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習俗的變化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20:48:13
中秋習俗的變化范文(20篇)
時間:2023-11-24 20:48:13     小編:靈魂曲

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提高學習效果非常重要。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有清晰的邏輯和合理的條理。希望以下總結范文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參考,大家可借鑒其中的亮點和方法。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一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制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yōu)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y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后,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yǎng)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廣東吃芋頭。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鴨。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D暇┤撕霞屹p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qū)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

吃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鞍嗽掳氤阅瞎稀钡娘L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人們?yōu)榧o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糍粑是圓的凝聚,它始終與圓相伴。蒸糯米的蒸籠,打糍粑的碓窩,放糍粑的簸箕,做餡的黃豆、花生、芝麻等等無不與圓同在,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石榴。

麥箭。

山東慶云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jié)吃的一種應節(jié)食品。它先用白面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

吃西瓜。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毛豆。

在江浙一帶中秋節(jié)除了芋艿外還會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當?shù)赜址Q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2.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_關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大全。

6.關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8.關于中秋的來歷及習俗有哪些。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二

流行于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囊?!笔菈颜Z,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shù)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后,數(shù)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后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里說著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后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后,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后對歌還要持續(xù)數(shù)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jié)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fā)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fā)罵的風俗。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三

天色沒有完全黑下來,月亮就已經掛在天邊了。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在八月十五的夜晚,顯得多么明亮啊。啊,月亮,此時的你,不僅明亮,更是純潔,美麗。圓月之下,千千萬萬個家庭在吃月餅,欣賞天空那一輪明月;更有無數(shù)海外游子,仰頭望月,也會思緒綿綿,也會有“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感受。這,大概也就是“千里共嬋娟”了吧。

我望著那輪明月,恍惚中,我覺得那就是一個巨大的月餅,安在天上,等著人們來品嘗;又好似一個白玉盤,裝著無數(shù)個家庭美好的愿望。一樣的月亮,伴隨了人類幾千年。每年的中秋,一樣的月亮。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四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們傳統(tǒng)重要節(jié)日---中秋節(jié),這一天海陸豐地區(qū)有著民間特色習俗,晚上拜月娘。當銀盤似的月亮從東方升起的時候,農村的巷口曠埕,城鎮(zhèn)馬路街邊,眾多明燭高照的供桌上,都已香煙繚繞,擺滿了豐盛的各式祭品。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臺天臺或自家庭院進行;鄉(xiāng)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婦女拜月的重要心愿還在尋求一個好夫婿,結良緣。潮汕有首民謠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背鄙鞘莻€僑鄉(xiāng),不少婦人的丈夫遠隔重洋,托月寄意,更為情切。民謠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來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聽得寒蛩啼叫聲,凄凄慘慘得人驚,不知我君在何處,欲托明月傳心聲?!?/p>

當吃過晚飯后,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jié),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正在上學的小孩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讀書聰明,成績優(yōu)秀。

拜月后,家人閑笑庭前,吃糕餅,喝工夫茶,賞月談天,心曠神怡。

潮汕人以聰明能干、心靈手巧、善于經商而著稱于世。潮人制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xiàn)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據有關史料記載: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后,贊不絕口,并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后,交口稱贊,并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式月餅以意溪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較為著名。意溪朥餅,產于潮州市意溪鎮(zhèn),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于清乾隆年間,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氣。貴嶼朥餅,產于潮陽貴嶼鎮(zhèn),清康熙年間,由鄉(xiāng)民薛源合和侯源合兩間鋪號創(chuàng)制,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以細料精調、無腥不膩而備受稱贊。蘇南朥餅,產于澄海蘇南一帶,首創(chuàng)于清代末期,是用加豬朥的面粉作皮,甜豆沙作餡,經印制、燒烤等精制焙成。餅皮脆薄多層,入口成粉,有香味,餅餡香甜、軟滑、清涼。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有剝芋食芋之俗。這方面方志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嘉慶《澄??h志》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鼻迩 督谊柨h志》載:“(中秋)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這是中秋節(jié)舊俗。帶有娛樂性的現(xiàn)在還保留著。瓦塔是用廢磚瓦在曠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頂留孔洞,塔心裝柴草,青少年燒塔以為樂。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沖塔頂,蔚為壯觀;再撒鹽,噼啪作響,如放鞭炮。有些地方還有賽燒塔之俗。凡燒得全塔通紅而不倒者勝。揭陽炮臺等地,則有搭竹塔的習俗。燃燒時,全塔盡燒,火勢猛烈,更為壯觀。

