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教案(實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9 11:50:08
史記選讀教案(實用17篇)
時間:2023-12-09 11:50:08     小編:HT書生

教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活動。教案中應體現(xiàn)德育、智育和美育的融合。編寫好教案需要注重教學理論和課堂實踐的結合,不斷豐富和提升教學策略。

史記選讀教案篇一

3、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廣博的學習,參:檢驗。?。悍词?,省察。

4、而絕江河:橫渡。

5、君子生非異也,“性”:天賦,資質。

6、風雨興焉:從這里。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豈,難道。

8、是故無貴無賤無論。

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賓前。

10、愛其子自己。

11士大夫之族類。

12、君子不齒不屑一提。

13、郯子之徒這些人。

14、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15、縱一葦之所如任憑,往。

16、浩浩乎如馮虛御風“憑”憑空。

17、渺渺兮于懷(句式)主謂倒置。

18、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

19、正襟危坐端正。

20、而今安在哉(句式)賓前。

21、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一眨眼。

22、則施施而行緩慢行走。

23、到則披草而坐撥開。

24、夢亦同趣“趨”,往,赴。

25、緣染溪,沿著。

26、游于是乎始從此。

27、外與天際交會。

28、故為之文以志記。

必修二。

1、非兵不利兵:兵器。

2、子孫視之不甚惜視:對待。

3、較秦之所得其實百倍其實:它實際上。

4、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完:保全。

5、思厥先祖父厥:其祖父:祖輩父輩。

6、暴秦之欲無厭厭:滿足。

7、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判:分清。

8、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親附親近。

9、可謂智力孤危智力:智謀力量。

10、此言得之得:適宜得當。

11、暴霜露,斬荊棘暴:暴露“冒著”

12、洎牧以讒誅洎:等到。

13、始速禍焉始:才速:招致。

14、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再:兩次卻,使……退卻。

15、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天數(shù)命運。

16、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跟隨舊事舊例。

17、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殆:將要。

18、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終,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堅持到底。

1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名詞活用作動詞,禮遇,以禮相待。

20、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向:先前使:假使。

21、率賂秦耶率:全都。

22、誠不得已誠:確實實在。

23、舉以予人舉:全部。

24、固不在戰(zhàn)矣固:本來。

25、各抱地勢抱:適合,隨著。

26、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2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動詞,往,到。

28、鼎鐺玉石(把鼎當做;把玉當做)金塊珠礫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

29、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繁華。念:顧念。

30、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奪取)奈何:怎么,為什么。

31、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占。

3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33、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如果。愛:愛護。其:代詞,自己的,作定語。

34、誰得而族滅也得:能夠。

3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孫白。

史記選讀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對《左傳》有大體了解。

2、注意積累《左傳》中的名言名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左傳》。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蹲髠鳌啡Q《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碧瞥内w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tài)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zhàn)國時人;鄭樵《六經(jīng)奧論》認為是戰(zhàn)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涤袨閯t認為是劉歆所作。今人童書業(yè)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zhàn)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F(xiàn)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zhàn)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二、成語名言積累:

1.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编崌谇貒鴸|面,故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后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3.魑魅魍魎。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本為傳說中的鬼怪,現(xiàn)用以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4.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鏈接。

子皮與子產(chǎn)的故事,進一步理解子產(chǎn)鮮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業(yè)。

從《左傳》中找兩個經(jīng)典戰(zhàn)例,體會《左傳》的語言特色。

史記選讀教案篇三

問題投放2:本文語言有可特色?試論之。

提示:本文語言特色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句式錯落之美:句式參差,長句短句結合,整句與散句搭配,使全文呈現(xiàn)出一種搖曳之美。

(2)情理交融之美:司馬遷以一般人對生命的看法襯托出自己的追求。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夢想、成功、希望都無從談起,司馬遷也在為自己求生找出口,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己的負責。作為一個有生命尊嚴的知識分子,在命運轉折關頭所邁出的堪稱偉大悲壯的步伐,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一個人踩著自己的影子前進,提著自己的頭發(fā)飛翔!

(3)至情至性之美:當言及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xiàn)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

(4)氣勢磅礴之美:作者善于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信中有許多排比句,或兩句、三句為一套,或五句、六句為一套,甚至竟有一連用十句的,如“太上不辱先”以下連用了十個排比句,表達思想一氣貫下,勢如排山倒海,酣暢淋漓,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5)結構嚴密之美:全文洋洋灑灑幾千字,但寫得反復曲折,條理十分清楚。作者從任安來信中要他“推賢進士”的.話題談起,然后一直圍繞這條中心線索加以陳述,始終不離答書的旨意,或敘述,或議論,或抒情,作者歷敘自己所受的恥辱之深,寫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決心向圣者先賢學習,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這才茍活于世,根本無心“推賢進士”,最后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文筆精華]。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賞析:司馬遷熱情歌頌了這些古代圣賢,他們雖然身處逆境,備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給后人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作者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xiàn)了司馬遷那種堅強的意志,頑強奮斗的精神。

史記選讀教案篇四

問題投放1:閱讀第2段,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對于生死的看法。

提示:(1)位卑人輕,死無人惜。(2)人應死得重于泰山--“擇死”對于自己無價值,所以“擇生”。(3)提出不辱與受辱的不同等次--自己受的是極刑。(4)舉歷史上地位顯赫受辱之例--自己受辱而不“死節(jié)”不足為怪。

問題投放2:研讀第3段,找出課文中表明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和受刑后“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

提示:對“死節(jié)”的看法:“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jié),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為名節(jié)而死。所以他不“死節(jié)”,他“擇生”,因為“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后所為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為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為少卿廢也?!彼抉R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問題投放3:研讀第4段,討論作者列舉古代一些“倜儻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達的生死觀、價值觀是一種怎樣的聯(lián)系。

提示:《報任少卿書》和《太史公自序》歷數(shù)古來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寫的,有的是貶了官寫的,有的是落了難寫的,有的'是身體殘廢后寫的;一句話,都是遭貧困、疾病,甚至刑罰磨折的倒霉人的產(chǎn)物。他把《周易》打頭,《詩》三百篇收梢,總結說:“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還補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結。

司馬遷的遭遇同先賢們有相似之處,要以他們?yōu)榘駱?,頑強地活,發(fā)憤著書,完成《史記》--不死節(jié),擇生,是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yè)。換言之,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他選擇了生。

問題投放4:研讀第5段,(1)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2)說出“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提示:(1)“草創(chuàng)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后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于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著世俗的巨大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xiàn)。讀出了這些內(nèi)容,我們就更能理解第6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nèi)心所受到的折磨。

問題投放5:根據(jù)以上分析,請你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本文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數(shù)語,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xiàn)了自己發(fā)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史記選讀教案篇五

《司馬遷發(fā)憤寫》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耗費了13年時間編寫輝煌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兩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因此,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緊扣“發(fā)憤”二字進行層層剖析。通過,朗讀、自學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讓他們在走進文本的同時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本設計為《司馬遷發(fā)憤寫》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形式對司馬遷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馬遷的形象。在第二課時中,我緊扣“發(fā)憤”,深入品讀,讓學生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放司馬遷的生平事跡。

(二)出示思考題。

(三)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巡回指導。

(四)組織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討論問題1。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2、討論交流。

3、指導朗讀。

(1)滔滔的黃河水養(yǎng)育了司馬遷,英雄的故事感動著司馬遷,家鄉(xiāng)的文化環(huán)境熏陶著司馬遷,你能讀好它嗎?指名讀、齊讀。

(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后著書立論的基礎,課文的哪里寫了他受父親的影響。讓我們一起讀這一段話。

(3)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文字1出示)。

司馬談臨終之時,淚痕滿面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后,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的,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哇!”

