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說木葉教案兩課時(實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4 06:38:32
2023年說木葉教案兩課時(實用17篇)
時間:2023-04-04 06:38:32     小編:zdfb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一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詩句的含意。

2.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提高詩歌賞析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讀詩習慣。

●教學重點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層次關系,理解課文內容。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

1.自讀法。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仔細體會本文所辨析的“木葉”“樹葉”“落木”的細微區(qū)別,教師適當點撥,由個別推及一般,使他們明白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

2.探究閱讀,讓學生通過鑒賞實踐,提高詩歌的解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杜甫的《登高》一詩中有兩個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試問:其中的“落木”何意?

學生思考后明確:“落木”即“落葉”。

教師: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呢?“木”和“葉”有何區(qū)別呢?讓我們一起閱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謎”吧!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難懂的詩句。教師巡視并幫助解決。

2.學生再讀課文,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組交流后明確:

第1自然段,以眾多詩人作品中的“木葉”形象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

第2自然段,探尋古詩中多用“木葉”的理由,排除了詩人們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由“木葉”而“落木”,指出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如此豐富多彩。

第3自然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第4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第5自然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7自然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3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4~6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結。

三、具體研習課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問題,然后自由發(fā)言。

1.“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2.“樹葉”與“木葉”的潛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與“落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葉”與“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區(qū)別?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

學生甲:“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學生乙:“樹”與“葉”都有繁密、濕潤的意味,合起來并不比單用意蘊豐富?!澳尽迸c“葉”則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葉”暗示落葉的微黃、干燥,傳遞出疏朗的清秋氣息。

學生丙: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木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學生?。骸奥淠尽北取澳救~”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凄清。

學生戊:“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葉落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澳救~”中“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四、探究閱讀

古代詩歌中,類似“木葉”的意象不勝枚舉。例如:松、竹、梅、蘭、草、柳等。讓學生試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為例:

出示投影: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注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種纖腰學不成。

注:樂游苑:又稱樂游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士女節(jié)日游賞之處。

鑒賞:《詠柳》詩,用碧綠的色彩,生動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繪了春柳生氣勃勃的蔥蘢景象,贊美了春風,贊美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喜悅。這首小詩,色彩明麗,構思新巧,從春風綠柳展開想象,用人們常見的生活細節(jié),擬人化地刻畫了春柳的形象,顯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詩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機?!皵嗄c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來,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襯出秋日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惟妙惟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與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抒發(fā)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

五、課文總結

作者林庚是學者,也是詩人。他以深厚的學養(yǎng)與豐富的聯(lián)想力,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中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很好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二。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二

【教學目標】

ⅰ、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ⅱ、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㈠、導入:

各位同學,有個成語叫"一字千金"。對我而言,第一次領略到一個字的分量,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次作文評析課上。當時我對自己的文章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贊賞。記得老師進來后的第一句話是"有一篇文章,我就沖它用了一個字,我給它打95分。打這樣的高分,對我來說,是極為難得的。"同學都充滿了好奇,老師接著說"這個字就是一個'悟'字。我們的同學都說我學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而這位同學卻用了一個'悟'字,難能可貴。"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羨慕的同時,一個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詩歌語言特質:

⒈時至暮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謂恰逢其會。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

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qū)別?)

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qū)別。

⒉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qū)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

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象一位圓潤,豐滿,婀娜的少女

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象一位錚錚鐵漢,象魯迅

(象姑娘還是象小伙子,象怎樣的姑娘小伙子?)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 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 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lián)想到了落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

總結: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lián)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qū)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fā)現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葉:疏朗微黃(微黃干燥的葉子正在飄零,越來越少)

樹葉:繁潤青翠(就象窗外,偶爾飄落一兩片)

⒌好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

空闊 黃色-- 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 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

疏朗 微黃--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繁潤 綠色--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⒍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㈢、遷移

⒈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

⒉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匆韵氯自伱吩姡?/p>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的不同生長環(huán)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⒊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fā)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湘云--欽佩

⒋倘有時間,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展示形象。

總結全文: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yōu)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蒙娜麗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如何領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fā)。

㈣、作業(yè)布置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三

教學目的: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

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qū)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梅”和“柳”意象。

1、賞“梅”詩 品梅之意象

詩一: 早梅 詩二: 山園小梅

齊己 林逋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來。

2、賞“柳”詩 品柳之意象

詩一: 詠柳 詩二: 垂柳

賀知章 唐彥謙

碧玉妝成一樹高, 絆惹春風別有情,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世間誰敢斗輕盈。

不知細葉誰裁出, 楚王江畔無端種,

二月春風似剪刀。 餓損纖腰學不成。

詩三: 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 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 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 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 青樓撲酒旗。

四、 自主研究 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意象分別有楓葉、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總結: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松、竹、菊、蘭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四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整體感知

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通過閱讀文本,找找林庚先生發(fā)現了什么現象?(學生自由回答)

(一)、迅速瀏覽1至3段,找出作者在閱讀古代詩詞時發(fā)現的四個問題。

1、“木葉”是什么為什么?

