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選讀后感(優(yōu)秀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12:05:32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優(yōu)秀21篇)
時間:2023-11-10 12:05:32     小編:LZ文人

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書籍,也可以激發(fā)他人對書籍的興趣。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歷和觀點,提出對書中情節(jié)的解讀和評價。下面是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供你參考和學(xué)習(xí)。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一

我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xué)醫(yī)還是學(xué)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lǐng)取。”但作為父親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xué)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guān)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guān)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zhuǎn)了轉(zhuǎn)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xí)r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xué)習(xí)為目標(biāo)。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fēng)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xué)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xué)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lǐng)。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xué)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我將奉之為真理。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不難看出,余光中自己就有些現(xiàn)代版李白的氣質(zhì)。詩不用說。他的散文寫到興處,也時不時會跳出一句“哈哈”之類的語氣詞,就好像這個人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和你交心暢談一樣。

余光中的詩使我想起年少時嘗試寫詩的經(jīng)歷。和所有以夢為馬的同齡人一樣,那些詩尚未懂得節(jié)制,往往只是一時興起或無病呻吟,淪為情感發(fā)泄的工具。詩沒有字數(shù)規(guī)定,不失為搪塞每周隨筆作業(yè)的最佳選項。生硬的修辭、雜糅的句式、混亂的語序,時而插一句“你難道沒見過江流水涌嗎”式的反問,仿佛故意要人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到如今,自認為拿得出手的也僅剩下一句:

詩是我靈魂深處的利劍劍既出非見血不止步。

雖免不了自戀的嫌疑,氣勢總歸還有的罷??上甏眠h,明了世事通了人情,別人怎么假我就怎么學(xué),曾經(jīng)的少年意氣早不見蹤影。常常聽到抱怨,說現(xiàn)在的人際交往真是越來越功利虛偽了。不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謂一團和氣不過是共同利益暫時營造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有時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不得不割舍一些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所謂收斂本性乃是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嘛。

而如今,我依然在寫詩,但我的詩已經(jīng)失去了鋒芒,出鞘的劍見不了血,只溢出多余的組織液。與其拔劍四顧心茫然,不如把破劍小心收好,別拿出來丟人現(xiàn)眼。我是這么想的。

“詩人”趙麗華的所謂的“詩”《廊坊下雪了》,只有兩句話:

“已經(jīng)是很厚的一層并且仍然在下”

如果說郭沫若寫的“我的我要爆了”等等見證的是中國現(xiàn)代詩初期的青澀,趙麗華的“梨花體”是否已經(jīng)預(yù)言了現(xiàn)代詩的末日?像《廊坊下雪了》這種自我炒作而成名的“名句”,簡直就是在嘲笑中國三千年的詩歌歷史。

舒婷在《神女峰》里寫道:

“與其在懸崖峭壁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

現(xiàn)在看來,這倒更像在給時下流行的感情快餐做廣告。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還有幾個人依然在追求永恒呢?有一句話,叫做“時間是檢驗愛情的唯一標(biāo)準”。時間的檢驗作用,狹義適用于愛情,廣義則適用于一切事物,詩也不例外。趙麗華所謂的“詩”讓時間檢驗的結(jié)果到底如何;僅僅憑借點擊率,趙麗華所謂的“詩”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也很想看看。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三

余先生回憶起當(dāng)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zhuǎn),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yīng)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shè)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yīng)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p>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xué)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dāng)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了,擔(dān)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zāi)?、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在這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xiàn)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四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xué)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dāng)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yīng)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lǐng)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五

余先生回憶起當(dāng)年寫《鄉(xiāng)愁》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zhuǎn),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yīng)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shè)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yīng)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p>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xué)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dāng)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dān)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驮谶@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zāi)?、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嗝吹淖屓诵耐?,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xiàn)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六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fēng)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fēng)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xué)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jié)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biāo),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jié)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jié)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biāo),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精選余光中,在現(xiàn)代詩、現(xiàn)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xué)領(lǐng)域都有涉獵,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了精選,歡迎閱讀!精選1臺灣著名作家余光......