正是由于自己從小就喜愛這一行,再加上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使他義無反顧地扎入這編寫史書之中??删褪窃谶@時,卻來了一場飛來橫禍。

討論問題2。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2、討論交流。

3、點撥。

(2)出示(文字2)。

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這部史書!”

a、指導朗讀。

b、小結。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難以承受的打擊;另一方面是他為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c、討論問題3。

司馬遷是怎樣寫《史記》?

(1)、出示要求:

對照插圖,聯(lián)系課文,展開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燈下……”為開頭說一段話。

(2)、請同學們靜靜地想像,思考。

(3)、交流匯報。

a、搖曳的燈火,好似父親臨終前的淚花,司馬遷想起了父親的千叮嚀,萬囑咐,(出示文字1)。

b、搖曳的燈火是司馬遷一顆不屈的心靈,讓我們讀體現(xiàn)司馬遷人生觀的句子。(出示文字2)。

c、那搖曳的燈火是司馬遷生命結晶的象征,讓我們讀最后一節(jié)。(出示文字3)就這樣,司馬遷發(fā)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于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五)、總結課文。

你覺得司馬遷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呢?

(六)、作業(yè):

1、本冊練習7中的熟記成語,編者以12個成語介紹了司馬遷的一生,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連詞成句,概括司馬遷光輝的一生。

2、閱讀《史記》,搜集資料出一期手抄報。

板書:20、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受影響子承父業(yè)。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載史冊。

史記選讀教案篇六

[精彩導入]。

界。

[背景資料]。

天漢二年(公元前),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jīng)過八晝夜的戰(zhàn)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zhàn)死,后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xiàn)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nèi)缃褚娎盍瓿霰焕鸵晃兜芈渚率?,夸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zhàn),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shù)臋C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zhàn)敗而歸的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jù)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闭驗檫€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史記選讀教案篇七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要“精讀之”。節(jié)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xiàn)了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悲憤。閱讀節(jié)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里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最好手段。

經(jīng)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xiàn)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xiàn)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xiàn)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于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于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jīng)過權衡之后,他們決定通過外交斗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歷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斗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臺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斗爭的失敗。

在“澠地斗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銳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于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以勇氣聞于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于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于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后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屈原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跡,闡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敘述楚國和齊奏的關系,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后,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系,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于秦。楚頃襄王繼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2、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贊《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3、司馬遷贊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nèi)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斗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敘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xiàn)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yǎng)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著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tài)度卻越來越溫和,沒有絲毫慍色。宴會上,公子當著滿堂貴賓,贊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說:“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庇煤钌诖笸V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后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后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信陵君是個理想化的人物。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后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后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疑問難。

(二)讀下面兩段文字。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說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奏,秦其危矣?!庇谑乔卣淹跄酥埂G裘蠂L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蹦艘篂楣?,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fā)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后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讀》。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練習:

1、兩篇短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史記選讀教案篇八

1、山不厭高,水不厭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2、夫運籌策帷帳之中,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傳》曰:其身正,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

6、歲寒,_____________。

7、《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___。”

8、《詩》有之:“高山仰止,____________?!?/p>

9、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榮辱。

10、俗之所欲,____________;俗之所否,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上下能相親也。

12、力拔山兮氣蓋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兮虞兮奈若何!

13、有志者,事竟成,____________,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____________,三千越甲可吞吳。

14、___________,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二首》)。

15、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6、____________,下自成蹊。

17、___________,中原一敗勢難回。

18、____________,差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19、____________,必有一失;____________,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20、富貴者送人以財,____________?!妒酚浛鬃邮兰摇?。

21、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22、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2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答案: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不令而行,雖令不從。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無邪。

景行行止。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因而予之因而去之。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破釜沉舟,臥薪嘗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桃李不言,

失之毫厘,

智者千慮愚者千慮,

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記選讀教案篇九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記》“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實錄精神。

2.分析人物刻畫的藝術特色,理解對比法、互見法塑造人物形象、記述史實的方法與作用。

二.學習過程。

《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fā)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yè)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根據(jù)這個精神,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記述了劉邦推翻秦朝、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朝的全部過程,肯定了西漢這位開國皇帝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作用。

三.《高祖本紀》文言知識整理。

(一)實詞積累。

1.常用通假字。

(1)此兩家常折券棄責“責”通“債”

(2)遂坐上坐,無所詘“詘”通“屈”

(3)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秦軍解“解”通“懈”

(4)無內(nèi)諸侯軍……距之“內(nèi)”通“納”“距”通“拒”

(5)乃詳尊懷王為義帝“詳”通“佯”

(6)不如決策東鄉(xiāng)“鄉(xiāng)”通“向”

2.古今異義詞。

(1)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家人:句中古義“平民百姓”今義“一家人”

作業(yè):句中古義“勞苦的工作”今義“學習完成的功課”

(2)誹謗者族句中古義:公開批評、議論。

今義:無中生有,說人壞話,毀人名譽。

(3)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句中古義:規(guī)約,規(guī)章。

今義:限制使不出范圍。

(4)稍征關中兵以自益句中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句中古義:沒有出息。

今義:游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

3.一詞多義。

(1)呂公者,好相人(動詞,給人看相)。

無如季相(名詞,面相)。

(2)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來)。

呂公因目固留高祖(堅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領)。

沛公引兵西(率領)。

(4)去輒燒絕棧道(就)。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總是)。

(5)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逃脫)。

項羽解而東歸(解散諸侯軍隊)。

(二)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使……與眾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會項伯欲活張良(使……活命)。

沛公從百余騎(使……跟從)。

2.意動用法。

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認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為苦)。

沛公然其計(認為……正確)。

3.名詞活用為動詞。

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欲約分王關中(稱王)。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駕著白馬白車)。

都彭城(定都)。

4.名詞作狀語。

項羽與宋義北救趙(向北)。

夜往見良(在夜間)。

諸將及士卒多道亡歸(在途中)。

5.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與……交好)。

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

呂媼怒呂公曰(對……發(fā)火)。

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趕在諸侯之前)。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及見怪(怪現(xiàn)象)。

大王起微細(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動句。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3.狀語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與秦軍戰(zhàn)于藍田南。

系頸以組。

4.定語后置句。

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

諸將過此者多。

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

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

是以兵大敗。

(四)虛詞積累。

1.則。

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就)。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2.因。

高祖因狎侮諸客(趁機)。

因與俱攻秦軍(于是)。

因張良遂略韓地s轅(憑借)。

3.以。

乃以秦王屬吏(把)。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因為)。

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憑借)。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動詞,認為)。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轉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這樣)。

喟然太息曰(……的樣子)。

(五)其他重點詞語。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輕視)。

昌邑未拔(攻下)。

攝衣謝之,延上坐(提,道歉,請)。

二世使使者斬以徇(示眾)。

乃以秦王屬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勞)。

還軍霸上(駐扎)。

去輒燒絕棧道(斷)。

漢王復入壁(營壘)。

與齊王等期會而擊楚軍(約定日期)

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共同)。

乃即皇帝位鎪之陽(水的北面)。

起為太上皇壽(獻酒獻物,祝人長壽)。

父兄不能給(供給,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約)。

意豁如也(……的樣子)。

四.情節(jié)結構。

《高祖本紀》是在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展示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形象,表現(xiàn)傳記作品的主題,以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思考和認識。從劉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活動特點看,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始到“生孝惠帝、魯元公主”),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長時的種種行事。

