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語言與文化讀后感(優(yōu)質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11:15:06
最新語言與文化讀后感(優(yōu)質18篇)
時間:2023-12-06 11:15:06     小編:碧墨

讀后感是對書籍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意義進行深入思考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如何寫一篇內涵深刻、表述流暢的讀后感是我們寫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磨練的品質。這里是一些讀者分享的讀后感范例,每個范例都有其獨特之處,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方式。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一

人是符號的動物,而語言則是所有符號中最為重要的符號,因此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文化與其他任何關系都不可取代的。如果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因為人有文化而動物沒有文化,那么,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語言。

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卑啬舱f:“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庇蛇@些話看來,我們可以知道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密切,以及它們所涉及的范圍的廣博。下面就來看看有那些方面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曾經用貝殼當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廢貝行錢,但是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文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它的蛻行。又如當初造字時“紙”字何以從纟(糸)呢?那是因為在蔡倫沒有發(fā)明造紙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國曾經用絲絮造過紙。還有“筆(筆)”字,從“竹”從“聿”,《說文解字》解釋說:“聿,所以書也?!本褪钦f,聿是用來寫字的工具。秦漢時期,筆桿大多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又加了竹字頭。

從許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里,我們往往可以窺探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程度。現(xiàn)在姑且舍去幾個文化較高的族語不談,單從中國西南邊境的一些少數(shù)部族的語言里找?guī)讉€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針婆”,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叫“結婚”做“買女人”。從這兩個語詞我們可以看出少數(shù)民族社會對于妻子的看法和買賣婚姻的遺跡。當我們調查文化較低的族語時,遇到抽象一點的語詞,像代表動作或狀態(tài)一類的詞,往往比調查看得見指得著的東西困難得多??墒且坏┟靼姿麄兊脑煸~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比方說,昆明近郊的彝族叫“發(fā)怒”做“血滾”,“欺負”叫“看傻”,“傷心”叫“心冷”,這幾個詞的構成,多少都和這些動作或狀態(tài)的心理情景有關。在初民社會里對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因為超過他們知識所能解答的范圍以外,往往也容易發(fā)生許多神意的揣測。例如,福貢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黃馬吃水”,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日食叫太陽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語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歷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來文化接觸時,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舊有的糅合在一塊。所謂“借字”就是一國語言里所糅雜的外來語成分。它可以表現(xiàn)兩種文化接觸后在語言上所發(fā)生的影響;反過來說,從語言的糅合也可以窺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國語詞的聲音轉寫下來,或混合外國語言和本地的意義造成新詞。就像純音譯的:軟椅叫沙發(fā)(sofa),咖啡coffee、可可cococa、朱古力chocolate等;音兼義的(即有些借字雖然音譯的,但所選用的字往往和那種物件的意義有些關系):廣州話把領事叫做江臣(consul),把電話叫做德律風(telephone),還有美國涼爽飲料譯作可口可樂(coca-cola);還有音加義的:廣州話襯衣叫恤衫(shirt),普通話冰激凌(icecream)、卡車(car)、卡片(card)等。

中華民族原來是融合許多部族而成,盡管每個部族華化的程度已經很深,可是從姓氏上有時還可以窺察它的來源。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和現(xiàn)代人里都容易找到。比方說,尉遲氏是唐朝的望族。相傳于闐王室在唐以前就屬vijaya(藏語)一族。于是于闐國人到中國來往的都以尉遲為姓氏。

至于唐代流寓長安的尉遲氏諸人,大概出自3個來源:一支出自久已華化的后魏尉遲部一族;一支是隋唐之際因沖質子而到中國來的;還有一支是族系和來歷都不明白的。還有慕容氏本來是鮮卑姓,他的后裔分化成了兩支:一支是廣東東莞容氏,一支shiite山東蓬萊慕氏。這兩姓看起來你毫不相干,其實是出于同一個祖先的。姓氏和別號有事也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中國回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漢人相同的張、王、劉、楊、李等等普通姓;同時也有他們特有的回、哈、海、虎、黑、鮮等純回姓和馬、麻、白、滿、藍等準回姓。純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譜系作基礎,準回姓就有依據(jù)漢姓來的。因此我們有時可以根據(jù)這些姓氏就可以推斷他們是不是回教徒。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二

浙江省寧波市效實中學1512班徐螈。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紙的封面,書內的紙張泛著青黃。我不知這樣安排是否刻意,只是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不禁莞爾:它,與余秋雨先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襯。

讀它的時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樣懷了一份“旅”的心情,只不過,我的這段旅程要舒適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時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輛稍有些顛簸的大巴車上,輕輕撫過牛皮封面上四個工整卻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無法平靜。我想,我和先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不過,我,漂泊在墨跡里。

先生寫過的山很多,我卻偏偏記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著月牙泉的,鳴沙山。閉眼,是大漠一望無際的黃沙??僧斘冶犻_雙眼,看到的卻是那幾座連綿的沙山。松軟,緩緩滑動的細沙,時而隨風高旋,時而沉默于腳下。血色殘陽,金黃戈壁,美不勝收。

·

這一路,雖然我僅將手指覆于書頁上的墨跡,卻分明感到自己和先生一起爬了這沙山。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腳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軟,感覺到下陷的沙粒流動的觸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頂”而生。所生一雙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卻奈何不了這眼前的鳴沙山,換了誰,都難免有些急躁。但先生教會了我怎樣心平氣和怎樣忍耐與堅持。慢慢地,一點一點向沙山的山頂靠近。站在山頂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頭與先生相視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對我的誘惑不比先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幾步,又一次來到山底。順順當當?shù)兀瑳]有前仆,沒有后仰。

