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教學設計(優(yōu)秀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23:03:17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優(yōu)秀13篇)
時間:2023-11-29 23:03:17     小編:翰墨

寫總結也是對自己工作和學習態(tài)度的一種肯定和激勵。要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首先需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范圍??偨Y是一種成長和進步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潛力,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指引。在寫總結之前,我們需要先梳理出要總結的核心要點和重點部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一

《土壤里有什么》這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土壤的組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土壤,使學生親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組成,并學會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學生從討論他們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和他們想得到的知識開始。當學生學會了預測和觀察后,就讓他們預測一下土壤樣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讓他們觀察、檢查土樣,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顆粒組成的,里面有一些植物和動物、動植物的遺留物以及雜物,適時對學生進行土地保護教育。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教學難點是:收集到證據(jù)以后得出結論。

設計理念: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本課注意了對學生探究技能的訓練,科學探究一般要通過這么幾個環(huán)節(jié):問題——預測——證據(jù)收集——得出結論——交流共享。這節(jié)課的新授部分就是按這個環(huán)節(jié)來設計的。而“動手做”又是科學探究的靈魂,為此,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對土壤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加強學生對土壤的親近感。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許多物質,有石子、沙子,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等等;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3、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愿意親近土壤。

杯子、干濕土壤、放大鏡、白紙、水。

1、課前選好組長、記錄員、材料員。

2、關于老師,你想知道什么?

3、從進教室到現(xiàn)在,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師:通過剛才的談話,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方川的學生特聰明,特愛動腦筋,特愛觀察,相信這一節(jié)課大家也能學得更好。

二、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莊稼都生長在哪呢?

2.板書:土壤。關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還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識?

3.出示課題。

三、尋找土壤的成分。

(一)觀察新鮮的土壤。

2、如果給你一包土壤,你準備怎樣觀察?

3、看,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什么?(教師自己準備一套)出示:紙、筷子、放大鏡。

4、你能說說這些工具的用處嗎?你現(xiàn)在又準備怎樣觀察?動手之前強調: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做好記錄,比一比哪個組發(fā)現(xiàn)得最多。

5、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6、你們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利用實物投影儀投放匯報,其他組補充,教師寫上。

7.你能給這些東西分分類嗎?指導分類:水分、動物、動物遺留物、植物遺留物、雜物、土壤顆粒等。(它們腐爛后就成了腐殖質)。

4.像小石子、沙這樣的顆粒,我們稱為土壤顆粒,那你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比沙更小的顆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地質學家)是怎么分類的,課件出示。(沙礫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積實驗。

1.你有什么好辦法來區(qū)分沙礫、粉砂和黏土嗎?

2.說說你打算怎么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么?出示溫馨提示提醒學生:

溫馨提示:

1、將土塊放入杯中時動作要輕,以免濺起水花弄濕桌子;。

2、土塊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攪拌,注意觀察水中土壤發(fā)生的現(xiàn)象,再攪拌;。

3、攪拌的動作要輕、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看見,土壤顆粒是分成一層一層的,下面的土壤顆粒大,有許多的石子沉積,是沙礫層,中間的土壤顆粒小,是沙層,上面的應該是黏土層,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層雜物。

4.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中有(板書: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補充:此外土壤中鹽分,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出示,讀一讀,記一記。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學們,道在土壤中生活著許多生命,有(學生舉例子:蚯蚓、螞蟻、蝸牛、植物的根……)。

2.課件出示,從圖上可見,土壤從上到下可分為-------,接著小組內討論:

3.交流反饋。

4.進行愛土壤的教育:是的,人類沒有土壤,我們將----,動植物沒有了土壤,就無法存活,那么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人類和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5.板書: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四、課外拓展活動。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寫了一首《我們的土壤媽媽》,詳細地介紹了土壤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書翻到p65—66讀一讀。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二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課前活動。

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制作泥塑。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jù)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huán)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匯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huán)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huán)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锶淼模?—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書:土壤里有什么?)。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fā)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匯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xiàn)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里還有什么?說說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jù)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里,加入水攪拌均勻后,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xiàn)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yǎng)料、養(yǎng)份:師:養(yǎng)料、養(yǎng)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后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淀(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淀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淀著,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后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fā)現(xiàn)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么?做土壤分層沉淀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么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匯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氣?,F(xiàn)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里是否含有養(yǎng)料、養(yǎng)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yǎng)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于時間的關系,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fā)后,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xiàn)什么?怎么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yǎng)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tǒng)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里的養(yǎng)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shù)臅r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yǎng)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了解一些關于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于土壤的秘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搜集有關資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三

