèi)元帥與中國人的久別重逢吧。你躲藏得好偏僻,而我的目光背後,應(yīng)是華北平原的萬里云天。寺內(nèi)壽一改任南方派遣軍總司令是在1941年10月東條英機上臺組閣之后,他與山本五十六的海軍聯(lián)合艦隊相配合,構(gòu)成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zhàn)爭。他把他在華北的兇殘傾泄到了南洋,從西貢直搗新加坡。他的死亡是在日本投降之后,死因是腦溢血。元帥的死亡,震動了當(dāng)時由英軍看守的日軍戰(zhàn)俘營。正是那些早就被解除武裝、正在受到公審、正在受到全世界唾罵的戰(zhàn)俘,張羅著要為寺內(nèi)壽一筑墳,而且是筑一座符合元帥身份的墳。從我接觸到的一些資料看,為了眼前這座墳,當(dāng)時日軍戰(zhàn)俘營里所發(fā)生的事,今天想來依然觸目驚心。這些戰(zhàn)俘白天在英軍的監(jiān)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定,寺內(nèi)壽一的墓碑必須采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山上曾發(fā)生過日軍和英澳聯(lián)軍的激戰(zhàn),好多石塊都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dāng)年激戰(zhàn)的人去,確定當(dāng)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里開采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這些戰(zhàn)俘開始行動了。他們正兒八經(jīng)向看守他們的英國軍官提出申請,說想自己動手修建戰(zhàn)俘營的宿舍,需要到外面去采伐,搬運一些木料石料。同時,他們又搜集身邊帶著的日本小玩意兒來籠絡(luò)英軍及其家屬。英軍同意了他們的申請,結(jié)果他們開始大規(guī)模地采運石料,不僅為寺內(nèi)壽一,而且為其他戰(zhàn)死的日軍筑墳。柔佛那方染血的巨石完全不像修宿舍的材料,只能在星夜秘密偷運。運到離現(xiàn)在墓地8公里之外一座荒棄的橡膠園里,搭起一個帳篷,用兩天時間刻琢碑文,刻好之后又運到墓地,恭恭敬敬豎好,澆上水泥加固。我現(xiàn)在死死盯著看的,就是這個墓碑。

“軍人,女人,還有文人!”韓山元先生聽我在自言自語,插了一句。是的,這個墳地里,除了大批軍人和女人,竟然還孤零零地插進來一個文人。這位文人的墓,座落在墳地的最東邊。本來,寺內(nèi)壽一的墓座東朝西,俯瞰整個墓地;但這座文人墓卻躲在寺內(nèi)壽一墓的后邊,把它也當(dāng)作了俯瞰的對象。僅僅這一點,就使我們這幾個文人特別解氣。而且墓主還是一位挺有名的日本文學(xué)家:二葉亭四迷。我記得他的像片,留著胡子,戴著眼鏡,頭上的帽子很像中國的氈帽。我應(yīng)該是在研究魯迅和周作人的時候順便了解這位文學(xué)家的,他葬在這里,對我也是個意外。不管怎么說,整個墳地中,真正能使我產(chǎn)生親切感的只能是他了。

二葉亭四迷192月在俄國游歷時發(fā)現(xiàn)患了肺結(jié)核,但是這位固執(zhí)的文學(xué)家不相信醫(yī)生,胡亂自己服藥,致使病情嚴重,后由朋友幫助,轉(zhuǎn)倫敦坐輪船返日本治療。但是,他并沒有能夠到達日本,而是死在由哥倫坡駛向新加坡的途中。就這樣,他永久留在新加坡了。他進墳地是在1909年5月,不僅那些軍人的墳?zāi)惯€一座也沒有,連妓的墳?zāi)挂膊粫袔鬃驗楫?dāng)時,日本妓還剛剛向南洋進發(fā)。二葉亭四迷早早地踞守著這個墳地,他萬萬沒有料到,這個墳地以后會有這般怪異的擁擠。他更無法設(shè)想,多少年后,真正的文人仍然只有他一個,他將永久地固守著寂寞和孤單。

