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是一種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方式,我注重均衡營養(yǎng)的攝入。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我們也可以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下面是一些詳細的調(diào)查報告示例,供大家了解和分析市場狀況。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一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大家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根據(jù)課文第1段內(nèi)容,參考有關(guān)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還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使之成為我國文化藝術(shù)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極頂,便能領略泰山真面目,盡收無限風光于眼底。
根據(jù)課文第2段內(nèi)容,帶領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
——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流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 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間,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二
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
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結(jié)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議政,用藝術(shù)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
語言揣摩。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結(jié)構(gòu)嚴謹,寓意深刻。由于學生與那個時代相隔很遠,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上葟膬蓚€方面人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首先,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引出本文,用詩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感情強烈的特點??纯催@樣的特點與作者感情的抒發(fā)是如何統(tǒng)一在一起的。
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理解內(nèi)容。
2課時。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的《已亥雜詩》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館記》。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誦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語言表層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產(chǎn)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chǎn)地:“江寧之龍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chǎn)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是,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guān)節(jié),讓第三者來轉(zhuǎn)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坝栀徣倥琛倍笆寞熤?,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
教學時可用問題引導:
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nèi)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p>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jié),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nèi)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nèi)容,如:“或曰:……密則無態(tài)?!?/p>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的表現(xiàn)是什么?
——泣療貯。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5.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nèi)容。
六、熟讀。
學生熟讀成誦。
七、作業(yè)。
1.辨析下面多義詞的詞義。(課后練習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讓,命令)。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驅(qū)使)。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重病)。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使……?。?。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解開,解下)。
后雖經(jīng)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解釋)。
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緩和)。
[本]。
予本非文人畫士(本來,原本)。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根本,基礎)。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考察,推究)。
[窮]。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使窮盡,用盡)。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完結(jié).終了)。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走到盡頭)。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不得志)。
2.課后練習一。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說梅,有沒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tǒng)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jù)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yè)。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翱v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fā)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tài)。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的。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與他的《已亥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層意義和言外之意:
梅人才。
病梅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封建統(tǒng)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yǎng)、遏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yǎng)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3.抽查課后練習一的完成情況。
根據(jù)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引用的話有什么作用?作者為什么說“固也”?)。
三句引用的話,表面是說明一些人對梅的審美標準,實際上是影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他們扼殺那些有才能、有骨氣的正直的人,專門選用那些邪佞、毫無生氣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先退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然后逐步轉(zhuǎn)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土”利用這種審美觀的險惡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
