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后的感想、體驗和思考的總結。寫讀后感時應注意語言簡練、清晰明了,不要使用過多的生造詞語或長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選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一
在《所羅門之歌》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看似奇怪的引子:在主人公出生的一天,一個按部就班的老實人,宣布自己將從某一個地方利用自己制造的翅膀飛向一個遙遠的地方。他按照通告時間表演了自己的飛行,然后干脆利落地摔死在了醫(yī)院的門口。而與此同時,一個名叫“奶娃”的孩子在這場鬧劇發(fā)生的地點降生了?!@再一次展現了托妮·莫里森的高超敘述技巧,以及對于結構掌控的游刃有余。因為直到很久之后,我們才會發(fā)現,這個看似毫無意義的荒誕的行為的實際意義。
不同于其它托妮·莫里森其它作品的緊湊和強力,《所羅門之歌》的結構雖然緊密,但是節(jié)奏卻也更加多變。一如既往,她的作品展開于地獄般生活場景之中,但所不同的是,在《所羅門之歌》里,地獄般的現實正被緩慢地拖離出暗黑的世界,重新進入光明之中?;蛘哒f不同于以往,托妮·莫里森尋找到了一種重新尋回天堂的可能——一種從文化的重新確認中獲得自尊和自信的可能。這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總覺得在某種層面上,這種顯而易見將托妮·莫里森的世界變得狹小了。
托妮·莫里森高超的敘述技巧和語言天賦,以及顯而易見的主題,很容易被納入到一個關于身份、種族和解放的主題之中,而消減了其普遍性的內涵。毫無疑問,她很容易被納入到薩薩特的文學主張之下——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介入。它必定是介入而且應該是介入的。寫作本身就是對于主題的介入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托妮·莫里森的努力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假如我們將??思{和托尼·莫里森放在一起比較時,我們又會看出兩者多少的實質性差距呢?也許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介入,但是它絕不因為寫作者自身的問題而因此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范疇之中,實際上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是在人性的層面上,??思{筆下的白人地獄和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地獄,又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呢?同處在一個災難性的歷史階段,所有的人都掙扎在恐怖的地獄之中,不同的是,托妮·莫里森筆下的黑人不僅僅要對抗上帝的困難,還要承擔人自身的罪孽。因此,在這種雙重壓迫之下,他們顯得更加的沉重。——但因此,就能將其孤立化,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而特別對待嗎?當然,在具體的問題上,這是顯然的,可毫無疑問,這樣的區(qū)別對待本身就是一種可怕和可悲的。
托妮·莫里森對于苦難的極具煽動力的寫作,加深了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將其作品的主題限定在了一個具體的狹窄的空間之中——這當然不是她的本意,可是它卻是發(fā)生了。我強烈反對很多評論家將其簡單地限定在黑人種族解放的狹隘主題之中——實際上不僅僅因為作為一種文化自身的特質需要被重視,同時從文化多元性和互補性角度來說,托妮·莫里森同時還在說一個我們文化缺失或者正在被無情地肢解的過程—-而這幾乎是我們所有人和所有文化的主題。每一個時代,我們都在對抗文化的野蠻和野蠻的文化,這是人永恒的主題,即使生在這個被認為普遍豐裕的時代,難道我們的文化不同時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緊張和壓力么?因此,《所羅門之歌》也許喚醒的不僅僅是“奶娃”的飛躍,還有我們所有的人的關于文化的鄉(xiāng)愁。托妮·莫里森堅持追尋消逝的鄉(xiāng)愁,不僅僅是為了尋根,而是為了找回屬于自己的存在—-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以及自由和自尊。文中的人渴望會飛,就是渴望逃脫禁錮,重新找回失去的榮光和自由。那是一種自殺式的飛躍,也是一種決絕的努力。這就是托妮·莫里森的寫作態(tài)度,也是她的寫作動機。