突然被自己的會心一笑驚醒,回想腦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燦燦,明晃晃,熠熠生輝。

人們說,這是一個普通的溶洞;先生說,此洞要么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

有水聲,或許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聲,或許是千百年前。

·

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知道。只是我知道,當我的手撫過一行行墨跡的時候,我仿佛正撫過一扇石幔,那上邊嵌著海螺貝殼,還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擊。那一瞬,滄海變桑田。

我是追隨先生的腳步進入這個洞的。這個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卻又那么滄桑。人類的祖先曾出現(xiàn)在這里,他們舉著明明滅滅的火把,如電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閃過。歷史磕磕絆絆,終于走到了今天,這個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切感,靜靜地看著如今的人們,給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帶來人的生氣與新鮮的腳印。

它的名字,是白蓮洞。

西湖,是一個太老太老的話題。世人皆寵的西湖,總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盡管已去過多次,岸邊的石板石磚,細小的土粒,以至柳樹干上有個特殊的紋路我都記得清晰。但再次看到先生寫這個題目,一時竟有了初次邂逅時的心動感覺。西湖很厚重,的確,就像先生說的,它積淀了太多的朝代。跟著先生,從未觸碰過西湖水的我,終于觸到了。它細細地從我的指縫間穿過。我跟著先生,從宋代勝跡游到清代遺宅,恍惚著穿越了四個朝代,誰能在此刻告訴我歷史的真諦?怕是,誰都道不清吧。

在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詩人、才女、隱士從這。

·

里經過,還有兩段神話般唯美的愛情故事。猛然抬頭,我看到先生定定在湖岸迎風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紗蒙了許久的西湖終于除去了迷茫,斷橋無言,荷群無言,碧水無言,可我,卻什么都聽見了。

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觸碰著青黃紙張上的墨跡,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跡中,跟著先生從荒涼大漠,行至溫婉華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顛簸,一場苦旅。

·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三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本文是關于讀后感的,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從未有過如此低調的情緒,對于他的人生,我的心在流眼淚。一位聞名于古今中外的文化使者,讓人為其感動,為其流淚,為起傷心。他的人生經歷深深感染著一顆懵懂的心;他的孤獨,他的無助,會讓意識徹底癱瘓掉。

特別是其晚年思念家鄉(xiāng),懷念童年的確傷感。他不知道,這觸動了無知的少年;他不知道,在不知不覺中,為無數(shù)人指明了方向。他是燈塔,讓無數(shù)揚帆出航的懵懂少年深記回家的路。他的人生旅途是多么凄涼滄?zhèn)桓备笔涞拿婵?,在其文字中釋義的流露出來?!八儤O愛掉眼淚,美好的天氣,美麗的事物,卻會讓他掉淚?!币苍S我不能有他那么偉大,能將中西文化結合,將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墒牵以敢鉃樗洉r間,忘卻空間。我更愿意是不是他身邊的一個童仆,不管在什么時候都在他的身邊,希望他能在我的付出中得到一點安慰,可畢竟是‘天方夜譚’,充滿同情的夜空,請給我一片寧靜,也好讓我入夢去,然后回到那個時候,讓夢把我安排在林語堂的身邊。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都聽得明百,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做好卻是不易。由于沒有抓住重點,2013—2013年度,朝陽興隆兩個商場沒有完成功勞線任務,留下了遺憾。由于沒有抓好本職工作而失去了晉升的機會等等。每個人結合自己的理解及案例,告誡大家一定要按照家族文化的要求去做,反復閱讀做到心靈神會。將家族文化精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能贏取成功。

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弊髡咭淮未纹吹穆贸?,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希望能幫助您!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四

第一,從詞語的語源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這個部分之中,羅常培先生舉了幾個例子,通過追溯幾個常見詞語的來源極其變化來表現(xiàn)了同一時期文化的變化,例如“墻”這個詞語,最初取義與“柳條”,“柳枝”有關,這是數(shù)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在最初,各個國家都是用柳枝柳條一類的東西編織而成,這是一種文化的共通現(xiàn)象,當然,這也表明是當時的人類普遍受限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知道“柳”應當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廣泛的一種植物。

第二,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直觀的且有意思的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興盛和消亡來看出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程度,如在中國古代關于牛羊的詞匯極其豐富,年齡、性別、形狀顏色和病癥、動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些詞的大量出現(xiàn),可表明當時牛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在中國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沒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詞幾乎不再出現(xiàn),它們差不多只存于古書之中了,這也表明現(xiàn)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我對這個部分最為感興趣,所以著重來介紹一下這個部分。

文中引用薩丕爾的話“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人的或文化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梢栽谄椒驳氖聞蘸徒灰钻P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學科、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很難指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間。鄰居的人群互相接觸,不論程度怎樣,性質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語言上的交互影響?!?/p>

這個部分幾乎就是圍繞這個內容進行展開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借字的來源推測我們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借的詞反映歷史邦交關系;從借字出現(xiàn)的文獻來考證其時代與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時期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借字出現(xiàn)的緣由亦可反映部分歷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來已久,難以確切考證,就需要我們大量閱讀,從眾多信息中去篩選,而不可同門琛一樣僅憑“鮮卑”一詞便斷定“師比”源于印歐語;借字由于是“借”來的,所以其穩(wěn)定性比本土產生的詞差上許多,不同的時期可能完全不一樣。文中將借字分為四類:聲音的替代,新諧聲字,借譯字和描寫詞;在每一類中又分別舉例說明。

