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是對書籍內容的回顧,更是對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其他文獻或學者的觀點,豐富自己的論述,并注明引用來源。以下是一些有趣、有深度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和探討。
局外人讀后感篇一
用一種置身事外的理性過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事都順其自然,按部就班,沒有過多的情感表現(xiàn),不矯情,用看透一切的態(tài)度活著,簡單,合理。
而法庭上的人卻過度解讀,或者說表演情感豐富,站在大善人的道德制高點去評判,可能也是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目的的一種手段吧。
到最后沒有覺得絕望,只是會有一點后知后覺,可以說本來是相信大家都是善良的,就事論事,但沒想道大家都過分解讀。
只能說,主人公是個善良的,簡單的人,但周圍的環(huán)境、人似乎都很復雜。
其實,生活中理性一點,簡單一點不也挺好嘛,但是,社會太復雜,周圍的人會用自己的處事方式審視你的做法,他們不相信你的目標如此單純,處事如此簡單,總覺得你另有所圖。
如果一直堅持簡單的生活方式,有人會覺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你是個可以相處沒有其他心思的人,但更多的人會覺得你不好接近,他們在怎么和你熟絡都熟不起來,總覺得你拒人千里之外,沒有人情味。這和主人公的處境一樣,他的朋友會覺得他簡單、善良,但更多的人覺得,冷漠、不近人情,僅此而已。
局外人讀后感篇二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完了法國作家加繆寫的《局外人》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不論是女友瑪麗,還是損友雷蒙,在檢察官犀利的言辭面前所有的語言都只是蒼白而無力的證詞。他們是不同的人,卻都在最后變成了同樣的角色。比如說雷蒙惹到別人卻把無關的'好友主人翁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深愛著莫爾索卻在最后說著可以指認莫爾索殘忍無情,道德敗壞的言辭。他們都是無意的,但可以說是無辜嗎?那莫爾索呢,同樣的無辜,卻因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決以死刑。還有鄰居沙拉瑪諾老頭與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在狗還跟著他的時候只懂打罵,丟了時,終于傷心。而事實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中不論誰犯了錯都是錯并且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主角太笨,也同樣不能抨擊社會是有多么的虛假,因為沒有了掩飾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只不過真正不幸的卻是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局外人。因為在那時,如同莫爾索,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性格變成了冷酷無情,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因為隨意的態(tài)度變成了殘忍兇惡。設想,就算是法律不給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斷承受雙重精神暴力后也終將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過是殊途同歸。這個社會永遠也容納不下這樣一個獨特的,淡然的,對生活報以不在乎態(tài)度的人。世人所認可的不過是大眾眼里的正常與自然。包括人本應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這樣一批人組成了競爭的社會,而他們只認可和他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逼仄的鐵牢里看向黑暗的卻無比廣闊天際時,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塵埃依舊以那般優(yōu)雅而高貴的姿態(tài),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這是社會的現(xiàn)實,也是現(xiàn)實的人生。
人何以無跡,眼前滿是塵埃。局內的事實卻尚未落定。
局外人讀后感篇三
加繆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點像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
那種對事情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那種一直在尋求事物背后的意義的態(tài)度。
當事情突如其來的砸到了他們頭上時,他們一開始都是沒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質,放佛在事情所賦予的意義沒有發(fā)現(xiàn)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親死時,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個角色扮演當中,似乎只要一偏離這個角色所設定的范圍,就會被眾人指責。他是仔細的觀察,思考,把握這件事情的意義。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似乎有一個很強大的心靈外殼,外部的難以進入到內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中間,有一道關卡,只有經過了層層審核,外部世界的東西才能慢慢的滲透進去。
而他對于一切事物的看法,從他對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來。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審判的`去接受因襲繼承而來的觀念。
可是,當他心中既沒有這些被灌輸進去的觀念,又沒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觀念時,他面對問題時,無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隨便”來對付。
而在這點上,卻被無數(shù)人所不理解。
在這里,我不談論法庭上的荒謬,這是如今司空見慣之物,也無需在這里引述跟累述了。
最后,他在監(jiān)獄中,思考了很久,終于,他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從一種抽象的感覺,轉變成了一種實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群眾,這樣他不會孤獨。
至于他為什么希望別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達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獨。
他希望哪怕是別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個局外人,他通過別人恨他來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印記。
他不再是一個局外人了,他通過別人的恨,與他發(fā)生了聯(lián)系。
局外人讀后感篇四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毒滞馊恕肥窃鯓右粍t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猓蠓渤扇颂岬皆擃愂?,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弊屛覀兏械秸痼@!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p>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讀后感篇五
我們都是生活在異鄉(xiāng)的人!
