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2 06:23:02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大全(14篇)
時間:2023-11-22 06:23:02     小編:夢幻泡

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或文章后的個人感想和體會進行總結和表達的一種文章形式。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理解作品的內涵,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閱讀能力的檢驗和提高。讀后感可以是對書中人物性格的評價,對故事情節(jié)的思考,對作者觀點的思考等等。讀后感的寫作能夠激發(fā)我們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是提高我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價值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全面理解所讀作品的主題和核心觀點,從中捕捉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舉例、比喻、引用等方式來展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作品的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提煉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最后,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來總結讀后的收獲,包括作品給予我們的思考啟示、對現(xiàn)實生活的啟迪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感人的讀后感,希望能夠觸動大家心靈的共鳴和思索。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一

對于《美國的素質教育》一書早有耳聞,也略讀過一些片段,覺得有思考和借鑒的價值。全書一共有十部分組成,再加上一個引子和一個后記。每一節(jié)都剖析了一個問題。

在許多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認識中,創(chuàng)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作者認為,創(chuàng)造性是“創(chuàng)”與“造”兩方面的有機結合。所謂“創(chuàng)”,就是打破常規(guī),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guī)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必須具有兩個要件:不打破常規(guī),無所謂“創(chuàng)”;不“造”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只能是天花亂墜的想入非非。因此,創(chuàng)造性或創(chuàng)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guī)去產生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的特性或能力?!敖獭笔侵浮鞍阎R或技能傳給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從老師那里傳給學生一樣,創(chuàng)造性是潛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特質,也是無法從a傳到b的。因此,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沒有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就沒有創(chuàng)造。而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所以作者的美國教授總是愛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

美國人從小教育孩子: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而我們中國人首先考慮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別人會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張記名選票上投自己的贊成票很難,難就難在實現(xiàn)內心的飛躍!“如果連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誰還敢投你的票呢”。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實現(xiàn)了一個質的飛躍。

美國學校并不禁止老師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限制的只是把老師個人的觀點作為“對”或“錯”或者“是”或“非”的判斷標準。因此,如果老師一定要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必須聲明是自己個人的觀點,不能企圖用自己個人的觀點來影響學生,更不能以此作為判斷是非或對錯的標準。

“美國是個法制社會。法律條文擺在那里,沒有人苦口婆心地勸你不要犯錯誤,有的只是照章辦事的人員?!蔽覀儑鴥扔幸粋€理論是:“在學生犯錯誤的內在念頭剛剛萌生,但還未變成外在的行為之前,就在及時加以制止?!钡?,美國學校的懲罰制度,允許孩子在走上社會以前有犯錯誤的經歷,有了這種“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才有可能在將來不犯或少犯錯誤?!?/p>

總的來說這一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個普通人一樣讓人覺得親切,不要以為是本小說,其實記的全是真實的生活。作者既是一個父親又是一個教育家,他用邊敘事邊議論的形式,以小見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書中描述的是美國的教育情況,對照的是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正是在比較中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全書說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例卻說明了一個個讓人無法釋懷的道理。使我們深受啟迪。通過學習和閱讀,對我的美術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和思考。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二

對于《美國的素質教育》一書早有耳聞,也略讀過一些片段,覺得有思考和借鑒的價值,全書一共有十部分組成,再加上一個引子和一個后記。每一節(jié)都剖析了一個問題。

一、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

因此,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沒有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就沒有創(chuàng)造。而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所以作者的美國教授總是愛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

二、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國人從小教育孩子: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而我們中國人首先考慮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別人會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張記名選票上投自己的贊成票很難,難就難在實現(xiàn)內心的飛躍!“如果連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誰還敢投你的票呢”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實現(xiàn)了一個質的飛躍。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美國學校并不禁止老師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三

本書在第一章《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講述了兒子礦礦學畫畫的事: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礦礦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都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地亂畫。最終,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學校這樣教孩子畫畫,同意兒子不再上這種“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墒沁^一時間,作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是“像不像”,而美國的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由此,讓他想到訓練與教的問題。

我們集團開辦的國際部也好,還是小組合作高效課堂也好,包括集團提出的三三四目標,都是在為此而努力地做著: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知識,而且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師一點點引導他們,告訴他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學習,最終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習慣、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鍛煉,知識也掌握了。我們現(xiàn)在做的,是在課堂上把本屬于孩子自由發(fā)展和思考的空間還給孩子!

書中第八章內容是“要不要懲罰孩子”中提到:美國學校的懲罰制度,允許孩子在走上社會以前有犯錯誤的經歷,有了這種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才有可能在將來不犯或少犯錯誤。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系列懲罰的制度。懲罰的形式多樣:給父母打電話、罰站、不讓參加課外活動甚至停課等,但不搞勞動懲罰。其中也提到了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在美國學校對孩子的懲罰也多是以遏制孩子的ego膨脹為目的的。

讀完此書,我們明白,原來在美國學校,是有懲罰,而且懲罰是比較嚴厲的,并是形成一系列的制度的。其實,我們也制定有班規(guī),但沒有很好地操作運用。我們也可借鑒他們的做法,先要形成制度,學生犯錯誤,接受懲罰就按制度辦。當然,制度形成的細節(jié)需注意,如讓學生參與制度的制訂,像停課這類的懲罰在中國可能是行不通的等等。

