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作者觀點等進行感悟和思考的一種寫作形式。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籍內(nèi)涵,加深對人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思考。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了吧。讀后感是人們在閱讀之后,對書籍內(nèi)容、作者觀點或思想感悟等進行總結(jié)與評價的一種文體。讀后感除了是一種對書籍內(nèi)容的理解與概括外,更是對讀者自身的思想感悟與心靈共鳴的寫照。讀后感是表達讀者對閱讀內(nèi)容所產(chǎn)生的個人思想、情感和感悟的一種方式。讀后感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書籍的內(nèi)涵,也能夠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完一本好書,總能給人以深思與啟發(fā),想必大家也會有寫一篇讀后感的沖動吧。讀后感是一種以閱讀為基礎(chǔ),借助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對書籍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和思考的一種寫作形式。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書中的觀點,深化我們對人生、情感、思想等領(lǐng)域的認知,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后感的開頭可以使用引言或問題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興趣。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可以對大家的寫作有所促進和啟發(fā)。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一
從漢娜的個人需求的角度來說,她最關(guān)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獲得自由,也不是別人會不會往她身上潑臟水,而是決不能暴露自己不識字的窘迫,以此來獲得與他人的平等,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愿意在眾人面前頂著一個紅字去茍且偷生。因此她犧牲了自己的自由與清白,去換生活在獄中的平靜。那么面對這樣一個執(zhí)拗而鮮活的個體的頑強抗爭,法律只顯露了它的蒼白乏力與屈服。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就是對于歷史我們需要怎樣解讀?
通過讀書,讓我學習了歷史,但我認識到的遠不是歷史的真實。就算是對于漢娜這樣一個人在奧斯維辛監(jiān)獄的舉動,人們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況對于那一代人和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從現(xiàn)實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為也得到了某種生殺予奪的權(quán)利,可殊不知也許自己還被完全蒙在鼓里。漢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曾經(jīng)問過法官們一句話:“如果在當時,你會怎么辦?”在場的人幾乎沒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對歷史的假設(shè),而歷史從來是不可以假設(shè)的。
所以我認為小說家憑借這個故事挑戰(zhàn)了我們對道德的定義,對于知識獲得的定義,對于歷史的定義,和對于審判的定義——我們?yōu)槭裁匆徟幸粋€人?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全?還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無罪?是抱著什么目的讓我們有如此囂張的氣味,使我們在向真相靠近的時候,讓他離的越遠。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二
201x年的10月,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xiàn)了中國人千年的飛天夢想,使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lián)、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本期《朗讀者》將邀請到航天英雄楊利偉分享他難忘的“第一次”飛行,“其實這個第一次絕不僅僅屬于我,它屬于我們共同奮斗的航天人,屬于在座的以及電視機前的每一位炎黃子孫,它屬于我們深愛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屬于全人類?!?/p>
當主持人董卿問到當時是否會擔憂風險問題時,楊利偉坦言道:“我們身為軍人,本身就準備風險和犧牲,存在風險是載人航天的正?,F(xiàn)象,這不會動搖我。”同時,楊利偉表示特別想借《朗讀者》的'舞臺,表達對于戰(zhàn)友、同事以及為中國航天事業(yè)做出貢獻的背后的每一個人的敬意。
王學圻第一次當導(dǎo)演的經(jīng)歷。
提到王學圻,大家首先會想到這位資深老戲骨塑造的軍人、硬漢等形象。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在1998年的時候還當過電影導(dǎo)演,拍的是舞蹈家楊麗萍的故事,名叫《太陽鳥》。時隔近20年,王學圻在《朗讀者》與大家分享他第一次當導(dǎo)演的故事,現(xiàn)場他時而開懷大笑,時而神情凝重,時而滔滔不絕,時而陷入沉思。
許鏡清圓夢30年西游記音樂會。
“丟丟丟!登登等登,凳登等燈……”讀著讀著是不是就唱起來了?腦海中還有孫悟空騰空飛起的身影?這段86版《西游記》的開篇曲目,有著自帶音效與畫面的魔力。2016年12月,這首伴隨著無數(shù)人成長的曲子在人民大會堂里兩度響起,拉開了作曲家許鏡清“2016《西游記》主題音樂會”的大幕。
