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小散文(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14:07:04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小散文(通用13篇)
時間:2023-11-03 14:07:04     小編:文軒

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汪曾祺散文篇一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作“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作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guān)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lián)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jìn)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yán)嚴(yán)的。密匝匝的細(xì)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散文篇二

我對茶實在是一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并不是很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了。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是只好留著煮茶葉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認(rèn)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短这謮魬洝酚涢h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認(rèn)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常在機關(guān)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因此,寫不出關(guān)于茶的文章。要寫,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話。

我讀小學(xué)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穿堂”的左側(cè)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繅τ幸桓住俺酐u”,面筋、百葉、筍頭、莧菜都放在里面臭。臨窗設(shè)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nèi)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jīng)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xì)瓷的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了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是好喝的,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一點關(guān)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的時候喝到龍井茶,就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xí)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是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的。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作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芭莶桊^”是西南聯(lián)大學(xué)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芭荨闭?,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lián)大學(xué)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jīng)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biāo)⒀?。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葉都很厚。滇紅尤其經(jīng)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dāng)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我在昆明時喝過大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缸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一九四六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zhuǎn)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也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幾個在一個中學(xué)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fā)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是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zhí)度?。騎馬到黑龍?zhí)叮柴Y之后,下馬到茶館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骨嘟骨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溫泉水滑洗凝脂”并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fā),不知道水里含了什么物質(zhì)。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么道理。濟(jì)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泡茶,不覺得有什么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咸的。中產(chǎn)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堿,牡丹喜堿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是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咸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jìn)招特所后,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堿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里有幾位看守員,歲數(shù)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后,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后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里去坐著。他們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lián)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yù)備了一個熱水壺。可是,他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zhuǎn)臉,服務(wù)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wù)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為老先生已經(jīng)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的“雕花樓”喝過一次新采的碧螺春?!暗窕恰痹且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jìn)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fēng)景。后來問陸文夫,文夫說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xì),器極粗,亦怪!

在湖南桃源時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姜、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xì)末,用開水沖開,便是擂茶。我在《湘行二記》中對擂茶有較詳細(xì)的敘述,為省篇幅,不再抄引。

茶可入饌,制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是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顿饺说氖澄铩氛f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惟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fā)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熏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蒙虾H说脑捳f: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汪曾祺散文篇三

我不善于認(rèn)路。有時到一個朋友家去,或者是朋友自己帶了我去,或者是隨了別人一同去,第二次我一個人去,常常找不著。在城市里好辦,手里捏著地址,頂多是多問問人,走一些冤枉路,最后總還是會找到的。一敲門,朋友第一句話常常是:“啊呀!你怎么才來!”在鄉(xiāng)下可麻煩。我住在一個村子里,比如說是王莊吧,到城里去辦一點事,再回來,我記得清清楚楚是怎么走的,回來時走進(jìn)一個樣子也有點像王莊的村子,一問,卻是李莊!還得李莊派一個人把我送到王莊。有一個心理學(xué)家說不善于認(rèn)路的人,大都是意志薄弱的人。唉,有什么辦法呢!

一九五一年,我參加土改,地點在江西進(jìn)賢。這是最后一批土改,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土改。參加的人數(shù)很多,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有干部、民主人士、大學(xué)教授、宗教界的信徒、詩人、畫家、作家……相當(dāng)一部分是統(tǒng)戰(zhàn)對像。讓這些人參加,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是讓這些人參加一次階級斗爭,在實際工作中鍛煉鍛煉,改造世界觀。

工作隊的隊部設(shè)在夏家莊,我們小組的工作點在王家梁。小組的成員除了我,還有一個從美國回來不久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個法師。工作隊指定,由我負(fù)責(zé)。王家梁來了一個小伙子接我們。

進(jìn)賢是丘陵地帶,處處是小山包。土質(zhì)是紅壤土,紫紅紫紅的。有的山是茶山,種的都是油茶,在潮濕多雨的冬天開著一朵一朵白花。有的山是柴山,長滿了馬尾松。當(dāng)?shù)厝硕紵刹瘛_€有一種樹,長得很高大,是梓樹。我第一次認(rèn)識“桑梓之鄉(xiāng)”的梓。梓樹籽榨成的油叫梓油,雖是植物油,卻是凝結(jié)的,顏色雪白,看起來很像豬油。梓油炒菜極香,比茶油好吃。田里有油菜花,有紫云英。我們隨著小伙子走著。這小伙子常常行不由徑,抄近從油茶和馬尾松叢中鉆過去。但是我還是暗暗地記住了從夏家莊走過來的一條小路。南方的路不像北方的大車路那樣平直而清楚,大都是彎彎曲曲的,有時簡直似有若無。我們一路走著,對這片陌生的土地覺得很新鮮,為我們將要開展的斗爭覺得很興奮,又有點覺得茫茫然,——我們都沒有搞過土改,有一點像是在做夢。不知不覺的,王家梁就到了。據(jù)小伙子說,夏家莊到王家梁有二十里。

