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等方面的內容。編寫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體差異。教師可以從這些范例中找到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一
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缺氧環(huán)境下的細菌,在罐頭食品及密封腌漬食物中具有極強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強的細菌之一。以下是百分網(wǎng)小編帶來的詳細內容,歡迎參考查看。
攝食肉毒桿菌的食品可引發(fā)食物中毒 ,如 ph4.6的低酸性罐頭食品(含鐵罐,玻璃罐) 或香腸、火腿 。人感染肉毒桿菌后會出現(xiàn)視覺模糊、呼吸困難、肌肉乏力等癥狀,如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在了解了毒素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作用機制后,人類開始用毒素來作
為有效藥物。肉毒毒素被助惡治療眼瞼痙攣、痙攣性斜頸、痙攣性發(fā)音困難等疾病。
1992年有人嘗試將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除皺法引進到美容醫(yī)學的治療上,就是我們所說的除皺術。肉毒桿菌除皺術也稱為生物素除皺,肉毒桿菌a的商品名為“botox”。
英國版elle報導,對于演藝娛樂界來說,任何的整容都已經過時,新世紀最流行的是自然的長相。
“肉毒桿菌素”是肉毒桿菌所分泌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可以阻斷神經末梢分泌能使肌肉收縮的「乙酰膽堿」,達到使肌肉麻痹的效果。
“肉毒桿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來去除動態(tài)的皺紋(如皺眉紋、魚尾紋、抬頭紋)及改善國字臉及蘿卜腿。
動態(tài)皺紋產生的原因:
就產生了動態(tài)皺紋。而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衰老、皮膚松弛以及后天性養(yǎng)成(例如痤瘡疤痕導致的面部紋理)。
去除動態(tài)皺紋的原理,是將收縮造成皺紋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縮,連帶的也去除了皺紋。一般在注射后三、四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一周后效果就很明顯。效用期約三至六個月,平均四個月。若皺紋再出現(xiàn),視個人需要,可重復施打。
改善國字臉及蘿卜腿的原理,是讓肥厚的肌肉不收縮,進而導致萎縮,達到瘦臉及瘦小腿的目的。一般可以在注射后二至三周看到效果,二至三個月效果最好。若需要則每半年注射一次,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肉毒桿菌素”若施打正確,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除皺及改善臉形、腿形的利器。
肉毒桿菌除皺術正是根據(jù)肌肉拉伸導致皺紋的原理,通過麻痹面部牽引的肌肉,從而達到除皺的目的。
單獨使用肉毒桿菌祛除動態(tài)皺紋,是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必須配合玻尿酸填充才能真正達到完美的除皺效果。所以在注射肉毒桿菌的時候,一定要詢問醫(yī)師輔助填充治療,避免上當受騙。
傳言約翰克里的光滑額頭是肉毒桿菌的奇效,到底是怎么回事?肉毒桿菌毒素除皺法,是一項全新概念的除皺方法,人們認為“毒素”一定會對人體有傷害。但是恰恰相反,本法正是利用肉毒桿菌對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作用來達到減少皺紋的目的的。
最初發(fā)現(xiàn)肉毒桿菌是在1895年,到了1950年才開始將肉毒桿菌a應用于臨床,但僅限于治療神經肌肉亢進疾病。在美國,fda已批準將其用于眼科、神經科和耳鼻喉科等有關肌肉亢進的疾病。1992年有人嘗試將其引進到美容醫(yī)學的治療上,就是所說的除皺術。”
“肉毒桿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來去除動態(tài)的皺紋,如皺眉紋、魚尾紋、抬頭紋,及改善國字臉及蘿卜腿。若施打正確,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有效除皺及改善臉形、腿形。
肉毒桿菌除皺術的適應癥主要是治療早期皺紋,適用于35歲以下的女性,特別適用面上半部的`額頭紋(抬頭紋)、眉間紋和眼眶周圍的魚尾紋,也可用于面部以下的下頦和前頸部皺紋。它的原理是,肉毒桿菌毒素作為一種神經毒素,注射于局部后能阻斷乙酰神經膽堿的釋放,從而阻斷神經對肌肉的傳導。第一步毒素結合于神經原,進而進入神經細胞胞漿中,最后毒素抑制乙酰膽堿作用于神經肌肉連接,使肌肉發(fā)生麻痹,這叫神經肌肉功能去神經。臨床上,通常注射2~3天出現(xiàn)肌肉運動的減弱。但最終軸突可萌芽形成新運動終板,同時無功能的運動單位被吸收,從而肌肉功能逐漸得以恢復。因此肉毒素注射的效果一般能維持3~6個月。
與其他手術一樣,它也有一些禁忌癥,如妊娠、哺乳期婦女禁用;患有神經肌肉系統(tǒng)疾病如重癥肌無力、多發(fā)性硬化等病禁用;患有上瞼下垂的病人禁用;服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的病人禁用;非常瘦弱的病人不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彌散到周圍肌肉發(fā)生副作用;對白蛋白或對肉毒桿菌毒素過敏的過敏體質的病人不用;患有嚴重心肝腎肺疾病和患有結締組織病的病人不能使用。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除皺法療效非常顯著,通常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后,平均10天左右皺紋會慢慢地舒展、消失,皮膚變 平坦。除皺效果平均可維持3~6月,一般一年內要注射3~4次。魚尾紋效果最好,抬頭紋效果稍差。有人認為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將成為解除老年人除皺盲區(qū)的頸部皺紋最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法。
有人擔心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地回答肉毒桿菌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它對人的半致死量為40iu/kg,一位體重50kg的病人其半致死量為2000iu,而用于美容除皺的劑量只是注射0.1~1ml液體5~50iu,所以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非常安全,不需住院,不需開刀,不影響上班。
肉毒桿菌來源于肉毒梭狀芽胞桿菌,它能抑制局部肌肉組織的神經信號。美容用的肉毒桿菌副作用較小,可能會引起短時的頭痛,眼部或嘴部松弛。但如果注射的肌肉組織錯誤的話,則可能會引起輕微的挫傷和流感病癥。
盡管如此,肉毒桿菌毒素除皺還是有一定的并發(fā)癥和副作用,如注射局部有頭痛;抬頭紋處注射不當時會發(fā)生瞼下垂;魚尾紋處注射不當時會發(fā)生復視及閉眼不全;因注射劑量不準確,一側多、一側少會發(fā)生不對稱的結果;進針刺破血管偶爾發(fā)生出血或血腫;大劑量、反復注射可能會引起免疫復合物疾病;肌肉麻痹的結果是不能做各種表情,有假面具樣感覺;極少數(shù)病人可發(fā)生過敏性休克。
初次治療一星期后應對患者進行復查,此時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等就都很確切了。少數(shù)患者可能需要補充注射,由此就能確定對每一位患者的理想劑量。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如病人在注射前14天要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類藥物;注射當日要停用化妝品;注射后不要按摩局部,以免毒素擴散等。
已經有許多導演拒絕讓施打肉毒桿菌的演員上陣,因為雖然美得巧奪天工,但是肌肉已經僵硬,完全無法做出正常的喜怒哀樂表情。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二
摘要:隨著現(xiàn)代臨床檢驗技術的發(fā)展,實驗診斷學教學成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本科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單純應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
文中針對實驗診斷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借鑒國內外的教學改革經驗,進行了一些探索。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三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征、致病性與免疫性、特異性診斷和防治措施的一門科學。
課程涉及大量知識點,內容繁雜,致使學生學習起來感覺醫(yī)學微生物學非常的煩瑣、抽象、枯燥、。
特別是對于大專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不強,課后復習的主動性也不高。
因此,調動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掌握專業(yè)知識,是教學工作者不斷反思,不斷努力的目標。
現(xiàn)就醫(yī)學微生物學在大專院校中的教學方法做初步的探討。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
教師和學生之間感情和諧,對教學成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為師生感情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而且是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親其師”。
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居高臨下,對學生毫無熱情,會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壓抑和疏遠。
從而把整節(jié)課當做任務來聽,并沒有真正做到“信其到、樂其道”。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面帶微笑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盡量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課堂導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授課。
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消除溝通障礙。
另一方面,要增加師生間的互動討論,這樣可以使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明白醫(yī)學微生物課程的重要性及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我們在進行教學時,每堂課都要運用多種方法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介紹霍亂弧菌時可以播放海嘯地震后爆發(fā)霍亂疫情的新聞短片;也可以給同學們介紹關于禽流感病毒及埃博拉病毒等關于微生物的比較前沿的動態(tài)等。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
例如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中的球菌的一種鏈球菌,把它的形態(tài)比喻成像一條珍珠項鏈一樣;臨床上引起化膿性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形態(tài)比喻成像一串葡萄一樣。
這樣講解形象逼真,與現(xiàn)實生活貼得較緊,聽起來通俗易懂。
對于需要對比記憶的知識學生也比較容易記混,那就用自己特殊的方法來給學生提供比較簡便的記憶。
例如,對細菌進行革蘭染色的結果,陽性為紫色,陰性為紅色。
為了便于學生們的記憶,則在教學過程中聯(lián)想到一位女明星叫楊紫,聯(lián)系到革蘭染色結果“陽紫”則快速的讓學生加深了印象,比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書本知識。
3.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3.1調查研究法
醫(yī)學微生物學與某些社會焦點問題緊密聯(lián)系的特點,在授課時我們采用了調查研究教學法。
如對于可引起人類結核病的結核桿菌,要求學生去當?shù)丶部刂行恼{查每年該病原菌檢出的主要來源,主要的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以及該如何防治等。
通過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3.2回答問題法
我們在課堂上要不斷的對學生“拋問題”,這樣學生在歸納總結回答問題的時候,不但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短暫性的總結,還可以針對自己在聽課過程中遺漏的某些知識點通過其他同學及老師的提醒進行補充。
3.3列表對比歸納法
由于在醫(yī)學微生物教學中知識點種類多、抽象、易混淆,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xiàn)易懂難記現(xiàn)象,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
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采用比較式教學法。
通過我們設計的表格,學生根據(jù)所學內容自主將表格填完整。
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條理,化繁為簡,使學生自己在腦海里能夠形成一個知識網(wǎng)絡,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為了培養(yǎng)大專院校中的高質量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注意知識更新,跟上學科發(fā)展的步伐;教師自身還需要不斷的學習,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探索醫(yī)學微生物的奧秘。
參考文獻:
[1]王華.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方法初探[j].考試周刊.(79)
[2]汪正清.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j].醫(yī)學教育.(4)
[3]周洲.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討[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2(7)
[4]錢鈞.醫(yī)學微生物學理論教學的幾點體會[j].基礎醫(yī)學教育.(1)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四
實驗診斷學是一門將臨床醫(yī)學和實驗室診斷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學科,主要運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通過各種項目的檢驗,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判斷提供重要的信息,以獲得反映機體的功能狀態(tài)、病理變化或病因等的客觀資料[1]。
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十章:概論,臨床血液學檢測,血栓與止血檢測,排泄物、分泌物和體液檢測,腎功能實驗室檢測,肝功能實驗室檢測,臨床常用實驗化學檢測,臨床免疫學檢測,臨床感染性疾病檢測,臨床分子生物學檢測等。
但由于其概念抽象、知識體系隱晦、需掌握內容較多、且大都數(shù)院校的實驗診斷學教學時間安排較短[2],又難以理解記憶,同學普遍反映很枯燥,甚至有不少學生對該課程產生厭煩心理,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此門課程學習的的信心。