結合我們學校及學生的實際,我們需要明白懲罰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育的結果,懲罰要達到的效果是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問題所在,從而更好地改正錯誤。在學生已經認識錯誤所在并決定不再重犯時應免于懲罰。懲罰并不像獎勵那樣有效,教師在教育中應多用、巧用獎勵,少用、慎用懲罰。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四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兩天大致瀏覽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作者黃全愈是一位在中國的教育中成長,在美國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對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都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思考,尤其是當他的兒子礦礦親身經歷了美國的教育之后,作者對中美教育的體會和思考更加具體,更加全面。因為還沒看完,給我影響最深的是這樣兩點:

作者通過一件發(fā)生在他兒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礦礦卻無法落筆畫畫,并且不愿上學,因為老師什么都不教,只讓學生自己涂鴉。作者了解情況后,甚為不滿,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過后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有沒有獨特之處。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沒有一些自己創(chuàng)新的成分,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可見,中國的教育注重技能的傳授,學生依照老師的教學,能夠有很強的副職能力,但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而美國教育,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注重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的教育注重“教”與“訓練”的過程,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技能,而美國教育注重學生自身實踐的過程,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一直以來,認為美國教育崇尚自由、個性發(fā)展,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發(fā)展,但事實并非如此。當我讀了這本書,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理解。

黃全愈在書中寫到:在美國學校里,學生一進校門,人手一冊校規(guī),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一條條都紀錄得非常詳細,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天條”。學生違反了哪一條,就一定會受到處罰,沒有任何商量余地,學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為懼怕而遵守這個規(guī)則。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不守紀律,第一次,教師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鐘;第三次,教師打電話通知家長,放學半小時才允許回家。這就意味著將乘不到校車,必須由家長來接。美國由此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打電話。最重要一點是美國家長對學校的懲罰措施也十分理解與支持。

相反,我們的教育在管理學生上有很多的隨意性。雖然學校也有校規(guī),班規(guī),但形同虛設。而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為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學校和老師也是臨時決定怎么處理。而且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處罰都與體罰、變相體罰聯(lián)系起來,與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聯(lián)系起來,這樣使學校的規(guī)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師不再敢管,學校只怕出事,家長動不動就把學校告到有關部門或者新聞媒體,無奈之下,只能由著他們。

以上兩點就是我閱讀后最深的體會,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源于中美兩國的國情、文化傳統(tǒng)與教育觀念的不同,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美國的素質教育并不見得在中國行得通,所以我們也沒必要照搬美國模式,我們要做的只能依照中國國情,借鑒外國模式,尋找一套適合我們自己的素質教育。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五

對于《美國的素質教育》一書早有耳聞,也略讀過一些片段,覺得有思考和借鑒的價值。全書一共有十部分組成,再加上一個引子和一個后記。每一節(jié)都剖析了一個問題。

一、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

在許多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認識中,創(chuàng)造性是可以“教”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作者認為,創(chuàng)造性是“創(chuàng)”與“造”兩方面的有機結合。所謂“創(chuàng)”,就是打破常規(guī),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guī)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也就是說,創(chuàng)造必須具有兩個要件:不打破常規(guī),無所謂“創(chuàng)”;不“造”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只能是天花亂墜的想入非非。因此,創(chuàng)造性或創(chuàng)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規(guī)去產生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東西的特性或能力?!敖獭笔侵浮鞍阎R或技能傳給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從老師那里傳給學生一樣,創(chuàng)造性是潛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特質,也是無法從a傳到b的。因此,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沒有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就沒有創(chuàng)造。而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所以作者的美國教授總是愛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

二、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國人從小教育孩子:做你認為應該做的事!而我們中國人首先考慮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別人會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張記名選票上投自己的贊成票很難,難就難在實現(xiàn)內心的.飛躍!“如果連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誰還敢投你的票呢”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實現(xiàn)了一個質的飛躍。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美國學校并不禁止老師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限制的只是把老師個人的觀點作為“對”或“錯”或者“是”或“非”的判斷標準。因此,如果老師一定要表達自己個人的觀點,必須聲明是自己個人的觀點,不能企圖用自己個人的觀點來影響學生,更不能以此作為判斷是非或對錯的標準。

四、要不要懲罰孩子?

“美國是個法制社會。法律條文擺在那里,沒有人苦口婆心地勸你不要犯錯誤,有的只是照章辦事的人員?!蔽覀儑鴥扔幸粋€理論是:“在學生犯錯誤的內在念頭剛剛萌生,但還未變成外在的行為之前,就在及時加以制止?!钡?,美國學校的懲罰制度,允許孩子在走上社會以前有犯錯誤的經歷,有了這種“自己教育自己”的經歷,才有可能在將來不犯或少犯錯誤?!?/p>

總的來說這一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個普通人一樣讓人覺得親切,不要以為是本小說,其實記的全是真實的生活。作者既是一個父親又是一個教育家,他用邊敘事邊議論的形式,以小見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書中描述的是美國的教育情況,對照的是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正是在比較中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全書說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實例卻說明了一個個讓人無法釋懷的道理。使我們深受啟迪。通過學習和閱讀,對我的美術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和思考。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六

先前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云流水一般,讓讀者輕松、悠閑、隨性,這里沒有繁瑣的、干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不太喜歡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fā)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