《所羅門之歌》在某些時刻讓我想到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對于自身的迷失,包括對于自己的文化的整體的缺失,在馬爾克斯那里表現為對于遺忘的恐懼,對于久遠的文化的失去的懷念。當老何塞死在黃色花雨的那天,過去被終結了。一個新的時代來了。但是有一些殘存的人,比如那個活了很多年的具有瘋狂生育能力的老女人,在《所羅門之歌》里就是那可憐的派拉特一家三代。她們如異類一般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用一種天性般的純真頑強展示了自身文化存在的證明。她們向往自由,充滿了藝術的熱情和天賦,她們對待生活以一種完全陌生的方式——但是她們真誠,她們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純潔的快樂。在那個月夜,冷酷的麥肯穿過貧民窟,被她們一家三口在低矮的小屋里,昏黃的煤油燈下的歌聲感動了—-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種回歸和溫暖的感受—-那歌聲正是一種文化的鄉(xiāng)愁的展示?!爱旣溈显谟洃浐鸵魳返闹貕合掠X得自己軟化下去的時候,歌聲消逝了。氣氛是寧靜的,但麥肯卻無法離開了?!闭窃谶@一段歌聲里,冷酷的麥肯展示了他溫情的一面。他是如何在父親被無辜殘殺之后,母親在分娩死亡之后,將可憐的派拉特努力養(yǎng)活——他不是生來就如此冷酷的—-冷酷到即使他的房客要自殺,也要堅持將他的房租收齊—-他是一步步被現實逼向冷酷境地的——仿佛那個社會只留給了他一個唯一的可能,只有沿著冷酷的這條道路一路走到底,他才能和那些居于另一個世界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幸福。
托妮·莫里森必須讓那個在奇怪的一天出生的“奶娃”脫離老麥肯的成長路線。因此,她讓“奶娃”遇到了派拉特。這個女人象征著某一種神秘的力量—-她是自己從一動不動、一聲不響、毫無作為的母親的血肉之體中自己爬出來的—-因為那個時候她的母親已經死了,而她也被認為將死在母親的腹中,但是她自己爬了出來,身后拖著臍帶和胞衣,頭前腳后一點點地爬出來了。這個充滿了魔力的女人,就像馬爾克斯筆下那個一直守護著家族的母親。正是因為她們,祖先留下來的那些看似愚昧,但卻充滿了智慧的生活才得以延續(xù)下去。因此,在這個層面上,詹姆斯·伍德敏銳地捕捉到了托妮·莫里森和馬爾克斯的相似之處——反對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反對托妮·莫里森的小說。
但是毫無疑問,托妮·莫里森太愛她的人物了。用詹姆斯·伍德的話說,她用自己的熱情悶死了他們。這樣的指責當然是過于嚴肅和認真了。但卻也并非空穴來風。盡管在風格上相似,但如果我們將??思{和托妮·莫里森的人物相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托妮·莫里森的人物就像是作者的寵兒,而??思{的人們則自由自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完全不受控于作者的力量—-這看似不可能,但實際上他們確實做到了—-也就是說那個人物在一種模糊和曖昧之中,存在著一種超越的潛力。而這種潛力在《所羅門之歌》里—-盡管托妮·莫里森給予了足夠的耐心和努力,使“奶娃”可以縱身一躍——但是她母性的光輝早就將這種飛躍性的力量上升到了一個神秘性之中—-如果不借助于這種神秘性,托妮·莫里森的人物就真的被悶死在了她的懷抱中。無獨有偶,在《所羅門之歌》里,那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活的媽媽,除了享受丈夫的刺激之外,只有一種感到興奮和快樂的方式——-那就是讓早就該斷奶的“奶娃”每天偷偷地在黑暗的書房里喝著她的奶。仿佛他從自己的身上吮吸的是光芒?!@用來形容托妮·莫里森與他作品人物的關系,其實挺合適的。
除此之外,當詹姆斯·伍德說托妮·莫里森也許應該記住奧登關于詩人應該像輕騎兵一樣突進,而小說家應該盡量顯得笨拙和樸素時,她反對的是托妮·莫里森那種隨時可能因為不可遏制的鄉(xiāng)愁而溢出小說邊界的行為。這當然是對的。因為這好像一個謎語,早早就被發(fā)現了謎底。不過托妮·莫里森的語言和想象,正因為這種溢出,成為一種風格,這種風格盡管有時候顯得過剩,不過確實也絢爛奪目。(喬沅)。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二