(2)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實際正是文入畫士的幫兇,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斫其正……遏其生氣”,這些殘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卑鄙伎倆,他們迫害有才能、有作為、有骨氣的人才,所企求的則是一些卑鄙無恥、唯唯諾諾的奴才。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這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嗚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ㄟ@段話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quán)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jié)。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不容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會受到他們的攻擊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襯托出他堅定地追求個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為什么采用隱晦的手法?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促進學生理解。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對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地呼吁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恫∶佛^記》就寫作于這樣一個時代。
三、鑒賞語言。
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一些人對梅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語言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養(yǎng)”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fā)揚蓬勃的朝氣。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主要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連串動詞顯示的是一系列行動,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戰(zhàn)斗激情。
本文還用了許多整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句,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這幾句形成排比,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那些人的評梅標準。又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幾個整齊的句子,寫盡了統(tǒng)治者扼殺人才的種種手段,也蘊含著作者的滿腔悲憤。
讓學生欣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四、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結(jié)合課文及相關(guān)詩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戰(zhàn)斗意志。學生可自由發(fā)揮,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三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樂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雨景,它給人們很多遐想。讓學生通過聽,唱感受到各種聯(lián)想和想象,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2、掌握歌曲《雨中》的節(jié)奏,能夠流暢的拍打,并能夠進行多層次的大節(jié)奏練習,用自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3、有感情的表演歌曲。
掌握歌曲中的節(jié)奏,能夠很好的拍打出來,注意到多層次的節(jié)奏合作。
1、聆聽歌曲《小雨沙沙》進教室?;貞浽?jīng)學過的歌曲,引入主題。
師:這是一首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歌曲,那么誰能說說你在下雨的時候都做些什么呢?(學生隨意暢想)。
2、師:下雨的時候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真是有意思呀,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些擬聲詞簡單的描述一下在雨中發(fā)生的這些事情呢?(噼啪噼啪、嘀嗒嘀嗒、嘩啦嘩啦、沙沙沙沙------)。
3、師:真是不錯,現(xiàn)在就讓我們把這些都唱到歌曲里怎么樣?好,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吧(聆聽歌曲《雨中》)。
1、出示節(jié)奏(四條節(jié)奏)學生分成四組,自由選擇進行練習,然后分組匯報。
2、全體學生一起拍打節(jié)奏,進行練習。
3、找出相同的節(jié)奏和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練習。
4、多層次的節(jié)奏和聲練習。
5、師:下面讓我們在歌曲中表現(xiàn)一下這些節(jié)奏吧,首先讓我們有按照剛才拍打的節(jié)奏讀歌詞。(男生女生配合得進行讀歌詞)。
6、請你把節(jié)奏一樣的小節(jié)畫出來。
1、第一部分的學習(跟琴學唱)用啦音進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活潑、歡快。
2、第二部分的學習(聽唱學習)用嗚音進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悠揚、抒情。
3、解決音不準的樂句。
1、輕聲跟琴進行整首歌曲的演唱。
2、歌曲接龍游戲。
3、為歌曲伴奏(拍手、打擊樂器)。
4、分組進行演唱、伴奏的比賽。
表演雨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四
在古代山水游記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內(nèi)容很豐富。作者先總寫了地理位置及形勢,首選為我們勾勒了泰山的輪廓,采用點面結(jié)合寫法。然后寫登山的具體經(jīng)過,詳略地描寫了途中的艱險和初登頂峰的所見。蒼山、白雪、紅日、云霧、流水、城廓,絢爛如畫,盡收眼底。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作者泰山之巔觀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時間順序?qū)懥巳粘銮?、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觀,寫景層次分明,多角度地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瞬息萬變的綺麗圖景。最后略寫了登山所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文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泰山景為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jié)構(gòu)完整嚴謹,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xiàn)了姚鼐散文的風格。
本文內(nèi)容簡單,語言文字淺顯,在預習的基礎上,我主要從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入手,從文章寫作借鑒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文中的景物描寫(“泰山日出”、“泰山夕照”),從而學習借鑒大家的大手筆,感悟作者的大情懷。具體教學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寫景為重點引導學生鑒賞,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及審美感受能力。先引導學生賞析文本經(jīng)典,通過討論獲得寫作借鑒和人生感悟。再補充同題材內(nèi)容比較閱讀。最后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教學中采用鑒賞法、討論法,擬定用一課時完成。
【目標要求】。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重難點】。
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難點:結(jié)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shù)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gòu)思。
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師板書】。
時間景物特征描寫角度藝術(shù)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風呼嘯。
積雪擊面。
云霧彌漫近/動景側(cè)面烘托。
為日出蓄勢。
稍見山白若樗蒱。
云一線異色遠/靜景烘托蓄勢。
須臾云霧幻成五采遠/動景烘托蓄勢。
日上日正赤刀丹。
紅光下承之遠/動景。
虛實結(jié)合正面描寫。
回視絳皓駁色。
山皆若僂遠/靜景。
色彩/情態(tài)。
側(cè)面烘托。
拓展意境。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五
1.知識目標:了解泰山的壯美經(jīng)管和文化內(nèi)涵及其相關(guān)的古老文明。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學習做專題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學習領悟做專題研究的方法,并逐步形成專題研究能力。
三、教學分析:
本課包括登臨泰山,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兩個主題活動。本節(jié)是第二課時,以泰山文化為主。
四、課前準備:課前借助電腦、書籍資料報紙雜志,搜集資料。
五、教學過程。
1、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泰山的自然風光,人們心目中泰山為五岳之尊,大家請談談你的看法。
板書:泰山源遠流長的文化。
2、了解泰山源遠流長的文化。
投影泰山旅游圖,學生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以及自己曾經(jīng)的實地旅游來談談泰山的文化。
3、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把泰山主要景點進行分類。
學會如何整理資料(板書設計:泰山文化調(diào)查表)。
泰山古建筑。
泰山石刻。
帝王封禪。
泰山奇石。
文化遺址。
其他。
4、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資料和教材提供資料填寫表格,并介紹這些代表景點、作品,得出結(jié)論.更真切地了解泰山,喜歡泰山,敬重泰山.