我相信,如果二葉亭四迷地下有靈,他執(zhí)拗的性格會使他深深地惱怒這個環(huán)境。作為日本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一員大將,他最為關(guān)注的是日本民族的靈魂。他怎么能忍心,日日夜夜逼視著這些來自自己國家的殘暴軍士和可憐女性。但是,二葉亭四迷也許并不想因此而離開。他有民族自尊心,他要讓南洋人民知道,本世紀客死外國的日本人,不僅僅只有軍人和女人?!斑€有我,哪怕只有一個:文人!”不錯,文人。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但死的時候不用像那些姑娘那樣隱姓埋名,葬的時候不用像那些軍人那樣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這個三相寓言結(jié)構(gòu)竟然隱匿于鬧市,沉淀成寧靜。民族、歷史的大課題,既在這里定格,又在這里混沌。甜酸苦辣的滋味,彌漫于樹叢,彌漫于草地。鐵柵欄圍住的,簡直是個歷史的濃縮體。我走過許多地方,為曾見過如此具有概括力的所在,概括得令人有點難以置信。

離開墓地之后,我們的車又在鬧市間胡竄亂逛。不知怎么,大家對街上的日本人特別注意起來。顯而易見,今天的日本人在這座城市地位特殊。前幾天讀到本地一位女作家的一篇作品,其中寫到一個年輕繁忙的華族母親把自己幼小的女兒托養(yǎng)在公婆家里,沒想到一年以后,女兒牙牙學(xué)語吐出來的第一句話不是華語,不是方言,也不是英語,而竟然是日語。原來公婆家通用的是夾著日語的英語,而日語的成分又日見提高。這位年輕的母親真正地發(fā)怒了,大聲吼道:“我不能眼看著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成為一個是華人又不像華人的怪物!”

這種現(xiàn)象,在這里比較典型。日本是亞洲首富,經(jīng)濟界人士競相趨附是不奇怪的。你看,就在我們的車窗外,那些最豪華的商店門口,停得最多的是日本旅游團的大客車。一大串專供旅游的人力三輪車從我們的車外慢慢前行,不用細看,坐的大多是日本人。

這時我心中忽起一個念頭,真想走上前去告訴那些坐在人力車上興高采烈的日本朋友:就在這座城市,一個草木掩蔭的冷僻所在,有一個墳地。無論如何,你們應(yīng)該去看看的。我們剛?cè)タ催^。

真的,你們應(yīng)該去看看。

余秋雨散文集篇八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藝術(shù)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xué)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張,不悲傷,沒有什么好詞好句,沒什么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夸張等等,不局限于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寫出讓每個人都嘆為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yōu)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干凈。鳥是不在那里筑窩的,飛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p>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著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里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并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fēng)味。

這樣的文章并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美好?!疤栐趫@子里是顯得特別大?;ㄩ_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

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庇钟羞@樣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余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著美好與真實。

那種意境,遠比夸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nèi)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為它們不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學(xué)學(xué)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一定與眾不同。

本書值得收藏。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余秋雨散文集篇九

這里真安靜(轉(zhuǎn)載)

我到過一個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夢境。

很多長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個地方,聽我一說,驚訝萬分。

是韓山元先生帶我去的。韓先生是此地一家大報的高級編輯,又是一位滿肚子掌故的鄉(xiāng)

土歷史學(xué)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么摸開了我住所的大鐵門,從花園的小道上繞到我臥室的

南窗下,用手指敲了敲窗框。我不由竦然一驚,因為除了一位輕手輕腳的馬來亞園丁,還從

來沒有人在這個窗下出現(xiàn)過。

他朝我詭秘地一笑,說要帶我去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怪地方。我相信了他,他一定會

發(fā)現(xiàn)一點什么的,就沖他繞來繞去繞到我這個窗下的勁頭。

我打開大門,那里還等著兩位女記者,韓先生的同事,也算我在這里的學(xué)生。她們都還

年輕,對探幽索秘之類的事,興趣很大。于是,一行四人。

其實韓先生也不太記得路了。在車上他托著下巴,支支吾吾地回憶著、囁嚅著。駕車的

女記者每到岔道口就把車速放慢,好讓他猶豫、判斷、罵自己的記性。韓先生尋路的表情越

艱難,目的地也就變得越僻遠,越離奇。

目的地竟是一個墳地。

新加坡的墳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們葬身他鄉(xiāng)已經(jīng)夠委屈的了,哪能不盡量把

墳地弄得氣派一點?但是,這個墳地好生奇特,門面狹小,黑色的舊鐵欄萎萎縮縮。進得里

面才發(fā)現(xiàn)占地不小,卻冷冷清清不見一個人影。一看幾排墓碑就明白,這是日本人的墳地。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墳地比它更節(jié)儉的了。你看這個碑”,韓先生用手一指,那只是許多墓

碑中的一個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著六個漢字:

納骨一萬余體

碑下埋著的,是一萬余名侵略東南亞的“皇軍”的骨灰。

“再看那邊,”順著韓先生的指點,我看到一片廣闊的草地上,鋪展著無數(shù)星星點點的

小石樁,“一個石樁就是一名日本妓女,看有多少!”

