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2 14:08:15
2023年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5篇)
時間:2023-01-12 14:08:15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篇一

一、名詞解釋

1.微生物 2。微生物學

二、填空題:

1.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鋒利的雙刃劍,它們在給人類帶來____的同時也帶來______。

2.1347年的一場由________引起的瘟疫幾乎摧毀了整個歐洲,有1/3的人(約2 500萬人)死于這場災難。

3.2003年sars在我國一些地區(qū)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嚴重地被打亂,這是因為sars有很強的傳染性,它是由一種新型的________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_______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的病毒、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具__細胞結構的真細菌、古生菌;具_____ 細胞結構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5.著名的微生物學家roger stanier提出,確定微生物學領域不應只是根據(jù)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應該根據(jù)有別于動、植物的____。

6.重點研究微生物與寄主細胞相互關系的新型學科領域,稱為____。

7.公元6世紀(北魏時期),我國賈思勰的巨著“____”詳細地記載了制曲、釀酒、制醬和釀醋等工藝。

8.19世紀中期,以法國的____和德國的_____為代表的科學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敗發(fā)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離、培養(yǎng)、接種和滅菌等一系列獨特的微生物技術,從而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同時開辟了醫(yī)學和工業(yè)微生物學等分支學科。_____和 ____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9.20世紀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學的____、_____等技術的滲透和應用的拓寬及發(fā)展,動、植物細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樣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離、培養(yǎng)和在發(fā)酵罐中進行生產(chǎn)。10.目前已經(jīng)完成基因組測序的3大類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及____。而隨著基因組作圖測序方法的不斷進步與完善,基因組研究將成為一種常規(guī)的研究方法,為從本質上認識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將產(chǎn)生質的飛躍。

三、選擇題:

1.當今,一種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a、鼠疫

b、天花

c、艾滋病(aids)

d、霍亂

2.微生物在整個生物界的分類地位,無論是五界系統(tǒng),還是三域(doman)系統(tǒng),微生物都占據(jù)了()的“席位”。

a、少數(shù)

b、非常少數(shù)

c、不太多

d、絕大多數(shù)

3.微生物學的不斷發(fā)展,已形成了基礎微生物學和應用微生物學,它又可分為()的分支學科。

a、幾個不同

b、少數(shù)有差別

c、許多不同

d、4個不同 4.公元9世紀到10世紀我國已發(fā)明()。

a、曲蘗釀酒

b、用鼻菌法種痘

c、烘制面包

d、釀制果酒

5、安東·列文虎克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倍,利用這種顯微鏡,他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

a、50~300

b、10左右

c、2~20

d、500~1 000 6.據(jù)有關統(tǒng)計表明,20世紀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中,從事微生物問題研究的就占了()。

a、1/10

b、2/3

c、1/20

d、1/3 7.巴斯德為了否定“自生說”,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試驗,其中著名的()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中確實含有微生物,它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

a、厭氧試驗

b、滅菌試驗

c、曲頸瓶試驗

d、菌種分離試驗

8.柯赫提出了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

a、巴斯德原則

b、柯赫原則

c、菌種原則

d、免疫原理

9.微生物基因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與人類某些遺傳疾病相類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這些微生物作為()來研究這些基因的功能,為認識龐大的人類基因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貢獻。

a、模式生物

b、受體

c、供體

d、突變材料

10.我國學者湯飛凡教授的()分離和確證的研究成果,是一項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

a、鼠疫桿菌

b、沙眼病原體

c、結核桿菌

d、天花病毒

四、是非題:

1、微生物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員,有了它們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質進行循環(huán),否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將無法繁衍下去。()

2.由于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基因治療和基因工程藥物的產(chǎn)生,許多已被征服的傳染病,例如:肺結核、瘧疾、霍亂、天花等,不可能有“卷土重來”之勢。()3.當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細菌都是肉眼看不見的。()

4.微生物學家要獲得微生物的純種,通常要首先從微生物群體中分離出所需的純種,然后還要進行培養(yǎng),因此研究微生物一般要使用特殊的技術,例如:消毒滅菌和培養(yǎng)基的應用等,這也是微生物學有別于動、植物學的。()

5.巴斯德不僅用曲頸瓶實驗證明微生物非自然發(fā)生,推翻了爭論已久的“自生說”,而且做了許多其他重大貢獻,例如:證明乳酸發(fā)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首次制成狂犬疫苗,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

6.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原生動物學、微生物分類學、發(fā)酵工程、細胞工程、遺傳工程、基因工程、工業(yè)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醫(y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等,都是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

7.微生物學的建立雖然比高等動、植物學晚,但發(fā)展卻十分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動、植物結構的復雜性及技術方法的限制而相對發(fā)展緩慢,特別是人類遺傳學的限制大。()8.微生物學與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以及其他學科匯合,使微生物學全面進入分子研究水平,并產(chǎn)生了其分支學科“分子微生物學”。()

9,在基因工程的帶動下,傳統(tǒng)的微生物發(fā)酵工業(yè)已從多方面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成為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10.dna重組技術和遺傳工程的出現(xiàn),才導致了微生物學的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包括質粒載體、限制性內切酶、連接酶、反轉錄酶等。()

11、微生物構成了自然界許多食物鏈的基礎。()

12、所有生物采用的命名系統(tǒng)均是由柯赫提出來的。()

13、細菌是缺少真正細胞核的原核生物。()

14、由微生物活動引起的疾病,稱之為生理疾病。()

五、問答題:

1、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點?

2.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與微生物的關系。

3.為什么說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緒論(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微生物:是一群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單細胞或簡單多細胞、甚或是沒有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統(tǒng)稱。

微生物學: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

二、填空題:

1.巨大利益

“殘忍’’的破壞

2.鼠疫桿菌

3.病毒

4.無

原核

真核

5.研究技術

6.細胞微生物學

7.齊民要術

8.巴斯德

柯赫

巴斯德

柯赫

9.消毒滅菌

分離培養(yǎng)

10.模式微生物

特殊微生物

醫(yī)用微生物

三、選擇題

1.c 2.d 3.c 4.d 5. a 6.d 7.c 8.b 9.a(chǎn) 10.b

四、是非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問答題

1、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點? 答:1.個體微小、結構簡單

2.吸收多,轉化快 3.生長旺,繁殖快 4.適應強、易變異 5.分布廣,種類多

2.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重要性,可以從它們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極大的危害兩方面進行分析。能夠例舉: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維生素及酶等重要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質進行循環(huán),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員;過去瘟疫的流行,現(xiàn)在一些病原體正在全球蔓延,許多已被征服的傳染病也有“卷土重來”之勢;食品的腐敗等等具體事例說明。3. 這是由于巴斯德和柯赫為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巴斯德徹底否定了“自然發(fā)生”學說;發(fā)現(xiàn)將病原菌減毒可誘發(fā)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進行預防接種;證實發(fā)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創(chuàng)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對病原細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證實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發(fā)現(xiàn)了 3 肺結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柯赫原則,創(chuàng)建了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技術等。

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篇二

緒 論

【知識要點】

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2.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三界八類的特點;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概念。3.了解微生物與人類和其他生物的關系;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研究范疇、發(fā)展簡史和現(xiàn)狀。

【課程內容】

第一節(jié) 微生物與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種類與分布

二、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微生物學和醫(yī)學微生物學

一、微生物學

二、醫(yī)學微生物學

第三節(jié) 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

一、微生物學經(jīng)驗時期

二、實驗微生物學時期

三、現(xiàn)代微生物學時期

【應試習題】

一、名詞解釋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2.醫(y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3.病毒界(非細胞型微生物)

4.原核生物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5.真菌界(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6.條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7.細菌

二、填空題

1.微生物按細胞結構特點,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屬___________界;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屬____________界;___________________型微生物,屬____________________界。2.屬于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統(tǒng)稱為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3.細菌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三、單選題

(一)a型題:每題備有5個答案,請選出一個最佳答案。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

所有微生物共同具有的一條是

a.個體微小(肉眼看不見)b.結構簡單(單細胞或非細胞)c.分布廣泛

d.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 e.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

2.不屬于...