第一章《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后,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珊髞?,作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qū)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赐赀@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fā)展;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qū)里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yǎng)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yè)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yè)日”里,孩子們學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yè)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

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于美好,長大后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么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tài),例如我們現(xiàn)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于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素質教育只浮于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胺挛艺咚?,創(chuàng)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愿中國教育創(chuàng)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艷!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七

在快樂的新年里讀了一本書,《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里有幾句話讓我覺得有莫大的觸動,中國的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獎,而當今中國尚未培養(yǎng)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發(fā)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個成長在中國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國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學美國的博士。

他對與美國與中國的教育都有著很深的思考與體會。我自己是一位美術新教師,有的時候作為藝術出身的我,崇尚的確實是美國教育制度的開放與和諧,自然先進。但是有的時候再看看中國,確實是龐然大國,不但是國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時代差距與素質距離。所以美國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話也不適合中國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鑒,我們因該把他們好的地方運用,還需要帶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鑒哪就是失敗。國人啊國人,差距啊差距。

作為美術老師,我更需要的是給學生營造一種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本書作者說到:把“教”混同于“訓練”,就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個別人預設的模式、計劃和步驟去達到他人設計的目標。實際上“教”是一個指導和引導的過程,學生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自由。

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都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是一段時間之后,作者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這一句好不好讓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種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運用。中國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說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打多數(shù)的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我們姑且不去評價老師什么都不教對不對,但中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的確存在誤區(qū),即把技能和創(chuàng)造分隔開,把教和訓練混為一談,結果是“許多中國的孩子具有的是相當好的繪畫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創(chuàng)造力。

對與創(chuàng)造性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新教育者,不能厄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不分好壞的“愛”,應該加強適當?shù)囊龑?,這就取決于取決于教師本身的專業(yè)修養(yǎng)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素質。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八

今年教育部在全國22所高等學校試行自主選拔錄取5%的新生,使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繼3年前推出《素質教育在美國》后,旅美教育學專家黃全愈博士近期又推出《“高考”在美國》一書,該書對中美高考招生制度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和分析。日前記者專訪了身居大洋彼岸的黃全愈博士。

黃全愈(以下簡稱黃):其實,時勢并不是由某個人或某本書造成的。相反,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時勢成就了我的研究。《素質教育在美國》出版時,素質教育已在中國提倡了好些年,當時北京四中的劉副校長跟我說,光“素質教育”的定義就有54種。但到底什么是素質教育,大家都感到很模糊,我的書正好在這個時候較直觀地回答了國人的種種困惑。《“高考”在美國》的出版也正好抓住了中國高考改革的重要時機。中國高考改革已醞釀了很多年,雖然考試的內容和方式有不少改革,但真正意義上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即今年22所大學的5%自主招生,還是剛剛起步,尚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關頭。

記者:我在讀這本書時感到,您雖然在談美國的高考,但好像更多地是為了談中國的高考和教育。

其實,國人的種種疑慮,都能在美國的“高考”中找到相似的答案。所以,我希望讀者帶著各自的種種疑慮,與我一道一步一步地去了解、思考美國的“高考”;同時,也去比較、反思中國的高考。

記者:您認為,中美高考的根本區(qū)別在哪里?它對素質教育有什么影響?

黃:中國高考以考分為錄取的惟一標準;美國“高考”則搞“三合一”:“高考”分數(shù),高中平時成績,綜合素質(包括課外學術活動、文體活動、社會活動、公益義工、有償工作,等等)。

高校的錄取標準和評價體系是一個“指揮棒”,直接指引著中小學的教育方向。以考分為錄取的惟一標準,其結果是中小學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去培養(yǎng)“考生”,而不是“學生”。因美國高校招生搞“三合一”,中小學乃至全社會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考生”,還是培養(yǎng)“學生”?雖僅一字之差,但反映的卻是搞“應試教育”還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區(qū)別。

書中詳細地介紹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比較了中美“高考”的異同和利弊,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學可借鑒的先進招生理念和操作方式,也批判了美國“高考”中的糟粕,回答了國人對改革高考的種種疑慮,還為中國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比如,美國高中生有沒有“黑7月”?為什么哈佛把165名“高考狀元”拒之門外?美國高校招生有沒有走后門?美國高校招生有沒有“神秘計算公式”?還有五花八門的美國高校招生的開卷作文題和作文;具體分析比較哈佛、耶魯、芝加哥大學等名校的申請表;直接申請美國大學的策略和技巧;等等。

記者:能不能談談您個人的情況?您還繼續(xù)寫中美教育比較的書嗎?

