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后感(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04:03:14
局外人讀后感(模板13篇)
時間:2023-11-23 04:03:14     小編:翰墨

撰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傳承和發(fā)揚書中的精神和價值觀。那么如何寫一篇引人入勝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對所讀書籍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思考,把握主題和情節(jié),捕捉到作者的核心觀點。其次,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背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同時,要語言簡練,情感真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要注重結構和邏輯,將讀后感分為導入、主干和總結三個部分,使整篇文章層次清晰,文字流暢。4.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作文,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讀者借鑒和參考。

局外人讀后感篇一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發(fā)來的電報:“母去世。明日葬禮。敬告?!边@等于什么也沒說,也許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爾索隨即去辦理母親的后事,他請假,長途跋涉來到敬老院。守靈過程中他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靜沉默的樣子。他喝咖啡、抽煙、與人聊天和睡覺休息。

葬禮的第二天他與瑪麗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劇電影、滾床單。

生活回歸正常,默爾索與朋友雷蒙去海邊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殺死了一個人,鋃鐺入獄。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和律師都把關注點放在默爾索是否是個好人而爭辯著,完全把默爾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據(jù)默爾索“沒有在母親去世時表現(xiàn)的無動于衷,隨后和瑪麗尋歡作樂,連開五槍殺一個人”而被定義成一個毫無道德人性的殺人犯,最終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爾索心中的獨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大體內容。

根據(jù)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認定默爾索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呢?如果認同的話,那你就和書中的法官、群眾無異了。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乍一看難以理解,但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灑脫、最充實、有著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對母親沒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強迫自己通過做戲而表現(xiàn)出我很傷心。并且,他認為死亡是無法逃離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母親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壞事。盡管形式上他的表現(xiàn)不符合孝子標準,可還是在靈魂深處敬愛母親的。

01本質。

人類終有一死,卻又總懷著對未來的希望。人類的命運本來就是荒謬的、孤獨的與痛苦的。人類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拒絕盲從和虛偽。

02態(tài)度。

默爾索總是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保持著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從一開始就認清世界的荒誕虛偽,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態(tài)度。他和人們保持距離,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規(guī)范。

當瑪麗問他愛不愛她的時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隱諱地否定;雷蒙熱切地詢問他能否和自己結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應著;老板對他寄予厚望,要他擔當要職,他仍不肯委屈心靈,阿諛迎奉,而是立馬拒絕;在法庭上,律師要求他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讓他承認為母親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爾索卻認為沒必要撒謊遮掩什么,直言不諱;檢察官批判他“沒有靈魂,沒有絲毫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反駁這些不公正的指責;最后神父為他做臨終的懺悔儀式,他卻說“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堅持稱沒有對某件事真正悔恨過。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強加于身后,他認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是默爾索卻不以為意,擺脫了死亡對他的困擾。

03選擇。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是默爾索卻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蕓蕓大眾的距離,完全遵照內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論神父怎樣耐心勸導他皈依基督,虔心懺悔,他卻不肯服從,并且堅信自己沒做錯什么。

在既定的社會準則下,人的命運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挾著的,要么異化,要么堅守,于是,想做個真誠地忠于內心的人還是做個隨大流的人,是至今為止,很多人都面臨的選擇。

作為個體,在面對一個更大的、更復雜的、更不確定的外部環(huán)境時,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徹底的隨波逐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不如默爾索。

可以說,局外人并不是指默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的代表,默爾索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沉靜冷漠,實則這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默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zhàn)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默爾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結果是由自己承擔行動的責任,從而以挑戰(zhàn)的姿態(tài)對抗這個荒誕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們劃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眾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惡貫滿盈的罪人,盡管他平時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沒有什么危害極大的行徑??墒巧鐣ㄟ^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殺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對這個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威脅。法庭的審判表明了社會對默爾索這樣一個不遵守既定規(guī)范、而又拒絕同社會、宗教妥協(xié)的“怪物”,從肉體到靈魂都要徹底毀滅的決心。