課文首先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等,體現(xiàn)了《史記》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傳記作品特點。

這一部分主要記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生下高祖、劉邦好酒及色、縱觀秦始皇而嘆、徒手赴宴大言“賀錢萬”等主要情節(jié)?!耙婒札堄谄渖稀保瑯O言劉邦出生不凡。劉邦當初,其為人,仁而愛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賒酒;有詐稱“賀錢萬”的無賴舉動。說明他原本是一個不從事生產(chǎn)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觀看秦皇帝時,他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那樣”的慨嘆,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說是“布衣登基”的起點宣言。

第二部分(從“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寫劉邦入關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帝業(yè)的過程。

從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特點看,這一部分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奉楚懷王之命)劉邦領兵西進,一路廣攬人才,虛心聽取意見,隊伍不斷壯大,打了不少勝仗;并率先入關,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撫民心,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這一階段,主要寫酈生見沛公、與秦軍大戰(zhàn)藍田、入關約法三章等情節(jié)?!搬B生見沛公”,從劉邦“踞床”,“酈生不拜,長揖”,到“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這時酈食其說出襲擊陳留之計,從而獲秦軍儲備糧。說明劉邦能虛心聽取意見,當眾認錯?!芭c秦軍大戰(zhàn)藍田”,戰(zhàn)前,用張良計,游說秦將,“啖以利”,偷襲武關。藍田南交戰(zhàn)中,設疑兵旗幟,更重要的是“諸所過毋得掠鹵”,因而秦人歡喜,所以“秦軍解”。最后,在藍田北交戰(zhàn)中,又“大破之”;乘勝追擊,打敗秦軍。說明劉邦善于用人、用計,這是他在雙方交戰(zhàn)時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入關后,“約法三章”則表明劉邦想以此贏得關中百姓的擁護。

第二階段:寫楚漢相爭: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決策東進爭奪天下,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這一階段,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項羽入關時率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雙方兵力懸殊很大;劉邦自知不敵,到鴻門謝罪得以解脫。項羽入關后,屠民燒宮,假尊義帝;與劉邦先前入關的安撫吏民,寬容秦王形成鮮明對比。推翻秦朝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負約”,“更立”劉邦為漢王??梢婍椨鸬膹妱菖c霸氣,劉邦的弱小與屈從。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劉邦燒絕棧道,以示無意東歸;暗中卻聽從韓信的勸說,“決策東鄉(xiāng),爭權天下”。“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的時候,雙方的兵力在相持中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劉邦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強,逐漸居于優(yōu)勢?!坝?,又用“留侯、陳平計”,其決策和行動的變化說明劉邦的實力與先前大不一樣。“決勝垓下”充分說明楚漢相持三年后,形勢大變,漢軍逐漸扭轉敗局,已經(jīng)強大起來。垓下之戰(zhàn),韓信受命以三十萬大軍圍困項羽十萬之眾,第一次以眾擊寡。韓信仍然運用謀略,盡量用極少的代價取得勝利。他以孔將軍、費將軍為兩翼,親自居中正面誘敵,佯裝敗退,拉長楚軍戰(zhàn)線,然后兩翼合攏,分割包圍,打敗楚軍,把項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漢軍又唱起楚歌迷惑楚軍,這就徹底瓦解了項羽斗志,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邊上。

第三階段:劉邦在鎪之陽稱帝。

第三部分(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這一部分寫了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xiāng)和高祖之死等情節(jié)?!拔囱雽m舉杯噱父”是劉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對自己父親的一次戲弄。漢高祖九年,華麗無比的未央宮建成,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舉行盛大朝會,會見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場。劉邦在此即位已經(jīng)三年,帝業(yè)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為家,諸侯群臣畢恭畢敬,劉邦嘗到了作為天子的顯貴和樂趣,不免飄飄然起來。在未央宮前殿大宴群臣之時,劉邦忽然想起父親曾訓斥他“無賴”,沒有什么謀生的本領。心想現(xiàn)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劉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滿了酒,起身為太上皇祝壽,表示對父親的十分尊重,不料卻問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當初你說我沒有出息,現(xiàn)在看看誰有出息?你說我不從事家業(yè),但我從事的是天子的產(chǎn)業(yè)。言下之意,你當年說錯了。劉邦一席話,竟引來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劉邦靈魂深處渺小鄙陋的東西?!案咦孢€鄉(xiāng)”一節(jié),作者放筆鋪敘,摹繪點染,造成濃重的抒情氛圍。先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且“發(fā)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編自唱《大風歌》,然而樂極生悲,在大風歌歡樂豪邁之中透露出一種巨大的隱憂,所以“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說出了“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樣動情的話來。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濃重的故土鄉(xiāng)情與衣錦還鄉(xiāng)所造成的人生榮枯之感,也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生發(fā)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案咦嬷馈币欢危瑑H用十字,交代卒年時間、地點。

五.人物形象。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最豐滿、最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劉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點是:其一,有遠見卓識。突出表現(xiàn)在他入關后的所作所為。率先入關卻“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按楚懷王之約“先入關者王之”,劉邦應為關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噲、張良諫”后,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顧之憂,也在各路諸侯中樹立了威望,可以說他是從未來統(tǒng)一全國的角度處理眼前的問題。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贏得了秦地人民的熱烈擁護。宋代劉辰翁說:“高祖始終得關中之力,關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無犯,約法三章之力也。”(《班馬異同》)“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見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擁護是他日后節(jié)節(jié)取勝的根本原因。所以,盡管后來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只有“兵十萬”,但有了“民心”的基礎,鴻門宴上才得以解脫,而項羽也不可能在關中立足。其二,智謀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都可以說明他有謀有略,非同一般。如在軍事策略方面采用順應時代、籠絡人心、分化敵人、團結內(nèi)部等措施,如與秦軍大戰(zhàn)藍田前后,采用游說秦將、以利誘敵、設疑兵旗等,計謀總高人一籌。他腦瓜靈活,隨機應變的能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駕馭人。劉邦稱帝后,置酒洛陽南宮,總結他統(tǒng)一全國的成功經(jīng)驗,談到張良、蕭何、韓信時說:“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钡拇_,在劉邦所重用的將領中,不少原是項羽的部下,如韓信、陳平,他們投奔劉邦后,一個被舉為大將,一個被提為護軍中尉,可見劉邦的氣魄非同尋常。劉邦還善于聽取意見,立刻認錯。如樊噲、張良勸他“止舍咸陽宮”一事,一個最高統(tǒng)帥如此善于聽取意見,無疑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劉邦善于駕馭人的手段也是極為成功的,韓信評價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就是這個意思。“垓下之戰(zhàn)”是劉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韓信智勇雙全,當年就是他以少勝多,設下埋伏打敗項羽,才扭轉漢軍敗局,使楚漢進入相持階段。所以,決戰(zhàn)垓下,既顯示韓信能指揮大兵團作戰(zhàn)的才干,也說明劉邦知人善任,能駕馭大將,使得將領們愿意為他沖鋒陷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六.藝術手法。

1.用對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紀》中,側重記述劉邦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代的過程,充分肯定了這位開國之君在統(tǒng)一天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作者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方法展現(xiàn)給讀者的。如寫項羽、劉邦分兵入關攻秦時,對項羽軍隊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弊x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隊,除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過毋得掠鹵”,于是“秦人惠,秦軍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顯出來了。