(1)法律題材作為‘公共場所’為現(xiàn)代大多數(shù)人所熟悉,現(xiàn)代法律在審判過程中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恰恰就是前科記錄.生活現(xiàn)實表現(xiàn)等。
(2)于默爾索而言,他根本不會知道用于審判他的法律是如何運行的,如何一步一步將他送上斷頭臺,法律影射現(xiàn)實生活,他是一個被現(xiàn)實生活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更大范圍來講,每個人生而必死,我們都將離開現(xiàn)實世界去到那個從未去過的地方,現(xiàn)實世界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異鄉(xiāng)。
(3)由《局外人》到《西西弗斯神話》,再到《鼠疫》,加繆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前兩部作品間隔不長,僅有幾個月,透過默而索刻畫出一個現(xiàn)代世界的局外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就像西西弗斯。但另一方面,西西弗斯不斷推石上山.永不停歇,本身又是一曲悲愴.壯麗的贊歌。存在的意義或許就在于努力的過程,是明知道會失敗.重來仍要堅持的努力。就像《鼠疫》中的里厄大夫.塔魯。
局外人讀后感篇六
我想他應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確的狀態(tài),但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是什么了嗎?小時候總覺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我都毫無理由地接受,巖漿便慢慢地累積,后面我又感覺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巖漿不是巖漿,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漿,而苦我心智的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噴涌而來壓垮我?它又在什么時間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當中?我會是羔羊還是會像默爾索那樣能夠真正地爆發(fā)一次,真正地嘶吼與噴涌出地殼的巖漿?這在我的當下沒有發(fā)生過,在余生會不會發(fā)生?這是一個問題。
局外人讀后感篇七
小說《局外人》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xiàn)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曾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在一個戰(zhàn)亂的時代,從小和母親在阿拉伯貧民中長大,對他們貧困的處境有著深刻的同情,從而對人生的荒謬感更有體會。二戰(zhàn)后初期,他和當時頗有盛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保羅·薩特非常親密,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xiàn)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加繆一直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家,還聲稱自己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屬于任何派別。加繆曾寫了論著《反抗者》與薩特產生論戰(zhàn),轟動一時。
作品介紹:
《局面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以一種不動聲色但有內含力量的文字粗線條地塑造了默而索這個“荒謬的人”。整部小說分為兩部,第一部分從母親逝世開始講起,默而索參加了葬禮,卻平靜得沒有任何悲傷的情緒。葬后第二天,他的生活又恢復原樣,“媽媽已經安葬了,我又該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后來他認識了鄰居萊蒙,一次和他在海邊意外遇上了萊蒙的敵黨。沖突中,莫爾索開了5槍,阿拉伯人直接斃命。第二部分開始寫了默而索因殺害阿拉伯人在監(jiān)獄中的日子。他無法解釋自己殺人的動機,不請律師為自己辯護,也不想神甫懺悔。最終法庭結合了他之前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態(tài)度,默爾索被判處死刑。然而死亡降臨,默而索才有那么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滿足,“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稍嫌單調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猓蠓渤扇颂岬皆擃愂?,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xiàn)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局外人讀后感篇八
我記起我參加過三次葬禮。
第一次是小時候,跟著大人瞻仰了那位遠房姑姑的遺容,青灰色的面龐讓我有點兒害怕??墒?,之后我和姐姐在這家的院墻外一起閑談瓊瑤的一部小說,談得不亦樂乎。是的,沒有悲傷。
第二次已是我婚后,我正處于焦頭爛額的婚姻中,奶奶過世了。讀大學之前,奶奶都陪我良多,我總以為我以后會有機會回報她,可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候她去世了。我現(xiàn)在都在迷惑,到底我在奶奶葬禮上的痛哭,全部是因為奶奶的過世還是有一部分是為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清楚地記得,在靈堂,在火葬場,在墳地,我都有神游天外的時刻,恍覺世界一片荒謬,甚至有冷淡之情涌上心頭,我不愛奶奶嗎?直到今天,她的死仍令我難過??稍谒脑岫Y上我覺得自己變成了半個演員。葬禮,似乎是哭給全世界看的一場表演。
我覺得我理解加繆筆下的這位主人公,他在葬禮上無論怎么表現(xiàn)都不能說明他不愛媽媽。可惜,世俗的目光殺死人。
我甚至覺得,他后來殺人與他母親的死亡有很大關系。他本身過得并不好,又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雖然失去母親后他試圖通過尋歡作樂來解救自己,但對他來說,生活已失去了全部的意義。他已經徹底成了這熱鬧人間的.局外人。
他被粗暴地論罪也沒有什么可惜的,因為他已活成了世界的局外人。紅塵萬丈,可他的天地一片空茫,活不活似乎沒那么重要了。
可是,他最后所有的念想都表明,他并沒有那樣滿不在乎,他也是期待活著的吧,期待希望能夠出現(xiàn)。
不信救世主的人,其實最期待救世主能救他不再麻木。
當一個人放棄自己,他就是局外人。反之,他永遠存在。
而我們大多數(shù),都是在存在與虛無之間。不是嗎?
局外人讀后感篇九
我與世界相逢在鏡中,我不懂它的語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們交換一點輕蔑。我畏懼黑暗,卻用身體擋住了那唯一的燈。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敵。
——題記。
1960年1月4日,大雨滂沱,時年47歲的阿爾貝·加繆死于一場車禍。此前,這位諾獎得主曾不無戲謔地講道:在我看來,沒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造化弄人,天命無常,加繆之死為他所提出的荒謬推理添了一筆沉重的注解,同時也向世界宣布了其永久性出局終極選擇。
被羅蘭巴特譽為零度寫作之鼻祖,《局外人》憑借其獨到的旁觀視角和大量運用的白色書寫的直陳式短句首次突破了古典主義寫作的局限,開荒誕創(chuàng)作之先河,實為一文學史上的重大時刻。用簡潔枯寂的文字寫人,以深沉婉轉的筆調寫景,有一種形而上的悲憫與憤怒洞穿了整個敘事,若隱若現(xiàn)的黑色幽默摻雜其間,更加突顯了局外人的意識與社會的邏輯間的沖突與纏繞。在小說中,從驚世駭俗的開頭到離經叛道的結尾,接二連三發(fā)生卻毫無然聯(lián)系的死亡事件,都給人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有關這種荒謬感,我要在此強調的.是,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向人類良知提出的各種問題全然由此而生。
