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19:38:24
最新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模板18篇)
時間:2023-11-08 19:38:24     小編:紫衣夢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考所寫的一種文學(xué)評論。"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先仔細閱讀書籍,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達方式;其次,可以通過列出書中的關(guān)鍵觀點和情節(jié)來組織寫作;最后,要提供自己的反思和思考,展示對書籍的獨特理解。"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一起來看看吧。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一

汪曾祺的書我讀的不多,這本《五味》是從妻子“嫁妝”中翻出來讀到的。初讀之下如飲淡茶,字里行間氤氳著一股閱盡世情怡然自得的意味,又飽含時光交錯歷盡滄桑的智慧。

就象翻開首頁,便是《葵·薤》,開篇引用《十五從軍征》,“詩寫得平淡而真實,沒有一句迸出呼天搶地的激情,但是慘切沉痛,觸目驚心?!比缤f他自己的文章。這篇《葵·薤》從漢樂府寫到《齊民要術(shù)》;從詩經(jīng)寫到嘉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從內(nèi)蒙、山西、北京寫到江西、湖南;從飲食寫到了創(chuàng)作;最后意味空長的提出: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p>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p>

這些話語,寫的是飲食,言下之意指創(chuàng)作,話外之音又何嘗不是直指人心,直指人性,直指人生。

作者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全書不過一百余頁,然而古今中外,莫不涉獵;江南塞北,山川河流,如數(shù)家珍;各種各樣的珍饈美味,家常小菜,奇風(fēng)異俗,娓娓道來,仿佛在看一部吃食的百科全書,又象是觀一部嬉笑怒罵酸甜苦辣的大戲。

五味如茶,足堪細品。讀一遍是讀不完的,就如寫到祖父喝茶,“喝的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p>

熱愛美食的人大多熱愛生活。在汪曾祺身上這句話得到完美的詮釋。很多的食物,本身是何種味道其實已經(jīng)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蘊含在其中的回憶,當時的情感和悠長歲月中的淡淡憂傷,以及由此伸引而來的從容與淡然。

如同和周作人同名的那篇《故鄉(xiāng)的野菜》,“枸杞頭帶著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著雨水。”“我的家鄉(xiāng)本是個窮地方,災(zāi)荒很多……家破人亡,賣兒賣女的事是常有的……現(xiàn)在水利大有改進……悲慘景象不復(fù)存在了……我為我的家鄉(xiāng)感到欣慰。”拳拳赤子之心,無關(guān)風(fēng)月,亦無關(guān)歲月。

看他寫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自制口蘑豆送給黃永玉,“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在日記里寫道:‘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的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字里行間透出的自鳴得意讓人失笑之余卻又不無敬意——三年苦難的日子留下的竟是這樣溫暖的記憶,這要有個博大的胸懷才能做到吧!我想。

書里還有個關(guān)于孩子的段子,是說北京的綠豆糕不加油,不好吃,但因為他有一陣膽囊炎不宜吃油,才買了一盒,他的孫子“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他覺得不可理解。在《逐臭》一篇中,說道美國朋友招待他吃臭起司,以為他吃不來,“我連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塊整塊地吃,還在乎什么臭啟司!待老夫吃一個樣兒叫你們見識見識!”

《五味》在封底加了大約是編者所寫的.一段話,里面有句:“讀其文,如睹其人,好一個可愛的老頭!”我很認同這句話,可惜書里沒照片,不識此老真面目。直到后來機緣巧合,讀到江蘇文藝出版社的《汪曾祺文集—散文卷》,里面有張汪老與小孫女在沈陽“怪坡”的照片——老頭左手牽著孫女,右手拎著圓形帶邊的夏涼帽,微皺著眉頭炯炯有神看著鏡頭——果然有些老頑童的風(fēng)范。

這些年,經(jīng)歷過人生的一些有苦有甜的況味,愈發(fā)覺出《五味》中的真實和平淡是何等的可貴。我也曾試圖想仿照汪老的做法,將馬蘭頭在盤子中碼成“寶塔狀”再澆上麻油、香醋,可惜“寶塔”卻總是壘不成,奈何奈何。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二

