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徑悲劇的讀后感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1 03:37:46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范文(17篇)
時間:2023-12-11 03:37:46     小編:LZ文人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的個人感受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個人經(jīng)歷和感悟,使作品的內(nèi)容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以下是一些讀者對于該書的感悟和體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該書。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一

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發(fā)表時,古典語文學界對之十分失望,而瓦格納則稱贊不已,自此他們開始了親密的交往。但是隨著尼采的思想越發(fā)具有批判性,瓦格納卻最終信奉了基督教之后,他們的友誼終于終結了。

在尼采看來,基督教是一種偽道德,是一種壞良心的體現(xiàn),同情弱者、抑制生命力的張揚,是一種奴隸道德,這是尼采所無法容忍的。1897年尼采離開了巴塞爾,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漫游生活由之開始。也許德國人在骨子里就是漫游者,就像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在詩中對漫游者的歌詠一樣,他們?nèi)绾尾拍苷业桨蚕⒅??在長達十年的漫游中,尼采完成了他一生中多部重要著作。

尼采對于那“理性主義者”蘇格拉底的'看法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這是由于藝術(它總是幻覺的藝術)面對自己的“視角性的”特性、而認識則想要作為普遍的并且把那些個人的視角作為幻覺而拒絕,藝術的現(xiàn)實解讀和理性的現(xiàn)實解讀間的沖突因而就變得公開化。尼采把那敵視藝術的辯證家蘇格拉底有時是看成一個消滅那人生活所需并且使人有生命力的基本價值――幻覺的人,有時又看作是一個批判地有足夠的理智和勇氣去看穿那陳舊的價值并且因此而對那些阻礙人的人格展開的習俗進行清算。

看來尼采是在這之后才對認識中的這種雙義性有一個明確的概觀;而那在藝術的幻覺世界中的雙義的東西則更早就被尼采感覺到了,部分地無疑受了叔本華和瓦格納的影響,部分地也許是通過他自己對于藝術的經(jīng)驗和作為藝術家的經(jīng)驗。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二

前幾日,我們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革”后所作的《幽徑悲劇》。這是一篇批判性的文章,諷刺了那些愚氓之人,以及人們對砍伐古藤這種惡行無動于衷的社會風氣。

我發(fā)現(xiàn)季羨林先生其實是一個細心、對生活有著美好向往的人。下面,就讓我們慢慢品讀一篇令人憂傷的文章吧!

讀完這篇文章,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作者對這顆古藤的熱愛就像對朋友一樣。第九段介紹了古藤的歷史。經(jīng)過了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這顆古藤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它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風雨雨。此時的“十年浩劫”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在那個數(shù)都不容易熬過來的時代,可作者卻熬下來了;在那個人都不容易熬過來的時刻,這顆古藤卻活下來了。可見他們的感情之深。在文革期間,作者也曾遭到迫害,他在文中寫道“每到春天,我在悲憤、惆悵之余,唯一的一點安慰就是幽徑中這一顆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聽到嗡嗡的風聲,頓覺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由此看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和古藤的親密關系。

因為作者非常喜歡這顆古藤,所以當古藤被害時,貌似只有作者一人悲傷。“人生必經(jīng)還是以個荊棘叢。”從這句話看出作者對生活中美好東西失去的失望。被砍斷的藤蘿,形如吊死鬼一般,沒有了根上養(yǎng)料的供給,它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死去。“古藤上的紫花還在微笑,但它們不久就會微笑不下去,連哭泣也沒有地方了?!笨闯鲎髡咝闹械谋瘧嵟c同情。

關于殺藤兇手,文中明確寫道“毀于愚氓之手”,“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還有“在茫茫人世中,爭名于朝,爭利于世”的那些人,“哪里有閑心來關懷一顆古藤的死活呢?”

在這幾個句子里,我讀出了作者心中的憤怒。作者揮舞著筆桿告訴人們:“這古藤的死,預示著這個時代的悲劇,一個民族的悲劇。”作者努力地去使讀者們覺醒,希望他們有所改變。

目睹這一悲劇的除作者外,還有燕園中人。不用說,從這點可以看出,作者心靈的高尚以及世人的麻木。我在讀文章最后一段的時候,心中也有一絲悲傷,我要做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細心觀察,慢慢品味人生之美麗。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三

季老筆下的幽徑在燕園,臨后湖。每逢夏日,必定是季荷飄香,沁人心脾。幽徑很幽靜,人跡罕至,卻是靜美非常,令人心曠神怡。仿佛整個人都融合到了自然里。

幽徑有一藤蘿,沒有另幾株長的位置討喜,沒人來欣賞。無棚無架,無人來看,孤傲孤單的`暗自生長。正因他年事已高,長的又粗又壯,盤旋在樹干之上,回繞在樹枝之間。年年開出經(jīng)久不敗的紫葡萄似的花,藏在深深綠葉中,輕易不露面,像閨閣中羞澀的少女,點綴著綠葉濃碧,一串一串兒的,可謂是“綠肥紅瘦”。古藤無人鑒賞,倒也自得其樂,長的既婀娜又雄壯,比溫室弱花強得多。