2.用諷刺的方法臧否歷史人物。

諷刺是用尖銳而詼諧的語言對假丑惡的東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譴責,目的是通過諷刺對假丑惡的否定,達到對真善美的褒揚。諷刺的方法在《史記》中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高祖本紀》中主要是狀摹劉邦自矜聲色的心態(tài)加以諷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宮,為太上皇祝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劉邦的揶揄舉動,使太上皇尷尬難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萬歲,大笑為樂。劉邦這種自矜聲色,表面上看是對自己父親的尊重,實際上是說父親當年說錯了,以此嘲弄太上皇,從而達到了作者要暴露劉邦性格中所存在缺點的目的。

3.用典型細節(jié)刻畫人物。

司馬遷寫歷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渲染外,還非常注意選擇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細刻,從而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高祖本紀》就寫了賒酒、詐言“賀錢萬”、觀始皇而嘆、踞見酈生等細節(jié),以展示劉邦性格的各個側面。作者所寫細節(jié),總是從刻畫人物或記敘歷史事件的總體上加以把握,每一個細節(jié)都具有能夠反映人或事物本質的獨特性,從而具有典型意義。

4.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由于各人的出身、經(jīng)歷、教養(yǎng)、思想等不同,所以每個人的說話內(nèi)容、特點、口氣也是不一樣的。司馬遷能夠準確地寫出每個人的獨特語言,使人聽其聲而知其人。如,劉邦早年觀看秦始皇時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是感嘆、羨慕的口吻,符合劉邦當時處于一個平民的身分。寫酈食其,見劉邦,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活現(xiàn)一個狂放不羈而又胸有妙計的說客形象。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

《史記》在我國史學與文學中的價值--從《史記》中看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的理解。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史記》。它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力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偣惨话偃?,五十二萬余字,又是到那時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書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構成?!氨炯o”是用編年方式敘述歷代君主或實際統(tǒng)治者的政跡,是全書的大綱;“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項列出各歷史時期的大事,是全書敘事的補充和聯(lián)絡;“書”是天文、歷法、水利、經(jīng)濟等各類專門事項的記載;“世家”是世襲家族以及孔子、陳勝等歷代祭祀不絕的人物的傳記;“列傳”為本紀、世家以外各種人物的傳記,還有一部分記載了中國邊緣地帶各民族的歷史。《史記》通過這五種不同體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了完整的歷史體系。

這種著作體裁又簡稱為“紀傳體”,以后稍加變更,成為歷代正史的通用體裁。

《史記》紀事,其時間上起當時人視為歷史開端的黃帝,下迄司馬遷寫作本書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空間包括整個漢王朝版圖及其四周作者能夠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僅是我國古代三千年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歷史的總結,也是司馬遷意識中通貫古往今來的人類史、世界史。在這個無比宏大的結構中,包涵著從根本上、整體上探究和把握人類生存方式的意圖。如司馬遷本人在《報任安書》中所言,他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不能夠把《史記》看成是單純的史實記錄,它在史學上、文學上以及哲學上,都具有極高的成就。

《史記》被列為中國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匯成一條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堪稱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跡。但是,《史記》的情況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妒酚洝芬院蟮臍v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并不體現(xiàn)最高統(tǒng)治者漢武帝的意志。據(jù)說武帝讀《史記》后,對其中幾篇感到憤怒,下令加以刪削,這也是有可能的(今傳《史記》中一部分是后人補綴的)。那么,司馬遷究竟是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寫作《史記》的?這也是理解《史記》的關鍵之一。

我們需要注意到,在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確立君主個人絕對權威前,君主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個貴族集團的制約。在這種背景下,史官不僅享有較高的地位,而且有“秉筆直書”的義務和權利。司馬遷的祖上世代為史官,他雖然意識到在自己的時代,史官已經(jīng)跌落到“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識地繼承了古老的史官傳統(tǒng),并不想把自己的筆變成為君主唱贊歌的工具。

-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司馬遷對孔子有一種特殊的崇拜。他并不是完全服膺孔子的學說,對當代的儒士更鄙視有加,但他欽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而有為天下確立文化準則的宏大理想。司馬遷把自己寫作《史記》的工作視為孔子修《春秋》事業(yè)的繼承,這就在精神上自居于很高的地位。擴大地說,這也是繼承了先秦諸子的理性態(tài)度和批判意識。

時代賦予司馬遷以宏大的眼界,和全面總結歷史的任務,廣泛的游歷使他對社會得到前人所未有的了解,殘酷的命運促使他深刻地思考人生,繼承先秦的史官傳統(tǒng)和諸子文化,司馬遷又確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對獨立和批判性的寫作立場。正是在一個特殊歷史階段和特殊的個人遭遇中,產(chǎn)生了偉大的《史記》;在這部偉大的《史記》中,又表現(xiàn)出司馬遷對人類歷史與社會的多方面的獨特理解。

首先,正如上面所說,《史記》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頌性的著作。尤其對漢王朝的歷史,對當代即武帝時代的政治,司馬遷始終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歷史功績的前提下,毫不容情地、活生生地描繪出劉邦的鄉(xiāng)村無賴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對一代雄主漢武帝,司馬遷也大膽揭露了他任用酷吏、殘害人民、任人唯親、壓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濫用民力等種種行徑。至于官僚階層中種種勾心斗角、厚顏無恥的現(xiàn)象,更是紛呈畢現(xiàn)于他的尖銳的筆下。這些揭露與批判,并不帶有丑化的傾向,也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具體可信的、體現(xiàn)人物的真實性格的史實記錄。從中體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懷疑和思考:歷史上獲得成功的人物,正在掌握權勢的人物,并不像他們宣稱的那樣,是因為擁有高貴品質和道德正義,才得到他們的地位。有時恰恰相反,品質高貴和信守道義的人物,倒往往是遭遇不幸和失敗的,就像與劉邦相比遠為坦率和自尊的項羽,與武帝的寵臣相比遠為正直和勇敢的李廣,都不免以自殺結局。雖然司馬遷不曾從理論上揭示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是什么,但足以啟發(fā)人們作一種深入的反省。

《史記》首創(chuàng)的以“紀傳”為主的史學體裁,第一次以人為本位來記載歷史,表現(xiàn)出對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高度重視。過去的歷史著作都記載了人的歷史活動,但這些記載都是以時間或事件為本位的,人的主體地位未能被充分地意識到和表現(xiàn)出來,而且,這些歷史著作中的人物總體說來,一是局限于社會上層,至多包括了游士策士,二是局限于政治性人物,范圍有限?!妒酚洝匪浭龅娜宋?,雖然仍以上層政治人物為主,但其范圍已擴大到整個社會,包括社會中下層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我們看到在《史記》中,帝王、諸侯、農(nóng)民領袖、卿相、將帥、后妃、宦官、文學家、思想家、刺客、游俠、商人、戲子、醫(yī)師、男寵、卜者,各各顯示出人類生活的不同側面,又共同組成色彩斑斕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在這以前及以后的史書中,很少看見如此眾多類型的人物,尤其是社會中下層的人物。這表明司馬遷認識到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社會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這一種認識,尤其是對社會中下層人物的態(tài)度,在一般“官史”中是幾乎看不到的。