相比之借字,貸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的方言太過于復雜,說不同方言往往很難順暢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國的人也難以辨別一個詞是否來源于中國。以前中國對外貿易以絲瓷茶為主,所以隨之衍生大量貸字,又由于貿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帶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說其他方言的人幾乎都無法分辨,但就當?shù)厝藖砜磪s是極其親切相似的。

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

地名通常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以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他們未完全了解的領域。在中國,地名可以顯示當時人們的交通狀況,映照一些歷史事件。羅先生舉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我來自成都,成都有一個小鎮(zhèn),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現(xiàn)在叫天回鎮(zhèn)。據(jù)說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一路逃到此處,剛歇下腳,得到唐軍大勝,反賊戰(zhàn)敗的消息,興奮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處,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鎮(zhèn)。

第五,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中華民族包含了多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許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別來,但某些細節(jié)方面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書中提及多個姓氏,原本我都以為一直是漢姓,沒想到各個姓當中有那么多的講究;比如馬、白、洪、丁、古之類的詞,在漫長的歷史融合期下,我們早已不會看到這個姓就想到外族;不過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會明顯許多,像“薩?!边@類詞明顯與漢族的用詞習慣不同,不過其究竟是屬于哪個宗教詞匯,便又需要查證才能明白了。

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

根據(jù)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所采的婚配制度不盡相同,要通過親屬稱謂來看婚姻制度,必須要根據(jù)當?shù)氐哪翘紫到y(tǒng)來分析,所以十分復雜。但我卻覺得這樣使用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因為我們的親屬稱呼其實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僅書中所述黑夷人稱呼其父親,岳父,公公都一樣,在羅先生那個時代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許多家庭都采用這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了,一來是這樣顯得更加親近;二來是因為我們這一輩多是獨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來越趨向平等,所以這種由于男方女方而區(qū)分的稱謂逐漸被淡化了。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對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關于有些方面的觀點不再像當初那樣準確了,因為時代的前進,社會在變化,我們再作這些研究時應多結合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和事實;相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往往太過浮躁,沉不下心來了,而前輩們著書相當嚴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靜心書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五

在【語言與文化】下編這部分,一開頭就開始講明了字與文化的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沒有文化就沒有文字,沒有了文字文化也會慢慢失去傳承。

作者的態(tài)度在這本書里可以很清楚的找到:在文化這輛車上,漢字只是外殼,是輪子,不是發(fā)動機,更不是操縱方向盤的。也許通過這個我可以猜測作者的想法是文字是載體,文化是核心,也就是文字是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感覺就像文字是文化的附庸。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在作者的陳述中也能感覺到的是文字是文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和語言、繪畫、音樂一樣,將文化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以一種其他人可以輕易接收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女書,就像各個民族的文字。書中所提到的女書的形成,就和當時婦女的生活息息相關,她們不能通過和男性一樣的方式——上學讀書——來學習文字這種書面的表達方式,可是她們又需要向遠方的人傾訴,那時又沒有傳音的物件,于是女書這種表達方式就出現(xiàn)了,它的出現(xiàn)解決了當時婦女對于向他人傾訴而又無法傳達的問題,其實進一步說,就是反映當時當?shù)氐纳鐣L氣和文化——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依然希望能和男性一樣擁有傾訴和爭取幸福的權力。各民族的文字同樣也是反映了各自的生活情況,特別是文字還停留在象形文字的時候,放牧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現(xiàn)牛羊,農耕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現(xiàn)土地,放牧民族文字更形象,農耕民族文字更規(guī)矩——或許是當時游牧民族的社會結構簡單,條文和規(guī)矩更少,人們的生活更加自由和簡單,而農耕民族更多的是集權制度,人們生活在規(guī)矩方圓中,這種情況在文字中就反映了出來。

而是利用簡單的幾個意象,比如常見的“明月”,“垂柳”,“孤帆”等,勾勒出作者想要描繪的環(huán)境,再加幾個字的補充,就給了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讓詩人想表達的意象自動浮現(xiàn)在讀者腦海之中。從詩句中能感覺到,這時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失去了那種簡單淳樸,上層社會已經開始逐漸腐敗,奢靡之風盛行,有愿者眾多,可也難以扭轉。詩句詞句中透露出來的點點滴滴,無論對也好錯也罷,都忠實的反映著當時的文化,或者說就是文化在書面上的表現(xiàn)形式。

所以在讀的過程中,感覺到的最多的就是這些,很多看法和作者表達的態(tài)度不同,或許是我不理解原本的意思,或許是誤解了作者的觀點。但是這就是讀完了這部分的最大感受。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六

自古云:“居安思?!薄R馑际窃谧约阂呀涍^得安逸舒適的時候,不要忘記其中潛在的危險。這在那個戰(zhàn)亂紛紜的時候很實用,但在我看來,對于現(xiàn)在的大學生們也同樣試用,只不過這里的“?!苯忉尣煌恕?/p>

在當今社會,天才不常有,蠢材也同樣不多見。現(xiàn)在許多被稱為“天才”的人也可能是比別人多花一點時間罷了。因此,在這里我想說,如果你是天才,倘若你不努力,只是在自己的安樂窩里待著,只會重蹈覆轍“傷仲永”的故事,最后變得泯然眾人矣,然后獲得別人短暫的同情與惋惜,但是自己的人生從來都是自己掌握的,你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優(yōu)勢,你的人生也同樣會難以改變。如果你是蠢材,倘若你失去了奮斗的信念,選擇在別人的同情下生活,到最后你的人生將會失去自由。如果你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倘若你不努力,像一顆在土壤表面的種子,不愿埋藏在黑漆漆的土里,只想享受溫暖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那么你永遠都不會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所以,無論是天才,蠢材還是大眾,要想取得成功,他們同樣都需要勤奮努力。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只有咬緊牙關的拼命奮斗。舒適安逸與享樂都是滋生懦弱的溫床,除了讓你享受一時的快樂,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之外,別無其他的好處。

