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文學形式,通過對所讀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寫讀后感時,要注重文字的精煉和簡潔,避免贅述和廢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一
小說讀罷,放下案頭。讀這個小說用了半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可以說是一氣呵成,好的小說魅力就在此,總讓人迷戀其中,不舍離開。
因為自己去年也曾去過離額爾古納河不遠的地方,小說中提到過的金河、滿歸我都親自到過,自己在大興安嶺深處了呆了好幾天,雖說現(xiàn)在沒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壯的樹木,甚至小說中提到的各種狍子、鹿甚至水獺都沒有看見過,但是走在大興安嶺林區(qū)中間,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帶給人的一種靜謐感。以至于讀了遲子建的小說之后,產生深深的共鳴。
小說中通過一個年逾古稀的老酋長的女人的口吻,給讀者展現(xiàn)出一個渺小的鄂倫春氏族的集體生存的畫面,雖然“我”的描寫并不是很圓潤,但她卻是在講她百年來的見聞,而這個見聞正是這個以游獵為主的民族的生存變遷歷史。歷史的真相無法還原,小說也是加入了創(chuàng)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說流露出來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實依據(jù)的。小說里的人物盡管受了些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在原始和現(xiàn)代之間尋找平衡,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種的狀態(tài)。而這種生活狀態(tài)下所表達出來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是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現(xiàn)代文明粉飾過的,他們既敢愛敢恨,達西可以拋棄家人跟一個剛剛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現(xiàn)在對手面前;他們也可以在了解自己過錯之后而揮刀自宮(抱歉,小說里的鄂倫春人名字都記不住,但是看到之后會對上號);妮浩薩滿明知道救人會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總之,他們就是把對自己內心最想表達的東西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而又會在整個大家庭中充當自己的角色,服從組織的安排,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為族長的拉吉達讓伊芙琳在平分出來的肉先挑,她挑了兩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個人的任務分工都很明確,男人們總是愿意出去打獵而把獵物等量的分給氏族里的每一個人。
小說中描寫的鄂倫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諧,雖然沒有強大的物質生活保證,可是他們卻并不像現(xiàn)代人那樣那么貪婪,一味的剝奪他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會把用不了的東西存在樹上而不帶走,他們燒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鮮的大樹,而是撿那些已經(jīng)枯萎落下的枝干。他們已經(jīng)達到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多么的可歌可泣。
還有一個比較震撼的就是他們可以很從容的面對生死,盡管瘋狂的愛過恨過,可是死對于他們來說感覺很平淡,或許是死亡經(jīng)常毫無征兆降臨的緣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為不會再愛了,可是仍然和瓦羅加依偎在了一起,時間是一切解決不了問題的良藥,我們也應該從他們中間學習些什么?大家總感覺死亡離大家很遙遠,有些人因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點危險的事情。生命的本質不應該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寶貴的,人們不應該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更不應該隨意的剝奪他人的生命。
鄂倫春人會在文明發(fā)展的大潮中充當千年一粟的角色,他們的語言會消失,他們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幾十年就會從地球上消失而僅僅存在于教科書當中,因為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年輕人總是喜歡接收新鮮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實的老人們則會逝去。遲子建一個時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寫了時代烙印留下來的東西,如文革,如開放,而她卻把游牧名族的活化石遞到世人眼前,她為我們保存了這最后一點純真,單從這點來說她就很偉大!人性總是相通的,我們沒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么復雜,相互謙讓和諧相處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還有那么一批人,他們對于這個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們更熱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們不能稱之愚昧,因為這兩條線永遠是平行的,我們得到的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二
有人曾經(jīng)對我說:“你不是鄂溫克人么,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呀?!边@樣的話我確實也聽過了許許多多遍。不過這句話確實也不假,我的爺爺確實是一個土生土長鄂溫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對與鄂溫克人的了解,也僅僅不過是指導在乾隆時期俄國占據(jù)了額爾古納河的東岸??墒俏业募亦l(xiāng)到底是什么樣的好像并未有人提起。我掛著這么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稱號,住在了一個漢化的城市中。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記錄了大概從民國到文革時期的一位九十歲的老鄂溫克的老婦人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幾位蒙古人,依靠著馴鹿打獵為生。從一個獨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國近代史。在中華人民中的一個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現(xiàn)了一種中華人民的鮮有的骨氣與精神。在一個看似野人的生活習慣中有著對于生命的獨特體會。
對于中國文學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可以算是一個文學中的純天然。全篇在描寫著那些或愛或恨的人們生活在森林中,那不為多數(shù)人知道的地方。躺在“烏力楞”中,透過排煙孔中仰望著漫天的星空,活在“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的人們怎么能體會得到那種悠閑。劃在月光籠罩的湖水上,沉浸在怒吼的風聲中,跳舞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最使我震撼的是有許許多多的平凡的人,安詳?shù)厮廊チ吮环湃氚撞嫉目诖?,人到了向陽的山坡上。這一切好像并未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其中就有這樣一首神歌:“會領取了遠方的人呀,你不要懼怕黑也,這里有一團火光,為你的行程照亮。魂靈去了遠方的人啊,你不要在惦念你的親人,那里有星星,銀河,云朵和月亮,為你的到來而歌唱”。他們的那種對與自然神靈與人類的靈魂的敬畏還是在現(xiàn)代還是鮮有的。
再開篇中作者寫下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是呀,在這個斗轉星移世界中,人在隨著時間而變老而大自然卻不會。有人胸懷壯志想起青年時的那天馬行空的幻想,可是有時看起來是那么可笑。有人說自己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事業(yè)與完美的家庭,可是有時看起來自己卻有時那么的卑微。人性也在這幅畫的社會中漸漸萎縮。
可以說上篇是一個淳樸的鄂溫克人的生活情景,中篇是與日本民族發(fā)生的碰撞,下篇是與漢族發(fā)生的碰撞。本來是安定的鄂溫克人,用精神信仰征服了日本人,漢族人用著狂熱的對政府的崇拜破壞了鄂溫克人,在鄂溫克人對于薩滿的那種超自然的力量的崇拜中寄托了百姓對于美好的期望中,可是誰能猜到最后的結局只是選擇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風燭殘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終如孩子卻很淳樸的安草兒。一個看似不美滿而且包含無奈的結局,一個曾經(jīng)完美的文明仿佛在簡簡單單的九十年中衰亡。
在“貝加爾湖畔”的歌曲中有著這樣的一句“多少年以后,往事隨風走,那紛飛的冰雪留不下溫柔,這一生一世,時間太少?!逼鋵嵳l知一百年后誰還能想起那不知名的主人公與那曾近五千年的文明。而留下的也只是那片綠油油的草原,與潺潺的額爾古納河。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三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作家遲子建的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故事背景發(fā)生在中俄邊界,那里居住著數(shù)百年前從貝加爾湖畔遷徙至此,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隨馴鹿覓食而搬遷、游獵。他們敬畏自然,享受自然的饋贈,也要在艱苦原始家園里生存。不僅需要抵御嚴寒、猛獸、瘟疫的侵襲,也要在日寇、文革、現(xiàn)代文明的席卷里找到生存之地。
自然,是鄂溫克族人生命里非常重要的根基。與自然相互依存,也相互抵御,本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而外界力量一次次的入侵,最終摧毀了這本該美好的一切。
這群民族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時代流變,他們以弱小而頑強的生命力與民族精神與命運殊死抗爭??僧斔^的“現(xiàn)代文明”向這個民族席卷而來之時,他們迷路了。
用遲子建的話來說,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xiàn)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鄂溫克的年輕一代已經(jīng)逐漸遺忘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歷史,或許在不遠的某一天,他們的生存方式也不復存在。
全書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息,人物幾乎都是悲劇,經(jīng)歷了一場場死亡、傷痛和離別。詩性的文字,奇異的意向。鄂溫克人是一群有神性的人,與有靈性的山林里的萬事萬物花草樹木動物相處,那些也是一團一團血肉。
看完覺得薩滿的產生也好神奇,薩滿的話:你去追跑了的東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樣。你以為伸手抓住了,可仔細一看,手里是空的!