古藤,一直沉默不求人賞的古藤,竟也被拉出來批判。他又怎么知道“修正主義”,他向來不關心人類的事情,卻被平白的扣上了一頂大帽子。他自顧自的攀爬,開花,生長,不求人夸贊其美麗,只是要一個靜靜的空間讓他生活罷了??删瓦@樣都被異化了。幾株古藤仿佛礙著了那些愚氓的眼,非得拎出來,肆意蹂躪。古藤不會說話,不會反擊,只會默默承受,而他們卻樂滋滋的批判無辜的古藤。

好在,幽徑的那株古藤因為他平淡中的平淡而被忽視了。只是比原來更加孤單,他的朋友都在浩劫里被砍伐,逃過這一劫,季老正撫胸長嘆,古藤也就這樣死掉了。那時恰是初春,藤蘿初綻紫色小花,剛開始微笑迎接陽光,就這樣匆匆的被砍了。再也不會有新的花開出來,藤蘿死了。美被毀滅了。悲劇開始張牙舞爪的露出他猙獰的面孔。季老還未開始喜悅,就又要開始悲慟了。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就這樣被無情的掐滅了,僅剩一縷孤煙,仿佛一聲不甘愿的嘆息。那藤蘿成了枯干的死枝,垂在半空,威風緩慢吹過,幽幽地搖晃著,好像隨時能伸出手來扼住來人的喉嚨,似怨恨又似悲鳴的控訴他的冤死!

總之,古藤死了。不論為什么砍掉它。這不僅是幽徑悲劇,更是燕園悲劇,全人類的悲劇!為一己私利而忽略大局,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自然卻來自于自然的人啊,多么可悲荒唐!當人類以為自己已經(jīng)征服了自然的時候,自然正在慨嘆著人類的可悲,而人,已經(jīng)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悲劇中,像一個小丑,卻無法自拔。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四

幽徑中的幽靜古藤在展示著他那獨特的美,在向人傾訴著的悲劇,在向人講述著中國的風云變化??伤罱K還是死了,死在了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現(xiàn)在,久居都市的人們,已經(jīng)很少注意到路旁為人們增添綠色的植物,甚至有人會覺得:“奧?馬路旁邊還有樹?”如今的城市中,賣得營養(yǎng)品很多,人們都靠吃這些老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誒我們制造、過濾氧氣的植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者說,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還有閑心注意路旁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氧氣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見得萬人游逛,卻不見一個佇立在樹下。

一年到頭,只有植樹節(jié)時人們才去關心它們。而這,也不是人們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單位、企業(yè)組織員工們植樹。而這時,商家們也找住了時機,拼命地把樹苗的價錢提高,達到自己的利益。

當今的世界,人類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場戰(zhàn)斗展開了,人們都為了爭奪錢、權而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破壞自然之美。就這樣,季羨林老先生親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戰(zhàn)爭是可以停止的,那人們,何時才能停止這場戰(zhàn)爭呢?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五

在這兩天,老師一共花了三堂課的時間,來為我們解讀《幽徑悲劇》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應該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還要加深學習才行。所以,我開始仔細地品讀尋找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地方學習、借鑒,以幫助我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文章從用詞來說,在大量的現(xiàn)代語匯之中,兼用一點文言語匯,如“漠然”“瀲滟”“誅伐”“疾趨”“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時,也使用了不少成語及一般的四字短語,如:“司空見慣”“等閑視之”“曲徑通幽”“盤曲而上”“魯?shù)铎`光”“閑情逸致”“月白風清”等。而這些詞匯對于我來說有些許還真沒有見過,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提高了許多。

文章從句式來說,多用對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綠葉接天,紅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強”“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等,寫出當時動蕩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描述下來。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變化的句式中,也顯出一種嚴謹。如:“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濃烈”“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從而你會看出作者對古藤的側面熱愛。語言雖然不說,但是已經(jīng)從問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個人知道,說明了古藤的渺小。人們的漠不關心與作者對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雖然只是口語,但你也會感到一份純粹和優(yōu)美。如文章開頭所寫:出家門,向右轉(zhuǎn),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顯得十分簡潔、親切,并有一種情味在其中。通過這篇文章我體驗到了寫作也是一種美,并能給人帶來享受。對我今后的作文會有很大幫助,我會把精華灌輸?shù)浇窈笪业奈恼吕飦怼?/p>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六

家門前的這條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羨林先生的《幽徑悲劇》里的小徑,“因為天天見面,也就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遍T前的這條路是用紅色的磚塊鋪成的,因為不斷有鞋子和車輪的踏過、駛過,它已經(jīng)變得坑坑洼洼,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滿臉皺紋。但是,它卻留下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如果說季老先生的那條幽徑是悲劇的話,那這條路就是喜劇了。

這條路鋪成的時候,我才學會走路。聽媽媽說,那時候,她總是領著我在這條路上練習走路。媽媽讓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幾步,蹲下,我踉踉蹌蹌地撲到媽媽的懷中。