5、開展活動:我當小導游――祖國名山知多少。
主要是介紹泰山文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泰山封禪”“古文化遺址”等,脫稿講解。
小組內(nèi)交流,先在組內(nèi)展示,然后全班展示。講解正確流利的積分獎勵加倍。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六
一,解決問題有時只是無意中的發(fā)現(xiàn)。
在雨的形成模擬實驗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水珠掉下來”。幾次實驗過程中。
發(fā)現(xiàn)不管燒杯中加入的是多少水,小水珠總是喜歡附著在蒸發(fā)皿的底部,如果晃幾下它就會掉下來幾滴??墒俏覀円M的是雨的形成呀,水珠不是一滴一滴掉下來怎么能算是模擬呢。就在我絞盡腦汁為這件事發(fā)愁時,無意中看見桌子上有一些壤土。這些壤土是三年級觀察土壤時留下的殘渣。于是,我忽然想到教參上提到真實的雨形成是需要凝結(jié)核的,也就是高空需要一些小塵埃。有了這樣的理論依據(jù)我趕快就捏一些壤土讓其附著在蒸發(fā)皿底部,然后蓋在燒杯口,進行再次實驗。謝天謝地,小水珠終于喜歡掉下來了。學生能夠形象的聯(lián)想到真實的雨的形成過程了。解決問題有時就是無意的發(fā)現(xiàn),無意中的提醒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難以突破的問題。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設計實驗有力體現(xiàn)這一點,但切忌:高效才是根本。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操作實驗一般而言是我提出幾點要求之后,學生按照我設計的實驗內(nèi)容操作。但這一次實驗,我要求學生小組自己設計實驗,對于實驗裝置學生自己思考它的用途,并且聯(lián)想實際雨的形成的過程,想到裝置的代表性。第一次試講中,我沒有提具體要求,放的太大了,使學生設計與操作混為一談,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第二次試講中,在沒有改變學生設計實驗的環(huán)節(jié)下,教師有一定的引領,使實驗很有序的進行。一次一次的試講改進后,效果有了明顯提升。
三,適時的引導,把模擬與實際相結(jié)合,讓學生學會“遷移”的學習方法。
我認為雨的形成模擬實驗讓學生學會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遷移”的學習方法。能夠。
把一種實驗事實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是科學學科學習的重要方法。真正的雨的形成是比較復雜的過程,通過模擬實驗來想象一下真實的情況,就需要學生會遷移了。這種遷移的方法,應該在科學課上慢慢的滲透,因為它對理科的學習很有幫助。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通過模擬實驗來聯(lián)想真實情況,還是第一次。本課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想要突破常規(guī)做到新穎,實在是有很大的難度。幾次試講修改后,我認為我還是沒有突破更“新”的地方,也許本課按照常規(guī)把事實講清晰,或者慢慢的幫助學生建立模擬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才是最應該做的。我想,對于本課我還會繼續(xù)探索,找到新穎的突破點。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七
一、活動目標:
1、學唱有間奏的歌曲,并初步唱出歌曲中的連貫與斷頓。
2、在熟悉歌詞的基礎上,主動語歌曲旋律匹配,較有表情的唱歌曲。
3、通過歌曲表達愛媽媽的情感。
二、活動過程:
1、聽《好媽媽》音樂進教室。
2、導入:
3、學唱歌曲。
師:播放歌曲《雨中接媽媽》請幼兒聽一遍。
幼:手拍節(jié)奏有感情的隨師大聲誦讀歌詞。
師:播放歌曲,做律動,請小朋友隨試填歌詞,
幼:聽音樂加歌詞,做表達歌詞內(nèi)容的動作。
4、學習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師:“雨點噼啪噼啪,腳步呱嗒呱嗒”怎樣唱?(演唱時要有跳躍的感覺)。
“拿起雨傘勇敢走出家門”怎樣唱?(注意切分音的重音)。
“要問我上哪兒?到車站去接媽媽”怎樣唱?(要很興奮,很開心,大聲的去唱)。
幼:聽老師講解后,練唱歌曲。
5、全體練習。
6、師小結(jié):
小朋友愛媽媽嗎?既然愛媽媽,就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課后請小朋友們收集一下有關(guān)于愛媽媽的歌,讓我們?yōu)閶寢尗I上自己甜美的歌聲吧!
通過這次教學,幼兒不僅掌握了歌曲的節(jié)奏,優(yōu)美的旋律,激發(fā)了幼兒愛媽媽的情感,更懂得如何去關(guān)愛媽媽,能夠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讓幼兒懂得了愛媽媽的一些實際行動。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八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總第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教學后計:
第二課時[總第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教學后計: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九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jù)第一段內(nèi)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提供幫助和參考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xiàn)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jù)第二段內(nèi)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jù)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jù)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jīng)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shù)穆?lián)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jù)第三段的描寫,聯(lián)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小結(jié)。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調(diào)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xiàn)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guān)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摘要法做一個總結(jié),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shù)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本文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guān)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本文的藝術(shù)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能根據(jù)課題理清課文脈絡,找到相應小節(jié),并了解游記的一般寫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正確表達。
3、欣賞描寫泰山日出的語句,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情懷。
教學重點: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正確表達。
教學過程:
一、認識泰山,導入課題。
(課前播放泰山影像資料)。
師:說到中國的名山大川,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五岳”
(出示齊讀)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師:說到五岳,人們必然會想到素有五岳獨尊、五岳之長之稱的泰山。
(出示齊讀)泰山是聞名中外的游覽勝地。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交流。
(1)聞名中外。
a、你還能想到哪些與之意思相同的詞語?(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說一說你對它的了解?
泰山的聞名不僅因為它的無限風光,還因為它獨特的政治地位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泰山的聞名是因為它無限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2)游覽勝地。
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使得泰山成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帶著對泰山新的認識,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齊讀句子)。
二、抓住課題,理清文脈。
1、師: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知道課文寫了兩個部分內(nèi)容(指名說)。
請你快速找出相應的小節(jié)。
2、師:為了看到泰山之巔云開日出,作者凌晨就開始了登山。(出示)請大家大聲地讀一讀課文第2——6小節(jié),邊讀邊圈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語句。同時思考,作者按什么順序描寫登山過程的。
3、師:(黑板出示線路圖)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線路圖,我請兩位同學根據(jù)剛才所圈劃的語句完成這幅線路圖。(分左右部分,時間、地點)其余同學在書上的空白處試著畫一畫線路圖。
師:從線路圖上,你發(fā)現(xiàn)登山部分的寫作順序是什么?