她的骨頭有一天會從樹上落下來——落到土里的骨頭也會發(fā)芽的。從眼里流出的是淚,流向心底的是血,病是埋藏在胸口的秘密之花。
薩滿跳舞,伴奏的木庫蓮曲,舞蹈能讓戰(zhàn)馬死亡,音樂能讓傷口結痂。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依芙琳,倔強的依靠她自己的邏輯滿懷恨意的生活,折磨了坤德和兒子一輩子,也將自己困了一輩子。
還有神奇的“一命換一命”帶給人的震撼。薩滿妮浩救助別人一次,就會失去一次自己的孩子??赐耆珪?,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去搜了鄂溫克族人的相關信息,發(fā)現(xiàn)這個馴鹿民族正在慢慢消失。可能都終將消逝在山林中吧。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四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了生活在中國東北山區(qū)的鄂溫克族人們的歷史變遷和演化。打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民族的歷史。風格不粗糙,充滿了溫暖和同情。讀完這本書后,是我不得不提筆寫下自己的感觸。
小說講述部落首領最后妻子的故事。從一百年前到現(xiàn)在的社會;從部落的第一個識字的人到第一個大學生;從動蕩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紀的安康,從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紅色磚白色瓦的村鎮(zhèn);這些變遷記錄著這個民族的滄桑。
這是一個與自然和諧的民族。他們與馴鹿一起生活,保持一個游牧的的習慣,隨著馴鹿遷移或停留。他們以打獵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這是一個臨時的“家”。他們現(xiàn)在沒有工業(yè)文明,生活在原來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是一個充滿著愛和恨的瘋狂的民族。不娶他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嫁給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燒正旺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達馬拉與林克和尼都之間的愛,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無奈;伊萬對那杰什卡悠長綿遠的愛,像一股清泉的味道,進入我的身體,洗刷了我的心扉。敢愛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掙扎是破碎和無奈;彼此的生死離別,說盡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這是一個充滿大愛的民族,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作為薩滿的妮浩以救人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還依然為偷取馴鹿的漢族小伙跳神。他們明知會以危及自己親人的代價去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仍然戰(zhàn)勝畏懼,勇敢地選擇幫助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是一種蘊含在一個民族內在品質中的善良和勇氣,如金子一般閃閃發(fā)光。助人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為助人而助人。用真誠的心和行為去尊重另一個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了。
這是一個沒有利益沖突的,通過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實現(xiàn)了和諧社會的民族。他們實行平均主義,食品嚴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財產儲存由專人保管。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要負責熏豬肉,用動物毛皮制成衣服。沒有利益沖突,人與人之間保持簡單的感情,互相幫助,團結,共同抵御自然災害、饑餓和疾病。
通過鄂溫克族人質樸、高貴的品質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應該團結、互助、自立、自強,更應該有大愛無疆的品質。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昌盛。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五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有同樣美麗的一套外衣,那就是動人心魄的愛情,扣人心弦的悲歡離合共同編織出的曲折故事。也都藏著一顆宏大深沉的靈魂,那就是作者對漂流在時間之河上的人類命運的窺探與覺醒,或對走向毀滅的歷史浪潮的悲憫與無奈。
《額爾古納河的右岸》通過呈現(xiàn)鄂溫克民族的命運,以這種全新的視角,表達了人類始終在關注和思考的永恒主題。作者本人想要表達的準確要旨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而我們完全可以談一談自己得到的啟示,也許這些啟示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隱形于自身的思考。
故事是以一位鄂溫克老嫗之口講述的,她的名字并未在作品中浮現(xiàn),因此本文中的她都以原著中的“我”來代表。她是這個民族最后一任酋長的女人。她說“我是個不擅長說故事的女人?!彪S后卻又給她講述的凄美故事找了另外一個理由:“但在這個時刻,聽著刷刷的雨聲,看著跳動的火光,我特別想跟誰說說話。達吉亞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瑪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說給誰聽呢?安草兒自己不愛說話,也不愛聽別人說話。那么就讓雨和火來聽我的故事吧,我知道這對冤家跟人一樣,也長著耳朵呢?!边@雨和火是否就是作者遲子建本人呢?還是指將要經(jīng)受感情考驗的讀者呢?抑或是為悲歡離合的生活表象而相互爭執(zhí)、沖突的云云眾生呢?不同的讀者完全可以得出各自不同的啟示與解答。
愛情的啟示。
不論任何民族的人,在如何的生存條件下,也不論身份的尊卑,人類的情感總是那么相似。人的基本人性像dna一樣被完全一致的遺植到了稱之為“人”的每個個體身上,不受時空的變化而改變。基于此,我們看到了在這個古老的游牧民族的身上發(fā)生的,與其他民族完全一樣的愛恨情仇的故事。并且,基于此,我們被感動了。
本書中最美麗的兩段愛情當屬達瑪拉與林克,以及我和拉吉達的愛情故事。
林克(我的父親)和后來成為尼都薩滿的哥哥同時愛上了另一個烏力楞(部族)天生會跳舞的美麗女子達瑪拉,他們通過射箭來決定誰能娶她為妻,結果林克獲勝了。達瑪拉得知結果后,笑了。那笑容泄露了她更愿意嫁給林克的秘密。尼都薩滿原本也擅射,輸了這場比賽后射什么都不準了。對于達瑪拉與林克的婚姻,作者有一段動人的描述:
“深夜,希楞柱(便于拆裝移動的棚屋)外常有風聲傳來。冬日的風中往往夾雜著野獸的叫聲,而夏日的風中常有貓頭鷹的叫聲和蛙鳴。希楞柱里,也有風聲,風聲中夾雜著父親的喘息和母親的呢喃,這種特別的風聲是母親達瑪拉和父親林克制造的。母親平素從來不叫父親的名字,而到了深夜他們弄出了風一樣響聲的時刻,她總是熱切地顫抖地呼喚著,林克,林克。父親呢,他像頭瀕臨死亡的怪獸,沉重地喘息著,讓我以為他們害了重病。然而第二天早晨醒來,他們卻面色紅潤地忙著自己的活計。就在這樣的風聲中,母親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不久,我的弟弟魯尼降生了?!?/p>
而身為本族族長的尼都薩滿情場落敗后,只能偷偷暗戀達瑪拉,欣賞她遷徙途中騎著馴鹿的背影,甚至發(fā)令增加遷徙的頻率,因為這樣才能令全族人出動,才能常常看到令他傷感又著迷的那個背影。林克為了維護自己懷有身孕的愛妻免受顛簸與哥哥的隔閡加深,直至爆發(fā)沖突。終身未娶的尼都薩滿與神靈建立了聯(lián)系,成為了很多烏力楞共同尊奉的薩滿(巫師),有驅魔除害之力。多年后,本族最出色的獵人林克帶領一隊族人執(zhí)行救人任務時不幸身亡。達瑪拉和我悲痛之余確信尼都薩滿可以預見這場不幸,卻未阻止。而尼都薩滿艱難挽回的每一種重生,總伴隨著另一種死亡,這生死之間究竟有何等交易?生命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不論族人作何猜測,即使存有誤解,尼都薩滿都始終沉默。