范文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一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

對于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讀者們并不陌生。那么,讀過之后,大家有著怎樣的感想呢?第一篇: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

分享余光中,閩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戀母鄉(xiāng),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分享,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nèi)容哦!《余光中散文》......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七

深厚的文化積淀,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舊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格矣!港臺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yè)是寫詩:“這只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墒莾H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這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chuàng)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xué)史中的一個典故:“當(dāng)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dāng)新鮮,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chǎn),并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別扭’與‘笨拙’之意?!报D―僅了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余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yīng)該有四只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專事批評和翻譯?!蹲笫值目娝肌方Y(jié)集出版時,余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xué)史專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介紹梵谷、安格爾,贊揚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zāi)》等,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xiàn),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凄涼的中國文壇,閃現(xiàn)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白話散文之源流關(guān)系,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影響見于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xué)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cè)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zhì),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zhì)。本來,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余氏散文語言的彈性和變化別致的句式及結(jié)構(gòu)。讀錢鍾書的`散文,我們常常驚嘆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fēng);而讀余光中的散文,我們仿佛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xué)問的有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我所期待的散文,應(yīng)該有聲,有色,有光;應(yīng)該有木簫的甜味,釜形大銅鼓的騷響,有旋轉(zhuǎn)自如像虹一樣的光譜,而明滅閃爍于字里行間的,應(yīng)該有一種奇幻的光,當(dāng)他的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縱觀當(dāng)代兩岸散文之發(fā)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上,能達此境界者,鮮矣;而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拓荒者。

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陸某些青年散文家們,一上手便是純感性的路子,變成一種新的風(fēng)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結(jié)構(gòu),總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蹤跡”、徐志摩的“康橋”,然而,發(fā)表了幾十篇后,翻來覆去便難以為繼了。大陸許多散文家的散文,總是單純的抒情,沒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自覺的哲學(xué)追求,很難找到林清玄和董橋這樣的雄厚實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個嶄新的制高點上。如果缺乏深厚的國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國或數(shù)國外語的借鑒,缺乏知性作脊梁的感性,盡管開筆可能驚人,但到了某一層次,沒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難得上攀一分之微。

對于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一開始所倡導(dǎo)的“美文”,當(dāng)時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陸之后的《美文》派們更為清醒:

現(xiàn)代主義在美與真之間,寧取后者?,F(xiàn)代的大作家,無論是艾略特或奧登,漢明威或福克納,皆寧可把令人不悅的真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愿捏造一些粉飾的美,做作的雅,偽裝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堅持:“現(xiàn)代作家們有勇氣面對殘缺與丑惡,他們相信真實的丑比虛偽的美要耐看的多?!?/p>

我總覺得,余光中的價值,大概不僅僅得從文學(xué)范疇去尋找其意義,還應(yīng)更放開眼界。如果說,殷海光先生在臺灣哲學(xué)與思想界的意義在于:自命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許多后期人物一樣,沒有機會享受到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寂寞、凄涼和橫逆的經(jīng)歷;而余光中則是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xué)的精神,并在寂寞、凄涼和橫逆中把文學(xué)的本體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覺表現(xiàn)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認為,余氏的散文比其詩好。我也認為余氏的詩,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臺灣已享有第一支筆的美譽。

當(dāng)初《左手的繆思》,乃歪打正著啊!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八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xué)醫(yī)還是學(xué)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lǐng)取。”但作為父親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xué)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guān)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guān)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zhuǎn)了轉(zhuǎn)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xí)r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xué)習(xí)為目標(biāo)。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fēng)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xué)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xué)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lǐng)。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xué)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蔽覍⒎钪疄檎胬?。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九

三年了,已經(jīng)三年沒回故鄉(xiāng)了。記得老家門口的那棵大樹,也最喜歡在冬天落葉了。她總是那么調(diào)皮地把落葉鋪滿我家的菜園,也總是那么淘氣地讓落葉鉆進我的窗戶,飄進我的書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愛的書簽。

這幾年過年的時候,我總是那么默默地窩在屋子里,跟爸爸媽媽一起,靜靜地看著春晚。耳邊偶爾一聲“嘭,嘭”聲,提醒著我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

“寶貝,寒假回老家!”正當(dāng)我出神地想著時,媽媽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寶貝,回來啦?!蹦棠谈吲d地從屋子了沖了出來,一把抱住了發(fā)呆的我。熟悉的環(huán)抱讓我的淚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沖了出來,止都止不住。