對于當代大學生也是這樣,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出現(xiàn)了許多高科技,使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也越來越便捷,與此同時,帶來的也有許許多多的誘惑。因為經歷過高壓力下的學習,剛自由的大學生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在他們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前,他們也會有一段頹廢的日子,會選擇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時候,看小說,玩游戲等,以此來打發(fā)自己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安逸,殊不知這樣帶來的后果也是很嚴重的。在任何一個不堅定的人來說,都可能被這些誘惑所影響。比如說,游戲,網(wǎng)絡小說,電視劇等,本來是大家放松心情,緩解壓力的一種工具,到頭來,其中的負面作用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譬如,網(wǎng)癮少年。因為網(wǎng)癮而被退學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shù)。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在你還沒有成立一番事業(yè)前,所有的舒適,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別在最好的年紀,只會吃飯睡覺玩手機。

我們要明白,你想要什么,就得拿出與之等價的東西去交換,想賺錢就得勞心勞力,想成長就得風雨兼程。真正讓你變好的選擇,過程都不會太舒服,但是只要熬過了這個階段,你會看到更美好的自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我們大學生應該執(zhí)行的一個準則。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七

《語言與文化》一書出自“大家小書”第三輯,作者羅常培。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一、書的作者是大家;

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較一些罷了(出自“大家小書”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錄有關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個文科領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整齊地展示學術成果;又是大家民眾的讀物,可以開闊讀者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而一冊小書,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濃縮了學者畢生的心血和才華。所謂大家,就應該是把他的學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讓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品味出個中奧妙。那些所謂晦澀難懂的文章,不僅顯示不出作家學術的高深,而且更意味著作家學問的貧瘠。

本書作者羅常培,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滿族。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師。

本書引言中,引用美國語言學教授薩皮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并且說明想從語詞的含義討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內容分六段:第一、從此與的語言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第二、從造詞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第五、從形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社會學和人類學上的重要問題,作者想做的就是嘗試給語言學和其他學科搭起一座橋梁。

每一章節(jié)中,作者都大量舉例說明,足以見得作者在語言學領域的廣博學識。第二章,我們可以看到有趣的語義演變,繼而了解到文化演變的清晰片影。例如,英語pen從拉丁語penna來,原意羽毛(feather),最初之嚴格應用于原始的鵝毛筆(quillpen),后來筆的材質雖變化,但這個字依然保存著,如果由此分析現(xiàn)代語詞和羽毛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我國著名的《說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歷史遺跡,如“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會意,就是說把女子關在家里便可安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女性的觀念。第三章,從很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造詞的心理過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八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孩子說:“廉潔就是不拿別人的東西?!鞭r民說:“廉潔就是流俺自己的汗,吃俺自己的飯”執(zhí)法者說:“廉潔就是老百姓心中的一桿秤,上不愧國,下不愧民?!?.....廉潔就是我們沒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是做人的根本,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寧愿放棄金錢、地位,就是不放棄廉潔,最近我讀了一本關于廉潔的書,使我深受感觸。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兩袖清風的包拯,一心為民的孫中山,為國爭榮的楊利偉,毀家興學的呂鳳子,為國捐軀的屈原,不較名利的鄧稼,還有勤儉節(jié)約的列寧......數(shù)不勝數(shù)。

從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到王安石的“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边@些古人的名言無時不在強調自律。

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幫助!

愣住了,這要是換成我的話,我一定會猶豫再三再做決定,可她卻好不猶豫地告訴了老師,僅憑這一點,她值得我們全班向她學習。

何為廉潔?廉就是不貪,潔就是沒有污垢,不受日廉,不污日潔,廉潔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一種生命品質,是一種信仰堅持。作者:王晨曦,希望能幫助您!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九

其實在高中時對這本書就一直很感興趣,但一直沒有時間去讀,正好趁著這個時間讀了遍。

起初以為這本書講的都是些作者的旅游介紹,但是細讀起來才發(fā)現(xiàn),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遺跡后有如此深層的含義。

帶著崇敬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去重新認識這些古老深厚的文明,沒有膚淺的歡笑,有的只是與作者一起感慨,一起深思。雖然沒有去仔細揣摩這本書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是我感觸頗深。

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閣的命運,范欽用自己的一生甚至他的子孫來守護著這座樓閣,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閣。文中也提及了書法大師豐坊和他的侄子范大澈,他們也是藏書家,卻并未傳承下去。藏書僅憑一人之力,是不能久遠的。范欽不僅僅把藏書作為愛好,更把藏書看成是一種使命,而且是整個家族的使命。這也是天一閣自明至今數(shù)百年,巋然獨存的原因了。

范欽死前將遺產分成兩份:一份萬兩白銀,一份是堅守一生的藏書閣。他讓自己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的那一份。在一般人看來。都會去選擇前者-,但是范欽的大兒子的開口令我吃驚,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藏書閣,而且決定立即撥出自己的良田以田租來充當保養(yǎng)費,甚至開始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接力賽。

