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的體會(實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16:22:15
夏日絕句的體會(實用15篇)
時間:2023-11-05 16:22:15     小編:溫柔雨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評估工作和學習的成果。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和思維方式,對于寫一篇完美的總結至關重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一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認識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古詩的精練,喜歡讀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感受項羽寧死不屈的品質和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小小古詩朗誦家(背誦古詩,揭示課題)。

1、背誦自身知道的古詩,爭當小小古詩朗誦家.

2、揭示課題,簡介詩人。

二、合作學習,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我會讀。

(1)同學自由讀。

(2)同桌讀,你讀我認真聽,注意糾正字音。

(3)請生讀,其余同學評一評,教師相機指導。

(4)聽示范朗讀。

2、我會認。

(1)自瀆古詩、勾畫生字、并讀一讀。

(2)考考同桌。

(3)匯報學習情況,游戲:讓美麗的星星出來吧。

3、我想問。

同學自由質疑,感知古詩。

三、讀中感悟。

1、同學自瀆古詩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2、匯報交流。

四、深情朗讀,深入體會。

1、聽課件朗讀。

2、選擇自身喜歡的方式讀這首古詩,看誰讀得。

3、配樂朗讀,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4、多種形式賽讀,讀出感情。

5、配樂齊讀。

五、熟讀成誦。

六、拓展。

1、把這首詩有感情的背誦給家長聽。

2、把這首詩的意思講給同學聽。

七、板書。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二

隨著夏日的到來,許多人開始變得忙碌起來,奔波于生活的瑣事之中。然而,在這樣一個熱情奔放、陽光燦爛的季節(jié)里,我們不妨平靜下來,享受一些美好的時光,讀一些優(yōu)美的文章,這其中,杜甫的夏日絕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下是我閱讀夏日絕句后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細致品味,領略晨曦美景

夏日絕句的第一句:“生當作人杰”,如此豪邁自信,令人為之振奮。隨后幾句“死亦為鬼雄”,更是高昂的氣魄。然而,其中“殺人奪衣物,至今思項羽”的一句,卻又將人們帶入到歷史的長河之中,喚醒了我們對于戰(zhàn)爭、英雄、生命的思考。朦朧的晨曦,伴隨著文化的底蘊,讓人們意識到了當今和過去的對比,用一場美妙的“晨曦”之約,讓我們走近成就著那些“杰”,沉醉于這晨曦之間的神奇體驗。

第二段:感受陽光氣息,流淌著牧童吟唱

夏日絕句的第二句:“憂勞可以興國”,則更加注重人的內在面貌。尤其是“號在外,更求甚夷”,體現(xiàn)的是一個政治家的境界。同時,“玉山頹垣,梁鴻無故飛還”,則為我們帶來了一種深情厚愛的氣息。牧童吟唱,自由從心境中流淌,陽光積淀,隨時灑落在身體上。在這不拘泥于現(xiàn)實器物的空間中,內心的“王子”們,自由灑脫、創(chuàng)造力無限,開始欣賞生活的美好氣息。

第三段:沉浸感懷,描繪夕陽霞色

夏日絕句的第三句:“蘇軾臺灣別后,一去無消息”則為我們帶來了一種哀思,體味著對于生命的無常。然而,隨后的“月在青天影在潮,男兒何不帶吳鉤”則顯現(xiàn)了對人生的不悔、瀟灑,秀麗動人。在這個沉悶的炎夏之中,染上濃煙困惑的生活,卻又因這一抹霞色,被沉浸深深地感懷著。

第四段:感受野趣深情,描繪了草木芳華

夏日絕句的第四句:“戰(zhàn)場原無花草,死去也無尸骸”,則讓人們對于戰(zhàn)爭帶來的足夠的深度反思。然而,接下來的一句卻又展現(xiàn)了一種深情備至的態(tài)度:“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草木芳華中,人們也在感受到那份深情和自由,這種感受來自大自然,讓人們沉醉其中,釋放出過往的愁緒,擁抱自己的人生。

