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18:38:03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范文(23篇)
時間:2023-11-24 18:38:03     小編:HT書生

總結(jié)是一個反思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目標與計劃。如何高效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是許多學生和家長關注的問題。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一

一.“我要和媽媽結(jié)婚”

文明的建立割裂了我們與史前的聯(lián)系,史前的人和歷史時代的人仿佛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隔開兩個世界的并不是空間,而是時間。因為是時間隔斷了歷史,所以在歷史和史前的兩個世界中還存在著一條隱藏著的線。這條線讓我想起過去為病人把脈的老中醫(yī),人類學家有時也正如這老中醫(yī)一樣,通過一條時間的線來認知遙遠的過去。

作為時間的歷史會淹沒史實,然而,作為歷史的時間有時候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會耐人尋味地停滯下來,這樣,一些相當于石器時代發(fā)展階段的原始部落竟然同文明社會的人共存于同一個星球之上,這也許是造物主的神奇所為,或者說這正是造物主的幽默所在,他讓我們僅僅轉(zhuǎn)一下頭看看身邊便能測知我們遠去的歲月。美洲以及澳洲的土著文化簡直就是一部活著的史前史,它讓我們感覺到史前其實并不遙遠,而真正遙遠的不過是我們的感覺。人類學家終于可以不再孤獨地沿著那條時間的線逆流而上,而有了原始的土著文化作伴兒,當然更是作向?qū)?。跟著向?qū)ё弑雀杏X走一般來說心里會更踏實,更不會出錯,問題是:我們這樣已經(jīng)被文明寵幸了幾千年的現(xiàn)代人能否真正跟上向?qū)У哪_步。

“圖騰”一詞來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的.音譯,在英文中它被固定為“totem”,最初也有人把它寫成“totam”或“dodaim”。第一個把“totem”一詞介紹給西方學術界的人是英國人約翰?郎格(johnlang)。作為東印度公司的譯員和商人,他在北美生活了多年,并迷上了印第安土著的風俗習慣。在1791年出版的《印第安旅行記》(voyagesandtravelsofanindianinterpreterandtrader)中,他首次提出了“圖騰”的概念。讓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沒有多少人記住了他的旅行經(jīng)歷,但他隨筆提到的圖騰文化卻引起了整個西方學術界的關注。大約半個多世紀以后,英國旅行家格雷(grey)在1841年出版的《澳大利亞西北部和西部控險記》(journalsoftwoexpeditionsnorthwestandwesternaustralia)也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中也存在著圖騰文化現(xiàn)象。就這樣,“圖騰”作為一個學術術語逐漸為學術界使用。

首先把圖騰文化提高到一個重要學術高度的人是英國的蘇格蘭人麥克倫南(johnfergusonmclennan,1827-1881),他是研究掠奪婚姻的專家,外婚制的發(fā)現(xiàn)者。他也是一位進化論學派的并行進化論者(parallelist),雖然與瑞士的巴霍芬沒有什么接觸,但觀點卻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主張人類社會先是經(jīng)歷了原始的雜交、母權或外婚制,然后才發(fā)展至父權社會。他認為,外婚制即同一部落之內(nèi)禁止結(jié)婚的制度乃是由掠奪婚姻直接產(chǎn)生的后果,掠奪婚姻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溺死女嬰而導致婦女稀少,女人不夠用了,一個部族就去打另一個部族的女人的主意。部族或集團的獨立性正是靠圖騰制得以實現(xiàn),就是說,擁有同一個部落圖騰的男女之間是不能結(jié)婚的。但是,在他看來,這并不意味著遠古的人已經(jīng)懂得了優(yōu)生優(yōu)育,并用圖騰以及與之有關的禁忌作為優(yōu)生體制的保證。外婚制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社會的原因,而不是由于生物學上的原因。在《論動物和植物崇拜》和《圖騰與圖騰文化》兩文中,他進一步斷定人類歷史上的許多文化現(xiàn)象都屬于圖騰文化,并認為古代的動植物崇拜都是由于圖騰制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他首次使用了“圖騰主義”(totemism)一詞,由于他的研究,圖騰文化熱在西方興起。

無論是作為詞語本身還是作為詞語所代表的文化現(xiàn)象,圖騰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語境中都會向它的感知者散發(fā)出一種迷人的神秘。神秘永遠刺激想象力的生長,所以,對圖騰涵義的研究仿佛就是一個燈謎競猜活動。唯一與真正的燈謎活動不同的是,它沒有謎底,或者說,謎底并不在我們?nèi)魏位钪娜说氖掷?,包括那些土著的弟兄。土著的弟兄們只知道履行一種千年不變的從高祖?zhèn)飨聛淼膫鹘y(tǒng)和習慣,卻從不向自己發(fā)問這是為什么。圖騰的謎底已沉沒在時間之水的深處。于是,不同的圖騰研究學派產(chǎn)生了,它們把各自不同的理論制作成打撈器,撈出的東西也各不相同,以致于學術界關于圖騰至今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然而,大致的輪廓還是存在的,認真歸納一下,它大致有以下幾種特征:

1、原始民族的社會集團,采取某種動植物為名稱,又相信其為集團之祖先,或與之有血緣關系。

2、作為圖騰祖先的動植物,集團中的成員都加以崇敬,不敢損害毀傷或生殺,犯者接受一定的處罰。

3、同一圖騰集團的成員,可視為一完整的群體,他們以圖騰為共同信仰。身體裝飾、日常用具、住所墓地的裝飾,也采取同一的樣式,表現(xiàn)同一的圖騰信仰。

4、男女達到規(guī)定的年齡,舉行圖騰入社式。同一圖騰集團內(nèi)的男女禁止結(jié)婚,絕對的外婚制(exogamy)。

圖騰的起源比圖騰的涵義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弗雷澤的“妊娠論”認為圖騰是由妊娠母親臆造出來的,是由于婦女對懷孕原理的無知而發(fā)生的一種觀念上的錯覺而產(chǎn)生的。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w?wundt)、荷蘭學者g?a?威爾金(g?a?wilken)認為由于死者的靈魂進入某種動物體內(nèi),死者靈魂附體的動物因而成的神圣動物,即圖騰。英國人類學術家泰勒先生亦從此說,這就是所說的“靈魂論”。民以食為天,既然有人提到了靈魂,就一定會有人提到與生存相關的物質(zhì),這就是b?斯賓塞(b?spencer)提出的“經(jīng)濟論”,他認為通過巫術而達到繁殖動植物的儀式是圖騰崇拜的主要儀式,目的是為了促進圖騰種類的繁殖,從而解決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還有一個斯賓塞是赫伯特?斯賓塞(herbtspences)則把圖騰發(fā)生的原因歸結(jié)到“命名”上,據(jù)他推測,原始人存在著用動物名為人起綽號的風俗,后代因此錯誤地認為其祖先就是與綽號同名的動物,因而產(chǎn)生了圖騰,所以說圖騰信仰乃是一種被誤解了的祖先崇拜。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二

“禮”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節(jié)?!皟x”為人的容貌,舉止。通俗而言,“禮儀”即為人在社會活動之中應當具備的禮節(jié)。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當今社會,古代禮儀傳承下來的痕跡似乎不多,而西方的禮儀占據(jù)鰲頭,讓人為之憂心。查找許多資料,對于中國古代禮儀的沒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不可否認的因素。一是歷史的斷層。歷史上兩個朝代禮儀的沒落最為嚴重。其一為元朝。元朝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根本上來說對是漢族的打壓,而漢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主流,文化被專制控制著,禮儀自然也就漸被瓦解。其二為清朝。清朝的閉關鎖國以及被外國侵略之下,民不聊生,人民只關注著如何生存,生活層次的中國禮儀早被拋諸腦后,而再重拾起對其的思考是要建立在人民有著安逸生活的基礎之上,而這中間的時間差,長達已久。二是意識的沒落。人的意識控制著人的行動。在現(xiàn)代化的洪流之中,支撐住禮儀中流砥柱的意識漸漸淡化。越來越多的人以考慮自身利益為前提,謙讓原則,無私原則,情感原則等暫時讓位給了爭奪原則,自我原則,實用原則等。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被領悟得越來越少。其實誰也無法簡單對此判斷孰是孰非,這里赫然橫亙著一個無可奈何。當然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必然也影響著中國禮儀的發(fā)展。

