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熱門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16:48:33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熱門22篇)
時間:2023-11-10 16:48:33     小編:碧墨

讀后感是對書籍內(nèi)容的思考和思維延伸。那么該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可以從書籍的結構、主題和人物等方面入手,通過分析和解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其次,我們可以圍繞自己與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的共鳴、沖突或啟發(fā)進行闡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時,我們還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片段或語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支持和加強我們的觀點。最后,我們需要注意文筆和語言的運用,使讀后感整體流暢、連貫、具有感染力。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也需要耐心和用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啟示。在這些范文中,作者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深入解讀了書中的主題和內(nèi)涵,將自己的觀點與書中內(nèi)容相結合,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引發(fā)了讀者的共鳴和思考,這些都是我們寫讀后感時可以借鑒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閱讀這些范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思維能力,寫出更加出色的讀后感作品。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一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鄉(xiāng)愁》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p>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xiàn)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三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芍^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四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精選余光中,在現(xiàn)代詩、現(xiàn)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了精選,歡迎閱讀!精選1臺灣著名作家余光......

范文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一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

對于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讀者們并不陌生。那么,讀過之后,大家有著怎樣的感想呢?第一篇: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

分享余光中,閩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戀母鄉(xiāng),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分享,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nèi)容哦!《余光中散文》......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五

我們大多數(shù)讀者是從“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以及“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等詩句里認識余光中的,后來才知道他“右手為詩,左手為文”,散文也寫得好。惜乎選本不多,就筆者目力所及,只讀過他的幾篇小品,如《我的四個假敵》、《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牛蛙記》、《聽聽那冷雨》、《借錢的境界》等,即如此,也早已為其作品中四溢的才氣所熏醉。不過,跟讀粱實秋一樣,總感覺機巧有余而厚重不足。及至讀到人民日報出版社的最新選本《橋跨黃金城》,才似乎窺到了余光中散文藝術之全豹,不,用他的話說,是全虎,是細嗅薔薇的猛虎。

虎有威猛之氣。當余光中駕著他的小道奇疾馳在遼闊的美國西部的時候,當他飲過嘉士伯啤酒開始浮想聯(lián)翩的時候,當他陶醉于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時候,余光中就是一頭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聯(lián)想》一文中,他說他崇拜速度,并引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話:“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種古老的欲望。”詩人的余光中或許永遠不會說出“我倒覺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涂!”或者“剩下他,血液閑著,精液閑著,淚腺汗腺閑著,憤怒的吶喊閑著”等痛快淋漓的話,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說來卻顯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閹人,不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應該是最健全,最富生氣的人,是猛虎。

當然,這僅僅是淺層意義上的猛虎氣。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贍、節(jié)奏緊張、內(nèi)蘊深厚、造語奇特見長的。他的散文內(nèi)容不外游記、詠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藝隨筆等幾類,但他是帶著他全面、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凝重的歷史感進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對星空作逍遙游,面對蓮花而意興遄飛,從李白、杜甫到米芾、蘇軾,從可口可樂到黃河飲過的血揚子江飲過的淚,從蓋提斯堡的古戰(zhàn)場到周幽王的烽火、盧溝橋的烽火,縱橫開合,火花迭現(xiàn)。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正豐富的心靈,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步步蓮花,字字珠玉,絕無冷場”。這種語言的密度是才氣,是歷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氣。

“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陽剛一面,也自然有其陰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聽聽那冷雨》為例,語言之迭宕、意象之開合,無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氣,但就“冷雨”這個整體意象來說,它畢竟是陰柔的、古典的。

余光中在自序中評價這個選本,“于我的散文藝術,有相當?shù)拇硇浴?,看來他是滿意的。這一點,讓我想起內(nèi)地出的多種多樣的港臺文學選本,似乎這類反映全貌、遴選精當?shù)募犹倭诵┌伞?/p>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六