交流:時間推移地點轉(zhuǎn)換(這就是一種時空轉(zhuǎn)換的寫作順序)。
師:這兩種寫作順序穿插記敘我們也稱之為時空轉(zhuǎn)換順序,這是游記這種文體寫作的一般方法。(板書:游記)。
(結(jié)合線路圖引說登山順序)。
三、深入研讀,指導寫作。
1、師:巍峨含柔媚,清風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過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細默讀第2——6小節(jié),用橫線劃出有關(guān)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墻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山勢高)(指名讀)。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視,雖有濃濃的云霧籠罩著,但山勢依稀可辨,有的如馬鞍俯臥,有的如駝峰聳立。(山勢多變)。
(3)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shù)朵白色的浪花。(云霧美)。
(4)猛抬頭一看,南天門正在頭頂上,路面寬一丈,像一張瀑布從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險)這山路真似九天銀河,讓人舉步維艱。(指名讀)。
2、通過學習,你發(fā)現(xiàn)這四句話有什么共同點?
小結(jié):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的修辭手法好處就在于能夠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具體。
但是,同樣是比喻,這兩個句子,你更喜歡哪個?為什么?
出示。
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shù)朵白色的浪花。
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有的像無數(shù)朵白色的浪花。
小結(jié):不再是簡單的比喻,比喻的同時還寫出了云霧的動態(tài)美。誰能讀好它,讀出這種云霧擴展飄動升騰的感覺。
指名讀,男女生齊讀。
3、這真是“白霧橫天,飛云遍嶺,一片虛幻迷朦”啊。這云霧還像些什么呢?你們看——(出示云霧圖片)。
你能不能仿照課文,也試著來寫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上兩三句或者用上動態(tài)描寫的手法。
出示。
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
交流、點評。
小結(jié):山的靜與云霧的動相映成趣,這真是巍巍泰山多勝景,青山云霧共長天。
4、過渡:作者從凌晨兩點半開始登山,到達日觀峰,已是7點10分,這漫長而且艱辛的登山之旅,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師:用一個詞語說一說這日出帶給你的感受。(壯美蔚為壯觀……)。
帶著這樣一種感受,自己先大聲地讀一讀日出的過程并試著完成這樣的填空。
(2)填空。
(3)從所填的詞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作者抓住顏色的變化,形象地寫出了日出前天空的變化。
(4)引讀日出時的句子(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時形狀的變化來寫的。)。
(5)選擇一句你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讀好它。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歷經(jīng)艱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悅,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難得一見的泰山日出的激動。帶著這樣一種心情,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讀)“啊!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
四、結(jié)合板書,總結(jié)全文。
今天,我們隨著作者登臨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覽云霧之(美),察山路之(險),觀日出之(壯麗)。同時還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動態(tài)描寫的逼真。這登泰山觀日出真是“幽徑通天,云霧飄盈,無盡胸臆,冉冉朝陽里?!弊屛覀冊僮x課題,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學習(第十七課登泰山觀日出)。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一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描景特點。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投影)。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學習寫游記要體現(xiàn)景物的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
二、文章語句簡練的特色。
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學習寫游記要體現(xiàn)景物的地點特點和時令特點。
二、以自讀為主,因為文章語言淺顯。
教學時數(shù)。
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nèi)容步驟。
一、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住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縣人,又是桐城人劉大槐的學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編選的《古文辭類纂》,從歷代作品中精選各類文體的名作,作為學習古文的范本,流傳很廣。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魁師事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diào)“義理、書卷、經(jīng)濟”,要求品闡發(fā)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shù)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橥┏桥?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寫的游記。文章緊扣深冬時令和泰山的特點,形象地描繪出崢嶸蒼勁的`泰山。體現(xiàn)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文章的順序是:總寫泰山的位置,記述登山的過程,山頂看日出,返回記建筑和觀石刻,補記自然景觀,循序漸進,有如一線貫穿,引人入勝。文章寫景用筆不多,但能傳出景物之神。側(cè)面烘托為本文的主要寫法。
二、全篇理路解說。
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俗謂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頂。玉皇頂則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稱東岳;亦稱岱山、岱宗,主要景點有南天門、仙人橋、日觀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韋元君祠等。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關(guān),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在日觀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濟水為參照物,指出泰山山脈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長城(齊長城)為參照物指出日觀峰的位置,這就預示了作者將有登山之舉。以下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按游蹤寫,分兩大層:前一層記登山及觀日出;后一層記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質(zhì)狀況及動桿物等,皆游中所見。在記游蹤時也標明了時間,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達山頂;觀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參觀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脈絡十分清晰。