司馬遷還進一步注意到: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他并不否定道義的力量,也表彰了許多信守“仁義”的君子,甚至在這方面具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但是作為一個忠于生活的觀察者和深刻的思想家,他也確實認識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質欲望、追求生活滿足的要求,支配著人的歷史活動。在《貨殖列傳》中,他不厭其煩地列舉多方面事實,證明“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自天子至于庶人”,無不“好利”。他把壯士勇于戰(zhàn)斗、閭巷少年劫財盜墓、歌妓舞女出賣色相、漁夫獵人沖風冒雪、賭徒彼此爭勝、醫(yī)師方技之人苦心鉆研、農(nóng)工商賈的各項經(jīng)營,乃至吏人舞文弄法以求賄賂,各種不畏苦不懼死的行為,全部歸結為是追求財富、追求物質利益的活動。盡管這樣并列的敘述使很多人難以接受(因為其中終究有善恩順逆之別),但在那個時代,司馬遷就認識到是物質利益的追求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則才是人的歷史活動的潛在動機,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衡量歷史人物的地位,司馬遷所依據(jù)的是他們的實際成就,而不是獲得何種名位。項羽未嘗稱帝,但一段時期中實為天下之主,《史記》中便立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之后,是《呂太后本紀》,而沒有“孝惠本紀”,因為惠帝雖有皇帝的名義,其實只是傀儡。在這里,司馬遷絲毫沒有孔子“正名分”的熱情?!妒酚浱饭孕颉沸Q,作《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那些“扶義m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后世。所以,他也很贊賞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而甘受一時屈辱的人。譬如韓信不恥過胯,曾經(jīng)勇冠三軍的季布甘為奴隸,在司馬遷看來,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壯舉。這里面,也包涵著司馬遷為完成《史記》而忍辱不死的人生體驗吧。

在《史記》中,是存在一定的倫理評價標準和褒貶意識的。但它的標準并不完全符合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原則或世俗的道德意識,也不是狹隘單一的。甚至,前后之間不妨有些矛盾。如《伯夷叔齊列傳》歌頌了二位賢君子“不食周粟”的忠節(jié),《管仲列傳》卻又贊美起先幫助公子糾與齊桓公爭位、失敗后不肯殉節(jié)、從囚牢里出來又做了桓公重臣的管仲,說他“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游俠對社會統(tǒng)治秩序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司馬遷是明白指出了的,卻不妨贊揚他們重然諾輕生死的義風。甚至,《酷吏列傳》激烈抨擊了酷吏的殘忍,《太史公自序》又說“民皆本多巧,奸軌弄法,善人不能化”,故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這些并不是因為司馬遷觀念混亂,而是他看到社會本身的復雜性,需要廣泛而多視角地理解各種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所反感的人物,也盡可能如實地描寫,不簡單地一筆抹殺之。

東漢班固指責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力而羞貧賤”(《漢書司馬遷傳》)。然而,這些恰恰是司馬遷遠比班固之輩高明的地方。正是由于司馬遷對歷史和社會具有獨特的、極其深刻的理解,對各種人物的生存活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受正在建立起來的儒家統(tǒng)治思想的束縛,敢于蔑視世俗道德教條,也不從某種單一的學說出發(fā)來理解人和描寫人,《史記》方能成其豐富和博大,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魅力,而區(qū)別于后代所有其他正史。

《史記》的地位和影響。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中國古代史傳文學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記言為《尚書》,記事為《春秋》,其后又有編年體的《左傳》和國別體的《國語》、《戰(zhàn)國策》。但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學著作,卻是司馬遷的首創(chuàng)。《史記》的出現(xiàn),標志中國古代史傳文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高峰。

《史記》是傳記文學名著,但它具有詩的意蘊和魅力。《史記》指次古今,出入風騷,對《詩經(jīng)》和《楚辭》均有繼承,同時,戰(zhàn)國散文那種酣沉芾斕姆格也為《史記》所借鑒,充分體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王朝中各種文學傳統(tǒng)的融匯。

《史記》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為后代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強大的動力。

司馬遷作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在《史記》一書中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為后代作家樹立起一面光輝的旗幟?!妒酚洝匪鶟B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于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立志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妒酚洝分幸幌盗醒庳S滿的人物形象,從不同側面集中體現(xiàn)了上述精神,許多人物成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對象,給他們以鼓舞和啟迪。

《史記》是傳記文學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寫作技巧、文章風格、語言特點,無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從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對《史記》推崇備至,他們的文章也深受司馬遷的影響?!妒酚洝吩谡Z言上平易簡潔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把許多詰屈聱牙的古書詞句譯成漢代書面語,還適當?shù)匾每谡Z、諺語,顯得生動鮮活?!妒酚洝氛Z言多是單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對仗工穩(wěn),亦不避諱重復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評駢儷文的形式主義傾向和糾正艱澀古奧文風時,都要標舉《史記》,把它視為古文的典范。

《史記》的許多傳記情節(jié)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為后代小說創(chuàng)作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許多基本手法,在《史記》中都已經(jīng)開始運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語言,通過具體事件或生活瑣事顯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沖突中加以表現(xiàn)。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在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場面描寫等方面都可以見到《史記》的痕跡。同時,古代作家還從寫法上探討《史記》與小說的關系,得出了許多精辟的結論。

《史記》的許多故事在古代廣為流傳,成為后代小說戲劇的取材對象。元代出現(xiàn)的列國故事平話,明代出現(xiàn)的《列國志傳》,以及流傳至今的《東周列國志》,所敘人物和故事有相當一部分取自《史記》。明甄偉的《西漢通俗演義》,也是大量利用《史記》中的材料。《史記》的許多人物故事相繼被寫入戲劇,搬上舞臺,據(jù)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于《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據(jù)李長之統(tǒng)計,在現(xiàn)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后來的京劇也有不少劇目取材于《史記》??傊?,《史記》成為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的材料寶庫,它作為高品位的藝術礦藏得到反復地開發(fā)利用。(《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史記》的風格特征。

《史記》的敘事寫人都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宗旨,司馬遷雖然也從瑣碎的生活細事寫起,但絕大多數(shù)的人物傳記最終都在宏偉壯闊的畫面中展開,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間,他所選擇的題材多是重大的。司馬遷不是一般地描述歷史進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對歷史規(guī)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透過表象去發(fā)掘本質,通過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規(guī)律。這就使得《史記》的人物傳記既有宏偉的畫面,又有深邃的意蘊,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風格。

司馬遷善于把筆下的人物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表現(xiàn),在敘述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展示個人命運偶然性中所體現(xiàn)的歷史必然性。在《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司馬遷對于戰(zhàn)國諸侯間微妙復雜的利害關系反復和予以演示,以七國爭雄為背景展開了廣闊的畫面。蘇秦、張儀準確地把握了當時形勢的特點,抓住了機遇,相繼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成為那個時代的傾危之士。陳平年輕時就胸懷大志,足智多謀,適逢秦末**和楚漢相爭,于是他大顯身手,屢獻奇計。他設計離間項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亞父”這位謀士。滎陽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東城門迷惑楚軍,劉邦得以出西城門脫險。是他暗示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以穩(wěn)定形勢,又是他建議劉邦的偽游云夢澤而借機擒韓信。劉邦在平城被匈奴圍困七日,又是陳平出奇計化險為夷。陳平所獻五計,無一不是關系到劉邦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天下的興衰安危。陳平這位謀士的形象,也就在駕馭歷史風云的過程中日益豐滿?!妒酚洝分械娜宋镄涡紊虮艾崱⒒騻グ?;有的先榮后辱,有的先辱后榮;有的事業(yè)成功,人生幸運,也有的雖然事業(yè)成功卻命運悲慘。司馬遷既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導演、演員,又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產(chǎn)海通過描寫、敘述他們對時勢、潮流的順應與抗拒、對歷史機遇的及時把握與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筆勾勒出歷史和人生的壯廓畫面,點出其中蘊含的哲理。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史記》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劇人物形象,使全書具有濃郁的悲劇氣氛。