后來,尼都薩滿開始對成為寡婦的達瑪拉示愛。達瑪拉終生守身不渝,付出了半生孤寂的艱巨代價,對尼都薩滿和她自己都是一種折磨。更多年后,尼都薩滿送給始終愛跳舞但始終壓抑著自己的達瑪拉,一條用很多種鳥類羽毛編成的裙子。終于撥動了達瑪拉的心弦,已不再年輕的達瑪拉常常獨自穿上它,幸福的左瞧右照,而作為女兒的我,仍然視此為對父親林克的背叛,并用尖刻的語言殘酷的掐滅了達瑪拉心頭重燃的希望之火。最后,極度抑郁的年邁的達瑪拉終于穿上羽毛裙在篝火旁盡情跳了整整一夜舞,燃盡了對生活的所有激情,黎明時分孤獨的死在冒著余煙的火堆旁。
達瑪拉的結局是不幸的,或許是因為她的前半生太過幸福。她的前半生越不幸福,后半生則有越多理由重新追求幸福。前半生的幸福成為了她必須忠誠的枷鎖。這并不只是她自己給帶上的枷鎖,如果她的后半生撇開這枷鎖欣然接受尼都薩滿的愛,親人們族人們也會伸手為她套上一層層足以毀掉她的幸福的枷鎖。這就是我們的道德規(guī)則。作者沒有對達瑪拉的忠誠給予謳歌,也沒有涂改她的不幸結局,而是選擇忠于我們對世界的客觀認識,如實的呈現(xiàn)。
本書另一段我和拉吉達愛情故事,與達瑪拉的愛情形成深刻的照應。
我(達瑪拉的女兒)是在生死絕境中遇到拉吉達的。當時,與族人失散在森林深處歷盡艱難萬險的我又遇到了熊,用族人教的辦法(脫光上衣)擺脫了熊的追擊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處藏有食物的“靠老寶”(鄂溫克族人建在樹上的儲物倉),路過這里的拉吉達以為遭熊光顧正要射擊,看到了狼狽不堪的我,并且我在走近他時昏了過去。他說他在那一刻看到了我眼中的憂傷,激起無盡的愛憐,就已決定要娶我為妻,終生保護我了。
這樣的相遇有十足的絕地重生的意味。似乎天賜的幸福不會白白降臨,如果不是成長中歷盡了漫長的磨難,就要在某時歷經(jīng)刻骨銘心的考驗,才能夠得來。
作者筆下的拉吉達有著和我的父親林克相比,風格迥異的外族人的氣質,卻具有和林克同樣強大的生存能力,他不僅善于狩獵,而且聰明干練胸懷大度,年紀輕輕就被族人推選繼任為族長。而強者,因為總是要參與重大事件,在每次危險面前總是頂在最前面,所以生存的風險也大于其他人。因此,拉吉達也未逃出強者短命的厄運。如果一個人生命的輝煌是吸收了天地之靈氣,那么這靈氣或許有限,光芒越耀眼越早熄滅,光芒持久則不會很亮。
我和母親達瑪拉的最大不同是,我在后來的生活中選擇接受了另一份愛情。這也許是我沒有毀滅,并成為活的鄂溫克民族最后歷史的見證者的精神根源。
如果我的抉擇的正確性如此容易證明,那達瑪拉的堅守與執(zhí)著還有何意義呢?這樣的安排無異于作者自己對達瑪拉忠貞的一種褻瀆。事實當然不是,作者對我的第二次愛情的設計給出了很多偶然的條件。首先,瓦羅加的出現(xiàn)與拉吉達不是同一個時代,他們兩人本身沒有任何感情沖突;其次,作者已通過許多細節(jié)向讀者證明,我對拉吉達的忠誠毫不遜于達瑪拉對林克;第三,瓦羅加非常尊重我與拉吉達的感情,只愛這個殘缺的我,并未奢求將整個的我全部占領。這些要素是我和瓦羅加能夠結合并重獲幸福的原因。
鷹的啟示。
達西被狼奪去了一條腿,雖然打死了母狼卻放走了咬斷了他的腿的小狼。有一天,達西得到一只野鷹,決心訓練它為自己報仇。他先將鷹拴住,蒙上頭和眼,再反復激怒它,磨去它的野性;再餓空鷹的胃;最后捆住鷹的翅膀和雙腳,裝在一種搖車里殘酷的轉圈。他要讓它徹底忘記它的過去,忘記曾經(jīng)翱翔的藍天。經(jīng)過這幾番“洗腦”,山鷹原本高昂的頭低下了,目光中不再有寒光了,眼神變的迷茫,甚至羽毛都由灰褐色變成了暗綠色。并且習慣漸漸和人在一起,不拴住它也不會飛走了。
在日復一日的暗示下,山鷹開始一次次撲向傷害過主人的那張狼皮,將主人的仇恨當作了自己將要為之獻身的使命。終有一天,已長大的當年的小狼帶著它的后代尋仇而來。忠誠的山鷹與主人一道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身負重傷的他們未能擺脫被血腥味吸引來的狼群的攻擊,悲壯的死在復仇之地。留下慘烈的搏斗現(xiàn)場和四具殘缺的尸體。
這只為主人“效忠”而死的鷹是受人愛戴的。如果這是榮譽,這榮譽以它的蒙昧為代價。它只有完全放棄了自我意志才會換來這榮譽。
達西是個強人,他即使只有一條腿也還是憑自己之力完成了復仇,他的強大在于,他可以對一只野鷹實施了生不如死的折磨之后,還讓它效忠自己,甘愿為他的意志獻身。這一點,是兇殘的狼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狼斗不過人。
神靈的啟示。
每個民族都毫無例外的擁有對不同形態(tài)的神的傳說。人類通過哲學思考、科學實驗不斷的探究操控宇宙的神奇力量,某種程度上越來越接近真相,某種程度上也在加速毀滅。將我們生活中現(xiàn)代科技衍生的厚厚外衣剝去,或許才能像他們一樣恢復人的原始知覺,建立與神靈的聯(lián)系,獲得神奇之力,那是一種讓種群與家園永恒下去的神力。
鄂溫克人與馴鹿相互依存,馴鹿愛吃新鮮的苔蘚和蘑菇,它們總是白天睡覺,夜晚結伴在營地附近覓食,到清晨自己回到營地。當營地附近的食物越來越少,馴鹿要走很遠覓食,以至于清晨歸來的時辰越來越晚的時候,整個烏力楞的人就要啟程遷徙了,尋找一塊食物充沛的棲息地。
鄂溫克族是跟著馴鹿的足跡生存的,馴鹿除了能給他們生產鹿奶鹿茸之外,就是幫他們馱行李,還可以供他們騎乘。而不喝鹿奶不用鹿茸似乎也不是一件決定存亡的事情;駝行李本身更是為滿足馴鹿的生存;騎乘主要也是因為遷徙,遷徙是因為馴鹿。換句話說,鄂溫克人選擇與馴鹿依存而生,實際意義并沒有多少,似乎還有另外的緣由。
鄂溫克人是敬畏神的。他們日常供奉的神叫馬魯神,在遷徙時馱著馬魯神的那匹馴鹿叫馬魯王,它是鹿群的首領,平素是不能隨意役使和騎乘的。
他們崇敬火神,跟在馬魯王身后的還有馱著火種的馴鹿。火種放到埋著厚灰的樺皮桶里,從來也不熄滅,這樣不管走在多么艱難的路上,光明和溫暖都伴隨著他們?;鹬杏猩?,所以不能往里面吐痰、灑水,不能朝里扔那些不干凈的東西。
還有傳說中的山神。林克打獵收獲歸來的時候,快意地打著口哨,路過參天大樹時林克就不敢打口哨了,他怕驚擾了山神“白那查”。很多大樹上刻有神像,看見刻有“白那查”山神的樹,不但要給他敬奉煙和酒,還要摘槍卸彈,跪下磕頭,企求山神保佑。如果獵獲了野獸,還要涂一些野獸身上的血和油在這神像上。獵人從“白那查”身邊經(jīng)過,也不能大吵大嚷。
他們打到獵物時也會先進行一系列祭祈儀式,然后才可以分食獵物。他們取用柴火是已經(jīng)枯萎的樹木,不愿砍伐成活著的樹。他們擁有自己特有的語言,卻沒有形成或留下自己的文字。
鄂溫克人拒絕文字,保留人之靈性。馴鹿或許就是幫助他們感到神靈的存在的象征物。他們與馴鹿依存,似乎就是選擇與神靈依存。
面對險境、災害、野獸與死亡,他們遠比自稱為文明人的我們強大勇敢;而面對神靈主宰的大自然,他們保持敬畏與謙卑。他們可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去,他們完全可以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隨著一撥撥山外人的到來,千年老林不再寧靜,先是日本人到來(或許象征著戰(zhàn)爭),稱他們?yōu)橐叭?;接著是書記、右派的到來(或許象征著政治);最可怕的是一輛輛伐木車的到來(或許象征著文明與建設),最后是鄂溫克人徹底的離開,一個民族的毀滅。
命運的啟示。
在通向黑暗與光明的兩條路上,總有一些力量要將我們推入深淵,也總有一種力量阻止我們覺醒。而最終將我們送入絕境的力量,往往存在于我們內在的自身。于內外的這兩種力量,我們都無法與之抗爭。
隨著大面積林木被砍伐,往山外運送木材的卡車和公路迅速增多,動物們也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出現(xiàn)生存危機。政府鼓勵這些山里人移居位于布蘇市(現(xiàn)根河市)的鄂溫克定居點,將大批馴鹿圈養(yǎng)起來。鄂溫克人聽到有人將馴鹿比作家禽,他們感到是對馴鹿的侮辱。而當他們集中對是否出山這個問題做出表決時,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達吉亞娜召集烏力楞的人,讓大家對下山做出表決。她發(fā)給每人一塊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樺樹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遺留下來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樺樹皮覆蓋了,好像老天對著它下了場鵝毛大雪。我是最后一個起身的,不過我不像其他人一樣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樺樹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燒中化為灰燼。我走出希楞柱的時候,聽見了達吉亞娜的哭聲。