小時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爺爺拿著小板凳坐在小路邊,看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爺爺講《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條小路和我一起認真傾聽著爺爺動人的故事,嫦娥姐姐為不讓壞人吃下仙藥而自己吃下仙丹,飛向了寒冷的月宮而不能與家人團聚了。無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織女的家庭,從此天河兩隔,難得團聚,我們聽得好感動,好傷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邊有一棵石榴樹,一到秋天,樹上就掛滿了只有雞蛋大小的紅石榴,像一盞盞小燈籠,我們這群孩子看到這么美的石榴樹,不忍心摘下這些紅通通的“小燈籠”,只是輕輕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我們看了都覺得心疼,便把彩帶系在樹枝上,小石榴樹又充滿了生機。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戲、打鬧,好不熱鬧??墒遣痪煤?,因為路太窄影響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們也不常來玩了,小路顯得寂寞。為了讓小路恢復往日的生機,我在路旁種了些迎春花,現(xiàn)在的小路又和從前一樣生機勃勃了。

踩著小路我一天天長大。我也越來越懂得,美的事物絕不可毀滅,世界上應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惡丑。

這條路留給我的回憶真的很多,它見證了我的成長!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七

家門前的這條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羨林先生的《幽徑悲劇》里的小徑,“因為天天見面,也就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遍T前的這條路是用紅色的磚塊鋪成的,因為不斷有鞋子和車輪的踏過、駛過,它已經(jīng)變得坑坑洼洼,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滿臉皺紋。但是,它卻留下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如果說季老先生的那條幽徑是悲劇的話,那這條路就是喜劇了。

這條路鋪成的時候,我才學會走路。聽媽媽說,那時候,她總是領著我在這條路上練習走路。媽媽讓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幾步,蹲下,我踉踉蹌蹌地撲到媽媽的懷中。

小時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爺爺拿著小板凳坐在小路邊,看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爺爺講《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條小路和我一起認真傾聽著爺爺動人的故事,嫦娥姐姐為不讓壞人吃下仙藥而自己吃下仙丹,飛向了寒冷的月宮而不能與家人團聚了。無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織女的家庭,從此天河兩隔,難得團聚,我們聽得好感動,好傷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邊有一棵石榴樹,一到秋天,樹上就掛滿了只有雞蛋大小的紅石榴,像一盞盞小燈籠,我們這群孩子看到這么美的石榴樹,不忍心摘下這些紅通通的“小燈籠”,只是輕輕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我們看了都覺得心疼,便把彩帶系在樹枝上,小石榴樹又充滿了生機。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戲、打鬧,好不熱鬧??墒遣痪煤螅驗槁诽绊懡煌ǘ豢车袅?,伙伴們也不常來玩了,小路顯得寂寞。為了讓小路恢復往日的生機,我在路旁種了些迎春花,現(xiàn)在的小路又和從前一樣生機勃勃了。

踩著小路我一天天長大。我也越來越懂得,美的事物絕不可毀滅,世界上應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惡丑。

這條路留給我的回憶真的很多,它見證了我的成長!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八

國學大師季羨林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幽徑悲劇》。如果時隔十年再來重新品讀這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多么切合當下的社會生活現(xiàn)狀啊。

燕園中的幽徑,每天都有許多人來來去去地走過,但是心思細膩者,無幾。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或許按照成功學的種種理論,這是目標,是堅持,做大事就該心無旁騖,一沖到底??墒聦嵤牵@樣的人,雖然成了大事,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鳥,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時的老夫子,我們姑且稱之為古代的“校長”吧,以嚴厲而聞名,戒尺教鞭樣樣齊全,打起來可真沒個輕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話語,也難怪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長們呢,個個都在相互比較,比誰更幽默,比誰更受學生歡迎,演講生動精彩,舉的事例讓人或感動,或震驚,或憤怒,或大笑。這說明什么?說明現(xiàn)在的人們和以往不同,我們開始慢慢注重心靈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體驗,不再一味地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而導致整個社會毫無生氣。

我們一家昨天去公園散步,看到一群年輕媽媽在為她們的女兒摘花,那些開得正艷的月季,就這么被拔了起來,被呆在了本不該是它們呆的地方。母親在我身邊哀怨地說道:“可惜了這么漂亮的花兒?!闭f完便別過頭去,不愿再看。這時,我對母親竟有一種特別的敬意了,也許自小就在深閨中的母親,對這些東西特別敏感吧。

我盼望著有一天,季老說的“十字架”會交給我們每個人來背負。這是一種社會對于自然的愧感。

在這兩天,老師一共花了三堂課的時間,來為我們解讀《幽徑悲劇》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應該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還要加深學習才行。所以,我開始仔細地品讀尋找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地方學習、借鑒,以幫助我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文章從用詞來說,在大量的現(xiàn)代語匯之中,兼用一點文言語匯,如“漠然”“瀲滟”“誅伐”“疾趨”“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時,也使用了不少成語及一般的四字短語,如:“司空見慣”“等閑視之”“曲徑通幽”“盤曲而上”“魯?shù)铎`光”“閑情逸致”“月白風清”等。而這些詞匯對于我來說有些許還真沒有見過,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提高了許多。