黃:說起來,我同教育的淵源很深,父母當了一輩子老師,我也在中國大學教過書。后來在美國學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又在美國大學教書。來美國已有十幾年了,但一直對中國的教育有一種特殊的、難以割舍的感情,或者說有一種血濃于水的使命感。從我離開中國、到達美國的第一天起,我就對中美教育比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年來,圍繞著中國教育的問題把我的研究形成文字,在國內出版了6本書。很多讀者來信,給我提了許多很好的建議,希望我能繼續(xù)寫中美教育比較系列專著。在我的寫作計劃中,也已有不少很有意義的題材,可能還需要5年或去完成。這里,可以透露一點小“秘密”:我準備至少寫10本,才“金盆洗手”。我希望能為中國教育盡快與世界現(xiàn)代教育接軌盡點力。(記者肖云祥)。

來源:中國青年報。

《“高考”在美國》黃全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9月。

[旅美教育學專家黃全愈談中美高考的根本區(qū)別]。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九

《教育的十字路口》是張文質的新書,用教育札記的方式,記錄了作者跳躍的思想。沒有前言、后序,可是,飽含思想。這本隨筆式的散文集不但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困惑、擔憂,體現(xiàn)出了他對一線教師的理解,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作為一位父親的無奈。

“生命化教育始終相信人,始終相信生命的意義,始終相信教育能不斷戰(zhàn)勝愚昧、粗暴、狹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遼闊、和諧,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所有教育的發(fā)現(xiàn)都是人性的發(fā)現(xiàn),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實都很平實、淺近。教育的難處在于無所用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教育的難處還在于我們總要時不時偏離了人性的‘常態(tài)'”?!敖逃膶ο笫侨?、是生命?!边@些是張文質的教育理念。

在如今,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人員,還應該是“求是、求真、求新”的教學研究人員。因此,一定要加強業(yè)務學習,多學習一些關于小學教學及課改的理論知識,認真?zhèn)湔n、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積極探討研究教學方式,提高40分鐘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至于本書中作者所表露的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困惑,絕非是我們所能改變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干好本職工作。當教師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一種不斷的成熟,一種不斷的進步。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只有在自己“打拼”的日子里才能感受得到這筆財富的不易。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十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關注別國的教育狀況,完全出自職業(yè)本能,實際上就是思考我們與國外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切為了學生。

在我訪問過的所有美國學校中,沒有任何地方會比圖書館更舒適。圖書館里有地毯有沙發(fā),甚至散落著可愛的卡通靠墊。學生看書時可坐可臥、隨心所欲。在這里,我們見過師生共讀的溫馨場面,也見過枕著書香入睡的學生。在初中和小學的圖書館,書架的高度一定與學生的身高相匹配,所有的書都是伸手可取。與圖書館相比,教室的布置要簡樸得多,教學設備至多是一臺普通的投影儀,即使名校也是如此。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用教室,老師可以自由地采用他認為有助于教學的形式來布置教室,以便彰顯個性。華盛頓希德威爾學校的一間數(shù)學教室,三面都是黑板,學生可以隨時起立到最近的黑板上演算。

尊重學生師生平等。

美國中學生沒有固定的班級概念,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所選修的課程去上課。課間時,學生們在各個教室之間匆忙奔走,根本沒有在教室和樓道里追跑打鬧的工夫。下課時,老師站在門內讓學生們先走。樓道里,教師側身給學生讓路。不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不會對此熟視無睹,一般都會輕聲致謝,也會主動為過往的老師開門。生源不太好的學校里,學生們依然是那樣彬彬有禮,很讓我們驚訝和感動。對學生的尊重表現(xiàn)在課堂上,也表現(xiàn)在對學生成就和能力的肯定上,許多學校的樓道里,可以被利用的地方都展示著學生的作品或記載著學生的榮譽。

重視體驗和參與。

我們有幸走進中小學的`課堂,和美國的學生們一起聽課。聽課時,我一直在比較著中美兩國課堂教學的異同。比起我們的課堂教學,美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密度小得多,但是課堂活動往往豐富多彩。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老師們更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和內心體驗。例如講某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老師便會想方設法營造類似的情境,以便讓同學去設想和體會在特定情境下自己的反應,進而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時的情形。另外,所有的課堂活動都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其中,動手又動腦,其中不乏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在社會教育機構如兒童博物館的活動設置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這個特點。波士頓的兒童博物館里有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動手參與的活動和游戲。

教學管理嚴格。

嚴格的教學管理,這聽起來似乎不符合我們過去印象中美國人自由自在的風格。但我在美國訪問了多所學校之后,卻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所好學校=優(yōu)秀的教師良好的生源嚴格的管理。為了保證學生都到相關教室去上課,樸利茅次社區(qū)初中的樓道里有老師們扮演的“哨兵”;為了讓學生都遵守教室常規(guī),波士頓山城中學年輕的女教師不斷用手勢和眼神暗示那幾個“坐不住”的學生;俄克拉荷馬數(shù)理高中為了確保畢業(yè)生成績優(yōu)秀,每學期竟然會安排6次考試,學生只要出現(xiàn)三個c就要被勸退;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俄克拉荷馬州的法律規(guī)定,每位老師每天授課的學生不能超過140個。所有這一切似乎讓我在另一種意義上找到了中美兩國教育中一些共通的東西。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十一

打開《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開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恒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

“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致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边@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督逃氖致房凇窞槲覀兇蜷_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致品評著教育的細節(jié),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xiàn)狀的沉重。通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著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shù)貒姲l(fā)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tài)站立在我們的視野里,讓人精神沖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huán)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有著獨特思維的張文質先生卻對十字路口有著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chuàng)生于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么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說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說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后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忱渴望。這也是他作為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闡釋?!笆致房谧C明了一種屬于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彼褪沁@樣一個懷著這種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并且將這一夢想化為現(xiàn)實行動:以拍翅追逐于陽光下活躍的生命而踐履著、思考著、拍擊著,為之勞心勞力。