第五段:回想往昔,升華人生境界

夏日絕句的最后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潛藏著一種機智、深思熟慮、靈動勇敢的優(yōu)美思路,這句話是個美麗的展望和善意的寄托。文章仿佛在訴說著人生中常常出現(xiàn)的無法不現(xiàn)實和貼近人們,但卻能引領人們走向更理性、更有價值的境界。在欣賞夏日絕句之余,也不妨回想人生中的這一程旅,尋找到與作者共鳴的片段,在感受中升華自己的人生。

總之,夏日絕句是一首優(yōu)美,充滿生命力和哲思的詩歌,它不僅僅是先賢們的悲壯中流達出來的音符,更是生活中點滴鑄就的力量琢磨,讓人們在炎熱的夏日中擁有了一種更加深沉的生命體驗。夏日絕句,不單是一首名詩,更是讓我們走進生活、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感應生命、享受生活的一道無形風景。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三

夏日絕句,一首簡短的四行詩,道出了夏日的魅力與暑氣,也打開了我們下筆作詩的大門。在寫夏日絕句的過程中,我們領略到了夏日的美景,也學習到了詩歌的魅力,在此分享一下心得體會。

第二段:夏日美景

夏天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季節(jié),天空湛藍,陽光溫暖,花草繁茂。“綠竹疏影里,紅橋晚照中”,這樣一幅美景,無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詩歌中,都能讓人感受到夏日的美好。而夏日絕句正是從這樣的美景中得到靈感,讓我們也能在詩歌中感受到夏日的生機和美麗。

第三段:詩歌的魅力

詩歌是一種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在夏日絕句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如何抒發(fā)情感,也體會到了詩歌的魅力所在。無論是承襲古詩風格,還是注入自己獨特的感悟,都能讓我們在寫作中感受到無限的美好。在詩歌中,我們不僅可以表達情感,更能讓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既是對自己情感的表達,更是對讀者心靈的感染。

第四段:寫作技巧的應用

寫夏日絕句既有傳統(tǒng)古典的技巧,也有現(xiàn)代人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寫作時,我們應該做好學習和思考,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技巧后,還要勇于創(chuàng)新和突破。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模仿和借鑒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要追尋自己的聲音和思路,寫出能代表自己風格的作品,從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價值。

第五段:總結

夏日絕句不僅讓我們領略到了夏日的美景,也為我們開啟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大門。在寫作和欣賞夏日絕句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到了詩歌的魅力和美好,也深入了解了詩歌的技巧和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希望在今后的學習和寫作中,我們都能夠運用這些經驗和心得,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出更加優(yōu)美和高質量的作品。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詩中重點字的意思和在詩中的含義。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3、通過熟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詩文,結合具體語境展開想象,從而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寧死不屈的品質,感悟其強烈的愛國熱情。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詩人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及寫作背景,收集愛國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咀嚼詩句——溫情。

1、(投影出示)《靜夜思》。

學生齊讀。

2、提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生答(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4、過渡:“詩中寓情,情中育詩”,我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李白和王唯那種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愁,觸摸到了那細膩的情感。那再讓我們來感受一種濃烈的情感。

(設計意圖:“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郧楦袨橥黄瓶冢浞掷脤W生已有的知識庫,讓他們在感受詩人情思的同時,激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明白古詩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初讀尋疑——釀情。

2、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歸納并出示。

2、我很想了解一下李清照。

3、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

4、詩人為什么會懷念項羽?這和她所要表達的感情有什么聯(lián)系?

5、學生匯報交流,教師相機出示詩人和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積累在學語文的過程中是比較重要的,新課標中也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三、細讀品味——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品讀3、4句。

a.提問:從哪兩句詩看出詩人懷念項羽?

生答并出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齊讀。

b.引導:那從哪一個字可以看出詩人對項羽深深的懷念?

重點理解“思”字后,指名讀。

c.點撥:詩人為什么如此懷念他?誰能向我們介紹一下項羽這個人物?