《土壤中有什么》這節(jié)課的內容很多,主要分五個部分: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積實驗、燃燒土壤、了解土壤與生命的關系,內容相當多,所以進行簡單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題了。

(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課的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土壤與生命的關系”通過土壤的橫截面圖,讓學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間的關系,滲透熱愛土壤的思想。

我在課還有一些疑問:在分析教材后,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借助放大鏡真的.能比肉眼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嗎?通過學生的實驗記錄我發(fā)現(xiàn)使用放大鏡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觀察工具越多學生注意力會分散。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四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課前活動】。

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制作泥塑。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jù)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huán)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匯報:哪個同學來說說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huán)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huán)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锶淼?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書:土壤里有什么?)。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fā)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匯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土壤中有什么?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了土壤里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xiàn)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里還有什么?說說你的理由?!倦S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jù)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采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里有什么?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里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里,加入水攪拌均勻后,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說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xiàn)象會更明顯。

溫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淀(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淀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淀著,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淀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后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fā)現(xiàn)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么?做土壤分層沉淀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么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匯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里是否含有養(yǎng)料、養(yǎng)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yǎng)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于時間的關系,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fā)后,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xiàn)什么?怎么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yǎng)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tǒng)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里的養(yǎng)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shù)臅r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yǎng)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了解一些關于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里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于土壤的秘密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么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搜集有關資料,也可以采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石子砂微。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空氣。

養(yǎng)料、養(yǎng)分。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五

本節(jié)課是土壤里有什么的第二課時。首先回顧上節(jié)課課探究的方案,然后學生在熟悉探究的方案的基礎上進行試驗探究。最后學生進行匯報探究的結果,比對學生的猜想得出結論。我想在探究的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多方面需要改進。

1.試驗的方案和步驟的明確上需要書寫在黑板上。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的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試驗操作。導致試驗的重復操作,以致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進行試驗的設計,或者是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學生沒有認真的去聽。我想首先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交流。首先給出實驗器材,然后學生進行單獨的思考,接著學生進行討論將他們的想法相互說一說,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再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注意組織學生進行傾聽。然后老師將實驗的布置在黑板上進行板書。

2.學生討論要充分。這就需要老師在討論前給學生以充分的器材,以提示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在討論之前,要求學生首先進行思考,想一想用準備的材料怎樣進行探究,以形成學生自己的'想法。

3.組織良好的討論交流秩序。學生討論交流的時候,注意交流的規(guī)則,及小組的活動秩序。良好的活動秩序是進行高效討論交流的關鍵。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六

本課中的土壤對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沒想過土壤從哪里來的?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并不是很注意,這正是本課的契機,也是突出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教學設計上,我力求活動設計清晰、有序、環(huán)環(huán)深入,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探究方法。在課堂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基本實現(xiàn)了教學設想,學生探究熱情比較高,能運用感官和實驗觀察土壤,在探究中逐漸認清了土壤的成份,認識了土壤與動植物的關系。但是,反復回想本課的教學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問題一、在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xiàn)回答錯誤的情況,此時,我往往進行了追問,并且語氣有些懷疑。這樣一來,學生得到的認識是他的答案不對。起來回答的同學很可能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質疑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說法。長期下去,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受挫,對科學探究的熱情,對發(fā)言的熱情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我迫切需要改變這種追問的方式。

問題二、對學生科學語言的規(guī)范不夠。學生在表達、描述他們的想法時經常用一些土語,或者不準確的詞語,這時就需要老師來進行糾正。上課中由于擔心影響進度,我沒有對學生說出的每個錯誤詞語,錯誤說法進行糾正。這樣有些學生就還用他自己的說法來表達,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很不利,也是課堂教學少了幾分科學的味道。我們說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沒有每堂課的堅持,就無法讓學生有質飛躍。所以說,關于學生語言的訓練是不可忽視的。