05意義。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開心扉,他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xiàn)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默爾索意識到世界沒有意義,沒有出路,認識到世界對于人的種種欲望漠不關心,認識到人同世界,特別是人同社會這種不協(xié)調乃至對立的關系。他熱愛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著自己的理性與實踐精神支配著一切行動。

經(jīng)過這場盛怒,我就好像除凈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對這布滿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為求盡善盡美,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獨,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圍觀的民眾都向我發(fā)出憎恨的吼聲。

局外人讀后感篇二

序言所論以及后文中主人公自己所述,皆指出在那場審判中當事人被隔離在外,被當作一個局外人,可是書名應該不是由此而出。

本書分兩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講審判的過程,而第一部分講了什么呢,作者像記流水賬似的記錄了主人公在其母親死亡前后的生活瑣事及心理狀態(tài)。這種行文方式與主人公的性格,生活態(tài)度相當匹配:白開水樣,波瀾不驚。主人公的處事態(tài)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樣也可,那樣也行。他好像沒有什么在意的事情,什么都可有可無的,就連面對死亡的問題也沒驚起太大的波瀾。所以不是別人讓他處于局外人的位置,而是他自己將自己置于局外人的位置,他充當了他自己生命中的局外人。而他何以能活成這樣呢?我認為是因為他擺脫了道德,擺脫了宗教,擺脫了藝術,擺脫了生活中的一切偽裝。他是如此客觀而又真實地活著,他的所言所行皆是他心中所想,外物于他都不重要,這么說來,他倒是身體與靈魂合二為一了。

可殺人就是殺人,我不會替他辯解,盡管他沒有犯罪的動機,但他有犯罪的事實。而他能引起相當一部分人同情的原因就在于第二部分的審判中,整個司法集團將審判的重點荒謬地放在了主人公在其母親喪事期間的態(tài)度上,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是以一個殺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他的母親。

司法集團不惜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硬要把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冷血之人,一個天生的殺人犯,是因為他們實在找不到他的殺人動機。而且面對審判,面對罪行,主人公表現(xiàn)得如此平靜,毫無波瀾,既沒有痛哭流涕地懺悔,也沒有膽戰(zhàn)心驚得畏懼,更沒有巧言花語地狡辯。

局外人讀后感篇三

一個人,對母親的死似乎不帶悲痛,與誰交朋友也無所謂;平常人覺得結婚這種大事也絲毫不放在心上;面對職業(yè),沒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對死刑卻不掙扎,而唯一想要掙扎的可能就是想發(fā)表一下作為被告的觀點,然而這卻被無情扼殺掉,因為局內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處事的態(tài)度的威脅性。

審判不針對事件本事而東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規(guī)范,不禁讓人覺得可笑。

拒絕神甫的擁抱,就是拒絕上帝,拒絕相信所謂的救世主,默爾索是這樣的果敢,又是這樣讓人憐憫。

然而,現(xiàn)實中,能做到默爾索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物欲橫流的世界,生存,職業(yè),婚姻永遠是生活的主題,我們似乎都被生活牽著鼻子走,我們沒有辦法看淡一切,當生活只剩一片面包時,當我們失業(yè)時,當伴侶離我們而去時,幾乎沒有人能穩(wěn)住內心當個“局外人”。我們心中有太多欲望,關于金錢,關于成功,而無論哪種欲望占據(jù)內心,我們都沒有辦法成為默爾索。

沒有人能輕易成為默爾索,而加繆的這篇小說里卻有這樣一個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紀的“荒誕——絕望”的主題。

于個人而言,既然我們都成不了默爾索,那么我們也不必成為默爾索,每個人努力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fā)展,那就是最好的結果。于社會而言,希望社會能充滿正義與光明,莫讓無辜的人感到絕望。

局外人讀后感篇四

“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樹的樹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頭望望天空和流云,日復一日,我逐漸也會習慣的,我會等待著鳥兒陣陣飛起,云彩聚散飄忽……”這是加繆的《局外人》中的默爾索說的話。還有一半話,我覺得已經(jīng)不用錄下,就這半句,讓我將過去和現(xiàn)在疊加起來,發(fā)現(xiàn)“習慣”,就兩個字,卻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乾坤。