學生回答。

引述: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這種寧死也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詩人深深地懷念呢?孩子們,讓我們把詩人這種深深的懷念之情讀出來吧?。R讀)情感再濃烈一點(齊讀)。

d.冥想:(播放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教師進行引述)。

點撥:此時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指導朗讀:孩子們,請用你的聲音表現(xiàn)出對項羽這個英雄人物的懷念之情,請你聲情并茂地傳遞對他的崇敬。

引讀: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a.生齊讀出示:生當作人杰,死亦當鬼雄。

b.提問:“人杰”、“鬼雄”你是怎樣理解的?

談談你這兩句詩的理解。

c.指導朗讀:一個內斂、含蓄的女詩人卻有如此寬廣的胸襟,人們怎么不為之動容呢?所有的女生讓我們站起來,把這種氣魄讀出來。(女生讀)你們的決心老師感受到了。來,男生們,拿出你們的男兒氣概。(男生讀)面對浩瀚的江水我們一起來吧!(師生齊讀)。

指名讀,并請學生相互評價。引導“亦”應重讀。

e.點撥:孩子們,我們的女詩人此時此刻想表達出一種什么情感?

(生答)。

這份寧死不屈的愛國熱情真是蕩氣回腸呀!讓我們再次感受這份濃烈的情?。R讀全詩)。

(設計意圖:以誦讀體味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注重在誦讀中涵泳、意會、體味。創(chuàng)設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轉化成豐富的形象,讓豐富的形象又生發(fā)出更為多彩的畫面,這樣靜態(tài)的閱讀中注入了動態(tài)的生成,使隱含的意境逐漸顯現(xiàn)。讓學生憑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時空,感受詩歌永恒的本色。)。

四、拓展延伸——釋情。

1、講述:在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文人過客如李清照一樣抒發(fā)著自己的愛國熱情,讓我們走近他們去感受那份摯熱的情感吧!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愛國詩篇,并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

2、提問:那這一首首愛國詩篇,這一顆顆赤誠的心與你有什么關系呢?(生答)。

3、總結:是呀!愛國熱情是不會受空間限制,也不會隨時間而減少的。我們欣賞古人,我們佩服古人,我們會把他們傳承下來的愛國熱情繼續(xù)加溫,讓崛起的中國更加強大。

(設計意圖:教師除了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還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獨特感受,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再通過聯(lián)系實際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學生的骨血,為他們的生命著上民族的底色。)。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五

《夏日絕句》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其全詩如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言】。

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zhàn),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吧斪魅私?,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滴。

【譯文】。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經死了,也應該成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還在懷念楚漢爭雄時的項羽,即便是自刎于烏江,也不逃離江東的場景。

【鑒賞】。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六

《夏日絕句》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發(fā)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變,靖康知府趙明誠見大勢已去于是攜帶妻子李清照從北向南逃竄,當他們逃至今安徽省和縣烏江口時,在這里停頓了下來,也就是在這個項羽拔劍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當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萬千,于是面對著浩浩江水隨口吟出這首詩。整個詩的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應當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還思念項羽,思念他那種死也不肯逃過江東的英雄氣概。整個詩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間,包含兩段歷史,三個典故,作者借古諷今,從而表達自己家國愛恨,愛國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

設計理念:這是一首起調高亢的詩歌,詩人鮮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取向。根據這首古詩的特點,本。

教學。

以情為主線,體現(xiàn)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品情;力圖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去體驗、感受、升華、拓展;使學生自主地與文本、與詩人進行跨時空的心靈對話,感受詩人的愛國熱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

二、說學情。

學生目前通過反復的誦讀,基本就理解古詩表現(xiàn)的意思和所敘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齡和閱歷的限制,還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詩人的情懷。必須結合詩人當時的生平和時代背景,教師的適當指導品悟才能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可能會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時候把握不準,這里需要教師的耐心帶著品悟。

三、

說教法、學法。

朗誦法:在反復散讀、誦讀、品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下,能讓學生對詩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情感上的調動。

遷移法:通過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內在情感。

比較法:通過分析比較該詩中所處兩段歷史的相同之處以及歷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感悟作者的情懷,和文本的風格。