法師法號靜溶。參加土改工作團(tuán)學(xué)習(xí)政策時還穿著灰色的棉直裰,好容易才說服他換了一身干部服。大家叫他靜溶或靜溶同志。他篤信佛法,嚴(yán)守戒律,絕對吃素,但是斗起地主來卻毫不手軟。我不知道他是怎樣把我佛慈悲的教義和階級斗爭調(diào)和起來的?;ㄇ慌咭粜罩?,老鄉(xiāng)都叫她老周,她當(dāng)然一點都不老。她身上看不到什么洋氣,很能吃苦,只是有點不切實際的幻想。她總以為土改應(yīng)該像大歌劇那樣充滿激情。事實上真正工作起來,卻是相當(dāng)平淡的。

汪曾祺散文篇四

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所派我到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去畫馬鈴薯圖譜。我從張家口一清早坐上長途汽車,近晌午時到沽源縣城。

沽源原是一個軍臺。而軍臺是清代在新疆和蒙古西北兩路專為傳遞軍報和文書而設(shè)置的郵驛。官員犯了罪,就會被皇上命令發(fā)往軍臺效力。我對清代官制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品級的官員,犯了什么樣的罪名,就會受到這種處分,但總是很嚴(yán)厲的處分,和一般的貶謫不同。然而據(jù)龔定庵說,發(fā)往軍臺效力的官員并不到任,只是住在張家口,花錢雇人去代為效力。我這回來,是來畫畫的,不是來看驛站送情報的,但也可以說是效力來了,我后來在帶來的一本《夢溪筆談》的扉頁上畫了一方圖章:效力軍臺,這只是跟自己開開玩笑而已,并無很深的感觸。我戴了右派的帽子,只身到塞外這地方在外長城北側(cè),可真正是塞外了來畫山藥(這一帶人都把馬鈴薯叫作山藥),想想也怪有意思。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jìn)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沽源在清代一度曾叫獨石口廳。龔定庵說他北行不過獨石口,在他看來,這是很北的地方了。這地方冬天很冷。經(jīng)常到口外攬工的人說:冷不過獨石口。據(jù)說去年下了一場大雪,西門外的積雪和城墻一般高。我看了看城墻,這城墻也實在太矮了點,像我這樣的個子,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墻頂了。不過話說回來,一人多高的雪,真夠大的。

這城真夠小的。城里只有一條大街。從南門慢慢地遛達(dá)著,不到十分鐘就出北門了。北門外一邊是一片草地,有人在套馬;一邊是一個水塘,有一群野鴨子自自在在地浮游。城門口游著野鴨子,城中安靜可知。城里大街兩側(cè)隔不遠(yuǎn)種一棵樹楊樹,都用土墼圍了高高的一圈,為的是怕牛羊啃吃,也為了遮風(fēng),但都極瘦弱,不一定能活。在一處墻角竟發(fā)現(xiàn)了幾叢波斯菊,這使我大為驚異了。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見的。每到夏秋之際,總是開出很多淺紫色的花。波斯菊花瓣單薄,葉細(xì)碎如小茴香,莖細(xì)長,微風(fēng)吹拂,姍姍可愛。我原以為這種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長,沒想到它在這少雨多風(fēng)的絕塞孤城也活下來了。當(dāng)然,花小了,更單薄了,葉子稀疏了,它,伶仃蕭瑟了。雖則是伶仃蕭瑟,它還是竭力地放出淺紫淺紫的花來,為這座絕塞孤城增加了一分顏色,一點生氣。謝謝你,波斯菊!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jīng)半個月。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jìn)去真是舒服。

我坐了牛車到研究站去。人說世間三大慢:等人、釣魚、坐牛車。這種車實在太原始了,車轱轆是兩個木頭餅子,本地人就叫它二餅子車。真叫一個慢。好在我沒有什么急事,就躺著看看藍(lán)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樣的大地這真是大地,大得無邊無沿。