因此想要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合理規(guī)劃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教學質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結合臨床進展調整、更新教學內容
實驗診斷學是一門重要的從基礎醫(yī)學到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3]。
對于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學習實驗診斷學要學會從全局分析一張報告單并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疾病的診斷和病情分析,即培養(yǎng)臨床思維和對實驗結果的臨床應用。
而醫(yī)學研究日新月異,教材卻相對陳舊,往往造成所學知識與所用知識的脫節(jié)。
因此要突破教材限制,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聯(lián)系臨床病例進行講授,與基礎課程盡可能聯(lián)系起來學習,使講授內容盡量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并強調實驗室數(shù)據(jù)分析對疾病診斷的意義,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對實驗診斷學學習的積極性。
2豐富多媒體化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在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發(fā)展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依舊存在局限性。
多媒體技術能為診斷教學提供大量清晰、典型圖像,使教學過程“圖、文、聲”同時展示[4]。
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將鏡下觀察到的細胞形態(tài)或管型等通過圖片、視頻或者動畫來展示;在采血時,采血過程通過多媒體可以更直觀的演示,并結合語言講授能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并使整個實驗過程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進行回放、任意點暫停,即解決了標本容易損壞、保存困難等問題,又能夠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教學內容。
所以,實行實驗診斷學的多媒體教學勢在必行。
3適量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problem-basedlearning),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chuàng),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模式[5]。
實踐表明這一方法在醫(yī)學教育領域中得到成功應用。
在醫(yī)學教學中,pbl法是指在臨床前期或臨床課中,以病人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
通常是6~7名學生1名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只起導向作用。
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學科為基礎、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具有以疾病為基礎、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知識進行講解。
在pbl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和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輔導者。
這種pbl教學方式在實驗診斷學中的應用使學生樂于探索,勤于思考、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提高,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深入理解和掌握,最終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大幅度提高。
4提高教職人員自身基本素質
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其教師素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目前,檢驗科儀器趨于自動化、智能化,因此,教師要適時更新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因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實驗診斷學教師都追求的目標[6]。
一個合格的實驗診斷學教師應具備臨床及檢驗兩方面的知識,并能夠將臨床實際病例與檢驗結果緊密地結合,才能不斷適應教學發(fā)展的要求,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診斷學教學面對的是初涉臨床的學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言傳身教、以及對病人的體貼關懷,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本身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筆者所在教研室采取的方法有:集體備課、試講并點評、集體聽課并尋找典型病例、交叉帶教,學生打分并攝取學生的反饋意見等方式。
綜上所述,培養(yǎng)既有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又具有專業(yè)特色,既有創(chuàng)新意識、又能適應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的新型醫(yī)學人才是實驗診斷學的教育目標。
以上是我們不成熟的經驗,希望同道們共同努力,與時俱進,不斷改革,不斷探索,集思廣益,逐步總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醫(yī)學院校實驗診斷學教學新形式,新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4]謝百治.醫(yī)學教育技術[m].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
[6]陳牧,高桃園,褚春民,等.實驗診斷學教學改革的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14(2):315.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五
所以,在大專院校中如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和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以培養(yǎng)應用型基層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時刻思考的問題。
因此,將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融入到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
本文就如何提高大專院校中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六
(微生物學部分,16學時),(免疫學部分,16學時),(解剖生理學,20學時)。
緒論。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義。
2、熟悉微生物的分類。
第一章細菌學概論。
1、掌握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與分類。
2、掌握細菌的營養(yǎng)與生長繁殖。
3、熟悉細菌的新陳代謝。
4、了解放線菌。
5、了解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6、掌握細菌的檢查方法。
第二章消毒與滅菌。
1、掌握物理消毒滅菌法。
2、掌握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三章微生物的遺傳與變異。
1、掌握微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
2、掌握噬菌體。
3、熟悉基因突變及其分子機制。
4、了解突變株的類型及實際應用。
5、了解基因轉移與重組。
第四章常見的病原性細菌。
1、熟悉葡萄球菌屬。
2、掌握腸道桿菌。
3、掌握弧菌屬。
4、了解厭氧性細菌。
5、了解分枝桿菌屬。
6、熟悉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7、了解其他重要病原性細菌。
8、了解立克次體。
第五章真菌學(自學)。
1、了解真菌學概論。
2、了解主要病原性細菌。
第六章病毒學。
1、掌握病毒學概論。
2、熟悉常見病毒。
(免疫學部分,16學時)。
緒論。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及免疫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
2、熟悉免疫防御、免疫自穩(wěn)、免疫監(jiān)視等概念及對機體的有害和有利作用。
3、熟悉免疫學相關分類及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區(qū)別。
4、了解免疫學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及發(fā)展趨勢。
第一章抗原。
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的概念。
2、掌握抗原的基本特性及其決定因素。
3、熟悉抗原的分類及在醫(yī)藥實踐中的應用。
4、了解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的種類、免疫佐劑、超抗原等概念。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1、掌握免疫球蛋白概念、結構、分類與存在形式。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及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與作用。
3、了解人工制備抗體的類別及單克隆抗體的概念。
第三章補體系統(tǒng)。
1、掌握補體的概念、補體系統(tǒng)的組成、命名及其理化性質。
2、熟悉補體系統(tǒng)三條激活途徑的概念及異同。
3、熟悉補體的生物學功能。
4、熟悉補體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5、了解補體系統(tǒng)異常與疾病的關系。
第四章細胞因子。
1、掌握細胞因子概念、分類與作用特點。
2、掌握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長因子等的縮寫及細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點。
3、熟悉細胞因子的生物學作用。
4、了解細胞因子的臨床應用。
第五章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
1、掌握mhc、hla的概念。
2、掌握hla復合體的組成、定位、遺傳學特征及hla分子的表達。
3、熟悉hla抗原的分子結構及hla分子識別抗原肽的特性。
4、了解hla分子的生物學功能及醫(yī)學應用。
第六章免疫細胞。
1、掌握免疫細胞的概念、造血干細胞的概念。
2、掌握t細胞的分化、主要表面標志、亞群及其功能。
3、掌握b細胞的分化、主要表面標志、亞群及其功能。
4、熟悉抗原提呈細胞的概念、分類及功能。
5、了解造血干細胞的分布及黏附分子、nk細胞的概念。
第七章免疫應答及其調節(jié)。
1、掌握免疫應答的概念、類型、基本過程。
2、掌握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及免疫效應。
3、掌握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及免疫效應。
4、熟悉抗原提呈的概念與途徑。
5、熟悉免疫耐受的概念、分類及意義。
6、了解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
第八章超敏反應。
1、掌握超敏反應的概念及分類。
2、掌握i型過敏反應的特點、參與成分、發(fā)生過程、遺傳傾向及常見疾病。
3、熟悉i型過敏反應的防治原則。
4、熟悉ii、iii超敏反應與疾病的關系。
5、了解iv型超敏反應與疾病的關系。
第九章免疫學應用。
1、掌握人工主動免疫、人工被動免疫、免疫治療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疫苗的歸類。
2、掌握生物應答調節(jié)劑的概念、免疫抑制劑的概念及主要藥物。
3、熟悉免疫診斷的應用、抗原抗體反應的基本檢測方法、免疫細胞的檢測方法。
4、了解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
(解剖生理學,20學時)。
第一章、緒論。
1、了解解剖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任務,解剖生理學概念。
2、了解解剖生理學研究的三個水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
系統(tǒng)水平的研究;整體水平的研究。
3、掌握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的概念及其生理意義。
4、熟悉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jié)的三種基本形式: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自身調節(jié)。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1、掌握細胞的基本構造,了解細胞器的功能。
2、熟悉細胞的結構,掌握物質跨膜轉運:主動與被動轉運形式與特點。
3、掌握細胞的生物電現(xiàn)象:靜息電位;動作電位。
4、熟悉興奮性及其變化;可興奮組織、興奮、抑制;閾刺激。
5、了解信息傳遞功能。
6、了解肌細胞的收縮功能:神經肌肉接頭處的興奮傳遞;骨骼肌細胞的微細結構;骨骼肌細胞的收縮機制。
第三章。
血液。
1、掌握血液的組成和特性,掌握體液分布概況。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
2、熟悉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形態(tài)與生理功能。
3、熟悉血漿滲透壓的組成,正常值及作用。
4、了解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纖維蛋白溶解;凝血、纖溶與人體防衛(wèi)。
5、了解血量、輸血與血型,abo血型系統(tǒng)。
第四章。
血液循環(huán)。
1、掌握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組成,心臟的解剖結構。
2、掌握心臟的泵血功能;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xiàn)象;了解心音和心電圖。
3、熟悉心動周期中興奮性的變化;期前收縮的原理;興奮在心臟中的傳導途徑。
4、了解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5、熟悉血管功能:血流量和血壓;動脈血壓與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6、了解微循環(huán)的構造。
7、熟悉心血管活動的調節(jié):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
第五章。
呼吸。
1、掌握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肺的結構。
2、掌握肺通氣:肺通氣的動力;肺通氣的阻力;肺通氣功能的評估。
3、熟悉呼吸氣體的交換:氣體交換的原理;氣體交換的過程;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