有一個時期附近小山下柏樹林里飛來很多硬殼昆蟲,黑色,形狀略似金龜子,老魯說這叫豆殼蟲,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鍋里干爆了,撒了一點花椒鹽,就起酒來。在他的示范下,我們也爆了一盤,閉著眼睛嘗了嘗,果然好吃。有點像鹽爆蝦,而且有一股柏樹葉的清香,——這種昆蟲只吃柏樹葉,別的樹葉不吃。于是我們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飯的葷菜。這玩意多得很,一會兒的工夫就能捉一大瓶。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爸俗印笔且桓桓F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爸俗印钡蔫F條之間有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鹵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杭州知味觀有一道名菜:炸響鈴。豆腐皮,瘦肉剁成細餡,加蔥花細姜末,入鹽,把肉餡包在豆腐皮內(nèi),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許長的小段,下油鍋炸得餡熟皮酥,即可撈出。油溫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這菜嚼起來發(fā)脆響,形略似鈴,故名響鈴。做法其實并不復(fù)雜。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折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醬油冬菇湯煮,豆皮層中有汁,甚美。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東西,我和幾個作家到四川旅游,在樂山吃飯。幾位作家都去了大館子,我和林斤瀾鉆進一家只有穿草鞋的鄉(xiāng)下人光顧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湯,啥都沒有。豆花用筷子夾出來,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瀾各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很美。豆花湯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則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莊的豆花乃以雞湯煨成,過于講究,不如鄉(xiāng)壩頭的豆花存其本味。

昆明過去火腿很多,哪一家飯鋪里都能吃到火腿。昆明人愛吃肘棒的部位,橫切成圓片,外裹一層薄皮,里面一圈肥肉,當中是瘦肉,叫做“金錢片腿”。正義路有一家火腿莊,專賣火腿,除了整只的、零切的火腿,還可以買到火腿腳爪,火腿油?;鹜扔蜔醵垢芎贸浴Wo國路原來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

乳腐肉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制法未詳。我所做乳腐肉乃以意為之。豬肋肉一塊,煮至六七成熟,撈出,俟冷,切大片,每片須帶肉皮,肥瘦肉,用煮肉原湯入鍋,紅乳腐碾爛,加冰糖、黃酒,小火燜。乳腐肉嫩如豆腐,顏色紅亮,下飯最宜。湯汁可蘸銀絲卷。

茄子酢是茄子切細絲,風(fēng)干,封缸,發(fā)酵而成。我很懷疑這屬于古代的菹?!拜稀?,郭沫若以為可能是泡菜?!墩f文解字》“菹”字下注云:“酢菜也”。我覺得可能就是茄子酢一類的東西。中國以酢為名的小菜別處也有,湖南有“酢辣子”。古書里凡從酉的字都跟酒有點關(guān)系。茄子酢和酢辣子都是經(jīng)過酒化了的,吃起來帶酒香。

華山南路與武成路交界處從前有一家館子叫“映時春”,做油淋雞極佳。大塊雞生炸,十二寸的大盤,高高地堆了一盤。蘸花椒鹽吃。二十幾歲的小伙子,七八個人,人得三五塊,頃刻瓷盤見底矣。如此吃雞,平生一快。昆明舊有賣雞雜的,挎腰圓食盒,串街喚賣。雞肫雞肝皆用篾條穿成一串,如北京的糖葫蘆。雞腸子盤緊如素雞,買時旋切片。耐嚼,極有味,而價甚廉,為佐茶下酒妙品。

昆明尚食蒸菜。正義路原來有一家。蒸雞、蒸骨、蒸肉,都放在直徑不到半尺的小蒸籠中蒸熟。小籠層層相疊,幾十籠為一摞,一口大蒸鍋上蒸著好幾摞。蒸菜都酥爛,蒸雞連骨頭都能嚼碎。蒸菜有襯底。別處蒸菜襯底多為紅薯、洋芋、白蘿卜,昆明蒸菜的襯底卻是皂角仁。

昆明的牛肉館的特別處是只賣牛肉一樣,——外帶米飯、酒,不賣別的菜肴。牛肉館的牛肉是分門別類地賣的。最常見的是湯片和冷片。白牛肉切薄片,澆滾燙的'清湯,為湯片。冷片也是同樣旋切的薄片,但整齊地碼在盤子里,蘸甜醬油吃(甜醬油為昆明所特有)。湯片、冷片皆極酥軟,而不散碎。