默爾索因為習慣自己的誠實以待:誠實地對待自己的情感與思想,不會進行扭曲與胡編亂造,糊里糊涂地成了殺人犯并被判了死刑。那些執(zhí)法者以及所有的證人也因為習慣,羅織罪狀真是絕妙專業(yè)。我才疏學淺,沒辦法從政治與哲學還有人性方面來表達自己的膚淺見解,但是,默爾索所總結的“習慣”,這個身邊輕輕走過的東西,我卻能感受到它們海嘯般的能量。讓我驚悚于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甚至坍塌一個時代。

這么著吧,還是從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起吧。這故事雖然連小小孩童都耳熟能詳,但還想綴述綴述: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睆歪憔訉W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將古文復制于此,沒有賣弄風騷的意思,主要是要說明古圣先賢對于環(huán)境和習慣與一個人的成長的關系真是高瞻遠矚,并且能夠當機立斷地扭轉局面。

環(huán)境,分為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大環(huán)境好,無論古今,自然皆大歡喜。但大環(huán)境壞了,現(xiàn)代人個人的力量是無能為力的,因為你沒有可以隱居的“南山”。不過,小環(huán)境還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管好嘴。人的嘴,就“口”這么大,卻能氣吞山河,的確最難管,但是,它首先關乎個人安危,甚至攸關性命,焉能放任自流呢?它的習性我們是了如指掌的,它容易貪,容易獵奇,甜過了就怕苦。但我們不應該縱容它,寵溺它呀。它吃慣了魚肉,茅衍苦菜就難以下咽。獵奇了野味,那種葷腥就刻骨銘心了,然后家禽家畜又是寡淡無味的了。因為姑息嘴的習慣,裙帶了什么呢?捕蛇者鄉(xiāng)間還是不乏,刺猬狗獾跑著跑著,就入了羅網(wǎng)。吃這些的也成了等閑之輩了。有次從廣州回來的同學大談吃活猴腦,我當場嘔吐不止,晚餐一口沒吃,后來大家都笑談我沒見世面,志不同則道不合,然后我就只好對那些闖世界的敬而遠之了?;蛘呓兴麄儾辉笌疫@落伍者混江湖了。誰知,我固守自封了,吃文化更是發(fā)展飛速,蝙蝠,果子貍又抬高了某些人的身份,豪華了某些人的面子了。而且,這本是小環(huán)境里的人的嘴的習慣,卻讓多數(shù)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首先是2003年的非典,再就是2020年的冠狀病毒性肺炎,這兩次瘟疫,均有人嘴的壞習慣引發(fā)。如果不是鐘南山等英雄如鐘馗樣伏魔,不知有多少美好家園成為墳場!嘴與那些獵手,還有虛榮、唯利是圖的“心”,不知誰是助紂為孽的罪魁禍首。

我一直記著一個小孩子,在云南的山區(qū),每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學。冬天到了學校,常常一頭白霜,就像霧凇。臉凍瘡了,手也凍瘡了,同學們笑他是白發(fā)老人。他卻無聲地笑笑。問他讀書苦不苦,他吃驚地回:為什么問苦不苦呢?很快樂啊。不能讀書了,才苦呢!他的卷子上幾乎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績。而且,他非常陽光,活潑,機智。這也是習慣。

讀了《局外人》,有點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感悟,自我警醒,期望鞭策自己的子孫。

局外人讀后感篇五

看到默爾索在葬禮上沒有哭,不記得母親年紀,我回想了一下外公葬禮上我沒有哭,死去時的具體歲數(shù)也不清楚,心里就“咯噔”一下,偽裝的時間太長我差點兒忘了自己也如此冷心冷肺!