2、詩詞中多見“樹”或“葉”而很少見“樹葉”?

3、為什么詩歌中多見“木葉”而不見“樹葉”?

4、為何“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又不用“木葉”而用“落木”?

☆先看第2個問題,結合詩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詩句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出現“樹”或“葉”的句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選擇四字短語來概括。

☆再看第3個問題。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皹淙~”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

問2:“木葉”和“樹葉”給我們的感覺是不是一樣的?(根據在第5段)

明確:不一樣。木葉:疏朗。樹葉:繁密濃蔭。

問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木葉”所處的季節(jié),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

既然“木葉”就是“落葉”,那詩人為什么不用“落葉”呢?關鍵之處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樹”的區(qū)別。

(二)、齊讀課文第四、五段,思考。

文中說,木,屈原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試分析“高樹”與“高木”的不同。

明確:以秋風葉落之景表空曠凄涼之情,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可謂一字千里。古代詩人們如此鐘情于“木”,是因其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

(三)、自由讀第六、七兩段,討論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葉”就是“落葉”,可又發(fā)現詩歌中有用“落葉”的,也有用“木葉”的,“木葉”與“落葉”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木葉”、“落葉”、“黃葉”、“落木”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在課文中找出關鍵句子)。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則代表著疏朗和空闊的意境。

那么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特征。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木”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作者林庚既是詩人又是學者,難道寫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說“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四、延伸拓展

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豐富的意蘊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蘊。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草”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我們來體味古詩中的“月”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五、小結:

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根據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五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則是談中國詩

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設想: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后,一個“雁字”,接著一個“雁字”。我呆在那里,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并不知這里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后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xx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著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見秋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唐.趙嘏《寒塘》

漁舟唱晚,響絕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滕王閣序》

這些詩句寄托著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親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現這種情感?今天我們在學習《說“木葉”》的過程中就會得到更深刻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全文談了怎樣一個文學現象?

——文學語言或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2、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第五段。

3、請大家說說作者是怎樣闡釋暗示性的?

樹——繁茂枝葉——密密層層——濃密

木——樹干——落葉

4、回到開頭,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大雁何以能表現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親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獫鉂獾乃监l(xiāng)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鳥,定期南飛北返,春秋遷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就容易使那些滯留外鄉(xiāng),不能按期定時回家的游子,對比自己,每每牽動起思鄉(xiāng)之情,生發(fā)出無盡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

②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寄钸h方親人,期盼親人的信息

提示:我國古代有”鴻足傳書”的傳說,因為古人與外出的親人之間難通音訊,所以又讓大雁承擔了“信使”的使命。

對以上兩句詩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過什么發(fā)現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木葉”

2、作者在文中說“木葉”就是什么意思?——“樹葉”

3、那么詩歌中是怎樣使用這些意象的?(依課文順序,學生尋找詩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樹:為何不說樹葉?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葉:難道為了簡練?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木葉:樹葉為何無人過問?

九月寒砧催木葉,……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為何對“木”如此不肯放棄?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4、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落葉、空闊、疏朗;樹:繁茂、層密、濃陰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木頭——門栓、棍子、桅桿——透著黃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氣息

樹:樹干——葉子——褐綠色——濕潤——飽滿、纏綿

——“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色澤上的)

四、鞏固延伸

在我國詩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lián)想。試舉例說明。

示例(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墻角數枝梅,臨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生長環(huán)境苦寒,象征著人生的逆境。詩人借梅花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②陸游《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梅花開放時正是大地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之時,梅花冰清玉潔。詩人有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的。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b、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常用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傲σ酪馈保槊}脈,“條條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榮,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詩人常用來贊頌頑強的生命力。如: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②小草連綿不斷、延展天涯。詩人們就常用它來抒寫離愁別緒。如: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五、作業(yè):古代詩歌中,類似具有暗示意義的意象不勝枚舉,如竹、松等。請同學們搜集、梳理這些意象,摘錄在筆記本里。

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文藝論文 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木:落葉、空闊、疏朗 ——“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著黃色、干燥 ——“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色澤上的)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六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詩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來的木頭嗎?(學生回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們就走進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板書課題)