問題三、忽視板書的重要作用?,F(xiàn)在多媒體教學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方便和效率。但與此同時,板書也往往被忽視了。本節(jié)課中我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板書中只出現(xiàn)了土壤的成份,而沒有出現(xiàn)課題,也沒有其他重點的內容,這樣在總結的時候學生就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那么他頭腦中形成的知識框架就不夠具體、清晰和具有邏輯性。板書是教學的良好輔助,在教學時需要善加利用才能讓學生學的扎實。

通過本次教學,對我又是一次觸動,經過反思,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處理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熱情,這些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課題。期待著通過改進,學生們能在科學課上獲得更科學的鍛煉。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七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這個大舞臺上應成為“主角”,而教師則應成為學生探究道路上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處于“平等中的首席”這個位置,但這種角色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甚至是無足輕重。因為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動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們教師需要明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學生為主體并非排斥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程度。如果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fā)現(xiàn)的機會,而教師不敢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的狀態(tài),以致于削弱了學生繼續(xù)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差,教師指導的作用應該多一些,對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教師有必要給予指導,但在學生提出猜測,分析實驗現(xiàn)象以及得出結論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應該少一些,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教師絕不能越俎代皰,包辦代替。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令教師預料不到的事情。在科學課教學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課堂上出現(xiàn)預測和生成不一致這種現(xiàn)象是很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一、如果這種“意外現(xiàn)象”對本節(jié)課教學有價值,有利于本課教學的主題,則教師可以放棄預設,轉向生成的方向前進;二、如果這種“意外”的確是“雜音”的話,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要設法巧妙地回到預設的軌道上繼續(xù)向前;三、如果“雜音”對本節(jié)課探究主題價值不大,但有探究的價值,則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學生課下再去研究,到時候再引導學生匯報探究的結果。當然,意外畢竟是意外,在遇到確實無法探究的情況時,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訴學生了。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科學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向著更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八

教材: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第4課。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巖石和礦物》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土壤、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五、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激趣。

師:我們知道了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xù)風化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最終會變成土壤。土壤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那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為什么動植物都喜歡生活在土壤里面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土壤里有什么?》板書:“土壤中有什么”。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學生分組研究土壤。匯報:你們小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出示新鮮泥土,主要讓學生了解土壤是濕潤(有水分)的,有動植物殘體、動植物活體。]師:實驗員把新鮮的土壤倒回到盒子里,我們再來觀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再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學生開始觀察記錄。師在黑板上寫著“直徑大于2毫米,直徑小于2毫米,直徑小于十六分之一,直徑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師問: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特根據(jù)你沒它們的大小都有自己的專用名字,請同學們看書本52頁的介紹(或投影出示著段文字,讓學生閱讀)。這是地質學家區(qū)分巖石微粒的方法,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顆粒?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辦法來區(qū)分它們嗎?[出示干燥的泥土,主要讓學生了解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顆粒,并知道各種顆粒的區(qū)分標準和名稱。]學生想到用篩子篩,用水的方法。師演示,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土壤的量約瓶子的三分之一),用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隨水運動,然后靜置在一邊。[沉積實驗,主要讓學生觀察土壤在水中分層沉積的現(xiàn)象。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顆粒組成的,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沉積,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有條件讓每一小組學生都來做一做這個試驗。]師: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fā)現(xiàn)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

(1)燃燒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石棉網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么發(fā)出臭味嗎?板書:“腐殖質”。

三、土壤和生命。

四、總結引申。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九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又結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及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因此,我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參與科學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驗活動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感受科學實驗過程,逐步形成正確積極向上的科學態(tài)度和情感?!锻寥览镉惺裁础肥乔鄭u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土壤與巖石”中的第一課,本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先進行推測、提出問題,再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來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下面是我對我們這節(jié)課一些教學反思。

首先是在教學設計階段,由于準備的土壤原因,進行土壤沉積分層試驗中效果不是很明顯,由于時間原因,土壤中含有鹽分和腐殖質的試驗沒有進行,而是直接引出的書中結論,這是值得我們改進的。在課堂中,我們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是在發(fā)放實驗器材的時候應該注意交代清楚學生保管好實驗器材,在老師說要求之前不要隨便玩弄器材;二是在你每一次實驗當中有些小組做得實驗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時候助教應該及時引導,在做完每一個試驗之后我們的主講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及時總結實驗結果,這樣有個強化的效果;還有就是對于課堂紀律和教學組織這方面我們缺乏經驗應該多多學習總結。