原核生物界的微生物是 a.細菌

b.病毒

c.支原體

d.立克次體

e.衣原體 3.屬于真菌界的微生物是

a.螺旋體

b.放線菌

c.新生隱球菌

d.細菌

e.立克次體

4.屬于真菌界的微生物是

a.銅綠假單胞菌

b.衣氏放線菌

c.白假絲酵母菌

d.立克次體

e.肺炎支原體

5.屬于病毒界的微生物(非細胞型微生物)是

a.鉤端螺旋體

b.沙眼衣原體

c.霍亂弧菌

d.白假絲酵母菌

e.以上均不是

6.創(chuàng)用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細菌的科學家是

a.jerney

b.jenner

c.koch

d.pastuer

e.fleming 7.下列哪種微生物不屬于...原核生物界微生物

a.細菌

b.放線菌

c.立克次體

d.螺旋體

e.病毒 8.屬于真菌界的微生物是

a.葡萄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腦膜炎奈瑟菌

d.紅色毛癬菌

e.肺炎鏈球菌

9.細菌屬于原核生物界微生物的主要依據(jù)是

a.含有rna和dna兩種核酸

b.僅有原始核質,無核膜及核仁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細胞壁

e.對抗生素敏感 10.關于微生物的特征錯誤..的一項是 a.體積微小

b.結構簡單

c.肉眼看不見

d.須借助光鏡或電鏡放大后觀察

e.必須放大數(shù)萬倍才能觀察到 11.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中能生長繁殖的微生物是

a.細菌

b.朊粒

c.梅毒螺旋體

d.衣原體

e.病毒 12.僅含有一種核酸的微生物是

a.細菌

b.朊粒

c.梅毒螺旋體

d.衣原體

e.病毒 13.古細菌以其____與其他原核細胞微生物和真核細胞微生物截然不同。

a.環(huán)狀裸dna

b.5rsrna序列 c.16rsrna序列 d.18rsrna序列

e.28rsr序列 14.1993年______等開創(chuàng)的核酸疫苗被譽為疫苗學的新紀元,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a.walter reed b.a(chǎn)lexander fleming c.montagnier d.prusiner

e.ulmer 15.首先觀察到微生物的學者是

a.呂文虎克

b.巴斯德

c.郭霍

d.李斯特

e.伊萬諾夫斯基 16.第一個發(fā)現(xiàn)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的學者是

a.呂文虎克

b.巴斯德

c.郭霍

d.李斯特

e.伊萬諾夫斯基 17.第一個發(fā)現(xiàn)青霉素的學者是

g

g

r

(二)b型題:在以下每道試題中,為每個題選出一個最佳答案。每項備選答案可選用一次或幾次,或一次也不選用。

a.細菌

b.朊粒

c.梅毒螺旋體

d.衣原體

e.病毒 1.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中能生長繁殖的微生物是

2.僅含有一種核酸的微生物是 3.尚未發(fā)現(xiàn)任何核酸成分的微生物

(三)c型題:每題備有4個答案,請選出一個正確答案。a.leeuwenhoek b.koch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不是 1.首先觀察到微生物的是

2.創(chuàng)用了固體培養(yǎng)基和細菌染色技術的是

a.jenner b.pasture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不是 3.發(fā)明牛痘苗預防天花的是

4.首先證實了有機物的發(fā)酵與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是 a.fleming b.prusinere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不是

5.首先從感染了羊瘙癢病的鼠腦中分離出傳染性蛋白分子朊粒的科學家是 6.發(fā)現(xiàn)第一個病毒(煙草花葉病病毒)的科學家是

四、多選題(x型題):每題備有5個答案,請選出2~5個正確答案,錯選、多選、少選或不選均不得分。

1.下列屬于病毒界(非細胞型微生物)的有

a.支原體

b.立克次體

c.病毒

d.螺旋體

e.朊粒

2.古生菌代表一類細胞結構更原始的微生物,下列屬于古生菌的有

a.產(chǎn)甲烷細菌

b.極端嗜鹽菌

c.嗜熱嗜酸菌

d.支原體

e.衣原體 3.________被公認為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a.琴納

b.巴斯德

c.弗萊明

d.郭霍

e.伊凡諾夫斯基

五、問答題 1.什么是微生物,分為幾類,各有何特點?

2.真菌界(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生物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和病毒界(非細胞型)微生物有何區(qū)別?

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篇三

一、選擇題 a型題

1.不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細菌b.病毒c.支原體d.立克次體e.衣原體 2.屬于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螺旋體b.放線菌c.真菌d.細菌e.立克次體 3.下列哪項不是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a.個體微小b.種類繁多c.分布廣泛d.可無致病性e.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 4.屬于非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真菌b.噬菌體c.支原體d.立克次體e.衣原體

5.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與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根本區(qū)別是

a.單細胞b.有細胞壁c.僅有原始核結構,無核膜和核仁等d.對抗生素敏感e.繁殖方式 6.非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體b.放線菌c.衣原體d.細菌e.以上都不是

7.下列對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結構的描述中,正確的一項是 a.有細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b.有細胞膜且含有膽固醇

c.含有線粒體、內質網(wǎng)、溶酶體等細胞器 d.細胞核內含染色體遺傳物質 e.無核膜,核質為裸露環(huán)狀dna 8.最先創(chuàng)用固體培養(yǎng)基將細菌進行培養(yǎng)的科學家是 a.法國的巴斯德b.德國的柯霍c.俄國的伊凡諾夫斯基 d.英國的李斯特e.荷蘭的列文虎克

9.下列哪種不屬于1973年以來發(fā)現(xiàn)的感染人類的新病原 a.嗜肺軍團菌b.幽門螺桿菌c.埃博拉病毒d.傷寒桿菌e.阮粒

10.關于在微生物學發(fā)展史上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及其所作出的貢獻,下列哪項敘述是錯誤的

a.巴斯德首次研制出狂犬病疫苗b.柯霍先后分離出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 c.伊凡諾夫斯基發(fā)現(xiàn)煙草花葉病毒d.琴納分離出天花病毒 e.弗萊明發(fā)現(xiàn)青霉菌產(chǎn)物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11.嚴格說來,結核分枝桿菌在分類上屬于

a.放線菌b.衣原體c.支原體d.螺旋體e.立克次體 12.下列哪種病原體不含有核酸

a.朊粒b.小病毒b19 c.巴爾通氏體d.伯氏疏螺旋體e.漢坦病毒 13.導致機體免疫系統(tǒng)致死性破壞的病原體是

-1 14.誰首次分離出黃熱病毒

jenner paseur kock reed der fleming 15.用自制的顯微鏡第一次觀察到微生物的是

jenner paseur kock reed van leeuwenhoek 16.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是

jenner paseur reed van leeuwenhoek 17.下述屬于真菌的原核細胞生物是

a.產(chǎn)甲烷細菌b.極端嗜鹽菌c.熱嗜酸菌d.藍綠藻e.放線菌 18.有完整細胞核的微生物是

a.真菌b.放線菌c.衣原體d.立克次體e.細菌 19.由微生物引起有機物發(fā)酵和腐敗的證明人是 a.巴斯德b.柯霍c.列文虎克d.李斯特e.琴納 20.首先創(chuàng)用了無菌操作技術的是

a柯霍b.琴納c.巴斯德d.列文虎克e.李斯特

21.用固體培養(yǎng)基成功分離出大多數(shù)傳染病病原菌的是 a.琴納b.柯霍c.巴斯德d.李斯特e.列文虎克 22.首先分離培養(yǎng)出結核分枝桿菌的是

a.伊凡諾夫斯基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 23.首先使用牛痘苗預防天花的是

a.琴納b.列文虎克c.巴斯德d.李斯特e.柯霍 x型題

1.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噬菌體b.寄生蟲c.支原體d.立克次體e.衣原體 2.屬于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螺旋體b.放線菌c.真菌d.細菌e.寄生蟲 3.屬于非細胞型微生物的是