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難忘的第一次,對于許鏡清先生來說,人生最深刻的第一次莫過于舉辦音樂會,這也是他輾轉(zhuǎn)了30年的心愿。此次,許鏡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讀者》的舞臺,與董卿講述舉辦音樂會的“九九八十一難”,“資金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去年四月份的時候有公司老板說可以出資辦這個音樂會,前前后后忙了兩個月,但是人家最后跟我提各種要求,甚至要上臺演唱,這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京劇名角王佩瑜成京劇推廣第一人。
王佩瑜14歲時由票友舅舅領(lǐng)進京劇大門,初學老旦,短短幾個月就以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在王佩瑜小的時候,她就發(fā)現(xiàn)京劇受眾大都是一些老觀眾,并深感京劇文化生存環(huán)境日益嚴峻。于是后來王佩瑜開始走下舞臺有意識地推廣京劇,不僅在各地開辦公開課、清音會,還走進大學、中學甚至小學校園里推廣和普及京劇。前不久,因為在某檔網(wǎng)絡(luò)綜藝上的驚艷表現(xiàn),王佩瑜還曾引發(fā)過網(wǎng)友的熱烈討論,被稱為“京劇推廣第一人”。而談及推廣京劇過程中的艱難,王佩瑜則淡然表示:“做京劇演員的分內(nèi)事,其他的委屈、艱苦都沒什么。”
劉震云第一次用稿費請女友吃飯。
劉震云回憶起第一次給《安徽文學》投稿的情形,拿到了70多元稿費,被問到用在哪了,“請女朋友吃飯!”他風趣的答道。
棋士柯潔首次與人工智能對弈。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三
《朗讀者》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朗讀者》讀后感。《朗讀者》先后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以及"世界報"文學獎。《朗讀者》被譯成35種語言并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人有機會沉冤昭雪,為何卻拋之不顧?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qū)別的一個關(guān)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茍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xiàn)出來。
《朗讀者》中的集中營警衛(wèi)中除了漢娜,所有人都忽視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漢娜一人敢于面對罪性的自我。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四
朗讀者在對漢娜的審判描寫中,作者描寫了法庭的麻木,“審判剛開始,他們還帶驚恐和克制的表情,到后來,法官和陪審團們的面部表情就恢復(fù)常態(tài)了,他們開始露出微笑,交頭接耳,在討論到要去以色列出差取證時,他們又齊發(fā)旅游之豪興,爭先恐后起來。”
作者辛辣地諷刺了律師的毫無原則和趨利避害,“當其他被告的辯護律師發(fā)現(xiàn),這些策略都因為漢娜的心甘情愿而落了空,他們就掉轉(zhuǎn)方向,采取一種新的對策,盡量利用漢娜對法庭的順從態(tài)度,把什么事都推到她身上,以便為其他被告開脫罪責?!?/p>
作者還描寫了法庭審理中人性的惡的運用,而法律對此一樣無可奈何?!耙坏h娜承認了報告是她所寫,其他被告就順水推舟、得寸進尺了。他們齊聲說,凡不是一個人干得了的事,漢娜就硬要他們一起去做,她擔任指揮,一切事情都出自她的決定?!?/p>
小說中,審判長并不能主持正義,連漢娜不會寫字也甄別不了,卻號稱熱愛“法學家和法官的事業(yè)”,這真是一種諷刺。當看到人性中的麻木、推諉、陷害、怯懦、逃避都不約而同地披著正義與和平的外衣,來對付一個裹挾在歷史洪流中只是想隱瞞文盲和私情秘密的女人時,法律與屠刀根本沒有什么分別。法律原本是為保護私人的利益而存在,但不可避免地,竟然也會因它所要保護的私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踐踏。
人的尊嚴是神圣、純潔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只是用量化的法條來判斷是非對錯,是極其可笑可怕的,即使無可否認現(xiàn)階段我們是如何地離不開法條。人的尊嚴應(yīng)該依靠更純潔的人性的呼喚來洗滌,而不是萬千的法條。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五
大家好,我是董卿。
今天,是朗讀者節(jié)目第一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我們第一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也特意選擇了——遇見。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jīng)見過。#p#分頁標題#e#。
”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jié)婚,遇到你之后,我結(jié)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
”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
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六
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書就是德國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讀者》。封面設(shè)計得非常有情調(diào)和品位——是那種在灰色的藝術(shù)紙上印銀和燙銀的書名;書衣更有裝飾性——如一條黑色的腰帶,而且還別出心裁地設(shè)計成女子形體狀。封底是眾多名家對這本書的熱薦:有的說這部小說是叫人欲哭無淚的;有的說這本書能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說這本書通過綿密的、傷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滲透、裂變……這些精選的書評就能吊足我的閱讀胃口。