塘鱧魚亦稱土步魚?!峨S園食單》:“杭州以土魚為上品,而金陵人賤之,目為虎頭蛇,可發(fā)一笑。”虎頭蛇即虎頭鯊。這種魚樣子不好看,而且有點兇惡。渾身紫褐色,有細碎黑斑,頭大而多骨,鰭如蝶翅。這種魚在我們那里也是賤魚,是不能上席的。蘇州人做塘鱧魚有清炒、椒鹽多法。我們家鄉(xiāng)通常的吃法是氽湯,加醋、胡椒?;㈩^鯊氽湯,魚肉極細嫩,松而不散,湯味極鮮,開胃。

昂嗤魚的樣子也很怪,頭扁嘴闊,有點像鲇魚,無鱗,皮色黃,有淺黑色的不規(guī)整的大斑。無背鰭,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銳的骨刺。用手捏起這根骨刺,它就發(fā)出昂嗤昂嗤小小的聲音。昂嗤魚其實是很好吃的。昂嗤魚通常也是氽湯?;㈩^鯊是醋湯,昂嗤魚不加醋,湯白如牛乳,是所謂“奶湯。”昂嗤魚也極細嫩,鰓邊的兩塊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稱至味。

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昆明菌子種類甚多,如“雞土從”,這是菌之王,但至今我還不知道為什么只在白蟻窩上長“牛肝菌”。“青頭菌”,菌蓋青綠,菌絲白色,味較清雅。味道最為雋永深長,不可名狀的是干巴菌。這東西中吃不中看,顏色紫赭,不成模樣,簡直像一堆牛屎,里面又夾雜了一些松毛、雜草。可是收拾干凈了撕成蟹腿狀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一箸入口,酒興頓漲,飯量猛開。這真是人間至味!

干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干是特制的,極堅致,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只有拌干絲。干絲入開水略煮,撈出后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絲的興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絲母雞湯煮,加開陽(大蝦米),火腿絲。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三

家常酒菜,一要有點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渴思飲。主人卷袖下廚,一面切蔥姜,調(diào)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腳亂,客人坐立不安,這酒還喝個什么勁!

習(xí)字,除了臨摹,還要多看,即“讀帖”,我的字受“宋四家”(蘇、黃、米、蔡)的影響,但我并未臨過“宋四家”,是因為愛看,于不知不覺中受了感染。

寫字、畫畫是一種內(nèi)在的運動。寫字,畫畫,都要把心沉下來,齊白石題畫曰:“心閑氣靜時一揮?!毙母庠陼r寫字、畫畫,必不能佳。寫字畫畫可以養(yǎng)性,故書畫家多長壽。

做菜要有想象力,愛捉摸,如蘇東坡所說:“忽出新意”:要多實踐,學(xué)做一樣菜總得失敗幾次,方能得其要領(lǐng):也需要翻翻食譜。在我所看的閑書中,食譜占一個重要地位。食譜中寫的最好的,我以為還得數(shù)袁子才的《隨園食單》。這家伙確實很會吃,而且能說出個道道。如前面所說:“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睂嵤墙?jīng)驗的總結(jié)?!叭澆怂赜统?,素材葷油炒”,尤為至理名言。

大抵一種東西第一回吃,總是最好的。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焙贸缘臇|西大家都愛吃。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

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成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yīng)該這樣。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西紅柿、洋蔥,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現(xiàn)在不是也都很愛吃了么?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里說的,都是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點關(guān)系的問題。

一個文藝工作者、一個作家、一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虱都嘗嘗,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是個損失。

口味單調(diào)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對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對于一個作品,也可以見仁見智??梢蕴剿髌湔軐W(xué)意蘊,也可以蹤跡其美學(xué)追求。北京人吃涼拌芹菜,只取嫩莖,西餐館做羅宋湯則專要芹菜葉。人棄人取,各隨尊便。

“文化小說”的概念頗含糊。小說重視民族文化,并從生活的深層追尋某種民族文化的“根”,我以為是未可厚非的。小說要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醬一醬,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尋那么遠,非得追尋到一種蒼蒼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古文化荒邈難稽。尋找古文化,是考古學(xué)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

從食品角度來說,與其考察太子丹請荊軻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尋一下“春不老”,與其查究楚辭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與其追溯斷發(fā)文身的越人怎樣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兩杯黃酒。我們在小說里要表現(xiàn)的文化,首先是現(xiàn)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四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擅于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lián)成一幅幅生動別致的畫卷。汪老的筆調(diào)平淡質(zhì)樸,貼近生活細節(jié),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蓖粝壬钠沸行木硾Q定了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fēng)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fēng)趣,令人回味無窮。

(一)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微描寫,《泡茶館》對茶館里的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xiāng)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趣味。