4、熟悉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氧的運輸;二氧化碳的運輸。
5、了解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呼吸的中樞調控;反射調節(jié)。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消化的方式;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口腔內消化:掌握唾液及其作用;了解咀嚼和吞咽。
3、胃內的消化:掌握胃液及作用;熟悉胃的運動。
4、小腸內消化:掌握胰液及其作用;熟悉膽汁及其作用;了解小腸液及其作用;小腸的運動。
5、了解大腸的功能:大腸液及其作用;大腸的運動與排便。
6、熟悉吸收:吸收的部位;小腸內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
7、了解消化器官活動的調節(jié):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
第七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
1、熟悉能量代謝:機體能量的來源和去路;
2、掌握基礎代謝率與正常體溫的概念。
3、熟悉人體的產熱和散熱方式。
4、了解體溫調節(jié)。
5、了解能量的轉換與貯存。
第八章。
尿的生成與排泄。
1、掌握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腎與腎單位的結構;了解腎的血液循環(huán)的特點。
2、掌握腎小球濾過作用:濾過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濾過壓;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3、熟悉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作用: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
4、了解尿的濃縮和稀釋作用:影響尿濃縮和稀釋的因素。
5、了解尿生成的調節(jié):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鈉尿肽等。
第九章。
感覺器官的功能。
1、熟悉感受器與感受器的概念和分類;掌握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2、掌握視覺器官: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感光功能;與視覺有關的幾種現(xiàn)象。
3、掌握聽覺器官:外耳和中耳的傳音功能;內耳的感音功能。
4、熟悉前庭器官:橢圓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規(guī)管的功能。
5、了解其它器官:嗅覺器官;味覺器官。
第十章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
1、掌握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中樞神經與周圍神經的分類。
2、了解腦的構造與功能區(qū)域。
3、掌握神經元及反射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神經元和神經纖維;突觸生理;神經遞質。
4、熟悉神經系統(tǒng)的感覺功能:脊髓的感覺傳導功能;丘腦及其感覺投射系統(tǒng);了解大腦皮層的感覺分析功能;痛覺。
6、了解神經系統(tǒng)對內臟活動的調節(jié):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特征;自主神經的掌握遞質及其受體。
第十一章內分泌。
1、掌握激素的運輸途徑及分類;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分泌及其調節(jié)。
2、熟悉下丘腦與垂體:下丘腦與垂體的功能聯(lián)系;腺垂體;神經垂體。
3、甲狀腺:掌握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狀腺分泌的調節(jié)。
4、腎上腺:掌握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了解髓質激素及其作用。
5、掌握胰島:胰島素的作用;了解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自學)。
男性生殖:熟悉睪丸的生精功能;睪丸的內分泌作用;睪丸功能的調節(jié)。女性生殖:熟悉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月經周期。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七
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是醫(yī)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介紹了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類以及微生物在醫(yī)學中的應用等內容。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深刻體會到微生物在醫(yī)學領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研究對于醫(yī)學進步的貢獻。以下是我對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的心得體會。
首先,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讓我認識到微生物在醫(yī)學中的重要作用。微生物不僅是生物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引發(fā)眾多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微生物能引起多種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深入了解這些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幫助醫(yī)生判斷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
其次,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使我了解到微生物的分類及其基本特性。微生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按照形態(tài)、生理特征和營養(yǎng)方式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大類。通過了解這些分類,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長特性、傳播途徑以及對人體的影響。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分類特點,對于預防與控制微生物感染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讓我認識到微生物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微生物研究迎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了微生物學在基礎研究、臨床應用以及生物工程領域的廣泛應用。微生物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更多關于生命科學的奧秘,還可以為人類的健康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第四,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提醒我對微生物感染保持高度警惕。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微生物感染的傳播途徑和防控方法。微生物感染可以通過直接接觸、空氣傳播、食物污染以及性傳播等途徑傳播。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個人衛(wèi)生習慣,避免與患者過于接近,保持潔凈環(huán)境。此外,針對不同的微生物感染,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也非常重要。
最后,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激發(fā)起我對微生物學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微生物學是醫(y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掌握微生物學的知識不僅是學習任務,更是為以后的醫(y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我對微生物學的興趣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fā),我希望能夠在微生物學領域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
總而言之,醫(yī)學微生物學緒論是一門扎實的基礎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認識到微生物在醫(yī)學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微生物的分類特征,也對微生物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也提醒我對于微生物感染保持高度警惕,并激發(fā)起我對微生物學的研究興趣。希望通過今后的學習和實踐,能夠進一步加深對微生物學的理解,為醫(yī)學進步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八
大學語文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而開設的一門非中文專業(yè)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當今專業(yè)劃分越來越精細、學科分割越來越強烈的時代,特別需要對非中文專業(yè)、特別是理工、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但實際情況是,大學語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視,學科地位低,任課教師被邊緣化,教材陳舊,教學研究沒有多少成果。大學語文被當做可有可無的課程,課時隨意減少,往往安排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大學語文課的任課教師在評聘職稱時也會因學科歸屬問題處于尷尬境地,這都嚴重影響大學語文課的發(fā)展。
1.2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
學生對公共基礎課普遍有厭學情緒,學習目的不明確,為考試而學,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凈。在他們看來,語文基礎知識很枯燥,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遠不如看圖片、電視電影那么直觀、生動。在這個讀圖時代,文學作品,特別是有一定內涵和深度的文學作品在被邊緣化。更加上大學語文沒有英語課的考級的壓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更加淡漠,上課時學生自己在下面看專業(yè)書、雜志或英語書等。
1.3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單一。
大學語文的傳統(tǒng)教材往往是文學作品選,其間增加一點文學、語言方面的知識,除了篇目有差異外,與中學語文沒多大的區(qū)別,教學內容顯得陳舊,這讓學生一開始就產生了排斥情緒。更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講授法貫穿始終,“滿堂灌”,沒能找到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對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不夠。同時,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滯后,其邊緣化的地位使老師失去教學改革的動力,往往把大學語文作為自己專業(yè)教學和研究之外的“副業(yè)”。
1.4切合現(xiàn)實不強,對學生的能力提升不夠。
大學語文主要是學習經典作品,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大學語文不是經典閱讀課,應該是一門與我們生活中的說話、寫作息息相關的課程。我們人類的口頭和書面表達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已深入我們的生活,人們的表達習慣和方式也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的大學語文對此視而不見,這使學生覺得語文課離我們的現(xiàn)實很遠,學不學這門課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沒有影響。同時,大學語文對學生的實際訓練少,看不到該課程對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見,大學語文課程與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盡合拍。大學語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沒有真正突出出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沒有顯見的成效。我們認為,要走出目前大學語文面臨的困境,切實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必須以大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進行教學改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學分類、基本形態(tài)結構以及與功能、診斷的相互關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學反應(3)掌握預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傳播的原則2.智能培養(yǎng):
(1)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講授重點、難點,結合課本每個章節(jié)后列出的熱點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有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F(xiàn)將主要的有關參考書籍、資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病毒學分冊、傳染病和流行病學分冊、免疫學分冊等)。
(2)思維能力:突出講課的層次和思路,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導學生將基本理論與病原學診斷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3)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病例引導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科學態(tài)度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實驗課的嚴格訓練,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通過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參加實驗設計,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倡創(chuàng)新,提高研究的興趣,培養(yǎng)科研能力。
(5)專業(yè)英語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學的常用英語詞匯,可閱讀英文原版書籍。教學中使用雙語教學,考試中英語占有相當比例,要求通讀以下英文書籍:
davidgreenwoodetalmedicalmicrobiology15thedition3.基本技能的訓練: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學診斷、血清學檢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診斷技術的新發(fā)展。
二、課程目的與教學基本要求。
1.課程目的: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醫(yī)學基礎課,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為認識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基礎及其防治提供理論基礎。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本課程教學應使學生掌握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臨床醫(yī)學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應性疾病等奠定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滅感染性疾病。在教學上要密切聯(lián)系臨床醫(yī)學實際,根據(jù)病原微生物學的傳播途徑或致病特點分類介紹,重點介紹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制;以典型病例為引導,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為解決臨床上與感染有關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防、治問題奠定扎實的臨床前基礎;堅持雙語教學,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水平。為滿足七年制臨床醫(yī)學教育的高要求,跟蹤醫(yī)學微生物進展,論述對新現(xiàn)或再現(xiàn)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機制;為反映學科間交叉和微生物現(xiàn)代化內容,增加了細菌耐藥性、微生態(tài)概論、腫瘤相關病毒和醫(yī)院感染等章節(jié);為培養(yǎng)七年制醫(yī)學生自學能力,拓展思維空間,適當介紹一些展望或有爭議問題。
2.教學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緒
論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種類。
第一章。
細菌基本形態(tài)、基本結構(尤其是細胞壁結構)和特殊結構;細菌生長繁殖的方式,細菌代謝產物的種類及其醫(yī)學意義;革蘭染色法的原理和意義。
第二章。
細菌遺傳變異相關的物質,細菌間基因轉移與重組的方式及機制。第三章。
細菌耐藥性的分類(細菌耐藥的遺傳機制),細菌耐藥性產生機制(生化機制)。
第四章。
細菌致病的物質基礎(侵襲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機理。細菌全身感染的類型。
第五章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機制(細胞水平病毒感染的類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損傷機制;持續(xù)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類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條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點。第八章。
衣原體的共同特點、獨特的發(fā)育周期和形態(tài)染色。支原體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螺旋體的共性、形態(tài)結構和培養(yǎng)特性。斑疹傷寒、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傳染,致病及免疫特點,掌握外斐氏試驗的原理及應用。
第九章。
干擾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機制及其特點。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預防、疫苗的種類及其優(yōu)缺點。
第十一章消毒、滅菌、抑菌、防腐、無菌、無菌操作的概念,高壓蒸汽滅菌法的用途及其機理,日光與紫外光的殺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項,濾過除菌法。
第十二章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態(tài)失調及微生態(tài)失調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結核分枝桿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抵抗力特點。流感病毒的結構、主要表面抗原(ha、na)的功能、抗原變異與流感流行的關系。sars冠狀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與sspe的關系。
第十四章腸桿菌科細菌重要的生化反應(乳糖發(fā)酵試驗)在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學檢查法。肥達反應的原理、結果解釋。食物中毒發(fā)生機理。霍亂弧菌的形態(tài)和培養(yǎng)特征,致病機制和防治原則。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質炎病毒的致病特點和預防原則。
第十五章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質及其應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鑒定依據(jù)及耐藥性在醫(yī)學實踐上的問題。鏈球菌分類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性;抗0試驗(原理及應用)。破傷風梭菌和產氣莢膜梭菌致病特點和發(fā)病機理及其防治原則。無芽胞厭氧菌致病條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梅毒螺旋體的致病特點、檢查方法(特別是非螺旋體抗原試驗)及防治。hiv的致病特點及防治原則。單純皰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各型肝炎病毒的的傳播途徑、基因組、與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關系、預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組成、致病與免疫機制、微生物學檢查法。
第十八章腦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特點、所致疾病及預防方法。朊粒的結構與致病特點。
第十九章漢坦病毒的流行環(huán)節(jié);鉤端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征、基本結構、主要致病物質與所致疾病、鉤體病的防治原則。伯氏疏螺旋體致病性。普氏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所致疾病及傳播特點。
第二十章eb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與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皮膚癬真菌的致病特點;深部感染真菌的種類、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致病特點。
第二十二章醫(yī)院感染的概念、特點;醫(yī)院感染的微生物特點。
(2)要求一般掌握。
第一章。
l型細菌的形成與特性,細菌特殊結構的醫(yī)學意義;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影響細菌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因素,細菌的群體生長規(guī)律,細菌培養(yǎng)基的類型與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質粒的分類,轉位因子的種類,細菌突變的機制及規(guī)律。第三章。
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細菌性感染的類型。
第五章。
病毒的異常增殖和干擾現(xiàn)象;病毒的遺傳和變異。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和感染的類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體的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支原體與細菌l型的區(qū)別。螺旋體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體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種類(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和機制??咕庖邫C制。nk細胞的抗病毒機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療劑及其作用機制。
第十一章干熱滅菌法,輻射殺菌法,濾過除菌法,化學消毒劑的種類及作用機制。第十二章機會感染的概念與特點。
第十三章結核桿菌細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與變態(tài)反應的關系;卡介苗接種、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及應用價值;結核病的微生物學檢查及意義。流感病毒致病與免疫的特點、檢查要點和預防原則。肺炎球菌、軍團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消化道傳播微生物共同特征與分類。大腸埃希菌在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中的意義。人腸道病毒的種類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人類輪狀病毒結構、基因組、主要抗原、致病特點、檢查方法。
第十五章金黃色葡萄球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分類及分類依據(jù),抵抗力。鏈球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和抗原結構。銅綠假單胞菌致病性。無芽胞厭氧菌一般特點和微生物學檢查。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沙眼衣原體沙眼亞種和性病淋巴肉芽腫亞種的致病性;解脲脲原體的致病性;梅毒螺旋體的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特點和防治。hiv的生物學性狀。皰疹病毒的共性、分類及疾病特點。
第十七章hcv的微生物學檢查法。巨細胞病毒致病特點、感染類型和檢查((elisa檢測cmvigm)。
第十八章腦膜炎奈瑟菌的形態(tài)染色、營養(yǎng)要求和培養(yǎng)條件、抗原結構與分類、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法中標本采集、檢查方法及注意事項、防治原則。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則。
第十九章漢坦病毒的致病特點,檢查、防治原則??袢《镜姆乐卧瓌t。鉤端螺旋體主要儲存宿主和流行環(huán)節(jié)、免疫特點。伯氏疏螺旋體的生物學特點。炭疽芽胞桿菌的生物學性狀、流行環(huán)節(jié)、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
第二十章人類嗜t細胞病毒的基因結構,掌握其致病特點。
第二十一章皮膚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種類,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點。第二十二章醫(yī)院內感染的分類及危險因素;醫(y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緒
論
第一章。
細菌的大小,細胞壁的功能,細胞膜的組成與功能,中介體的組成與功能,細胞質的組成與功能,核質的組成與功能;細菌的化學組成與物理性狀,細菌的能量代謝;細菌形態(tài)學檢查法;細菌的分類。
第二章。
遺傳與變異原理。細菌的變異現(xiàn)象,微生物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應用。第三章。
抗菌藥物的種類。第四章。
細菌性感染的傳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態(tài)、對稱型、分類,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第七章。
真菌的變異性與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
第八章。
衣原體的抗原結構和分類、防治原則。支原體的生化反應、抗原結構、抵抗力、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螺旋體的抗原結構、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立克次體的微生物學檢查。致病性放線菌和諾卡菌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特點。
第九章。
病毒的特異性免疫。
第十章。
細菌感染的檢查與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應用意義;人工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的制劑及應用。病毒檢查方法、原理和結果解釋。
第十一章消毒劑的應用;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生態(tài)學及微生態(tài)學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種群之間的關系,人體各。
部位的微生態(tài)系;機會性致病菌的種類和機會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呼吸道傳播微生物的種類。肺炎球菌、軍團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流感嗜血桿菌、肺炎衣原體、白喉棒狀桿菌、百日咳鮑特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風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的防治原則。幽門螺桿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檢驗診斷和防治原則。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檢驗診斷和防治原則。引起急性胃腸炎的病毒種類。其他消化道傳播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檢驗診斷和防治原則。
第十五章創(chuàng)傷感染的微生物種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檢查及防治;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檢查及防治。鏈球菌免疫性、檢查及防治;b群鏈球菌和d群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生物學性狀、免疫性、檢查及防治。無芽胞厭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結構和免疫性。沙眼衣原體沙眼亞種和性病淋巴肉芽腫亞種的生物學性狀、免疫性、檢查及防治。解脲脲原體的生物學性狀和微生物學檢查。其它密螺旋體。逆轉錄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類。人乳頭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輸血及血制品傳播的微生的種類。hdv、hgv、ttv的生物學性狀和微生物學檢查。