保險代理人羅伯特.史密斯在家門口掛出了一則通告,他將依靠自己的翅膀從慈善醫(yī)院出發(fā)飛向遠方。到了約定的時間,史密斯像他曾經許諾的那樣,帶著一對寬大的藍色絲質雙翼出現在樓頂,然后縱身一跳。當然,他沒有飛向遠方,而是直接摔倒了地上,終結了這無果的、經不起考驗的人生。史密斯死的時候,奶娃剛剛出生,托妮.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奶娃是黑人麥肯.戴德的兒子,也叫麥肯.戴德,可無人叫他的真名,都叫他奶娃。奶娃成長的家雖然富裕,但缺乏溫情。自私冷酷的父親,古怪孤僻的母親,兩個比他大很多的姐姐對他也是不管不問。這樣成長起來的奶娃自然也是自私、冷漠的。他對生活沒有沖動和欲望。不愿意為任何事承擔責任。他不愛任何人,對哈格爾也只是沒有靈魂的愛,缺乏自我,也沒有自由。32歲了,依然靠家里生活,是父親辦公室助手,負責幫父親收房租,生活似乎一成不變,然而一袋丟失的黃金卻開始改變奶娃的生活。他去了南方,本意是尋找金子,結果卻發(fā)現了家族的歷史,尋金之旅變成了尋根之旅。他們的真名不是戴德(dead,喝醉酒的白人填錯了),而是所羅門,是“會飛的所羅門”的后代。發(fā)現自己真實名字的奶娃興奮不已,對自己的身世倍感自豪,他迫不及待地趕回北方,在這個國家許許多多的地名里面或背后,包含著多少失去的生命和記憶!正如“麥肯·戴德”一樣,在那些正式記錄下來的名字下面還有許多其它的名字。它一直是登記在蒙灰的卷宗里的名字,而正是這正式的名稱隱去了真實的人名、地名和物名。這些名稱都有含義。他理解了姑姑派拉特為什么將自己的名字放在耳墜里。
遠離故土的黑人在漫長為奴的年代,漸漸遺忘了非洲的根,在種族歧視依然嚴重的美國,黑人的自由即不能依靠對白人文化的認同來獲取,也不能靠以暴治暴的對抗來調解,黑人只有到自己的文化中去挖掘,去尋找,才能擺脫自卑的精神枷鎖,過上自由的生活。這正是《所羅門之歌》所要表達的。在小說結尾的時候,奶娃跳了出去,他像北極星那樣明亮,那樣輕快地朝吉他盤旋過去,他獲得了飛翔的能力,馭風而行。
托妮.莫里森的語言綿密緊實,剛開始讀會比較吃力,我是不得不大聲讀出來才可以集中注意力。書中人物眾多,故事跨三代,似乎都是些散落的珠子,卻被莫里森串成了網,直到最后緊緊裹住我。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三
土地擁有千年歲月,一成不變的是這塊已散裂五洲的世界大地。無論它去到了哪里,它還是留下了它走過的痕跡。正如黃金鄉(xiāng),雖然它是傳說中出現的繁榮都市,但傳承它的子孫依然相信著祖先的“謊言”。相信著它一直在世上無名的地方。
在男爵他們回去英國時,卻意外地找到了他弟弟……。
我們的寶藏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土地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天空由我們撐起,我們做我們自己的上帝。
友情的輕重,對于男人來說,只不過是生命而已。友情的輕重,對于女人來說,只不過是一縷芬芳而已。
大地與寶藏,
友情與親情。
大地的傳奇,
寶藏的意義。
友情的輕重,
親情的無情。
一切只不過,
都在我們的內心。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四
自打九月份以來,就一直開始下鄉(xiāng)督導,閱讀計劃的書到現在還沒有讀完,漂流書籍一本接著一本的到來,目前手中還有5本書未讀呢,究其原因不是工作,是自己的惰性問題。本周一下鄉(xiāng)督導終于告一段落了,趁著這段時間好好的讀書,運動,好好的充實一下自己。先表表決心,開始主題吧。
托妮.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主要這本書講的是黑人的故事,主人公偏多,但是文中始終由奶娃與父母與朋友與親人之間的沖突貫穿于整篇文章,奶娃從一個任性叛逆的孩子到一個成熟穩(wěn)重有思想的青年,這應該也屬于逆襲成長的典型吧。
文中從奶娃離家出走開始找尋“金子”之后的章節(jié),達到了本書的巔峰。通過追尋,沒有找到傳說中流失金子卻有了其它意外發(fā)現,解開了家族的謎團,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和救贖。作者沒有華麗詞語的描述,卻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一個在遠離自然的大城市里想像不出來的世界,人人神往。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五
這部一千多頁的“大部頭”我前后讀了一個月。在忍過前兩部的冗長和拖沓后,整個作品從第三部校內審判開始精彩了起來。各色人物粉墨登場,種種猛料層出不窮,前兩部埋下的各類伏筆也都“復活”了。
之前讀過一部宮部的《火車》,當時覺得那部號稱媲美《白夜行》的作品有些夸大其實。而這部作品的前兩部也會給人這種感覺。劇情推進過慢,人物頭緒繁多,看得出作者很有野心,但是支線的內容過多,給人“喧賓奪主”之感。而且作者把寫作背景放在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即將破滅的最瘋狂的時刻,隱然覺得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但全書通讀下來,除了野田的犯罪沖動和大出家的火災之外,作品和時代背景似乎并沒有那么強的關聯。這種感覺就像用盡全力打出一拳,卻打在了棉花上。