屋子是那么暖和,親人們是那么和藹,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愛,我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臺上――啊!落葉!一片一片,還是那么美。風(fēng)吹落后,它們在雪白的窗臺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飄落的樹葉,

而我是行走在那葉脈上的求學(xué)者,

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是那么遙不可及。

鄉(xiāng)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過的日歷,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著的歲月中,

回眸中,卻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是那么近在咫尺。

鄉(xiāng)愁,

是那承載著滿滿愛的一艘船,

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但是,

中間緊緊連接著,

是那暖暖的關(guān)愛。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fēng)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fēng)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xué)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jié)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biāo),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jié)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jié)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biāo),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一

我《焚鶴人》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這里的鶴不是活在自然界中的鶴,而是風(fēng)箏鶴。我想起自己有一段時間特別迷戀疊紙鶴,粉紅色的,淡藍色的紙,白色的紙,竟然疊的出一張張會“飛”的紙鶴,感覺很神奇。風(fēng)箏有很多形狀,蝴蝶的,蒼鷹的等等,而作者寫的偏偏是鶴狀的風(fēng)箏,這人更有一番韻味。鶴自古以來是高潔的象征,這篇散文中也若隱若現(xiàn)吧。

放風(fēng)箏的人應(yīng)該是哲學(xué)家,還是詩人?這件事,人做一半,風(fēng)做一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表面上,人和自然是對立的.,因為人要拉住風(fēng)箏,而風(fēng)要推走風(fēng)箏,但是在一拉一推之間,人和自然的矛盾竟形成新的和諧。這種境界簡直有點形而上了。但這種經(jīng)驗也是詩人的經(jīng)驗,他想。一端是有限,一端是無垠。一端是微小的個人,另一端,是整個宇宙,整個太空的廣闊與自由。

“你將風(fēng)箏,不,自己的靈魂放上去,放上去,上去,更上去,去很冷很透明的空間,鳥的青衢云的千疊蜃樓和海市。最后,你的感覺是和天使在通電話,和風(fēng)在拔河,和迷迷茫茫的一切在心神交馳?!狈棚L(fēng)箏的感覺就是這樣,仿佛放飛的是一份靈魂。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我們很早就學(xué)過,其實余光中在這片中也袖而出了單獨拿的鄉(xiāng)愁。直到死去,詩人依然選擇祖國大陸為自己“坦然睡去”的寬闊大床,希望自己葬在黃河和長江之間,這一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和表白,讓們從心底深處感受到了余光中對故土家園貫穿生命始終的脈脈深情。

“一瞬間,他幻覺自己就是舅舅,而站在風(fēng)中稚髫飄飄的那個熱切的孩子,就是20多年前的自己。握著線,就像握住一端的少年時代。在心中他默禱說:“這只鶴獻給你,”

散文最后還寫道“線的彼岸究竟是什么?”這里面其實包含著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一種期盼。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xué)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xué)(lowa)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xué)、臺灣師范大學(xué)、臺灣大學(xué)、臺灣政治大學(xué)。其間兩度應(yīng)美國國務(wù)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xué)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xué)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臺灣中山大學(xué)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xué)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xué)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dāng)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zhèn)、著名批評家、優(yōu)秀翻譯家?,F(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二

《鄉(xiāng)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xiāng),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xiāng),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xiàn)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

鄉(xiāng)愁是什么?鄉(xiāng)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對家鄉(xiāng)憂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學(xué)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詩歌集《鄉(xiāng)愁四韻》中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在每一個人的眼里都一樣。鄉(xiāng)愁是憶童年,鄉(xiāng)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鄉(xiāng)、思念祖國的`急切心情。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的改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鄉(xiāng)愁是一曲懷古的柔歌……鄉(xiāng)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來是一個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獨好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會生根發(fā)芽,地瓜是他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也是鄉(xiāng)愁。