而我這所以選這本書、作為新年讀書的第一篇,還因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軒在很多場合對很多人都力薦這本書,他還寫了中文序言,他說“我喜歡《朗讀者》的那份莊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氣、痞里痞氣、一點正經(jīng)沒有的中國當下小說之后,我對這部小說的莊重敘述,格外喜歡。”
過了幾天,我又開始讀第二遍。施林克是一位法學教授,他最擅長寫偵探小說,不得不佩服他敘述故事的技巧:《朗讀者》里面的很多情節(jié)都是前設(shè)機關(guān),后埋伏筆,讀這遍時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故事的情節(jié)慢慢清晰:
我慢慢讀出了施林克為我們敘述的這個感人至深,幽婉雋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軒所言“作品一直以一個超出所有元素在牽引著我們,這就是感動!”我感動著15歲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36歲中年女性之間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戀情,還有一份感動就是米夏一直在為漢娜朗讀,從15歲一直到她做牢也沒有間斷過,那些《戰(zhàn)爭與和平》《陰謀與愛情》等世界名著里的華彩樂章經(jīng)過米夏聲情并茂的朗誦而使大墻內(nèi)外的他們心與心的交流雖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似乎這種狀態(tài)可以就一直讓它持續(xù)下去,綿綿無盡。我聽著書后贈送的光碟——童自榮朗讀光盤,上海灘上著名的藝術(shù)家那富有磁性的聲音聲情并茂,不絕入耳。令人陶醉!
可當我想寫讀后感時,我又覺得不知道從哪里下筆。我和小熊約定下午就寫讀后感給她看??傻诙飚斝⌒軉栁覟楹螞]有看見我的讀后感,我告訴她我還是沒有找到感覺,還是覺得沒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老少戀人的.朗讀故事告訴我什么?我還是覺得不甚明白。
我?guī)е蓡栍帜闷鹆藭@是第三遍,我慢慢讀著、品著……。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七
我的印象中,電視黃金檔不是播放電視連續(xù)劇,就是播放綜藝文藝節(jié)目,《朗讀者》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怎么會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時間播出?我?guī)е@個疑惑,懷著好奇心,觀看了已經(jīng)播出的《朗讀者》1-3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滿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為什么。也明白了為什么它還被微信的各個公眾號大肆宣傳!
這檔節(jié)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詞:“遇見”、“陪伴”、“選擇”。第一期的“遇見”,既是一個好的開端,也讓我們遇見了《朗讀者》這檔節(jié)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讓人感到了各種溫暖;第三期的“選擇”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人生軌跡就會把你帶向光明的未來。
來參加節(jié)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國際醫(yī)生蔣勵,她遇見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他的父母改變了一生。愿更多的人看到這檔節(jié)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書!
2月18日,《朗讀者》開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導(dǎo)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jié)目。節(jié)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jié)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jié)目旨在實現(xiàn)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dǎo)作用。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動人的是那些朗讀者背后的真實情感故事,并感動于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能夠在黃金檔播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而且現(xiàn)在我們正是需要這種擁有文化內(nèi)涵,讓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讓人感到精神振奮的節(jié)目。
歐妮葛朗臺讀書心得。
淺談安多藏區(qū)二朗神信仰。
賞析朗費羅的《我逝去的青春》論文。
世界讀書日讀者座談會議方案范例。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八
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掙扎,昨天半夜我終于看完了小說《朗讀者》。
唉!同志們啊,讓我抱怨一下吧。德語和英語一樣,過去式,過去分詞和動詞原形不一樣,而德語中不規(guī)則的變化更多。過去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應(yīng)用,不是常常復(fù)習著,基本上過目就會忘記。而更變態(tài)的是,德語的虛擬語氣居然還分第一虛擬和第二虛擬。第一虛擬又有著與第二虛擬完全不一樣的詞形變化。加上作者的博學以及那個時代用詞的習慣問題,這本小說看得我很痛苦??床欢故切∈?,重要的是,這本小說時時刻刻在提醒我,我的德語程度究竟有多差。
可就這樣,我也看完了。最后一部分相對于前面寫得輕松一點,所以,昨晚一口氣看完了?,F(xiàn)在就來總結(jié)一下我看書的心得吧。和電影一樣,這個心得也是基于我的半懂不懂,純屬個人見解哈。