麻木近乎冷血,任性近于天真,對于主人公默爾索這類人物,我既談不上喜歡,也不至于憎惡。我一直只是把他們當作某種局外人的悲喜劇來看待,以至于啼笑皆非。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默爾索并非邀名射利之徒,也根本不屑于巧言令色或是附庸風雅。他有時與人虛與委蛇,但這些都只不過是疲于對偏見的應付而已。他是個真實的人,這一點在小人物中實屬罕見。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文章經典不亞于《百年孤獨》開篇的首句令我想到了《莊子至樂》中一段相似的描述:莊子妻死,方箕踞鼓盆而歌。無情的極處便是至情,默爾索有著莊周的飄逸,卻少了孔丘的克己復禮,并且因此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排斥。你到底愛不愛我?當瑪麗把這個問題扔向默爾索的時候,這已經不是個疑問句而是某種戀人間樂此不疲的語言游戲了??赡瑺査骶芙^這個游戲,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以他僅有的對真實和絕對的激情。
卡夫卡的人性理論說:誰若棄世,他必定愛所有的人。默爾索棄世,但他畢竟缺乏博愛濟世的上帝情結。而他的厭離也并非出于對逐求的不滿。厭倦機械生活行為的結局,是他開啟意識活動的序幕。馬上,默爾索開始以一種意向性的目光審視世界。然而如薩特所言,他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自己進入了一種意識,卻又被強力驅逐到刺眼光線的干燥塵埃中去。胡塞爾說:人被粗暴地驅趕到自身之外。世界的觀念無處不在,以至于無孔不入,人類的意識內部卻往往存在空洞。在海灘上,濫施淫威的太陽變成了維護法度的日神阿波羅,來自理性和秩序的強大壓迫感迫使著默爾索叩下扳機。
安德烈。布勒東在其評論中說:變節(jié)者科爾里奇在一瞬間看到了世間的真相,然后閉上了眼睛。進入監(jiān)獄后,默爾索也有相似的經歷,但他并未因此回到精神上的安逸中去。他的生命于是終結于俄狄浦斯般的逃避與抗爭。在星光與緘默的夜,他于未來死亡的深淵中了解到了一點,那是庫切在《恥》中借女兒之口說出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更高層次的生活。
加繆塑造默爾索并非沒有目的,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是其中之一。從伊甸園被放逐至人間,人類仿佛是被遺棄在世間荒原上的種子。為了從上帝那里得到一份救贖,蕓蕓眾生紛紛逃遁到神邸中去。而歷史也不乏宗教,不乏先知,不乏其神。然而荒誕的是,浮士德篤信上帝,卻把自己出賣給魔鬼。皈依神明然后背叛,按照加繆的說法,這無異于哲學上的自殺。到19世紀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情況就變得更糟了:人類面臨著被拋到世間的困境。人是他自身唯一的目的,這種無目的性決定了生命荒誕的本質。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死亡事件的必然到來更加劇了這一點。人類對世界理性的熱望受到了打擊,普遍的理性主義在人思維的非理性之處碰壁。于是,查拉圖斯特拉說道:偶然是世上最古老的貴族。并且試圖以此絆倒理性。
不過,我畢竟不是哲學家,我感興趣的并非荒誕之發(fā)現(xiàn),而是其后果。換一種說法,我總是試圖去了解荒誕是否操縱死亡,或是說是否在直通死亡的邏輯。不幸的是,在這一點上,加繆予以了肯定。他不無痛心地說:在我們的世界里任何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一次次的控告,一次次的審判中,生命無聲沸騰。偏偏庸祿之人熱衷于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拼命搶占道德高地指手劃腳,口誅筆伐,又有多少人千萬百計地給對方設局,然后自己做局長。一切進行得順理成章,名正言順,殊不知在其它局處人的眼中,這不過是為表演其荒誕行為舉行的集體會演而已。
關山難越,誰悲窮途末路者;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局外人。橫批:滿紙荒唐淚。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繆的《局外人》。很多人把這本書吹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也許他們都知道這本書好在哪兒,但我始終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壞,只知道每次讀都會有新收獲。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爾索身上。我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體會其心情和想法。對他的冷漠與無所謂,我竟覺得頗能理解,甚至厭惡其他人虛構出來的道德枷鎖。母親死了,那又怎樣?幾年時間沒有近距離相處,最后一年幾乎沒見過面,即便是親情,也容易變淡漠。更何況,人死不能復生,假惺惺地擠出幾滴眼淚有什么意義?瑪麗問默爾索愛不愛他,這個問題實在可笑至極,愛不愛有什么緊要,一個“愛”字難道能當飯吃?糾結于無意義的甜言蜜語未免有些愚蠢。默爾索偶然卷入朋友的情感糾紛,出于自保,意外槍殺了拿著刀子向他沖來的“敵人”。他在開槍殺死對方后,又對著該人的尸體補了四槍。就是這難以理解的四槍,把他送上了斷頭臺。最后這四槍,以主人公當時混亂的狀態(tài)來看,很可能是情緒的余波使他無意識地扣動扳機。站在他的角度,這一切基本都說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是因為我的性格中也有極其冷漠的一面,這種冷漠天然而真實。事實上,沒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規(guī)則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兒,懂感情需要后天培養(yǎng)。令我頗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學了表面功夫,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真實內心的冷漠與黑暗,他們更像是行尸走肉。
從少年時代起,我就盡可能坦誠地面對真實的內心,不懂感情就學,但不能弄虛作假。我記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園講臺做演講,主題是感恩老師。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經歷,我并不擅長演講,上臺后完全忘了詞,也不記得咋走下臺的,我只記得那是第一次當眾喊口號式地說了“愛”字。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從來不曾心懷感恩。窗外陽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慚愧地哭了起來,然后決定脫離稿子演講。我獨自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全校師生,思維非?;靵y,甚至感到害怕,人們要逼我表現(xiàn)我內心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多么荒誕!于是,我只好用一個“愛”字草草收了尾。時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為這個字并不是心里話,真心話是我從來沒把他們放在心上。
默爾索比我更坦誠,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這樣試圖偽裝和狡辯。甚至面臨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頭。在真誠做人這一方面,他算是個英雄。