我在這里的日子真是逍遙自在之極。既不開會,也不學(xué)習(xí),也沒人領(lǐng)導(dǎo)我。就我自己,每天一早蹚著露水,掐兩叢馬鈴薯的花,兩把葉子,插在玻璃杯里,對著它一筆一筆地畫。上午畫花,下午畫葉子花到下午就蔫了。到馬鈴薯陸續(xù)成熟時,就畫薯塊,畫完了,就把薯塊放到牛糞火里烤熟了,吃掉。我大概吃過幾十種不同樣的馬鈴薯。據(jù)我的品評,以男爵為最大,大的一個可達(dá)兩斤;以紫土豆味道最佳,皮色深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似蒸栗;有一種馬鈴薯可當(dāng)水果生吃,很甜,只是太小,比一個雞蛋大不了多少。夜雨初晴,草原發(fā)亮,空氣悶悶的,這是出蘑菇的時候。我們?nèi)ゲ赡⒐?。一兩個小時,可以采一網(wǎng)兜。回來,用線穿好,晾在房檐下。蘑菇采得,馬上就得晾,否則極易生蛆。口蘑干了才有香味,鮮口蘑并不好吃,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曾經(jīng)采到一個白蘑。一般蘑菇都是黑片蘑,菌蓋是白的,菌摺是紫黑色的。白蘑則菌蓋菌摺都是雪白的,是很珍貴的,不易遇到。年底探親,我把這只親手采的白蘑帶到北京,一個白蘑做了一碗湯,孩子們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

沽源盛產(chǎn)莜麥。那一年在這里開全國性的馬鈴薯學(xué)術(shù)討論會,與會專家提出吃一次莜面。研究站從一個叫四家子的地方買來壩上最好的莜面,比白面還細(xì),還白;請來幾位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婦來做。做出了十幾種花樣,除了搓窩窩、搓魚魚、貓耳朵,還有最常見的壓饸饹,其余的我都叫不出名堂。蘸莜面的湯汁也極精彩,羊肉口蘑潲(這個字我始終不知道怎么寫)子。這一頓莜面吃得我終生難忘。

一天,一個干部騎馬來辦事,他把馬拴在辦公室前的柱子上。我走過去看看這匹馬,是一匹棗紅馬,膘頭很好,鞍韉很整齊。我忽然意動,把馬解下來,跨了上去。本想走一小圈就下來,沒想到這平平的細(xì)沙地上騎馬是那樣舒服,于是一抖韁繩,讓馬快跑起來。這馬很穩(wěn),我原來難免的一點畏怯消失了,只覺得非常痛快。我十幾歲時在昆明騎過馬,不想人到中年,忽然作此豪舉,是可一記。這以后,我再也沒有騎過馬。

有一次,我一個人走出去,走得很遠(yuǎn)。忽然變天了,天一下子黑了下來,云頭在天上翻滾,堆著,擠著,絞著,擰著。閃電熠熠,不時把云層照透。雷聲訇訇,接連不斷,聲音不大,不是劈雷,但是渾厚沉雄,威力無邊。我仰天看看兇惡奇怪的云頭,覺得這真是天神發(fā)怒了。我感覺到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恐懼。我一個人站在廣漠無垠的大草原上,覺得自己非常的小,小得只有一點。

我快步往回走。剛到研究站,大雨下來了,還夾有雹子。雨住了,卻又是一個很藍(lán)很藍(lán)的天,陽光燦爛。草原的天氣,真是變化莫測。

天涼了,我沒有帶換季的衣裳,就離開了沽源。剩下一些沒有來得及畫的薯塊,是帶回沙嶺子完成的。

我這輩子大概不會再有機會到沽源去了。

汪曾祺散文篇五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guān)于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fā)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里,開著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guān)吃的學(xué)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說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dāng)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jīng)過油炸之后,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guān)于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墒?,一次突發(fā)的風(fēng)寒,讓老人臥病在床。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里,數(shù)日已過,老人已經(jīng)病好了,發(fā)現(xiàn)豆腐已長毛,老人不舍得丟掉,就放在油鍋里一炸,嘗了之后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于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后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汪曾祺散文篇六