果然,書上男主角的身形和我們設(shè)想的差不多,開始的時候是和女主人公差不多的身高,沒有davidkrosse那么健美。男人對女人的愛開始就是情竇初開時的一見鐘情。書上寫,這個男孩子在看過她穿絲襪以后,作了一個禮拜的春夢。而且,他將他認識的,看過的所有女人,包括泳裝的,都拿出來和這個女人對比了一下,最后還是覺得這個女人漂亮,打動他的心弦。這其實算是一個感情發(fā)展的鋪墊,電影好像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在之后的耳鬢廝磨中,這個男孩子對這個女人的氣味,身體,神態(tài),動作有著細致的觀察,并且深深地熱愛著她的一切。所以他是那么死心塌地地愛著這個女人。女人為什么接受這個男孩子,書中沒有描述,但是他們在一起的時光是很美好的。而在這個階段里,在女主人公的鞭策下,小伙子居然沒有因為病休三個月兒留級,他家人都覺得是個奇跡。那一段時間,這兩個人愛情,學習,工作,生活四不誤。應(yīng)該是這兩個人一生當中最最美好的時光。書中寫道,在女人突然搬家前,也就是男孩子的生日那天,男孩子離開她那里后去游泳了,女人后來也到了河邊,遠遠的凝視了這個男孩子很久。從這一描述中,我想,女人在這時候也是很愛這個男孩子的吧。
書中其實有很多細節(jié)暗示了這個女人不識字,電影中沒有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看得我有一點迷糊。書中男孩子也是在庭審到了差不多最后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這個女人不識字。所以不可能做出法庭指控的事情。這個男孩子當然可以挺身而出,說出真相,但經(jīng)過他痛苦的思考和掙扎,他終究沒有站出來,為什么?作者說:是出于對這個女人的尊重。這個女人在法庭上一敗涂地,輸?shù)檬裁炊紱]有了,但她還是想保守住這個不識字的秘密,不想因此雖然獲得了短期的監(jiān)禁但一輩子要遭人嘲笑。所以他最終決定尊重她僅剩的尊嚴。
女人坐牢期間,這個男人多年如一日,從沒有間斷過給她寄自己錄制的磁帶。女人在四年后開始自己認字,開始給男人寫信。女人其實很盼望男人去探視,或是回信,但是男人沒有,只是寄磁帶,沒有片言只字。
到最后,女人要出獄了,收到通知,這個男人有一點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可能性,不知該如何面對。但他還是很盡心地幫女人打點了一切,租房子,找工作,去各種機構(gòu)登記。但是最后一次見面,卻是毀了這個女人。
出獄前一周,男人去探視了女人,是第一次,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女人頭發(fā)灰白,身形微胖,滿臉皺紋,可對男人來說,最可怕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女人身體氣味的改變。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回憶她年輕時清新的氣味以及種種的性感,美麗。而如今,她身上散發(fā)的就是一個老婦人的氣味。強烈的反差使得他雖然也很激動,高興,但是卻表現(xiàn)得拘謹而疏遠。他問這個女人對于判決和獄中生活的感受,女人淡淡地說,活著的人沒有權(quán)力裁定她的過往,只有那些死去的人才夠格判決她。
女人自盡了。男人開始心痛,自責。女獄警帶著這個男人一起回味了女人在監(jiān)獄中生活。女人是帶著一顆懺悔的心,自覺自愿的服刑的。女人恐怕是對男人最終深深的失望了,或者說是對愛情。她死了,沒有遺言給男人,卻讓男人完成她最后的遺愿:把她的7000馬克存款以及一個小茶葉罐子和里面的一點現(xiàn)金送給在那場教堂大火里唯一生還的一對母女中的女兒。
到最后,作者都沒有明確表示這個女人對于自己犯下的罪行的認識,但是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這個女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罪。她一輩子在獄中努力工作存下的積蓄不多,但她全都給了受過她迫害的人。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試圖彌補了自己的罪過。還是非常感人的。
最后想再說說的是這兩個人的感情。從開始到女人入獄之初,我想男人還是深深愛著她的。后來,他給她寄磁帶,陪伴她的監(jiān)獄生活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是愛她,而是垂憐了。對,就是這個詞,自上而下的,施舍性質(zhì)的。這也是女人為什么見過他一次之后就自盡的緣故吧。女人死了以后,男人以為已經(jīng)死去的愛又再次抬頭,泛濫成災(zāi)。到那時,他才知道,其實對這個女人的愛,一輩子也沒有停止過,這個女人一直生活在他的生活中。他的婚姻很短命;他不斷地用她和他身邊的其他女人進行比較;他不斷地回憶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他的愛其實和女人本身已經(jīng)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他愛的是他們共同經(jīng)歷過得那一個夏天以及夏天時候的那個女人。
anyhow,書讀完了,雖然沒有全看明白,但還是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明天回非洲就有得忙了,今天趕緊寫一篇讀后感,以此結(jié)束我這近兩個月的美好的生活吧!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九
姚晨有點從喜劇明星向女神發(fā)展的節(jié)奏啊,央視新的化妝師水平很不錯。她講了初到北京,作為北漂,被一個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淚目。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聽姚晨的朗讀想到的。
其實,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時間,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兩家人和一家人一樣挺著,忐忑的接受著種種改變。
這一期的主題很好,說人生不是別的,而是各種各樣的告別。不過值得欣慰的事,我們這次告別是帶著很大的喜悅的。這次告別后很快還會再相見,而且以后再見也是方便的。
也許,若干年后,一切都過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還是懷念在紡織城的日子,在三廠四廠中間的過道了,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們。