讀過全書,覺得這應該是一部講述家庭、學校對處在青春敏感期的孩子們影響的作品。柏木和神原,這兩個初登場時像是同一個人的孩子,卻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柏木家庭美滿,父母寵溺,他的存在甚至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哥哥宏之的家庭幸福。而他并不知足,小小的身體里隱藏著一顆想要被身邊所有人矚目的心。表面上,他思考著生死的哲學問題,覺得活著了無生趣。
實際上,他更希望用別人的死亡來探尋生命的真諦。而與之相反的是,神原出生在一個問題家庭,父親酗酒并在酒后失手打死了母親,之后不堪忍受精神折磨選擇了自殺,他本人也被養(yǎng)父母收養(yǎng)。按照柏木的理解,童年的不幸經歷本應像夢魘一樣折磨吞噬著神原??伤麉s和一個正常的孩子一樣成長,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柏木和神原的原生家庭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稍诘叵碌纳裨诎啬狙劾飬s像是沒事人一樣,變得聰明懂事,成長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讀了這部作品,會明白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能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藤野家父母都有工作,涼子就相對要比同齡的孩子更加獨立,思想也更加活躍;野田家父母間以及父母和兒子溝通不暢,野田就一度萌生了弒母的邪念;淺井家父母積極、樂觀,松子也就變得陽光豁達,樂于助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以家庭作為最初的生活單位開啟人生的,家庭在我們的成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學校作為孩子們在家庭外的第二個家,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培養(yǎng)孩子們建立人際關系、提高情商、鍛煉性格品格以便其日后走向社會的一次次情景實驗。在本作中,這些都得到了應有的體現。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六
在《所羅門之歌》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看似奇怪的引子:在主人公出生的一天,一個按部就班的老實人,宣布自己將從某一個地方利用自己制造的翅膀飛向一個遙遠的地方。他按照通告時間表演了自己的飛行,然后干脆利落地摔死在了醫(yī)院的門口。而與此同時,一個名叫“奶娃”的孩子在這場鬧劇發(fā)生的地點降生了。——這再一次展現了托妮·莫里森的高超敘述技巧,以及對于結構掌控的游刃有余。因為直到很久之后,我們才會發(fā)現,這個看似毫無意義的荒誕的行為的實際意義。
不同于其它托妮·莫里森其它作品的緊湊和強力,《所羅門之歌》的結構雖然緊密,但是節(jié)奏卻也更加多變。一如既往,她的作品展開于地獄般生活場景之中,但所不同的是,在《所羅門之歌》里,地獄般的現實正被緩慢地拖離出暗黑的世界,重新進入光明之中?;蛘哒f不同于以往,托妮·莫里森尋找到了一種重新尋回天堂的可能——一種從文化的重新確認中獲得自尊和自信的可能。這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總覺得在某種層面上,這種顯而易見將托妮·莫里森的世界變得狹小了。
托妮·莫里森高超的敘述技巧和語言天賦,以及顯而易見的主題,很容易被納入到一個關于身份、種族和解放的主題之中,而消減了其普遍性的內涵。毫無疑問,她很容易被納入到薩薩特的文學主張之下——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介入。它必定是介入而且應該是介入的。寫作本身就是對于主題的介入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托妮·莫里森的努力當然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假如我們將??思{和托尼·莫里森放在一起比較時,我們又會看出兩者多少的實質性差距呢?也許文學本身就是一種介入,但是它絕不因為寫作者自身的問題而因此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范疇之中,實際上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是在人性的層面上,??思{筆下的白人地獄和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地獄,又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呢?同處在一個災難性的歷史階段,所有的人都掙扎在恐怖的地獄之中,不同的是,托妮·莫里森筆下的黑人不僅僅要對抗上帝的困難,還要承擔人自身的罪孽。因此,在這種雙重壓迫之下,他們顯得更加的沉重?!虼?,就能將其孤立化,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而特別對待嗎?當然,在具體的問題上,這是顯然的,可毫無疑問,這樣的區(qū)別對待本身就是一種可怕和可悲的。