第十八章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微生物的種類。乙型腦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組成與分型、微生物學檢查。朊粒的診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人類出血熱病毒的分類??袢《镜纳飳W特性和致病性。動物源性細菌(人獸共患病病原體)的常見種類。鉤端螺旋體微生物學檢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體免疫性及檢查、防治原則。立克次體生物學性狀、微生物學檢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桿菌、鼠疫耶氏菌等人獸共患病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其它人獸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人類腫瘤相關病毒的種類。人皰疹病毒8型的生物學性狀、致病與免疫。第二十一章真菌與腫瘤的關系。
第二十二章醫(yī)院內感染常見細菌的種類;醫(yī)院內感染的監(jiān)測。
二、教學內容(教學時數(shù))緒。
論
(0.5學時)。
第一章。
細菌的生物學性狀(2.5學時)第二章。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2學時)。
第三章。
細菌耐藥性(2學時)。
第四章。
細菌的感染與致病機制(1.5學時)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學性狀(3學時)。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與致病機制(1.5學時)第七章。
真菌(1學時)。
第八章。
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防線菌(3學時)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學時)。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檢查和防治原則(自學)第十一章。
消毒與滅菌(0.5學時)。
第十二章。
呼吸道傳播的微生物(5學時)第十四章。
創(chuàng)傷感染的微生物(4學時)。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輸血及血制品傳播的微生物(4學時)第十八章。
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的微生物(2學時)第十九章。
人獸共患的微生物(2學時)第二十章。
腫瘤相關病毒(1學時)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學時)第二十二章。
醫(yī)院感染(1學時)。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
(1)微生物的定義。
二、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1.細菌的形態(tài)。
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及測量單位。
2.細菌的基本結構。
(1)細菌基本結構的構成。
(2)肽聚糖的結構。
(3)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細胞壁的結構和醫(yī)學意義。
(4)細菌胞質內與醫(yī)學有關的重要結構與意義。
3.細菌特殊結構。
(1)莢膜及其與細菌致病性的關系。
(2)鞭毛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
(3)菌毛的分類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
(4)芽胞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
4.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的檢查法。
革蘭染色的步驟、結果判定和醫(yī)學意義。
三、細菌的生理。
1.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1)細菌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與方式。
(2)根據(jù)對氧需求,細菌的分類。
2.細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謝。
(1)細菌生化反應的原理。
(2)細菌產生的與醫(yī)學有關的主要合成代謝產物。
3.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基的概念。
(2)細菌在液體和固體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
(3)細菌人工培養(yǎng)在醫(yī)學中的應用。
四、消毒與滅菌。
1.基本概念。
消毒、滅菌、無菌、防腐的概念。
2.物理滅菌法。
(1)熱力滅菌法的種類及其應用。
(2)紫外線消毒的原理和應用。
3.化學消毒滅菌法。
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濃度和應用。
五、噬菌體。
1.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噬菌體的概念、形態(tài)、化學組成及主要應用。
2.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
(1)毒性噬菌體的概念。
(2)溫和噬菌體的概念及其與細菌遺傳物質轉移的關系。
六、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1.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細菌遺傳物質的種類。
2.細菌遺傳與變異的機制。
(1)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的概念。
(2)耐藥質粒及與耐藥性的關系。
七、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1.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癥、醫(yī)院感染的概念。
(2)條件致病菌的致病條件。
2.細菌的致病性。
(1)細菌的毒力。
(2)細菌內、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
3.宿主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1)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
(2)吞噬細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3)胞外菌感染、胞內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點。
4.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1)細菌感染的來源。
(2)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的概念。
八、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1.細菌學診斷。
(1)標本的采集原則。
(2)檢驗程序。
2.血清學診斷。
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3.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
(1)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2)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劑。
九、球菌。
1.葡萄球菌屬。
(1)形態(tài)、染色和分類。
(2)致病物質的種類和所致疾病。
(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鑒別要點。
2.鏈球菌屬。
(1)形態(tài)、染色和分類。
(2)致病物質的種類和所致疾病。
(3)鏈球菌溶血素和臨床檢測的關系。
3.肺炎鏈球菌。
(1)形態(tài)和染色。
(2)主要致病物質與所致疾病。
4.腦膜炎奈瑟菌。
(1)生物學性狀。
(2)主要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
(3)標本采集和分離鑒定。
5.淋病奈瑟菌。
(1)形態(tài)、染色、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2)防治原則。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一
3.細菌的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能;
第2章細菌的生理1.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細菌的繁殖方式;
2.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
3.細菌主要生化反應(糖發(fā)酵試驗、吲哚試驗、硫硫化氫試驗)的分解底物;
第4章噬菌體1.噬菌體、毒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前噬菌。
體體的概念.第7章細菌的感染與免疫1.機會致病菌的概念,機會致病菌的致病條件;
2.細菌的致病性概念、組成。
(1)細菌毒力的概念,組成;
(2)細菌內、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
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致病物質、所致疾??;
2.a群鏈球菌:
(1)致病物質、所致疾??;
(2)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與肺炎鏈球菌生化反應的區(qū)別。
第10章腸桿菌科1.腸桿菌科的共性;
2.腸道致病菌的分離鑒定程序(見實驗指導)。
第13章厭氧性細菌1.肉毒梭菌致病物質及所致疾?。?/p>
第14章分枝桿菌屬1.結核分枝桿菌致病物質、傳播途徑、所致疾病;
2.結核菌素試驗的原理、結果判斷和應用;
第15章嗜血桿菌屬1.流感嗜血桿菌生長現(xiàn)象(衛(wèi)星現(xiàn)象)。
第16章動物源性細菌1.炭疽芽胞桿菌的形態(tài)、所致疾病。
1.沙眼衣原體所致疾病;培養(yǎng)常用雞胚接種部位。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狀1.病毒的概念及特點;
第24章病毒的感染與免疫1.病毒的傳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機制;
3.干擾素的概念、種類、生物學效應。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1.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1)標本的采集和送檢原則;
(2)病毒分離培養(yǎng)的方法;
第26章呼吸道病毒1.甲型流感病毒分幾個亞型;抗原變異與流行的關系;
第27章腸道病毒1.腸道病毒的種類和共性;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二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yè)必開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或專業(yè)基礎課,也是現(xiàn)代高新生物技術的理論與技術基礎。下面是應屆畢業(yè)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醫(yī)學微生物學高頻考點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考綱要求】
1.微生物的定義。
2.三大類微生物及其特點。
【考點縱覽】
1.微生物定義。
2.微生物按其結構組成等,可分3大類:非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歷年考題點津】
1.不屬于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體
b.放線菌
c.衣原體
d.真菌
e.立克次體
答案:d
【考綱要求】
1.細菌的三種形態(tài)及測量單位。
2.細菌基本結構的構成。
3.肽聚糖的結構。
4.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細胞壁的結構和醫(yī)學意義。
5.細菌胞質內與醫(yī)學有關的重要結構與意義。
6.莢膜及其與細菌致病性的關系。
7.鞭毛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
8.菌毛的分類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
9.芽孢及其與醫(yī)學的關系。
10.革蘭染色的步驟、結果判定和醫(yī)學意義。
【考點縱覽】
1.細菌以微米為測量單位。
2.細菌按基本形態(tài)分三種:球菌、桿菌和螺形菌。
3.細菌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和核質。
4.不同細菌細胞壁組成及結構不同主要成分為肽聚糖。革蘭陽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膚側鏈和甘氨酸五肽交聯(lián)橋三部分組成,革蘭陽性菌肽聚糖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兩部分織成。除此之外革蘭陽性菌有磷壁酸,革蘭陰性菌有脂蛋白,脂質雙層和脂多糖。
5.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區(qū)別。
6.不同抗生素作用機制。
7.質粒的概念和特點。
8.芽孢、莢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與細菌致病性的關系。
9.最常用的革蘭染色的方法和醫(yī)學意義。
【考綱要求】
1.細菌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與方式。
2.根據(jù)對氧需求,細菌的分類。
3.細菌生化反應的原理。
4.細菌產生的與醫(yī)學有關的主要合成代謝產物。
5.培養(yǎng)基的概念。
6.細菌在液體和固體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
7.細菌人工培養(yǎng)在醫(yī)學中的應用。
【考點縱覽】
1.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水、碳源、氮源、無機鹽離子和生長因子等營養(yǎng)物質,還需要適宜的溫度,酸堿度和氣體環(huán)境。
2.細菌個體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群體生長繁殖規(guī)律用“生長曲線”描述。
4.培養(yǎng)基的概念和種類。
5.細菌在各種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
【考綱要求】
1.消毒、滅菌、無菌、防腐的概念。
2.熱力滅菌法的種類及其應用。
3.紫外線消毒的原理和應用。
4.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濃度和應用。
【考點縱覽】
1.消毒、滅菌、無菌、防腐的基本概念。
2.熱力滅菌方法的種類和應用。
3.紫外線消毒的原理和應用。
4.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濃度和應用。
【考綱要求】
1.噬菌體的概念、形態(tài)、化學組成及主要應用。
2.毒性噬菌體的概念。
3.溫和噬菌體的概念及其與細菌遺傳物質轉移的關系。
【考點縱覽】
1.噬菌體的概念、形態(tài)結構、化學組成和應用。
2.按噬菌體與細菌的關系分為兩類及涉及的概念。
【考綱要求】
1.細菌遺傳物質的種類。
2.細菌遺傳與變異的機制:(1)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2)耐藥質粒及與耐藥性的關系。
【考點縱覽】
1.細菌的遺傳物質包括染色體、質粒、轉位因子和前噬菌體。
2.細菌變異的機制是細菌的基因發(fā)生突變、轉移和重組(有轉化、轉導、轉換和接合4種方式)。
【考綱要求】
1.正常菌群、條件致病菌、菌群失調癥、醫(yī)院感染的概念。