現(xiàn)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于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閑情逸致都拋之腦后,對于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xué)習(xí),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diào)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guān)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凈化,進而對周圍環(huán)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質(zhì)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闭缤衾纤裕纳⑽闹兄潦贾两K彌漫著平實主義風(fēng)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diào)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里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的親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寫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發(fā)現(xiàn),擅于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xué)》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后從苦瓜想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他說作家應(yīng)該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拔宜脊饰以凇?,不斷的思考才能迸發(fā)生命的靈感。

(四)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

先生的散文格調(diào)向我們展示的永遠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nèi)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F(xiàn)在的很多藝術(shù)過于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fā)出來的豁達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jīng)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當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五

讀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絲顫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動凸起在我的皮膚上,雖然我知道天氣并不冷——那是內(nèi)心的震動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背跻娺@樣的豪言,我感動了,想到自己僅為剛剛邁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卻空抱著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責備自己的淺薄。我不想將自己封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應(yīng)該很大,也一定會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腿并不強壯,就算是心,也沒有偉岸到可以俯視天下的地步。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沒有明確的目標,雖然我渴望流浪的灑脫,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會灑脫地自我放逐。但是此時,我確是失去方向了。

故事臨近結(jié)束,我又看到了“走遍沒有路的地方”的言語,我在覺得自己悟性太低的同時,也體味到一絲禪機。走遍有路的地方固然了不起,但那畢竟是是沿襲別人的老路,并不是在創(chuàng)造自己,而走沒有路的地方,則完全是在走自己的路,并且用自己的手去打拼、去開創(chuàng)。如果說,走別人的路是在圖紙上加深一道劃痕的話,那么,走自己的路便是增加一道劃痕了,勿用贅言,后者才稱得上是真正偉大的選擇。

魯迅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蔽乙恢币詾轶鹧?。然而,一直以來,我想到的卻只有別人是怎樣開路的,而自己,只是在做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此時,我終于感覺到了自己的存在,然而我惶惑了,一直以來只會縱向切蘋果的我,面對橫向放置的蘋果束手無策,即使我知道那里面一定有另一方天地。

《受戒》的故事中,本是仇敵的青年人和頭陀共同開辟了“沒有路的路”,即使青年人“很快似乎忘記身邊有個頭陀”,“正如頭陀忘記身邊有一個帶劍的年輕人”,但是起碼“丁丁的聲音有了和應(yīng)”。而我,注定只能一個人走,走自己的路,即使唱歌,也只能聽到自己的回音。

但是,誰又不是如此呢?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六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xué)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還寫了他的父親,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鴨蛋》和《胡同文化》被選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

金岳霖

整體把握: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xué)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筆下的金岳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文章行將結(jié)束時有這樣一句話:“誰也不會知道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學(xué)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xué)家?!笨梢砸曌鰧夏杲鹪懒氐奶攸c的概括,也可以視做對他的一生特點的概括。

在本文中,關(guān)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約有:

1、奇特的外貌。講課時戴帽,帽檐壓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鏡;穿一件其他教員很少穿的夾克。

2、奇特的行為舉止。患眼疾,微仰著頭;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在學(xué)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養(yǎng)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

教學(xué)

風(fēng)格。有時一上課就宣布穿紅毛衣的女生回答問題,致使女生們緊張而興奮;面對學(xué)生們提的各種問題,他都回答;開選修課,師生平等對話,上課時與王浩探討問題,旁若無人。

4、對專業(yè)理論的獨特理解。學(xué)生覺得邏輯枯燥,但他覺得“很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xué)”的講題,他卻得出結(jié)論說二者沒有關(guān)系,可見他對專業(yè)理解的嚴格,又缺乏變通,不給學(xué)術(shù)沙龍東道主的面子。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對學(xué)生很愛護,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別人都忘記她了,可他還記得林的生日。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喜歡與孩子相處,做孩子的游戲;老年時,坐在平板三輪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觸社會,觀察生活。

總的說來,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為復(fù)雜,在學(xué)術(shù)上聰明過人,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xué)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xué)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眾不同,于是從內(nèi)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眾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xué)問,成就了他的學(xué)問品格。

另外,本文語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當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別具一格,經(jīng)歷了一輩子的寫作訓(xùn)練,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平實而有韻味。這種韻味有點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語句都很短,描敘性和議論性的語言都很精粹,辭達而已,不事夸張,但都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了作者的本意。這樣的語言粗看不見精彩,須細味才見功力,如描寫金岳霖對學(xué)生講《紅樓夢》里的哲學(xué)時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進后脖領(lǐng),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笔录⑶榫潮旧砭秃苡腥の缎?,作者只是照直說來,并沒有過多的精雕細琢,但留有閱讀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寫金岳霖與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边@些語句中間沒有可有可無的文字,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fēng)已經(jīng)凝聚在字里行間了。

問題探究 1 作者為了使文章生動活潑,寫人時用了什么筆法?