a.真菌b.噬菌體c.動物病毒d.立克次體e.衣原體 4.下列屬于1973年以來發(fā)現(xiàn)的新病原的是

a.輪狀病毒b.幽門螺桿菌c.埃博拉病毒d.結核桿菌e.阮粒 5.下列對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結構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有含肽聚糖的細胞壁 b.能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c.含有線粒體、內質網(wǎng)、溶酶體等細胞器 d.細胞核內含染色體遺傳物質 e.無核膜,核質為裸露環(huán)狀dna 6.屬于單細胞原生動物的寄生蟲是

a.溶組織內阿米巴b.杜氏利什曼原蟲c.陰道毛滴蟲 d.華支睪吸蟲e.剛地弓形蟲 7.被認為是微生物學奠基人的是

jenner paseur koch van leeuwenhoek

二、填空題

1.微生物包括、和等三類。2.按細胞結構可將微生物分為、、三種類型。3.醫(yī)學微生物學包括醫(yī)學細菌學、和。

4.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包括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和,共6類微生物。5.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是和;病毒的發(fā)現(xiàn)者是。

三、名詞解釋

1.微生物2.原核細胞3.真核細胞4.原核細胞型微生物5.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6.正常菌群(normal flora)7.條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8.機會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9.醫(y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

四、問答題

1.舉例說明微生物的分類。

2.列表比較真核細胞型、原核細胞型和非細胞型三大類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3.簡述真核細胞型微生物與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不同。4.病毒與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區(qū)別? 5.louis pasteur 的主要功績是什么? 6.robert koch的主要功績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a型題:1.b 2.c 3.e 4.b 5.c 6.e 7.e 8.b 9.d 10.d 11.a 12.a 13.c 14.d 15.e 16.b 17.e 18.d 19.a 20.e 21.b 22.e 23.a x型題:

二、填空題

1.病毒、細菌、真菌2.非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3.醫(yī)學病毒學、醫(yī)學真菌學4.螺旋體、 pasteur、robert koch、伊凡諾夫斯基。

三、名詞解釋

1.微生物:是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種類眾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2.原核細胞:無細胞核和細胞器,是最原始的一類細胞。

3.真核細胞:具有細胞核、核仁和完整的細胞器,是一類高度進化的細胞。4.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及核

仁,核質呈單一裸露dna,不與組蛋白結合。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 體、螺旋體、放線菌都屬于此類微生物。

5.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完整的核膜,核內有核仁,dna 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多條染色體,細胞質有多種細胞器。真菌和原生動物屬于此 類。

6.正常菌群:指人體體表及胃腸道、呼吸道等與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表面棲 居的細菌數(shù)量相當于人體細胞的10倍。些微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和人形成 共生關系。許多微生物對人不僅無害,而且有益。通常把這些在人體各部位經(jīng) 常寄居而對人體無害的細菌稱為正常菌群。

7.條件致病菌:指正常菌群在機體健康或正常情況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 低下時才導致疾病,這類微生物稱為條件致病菌。

8.機會致病菌:即條件致病菌,是指正常菌群在機體健康或正常情況下不致 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時才導致疾病的微生物。

9.醫(y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感染與免疫機制和特異 性診斷與防治等知識,以控制、消滅傳染病和免疫性疾病的科學。

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篇四

第一章 緒論

一、微生物和你

當你清晨起床后,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喝一杯可口的酸奶,品嘗著美味的面包或饅頭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開始享受到了微生物給你帶來的恩惠;當你因患感冒或其他某些疾病而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經(jīng)受病痛的折磨時,那便是有害的微生物侵蝕了你的身體;但當白衣護士給你服用(或注射)抗生素類藥物,使你很快恢復了健康時,你得感謝微生物給你帶來的福音,因為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奉獻”。然而,如果高劑量的某種抗生素注入到你的體內后,效果甚微或者甚至毫無效果,你可曾想到這也是微生物的惡作劇--病原微生物對藥物產(chǎn)生了抗性。這時醫(yī)生只好嘗試用其他藥物,這些藥物又有待于微生物學家和其它科學家去研究、開發(fā)……。

可以說,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鋒利的雙刃劍,它們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殘忍”的破壞。它給人類帶來的利益不僅是享受,而且實際上涉及到人類的生存。在這本書中你們將讀到微生物在許多重要產(chǎn)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維生素、酶等重要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見第十五章),同時也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員,有了它們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質進行循環(huán)(見第十一章),否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將無法繁衍下去。此外,你在第十章還將會看到以基因工程為代表的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對人類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然而,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面--微生物的“殘忍”性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1347年的一場由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瘟疫幾乎摧毀了整個歐洲,有1/3 的人(約2500萬人)死于這場災難,在此后的80年間,這種疾病一再肆虐,實際上消滅了大約75%的歐洲人口,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場災難甚至改變了歐洲文化。我國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極高。今天,一種新的瘟疫--艾滋病(aids)也正在全球蔓延;癌癥也正威脅著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許多已被征服的傳染病(如肺結核、虐疾、霍亂等)也有“卷土重來 ”之勢。據(jù)1999年8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有18.6億人(相當于全球人口的32 %)患結核病。隨著環(huán)境的污染日趨嚴重,一些以前從未見過的新的疾病(如軍團病、埃博拉病毒病、霍亂0139新菌型、0157以及瘋牛病等)又給人類帶來了新的威脅。因此,你--未來的微生物學家或其他科學家任重道遠。正確地使用微生物這把雙刃劍,造福于人類是我們學習和應用微生物學的目的,也是每一個微生物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微生物科學

1.研究對象及分類地位

微生物研究作為一門科學--微生物學,比動物學、植物學要晚得多,至今不過100多年的 歷史。因為微生物太小,需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他們,因此微生物學(microbiology)一般定義為研究肉眼難以看清的稱之為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的科學。這些微小生物包括:無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的病毒、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骯病毒);具原核細胞結構的真細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細胞結構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數(shù)成員是肉眼可見的,例如近年來發(fā)現(xiàn)有的細菌是肉眼可見的:1993年正式確定為細菌的epulopiscium fishelsoni以及1998年報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見第二章),均為肉眼可見的細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學的定義是指一般的概念,是歷史的沿革,也仍為今天所適用。

但也有的微生物學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著名的微生物學家roger stanier提出,確定微生物學領域不應只是根據(jù)其大小,而且也應該根據(jù)有別于動、植物的研究技術。微生物學家通常要首先從群體中分離出特殊的微生物純種,然后還要進行培養(yǎng),因此研究微生物要使用特殊的技術,例如消毒滅菌和培養(yǎng)基的應用等,這對成功地分離和生長微生物是必須的,也是有別于動、植物的。由于微生物的極其多樣性以及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個體小、繁殖快、分布廣等)使其在整個生命科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1969年whittaker提出的五界系統(tǒng),還是1977年woese提出的三域(domain)系統(tǒng)(見第12章),微生物都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的“席位”,分別為3/5 和2/3強。這是微生物在整個生物界的分類地位。在本章的后部分我們還將討論微生物及微生物學對整個生命科學作出的巨大貢獻及其生物學地位。

2.研究內容及分科

那么微生物學具體的研究內容是什么呢? 總的來說,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以及微生物的進化、分類、生態(tài)等生命活動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隨著微生物學的不斷發(fā)展,已形成了基礎微生物學和應用微生物學,又可分為許多不同的分支學科,并還在不斷地形成新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其主要的分科見圖1-1。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分子微生物學”;重點研究微生物與寄主細胞相互關系的新型學科領域--細胞微生物學(cellular microbiology)以及伴隨人類基因組計劃興起的微生物基因組學等分支學科和新型領域的興起標志著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正以新的姿態(tài)邁入21世紀。

三、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和微生物學的發(fā)展 1.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