2.條件致病菌的致病條件。
3.細菌的致病性:(1)細菌的毒力;(2)細菌內、外毒素的主要區(qū)別。
4.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
5.吞噬細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6.胞外菌感染、胞內菌感染、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點。
7.細菌感染的來源。
8.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的概念。
【考點縱覽】
1.正常菌群有關的概念。
2.條件致病菌在異位寄生、免疫力低下和菌群失調時致病。
3.細菌的毒力是由侵襲力和毒素決定的。
4.侵襲力主要包括細菌的英膜、菌毛等表面結構和侵襲性酶類。
5.細菌內外毒素的區(qū)別。
6.宿主的非特異免疫力主要由屏障結構、吞噬細胞及正常體液與組織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構成。
7.吞噬分為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
8.對于不同類型細菌感染,體液免疫和細菌免疫有所側重。
9.根據(jù)感染的來源分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10.什么叫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
【考綱要求】
1.細菌學診斷:(1)標本的采集原則;(2)檢驗程序。
2.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3.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4.人工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劑。
【考點縱覽】
1.細菌感染的診斷包括細菌學診斷和血清學診斷。
2.人工免疫分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兩種:概念和常用制劑。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三
學分:××(仿宋常規(guī)小4號)。
適用專業(y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七年制、五年制先修課程:醫(yī)學微生物學開課學院:醫(yī)學院。
開課學期:第四三學期、第四學期教材及實驗指導書:
賈文祥主編,《醫(y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一、實驗課程簡介。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課程。理論課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生物學特性都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說明。微生物學實驗課的宗旨就是通過與理論課相關的實驗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操作的能力。
二、實驗課性質、目的和任務。
性質:獨立設課。
目的:加深理解并鞏固理論知識,學習和掌握有關的實驗操作技術。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任務:細菌形態(tài)學觀察技術;細菌培養(yǎng)技術,細菌的生化反應檢測;菌分布與外界因素對細菌影響;綜合性實驗--流感病毒的分離鑒定;病原性球菌的檢測;綜合性實驗—腸道桿菌的檢測;其他細菌。
三、實驗課教學基本要求。
1、實驗課前做好預習,明確本次實驗課的內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
2、實驗過程中要仔細認真,注意分工協(xié)作。操作內容要按操作步驟進行,學會正確操作手法、準確記錄實驗結果。示教內容要注意觀察,并記錄好相關內容。
3、嚴格遵守實驗室規(guī)則,在微生物實驗課上,要樹立“有菌觀點”,嚴格掌握和不斷完善無菌操作技術。
4、科學總結,實驗完畢應自行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可能的結論,并總結實驗中的體會和經驗。除當堂作好實驗記錄及繪圖外,還應按規(guī)定完成系統(tǒng)實驗報告。
四、實驗教學的內容與基本要求。
第一次試驗。
細菌形態(tài)學觀察技術:
實驗目的:
1)掌握無菌操作、油鏡使用方法;
2)熟悉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和特殊結構的鏡下特點;3)掌握革蘭氏染色法并了解其在醫(yī)學實踐中的意義。教學基本要求:
1)熟悉細菌形態(tài)學檢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細菌染色標本的基本制作步驟;
3)掌握革藍染色法的步驟、醫(yī)學意義以及主要原理;4)熟悉顯微鏡油鏡頭的使用及保護;5)掌握細菌的基本結構形態(tài)特征;6)熟悉細菌的特殊結構形態(tài)特征。
實驗內容提要:
1)宣讀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室規(guī)則2)顯微鏡油鏡頭的使用及保護3)細菌基本形態(tài)和特殊結構標本片示教4)細菌涂片的制備及革藍染色法實驗類型:
驗證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1)光學顯微鏡、鏡油、二甲苯等。
2)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培養(yǎng)物、接種環(huán)、玻片、酒精燈等。
第二次試驗。
細菌培養(yǎng)技術和生化反應。
實驗目的:
1)。
掌握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技術及純種菌接種法;2)。
熟悉細菌各種生長現(xiàn)象及細菌的代謝產物;3)。
了解細菌常用培養(yǎng)基及生物因素對細菌的影響。教學基本要求:
1)掌握培養(yǎng)基的制備原則及各種培養(yǎng)基的接種方法2)熟悉鑒別細菌常用的幾種生化反應原理及方法3)熟悉細菌的生長表現(xiàn)4)了解常用培養(yǎng)基的制作過程實驗內容提要:
4)常用的幾種生化反應檢測方法及意義5)觀看“病原性細菌的檢測與防治”錄像實驗類型:驗證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第三次試驗。
細菌分布與外界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綜合性實驗--流感病毒的分離鑒定(1)。
實驗目的:
1)熟悉細菌的分布情況及外界因素對細菌生長的影響2)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教學基本要求:
1)掌握紫外線殺菌原理、應用范圍及高壓蒸汽滅菌的原理、應用2)掌握藥敏試驗方法(紙片法)并了解其醫(yī)學意義。3)熟悉實驗室常用的消毒、滅菌、除菌的儀器、原理及用途。4)了解化學消毒劑對細菌的影響原理。
5)掌握臨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標本的采集、處理及送檢原則。6)掌握流感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雞胚尿囊腔接種技術。實驗內容提要:
5)綜合性實驗—流感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1)——雞胚尿囊腔接種實驗類型: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1)紫外線滅菌燈、常用抗生素藥敏紙片、固體平板培養(yǎng)基。
第四次試驗。
綜合性實驗--流感病毒的分離鑒定(2)。
實驗目的:
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的全過程教學基本要求:
綜合性實驗—流感病毒的鑒定血球凝集試驗(2)1)熟悉雞胚尿囊液收集方法。
2)掌握血球凝集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結果觀察及效價判定。3)了解血球凝集抑制試驗操作方法、結果觀察及效價判定。4)觀看pcr檢測病毒的錄像,了解pcr檢測病毒的原理及步驟。實驗內容提要:
1)流感病毒的雞胚尿囊液收集2)流感病毒滴度測定—-血球凝集試驗3)流感病毒的鑒定-血球凝集抑制試驗4)觀看pcr檢測病毒的錄像實驗類型: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1)尿囊腔接種后經72小時培養(yǎng)的雞胚、卵墊板、眼科鑷子、剪刀等。2)0.5%的雞血球、生理鹽水、小試管、吸管、試管架等。3)pcr檢測病毒的錄像帶。
第五次試驗。
病原性球菌的檢測。
綜合性實驗—腸道桿菌的檢測(1)。
實驗目的:
5)綜合性實驗—糞便中腸道致病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教學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血漿凝固酶試驗原理、方法及意義。2)掌握糞便標本中腸道病原菌的分離鑒定程序。
3)熟悉腸道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實驗內容提要:
1)葡萄球菌、鏈球菌血瓊脂平板培養(yǎng)物觀察。2)葡萄球菌血漿凝固酶試驗---玻片法。
3)大腸埃希菌、痢疾志賀菌、傷寒沙門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觀察。4)糞便標本中腸道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初步鑒定(分兩個階段進行)。5)觀看腸道桿菌檢測的錄像。實驗類型: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1)金葡菌和白葡菌培養(yǎng)物、1:2的人血漿、接種環(huán)等。
4)球菌及腸道桿菌革藍染色標本。5)腸道桿菌檢測的錄像帶。
第六次試驗。
綜合性實驗—-腸道桿菌的檢測(2)。
實驗目的:
1)腸道致病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血清學鑒定)。
2)掌握肥達氏反應的原理及結果分析,熟悉肥達氏反應的方法及結果判定教學基本要求:
綜合性實驗—糞便中腸道致病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2)。
1)掌握腸道桿菌的血清學鑒定---玻片凝集法。
2)熟悉并掌握肥達氏反應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結果判定。實驗內容提要:
1)腸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雙糖鐵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特征觀察并記錄結果。2)腸道桿菌的血清學鑒定---玻片凝集反應。3)肥達氏反應的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及結果判定。實驗類型: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1)傷寒沙門菌、痢疾志賀菌診斷血清、生理鹽水、載玻片等。
2)患者血清、傷寒沙門菌o、h菌液、56℃水浴箱、小試管、試管架等。
第七次試驗其他細菌(結核、白喉、炭疽、螺旋體)的檢測。
實驗目的:
1)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結核分支桿菌顯微鏡下的特征。2)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胞桿菌、螺旋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征。教學基本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結核分支桿菌在顯微鏡下的特征。2)掌握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胞桿菌、螺旋體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征。實驗內容提要:
1)用肺結核患者痰液標本做抗酸染色。2)觀察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胞桿菌、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染色標本片。實驗類型:驗證性實驗必修或選修:必修使用的主要儀器:
1)抗酸染色液、顯微鏡、蠟筆、玻片夾、痰液標本等。
2)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胞桿菌、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染色標本片。
五、實驗成績的考核與評定辦法。
1.課題提問;2.實驗操作;3.實驗報告4.出勤情況。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四
(3)免疫的三大功能。
(4)克隆選擇學說。
二、抗原。
1.基本概念。
(1)抗原和抗原的兩種性能。
(2)抗原決定簇。
(3)t細胞抗原決定簇和b細胞抗原決定簇的概念及區(qū)別。
(4)抗原結合價。
(5)共同抗原(共有決定簇)。
(6)交叉反應。
(7)耐受原與變應原。
2.抗原的分類。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賴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賴性抗原(ti-ag)。
(3)異種抗原、同種異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獨特型抗原。
(4)異嗜性抗原。
3.超抗原。
(1)概念。
(2)種類。
(3)與普通抗原的區(qū)別。
4.佐劑。
(1)概念。
(2)種類。
(3)作用機制。
三、免疫器官。
1.中樞免疫器官。
(1)概念。
(2)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組成。
(2)主要結構。
(3)主要功能。
四、免疫細胞。
1.t淋巴細胞。
(1)t淋巴細胞的表面標志。
(2)tcr-cd3復合物的組成及結構。
(3)t淋巴細胞亞群及功能。
(4)th細胞的亞型及其功能。
2.b淋巴細胞。
(1)b淋巴細胞的表面標志。
(2)bcr復合物的組成。
(3)b淋巴細胞亞群及其特征。
3.自然殺傷(nk)細胞。
(1)nk細胞的表面標志。
(2)nk細胞的受體。
(3)nk細胞的主要生物學功能。
4.抗原呈遞細胞。
(1)抗原呈遞細胞的概念。
(2)抗原呈遞細胞的種類。
(3)外源性抗原呈遞過程。
(4)內源性抗原呈遞過程。
五、免疫球蛋白。
1.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ig)。
(2)抗體(ab)。
2.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區(qū)。
(3)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
(4)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3.免疫球蛋白的類型。
(1)免疫球蛋白的同種型:類、亞類、型和亞型。
(2)免疫球蛋白的同種異型。
(3)免疫球蛋白的獨特型。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免疫球蛋白v區(qū)的功能。
(2)免疫球蛋白c區(qū)的功能。
5.各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的特性和功能。
(2)igm的特性和功能。
(3)iga的特性和功能。
(4)ige的特性和功能。
(5)igd的特性和功能。
6.抗體的制備。
(1)多克隆抗體。
(2)單克隆抗體。
(3)基因工程抗體。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五
課程教學改革是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微生物學是生物工程專業(yè)的必修專業(yè)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在高等教育面臨著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新形勢下,面對教學時數(shù)少,學生的.知識層次不齊、實驗能力較差的實際,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就生物工程專業(yè)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見解和設想.