作者對金岳霖的描寫是漫畫式的。漫畫筆法,可以是諷刺的,也可以是親切熱情的。本文表現(xiàn)為后一種,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張了的人物漫畫,其實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為地夸張,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張性的特點,作者只要照直寫來就自然生動活潑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寫直觀印象,并不像平時見到的寫名人的文章那樣鄭重其事,非寫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寫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點非常突出。

2 文章在剪裁布局方面有什么特點?

為了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為了使表達生動活潑,本文在剪裁布局上似乎有一番認真思考。作者先寫金岳霖的外貌,后寫其行為;同時又先寫課堂上的金岳霖,后寫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寫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寫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還隱約按時間安排材料,由遠及近地描寫人物,先寫西南聯(lián)大時的金岳霖,后寫解放后的金岳霖,體現(xiàn)一種歷史的縱深與跨度。

3 從文章中可以看到當時西南聯(lián)大怎樣的校風(fēng)、學(xué)風(fēng)?

(1)寬容個性。教師們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個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當中的一個,他外貌、言行奇特,無人干預(yù)。

(2)思想自由。聞一多可以在公開場合大罵蔣介石。

(3)學(xué)術(shù)氣氛很濃。當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盡管戰(zhàn)事頻仍,紛擾不斷,但西南聯(lián)大教學(xué)秩序井然,師生們致力于學(xué)問、學(xué)術(shù),成為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后來許多聯(lián)大畢業(yè)生學(xué)有成就,都應(yīng)歸功于聯(lián)大的辦學(xué)方針和校園學(xué)習(xí)風(fēng)氣。

4 如何看待文中出現(xiàn)的“閑筆”?

文章在描寫金岳霖的穿著之后,展開聯(lián)想,寫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的穿著,以及聞一多大罵蔣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寫金岳霖的得意門生王浩,展開聯(lián)想,寫到王浩“現(xiàn)在成了洋人”,與作者仍有來往。這兩處描寫,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與金岳霖不甚相關(guān),但又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按梁實秋的散文創(chuàng)作法則來說,這種“閑筆”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寫散文常有這種“閑筆”,并無人提出批評,倒是顯示寫作的個性,表現(xiàn)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風(fēng)。

5 本文的當代閱讀價值何在?

金岳霖是中國著名哲學(xué)家之一,學(xué)術(shù)界不少人都寫文章稱贊他的學(xué)術(shù)思想,肯定他在學(xué)術(shù)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則把生活形象、師表形象留給廣大讀者,留給歷史,這本身就很有意義;再有,金岳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憑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寫作才華,寫出來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長久閱讀,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聯(lián)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價值。

有關(guān)資料

一、關(guān)于金岳霖(周禮全)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七

汪曾祺是個“吃貨”,吃貨談吃,信手拈來一大堆人生哲理和工作方法。

“粗菜細作”是汪曾祺對生活的耐心,也是古代文人賢達的態(tài)度。

“葷菜素油炒,素菜葷油炒”兩相得宜,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工作方法。

“有味者使之出,無味者使之入”,直接將“中庸”之道融入菜譜之中。

也可以說,情緒要給與疏導(dǎo),又要給予團隊正能量的影響。汪曾祺的做菜方法,投射到人的身上,就像大禹治水的疏導(dǎo),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出其本味而不過,就是中庸之道。

同樣的道理,讀起來不比一本正經(jīng)的“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有趣多了?