第二次讀這本書時,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來理解,檢察官的推論完全合情合理。一個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xiàn)極度冷漠的人,確實可能對著死尸連開四槍(猶如鞭尸,簡直慘無人道)。若不是故意為之,又怎會帶槍到沙灘上散步,又怎會恰好在對方掏刀子時開槍殺人(偽裝成正當防衛(wèi)),又怎會在對方倒下后連補四槍。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隱藏著某種必然。完全是因為作者以主人公默爾索的角度來表述整件事,我們才可能知道默爾索的真實想法。真相永遠撲朔迷離,或許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這一次,我承認道德在社會中的廣泛存在有其合理性。個體的一切行動,只要能自圓其說,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們每個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沒個標準,那么殺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度龂萘x》中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話聽起來真有道理,多少陰謀家因此將其奉為圭臬,心安理得地濫殺無辜。最近看林語堂的《武則天正傳》,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展開了數(shù)輪大屠殺,將唐王朝李家人殺得七零八落,幾乎連根拔起。為了順利當上女皇帝,她殘忍地干掉幾乎所有反對者。好一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殘暴無道,許多后來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為,認為她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野心家從來沒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殺四方鋪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
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江歌媽媽訴劉暖曦侵犯其女兒生命權一案,社會上不少人同情劉暖曦,認為她不該負法律責任。江歌媽媽“網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質疑江歌媽媽可能存在騙捐(典型的人身攻擊邏輯謬誤)。這可真夠雙標,對劉暖曦不追究道德責任,卻對江歌媽媽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劉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無情的地步,很難讓人不去懷疑她心存為脫身而找個替死鬼的念頭?;趧⑴氐乃魉鶠?,我絕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讀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這個短短的故事里有很多細節(jié)值得人們反復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羅生門式的事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不可能因為每個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場。
故事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斷認識自我,這個自我不會固定不變,而會動態(tài)發(fā)展。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一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我收到養(yǎng)老院發(fā)來的電報:“母去世。明日葬禮。敬告。”這等于什么也沒說,也許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爾索隨即去辦理母親的后事,他請假,長途跋涉來到敬老院。守靈過程中他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靜沉默的樣子。他喝咖啡、抽煙、與人聊天和睡覺休息。
葬禮的第二天他與瑪麗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劇電影、滾床單。
生活回歸正常,默爾索與朋友雷蒙去海邊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殺死了一個人,鋃鐺入獄。
在庭審過程中,法官和律師都把關注點放在默爾索是否是個好人而爭辯著,完全把默爾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據默爾索“沒有在母親去世時表現(xiàn)的無動于衷,隨后和瑪麗尋歡作樂,連開五槍殺一個人”而被定義成一個毫無道德人性的殺人犯,最終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爾索心中的獨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大體內容。
根據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認定默爾索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呢?如果認同的話,那你就和書中的法官、群眾無異了。
默爾索的種種怪誕行為乍一看難以理解,但事實上,他才是活得最灑脫、最充實、有著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對母親沒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強迫自己通過做戲而表現(xiàn)出我很傷心。并且,他認為死亡是無法逃離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母親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壞事。盡管形式上他的表現(xiàn)不符合孝子標準,可還是在靈魂深處敬愛母親的。
01本質。
人類終有一死,卻又總懷著對未來的希望。人類的命運本來就是荒謬的、孤獨的與痛苦的。人類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這樣的世界當中,拒絕盲從和虛偽。
02態(tài)度。
默爾索總是和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保持著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從一開始就認清世界的荒誕虛偽,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態(tài)度。他和人們保持距離,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規(guī)范。
當瑪麗問他愛不愛她的時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隱諱地否定;雷蒙熱切地詢問他能否和自己結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應著;老板對他寄予厚望,要他擔當要職,他仍不肯委屈心靈,阿諛迎奉,而是立馬拒絕;在法庭上,律師要求他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讓他承認為母親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爾索卻認為沒必要撒謊遮掩什么,直言不諱;檢察官批判他“沒有靈魂,沒有絲毫人性,沒有任何一條在人類靈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沒有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反駁這些不公正的指責;最后神父為他做臨終的懺悔儀式,他卻說“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堅持稱沒有對某件事真正悔恨過。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強加于身后,他認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天性,但是默爾索卻不以為意,擺脫了死亡對他的困擾。
03選擇。
大部分人總是表里不一,他們做的往往并非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他們都有一種群居意識,懼怕被疏離與被排斥,懼怕孤單無依靠。但是默爾索卻有意無意地要跳出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蕓蕓大眾的距離,完全遵照內心本性,做一個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論神父怎樣耐心勸導他皈依基督,虔心懺悔,他卻不肯服從,并且堅信自己沒做錯什么。