潮汕中秋美食。

潮汕中秋節(jié)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jié)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中秋節(jié)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食品,潮汕的傳統(tǒng)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占絕大多數(shù),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

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食品,過中秋節(jié),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家常的還有前面提到的拜月時的“在中秋節(jié)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后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饃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里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霸赂狻被y漂亮潔白如雪,一些動物形壯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還有用潔白的糯米粿或是加了“艷米”的紅艷艷的粿加花生再做成鐮刀,飯勺,收稻桶,稻穗,等模樣的粿品,都是寓意豐收的美味。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芽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钡鹊?。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五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于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后,當?shù)亻_始出現(xiàn)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于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jié),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顒印?/p>

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如今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jié)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六

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jié)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也叫“仲秋節(jié)”;又因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jié)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由來[編輯本段]“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各地習俗。

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七

江西吉安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南昌最特別的地方就應該是中秋節(jié)送鞋了。在過去,每當中秋節(jié),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這其中,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因為,在中秋節(jié)過后,馬上就要到重陽節(jié),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jié)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愿老人身體健康。

每年的中秋佳節(jié),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在南昌的方言里面,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jié)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有的家庭,在中秋節(jié)還會有吃鵝的習慣。此外,在沿襲了古代祭月的習俗的同時,南昌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俗。

舞草龍燈是婺源鄉(xiāng)村慶中秋的古***俗,意在祈福、圖吉利。草龍燈是由稻草、木棍扎成的一條龍。中秋之夜,鄉(xiāng)親們會拿出祈福用的香燈,點燃插在草龍上,長長的草龍燈星星點點,與天空的明月對應,煞是壯觀。

堆寶塔,是孩子們中秋最歡樂的時光。這一習俗,在全國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晚飯后,孩子們在家門口、巷子里或在河邊,用磚頭堆砌起一個個圓形的空心塔,在塔上擺著月餅和食品,塔下面燒著火。當燈塔內的火堆燃起之時,狂歡時刻便拉開帷幕。而在績溪,當?shù)貎和瘯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

中秋節(jié)水果。

鮮棗。

俗話說“七月十五紅棗圈,八月十五打棗桿”,中秋前后,脆嫩甜美的鮮棗就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鮮棗可謂是維生素c的無冕之王,每百克鮮棗含量高達200~500毫克,明顯高于獼猴桃60~200毫克的含量。鮮棗營養(yǎng)豐富,不寒不熱,而且脆嫩多汁,甜度高,口感佳,風味獨特。

鮮棗的維生素c的含量更是居水果之首,是山楂的6-8倍,彌猴桃的10倍,橘子的13倍,蘋果的70-100倍,梨的140倍,被譽為“百果王”、“活維生素丸”。而且鮮棗中還含有黃酮類物質,有利于維生素c的保存。鮮棗其中的鉀、鐵等元素也在水果中名列前茅。所以,每天吃一把鮮棗,即可滿足人體一天的維生素c供應。

在挑選鮮棗時,不要買顏色發(fā)青的棗,棗色發(fā)白、發(fā)亮且有一定紅色的為最好。如果售賣的棗個頭大小形狀差別不大,也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棗的品質比較好。挑選鮮棗,也不用迷信個大的,小個頭的棗也可以很可口。品嘗起來脆、甜、不發(fā)黏的棗是好棗。而如果發(fā)現(xiàn)鮮棗表面比較甜,里面卻不甜,需謹慎購買。

柿子。

中秋時節(jié),又到了柿子成熟的時候,但是中秋為什么要吃柿子呢?因為一個個紅紅的掛在書上壓彎了樹枝,就像一串串紅燈籠,仿佛代表著吉祥如意。所以,很多家庭會在中秋佳節(jié)時購買品嘗。這種水果也是中秋家宴上必不可少的應節(jié)應景的小食。