我們日??傇跁九c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致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書中用心注視的大量細節(jié),總能讓我們的眼球為之吸引,可又時常汗難堪,甚至牽心扯肺。

本書有相當?shù)膬热菹袷亲髡呙鎸ι?、面對書本、面對靈魂、面對生命的一切的晤對;像是自言自語,似同靈魂對話;又像是精神飄游時的獨語。言談之間既有流貫的文思,又有動人的性情,冷峻而又幽默的筆觸,讓人既忍俊不禁,又被淡淡的傷感侵襲。倘若你沒有聽過他的講座,沒有接觸過他的思想,你會不解地問:這哪是教育著作?分明就是個人生活札記。然而分享過他的教育主張,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人便能心神領會這教育的另一種表達。正如他文中言及的“在一個對教育沉思的人那里,這一切都具有教育的意味”?!斑@一切”指的便是他所例舉的許多詞的畫面、場景、記憶,而“每一個詞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每一個詞同樣能夠打動現(xiàn)在仍暫時擁有這些詞語的思索者”。因此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大量的課堂細節(jié)、校園細節(jié)、人際交往細節(jié)、日常生活細節(jié)、動植物生命細節(jié)、作者自身的言談舉止細節(jié)、閱讀細節(jié),乃至一些詞語的細節(jié)。在這些細節(jié)的獨白自詠中給人展示了生命的脆弱、教育的沉甸,振臂吁呼人性、人文的教育實質,期待溫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這既表白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教育閱讀與教育寫作。他反對空泛的套話式論文,主張注入生命靈性與情感溫度的心靈手語,真實的細節(jié)與真實的情感傳達真切的教育思想。譬如: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中,像是個人生活細節(jié)的繾綣,但是在作者打開心扉時沖出的又是“想到這一點,我免不了要把自己的成績歸功于大大小小、日復一日供我們上學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時刻。這是我們的疼痛,禮儀,節(jié)日”。這其實不是個人成長與教育關聯(lián)的牽扯,而是他深入教育實踐后的憂思獨訴。

閱讀《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晤對,不同于看一般的教育論文,可以心存一覽無余之念。此書需要讀者慢慢品嚼,就如同作者品嚼教育的細節(jié)一樣,回環(huán)曼妙的心語才能給你無窮的回味、深刻的反思和淡淡的揪心與對明日教育的祈盼。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十二

孔融讓梨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是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兹谛r候聰明好學,四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很懂禮節(jié),巧言善答。據傳某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讓孔融分給兄弟們吃,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哥哥弟弟們,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的應給哥哥們?!备赣H聽后很贊許地接著問:“那弟弟比你小為什么梨也比你的大呢?”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讓著他?!?/p>

千百年來,孔融讓梨一直作為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而廣泛流傳,成了許多父母拿來教育子女怎樣懂得禮儀謙讓的典范??傻搅巳ツ辏@個老故事在一位中國小學生那里卻遭遇了一場“孔融讓梨我不讓”的**,從那時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國孩子對這個故事會怎樣反應。最近終于在丫丫中文學校的學中文班里有機會得以見識,這些孩子的年齡范圍在8-12歲,學中文時間不等,以下是老師講完孔融讓梨故事后的討論記錄。

老師:關于孔融讓梨你們怎么看?

學生:爸爸的朋友為什么要給孔融家?guī)Ю?

老師:作為禮物。

學生:既然是禮物一定是好梨子了,為什么還明顯的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嗎?

老師:……。

老師:……。

學生:為什么要分給每個人吃?不愿吃不吃、誰愿吃誰自己去拿不行嗎?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學生:但孔融這樣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得對,這個故事的確基于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前提。

老師:他是在表現(xiàn)謙讓。

老師:那你怎么看孔融?

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么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xiàn)的機會。

學生:我覺得孔融不誠實。

老師:為什么?

學生: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該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都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么該勇于承認才對。

學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為什么?

學生:他不負責任,讓沒有行為能力的四歲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讓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

老師:……。

學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贊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老師:要是你是孔融會怎么做呢?

學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誰吃誰拿好了。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十三

同樣是教美國歷史,有的班級組織看電影,有的組織去博物館,有的班級的作業(yè)是讓孩子寫文章,有的則是讓孩子模仿歷史人物進行演說,千奇百怪。學校非??粗睾⒆觽兊膶W習興趣。他們提倡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習慣、喜好,鼓勵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與我們中國的教育大不一樣,我們中國,從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個公認的標準放置在孩子眼前,讓孩子們死記硬背,千差萬異的孩子都要按照這個標準被剪裁、被馴化。美國教育部門規(guī)定,中小學教育中,語文、數(shù)學、科學、地理、歷史、外語和藝術七門功課為主課,各學校執(zhí)行統(tǒng)一的教育大綱,學生畢業(yè)時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情況。作為一個國家的教育,他們也是有一個統(tǒng)一的原則標準的。但是,這個統(tǒng)一的'教育大綱,實施起來卻又十分靈活。美國并沒有為七門主課編寫全國統(tǒng)一教材,他們的中小學的教材一般都是由專門公司編寫的,市場上同樣一門課程會有各種版本的教材供學校及教師選擇。這就使學生和教師都贏得了自由的空間:哪種教材更適應孩子的特點,同時也更適合教師的發(fā)揮,就去選擇它。