在既定的社會準則下,人的命運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挾著的,要么異化,要么堅守,于是,想做個真誠地忠于內心的人還是做個隨大流的人,是至今為止,很多人都面臨的選擇。
作為個體,在面對一個更大的、更復雜的、更不確定的外部環(huán)境時,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徹底的隨波逐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還不如默爾索。
可以說,局外人并不是指默爾索一個人,而是許多具有相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的代表,默爾索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爾索的種種行為看似荒謬,沉靜冷漠,實則這正是他用來抗擊這個荒謬世界的武器。
默爾索式的冷漠,具有積極反抗的基調,不失為一種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戰(zhàn)勝了荒誕,獲得了自由。默爾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結果是由自己承擔行動的責任,從而以挑戰(zhàn)的姿態(tài)對抗這個荒誕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們劃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眾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惡貫滿盈的罪人,盡管他平時安分守己,與世無爭,沒有什么危害極大的行徑??墒巧鐣ㄟ^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殺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對這個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威脅。法庭的審判表明了社會對默爾索這樣一個不遵守既定規(guī)范、而又拒絕同社會、宗教妥協(xié)的“怪物”,從肉體到靈魂都要徹底毀滅的決心。
05意義。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開心扉,他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xiàn)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默爾索意識到世界沒有意義,沒有出路,認識到世界對于人的種種欲望漠不關心,認識到人同世界,特別是人同社會這種不協(xié)調乃至對立的關系。他熱愛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著自己的理性與實踐精神支配著一切行動。
經過這場盛怒,我就好像除凈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對這布滿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為求盡善盡美,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獨,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圍觀的民眾都向我發(fā)出憎恨的吼聲。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二
序言所論以及后文中主人公自己所述,皆指出在那場審判中當事人被隔離在外,被當作一個局外人,可是書名應該不是由此而出。
本書分兩部分,第二部分主要講審判的過程,而第一部分講了什么呢,作者像記流水賬似的記錄了主人公在其母親死亡前后的生活瑣事及心理狀態(tài)。這種行文方式與主人公的性格,生活態(tài)度相當匹配:白開水樣,波瀾不驚。主人公的處事態(tài)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樣也可,那樣也行。他好像沒有什么在意的事情,什么都可有可無的,就連面對死亡的問題也沒驚起太大的波瀾。所以不是別人讓他處于局外人的位置,而是他自己將自己置于局外人的位置,他充當了他自己生命中的局外人。而他何以能活成這樣呢?我認為是因為他擺脫了道德,擺脫了宗教,擺脫了藝術,擺脫了生活中的一切偽裝。他是如此客觀而又真實地活著,他的所言所行皆是他心中所想,外物于他都不重要,這么說來,他倒是身體與靈魂合二為一了。
可殺人就是殺人,我不會替他辯解,盡管他沒有犯罪的動機,但他有犯罪的事實。而他能引起相當一部分人同情的原因就在于第二部分的審判中,整個司法集團將審判的重點荒謬地放在了主人公在其母親喪事期間的態(tài)度上,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是以一個殺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他的母親。
司法集團不惜張冠李戴,牽強附會,硬要把主人公塑造成一個冷血之人,一個天生的殺人犯,是因為他們實在找不到他的殺人動機。而且面對審判,面對罪行,主人公表現(xiàn)得如此平靜,毫無波瀾,既沒有痛哭流涕地懺悔,也沒有膽戰(zhàn)心驚得畏懼,更沒有巧言花語地狡辯。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三
加繆的小說《局外人》講了一個看似荒誕卻又無比真實的故事。小職員默爾索莫名其妙的犯下命案,法庭在審判他時不是訴諸于客觀的事實真相,反而從道德、靈魂及宗教上判決他有罪,并處以死刑。這個故事體現(xiàn)的荒誕或者說默爾索的悲劇在于,人們普遍追求或渴望的實質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真實存在,但現(xiàn)實里發(fā)生的一切又看似符合人們內心渴求的意義,無論是情感上還是道德上都被充斥得形形色色,以至于這種渴求變得無比的正義,有如神明,甚至強于客觀現(xiàn)實。
那么反觀小說中的默爾索則是一個無意義的堅守者。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他并不期望從對方那里得到什么,也不期望從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他不刻意迎合大眾,也不渲染自己的情感,所謂意義上的道德和情感在他身上都變得毫無意義。你可以說他不通人情世故,但他活得隨心隨性,一點也不茍且。縱觀小說,你會對默爾索的.所作所為極為不理解,因為他的行為完全不是按照符合自己切身利益而來的,如他不接受上司派他去巴黎上班的提議,不認同律師讓他在法庭上作出悲痛母親死去的有利證詞,不愿意向預審法官低頭痛苦懺悔等等。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遵從他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意愿,只不過不被大眾所接受罷了。每一個人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從這一點上看,他是真實的。
《局外人》是本好小說,加繆是位優(yōu)秀的作家。好的小說就是好的材料,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就能燃燒出思想的火花,不貪求這火花能點燃多么偉大的意義與功利,至少在火光的照耀下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覺得那么的陌生。
作者。
阿爾貝·加繆(albertcamus,1913—1960),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的大師。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獎獲獎作家之一。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荒誕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一句話,十五個字,突兀,冷漠,奠定了整部小說冷峻平實的基調。
小說的主人公叫做默爾索,是一位小職員。
故事開端于默爾索的母親在養(yǎng)老院病逝了,他對此反應卻格外平靜,沒有流淚,甚至不想看母親最后一眼。守靈時在靈柩旁和守門人隨意抽煙、吃喝。母親去世的病因他也不愿深究,葬禮的第二天,他就跑去海邊游泳,和女人約會、看滑稽電影,十分有駁常情。
后來,默爾索意外打死了一個阿拉伯人。受審期間,他對自己所處的境地表現(xiàn)得冷淡漠然,直至被執(zhí)行死刑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一副無所謂、不作為的模樣,仿佛自己是個局外人。