他的這一舉動讓我十分敬佩,在現(xiàn)代社會能有多少人會為了一座藏書閣而放棄萬貫家財,還要引來一身的麻煩。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守護這座藏書閣,不是為了范氏家族而守護,他們真正守護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為了一個民族而無私守護。他們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是堅定,還是余秋雨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讓我不禁想起現(xiàn)在的大學生,如果生在那個年代,我們會像范氏家族那樣嗎?我們是學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成后,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shù)千百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他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嘗。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胡同里的市民文化則成了汪曾祺研究的興趣所在,于是我們看到汪曾祺選擇了北京胡同作為表現(xiàn)市民文化的載體。汪曾祺的文字猶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由暢快,平淡之中富有韻味,如此淡而有味的文風貫穿于此篇作為汪老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之中。本文將從胡同文化中的“忍”文化著眼,來分析汪曾祺先生面對日漸衰敗的胡同文化的復雜心態(tài)。

汪老說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這種“忍”既體現(xiàn)在面對政治局面變化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觀,比如汪老以民國時期的學生運動為例;也體現(xiàn)在他們日常生活的人事處理上,例如文中提到旁觀者對于小伙子為小事對開電梯姑娘動手打人卻漠視及不加譴責,這都可以歸類為北京人精神生活上的“忍”文化。至于北京人物質生活的“忍”文化則可以通過汪老之前所描繪的“北京人易于滿足”并且“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來作深刻地了解。我想,以上舉例都不難看出“忍”已然成為北京人的一種習慣,而非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而胡同文化的深刻內涵便是:封閉、自足、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其中夾雜著汪老對“忍”文化的可憐可悲之復雜的心情。

《胡同文化》中汪曾祺通過引用北京俗語“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來揣摩北京人“忍”與“耐”的`處世態(tài)度??v觀北京城歷史悠久的君王統(tǒng)治文化,令人不得不驚嘆封建文化對于北京人生活滲透的深度和廣度,當習慣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北京人只有“忍著”“耐著”“瞇著”才能保住性命。汪曾祺對于北京人逆來順受的文化心態(tài)是持有針砭的態(tài)度,而“北京人,真有你的”這七個字則進一步印證了汪老對于北京人處世之道的嘲諷以及揶揄,從而也自然而然引渡到了胡同文化衰敗的必然趨勢。

稍微細心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喜愛但并不迷戀,對胡同文化的消亡感傷但并不悲惜。封閉保守的胡同文化在迅速發(fā)展的商品社會里,已不適應開放進取的現(xiàn)今時代,它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懷舊也好,傷感也好,無奈也好,都不能阻擋這一趨勢。汪老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表達自己的悵望低回之余,也豁達樂觀地對著將逝的胡同文化道一聲“再見吧,胡同!”汪老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復雜的心情為正在消失的老胡同、已經枯朽的舊文化唱了一首哀而不傷的挽歌。汪曾祺耳濡目染了胡同文化幾十年,與胡同的一朝一夕都透露出汪老對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留戀低徊。在面對見證了自己大半個人生的胡同正在經歷的沒落,汪曾祺的內心是矛盾且復雜的。

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審視、剖析讓筆者思及,每一種抽象文化都依附于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存在,而生活中許多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也許都蘊含著某種深厚的地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裝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只要我們細細觀察,認真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平淡的生活實際上常常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我想這亦是汪老能帶給我們讀者最有意義的一味感悟。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一

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案,不施彩粉,通體干凈。鳥是不在那里筑窩的,飛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散文里濃濃的文化味道,《文化苦旅》這書一出,便央爸爸托人買了一本給我,依稀記得當初拿到書的時候那種興奮,當下就忍不住捧書看了起來。書一直放在家中的書柜里,幸而沒有沾上灰塵,這次回家,站在書柜前翻翻找找,視線還是被這本《文化苦旅》吸引,似是愧疚地拿出來,一打開,就看到了這篇《牌坊》。

高中時就已經閱讀過這篇文章,現(xiàn)在看來卻全然是另外一番滋味。

牌坊,大約是中國獨有的風景線之一,它有著嚴格針對的群體,哪些女子,死了丈夫,再不嫁人,便被冠以“貞潔”二字,立了牌坊以資瞻仰?!胺饨ǘY教的壓迫”的論調,我便不在這里重復,因為那大約也是人人熟知的。文章牽著線,從牌坊,走到了孩童的心中,再往前,卻是一個有著盜墓歷史的老頭,老頭掌握關于墳墓的第一手資料。從他口中,孩童們得知,那些立牌坊的女子們的墳墓里往往是沒有人的;至此,故事仿佛畫了一個圓,留下綣綣迷霧,縈繞讀者心頭。

如果,故事停在這里,那么余秋雨也不再是余秋雨了,他不會享有如斯盛名,而整篇文章,最讓我愛不釋手的,正是后邊尼姑庵里女老師的情節(jié)。

孩子們漸漸大了,已注意到,女教師們都非常好看。她們的臉很白,所以一臉紅馬上就看出來了。她們喜歡把著孩子的手寫毛筆字,孩子們常常聞到她們頭上淡淡的香味。“你看,又寫歪了!”老師輕聲責備,其實孩子沒在看字,在看老師長長的睫毛,那么長,一抖一抖地。老師們極愛清潔,喝口水,先把河水打上來,用明礬沉淀兩天,再輕輕舀到水壺里,煮開,拿出一個雪白的杯子,倒上,才輕輕地呷一口,牙齒比杯子還白??吹胶⒆釉诳矗σ恍?,轉過臉去,再呷一口。然后掏出折成小四方的手絹,抹一下嘴唇。誰見過這么復雜的一套,以前,渴了,就下到河灘上捧一捧水。老師再三叮嚀,以后決不許了??纱謇锏睦先藗冋f,這些教師都是大戶小姐,講究。