外公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和外公呆在一起。他在文革前是一名語文教師,文革后當了茶廠的會計。外公喜歡剪報,我就看他剪,把他不要的部分拿來折紙?;蛟S是文革經(jīng)歷過什么吧,外公不喜歡說話,人一直淡淡的,我在他書桌旁邊也不知道為什么下意識的不發(fā)出聲音。后來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鄰居跑到學校叫我趕緊回家,我雖然疑惑,但還是有條不紊地收拾了書包回家了,到家才知道外公去世了。

外公是在書桌后面的大方椅上去的,手上還端著剪報本子,看來是死了也要帶著剪報?。∥耶敃r腦子里只有這個。

葬禮很繁瑣,我作為外公唯一的后代,請了好幾天假。其實我什么也沒做,我甚至連葬禮花了幾天拜了幾桌酒都沒有印象,我只記得蓋棺之前要大家圍著棺材一遍繞著一邊哭喪,我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一點想哭的感覺。甚至我內心只有一點遺憾,遺憾自己以后會更加孤單了,我覺得外公的死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么值得哭的,他老了,自然死亡,我見鬼的覺得他走的挺好,是好事兒!我想著這些跟著人群走,突然感覺手臂被人揪了一下,媽媽看不過去讓我哭,我突然連遺憾都沒有了,只覺得煩躁,我內心覺得這樣不對,可是我就是不難過就是哭不出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看過很多書,在書里感受著別人的“正常”的情緒。同學從來不會覺得我冷漠,因為我會在適當?shù)臅r候表現(xiàn)出適當?shù)那榫w,盡管我的內心心如止水,畢竟我不再是初中那個不會偽裝自己的我了。同學都說我很溫和,他們喜歡向我傾訴內心的不安茫然痛苦,我也會適當附和著。當年高考差一分上211,周邊的人都在為我惋惜,可是我的內心沒有一點波動,但是我會平靜地在朋友圈發(fā)一條哀莫大于心死的話來滿足朋友們想要安慰自己的心。

我的內心就是默爾索,但我討厭他,因為他沒有任何偽裝,他那么直接真誠,仿佛沒有意識到自己游離在社會道德倫理準則之外。但是我又羨慕他可以一條路子走到底,沒有心理負擔,乃至最后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

我自己也在等待,等著自己有一天再也沒有力氣去偽裝,然后徹底隱居山林做一只離群的大雁。

局外人讀后感篇六

這本書是法國作家、哲學家加繆的代表作,全書很短,寫的也很直白,但是卻是引發(fā)后世思考的傳世之作。

知道加繆是來自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西西弗神話》。這篇文章是真的極富哲理又極其難懂。我現(xiàn)在畢業(yè)了都不敢說我讀懂了這篇文章。《局外人》也是這樣的風格。男主人公仿佛是個局外人,對于母親的去世、對于女友的結婚提議甚至是對于殺人都莫得感情,這個顛覆大家三觀的主人公就像個冷冰冰的機器人。還是我看完之后翻到最前面讀了讀譯者的分析才略懂一二。作者是想通過這本書來呼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與更加開明的司法程序系統(tǒng)。

更讓我例外的是在前言中我得知加繆幾乎是以肯定的態(tài)度來描寫這個人物的,他十分稱贊穆爾索的理性。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我覺得這個人活的有點太過理性。生而為人與機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感性的。如果現(xiàn)實生活當中,每一個從身邊路過的人,都是像默爾索這樣冷冰冰的人的話。文學作品的出現(xiàn)將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因為無法令人感動,影視作品也是如此。生活少了恨,但是也少了愛。

此外,提到加繆,我真的非常想提西西弗斯這個人物。高中課本中提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一直非常非常的困惑。那樣一個每天進行著機械作業(yè),不停滾著石頭的人,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呢?直到最近看了蔡康永老師寫的書,他用西西弗斯舉例,我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說:“深深感到這位西西弗斯的處境就是我們大家生而為人的處境,日復一日,被逼著做同樣的事?!?/p>