作者用“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還原了這個粗糙、漠然、無理性的世界。愚昧和死亡混雜的氣味滲透在生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生活中所有令人難以忍受的細節(jié)都被語言的慢鏡頭放大和重現(xiàn)。
整個故事被安排在炎熱的夏季。這個季節(jié)充斥著令人發(fā)狂的暴烈陽光。以及眾多無所事事躁動不安的靈魂。
鄰居的混混與姘頭在做愛時將口水吐在對方的臉上,在骯臟狹窄的樓道里尖叫著廝打,滿臉是血。
遲暮的老人與他渾身長滿瘡痂的狗相依為命,最終失散。
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動物,都是這樣相互依偎在一起。
“他一走,我也就恢復了平靜。我筋疲力盡,撲倒在小床上。想必我睡著了,因為醒來時滿臉映著星光。鄉(xiāng)野的萬籟一直傳到我的耳畔。夜的氣味、大地的氣息和海水的鹽味,清涼了我的太陽穴。這沉睡的夏夜,美妙的的靜謐,如潮水一般涌入我的心田。這時候,黑夜將近,汽笛陣陣鳴叫,宣告航船啟航,駛往現(xiàn)在與我毫無關系的世界。”
加繆的語言風格深受時代背景的影響,眾口交譽說這是“停戰(zhàn)”以來最好的書,《局外人》一出版就大享鴻運。由于作者古典寫作功底深厚,語言簡凝,這使得他將差距、脫節(jié)、置身異域的情感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法國作家薩特曾經這樣評價過《局外人》:
“這本書所寫的一方面是切身經歷的日常平淡無奇的細流,另一方面則是由人的理性和言語重新組合這一現(xiàn)實生活,以便給人教益。于是產生荒誕的感覺,即我們無法用我們的觀念和語匯去思考世上的事件。”
讀完加繆的《局外人》,令我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主人公默爾索的這一句:“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正是他人生哲學的根基,也是他的悲劇根源。
文字/排版:魯蕊。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四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這么一句話“孤獨沒什么不好的,我就像個局外人”,而在扉頁上面也有一句“對于這個世界,我是個陌生人”這樣的話,第一眼看著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哪個抑郁癥自閉癥被迫害妄想癥患者的內心獨白,最后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見主人公默索爾說的“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
隨后在他母親的葬禮上默索爾內心毫無波動,甚至在為可以連著睡十二個小時而開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約會親熱。隨后面對著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設立辦事處的要求以及升職加薪的誘惑表示無動于衷,再之后他因為失手殺了一個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訴,期間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這一理由被法官控訴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了母親”。之后神父來引導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感召之下懺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繼續(xù)茍活下來,但他還是選擇了去死。毫無疑問,默爾索是一個怪人,是一個與社會與大勢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開頭所說的局外人。
這個時候我覺得很詫異,因為這個怪人與我迄今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這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媽媽死了,他可以無動于衷?為什么愛不愛,結不結婚對他來說都無所謂?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又不拒絕戀愛,不拒絕結婚?為什么他殺人之后不表達悔恨?哪怕表達悔恨可以讓他免于死刑。
毫無疑問,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他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認同他,并且他也沒想著主動去參與到大環(huán)境下,這就導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對親情,他甚至不知道母親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禮上表露哪怕是一點點虛假的悲傷,甚至還在幻想著長達十二個小時的美好睡眠。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們可以這么做?,旣悊?,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系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旣愓f,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事業(yè),老板給他升職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機會,他卻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p>
面對死亡,可能很快就會死去,他卻說:“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他的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那個長達十二小時的美好睡眠,其他的東西好像毫無意義,甚至不值得他花費過多的精力在上面,默爾索帶給我的沖擊大概就是萬物皆無意義,我過往所被教導的孝敬父母的,積極進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們需要的只是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順著大勢表現(xiàn)別人需要看到的模樣,如果不順著別人的思想,等待我們的大概就是被批判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親人”。
在后文中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索爾回答:“我有點兒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被問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為他自己控制情緒的時候,他卻說:“不對,因為那不是真的?!?/p>
毫無疑問,默爾索同樣是一個極度清醒的人,這就是我們與他的差別,我們愿意在他看的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們不是,所以他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們不是。我們大概是始終奔忙在大勢之下的人。沒有所謂的好的壞的活法,全在于我們的看法。
我曾看到過一個人對孤獨的拆解,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蹦瑺査骶褪沁@樣的人,大勢永遠是大勢,哪怕大勢要殺我,我也不愿意順從大勢。
同樣的,如果我們與默爾索一起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時,我們可能會不斷思考得出一個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讓別人交口稱贊;而默爾索可能會直接說:“沒有意義?!彼源髣葜挛覀儠钕聛?,因為我們愿意給出一個漂亮的答案,而他卻會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這個局外人終是會被這個社會遺棄,他不參加這個社會所制定的游戲,偏執(zhí)的忠于自己的內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執(zhí)拗是錯誤的。正如他最后對神父喊出的話:“他甚至連自己是不是活著都不能確信,因為他活著就如同死了一樣。而我,我看起來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所以他帶著他一身的執(zhí)拗坦然死去。