文章從句式來說,多用對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答”“綠葉接天,紅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強”“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等,寫出當時動蕩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描述下來。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變化的句式中,也顯出一種嚴謹。如:“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濃烈”“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從而你會看出作者對古藤的`側面熱愛。語言雖然不說,但是已經(jīng)從問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個人知道,說明了古藤的渺小。人們的漠不關心與作者對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雖然只是口語,但你也會感到一份純粹和優(yōu)美。如文章開頭所寫:出家門,向右轉(zhuǎn),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顯得十分簡潔、親切,并有一種情味在其中。通過這篇文章我體驗到了寫作也是一種美,并能給人帶來享受。對我今后的作文會有很大幫助,我會把精華灌輸?shù)浇窈笪业奈恼吕飦怼?/p>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九

悲劇,每個人都會有,它可以使人失去信心。悲劇,這個詞是喜劇的反義詞,就一個字的差別,就可以決擇一個人的心情與命運。

但《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里的人非常的堅強。在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五人一起出發(fā)到南極去探險,他們路途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們還是沒有退縮。而且他們在路途中還會互相幫助,就像是埃文斯瘋了,可是他們還是不會扔下他。

斯科特這些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德,互相幫助的精神。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

幽徑中的幽靜古藤在展示著他那獨特的美,在向人傾訴著十年浩劫的悲劇,在向人講述著中國的風云變化。可它,最終還是死了,死在了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現(xiàn)在,久居都市的人們,已經(jīng)很少注意到路旁為人們增添綠色的植物,甚至有人會覺得:“奧?馬路旁邊還有樹?”如今的城市中,賣得營養(yǎng)品很多,人們都靠吃這些老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誒我們制造、過濾氧氣的植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者說,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還有閑心注意路旁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氧氣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見得萬人游逛,卻不見一個佇立在樹下。

一年到頭,只有植樹節(jié)時人們才去關心它們。而這,也不是人們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單位、企業(yè)組織員工們植樹。而這時,商家們也找住了時機,拼命地把樹苗的價錢提高,達到自己的利益。

當今的世界,人類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場戰(zhàn)斗展開了,人們都為了爭奪錢、權而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破壞自然之美。就這樣,季羨林老先生親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戰(zhàn)爭是可以停止的,那人們,何時才能停止這場戰(zhàn)爭呢?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一

國學大師季羨林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幽徑悲劇》。如果時隔十年再來重新品讀這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多么切合當下的社會生活現(xiàn)狀啊。

燕園中的幽徑,每天都有許多人來來去去地走過,但是心思細膩者,無幾。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蛟S按照成功學的種種理論,這是目標,是堅持,做大事就該心無旁騖,一沖到底??墒聦嵤?,這樣的人,雖然成了大事,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鳥,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時的老夫子,我們姑且稱之為古代的“校長”吧,以嚴厲而聞名,戒尺教鞭樣樣齊全,打起來可真沒個輕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話語,也難怪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長們呢,個個都在相互比較,比誰更幽默,比誰更受學生歡迎,演講生動精彩,舉的事例讓人或感動,或震驚,或憤怒,或大笑。這說明什么?說明現(xiàn)在的人們和以往不同,我們開始慢慢注重心靈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體驗,不再一味地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而導致整個社會毫無生氣。

我們一家昨天去公園散步,看到一群年輕媽媽在為她們的女兒摘花,那些開得正艷的月季,就這么被拔了起來,被呆在了本不該是它們呆的地方。母親在我身邊哀怨地說道:“可惜了這么漂亮的花兒?!闭f完便別過頭去,不愿再看。這時,我對母親竟有一種特別的敬意了,也許自小就在深閨中的母親,對這些東西特別敏感吧。

我盼望著有一天,季老說的“十字架”會交給我們每個人來背負。這是一種社會對于自然的愧感。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二

我合上書,閉上眼睛,情緒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浮現(xiàn)著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暴風雪中奮勇前進的身影。

這篇文章講述了在19底,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極展開的一場富于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結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敗,斯科特在回到時與嚴寒搏斗了兩個多月后,最后長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這其中,斯科特偉大的精神和悲壯的結局也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抨擊和震撼。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一次去歡樂谷游玩的一次經(jīng)歷。

那天,我和同學去歡樂谷玩,一進大門,同學們便直奔歡樂谷三期——那兒有很多驚險的娛樂設施,我是一個比較膽小的人,望著同學們躍躍欲試的身影,我卻很膽怯,但同伴似乎覺察到了我和她們的不一樣,于是紛紛鼓勵我,在推推搡搡中,我被她們拉到了“ufo”去排隊。

不容我多想,機器開動了,我們坐在一個大圓盤上,在“u”行動軌道上感受著天旋地轉(zhuǎn)的感覺,我像一只螞蟻,在圓盤上任由擺布,我感到身體里五臟六腑似乎也在隨著“ufo”的運動翻來覆去地轉(zhuǎn),我閉上了眼睛,生怕機器失靈把我給甩了出去,突然,我的耳邊聽到了同伴們的尖叫聲,于是我也放開嗓門尖叫起來,在風的陪伴下,在尖叫聲的回蕩中,我拋開了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學習上的一切困難,感受著這在空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寧靜”。那一刻,我真的釋然了,那一刻,我真的放開了,那一刻,我真的變得勇敢了!