《登泰山記》記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兩天游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是山水游記中一篇膾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物。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作手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為參照物,點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jīng)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guān)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的壯闊。
第三段,主要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的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jié)束。
三、講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詞:
古今異義:陽——陽谷皆入汶(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陽,現(xiàn)無此意,今一般用于陽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虛詞:
當: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詞語活用:西、東——向西,向東,方位名詞作狀語。)。
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者……也。判斷句。)。
文段翻譯: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濟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處,是古長城。最高處是日觀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業(yè)設計: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登泰山記——姚鼐。
講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詞:
古今異義:陽——陽谷皆入汶(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陽,現(xiàn)無此意,今一般用于陽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虛詞:
當: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詞語活用:西、東——向西,向東,方位名詞作狀語。)。
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者……也。判斷句。)。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三
一、分析作者游覽泰山的經(jīng)過及登山的路線。
二、教學有關(guān)字詞了解有關(guān)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三、了解有關(guān)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線。
教學重點:
一、了解有關(guān)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關(guān)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抽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關(guān)回答下列問題。
1、詞語的古今意義:陽。
2、了解詞語的活用:西,東。
3、了解特殊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二講授新課:
抽學生朗讀條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本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是月丁未——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句意是:這月丁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面不定的余數(shù)。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表示不肯定的語氣。世人都稱為天門山的。)。
三、翻譯第二段:
四、抽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一)、登山的過程怎樣?
(二)、沿途和登上山頂以后見到了什么景色?
五;作業(yè)?設計: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
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要求:
1、通過人們幫助姑娘撿蘋果的事,教育學生學習助人為樂的精神。
2、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及敘述重點,學習給課文分段。
3、學會生字新詞,認識比喻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們的可愛和過路人的美好心靈。
教具準備:多媒體、鵬博士。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9課《雨中》。
板書課題,齊讀。
二、預習課文,自學字詞。
1、提出預習要求。
(2)出示詞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常識理解詞語。
(3)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和不懂的問題。
2、學生預習,教師巡視。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讀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3、讓學生說一說這一課共有幾個自然段,每段講的是什么?
4、學生提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互相答疑。
四、再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2、指名讀課文,回答以上題。
五、討論課文分段。
1、指名讀思考練習第二題。
2、默讀課文,考慮分段,并在書上做記號。
3、討論分段。[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練習用生字口頭組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讀生字,用生字組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按照劃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提問:
(1)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傍晚)。
(2)作者是怎樣描寫雨中景色的?具體描寫了哪些事物?
(4)齊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想象蘋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體會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讀第二段,說說寫的是什么。
(2)默讀第五自然段,說說都有哪些人跟孩子們一起撿蘋果?“頓時”是什么意思?
