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認識平均分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3:39:04
教案認識平均分范文(17篇)
時間:2023-11-25 23:39:04     小編:碧墨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文件,有助于教師系統地開展教學工作。在編寫教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能力。教案范文中的多媒體應用和教學資源的利用為我們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供了啟示。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一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教材簡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的分成及相同加數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3、解決問題,數學思考: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教具學具: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學習方式: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信息。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二

今天教學了“認識平均分”的第1課時,主要內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況,將總體進行平均分,要求總共能平均分成幾份。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而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則是一個一步步縱向深入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因此,在教學前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猴媽媽分桃子給她的猴寶寶時遇到了困難,想得到我們班學生的幫助,同學們爭先恐后地都愿意幫助猴媽媽。這樣就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奮感和求知欲,讓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幫助完猴媽媽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問:“我替猴媽媽感謝我們班的同學,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會使猴寶寶不開心哦,你知道是哪幾種分法嗎?”問題一提出,同學們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進行分類。接著我追問:“你們?yōu)槭裁磿@樣分類呢?”此時,馬上又學生回答說:“那一類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寶寶會不開心,會覺得不公平。”另一個同學接著說:“而另一類就不一樣了,每份都分得一樣多,這樣猴寶寶肯定不會不開心了。”通過分桃和把分法進行分類這兩個過程,同學們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通過探索,操作,嘗試等方法主動建構,而不取決于學習者機械的模仿和記憶。所以,在進行分類后,我馬上讓同學們分小棒,讓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體會到分得多樣化。

在接著的“試一試”和“想想做做”中,通過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三

學生欣賞黃山風光圖片。

師:想拍照嗎?

教師示范,學生用手勢拍照。

師:介紹一下拍到什么?你的照片是從哪個方向拍的?

老師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組織活動,引導觀察。

1、教學例1。

出示教科書94頁例1中的兩張照片。

師:哪張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攝的,另一張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攝的?你是怎么想的?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并說明理由。

師:這兩張照片的一樣嗎?都是在教室里拍的為什么不一樣?

小結:雖然都是在教室里拍攝的,但是由于拍攝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出的照片也不同。

想想做做1。

出示兩張校門的照片。

師:哪張是在學校外面拍攝的?哪張是在學校里面拍攝的?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2、教學例2。

拿出玩具小豬,并將小豬的臉朝著1號位的小朋友放好。

每個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給小豬拍照。

師:仔細觀察,你拍到小豬的哪些部位?

小組交流。

師:說說你拍的小豬是什么樣的?你是從小豬的哪一面拍攝的?

出示從4個不同的角度拍攝的小豬的照片。

師:從小豬的前面拍攝,能看到小豬的后面嗎?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張照片?

師:從小豬的后面拍攝,能看到小豬的臉嗎?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張照片?

師:從小豬的右面拍攝,能看到小豬的連朝著哪一面?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張照片?

師:從小豬的左面拍攝,能看到小豬的連朝著哪一面?

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張照片?

師:每個小組的四個小朋友看到的照片一樣嗎?

師:為什么給同一個小豬拍照,看到的卻不一樣呢?

學生換座位拍照。

小組交流,說說拍到小豬的什么,是哪一張照片?

學生再換位置為小豬拍照。

師:一共拍了幾張小豬的照片?這四張照片一樣嗎?分別是在小豬的哪一面拍攝的?

師:拍左側面的時候,小豬的臉朝哪一面?

師:拍右側面的時候,小豬的臉朝哪一面?

師:同一個小朋友為同一個小豬拍照片,為什么照片不一樣?

進一步強調:由于拍攝者的角度不同,拍到的畫面的也就不同。

3、連一連。

出示書上小猴圖,學生連線。

師:先在小組里把你的想法說一說。

師:說一說第一張照片是誰拍到的?小蘭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師:說一說第二張照片是誰拍到的?小猴的臉朝哪一面?

師:說一說第三張照片是誰拍到的?他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師:說一說第四張照片是誰拍到的?小猴的臉朝著哪一面?

三、實踐與應用。

1、出示想想做做2。

學生連一連。然后在小組里說說想法。集體核對。并說說每個人拍到汽車的哪一面?

2、想象做做3。

出示一個茶壺,老師介紹茶壺的各部分名稱。

每個小組拿出茶壺,并從信封里拿出四張茶壺的照片。

學生為茶壺拍照,并選出照片。

師:通過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面對面的小朋友交換位置,拍照選照片。

師:說說你拍的照片與剛才的有什么不同?

師:猜一猜,其他的小朋友拍的是哪張照片?