二 交代預習情況

課前預習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處理了相關的生字詞,并對文中的詩詞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時要求同學們抓住每一段的關鍵句。在研習課文之前,先給大家補充一些讀書的方法:宋朝的心學家陸九淵曾經總結出一些讀書的方法,我認為這對于我們現在的閱讀理解以及平時讀書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象山文集》

上詩的意思即是:1、讀書必須要靜下心,心靜自然能講文章理解透徹;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蘊,所謂的意味深長;3、讀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過,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點之處則應該仔細思量、考慮。

《說“木葉”》是林庚先生關于詩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隨筆,文中篇幅很長,引用的詩詞很多,那么我們在接受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應該運用到上面所說的讀書方法,整體把握,抓住關鍵,把書讀薄。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而飲。

三 研習課文

下面我們進入到課文的學習,我想讓我們的男同學把第一至第三段的關鍵句子提煉出來,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給我們細心的女同學,最后一段最簡單就留給老師解決。

(一)兩分鐘閱讀各自任務段落

1、 第一段的重點在哪里?主要講述的是什么?(提問)

明確:作者引用了大量詩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論述的對象:“木葉”成為了詩人鐘愛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話題

2、 第二段主要針對的對象有哪幾個?它們的關系如何?(提問)

明確:樹、木、樹葉、木葉、葉、落木?!澳救~”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主要歸納起來就是:用“木葉”舍“樹葉”。

3、 第三段的主要對象又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提問)

明確:“木葉”、“落葉”、“樹葉”、“落木”等,其實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對象。幾者的主要區(qū)別關鍵字在“木”字。歸納起來就是:用“落木”舍“木葉”。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我們注意“木”字為詩人們所喜歡的原因。

小結: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對象,列舉了一系列現象,促使讀者繼續(xù)讀下去,究其根源。

4、 第四段開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問)

明確: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詩歌作為例證。

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關系?作者主要講了什么?(提問)

明確:“木”何以有這個藝術特征?意即對第一個藝術特征進行解釋: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問)

明確: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這里又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蹦敲催@一段是總結“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在顏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結: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針對提出的疑問進行論述,找到相關的答案,即“木”的兩個藝術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論述的時候得到的一個結論:藝術形象的領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敘述現象,提出問題,四至六段分析現象,論其本質,由現象到本質,這也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論證方法。

(二)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同學們掌握了抓住文章關鍵句子于閱讀文章的方法,我認為這還不夠,我們除了能夠宏觀把握全文,還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文中的切身之處仔細玩味,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懂讀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1、“木”和“樹”有什么不同?(提問)明確:文章舉了吳均的《答柳惲》“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行比較:“高樹”沒有落葉的形象,“高木”有木葉形象;“高樹”飽滿,“高木”空闊,落木千山;“木”在這里比“樹”顯得更加單純。

補充:比較“空闊”與“空曠”“空濛”。

2、“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qū)別有哪些?

明確: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木葉 微黃 干燥不濕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落葉 繁密綠色 飽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美麗的形象。

補充:比較“疏朗”與“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詩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話題;2、用作例證;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總結)

(三)總結:通過從上面兩個部分的解讀,希望對同學們解讀相關的社科類文章有一定得幫助,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整體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業(yè)布置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同學們都知道了:在中國的詩詞中出現過很多的意象,歲月的淘洗使他們具有了一種特定的意蘊,但是在不同的詩歌中,相同的意象也會用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請同學們完成課后練習二,試著結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較“梅”在不同詩詞中的用法。注意結合一下幾個問題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 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特點?

2、 主要表現的怎樣的人格特征?

陸 游《卜算子 詠梅》

陸詞中的梅花與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體表現在哪里?

毛澤東《卜算子 詠梅》

1、 毛詞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還有什么特點?

2、 與陸詞比較,這首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五、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1、“木葉”成為了詩人鐘愛的形象。

整體把握 2 、木葉”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

抓住關鍵 3、 區(qū)別關鍵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葉”

4、“木得第一個藝術特征:“木”含有落葉的因素

5、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具有顏色的暗示性

7 、藝術形象領域,幾乎一字千里

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含英咀華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尋幽探微 木葉 微黃 干燥不濕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落葉 繁密綠色 飽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美麗的形象

六、教學反思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七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一、詩詞導入(多媒體)

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王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獜埲籼?/p>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陶淵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處椎?/p>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獎⒂礤a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獜埲籼?/p>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蕭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獜埢菅?/p>