3、指名讀最后一段。
重點理解第二句話的意思。(人們做了好事,不圖表揚。)。
4、默讀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這件事的?(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三、訓練朗讀。
1、放課文錄音。
2、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名朗讀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啟發(fā)學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導書寫生字。
3、鞏固識字。
五、完成思考練習第四題。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撒蘋果。
孩子們跑七手八腳。
撿蘋果司機小伙跳一塊兒助人為樂。
老人和行人走幫。
蘋果回車。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五
在課堂教學上,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此課中我設計了兩處需要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是在品味雨中美景的1、2自然段,要求學生在書中圈畫優(yōu)美的詞語和句子,并與小組學生討論美在哪里?學生品讀,交流、想象、感悟,在合作學習中充分,快樂的學習,有效的完成了學習任務。文中,賣蘋果姑娘的心理變化是課文的難點。為此,我設計了另一處的小組合作學習:(1)、姑娘看到打翻的蘋果,心里————。(2)姑娘看到孩子們七手八腳撿蘋果,心里————。(3)蘋果回到貨車上,姑娘心里————。學生填上合適的詞語。并用書中的語句去體會。在學生們的討論聲中,既體會了行人們的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又有效的突破了難點。學生在討論時都感到有章可循,有東西要挖掘。學習興趣盎然。
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例如,課剛開始,我讓同學們初讀課文,試著填空:(1)雨中,————和————幫助——————。(2)雨中,因為————,————和————幫助————結(jié)果——————。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訓練,逐漸提高。再例如:在課文分析中,我要求學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將故事簡單復述一遍。學生自然的就將故事的過程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介紹了出來。
馬忱。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六
在人的童年中,每一個人都有許多快樂的事,我也有許多快樂的事。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五年級暑假的那次雨中游泰山。
那天,我和爸爸來到泰山,誰知老天竟不開眼,讓雨婆婆把雨帶到人間,嗯!不能讓老天沒輕視我們,最后我和爸爸決定冒雨登山。
雨飄飄灑灑的落在石階上,灑在游人的臉上,我沐浴著小雨,走在石階上,有著幾分的愜意。啊!前面就是有名的“經(jīng)石谷”!在一大片開闊的草坪上隸字《金剛經(jīng)》本來就夠有氣勢的,經(jīng)過雨的洗禮,更是蒼勁有力,氣勢磅礴。更奇特的是,雨水將凹下去的部分填滿,成了一個個美麗的“水晶字”。連我們身后的幾個老外都忍不住嘖嘖稱贊,我不禁為祖先的杰作感到驕傲。
云橋飛瀑可是有名的盛景!這次來了就要好好欣賞一番。離瀑布還很遠,瀑布的聲音就飄了過來,若隱若現(xiàn),最后如同滔滔不絕的大海,改過了人喧馬嘶,天地之間仿佛就剩下了這如雷的瀑聲。走進瀑布,只見一道瀑布被巖石撕裂成幾份,從懸崖絕壁上飛瀑而下,像是從天空傾注而下,令人不禁反復吟詠李白的千古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繼續(xù)攀登,在迷霧蒙蒙中,南天門好像一顆紅寶石,鑲嵌在迷霧中。山下的植物好像成了綠色波濤。我站在玉皇頂上鳥瞰,頓時,,一種“騰云駕霧”之感鋪天蓋地地襲來。云霧中的泰山蒙蒙如畫,雄偉壯觀,頓時,一路上的疲勞被興奮與激動所代替。
這次泰山游玩,不僅讓我體會到泰山的另一種美,也讓我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妙,讓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
詩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七
知識與技能: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經(jīng)歷或者看見在風雨中發(fā)生的事。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能表達出對事件的看法或感受。
內(nèi)容分析。
教學重點:具體、完整、生動地敘述一件事。
教學難點:具體、完整、生動地敘述一件事。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生活中大家經(jīng)常會看到許多自然現(xiàn)象,比如雷電、雨霧等,你留心觀察過嗎?今天老師將帶著同學們?nèi)ジ惺芤幌隆?/p>
二、創(chuàng)設情境。
課件出示,在這不同的風雨中,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呢?