這些課程通過對孩子實行各種基礎的技術培訓,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謀生,讓孩子們知道怎么去生活,怎么去謀生的一般知識,也從中激發(fā)學生對大千世界、對千行百業(yè)的興趣。

美國沒有統(tǒng)一的大學升學考試,學生高中畢業(yè)升入大學時只需參加一個“學業(yè)能力考試”,這項測驗主要是考核學生的數(shù)學和語文水平。在一年中,學生可參加幾次這樣的考試,哪一次的成績最好,就以哪一次的成績?yōu)闇?,從而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偶然性。大學在錄取學生時,除了看“學業(yè)能力考試”的成績以外,主要看學生平日各學科成績,看學生的品行、興趣愛好、特長、個人自傳、老師推薦信以及參加社區(qū)服務的情況,這時他們看重的是一個孩子的全面素質,并不是一次考試的成績。如果美國大學像我們這樣“一考定終身”,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也不會有現(xiàn)在這種自由開放的景觀了。

更多精彩讀后感推薦:

《查理九世》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談教育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篇十四

遭遇美國教育之二:美國家長會-尋找人生中的“大石頭”-unispace-pow...

遭遇美國教育之二:美國家長會兒子在美國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行了一次家長會。這次家長會與我在中國參加過的家長會完全不同,班主任弗絲女士“導演”的“故事”讓我在驚異之中,重新認識著孩子,重新認識著自己,也重新思考著我們的教育。兒子在美國小學上6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帶回一個學校要開家長會的通知。兒子告訴我,老師說了,家長必須出席。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國小學呆了快兩年了,這是第一次開家長會,我當然要認真對待。我在腦海里習慣性地整理了一下對兒子成長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的看法,特別是歸納了一些我對兒子到美國后在文化沖突下面臨的一些特殊問題。心想,開家長會時,到了老師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問題,我要爭取主動,對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師請教的問題都要有的放矢,別讓美國人覺得我們中國人對孩子不關心、不重視,也別讓他們覺得我們中國人到了他們美國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們可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我們擁有源遠流長的文明呢!開家長會的那天,我沒有忘記帶上筆記本和兩支筆,這是我在中國養(yǎng)成的習慣,參加家長會和我參加各種考試時一樣,一定是兩支筆伺候,以防不測。在中國,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講的話,我都要記在本子上,爭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師的話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記一條,或許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所以我一定要記錄得很完整,以便回家準確傳達給孩子,自己也好反復領會其中的深刻道理。開家長會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趕到了孩子的學校,走進會議室一看,氣氛有些別樣。會議室里又是氣球又是彩帶的,不像是家長會,倒像是開聯(lián)歡會。盡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這不是在美國嘛,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國佬什么花樣不能搞啊,思維方式不一樣嘛。班主任弗絲女士已經在會議室里等候了,見到每一個孩子的家長進來,都是帶著微笑,一陣寒暄,忙得不可開交。人來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會議開始。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孩子們也和家長坐在一個會議室里,而且老師也絲毫沒有讓孩子們“退場”的意思。我有些不解,這不是家長會嗎?怎么也讓孩子在這里呆著!一會兒要是談起孩子們成長中的問題,難道就讓他們當面聽著嗎?美國佬這是什么路數(shù)???不是尊重所有的個人包括孩子的人格與隱私嗎?班主任弗絲女士是教育學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別熟悉她的那種作為教師的“職業(yè)性”微笑,這種微笑不僅給你一種平靜和安全的感覺,而且給你一種信心和鼓舞。當年兒子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們征求她的意見,是讓孩子進美國的普通小學,還是讓孩子進“雙語”學校?弗絲反對讓孩子進入雙語學校,她帶著微笑卻不容置疑地說:“請相信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讓他在我們這所公立小學里上學吧。有一天,你們會突然發(fā)現(xiàn),他已經在用熟練的英語與同學們聊天了。你們不要擔心他的英語,要擔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碑敃r我看著連“howareyou!”都聽不懂的兒子,真是不敢相信弗絲女士的斷言。但是后來的事情說明弗絲女士是對的。也就是在半年后的一天里,似乎真的就是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兒子拿著電話和他的美國小伙伴有說有笑地在聊天了!兒子英語雖然簡單,但是很流暢。