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精選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1-13 08:55:02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精選8篇)
時間:2024-01-13 08:55:02     小編:紫衣夢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一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fēng)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fēng)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xué)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jié)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biāo),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jié)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jié)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biāo),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二

我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xué)醫(yī)還是學(xué)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lǐng)取?!钡鳛楦赣H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xué)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guān)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guān)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zhuǎn)了轉(zhuǎn)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xí)r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xué)習(xí)為目標(biāo)。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fēng)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xué)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xué)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lǐng)。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xué)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我將奉之為真理。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三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fēng)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fēng)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xué)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jié)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biāo),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jié)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jié)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biāo),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精選余光中,在現(xiàn)代詩、現(xiàn)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xué)領(lǐng)域都有涉獵,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了精選,歡迎閱讀!精選1臺灣著名作家余光......

范文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一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

對于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讀者們并不陌生。那么,讀過之后,大家有著怎樣的感想呢?第一篇: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讀后感《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

分享余光中,閩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戀母鄉(xiāng),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以下是小編精心準(zhǔn)備的分享,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nèi)容哦!《余光中散文》......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四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xué)醫(yī)還是學(xué)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lǐng)取。”但作為父親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xué)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guān)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guān)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zhuǎn)了轉(zhuǎn)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xí)r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xué)習(xí)為目標(biāo)。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fēng)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xué)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xué)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lǐng)。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xué)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蔽覍⒎钪疄檎胬怼?/p>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五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chǎn)品。”但這樣的副產(chǎn)品在當(dāng)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芍^情絲和雨絲交織。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xué)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dāng)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yīng)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lǐng)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六

“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边@是余光中先生中的一段話。余光中把余秋雨與梁實秋,錢鐘書相并列。的確,余秋雨散文的出現(xiàn),從到最近的,十多年來,余先生的散文讀者眾多,好評如潮。有人評論說:從空間上它進入了民眾,從時間上進入了散文歷史。樹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

拜讀完余先生的幾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萬千!秋雨散文,由以及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biāo)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fēng)景線,如一縷清風(fēng)拂人心田!。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dāng)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xiàn)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nèi)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皼]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jié),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yōu)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著我。走進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nèi)涵,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xiàn)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自序中提到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p>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云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fā)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guān)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fēng)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jié)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xiàn)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yōu)美的語言闡釋?!仙嬗跉堦枏U壘中臨西風(fēng)古道,與一頁頁風(fēng)干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xiàn)。

看過《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我們覺得中華民族并不是哄傳的那樣頑固與腐朽,而是更為的強健,尤其是在我們看過后。余教授考察著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乃至印度文明,承載著感受著它們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著中華文明歷經(jīng)風(fēng)風(fēng)雨雨而生生不息以至強健的緣由。金字塔。帕特農(nóng)神廟,泰姬陵,一個個熠熠閃光的名字,都進入余教授自由馳騁思考的天空!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觀體悟,它流溢著歷史詩情的的沉郁柔麗,張揚著現(xiàn)代飛天的吟嘯。它不動聲色卻有內(nèi)里乾坤,波濤澎湃又不失驕矜,天馬行空遨游于無限時空回眸一顧卻盡顯生命本色!

還是以上推薦大散文的評論作結(jié)語吧!”它力求新的觀念和審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于智慧””對歷史和現(xiàn)實有合乎今人的審視品味——-有歷史穿透力,敏于思考,有助于再鑄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fù)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秋雨散文。讀罷掩卷沉思,頓覺韻味無窮!有感于此,姑妄言之,姑且聽之!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七