很多人懷舊,因古代禮儀自有其本身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和儀式尊崇感,而我們恰恰生活在一個自由、隨性的時代,把古代禮儀看做繁瑣,實際上不論是刻意推崇還是漠不關心,古代禮儀所傳承的內(nèi)涵始終未變,我們依然看中家庭和睦,追求幸福生活,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表達更加清晰。古代禮儀不是消失,而是在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傳承。我們不需懷古,不需批今,做好自己,做好傳承,講禮儀的溫馨終將體會。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三

1)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贫鸥Α?/p>

5)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n愈。

6)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7)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8)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9)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10)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1)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1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3)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5)一日不書,百事荒蕪?!钤?。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四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論戰(zhàn)中,我們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抖Y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蹦履抡撸壕粗?;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下面是現(xiàn)代古代稱謂禮儀請參考。

現(xiàn)在我們稱呼對方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方法,大概有如下數(shù)種。

用“道德高尚”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稱對方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用對方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用輩份低”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用“地位卑*”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犬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稱自己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直呼自己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兒子。

令嗣:稱對方兒子敬詞,同“令郎”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妻子。

令兄:稱對方之兄敬詞。

令弟:稱對方之弟敬詞。

令坦:稱對方女婿敬詞。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學生。

賢兄:對同輩友人敬稱,賢指德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兄:對同輩友人敬稱。常用于書信。

仁弟:對同輩中青年者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德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高足:稱別人學生。

自己謙稱。

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古人對自己謙稱?!俺肌北硎咀灾t,多有君臣關系在內(nèi)。后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仆::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仆,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仆,借以表示對對方敬重。

小可: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晚輩對尊長稱自己謙詞。

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謙詞。

晚生:男子對前輩稱己謙詞。

不肖: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借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男子對自己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意思。

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后學、晚侍: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謙稱。

在下:自稱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弟妹。

舍侄:稱自己侄兒。

內(nèi)人(內(nèi)子、內(nèi)助、拙荊):稱自己妻子。

外子:稱自己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兒子。

小女:稱自己女兒。

敝友:稱自己朋友。

妻子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妻子,后來作為妻子通稱。

內(nèi)子:從前丈夫?qū)e人稱自己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nèi)。

室人:多數(shù)是對別人妻子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服飾,后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fā)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xù)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xù)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cè)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五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

2.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jīng))。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

4.黃鐘毀棄,瓦釜雷嗚。(屈原)。

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8.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

9.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

10.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11.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

13.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

15.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16.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

1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1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19.山隨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2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

2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27.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2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33.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杜甫)。

3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

3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3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38.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39.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陳子昂)。

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1.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44.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45.竹死不變節(jié),花落有余香。(唐,邵謁)。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

47.蟬噪林愈靜,鳥嗚山更幽。(王維)。

4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49.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51.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

53.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石達開)。

54.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

57.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5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

6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

6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6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68.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69.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清,趙翼)。

7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72.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7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蘇麟)。

7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

76.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78.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7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80.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8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82.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

8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84.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85.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

86.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臥聽風吹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宋,賀鑄)。

88.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8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9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

9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9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韓)。

9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流無人舟自橫。(韋應物)。

9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

9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

96.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9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于謙)。

98.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

99.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xiāng)。(明,王慕)。

10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

10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

10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

10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10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

106.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07.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

108.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09.縱橫自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

11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111.著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陰。(關漢卿)。

11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11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

116.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蘇軾)。

118.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曼殊)。

119.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120.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12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123.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12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陸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唐,楊敬之)。

12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杜牧)。

127.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侯。

12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129.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

130.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龔自珍)。

13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

132.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

13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134.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

13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137.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你東南西北風。(鄭板橋)。

140.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14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142.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

14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幸苦為誰甜。(唐·羅隱)。

145.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14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147.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

148.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

149.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

150.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

151.今年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杜荀鶴)。

152.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

154.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15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zhàn)國策)。

157.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

158.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

16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16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6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166.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168.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

169.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

170.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171.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172.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陳毅)。

17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

174.男兒未展凌云志,空負天生五尺軀。(王達強)。

175.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里爬出!(葉挺)。

177.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熱血化春雨,壯志千秋泣鬼神。

179.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黃興)。

180.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

181.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楊超)。

182.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183.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嚴避壘,更加眾志成城。(毛澤東)。

185.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毛澤東)。

186.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毛澤東)。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

188.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

189.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毛澤東)。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

192.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毛澤東)。

193.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毛澤東)。

194.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

195.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196.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

197.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毛澤東)。

198.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

199.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

200.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六

3)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踉ァ?/p>

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獎⑾颉?/p>

5)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佌媲?。

6)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端卧娂o要》。

7)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8)至樂莫如讀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f子。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11)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鬃印?/p>

1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鬃印?/p>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印?/p>

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印?/p>

1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

17)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K軾。

1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K軾。

19)退筆如山起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20)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K軾。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七

3)當以讀書通世事?!咴?。

4)開卷有益?!w光義。

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諟Y明。

6)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諟Y明。

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8)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程端禮。

9)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焖此洞鹨肮?jié)問》。

10)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阉升g。

11)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曾國藩。

12)鑿壁偷光,聚螢作囊;忍貧讀書,車胤匡衡?!S名奎。

13)讀書不趁早,后來徒悔懊?!肚逶婅I·趁早歌》。

1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墩撜Z》。

15)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1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

17)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里w。

1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鬃?。

19)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鬃?。

20)志不強者智不達?!?。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八

4)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童銓。

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檻棾?。

6)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黃庭堅。

7)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焖此?。

8)刻苦讀書,積累資料,這是治學的基礎。――秦牧。

9)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劉知幾。

10)讀書數(shù)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列子。

1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12)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袁枚。

13)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惿?。

14)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填U。

15)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懢艤Y。

16)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尤?。

17)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18)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獏菈粝椤?/p>

19)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T夢龍。

20)凡欲顯勛績揚光烈者,莫良于學矣。——王符。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九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抖Y記中庸》。

6)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稘h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7)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10)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1)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里w。

1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堕L歌行》。

14)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踉?。

15)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16)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佌媲?。

17)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端卧娂o要》。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对鰪V賢文》。

20)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

元旦,據(jù)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霸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

在多種稱呼并列的漫長歷史時期里,“元旦”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到了清朝的時候,以“元旦”作為新年第一天的記錄才漸漸多了起來,并且成為了正式的用法。

“元旦朝賀,凡三品以上之大臣年逾七十者,不必隨班行禮,俟百官朝賀后,朕回乾清宮,伊等至乾清門請旨。欽此。”

——《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

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nóng)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材能兼?zhèn)涞乃础?/p>

堯?qū)λ凑f:“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焙髞硭窗训畚粋鹘o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王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lián),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lián)、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jié),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庇浭鲈c賀情景。

當代的“元旦”又是怎么來的。

現(xiàn)在的“元旦”其實只有百年的歷史,它的產(chǎn)生還得從辛亥革命說起。

1912月31日“誕生”于南京。

經(jīng)議決:自陰歷十一月十三日起,即陽歷元旦,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稱中華民國元年正月一日。