深厚的文化積淀,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舊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格矣!港臺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yè)是寫詩:“這只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墒莾H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這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chuàng)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典故:“當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新鮮,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chǎn),并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別扭’與‘笨拙’之意。”――僅了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余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該有四只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專事批評和翻譯?!蹲笫值目娝肌方Y集出版時,余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史專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介紹梵谷、安格爾,贊揚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等,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xiàn),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凄涼的中國文壇,閃現(xiàn)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白話散文之源流關系,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影響見于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本來,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余氏散文語言的彈性和變化別致的句式及結構。讀錢鍾書的`散文,我們常常驚嘆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而讀余光中的散文,我們仿佛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有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應該有木簫的甜味,釜形大銅鼓的騷響,有旋轉自如像虹一樣的光譜,而明滅閃爍于字里行間的,應該有一種奇幻的光,當他的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縱觀當代兩岸散文之發(fā)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能達此境界者,鮮矣;而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拓荒者。

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陸某些青年散文家們,一上手便是純感性的路子,變成一種新的風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結構,總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蹤跡”、徐志摩的“康橋”,然而,發(fā)表了幾十篇后,翻來覆去便難以為繼了。大陸許多散文家的散文,總是單純的抒情,沒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自覺的哲學追求,很難找到林清玄和董橋這樣的雄厚實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個嶄新的制高點上。如果缺乏深厚的國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國或數(shù)國外語的借鑒,缺乏知性作脊梁的感性,盡管開筆可能驚人,但到了某一層次,沒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難得上攀一分之微。

對于五四新文學運動一開始所倡導的“美文”,當時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陸之后的《美文》派們更為清醒:

現(xiàn)代主義在美與真之間,寧取后者?,F(xiàn)代的大作家,無論是艾略特或奧登,漢明威或福克納,皆寧可把令人不悅的真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愿捏造一些粉飾的美,做作的雅,偽裝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堅持:“現(xiàn)代作家們有勇氣面對殘缺與丑惡,他們相信真實的丑比虛偽的美要耐看的多?!?/p>

我總覺得,余光中的價值,大概不僅僅得從文學范疇去尋找其意義,還應更放開眼界。如果說,殷海光先生在臺灣哲學與思想界的意義在于:自命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許多后期人物一樣,沒有機會享受到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寂寞、凄涼和橫逆的經(jīng)歷;而余光中則是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精神,并在寂寞、凄涼和橫逆中把文學的本體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覺表現(xiàn)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認為,余氏的散文比其詩好。我也認為余氏的詩,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臺灣已享有第一支筆的美譽。

當初《左手的繆思》,乃歪打正著啊!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七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不難看出,余光中自己就有些現(xiàn)代版李白的氣質。詩不用說。他的散文寫到興處,也時不時會跳出一句“哈哈”之類的語氣詞,就好像這個人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和你交心暢談一樣。

余光中的詩使我想起年少時嘗試寫詩的經(jīng)歷。和所有以夢為馬的同齡人一樣,那些詩尚未懂得節(jié)制,往往只是一時興起或無病呻吟,淪為情感發(fā)泄的工具。詩沒有字數(shù)規(guī)定,不失為搪塞每周隨筆作業(yè)的最佳選項。生硬的修辭、雜糅的句式、混亂的語序,時而插一句“你難道沒見過江流水涌嗎”式的反問,仿佛故意要人丈二和尚摸不著腦袋。到如今,自認為拿得出手的也僅剩下一句:

詩是我靈魂深處的利劍劍既出非見血不止步。

雖免不了自戀的嫌疑,氣勢總歸還有的罷??上甏眠h,明了世事通了人情,別人怎么假我就怎么學,曾經(jīng)的少年意氣早不見蹤影。常常聽到抱怨,說現(xiàn)在的人際交往真是越來越功利虛偽了。不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謂一團和氣不過是共同利益暫時營造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有時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不得不割舍一些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所謂收斂本性乃是邁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嘛。

而如今,我依然在寫詩,但我的詩已經(jīng)失去了鋒芒,出鞘的劍見不了血,只溢出多余的組織液。與其拔劍四顧心茫然,不如把破劍小心收好,別拿出來丟人現(xiàn)眼。我是這么想的。

“詩人”趙麗華的所謂的“詩”《廊坊下雪了》,只有兩句話:

“已經(jīng)是很厚的一層并且仍然在下”

如果說郭沫若寫的“我的我要爆了”等等見證的是中國現(xiàn)代詩初期的青澀,趙麗華的“梨花體”是否已經(jīng)預言了現(xiàn)代詩的末日?像《廊坊下雪了》這種自我炒作而成名的“名句”,簡直就是在嘲笑中國三千年的詩歌歷史。