很少有學生能夠每門功課都掌握的非常好,對每門功課都非常有興趣,所以在應試教育階段,經(jīng)常是要逼迫著自己去學一些不喜歡的東西,并且日復一日,每天的日子也大同小異。工作中一名小小的程序員,每天會坐在電腦前敲著那些程序代碼,對他來說這就是生活。很少有人能過著每天都不一樣的人生,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每天都是大同小異的。而我們時常都會有抱怨,為什么我一定要學好這門功課?為什么我一定要完成這么多的作業(yè)?為什么我就不能換一份工作?當個旅游博主,又掙錢又瀟灑,一走了之。問題問完了,生活還得照常進行。而那個被我們看不起的西西弗斯,是沒有任何怨言的一個人。也許這就是加繆想通過這個人物告訴大家的道理吧。看似也是個局外人的西西弗斯,可能就是你。

局外人讀后感篇七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誰不是一個局外人?這是我昨天早上一口氣讀完小說后的第一反應。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有書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很多時候,本來端起架子,準備好好讀書,殊不知,捧起書來,沒過半個小時,就開始眼睛困了,后來就是腦袋也木了,索性就睡會兒再說。唯有這本才五六萬字的小說,讓我的閱讀體驗,有了少年時一目十行的快感。

《局外人》是寫司法問題小說的。開篇就是“我”要向老板請假,去給母親奔喪。母親在養(yǎng)老院里死了,“我”沒有表現(xiàn)出一個人子的巨大悲痛,平靜的有點反常,只是對老板不太情愿準假有點微詞。覺得只有自己奔喪回來仿佛才坐定了喪禮的事,老板才會表現(xiàn)出對下屬的慰問和哀悼。奔喪過程,以為作者把“我”放在了局外人的位置,只想說“我”情感冷漠,活得行尸走肉一般。包括和門房的閑聊抽煙,和女朋友瑪麗于喪禮次日,就在一起歡愛……直到被朋友約到海邊去玩,稀里糊涂地開槍殺了人。就有了下篇最重要的事情發(fā)生?!拔摇边M了監(jiān)獄,要接受審判。而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成了“局外人”。

作為一個職業(yè)法律人,當然也很關心在法國,對于這樣一個連開五槍殺死一人的案子如何辦理。檢察官對案發(fā)當時的情況并不十分在意,卻從“我”給母親奔喪開始,做了大量的外圍調查工作,就想向陪審團證明“我”從一開始就是個十惡不赦的殺人惡魔……他成功地在冗長的庭審過程中,獲得了陪審團和法官的支持,“我”被以法蘭西的名義判處斬首示眾。

在整個司法活動中,包括“我”的辯護律師在內,都是這架龐大司法機器的螺絲釘,他們在按部就班一成不變中完成了作業(yè),就算“我”被宣判死刑,律師也只是不無遺憾地握住“我”的手,他本來也沒想改變委托人的命運,只是在完成任務。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本來才是案件的當事人,卻完完全全的成了“局外人”,仿佛一切都與“我”沒有關系,“我”只是他們完成辦案任務的一個載體。沒有人關心“我”的喜怒哀樂,沒有人聽“我”認認真真地敘述一下案件過程。所以當聽到宣判結果的時候,庭長問我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我”只是稍微想了一下,就說“沒有”。其實,疲憊不堪地走完所有的程序,“我”已經(jīng)感受到,說什么都沒有用,他們根本沒有人會認真地聆聽,這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我”從發(fā)案開始,就一直處于局外人的位置,所以“我”從來就沒有真正參與到對自己的審判中,不能不說是貌似完美的司法制度的巨大缺憾,也是在這架機器下每個個體命運的悲哀。

那些以解讀人類命運為己任的中國大作家們,敢不敢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寫出幾部人間悲劇?“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怎么越來越覺得現(xiàn)實的生活本身,早已經(jīng)超越了藝術家的想象空間!哪還需要什么藝術加工,只需要用直白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些案件即可,就注定了是一部傳世之不朽大作……記錄悲劇,也是為了減少悲劇重演,這才應該是中國作家的真正使命。