我很奇怪,為什么這之前我就沒有聽他說過一個完整一些的英語句子呢?我不是搞語言學教育的,我不知道這里的奧秘。當然,我一直堅持嚴格要求孩子在家里一定不能說英語,這倒不是因為聽了弗絲老師的忠告,而是我怕孩子真有一天不會說中國話了,我會愧對祖先!感謝老天,我的這一要求讓兒子至今一直保留著一口標準的北京話,漢語口語沒有任何障礙。但是隨著他的英文越來越熟練,他也幾乎不能用中文寫作,對中文的閱讀也日益艱難了。弗絲老師真的是在微笑中預見了一切。弗絲老師向大家問好后,帶著幾分神秘說:“今天對在座的孩子們的家長,可能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因為我們?yōu)槟銈儨蕚淞艘粋€特別的禮物。確切地說,為你們送上這個禮物的不是我們這些教師,而是你們的孩子!”孩子們此時也交頭接耳,嗡嗡地議論起來。弗絲女士說:“孩子們,請不要吃驚,你們當然也不知道這個禮物是什么,因為兩小時前,我們剛剛把它從一個遙遠的地方取回來。但是,確實是你們創(chuàng)造了它?!边@時,她向一位站在旁邊的老師示意,這位老師轉身走出會議室,從外面推進一個有輪子的小桌,上面是彩色的綢布覆蓋著的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方塊兒。弗絲女士走上去輕輕地掀開了綢布,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擺放得整整齊齊的一大摞新書。面對著人們驚詫的目光,弗絲女士很得意地說:“這個學期,我們講授了英文詩歌的寫作,我讓孩子們試著寫了一些詩,這些詩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我的同事們,于是我們決定把它們匯集起來,印成這本詩集。我想,這可能是你們的孩子們人生的第一部詩歌作品,是他們人生的第一部著作,請各位閱讀吧。你們會比我更為孩子們的才能驕傲!因為是你們養(yǎng)育了他們。”一瞬間,會議室鴉雀無聲,所有的家長幾乎不敢相信班主任的話。漸漸地,人們開始騷動起來,幾位西服革履的家長已經沒有了來時的矜持,紛紛站起身來,迫不急待地要看那些書了。孩子們更是喧聲一片。――這太出乎意料了!我們的孩子,眼前這些小學生,竟然寫了詩,還印成了書!老師們把書一本一本發(fā)給了家長。我也拿到一本,打開目錄,很快看到了兒子的兩篇“作品”。一首詩題為《朋友》,寫的是他出國前與國內的小學同學分別的感情經歷。兒子離開中國的時候,心里的痛苦,對童年小伙伴的懷念,都是我未曾想到的。他在詩里述說著對童年友情的感受:我們都會長大,我們再見面時,可能都難以辨清對方的臉龐,但是,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童年的回憶也會永遠伴隨我,直到我白發(fā)蒼蒼。天啊,離開中國,離開小伙伴,讓兒子一下想到了“老”嗎?他自己畫的一幅畫成了書中這首詩的題圖,畫面上是一個橢圓形的地球,兩個孩子站在地球的兩端,仰望著天上的云。還有一首詩寫的是《時間》,我從中聽到了兒子對時間的感受。他說,時間本身沒有速度,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時間才變得不同,就是對同一個人,時間也會變化,當你在不知道去做什么的時候,時間不是慢了,而是快了,因為它在流失;而當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覺得時間不夠用時,時間實際上很慢,因為你的創(chuàng)造已經拖住了時間的腳步。時間的速度在人的掌握中。這難道是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社會學意義的解釋嗎?為這首詩配的圖也是兒子畫的,上面是一個變形的鬧鐘,時針和分針已經變成了人的兩只手,正在拉著已經跳出表盤的標示著12個小時的阿拉伯數(shù)字。我不敢說這幅畫有多大的美學價值,但是它確實反映出孩子對時間的理解。我一遍遍讀著兒子寫的詩,剎那間似乎對孩子有一種陌生的感覺,這種感覺非常復雜,先是感嘆,但是很快就被一種自責的心緒籠罩了。我自認為平日對孩子不僅是很了解,而且是很關注的,我是職業(yè)記者,平日就是與人打交道的,面對社會采寫的也都是“深度報道”,我一直相信自己很了解兒子。但看了兒子的詩以后,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我發(fā)現(xiàn),我這個比他大了30歲的父親,對人生的的體會有的時候未必有兒子細膩,甚至在有些地方也未必有他深刻。我也十分驚異兒子對英文詩歌韻律的掌握。我記得也就是在不久前,我還為他對英文報紙的一則廣告的似是而非的解釋而惱火,和他嚴肅地談過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問題,實際上當然是教訓他。兒子當時真是很老實的樣子,我還為自己抓住了他的隱藏很深的弱點而暗自得意呢!看著兒子寫的詩,我不禁問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嗎?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兒子嗎?捧著這本孩子們寫成的“書”,我內心充滿了感動!這本書里不僅有兒子此生第一次印刷成書籍的英文詩作,而且記載著兒子到了美國后最初的成長歷程,不僅是美國小學教育不同凡響之處的一個實證,也是我作為一個父親反省自身局限的鏡子。我很想多留下一本,于是問弗絲女士能否滿足我的要求。弗絲女士笑著說:“對不起,每個家庭只能有一本。這是絕版的印刷。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經費。所以,我們也希望家長們能夠支持我們,讓我們以后多做這樣的工作?!碑斃蠋焸兺瞥鲆粋€巨大的蛋糕為孩子們祝賀時,會場上的氣氛更加熱烈。一些美國的家長們忘情地親吻著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剛剛看到孩子從遠方歸來似的。顯然,不少家長和我一樣,被震撼了,被感動了,我們可能真是在這一個晚上,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顯得很興奮,他們都神采飛揚地聚在一起,侃侃而談,笑聲不斷,顯然他們在為自己驕傲。我也看到,家長們都不聲不響地走到會議室窗臺前,那里放置著一個捐款箱,家長們都在捐錢。這個時候,誰不覺得捐款是樁最應該做的事情?。”M管很感動,我還是沒有忘記我印象中家長會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師對孩子的意見,這似乎應該是“家長會”的慣例。