老師:望月懷遠,或思念親人 ,或孤寂難返,或落寞惆悵,暗含有月圓人不圓的愁緒。由此可知,在我們古典詩歌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少像月這樣的意象,由于表達的感情和使用范圍的穩(wěn)定,形成了固定的審美習慣,是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學過“木葉”,相信大家更會了解這個道理。

二、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惲(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近義詞,選擇最恰當的填空。

(1)鐘愛 喜愛

①陳賡大將軍當年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就連他最______的女兒穿的都是帶補丁的衣服。

②這時候的小魚是最相開心的,它們互追逐著,不時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戲,就像一個

個調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飄零 飄落

①無數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寫下你的名字,當雪花______時,就能將我的思念與祝福傳送給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獨_____的枯葉,不知會落到誰家庭院。

參考答案

1、yùn zhuó 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

2.(1)①鐘愛 ②喜愛

解析:鐘愛:特別愛(子女或其他晚輩中的某一人)。愛的程度較深,書面色彩更濃一些。喜

愛: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興趣。愛的程度較淺,口語色彩更濃一些。

(2)①飄落 ②飄零

解析:飄零:(花、葉等)墜落;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書面色彩更濃些。飄落:飄著降下來。使用對象范圍較廣。

三、整體感知,信息篩選

1、初讀課文,文題中所說的“木葉”是什么?

明確:樹葉

2、文中闡述“木葉”意味的是哪幾段?

明確:4---6段

四、自讀4----6段,思考

1、古詩歌中中為什么用“木葉”不用“樹葉”?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用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誦讀詩句,比較“木”與“樹”的不同。

①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②高樹多悲秋,海水揚其波

③午陰嘉樹清圓(午陰嘉木清圓)

明確:“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是一種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覺到“空闊”的意味;

而“高樹多悲秋,海水揚其波”則給人一種飽滿感覺,感覺到層層樹葉的波動;

“午陰嘉樹清圓”中“樹”與“午陰”相契合,十分一致,給人以濃蔭密密層層的感覺;若改為“午陰嘉木清圓”就少了“午陰”真實的形象。

(2)根據上面分析,小組討論,可從特征、意味、適用場合等方面結合課文找出“樹”與“木”的不同。

明確:特征 樹 繁茂的枝葉

枝葉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 枝葉舒朗

黃色 本質干燥

意味 樹 飽滿 飄零

木 舒朗 干燥 空闊

場合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蔭密密層層,沒有悲愁

木 秋楓葉落,長跟離愁別緒聯(lián)系起來,有悲愁2、“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明確:有兩個藝術特征

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讓人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他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不濕潤的。

3、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葉”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投影詩句)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2)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3)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樹葉,燈下白頭人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著微黃,“木”有舒朗之意,“葉”有綿密之意,舒朗綿密交織,是一個迢遠而又情深的形象,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分,繁密;而“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樹葉,燈下白頭人”中“黃葉”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葉子,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以“木”代“葉”,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點綿密之意也洗干凈了,顯得更加空闊,更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意。

五、閱讀1----3節(jié),思考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三段引用了許多詩句,列舉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個現象-----“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繼而探究“木葉”受寵的原因,排除了詩人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最后落實到“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于一個“木”字。所以,主要作用是引出議論話題。同時,這些詩句可以作為例子,使得下面析理有憑有據。另外,合理引用詩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內涵,表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

(一)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不是。寫“木葉”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二)詩歌語言暗示性問題是怎么回事?篩選文中“木葉”語句回答。

(1)日暮風吹,葉落依枝

(2)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3)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4)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7)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8)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小結:木葉,暗示秋令,冷落蕭條,惆悵孤獨

(三)讀“標題”,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好嗎?

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文章的整體思路就要改變,就要從理論的角度論述,寫成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品讀玩味之中,并逐層深入,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契合讀者閱讀心理。

小結:只要提到“木”就會聯(lián)想到在瑟瑟秋風中飄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懷,這便是“木葉”的暗示作用。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四)閱讀下面詩句,說說它們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①酒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3)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摧。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小結:在很多傳統(tǒng)詩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②雁

(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3)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5)云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6)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小結:“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形象,雁是傳情物,常成為寄托離愁別緒的載體。

③梧桐、雨

(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3)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5)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小結:雨,由于絲絲縷縷,淋淋瀝瀝的特點,成為哀傷、愁思的象征;梧桐,一葉知秋,也是牽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兩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課堂小結:

今天,林先生通過豐富的例子,來告訴我們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就啟示我們在詩歌鑒賞中,對意象要好好體會,把握語言的暗示性,這樣你就會找到一條從平常世界進入詩歌世界的通道。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八