在人們真正看到微生物之前,實際上已經(jīng)猜想或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甚至人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應用它們。我國勞動人民已很早就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應用微生物的少數(shù)國家之一。據(jù)考古學推測,我國在8000年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曲蘗釀酒了,4000多年前我國釀酒已十分普遍,而且當時的埃及人也已學會烘制面包和釀制果酒,2500年前我國人民已發(fā)明釀醬、醋,知道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公元六世紀(北魏時期),我國賈思勰的巨著“齊民要術”詳細地記載了制曲、釀酒、制醬和釀醋等工藝。公元九世紀到十世紀我國已發(fā)明用鼻苗法種痘,用細菌浸出法開采銅。到了16世紀,toro才明確提出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見的生物(living creatures)引起的。我國明末(1641年)醫(yī)生吳又可也提出“戾氣”學說,認為傳染病的病因是一種看不見的“戾氣”,其傳播途徑以口、鼻為主。

但是真正看見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個人是荷蘭商人安東·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 k, 1632~1723)(圖1-2),但他的最大貢獻不是在商界而是他利用自制的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世界(當時被稱之為微小動物),他的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50~300倍,構造很簡單,僅有一個透鏡安裝在兩片金屬薄片的中間,在透鏡前面有一根金屬短棒,在棒的尖端擱上需要觀察的樣品,通過調焦螺旋調節(jié)焦距。利用這種顯微鏡,列文虎克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 物。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由于他的劃時代貢獻,168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圖1-2 列文虎克(1632~1723)2.微生物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著各國學者去研究、探索,推動著微生物學的 建立和發(fā)展,表1-1列出了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學發(fā)展中的重要事件 時 間

重 大 事 件

1857

巴斯德證明乳酸發(fā)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861

巴斯德用曲頸瓶實驗證明微生物非自然發(fā)生,推翻了爭論已久的“自生說” 1864

巴斯德建立巴氏消毒法

1867

lister創(chuàng)立了消毒外科,并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石炭酸消毒試驗 1867~1877 柯赫證明炭疽病由類疽桿菌引起

1881

柯赫等首創(chuàng)用明膠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細菌,巴斯德制備了炭疽菌苗 1882

柯赫*發(fā)現(xiàn)結核桿菌 1884

koch*氏法則首次發(fā)表;metchnikoff*闡述吞噬作用;建立高壓蒸氣滅菌和革蘭氏染色法

1885

巴斯德研究狂犬疫苗成功,開創(chuàng)了免疫學 1887

pichard petri發(fā)明了雙層培養(yǎng)皿 1888

beijerinck首次分離根瘤菌

1890

von behring*制備抗毒素治療白喉和破傷風 1891

sternberg與巴斯德同時發(fā)現(xiàn)了肺炎球菌

1892

ivanowsky提供煙草花葉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證據(jù);winogradsky發(fā)現(xiàn)硫循環(huán) 1897

buchner用無細胞存在的酵母菌抽提液對葡萄糖進行酒精發(fā)酵成功 1899

ross*證實瘧疾病原菌由蚊子傳播

1909~1910 ricketts發(fā)現(xiàn)立克次氏體;ehrlich*首次合成了治療梅毒的化學治療劑 1928

griffith發(fā)現(xiàn)細菌轉化 1929

fleming*發(fā)現(xiàn)青霉素

1935

stanley*首次提純了煙草花葉病毒,并獲得了它的“蛋白質結晶” 1943

luria*和delbrück*用波動試驗證明細菌噬菌體的抗性是基因自發(fā)突變所致chain*和florey*形成青霉素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工藝

1944

avery*等證實轉化過程中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waksman發(fā)現(xiàn)鏈霉素 1946~1947 lederberg*和tatum發(fā)現(xiàn)細菌的接合現(xiàn)象、基因連鎖現(xiàn)象

1949

enders*、robbins和weller在非神經(jīng)的組織培養(yǎng)中,培養(yǎng)脊髓灰質炎病毒成功

1952

hershey*和chase發(fā)現(xiàn)噬菌體將dna注入宿主細胞lederberg*發(fā)明了影印培養(yǎng)法zinder和lederberg發(fā)現(xiàn)普遍性轉導

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 1956

umbarger發(fā)現(xiàn)反饋阻遏現(xiàn)象

1961

jacob和monod提出基因調節(jié)的操縱子模型

1961~1966 holley*、nirenberg*、khorana*等闡明遺傳密碼 1969

edelman*測定了抗體蛋白分子的一級結構

1970~1972 arber*、smith*和nathans*發(fā)現(xiàn)并提純了限制性內切酶temin和baltimore發(fā)現(xiàn)反轉錄酶

1973

ames建立細菌測定法檢測致癌物cohen等首次將重組質粒轉入大腸桿菌成功

1975

kohler和milstein建立生產(chǎn)單克隆抗體技術

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細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類群sanger*首次對×174噬菌體dna進行了全序列分析

1982~1983 cech*和altman*發(fā)現(xiàn)具催化活性的rna(ribozyme)mcclintock*發(fā)現(xiàn)的轉座因子獲得公認prusiner*發(fā)現(xiàn)朊病毒(prion)1983~1984 gallo和montagnier分離和鑒定人免疫缺陷病毒mullis*建立pcr技術 1988

deisenhofer等發(fā)現(xiàn)并研究細菌的光合色素 1989

bishop*和varmus*發(fā)現(xiàn)癌基因

1995

第一個獨立生活的細菌(流感嗜血桿菌)全基團組序列測定完成 1996

第一個自養(yǎng)生活的古生菌基因組測定完成 1997

第一個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組測序完成 *為諾貝爾獎獲得者

從表1-1列出的重大事件中,其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人就有30位獲得諾貝爾獎,據(jù)有關統(tǒng)計表明,20世紀諾貝爾獎(生理和醫(yī)學)獲得者中,從事微生物問題研究的就占了1/3,這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微生物學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可見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對整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的重大作用和貢獻。

3.微生物學發(fā)展的奠基者

繼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間,微生物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態(tài)描述和分門別類的階段。直到19世紀中期,以法國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德國的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為代表的科學家才將微生物的研究從形態(tài)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階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敗發(fā)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離、培養(yǎng)、接種和滅菌等一系列獨特的微生物技術,從而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同時開辟了醫(yī)學和工業(yè)微生物等分支學科。巴期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1)巴斯德

巴斯德(圖1-3)原是化學家,曾在化學上作出過重要的貢獻,后來轉向微生物學研究領域,為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

圖1-3 巴斯德(1822-1895)

(1)徹底否定了“自然發(fā)生”學說

“自生說”是一個古老的學說,認為一切生物是自然發(fā)生的。到了17世紀,雖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活循環(huán),使“自生說”逐漸軟弱,但是由于技術問題,如何證實微生物不是自然發(fā)生的仍然是一個難題,這不僅是“自生說”的一個頑固陣地,同時也是人們正確認識微生物生命活動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試驗,其中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確實含有微生物,它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巴斯德自制了一個具有細長而彎曲的頸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機物水浸液(圖1-4),經(jīng)加熱滅菌后,瓶內可一直保持無菌狀態(tài),有機物不發(fā)生腐敗,因為彎曲的瓶頸阻擋了外面空氣中微生物直達有機物浸液內,一旦將瓶頸打斷,瓶內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機質發(fā)生腐敗。巴斯德的實驗徹底否定了“自生說”,并從此建立了病原學說,推動了微生物學的發(fā)展。

圖1-4 曲頸瓶試驗裝置

(2)免疫學--預防接種

jenner雖然早在1798年發(fā)明了種痘法可預防天花,但卻不了解這個免疫過程的基本機制,因此,這個發(fā)現(xiàn)沒能獲得繼續(xù)發(fā)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雞霍亂,發(fā)現(xiàn)將病原菌減毒可誘發(fā)免疫性,以預防雞霍亂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證實其免疫學說,為人類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貢獻。