作者:薛林貴李師翁唐德平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蘭州,730070刊名:微生物學通報istic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年,卷(期):33(3)分類號:q93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生物工程微生物學創(chuàng)新能力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六
前言。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主要是研究與醫(yī)學有關的病原生物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學的診斷方法和防治原則。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的任務是:
學習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熟悉常用儀器的性能與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術及主要儀器的操作。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包括:
(1)通過閱讀教材和資料,做好實驗前的準備——思考能力;(2)借助實驗器材或儀器正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動手能力;(3)運用理論知識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初步分析判斷——分析能力;(4)正確紀錄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撰寫合格的實驗報告——表達能力;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嚴肅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主動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要求與內容。
實驗一。
細菌的形態(tài)學觀察與革蘭氏染色。
[教學要求]。
1、掌握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
2、掌握革蘭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顯微鏡的使用,特別是油鏡的使用方法和保護方法;
4、熟悉革蘭氏染色的原理。[教學內容]。
1、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示教觀察);
2、講述顯微鏡油鏡的使用及保護;
3、講解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驟及操作注意事項。
4、學生操作:標本的革蘭氏染色。[教學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導學生操作。
實驗二細菌的接種與培養(yǎng)技術。
[教學要求]。
1、握細菌的特殊結構。
2、掌握常用的細菌接種方法和在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現(xiàn)象。
3、了解培養(yǎng)基的制備方法;[教學內容]。
1、講述常用培養(yǎng)基的制備原料及制備方法,常用的細菌接種方法。
2、講述細菌在液體、固體、半固體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現(xiàn)象。
3、細菌的特殊結構(示教);
4、學生操作:基礎培養(yǎng)基的制備方法及常用的細菌接種法。[教學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導學生操作。
實驗三細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對細菌的影響(綜合性實驗)。
[教學要求]。
1、掌握實驗室常用消毒和滅菌設備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細菌在自然界和人體的分布。[教學內容]。
1、講述熱力滅菌法,紫外線殺菌試驗,75%乙醇消毒試驗及藥敏試驗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導學生操作。
實驗四化膿性球菌、腸道桿菌的分離與鑒定(綜合性試驗)。
[教學要求]。
1、掌握腸道桿菌的分離鑒定程序,雙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結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化膿性細菌及腸道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特性。
3、熟悉血漿凝固酶實驗的原理、方法及結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試驗的原理、方法及結果判定。[教學內容]。
1、講述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化膿性細菌及腸道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特征。
2、講述腸道桿菌的分離鑒定程序,ss培養(yǎng)基分選腸道桿菌的原理,雙糖管的使用、原理、和結果判定。
3、示教ss培養(yǎng)基及雙糖管上腸道桿菌的生長現(xiàn)象。
4、簡介血漿凝固酶實驗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簡介玻片凝集試驗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學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導學生操作。
實驗五。
結核桿菌的形態(tài)學檢測[教學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性。
2、熟悉破傷風梭菌的芽胞、白喉桿菌的形態(tài)特征;[教學內容]。
1、講述破傷風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桿菌的排列方式和異染顆粒、結核桿菌的形態(tài)、染色性。
2、講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驟及操作注意事項。
3、學生操作:標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學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導學生操作。
實驗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教學要求]。
1、熟悉病毒形態(tài)與結構。
2、熟悉真菌的形態(tài)。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診斷與治療。
4、了解pcr技術診斷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學內容]。
1、講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
2、示教病毒的結構模型、真菌的形態(tài);
3、觀看教學錄像:乙型肝炎的診斷與治療、pcr技術診斷病毒感染性疾??;
口授、示教及觀看教學錄像。表1實驗項目名稱。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七
medical。
microbiology。
課程編碼:27a11713。
學分:
1.5。
課程類別:專業(yè)任選課。
計劃學時:24。
其中講課:24。
實驗或實踐:
適用專業(yè):生物技術專業(yè)。
參考書目:賈文祥主編,《醫(y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年。
課程的教學目的與任務。
主要闡述近年來醫(yī)學微生物學領域中有關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大量新進展資料,包括細菌耐藥性,正常菌群與微生態(tài)失調,醫(yī)院感染,新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疫苗,性傳播病原微生物,人獸共患病原微生物等,旨在開闊學生視野,關注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啟發(fā)研究思路。旨在增加信息量、拓寬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啟發(fā)研究思路,讓學生感受到醫(yī)學微生物學課程與現(xiàn)實的緊密關系。
課程的基本要求。
1、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基因組學和細胞微生物學的新進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組學、毒力島、細菌毒素、病原微生物感染與宿主細胞凋亡、抗病毒基因治療和核酸疫苗等。
2、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使學生了解新現(xiàn)與再現(xiàn)傳染病(如艾滋病、sars、瘋牛?。?、性傳播疾病和人畜共患?。ㄈ缣烤?、禽流感)的最新流行狀況和診、防、治措施,以及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
3、通過本課程讓學生認識科學地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保護人體微生態(tài)平衡。
各章節(jié)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及學時分配建議(含課內實驗)。
第一章。
建議學時:2。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微生物基因組的特點、分析方法及檢測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基因組的檢測技術。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和課下自學為輔。
[授。
課
內
容]。
§1.1。
微生物基因組的大小和結構。
§1.2。
微生物基因組序列的測定、拼接與分析。
§1.3。
微生物后基因組學研究技術。
§1.4。
微生物基因組序列測定的意義。
第二章。
細菌毒素。
建議學時:2。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常見細菌毒素的結構及作用機制,了解內毒素、超抗原在發(fā)病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脂多糖的作用機制。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
[授。
課
內
容]。
§2.1。
細菌毒素的結構及作用機制。
§2.2。
超抗原、脂多糖等細菌毒素在醫(yī)學上的應用。
內毒素。
脂多糖。
第三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與宿主細胞凋亡。
建議學時:2。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病原微生物感染與宿主細胞凋亡的關系,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制。
[教學重點與難點]。
細胞凋亡機制。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
[授。
課
內
容]。
§3.1。
細胞凋亡的概論。
§3.2。
病原菌毒力因子與宿主細胞凋亡。
§3.3。
重要病原菌感染與宿主細胞凋亡。
§3.4。
病毒感染與宿主細胞凋亡。
§3.5。
病原微生物誘發(fā)細胞凋亡的研究意義。
第四章。
細菌耐藥性。
建議學時:2。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細菌耐藥性的現(xiàn)狀和產生機制,如何正確地使用抗菌藥物,了解如何控制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和擴散。
[教學重點與難點]。
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機制。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
[授。
課
內
容]。
§4.1。
細菌耐藥性機制。
耐藥性概念及變遷。
耐藥性產生的生化機制。
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
§4.2。
耐藥性的控制策略。
第五章。
正常微生物群與微生態(tài)失調。
建議學時:2。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常見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在人體菌群平衡中的作用,了解菌種失調導致的疾病及防治措施。
[教學重點與難點]。
菌群失調的防治措施。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
[授。
課
內
容]。
§5.1。
微生態(tài)學基本概念、組成及生理作用。
§5.2。
微生態(tài)失調的分類、誘因。
§5.3。
臨床上常見的微生態(tài)失調。
§5.4。
微生態(tài)失調的防治措施。
第六章。
新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病原微生物。
建議學時:4。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新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病原微生物種類及在發(fā)病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sras冠狀病毒的致病機制。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
[授。
課
內
容]。
§6.1。
新現(xiàn)與再現(xiàn)病原微生物的概述。
新型人類皰疹病毒。
霍亂弧菌0139。
大腸埃希菌0157:h7。
sars冠狀病毒。
埃博拉病毒。
朊粒。
§6.2。
其他新現(xiàn)的微生物。
第七章。
醫(yī)院感染。
建議學時:4。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醫(yī)院感染的判斷標準、傳播途徑、危害及導致醫(y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體。
[教學重點與難點]。
醫(yī)院感染的特點及診斷。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為輔。
[授。
課
內
容]。
§7.1。
醫(yī)院感染概述。
醫(yī)院感染的判斷標準。
醫(yī)院感染的現(xiàn)狀及危害性。
常見病原體的微生態(tài)特征。
§7.2。
醫(y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體。
葡萄球菌屬。
腸球菌。
大腸埃希菌。
銅綠假單胞菌。
腸桿菌。
常見真菌。
§7.3。
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病機制。
醫(yī)院感染的來源。
醫(y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
病人的易感因素。
§7.4。
第八章。
臨床常見病原微生物。
建議學時:6。
[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臨床常見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學特征、致病性與免疫性及檢查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致病性與免疫性。
[授。
課
方
法]。