草巷口往北,西邊有一個短短的巷子,我的一個堂房叔叔住在這里。這位堂叔我們叫他小爺,他整天不出門,也不跟人來往,一個人在他的小書房里擺圍棋譜,養(yǎng)鳥。他養(yǎng)過一只鸚鵡,這在我們那里是很少見的。我有時到小爺家去玩,去看那只鸚鵡。

小爺家對面有兩戶人家,是種菜的。

由小爺家門前往西,幾步路,就是陰城了。

陰城原是一片古戰(zhàn)場,韓世忠的兵曾經(jīng)在這里駐過,有人撿到過一種有耳的陶壺,叫做“韓瓶”,據(jù)說是韓世忠的兵用的水壺,用韓瓶插梅花,能夠結(jié)子。韓世忠曾在高郵屬境擊敗過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郵城外。有人說韓瓶是韓信的兵用過的水壺,似不可靠,韓信好像沒有在高郵屯過兵。

看不到什么古戰(zhàn)場的痕跡了,只是一片野地,許多亂葬的墳,因此叫做“陰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開出來種麥子,挖了一大片無主的墳,遍地是糟朽的薄皮棺材和白骨。麥子沒有種成,陰城又成了一片野地,荒墳累累,雜草叢生。

我們到陰城去,逮螞蚱,掏蛐蛐,更多的時候是去放風(fēng)箏。

小時候放三尾子。這是最簡單的風(fēng)箏。北京叫屁股簾兒,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葦篾子扎成一個干字,糊上一張紙,四角貼“云子”,下面粘上三根紙條就得。

稍大一點,放酒壇子,篾架子扎成紹興酒壇妝,糊以白紙,紅鼓,如鼓形;四老爺打面缸,紅鼓上面留一截,露出四老爺?shù)哪X袋——一個戴紗帽的小丑;八角,兩個四方的篾框,交錯為八角;在八角的外邊再套一個八角,即為套角,糊套角要點技術(shù),因為兩個八角之間要留出空隙。紅雙喜,那就更復(fù)雜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風(fēng)箏都是平面的,下面要綴很長的麻繩的尾巴,這樣上天才不會打滾。

風(fēng)箏大都帶弓。干蒲破開,把里面的瓤刮去,只剩一層皮。葦稈彎成弓。把蒲繃在弓的兩頭,縛在風(fēng)箏額上,風(fēng)箏上天,蒲弓受風(fēng),汪汪地響。

我已經(jīng)好多年不放風(fēng)箏了。北京的風(fēng)箏和我家鄉(xiāng)的,我小時糊過、放過的風(fēng)箏不一樣,沒有酒壇子,沒有套角,沒有紅鼓,沒有四老爺打面缸。北京放的多事沙燕兒。我的家鄉(xiāng)沒有沙燕兒。

結(jié)束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xì)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fēng)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fēng)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dāng)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ài),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xué)》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散文篇七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蓖粼髟诙唐≌f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汪曾祺可以說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識分子,在他20歲時,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聯(lián)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學(xué)上的成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榮光,他留下了許多散文集、小說集。

汪曾祺大學(xué)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聯(lián)大同學(xué)辦的一所中學(xué)中擔(dān)任教師,在教學(xué)生涯中,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寫了不少的文學(xué)小說,有名的如《復(fù)仇》,后來被刊登在文藝復(fù)興的雜志上,并廣為流傳,人們開始認(rèn)識了汪曾祺這樣的一個人。

同樣也是在教師生涯的過程中,汪曾祺認(rèn)識了他的一生伴侶,施松卿。她也同樣是一名教師,由于在一起工作,從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并且因此喜結(jié)良緣,從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幾經(jīng)波折,歷經(jīng)過中國抗日戰(zhàn)爭,改革開放,在這林林種種的是其中,汪曾祺依舊能夠保持著一顆開朗的心態(tài),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反而能夠?qū)⒏嗟母星橥度氲轿膶W(xué)創(chuàng)作中,寫下了許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散文篇八

現(xiàn)如今,需要排大隊才能買到的吃食實在不多見。偶爾有個餐廳經(jīng)營得好需要等位,也屬鳳毛麟角。不像從前短缺經(jīng)濟(jì)時代,為了買幾斤帶魚能站在菜市場門前排一上午隊。

然而,事有例外。秋冬時節(jié),北京街頭的寒風(fēng)里,您常會看見一些攤位前排著二三十人的長隊,大伙兒時而縮手縮腳,時而翹首觀望,他們等的是現(xiàn)出鍋的糖炒栗子。北京人就好這口兒。