這節(jié)課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的實驗課,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精力和時間,但實質上教師的角色,從傳統(tǒng)的講臺上的傳授轉入了多功能的巡視、課堂啟發(fā)、提問、輔導、評估和參加學生討論等工作。他們的責任并沒有減輕而是加重了。在活動前,把實驗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確的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要求不僅要在口頭上解釋,還要寫在實驗報告上,對一些關鍵的較為復雜的步驟要用演示法。老師在活動中不斷的巡視各小組的進展情況,教師可以提一些啟發(fā)性問題,但對學生的討論不要輕易干涉,即使學生犯一些錯誤只要他們大方向是對的也不要急于糾正,教師要注意維護好課堂紀律,同時在巡視時積極鼓勵學生間的交往、合作。

另外我們以后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該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教師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xiàn)象,你都有什么問題”、“針對這個現(xiàn)象,你還有什么問題”等等,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的問題。教師應該注意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于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動腦和動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準備材料和具體的實驗操作中,需要學生動手,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現(xiàn)象、得出科學結論以及進行反思時都要讓學生動腦。在該動腦的時候一定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開動他們的腦筋,不能讓動手占據(jù)動腦的時間。所以在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動手操作,更要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前先動腦進行猜想、預測,在實驗后進行研討解釋,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探究的本質,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這個大舞臺上應成為“主角”,而教師則應成為學生探究道路上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處于“平等中的首席”這個位置,但這種角色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甚至是無足輕重。因為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動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們教師需要明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學生為主體并非排斥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程度。如果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fā)現(xiàn)的機會,而教師不敢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的狀態(tài),以致于削弱了學生繼續(xù)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差,教師指導的作用應該多一些,對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教師有必要給予指導,但在學生提出猜測,分析實驗現(xiàn)象以及得出結論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應該少一些,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教師絕不能越俎代皰,包辦代替。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科學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向著更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十

1、知道土壤是巖石微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顆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類。

3、能用實驗證明不同種類的土壤滲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土壤的成分。

難點:區(qū)分當?shù)赝寥赖姆N類。

教學準備。

事先采集的三種土壤樣本(每組一份)、白紙(3張)、燒杯、水、攪拌棒、土塊、滲水性實驗裝置、放大鏡、小塑料湯匙、紙巾、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板書并分類。

3、今天我們來研究、了解土壤。(板書課題)。

〔反思:告訴學生土壤樣品的來源地,以明確觀察的目標性,增強真實性。〕。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觀察土壤。

談話:課前,我們都已經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樣本,現(xiàn)在請大家拿出來。同桌兩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樣本,一個人觀察,另一個人記錄,要求盡可能多地發(fā)現(xiàn)土壤的特征,并把我們看到的情況用圖畫、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活動。

匯報交流,互相評價(哪組的發(fā)現(xiàn)或記錄價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體會兩種觀察方法的不同結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仔細觀察的能力;另外,盡可能多地列舉出所看到的.情況,并采用各種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觀察記錄,進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動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談話: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大家都對土壤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那只是憑肉眼或是放大鏡進行的初步觀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現(xiàn)在就請四人一組,做一做下面這個實驗,看它是否對你了解土壤有所幫助。投影: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

實驗步驟:

1、把小土塊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觀察靜置后的水杯中的情況,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項:

1、土塊要輕放。

2、攪拌要徹底。

3、靜置時間要長。觀察時,杯子也應保持靜置不動的狀態(tài)。

4、始終要仔細觀察,記錄下每一步驟看到的現(xiàn)象。學生閱讀此資料后開始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

請學生根據(jù)觀察結果,分析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

活動三:研究土壤的種類。

1、觀察顆粒大小。

談話:今天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巳萃寥赖臉颖?,請你們仔細觀察,首先看看它們的顆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領取土壤樣本,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談話: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看課本第6頁的閱讀資料,它會給你一個原因解釋。

學生閱讀資料。

師生小結: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觀察、閱讀活動,對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滲水性。