看文章的時候,我尤喜這一段,來來回回地看了幾遍。清新自然的文筆,把女老師們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她們清秀娟麗,斯文優(yōu)雅,講究生活的情致,濃縮了整個古代社會女性的優(yōu)秀品質。

淡淡的倦淺淺的哀貫穿了《牌坊》。女老師們,或者說中國的女子們,背著沉重的歷史,艱難地求著生路,委曲求全地去了,只留得一塊冷峻的牌坊,無情地壓住所有愛恨情仇。

有人說,愛是兩個人的事,因為摻雜了第三個,所以復;我說,活著是一個人的事,因為摻雜了很多個,所以沉重。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二

這本書的架構很奇特,分成了四個部分:

首先是“學理的回答”,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學術報告上的講座,匯編成一個部分,系統(tǒng)的整理了中華文化的優(yōu)點,弊病,和近三十年的進步。其中對現(xiàn)實文化的擔憂很引人注意,比如復古文化正在沖擊著創(chuàng)新文化,使得創(chuàng)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絕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損機制,使得大部分資源集中在各種官方機構中,而大部分創(chuàng)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難得到尊嚴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個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著”“必要貯存”“必要風范”,不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業(yè)的泰斗都應該體現(xiàn)這四個特質?!断蚴虚L建言》一文,十分尖銳地指出了現(xiàn)在各種城市奇葩建設的弊?。翰磺‘?shù)腵“發(fā)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遺跡”、“大話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議市長注意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公共審美”和“集體禮儀”。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余先生回憶了與巴金、謝晉、黃佐臨、白先勇、余光中、林懷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動情的文筆描述了這些或多或少陷入過“非文化”困境的,或是與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馳的大家們是如何踐行著文化人的責任感,如何承載著文化的重量,如何開辟著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尋著文化的執(zhí)著。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會,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會。也許前些年我讀到這樣的東西,只會把它當成傳記,現(xiàn)在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了一點,又見證了社會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長到足以感知這些大事件體現(xiàn)的變化,對比之下,這些大師所闡釋的東西,實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被這些偉大的人格所擊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見到真正的美景會哭一樣,就像那英說的“你的聲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帶雨一樣(怎么用那英打比方,好俗氣,噗)。當然,余先生在這部分也順帶諷刺了一下那些造謠的小人,沒有任何人能把造謠和小人闡釋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體,更有文學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錄了一些多年來余先生為各地名勝題寫的碑文,體現(xiàn)了余先生對古典句韻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時又不難讀懂。書中還印了一些余先生的書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對一些經典的白話文翻譯,包括《心經》、《離騷》、《逍遙游》、《赤壁賦》。用序言里的話說,“在把握原文奧義的學術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詩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盡可能優(yōu)美的白話散文予以表述。因此,這種翻譯,不是拉線搭橋,而是鑿通隧道,其難無比”。經典經過余先生的散文化筆法,足以成為當世經典翻譯的范例。這里摘取《逍遙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窺一二:“大鵬從上往下看,只見野馬般的霧氣和塵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蒼,不知是天的本色,還是因為深遠至極而顯現(xiàn)這種顏色?”再如《赤壁賦》的一段:“不一會,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于東南星辰之間。白霧橫罩江面,水光連接蒼穹,我們的船恰如一片蘆葉,浮越于萬頃空間。”《離騷》的翻譯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長,就不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跨時空與地域的雙重視角,使本書既有理論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與動情的文筆??胺Q20多年來余秋雨先生關于文化思索的最誠懇、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三

公司通過近一年的全體動員組織,在董事長親自帶領下的企業(yè)高層領導團隊,對企業(yè)經營十四年來,積淀下來的優(yōu)良品質和傳統(tǒng)進行梳理,形成了一套具有萬果園特色的文化體系。

我們以“員工幸福,顧客滿意”為使命,坦誠而真摯的表達了企業(yè)對于自身經營的目的定位。并由此延伸出了讓“員工實現(xiàn)夢想,企業(yè)健康長壽”的企業(yè)愿景。企業(yè)給廣大員工提供穩(wěn)定的工作、滿意的收入、發(fā)展的空間、開心的生活,使其具有成就感,成為家庭的支柱和驕傲;而員工回報給企業(yè)的是通過各自在崗位上的不斷努力,為企業(yè)持續(xù)穩(wěn)健的發(fā)展提供不斷的動力,促進企業(yè)和諧向上的文化建設,打造高效廉潔的團隊,使企業(yè)最終成為倍受行業(yè)推崇和社會尊重的企業(yè)。這種企業(yè)與員工之間形成的“家與家人”的親密關系,讓每位員工都是家庭中的一員,都充滿愛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彼此寬容,共同承擔起家的責任,共享和諧幸福,讓每一位家人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形成了特有的“家文化”。