懷念那個臨時的港灣,懷念一起創(chuàng)造未來的日子。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無數(shù)的告別也構(gòu)成了人生百態(tài)。在清明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作家王蒙、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訴說著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shè)置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后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于在戰(zhàn)爭后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wèi)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zhàn)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shù)人對原集中營警衛(wèi)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wèi)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
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qū)別的一個關(guān)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茍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xiàn)出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電視節(jié)目《朗讀者》人氣十分火熱,我們一起看了第一期節(jié)目,它的主題詞是“遇見”。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經(jīng)意中的遇見,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道路。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筆,描繪了一場又一場遇見。
這一期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yè)。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這句話,激勵著聯(lián)想的老板柳傳志。他原來可以成為飛行員的,但因為他的一個舅舅是右派,因此,他當飛行員的夢想破滅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爸爸對他說了這句話,他豁然開朗,最終成為了聯(lián)想的總裁。
是啊,我們?yōu)槭裁丛谟鲆姶煺蹠r不樂觀面對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懷有一顆正直的心,努力奮斗,一定會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們時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并且堅持下去。長大以后才會成功。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要抱著一顆正直的心,看見負能量要及時制止,這樣下去,我們的心就永遠是正的,就一定會成就一番事業(yè)。
讀者心得體會。
淺談安多藏區(qū)二朗神信仰。
賞析朗費羅的《我逝去的青春》論文。
試論鄒韜奮“以讀者利益為中心”報刊思想。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二
今天,在中央電視臺一套觀看了朗讀者,心里感觸萬千,澎湃激昂!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告別:有大明星姚晨,感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光鮮亮麗的背后隱藏著艱辛:曾經(jīng)睡在北京七環(huán)外的一間小房子里,整夜整夜都要側(cè)身睡覺;和照顧孩子的月嫂短短三個月的相處,以至到分別是月嫂淚流滿面;老戲骨李立群淚灑舞臺,感恩母親,常年外出,以至于沒見到母親最后一面,卻頻頻道“不遺憾”,那是何其的豪邁;作家曹文軒:文學風氣當莊重,讀書應(yīng)尋文中脈;音樂劇譯人程何放棄海外深造,選擇追逐夢想;當代作家王蒙一生坎坷顛簸,妻子始終陪伴;我們莊重神圣的維和部隊,守護著世界和平......
兒女與父母告別;老師與學生告別;朋友與朋友告別;親密愛人告別......這是生離。與親人長輩告別......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人的一生,總會在經(jīng)歷“遇見”與“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jīng)的道路!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三
故事講述的是一名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少年與一名中年女子漢娜站看的一段往年戀。不久,漢娜不辭而別,米夏后來成為一名律師。再次見到漢娜是在法庭上。漢娜因在戰(zhàn)爭后期擔任警衛(wèi)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為戰(zhàn)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峰糟糕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是這個秘密是漢娜誓死捍衛(wèi)的。她寧愿入獄也不愿暴露。在漢娜服役的幾十年光陰里,米夏一直堅持給她朗讀。漢娜靠米夏錄音磁帶學會了閱讀識字。出獄后,米夏去接她。彼時兩人都已歲月斑駁。米夏已是個青年律師,而漢娜已白發(fā)蒼蒼。意識到米夏對她沒有當年的狂熱癡情,漢娜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而這時,米夏才明白,自己有多愛漢娜......