《說木葉》這篇課文選自試驗修訂本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藝學論文,從各個角度介紹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及獨特風格。說木葉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fā)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所以本篇文章對古代詩歌語言的無限的表現力進行了精辟的透視,不但使我們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學鑒賞力,還能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從中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做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的淡化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一半。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現技巧和歸納的方法,積累古詩詞名句

2、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及從相關資料中抽象出一般規(guī)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向上。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fā)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fā)展。傳統(tǒng)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yōu)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流程

導語:我設計的導語是:請同學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

這個導語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采取布魯納的發(fā)現問題式,課前由學生做預習,學生可能會提出宏觀和微觀,我想先引導為宏觀問題,就是:作者發(fā)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么。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因為本課是自讀課文,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為只想通過課文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詞語的暗示性。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想檢驗學生讀書的高度,有的學生注意微觀的句子或字詞,有的注意宏觀的內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課的學習可以從宏觀入手,讓學生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分析品味:和學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進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處“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的;“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tài)美好、儀態(tài)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這時教師盡量少數或不說,讓學生自己品味出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意象,準確把握意象表達的情意,這個環(huán)節(jié)意在通過練習咬文嚼字使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精妙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達到共鳴。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比如說梅的意象,讓學生說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和情緒。并讓學生看四首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第二個意象是柳,三首詩,每個組任選一首。讓學生任選主要考慮學生可能愿意選簡單熟悉的那一首詩,這時鼓勵學生知難而上,也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業(yè)。在課件中展示松、竹、月等意象,讓學生任選一個意象,課下搜集幾首詩寫成一篇小文章,談這個意象的藝術特征。這個環(huán)節(jié)想對本課知識進行強化,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檢驗。最后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在運用斯金納的強化律,對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強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意象???藝術特征

木-------空闊?黃色????????

樹-------飽滿?綠色

梅-------高潔?堅貞

柳-------柔美?依戀??????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yōu)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說“木葉”》。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fā)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qū)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fā)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罢f‘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fā)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jié)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yè);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松、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

說“木葉”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難點?]

闡發(fā)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二、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桿( )

三、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 樹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 木 黃色、干燥的質感

意 樹: 飽滿

味 木: 疏朗

場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 :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lián)想不同?!澳尽本哂兄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叭~”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顿浟吩娒枥L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一

《說“木葉”》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么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系)

為什么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tǒng)一的情感內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說“木葉”》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理清結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yè)?:

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從上節(jié)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tǒng)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tǒng)”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tǒng)”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tǒng)”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

3、除了上節(jié)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內涵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xiāng)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托杜鵑

風:山雨欲來風滿樓

松:靜聽松風寒

三、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內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四、課后作業(yè)?: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涵。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二

林庚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敝劣谕醢抖珊颖薄返拿洌骸扒镲L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眲t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倍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睙o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笨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

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

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边@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

“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边@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

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

(周邦彥《滿庭芳》)

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澳救~”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吹,葉落依枝?!?/p>

(吳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p>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xx年7月

《說木葉》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

教學重點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樹葉、綠葉、落葉、木葉”等資源,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詩歌中意象的傳統(tǒng)象征意義。這樣,就將一篇現代自讀課文和古代詩歌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有助于學生將本文所學與傳統(tǒng)的詩歌意象結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擴散。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fā)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fā)展。傳統(tǒng)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yōu)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yōu)質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生對杜甫這位現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遠遠倒不到上課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個重點的落實上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第二個重點就草草收尾了,學生的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討論“落葉紛冉冉”一句時,學生就“落葉”到底是如何體現出桑女走路的姿態(tài)時,各執(zhí)己見,用了較多的時間。因學生各執(zhí)其理,一時間我沒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果斷的引導,從而也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預設的一處古詩意象分析沒有進行。再加上,這節(jié)課有各省市教委的領導聽課,一切學生還是在思考回答問題的時候有些拘謹,對于一些問題,不敢拿出自己的見解與大家討論。以上這些,對于我來說,還是要在以后的備課,授課以及正確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語文課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此外,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還得到了一點啟示,那就是所謂的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之上的。所以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三

萬云武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yǎng)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jié)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p>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lián)系,有什么區(qū)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

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皹淙~”,“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澳救~”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 ),領異標新二月花?!痹冢?)處應填“樹”還是“木”好,為什么?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yǎng)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yǎng)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yè)?: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

作者郵箱: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四

課前預習

1.基礎字詞

(1)識讀字音

征戍(shù) 橘頌(jú) 招徠(lái) 落木蕭蕭(xiāo)