(3)證實發(fā)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酒精發(fā)酵是一個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過程還是一個純粹的化學反應過程,曾是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問題。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說”的基礎上,認為一切發(fā)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關。經(jīng)不斷地努力,巴斯德終于分離到了許多引起發(fā)酵的微生物,并證實酒精發(fā)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此外,巴斯德還發(fā)現(xiàn)乳酸發(fā)酵、醋酸發(fā)酵和丁酸發(fā)酵都是不同細菌所引起的。為進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礎。

(4)其他貢獻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種消毒法)和家蠶軟化病問題的解決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貢獻,他不僅在實踐上解決了當時法國酒變質和家蠶軟化病的實際問題,而且也推動了微生物病原學說發(fā)展,并深刻影響醫(yī)學的發(fā)展。

2).柯赫

柯赫(圖1-5)是著名的細菌學家,由于他曾經(jīng)是一名醫(yī)生,因此對病原細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具體證實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發(fā)現(xiàn)了肺結核病的病原菌,這是當時死亡率極高的傳染性疾病,因此柯赫獲得了諾貝爾獎。

(3)提出了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柯赫原則。由于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自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成了發(fā)現(xiàn)病原菌的黃金時代,所發(fā)現(xiàn)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不下百余種,其中還包括植物病原細菌。

圖1-5 柯赫(1843-1910)

柯赫除了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偉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更是為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技術包括:

(1)用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技術,這是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前體,這項技術一直沿用至今。

(2)配制培養(yǎng)基(見第四章)。也是當今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技術之一。這二項技術不僅是具有微生物學研究特色的重要技術,而且也為當今動植物細胞的培養(yǎng)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巴斯德和柯赫的杰出工作,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并出現(xiàn)以他們?yōu)榇矶⒌母鞣种W科,例如細菌學(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術(),免疫學(巴斯德、metchnikoff, behring, 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學(beijernck winogradsky等)、病毒學(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bary, berkeley等)、釀造學(hensen, jorgensen等)以及化學治療法(ehrlish等)等。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日趨豐富,使微生物學發(fā)展更加迅速。

四、20世紀的微生物學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微生物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jīng)形成,并進行著自身的發(fā)展。但在20世紀早期還未與生物學的主流相匯合。當時大多數(shù)生物學家的研究興趣是有關高等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生態(tài)學、繁殖和發(fā)育、遺傳以及進化等;而微生物學家更關心的是感染 疾病的因子、免疫、尋找新的化學治療藥物以及微生物代謝等。到了20世紀40年代,隨著生物學的發(fā)展,許多生物學難以解決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遺傳學上的爭論問題,使得微生物這樣一種簡單而又具完整生命活動的小生物成了生物學研究的“明星”,微生物學很快與生物學主流匯合,并被推到了整個生命科學發(fā)展的前沿,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在生命科學的發(fā)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多學科交叉促進微生物學全面發(fā)展

微生物學走出了獨自發(fā)展,以應用為主的狹窄研究范圍,與生物學發(fā)展的主流匯合、交叉,獲得全面、深入的發(fā)展。而首先與之匯合的是遺傳學、生物化學。1941年beadle和tatum用 粗糙脈胞菌(neurospora crasa)分離出一系列生化突變株,將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緊密結合起來,不僅促進微生物學本身向縱深發(fā)展,形成了新的基礎研究學科--微生物遺 傳學和微生物生理學,而且也推動了分子遺傳學的形成。與此同時,微生物的其他分支學科也得到迅速發(fā)展,如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微生物分類學、工業(yè)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醫(y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等。還有6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微生物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微生物學等。這些都是原來獨立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微生物的一系列生命活動規(guī)律,包括遺傳變異、細胞結構和功能,微生物的酶及生理生化等的研究逐漸發(fā)展起來,到了20世紀50年代微生物學全面進入分子研究水平,并進一步與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以及其他學科匯合,使微生物學發(fā)展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內一門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體現(xiàn)生命科學發(fā)展主流的前沿科學。

微生物學應用性廣泛,進入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后,微生物的應用也獲得重大進展??股氐纳a(chǎn)已成為現(xiàn)代化的大企業(yè);微生物酶制劑已廣泛用于農(nóng)、工、醫(yī)各方面;微生物的其它產(chǎn)物,如有機酸、氨基酸、維生素、核苷酸等,都利用微生物進行大量生產(chǎn)。微生物的利用已組成一項新興的發(fā)酵工業(yè),并逐步朝著人為有效控制的方面發(fā)展。80年代初,在基因工程的帶動下,傳統(tǒng)的微生物發(fā)酵工業(yè)已從多方面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成為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2.微生物學推動生命科學的發(fā)展(1)促進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突破

生命科學由整體或細胞研究水平進入分子水平,取決于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突破,其中微生物學起了重要甚至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對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影響最大。我們知道“突變”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只有在1941年beadle和tatum用粗糙脈胞霉進行的突變實驗,才使基因和酶的關系得以闡明,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說。有關突變的性質和來源(自發(fā)突變)ck(1943)利用細菌進行的突變所證實。長期爭論而不能得到解決的“遺傳物 質的基礎是什么?”的重大理論問題,只有在以微生物為材料進行研究所獲得的結果才無可辯駁地證實: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遺傳物質的基礎(見第八章)。這一重大突破也為 1953年wotsoncrick 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起了戰(zhàn)略性的決定作用,從而奠定了分子遺傳 學的基礎。此外,基因的概念--遺傳學發(fā)展的核心,也與微生物學的研究息息相關,例如,著名的“斷裂基因”的發(fā)現(xiàn)來源于對病毒的研究(第七章);所謂“跳躍基因”(可轉座因子)的發(fā)現(xiàn)雖然首先來源于mcclintock對玉米的研究,但最終得到證實和公認是由于對大腸桿菌的研究?;蚪Y構的精細分析、重疊基因的發(fā)現(xiàn),最先完成的基因組測序等都與微生物學發(fā)展密不可分。

以研究生命物質的物理、化學結構及其功能為己任的分子生物學,如果沒有遺傳密碼的闡明,不知道基因表達調控的機制,那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本”。正是微生物學的研究和發(fā)展為之奠定了基礎。60年代nirenberg等人通過研究大腸桿菌無細胞蛋白質合成體系及多聚尿苷酶,發(fā)現(xiàn)了苯丙氨酸的遺傳密碼,繼而完成了全部密碼的破譯,為人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xiàn)象開辟了新的途徑。jacob等人通過研究大腸桿菌誘導酶的形成機制而提出的操縱子學說,闡明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機制,為分子生物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外,dna、rna、蛋白質的合成機制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的提出等都涉及到微生物學家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2)對生命科學研究技術的貢獻

微生物學的建立雖然比高等動、植物學晚,但發(fā)展卻十分迅速。動、植物由于結構的復雜性及技術方法的限制而相對發(fā)展緩慢,特別是人類遺傳學的限制更大。20世紀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學的消毒滅菌,分離培養(yǎng)等技術的滲透和應用的拓寬及發(fā)展,動、植物細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樣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養(yǎng),可以在顯微鏡下進行分離,甚至可以像微生物的工業(yè)發(fā)酵一樣,在發(fā)酵罐中進行生產(chǎn)。今天的轉基因動物、轉基團植物的轉化技術也源于微生物轉化的理論和技術。70年代,由于微生物學的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包括質粒載體,限制性內切酶,連接酶,反轉錄酶等,才導致了dna重組技術和遺傳工程的出現(xiàn)(見第十章),使整個生命科學翻開了新的一頁,使人類定向改變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環(huán)境的的夢想將成為現(xiàn)實。

(3)微生物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全稱為“人類基因組作圖和測序計劃”。這是一項當今世界耗資巨大(30億美元),其深遠意義堪與阿波羅登月計劃媲美的最大的科學工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多學科(數(shù)、理、化、信息、計算機等)的交叉外,模式生物的先行至關重要,因為模式生物一般背景清楚,基因組小,便于測定和分析,可從中獲取經(jīng)驗改進技術方法。而這些模式生物除極少數(shù)(例如果蠅、線蟲、擬南芥等)為非微生物外,絕大部分為細菌和酵母,目前已完成了近20多種獨立生活的微生物基因組的序列測定,在此過程中由于基因組作圖和測序方法的不斷改進,大大加快了基因組計劃進展,預計“人類基因組計劃”有可能提前2-3年完成(2003年左右)。