我的老家在陜西,我出生卻在江蘇,我來到這里就在這里生活,也回老家轉(zhuǎn)轉(zhuǎn),看一看家鄉(xiāng)的變化,看看自己的至親??纯醇抑泻笤耗穷w老棗樹??纯匆郧皬男∫黄鹜娴酱蟮呐笥眩黄鸹貞浶r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鄉(xiāng)的小吃,小時候奶奶做的涼皮,餃子......讓我玩不了的是老陜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經(jīng)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見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不知道為什么鼻梁一酸,眼淚流了下來,腦子里全是像過電影一樣的記憶。鄉(xiāng)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遠放不下的思念永遠忘不了的事物。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三

離家有多少個風(fēng)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xiāng)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fēng)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xué)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dāng)我不經(jīng)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會!我會的!家鄉(xiāng)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xué)會了飛,學(xué)會了跑,學(xué)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jié)更是如此,但家鄉(xiāng)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xiāng)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四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xiāng)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xué)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fā)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zāi)拱淹馄鸥粼诶镱^。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yīng)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

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fù)一年,年復(fù)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

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xiāng)愁嗎?多想聞聞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xiāng)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fā)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F(xiàn)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臺灣啊,母親的頭發(fā)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zāi)咕吐裨嵩诠枢l(xiāng)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五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刮以谕忸^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先生回憶起當(dāng)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zhuǎn),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yīng)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shè)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yīng)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p>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xué)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

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dāng)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了,擔(dān)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

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zāi)埂⒑{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

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六

最近,偶然讀到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xiāng)愁》,覺得甚是喜愛。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p>

短短四句詩,就向讀者講述了詩人小時候就離家求學(xué),與母親只能書信來往的情景。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對往昔的追憶之感躍然紙上。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p>

長大以后,詩人結(jié)了婚、成了家,而心畔卻依然縈繞著那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鄉(xiāng)愁,因為,這時的鄉(xiāng)愁,又多了幾分對愛人的牽掛與依戀。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梗?/p>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p>

[點評]結(jié)合自己的深刻感受,指出對這幾句詩的理解與感悟?!岸F(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縱觀全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四個簡單的時間副詞卻精確地架構(gòu)起人生旅程的各個階段。[點評]概括簡潔到位。在詩人的人生中,“鄉(xiāng)愁”一直都伴隨著詩人左右,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路途的這頭是故鄉(xiāng)和親人的翹首以待,而那頭則是詩人的思念和牽掛,是詩人羈旅多年感受到的疲憊和思索。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七

小時侯,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埂?/p>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lián)系起來,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為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shù)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后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lián)系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fā)了一段多么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fā)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為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jīng)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dāng)年的癡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后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里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后老先生為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tǒng)一而憂傷,展現(xiàn)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tǒng)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jié)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yīng)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么些年。期望兩岸統(tǒng)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xiāng)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yīng)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yīng)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chǎn)生了無盡的鄉(xiāng)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lián)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dāng)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tǒng)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fā)現(xiàn)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jīng)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jié)產(chǎn)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fā)現(xiàn)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jié),原本就是當(dāng)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jīng)歷。

有人說鄉(xiāng)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lián)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dāng)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guān)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tǒng)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xiàn)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tǒng)一文化。離鄉(xiāng)的人鄉(xiāng)愁,經(jīng)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xiāng)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八

鄉(xiāng)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思念。而今,余光中爺爺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內(nèi)心,來表達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吧。

余光中爺爺本是福建人,后來輾轉(zhuǎn)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xiāng)愁》感動了無數(shù)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dāng)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就是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只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fā),盼干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他在《鄉(xiāng)愁四韻》中深情的呼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他在《當(dāng)我死時》中殷切地期望:“當(dāng)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xiāng)?!边@無不飽含著對大陸的思念,對兩岸統(tǒng)一的渴望。

故而,我們要記住那位寫《鄉(xiāng)愁》的游子,記住他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其說他是“鄉(xiāng)愁詩人”,莫如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余光中爺爺?shù)膼蹏閼?,?yīng)成為所有華人的內(nèi)在氣質(zhì),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九

當(dāng)初上學(xué)時因為離家近,所以也沒有多大的感觸,直到畢業(yè)工作多年之后才終于有了切身的體會.