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回憶分蛋糕與吃蛋糕時的喜悅。

2、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并描繪出造型各異的蛋糕。

3、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組合成新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1、是否能大膽想象,并描繪出新穎的蛋糕。

2、能否采用與眾不同的構圖。

教具學具:油畫棒、剪刀、膠水、水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心型的、圓形的,三角形的……。

2、新授:

3、教師出示各種造型的蛋糕范畫,介紹蛋糕的種類和作用。你記得爸爸媽媽的生日嗎?請你來為他們設計一塊蛋糕,你想怎樣來設計?蛋糕上可以畫些什么?(小動物、花、還可以寫上給爸爸媽媽祝福的話……)。

4、師:小朋友剛才說的真是太棒了,老師也忍不住想來畫一畫了,你想用什么方法來畫呢?可以用水彩筆、油畫棒,可以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形狀可以你自己來設計?,F在請同學們開始設計吧!

5、切蛋糕比賽。

將自己設計的蛋糕分給小組的成員,要求每人分到一塊大小基本一樣的蛋糕。利用切開的蛋糕重新排列畫面,形成新的構圖形式。

三、學生制作、教師輔導。

生日的小主人,可別性急,要吃蛋糕時,先得考考你,大膽切開它,還能變個啥?

四、講評。

五、課后拓展:啟發(fā)學生利用廢舊紙盒設計制作立體的蛋糕。

tag標簽:

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五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學習什么是平均分。

2.學會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的方法。

3.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了解平均分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

學會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鋪墊,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2.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探索什么是平均分。

1.例:有8個蘋果,分成兩堆,有幾種分法?

2.請同學們拿出8根小棒代替8個蘋果,把它分成2堆,把你們能想到的分法,都分一分來看。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4.學生交流展示分法:(1個和7個2個和6個3個和5個4個和4個)。

5.引導學生觀察這4種分法,有一種分法很特別,和其它三種不同,。

6.引出分成4個和4個的`這種分法與前面兩種分法不同。像這種特別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7.孩子們,帶著這個知識,來當一當小法官。

出示(課件):請學生說是不是平均分,并說說理由。

8.小法官當的不錯,下面我們來完成這個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樣分?哪一種分法是平均分?

(1)學生自由分。

(2)請學生展示,找出哪一種分法是平均分。

1.小明和小芳在平均分蘋果時,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去看看吧。出示主題圖: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每份有()個蘋果。

2.拿出12根棒來代替蘋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根小棒。

3.學生動手操作。

分好了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你分得結果每份分了()根小棒,

4.學生匯報分的方法和分的結果。

生:1次每盒分1支,每份分了(4)根小棒。

生:1次每盒分2支,每份分了(4)根小棒。

……。

5.得出:把12支蘋果平均分成3份,平均每份有(4)支蘋果。

6.小結平均分的方法。

三、運用知識,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交流匯報。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說一說:這節(jié)課我有什么收獲?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六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通過把長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動,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圖形,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在折圖形、剪圖形、拼圖形等活動中,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fā)展對圖形的空間想象能力。

4、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的交往、合作的意識。

學生準備:

釘子板、正方形紙、長方形紙、剪刀、方格紙、彩筆、拼圖用的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骰子、釘子板、積木、正方形紙、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小朋友喜歡登山嗎?今天錢老師就帶你們去登山,(多媒體顯示一座山)我們不僅要做個小運動員登上山頂,還要做個小科學家,來探索數學知識。大家準備好,我們出發(fā)啦!(學生跟著音樂做動作)我們先來到第一站:智慧宮。

二、發(fā)現問題,探究學習。

(一)這里藏著什么樣的題目呢?

1、這是一張什么形狀的紙(顯示一張的正方形紙)?把它折一下,可以怎樣折?

情況一:學生不規(guī)則地折。

情況二:學生對折。

×××的方法也叫“對折”,他是把面對面的兩個角對齊,折出來的是什么圖形?(貼在黑板上)三角形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板書:三角形)。

2、小朋友仔細瞧瞧這個新朋友它長什么樣???(三角形有尖尖的三個角,有直直的三條邊)。

3、你們觀察地可真仔細,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三角形,想起來了嗎?(顯示紅領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馬路標、積木等。)。

這些物體上都有三角形。(多媒體顯示以上圖形的三角形輪廓)。

(二)小朋友,祝賀你們闖過第一站!第二站是好玩的“巧手園”,跟著我往上沖?。。ㄐ?。

朋友和著音樂做動作),巧手園到了,我們進去看看!

1、這里是知識寶庫,三角形有很多種,你們看:(演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多漂亮呀!