局外人讀后感篇八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后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zhí)著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后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于世俗觀點對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于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tài)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著在法庭發(fā)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于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象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zhàn),但挑戰(zhàn)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局外人讀后感篇九

默爾索不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而是一個可憐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熱愛的,是如晝日般絕對的光明,甚至不為陰影留一點點余地。他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心被一股堅韌不折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這個真實雖然只是從生活和感覺中衍生而來的消極真實,但是沒有它,人類不可能戰(zhàn)勝自我,也不可能戰(zhàn)勝外部世界。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們的救世主該有的唯一的模樣。答案很簡單:他拒絕撒謊。

初讀還不懂,看了作者寫的序才明白一點。

主人公愛他的媽媽嗎?愛,雖然他們常常無話可說。

他說不出愛不愛瑪麗,但想和她結婚只是因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這個形形色色的社會里,不說假話太難了,唯有當超脫于外,是個局外人時才可能不對局內之人撒謊,可惜人永遠超脫不了自己身處的世界。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

終于在今天看完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鼠疫》,我看的是孫睿君翻譯的版本。

剛開始看的時候沒想到里邊會是講的兩個單獨的故事,分別是《局外人》和《鼠疫》。但是《局外人》才占篇幅的五分之一,以至于感覺還沒看出個所以然,就已猝不及防地進入《鼠疫》的劇情了(哈哈,就像看川端康成一樣)。

但是我還是想把兩個故事放在一起講,因為我感覺它們在某一點上還是有一定的關聯(lián)的。

《局外人》以主人公回去參加母親的葬禮開篇。在整個葬禮過程中,主人公都表現(xiàn)的很冷淡,之后又在守孝期內和瑪麗發(fā)生了關系,然后瑪麗成了她的女友。在一次和朋友去海灘玩的時候射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之后的故事就是講他的審訊過程,在這中間還有一個神甫希望能夠“救贖”他,以及他和神甫的一系列“較量”。

故事的從頭到尾主人公都是一副很冷淡的樣子,或者他的心里根本是空空的沒有任何內容。他冷眼旁觀母親的葬禮。想到要和瑪麗結婚時也是無所謂,結與不結好像沒什么不同。甚至面對法官對自己最后的審訊也是一樣,好像他是一個觀眾在分析別人案件的進程,死亡也無所謂。這就是應了文章的題目《局外人》吧。

在監(jiān)獄里主人公有幾次都想到了他的母親,我以為他的心理活動終于要顯露出來了,最后卻還是沒有,故事讀完,我也沒觸摸到主人公心里的那個點。

而整個故事我覺得需要特別一提的就是,最后判主人公死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卻是因為他在母親葬禮上表現(xiàn)出的冷漠。這一點有些諷刺。幾乎養(yǎng)老院所有的人提供證詞的人都出來指認這一點。引用文中檢察官的兩句話:“…這人母親才死了兩天,就亂來男女關系,更為了結束桃色事件就草菅人命…”“…我控告,此人在埋葬母親的時候就有了一顆草菅人命的心…”

最后案子判下后神甫再一次來監(jiān)獄里找主人公,此前他已多次拒絕見他。神甫問他為什么不愿意見自己,他說上帝是不存在的,他的心里沒有一線光明,活著卻不停想象自己怎樣死去。有人在痛苦的石頭上看到上帝神圣的面容,而他的石頭上什么都沒有。

《鼠疫》講的是奧蘭城街上人們發(fā)現(xiàn)老鼠突然多了起來,到處可見老鼠的尸體,后邊慢慢就爆發(fā)了《鼠疫》,大概和非典的程度差不多吧,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死去。

這篇文章讓我想要和《局外人》一起講的就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面對自己的死亡始終都是冷漠的,平淡的。而《鼠疫》里的人們卻是每天真真實實的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并且知道自己也會死掉,那種恐懼,漸漸到麻木。