自從2013年參加工作以來,和家人的聚少離多已變成了常態(tài),自從當(dāng)初下定決心投身鐵路事業(yè)開始,就意味著與家人的團聚往后會少之又少,工作與家庭的不能兼顧這已變成大多鐵路職工的傷,每年的國慶節(jié)及春節(jié)這兩個相對來說時間相對長一點的假期便成了與家人團聚的為數(shù)不多的日子。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老去,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心馳神往歸心似箭,歸程卻總是戀戀不舍。

以前,鄉(xiāng)愁是每天的放學(xué)鐘聲,我在教室里,母親在家里。當(dāng)我從小學(xué)到中學(xué)的這段時間里每天就盼望著,放學(xué)的鐘聲一響,每個孩子都急切的往家里趕,因為在家里母親已將可口的飯菜做好等著放學(xué)后的我們來吃,然后“某某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便是我那時的回憶。后來我到了大學(xué),回家的時間很少了,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不再被家里管著了,變得渾渾噩噩,與家里的聯(lián)系也變得日漸稀少了起來,整天要么沉迷于網(wǎng)絡(luò),要么出去玩,只知道自己享受,完全荒廢了學(xué)業(yè),同時對家人的關(guān)懷也很少了,直到臨近期末才匆忙去復(fù)習(xí)功課,出來的成績也可想而知并不怎么樣。這個時候即可以說我是迷茫的,也可以說我是頹廢的,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點規(guī)劃。當(dāng)然對于團聚這個詞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后來,鄉(xiāng)愁是長長的鐵軌,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自從參加工作之后回家的機會變得很少,而且第一次有了距離上的概念,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以前只是紙面上的數(shù)字,現(xiàn)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距離,每次回家的路程艱辛自不必說,父親已經(jīng)50多了卻還在工地上打工,而母親則一個人在家務(wù)農(nóng),每次給父母的電話基本都是一些噓寒問暖的話語,唯一盼望的就是什么時候假期的時間能長一點,這樣對于我們離家遠的職工能回家一趟。

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去年,春節(jié)回家,記得母親的身體不好,一直在掛水,到年前的前一天才有所好轉(zhuǎn),然后就沒怎么注意。年三十晚上和母親在家里包的餃子,然后守歲,還和父親半夜到廟里去祈福。之后就是從初一到初五的到親戚家拜年,我和父親每次回到家,母親就為我們端出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然后和我們拉家常。那些天雖然平常,但也很幸福。然后我假期到了,坐的是最早的班車,父親和母親都來送我,但沒想到那卻是母親最后為我送行。之后母親被診斷出肺癌晚期,雖然我們?nèi)叶枷胫M一切努力挽救母親的生命,但是由于發(fā)現(xiàn)的太晚,已經(jīng)無法控制了,最終于2個多月后撒手人寰。對于母親的突然離世,我很愧疚,以至于每每想起總是潸然淚下,覺得自己以前疏于父母的感受,陪伴他們的時間太少,而且還不夠成熟,總是讓他們擔(dān)心。這也成為我現(xiàn)在只要一休假就回家陪父親,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樣去旅游的原因,因為我對于母親的遺憾不能再在父親身上重演。

小時候不識鄉(xiāng)愁,長大后待得識鄉(xiāng)愁,已是舉杯消愁愁更愁。離家的孩子心中的總是少不了牽掛,往往是思念到深處眼淚止不住的流。我曾經(jīng)問過父親是否愿意跟在我身邊到我這邊來生活,他說舍不得咱家的那幾畝地,其實我知道,他是舍不得那生養(yǎng)他的土地,并且那也是他和母親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是他,是我的根,他想守護我們的歸宿。對于父親的決定我雖然理解,也感到心疼。從我離開家鄉(xiāng)的那一刻起,鄉(xiāng)愁已經(jīng)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時刻提醒著我——?;丶铱纯?。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十

幽幽,何時歸。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蘭,數(shù)不盡的惋惜。極目遠眺,數(shù)不盡的哀傷。

安能故地重游呢?離你太遠了,故鄉(xiāng)!又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感嘆呢?