讀余光中先生的詩,總是十分驚訝,一個人竟能完成如此的風(fēng)格突變,從溫柔婉轉(zhuǎn)的浪漫,到肝腸寸斷的鄉(xiāng)愁??僧?dāng)我細品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后再讀他的詩時,我發(fā)現(xiàn)這不是風(fēng)格突變,而是浪子回頭。余光中少時隨母親四處流亡,逃避戰(zhàn)亂,這使得他得以與底層人民接觸,當(dāng)時先生年紀較小,尚未開始寫詩。當(dāng)他年齡稍長,日漸成熟之時,縱然他也思念故鄉(xiāng),然而美好的青春使他無法面對故鄉(xiāng)的過去,而他也無法看清故鄉(xiāng)的未來。這時,美好的愛情成了他的烏托邦,以安慰他受傷的心靈,他不愿唱出時間的悲傷。然而,即便在此時,余光中先生也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正如《舟子的悲歌》中所說:“昨夜,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這就是一顆鄉(xiāng)愁的種子,而不久的留學(xué)便讓它生根,發(fā)芽。所謂:“你不能夠真真了解中國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你已不在中國?!币粊淼疆悋l(xiāng),余光中先生便感受到了鄉(xiāng)愁的第一部分,孤獨。

“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里,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溫度?!边@或許是剛到異地的不適,日子一久,便說不定淡忘。但這仍不失為一個“回頭浪子”,不是風(fēng)格上的改變,而是漂泊海外之時,能回頭望一望自己的祖國。眾所周知,余光中教授是英文教授,他在英語環(huán)境中應(yīng)能很快適應(yīng),加上時光推移,他對故鄉(xiāng)或許便不再那么掛念了吧。然而,日子愈久,他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卻愈加深厚??v然他桌上的中文書以只剩下三成,縱然他在中國只到過九個省,在美國卻曾踏過二十八個州,他仍然是那么孤獨。面對都市的繁榮與喧囂,他默默地獨行在那片不屬于他的土地上;面對周圍海嘯一般的人潮,他孤身一人逆潮而泳;面對四周與中國文化不相干的一切,他獨自書寫著鄉(xiāng)愁這封世上最長的信。然而若只是孤獨,不過在日暮黃昏或夜深人靜之際,獨自東望神傷而已,卻不必為“洋策士”登上長城而憤怒,那是因為先生的鄉(xiāng)愁,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對故鄉(xiāng)的責(zé)任與歸屬?!霸谥袊?,你僅是七萬萬之一的中國,天災(zāi),你可以怨中國的天,人禍,你可以罵中國的人。軍閥、漢奸、政客、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你可以一個挨一個的罵下去,直罵到你的老師、父親、母親。當(dāng)你不在中國,你便成為全部的中國?!钡拇_,在中國,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無論那里的方言你是否聽得懂,你仍會感覺到:“這也是中國?!睂χ車囊磺校惚闼坪跤辛嗽u頭論足的權(quán)利,批評或褒獎。因為,你是中國人,中國屬于你正如你屬于中國。而當(dāng)你遠走他鄉(xiāng)之時。那一切,被你贊賞、批評甚至曾不屑的一切才會慢慢地清晰。無論你走到哪兒,那曾經(jīng)的一切都是你永遠的歸宿。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說:“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而答案,在茫茫的風(fēng)里,沒有人來問,只有你自己,默默聆聽——聆聽黃河的歌唱,聆聽長江的鼻音,聆聽你紅海的呼嘯,聆聽所有人血的合唱。而正因為有這血濃于水的關(guān)系,余光中先生無法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家國興亡的責(zé)任。他不允許一雙陌生而魯莽的腳,踏在自己一直想撫摸跪拜的長城上,這是中國的尊嚴,也是他的尊嚴。

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受盡屈辱,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余光中先生自感無法推諉,他說道:“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這樣的的歷史使命感,賦予了先生的作品更深厚的內(nèi)涵。而這些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對中國未來的期望——“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向著熱騰騰的太陽,跟你一樣?!睆拿娴倪@首《歡呼哈雷》中不難看出,余光中先生已然將目光投向了自己死后,投向了永恒。鄉(xiāng)愁,可以是一個人的思念,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傳統(tǒng),更可以是自古至今所有人永恒的情懷。