——《組織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會紀事》。

公歷1911年12月31日。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元旦”正式成為我們的節(jié)日。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總而言之,當代的元旦是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歷傳入我國以后,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傳統(tǒng)的舊歷年則稱春節(jié)。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nóng)歷歲首第一天的。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一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

4)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里w。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鬃印?/p>

6)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7)志不強者智不達?!?。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挛宕妨婀賯餍颉?/p>

9)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踔疁o。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K軾。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1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抖Y記中庸》。

1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稘h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14)有志者事竟成?!逗鬂h書耿弇列傳》。

15)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16)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17)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1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9)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2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二

詩詞鑒賞:現(xiàn)代詩詞古代詩詞。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

2.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jīng))。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

4.黃鐘毀棄,瓦釜雷嗚。(屈原)。

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8.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

9.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

10.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11.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

13.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淵明)。

p

15.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16.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

1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1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19.山隨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2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

2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27.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p

2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2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33.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杜甫)。

3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

3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37.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38.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39.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陳子昂)。

4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1.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

p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44.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45.竹死不變節(jié),花落有余香。(唐,邵謁)。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

47.蟬噪林愈靜,鳥嗚山更幽。(王維)。

48.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49.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51.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

53.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石達開)。

54.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

57.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5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

6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

6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6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

p

67.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68.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

69.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清,趙翼)。

7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72.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7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蘇麟)。

7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杜甫)。

76.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78.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p

7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80.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8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82.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

8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84.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85.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

86.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臥聽風吹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宋,賀鑄)。

88.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8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9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

p

9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

9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韓)。

9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流無人舟自橫。(韋應物)。

94.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

9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

96.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9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于謙)。

98.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

99.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xiāng)。(明,王慕)。

10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

10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

10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

p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

10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10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

106.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07.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

108.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09.縱橫自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

110.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111.著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陰。(關漢卿)。

11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p

11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

116.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蘇軾)。

118.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曼殊)。

119.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120.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12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123.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124.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陸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唐,楊敬之)。

p

12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杜牧)。

127.一片丹心圖報國,千秋青史勝封侯。

128.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129.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

130.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龔自珍)。

131.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

132.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

13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134.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

13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13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137.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

p

138.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你東南西北風。(鄭板橋)。

140.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14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142.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

14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幸苦為誰甜。(唐?羅隱)。

145.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14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147.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

148.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

p

149.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

150.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

151.今年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杜荀鶴)。

152.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劉禹錫)。

154.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

15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zhàn)國策)。

157.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

158.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p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

16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16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6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166.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168.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魯迅)。

169.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

p

170.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171.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172.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陳毅)。

17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

174.男兒未展凌云志,空負天生五尺軀。(王達強)。

175.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里爬出!(葉挺)。

177.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熱血化春雨,壯志千秋泣鬼神。

179.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黃興)。

180.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

p181.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楊超)。

182.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183.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嚴避壘,更加眾志成城。(毛澤東)。

185.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毛澤東)。

186.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毛澤東)。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毛澤東)。

188.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

189.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毛澤東)。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毛澤東)。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

p

192.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毛澤東)。

193.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毛澤東)。

194.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澤東)。

195.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196.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

197.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毛澤東)。

198.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

199.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毛澤東)。

200.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

p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三

活動過程:

(一)、出示講解范畫。

幼兒:......

教師:老師啊也想知道未來的兵器是怎么樣的,但是未來的兵器現(xiàn)在有沒有的啊?

幼兒:......

幼兒:......

教師:恩,像現(xiàn)在的花瓶一樣,所以啊我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未來花瓶號武器!

教師:我畫的未來兵器啊是很厲害的,我啊把它的“肚子”啊分成了三個部分,這樣子就可以在里面裝三種子彈了,而且我還在它的上面裝了一塊可以打字的板,如果我要打的目標在很遠的地方的話,我只要把那個目標的地址輸進去,然后在按發(fā)射鍵它就會幫我去打了?,F(xiàn)在啊我請我們小朋友也來設計未來兵器,你們要設計自己的,跟老師的要不一樣的,我喜歡看我沒有看到過的兵器。

(二)、幼兒動手畫,教師從旁指導。

教師:小朋友,你們畫之前要想一想你要把兵器設計成什么樣子,畫完以后給自己的兵器取個好聽的名字。

(三)、教師點評。

教師:現(xiàn)在我請xx小朋友來講講你的兵器叫什么名字?

幼兒:......

教師:你為什么要給它取這個名字啊?你的兵器有什么作用啊?

幼兒:......

(此環(huán)節(jié)可多請幾個幼兒)。

活動目標:

1、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2、能夠大膽地畫出自己想象中的兵器。

活動準備:范畫一幅、白紙人手一份、記號筆和水彩筆人手一份。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四

(1)自稱姓名或名。

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2)用于介紹或作傳。

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3)稱所厭惡、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

2.稱字、號、謚號、齋名。

這種情況是出于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出于禮貌和尊敬,古人對平輩或尊輩一般稱字。如稱屈平為屈原。

(2)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

(3)稱謚號。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叫謚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如歐陽修謚號為“文忠”。

(4)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某人。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

3.稱籍貫、官地。

(1)稱籍貫。

指用籍貫之名來稱呼某人。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2)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某人。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是因為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4.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之。

(2)稱爵名。

如《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五

在眾多的生活用品中,酒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用品。這是因為:。

1、中國釀酒的原料主要是糧食,它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質(zhì)。由于釀酒一般獲利甚豐,在歷史上常常發(fā)生釀酒大戶大量采購糧食用于釀酒,與民爭食,當釀酒原料與口糧發(fā)生沖突時,國家必須實施強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預。

2、釀酒及用酒是一項非常普遍的社會活動。首先,酒的生產(chǎn)非常普及,釀酒作坊可以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家庭可以自產(chǎn)自用。由于生產(chǎn)方法相對簡便,生產(chǎn)周期比較短,只要糧食富裕,隨時都可以進行釀酒。酒的直接生產(chǎn)企業(yè)與社會上許多行業(yè)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酒的消費面也非常廣,如釀酒業(yè)與飲食業(yè)的結(jié)合,在社會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國家對酒業(yè)的管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3、國家對酒實行榷酒以來,一般來說,酒是一種高附加值的商品。釀酒業(yè)往往獲利甚厚,在古代,在社會上能夠開辦酒坊釀酒的人戶往往是富商巨賈,釀酒業(yè)的開辦,給他們帶來了滾滾財源,但財富過分集中在這些人手中,對國家來說并不是有利的。酒政的頻繁變動,實際上是酒利的爭奪,即是不同利益集團對酒利的爭奪的結(jié)果。即使在當代,不同行業(yè),不同管理層,不同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對酒利的分配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4、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它不是生活必須品,但卻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同古人所說的"酒以成禮,酒以治病,酒以成歡",在這些特定的場合下,酒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酒又被人們看作為是一種奢侈品,沒有它,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而且,酒能使人上癮,飲多使人致醉,惹事生非,傷身敗體,人們又將其作為引起禍亂的根源。如何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酒業(yè)管理,使酒的生產(chǎn),流通,消費走上正確的軌道,使酒的正面效應得到發(fā)揮,負面效應得到抑制也是一門深厚的學問。

數(shù)千年來,正是基于上述考慮,歷代統(tǒng)治者對于酒這個影響面極廣的產(chǎn)品,從放任不管到緊抓不放,實行了種種管理政策。這些措施有利有弊,執(zhí)行的程度有松有緊,歷史上人們對其有煲有貶,雖然這些都成了歷史,但對于后人總有借鑒的作用。