測序工作只是“計劃”的一部分,緊接著是更巨大的工程--后基因組研究,其主要任務是認識基因與基因組的功能。目前微生物基因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與人類某些遺傳疾病相類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這些細菌的模型來研究這些基因的功能,為認識龐大的人類基因組及其功能提供簡便的模式。

總之,20世紀的微生物學一方面在與其它學科的交叉和相互促進中,獲得令人矚目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在生命科學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我國微生物學的發(fā)展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我國勞動人民對微生物的認識和利用是最早的幾個國家之一。特別是在制酒、醬油、醋等微生物產(chǎn)品以及用種痘、麥曲等進行防病治療等方面具有卓越的貢獻。但微生物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我國起步較晚。中國學者開始從事微生物學研究在 20世紀之初,那時一批到西方留學的中國科學家開始較系統(tǒng)地介紹微生物學知識,從事微生物學研究。1910~1921年間伍連德用近代微生物學知識對鼠疫和霍亂病原的探索和防治,在中國最早建立起衛(wèi)生防疫機構,培養(yǎng)了第一支預防鼠疫的專業(yè)隊伍,在當時這項工作居于國際先進地位。20~3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對醫(yī)學微生物學有了較多的實驗研究,其中湯飛凡等在醫(yī)學細菌學、病毒學和免疫學等方面的某些領域做出過較高水平的成績,例如沙眼病原體的分離和確證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3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設立釀造科目和農(nóng)產(chǎn)制造系,以釀 造為主要課程,創(chuàng)建了一批與應用微生物學有關的研究機構,魏巖壽等在工業(yè)微生物方面做出了開拓性工作,戴芳瀾和俞大紱等是我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奠基人;張憲武和陳華癸等對根瘤菌固氮作用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我國農(nóng)業(yè)微生物學;高尚蔭創(chuàng)建了我國病毒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第一個微生物學專業(yè)。但總的說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微生物學的力量較弱且分散,未形成我國自己的隊伍和研究體系,也沒有我國自己的現(xiàn)代微生物工業(yè)。

新中國成立以后,微生物學在我國有了劃時代的發(fā)展,一批主要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單位建立起來了,一些重點大學創(chuàng)設了微生物學專業(yè)。現(xiàn)代化的發(fā)酵工業(yè)、抗生素工業(yè)、生物農(nóng)藥和菌肥工作已經(jīng)形成一定規(guī)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微生物學無論在應用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例如我國抗生素的總產(chǎn)量已耀居世界首位,我國的兩步法生產(chǎn)維生素c的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培養(yǎng)了一大批微生物學人才。近年來,我國學者瞄準世界微生物學科發(fā)展前沿,進行微生物基因組學的研究,現(xiàn)已完成痘苗病毒天壇株的全基因組測序,最近又對我國的辛德畢斯毒株(變異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1999年又啟動了從我國云南省騰沖地區(qū)熱海沸泉中分離得到的泉生熱袍菌全基因組測序,目前取得可喜進展。我國微生物進入了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但從總體來說,我國的微生物學發(fā)展水平除個別領域 或研究課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國外同行承認外,絕大多數(shù)領域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尚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如何發(fā)揮我國傳統(tǒng)應用微生物技術的優(yōu)勢,緊跟國際發(fā)展前沿,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需作出艱苦的努力。

五、21世紀微生物學展望

20世紀的微生物學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面對新的21世紀展望她的未來,將是一幅更加絢麗多彩的立體畫卷,在這畫卷上也可能會出現(xiàn)我們目前預想不到的閃光點。因此,我們在這里只能勾勒一下21世紀微生物學發(fā)展的趨勢。

1.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將全面展開 所謂“基因組學”是1986年由thomas roderick首創(chuàng),至今已發(fā)展為一專門的學科領域,包括全基因組的序列分析、功能分析和比較分析,是結構、功能和進化基因組學交織的學科。

如果說20世紀剛剛興起的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是給“長跑”中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助一臂之力的話,那么21世紀微生物基因組學將在繼續(xù)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基因組研究(認識基因與基因組功能)中發(fā)揮不可取代的作用外,會進一步擴大到其他微生物,特別是與工農(nóng)業(yè)及與環(huán)境、資源有關的重要微生物。目前已經(jīng)完成基因組測序的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及醫(yī)用微生物。而隨著基因組作圖測序方法的不斷進步與完善,基因組研究將成為一種常規(guī)的研究方法,為從本質上認識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將產(chǎn)生質的飛躍。并將帶動分子微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學科的發(fā)展。

2.以了解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其他生物、微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為研究內容的微生物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微生物、細胞微生物學等,將在基因組信息的基礎上獲得長足發(fā)展,為人類的生存和健康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3.微生物生命現(xiàn)象的特性和共性將更加受到重視。微生物生命現(xiàn)象的特性和共性可概括為:(1)微生物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備的生物學特性,例如可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極端環(huán)境下生存和繁殖,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備的代謝途徑和功能,如化能營養(yǎng)、厭氧生活、生物固氮和不釋放氧的光合作用等,反映了微生物極其豐富的多樣性。

(2)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學特性:生長、繁殖、代謝、共用一套遺傳密碼等,甚至其基因組上含有與高等生物同源的基因,充分反映了生物高度的統(tǒng)一性。

(3)易操作性:微生物個體小、結構簡單、生長周期短,易大量培養(yǎng),易變異,重復性強等優(yōu)勢,十分易于操作。

微生物具備生命現(xiàn)象的特性和共性,將是21世紀進一步解決生物學重大理論問題,如生命起源與進化,物質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等,和實際應用問題,如新的微生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能源、糧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

4.與其他學科實現(xiàn)更廣泛的交叉,獲得新的發(fā)展。

20世紀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的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學;而邁向21世紀的微生物基因組學則是數(shù)、理、化、信息、計算機等多種學科交叉的結果;隨著各學科的迅速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實際需要,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將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21世紀的微生物學將進一步向地質、海洋、大氣、太空滲透,使更多的邊緣學科得到發(fā)展,如:微生物地球化學、海洋微生物學、大氣微生物學、太空(或宇 宙)微生物學以及極端環(huán)境微生物學等。微生物與能源、信息、材料、計算機的結合也將開辟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此外,微生物學的研究技術和方法也將會在吸收其它學科的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向自動化、定向化和定量化發(fā)展。

5.微生物產(chǎn)業(yè)將呈現(xiàn)全新的局面

微生物從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的短短的300年間,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后,已在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形成了繼動、植物二大生物產(chǎn)業(yè)后的第三大產(chǎn)業(yè)。這是以微生物的代謝產(chǎn)物和菌體本身為生產(chǎn)對象的生物產(chǎn)業(yè),所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從自然界篩選或選育的自然菌種。21世紀,微生物產(chǎn)業(yè)除了更廣泛地利用和挖掘不同生境(包括極端環(huán)境)的自然資源微生物外,基因工程菌將形成一批強大的工業(yè)生產(chǎn)菌,生產(chǎn)外源基因表達的產(chǎn)物,特別是藥物的生產(chǎn)將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結合基因組學在藥物設計上的新策略將出現(xiàn)以核酸(dna或rna)10 為靶標的新藥物(如反義寡核苷酸、肽核酸、dna疫苗等)的大量生產(chǎn),人類將完全征服癌癥、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

此外,微生物工業(yè)將生產(chǎn)各種各樣的新產(chǎn)品,例如,降解性塑料、dna芯片、生物能源等,在21世紀將出現(xiàn)一批嶄新的微生物工業(yè),為全世界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小結