雖然,危及他們家園與生活方式的力量來自鄂溫克民族以外,但在這股浪潮中他們自己卻也出于無知在推波助瀾。清醒者永遠是少數(shù),無力捍衛(wèi)自己的民族走向幻滅,沒有人理解我的悲憫與無奈,我甚至被當作落單者而受到同情。
是的,毀滅我們的往往來源于外力,而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卻恰恰是我們自己,自己的無知。這樣的命運又豈止于鄂溫克民族,這是全人類至今仍在繼續(xù)制造的共同悲哀。作者其實在本書開篇就已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哀鳴。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笨磻T了雨雪的老人,覺得彼此熟悉的像朋友。可是時光荏苒雨雪依舊,只能是人類無奈的,脆弱的老去,只能是雨雪看老了一代代更替的人們,人又怎么能看老了雨雪呢?現(xiàn)在,傲慢的人類真的做到了,老人分明看到了周期越來越長的雨水,越來越熾熱的太陽,以及越來越瘦的河水,森林就像狍皮上的濃密絨毛被脫去一樣,變得瘢痕累累,美麗的馴鹿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不復存在,只留下裹挾著沙塵的狂風,人類讓自己和大自然同歸于盡。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這輩子是伴著星星度過黑夜的。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馴鹿沒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們蹲進“監(jiān)獄”。聽不到那流水一樣的鹿鈴聲,我一定會耳聾的;我的腿腳習慣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讓我每天走在城鎮(zhèn)平坦的小路上,它們一定會疲軟得再也負載不起我的身軀,使我成為一個癱子;我一直呼吸著山野清新的空氣,如果讓我去聞布蘇的汽車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會喘氣了。我的身體是神靈給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還給神靈?!?/p>
本書開篇的另外這段詩化的文字,已經(jīng)表明作者向渾渾噩噩的世俗世界吹響了宣戰(zhàn)的號角。在席卷一切的渾濁浪潮中,寧愿選擇孤獨的沉淀。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六
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的北緣,有一條美麗的額爾古納河將中俄兩國分隔開來。一般來說,國界要么是高聳入云的高山,要么是山谷河流。他們大多生活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人煙稀少。但是額爾古納河就不一樣了。河流蜿蜒在綠色草原濕地中,兩岸風光無限,尤其是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中國一側。
中俄邊境最美的是額爾古納河。我們從邊城滿洲里出發(fā),沿著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公路向東行駛,因為這條公路靠近界河,有幾百公里的路程,而且路上有木樁和鐵絲網(wǎng)路邊。河水,水鳥飛上飛下。但是看不到人,即使有時候有好幾個蒙古包,也只能看到羊群,看不到人。這里仿佛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寂靜的世界。
“這條路下面的.鐵絲網(wǎng)是不能越過的,這是邊境警戒線,羊可以進去吃草,人不能進去。”導游說。這里沒有山脈或峽谷。數(shù)百公里的額爾古納河驟然繞過草原,時而進入森林,時而沉入濕地。景色是那樣的靜謐,是那樣的迷人。我們的車輕飄飄的飛著,無人區(qū),天高云淡,像音樂。行走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太渺小了,我被波瀾所感動,不知為何。
爬上一座小山丘往下看,下面是濕地和森林,只是河水曲折蜿蜒,濕地和森林已經(jīng)分不清了。清澈碧綠的河水折迭流向遠方,近處的河水環(huán)繞著一座馬蹄島,是額爾古納濕地的標志性建筑。我們順著白樺林中的木棧道而下,與河水平行了一會兒,又回到了河岸。一直穿行在白樺林中,望著林間縫隙中的小河,別有一番風景。關鍵是只有一半的濕地和河流是我們國家的。額爾古納河左岸是俄羅斯的,那里沒有人。
似乎所有激動人心的事情都發(fā)生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道路、森林、旅游設施,還有離岸邊不遠的額爾古納小鎮(zhèn),五彩繽紛的建筑。但這一切都不影響額爾古納河的寧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七
我認為,之于讀者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一本讓自己“欲罷不能”、可于靈魂激烈碰撞并產生精神“多巴胺”的優(yōu)秀作品,無疑,《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
本書以一位自稱為風與雪的老熟人、最后一屆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用富有神奇宗教色彩、浪漫溫情的”萬物有靈論“,分上中下和尾聲,即清晨、正午、黃昏和半個月亮四部分娓娓道出鄂溫克部族的百年滄桑和幾代人的愛恨情仇、生死傳奇故事,作者用根植于生命骨血的敬畏”自然“屬性,用通透靈動的精妙語言描繪出了一代代有血有肉、飽滿純粹的一個個鮮為人知的部落人物,以及整個部族一次次與命運殊死抗爭的頑強生命力和最終沒落的無奈現(xiàn)實。
鄂溫克,一個出現(xiàn)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百年部族,一個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以馴鹿為圖騰、以薩滿為信仰的游獵民族。
鄂溫克人,一群逐馴鹿而搬遷,生存于嚴酷大自然、住在烏力楞中希楞柱里的原始部族人,他們一直生活在受自然災害、物資貧乏、猛獸、瘟疫的侵害,也受時代變革的侵犯,像日寇鐵蹄、文革風云、森林破壞等現(xiàn)代文明的擠壓下,但卻有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團結抗爭精神。
我們的語言在描述感覺方面總是蒼白,因為喜歡,我不停把書轉借親朋好友;也因為喜歡,我總是舍不得快速看完,以至于接連看了兩遍;同樣因為喜歡,滿腔的激蕩難以言表,總是由她而聯(lián)想到《狼圖騰》和《穆斯林的葬禮》。
如果說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那馴鹿就是鄂溫克族的民族圖騰,她們以馴鹿逐食而遷徙,以白色馴鹿為馱載瑪魯神的“瑪魯王”,馴鹿如同她們的孩子一樣珍貴。
如果說穆斯林是回族的宗教信仰,那么薩滿就是鄂溫克族的神性信仰?!赌滤沽值脑岫Y》和《額爾古納河右岸》在某種程度上有其相似之處,同樣是茅盾文學獲獎作品,同樣是實力女選手,同樣有被世俗所不能容忍的悲情愛情故事。
記得當時喜馬拉雅聽《穆斯林的葬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讓人心痛不已,對于穆斯林的信仰束縛使主人公們痛苦、糾結和無奈,只是更側重于愛情故事是本書的魔力之一。
而《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主人公母親與父親和伯父的愛情故事只是本書之河的一個分支。最吸引人還是薩滿文化的神秘和神奇,讀完全書你會有一種向往的魔力讓你不斷想了解更多,“萬物有靈論”使得鄂溫克人在與自然相處中平等又和諧,人與人、馴鹿與人、樹與萬物、風雨雷電都有各自的.神,所以才會有一命換一命的薩滿文化。
其實仔細回味本書,各種不容易和苦難很容易讓人崩潰,猶如我們讀了《活著》,讀了《平凡的世界》,總是會產生萬般的不忍,萬般的憤懣,強烈感受到“為什么人活得這么難、這么苦”。然而這本書通體讀起來并沒有讓人有絲毫的怨對和苦痛,最多的是崇敬和溫暖,不由感嘆鄂溫克人為什么可以對自然萬物如何敬仰,對生命苦難全情接納,把這一切都歸為天神、雷神、樹神等各萬物之神和薩滿的召喚。