學詩五步:解題目知詩人讀詩句明詩意悟意境。

四、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詩中重點字的意思和在詩中的含義。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3.通過熟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詩文,結合具體語境展開想象,從而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詩人寧死不屈的品質,感悟其強烈的愛國熱情。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詩人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操。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七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東章丘,逝于臨安,享年七十二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并稱“濟南二安”。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huán)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亦:也。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p>

項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得大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做一個人上之人,就要做一個杰出之人!即使是已經死了,也要成為魔鬼中的霸者,領導群魔!

我(指李清照)直到今天還在想念當初楚漢爭雄時的項羽,因為兵敗,無顏面對自己的江東父老,寧肯自刎于烏江!這是何等的氣概啊!

公元1127年,強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開始了飄泊無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并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1128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lián)翩,心潮激蕩。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后,聞聽之后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fā)作而亡。

詩中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zhàn),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吧斪魅私埽酪酁楣硇邸眱删?,尤其鏗鏘有力。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迸娙俗匪寄莻€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安豢稀?!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八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古詩詞賞析」。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fā)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夏日絕句》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xiàn)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爸两瘛眱勺謴臅r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xiàn)實巧妙地勾聯(lián)起來,透發(fā)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九

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這首詩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十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感知詩歌的大意。

2.結合寫作背景及相關典故,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解讀詩歌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朗讀,感知詩歌的大意。

難點:結合寫作背景及相關典故,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解讀詩歌中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聽——誰在吟唱?

【師吟誦詩歌,引出課題、作者】。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閬苑中,有這樣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演繹著屬于她自己的悲歡離合。“婉約詞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稱向我們證明著她的滿腹才情。今天,讓我們和她一起駐足烏江河畔,傾聽她在亂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課題,播放錄音,學生聆聽)。

同學們,李清照為何會在烏江河畔有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誰觸發(fā)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讓我們從詩歌中尋找答案。

二、問——為誰而歌?

1.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接下來請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詩歌,了解一下詩歌的大意。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歌大意】在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過渡語:詩人為誰而歌?項羽。

最后兩句提到了項羽的故事,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烏江自刎。大家都聽過吧?項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漢之爭中輸給了劉邦,了解這個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機會翻盤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氣節(jié)不允許他這樣做,所以他寧死不降,最后在烏江自刎。就這一點以及項羽本人來說,世人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傻,認為他不該放棄。。。。

三、

探----為何而歌。

確定:在詩人眼中,項羽乃人中豪杰、頂天立地英雄男兒。前兩句就已經定下感情基調;贊揚/敬佩、思念。

同學們知道前兩句詩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嗎?

引出典故。

【請看典故】:漢高祖劉邦曾稱贊張良、蕭何、韓信等三人為“人杰”,自愧在謀略運籌,政治經濟管理,率兵作戰(zhàn)等方面不及他們,但同時指出自己能夠使用這些人材,因而取得政權。后因用為詠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剛強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焙笥靡灾杆蓝粶绲膭傄憔?。

請同學們看完下邊的材料,或許能明白詩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發(fā)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再看整個南宋朝廷,一片投降聲。。。。(補充背景)。

明確: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此刻路過烏江,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心潮澎湃,壓抑在心中的情感終于噴薄而出:生當作人杰。。。老師起個頭,同學們再齊讀詩歌)。

四、悟--。

同學們;能體會出詩人借憑吊項羽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嗎?