托妮·莫里森對于苦難的極具煽動力的寫作,加深了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將其作品的主題限定在了一個具體的狹窄的空間之中——這當然不是她的本意,可是它卻是發(fā)生了。我強烈反對很多評論家將其簡單地限定在黑人種族解放的狹隘主題之中——實際上不僅僅因為作為一種文化自身的特質需要被重視,同時從文化多元性和互補性角度來說,托妮·莫里森同時還在說一個我們文化缺失或者正在被無情地肢解的過程—-而這幾乎是我們所有人和所有文化的主題。每一個時代,我們都在對抗文化的野蠻和野蠻的文化,這是人永恒的主題,即使生在這個被認為普遍豐裕的時代,難道我們的文化不同時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緊張和壓力么?因此,《所羅門之歌》也許喚醒的不僅僅是“奶娃”的飛躍,還有我們所有的人的關于文化的鄉(xiāng)愁。托妮·莫里森堅持追尋消逝的鄉(xiāng)愁,不僅僅是為了尋根,而是為了找回屬于自己的存在—-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以及自由和自尊。文中的人渴望會飛,就是渴望逃脫禁錮,重新找回失去的榮光和自由。那是一種自殺式的飛躍,也是一種決絕的努力。這就是托妮·莫里森的寫作態(tài)度,也是她的寫作動機。
《所羅門之歌》在某些時刻讓我想到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對于自身的迷失,包括對于自己的文化的整體的缺失,在馬爾克斯那里表現為對于遺忘的恐懼,對于久遠的文化的失去的懷念。當老何塞死在黃色花雨的那天,過去被終結了。一個新的時代來了。但是有一些殘存的人,比如那個活了很多年的具有瘋狂生育能力的老女人,在《所羅門之歌》里就是那可憐的派拉特一家三代。她們如異類一般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用一種天性般的純真頑強展示了自身文化存在的證明。她們向往自由,充滿了藝術的熱情和天賦,她們對待生活以一種完全陌生的方式——但是她們真誠,她們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純潔的快樂。在那個月夜,冷酷的麥肯穿過貧民窟,被她們一家三口在低矮的小屋里,昏黃的煤油燈下的歌聲感動了—-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種回歸和溫暖的感受—-那歌聲正是一種文化的鄉(xiāng)愁的展示?!爱旣溈显谟洃浐鸵魳返闹貕合掠X得自己軟化下去的時候,歌聲消逝了。氣氛是寧靜的,但麥肯卻無法離開了。”正是在這一段歌聲里,冷酷的麥肯展示了他溫情的一面。他是如何在父親被無辜殘殺之后,母親在分娩死亡之后,將可憐的派拉特努力養(yǎng)活——他不是生來就如此冷酷的—-冷酷到即使他的房客要自殺,也要堅持將他的房租收齊—-他是一步步被現實逼向冷酷境地的——仿佛那個社會只留給了他一個唯一的可能,只有沿著冷酷的這條道路一路走到底,他才能和那些居于另一個世界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幸福。
托妮·莫里森必須讓那個在奇怪的一天出生的“奶娃”脫離老麥肯的成長路線。因此,她讓“奶娃”遇到了派拉特。這個女人象征著某一種神秘的力量—-她是自己從一動不動、一聲不響、毫無作為的母親的血肉之體中自己爬出來的—-因為那個時候她的母親已經死了,而她也被認為將死在母親的腹中,但是她自己爬了出來,身后拖著臍帶和胞衣,頭前腳后一點點地爬出來了。這個充滿了魔力的女人,就像馬爾克斯筆下那個一直守護著家族的母親。正是因為她們,祖先留下來的那些看似愚昧,但卻充滿了智慧的生活才得以延續(xù)下去。因此,在這個層面上,詹姆斯·伍德敏銳地捕捉到了托妮·莫里森和馬爾克斯的相似之處——反對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反對托妮·莫里森的小說。