用不著再多說話,我確實被震動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這樣緊縮,擠壓得這樣居促

么?而且,這又是一些什么樣的生命啊。一個一度把亞洲攪得暈暈乎乎的民族,將自己的媚

艷和殘暴揮灑到如此遙遠的地方,然后又在這里劃下一個悲劇的句號。多少倩笑和吶喊,多

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jié)了,凝結(jié)成一個角落,凝結(jié)成一種躲避,躲避著人群,

躲避著歷史,只懷抱著茂草和鳥鳴,懷抱著羞愧和罪名,不聲不響,也不愿讓人靠近。

是的,竟然沒有商人、職員、工人、旅游者、水手、醫(yī)生躋身其間,只有兩支最喧鬧的

隊伍,浩浩蕩蕩,消失在這么一個不大的園子里。我們不能不把腳步放輕,怕踩著了什么。

腳下,密密層層的萬千靈魂間,該隱埋著幾堆日本史,幾堆南洋史,幾堆風(fēng)流史,幾堆侵略

史。每一堆都太艱深,于是只好由艱深歸于寧靜,像一個避世隱居、滿臉皺紋的老人,已經(jīng)

不愿再哼一聲。

到底是日本人,擠到了這么一個地方,依然等級森嚴。

一般士兵只立集體墓碑。除了“納骨一萬余體”外,還有一個含糊其詞的所謂“作業(yè)隊

殉難者之碑”,也是一個萬人碑,為太平洋戰(zhàn)爭時戰(zhàn)死的士兵而立。另一個“陸海軍人軍屬

留魂之碑”,則是馬來西亞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日軍的集體墓,原在武吉知馬山上,后被抗日人士炸

毀,日本人在碎墟中打點收拾殘骨,移葬這里。

軍曹、兵長、伍長,乃至準尉級的仕官,皆立個人木碑。一根根細長的木樁緊緊地排

著,其中稍稍高出周圍的是準尉。

少尉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級軍銜大佐,則立大理石碑。

讓開這所有的群體,獨個兒遠遠地坐東面西的,則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陸軍元帥、日本南

方軍總司令寺內(nèi)壽一的大墓。這座墓,傲氣十足,俯瞰著自己的數(shù)萬屬下。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對寺內(nèi)壽一這個名字十分敏感。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

后,寺內(nèi)壽一曾被任命為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在他的指揮下,日軍由北平進占山西、陜

西、甘肅,直取蘭州。在著名的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中遭受中國軍隊?wèi)K重打擊的板垣師團,也屬于他

的部下。這么一個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整個兒浸入血泊的軍閥,最終竟然躲到了這個角落!

我呆呆地佇立著,死死地看著這座墓。我深知,幾乎未曾有過中國人,會轉(zhuǎn)彎抹角地找

到這里,盯著它看。那么,今天也算是你寺內(nèi)元帥與中國人的久別重逢吧。你躲藏得好偏

僻,而我的目光背後,應(yīng)是華北平原的萬里云天。

寺內(nèi)壽一改任南方派遣軍總司令是在1941年10月東條英機上臺組閣之后,他與山

本五十六的海軍聯(lián)合艦隊相配合,構(gòu)成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zhàn)爭。他把他在華北的兇殘傾泄

到了南洋,從西貢直搗新加坡。他的死亡是在日本投降之后,死因是腦溢血。

元帥的死亡,震動了當(dāng)時由英軍看守的日軍戰(zhàn)俘營。正是那些早就被解除武裝、正在受

到公審、正在受到全世界唾罵的戰(zhàn)俘,張羅著要為寺內(nèi)壽一筑墳,而且是筑一座符合元帥身

想來依然觸目驚心。

這些戰(zhàn)俘白天在英軍的監(jiān)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

定,寺內(nèi)壽一的墓碑必須采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

山上曾發(fā)生過日軍和英澳聯(lián)軍的激戰(zhàn),好多石塊都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

幾個目睹當(dāng)年激戰(zhàn)的人去,確定當(dāng)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里開采巨石,躲過人們耳