涔陽(cén) 無妨(fáng) 隴首(lǒng) 得魚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桿(wéi) 漂泊(bó) 秋風裊裊(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迢遠(tiáo) 灼灼其華(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門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流傳?留傳

流傳:指事跡、作品等傳下來或傳播開,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留傳:指物品遺留下來傳給后代,如“這把茶壺是祖上留傳下來的”。

修養(yǎng)?休養(yǎng)

修養(yǎng):①指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個很有修養(yǎng)的藝術家”;②指養(yǎng)成正確的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如“這人不講禮貌,真沒修養(yǎng)”。

休養(yǎng):①指休息調養(yǎng),如“放假后,他們到度假村休養(yǎng)去了”;②指恢復并發(fā)展國家或人民的經濟力量,如“休養(yǎng)生息”。

-

飽含?包含

飽含:指所含的量特別充足,如“飽含著深厚的感情”。

包含:僅指里面含有,如“這句話包含好幾層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應手

熟能生巧:表示熟練了,也就找到了竅門,重在找到了竅門,熟練的程度較輕。

得心應手:形容記憶純熟,做事順手,盡合心意,熟練的程度較重。

一言難盡?說來話長

一言難盡:形容事情曲折復雜,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書面語。

說來話長:表示事情很復雜,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語。

(4)理解詞義

無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遠:遙遠。

翩翩:飛舞的樣子。

灼灼:明亮鮮艷的樣子。

亭皋:水邊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條柔弱下垂的樣子。

綿密:言行、思考細密周到。

窸窣:象聲詞。此處指葉落的細小的聲音。

景況:情況;光景。如:我們的光景越來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搗衣聲。詩詞中常用來象征凄涼蕭瑟的景象。砧,搗衣石。

纏綿:文中形容葉對枝情深意厚,難以解脫,是活化的擬人辭格的運用。

裊裊:形容煙氣繚繞上升;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飄動;形容聲音延長不絕。

萬應錠:萬能藥。錠,錠藥。

相去無幾:彼此沒有多大差別。

不落于言筌: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筌,捕魚的竹器。

2.文學常識

林庚(1910— )字靜希。19xx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閩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編文學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廈門大學任教十年,1947年為燕京大學教授,1952年至今為北京大學教授。曾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詩聞名于世,與戲劇家______________、小說家吳組緗,并稱“清華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詩楚辭研究專家。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頗多精辟的創(chuàng)見。著有《唐詩綜論》《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國文學簡史》等多部著作。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他數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后學,桃李滿天下。

答案:詩人 文史學家 曹禺

課堂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難點: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

三、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為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信息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為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導入課文學習。

二)釋 題:

1“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2.“木葉”即“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由于作者是一個學者,也是詩人,有著深厚的學養(yǎng)和豐富的聯(lián)想力,因而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中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這篇課文需要我們逐字逐句認真、細致地讀,把整篇文章貫穿起來,各個部分融會貫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作者介紹 參考預習部分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通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信息,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象?

2)“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征。)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段,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2)生讀這段內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涵。

(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

1) 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中“高樹”的意味。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段,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2)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迸c“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

3)讀第5段,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

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段,作全文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至三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四至六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結。

五、課外延伸,訓練能力

下面詩中“柳”這一意象,表達的情感不盡一致,試作一點辨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唐彥謙《垂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更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鞏《詠柳》

明確:

賀詩:亭亭玉立,碧綠豐茂,枝條分披,細葉精致。詩人借詠柳贊美春色的美麗和自然的活力。

唐詩:纖柔輕盈,妖媚多情。反襯邀寵取媚的小人的無恥和朝政的腐敗。

曾詩:亂條狂舞,柳絮紛飛。諷刺攀附權貴、得勢猖狂的奸佞之臣。

課堂小結

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有了不同的意味,詩人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澳救~”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五

《說“木葉”》著重分析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又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從而闡發(fā)了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所以本篇文章對古代詩歌語言的無限的表現力進行了精辟的透視,不但使我們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文學鑒賞力,還能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從中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言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走進課文)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做為一個例子。(走出課文)本課教材的淡化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一半。

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現技巧和歸納的方法,積累古詩詞名句

2、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及從相關資料中抽象出一般規(guī)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

學生學過多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具有暗示性這一特質,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注而確立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fā)現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fā)展。傳統(tǒng)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本課實現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yōu)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流程 :