“接納”是現(xiàn)如今靈性課程和自然法則的推崇生活方式,希望人們通過自我修煉來使人取消相較心,有接納的力量來適應生活。
然而書中鄂溫克人卻天生有接納之力,像主人公的兒子安道爾、孫子安草兒和“隱秘”孫子西班,他們天生愚笨、癡憨和善良,主人公并不以為負擔,而是稱他們是馴鹿之子,是大森林的兒子。
安道兒:“你把我打倒了,我能看云彩,這是好事?!薄八龕廴鲋e,我把她放走,她會去害別的男人!就像一條狼,我知道它吃人還放走它就是有罪的!我要留著她,看著她,不讓它吃人?!?/p>
安草兒:他不明白投票是什么意思,只關心馴鹿被黃蜂蜇腫的眼睛,所以留在大森林中與我為伴。
西班:愛啃樹皮,只講鄂溫克語,造字和制作樺樹皮工藝品。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八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嘆,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余輝。河流記錄著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著永恒……。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著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說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說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著心弦,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溫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溫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于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著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溫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溫和,月華如雪聽著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著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著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溫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干凈。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边@便是永恒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溫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著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著你——鄂溫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悅,每一個鄂溫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凈身體的污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后,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著老人,陪著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凈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恒。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王文巧)。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九
這部作品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贊歌,似一曲哀傷的歷史晚唱,它是一幅少數(shù)民族的蒼涼歷史畫卷,讓我深深眷戀,以至于一遍又一遍的欣賞。
這是一個年歲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的自述,敘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經(jīng)歷,向我們傳遞和敘述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人脈傳承,折射出鄂溫克族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這個民族是數(shù)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森林中生活,族人信奉薩滿,因馴鹿覓食而搬遷、游獵。
在作品里,綠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陽光,馴鹿,獸皮,白樺樹,薩滿跳神的舞步,線條簡單的巖畫,流水般的馬蹄聲,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甚至于相愛男女所制造出的風聲,既溫柔深摯,又似狂風暴雨,它的發(fā)生回旋,沒有絲毫的躲藏和掩飾。
是的,自然是賦予了鄂溫克人一切,然而,它也會不時殘酷地收回它的恩惠。
在作品里,有太多的死亡。每一個鮮活生命的消亡,都會讓人有深深的痛楚。是的,生命太渺小,似眨眼就沒了,可這里的死亡讓人心生恐懼。然而,當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去的孩子或者馴鹿仔,被裝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陽的山坡上,痛楚就會轉化成溫暖。心中不由得希望:死亡真的是生命的延續(xù)和升華???,他們一邊是枕著泥土的芳香,一邊是沐著和暖的陽光,所以他們的親人,自然的接受著生死命運。在這個世界上,最詩意最動人的,也總是那些最樸實最簡單的活法。
自然給予了他們恩惠,帶給他們物質和心靈的寬慰,也不忘帶給他們無情。盡管這樣,鄂溫克人并不愿意離開森林,他們能夠和嚴寒、猛獸、瘟疫……抗爭而使種族延續(xù)和生存。可是現(xiàn)代文明的“侵襲”,使那積淀著無窮的森林寶藏以及深厚綿長的民族文化和情感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傷的通透。鄂溫克人在自然的恩惠與折磨下生存,在享受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銳減。然而,使他們更無能為力的是:他們遭遇了日寇踐踏,經(jīng)歷了“文革”,乃至種種現(xiàn)代文明的擠壓。但頑強不屈的他們也必須和現(xiàn)實抗爭來求繁衍,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但,最終的他們,在所謂先進文明的“侵襲”下,不得不在游牧與定居之間游蕩,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而萬般無奈。
當然,作品中的愛情表達仍是最打動人內心的,即使是刻骨的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刻毒,也永遠因著刻骨的愛,或因著得不到的刻骨的愛。
最終的鄂溫克族剩下了“我”和安草兒,幾經(jīng)風雨的頑強民族終于衰落的不堪入目……。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
一段文明的真正消逝,我想,和一個人是一樣的,就是不再有人記述有關它的一切,包括它的歷史、語言、風俗;它的子孫后代融合進另一段文明當中,并且遺忘了它的所有。
每當我如此想時,我都會有一種深切的悲涼感,并為這段文明感到遺憾,遺憾于它的被湮沒,遺憾于自己還沒能有機會去領略。
因此,當我機緣巧合看到這本《額爾古納河右岸》時,我便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與此同時,我深深地感謝作者遲子建,感謝她能將這樣一部如史詩般的有關鄂溫克民族的故事呈現(xiàn)給大家,并感恩那些勇敢勤勞的鄂溫克人愿意將他們的故事講述給我們這些外人來聽!