從愛情上來看,
軒所言,“作品一直以來一一個超出所有元素在牽引著我們,這就是感動。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四
這篇可以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讀后感,每個字都讀出來了。跟書評、影評、劇評不同,那些是用眼睛看的,現(xiàn)在是用嘴巴讀出來的。要說有相同的地方,那應(yīng)該是都用大腦在思考著。
以前喜歡看書,不喜歡讀書,當然有時也把看書通俗地說成是讀書,比如我們常會教導(dǎo)人說:好好讀書,多讀點書,之類的話,比較少說:好好看書,多看點書。但是這兩個層次不太一樣,讀書一定是在看書,除非記憶力好,不用看書就能背誦出來;而看書不一定要發(fā)出聲音,有時坐在書桌前可以一看就是大半天,沒有發(fā)出聲音,旁人不知道你在干啥。
以前的我不喜歡讀書,確認地講是不喜歡讀出聲音,因為覺得那樣做很矯情,也很煽情。原因可能是小時候被大人這樣說過,大人聽到小孩的讀書聲,心里很開心,但是不會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而是用另一種相反的情感來表達,聽到的是:又再裝讀書了。心里有愛卻不會表達,這是多數(shù)人的做法。就好像《紅樓夢》中賈政對賈寶玉一樣,在元春省親時,寶玉在大觀園中的一幢房子匾額上,題了四字:有鳳來儀。不管是賈政,還是賓客,都覺得這四個字用得極好,最終也用了這四個字。但是,賈政嘴里卻罵道:豈有此理!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以前的我是不自信的,是封閉的,是不太會與人交流和不愿意了解別人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不夠自信。自信這種東西,不是想有就有的,嘴上說說我要做個自信的人,天天說,月月說,年年說,當說得多時,現(xiàn)實又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樣子,你可能會覺得,以前的我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其實我根本就不夠自信,我很自卑。如果有這種想法的人,我覺得也是不錯的,至少可以認清現(xiàn)狀,而不是自我麻痹,甚至自我陶醉。
好在,對我來說,小時候的不良影響已經(jīng)不能夠左右我了,不夠自信的做法也已大大減弱。主要是因為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加上自己的判斷力,得出了正確的結(jié)果,用以良好地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要說哪種力量是最強大的,我心中的答案是思想的力量。
這樣說可能顯得有些唯心主義了,不過確實是如此。我們不能否認唯物主義的作用,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事情的正確運行都是靠唯物主義來支撐的,畢竟我在故我思嘛。但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既然生活中用唯物主義就夠了,為什么還要學習唯心主義呢?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了許多唯心主義的名詞,舉了許多唯心主義的例子,但以當時的學識和閱歷,是不能夠理解的,更多是硬記。就好像吃了半吃不熟的東西,感覺肚子飽飽的,卻會消化不良。
這個問題直到現(xiàn)在我才終于弄清楚了。生活需要唯物主義,也需要唯心主義,而人的本性,可能更多的是唯心。唯心的字面意思就是,唯我自己的心,跟著自己的心走。許多人也翻譯了這句話,比如有人說過: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意思是一樣的,不過是用當代語言說出來而已。當時覺得說這句話的人非常了不解,竟然還有哲學韻味,原來他不過是重新前人說過的話,翻譯了而已。
如果你在演講,你更愿意說:你、我、他,大家一起干吧!還是聲情并茂地說:同志們,我們要團結(jié)一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我們就會有無窮的力量。我相信,在我們的力量面前,一切困難都是微不足道的。
前一句話,簡單,人們記得住,但印象不深刻,過后就忘了,這是唯物的一個特點。后一句話,冗長,人們記不住,但印象深刻,久久在人們腦海中回蕩,這是唯心的一個特點。還記得《大話西游》中周星馳對朱茵說的話:曾經(jīng)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此,如果上天在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對那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情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就是唯心的力量,全文沒有一個唯物的詞語,連時間“一萬年”也可以是唯心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已經(jīng)證明過了。但是,我卻可以一口氣地將其默寫下來,背誦下來。我相信你也可以,因為這已深入人心!