舒婷在《神女峰》里寫道:

“與其在懸崖峭壁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

現(xiàn)在看來,這倒更像在給時下流行的感情快餐做廣告。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還有幾個人依然在追求永恒呢?有一句話,叫做“時間是檢驗愛情的唯一標準”。時間的檢驗作用,狹義適用于愛情,廣義則適用于一切事物,詩也不例外。趙麗華所謂的“詩”讓時間檢驗的結果到底如何;僅僅憑借點擊率,趙麗華所謂的“詩”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也很想看看。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八

我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y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取?!钡鳛楦赣H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了轉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時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習為目標。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吹蟲鳴。。。。。?!倍壬倌陼r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我將奉之為真理。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九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p>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p>

在這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xiàn)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chǎn)品?!钡@樣的副產(chǎn)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一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y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取?!钡鳛楦赣H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了轉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時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習為目標。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蔽覍⒎钪疄檎胬怼?/p>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二

如今,能讀到一本出自名家之手的經(jīng)典詩歌集,并且以嶄新的圖文形式出現(xiàn),對于喜歡讀詩的朋友而言,不僅能聞得氣味,更能嘗出滋味,無疑是件既快樂又奢侈的閱讀體驗。

一直被定位于“鄉(xiāng)愁詩人”的余光中對此曾說:“我的小詩《鄉(xiāng)愁》在大陸流傳頗廣,能背的人很多。這首詩像是一方面介紹了我,另一方面,卻也遮住了我,使不少讀者只見名片而不見其人、把我簡化為‘鄉(xiāng)愁’詩人定了位,《鄉(xiāng)愁》只是我的門牌……”

余光中在《迎接新書上》中稱:“我在大陸出書,散文遠多于詩,如今有了這本詩選,讀者在《鄉(xiāng)愁》之外,還能多看我的其他詩作,仍不失為遲來的補償?!?/p>

詩歌批評家謝冕將《余光中經(jīng)典》以“七情”劃分,分鄉(xiāng)情、愛情、親情、友情、世情、風情、心情,他在本書的選編《序》中說:“我始終認為詩是從情出發(fā)的,以表述情感為根本的一種文體?!比羰菍⒂喙庵械脑娪鳛榕?,選取的百余首詩,均為經(jīng)歷過時間打磨經(jīng)久不衰的美人,有著名的《鄉(xiāng)愁》《等你,在雨中》《蓮的聯(lián)想》等名篇。

在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幾乎都是女性,妻子、女兒,他曾形容自己住在女生宿舍,而他與妻子范我存從年輕時期的熾熱戀情牽手至今,在文壇被傳為佳話,也算是稀缺品。國外的有馬克·吐溫,他與奧莉婭僅攜手30多個年頭,共度繁華與貧窮。余光中將他與范我存的感情化作一首首動人情詩,如年輕時的《靈魂的觸須》:“當你愛我時,你的眼睛/便時時來尋找我的;/當你恨我時,你的眼睛/便留心將我的躲避。/這一對淡褐的敏感的眸子/原是你靈魂的觸須,/從它們的方向我可以探知/你靈魂每刻的消息?!蓖砟甑摹墩渲轫楁湣?“就這么,三十年的歲月成串了/一年還不到一寸,好貴的時光啊/……溫潤而圓滿,就像有幸/跟你同事的每一個日子/……分手的日子,每一粒/牽掛在心頭的念珠……”歲月使愛情轉化為親情,上升為不渝的感情。在《削蘋果》里,妻子簡單的削蘋果動作在詩人眼中為無私的奉獻:“把最好的果肉給我/而帶粒的果心總是/靜靜,留給你自己?!?/p>

在速食文化的今天,讀讀這位中國當代詩壇“首席繆斯”的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無疑是件極愜意而有收獲的事。

余光中,當代臺灣詩人與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8年進入廈門大學外文系時開始發(fā)表新詩,1949年5月到達臺灣入臺大外文系,畢業(yè)后進入軍界。退役后進修碩士學位,并從事編輯與教學工作。其人“左手為詩,右手為文”,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繆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還有評論集《掌上雨》(1967)。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三

鄉(xiāng)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思念。而今,余光中爺爺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內(nèi)心,來表達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吧。