《史記》中的悲劇人物有多種類型。按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論,有些悲劇主人公身上體現(xiàn)的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這類悲劇人物是歷史的先行者,他們的行動具有超前性。盡管他們的主張是正確的,但由于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推行變法的吳起、商鞅,主張削o的賈誼、晁錯,都是這類悲劇英雄。還有一類悲劇人物盡管死得非常壯烈,但他們的悲劇性不是體現(xiàn)了無法實現(xiàn)的歷史必然要求,而是他們相信舊制度的合理。田橫是司馬遷著力描寫的英雄人物,他兵敗之后不愿意投降漢朝而自殺,其隨從和東海五百義士也相繼殉難,涌現(xiàn)出的是一個悲劇群體。從本質上看,田橫所要維持的不過是諸侯稱雄、列國割據(jù)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橫相信已經(jīng)過時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為之而奮斗拼搏,這就決定了他必然成為悲劇人物?!妒酚洝分性S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諸侯王,都屬于這類相信舊制度合理性的悲劇人物?!妒酚洝分械谋瘎∪宋锇雌淦犯駝澐?,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兩類。《趙世家》中為保護趙氏孤憾付出巨大犧牲的義士公孫杵臼、程嬰,《刺客列傳》、《游俠列傳》中的刺客游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獻身精神的英雄,他們的所作所為幾乎無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劇英雄。還有一些悲劇人物的品格存在明顯的弱點,由這些弱點而導致的失誤最終毀滅了自身。但由于他們終歸是英雄,所以其毀滅也是悲劇性的。這類缺失型悲劇英雄以項羽為代表,他生前戰(zhàn)功赫赫,死得慷慨壯烈,他的弱點也暴露得非常明顯,只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本身的缺欠。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贊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范睢、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jīng)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所述這些苦難的經(jīng)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司馬遷自己的人生感慨。

司馬遷在探討人物悲劇的根源時,流露出對天意的懷疑,以及命運不可捉摸、難以把握之感。他在《伯夷列傳》中慨嘆“天道是邪,非邪!”在《外戚世家》中反復強調“人能弘道,無如命何”、“豈非命也哉!”對于像蕭何、陳平那樣的幸運海司馬遷認為他們的人生偶然性中體現(xiàn)出歷史的必然性,自身才能、對歷史潮流的順應使他們扮演英雄的角色,命運對于這些人來說不是難解的謎。而從那些悲劇人物身上,司馬遷更多感受到的是歷史和人生的不確定、不公平和難以理解。司馬遷還通過為悲劇人物立傳。揭示了異化造成的人性扭曲。吳起為了當上魯國將軍而殺妻,未為卿相而母死不歸,名韁利鎖把他變成一個刻暴少恩之人,最終也因此亡身,政治上的巨大功績與人性的嚴重異化形成直接沖突。張耳、陳余早年為刎頸之交,后來卻反目為仇,也是利欲把他們拆開。

《史記》富有傳奇色彩。司馬遷喜歡獵奇,把許多傳說故事寫入人物傳記中,造成一種神秘感。寫秦始皇晚年行跡,穿插許多怪異反常的事情,以及神靈的出沒,用以預示秦王朝末日的到來。寫漢高祖發(fā)跡,則用劉媼感蛟龍而生子,劉邦醉斬巨蛇等傳說以顯示他的靈異。除了類似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之外,《史記》所寫的許多真人真事也帶有傳奇色彩。魯仲連為人排患解難而無所取,超然遠引,終身不復見,是一位奇士?!读艉钍兰摇分械膹埩际俏粋髌嫒宋铮闹谐霈F(xiàn)的商山四皓同樣來得突兀,恍若神仙?!妒酚洝分械脑S多故事都疏離常規(guī),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傳奇性。《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貴,竇姬本欲入趙王府而宦官誤賜代王,她卻陰錯陽差成了皇后。這些宮廷故事也是表現(xiàn)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但它釀成的不是悲劇,而是喜劇。《田單列傳》的傳主田單是一位智謀之士,這篇傳記寫了一系列的奇謀奇計,尤其是用火牛陣大破齊軍一節(jié),更是精彩絕妙。傳記贊語又附奇士王、奇女君王后的事跡,可謂奇上加奇?!妒酚洝返膫髌嫘赃€源于司馬遷敘事寫人的筆法。司馬遷為文疏蕩多變,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跡,起滅轉接,令人莫測端倪?!恫牧袀鳌肥菫椴?、叔齊作傳,但卻以議論開篇,又引許由、卞隨、務光等人為伯夷、叔齊作陪襯,幾乎使人不辨賓主。敘伯夷、叔齊事跡后,在議論中引出顏淵、盜跖,從正反兩方面說開。結尾點題,指出砥行立名者必附青云之士才能流傳后世。通篇意到筆隨,縱橫變化,煙云繚繞,撲朔迷離?!妒酚洝返恼路ā⒕浞?、用詞都有許多獨特之處,它別出心裁,不蹈故常,搖曳回蕩,跌宕有致,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chǎn)生傳奇效果。

王海。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一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chuàng)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氨炯o”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氨怼庇帽砀駚砗喠惺老怠⑷宋锖褪肥?。“書”則記述制度發(fā)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jīng)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nèi)容?!笆兰摇庇浭鲎訉O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通過《史記》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發(fā)生背景、過程以及對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歷史影響。司馬遷的博學、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中國人引以自豪,在中華民族復興的今天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fā)和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二

教學《寫〈史記〉時,我先布置在完成預習作業(yè),在上課時給學生講解了漢朝和匈奴的關系,介紹了司馬遷的生平。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質疑課題,然后篩選出了兩個問題統(tǒng)領全文,第一: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第二: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交流他們所理解的“發(fā)憤”的,在學生理解了發(fā)憤的意思是“振作起來,下決心努力”后,我問學生:“司馬遷是遭受了什么打擊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導學生了解“飛來橫禍”這個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交流他們搜集到的。接著,老師補充有關司馬遷受酷刑的資料。通過資料的展示,學生明白了司馬遷是為了讓事實真相大白而蒙冤,他為李陵的辯護使得他受腐刑,對他的身心都是極大的打擊。我接著說:在“橫禍”面前,在“巨大恥辱”面前,司馬遷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是他最終下了決心,“我要,我一定要寫完《史記》”,是什么原因使司馬遷選擇了“忍辱偷生”呢?這個問題,學生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的”,是第一段里“從小聽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勵,在讀到“父親的臨終囑托”這一段的時候,我指導學生讀好司馬遷父親的話,師生共同讀書感悟,如果就此選擇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見父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就是“發(fā)憤”!教學中,我反復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史記》!”這句話,學生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地體會著“發(fā)憤”的內(nèi)涵,每讀一次,都會受到心靈的震撼。在最后,我還讓學生比較“發(fā)奮”與“發(fā)憤”的不同,讓學生明白編者用“發(fā)憤”這個詞是恰當?shù)摹?/p>

課總的感覺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還比較滿意,課前的準備也花了不少的時間,對課外資料的整合也比較成功,如果從一課一得的最基本的角度來衡量,我認為,這節(jié)課最起碼讓學生記住了“發(fā)憤”這個詞在本課的深刻內(nèi)涵。

但是,所有的課堂都不是完美的,有幾個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自己說得過多。雖然我在提醒著自己,當學生回答得不準確的時候引導得還不是很到位,有時候為了趕進度干脆自己把答案說出來。回過頭來想想這節(jié)課,教師的話語過于臃腫,今后應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沒有照顧到全體,雖然在這課的設計中我想讓后進生和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多表現(xiàn),但是由于他們回答問題不準確,而且耗時較多,所以給他們的機會還不是很多,相反,那些平時回答問題較多的學生這次又成為“主力軍”了。今后要多給那些不經(jīng)常發(fā)言的學生一些機會,讓全班同學均衡地發(fā)展。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三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3.在理解、品位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悟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的精神。