導語:我設計的導語是:在諸多文體中(小說散文詩歌戲?。阕钕矚g哪一種文體,為什么?師:詩歌是諸多文體中最美的一種文體。她美在哪里呢?——語言美、形式美、結構美、音律美等。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關于詩歌語言特點的文章《說“木葉”》。這個導語意在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確定學習重點。采取布魯納的發(fā)現問題式,課前由學生做預習,學生可能會提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問題,我想先引導為宏觀問題,就是:作者發(fā)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么。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因為本課是自讀課文,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為只想通過課文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學詞語的暗示性。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想檢驗學生讀書的高度,有的學生注意微觀的句子或字詞,有的注意宏觀的內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課的學習可以從宏觀入手,讓學生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分析品味: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另一種是解讀課文之后進行自測。這里我設計了一道關于填補“樹或木”的一組詩歌。意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有利于在45分鐘內提高閱讀效率。和學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進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處“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句詩寫屈原看到秋風中飄零的樹葉感傷自己的;“后皇嘉樹,橘徠服兮”這個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樹,自然而然讓人想到一棵形態(tài)美好、儀態(tài)萬千的樹,這是屈原對自己高潔品格的暗示。這時教師盡量少數或不說,讓學生自己品味出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意象,準確把握意象表達的情意,這個環(huán)節(jié)意在通過練習咬文嚼字使學生感悟詩歌語言精妙的表達效果,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見解,通過討論達到共鳴。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fā)人們的感傷情緒。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這時引入梅和柳兩個意象。比如說梅的意象,讓學生說出它代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品質和情緒。并讓學生看四首詠梅的詩歌,對梅的意象進行分析討論。第二個意象是柳,三首詩,每個組任選一首。讓學生任選主要考慮學生可能愿意選簡單熟悉的那一首詩,這時鼓勵學生知難而上,也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業(yè)。在課件中展示松、竹、月“烏(鴉)”“昏鴉”“寒鴉”“輕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讓學生任選一個意象,課下搜集幾首詩寫成一篇小文章,談這個意象的藝術特征(相同或不同)。這個環(huán)節(jié)想對本課知識進行強化,也是對本課知識的檢驗。最后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在運用斯金納的強化律,對學習行為進行及時強化。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 :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六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fā)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 ) 桔頌(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纏綿(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遠( ) 桅桿( )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 樹 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 木 黃色、干燥的質感

意 樹: 飽滿

味 木: 疏朗

場 樹 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 木 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lián)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 :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lián)想不同?!澳尽本哂兄澳绢^”、“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練習: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 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作者 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 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 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 。(吳均《谷柳惲》)

2. ,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 。(吳均《青溪小姑歌》)

5.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 蟬① 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① 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② 西陸: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謝莊 《月賦》 3.陸厥 《臨江王節(jié)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蕭綱 《折楊柳》

二、1.寒風掃高木 2.高樹多悲風

3.落葉何翩翩 4.葉落依枝 5.無邊落木蕭蕭下

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 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tài)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tài)。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tài)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說木葉教案兩課時篇十七

全文共七段,主要寫了三方面內容。

第一至三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fā)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第四至六段,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詩中的“樹”的形象與吳均詩中“木”的形象作比較,“樹”沒有落葉的形象,而“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

5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七段是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字千里。

全文大量引用了我國古代詩歌中含有“木葉”“樹葉”“落木”“木”等詞語的詩句,并分組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比較,來說明道理。

比較的對象有:“木葉”與“樹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木”與“樹”。

下面以“木”與“樹”的比較作簡要分析:

葉一致,繁茂排斥,越來越少,無顏色褐綠色透著黃色觸覺濕潤干燥感受空闊、疏朗、較單純飽滿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

是說秋風—起,洞庭湖掀起波瀾,樹葉紛紛落下。裊裊:秋風搖木貌

2.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臨江王節(jié)士歌》)

節(jié)士:有節(jié)操的人。月浦:月光映照的水濱。

3.后皇嘉樹,橘徠服今。(《橘頌》)

后皇:指天地。徠:來。全句大意是: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4.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

皎皎:光明的樣子。灼灼:花盛的樣子。華:同“花”。

5.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搗衣詩》)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將紈素一類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其平整柔軟。搗衣的勞動,最易觸發(fā)思婦懷遠的感情,因此搗衣詩往往就是閨怨詩的異名。

上句是思婦搗衣時眼中所見之景。亭皋:水邊平地。暗切思婦所在的江南。

下句是思婦心中所想之景。隴首,猶言山頭。系游人滯留之地。常與游子的飄蕩相聯(lián)系,此處即泛指北方邊塞之地。

6.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今極浦。(《哀江南賦》)