明確:氣壯山河英雄豪情。。。濃濃的報國壯志,讓人肅然起敬。(板書:贊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結:對于詩人來說,項羽用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他忠貞于英雄之名,忠貞于大丈夫之氣。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jié)、悲壯正氣。在當時的背景下,項羽的這種氣節(jié)與昏君及無能之輩的懦夫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里詩人在贊美歷史名將不朽氣節(jié)的同時,也諷刺了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此詩歌的意圖之一。(板書:贊名將,諷昏君)。

四、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在李清照引領下,漫步烏江河畔,靜靜地聆聽了這位婉約凄美、嬌峙文壇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jié)。我想這節(jié)課大家應該找到了答案。接下來讓我們在朗誦中再次體會一下我們這位文壇大腕的豪情壯志吧?。ㄔ诶收b中結束課堂)。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十一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東。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zhàn)中,兵敗自殺。

4、江東:長江以南的地區(qū),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fā)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chuàng)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痹姷拈_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xiàn)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爸两瘛眱勺謴臅r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xiàn)實巧妙地勾聯(lián)起來,透發(fā)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十二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

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該詩可能作于此時。李清照在這首詩中,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楚霸漢之爭中最后以失敗而結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項羽,表示了欽佩和推崇。這首五絕,通過歌頌一位失敗了的英雄——項羽,表現(xiàn)了詩人崇尚氣節(jié)的精神風貌。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茍且偷安,也是一個有力的諷刺。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十三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p>

思:懷念。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江東:指長江下游一帶。

[譯詩、詩意]。

活著的時候應當作人中的豪杰,

就是死了也要成為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思憶項羽,

他在慘遭失敗之時,寧可自殺也不愿逃回江東。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

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中華文學歷史煙波浩瀚,文壇名匠如銀河沙數(shù),燦若星斗,不勝俯拾,個個文才逼人、才華奪目。其作品任憑后人深品或淺酌,每每韻味渾綿,悠然余香,令人酣醉,使人流連。拍案叫絕之處感慨古人修養(yǎng)之深邃、造詣之高遠、品德之厚重,顯現(xiàn)的文學藝術之魅縈索不去,賞心奪魄。這也許就是當代古典文學愛好者癡愛于斯、情迷于斯的原由所在。

在繁星璀璨之中,因個人的主觀本真性情、客觀后天熏陶、外因環(huán)境鑄造,人們在色彩紛呈或星光閃爍之時,都會沿自我價值取向索引,鐘情其中的某一種文風或偏愛某種流派特色。

在眾多的古典詩詞名家之中,我所情有獨鐘之人,首推李清照。對于八大家之類的作品,只是欣賞而不鐘情。李清照以其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yōu)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輕下筆,將女性脈脈似水點染到極盡之境,濃蘸墨,將女性的纖纖柔弱刻畫到極至淋漓。柔潤,潤到稱絕,凄美,美到無比。

然而,之所以鐘情于她的原由,不是她的柔可憐惜。在漫天繁星一般的詩河詞海中徜徉之時,當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絕句觸眼際、入腦海的瞬間,那種電光火石般的思維碰撞之強烈,是相當震撼的。

李清照和著她的絕句,仿佛手捧著一種精神境界,溯時空長河,坦然從容地微笑著向我走來。她的光芒令其他星光黯然平淡,令其他光彩默然失色。她也許不是風華絕代之佳人,不是巧奪天工之才女,但在我心目中的所占一席地之高之穩(wěn),是其他任何才華風流的才子名匠所難以比擬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吧斪魅私?,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

“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w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

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安豢稀保〔皇恰安荒堋?、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于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于她的精神凝聚,氣節(jié)支撐。

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咤,千人皆廢,為什么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于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zhàn)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v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shù)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舍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jié),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云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于英雄之名,忠貞于大丈夫之氣。

聯(lián)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jié)、悲壯正氣。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

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嘆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

星光燦爛的古典文學長河,群星璀璨無比,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一路走過之處,給后人留下的斑斕印記。無法計數(shù)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華,在文學史上取得了濃墨重筆書寫自己名字的資格。

但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鐘情!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jié),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凄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十四

南宋女詩人李照清博學多才、智慧過人,著作了許多古詩詞。《夏日絕句》就是其中一首。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我就感觸甚多。