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預測。

討論實驗方法,特別是引導學生考慮三個變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變;不同的條件:三份不同種類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樣獲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測量高度。

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并將結果與剛才的預測相對照。

3、用多種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組一份沙和黏土的樣本,請學生參照課本第7頁提供的方法來比較沙和黏土的不同。

激趣:再試著把它們分別放在膠卷盒里搖動,聽一聽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是否相同。或者是聞一聞它們的氣味是否相同。

分組活動,交流。

反思:科學教學強調要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比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滲水性,這是一個對比實驗,要注意控制好變量,通過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預測、討論實驗方法、進而分組實驗、得出結論。然后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摸、看、捻、握、搓)進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

三、課后拓展指導。

談話:同學們都已經對土壤有了非常豐富的了解。

提問:你知不知道我們這兒的土壤是什么類型的?有什么特點呢?適合種植哪些植物?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小結,引導學生課后進行資料的查閱、請教專家等。

反思:

學生掌握了三種類型不同的土壤,學會了辨別土壤種類的基本能力,就可以以次為工具來調查家鄉(xiāng)土壤的種類。這既是學生辨別研究能力的運用,也使學生能夠了解家鄉(xiāng)的土地資源。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土壤與生命》中的第3課。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首先播放錄像,茂密的森林、蔥綠的莊家、生機勃勃的草原……無不展示著土壤的魅力。本課通過觀看錄像、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質的概念。同時,知道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蚯蚓的作用,確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的意識。讓學生親歷成肥的全過程,又是培養(yǎng)學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時機,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持久觀察,在科學學習中克服困難,善始善終,關愛生命”的目標。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錄像以它聲、像、色吸引著孩子,激發(fā)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本著“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學習本課,讓孩子多看多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讓孩子多想多動腦——討論、預測、猜想;讓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見解,發(fā)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里,教師要以靈活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十二

本節(jié)課,我主要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活動一:觀察土壤。

1、在觀察土壤這個觀察實驗中,我先讓同學們觀察土壤,再討論土壤的特征,如:土壤中有草根、有石子等。學生的觀察結果只是土壤的一部分,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實驗進一步進行觀察,簡單的管擦活動為學生起到了一個熱身的作用,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后面活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活動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1、對于學生的分組實驗,通過近幾年的'科學教學,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主要是三步: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例如教師告訴學生用餐巾紙包住土壤用力握,觀察紙巾上出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前兩步很簡單,而為什么會這樣則需要學生的思維。

2、腐殖質的概念說的不夠清昕,在這里可以拓展一下,土壤正是因為有這種物質,使我們周圍的土壤更加的肥沃。說到“腐殖質”時,可以從圖文解字來講這個概念。說到“腐”你想到什么?說到“質”你又想到什么?說到“腐”這個字時,同學們一定想到了“腐爛”這個詞;說到“質”同學們一定想到“物質”這個詞。那么什么會在土壤中腐爛呢?同學們一定能想到植物的葉、根還有小動物的尸體。那么什么叫做“腐殖質”呢?植物的葉、根和小動物的尸體腐爛后形成的物質叫“腐殖質”。

3、板書設計,應當將實驗與結果充分結合,讓學生有意識的將其發(fā)現(xiàn)與成分有機結合,這樣可以在學生有了充分的切身體會后,幫助其加深印象。

2、了解土壤。

餐巾紙濕了水分。

出現(xiàn)小氣泡空氣。

攪拌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動植物殘留物。

水變渾濁了比較輕的粘土。

水底有一層比較重的沙土。

本課時間掌握不夠合理,課后練習的時間相對較多,而實驗操作時間相對留的不足,以后要合理安排時間,注意語言的過濾,不斷進步!

土壤中有教學設計篇十三

這一課,看似內容較多,在試教中感覺時間還是足夠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談話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盡管學生在三年級研究過土壤,在課堂中觀察新鮮泥土還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重點讓學生進行記錄。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點難度很難分清楚。教師講述地質學家區(qū)分顆粒大小的標準,讓學生看板書,介紹“直徑”的意思,用草圖幫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jù)顆粒大小的標準,同桌指顆?;ハ嗾f說他們的名稱。因為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qū)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采用教師演示實驗,因為時間比較長,所以要事先準備好,所以教師演示實驗效果更好些。

(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5489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