遠古時代,由于糧食生產(chǎn)并不穩(wěn)定,酒的生產(chǎn)和消費一般來說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主要受糧食產(chǎn)量的影響。同時要明確的是,在奴隸社會,有資格釀酒和飲酒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層人物。酒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nèi)并不是商品,而只是一般的物品。人們還未認識到酒的經(jīng)濟價值。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漢朝前期。

從夏禹絕旨酒開始及周公發(fā)布《酒誥》以來,隨著時代的進步,酒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酒政的具體實施形式和程度隨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在禁酒,榷酒和稅酒之間變來變?nèi)?。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實行不同的酒政,往往涉及到酒利在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分配問題,有時,經(jīng)濟斗爭和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另外,由于政權更迭,酒政的連續(xù)性時有中斷,尤其是酒政作為整個經(jīng)濟政策的一部分,其實施的內(nèi)容和方式往往與國家整個經(jīng)濟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1、禁酒:即由政府下令禁止酒的生產(chǎn),流通和消費。

禁酒的目的主要是:減少糧食的消耗,備戰(zhàn)備荒。這是歷代歷朝禁酒的主要目的;防止沈湎于酒,傷德敗性,引來殺身之禍,禁止百官酒后狂言,議論朝政。這點主要針對統(tǒng)治者本身而言;禁群飲,在古代主要是為了防止民眾聚眾鬧事。

由于酒特有的引誘力,一些貴族們沈湎于酒,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最高統(tǒng)治者從維護本身的利益出發(fā),不得不采取禁酒措施。

在中國歷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傳"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zhàn)國策·魏策二》)在此,“絕旨酒”可以理解為自己不飲酒,但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絕旨酒"的目的大概不僅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被美酒所誘惑,同時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眾過度飲酒的想法。

實證明夏禹的預見是正確的。夏商的兩代末君都是因為酒而引來殺身之禍而導至亡國的。從史料記載及出土的大量酒器來看,夏商二代統(tǒng)治者飲酒的風氣十分盛行。夏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湯放逐。商代貴族的飲酒風氣并未收斂,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僅數(shù)量多,種類繁,而且其制作巧奪天功,堪稱世界之最。這充分說明統(tǒng)治者是如何的沈緬于酒。據(jù)說商紂飲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運舟。據(jù)研究商代的貴族們因長期用含有錫的青銅器的飲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戰(zhàn)斗力下降。商代的滅亡被普遍認為酗酒成風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統(tǒng)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tǒng)治之后,發(fā)布了我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說道,不要經(jīng)常飲酒,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對于那些聚眾飲酒的人,抓起來殺掉。在這種情況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風氣有所斂。這點可從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減少得到證明。《酒誥》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jié)為,無彝酒,執(zhí)群飲,戒緬酒,并認為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這構(gòu)成了中國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成為后世人們引經(jīng)據(jù)典的典范。

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相國蕭何制定的律令規(guī)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史記·文帝本紀》文穎注)。這大概是西漢初,新王朝剛剛建立,統(tǒng)治者為杜絕反對勢力聚眾鬧事,故有此規(guī)定。禁群飲,這實際上是根據(jù)《酒誥》而制定的。

禁酒時,由朝廷發(fā)布禁酒令。禁酒也分為數(shù)種,一種是絕對禁酒,即官私皆禁,整個社會都不允許酒的生產(chǎn)和流通;另一種是局部地區(qū)禁酒,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較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qū),糧食豐歉程度不一。還有一種是禁酒曲而不禁酒,這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即酒曲是官府專賣品,不允許私人制造,屬于禁止之列。沒有酒曲,釀酒自然就無法進行。還有一種禁酒是在國家實行專賣時,禁止私人釀酒、運酒和賣酒。

在歷史上禁酒極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還是因為糧食問題引起的。每當碰上天災人禍,糧食緊張之時,朝廷就會發(fā)布禁酒令。而當糧食豐收,禁酒令就會解除。禁酒時,會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如發(fā)現(xiàn)私酒,輕則罰沒酒曲或釀酒工具,重則處以極刑。

2、榷酒。

榷酒,現(xiàn)在稱為酒的專賣。即國家壟斷酒的生產(chǎn)和銷售,不允許私人從事與酒有關的行業(yè)。由于實行國家的壟斷生產(chǎn)和銷售,酒價或者利潤可以定得較高,一方面可獲取高額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來調(diào)節(jié)酒的生產(chǎn)和銷售。其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在歷史上,專賣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完全專賣。

這種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負責全部過程,諸如造曲,釀酒,酒的運輸,銷售。由于獨此一家,別無分店,酒價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收入全歸官府。

(2)間接專賣。

間接專賣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擔酒業(yè)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其余環(huán)節(jié)則由民間負責。如官府只壟斷酒曲的生產(chǎn),實行酒曲的專賣,從中獲取高額利潤。在南宋時實行過,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場所,釀具,酒曲,酒戶自備釀酒原料,向官府交納一定的費用,釀酒數(shù)量不限,銷售自負。

(3)商專賣。

官府不生產(chǎn),不收購,不運銷,而由特許的商人或酒戶在交納一定的款項并接受管理的條件下自釀自銷或經(jīng)理購銷事宜,非特許的商人則不允許從事酒業(yè)的經(jīng)營。

西漢前中期釀酒業(yè)是很發(fā)達的。但并沒有實行酒的專賣,西漢武帝時期第一次實行酒的專賣酒業(yè)政策的變化,是漢武帝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財經(jīng)政策的一部分。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針對當時商人把持鹽業(yè),鐵業(yè),投機倒把,大發(fā)橫財,但卻“不佐國家之急”的不義之舉,首先下令把鹽業(yè),鐵業(yè)收歸國家專營,這些措施為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也為實行榷酒準備了重要的前提條件。既然鹽和鐵可以實行國家專賣,酒這種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專賣的議事日程也是遲早的事了。因為酒確實是一種可以為國家斂聚巨大財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實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還是國家財政的日益捉襟見襯。在漢武帝末期,由于國家連年邊關戰(zhàn)爭,耗資巨大,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酒這種幾乎象鹽,鐵那樣普遍的物品,由于生產(chǎn)方法相對比較簡單,生產(chǎn)周期比較短,投資少,原材料來源豐富,產(chǎn)區(qū)分布廣泛,酒的銷路極廣,社會需求量極大,贏利豐厚,其斂財聚寶的經(jīng)濟價值終于第一次被體現(xiàn)出來了。據(jù)史料記載,天漢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漢書·武帝本紀》)。

榷酒的首創(chuàng),在中國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國財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大事。這是因為:

(1)榷酒為國家擴大了財政收入的來源,為當時頻繁的邊關戰(zhàn)爭,浩繁的宮廷開支和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提供了財政來源。且這比直接向人民征稅要高明,更合情理。因為酒是極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實行專賣,提高銷售價格,表面上看,飲酒的人未受到損害。但酒的價格中實際上包含了飲酒人向國家交納的費用。這對于不飲酒的人來說,則間接地減輕了負擔,盡管這也是一般人所體察不到的。

(2)從經(jīng)濟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轉(zhuǎn)移到國家手中。因為當時有資格開設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財富過多地集中在他們手中,對國家并沒有什么好處。實行榷酒,在經(jīng)濟上剝奪了這些人的特權。這對于調(diào)劑貧富差距,無疑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3)實行榷酒,由國家宏觀上加強對釀酒的管理,國家可以根據(jù)當時糧食的豐歉來決定釀酒與否或釀酒的規(guī)模,由于在榷酒期間不允許私人釀酒,賣酒,故比較容易控制酒的生產(chǎn)和銷售,從而達到節(jié)約糧食的目的。

酒的專賣,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歷史上,北宋和南宋兩代酒的專賣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專賣有多種形式.據(jù)史料記載,大體上有二種,此外還有承包制形式。