柿子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c、瓜氨酸、碘、鈣等,其礦物質的含量超過蘋果、梨、桃等水果。柿子不僅營養(yǎng)豐富,且醫(yī)學價值也很高。柿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良好的潤腸通便作用;柿子性寒,有清熱、潤肺、生津、止渴、鎮(zhèn)咳、怯痰等功效。另外柿子葉煮水喝,可以促進機體新陳代謝、降低血壓。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時,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彼此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除了全家人圍桌而坐,彼此祝福、共賞明月、邊吃邊談外,在全國各地古老的中秋賞月活動,已被多姿多彩的群眾賞月和文藝演出所替代。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八

中秋節(jié)是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節(jié)日,也有很多習俗。其中吃月餅,這是一個幾百年來不曾改變的傳統(tǒng),直到今日也是這樣??晌野l(fā)現(xiàn)中秋節(jié)的月餅似乎“變味兒”了。

中秋的時候親朋好友會送一些月餅,看看那包裝精美的外盒,我想:這里邊的月餅一定非常好吃!可是我錯了,在我原本認為是軟皮什錦餡口感一定很好,但我的舌頭沒有品嘗到,取而代之的卻是硬邦邦的“殼”而不是皮,還有那甜到嗓子受不了的什錦餡。這里當然不是月餅變味兒了,而是月餅的意義發(fā)生了改變。

大家有時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觸,月餅越來越禮品化了,真正供自己吃的月餅已經是為數(shù)不多,更多的`是用來送禮。由此未涉世事的我們不禁感嘆道:人際關系的交往真復雜呀!

中秋節(jié)原本的意義是團圓的佳節(jié),習俗里有很多其中吃月餅和賞月最為常見了,而現(xiàn)在,中秋節(jié)卻成了“送禮”的好時機,而月餅也成了“高檔禮品”的代名詞。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習主席的教導:勤儉節(jié)約;以儉養(yǎng)德;以儉惜福。習主席也身體力行的廢除了許多不必要的鋪張浪費的儀式和制度。連國家領導人都這樣,卻還是有很多人花重金購買高檔月餅來充當禮品,甚至還出現(xiàn)了“純金月餅”這類的昂貴裝飾月餅,中國人廉儉的美德何在?中國人的所謂“臉面”難道就體現(xiàn)在這里嗎?所以,我們應該真正體會中秋節(jié)的意義,而不僅是為了“送禮”,我們要繼承祖先廉儉節(jié)約的精神,不要在我們這一代荒廢掉!

最后我祝大家中秋節(jié)快樂,并把蘇軾的《中秋月》帶給大家: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九

據《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病逝,九月呂氏王叛亂欲奪取劉漢政權,齊王劉襄、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大灌嬰等人迅速平定了呂氏王叛亂,擁立劉恒為帝,稱漢文帝。因平定諸呂叛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隨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的節(jié)日。隨后每年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普天同慶。因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

二、元宵的來源

據傳,在很早以前元宵叫“浮元子”,當時人們用各種果餌做餡,再用糯米粉搓成球,制作了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用水煮熟了香飄四溢,味美可口,饒有風趣,因這種新奇的食品在鍋中翻煮時上下浮沉,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給它取名叫“浮元子”。

此情此景令元宵姑娘傷心不已,傷心欲絕淚流滿面的元宵姑娘走向了枯井……恰在此時,滑稽多智的東方朔也來到了御花園賞雪,正撞上了準備投井的元宵姑娘,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細詢了元宵姑娘為何如此輕生,聽完元宵姑娘的哭訴,東方朔深表同情,潸然淚下,并答應一定讓元宵姑娘與家人團聚。

一天夜里,東方朔趁著夜色在長安城里散發(fā)了大量的`偈語,上書“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第二天一大早,長安城里的百姓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偈語,一種不祥之兆讓滿城百姓陷入了恐慌之中。大家頓時議論紛紛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有人提議說,“我們何不去找善于卜算的東方朔先生一問吉兇???”“對,是啊”大家嚷嚷著來到了東方朔的居所。東方朔看了百姓們送來的偈語,然后掐指一算,面帶驚色的說,“大事不好,火神君要在正月十五日夜火燒長安,大難將要降臨與你我眾生?。 卑傩阵@恐的問道:“先生,您可有什么妙法給予破解以解救我等黎民眾生啊”。東方朔仰天長嘆一口氣說,“此乃是火神君的旨意,已超出了我的法力之外,我也無能為力啊,不過你們可以去找另外一個人,他或許會有辦法,此人就是當今圣上,當今圣上乃真命天子、洪福齊天,想必能夠逢兇化吉,解救你我眾生?。 ?/p>