但是毫無疑問,托妮·莫里森太愛她的人物了。用詹姆斯·伍德的話說,她用自己的熱情悶死了他們。這樣的指責當然是過于嚴肅和認真了。但卻也并非空穴來風。盡管在風格上相似,但如果我們將福克納和托妮·莫里森的人物相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托妮·莫里森的人物就像是作者的寵兒,而??思{的人們則自由自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完全不受控于作者的力量—-這看似不可能,但實際上他們確實做到了—-也就是說那個人物在一種模糊和曖昧之中,存在著一種超越的潛力。而這種潛力在《所羅門之歌》里—-盡管托妮·莫里森給予了足夠的耐心和努力,使“奶娃”可以縱身一躍——但是她母性的光輝早就將這種飛躍性的力量上升到了一個神秘性之中—-如果不借助于這種神秘性,托妮·莫里森的人物就真的被悶死在了她的懷抱中。無獨有偶,在《所羅門之歌》里,那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活的媽媽,除了享受丈夫的刺激之外,只有一種感到興奮和快樂的方式——-那就是讓早就該斷奶的“奶娃”每天偷偷地在黑暗的書房里喝著她的奶。仿佛他從自己的身上吮吸的是光芒?!@用來形容托妮·莫里森與他作品人物的關系,其實挺合適的。
除此之外,當詹姆斯·伍德說托妮·莫里森也許應該記住奧登關于詩人應該像輕騎兵一樣突進,而小說家應該盡量顯得笨拙和樸素時,她反對的是托妮·莫里森那種隨時可能因為不可遏制的鄉(xiāng)愁而溢出小說邊界的行為。這當然是對的。因為這好像一個謎語,早早就被發(fā)現了謎底。不過托妮·莫里森的語言和想象,正因為這種溢出,成為一種風格,這種風格盡管有時候顯得過剩,不過確實也絢爛奪目。(喬沅)。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七
土地擁有千年歲月,一成不變的是這塊已散裂五洲的世界大地。無論它去到了哪里,它還是留下了它走過的痕跡。正如黃金鄉(xiāng),雖然它是傳說中出現的繁榮都市,但傳承它的子孫依然相信祖先的謊言。相信它一直在世上無名的地方。
在男爵他們回去英國時,卻意外地找到了他弟弟。
我們的寶藏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土地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天空由我們撐起,我們做我們自己的上帝。
友情的輕重,對于男人來說,只不過是生命而已。友情的'輕重,對于女人來說,只不過是一縷芬芳而已。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八
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時間第一,他是最寶貴的資源,同時,它也最容易被浪費。
小玲叮當姐姐說過:“我們出生時,世界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間,不管對窮人還是富人,這份禮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時。我們用它投資來經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很會經營,一分鐘變成兩分鐘,一小時變成兩小時,一天變兩天......他用上天賜給的時間做了很多的事,最終換來了成功。
有的.人呢?不會利用這份寶貴資源,你看他:早晨醒來了還在被窩里躺10到15分鐘,該放學回家了又留在教室跟同學聊上一兩個鐘頭,對于意義不大的電視劇可以看個昏天黑地,算不出來有多少時間就這樣浪費了,沒有產生任何效益,多可惜!”
對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讓時間從我們的身邊溜走。雖然我們的時間被上課和作業(yè)占滿了,但中午、晚上、星期六、星期天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還有暑假、寒假,這些時間都可以好好的利用起來!
在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者,叫伯納德.伯倫森,在他90歲生日時,有人問他最珍惜什么,他說:“我最珍惜時間,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著帽子,乞求過往行人把他們不用的時間扔在里面?!笨吹贸?,他很珍惜時間。什么時候,如果我們能和他一樣深感時間不夠,我們就會明白:珍惜時間,你會發(fā)現:真奇妙,我一天可以做這么多事。
對呀,時間很奇妙,我們不理它,他很快就會溜走。我們重視它,他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珍惜時間吧,你會發(fā)現,時間是多么奇妙!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九
《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一提到這個書名,是不是立馬就聯想到一些關于宗教的書,我聽到這個書名也有同樣的反應,其實不然,它是奧地利作家康拉德·洛倫茨所著。