以課堂講授為主,課堂討論。
[授。
課
內
容]。
§8.1。
幽門螺桿菌。
基因結構與功能。
流行病學特征。
致病性與免疫性。
§8.2。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8.3。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基因結構與功能。
流行病學特征。
致病性與免疫性。
撰稿人:葛魯娜。
審核人:王世立。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案篇十八
《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是由醫(yī)學免疫學和醫(yī)學微生物學兩門獨立的學科合成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是醫(yī)科類各專業(yè)各層次學生必修的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也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高等醫(yī)學專科護理專業(yè)統(tǒng)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
醫(yī)學免疫學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抗原物質的種類、特性;以及機體免疫系統(tǒng)與抗原物質作用產生免疫應答的規(guī)律、免疫應答的生理和病理效應、免疫學技術應用等內容的一門學科。醫(yī)學免疫學從早期微生物學的抗感染免疫開始,現(xiàn)已發(fā)展為一門獨立學科,其研究領域也早已超出抗感染免疫范疇,而涉及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各個領域,如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只涉及基礎免疫學理論;臨床免疫學部分只涉及超敏反應有關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并力爭用所學知識去理解、聯(lián)系臨床問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其內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抗原物質、抵抗力、遺傳變異和培養(yǎng)條件、致病物質、所致疾病、致病機制和免疫性,以及傳染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原則等內容。本課程按系統(tǒng)可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其他微生物學三部分。而細菌學和病毒學又分為總論和各論??傉摬糠纸榻B微生物的共性,屬于基本知識,即重點內容。各論內容介紹各種微生物的個性。由于微生物的種類非常繁多,所以會感到微生物學的知識比較龐雜和零散,難以記憶。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按系統(tǒng)掌握重點內容,以總論部分內容為綱,將各論知識有機地串在總論知識的綱上,便于記憶。教師在輔導時也應注意聯(lián)系臨床病例幫助理解和記憶。
根據(jù)高等教育專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本門課程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介紹,同時也適當增加了學科進展方面的知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醫(yī)學免疫學和醫(yī)學微生物學都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踐。地方電大應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教學條件開設全部或選開部分實驗課程,使學員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標本,實際操作細菌標本的涂片染色以及基本的免疫學檢測,加深對微生物的感性認識和對免疫學理論的理解,為學習后期臨床醫(y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高等醫(yī)學護理專業(yè)教學計劃規(guī)定,《醫(yī)學免疫學和微生物學》課程為5學分,在第二學期開設。課內總學時為90學時,其中電視講課18學時,實驗27學時。學生應切實抓住時間,保證自學的學時數(shù),做好電視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和良好的考試成績。
和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同期開設的課程有人體生理學、醫(yī)用生物化學。這些課程均為本課程的基礎。第三、四學期開設的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和醫(yī)學遺傳學與本學科內容也有聯(lián)系。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某些概念及疾病的理解涉及上述相關課程的內容,可參考有關學科的教科書。
二、教學資源。
(一)文字材料。
由白惠卿、陳育民、安云慶主編,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第一篇免疫學共10章。其中1-5章為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按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的順序排列。6-7章介紹抗原系統(tǒng)。8-9章介紹免疫系統(tǒng)識別抗原物質后產生免疫應答的過程、規(guī)律及生理和病理效應。第10章介紹免疫學應用,主要包括免疫學防治和免疫學診斷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篇醫(yī)學微生物學共27章(章節(jié)序號與免疫學章節(jié)序號連續(xù)排列),按學科內容又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其他微生物學三部分。其中11-17章為細菌學總論,介紹細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消毒滅菌、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等有關細菌學的基本知識。18-23章是細菌學各論內容。24-27章是病毒學總論,介紹病毒學的基本知識,包括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感染與免疫、感染的防治和實驗室診斷等內容。28-32章介紹病毒學各論的內容。其他微生物的內容自33-37章,分別介紹了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真菌的基本知識。
該書是與主教材《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配套使用的輔導用書。全書37章與主教材編排相同,每章(“其他微生物學部分”測試題集中排在第37章后)均由重點難點內容、測試題和參考答案三部分組成。學生可在學習教材的同時學習輔導教材相應章節(jié),以便更好地抓住重點,理解難點,并通過課后練習和自測,加深理解,鞏固大綱要求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二)音像教材。
教學錄象:共18講。其中免疫學7講,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免疫學系安云慶教授主講;微生物學11講,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免疫學系陳海倫副教授主講。每講50分鐘。錄象內容是主講教師講授的本門學科重點內容。微生物學部分還包括一些形態(tài)學的圖片和照片,以增強感性認識。學生在看錄象教材之前,應先預習、自學教科書和學習指導中相關章節(jié)內容,課后應做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
(三)網(wǎng)上教學。
網(wǎng)上有與文字教材相對應的各章節(jié)輔導。每章主要包括學習建議、知識結構圖、概念簡釋、重點難點內容介紹、思考練習和參考答案等內容,分8次播出。第一次介紹概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1-2章)。第二次介紹免疫球蛋白(3章)。第三次抗原與hla(6-7章)。
第四次介紹免疫應答、超敏反應及免疫學應用(8-10章)。第五次醫(yī)學微生物概述(11-17章)。
第六次介紹微生物各論(18-23章,28-32章)。第七次介紹病毒學各論(24-27章)第八次介紹其他微生物(33-37章)。
三、教學安排。
本課程課內總學時為90。電視講課18學時,每周播出一講。電視復習課2學時。教學內容按照一學期18周,每周5學時進行安排。學生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自學時間。下表所列安排可供參考。
教學內容周電視課。
次(文字教。
材)。
第1-2章。
免疫學概述、免疫。
網(wǎng)上。
課后練習輔導網(wǎng)上。
輔導。
器官、免疫細胞免疫球蛋白補體系統(tǒng)細胞因子。
(1)沉淀反應:單擴散測免疫球蛋白含量(試劑盒)。
醫(yī)學免疫學第3章3第4章4第5章第6-7。
5章6。
第8-9章。
網(wǎng)上作業(yè)。
1(2)凝集試驗:間接凝集抑制試驗。
輔導測妊娠尿hcg(試劑盒)。
網(wǎng)上。
抗原、主要組織相。
輔導容性抗原系統(tǒng)醫(yī)學免疫學(3)elisa試驗:測血清乙肝表面抗。
與微生物學原(試劑盒)注:免疫應答、超敏反。
網(wǎng)上作業(yè)2或次日看結果應。
輔導第10章免疫學應用。
醫(yī)學微生物學(概述)微生物學概述細菌學實驗網(wǎng)上醫(yī)學免疫學。
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輔導與微生物學第11章(1)顯微鏡油鏡頭使用5作業(yè)3構10。
第12-13章。
細菌的生長、繁殖、代謝、遺傳與。
(2)細菌基本形態(tài)觀察(3)細菌特殊結構觀察。
變異第14章細菌的致病性12第15章抗菌免疫131。
4第16-17章第18-23章。
消毒與滅菌細菌學各論。
網(wǎng)上輔導6網(wǎng)上輔導7。
病毒學各論。
網(wǎng)上輔導。
教材第1733-37。
章
四、教學媒體播出及使用信息。
8其他微生物。
4(2)革蘭染色法。
(4)細菌培養(yǎng)性狀觀察:菌落類型、色素、溶血。
第24-1。
527章。
病毒學總論16。
第28-32章。
五、教學環(huán)節(jié)。
1.自學為主:本課程以自學為主。學員通過自學文字教材、收看電視課程或錄象、參加網(wǎng)上輔導、完成作業(yè)、參加實驗和小組討論等多種途徑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學習進度可參考教學安排表,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安排。
2.輔導:網(wǎng)上輔導分8次。同學們平時也可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進行答疑。教學點的面授輔導可以集中在實驗課時個別輔導或酌情安排集中輔導。
3.作業(yè):本課程安排作業(yè)4次。免疫學作業(yè)兩次,微生物學作業(yè)兩次。以作業(yè)本形式下發(fā)給每位學員。作業(yè)成績占本課程總成績的12%。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學生作業(yè),檢查作業(yè)的完成及批改情況。
4.實驗:各教學點可根據(jù)當?shù)貙嶋H條件選做4-5個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成績低于5分者不得參加本課程的期末考試。實驗指導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醫(yī)科統(tǒng)設課程實驗指導匯編》。
5.教學研討:本學期暫定一次網(wǎng)上教學研討,具體時間屆時在網(wǎng)上發(fā)布。
六、教學組織建議。
(一)自學。
遠程教育的學生以自學文字教材為主要學習形式。要學會讀書,書要反復讀,用心讀,才能理解、掌握。
(二)電視課。
1.受電視課程學時的限制,電視錄象課程每一講內容都高度凝練,信息量集中在最重要的內容上,不能涵蓋全部考核內容,也不像在課堂上講課會反復強調、重復所講內容。2.免疫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各種名詞、概念層出不窮,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都是極為陌生的。因此期望聽一講電視課程即能聽懂記住大部分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
3.由于本門課程的相關基礎課程如生理學、生物化學與本門課程同期開設,而關系密切的病理課程在后期開設,所以在學習中會遇到一些概念或疾病不易理解。看電視課主要是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印象。
(三)輔導。
教學點的輔導答疑可以在實驗課時進行個別輔導或酌情安排集中輔導。可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答疑式的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集中輔導的時間不宜超過總學時的1/3。
本課程輔導教學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雖是兩門學科,但免疫學是由研究病原微生物及抗傳染免疫發(fā)展起來并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免疫學的新理論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而日益更新,但本專業(yè)學生應著重基礎理論學習,并應注意聯(lián)系微生物學內容,將有助于理解免疫學理論。
2.微生物學是兼有形態(tài)學和機能學的課程,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等生物學性狀是為了解其致病機制,而最終目的是為臨床傳染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服務。因此,學習微生物學應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為核心,將形態(tài)和機能有機聯(lián)系,有助理解和記憶種類龐雜的各種病原微生物。
3.免疫學和微生物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并和臨床有密切聯(lián)系。因此學習中應注意聯(lián)系臨床病例,學會用所學的免疫學和微生物學知識解決臨床的實踐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原微生物又可引起多種臨床疾病。因此必須通過歸納的方法,建立整體觀念,從整體認識疾病的角度去歸納可能的各種病原微生物。
5.在掌握病原微生物共性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而每種微生物都有其形態(tài)、培養(yǎng)、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診斷、預防、治療等諸多方面的特點,令人難以記憶。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分門別類地按系統(tǒng)去掌握共性。在此基礎上,再去記憶個別重點微生物的特殊之處。要注意抓綱舉目。綱目即共性,屬于總論部分的內容,可用其為線索將各論不同細菌的特點即個性串聯(lián)在一起,萬不可雜亂無章地、零散地記憶。
電視課應以學生在家里或在教學點收看為主,在輔導課上可以結合電視課中的內容組織教學和答疑活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00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