2、(釘子板跳出來)喲,這是誰呀?你能在它身上圍出一個三角形嗎?

3、圍好后把釘子板舉起來,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并讓學生評價,(這個三角形看上去扁扁的,很可愛?。這個三角形看上去高高的,很神氣……)。

4、我們小朋友都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如果再用彩筆把自己喜歡的三角形畫在格子紙上,那一定非常漂亮,要不要試試?拿出方格紙開始吧!

教師提示:三角形三個尖尖的角最好畫在方格紙的交叉點上。

2、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著試折。教師談話:有些困難的小朋友別急,我們請出電腦老師來幫幫你!(電腦演示)。

折剪重合。

3、折好后把兩個三角形剪下來。要想知道這兩個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樣,你能有什么辦法?(把它們疊在一起)(多媒體演示重合的過程)這就是完全一樣。

4、現在我們手里都有這樣兩個一樣的三角形,用它們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圖形?小朋友將拼好的圖形貼到黑板上,一一講評。

(顯示籬笆、樓梯、伸縮門、可拉伸的衣架等)在這些地方你找到平行四邊形了嗎?(演示單個和多個圖形組成的平行四邊形)。

(四)還有最后一站我們就要勝利啦!小朋友,加油??!這里是科學亭。

釘子板出來:我身上有個什么圖形呀?(平行四邊形)你也能圍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1、圍好的把釘子板舉起來,選一些錯的讓學生通過圍一圍,看一看的方法改正。

2、如果要把平行四邊行在格子紙上畫出來你們行嗎,我們一起試試看好不好?拿出彩筆和格子紙。

3、交流展示。

三、課堂小結,鞏固拓展。

小朋友恭喜你們到達山頂啦?。ㄒ魳菲穑t旗飄),累不累?

1、用一個長方形,兩個三角形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圖形?貼在黑板上。(師生談話:你是怎么拼的?這是什么?)。

2、如果我們再把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加進去,就能拼出更好的圖形了,你們看:

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拼好嗎?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學具:

教科書第8頁情境放大圖或課件;按例1內容,讓學生準備實物卡片,準備6張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導入,實際操作。

把6塊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請小朋友們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對比分的結果,特殊中認識平均分想一想,哪種分法才公平呢?為什么這種分法才是公平的呢?每份都是2塊糖,同樣多。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提供素材,通過辨析鞏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同學們正在準備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聯系生活,感悟概念。

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嗎?

二、動手操作,探討平均分方法。

1.讀懂題意,理解平均分。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分一分。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幾份?)。

2.實際操作,應用平均分(1)自己試著分一分。

(2)交流分的結果,邊分邊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認識平均分。

(一)辨析練習。

1.課本第8頁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號里畫。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練習。

(1)一共有()片楓葉,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如果將這16片楓葉,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楓葉。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四、課堂作業(yè)。

作業(yè):第11頁練習二,第1~4題。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八

教學過程:

1、判斷是不是平均分。

(1)、課件出示3份糖果,每份3顆,

(2)、4個圈,每個圈內2個機器貓。

(3)天線寶寶1個、4個、7個。

是不是平均分?有什么辦法可以變成平均分?

生1:將7個里拿3個到1個中去。

2、觀察課本主題圖,用平均分的定義說一說圖中的.分法。

匯報:

生1:把10瓶礦泉水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瓶。

生2:

生3: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是3個。

師糾正,生重說。

生4:把30顆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6顆糖。

3、實踐活動:分學習用品。

師說要求,將已經準備好的18個鉛筆、橡皮、尺子等東西平均分成3份。

小組合作開始分。

展示分法,指名現場演示。

指名4個學生上臺,其中1人演示分尺子。1根1根地分。

再指名3個學生上臺分鉛筆,6只6只地分。

2只2只地分。

師小結:分的東西不同、方法不一樣,但3名小朋友分到的東西都是6份。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4、練習。

(1)、圈一圈,連一連,填一填。

小組討論,匯報,全班交流。

師小結:生活中,我們有時要平均分,有時不需要平均分。

5、總結。

說說有什么收獲。

6、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開放題)。

16盒花擺在一個四邊形的邊上,怎樣擺同樣多?

展示3種不同的擺法。

7、下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九

根據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和講練法,讓學生在情景中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并讓他們通過觀察、討論,形成知識,然后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yǎng)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

(1)平均分(一)。

【教學內容】12頁—14頁例1、例2做一做練習三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勢力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tài)度:讓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會平均分,提高動手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2塊糖.每個學生實物卡片.三角形.圓形學具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請小組長來領要分的物品,(每個小組12塊糖)。

請學生試著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滿意。

學生先在小組中分,再請學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結果。

多請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分的結果,預計都是每人分得3塊糖.