1.微生物是由荷蘭商人列文虎克首先發(fā)現(xiàn)的,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個體小、結構簡單、繁殖快、易培養(yǎng)、易變異、分布廣。它一方面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備的生物學特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其它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以及微生物的進化、分類、生態(tài)等生命活動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誕生于19世紀中期,其奠基人是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柯赫。20世紀獲得全面發(fā)展,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特別是40年代以后微生物學促進了整個生命科學的發(fā)展,躍居中心地位。

3.我國是最早知道利用微生物的少數(shù)國家之一。但作為一門學科發(fā)展起始于20世紀初,曾在某些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以及微生物在工、農(nóng)業(yè)上的應用和研究等方面,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工作。近年來,在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工作方面與國際發(fā)展前沿接軌,在微生物應用方面已取得可喜成績。

4.21世紀的微生物學將更加絢麗多彩。多學科的交叉、基因組研究的深入和擴展將使微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及其應用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局面。

思 考 題

1.用具體事例說明人類與微生物的關系。

2.為什么微生物學比動、植物學起步晚,但卻發(fā)展迅速?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明星"? 3.簡述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并描繪其前景。4.為什么說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微生物學緒論試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簡答題及答案篇五

緒論

主要內容: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個體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到必須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微生物按其大小、結構和組成的不同可分為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和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菌)。

2.微生物學發(fā)展的三個時期: 經(jīng)驗微生物學時期,實驗微生物學時期,現(xiàn)代微生物學時期。微生物學的兩個奠基人: ①巴斯德(louis pasteur):推翻“自然發(fā)生說”、巴氏消毒法、制備疫苗。②郭霍(robert koch):固體培養(yǎng)基、染色法、實驗動物感染及郭霍法則。

醫(yī)學微生物學(medical microbiology)是研究與醫(yī)學有關的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診斷及預防的一門基礎和應用學科。思考題

1.定義:微生物、醫(yī)學微生物學

2.微生物分哪3類,有什么區(qū)別?并舉例說明。3.微生物的主要兩位奠基人是誰?

4.近年醫(yī)學微生物學得到了迅速地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5.醫(yī)學微生物學未來發(fā)展方向是什么?

第一篇:細菌學

第1章: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主要內容: 1.定義:

①細菌 l 型又稱細胞壁缺陷型,是細胞壁中的肽聚糖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破壞或抑制,致使細胞壁發(fā)生缺陷而在高滲環(huán)境下仍能存活生長的一類細菌。革蘭陽性菌l型稱原生質體,革蘭陰性菌l型稱原生質球。某些細菌 l 型仍可有致病力,在臨床癥狀明顯而常規(guī)的培養(yǎng)陰性時應考慮之。

②質粒(plasmid): 存在于細菌胞質中的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為雙股環(huán)狀 dna,決定細菌的某些遺傳性狀,如有無菌毛、細菌素、毒素和耐藥性。

③莢膜(capsule):由細菌所分泌的包繞在菌體外的一層粘液性物質,具有抗吞噬及粘附作用,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④鞭毛(flagellum):由菌體伸出的細長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是細菌運動器官。⑤菌毛(pilus):某些菌體表面存在的纖細短直的絲狀物,分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普通菌毛是細菌的粘附器官,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性菌毛由f質粒編碼,參與遺傳物質的傳遞。⑥芽胞(spore):某些細菌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胞質脫水濃縮,在菌體內部形成的圓形小體,可用于細菌的鑒別,因其抵抗力較一般細菌繁殖體強,是判斷滅菌效果的指標。

⑦異染顆粒:胞質顆粒的一種,多由 rna 和多偏磷酸鹽組成,嗜堿性強,用亞甲蘭染色著色較深。可用于細菌的鑒別。(白喉桿菌、鼠疫桿菌)⑧外膜蛋白(omp):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外膜脂質雙層中鑲嵌的蛋白質,參與物質擴散或為噬菌體、性菌毛或細菌素的受體。菌運2.細菌的基本測量單位是微米(μm)?;拘螒B(tài):球菌、桿菌、螺形菌。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特殊結構:莢膜、芽胞、菌毛、鞭毛。3.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革蘭氏陽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五肽交聯(lián)橋組成。革蘭氏陰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側鏈組成。細胞壁能維持細菌外形,抗低滲。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特有的結構是磷壁酸,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特有的結構是外膜。外膜由脂質雙層、脂蛋白和脂多糖(lps)組成,脂多糖即革蘭氏陰性菌的內毒素,毒性主要成分在脂質a。

4.由于細菌細胞壁成分及等電點的差異,革蘭染色后被分成兩大類:革蘭氏陽性細菌(紫色)和革蘭氏陰性細菌(紅色)。革蘭染色法的步驟:①結晶紫初染②碘液媒染③ 95% 乙醇脫色④稀釋石炭酸復紅復染。革蘭染色法的意義:①鑒別細菌②選擇抗菌藥物③與致病性有關。5.細胞膜上有中介體,與細菌的分裂和呼吸有關。細胞質內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沉降系數(shù)為 70 s,由 50s 和 30s兩個亞基組成。思考題

1.細菌有哪3種形態(tài)?

2.細菌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有哪些?特殊結構各有何作用? 3.g+菌和g-菌細胞壁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4.青霉素和溶菌酶為什么不能殺滅革蘭陰性菌? 5.簡述革蘭染色法操作步驟 第02章細菌的生理

主要內容:

1.細菌生長繁殖的四個基本條件:①充足的營養(yǎng)②必要的氣體環(huán)境(據(jù)此可分為專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專性厭氧菌)。③適宜的溫度(病原菌大多為37℃)。④合適的 ph 值:大多為 7.2—7.6,但結核分枝桿菌和霍亂弧菌等例外。細菌以無性二分裂方式繁殖。⑤滲透壓。

2.細菌的分解性代謝產(chǎn)物可用生化反應鑒定:糖發(fā)酵試驗、vp 試驗、甲基紅試驗、枸櫞酸鹽利用試驗、吲哚試驗、硫化氫試驗、尿素酶試驗。其中吲哚(i)甲基紅(m)、vp(vi),枸櫞酸鹽利用(c)四種試驗常用于鑒定腸道桿菌,合稱imvic試驗。大腸桿菌對這四種試驗的結果是十十一一,而產(chǎn)氣桿菌是一一十十。醫(yī)學上有重要意義的細菌的合成性代謝產(chǎn)物:熱原質、侵襲性酶與毒素、色素、抗生素、細菌素、維生素。

3.細菌的生長曲線描述的是培養(yǎng)時間與培養(yǎng)物中活菌數(shù)之間的關系,分四期:①遲緩期②對數(shù)期(形態(tài)染色、生化反應典型,常用于醫(yī)學研究)③穩(wěn)定期(毒素、抗生素、芽胞產(chǎn)生期)④衰亡期。

4.培養(yǎng)基(culture medium):是由適合于細菌生長繁殖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混合配制而成的基質。按用途分為基礎培養(yǎng)基、增菌培養(yǎng)基、鑒別培養(yǎng)基、選擇培養(yǎng)基、厭氧培養(yǎng)基。按物理性狀分為固體、液體、半固體培養(yǎng)基。液體培養(yǎng)基主要用于增菌,有沉淀、渾濁、膜狀生長三種生長狀態(tài)。固體培養(yǎng)基主要用于雜菌的分離和培養(yǎng),有光滑型(s 型),粗糙型(r 型),粘液型(m 型)三種菌落。半固體培養(yǎng)基主要用于觀察細菌的動力及短期保種,有沿穿刺線線狀生長和擴散生長兩種生長狀態(tài)。①菌落(colony):細菌劃線接種在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時,因劃線的分散作用,單個細菌繁殖后堆積成肉眼可見的細菌集團②純培養(yǎng)(pure culture):從固體培養(yǎng)基上挑出一個菌落移種到另一培養(yǎng)基中,生長出來的細菌均為純種,稱為純培養(yǎng)。

5.人工培養(yǎng)細菌的用途:病原診斷及預防感染、鑒定與研究細菌、制備生物制品、基因工程。

6.細菌的分類有種系分類和人工分類兩種。

①細菌的分類層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②標準菌珠(type strain):具有某種細菌典型特征的菌株

③命名法:拉丁文雙命名。原則:菌名=屬(大寫拉丁文名詞——源于細菌形態(tài)或首發(fā)現(xiàn)者或巨大貢獻者)+種(小寫拉丁文形容詞——源于細菌的重要生物學特征、定植部位或所致疾)。思考題

1.細菌的生長繁殖條件是什么?