在歷史上還有一種專賣,即酒曲的專賣,官府壟斷酒曲的生產(chǎn),由于酒曲是釀酒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壟斷了酒曲的生產(chǎn)就等于壟斷了酒的生產(chǎn).民間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產(chǎn)場所)購買酒曲,自行釀酒,所釀的酒再向官府交納一定的費用。這種政策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如東京(汴梁),南京(商丘)和西京(洛陽)曾實行。

飲酒時應該搭配食用什么食物,時常困繞著人們,幾百年來,飲酒時選擇適當?shù)氖称匪坪跻呀?jīng)形成了一條條的規(guī)律。但是,隨著現(xiàn)代的社會中新食品和新型酒類的不斷涌現(xiàn),這些規(guī)矩顯得陳舊,越來越不適用了。

多年來,我積累了些經(jīng)驗,可以解決你遇到的難題。這些所謂的“原則”不是告訴你喝酒時吃些什么,只是說明食物與酒類之間如何影響,相互作用的。飲酒時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據(jù)口味而定。食物和酒類可以分為四種口味,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圍,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聽說過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極大地破壞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類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會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這當然是一種絕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選擇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類與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時,同樣可以依個人口味選擇甜點。一般說來,甜食會使甜酒口味減淡。如果你選用加利福尼亞查頓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魚一起食用,酒會顯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魚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會減色不少。所以吃甜點時,糖份過高的甜點會將酒味覆蓋,失去了原味,應該選擇略甜于一點的酒類。這樣酒才能保持原來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個人喜好”原則??辔毒坪蛶Э辔兜氖澄镆黄鹗秤每辔稌p少。所以如果想減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將苦酒和帶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辔叮喝匀皇褂谩皞€人喜好”原則??辔毒坪蛶Э辔兜氖澄镆黄鹗秤每辔稌p少。所以如果想減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將苦酒和帶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沒有鹽味酒,但有許多酒類能降低含咸食品的鹽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食用海產(chǎn)品如魚類時,都會配用檸檬汁或酒類,主要原因是酸能減低魚類的咸度,食用時,味道更加鮮美可口。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六

人們常說,今天的世界是一個“迅速縮小”的世界,隨著各國人民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禮儀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素有“禮義之邦”的美譽。

當今中國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禮儀習俗,都可以從中國古代找到它的源頭,所以在學習、借鑒西方禮儀文化的同時,也有必要繼承并弘揚我國的古代禮儀文化。但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古代之禮與現(xiàn)代的禮儀精神有很大的不同。探討它們的不同,對我們吸取古禮之精華,拋棄其糟粕,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中國古代禮的內(nèi)涵和作用大大超過了現(xiàn)代禮儀在英美文化中,etiquette一詞,意為禮節(jié)、禮儀,指一般的行為準則和一般的社交應酬方式;courtesy一指一種很莊重、肅穆、程式化的儀式,如民間的婚、喪、喜、慶,國家的大型慶典、會議儀式等,國際間的經(jīng)濟這個詞就是“禮”。中國之“禮”的內(nèi)容不僅涵蓋了上述三詞,且大大超出了它們的范圍,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F(xiàn)代禮儀所表達的是人的一種外化修養(yǎng)和某種程式化的規(guī)范,是一種交流“語言”,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傳遞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簡明、實效為其特征,力求表達人們真實的情感,其形式及傳遞的信息力求被對方準確無誤地認識和理解。

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真實情感與行為形式的一致,即為現(xiàn)代禮儀的重要特征之一?,F(xiàn)代禮儀只是一種人類的世界性交流語言。而中國古代的禮包容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行為規(guī)范,而且是等級秩序的標志,是一種被不斷強化、深化的倫理道德觀念。古人認為人之所以有別于禽獸,是因為人能講禮,禮成了文明的標志?!盾髯有奚怼吩疲骸叭藷o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立,國家無禮則不寧?!卑讯Y看成是萬事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禮又被古人視為評定是非,區(qū)別異同,判別嫌疑的標準與尺度。《禮記曲禮上》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第16卷第2期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年3月vol。16no。2journalofjingme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mar。2001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師治軍,蒞官行法,非禮不誠不莊?!倍Y的影響達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作用面之廣、影響之深、意義之大,現(xiàn)代禮儀難望其項背。禮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政治制度,是古代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禮原本起源于祭祀?!墩f文》:“禮,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鼻宕鷮W者解釋說:“禮之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之名,起于事神?!苯y(tǒng)治階級為了其自身的目的大力倡導信神尊鬼,并將自然的天地等物神格化,人格化,同時亦將君主神格化,宣揚君主乃天之子,是代天神在人間行使權力的,所以君主又叫天子。因此,禮之事神就發(fā)展成為事君。

《荀子禮論》云:“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识Y,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敬天神,祀地祉,尊先祖的落腳點是為了隆君師。這樣禮就成了君主統(tǒng)治人民的手段?!吨芏Y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彼^宗伯是指宗法制下宗主(君主)和侯伯(諸侯國王)。這就是說,用禮儀來解決國家大事?!抖Y記禮運》說:“安民治上,莫善于禮?!比寮覍W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論語為政》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痹诳鬃涌磥?,用德和禮來治理國家要比用政和刑來治國要優(yōu)越得多。把禮作為治國的手段,這是西方社會和現(xiàn)代中國社會所沒有的,更是現(xiàn)代禮儀所無法承載的。

二、中國古代禮與法相結(jié)合,現(xiàn)代禮儀乃自我約束在古代中國,禮之所以能在治理國家上發(fā)揮作用,是因為禮與法相結(jié)合。禮包容了法,為法的靈魂;法是禮的后盾,是法的體現(xiàn)。法與禮互為表里,互為補充,成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兩件法寶?!吨芏Y天官太宰》云:“禮典以和萬邦,以統(tǒng)百官,以諧萬民?!钡湔?,法也。禮典就是禮與法。

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明”,把興禮樂當作執(zhí)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勸學》說得更加明白,“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奔凑J為禮是法的總綱,法是禮的派生物,他在《荀子修身》強調(diào),“非禮是無法也”。即沒有禮就沒有法。《唐律疏義名例》云:“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彼未韺W家朱熹從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禮法一體的觀點,他說:“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法者,天下之理”。因而得出“禮字、法字實是理字”的結(jié)論。用“理”把“禮”與“法”融合在一起。在實際的運作中,嚴重的違禮就是違法,不僅會招致輿論的譴責,而且會帶來刑役之苦,甚至滅頂之災。大臣若僭禮穿天子的服飾,是犯了十惡不赦的彌天大罪,要下獄處死,甚至族誅。從三國魏《新律》始,將大量屬于禮的內(nèi)容納入法律條文中,此后的晉律、北齊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無不如此。如屬于違禮行為的不孝、以妾為妻、居喪期間入仕、服飾違制等,都明文規(guī)定屬于違法,要處于年數(shù)不等的刑役。這種以禮入法,以禮代法,禮法互為依托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法制社會是無法想象的。現(xiàn)代的法制社會,禮與法有嚴格的分野,違法則以刑律處之,違禮則屬于個人修養(yǎng)道德問題的范疇,最多受到議論或輿論的'批評絕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中國古禮強調(diào)等級,現(xiàn)代禮儀注重平等現(xiàn)代禮儀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對對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慣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礎上,對對方的尊重,也就是一種自尊,也會贏得對方對自己的尊重?,F(xiàn)代禮儀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建立在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之上,以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為原則。不論是個人之間,集體之間,或國家之間,不因大小強弱,都應當一律平等,如果違背了平等、尊重的原則,也就違背了現(xiàn)代禮儀的基本準則。如國際禮儀中的國際禮賓次序以字母先后順序或時間順序等自然順序來排列,以及對等原則等等。