栗子這玩意兒真有意思,長在樹上時毛茸茸的,像個嫩綠的小刺猬。成熟之后也不用摘,掉落樹下一大片。撿起來撥開果苞,就是一顆挨著一顆棕紅油亮的栗子,紫檀珠子似的。從前的栗子講究吃良鄉(xiāng)的。近十來年出名的當(dāng)屬懷柔油栗,個小而肉香。

鮮栗子撥殼去皮可以生吃,肉嫩漿濃,果鮮醇甘。若是在涼風(fēng)里晾上幾天,直晾到果肉柔韌發(fā)皺,就成了《紅樓夢》里襲人向?qū)氂裼懸娘L(fēng)栗子,吃起來更有嚼勁,也更香甜。栗子原本不算什么稀罕東西,可曹雪芹寫過栗子,梁實秋寫過栗子,汪曾祺寫過栗子,張愛玲也寫過栗子??磥碓谖娜说难劬?小小的栗子殼里包含著特有的親切。

栗子當(dāng)然可以熟吃,用風(fēng)栗子燉雞就成了栗子雞,燜肉就成了栗子肉。若是把栗子殼上劃上一刀,加花椒、大料放進(jìn)鹽水里煮熟,就是一盤下酒的小菜。煮栗子也可以用糖桂花,那又成了小孩子愛吃的零嘴兒。據(jù)說在老東安市場的西餐廳里還曾經(jīng)有過用奶油栗子粉和糖葫蘆球兒做成的拼盤,中間一罐乳黃的栗子粉,周圍一圈鮮艷的琥珀球。遺憾的是這種甜點已經(jīng)消失多年了。

不過,對于北京人,栗子最地道的吃法既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而是自家沒法做的糖炒栗子。似乎唯有把帶殼的栗子放進(jìn)大鐵鍋里用黝黑的砂石“刷拉刷拉”徹底翻炒,直炒得一顆顆棕紅色殼里的空氣滾燙爆脹,在混合著滾滾白氣和陣陣焦香的熱烈氣氛中“啪”的一聲炸裂開來,才不辜負(fù)了這甘美的栗子。從前是在胡同口架上柴鍋用鐵鍬翻炒,現(xiàn)在是在商亭里一排兩三口自動攪拌鍋。別看炒栗子的家伙事兒變了,可人們的熱情絲毫沒變。為了吃上這口熱乎的栗子,排隊,那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事。

地安門十字路口有家賣栗子的攤位,那隊排了十來年,可算得上京城一景。您要想吃上一包現(xiàn)炒的栗子,等上個把鐘頭算是尋常。我還曾經(jīng)見過特意從方莊擠公交車來買栗子的老太太,顫巍巍抱著裝滿栗子的牛皮紙袋,如愿以償?shù)叵蜃屗齼?yōu)先購買的人們表示謝意。

地安門離北海和什剎海都不遠(yuǎn)。大冬天的,人們樂于捧著一紙袋熱乎乎的栗子去冰面上玩兒,或是踏著碎玉似的殘雪沿著堤岸一邊吃栗子一邊享受著干枯的柳枝透過的一縷冬日暖陽?;蛟S人們喜歡滾燙的糖炒栗子并不全在于它甜膩厚實的味道,更圖的是手里捧著牛皮紙袋的那種暖烘烘的感覺吧?這種溫暖是實實在在的,像是捧著一個溫暖的生命,讓人心里覺得踏實。而且,得到這份溫暖并不昂貴,只需花上幾塊錢就可以,只不過是要耐著性子排上老半天隊。

汪曾祺散文篇九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都曾獲獎,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還曾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jìn)中舉》、《王昭君》及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備受眾多讀者的真心喜愛,并在海外產(chǎn)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劇作家沙葉新評價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間有書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汪曾祺散文篇十

1.我初學(xué)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dāng)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guān)。好的語言正當(dāng)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5.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zhǔn)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jìn)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dāng)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可以說,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xué)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tuán)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tuán)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jìn),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xué)。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8.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yuǎn)矣。――汪曾祺《受戒》

31.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yuǎn)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jìn)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rèn)取你一如初見。

32.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西瓜以繩絡(luò)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zāi)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yuǎn)征不服的。

40.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biāo)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fēng)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汪曾祺散文篇十一