4.通過本課的學習能關注《史記》,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小故事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讀懂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前置自學提綱。

班級姓名評價。

一、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習生字和生詞。

發(fā)憤飛來橫禍專心致志悲憤交加前無古人。

其它需要重點體會的詞語:

二、默讀課文。

1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2、思考:通過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你覺得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三、拓展積累。

1、查找關于司馬遷的資料。

2、讀《史記》,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小故事和同學交流。

3、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像司馬遷那樣發(fā)奮成功人的事跡嗎?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2、指名學生讀題目,質疑:你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

司馬遷――司馬,復姓,文學家,史學家。

發(fā)憤――決心努力戰(zhàn)勝了很多困難。

史記――名篇巨著。

二、檢查自學情況。

1、小組內(nèi)交流“自學提示”。組長檢查完成情況。

2、檢查讀課文。

(1)小組內(nèi)檢查讀課文。重點檢查三、四號同學朗讀,讀不好的地方多讀幾遍。

(2)教師檢查讀課文。隨機抽取一個號。

3、生字詞交流。

“耗”的讀音“泰”下面不要寫成“水”

三、簡練、準確地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四、小組內(nèi)交流拓展資料部分。

組長掌握情況,并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配套練習(標記疑難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指名回答。

2、出示交流的問題:通過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你覺得司馬遷是個怎樣的人?

二、交流展示。

1、小組內(nèi)交流,并確定匯報流程。

2、全班交流。

隨機抽取一個小組進行交流展示。

教師點撥要點:a、他愛“史”。(這一點學生可能想不到,需要老師點撥)。

從第一自然段總結出司馬遷愛“史”的三個原因:母親河的熏陶、歷史故事的感染、受父親的影響。

b、不忘父托。

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天”、“整理”等詞語,指導朗讀,讀出父親的殷切期望和司馬遷牢記父命的決心。

c.教師簡介: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寫《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到他的頭上,因為他替李廣的孫子李陵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司馬遷被叛死刑,死刑的兩種減免方式:一是交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宮刑。司馬遷官小家貧,但不愿受辱,幾次想到自殺,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孫臏、屈原等人以及父親的囑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就是這樣一位史官,因為他仗義執(zhí)言受到“宮刑”。

他的頭上。此時他心里是在做著怎樣的斗爭???

(補充資料--“宮刑”)。

借“血濺墻頭。了此殘生”提示學生想象司馬遷在獄中受到哪些屈辱和困難?理解司馬遷的信念堅定。

d、“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引導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還重?

e、抓住“一定”、“一定”、“盡力克制”、“全都埋在心底”等詞語體會司馬遷的堅強毅力,并指導學生朗讀。

f.52萬字前無古人可以看出成就卓著,整整畢生的心血。

三、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像司馬遷似的人嗎?(歷史上逆境中而有所作為的例子:從前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

四、布置作業(yè)。

1、學習樂園。

板書:

不忘父命。

忍辱負重。

堅持不懈。

生命鑄就。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前置性自學提示:

課前:每人背一句讀書名言并說出作者的姓名。

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1、易讀錯的字:呼嘯四處游歷囑托飛來橫禍辯護悲憤交加。

血濺墻頭淚流滿面酷刑耗盡畢生。

2、易寫錯的字:

二、解釋詞語(寫在書上)。

發(fā)憤飛來橫禍專心致志悲憤交加前無古人耗盡畢生淚流滿面。

其它需要重點體會的詞語:

三、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要求:即全面又簡潔)。

四、默讀思考。

2、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有三個原因列出來)。

3、司馬遷是怎樣發(fā)憤用生命寫《史記》的?(找出相關語句,體會重點詞語。)。

4、a:司馬遷遭受飛來橫禍的原因是什么?在書中畫出來。搜集(李陵事件資料和宮刑資料)b:面對慘無人道的宮刑他會想些什么?會怎樣做?c:觀看課文插圖體會他在竹簡上寫《史記》的不容易。(可結合資料)。

5、司馬遷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文中的語句和資料來談自己的理解。)。

談遷走了,他留給后人-----;------走了,留給后人-------。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四

兩千多年前,有這樣一個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以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后人難以企及更無法超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死刑?!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薄秷笕伟矔窞榱送瓿筛赣H遺愿,完成《史記》,留與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后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發(fā)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五

生:三遍,五遍,十遍……。

師:讀了這么多遍的課文,有沒有回頭想過,什么叫“發(fā)憤”?

生:(舉手,未及發(fā)言)。

師:先不要急著發(fā)言,一起讀?。ㄕn題為:司馬遷??寫史記)。

師:再讀?。ㄕn題為: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發(fā)憤”變得粗、大、斜、紅,并伴一聲摔碎玻璃的聲響)。

師:不用舉手,憑你的直覺說。

生:發(fā)憤就是很堅決。

生:發(fā)憤就是很努力。

生:發(fā)憤就是決心做好一件事情。

生:發(fā)憤就是一定要完史記。

……。

師:(指投影)看到這里的“發(fā)憤”了嗎?這樣寫是想表達我對它的理解,你想上來寫嗎?請。

生:(陸續(xù)有4個學生上黑板,根據(jù)各自的理解,寫出“發(fā)憤”)。

師:(指“發(fā)憤”)意志堅定地讀。

生:齊讀“發(fā)憤”

師:態(tài)度堅決地讀。

生:齊讀“發(fā)憤”

師:義無返顧地讀。

生:齊讀“發(fā)憤”

師:不顧一切地讀。

生:齊讀“發(fā)憤”

師:面對司馬遷的“發(fā)憤”,我們不禁要問……你們想問什么?

生: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

生:司馬遷是怎樣發(fā)憤寫《史記》的?

生:發(fā)憤的結果是什么?

師:《史記》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價值?

(相機板書三個“?”。)。

師:是的,知道了這些,我們對司馬遷這個人,對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件事,對司馬遷發(fā)憤寫出的這部著作,就會有更深的了解。

師: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寫《史記》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有關內(nèi)容,用一句話告訴我們。

生:受黃河文化的影響。

生:受父親的影響。

生:他想記錄2600年的歷史。

生:他牢記父親臨終囑托。

師:(出示父親說的話。)這就是父親臨終的囑托。同學們,用心去讀讀父親的話吧,想想父子分別的情形,掂掂臨終臨終囑托的份量。(自由讀)。

生:他老人家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

生:他老人家已經(jīng)快要死了。

生:他人家已經(jīng)快要不行了。

生:他老家已經(jīng)氣喘吁吁了。

師:這就是父親臨終之時的情形啊,你們再去讀這段話,特別關注畫橫線的部分。

(學生自由輕聲讀)。

師: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父親拉著兒子的手,淚流滿面的說著話。

生:我聽到父親對兒子說,我死之后……。

生:我覺得,這是父親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兒子千萬不要忘記。

師:同學們,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指讀)。

生:讀。

生:希望啊。

生:讀。

師: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啊。這是父親一輩子的愿望,現(xiàn)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讀。

我們的祖宗,記住了我們民族的根。人不能沒有根啦!