中國古代的禮儀是建立在等級制基礎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級之間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力,經(jīng)濟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禮儀規(guī)格。天子有天子之禮,士大夫有士大夫之禮,庶民百姓有庶民百姓之禮。同屬婚禮,其內(nèi)容、程式卻因等級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禮是維護這種等級制的工具?!盾髯油踔啤罚骸皠菸积R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薄稘h書公孫弘傳》云:“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以現(xiàn)代禮儀所要求的服飾美為例,現(xiàn)代禮儀的服飾按其功能劃分為禮服、工作服和休閑服;遵循的是tpo原則,即根據(jù)時間(time)、場合(place)和目的(object)進行正確的著裝,以美、和諧、實用為前提。而在古代其等級區(qū)別相當嚴格。封建社會里衣冠是等級的標志,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衣服的質(zhì)地、顏色、花紋、樣式,只能在封建禮儀所規(guī)定的等級范圍內(nèi)選擇。如西漢人崇尚黃色,黃色成為帝王服飾的專用色,任何人不得使用。唐以后,紫、朱、綠、青等色成為不同等級的官服的顏色,一般貧民商人只能穿白衣、黑袍。元朝的《通制條格》規(guī)定娼優(yōu)要“穿皂衿子,戴角冠兒”。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起一整套嚴格而細密的禮儀制度,目的是為了消弭被壓迫階級的反抗意識?!抖Y記中庸》說得非常明白,“夫禮,禁亂所由生,猶坊(即防)止水之所由來也”。所以,禮崩樂壞之時,也就成了人民反抗時機成熟之日。而每次戰(zhàn)亂之后,統(tǒng)治者又不遺余力地恢復禮制,重申封建禮儀。

四、中國古禮存在扭曲人性,踐踏人權的內(nèi)容;現(xiàn)代禮儀尊重人性,維護人權現(xiàn)代禮儀是建立在尊重人性,維護人權的基礎之上;現(xiàn)代禮儀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好、尊重,營造的是一種安定、和諧的氣氛,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舒適和平的生活環(huán)境。遵循的原則有真誠、理解、寬容、互尊互幫、謙虛隨和。如現(xiàn)代禮儀規(guī)范中的:尊重隱私、尊重各國各民族風俗習慣等。而中國古代的有些禮儀則與人權精神相去甚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中后期,許多禮制禮儀是對人權的踐踏,對人性的摧殘。如現(xiàn)代禮儀中有尊重女性,愛護女性的女士優(yōu)先原則;而中國古代禮儀對婦女的有些要求卻是背道而馳,有的甚至達到了殘酷的程度。中國古代的婦女被剝奪了參與社交的權力,未嫁之前要隱居閨閣,不能拋頭露面,更不能與異性交往;在婚姻問題上沒有發(fā)言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終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言語行事謹小慎微,忍氣吞聲地侍奉丈夫,低眉順眼地服侍公婆。翻開《女論語》、《女戒》、《書儀》等書,書中所載對女性禮儀的要求苛刻之極?!杜撜Z》對妻子侍奉丈夫的禮儀要求設有專章,其中有云:“夫若發(fā)怒,不可生嗔;退身相讓,忍氣吞聲;莫學潑婦,斗鬧頻頻?!睂φ煞虬僖腊夙?,唯命是從,是封建禮儀對婦女的要求。而離婚的權力也掌握在丈夫手中,甚至“口多言”也會成為被休的理由。為了達到“婦容”所要求的“三寸金蓮”的儀容標準,女性就要違背自然天性,將好端端的雙腳纏成行動不便的小腳,慘痛之狀,難以言表。對人性的摧殘,對人權的踐踏,由此可見一斑。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極為豐富,以上所言只是從它與現(xiàn)代禮儀精神相違的幾個側(cè)面,并非是它的全部,中國古代禮儀中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現(xiàn)在借鑒的內(nèi)容,如“禮主和”的精神、飲食之禮、待客之禮等等。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提醒人們,在繼承我國古代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同時,要采取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拋棄其封建糟粕,以便更好地吸收其民族精華,形成既符合國際慣例,體現(xiàn)現(xiàn)代禮儀精神,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禮儀文化。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七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訪名師,刻苦訓練,終于達到了百發(fā)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術,遙指空中的兩只飛鷹,武士心領神會,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卻說:“取鷹何用弓箭,高手當‘不射而射’”。言罷,高僧抬手一指,虛點向空中的一只飛鷹,只見那鷹好如受重創(chuàng),徑直落至高僧的腳下。武士大為震驚,嘆道:“這才是射藝的最高境界啊!”

職業(yè)所然,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對于上述故事往往也會聯(lián)想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能達到“不教而教”的藝術境界也正是多少歷史教師的孜孜以求啊!當然,希望能有故事中高僧的技藝,把自己教育的航船駛向理想的彼岸,達到教育藝術完美的及至,這是無庸諱言的。但現(xiàn)實中有些事情卻往往是事與愿違,南轅北轍。莊子講過這樣一個寓言,是說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訪中央之帝渾沌,渾沌熱情周到地款待了他們。告別之時,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報一下渾沌。他們商量說,人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和呼息,可獨獨渾沌沒有,我們來為他打開七竅吧!于是,他們一天給渾沌打開一竅。七天后,七竅是開了,而渾沌卻因此而死去了。其實,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不知不覺中象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忽一樣違背規(guī)律的教師還是大有人在的,滿懷敬崗愛業(yè)愛生之心,大有作為之志,其結(jié)果是想走入教育藝術的殿堂,卻誤入了歧途,壓制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力,摧殘了智慧之花,越來越背離了初衷,傷心莫過于此,悲哉!

近日,初讀幾篇有關**“無為”思想的文章,深受啟發(fā),歷史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廣大歷史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上的轉(zhuǎn)變和創(chuàng)新,而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無為”思想可以給我們現(xiàn)代歷史教學以新的啟示,新的思考,融入新的教育理念。

“無為”思想是**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的,是道家學說的精髓。要正確理解**的“無為”思想,還要從這一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談起,**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戰(zhàn),統(tǒng)治者恣意妄為,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形下,**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里,“好靜”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無為”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苛政提出的,“無欲”是針對統(tǒng)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并不是說什么也不做。在**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tǒng)治者組織生產(chǎn)和交換,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tǒng)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了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崔逼苛重的賦稅,或是為發(fā)動吞并他國戰(zhàn)爭而拉夫抓丁。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蕩,“無為”則人民閑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的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按照規(guī)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努力去做。所以,“無為”一詞照字面上理解是消極的不作為,不做事或沒有任何行動。其實,**的“無為”正是要去為的,是積極的、動態(tài)的、創(chuàng)造性的,其正確的含義是不要違反自然規(guī)律,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突出表現(xiàn)是一種不強迫,不硬行,不勉強的態(tài)度。是“為無為”是“無不為”,“無為”是“有為”的最高表現(xiàn),是為達到“無不為”的化境,它包含了**對于社會人生深刻而獨到的理解。**是一個具有豐富的辯證法的思想大師,這自然使得他的思想不僅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而且具有不拘泥于傳統(tǒng)世俗的獨特性。

今天,我們正確理解了**的“無為”思想并把其引入歷史教學中,來指導我們的歷史教學,會真正有利于把素質(zhì)教育引入歷史課堂之中,這是因為:

第一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提倡“無為”思想,就能使我們重新正確認識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的歷史教學質(zhì)量關,不僅要看學生所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水平,更要看學生對歷史、對人類、對未來、對現(xiàn)實社會的理解、感悟和關心程度,看學生是否從前人活動的功過得失、經(jīng)驗教訓中汲取到了智慧和力量,從中學會了生存、學會了交往、學會了創(chuàng)造。素質(zhì)教育下的這種新型歷史教學質(zhì)量關、人才關,關鍵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fā)現(xiàn)的能力,學生不能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應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都應該是一個“有為”者,“有為”則是“無為”的結(jié)果,**曾指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是潛在的“有”,“有”是顯現(xiàn)的“無”,無更多的限制,則有更多的自主……“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話令人深思!教師“好靜”,才不會包辦代替,才會給學生留有創(chuàng)造的空間和時間;教師“無為”,才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塞給學生,才會去認真傾聽,傾聽中的因勢利導;傾聽中去創(chuàng)設情境,疏導開學生的思維障礙,給學生以成功的體驗、以感悟、以妙不可言,以無為而無所不為;教師“無欲”,才會真正解放思想,轉(zhuǎn)變觀念,構(gòu)建起符合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的歷史教學質(zhì)量關,**說:“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思想大師的這充滿辯證法的智慧之語,給我們今天的歷史教學的啟迪依然是深刻的。

當然,前面已談及過,”無為”并不是不做事,無作為,而正是積極的、動態(tài)的、創(chuàng)造性的去做,這也正是“無為”思想在歷史教學上的體現(xiàn),這種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就體現(xiàn)為教師在教學中的示范作用,教師的示范,既體現(xiàn)在學科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更體現(xiàn)在思維品質(zhì)的高度上,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啟迪智慧者,平常常說的功夫在課外就是這個道理。弦外之音最動聽,感受的是樂曲的美和心靈的美。至于如何做到從創(chuàng)設情境到引入佳境,從教化進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感覺、新的體驗,獲得精神的升華,靈魂的凈化,“無為”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道法自然“更是最高法則??磥怼盁o為”教育要實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還在于教師對師生關系的新認識。

第二在歷史教學中提倡“無為”思想”,能創(chuàng)造民主、思辯的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無為”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一種尊重客體的思維方式,它提示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與“行”的活動中,對“知”與“行”的對象與客體要采取尊重的、因順的態(tài)度,不要無視客觀條件和客觀規(guī)律,一味膨脹主體的自我意識,按照主觀意圖恣意妄為。

在歷史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素質(zhì)教育區(qū)別于應試教育的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歷史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塑造學生創(chuàng)造人格和個性,而個性創(chuàng)造力根植于個性發(fā)展的土壤里,個性發(fā)展的土壤肥沃,創(chuàng)新精神才得以發(fā)展。民主的教育環(huán)境是激發(fā)學生思維潛力,促進思維乃至個性發(fā)展的客觀條件。因此創(chuàng)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愛護、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有豐富的想象、積極的思維,才會有獨創(chuàng)和新穎,而壓抑的課堂環(huán)境,態(tài)度武斷的教師只會壓抑學生的發(fā)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力,使智慧之花凋謝,靈感之光失色,思維之源枯竭。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fā)揮群體交互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chuàng)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創(chuàng)造的潛能沖破意識閥門,進發(fā)為創(chuàng)造力,在思辯和爭鳴的過程中得出新的認識,正是**“無為”思想在歷史教學中的新應用,“無為”思想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也正是歷史教師現(xiàn)代教學觀念的折射。

綜上所述,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是一種境界;“無為”是一種思想,“無為”是一種技巧,以“無為”之思想,追求現(xiàn)代歷史教學之新境界、之高境界,值得我們廣大歷史教學同仁們繼續(xù)去思考,去探索。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八

家庭內(nèi)部關系稱謂: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兒子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可分為孫子、孫女。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侄:哥哥或弟弟的子代,依性別又可分為侄子、侄女。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子代,依性別又可分為外甥、外甥女。

父系旁系親屬稱謂: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shù)钠拮印?/p>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旁系親屬稱謂: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外孫:夫妻間女兒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可分為外孫子、外孫女。

旁系親屬中較復雜的稱謂:

叔叔、伯伯的孩子稱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姑姑、姨姨、舅舅的孩子稱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依次類推:

堂兄或堂弟(伯父、叔叔的兒子)的兒子稱其為堂侄。

姑表兄或姑表弟(姑姑家的兒子)的兒子稱其為姑表侄。

姨表兄或姨表弟(姨媽家的兒子)的兒子稱其為姨表侄。

舅表兄或舅表弟(舅舅家的兒子)的兒子稱其為舅表侄。

父系直系親屬稱謂:

曾祖父、祖父、父親;曾祖母、祖母、母親。

母系直系親屬稱謂:

曾外祖父、外祖父、父親;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十九

詩歌一直是我們情感表達的一種文學方式,那么,大家知道關于中秋節(jié)的古代現(xiàn)代詩歌嗎?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中秋節(jié)古代現(xiàn)代詩歌,歡迎閱讀。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xiāng)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xiāng)》。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金桂飄香中秋夜。

月圓風柔是佳期;。

桂香撩起了你我思鄉(xiāng)的情,

月明點亮了你我思親的心;。

望碧空萬里,星月相輝,

看秋菊綻放,香溢滿懷,

游子心,逢佳節(jié),盼團圓,只把那思念熟透;。

十五夜,故鄉(xiāng)月,人盡望,只把那思念遙寄!

偶有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起舞弄清影,長袖起,綿綿;。

橫笛吹鄉(xiāng)曲,清歌呤,縷縷。

玉液滿,瓊杯滑,

對飲邀月,共解鄉(xiāng)愁!

一顆顆游子的心,一顆顆祈禱的心,一顆顆虔誠的心,

此時此刻,溫暖在一起!

紅燈倩影,含情脈脈,濃郁人情味;。

異土風情,婀娜繽紛,共抒真善美!

且讓我們手牽手,坐成一個圓圓的月亮,

把那思念傳遞,融合成美好的回憶;。

且讓我們肩并肩,圍成一個圓圓的月亮,

把那祝福傳達,交匯成永恒的幸福!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不長好,但,

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二十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

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泥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二十一

《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當我又深刻地讀這篇文言文的時候,我理解了許多當時沒懂的道理。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將領驍勇善戰(zhàn),但唯一的不足是很少讀書。孫權便讓呂蒙學習,但呂蒙以軍中事物繁多來推脫。經(jīng)過孫權的勸解后,呂蒙答應學習了,呂蒙經(jīng)過學習后,連魯肅都大吃一驚,可見學習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不難想象,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條件有多好,我們有大把時間讀書,但我們有些人放棄了大好時光去干一些無用的事。我們現(xiàn)在學習有寬闊的教室明亮的燈,有老師輔導。

有一次,我們考了一份語文試卷,我的成績很不理想,許多學過的知識沒有答上來,課下的詞語解釋錯得一塌糊涂,翻譯句子也出現(xiàn)了錯。而且,我沒有審好作文題,沒用橫線劃出修辭句沒有采用總分總結(jié)構(gòu),導致作文扣了十分??嫉锰睿艺J為原因是自認為沒有需要背的東西,沒有認真背,審題不仔細,太馬虎,還有基礎知識不扎實。

想到這里,我不由得后悔和嘆息,卷子上鮮紅的叉和分數(shù)使我的心好像被針扎了似的刺痛。想想當初,孫權要呂蒙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而我卻以自己學得不錯為理由來推辭……難過和后悔涌上我的心頭。再想想,呂蒙在接受孫權的勸誡后努力學習,不久就學有所成,讓魯肅為之敬佩。我也要學習呂蒙的精神,努力學習,爭取讓人刮目相看。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以孫權勸誡呂蒙學習,之后呂蒙學有所成的事情,來告訴我們,學習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不學習,學無止境。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二十二

在現(xiàn)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及現(xiàn)代英雄事跡,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霍去病是西漢最著名的大將之一,與舅舅衛(wèi)青合稱大漢雙璧。正是有這兩位英勇天才的大將,漢武帝時期才能逆轉(zhuǎn)漢匈攻守局勢,揚我大漢國威。