我們或許該想想我們有時候所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們是應該忠于別人的認可,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我們是否在意形式勝過在意我們真正的感受。我們永遠不需要做到像默爾索那樣的清醒,我們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五
一個人,對母親的死似乎不帶悲痛,與誰交朋友也無所謂;平常人覺得結婚這種大事也絲毫不放在心上;面對職業(yè),沒有平常人的雄心大志。他看淡一切,面對死刑卻不掙扎,而唯一想要掙扎的可能就是想發(fā)表一下作為被告的觀點,然而這卻被無情扼殺掉,因為局內人感受到他看清一切,坦然處事的態(tài)度的威脅性。
審判不針對事件本事而東扯西歪到一些人世的道德規(guī)范,不禁讓人覺得可笑。
拒絕神甫的擁抱,就是拒絕上帝,拒絕相信所謂的救世主,默爾索是這樣的果敢,又是這樣讓人憐憫。
然而,現(xiàn)實中,能做到默爾索這樣的人少之又少,物欲橫流的世界,生存,職業(yè),婚姻永遠是生活的主題,我們似乎都被生活牽著鼻子走,我們沒有辦法看淡一切,當生活只剩一片面包時,當我們失業(yè)時,當伴侶離我們而去時,幾乎沒有人能穩(wěn)住內心當個“局外人”。我們心中有太多欲望,關于金錢,關于成功,而無論哪種欲望占據內心,我們都沒有辦法成為默爾索。
沒有人能輕易成為默爾索,而加繆的這篇小說里卻有這樣一個超然的局外人存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也反映出20世紀的“荒誕——絕望”的主題。
于個人而言,既然我們都成不了默爾索,那么我們也不必成為默爾索,每個人努力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fā)展,那就是最好的結果。于社會而言,希望社會能充滿正義與光明,莫讓無辜的人感到絕望。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六
“在這樣的地方,傍晚應該是一段憂傷的喘息。今天,熱辣辣的太陽漫溢出來,這田野被曬得直打戰(zhàn),變得沮喪消沉,難以忍受?!?/p>
這是主角默爾索在媽媽的葬禮之中對天氣的描寫之一,諸如此類的描述還有很多,他記錄了送行的人的身份外貌、當日炎熱的天氣,以及送葬途中的環(huán)境聲音等,唯獨缺少了對于母親去世的悲痛。
他以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遍_頭,甚至在第一章結尾寫道:“以及我想到就要上床睡上十二個鐘頭的喜悅?!?/p>
這些描寫無不體現(xiàn)了他對于世界的割裂和似乎顛倒是非的性格,或許在外人看起來十分怪異,然而這正是他的處事態(tài)度——將世界賦予他的一切意義拋棄,遵循自我。
不同于那些葬禮上哭天喊地又或是表現(xiàn)刻意的親人朋友,他沒有選擇偽裝自己融入群體,而是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了出來。
以及后面他記述了很多與身邊人發(fā)生的故事,例如毫無感情地回復著別人的吐槽,他對于雷蒙想要和他做朋友的無所謂的態(tài)度,以及他認為女朋友問他愛不愛自己這種問題是無意義的,甚至他在朋友受傷時表現(xiàn)得不耐煩。
在情感方面,他是一個冷漠的局外人,對人際關系不期待也不關心。
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激情,將所有的起起伏伏置若罔聞。
他在媽媽下葬后的第一天就開始認識新的女人,一起約會看電影。之后,他獨自度過了一個平凡而無聊的禮拜天。他在第二章結尾寫道:“我想禮拜天總是這么令人頹喪的,現(xiàn)在媽媽已經下葬了,我又要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边@表現(xiàn)了他生活中的不斷重復和枯燥,同時也引起讀者共鳴,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是每天重復著的日常。
當他被老板推薦到巴黎去工作時,他的回答是: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
故事來到了高潮,默爾索在沙灘上扣動扳機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而他在接受審判一直到死亡的期間,也一直生活在荒謬中。
例如,法庭上把他對媽媽的死亡的無動于衷和他的殺人動機聯(lián)系起來,說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還有在檢察官與自己律師辯論時,他說:但我偶爾也想加入進去說幾句,但這種時候,我的律師就會對我說:”您別說話,這對您更有利?!?/p>
“可以這么說,他們好像在處理這宗案子時把我撇在一邊,一切都在沒有我的干預下進行著。我的命運被決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p>
最后,默爾索被判了死刑,他在與神父最后的交流中透露出了他的精神的本質:
“我看起來是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己的生命和這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p>
“在我度過的`整個荒誕的人生中,從我未來的深處,一股昏暗的氣息穿越尚未到來的歲月向我撲來,這股氣息一路襲來,使別人向我建議的一切都變得毫無差別,未來的歲月并不比我已經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與其說他被判了死刑,不如說他接受了社會的準則和道德的審判。
他們將他過去的言行肆意放大曲解,只是因為這些行為不符合他們的社會認知,卻沒人在意他在審判中說的那些發(fā)自內心的證詞。
所以我認為,死亡才是他的歸宿。
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
在勇敢抗爭過然而沒有任何效果之后,如果要擺脫這個荒謬的世界,默爾索這個荒謬的人的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七
加繆先生的作品往往晦澀難懂,不僅是因為書中人的種種荒誕行為,而且也在于簡練的文字中所蘊含的矛盾與沖突,往往容易讓人忽略。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說,要想讀好荒誕小說,就要從表層切入情節(jié),從形式研讀小說。
讓我們首先來從表層分析,書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在母親葬禮的棺木旁抽煙、喝牛奶咖啡、亦或是對于母親的葬禮始終流露出來的無所謂的神情,都讓人感到荒誕,但是我們需要以書中的一點為前提,即在默爾索看來,生活并不會因為人的所作所為而產生變化,以此為基礎,我們便能理解,他并不是不愛他的母親,這分認知促使默爾索在葬禮上保持自然的心態(tài),更何況在烈日灼燒的白晝,正如他自己所說,生理的需要往往會干擾他的感情。
基于這份對世界本質的認知,默爾索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仿佛于一位置身于事外的局外人,瑪麗問他是否愛她并與愿意她結婚時,默爾索回答這無所謂,而對于工作機會的轉變同樣也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只是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然而,過失殺人被判蓄意殺人,法官們利用著蓄意夸大的道德,將這位甚至還來不及反抗的局外人便判處了極刑,而唯到了生命即將結束,這位荒誕人卻表現(xiàn)出來了與眾不同的堅定,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神甫的”拯救“,并痛斥他、辱罵他,雖然臨近生命的終點,但是荒誕之人仍保持著清醒的認知,而神甫帶著化身上帝的信念與教化蒼生的使命,卻永遠地失去了個體的認知與清醒,相比之下,荒誕人終于綻放出了他生命的光輝。與默爾索相對應的,是以預審法官為代表的'人們,他們的行為處處合情合理,遵循道德,信仰上帝,教化子民,只是當他們在審判默爾索的案子時,卻堅定不移并毫不猶豫地以一種”道德“的方式,講此案定性為蓄意殺人,他們占在道德的制高點,如上帝一般審判著眾生,以道德的標準去附帶情緒,去審理大眾。我們能夠以默爾索的角度,一種局外人的眼光去審視這件事情,里面有多少是夸大的無中生有的道德,我們能夠一目了然。我們活在與默爾索一樣的世界,我們多少人是生活在別人的標準之下,害怕與整個世界脫軌,于是拼盡全力地獲取他人認可的光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有幾個人保持著自身個體的清醒認知呢?我們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但同時我們也是荒誕的,這樣下去,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回想薩那馬諾老頭和他的狗一樣,盲目的開始,落幕的結束。