小時候,我們依偎在母親懷里,傾聽著母親清脆的歌聲,甜甜的入睡,時時刻刻感受著母愛,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我們悄悄地成長。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繽紛的童年,獨自在外闖蕩。也許就是這種經(jīng)歷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余光中,還有他那流傳最廣、最為宛然動人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年少離家的他,時刻懷念著故鄉(xiāng),想念著母親,那種積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小小方寸,連著兩顆彼此牽掛的心,這種思念,只有等到適當(dāng)?shù)臅r間,適當(dāng)?shù)哪挲g,才會源源不斷地傾瀉出來?!多l(xiāng)愁》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對母親,他心中好像總是覺得虧欠什么,是虧欠了一個兒子應(yīng)盡的孝道。鄉(xiāng)愁,思念母親。

成年了,結(jié)了婚,多了一份纏綿,多了一份期盼,與妻子的聚少離多,鄉(xiāng)愁變成了一張“窄窄的船票”,而這窄窄的船票,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的悵然,又有癡癡等待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綿綿思戀,也是這種淡淡的哀愁,體現(xiàn)出了他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鄉(xiāng)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墳瑩上衰草累累,滿野空曠。那一份懷念,那一份傷感,那一份無法傾訴的無奈,都撒作這一抔黃土,都化作這一方墳?zāi)?,生死兩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斕若星河的淚水?;蛟S,他面對他母親的那方矮矮的墳?zāi)箷r,只有低頭,因為,他虧欠了她太多。鄉(xiāng)愁,思念離去的母親。

而今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tǒng)一,雖然這一切都是歷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著臺灣能與大陸統(tǒng)一。因為,他覺得,臺灣就像大陸的孩子,分離了太久,想要回歸母親的懷抱了,不要像他一樣,知道珍惜的時候,母親已經(jīng)駕鶴西去了,等到母親主動拒絕的時候,才知道后悔,卻已無處尋覓。鄉(xiāng)愁,思念祖國。

游子深情的顧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橫笛之聲,可為什么他的人生充滿了遺憾?他已經(jīng)錯過了太多,與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灣“淺淺的海峽”,卻隔開故土四十載,隔開親人四十載!此時,這濃濃的鄉(xiāng)愁,恰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所以他會不停地回顧從前,自己對自己不停地訴說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戚戚,白首離。

凄凄,愁幾許?

成語時時刻刻:每時每刻或每一個時刻。如: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因此他兩個日夜趨奉,時時刻刻趕著湊趣不迭,都想著要從山西發(fā)發(fā)財?!庇秩纾核龝r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十一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大家一度認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當(dāng)年是被國民黨押到臺灣去的。原本以為只是兩三年,便可重返大陸??墒牵f好的兩三年,卻沒了歸途。親人在望夫崖,在自己的生命盡頭,一直在盼望著他的歸來。可是,他們始終望不到歸來的船只。海,是平靜的,藍得耀眼。這片美麗的海,依然見不到船只的蹤影。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幾十年前,親人看著那漸行漸遠的軍艦,慢慢遠去。可是那艘承載著家人希望的軍艦,卻再也沒有回來。想必詩人在臺灣,也一定在遠望海對岸的這塊大陸。可是他無法踏上祖國大陸的熱土。漫漫長夜里,他只能感嘆一句“今宵格外長”!

據(jù)歷史介紹,當(dāng)年蔣經(jīng)國驅(qū)車到蔣府時,看見路邊的一塊石碑。上面寫了四個大字“我要回家”,這是千萬國民黨老兵的心聲。這四個字濃縮了他們濃濃的思鄉(xiāng)情。遙望著故鄉(xiāng),眺望著遠方,幾位老兵在昏暗的燈光下竊竊私語。談?wù)摰脑掝},是當(dāng)年的家鄉(xiāng)。而今時過境遷,那年的家鄉(xiāng)早已坍圮,不復(fù)存在了。但他們?nèi)匀粓孕拧拔覡繏熘募亦l(xiāng),就在那兒!”

殊不知,回家后,看到的是一片野草瘋長的土地。淚眼朦朧中,詩人找到了自己以前的老房子??墒?,他深深掛念著的母親,卻埋在了野草深處。此時此刻,思鄉(xiāng)情隨著母親飛到了天堂。如果天堂能有思鄉(xiāng)情,詩人就可以和家人團聚,將情感化為擁抱。

鄉(xiāng)愁,讓人無語凝噎。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2173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