“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yīng)該這樣?!蓖粼鞯某裕顺猿鰪V博,還要寬容,因為“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p>

在學(xué)校編校報時,一天,我們一位教新聞寫作的老師,通過同學(xué)輾轉(zhuǎn)要到我的電話,打通電話第一句就是:“薛同學(xué),我覺得你編得報紙格調(diào)不高啊。作為黨報黨刊怎么能談吃呢?”原來,一個桂林的同學(xué)寫關(guān)于桂林米粉的小品,當時我還對這篇文章十分稱贊,把對家鄉(xiāng)的深情濃濃地熬成一碗湯,從米粉的色香味到舌尖感覺,惟妙惟肖。

我喜歡吃一種蘿卜和青豆做的咸菜,去雜味,只有最初的咸,只要咸淡合宜,味道足夠了?!渡袝ふf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睂ξ兜啦回澙?,我甚至有些唯心主義地堅信,吃的境界應(yīng)該是“將白開水喝出糖的味道”。

工作隔行如隔山,但是大道相通。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烹小鮮更講技巧。不管小魚小菜,微小的食材,結(jié)合材料特點,還得或焯或炒或煎,調(diào)和其味,又得加鹽加油,掌握火候。做事治國都是多種因素的精密調(diào)和。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八

住在小樓里聽春雨淅淅瀝瀝,一大早就會聽到巷子深處一個賣杏的聲音。

低紙使閑置的草,黑暗的窗戶和精美的牛奶發(fā)揮茶。

哦,不要感嘆京都的灰塵會弄臟白色的衣服,還能及時回到烏巴克湖的鏡子里的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不同于他著名的表達為國家服務(wù)和復(fù)仇的詩。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品味,他的閑適心情有一種不受世界影響的優(yōu)雅品質(zhì),就像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一樣。

王總是喜歡這首詩,而不是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心情。他想向我們展示的是他有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有點逃學(xué)兒童的閑暇,世界是如此之大:他嘴里甜甜的草根,渾身沾滿臭芝麻以捕捉“全部溜走”,苗族姑娘溫柔的“賣楊梅”聲,窗臺上繡球花靜靜的“吸水”。這就是生活,甚至是一門藝術(shù),他非常喜歡這門藝術(shù)。

他是一個不同類型的作家。他不同于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的作家,他的眼睛牢牢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他的神經(jīng)幾乎被源源不斷的電話摧毀。他的文章和書籍似乎被他觸摸了數(shù)千次,鉛筆的氣味從線條間散發(fā)出來,而不是機器的硬度。我能看見一個健康的老人用瘦骨嶙峋的手拿著一支鉛筆,臉上帶著平靜而輕松的微笑。他細膩而感性的筆觸偶爾會給我們和他自己一個小小的驚喜和觸動,比如一小盤帶雨珠的白色緬甸桂花,或者一條突然從湖中央冒出來的大魚,或者一個帶著北京口音的服務(wù)員,“茶來了”事實就是如此。樸素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心態(tài)和一種理解。大多數(shù)人努力擺脫平庸。然而,在經(jīng)歷風(fēng)暴和彩虹之后,成功人士往往不再志存高遠。相反,他們理解平淡,喜歡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有著這種平淡的心態(tài)。

事實上,他文章中所反映的悠閑自在的美正是他在經(jīng)歷人事起伏后致力追求的。偉大的美是令人敬畏的,但他向我們展示的是那種能讓人發(fā)笑的小美。美在他身邊,美在他的職責之內(nèi)。不幸的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guān)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美女。他們大多數(shù)人都很匆忙。沉重的鏡頭將人們的心與社會和自然隔離開來。太多的金屬制品層層包裹著人們的心。當作者試圖讓我們感受到美時,我清晰地聽到一個親切的聲音對那些忙于旅行的人說:“孩子們,慢點。看看這秋海棠的顏色,就像一個好家庭的胭脂水從指尖滑落,浸透花瓣。太美了。太美了?!?/p>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九

一是學(xué)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yīng)該描寫太多,而應(yīng)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gòu)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fēng)格樸素、簡練。人人看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xué)修辭,文學(xué)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lǐng),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xué)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xué)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我上小學(xué)時,除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yīng)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nèi)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fēng)土、藝術(shù)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lián)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xué)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yīng)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xué)習(xí)。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yīng)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xué)習(xí)嘛。學(xué)文章,學(xué)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

《尋味:汪曾祺談吃》是“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美食小品文,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汪曾祺既是美文家,又是美食家,他寫過很多談吃的文章,《尋味:汪曾祺談吃》所選就側(cè)重這方面的內(nèi)容。汪老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fēng)味和民間小食,無論是談蘿卜、豆腐,還是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閑適;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一經(jīng)他說,全成了美食。

汪先生之文,是絢爛至極后的樸素回歸,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對人間至性至情的熱愛,引人無限向往。如此質(zhì)樸美麗的文字,何止是在談吃,更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體現(xiàn)。