企業(yè)當中有部分員工對工作充滿了熱忱,但是工作方法不得要領,造成了工作中的迷茫與被動,更有甚者,還引起了其他員工的不滿。少數(shù)管理層有時做了一些不出成績的工作,有苦勞而沒有功勞。企業(yè)基于這種現(xiàn)狀,在對企業(yè)文化梳理的同時,結合現(xiàn)狀,對企業(yè)的應用理念進行了規(guī)范,從人力資源的用人理念,確定了企業(yè)所需的`人員標準,到人才理念,明確了員工成為企業(yè)人才的方向,再到團隊理念,提出了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尊重是前提,信任是基礎,協(xié)作是高效完成任務的保障等優(yōu)秀理念。加強團隊凝聚力,通過團隊協(xié)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我們將管理宗旨定義為:一切為了員工的幸福。我們管理的宗旨是成就員工而不是利用員工,我們的管理是建立在有愛心的基礎上,我們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用愛心為員工創(chuàng)造溫馨、寬松、積極上進的環(huán)境,不斷培訓業(yè)務技能,為員工做科學清晰的職業(yè)規(guī)劃,最終的目標是要幫助員工實現(xiàn)夢想。

企業(yè)文化的推廣,不只是讓她成為具有感召力的口號,更重視的是企業(yè)文化在實際工作中的落地實施,通過企業(yè)文化視覺形象系統(tǒng)的實施,使企業(yè)形象在極短的時間內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會在社會中、行業(yè)中、該企業(yè)員工心理產生很大反響,員工對新的形象、新的理念、新的戰(zhàn)略目標產生興趣,由然而生自豪感,會使企業(yè)在貫徹企業(yè)精神,企業(yè)理念、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就會事半功倍。加上長期不懈的培訓、文化活動,表彰優(yōu)秀代表人物,倡導英雄事跡,企業(yè)風氣、企業(yè)環(huán)境氣氛煥然一新。員工個人目標必然會與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走向一致。企業(yè)文化也逐步走向強勢文化,使企業(yè)文化在企業(yè)戰(zhàn)略執(zhí)行、核心能力營造中始終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四

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弊髡咭淮未纹吹穆贸?,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五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共同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陳舊民族的深層文明,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明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甜美,由于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痛苦??嗫嗟奈兜?,為這本紀錄我國千年文明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明苦旅」之前,大約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前史奇跡在它們的背面會有如此深層的寓意;而作者運其妙筆,以潔凈美麗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吵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考慮,我們不由嚴厲起來。像一群被放逐的孩子,放逐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前史和文明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呈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照舊壯麗,實像,巖畫仍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改變,好像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敞開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受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管,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日,那奧秘又充溢含義的洞窟,為何能導致我們的注視它并非表面炫麗,而是它僅僅一種典禮,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我國千年的標本,相同美的標本,縱使它從前殘缺,被人無情的,恣意的變換。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lián)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江南小鎮(zhèn)它不是經由大天然雕刻出的天然山水,而是歸于華夏陳舊文明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安閑,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費事,「大隱約于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佳推力。本來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觀點,好的一面其一即是當我國文明遭到某些要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侵略中原地區(qū)而開端凋謝時,文人或專家們就會帶著他們的常識涵養(yǎng)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于戰(zhàn)爭或政治的虐待;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大家的失落時間,做什么事都不順心,此刻最佳的方法即是讓自個的身心取得紓解,找個當?shù)仉[居,等歇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端。害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行為讓我國特有的隱的文明開端發(fā)生變質,山人生前的孤僻和身后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仍是保有著正面觀點,由于古代我國給文人發(fā)展的空間真實大狹窄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要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個的雄心壯志殞落,我們會挑選沉潛,待有朝一日能重整旗鼓。

余秋雨曾說他常站立前人站立過之處,觀察天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考慮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終身,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徹底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chuàng)造之中,使我國文學史上具有了「永州八記」這樣超卓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時令與傲氣讓后世專家不得不去敬重他的文明意識及人格,帶著敬重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活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明,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明的故鄉(xiāng)呢或許我們大概背起滿滿對我國文明的疑慮,親身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腳步,也走在上面。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六

綠城,這是一個在行業(yè)內一直被我敬仰的企業(yè),很榮幸的能加入到這個團隊中來,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雖然我入職時間不是很長,但是“真誠、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價值理念已經深深在我心中扎根了。

首先,綠城的用人理念是集合員工和管理者共同智慧,是將員工作為企業(yè)的第一產品,對員工的培養(yǎng)教育作為公司非常重要的業(yè)務和工作。綠城的產品首先是人,是生產產品的人。它的人才觀“為員工創(chuàng)造平臺”,“員工是第一產品”。它強調以人為本,一方面是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員工的成長,在這樣一個擁有良好環(huán)境的成長平臺,對員工的幫助是非常大。

其次,綠城的理想主義,而作為綠城人是理想主義的實踐者,綠城的企業(yè)行為與理想有許許多多關聯(lián)。綠城心甘情愿做房地產行業(yè)的一個理想主義者,綠城是理想主義者,同時又是有行為,有能力的現(xiàn)實主義者。它把這種理想貫穿產品和服務中,體現(xiàn)了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關懷理念。綠城將房地產產品視為神圣的產品,神圣的行業(yè),這么多百姓擁護綠城看中的就是這個品質。

最后,“真誠、善意、精致、完美”是綠城的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的傳統(tǒng),人類的先進文化中,“與人為善”是一個基本的內核,基于對這種文化的理解,綠城把企業(yè)的價值觀念定位到這條軌道上?!罢嬲\、善意、精致、完美”是綠城的基本價值觀念,是綠城的質量方針,也是綠城企業(yè)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粹部分。將房產品的建設作為實現(xiàn)生命價值和理想的一項事業(yè),并專注地投入智慧、心血、和生命,最終的建筑產品將自然而然地成為具有恒久價值的藝術作品。這是綠城和很多企業(yè)不用的地方。