余光中爺爺本是福建人,后來輾轉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xiāng)愁》感動了無數(shù)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就是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只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fā),盼干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他在《鄉(xiāng)愁四韻》中深情的呼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他在《當我死時》中殷切地期望:“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xiāng)?!边@無不飽含著對大陸的思念,對兩岸統(tǒng)一的渴望。

故而,我們要記住那位寫《鄉(xiāng)愁》的游子,記住他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其說他是“鄉(xiāng)愁詩人”,莫如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余光中爺爺?shù)膼蹏閼?,應成為所有華人的內(nèi)在氣質,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四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p>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

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

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在這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

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五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xiāng)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fā)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里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

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

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xiāng)愁嗎?多想聞聞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xiāng)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fā)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F(xiàn)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臺灣啊,母親的頭發(fā)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xiāng)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六

《鄉(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jīng)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

鄉(xiāng)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xiàn),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人抽象化的空泛。這首詩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lián)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xiàn)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jié)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波浪。而詩人個人經(jīng)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七

對于鄉(xiāng)愁,人們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還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世界里,耳邊卻充斥著擾人的車鳴聲、重金屬音樂的聲音。而故鄉(xiāng)那連墻皮都開始脫落的小土房,承載的卻是最天真無邪的我們。

故鄉(xiāng)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濃云以及云海里閃爍的星光。從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飛燕到雨過蒼茫的滿庭綠蔭,都好像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間小蟲底唱,茂林中老樹吐綠,村子里炊煙裊繞,白水青田,記憶的深處始終對那方土地有著清晰的畫面。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八

小時侯,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lián)系起來,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為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shù)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后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lián)系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fā)了一段多么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fā)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為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jīng)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年的癡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后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里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后老先生為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tǒng)一而憂傷,展現(xiàn)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tǒng)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么些年。期望兩岸統(tǒng)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鄉(xiāng)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并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chǎn)生了無盡的鄉(xiāng)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lián)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后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tǒng)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fā)現(xiàn)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后的故事,并對老先生人生經(jīng)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chǎn)生共鳴。接著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fā)現(xiàn)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jīng)歷。

有人說鄉(xiāng)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lián)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為新事物被大眾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tǒng)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xiàn)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tǒng)一文化。離鄉(xiāng)的人鄉(xiāng)愁,經(jīng)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xiāng)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了的詩,普通大眾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注定要廣為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十九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xiāng)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jīng)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會!我會的!家鄉(xiāng)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jié)更是如此,但家鄉(xiāng)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xiāng)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十

最近,老師在班級里給我們上了《走進琦君》專題閱讀。漸漸地,我對琦君——一個溫州籍女作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到家,我在書架里搜尋著,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尋著琦君的書。書架上,《粽子里的鄉(xiāng)愁》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等著我去采擷。封面是淺淺的橙色,一下子就讓人有種懷舊的感覺。翻開目錄,“故鄉(xiāng)情懷”、“千里懷人”、“兒時有味”、“浮生小記”、“寵物良伴”一個個章節(jié)映入眼簾。很顯然,琦君是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母親的懷想,對童年的回憶,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這本書里,我對《粽子里的鄉(xiāng)愁》這篇散文印象特別深刻。仍然記得,課堂上,老師讓我們第一遍讀時的那種欣喜。因為,我們可以在文童里讀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豬肉粽、灰湯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溫州才有那么多種類的粽子,只有講溫州話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媽媽是宜山人,每逢端午節(jié),她總是要回宜山去買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如今我們居住的靈溪的大街上從來看不見白米粽的蹤影,媽媽愛吃白米粽,是因為它有故鄉(xiāng)的回憶吧。讀到這個細節(jié),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畫面、情感感動了。琦君,12歲跟隨父親去了杭州,溫州對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閱讀《粽子里的鄉(xiāng)愁》。這回,我不僅看到了家鄉(xiāng)的美味,還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鄉(xiāng)愁。透過隱隱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親蹣跚著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討的路人經(jīng)過,她總會讓琦君為他們送上一兩個熱氣騰騰的粽子。時間流轉,歲月交替。六七十年后,遠在美國的琦君獨坐窗前,她依然會想起故鄉(xiāng)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親。