教師:這樣分大家都滿意嗎?為什么?

教師揭示課題:像這樣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個小組8張面包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3、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時候要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指名說。

(三)連一連、圈一圈。

把10條魚平均分在2個漁缸里,請學生連一連或圈一圈,。

說說分的結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說說你怎樣分的。

2、練習三1~3。

四、總結。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一

1、平均分的含義:把一些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數進行平均分時,可以一個一個的分,也可以幾個幾個的分,直到分完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幾個一份平均分,分時可以想:這個數可以分成幾個這樣的一份。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二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范老師這堂課,讓我感觸頗深: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范老師在設計本堂課時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分棋子,分6個棋子,分成兩堆,怎么樣可以分得公平?學生一開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個。

接著又讓學生分成3堆,同樣要公平地分,學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個,其實學生本身已經會進行平均分了,在課后,范老師向我們透露了在上課之前,他特地進行了學生已有知識起點的調查,抽取了部分同學讓他們進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學都會進行平均分,在得知學生已經會進行平均分的情況下,范老師一開始就索性讓學生去分,再告訴學生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學中讓學生去體會這種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原來自己這種方法就是平均分。

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對于平均分缺乏體驗與認識,對于整個平均分的過程沒有進行富有邏輯的思考,范老師通過讓學生先分棋子,進行實踐操作,再將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義上會用平均分的方法。

素質教育力求使每個學生在本身原有素質基礎上,獲得和諧和充分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其身體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自我教育,具備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范老師在課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時候,學生兩堆分得同樣多,學生說成了“一樣多”,范老師進行了矯正,應該是“同樣多”,對概念的表述的語言應該比較精確,再次,在對每次分物品的時候,都讓學生進行表述“把幾個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通過個別說、指名說、集體說、集體讀等等形式,從而讓學生在本課中形成扎實的基礎。

在課結尾,范老師出示了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學校進行講故事比賽,選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給這三名獲獎者發(fā)獎品時,準備了6支鋼筆,請學生幫忙分一分?有學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師首先肯定這種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時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這樣分,你覺得他們會怎么想?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師又問,這樣分同意嗎?同學們都表示同意。

這時,范老師提出疑問,剛才我們說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學生討論得出名次不一樣,也就是取得成績不一樣,所以獲得的獎品也應該不同,最后師生進行小結,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況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卻是公平的,讓學生體會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應當是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認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體生活中平均分有時卻是不公平的,就如課中給獲獎者發(fā)獎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獲得成績是不同的,這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識。

這樣,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的有關概念,必將清晰、深刻地印入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再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倘若事先讓學生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親自嘗試如何購買東西,再通過課堂上模擬購物,并相互交流,學生一定會獲得準確、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不是“題?!贝髴?zhàn)后的厭倦,而是探索、發(fā)現之余的喜悅。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三

聽了呂老師的《平均分》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老師創(chuàng)設游戲“分獎品”這一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讓學生在快樂中體會到怎么分公平,也就是同樣多,無形中滲透了新知,為后面的探究積累了經驗。

教學平均分的方法時,通過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等數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桔子平均分成4份,然后匯報不同的分法,即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明白平均分及平均分的方法,又展示了學生不同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與大家探討的地方:

課前的一個游戲分獎品鉛筆,學生說每人三個公平,這時老師就可以抓住的話接著引導為什么這樣公平,讓學生體會到同樣多才公平,這時老師就可板書“同樣多”,學生在后面表達什么是平均分時就會用到這個詞了,不用老師再引導。

老師出示了平均分的概念后又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我覺得可以將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調換過來,讓學生結合例子和前面的分的同樣多的活動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然后老師再板書定義,我們給學生表達自己真正想法的機會。

學生動手操作反12人桔子平均分成4份,學生展示分法時讓第一位學生說完自己的想法后再糾正他的錯誤會讓更多的學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四種分法匯報完后老師可以及時的小結出方法,即每份先分同樣多,再把剩下的分的同樣多;還可以優(yōu)化分法,再增加一個練習,及時的讓讓每一位學生再用一個一個分的方法分一分。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的分成及相同加數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颍刂贫ㄒ韵履繕耍?/p>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3、解決問題,數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教師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數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12345。

熊貓弟弟54321。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只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說一遍?(生重復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啃∷墒蠖嫉炔患傲?,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x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里,每盤分x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x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x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放x個。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五