霍去病出身低微,母親是平陽公主府女奴衛(wèi)少兒,父親則是平陽縣小吏霍仲孺。兩人無媒茍合有了霍去病,而霍仲孺不愿意承認自己與公主的女奴私通,逃回老家另娶妻子,使得霍去病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衛(wèi)青以平陽公主府騎奴出身而受漢武帝重視,只要有才干漢武帝并不在乎出身的高低。所以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舅舅衛(wèi)青出擊匈奴有功,19歲的時候被漢武帝提為驃騎將軍,21歲破格擔任大司馬。

霍去病的威名在后世遠強于衛(wèi)青,倒不是因為他比衛(wèi)青厲害,而是因為他年少成名,又如流星隕落。

霍去病在21歲的年紀就能與舅舅衛(wèi)青站在同樣的高度,一舉封侯是為“冠軍侯”。所謂冠軍侯便是勇冠全軍,可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寵信和他本身軍事天賦的過人。然而霍去病卻在自己最巔峰的時候離世,于元狩六年去世,享年24歲。天妒英才,這樣的結(jié)局又為霍去病增添一抹神奇的色彩。

霍去病英年早逝大家都知道,卻不知道大家是否關注過霍去病有無后代,后代結(jié)局如何呢?

雖然霍去病年輕早逝,但還是留下了血脈的。史料記載霍去病有子霍嬗,霍嬗是霍去病的唯一血脈。

關于霍嬗生母史料未有記載,結(jié)合當初霍去病曾對漢武帝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可能并沒有娶妻,所以霍嬗的生母也許只是霍去病的一個侍妾,其名不足以記入史冊。

霍嬗具體的出生年月不詳,后世有推測大概是在公元前120年。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之后,霍嬗繼任霍去病冠軍侯爵位。因為他年少,當時號為“子侯”。

我喜歡看三國,在這么多英雄里我只喜歡趙云。雖然見不到真的,但是我見到了玩具版的趙云,現(xiàn)在我和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而感到自豪。

“趙云”,從頭到腳看起來不但帥氣,而且還十分霸氣。手里來著“長龍劍”,逼得你無處躲藏。腳上蹬著“飛影閃”。看著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真的讓我非常膽怯。

帥氣,是因為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霸氣,是因為他背上那金光閃閃的龍,和他那鋼鐵般的裝備。

他的劍,大約有1dm長,他的刀也大約有1dm長,可他身體也只有1dm長,他的武器占了身體的百分之六十,可裝備只占了百分之四十。

我喜歡趙云,我崇拜趙云的膽量,我有“趙云”而感到驕傲,而感到非常自豪。

以前,爸爸媽媽帶我經(jīng)過風景秀麗的西湖邊,在北山路上,我只會注意到夏天美麗的荷花,和冬天披著厚厚白雪的斷橋,今天,在參觀了岳王廟后,才知道還有一位“精忠報國”的英雄—岳飛,也埋葬在這青山綠水之間。

其實,我一直對“英雄”的理解是很模糊的,今天在了解了岳飛的事跡之后,我才覺得他就是歷史上一位偉大英雄的代表。在古代南宋的時候,中國北方的領土受到了金兵的侵略,仿佛處處都能聽到老百姓的啼哭聲,大家都被饑餓和恐懼所包圍著,土地被占領了,連老皇帝也都被金兵抓走了。這時,岳飛挺身而出,聽從他母親的教導,帶領他的“岳家軍”開始抵抗金兵,打了很多的勝仗,這樣下來,金兵的首領金兀術對岳飛感到有點害怕,然后他和南宋的宰相秦檜秘密聯(lián)系,開始計劃如何害死岳飛。我覺得,岳飛雖然知道有人在陷害他,但是他仍然以國家為重,沒有考慮自己個人的情況,堅持抵抗金兵。但是非??上У氖牵@么一位偉大的英雄最后還是被奸臣害死了,被害死的時候,岳飛還很年輕,這讓我感到十分的可惜,岳飛這個英雄死的太冤枉了。

走出岳廟的時候,我感到心情非常的沉重,就像天氣一樣陰沉沉的。但是,今天我感覺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以后我要向岳飛學習,做一個對祖國熱愛和忠誠的人,想到這一點,我的心情忽然又變得明朗起來。

這就是我眼中的岳飛,一位偉大的英雄。

什么叫“消防”,我想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回答上來,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其中的解釋為:“救火與防火”。發(fā)生火災,人們都會立刻撥打“119”電話,消防員叔叔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xiàn)場救火。但總是或多或少的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電視、報紙經(jīng)常報道類似事件,那場面真是慘不忍睹,觸目驚心。

你說你是火的敵人,你說你是金剛的鐵人,你還說你喜歡紅色的軍裝。是的,我看到了,你們的身影常常在熊熊大火里穿梭。

那是一個由于汽油引發(fā)的火災,黑暗的夜里,一座高樓里燃起大火,人們慌慌忙忙地跑了出來,尖叫聲哭泣聲使整個城市亂成一鍋湯。你們來了,像箭一樣從遠方呼嘯而來。群眾松了一口氣,安靜地等待你們的救援。你們的到來,讓群眾們有了一絲的安慰。面對這張牙舞爪火魔的挑釁,你們從容不迫。當?shù)弥怯捎谄凸薜钠驼煌5赜砍?,只有設法沖進去堵上洞口,大火才可能撲滅??墒谴蠡疬€在燃燒,汽油罐隨時都會發(fā)生爆炸。沉默了一會,隊長說:“我去?!蔽沂悄?,可避免的。因為有你們,許多受災的百姓得到解救,許多災難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點。一旦災難降臨在我們身上,救星,你們用你們的行動讓明確了“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舍己為人”的含義,也證實了你們職業(yè)的神圣。

1136年(紹興六年)初,由宰相張浚兼任都督諸路軍馬事,于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二月,岳飛于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發(fā)布討伐偽齊的檄令,并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fā),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并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tǒng)領,直奔鎮(zhèn)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魯山縣寶豐村同金軍作戰(zhàn),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zhàn)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潁州,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氏縣后,又西取商(陜西商縣)、虢(河南靈寶),東下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shù)萬。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今河南洛寧縣西);王貴在收復虢州后,又率軍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縣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軍北伐大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洛之城","長驅(qū)將入于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

收復商、虢等城后,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zhàn),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劃沒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復盧氏、長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

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fā)動進攻。高宗得報后,認為劉光世、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diào)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飛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fā)。趕到九江時,淮西戰(zhàn)事已告結(jié)束。

完顏兀術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qū)發(fā)動猛烈進攻。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后,當機立斷,調(diào)集二萬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人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zhuǎn)危為安。襄漢戰(zhàn)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zhàn)而退。飛又準備收復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guī)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飛此時已勝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

飛撤軍前,為避免遭敵追擊,命王貴、董先向蔡州城發(fā)動一次進攻,以作掩蔽。但飛軍撤退的消息傳到敵營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擊。董先、王貴等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劉復、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飛率軍迎擊,經(jīng)過激戰(zhàn),擒獲偽齊將領數(shù)十人,俘數(shù)千人,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shù)。敵兵尸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岳飛對被俘偽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xiāng)。并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為劉豫驅(qū)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杰來應官軍!”

古代和現(xiàn)代的學習篇二十三

(1)古代帝王自稱。

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轂(不善)。

(2)讀書人自稱。

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4)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

常用“家”“舍”等謙辭?!凹摇笔菍e人稱比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辭,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5)其他自謙辭。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老人自謙時可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

2.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稱呼,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

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

(2)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

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3)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

令,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堂(對方母親)。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郎(對方的兒子)。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謂前面加“先”“太”或“大”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經(jīng)死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3.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中的“豎子”就是對人的蔑稱。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7204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