但即使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做局外人,我們的熱情終將會褪去,美好也終將消散,在這無厘頭的世界里,人們終將品嘗荒誕,但我們仍然立足于這片土地上,人正是從此滋養(yǎng)自身的偉大。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八
王小波先生的文章應該受到過加繆的影響,但王小波先生對人性之荒誕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解讀,更喜歡王小波先生文章的切入點,同樣是活得灑脫沒心沒肺的人設,他的人物更幽默也更務實靈活。
看到默爾索對自己受刑時的想象總讓我想起魚玄機受刑時的情景…。
加繆的這本書不斷的強化了默爾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劇的結尾。這個故事寫了一個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熱愛自然,感受自然,行為表達自然。這樣一個隨性之人卻因司法或說世人不能合理解釋理解"為何要補槍""為何不哭喪""為何不信上帝",而將默爾索本人架空,自圖其說的腦補推理出所謂案發(fā)經過,其在叫人唏噓不已。(實際反映出了邏緝的黑洞,擁有完備的邏緝未必就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邏緝并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得到答案前就有感覺”的代入)。
這故事也告誡我們,即使一個隨性之人,也不要去當一個不勾選人生問卷的人,能看淡一切甚至生死的人,特別而稀少,也容易被別人看淡。如果默爾索是個態(tài)度鮮明的人,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九
當初我們英文課讀這本書的時候,同學們都討論的很激烈,有覺得默爾索的性格不可思議的荒唐,有覺得默爾索很酷,而我想的是——為什么他就能變成那樣的性格?不過世界上人那么多,總歸有一個默爾索,所以也就沒有再鉆牛角尖。但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復雜,而且也一直在變化,好吧,說遠了。
第二個階段基本上cover了全文,從中間到那位牧師全算上。默爾索干了件大事——對他來說,他也感覺到不一樣了。而對于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人,這可相當不可思議。所以法官問默爾索你愧疚嗎,所以marie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慰默爾索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默爾索壓根不覺得這是個那么大的問題,監(jiān)獄挺無聊的,但漸漸睡個十六個小時,再消磨過剩下的幾個,一天就過去了。唯一困惑,唯一讓自己煩躁的就是法官啊,或者marie,他們都和自己想得不一樣。法官還有那個養(yǎng)老院的director為什么要說自己那么多壞話,這種惡意讓默爾索很難過。監(jiān)獄適應得不錯,可要消除和別人的矛盾(conflict)可挺讓人不爽的。而這種不爽在牧師來的時候到了極點,所以默爾索又咆哮又生氣地跟牧師喊了一通。
說了之后,他——第三個階段。他覺得沒啥可在乎的了。他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亡。不是一時的自暴自棄,默爾索是真正接受了這個事實并無所畏懼。這個世界冷漠就冷漠吧,我有法子對待這樣的冷漠。而我死的那天,我可以期望的也就是一些人帶著對我深深的仇恨來看我的死刑。我只能期待這個,那就期待。
默爾索某種意義上算是局外人,因為他容不得一點虛偽,一點都不可以,這跟很多人都不一樣。但是他也跟大部分人一樣,想要活得舒服些,不然他為什么折騰出來一個荒謬主義呢,也不過是不讓自己失望。最后死的那一刻,他肯定也是滿足的,至少他讓他自己變得滿足。
局外人讀后感篇二十
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普通職工,故事以他母親的死亡開始,本來應該是一個悲傷的序幕,默爾索卻沒有絲毫難過的意思,反而因為喪假多了兩天假期有點高興,他拒絕看母親的遺容,葬禮上也沒有任何悲楚的表現(xiàn),像是一個事不關己的陌生人。
面對老板派他去巴黎工作的美差,也是一口拒絕,“人們永遠無法改變生活,什么樣的生活都差不多”,他會交那些看起來并不體面的朋友,對待婚姻或者戀愛都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一副世界與我無關我只做自己的樣子。
直到在海灘意外錯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他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以為自己并非出于故意,不至于要他萬劫不復。
故事的后半部分只有兩個場景,監(jiān)獄和審判庭,檢察官和律師不斷對默爾索的人格進行你來我往的辯論,因為被告不關心母親,不熱愛生活,不信仰上帝,所以他被認定是一個殺人犯,所有案件的參與者、公眾、陪審團、庭長、檢察官、律師,都不需要被告自己為此做出什么解釋和辯駁。
于是,他成了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等待世人對自己靈魂的審判,至于他為什么開槍,是不是有預謀,已經不重要了。
不需要證據,不需要討論案情,不需要探究因果關系,只需要證明你這個人道德觀念沉淪,一個漠視母親的人無限等同于一個殺人犯。我想起《義不容情》里的藍潔瑛,檢察官也是一臉正義的指控藍潔瑛,一個小偷因為盜竊被發(fā)現(xiàn)而殺人是完全天經地義的啊,有什么理由拒絕一個饑餓邊緣的人為了錢而殺人的完美推論呢。
是啊,一個道德情操低下的人是絕對有理由作出任何歹事的,輿論的偏見已經讓案件無需審理結論自現(xiàn),在程序正義的幌子下,根本不需要法理論證,不需要充分的因果關系,已經可以做出最“合法”的判決。一個對母親的死如此冷漠,對工作生活沒有追求,對交朋友沒有篩選,對殺人毫無悔意的人,必定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必須要被送上斷頭臺,以示“法律的神圣公允”。
“凡人立身行事,務使每一行為堪成萬人楷?!蔽覀兛偸亲鰧ψ约河欣氖?,內心真實的想法如果不符合道德標準,就至死不能宣之于眾,特立獨行只會給你招來無盡的指摘和謾罵,如果故事里立于危地的是我們,出于本能,我們一定會采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無信仰的人立刻投入上帝懷抱,竭盡全力講述自己對母親的愛,不全是葬禮全程的冷漠臉,聲淚俱下地對自己無意的槍擊表示悔恨和自責。因為我們知道犯不上為了自己的原則對抗多數(shù)人形成的道德強權,而默爾索卻選擇堅持自我,寧靜地等待最后一天的黎明,行刑前,他一次又一次拒絕神甫的布道,默爾索說:“我現(xiàn)在已經沒有時間對我沒有興趣的東西產生興趣?!?/p>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默爾索始終如一的堅守自己的靈魂,他沒有否認送母親去養(yǎng)老院,沒有否認在葬禮上沒有哭,沒有否認自己拒絕看母親的遺容,對自己做過的任何事都坦誠以告,并毫無悔意,庭審最后庭長問他為什么開槍,他也說是因為當天的太陽,這種坦誠顯然對他沒有任何好處。他也知道這樣的誠實只會加重自己的罪孽,但是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群情激憤已經對他這個局外人做了最后的審判。
這一切毫無意義,我沒有任何補充。
身為一個中國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別人“推己及人”的次數(shù),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可能法國人也一樣。你不能接受別人的不同,也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貴。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09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