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里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

汪老是一位風(fēng)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guān)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yīng)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一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并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闭f完就抿口酒。從這段文字便可窺出汪老與民間特色小吃的情結(jié)。

有了這樣的生活了解,之前對汪老行文中為何處處彌漫出一股獨特的人間煙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無論行文還是生活上,都講究一個雅字??釔壑袊诺淙の兜耐衾献匀灰膊焕??!锻粼髡劤浴芬粫郧逍沦|(zhì)樸的文字,仿佛好友閑聊般,以從容不迫的文字緩緩把民間小巷里各種特色小吃道來,寫得妙趣橫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寫進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边@段文字簡練通俗,可謂描寫入微,不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個細致的介紹,而且色香味都浸潤彌漫于文字之間,讀來讓人艷羨喜愛不已,心底不由會慢慢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小老頭。

書中趣味的文字也處處可見,比如《端午的鴨蛋》中的這段文字:“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以回憶的視角抒寫,這樣的文字讀來便有了時光倏忽遠逝的滄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點,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薄断滩伺c文學(xué)》一文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汪老對于中國咸菜的廣博見聞。

整本書,讀完嘴饞之余,會發(fā)現(xiàn),這樣質(zhì)樸美麗的文字其實何止是在談吃,未嘗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學(xué)風(fēng)格的充分流露。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一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xiàn)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xué)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捉“都溜”沾惹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shù),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shù)。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luò)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xùn)。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shù)人為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jīng)歷暴風(fēng)雨也見過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xiàn)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jīng)歷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上КF(xiàn)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guān)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花瓣里。真美。真美?!?/p>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二

汪老的。

散文。

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志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于寫了些什么,不是很有印象了。

20xx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致的了解。

作文。

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fā)。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fēng)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于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jīng)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著讀著,你會一廂情愿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著讀著,你會看到一個博學(xué)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一一細數(shù)。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岳霖、老舍、趙樹理,《地質(zhì)系同學(xué)》《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云南求學(xué)時的經(jīng)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xiāng)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jiān)》《胡同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云南大學(xué)經(jīng)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昆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后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各自的藝術(shù)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于年幼時曾經(jīng)搬著小板凳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啊!于是我固執(zhí)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汪老出生于江南水鄉(xiāng),大學(xué)就讀于云南,后又居于北京。由于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松、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云霧、石刻、擔山人,云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游祖國山河,領(lǐng)略各地風(fēng)俗人情。尤其推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yīng)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咸,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閑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嘗,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xué)》等為證。在《故鄉(xiāng)的食物》《故鄉(xiāng)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xiāng)的食物:炒米、高郵咸蛋、咸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guān)于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wǎng)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于江陰南菁中學(xué)。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好像是有這么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么時候吃過的什么食物,什么時候看過的什么風(fēng)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著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把感情放在一粒塵埃上。”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合上書的心情,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了。潔白的封面略是一點粗糙,點點紅粉染綴其中一角,幾根粗細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條穿插其間,輕輕撫摸,仿佛梅香已然。

我們說,散文,有松散的形式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那我想,汪先生的散文可謂是真的“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文字質(zhì)樸平淡,仿佛只是在娓娓道來,道家常,講故事。從書畫到文學(xué),從文學(xué)再到戲曲,更有從美食到花木果蔬,還有家鄉(xiāng)與那所南菁中學(xué)。生活的一切,其實不過為這些微小細膩的事物而構(gòu)造的。“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本拖駨垚哿岬囊黄端秸Z》一般——你聽我說,我把我的故事,一一道來。

在《葡萄月令》里,有一句話特別迷人:“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p>

我未曾見過梨花,也不曾看過蘋果花的風(fēng)采,但讀了這一句,我卻猶如嗅到花香,看到了花,她們或許開在低矮的枝頭,展開潔白的花瓣?!昂鋈缫灰勾猴L(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贬瘏⒌倪@句詩早被我們吟誦了千百遍,而將梨花的瓣子比作是月亮,一點點彎細玲瓏,固然妙意只增不減。那種美感在不經(jīng)意間就悄悄墜入我目簾,而汪先生又并未寫下太多艷麗的辭藻都大說一通,這種微妙的感覺實在是讓我困惑。