康拉德·洛倫茨是當今社會最杰出的博物學家之一。曾有人稱他為現代的法市爾,當然他的研究對象是鳥類和魚類,而法布爾研究的是昆蟲和蜘蛛。不過,洛倫茨的成就更大,因為他不僅像法布爾那樣,用別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語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實和新發(fā)現,而且還在動物思維與行為的基礎原則和理論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這本書的讀者會了解到很多有趣的事情:灰雁的幼雛怎樣通過“印記學習”把洛倫茨當作了自己的母親;賽鴉們怎樣把他當作領導人的伙伴,卻把其他類似于烏鴉的鳥作為飛行伙伴,并把洛倫茨家的女仆視為“戀愛對象”;一條斗魚或狼的某種態(tài)度或動作是怎樣起到了“釋放因子”的作用,促使或禁止同類的其他個體做出戰(zhàn)斗反應。通過這些事,讀者了解到的不僅僅是這么多奇怪的現象,還有現象背后最本質的原則。
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你會發(fā)現洛倫茨語言的樂趣,了解動物。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十
前段時間,我讀了康拉德·洛倫茨的所羅門之環(huán),以描寫動物著稱,堪稱“動物小說“。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來自第12章,道德與武器:”我們不是從自然中獲得武器,我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制造武器。以后還有什么更容易的?它是在發(fā)展武器,還是在培養(yǎng)跟上它們的責任感?沒有這些禁忌,我們人類肯定會被自己的發(fā)明毀滅。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建立這些禁忌,因為我們不能依靠本能??傆幸惶?,兩個敵對的派系會發(fā)現他們可以互相殘殺。這一天可能會到來,整個人類被分成兩個對立的`陣營。我們應該像鴿子還是像狼?人類的命運將取決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段話,我想,是洛倫茲在書中寫的,是最哲學的。
這段話用狼和鴿子,鴿子的比喻在擊敗對手后,會毫不留情地干掉對手,和狼相反。這意味著,作為我的論文我們人類,當我們的利益,貪婪的心就設立了兩個敵對的陣營,并有破壞對方的能力,我們該何去何從?這是現代人的警告,但也擔心后市對人類和無奈。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是薛之謙的《動物作為世界》。在這首歌中,人們可以唾棄動物,嘲笑動物,當貪婪膨脹到極限時,人們研究發(fā)現,最愚蠢的其實是一個他們通過自己。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何嘗不是我們這樣呢?1990年到1991年的海灣地區(qū)戰(zhàn)爭,不就是伊拉克的總統就是為了企業(yè)獲取信息更多的石油來賺取暴利,才侵略科威特,最后導致以美國國家為首的多國部隊對其進行自我毀滅式打擊的嗎?堪稱人類死亡教育人數數量最多、損失影響最大的二戰(zhàn),也是學生因為這些法西斯希特勒的夢想是統治成為全球而入侵波蘭最后可能導致整個二戰(zhàn)的發(fā)生。這一切發(fā)展都是不能因為只有兩個字---“貪婪”造成的,貪婪是所有人心中的魔鬼。
通過上述事件得到啟發(fā)是:人不能太貪,適可而止,如果我們不遏制它,人類的貪婪可能會導致死亡。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十一
一看書名,我以為是與《指環(huán)王》同類的魔幻小說,最近太累,周末讀一本魔幻小說是個不錯的選擇。打開書的扉頁,看到一個標題“和鳥獸蟲魚說話的人“,作者勞倫斯,諾貝爾生物或醫(yī)學獎獲得者,方始明了原來是一本科普書。此書名來源于一個傳說,無所不能的所羅門王憑借一只戒指能夠與鳥獸溝通,卻無意間聽到一只夜鶯說王的妃子愛上了別人,孤傲的王一怒之下,毀掉了稀世的指環(huán),其實不然,王自欺的選擇了耳不聽心不煩的生活。從此,再也無人能讀懂動物的心思,人類就完全主宰自居的活著了。
所以我想作者以《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命名這本書,是想告訴讀者,他可以與動物交流,但是卻不需要任何的魔法。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與動物溝通。
書中記錄了作者觀察各種動物的經歷,比如昆蟲,鳥類,魚,猴子,作為博物學家,他觀察動物的視角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作者能夠與動物生活在一起,他養(yǎng)的鳥是自由的野生的鳥類,可以在他們家的房間里到處飛行,猴子也是自由出入房間,孩子小的'時候,怕危險的動物傷到小孩,把小孩放在籠子里。作者的父母,妻子,能夠認同他把各種動物帶回家,并且自由放養(yǎng),很是令我佩服。需要忍受動物的糞便與各種破壞,毫無疑問需要足夠強大的耐心!