百姓家中傳授制作浮元子的技藝,并令全城的百姓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煮浮元子并焚香敬奉火神君,然后再下一道諭旨:正月十五晚上家家燃放煙花爆竹,造成滿城失火的假象,就能瞞過火神君了。漢武帝聽后甚喜,隨傳諭旨令臣民照東方朔的方法行事。

元宵姑娘奉命到城中百姓家中傳授制作浮元子的技藝,城中百姓爭先恐后的邀請元宵姑娘到家中傳授技藝,街頭巷尾的人們紛紛贊賞元宵姑娘制作浮元子的技藝,元宵姑娘也借此機會得以和家中父母相聚。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長安城的大街小巷處處是煙花爆竹聲,五彩繽紛,甚至好看,家家煮上了美味的浮元子,香飄四溢,煙花彌漫之中的長安城猶如人間仙境,城中百姓紛紛走上街頭觀賞煙花,品味美味浮元子,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如此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一夜平安。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浮元子敬奉火神君,并燃放煙花爆竹,君民同樂。因元宵姑娘做的浮元子最好,人們?yōu)榧o念元宵姑娘慢慢的就將浮元子改叫元宵了。

三、正月十五鬧花燈

文帝年間形成的元宵節(jié)習俗和印度僧眾瞻仰佛舍利的日子同為正月十五,所以在中原大地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吃元宵,燃放煙花爆竹,鬧花燈的習俗。

四、“元宵”為何又叫“湯圓”

據傳袁世凱在1912年做了大總統(tǒng)之后,還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于是終日煩惱。一天袁世凱走在街上,聽到一些商販在扯著嗓子叫賣:“元——宵”。袁世凱頓覺不吉利,因“元宵”和“袁消”同音,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必須要給它改個名字,袁世凱心想,既然這東西要和這湯吃,又是圓的,那就叫它“湯圓”吧。于是袁世凱在1913年元宵節(jié)前,下令將“元宵”改叫“湯圓”,以后一律不準再沿街叫賣元宵。后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p>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端鍟ひ魳分尽啡眨骸懊慨斦?,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qū)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

一:

中秋佳節(ji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二: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jié)或月夕、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等。有關中秋節(jié)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三大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jié)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顒?稱為“秋報”。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jié)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jié)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huán),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不過,當時中秋節(jié)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jié)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jié)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后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jié)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愿,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jié)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fā)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使得中秋節(ji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中秋節(jié)既叫“仲秋”也叫“團圓節(jié)”。

在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讓四川災民早日重建家園,讓地球的生命都遠離災難。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一

中秋節(jié)是團圓的日子,寧波一些人家,常常定在八月十六那天,下聘定親或迎娶新娘。舊時商界對中秋節(jié)頗為重視,至時祭月祀祖,宴請伙計,并由商會牽頭集資請戲班演戲。過去中秋也是商鋪的結賬日,據《余姚六倉志?風俗》記載:“中秋令節(jié),商鋪咸結賬?!?/p>

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幾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說能凈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游戲。月亮為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燒斗香

中秋燒斗香寄寓著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當月兔東升時,家家戶戶都將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門口,香氣氤氳,整個院落彌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燒斗香的習俗已絕跡了,可能連花甲老人也沒見過,古稀老人也要記性好的方能回憶起來。

龍舟競渡

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xiāng)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云:“中秋各鄉(xiāng)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彼^“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于耳,場面極為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放船燈

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制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shù)十盞,往往聚至數(shù)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shù)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逼浜蟛痪茫h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寧式月餅

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面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典素餡經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

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典,為“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號升陽泰的傳統(tǒng)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二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fā)顯得嫵媚皎潔。

仡佬族

仡佬族在節(jié)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jié)”。

朝鮮族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shù)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黎族

黎族稱中秋節(jié)為“八月會”或“調聲節(jié)”。屆時各集鎮(zhèn)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三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偷菜

在古代,許多地方流傳著中秋夜“做賊”的習俗。皓月當空,夜深人靜的時候,未婚少女們偷偷地出動了,她們躡手躡腳,借著月色摸到別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边@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fā)》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4、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lián)絡感情。