這也就是為何先生的詩能感動無數(shù)游子,能影響中國的文學(xué)史。他意識到,自己不過與其他許多人一樣,是一條思鄉(xiāng)的小魚,滔滔的中國文化大河不會因一條魚的離去而改變,“正如從古到今,,人來人往,馬嘶馬蹶,月缺月圓,萬里長城長在那里。李陵出去,蘇武回來,孟姜女哭,季辛吉笑,萬里長城長在那里。”而唯有意識到這一點,鄉(xiāng)愁才顯得深沉而莊重,它脫去了時間的淺薄,在永恒的長河中沉淀,而也未有不變的永恒,才能寄托余光中先生無限的鄉(xiāng)愁。而此時,對祖國深情的回眸一望,便不再是初來乍到的不適,而是紅如海棠,白如雪花的鄉(xiāng)愁了。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篇八

深厚的文化積淀,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舊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格矣!港臺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yè)是寫詩:“這只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墒莾H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边@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chuàng)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xué)史中的一個典故:“當(dāng)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dāng)新鮮,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chǎn),并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別扭’與‘笨拙’之意。”――僅了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余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yīng)該有四只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專事批評和翻譯?!蹲笫值目娝肌方Y(jié)集出版時,余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xué)史專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介紹梵谷、安格爾,贊揚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zāi)》等,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xiàn),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凄涼的中國文壇,閃現(xiàn)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白話散文之源流關(guān)系,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影響見于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xué)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cè)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zhì),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zhì)。本來,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余氏散文語言的彈性和變化別致的句式及結(jié)構(gòu)。讀錢鍾書的`散文,我們常常驚嘆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fēng);而讀余光中的散文,我們仿佛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xué)問的有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我所期待的散文,應(yīng)該有聲,有色,有光;應(yīng)該有木簫的甜味,釜形大銅鼓的騷響,有旋轉(zhuǎn)自如像虹一樣的光譜,而明滅閃爍于字里行間的,應(yīng)該有一種奇幻的光,當(dāng)他的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縱觀當(dāng)代兩岸散文之發(fā)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上,能達此境界者,鮮矣;而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拓荒者。

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陸某些青年散文家們,一上手便是純感性的路子,變成一種新的風(fēng)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結(jié)構(gòu),總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蹤跡”、徐志摩的“康橋”,然而,發(fā)表了幾十篇后,翻來覆去便難以為繼了。大陸許多散文家的散文,總是單純的抒情,沒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自覺的哲學(xué)追求,很難找到林清玄和董橋這樣的雄厚實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個嶄新的制高點上。如果缺乏深厚的國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國或數(shù)國外語的借鑒,缺乏知性作脊梁的感性,盡管開筆可能驚人,但到了某一層次,沒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難得上攀一分之微。

對于五四新文學(xué)運動一開始所倡導(dǎo)的“美文”,當(dāng)時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陸之后的《美文》派們更為清醒:

現(xiàn)代主義在美與真之間,寧取后者。現(xiàn)代的大作家,無論是艾略特或奧登,漢明威或??思{,皆寧可把令人不悅的真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愿捏造一些粉飾的美,做作的雅,偽裝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堅持:“現(xiàn)代作家們有勇氣面對殘缺與丑惡,他們相信真實的丑比虛偽的美要耐看的多?!?/p>

我總覺得,余光中的價值,大概不僅僅得從文學(xué)范疇去尋找其意義,還應(yīng)更放開眼界。如果說,殷海光先生在臺灣哲學(xué)與思想界的意義在于:自命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許多后期人物一樣,沒有機會享受到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寂寞、凄涼和橫逆的經(jīng)歷;而余光中則是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xué)的精神,并在寂寞、凄涼和橫逆中把文學(xué)的本體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覺表現(xiàn)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認為,余氏的散文比其詩好。我也認為余氏的詩,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臺灣已享有第一支筆的美譽。

當(dāng)初《左手的繆思》,乃歪打正著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79007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