和斯科特的挑戰(zhàn)人類自我的壯舉相比,我這次去游玩的經(jīng)歷實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但透過這次經(jīng)歷,使我以后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勇敢,更堅毅,更自信?!皩τ谌祟悂碚f,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也許,在這次探險中,斯科特和阿蒙森付出了同樣的努力,甚至更多,為什么他就是一個一文不值的失敗者?不,不是,在茨威格看來,在我們看來,斯科特一行人同樣也是勝利者,因為他們也到達了南極極點,甚至,從某種好處上來說,他們比阿蒙森還要偉大,因為他們身上永不言棄,為事業(yè)獻身的品質(zhì),以及群眾主義精神在熠熠生輝,他們是英國乃至全世界的英雄!

在南極這片荒無人跡的土地上,斯科特一行人已永遠地長眠在那里,但他們這次偉大的杯具卻會激勵著我以及無數(shù)的人在應對困難時更勇敢,更頑強,更堅定!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三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題記。

我曾經(jīng)閱讀過許多東野圭吾的小說,這周我所閱讀的,便也是東野圭吾的《悲劇人偶》。

整本書以一個人偶為線索展開描寫。一開始,便已介紹這個人偶會給主人帶來不幸,后又以三位與其關系密切的人離奇死亡輔以證明,最終通過一系列調(diào)查,解開了這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

文章雖然是在解謎,事實上,你所看到的是另一個更可怕的謎團,在書中過半的內(nèi)容上,看似已經(jīng)找到了真兇,然則不是,你所看到的只是兇手想要讓你看見的,是被掩飾之后的“真相”。受害者當時只是假死,以便于栽贓陷害給“兇手”,卻不曾想被自己的同伴設計了,最終離開了人世,所以也導致人們在探索“真相”的過程中,一步步把事實給推遠了。

書中有一個很巧妙的設計,利用鏡子營造被害人自殺的場景。我們都知道折射的原理,想要達到“模擬自殺”效果并不難,只需要在正確的位置上擺一面合適角度的鏡子,就可以讓你從正東方向看到的,誤認為是正北方向上看到的。

這也是我十分佩服東野圭吾的原因之一。寫推理小說,首先要對整本書的事情構造非常清楚;再者要有嚴密的思維,否則,就一下子被讀者看出了真相;其次要對故事設下多個鋪墊,利用好每一個轉(zhuǎn)折點,使文章曲折離奇,出人意料;最后則是對知識的運用。東野圭吾能將這幾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實屬不易。

在回到文章本身,我認為它傳遞了一種“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思想。我們會毫不動搖地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從沒有想過以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沒有想到這到底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還是一個完美的計劃,這導致我們自己往往會變得很固執(zhí),對事物的探究反而會弄巧成拙。所以有時候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所沒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假的。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四

東野圭吾的小說,很久沒讀??雌饋砗芸欤伺家暯堑某尸F(xiàn)有一定的不同,看似柔弱的一方設計了整個案件的發(fā)展,沒有人會想到,也少有人會選擇去猜測。

還是起于利益的紛爭,太多利益的誘惑讓人無法脫身,一步錯步步錯,不過是一個連環(huán)反應所導致的最終結局,大抵有的更多的也是一種惋惜,畢竟從頭到尾都沒有放棄過的偽造,不過是希望浪子的回頭。

賴子的一躍而下是一種難隱的騙局,利用視覺帶來的.偏差只是為了掩蓋存心殺害的事實。

明明不曾與人為害卻落得這般地步,只是說人心險惡有時不是個體的不同就能夠去改變的事實。

或許是恰巧,或許就是命運所安排的絲絲入扣,所看到的事實,卻也不過只是想要拯救。

不過是對于很多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沉默,那個家里本就沒有多少人喜愛兩人的存在,對于死亡,有的想法也就只是一種罪有應得。

所以就算是知道了,也就只是當作沉默。

只是苦心不被人知,不過是害怕計謀暴露后自身的處境,一而再再而三的行為對于家中人就只是忍無可忍。

他們早就知道了最初的原因卻也不過只是選擇閉口不談接受那個孩子的存在。

不是所有的原諒都會換來感激,也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會換來一種結束。

也可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這么多人,不過是在無意之間成為小女孩的傀儡,一步步走入女孩設計的圈套之中。

女孩所做的一切,也不過都是為了母親復仇,利用喜歡,利用仰慕來掩蓋自己的所有目的,任誰都會后背發(fā)涼。

即便她的腿讓她去不了更遠的地方,她能夠做到想要做到的,能夠被人肯定而不只是一味的忽略就能夠帶來更大的幸福。

悲劇人偶,不過是目睹了這一切,不過是恰好參與到了悲劇之中,又何嘗有過招引悲劇的行為。

只是不幸目睹了這一切,不過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參與到每一起案件之中。

塵埃落定,一切結束。只是惆悵,的確算是揣摩人心所策劃的一場復仇。

之后只是希望她能夠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不只是牽扯在這一場又一場的夢境之中,一切早該結束,親手畫上的句號,或許,也是一種幸福。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五