中間有一部分講到埋葬死去的人,最開始還盡量追求體面,直到后面死去的人越來越多,多的沒地埋,面對一車車尸體,就像是處理xx一樣,焚燒。

也有一部分人們尋求天主教的庇護,更多的想的卻是及時行樂,反正到時候主也會庇護他們。

文中有兩個人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里厄醫(yī)生,他說因為他不信仰所以才會救死扶傷。而另一個人是神甫,他始終拒絕看醫(yī)生,直到染上鼠疫死去。

整個過程當中,我覺得醫(yī)生真的是很偉大的,曾經(jīng)被人敬仰的醫(yī)生因為面對鼠疫的無能為力而讓人以為他冷血無情,醫(yī)生承受著這樣的冷漠,依舊為鼠疫而抗爭,見證一例又一例的死。老人的,年輕人的,小孩的,男的,女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最后,塔魯醫(yī)生也死去了。

之后好像就有奇跡出現(xiàn)了,開始有了兩個染上鼠疫卻并未死去的人,在大街上又看到了貓,這是鼠疫漸漸退去的象征。

鼠疫最終好像被打敗了,這次的抗爭好像是勝利了,但是文章的結尾卻這樣寫道:鼠疫的病菌永遠無法消滅,它會幾十年如一日地沉睡在家具及衣物中,它會潛伏在屋子、地窖、箱子、帕子以及廢紙里,可能某一天,厄運會再度降臨,或者瘟神再作亂一次,顯示出它的功力,讓所有的幸福在一座城市中死去。

沒有永恒。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一

看了書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薦語都覺得如雷一擊,劈到心坎兒里去了,佩服別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力。

這部作品呢,如譯者柳鳴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對人性的殘殺度,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而”我”在這一場對”我”的審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態(tài)度讓”我”成了這個社會的局外人。我對這本書比較感興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tài)度。真實地把握著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這樣,“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義?對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吧。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二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毒滞馊恕肥?p>

怎樣

一則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

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我們感到震驚!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

什么

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jīng)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p>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p>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

生活

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三

現(xiàn)在的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對一切漠不關心,為人淡然超脫、處事與世無爭、工作本分守己、生活平庸普通;

參加葬禮,除了正常的流程中規(guī)定的安靜外,心理感受不到到任何悲傷的情緒;

葬禮結束后,就依舊按照自己過去生活的節(jié)奏各奔東西;

在被邀請做別人的朋友時,其實心里想的是“做不做都可以”;

在面對公司新的工作安排時,心里想的是“這個安排其實可有可無”;

在被問到是否愿意改變現(xiàn)在的生活時,心里想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其實都差不多”。

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這樣的社會:

媒體不報道客觀的事實,只深挖會被大眾感興趣的熱點;

即便是通過簡單的調查就能發(fā)現(xiàn)的真相,也通常被人們的主觀臆斷所忽略;

輿論僅僅依靠眼前部分的現(xiàn)象便對事件中的相關人進行宣判甚至是懲罰;

在《局外人》中,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

很多書評都在說,在當時,這樣的社會是荒誕的,默爾索的命運并不取決于命案的客觀事實,而是取決于審判員和民眾如何看待他在母親葬禮后沒有悲傷、葬禮結束后我行我素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趣味的看法。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超越的法律機制、進而影響法律判決的社會肯定是荒誕的。

但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人不荒誕么。

不會因為親人的離去感到悲傷;

不會被愛情和友情所牽絆;

不會對周圍任何事件和人產(chǎn)生積極的應對;

堅信自己所堅信的,執(zhí)著于自己做執(zhí)著的。

在當時,這樣的人被這樣的社會判處了死刑是荒誕的,但是,在現(xiàn)在,這樣的人要在這樣的社會繼續(xù)生存,的確需要改變,不要輕易提倡做人要真實,要對抗荒誕的社會。因為荒誕的社會就是由荒誕的人組成的,默爾索不是不合群,他只是一群人之一。

海灘上目睹命案的圍觀者、關注熱點事件引導媒體報道方向的民眾、法庭上和法庭外關注這個夏天兩起命案的所有人,他們都是默爾索。

改變荒誕的社會,需要從荒誕的人做出改變開始。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25677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