事實上,整個故事中的所有愛恨情仇,誕生和逝去的本身,都并沒有多么的波瀾壯闊或是不可思議,那些思念、遺憾、落寞和不甘,與我們漢族別無二致,這些產生出的情緒,你就仿佛在看周邊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的故事。
但也恰恰是這些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故事,因在鄂溫克這樣一個古老少數(shù)民族的文明當中而自然而然的增添了幾絲神秘之感。其根本,源于他們的宗教信仰,源于他們對待這些事情的某些解讀。
在它整個故事中,幾乎所有的誕生或是拯救,都會伴隨著生命的逝去。薩滿妮浩的那幾個孩子,以及故事中的“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義上詮釋了最原始的生態(tài)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義。
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達到,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有時甚至是生命。這種有些“一命抵一命”的看似消極的認命哲學,事實上所體現(xiàn)的正是鄂溫克族人對生命的另一種理解,即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出現(xiàn)的意義,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了某種使命之后。那么,它的逝去也就變得富有很深奧的意義,某種程度上甚至附有了些許詩意。
因此,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即便那些成為了他們食物的動物,在食用之前也要進行風葬儀式,他們認為這樣的肉才是潔凈的。而且,你會從書中發(fā)現(xiàn),鄂溫克人有很多的神,比如火神、樹神、風神等等,仿佛自然界中的種種都是他們的神。因此,他們懂得感恩,感恩從自然界的這些神靈中獲取的食物、果實等日常所需。
正是源于對自然界的這種敬畏感,鄂溫克族人從不對任何大山里森林中的物種趕盡殺絕。我想,這也是他們可以如此長久的在山中與大自然共處的原因所在。
但是,隨著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不斷進步,事實上,我覺得,是某種意義上的進步。因為,在鄂溫克人看來,他們也許并不需要這種所謂的“進步?!?/p>
有種“現(xiàn)代文明”力量驅使他們要被迫去向另一種文明融合,這種融合并不是暫時的,而是可能意味著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要如此。以至于逐漸的,他們的一切,最終,走向不可避免的消亡。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抗拒,書中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在以她女兒為首地相當一部分族人提出下山去定居生活時,她仍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拒絕。
只是,在她望向那些美麗的馴鹿的眼眸時,有些答案,近百歲的她也無從尋找和解答。
我想,鄂溫克族人是不軟弱的,相反,我認為他們很彪悍。他們長期和最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抗爭,百折不撓。內心有著包容的大愛,從他們明知會犧牲自我的同時亦要拯救其他生命,甚至是異族人的生命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但又是事實的是,他們的人數(shù)的確是太少了。這種數(shù)量上和其他一些人數(shù)相對較多的民族來比較,其不可避免的呈現(xiàn)文明延續(xù)上的劣勢。當一個物種在數(shù)量上開始呈現(xiàn)減少時,其所積累的文明和歷史,也就意味著開始走向衰落。
反觀之,靠著數(shù)量上的絕對優(yōu)勢去同化或是試圖影響其他文明的過程,嚴格意義上是不是也算一種文明上的侵略呢?這些問題值得深思。因為,人不知來處,亦難尋歸處。對文明的保護和延續(xù)的意識,其實應該深入到每個人心中。因此,我佩服那些善于記述這些的人們,正是有了這些記述者,才對這些古老的文明和智慧的保留多了一層保證。
我不知道馴鹿的鹿鈴會不會有一天在東北大興安嶺的森林中徹底消逝,但我希望它至少可以在一輩輩的鄂溫克人口中成為歌聲傳唱;可以在一部部有關鄂溫克族故事的書中回響!
那時,希望有關它的文明,依然可以散發(fā)著歷史的古樸和悠遠之光韻!而我們,也可以領略到那來自于現(xiàn)代文明對岸的山光水色!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一
終于讀完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此書不愧是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讀完之后讓人感覺磅礴大氣,酣暢淋漓,就像一曲叩人心扉的命運交響曲,時而輕柔舒緩,如置身于月明風清或鳥語花香的原野,時而激昂震撼,如觀懸崖飛瀑或驚濤拍岸般,有著動人心魄的藝術之美。置身書中我們仿佛走入了顎溫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著他們?yōu)榱松娌磺粨系膴^斗精神,體會書中人物悲歡離合的無常命運和充滿了愛恨情仇的真摯情感,不由得為一個弱小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歷經(jīng)百年滄桑和時代變遷而發(fā)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讀的書,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閣,此書讀完卻有再翻一遍的欲望,因為只有再次翻閱才更能領會此書的意味與美妙。作品刻畫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顎溫克民族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與生存信念。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信奉薩滿教,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在嚴寒、猛獸、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文革”的陰云籠罩乃至種種現(xiàn)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拔壹蘖艘粋€男人,我的媒人是饑餓”,這句幽默而沉重的話語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沒有食物,隨時可能會被餓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難,而書中的他們無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小說通篇充溢著死亡氣息,所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中飽含滄桑和沉痛,因為這個女人經(jīng)歷了太多親人和族人的死亡。眼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她而去,悲傷的她依然充滿活力與熱愛,堅強地生存著。倘若不是有著極其堅強的生存信念,一個經(jīng)歷了如此眾多人生打擊和挫折的女人,怎么可能活到九十多歲?這種強烈的求生意識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工作中要堅持、堅定,不到最后一刻不放棄!
感謝作者奉獻出這么精美的文字,讓我走進書中體會了一個全新的顎溫克人的世界,對他們民族的命運進行了關注,領會了作者所要表達和彰揚的一些思想。同時發(fā)自內心地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正如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中授獎辭中所言“小說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風格鮮明、意境深遠、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二
讀了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這一版,純藍的封。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這是記憶中遲子建的源頭。高中,課外書成了違禁品,班主任只允許大家在晚飯與晚自習間的空隙看閑書。貌似在《讀者》上看到了這首續(xù)寫的詩,將其謄于摘抄本,每次語文早讀時都拿出來看看。班主任每次說我大大咧咧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為她是男生,這個看似矛盾的句子無疑折射出我那時對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許會更欣慰,或許會覺得自己的自覺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憶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這本書來。
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想象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永遠留在大山,在一個冬季的火堆邊,她盯著竄動的火光,開始講述一生的故事。這份想象里的平淡,與書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敘述得平淡無奇,哪怕是親兄弟之間的誤殺,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樣,從作者筆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隨著鹿群不斷遷徙的民族,一生都與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會覺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沒有棺材,沒有墳墓,更沒有墓碑,死去的愛人就葬在風中。小學時在qq空間看過風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著長發(fā),披著獸皮,禿鷲在鏡頭的深處。心想風葬實在太可怕也太殘忍。
其實哪有。風葬遠不是對死者的褻瀆。
“瑪利亞不用抬頭,就能看見太陽和月亮,小灰鼠會抱著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說她是在風中還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沒有呼吸之后)也沒有那么壞。逝去的愛人以另一種方式陪伴自己。這種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點:純粹的、物理意義上的陪伴。逝者的肉體會進入食物鏈的另一層,剩下的殘渣會被分解,一部分飄入風中,一部分滲入土壤,養(yǎng)育又一輪的四季。無論以哪種方式,死者的身體最終都會分解為最簡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過愛人的一呼一吸與愛人再次融為一體。