涔陽近湘水,極浦:最遠的水濱。全句大意是:辭別洞庭湖時樹木的葉子紛紛落下,離開涔陽極遠的水邊,走上了出使西魏的征途。

7.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野田黃雀行》)

全句大意是:秋風瑟瑟,樹葉象海水一陣一陣蕩漾著悲涼。

8.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飲馬長城窟行》)

枯桑:落了葉的桑樹。這兩句是說枯桑雖然沒有葉,仍然感到風吹,海水雖然不結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遠方的人縱然感情淡薄也應該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9.午陰嘉樹清圓(《滿庭芳》)

這句是說:正午的時候,太陽光下的樹影,又清晰,又圓正。

10.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美女篇》)

妖,艷麗。閑:同“嫻”,雅。歧路,岔路。冉冉:動貌。翩翩,動作輕盈的樣子。

(一)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下列詩歌中“烏(鴉)”“昏鴉”“寒鴉”的形象特征。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嚴維

丹陽國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二)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下列詩歌中“輕舟”“孤舟”“扁舟”的形象特征。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林庚(1910—),字靜希,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現代詩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至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詩集有《夜》(1933)、《春野與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詩選》(1985)等,曾獲得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以及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主要著作:《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國歷代詩歌選》《天問論箋》《唐詩綜論》《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空間的馳想》。

學生作文

高一(3)于宗明

《三國》、《紅樓》皆萬世作,傳數代。覽畢,得殊異者,思久,得曰:佳三國,而非紅樓。

夫羅氏《三國》者,得王侯之霸,集眾生之苦,雄文也。字內紛亂,法禮無綱,并起者實繁,而惟強者得焉。操謀遠慮并諸侯,策開心胸而就大業(yè),備施仁博而成大統(tǒng)。臥龍、鳳雛濟世之才,五虎上將曠世之勇,兼策謀之士無數。《三國》者,敘帝王之道,述天命之變也,天下事莫如此矣。

斯朱文,享盛譽,沐榮光。敘府庭以自嘲,列興衰以銘器,感悲涼而自居。其文筆傾心者如此:四興而并衰,語眾而共哀,驚世以同省,奉上以盼明,此一者也。淚女玉郎,順目頑虐,慈顏惡像;心之所欲,口之所言,行之所動,一屏一頓,一顰一笑,盡書之,收得百態(tài),此二者也。墨潤帛絲,淌而得之,心隨文起,文落而心歸,詩詞文賦,妙筆涔涔,此三者也。以此三者世佳朱文,而吾復尋焉,無所得。

深宅內室,其可盡看天下之四時哉?金石鶴唳,青柳燕瞅,肅谷猿嘯,北疆飄雪,南國飛花,西蜀霧江,天下之景盡收于《三國》也。夫一家之興敝,怎可喻國之興衰?寡寡四族,盡態(tài)民相,豈可比于天下力眾?商賈之交,庭院之爭,斤斤必較之事,豈可比于世雄之虞詐,高士之襟懷?府庭雜事,豈可比于大纛高牙?《三國》者書天下事也。奸佞之徒,豈可比于忠信之所為?婦人口牙舌辯,侍奴諂媚爭寵,豈可同于戰(zhàn)場之搏殺?虛妄之說,豈可比于千年之經史?獨一夫之言,豈可比于三國文墨之詩賦?儒子佳人,豈可比于經緯之大賢?靡靡鴉音,豈可比于鐘琴逐波,滔滔長吟? 《三國》者,記分合大事,書世間百態(tài),收天下之文,奏中正之樂,《紅樓》不可與其同也。

文者,如人也:臨文;如視人?!都t樓》著婦人仆婢之心,見小利而唯圖,目視咫尺,豈可比于先賢之襟懷寬博,大才之運籌帷幄?恩有謝,誓則中,惡得懲,因果相報,得失必歸。雪芹先生,其真清高耶?

生乎憂患,人之慕將帥;生乎安逸,人之慕錢財。古有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數證不鮮;益憂患促人奮進,安樂使人倦怠。觀二文,《紅樓》者,訴奢靡而亡國;《三國》者,曰將帥以興邦。吾讀《紅樓》,憂人以嘆惋,感懷于今;讀《三國》,氣振而神奮,展智宏圖。明者,存于世,效英雄,思報國,故其名史垂育;智者,雖博學,嘆世事,慕鄉(xiāng)居,故其碌碌終生,雖智尤無,此閑人耳。

嗚呼!夫朱文,熒熒之光,不可與日月爭輝。吾觀兩文,惟《三國》是佳也。

對用文言寫作文,是不宜提倡的。但本文語言通暢,說理雄辯,讀來耳目一新,故作推薦。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246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