在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鄉(xiāng)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總是借物抒情,將自己淡淡的鄉(xiāng)愁融于回憶之中,融于敘事之中。比如,《水是故鄉(xiāng)甜》,從礦泉水著筆,引發(fā)對家鄉(xiāng)山泉水深深的懷戀,這樣的筆調一下子就帶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確,游子在外,永遠忘不了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鄉(xiāng)愁,是游子們筆下永恒的主題。對于張籍來說,鄉(xiāng)愁是“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猶豫;對于王安石來說,鄉(xiāng)愁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欣喜;對于納蘭性德來說,鄉(xiāng)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關那畔行”的一路飄搖;對于琦君來說,鄉(xiāng)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記憶相冊”中的回首。

鄉(xiāng)愁,總是藏在淡淡的記憶里……。

對于初中生來說,鄉(xiāng)愁是一種過于深邃的傷感,幸好有如詩的文字結集成書,閱讀、感懷、思索,于是思鄉(xiāng)之愁也就從琦君的筆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鄉(xiāng)愁》中情景的描繪,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場景的應和,一只白米粽,既牽著琦君千山萬水外的思念,也引著媽媽每逢佳節(jié)時的鄉(xiāng)情,兩相對照,數(shù)十年光陰流去,鄉(xiāng)愁卻依然盤桓在每個溫州人的心中,不離不散,于琦君,是數(shù)不清的夢回故里,于母親,是久久盼望的親友重逢。

從好奇琦君,到閱讀《粽子里的鄉(xiāng)愁》,再到文末思鄉(xiāng)者的佳句集萃,文章意境層層遞進,情感漸深,鄉(xiāng)愁借著文字之美流淌而出,感人肺腑。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十一

《鄉(xiāng)愁》這首詩能表現(xiàn)出作者對祖國摯愛,那么我們更應該摯愛祖國,即使身在他鄉(xiāng)也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

余光中有首新詩《鄉(xiāng)愁》我十分的喜歡,它讀起來余音裊裊,韻味十足,它膾炙人口、廣受歡迎,在平淡之中見真味。朗誦起來的時候可以將潛在我生命里的激-情被激發(fā)起來,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涵具有普遍性,與中國詩歌史上的鄉(xiāng)愁主題詩歌在情感內(nèi)涵上完全吻合的。

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美,寄托著異鄉(xiāng)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眷戀。從詩中我們可以提煉以下四個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并與時間來了個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xiàn)在。表達了作者漫長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之情。第一節(jié)中寫的是母-子生離之愁,魚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節(jié)中寫的是母-子死別之愁,陰陽路殊,此愁已是永恒的憾恨。不管生離抑或死別,游子鄉(xiāng)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對母親的思念。而《鄉(xiāng)愁》中的愛情是如此纏綿悱惻,美麗動人的。

《鄉(xiāng)愁》的抒情旨歸是厭棄隔離、厭棄分-裂,向往團聚、向往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鄉(xiāng)愁》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鄉(xiāng)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xiāng)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詩中“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

余光中詩選讀后感篇二十二

《鄉(xiāng)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xiāng),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xiāng),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xiàn)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

鄉(xiāng)愁是什么?鄉(xiāng)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對家鄉(xiāng)憂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詩歌集《鄉(xiāng)愁四韻》中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在每一個人的眼里都一樣。鄉(xiāng)愁是憶童年,鄉(xiāng)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鄉(xiāng)、思念祖國的`急切心情。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的改變,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鄉(xiāng)愁是一曲懷古的柔歌……鄉(xiāng)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來是一個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獨好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會生根發(fā)芽,地瓜是他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也是鄉(xiāng)愁。

我的老家在陜西,我出生卻在江蘇,我來到這里就在這里生活,也回老家轉轉,看一看家鄉(xiāng)的變化,看看自己的至親??纯醇抑泻笤耗穷w老棗樹??纯匆郧皬男∫黄鹜娴酱蟮呐笥?,一起回憶小時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鄉(xiāng)的小吃,小時候奶奶做的涼皮,餃子......讓我玩不了的是老陜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棗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經(jīng)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見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不知道為什么鼻梁一酸,眼淚流了下來,腦子里全是像過電影一樣的記憶。鄉(xiāng)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遠放不下的思念永遠忘不了的事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31473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