親人死后,穿好壽衣,被規(guī)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須結實,下葬前要釘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層又一層,想用這規(guī)規(guī)矩矩來表示敬意,延緩尸體腐爛,也方便后人前來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許現(xiàn)今都還沒有重新進入生物圈的循環(huán)中,唯物主義的我,想念你的時候怕是不能看著星星了。
又要草草結束了,現(xiàn)在學校已經(jīng)開始安靜,黑夜中物體的輪廓開始模糊(在處處街燈的城市,也不會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三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這是記憶中遲子建的源頭。高中,課外書成了違禁品,班主任只允許大家在晚飯與晚自習間的空隙看閑書。貌似在《讀者》上看到了這首續(xù)寫的詩,將其謄于摘抄本,每次語文早讀時都拿出來看看。班主任每次說我大大咧咧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為她是男生,這個看似矛盾的句子無疑折射出我那時對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許會更欣慰,或許會覺得自己的自覺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憶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氐竭@本書來。
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想象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永遠留在大山,在一個冬季的火堆邊,她盯著竄動的火光,開始講述一生的故事。這份想象里的平淡,與書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敘述得平淡無奇,哪怕是親兄弟之間的誤殺,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樣,從作者筆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隨著鹿群不斷遷徙的民族,一生都與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會覺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沒有棺材,沒有墳墓,更沒有墓碑,死去的愛人就葬在風中。小學時在qq空間看過風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著長發(fā),披著獸皮,禿鷲在鏡頭的深處。心想風葬實在太可怕也太殘忍。
其實哪有。風葬遠不是對死者的褻瀆。
“瑪利亞不用抬頭,就能看見太陽和月亮,小灰鼠會抱著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說她是在風中還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沒有呼吸之后)也沒有那么壞。逝去的愛人以另一種方式陪伴自己。這種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點:純粹的、物理意義上的陪伴。逝者的肉體會進入食物鏈的另一層,剩下的殘渣會被分解,一部分飄入風中,一部分滲入土壤,養(yǎng)育又一輪的四季。無論以哪種方式,死者的身體最終都會分解為最簡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過愛人的一呼一吸與愛人再次融為一體。
親人死后,穿好壽衣,被規(guī)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須結實,下葬前要釘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層又一層,想用這規(guī)規(guī)矩矩來表示敬意,延緩尸體腐爛,也方便后人前來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許現(xiàn)今都還沒有重新進入生物圈的循環(huán)中,唯物主義的我,想念你的時候怕是不能看著星星了。
又要草草結束了,現(xiàn)在學校已經(jīng)開始安靜,黑夜中物體的輪廓開始模糊(在處處街燈的城市,也不會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四
小說讀罷,放下案頭。讀這個小說用了半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可以說是一氣呵成,好的小說魅力就在此,總讓人迷戀其中,不舍離開。
因為自己去年也曾去過離額爾古納河不遠的地方,小說中提到過的金河、滿歸我都親自到過,自己在大興安嶺深處了呆了好幾天,雖說現(xiàn)在沒有了原始森林那些粗壯的樹木,甚至小說中提到的各種狍子、鹿甚至水獺都沒有看見過,但是走在大興安嶺林區(qū)中間,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帶給人的一種靜謐感。以至于讀了遲子建的小說之后,產生深深的共鳴。
小說中通過一個年逾古稀的老酋長的女人的口吻,給讀者展現(xiàn)出一個渺小的鄂倫春氏族的集體生存的畫面,雖然“我”的描寫并不是很圓潤,但她卻是在講她百年來的見聞,而這個見聞正是這個以游獵為主的民族的生存變遷歷史。歷史的真相無法還原,小說也是加入了創(chuàng)作的成分,但是我更加愿意相信小說流露出來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有事實依據(jù)的。小說里的人物盡管受了些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在原始和現(xiàn)代之間尋找平衡,但是他們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種的狀態(tài)。而這種生活狀態(tài)下所表達出來的人性,必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東西,是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現(xiàn)代文明粉飾過的,他們既敢愛敢恨,達西可以拋棄家人跟一個剛剛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展現(xiàn)在對手面前;他們也可以在了解自己過錯之后而揮刀自宮(抱歉,小說里的鄂倫春人名字都記不住,但是看到之后會對上號);妮浩薩滿明知道救人會失去自己的孩子仍然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總之,他們就是把對自己內心最想表達的東西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而又會在整個大家庭中充當自己的角色,服從組織的安排,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就像作為族長的拉吉達讓伊芙琳在平分出來的肉先挑,她挑了兩次之后再也不好意思拿好的了,而每個人的任務分工都很明確,男人們總是愿意出去打獵而把獵物等量的分給氏族里的每一個人。
小說中描寫的鄂倫春人生活是那么的和諧,雖然沒有強大的物質生活保證,可是他們卻并不像現(xiàn)代人那樣那么貪婪,一味的剝奪他人的生存空間。他們會把用不了的東西存在樹上而不帶走,他們燒火用的木材不是筏自新鮮的大樹,而是撿那些已經(jīng)枯萎落下的枝干。他們已經(jīng)達到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多么的可歌可泣。
還有一個比較震撼的就是他們可以很從容的面對生死,盡管瘋狂的愛過恨過,可是死對于他們來說感覺很平淡,或許是死亡經(jīng)常毫無征兆降臨的緣故吧,“我”的第一任丈夫死了以后,本以為不會再愛了,可是仍然和瓦羅加依偎在了一起,時間是一切解決不了問題的良藥,我們也應該從他們中間學習些什么?大家總感覺死亡離大家很遙遠,有些人因為害怕死亡而不敢做一些稍微有點危險的事情。生命的本質不應該在此,活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且,生命是寶貴的,人們不應該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更不應該隨意的剝奪他人的生命。
鄂倫春人會在文明發(fā)展的大潮中充當千年一粟的角色,他們的語言會消失,他們的生活方式要不了幾十年就會從地球上消失而僅僅存在于教科書當中,因為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年輕人總是喜歡接收新鮮的事物,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實的老人們則會逝去。遲子建一個時代的作家的作品大部分是描寫了時代烙印留下來的東西,如文革,如開放,而她卻把游牧名族的活化石遞到世人眼前,她為我們保存了這最后一點純真,單從這點來說她就很偉大!人性總是相通的,我們沒有必要把很多事情搞得那么復雜,相互謙讓和諧相處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還有那么一批人,他們對于這個花花世界并不感冒,他們更熱衷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再苦哪怕再悲,而我們不能稱之愚昧,因為這兩條線永遠是平行的,我們得到的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五
大興安嶺那片廣袤的原始森林里的鄂溫克族人,才是最懂這個地方的。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大興安嶺的女作家,她是多么的熱愛這片白山黑水和這片古老的原始森林。飽含深情的描述在書寫著這片神奇的地方和神秘的古老民族中發(fā)生的事。
一如既往的遲子建式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簡單的文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神奇的效果,這就是大道至簡,大巧若拙吧。對細節(jié)細致的描寫,讀著讀著仿佛置身于森林中,河流旁……,好像作者描寫的就是我身邊的事,跟著他們一起打獵,一起馴鹿,一起遷移,一起看著薩滿跳神,一起聽那風聲,那雷聲,那雨雪閃電,那潺潺的流水聲,那原始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有時候一段一段的.文字忍不住就讀出聲來,好像渺小的我站在廣袤的天地間,與自然融為一體。
弟弟林克和哥哥尼都薩滿同時喜歡上了達瑪拉,為了爭奪她,相約射箭比賽,最后林克娶了達瑪拉,也許是哥哥射箭的最后一刻讓著弟弟,也許是宿命讓他射偏了,可他的內心依舊深愛著她,在弟弟死后他為她用藍的白的羽毛做了一件裙子,她也非常喜歡,由于部族的禁忌,最終沒有在一起,令人唏噓。
清晨和正午雖然也描寫了一些人的死亡,但節(jié)奏是明快的,輕松的,從黃昏開始漸漸令人壓抑,死亡的氣息愈發(fā)濃烈,妮浩每每跳神救一個人性命時,必將帶走一個自己的孩子。一命換一命的宿命,籠罩著這個堅韌的氏族。
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一天時間里,這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的老婆用它九十歲的蒼老聲音講述了這個民族的百年命運從開始到被現(xiàn)代文明歸化,對應這她從小時候到結婚生子到老年的這一輩子,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寓意也很更加深刻。