5、送月餅

現(xiàn)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志》稱,“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p>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么形成的?據說緣于“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

6、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7、玩兔兒爺

清代宮廷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只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么區(qū)別。環(huán)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著粉紅色的臉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著一股英氣、機靈勁兒,非常可愛。

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jié)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shù)娘L俗可以說是這一現(xiàn)象的有力佐證。

1、準備美食

每個地方的中秋節(jié)都會有不同的習俗,比如妞妞這里就是每家每戶張羅一大桌的食物和裝飾品(每家都有一個用食物砌成的小塔,比如水果糖或者餅干),擺在路邊,音樂響起,祭拜月神,一條街看過去,很耀眼。那么,白天的時候,你就要幫父母準備好祭拜的東西,如果沒有什么習俗的話,那就去超市挑選精美的月餅吧。

2、家庭聚餐

和家人吃飯,閑聊也好,工作以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得可憐,珍惜每一次的聚餐,不要玩手機和電腦,就好好地陪伴家人一天。

3、吃月餅賞月

找個露天的地方,和朋友吃月餅聊天賞月,說說各自的近況,搞笑的事情都可以。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四

成都人在中秋節(jié)要抵攏的時候,一定要完成一項重要“業(yè)務”——收賬。對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種來來往往的貨款、尾款、賒賬、爛賬撿平抹光,大家都落得個不虧不欠,這過起中秋節(jié)來心頭才踏實、圓滿。

收完賬,各人就趕緊去買月餅、買麻餅、買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親朋好友之間再送送節(jié)禮,就等到十五那天全家大小向月膜拜——開始敬月光了。次日,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把丈夫拖到,提起月餅瓜果等趕回娘家去拜節(jié)。

中秋期間,古代成都各街舉辦的“月光會”頗負盛名,每條街道幾乎都會籌錢請戲班子演皮影戲酬謝月光神,其中金堂縣的“月光會”最為出名。據載,金堂縣“月光會”始于19世紀90年代初,會期一到,各地商家都會聞訊趕來,金堂張燈結彩,商客來來往往,商品琳瑯滿目。

十多年前,成都最常見的月餅是芝麻餅。成都人喜歡在圓面餅餅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黃色,中秋月圓之夜當成祭品擺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而食之。圓圓的金黃色餅餅寓意團圓,上面的芝麻又代表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除了吃月餅外,成都人還有中秋節(jié)打粑、殺鴨子、吃蜜餅等習俗。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餐桌上的鹵鴨子。這些鴨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雙流等縣上的鄉(xiāng)場上飼養(yǎng)的土鴨。

過去的鴨子沒有喂飼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tài),經過兩三個月后,小鴨變成三兩斤重的半大鴨,這些鴨子成都人稱為秋仔鴨。用秋仔鴨鹵制的鴨子味道鮮濃,特別好吃。

中秋節(jié),學齡前小孩喜愛牽“兔燈”,稍大的孩子自制小桔燈、孔明燈。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中秋夜,小孩將孔明燈點燃放飛天空,許下心愿。而到新都則是成年人的好去處,三五好友相約,游桂湖,賞桂花,敘敘舊。

在成都,中秋節(jié)除了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習俗,因此在合江亭一邊賞月一邊放河燈和孔明燈的人特別多。盞盞做成蓮花狀的河燈飄在水面上,一盞燈,就是一個美好的心愿。

中秋節(jié)是一年中月亮最圓、月光最亮的日子,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一家人一起在清風中觀看月華。而成都二三十年代有個習俗,那一夜沒有孩子的人家,會跑到瓜棚里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如果偷瓜時沒被瓜主人看見,那就很“靈”,來年說不定真會抱個大胖小子。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五

中秋節(jié)簡介: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了這一天,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會抽空回到家中,與家人一起團聚,中秋節(jié)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jié)習俗:

1、吃月餅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2、中秋賞月

每逢中秋來臨,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談月也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十大賞月佳處

1. 天野蒼茫月無言

2. 黃山(門票)邀月

3. 三峽(門票)仰月

4. 西湖(門票)游月

5. 石湖串月

6. 象山(門票)夜月

7. 槳聲燈影水鄉(xiāng)月

8. 峨眉山(門票)月半抱秋

9. 洞庭湖月兩澄明

10. 廬山(門票)賞月

其它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六

吃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據現(xiàn)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2、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3、賞月