哲學(xué)是周國平的專長,尼采、蒙田、拜倫、卡夫卡、愛默生、蘇東坡、盧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蘇格拉底、托爾斯泰、羅曼?羅蘭……這些歷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賢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談古道今,談笑風(fēng)生。他的散文大都關(guān)乎哲學(xué),有的內(nèi)容盡管討論的不是哲學(xué)問題,但也飽含哲理,將哲學(xué)沉淀為文章的底色。其中討論最多的是諸如知識與智慧、生命與死亡、人生與自我、苦難與幸福之類的哲學(xué)命題。在《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中,周說:“哲學(xué)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在他看來,哲學(xué)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疇和教條,而是關(guān)乎人的根本、探討人生的永恒問題、并散發(fā)著永恒魅力的詩。在他的筆下,些小瑣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題,觸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發(fā)出宇宙的浩瀚無垠。他探索人生之謎、追問生命的價值,關(guān)懷當(dāng)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當(dāng)今這個日趨實利、物欲橫流的時代,他的這種濟(jì)世品質(zhì)和人文情懷顯得彌足珍貴。

談?wù)撍劳鍪谴蟛糠秩硕急苤M的問題,而他對死亡的探討情有獨鐘,因為思考死對于生命是有價值的?!端伎妓溃河幸饬x的徒勞》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這樣對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徹,如此全面,如此真誠。文中在質(zhì)疑了接受死亡的種種理由之后,他得出結(jié)論:“一個人只要認(rèn)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jié)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边M(jìn)而能讓人“以超脫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的一切遭際”,“在必要的時候甘于退讓和獲得平靜。”顯然,作者并不是在這里悲觀消極,而是為我們短暫的生命描摹出最后的底限,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我們的生命。

汪曾祺散文篇十二

28.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yuǎn)矣。――汪曾祺《受戒》

31.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yuǎn)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jìn)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rèn)取你一如初見。

32.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西瓜以繩絡(luò)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zāi)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yuǎn)征不服的。

40.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biāo)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fēng)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汪曾祺文章摘抄

我們像一個個音符走進(jìn)譜子里。

2.我的年齡亮在我的眼睛里。

3.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及他。有朝一日狂風(fēng)起,只見青松不見他。

4.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汪曾祺散文篇十三

汪曾祺老先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資深“吃貨”。他自詡為“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沒有過往歲月的難忘經(jīng)歷,如果沒有對各地美食的留戀,恐怕難以形成這些精妙的美文。

汪老先生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畫面感很強,每每描述一種吃食,就像是在你面前展示制作工藝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要品嘗。全書文章通透自然,引用了較多的歷史典故,針對多種食材介紹了各地的不同做法。既有南北方不同習(xí)俗的對比研究,更有作者的主觀品評。在此基礎(chǔ)上,汪老還談了親身體會和見聞,并結(jié)合美食美味介紹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歷史文化,尤其是大量引用了歷代文人墨客對美食的記載和評述。或是詩文,或是典故,無不為八方美食平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如《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就引用了“資深美食家”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中關(guān)于高郵咸蛋的記載,頗有趣味。

由于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也使汪老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華夏中原還是塞外邊疆,無論走到哪里,汪老都會遍訪當(dāng)?shù)孛朗?。這期間,當(dāng)然也有很多趣聞。據(jù)說,汪老為了尋找地道的“臭豆腐”,曾經(jīng)領(lǐng)著幾個老頭,聞著臭味,直到靠近一家公共廁所……由此可見汪老對美食美味的熱衷和推崇。手把肉、豆腐、野菜、魚等等這些美食都在本書中有大量篇幅的描述。原料的取材盡管異常簡單,但是做法卻是異常講究。比如高郵咸蛋和內(nèi)蒙手把肉。高郵咸蛋的蛋黃里面有紅油溢出,這可比平日所見到的干癟的`鴨蛋誘人太多;內(nèi)蒙手把肉用白水煮開后,蘸了料吃,真是鮮嫩無比,大快朵頤。這也應(yīng)了“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酣暢舒爽之氣。羊肉腥膻與否都不會影響到肉的口感,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殊的飲食習(xí)慣。

本書特別注重介紹各地不同的飲食習(xí)慣。比如《豆腐》一文,就介紹了南北豆腐的多種做法和歷史淵源。拌、燒、炒、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可以使用在豆腐上,這也映襯了豆腐具有無味調(diào)和、海納百川的天然優(yōu)勢。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24577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