“如果把我們生活著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比喻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的話,那么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縱橫交織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眾多的山巒構成的。那些山屬于大興安嶺山脈?!?/p>
讀完最后一行文字,心中充滿了蒼涼的無力感,從原始的自由自在的捕獵遷移生活到定居,自由自在在林間跳躍奔跑的鹿被圈起來,最終森林被伐木工人的一個煙頭毀滅,這個古老的鄂溫克族的起起伏伏正如原始森林一般由寧靜安逸變得吵吵鬧鬧。
原住居民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該何去何從,在保護和發(fā)展間如何平衡,如何保護這些原始民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這是目前世界各國都面臨的思考和問題。有時間多去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吧,看看說不定哪一天,他們就會永遠的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了!就像遲子建說的那樣,“我愿意用我的手去觸摸生活,用我的腳,腳踏實地把我作品涉及到的地方,能走到的盡量走到,像寫《額爾古納河右岸》等等,我都是要去實地看一下。這時你再駕馭題材的時候,這種不適感會消失,會越來越跟它水乳交融?!?/p>
總之,這是一段美好的閱讀體驗,干凈的文字,如汩汩的清泉,緩緩流入心中。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六
借讀了一本叫《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書,大概是由于遲子建女士在我們的心中的地位不夠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幾本嶄新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仍然保持著它的青春,我曾經(jīng)問過我的朋友和同學,他們有沒有讀過這本書,知道不知道遲子建這個人,他們一致的回答是不知道,沒讀過。果不其然,幸好我讀了。它的內容、它的形制、它的文化、它的內涵、它的現(xiàn)實性,深深地打動了我。自那以后,我開始愛上了她的作品。所以,在我看來并不一定是那些一直在我們口口相傳的人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或是某些年代某些事件中的才是珍品,而這些當代人的作品也一樣,只要它反映著一個社會的現(xiàn)實、或是有著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或是讓你喜愛的作品并在你的傳播下得到大家認可的,因此,不論是什么時代,是什么人的作品,即使是現(xiàn)在無名無姓的人的,都應成為“經(jīng)典”。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但是有多少人了解這些民族的文化,試問一下,少數(shù)民族的同胞們,你們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你們都不知道,或是僅僅是一點點皮毛,那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漢人呢。在試問一下,咱們漢人又對自己的文化了解多少。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了解、不珍重自己的文化,它就已經(jīng)相當于從世界上消失了,它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甚至是人民以及他們的思想。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七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
單是這開頭,已經(jīng)深深的吸引了我。捧起書本的那一刻,便再也放不下了。我讀書很慢,有時搞不清人物關系還要再翻回來。每天抽點時間與這里的山林對話,享受那片刻的安寧,是件極美的事情。
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第七屆獲獎作品。前些天無意間看到董宇輝的直播,聽到他對這本書的介紹,便心生向往,迫不及待買了一本。很喜歡遲子建老師的文筆,那親切的山川河流,那善良勇敢的鄂溫克人,那神秘又悲哀的薩滿……總能撥動我的心弦,不知不覺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跟隨他們一起狩獵,一起跳舞,一起歡笑,一起悲傷。
這是一個以狩獵為主的游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房子,住在用松桿和帆布做成的希楞柱里,與山林為伍,與馴鹿為伴。馴鹿是一種高貴的動物,只吃新鮮的苔蘚,使得他們要跟著馴鹿不停的搬遷。習慣了城市的繁華和便利,定會覺得這日子無聊又寂寞,可他們過的開心快樂!
最神秘的莫過于他們的薩滿。我們或許以為跳神只是一種迷信,可他們的薩滿卻擁有一股神力,真的可以救人。
尼都薩滿穿上他神圣的衣服,跳上一陣就可以讓生病的.人恢復健康,可以讓日本人腿上的傷痕消失,妮浩薩滿可以讓將死的孩子恢復生機……使得書本前的我不得不對這神秘的力量心生敬畏。
治病救人的薩滿受人愛戴,卻也有自己的悲傷。薩滿每救一個人,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日本人腿上的傷口好了,他的戰(zhàn)馬卻倒下了,將死的少年活了,妮浩薩滿的孩子卻死了。只因萬物皆生而平等,一個人重新獲得了健康,就有一個人替他受過。盡管如此,妮浩薩滿依然沒有拒絕過任何一個向他求助的人,這是怎樣的善良啊!
在這里生存的是一群善良勇敢的人。妮浩為了救別人,失去了四個自己的孩子;安道爾被瓦霞欺騙,怕她再去騙別人,堅決不同意解除婚約;達西看到歪嘴女孩結婚當天死了老公,覺得可憐執(zhí)意娶她;杰夫林娜為了不讓老公為難,從山坡上摔下來流產了那個婆婆不想要的孩子;拉吉米聽到馬廄里有嬰兒的哭聲,毅然抱回了家里……喜歡這本書,因為這里的人總能讓人覺得溫暖。喜歡這樣的日子,大家共同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安靜祥和,健康快樂。
人的出生大抵相同,人的死亡各有不同。這本書時間跨度很長,像《百年孤獨》一樣敘述了一個民族的興旺與衰落,不可避免的描寫了很多人的死亡。列娜在搬遷途中趴在馴鹿上睡著了,掉在雪地中凍死了,達西和老鷹與狼搏斗戰(zhàn)死了,林克在換取馴鹿途中遭遇暴風雨被雷擊中,瓦羅加為救自己的同伴被熊打死……這一個個生命的意外逝去仿佛預示著這個民族的命運。這也許是他們的后代不愿再待在這里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生活在叢林里,就不會有這些意外的發(fā)生,那些自己愛的人就不會在本不該逝去的年齡凋零。
如今,額爾古納河依然靜靜的躺在那里,安靜而又神秘,屬于他的故事仍在繼續(xù),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已寥寥無幾。一代代的年輕人因為城市的繁華和便利,離開了這里,如今的鄂溫克人不足三百人。一個民族就這樣悄然離去,僅剩的幾百人又將何去何從呢。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篇十八
故事由“我”的誕生開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個姐姐也出生在嚴冬,但因狂風掀了母親生產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風寒,出生兩天后就死了。自然賦予鄂溫克人一切,也會不時殘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親林克死于雷電,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風雪中永遠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羅加被熊揭開了腦殼。
即使自然很無情,但鄂溫克人并不愿意離開森林??墒乾F(xiàn)代文明在“侵襲”,伐木工進駐森林,鐵路公路伸進深山,動物四處逃散。鄂溫克人下山定居,依舊的游牧生活又將他們帶回森林,定居點激流鄉(xiāng)最終成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開始浮躁,有的年輕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孫子沙合力因盜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孫女索瑪不停地與不同的男人幽會,然后不停地流產,無法出嫁。為了孩子們,女兒達吉亞娜籌建了新的定居點布蘇,可是“我”覺得他們終有一天還是會回到山林里。
人與人。
在人與自然的大主題下,人與人的故事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數(shù)段美麗的愛情。如母親達瑪拉,在年輕時與兄弟倆相遇,兄弟倆都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以射箭一決勝負,最終林克成了達瑪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薩滿孤獨終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薩滿再次追求達瑪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這一族規(guī),扼殺了兩人的愛情,也讓兩人的生命日漸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愛情則是一場悲劇。她嫁給了不愛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討厭自己的兒子金得,認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為兒子安排了一場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殺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懷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計地讓自己流產了。
人與神。
鄂溫克人信奉薩滿。在小說中,薩滿確實具有神力,能呼風喚雨,救人性命??墒撬_滿也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妮浩繼承了尼都薩滿的衣缽,可是妮浩每救一個人,就要失去自己一個孩子。但是身為薩滿,她的職責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馬糞包”和偷吃馴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學獎如此評價此書: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與鄂溫克族人的坦誠對話,在對話中她表達了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堅持信仰、愛憎分明等等被現(xiàn)代性所遮蔽的人類理想精神的彰揚。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85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