除了祭月,中秋節(jié)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吃食和酒,一群人圍在一起飲酒賞月。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七

中秋佳節(ji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我國城鄉(xiāng)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省: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于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shù)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shù)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簭V東各地有中秋節(jié)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的歷史故事。中秋節(jié)殺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簯c云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

山西?。郝喊仓星锕?jié)宴節(jié)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陜西?。何鬣l(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四川?。杭味h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jié)打糍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八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賞月。

中秋節(jié)賞月中秋賞月是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行,關于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蘇軾的《水調歌頭》?!稏|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二):賞月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三):賞月賞桂花。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四):賞月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五):賞月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jié),正是加強親族聯(lián)系、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于年節(jié)的饋贈大節(jié)。中秋節(jié)日饋贈,稱為“賀節(jié)”、“送節(jié)”、“追節(jié)”,也稱“送節(jié)禮”,陜西醴泉稱“送秋節(jié)”。往往在節(jié)前數(shù)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jié)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jié)前送節(jié)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于年前送禮賀節(jié)。一般送禮要趕在節(jié)前,但也有在節(jié)后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jié)后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征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jié)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糍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jié)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jié)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禮習俗頗多,如在江蘇地區(qū),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jié)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jié)禮。

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的中秋送禮習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shù)層,下大上小,內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jié)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于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jié)”。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jié)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jié)禮,第一次送節(jié)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征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會有要給外孫、外甥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jié)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當然,也有女婿要給丈人家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乇P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干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jié)”,禮物有粉干、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余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jié),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jié)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jié)”。這些都是一些很有風情的中秋送禮習俗。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風俗流傳在歲月中流轉,影響周邊的許多國家,中秋節(jié)不單單是華人的節(jié)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禮習俗。

日本的傳統(tǒng)中秋節(jié)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現(xiàn)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jié)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jié)目。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jié)日的來源和意義,不管你是什么節(jié)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節(jié)在韓國被稱為"秋夕",是民間僅次于春節(jié)的盛大節(jié)日,有兩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時間,就成為含金量不低的"黃金周"了。人們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day,意為韓國的感恩節(jié),很多人都有互相饋贈禮物的中秋送禮習俗。在韓國,最受歡迎的中秋節(jié)禮物是親手制作的米糕,據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最能表達中秋一家團圓的氣氛。

在一些沒有中秋節(jié)的國度,他們對于送禮的態(tài)度是很自然的。當然也沒有那么多講究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德國人過圣誕節(jié)不興送厚禮,一瓶香水、一條領帶、一張賀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醬都是送給親朋好友的最好禮物。如果是為公事或外事送禮,他們就更注重禮品的意義。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十九

活動一般于晚上八點半開始,但節(jié)日的氛圍下午便已濃重。行走于村道間,路邊兩排綠化樹上,均貼有活動期間路邊禁止停車的通告, 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活動拉開序幕。一條80米長的長龍被擺放于祠堂門前,在此次活動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龍頭香;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們紛涌上前,將長壽香插滿龍身。醒獅舞動著,村民們笑著、喊著、擁擠著,將節(jié)日的氛圍襯得更為濃重。

八點半,活動會正式開始。司儀一聲令下,100名孩童同時舉起舞龍棒,通體赤紅的長龍立時泛活,飛旋于上元村的街頭。最前方是一面“龍牌”開路,“龍牌”上方寫著“歡慶中秋”四個字;80米長的火龍緊隨其后,游人們喧囂著、簇擁著、追趕著,在龍身上見縫插針的插上長壽香,而火龍中途也要停下來換兩次香;緊隨火龍的,是8輛一字排開的花車,包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紗、唐僧師徒等傳說人物;彩車之后,又是一條40米長的金龍,在22名精壯男子舞龍棒的揮舞下,金龍直欲騰云沖天;最后,十多條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

火龍隊伍拉起來,浩浩蕩蕩,近300米長。數(shù)名藝人夾雜于隊伍前后,敲鑼又打鼓;數(shù)十名孩童游戲于隊伍左右,手執(zhí)紅燈籠?;瘕堃獜耐砩习它c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點許才作罷,最終回到出發(fā)時的祠堂處。