痛苦被看成了意志在快樂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必要條件和副產(chǎn)品。

叔本華認為,悲劇是把個體生命的痛苦和毀滅展示給人看,其作用就算使人看穿生命意志的虛幻性,從而放棄生命意志,所以悲劇是”意志的清醒劑“。尼采卻認為,悲劇不但沒有因為痛苦和毀滅而否定生命,相反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和毀滅,把人生連同其缺陷都神話了,所以稱得上是對人生的”更高的神化,造就了“生存的一種更高的可能性”,是“肯定生命的最高藝術”。

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兩者綜合起來,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謊言......為了生活而需要謊言,這本身是人生的一個可怕又可疑的特征。

在這本書里,悲觀主義是被看做‘真理’的,但是真理并非被看做最高的價值標準。這本書甚至是反悲觀主義的,即在這個意義上:它教導了某種比悲觀主義更有力、比真理”更神圣“的東西——藝術......藝術比真理更有價值。

自蘇格拉底之后,科學主義世界觀迅速戰(zhàn)勝了由神話、希臘悲劇、前蘇格拉底哲學所代表的審美世界觀,在歐洲思想中取得了長久的支配地位。科學主義世界觀的核心是一種”形而上學妄念“,即堅信”思想循著因果律的線索可以直達存在至深的深淵“,憑借邏輯可以把握世界的本質(zhì)。

科學主義世界觀的支配產(chǎn)生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在生存狀態(tài)上,由于回避人生根本問題,“用概念指導人生“,使現(xiàn)代人的生存具有一種”抽象性質(zhì)“,敷在人生的表面,靈魂空虛,無家可歸。現(xiàn)代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必然反映到文化上,其表現(xiàn)是精神上的貧困和知識上的貪婪。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六

《悲劇的誕生》一書中,尼采所表達的悲劇藝術觀念:第一,藝術是對夢境的模仿,悲劇藝術代表希臘人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第二,藝術歡樂源于酒神狂醉的忘我體驗。人們在悲劇合唱隊里獲得個體生命消失的體驗,實現(xiàn)了對終極命運的消解。第三,希臘悲劇是阿波羅形象與狄俄涅索斯精神的結合物,阿波羅形象是希臘悲劇的舞臺形式,狄俄涅索斯精神則是希臘悲劇要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第四,悲劇的功能在于以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獲得暫時的解脫。

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要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xiàn),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xiàn)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zhì),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悲劇,悲劇是主角與占優(yōu)勢的力量如命運、環(huán)境,社會之間沖突的發(fā)展,最后達到悲慘的或災禍性的結局。是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以表現(xiàn)主人公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及其悲慘結局為基本特點這是悲劇的含義。

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xiàn),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xiàn)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fā)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zhì),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悲劇的誕生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交融下形成的,但是兩者發(fā)生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不同。酒神精神代表了原始痛苦,日神精神通過主動性假象完成了把酒神精神代表的原始痛苦上升為悲劇的關鍵一步;悲劇作為一種藝術,需要具備藝術所具有的特點,所以悲劇誕生離不開作為藝術化進程的阿波羅精神這個關鍵因素;酒神精神代表的形而上的慰藉并不能產(chǎn)生藝術沖動,藝術沖動源于日神精神所代表的個體化原理,個體化原理表現(xiàn)為時問性和反復性,最后日神精神就是通過時間與永恒的并存成為了悲劇誕生的關鍵因素。因此,可以說日神精神是悲劇誕生的關鍵因素。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采,在悲劇中發(fā)掘出屬于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采,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尼采一心想通過藝術來拯救人類,他很早就聲稱“只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劇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員,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觀眾”,他將此歸納為戲劇的原始現(xiàn)象:看見自己在自己面前變形,現(xiàn)在舉手投足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身體,進入了另一個人物。這種膨脹著生命力的演出,無疑給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這種“酒神的興奮”中,他在悲劇里尋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極樂,他的審美觀忽然變得簡單至極,他寫道: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斷觀看一場生動的游戲,不斷在一群幽靈的包圍中生活,那他就是詩人;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改變自我,有要到別人身體和靈魂中去向外說話的欲望,他就是戲劇家。因此,歐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劇,是無法獲得尼采的認同的,這個被視為蘇格拉底同盟的人將悲劇效果更換成日神式的戲劇化史詩。尼采說“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會有的一個特征,他對必然的套路幾乎藏而不露,讓它作為偶然事件出現(xiàn)”,所以他覺得歐里庇得斯戲劇中的那種一開始就在主人公自述里就昭示了全劇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種在戲劇中一遇到危難就有“天神解圍”的大團圓結局是多么可笑,他不可以接受這種對悲劇的謀殺,他甚至不承認這是藝術。