目,拼死長途運來。

這些戰(zhàn)俘開始行動了。他們正兒八經(jīng)向看守他們的英國軍官提出申請,說想自己動手修

建戰(zhàn)俘營的宿舍,需要到外面去采伐,搬運一些木料石料。同時,他們又搜集身邊帶著的日

本小玩意兒來籠絡(luò)英軍及其家屬。英軍同意了他們的申請,結(jié)果他們開始大規(guī)模地采運石

料,不僅為寺內(nèi)壽一,而且為其他戰(zhàn)死的日軍筑墳。柔佛那方染血的巨石完全不像修宿舍的

材料,只能在星夜秘密偷運。運到離現(xiàn)在墓地8公里之外一座荒棄的橡膠園里,搭起一個帳

篷,用兩天時間刻琢碑文,刻好之后又運到墓地,恭恭敬敬豎好,澆上水泥加固。我現(xiàn)在死

死盯著看的,就是這個墓碑。

這一切,竟然都是一個戰(zhàn)敗國的俘虜們偷偷做成的,實在讓人吃驚。我想,如果有哪位

電影大師拍一部影片,就表現(xiàn)一群戰(zhàn)俘在黑夜偷運染血巨石來作元帥墓碑的艱苦行程,一定

會緊扣人心。山道上,椰林下,低聲的呼號,受過傷的肩膀,勒入肌肉的麻繩,搖晃的腳

步,警覺的耳朵,尤其是月光下,那一雙雙不肯任輸服罪的眼睛……

資料告訴我,即使在國際法庭公審和處決戰(zhàn)犯之后,那些日軍戰(zhàn)俘,竟還想盡各種辦

法,通過各種途徑,弄到了每一戰(zhàn)犯處決時灑血的泥土,匯集起來到這個墳地“下葬”,豎

起一個“殉難烈士之碑”。這個碑,我進入墓園不久就看到了的,不知底細的人怎會知道

“烈士”是誰?

韓山元先生曾聽守墓人說,別看這個墳地冷清,多年來,總有一些上年歲的人專程從日

本趕來,跪倒在哪幾座墓碑前獻酒上香,然后飲泣良久。這些年,這樣的老人看不到了,或

許他們也都有了自己的墓碑。于是,墳地真正冷清了,不要說戰(zhàn)爭,就是那星夜運石的呼

號,也已成了遙遠的夢影。但是,只要你不小心走進了這個地方,在這些墓碑間巡脧一遍,

你就會領(lǐng)受到人類精神中極其可怖的一個部分,陰氣森森。這里上下有序,排列整齊,傲骨

嶙峋,好像還在期待著某種指令……

現(xiàn)在該來看看那些可憐的日本妓女了。

論資格,這些妓女要比埋在近旁的軍人老得多。大概從本世紀初年以來,日本妓女蜂擁

來南洋有過幾次高潮,每次都和日本經(jīng)濟的蕭條有關(guān)。而當(dāng)時的南洋,由于橡膠和錫礦的開

采,經(jīng)濟頗為繁榮,大批在國內(nèi)不易謀生的日本少女就不遠千里,給南洋帶來了屈辱的笑

顏。

日本女子的美貌和溫柔使她們很快壓倒了南洋各地的其它娛樂項目,轟轟烈烈地構(gòu)成了

一種宏大的職業(yè)。從雄心勃勃的創(chuàng)業(yè)者到含辛茹苦的錫礦工人,都隨時隨地能找到適合自己

的日本娼寮。各國、各族的嫖客,都在日本妓院中進進出出。在這個時候,日本民族在南洋

的形象,顯得既柔弱又可憐。

既然日妓南下與日本經(jīng)濟蕭條有密切關(guān)系,而經(jīng)濟蕭條又是日本必須向外擴張的根本動

因,那么,不妨說,日本妓女的先來和日本軍人的后到,確實存在著某種因果關(guān)系。讓他們

的墳?zāi)咕o緊靠在一起,好像是故意在搭建一種歷史邏輯。

當(dāng)日本軍隊占領(lǐng)南洋時,原先在這里的妓女再加上軍妓,日妓的數(shù)量更是達到空前,連

著名的南華女子中學(xué)也解散而成了日本藝妓館。這簡直成了一支與“皇軍”可以并駕齊驅(qū)的

隊伍,有人戲稱為“大和部隊”。據(jù)說還有一位日本官員故意向寺內(nèi)壽一總司令報告:“大

和部隊已經(jīng)打進來了?!彼聝?nèi)壽一因此而把不少軍妓遣送回國,但日本妓女真正在南洋的銳

減,則是在日本投降之后。這些已經(jīng)夠屈辱了的女子,無法在更屈辱的大背景下繼續(xù)謀生

了。事實上,即便是戰(zhàn)敗的苦難,她們也比軍閥們受得深,盡管她們遠不是戰(zhàn)爭的發(fā)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2128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