2.什么是細菌生長曲線?細菌生長曲線分哪4個階段? 3.細菌根據(jù)對氧的需要程度分為哪幾種類型? 4.細菌合成代謝產(chǎn)物有哪幾種?

5.什么是培養(yǎng)基及分離培養(yǎng),簡述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狀態(tài)。第03章消毒與滅菌 主要內容:

1.①消毒(disinfection):殺死物體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殺死含芽胞的細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②滅菌(sterilization):殺死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芽胞。

③抑菌(bacteriostasis):抑止體內或體外細菌的生長繁殖。常用抑菌劑為抗生素。④防腐(antisepsis):阻止或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的方法,細菌一般不死亡。⑤無菌(asepsis):不含活菌。

⑥無菌操作: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術。2.消毒與滅菌分為物理學方法及化學方法: 物理學方法: ①熱力滅菌法:干烤箱: 160~170℃ 2 小時可達到滅菌效果,主要用于高溫下不變質、不損壞、不蒸發(fā)物品的滅菌;巴氏消毒滅菌法: 62℃半小時或 71.7℃ 15~30 秒主要用于牛奶、酒類等消毒;高壓蒸氣滅菌法: 是最有效的滅菌方法,121.3℃,1.05kg/cm2 15~20分鐘,用于耐高溫、耐濕物品的滅菌。

②電磁波輻射法:紅外線主要通過高熱滅菌;紫外線 265~266nm殺菌效果最好,作用于細菌dna,主要用于室內空氣及不耐熱物體表面消毒;電離輻射產(chǎn)生游離基破壞細菌 dna,用于塑料制品、食品等消毒。微波常用2450mhz與915mhz,用于非金屬物品、食品用具 ③濾過法:物理阻留除去液、氣體中的細菌,用于除去一些不耐高溫的血清、毒素、細胞培養(yǎng)基中的細菌.④超聲波:空腔化作用裂解細菌,主要用于粉碎菌細胞,提取細胞組分。

⑤干燥與低溫:干燥使細菌脫水,用于保存食品,低溫中冷凍真空干燥法是保存菌種最好的方法。化學方法

①菌體蛋白變性劑:酚、醇、重金屬鹽、酸類、醛類; ②干擾細菌代謝:氧化劑、重金屬鹽等 ③破壞細胞膜:表面活性劑等。3.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①消毒劑性質、濃度、作用時間 ②微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 ③溫度 ④ ph 值 ⑤有機物 思考題

1.名詞解釋:消毒、滅菌、無菌、防腐、無菌操作、生物安全 2.簡述紫外線殺菌的作用機制和注意事項 3.濕熱滅菌有哪些方法? 各有何用途? 4.在溫度和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為什么濕熱滅菌法的效果比干熱法好? 5.常用消毒劑種類?簡述化學消毒劑的殺菌機制。

6.簡述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及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分級?

7.當從事病原生物學安全實驗室工作時,應考慮哪些與生物安全相關的問題? 第4章噬菌體 主要內容:

1.噬菌體的概念:

噬菌體(phage):是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2.噬菌體的形態(tài)與結構:

最常見的為蝌蚪形,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

3.根據(jù)進入宿主菌后所致結果不同,噬菌體分為毒性噬菌體及溫和噬菌體。①毒性噬菌體(virulent phage):在宿主菌內復制產(chǎn)生子代噬菌體并最終導致宿主菌裂解的噬菌體。毒性噬菌體只有溶菌性周期。②溫和噬菌體(temperate phage):基因組能與宿主染色體整合,不產(chǎn)生子代噬菌體,不導致宿主菌裂解的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③前噬菌體(prophage):整合在宿主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基因組,可隨宿主菌染色體的復制而復制,并隨細菌的分裂而傳代。

4.噬菌體的應用:①細菌的分型、鑒定②研究分子生物學③細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 思考題

1.噬菌體的概念及其特征。

2.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前噬菌體、溶原性細菌、溶原性轉換的概念及特征。3.溶菌性周期與溶原性周期的區(qū)別。第八章球菌 思考題: 1.名詞解釋

spa、抗o試驗、2.葡萄球菌的分類、主要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 3.鏈球菌的分類、主要致病物質所致疾??? 4.肺炎鏈球菌與甲性溶血性鏈球菌的區(qū)別方法?

5、淋球菌和腦膜炎球菌的致病物質及所致的疾

第9章腸道桿菌 主要內容: 腸道桿菌

①革蘭氏陰性、多數(shù)有鞭毛和菌毛 ②普通培養(yǎng)基生長

③生化反應活潑,多數(shù)致病菌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分解

④抗原構造復雜,均有菌體(o)抗原,多數(shù)有鞭毛(h)抗原,部分有表面(vi 或 k)抗原。⑤抵抗力不強。⑥易變異。思考題

1.簡述腸道桿菌的共同特性

2.大腸埃希菌腸最常見的道外感染有哪些? 3.大腸埃希菌與人類的關系如何? 4.歸納志賀菌致病的主要特點。

5.采集細菌性痢疾病人糞便標本進行細菌分離時應注意些什么? 6.急性菌痢的典型癥狀有哪些?解釋其形成機制 7.簡述腸產(chǎn)毒型大腸埃希菌的致病機制.8.簡述人類感染傷寒沙門菌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程序 9.簡述肥達反應的原理和結果分析 第10章弧菌屬

霍亂弧菌主要內容: 1.革蘭氏陰性逗點狀,運動活潑,堿性蛋白胨水或堿性瓊脂平板上生長良好,耐堿不耐酸。2.致病物質:鞭毛、菌毛、霍亂腸毒素(一個a亞單位,五個b亞單位構成,已知毒性最強的腸毒素)、0139血清群有莢膜。

3.所致疾?。夯魜y。七次世界性大流行中,前六次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第七次由eitor生物型引起。1992年發(fā)現(xiàn)新的流行株0139血清群。

4.檢查:取米泔水樣糞便懸滴檢查可見運動活潑的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堿性蛋白胨水或 tcbs 瓊脂培養(yǎng)基礎分離培養(yǎng)后做血清學反應及生化反應鑒定。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內容:

1.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細菌,培養(yǎng)時需加一定濃度 nacl。2.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經(jīng)海產(chǎn)品或鹽腌漬食品傳播引起食物中毒。思考題

1.霍亂是如何傳播的?其臨床表現(xiàn)和預后如何?

2.霍亂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質是什么?簡述其作用機理。3.簡述霍亂弧菌的抗原結構,分型及與致病的關系。4.如何預防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

第11章厭氧性細菌 思考題

名詞解釋:洶涌發(fā)酵 簡答:

1、簡述無芽胞厭氧菌的致病條件和感染特征

3、簡述氣性壞疽的防治原則

4、簡述破傷風梭菌的致病機理

5、簡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機理 第十二章放線菌與諾卡菌 思考題

1.什么是放線菌? 2.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的生物學特性及所致疾病? 3硫磺樣顆粒的定義及臨床意義。動物源性疾病的定義及主要動物源性細菌和相應所致疾病。2 簡述布魯氏菌屬、鼠疫耶爾森菌、炭疽芽胞桿菌的致病性。3 軍團病臨床類型有哪些 4 流感嗜血桿菌的生物學特征 5 dpt三聯(lián)疫苗防治疾?。?支原體

1、支原體的定義

2、主要生物學性狀

3、支原體與細菌l型的比較

4、主要支原體所致疾病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9927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