尼采在書中以探討古希臘悲劇的起源為線索,闡述了以蘇格拉底為轉(zhuǎn)折標志的古希臘前后期文化的根本區(qū)別,對弘揚人的自然生命、以勇士般的、審美的態(tài)度對待個體生命根本性悲劇命運的前期古希臘文明大加推崇,指出人具有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兩種根本性的對立沖動,前者以理性的靜觀創(chuàng)造外觀的幻境,維護個體以獲得生存的意義;后者以個體化的毀滅為手段,返歸作為世界本原的原始生命沖動,從而獲得最高的審美愉悅和生存意義。兩者的統(tǒng)一產(chǎn)生了古希臘悲?。粚徝朗侨速囉谏娴奈ㄒ粌r值。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七

尼采在這本書的后序里,直言不諱的說他年輕時候的這部著作是非常混亂而無序,有奇特的論點和巨大野心卻缺乏論據(jù)的天書(天書是我起的,跟他老人家沒關系)。我總能想象到這本書在當時,甚至直到今天,他的批判面之廣,批判力度之大,他的極端個人經(jīng)驗的感性化論述,足以導致這是本離經(jīng)叛道的禁書。這本書的知己少之又少,其中一條就是要對古典音樂有極為深入的理解和專業(yè)度,這就已經(jīng)勸退了不知道多少讀者,更別說這個讀者還得有個異常健康和強韌的思想覺悟和藝術家般的卓越審美能力,再不濟至少也得“忍受”得了他啰嗦混亂的夢囈般的文字(我完全屬于這個范疇的讀者)。而他的打擊面的“敵人”多之又多:宗教不可信、道德很虛偽、科學家太崇拜理性、學術界太學究,蘇格拉底完全錯錯錯,甚至他的哲學之師叔本華也免不了被他委婉的批評其觀念的狹隘悲觀,他就像個孤獨的勇士,存心要和現(xiàn)代文化的一切成果唱反調(diào),他試圖重估一切價值,顛倒因果邏輯,抽掉你活著的一切意義,然后像個嚴厲的完美主義者高聲令喝道:扔掉那些虛無的拐杖,從現(xiàn)在起靠自己的意志力而活,不但要勇敢的活,更要快慰的死!不但要像個藝術家那樣用審美的角度思考人生,更要學會超越自我,洞察永恒。

那個永恒的真理就是:活著沒有意義,人就是在生與死的動態(tài)循環(huán)里的產(chǎn)物,其個體生命的活著的狀態(tài)只是宇宙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一小段截屏而已。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本書的重點在于悲劇如何誕生,以古希臘神話悲劇為切入點,代入了他的神神叨叨的日神論和酒神論,但尼采這種有著堅強意志的人來說,這卻是一本反悲觀主義的書,這種肯定生也直面死的境界,是超越了膚淺的世俗化樂觀主義(追求享樂,只為荷爾蒙般的激情而活)的悲觀主義(快樂轉(zhuǎn)瞬即逝,唯有痛苦和毀滅永恒),也是超越了局部悲觀主義(只盯著人生而無意義的內(nèi)核,用看破紅塵般的厭世姿態(tài)而活)的宏觀的樂觀主義(只有置之死地才能后生)。

在他的著作里能明顯感覺到他在日神(以阿波羅為形象象征,對生命的美麗外觀的幻覺)與酒神(以狄俄尼索斯為形象象征,通過毀滅個體生命而顯現(xiàn)了人類悲劇命運的永恒真理)的二元沖突里明顯偏袒于酒神,即在美(日神形式)與真(酒神形式)之間,更多的選擇為真辯護。這種偏袒并不是說尼采多么悲觀,而是以矯正人們對日神的偏袒為基礎的。畢竟人們理解日神藝術是相對容易的,一個普通的軀殼經(jīng)過對它外觀美麗的幻想之后,首先讓人產(chǎn)生了心情愉悅的滿足感,人一旦有了夢想,就有了追求,進而感到了生命的美好,并為之動容,陶醉其中。然而酒神那種想沖破日神美麗動人的外衣,試圖揭示其殘酷的需要個體犧牲來達到永恒的真相卻往往不容易被人接受。我們同情那些視死如歸的英雄,為他們的犧牲感到遺憾,但我們忘了,同情心憐憫心恰恰是否定悲劇命運的一種迫不得己的情緒,而不是真的為他的犧牲而感到愉悅和充分的肯定。

托爾斯泰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這里我要反過來說:幸福的人生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人生卻有著人類相似的苦難。酒神精神正是借由這相似的苦難,讓個體不再執(zhí)著于自我,而回歸到人類共同的命運當中去,在醉的狀態(tài)下,我們不再感到孤獨,我們不但理解了人類,我們也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這種狀態(tài)讓我想起《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莉拉所恐懼的“界線消失”狀態(tài),也許她所恐懼的正是酒神精神侵入了個體之后,消解了個體,讓其融化進萬物里去的感覺吧。那種失去自我形體邊界的不安全感,導致了我們緊握自我意識的概念而難以與大自然的神秘音律和諧共振,我們只會為個體的消亡感到驚恐和不安,無法全然做到用愉悅和滿足感的態(tài)度去看待酒神精神。除非我們憑借閃電般的直覺在瞬間感受到,這種毀滅又重生的動態(tài)過程,是永不磨滅的,是生命永恒的律動。打個最貼切的比方,我們的盤古開天辟地之后,作為一個個體化的神,憑借其強大的意志力讓這個混沌世界得以清醒,他透支了他的身體撐開了天與地,終于因為確認了天與地再也無法合二為一,心滿意足的倒下了,他的死亡具有神話的悲劇性色彩,然而他卻通過死亡用另一種形式生存下來:他的身軀變成了大山,他的血液變成了河,他的眼睛變成太陽和月亮,氣息變成了風和云....他整個的身體融化進了萬事萬物,與自然同在,與天地共生,這種毀滅本身所具有的生的意志,在宇宙中真正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