師:讓我們一起讀這段話,牢記這份臨終的囑托吧。

生:齊讀。

課文第一自然段,用這樣的形式表達出來。

(出示:爸爸,我親愛的爸爸!我??。)。

生:我一定會完成你的遺愿的。

生:我知道您早就想編一本史書,記載這2600年的歷史。

生:我受您的影響,我也開始廣交朋友,博覽史書了。

生:我一定會完成這部史書的。

……。

師:同學們,你們是善解人意的孩子。你們已經(jīng)讀懂了,(指課題)“司發(fā)憤寫《史記》”的原因。那就是黃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勵,父親臨終的囑托。

師: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意外發(fā)生了。

師:(出示:“正當”至“了此殘生”)自由輕聲地讀。

師:知道什么叫“橫禍”嗎?

生:就是突然降臨的大禍。

生:就是莫名其妙的災禍。

生:就是沒想到的災禍。

生:“飛來橫禍”!

師:你能想象到嗎,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可能對司馬遷動用什么殘酷的刑罰呢。

生:夾手指。

師:殘酷。

生:用烙鐵烙。

師:殘酷!

生:讓他抬不起頭來。

師:殘酷?。?/p>

生:(點頭示懂,臺下笑聲)。

師:)所以他——。

生:悲憤交加。

師:所以他想——。

生:血濺墻頭。

師:所以他要——。

生:了此殘生。

師:孩子們,用你的心去讀,就讀這三個詞、十二個字。

生:齊讀:悲憤交加,血淺墻頭,了此殘生。

師:你能理解司馬遷此時的感受嗎?你可以先說再讀,也可以先讀再說。

(出示:我知道,此時您一定。)。

生:我知道您此時一定非常痛苦。(讀)。

生:我知道您此時一定是生不如死。(讀)。

師:讓我們一起輕聲地讀,來表達我們各自的理解。

生:(齊讀)。

師:背負著痛苦與恥辱的重壓,面臨著求生與求死的抉擇,司馬遷,該怎么辦呢?

(出示:“但是”到“隸字”)輕聲地讀,用心去體會。

生:自由讀書。

師:司馬遷想到了什么?(“想”的內(nèi)容變色)。

生:個別讀。

師:司馬遷終于選擇了生。因為,他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生:齊讀:“人總是要死的”至“還輕嗎?”

師:我不能做輕于鴻毛的人,我一定要——。

生:活下去。

師:我一定要——。

生:完成這部史書。

師:是的,“人總是要死的……有的輕于鴻毛?!边@句話的意思在古文里是這么說的:

(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保┳屛覀冞B讀三遍,記住這句千古名言吧。

生:齊讀三遍。

師:對照上面這句話,能讀懂“固”、“或”的意思嗎?

生:“固”就是總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師:同學們,在司馬遷看來,為了擺脫個人的恥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輕于——。

生:重泰山。(學生讀錯了)。

師:再想想。為了擺脫個人的恥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輕于——。

生:就輕于鴻毛。

師:心里裝著責任、想著別人的人就——。

生:重于泰山。

師: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勵自己——。

生:我一定要……,一定要……。

(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聲音很大)。

師:周圍是兇惡獄卒,想想該怎么在心里對自己說?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聲音小多了)。

師:當他孤身一人,獨對蒼天大地的時候,他又會怎樣地吶喊?誰來?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沒放開)。

師:把你內(nèi)心的痛苦、恥辱、委屈發(fā)泄出來吧。

生:“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暴發(fā)了)。

師:讓我們仰對蒼天,大聲地吶喊吧!

生:(齊讀)“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師:(出示圖片)請看,此時,在司馬遷的臉上,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痛苦和絕望,只看到責任和使命。

因為,“他盡力——”

生:齊讀(齊讀“盡力”至“隸字”)。

生:發(fā)憤,發(fā)憤,發(fā)憤!

生:13年說明司馬遷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這部史書。

師:是啊,人生能有多少個13年啦!

師:所以,文中說——(齊讀)。

生: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師:什么叫“前無古人”???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用這樣的形式說說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這就叫前無古人。)。

生: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寫出這么長的一部書來。

生: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部書記錄了2600年的歷史。

生:在此之前,從來沒人像司馬遷一樣,用畢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書。

生:在此之前,從來沒人像司馬遷一樣,用13年時間,寫出52萬字的史書。

師:現(xiàn)在,如果再有人問起我們,《史記》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訴他嗎?

生:史記是前無古人的輝煌巨著。

生:史記是司馬遷用13年時間完成的一部巨著。

師:不用舉手,站起來就說。

生:……。

(十分踴躍,說了好多。有課內(nèi)的理解,也有課外的獲得)。

師:魯訊先生也曾說過,《史記》是——一起讀。

生:“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憶。??(音樂響起,出示下列詞語)。

耳濡目染?刻骨銘心?博覽群書?專心致志。

飛來橫禍?悲憤交加?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輕于鴻毛?重于泰山?克己奉公?奮筆疾書。

堅持不懈?畢生心血?前無古人?輝煌巨著。

生:(自由輕讀,場面很是感人)。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歷史偉人,他叫——。

生:司馬遷。

師:了解了一部輝煌巨著,叫做——。

師:讓我們步入歷史的長河,去尋覓司馬遷和他的《史記》所走過的歷程吧。生:齊讀:

耳濡目染?刻骨銘心?博覽群書?專心致志。

飛來橫禍?悲憤交加?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輕于鴻毛?重于泰山?忍辱負重?奮筆疾書。

堅持不懈?畢生心血?前無古人?輝煌巨著。

下課。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六

于抓住一些在我們看來非常小的細節(jié)用以對人物的刻畫。例如《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日常狩獵時的細節(jié)描寫,非常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李廣日后兵敗自殺的性格原因。這些細節(jié)對人物的刻畫,遠比抽象的人物評述更加能呈現(xiàn)人物的性格?!妒酚洝返娜宋镎Z言也是其文學性的體現(xiàn)。他的人物對話是緊緊地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例如《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見到始皇二人的語言:項羽“彼可取而代也!”與劉邦的“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是一心取而代之,而劉邦只是羨慕皇帝的富貴生活,兩者性格差異立現(xiàn)。史記語言是在精妙,他將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寫的是淋漓盡致。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風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fā)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余音裊裊,激蕩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妒酚洝穫鬟f著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回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么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今天,這精神依然在弘揚。

史記選讀教案篇十七

今年暑寒假里我好好的讀了一本叫《史記》的好書。

《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他為寫此書經(jīng)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jīng)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內(nèi)容浩繁的巨作。

《史記》這本書整理和保存了從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全面而系統(tǒng)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諸多方面的發(fā)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臥薪嘗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中。

《史記》這本書是漢代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里的首位,它記載了上至皇帝下至漢武帝的三千多年的歷史。書中依照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體例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描寫手法上,十分細膩,引人入勝。這是一部史學價值極高的鴻篇巨制?!妒芳o》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紀傳文學,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對《史記》的最高評價。

《史記》這本書里記載了有個楚霸王叫項羽,他有長處也有短處,他的短處就是他十分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認為自己本事很大,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總是不聽別人的奉勸,一意孤行,最終慘敗,死在了東城。但他仍然不覺醒,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什么地方,不責怪自己的過錯。他還給自己找借口說:“這是上天要我亡,并不是我用兵的失誤?!边@就是導致項羽亡國的最大的原因。當然,我也十分敬佩項羽,因為他有志氣,說要取代秦始皇。之后,他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身椨鹱钪档梦覍W習的還是他在東城決戰(zhàn)時寧可死在戰(zhàn)場上,也不肯回到江東茍且偷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也說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椨鸬倪@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我要像他一樣,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勇于面對,想盡辦法去解決它。

讀完《史記》這本書后我體會到: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十分感謝它!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26011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