綠城相信:講道義,走正道,得正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品即產品,生命多精彩,產品多精彩。中國有10﹪~20﹪的企業(yè)是用道義作為維系的紐帶,只有這樣的企業(yè)才能有長足的發(fā)展。一個有發(fā)展的國家、企業(yè)、或個人,他必定是講道義的,若非如此,他一定不會有發(fā)展的希望。講道義,走正道,是綠城對每位員工的要求,雖然人間正道是多滄桑,但只有走正道才能得正果。事情都是人做的,趨利避害,真心實意地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以此來得到人緣、人助。

綠城人對待綠城的產品,就像對待自己生命一樣。生命多精彩,產品多精彩。在綠城這個大家庭中,今后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嚴格秉承公司的企業(yè)文化,時刻牢記在心,讓自己辛勤的汗水在這片熱土地上肆意揮灑,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的精神財富,讓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七

這個月,我讀了《廉潔修身》這本書,讀完了這本關于青少年修身養(yǎng)性的書,使我立刻明白了要成為一個好少年必需具備最基礎的品質:誠實守信、勤勞節(jié)儉、謙虛禮讓、認真負責、自律自省、遵紀守法、志氣理想。其中,誠實守信最讓我感悟深刻了。

說到誠實守信,在書里讀過的一個故事仍然在我的腦海里記憶猶新。那就是在北宋的史學家司馬光,有一天,司馬光叫他的管家去賣馬,還要管家對買家說馬得了什么病。由此看出,司馬光是一個多么誠實得人了。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的七十二賢之一的曾子,他的妻子為了哄兒子,說要殺豬給兒子吃,曾子聽了,連忙拿起刀來殺豬,曾子的妻子看見了,連忙攔住曾子,對他說:“你為什么殺豬?”曾子說:“做父母的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則,就等于教孩子也去欺騙!”我讀完了這兩個故事,明白了誠實是不可以用金錢買的,如果不誠實,就沒有人會信任你的,生活和工作就會遇到許多麻煩。

看完了這個誠實守信的故事,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謊言再美麗,總是害人害己,最后也會被人識破;誠實是做人的根本,這種美德好比盛開的鮮花。比如漢朝的思想家王允曾說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敝灰粋€人有誠心和實意,就是金石也會被感動。宋朝的'王安石說過:“一言為重百金輕。”言重金輕,誠信為本,說明了了遵守諾言的重要性。

讀了《廉潔修身》這本書,使我受益無窮,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接班人,所以我們要誠實、守信、節(jié)儉、負責……我們要做一名知榮辱的新時代好少年,立志向,為國家的未來做貢獻,我們要把傳統(tǒng)美德記在心上。

語言與文化讀后感篇十八

買了梁實秋先生的美食文集《雅舍談吃》來看,文字是不用說的,寥寥數(shù)筆,就把七八十年前的北平市井生活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讓人猶如親歷。只不過我是個學食品的人,從中還能讀出當年食品營養(yǎng)和食品安全的圖畫來。

在梁先生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營養(yǎng)平衡和食品安全的意識。從頭至尾,追求的都是美食饕餮的感官快樂,以及親朋好友相聚的溫馨意趣。至于食品中是否含有過多的膽固醇,是否脂肪熱量過高,是否含有致癌物,細菌總數(shù)是否超標,恐怕沒人會去關注。

不信么?看看《燒鴨》這一段兒:“在北平吃燒鴨,照例有一碗滴出來的油……鴨油可以蒸蛋羹……”要知道,如果在今日,烤鴨滴出來的油是被當做餐飲廢油的,因為其中含有致癌物,氧化程度也較高,無法達到食用油的衛(wèi)生標準。前些時候曾經兩次報道過烤鴨店出售鴨油,用于制作各種面點等,是當做食品安全事件來報告的?,F(xiàn)在看來,烤鴨廢油的利用歷史頗久,甚至可以說曾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至于就地支起炭火烤鴨子的做法,致癌物難免超標,那時候也不可能有什么衛(wèi)生標準。

還有《蓮子》這一段兒,說到“有些蓮子一煮就爛,但是顏色不對,據(jù)說是經過處理的……”可見對食材進行化學處理,在很早以前便已經流行于餐飲店中,并非今人之獨創(chuàng)。

再看看梁先生和朋友們所熱愛的美食,大多都是高能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菜式。

比如“水晶蝦餅”,是這樣做的':“七分蝦肉要加三分豬板油,放在一起剁碎……略按成厚厚的小圓餅狀,下油鍋炸,要用豬油,用溫油,榨出來白如凝脂,溫如軟玉,入口松而脆……”

又比如“溜黃菜”,是這樣做的:“溜黃菜是用豬油做的……蛋黃糊里加荸薺丁,表面撒一些清醬肉或火腿屑,用調羹舀來吃”。做法是:“蛋黃打過加水,還要再加芡粉,入旺油鍋中翻攪之即成?!?/p>

這些特色菜,無非是大量脂肪加膽固醇的組合,而且均經過油炸或油煎處理,而且煎炸時用的多是豬油。為何用豬油?理由有兩方面:一則豬油飽和脂肪酸比例高,對熱較為穩(wěn)定,不易變黑變稠;二則是半固體的油,炸出成品的口感更酥脆。

說起來,還是那時候教授的工資很高,每月二三百大洋,是普通工人的十幾倍,所以敢在北京最貴的館子里請客吃飯。按書中所說,當時最好的餐館,一頓最高檔的宴請,只消15塊大洋。

但梁先生也在書中坦承,因為貪戀高脂美食,患上糖尿病,又因為膽結石切除了膽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6210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