學習“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好“平均分”對學習除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周老師對本課教材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周老師踏上工作崗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月,但她能深入鉆研教材,正確理解編者意圖,依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具準備充分,多媒體課件制作精巧,有效輔助教學,學生愿學、樂學。

平均分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周老師從學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讓學生思考“可以怎么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這么分公平嗎”,逐步引導學生明確“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周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擺一擺、比一比、說一說,并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fā)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

本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具有及時性、針對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特別是能做到講練結合,并注重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地鞏固了新知,提升了能力。

商榷之處:

1、周老師的教學語言需要進一步修煉。

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的語言應該兒童化且盡量具有啟發(fā)性,同時還要追求準確性和精煉性。特別是不能出現低年級學生還不能理解的一些用語(如課堂中出現的:你有無異議等)。

2、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合作操作環(huán)節(jié),應該建立在學生明確要求的基礎上再進行,不能直接放手,無形中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六

今天聽了呂老師的《平均分》一課,覺得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現在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開課教師通過頒發(fā)獎品的活動,不經意地引出實際問題———分得不公平,滲透平均分的概念,做到了鋪墊的作用。

2、在情景圖的引出部分,利用學生自己觀察圖,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食品分得數量同樣多,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現象,概括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在通過操作分糖果、分面包、分礦泉水、分桔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這就為學生認識除法打下好的基礎。

4、在練習題的處理上,利用比賽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性,并且利用圖的形式直觀的使學生對平均分進一步的得到鞏固。

5、在學生的動手分12個學具時,學生實際操作時出錯了,教師及時就給予了糾正,在這里是否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錯誤,更能起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案認識平均分篇十七

二年級(上冊)第30—31頁。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掌握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體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一、情境中感知。

談話:小朋友們,無錫是水蜜桃之鄉(xiāng),你們肯定吃過桃吧?花果山的小猴們最喜歡吃桃,你看,美猴王從無錫帶回6個桃,小猴子們蜂擁而上,想去吃那誘人的桃。美猴王說:“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學會分桃。孩子們,你們說說,要把這6個桃分成幾堆,可以怎樣分?”聽了美猴王的話,小猴們急得抓耳撓腮,想不出辦法了。小朋友們,我們來幫幫小猴的忙,好嗎?請大家拿出6個圓片,代表6個桃,自己動手來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分圓片,教師巡視,注意引導學生不要把思維局限在分成兩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樣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來,有目的地展示3個不是平均分、3個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較:小朋友們,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細觀察一下,你覺得哪些分法你比較喜歡?為什么呢?(根據學生的見解將展示的分法分成兩類)。

評價:是呀,我們都比較喜歡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這樣,每個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樣多,肯定會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興。

指出:在數學上,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二、操作中領悟。

談話:看到大家?guī)托『镒臃趾昧?個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輕輕一吹,又變出了2個桃。小朋友們,現在一共有幾個桃?(板書:8個桃)美猴王說:“在小朋友的幫助下,大家明白了分東西時應該平均分,要讓每只小猴分得同樣多?,F在要把8個桃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們,把8個桃平均分,你準備怎么分呢?你能根據這句話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嗎?(板書:8個桃,每只小猴()個,可以分給()只小猴。)。

擺一擺:小朋友們,拿出8個圓片代表8個桃,把你們平均分的方法用圓片擺出來。

說一說:學生說擺法,教師形成板書:

8個桃,每只小猴(4)個,可以分給(2)只小猴。

8個桃,每只小猴(2)個,可以分給(4)只小猴。

8個桃,每只小猴(1)個,可以分給(8)只小猴。

提問:為什么這3種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問:這8個桃,每只小猴分2個,可以分給幾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個、分1個呢?

三、應用中深化。

1.教學“試一試”。

學生拿出小棒一起動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幾根小棒,分成了幾份。

小結:把12根小棒按照每幾根一份的方法進行平均分,這與剛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樣的。這樣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樣多。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要使笑臉平均分成兩份,你有什么好辦法呢?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圓圈圖每2個一份,就是每2個一圈;餅干圖每5個一份,就是每5個一圈。

學生明確圖意后獨立在書上圈一圈,然后組織交流。

4.折一折。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結:不管怎么折,都要將這張紙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應該一樣。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說一說題意。

學生先獨立思考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擺,可以在圖上圈一圈,可以在紙上畫一畫再圈一圈……。

提問:如果不擺學具、不畫圖,你能想出這14個氣球,每人分得2個可以分給幾人嗎?

6.說一說。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沒有平均分的現象。

(2)說說平時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

四、全課總結(略)。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10930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