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佩服西方教育中平等的理念,對孩子的尊重,使得孩子對自然界的尊重,進而尊重動物的生活習慣,即使從事研究也是在不破壞動物本身生活習慣的前提下,來觀察研究動物的自然生活狀態(tài)。其中有一段關于養(yǎng)魚的描述,印象頗深,在玻璃缸底部鋪上干凈的沙子,然后在里面種上幾株普通水草。小心地倒進去幾升自來水,然后把整個魚缸放到向陽的窗臺上。等水變清澈了,水草也開始生長,就放進去幾條小魚。還有更好的辦法,就是帶上一個大罐頭瓶和一張小網,到附近的池塘去,拿著網在池水深處來回撈幾次,你就會得到大量的趣味生物了。一個魚缸就可以營造出一個世界,坐在魚缸邊,靜靜地觀察這個世界。無論對孩子對成人都是從大自然中學習的過程吧。
讀完這本書,不禁想起了法布爾寫的《昆蟲記》,與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昆蟲記》主要記錄描述了各種小昆蟲,這本《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描寫的范圍更豐富了,大自然可以教會我們很多很多知識。只是我們現在把知識都局限在書本中了,包括我們的生活也離自然越來越遠,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中,把自己與自然隔離開了。
文明與進步的同時,最原始的對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卻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本關于自然界的科普書值得孩子讀一讀。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十二
波光粼粼的湖面,綠樹蔥郁的岸邊,飛鳥走獸的窣窣聲響……我們跟隨《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踏入自然。
全書的語言生動而準確,為我們展開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的畫卷,作者洛倫茨無比細致的觀察與細膩的文字帶領我們走進了動物。書中最精彩的就是對動物的特點、習性的描寫,很好地抓住每種動物的行為習慣及叫聲等,表現出主要的特點。也有景物描寫與哲思穿插其中,使書本的內容更豐富、深刻。而整本書除了向我們展現并描述了各種動物,作者對這些動物的態(tài)度也令我的印象最深。
“因為從一個人對這些麻煩事的忍耐程度,就能看出他對動物的喜愛”作者在第一章的開頭就這么寫道,體現了他喜愛動物并會很有耐心地與他們相處,在后文中,既使多種多樣的動物們會闖入家中四處啄食、撕碎紙張,肆意地飛行、奔跑,但洛倫茨依舊不會將怒氣放在它們身上,而是一遍遍思考對策,感受這些麻煩事中的趣味與莫名的欣喜,足以體現他以完全將動物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像對待一個個孩子般體會它們的行為與成長所帶來的奇妙感覺,作者在馴養(yǎng)動物時,表現出的濃厚興趣與歡喜之心十分真切。他為了使鳥類順從,會模仿它們的叫聲,不在意旁人好奇而帶著驚恐的目光,專注訓練稚嫩的鳥兒。他也會爬上屋頂握住旗桿奮力揮舞,召回小寒鴉。圍觀他怪異舉動的人越來越多,而他仍一心系在動物們的身上。從作者的種種表現中,也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對動物的包容、呵護,對動物就算付出了重大代價,仍帶著喜悅之心看待動物們制造麻煩過程中的可愛之處,他將自己放到與鳥類等動物平等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也與動物相處。當我買來新的小動物,會充滿興致地陪伴、與它嬉戲,玩樂。但時間一長或事情太多,我就會把動物的事拋之腦后,偶爾去望一望,有時甚至會因它們在半夜弄出的響聲感到煩躁無比。對比作者對他的動物們的態(tài)度,我有些慚愧。也有家長認為養(yǎng)一只小動物不是個好的選擇或是覺得動物帶來的只有麻煩,實際上,飼養(yǎng)動物的過程中,你給于了它溫暖與安定,它帶給你信任與喜悅。善待動物,最終獲得益處的是我們,收獲到歡悅心情的也是我們。
在這本書中,作者甘愿把一切時間及精力獻給動物的這種態(tài)度,深深打動了我,使我懂得了如何與動物相處,明白了那份善于發(fā)現美好的心態(tài)。
所羅門寶藏讀后感篇十三
《叮當的魔法:時間寶藏》是一本成長勵志的書,作者曉玲叮當,被孩子們稱為“心靈的魔法師”,書名則由此而來。
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花朵學?!?,講的是有兩個種子,一個橢圓的,一個圓的,橢圓的種子勤奮好學,而圓的種子呢?好吃懶做,不學本領。最后,花神把它們都播種到土地里,圓的種子只長出了幾個開不了花的花苞,橢圓的種子變成了一種非常美麗的花,花神給它起名叫“玫瑰”。讀了“花朵學?!边@個故事,我終于懂得了爸爸媽媽經常對我講的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在書中,作者曉玲叮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我們交流。她小時候,為了貪兩小時的玩耍,上語文課寫英語,上英語課趕超生字,上數學課補習語文,上自學課寫數學,回家就瘋玩,結果第二天作業(yè)被打下來重寫。她寫此書前,一直在網上“斗地主”,三年間,什么事也沒干,而“斗地主”的“職業(yè)”,從“包身工”升到了“大地主”,可是她卻什么事也沒干成。有一天,她幡然醒悟,知道自己在浪費美好的時光。于是,便下定決心,認真寫作,嘔心瀝血,終于寫出了《叮當的魔法》、《魔法小仙子》、《夢想風暴》、《快樂精靈》和《好玩國歷險記》等這么多吸引人的書。
看到這里,我不禁回想起以前的自己,呀呀學語時盡情玩樂,四五歲就對上網打游戲感興趣,聽到做游戲那個開心勁呀,是幾頭牛也拉不回的。但是,現在的.我已經是五年級的小學生了,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美好的事物都是時間變出了的。所以,我會珍惜自己的寶貴時間,學習好本領,做一個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96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