吮田螺不僅是三水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在珠三角一帶都很盛行。 如今的農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習俗,就像吃月餅和柚子一樣,還一直保持著, 其實,不僅在中秋節(jié)當天,平時在大排檔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中秋前后,是田螺和石螺當造的季節(jié),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風俗。資料顯示,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备f小孩子中秋吃田螺,會“明目”。按傳統(tǒng),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天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聰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jié)的壓軸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氣、晦氣作用。

上每一層都要向內部收縮一圈,最上層頂端僅留一孔,這樣更利于火苗上躥,火苗越大預示著生活越興旺。八月十五晚八點,鼓聲響起,醒獅經過番塔就會打開塔底的爐口,點燃,從番塔內瞬間沖出漫天星火,彼時響起煙花聲,火光、月光,與煙花的閃光相互輝映。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流傳。在廣東境內,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區(qū)的農耕文明發(fā)展較早的村居最為流行。農耕時代遠去,工業(yè)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崗村、西樵松塘村、羅村上柏村少數(shù)幾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燒番塔,民間傳言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點火燒番塔為號。后演變?yōu)榍锸掌砀?,更有寄予生活紅紅火火之意。此外,松塘村中的池塘名為月池,據說繞月池游走一周可以帶來好運。 如今,燒番塔是松塘村遠近聞名的一個民俗項目,每年此時,有上萬人從四處趕來觀看,而不僅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動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番塔從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動持續(xù)2個小時,熊熊大火不熄,煙花不斷,每個人都沉浸在這花好月圓之夜中。

豬籠餅是佛山傳統(tǒng)的中秋傳統(tǒng)習俗之一,由長輩送給孩子,一個巴掌大的竹編小豬籠里面,裝著一只小豬造型的蓮蓉餡餅,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豬般容易帶,容易養(yǎng)。

中秋習俗的變化篇二十

中秋,是民俗"四時八節(jié)"中的一個大節(jié),因農歷八月十五居于秋季三個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而今,無數(shù)的佳句源于天上的那輪白玉盤。 又到了一年一度賞月品茶嘗月餅的最佳時節(jié),在潮汕地區(qū),中秋前后的天氣不熱不寒,秋高氣爽,宜人的氣候總能激發(fā)人過節(jié)的熱情,關于中秋習俗,在潮汕這一地帶還真不少。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稱為"拜月娘",體現(xiàn)出對大自然,對天象的一種熱愛,同時也體現(xiàn)人類的一種原始崇拜,對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餅, 芋頭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還有化妝品和文具。化妝品美其名曰是個月娘梳妝打扮的,實際上則是年輕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變得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讀書的小孩能更加的聰明伶俐,學習進步。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寄托的都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另外的還有"男不拜月"之說,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說的中秋月餅,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食品,潮汕的傳統(tǒng)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占絕大多數(shù),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其中,芋頭和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餅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潮人送親戚之家假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 潮汕人過中秋的還有另一大習俗———燒塔。塔置與廣場路口等處,高1米以上,系用磚塊與碎瓦片壘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與支撐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煙火,燒時火舌從塔縫塔尖伸騰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聲音,可謂有聲有色,大為壯觀。燒塔源于中秋夜百姓舉火為號上午抗元斗爭。

中秋節(jié)的芋頭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諺云:"河溪(銀河)對中(音"冬"),芋頭珊珊(松脆之意)""河溪正對,芋頭食到畏。"中秋是芋頭大豐收和可口的時候,所以大吃芋頭成了中秋的一大樂事。

另外潮汕人過中秋還有蕩秋千這一習俗,古書說:"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 潮語沒有把千秋倒轉為秋千,卻稱其為"丁秋",把蕩秋千叫為"疏丁秋","疏丁秋",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關。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節(jié)前后高塔" 丁秋棚",要蕩好長時間。蕩的越高越精彩,觀者掌聲如雷。

蕩秋千是潮汕地區(qū)中秋節(jié)期間一項很有益的民間體育活動。 舊時民俗,隨著歲月的遷移,一些已不復再現(xiàn),但仍有很多流傳至今,成為中秋節(jié)潮人必備"節(jié)目"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民俗,一樣的美好,依然是團團圓圓。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75682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