三、語言表達。
請學生交流自己的故事。
四、交流評價。
提出評價要求。
五、總結(jié)全課。
不同的風雨中發(fā)生了不同的故事,每一件事情都令人深思,真是風雨無情人有情啊!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八
1、通過人們幫助姑娘撿蘋果的事,教育學生學習助人為樂的精神。
2、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及敘述重點,學習給課文分段。
3、學會生字新詞,認識比喻句。
4、朗讀課文。
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們的可愛和過路人的美好心靈。
多媒體、鵬博士。
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9課《雨中》。
板書課題,齊讀。
二、預習課文,自學字詞。
1、提出預習要求。
(2)出示詞語,讓學生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常識理解詞語。
(3)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和不懂的問題。
2、學生預習,教師巡視。
三、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檢查讀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3、讓學生說一說這一課共有幾個自然段,每段講的是什么?
4、學生提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互相答疑。
四、再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2、指名讀課文,回答以上題。
五、討論課文分段。
1、指名讀思考練習第二題。
2、默讀課文,考慮分段,并在書上做記號。
3、討論分段。[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練習用生字口頭組詞。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讀生字,用生字組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按照劃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提問:
(1)這件事發(fā)生在什么時間?(傍晚)。
(2)作者是怎樣描寫雨中景色的?具體描寫了哪些事物?
(4)齊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想象蘋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體會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讀第二段,說說寫的是什么。
(2)默讀第五自然段,說說都有哪些人跟孩子們一起撿蘋果?“頓時”是什么意思?
3、指名讀最后一段。
重點理解第二句話的意思。(人們做了好事,不圖表揚。)。
4、默讀全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這件事的?(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三、訓練朗讀。
1、放課文錄音。
2、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名朗讀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啟發(fā)學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導書寫生字。
3、鞏固識字。
五、完成思考練習第四題。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撒蘋果。
孩子們跑七手八腳。
撿蘋果司機小伙跳一塊兒助人為樂。
老人和行人走幫。
蘋果回車。
雨中登泰山教學設計篇十九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樂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各種各樣的雨景,它給人們很多遐想。讓學生通過聽,唱感受到各種聯(lián)想和想象,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2、掌握歌曲《雨中》的節(jié)奏,能夠流暢的拍打,并能夠進行多層次的大節(jié)奏練習,用自制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3、有感情的表演歌曲。
教學重點。
掌握歌曲中的節(jié)奏,能夠很好的拍打出來,注意到多層次的節(jié)奏合作。
一、導入。
1、聆聽歌曲《小雨沙沙》進教室。回憶曾經(jīng)學過的歌曲,引入主題。
師:這是一首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歌曲,那么誰能說說你在下雨的時候都做些什么呢?(學生隨意暢想)。
2、師:下雨的時候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真是有意思呀,那么你能不能用一些擬聲詞簡單的描述一下在雨中發(fā)生的這些事情呢?(噼啪噼啪、嘀嗒嘀嗒、嘩啦嘩啦、沙沙沙沙------)。
3、師:真是不錯,現(xiàn)在就讓我們把這些都唱到歌曲里怎么樣?好,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吧(聆聽歌曲《雨中》)。
二、學習節(jié)奏。
1、出示節(jié)奏(四條節(jié)奏)學生分成四組,自由選擇進行練習,然后分組匯報。
2、全體學生一起拍打節(jié)奏,進行練習。
3、找出相同的節(jié)奏和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練習。
4、多層次的節(jié)奏和聲練習。
5、師:下面讓我們在歌曲中表現(xiàn)一下這些節(jié)奏吧,首先讓我們有按照剛才拍打的節(jié)奏讀歌詞。(男生女生配合得進行讀歌詞)。
6、請你把節(jié)奏一樣的小節(jié)畫出來。
三、學習旋律。
1、第一部分的學習(跟琴學唱)用啦音進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活潑、歡快。
2、第二部分的學習(聽唱學習)用嗚音進行模唱,感受旋律的悠揚、抒情。
3、解決音不準的樂句。
四、演唱。
1、輕聲跟琴進行整首歌曲的演唱。
2、歌曲接龍游戲。
3、為歌曲伴奏(拍手、打擊樂器)。
4、分組進行演唱、伴奏的比賽。
五、情景表演。
表演雨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71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