每當讀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時,我就會懷念起千千萬萬個英雄:黃繼光、董存瑞、王進喜、狼牙山五壯士等等。他們有的為了我們的利益而犧牲,有的為了祖國的興旺而犧牲,但他們都是我們永遠忘不掉、永遠銘記在心的英雄。因為英雄的這種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就像詩里說的一樣:一個人活著,就應該做一個人中豪杰,就算是死了,也要死得壯烈,有價值,要做一個鬼中英雄。到現(xiàn)在,還敬佩項羽的偉大壯舉,寧可要對著烏江自刎,也不肯屈服于敵人,不肯回江東茍且偷生。這是一首頌詠歷史時候的詩。詩中懷念、贊美了歷史上的英雄項羽,稱頌他作為英雄生,也作為英雄死,寧可壯烈犧牲,也不茍且偷生的`英雄氣概。詩中前兩句為佳句,壯志豪情,廣為傳誦。

這首詩也借贊頌項羽寧死不屈的精神,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的屈辱偷生、逃跑妥協(xié)的不脛行為。也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我們也要向以前的英雄、詩人們學習愛國的思想。

夏日絕句的體會篇十五

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盡管離現(xiàn)在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仍為我們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是聞名中外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shù)的詩人,像滿天星斗一樣。這些詩人所作的詩保存在全唐詩中。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zhàn)爭;抒發(fā)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總之從自然現(xiàn)象、政治動態(tài)、勞動生活、社會風俗,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眼睛,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比如鋤禾就寫了勞動人民的辛苦,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詩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句數(shù)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呢!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呢!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發(fā),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tǒng),并且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fā)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chuàng)造了風格特別優(yōu)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chuàng)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史上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典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以后還要漫漫品味這唐詩三百首。

今天上了文學院開設的第一節(jié)《中國古典文獻學》課程,原本認為艱澀的.課程,在吳浩軍教授的精心備課和個人實例講述下被上得妙趣橫生,學生心底也激情澎湃,對中國古典文獻及其保存、保護有了更為崇高的理解和體會。

課后,為完成考察作業(yè)而拜讀了葛兆光先生為《古詩文要籍敘錄》寫的再版序言。還未讀過的舍友問起來:“你讀完有沒有千思萬想洶涌出來的感覺?”我的回答是“沒有”,因為我的感受就是沉淀后的娓娓道來,而不再那般頂禮膜拜。

葛先生的這篇序言可一分為三。第一部分,提起中華書局重印舊著的事,十七八年后再版寫序,自然回想起了當年的種種艱辛。為了給導師金開誠先生編寫教材而接下撰寫《古代文學要籍介紹》(后定書名為《古詩文要籍敘錄》)的任務,當年還心高氣傲的葛兆光先生決心拋開講義,徹底推陳出新,這必然要面臨巨大的考驗。嚴寒酷暑、精力與時間的投入,除了這些都還烙印在葛先生的記憶中外,還有的,就是從故紙堆里發(fā)現(xiàn)資料的喜悅感。

第二部分,葛先生開始介紹《古詩文要籍敘錄》,其體例有三:一是梳理文獻的成書、刊刻和流傳;二是考察內容的缺佚和真?zhèn)?;三是討論選本和注本的優(yōu)劣。葛先生在考察古籍成書、對比校勘、注釋討論的過程中,收獲頗豐――不可人云亦云,要“在不疑處有疑”。

第三部分,也是要細讀的一部分――文獻學的意義。葛先生認為,他與導師金開誠先生的這次合作,是他后來做學問的基礎,有了這些打底夯實,才有了后來的巨大造詣。目錄學讓人迅速查找資料,??睂W使人發(fā)現(xiàn)新知,“小學”用以判斷學術,于是,葛先生重提了古典文獻的意義。

讀過葛先生的再版序言之后,似乎原本崇高而不可捉摸的文獻與文獻學,變得親切了許多。對我們個人來說,背負著巨大的民族責任去學習文獻學,雖是動力,卻也是束縛。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的,對這一學問的學習,不像百米賽跑般激動人心,而更像馬拉松――后半程見功力,學習文獻學時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是積累,也將是本錢。

意義,在于個人的追尋,而不在于他人的灌輸。用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來說服自己,“為什么”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我們一定要做下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92875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