然而尼采也并沒有因此否定了日神的作用與意義,人為了避免直視痛苦帶來的巨大心理傷害,將日神對外觀的美麗幻覺不斷召喚出來,在一層美的濾鏡中遠觀真理的現(xiàn)實,讓我們得以為生命的存在做審美方面的辯護,而不至于厭世和精神崩潰。

而希臘悲劇,這個借著日神的外觀形象來表述酒神精神的話語的舞臺藝術形式,將日神和酒神第一次智慧的結合在一起,其結合的媒介就是音樂。音樂作為與世界意志同等水平的存在,直接震撼到我們的靈魂深處,在音樂中,一切眼前的事物都升華到另一種高度,甚至一度覺得眼前的景象配不上音樂本身。因為音樂是普遍存在的真理,而眼前的事物是真理中的具體表象。作為真理而存在的音樂,其本質(zhì)是酒神性質(zhì)的。據(jù)說尼采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早年的朋友瓦格納更是他寫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動機之一,其中大段大段的引用叔本華對音樂的理解,和尼采本人對音樂形而上的思考,在他給瓦格納看這本書時獲得了肯定和認可。因此盡管這種對音樂的論證非常個人化和依賴于自己的獨特經(jīng)驗,但由瓦格納和叔本華兩位大師作擔保,我們也應該相信尼采的音樂直覺是對的。而悲劇的衰敗,首先做的就是將音樂抽離。失去了酒神精神為內(nèi)核的悲劇,在蘇格拉底所倡導的“先理解然后美”的邏輯思維的迫害下,將神性的,不可言傳的靈活的遠古精神塞進一個狹義的,為世俗所用的理性思維中去,越發(fā)的墮落和簡單粗暴了。而自蘇格拉底之后人們對知識的盲目崇拜,對求知欲的無限貪求,拋棄了人性中感性的直覺認識,讓理智占了絕對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在這里我認為尼采并不是完全否定了求知的意義,他否定的是一種沒有自己根基,沒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具有功利色彩的求知,其本質(zhì)是對知識和其他國家民族文明的野蠻掠奪。他肯定神話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意義,是我們的祖先用她最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自己的民族編織的美麗搖籃。沒有神話,就沒有我們對自己從何而來的豐富幻想,其后果必然是不顧一切代價,移植他國的文化,而這種畸形嫁接的文化產(chǎn)物一定是不長久的,無法自足的。

一旦一種思想和文化完全占了上風,他就敏銳的察覺到傾斜的天平該往回調(diào)整一下了。他批判宗教,但是他卻是個在宗教式家庭長大的孩子,因此對宗教有天生的理解和感悟,他批判道德,是因為這種宗教狂熱帶來的矯枉過正的強硬的道德準則完全損害了人的天性,違背了人的本能,他批判蘇格拉底,批判理性,無非是他希望給感性和直覺一絲正義的存在空間,他所有的批判都有其根源,他所有的不滿意都是希望在現(xiàn)有基礎上怎么做的更滿意,而不是完全推倒了重來。

然而讓尼采失望并且繼續(xù)失望的是,直到現(xiàn)在,我們依然沒有能力重現(xiàn)希臘悲劇的絢麗曙光,我們活著依然依賴于不同的拐杖而無法獨立生存,我們需要一切形式的精神麻醉,宗教的,文學的,藝術的,為的正是逃避那種古老的酒神精神。如果在那個血氣方剛的極度健康和精力過剩的古希臘時代誕生了悲劇和悲觀主義,就像一個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一般,那么我們這些如此推崇物質(zhì)享樂與自由,拼命證明我們活著多么快樂多么健康的現(xiàn)代人,恰恰印證了時代的病態(tài)和低靡。我們既是自己的病人又是別人的醫(yī)生,我們達不到尼采對人類那種近乎苛刻的完美要求,因為意志力對我們來說,太薄弱了,在物質(zhì)享樂的現(xiàn)實面前,在精致的利己主義占上風面前,在崇拜權威與金錢,貶低弱者,既懶得做精神上的巨人,又甘于做行動上的矮人面前,在虛幻世界里寧愿掩蓋真實的自己也要美到無懈可擊的流量擔當面前,在擁抱大數(shù)據(jù)忽略個性化成長教育面前,我們對一切真理說不。這是一個既不美也不真的世界,或者說這是個自以為是的美和自以為是的真的世界,這個世界遠離饑餓與貧窮了嗎?人類的意識覺醒能趕得上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嗎?我們能超越這個時代,做那個接過尼采的接力棒,擲地有聲的批判一切的人嗎?我們不能。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命運所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55327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