我找到弗絲老師,問她,我的兒子在學校有什么問題?老師說:“他要是有什么問題,我可能早就通知你了。不會等到現(xiàn)在。”可能是想起我與她見面時經常問她我的兒子有什么問題這樣的話,弗絲老師笑著問我:“你們中國人總是在研究孩子的‘問題’嗎?”我說:“我們中國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綢繆’,還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漸’,還有一句叫……”弗絲女士微笑著打斷我說:“讓我們用更多的精力去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可愛和他們的潛能吧,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心中充滿自信,充滿光明,充滿歡樂,這樣孩子才有更大的興趣去學習,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戰(zhàn)勝困難?!被丶液?,我問孩子,你什么時候寫的`這些詩啊,我怎么不知道???兒子說,就是課堂上老師讓我們寫著玩的,又不是作業(yè)。我問:“老師沒有告訴你們要出版?”兒子說:“沒有。老師就是說,你們寫得很好,再努力寫,你們中間會出現(xiàn)真正的作家。誰知道她真的把我們的詩給印成書了。爸爸,你說過,作家就是寫書的人?,F(xiàn)在我們也寫書了,我們現(xiàn)在都是作家嗎?”讓我怎么回答呢?這本不起眼的詩集,在孩子們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赡芫褪沁@本小小的詩集,會激發(fā)起孩子對于寫作的興趣和信心,未來的作家可能真會是從這里走出第一步!那天晚上,我發(fā)現(xiàn),當天參加家長會帶去的筆記本上居然一個字也沒有記。孩子長到12歲以來,我參加了多少次家長會啊,而這是我第一次在家長會上沒有對老師說的話作現(xiàn)場記錄。那天晚上兒子也非常興奮,12點了,還在寫他的日記。我發(fā)現(xiàn),從那以后,兒子開始喜歡寫點兒東西了,而且寫得越來越快。他一有什么感慨,就寫上幾句詩一類的東西,遇到什么事情,可能就會寫出一篇記事散文。盡管我和兒子都認定,他以后是要學理工科的,自然科學是推進人類進步的絕對的“物質力量”,何況咱們中國人是在美國,為了謀生,為了把日子過好,也都是重理輕文的。但是從那以后,兒子對寫作的興趣始終不減。我的一些留學生的朋友看過我的兒子寫的一些文章后都說,他寫作的天賦是受了我這個當記者的爹的遺傳。其實,我根本不相信遺傳之說,我至今仍然相信,就是那本小小的詩集,激發(fā)了兒子對寫作的最初興趣,培養(yǎng)起他對寫作的自信心。那本詩集讓他相信自己有寫作的才能,特別是有用英文寫作的才能,于是,他才興致盎然地嘗試各種文體的英文寫作。那次家長會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揮之不去,讓我想了很多事情。我感嘆美國老師的用心之良苦,他們通過把孩子們的作業(yè)編輯成書這樣一個舉動,完成了一個多么復雜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看到自己寫的詩變成了真正的書,而且讓自己的父母閱讀后真正受到感動,于是,孩子們重新認識了自己!與此同時,每個父母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的“奇跡”,在這個“奇跡”面前,家長們也重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而在對自己孩子全新的了解面前,稍有頭腦的家長就不能不反省平日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過程中與孩子的關系,甚至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得失成敗,從而去尋找培養(yǎng)和教育孩子的更為正確的途徑。這使我想起在國內的家長會。學校一下開家長會的通知,家長和學生就開始忐忑不安了,如同面臨一次嚴峻的考驗。家長會上,校領導和老師們高高在上(真是高高在上,有時老師們的講話是從學校的擴音喇叭里傳出來的),抑揚頓挫地講著話,時而指出嚴峻的競爭局勢,時而布置艱巨的考試任務,不時會指責一下典型的學生或者家長,接著危言聳聽地發(fā)布全面警告。此時,家長們坐在孩子們的座位上,低眉順眼,洗耳恭聽。那些平日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的家長,更是心驚肉跳,如坐針氈,受了這番“折騰”之后,還要與折騰完自己的老師再去認真研究怎樣折騰(整治調教)孩子的對策。而孩子們呢?此時正躲在家里魂不守舍地猜想著家長會現(xiàn)場的種種景象,充滿憂慮等待著父母的歸來,不知道老師與家長私下運籌了什么,自己的處境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不知有多少孩子在家長會后受到父母的打罵。開家長會的這一天,特別要是趕上孩子在期末考試或者是升學考試前的家長會,對一家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驚恐的日子。家長等待著老師的“宣判”,孩子則等待著來自老師和父母的雙重“審判”。我的兒子在中國只念到小學四年級,我記得從他三年級開始,每次開家長會的這一天,都是他一年中最乖、最老實的日子。每逢這一天,兒子顯得特別懂事。實際上,我是從來不打孩子的,也從不為孩子考試高幾分低幾分而責罵他。何況他從小受我們的影響,總是想做個好孩子,而且也確實做得不錯。然而就是這樣的好孩子,也還是如此懼怕“家長會”。可見中國學校“家長會”的威嚴之甚。我們中國的家長會為什么讓家長和孩子感到如此的緊張,甚至恐懼呢?教育為什么把它的服務對象塑造成了懼怕教育的人?這是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異化”現(xiàn)象?那么,究竟是孩子們在內心叛逆了教育,還是我們的教育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背叛了自己呢?unispaced7z!d9z}b(文章來源:新浪網北京文學網絡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1424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