花,是一滴墨,當你蘸上清淡的水,當?shù)娜蝗诤?,情感濺落宣紙上,才能慢慢渲染彌漫開來。

而在《夏天》中,又好似是花園中百花起舞,各種花朵都不過輕寫一個短句:“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薄盃颗;ǘ堂?。早晨沾露才開,午時即已萎謝?!薄扒锟裁?。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fēng)吹薄瓣,楚楚可憐?!焙孟裨谖淖种?,花兒們都換上裙裝化為豆蔻女子,各自有自己的性格與宿命,卻又各不相爭,演繹自然和諧之樂。每一朵花兒,每一顆露珠都被賦予了生命,在平白輕述的文字跳躍。是那樣的細微,卻又那樣的纏人。不是豪放,也不是艷麗而是情感的繾綣將美麗壓成一張張紙。撫摸書頁,仿佛仍有余香。

生活賦予我們什么?一頓食物,一場天氣,一次旅行?我們總說,要用心體驗生活,要細細觀察,多多思考。從不凡歸屬平淡,從浩蕩終歸細節(jié)。或許生活不過是一片花瓣一個枕頭,一支筆,一張紙,寫下我們的故事,寫下我們微弱的感觸。

我愿執(zhí)筆輕描,從細節(jié)看生活。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在家傻待,誰約我”結(jié)果本來在和同學(xué)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zhì)。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guī)Щ亓送暝鹿庀聥寢屧诖髽涞紫陆o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guī)нM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汪曾祺散文讀后感高三作文??此麜钅闵碓跓﹪痰聂[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鋵嵨乙餐ο矚g這樣寫作風(fēng)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yè)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庇觥?,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chǎn)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zhì)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huán)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jīng)死掉的,大多數(shù)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fù)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fù)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xiàn)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說做人一門學(xué)問,做事更是一門學(xué)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戳诉@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三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故鄉(xiāng)。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就應(yīng)是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齊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xué)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恚麄兙蛻?yīng)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述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yīng)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yīng)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yīng)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齊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述。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yīng)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齊上學(xué)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齊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四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寫他故鄉(xiāng)。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應(yīng)該是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起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xué)校葦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看得出來,他們應(yīng)該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寫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應(yīng)該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不過來氣,想必,他們應(yīng)該剛開始是很傷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面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子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起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寫。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符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一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應(yīng)該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起上學(xué)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希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起的。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希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五

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里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

汪老是一位風(fēng)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guān)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yīng)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一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并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說完就抿口酒。從這段文字便可窺出汪老與民間特色小吃的情結(jié)。

有了這樣的生活了解,之前對汪老行文中為何處處彌漫出一股獨特的人間煙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無論行文還是生活上,都講究一個雅字。酷愛中國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锻粼髡劤浴芬粫郧逍沦|(zhì)樸的文字,仿佛好友閑聊般,以從容不迫的文字緩緩把民間小巷里各種特色小吃道來,寫得妙趣橫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寫進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边@段文字簡練通俗,可謂描寫入微,不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個細致的介紹,而且色香味都浸潤彌漫于文字之間,讀來讓人艷羨喜愛不已,心底不由會慢慢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小老頭。

書中趣味的.文字也處處可見,比如《端午的鴨蛋》中的這段文字:“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以回憶的視角抒寫,這樣的文字讀來便有了時光倏忽遠逝的滄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點,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薄断滩伺c文學(xué)》一文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汪老對于中國咸菜的廣博見聞。

整本書,讀完嘴饞之余,會發(fā)現(xiàn),這樣質(zhì)樸美麗的文字其實何止是在談吃,未嘗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學(xué)風(fēng)格的充分流露。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六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xiàn)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xué)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shù),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shù)。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luò)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xùn)。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shù)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jīng)歷了暴風(fēng)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xiàn)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jīng)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xiàn)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guān)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p>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七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jié)果本來在和同學(xué)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zhì)。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guī)Щ亓送暝鹿庀聥寢屧诖髽涞紫陆o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guī)нM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此麜钅闵碓跓﹪痰聂[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鋵嵨乙餐ο矚g這樣寫作風(fēng)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yè)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chǎn)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zhì)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huán)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jīng)死掉的,大多數(shù)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fù)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fù)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xiàn)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說做人一門學(xué)問,做事更是一門學(xué)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戳诉@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談吃及讀后感篇十八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yīng)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yīng)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fēng)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nèi)缤x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吹搅酥袊鴮W(xué)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xué)術(shù)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diào),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xué)習(xí)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xué)習(xí)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xué)習(xí)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4471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