《朗讀者》讓我認識了許多名篇大作和許多人,也在眾多散文、詩歌、小說,等等中學會了欣賞,在欣賞中更好地認識了自己。這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一個人的心靈,也會在照著鏡子時,想明白一些許久沒有答案的問題。
此時,我想到了一句話:讀經(jīng)典可以改變?nèi)松?。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在哪里,也不知道第一個說這句話的是誰。但我覺得這句話包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在里面。首先是讀,要大聲地讀出來,而不是看,淺顯地過一遍沒有大聲讀出來讓人印象深刻,心血澎湃。對象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讀多了,你就變成了經(jīng)典。結(jié)果是改變?nèi)松?,本來是過一天算一天,現(xiàn)在是每天都過得明明白白,沒有虛度光陰,做著有意義且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過得很充實,成就感很高,人生也就此改變。
我不知道這樣讀書可以給我?guī)硎裁矗鋵嵨乙膊幌胫馈W鍪虑?,注重?jīng)過,把每個過程都做好,把每個細節(jié)都考慮到,用心去做,結(jié)果往往不會差到哪里去,因為這是規(guī)律。需不需要羅列個一二三出來,說讀書之前怎么樣,讀書之后如何,從功利角度、利己角度,然后升到人生角度來大談特談,大書特書呢?我想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不太愿意這樣做。真正的自信是淡然從容的,源自于真實的內(nèi)心。
這讓我找到了一種讀書的方法,那就是發(fā)出聲音。演講和口才不就是用嘴巴說出來嘛。大腦有東西,不會說,等于是無。大腦里沒東西,會說,但說不出東西來??磿嗔?,就像涓涓細流匯入大海,大腦中的儲備就多了,如果不說出來,一直放在里面,總有一天會滿的,到時可就是想到什么說什么,成了胡言亂語了?,F(xiàn)在說出來,不管有沒有人聽,這都無所謂,至少是自己在聽。然后在說的過程中把大腦清空,騰出空來接受新的東西。如此,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樣做可以讓大腦記住,印象深刻,把知識升華為智慧,把智慧融入到思想,用思想來指導(dǎo)人生,這樣會有意義得多,循環(huán)往復(fù),就像修煉武功秘籍的內(nèi)功心法一樣,內(nèi)力會越來越強,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好,直到有一天,隨心所欲,不逾矩。那時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了。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五
從漢娜的個人需求的角度來說,她最關(guān)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獲得自由,也不是別人會不會往她身上潑臟水,而是決不能暴露自己不識字的窘迫,以此來獲得與他人的平等,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愿意在眾人面前頂著一個紅字去茍且偷生。因此她犧牲了自己的自由與清白,去換生活在獄中的平靜。那么面對這樣一個執(zhí)拗而鮮活的個體的頑強抗爭,法律只顯露了它的蒼白乏力與屈服。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就是對于歷史我們需要怎樣解讀?
通過讀書,讓我學習了歷史,但我認識到的遠不是歷史的真實。就算是對于漢娜這樣一個人在奧斯維辛監(jiān)獄的舉動,人們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況對于那一代人和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從書本中得到了知識,從現(xiàn)實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為也得到了某種生殺予奪的權(quán)利,可殊不知也許自己還被完全蒙在鼓里。漢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曾經(jīng)問過法官們一句話:“如果在當時,你會怎么辦?”在場的人幾乎沒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對歷史的假設(shè),而歷史從來是不可以假設(shè)的。
所以我認為小說家憑借這個故事挑戰(zhàn)了我們對道德的定義,對于知識獲得的定義,對于歷史的定義,和對于審判的定義――我們?yōu)槭裁匆徟幸粋€人?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全?還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無罪?是抱著什么目的讓我們有如此囂張的氣味,使我們在向真相靠近的時候,讓他離的越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六
“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被廢黜的是人的靈魂。”失去了靈魂,人便不稱之為人,故而,周國平說:“人的高貴的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倍@精神生活永遠離不開的,是人的尊嚴。
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在當今顯得凌亂不堪的價值取向的世界里,發(fā)出了一個清澈的聲音,引人深思,讓人醍醐灌頂。
漢娜,一個所謂的罪不可赦的納粹犯人,在歷史的法庭上受到了懲罰,但她卻唱出了一曲最響亮的人性之歌,歌聲如此高傲,遺世而獨立,足以讓市儈聽得毛骨悚然;在人性的法庭上,漢娜是唯一的王者,是為維護尊嚴而戰(zhàn)的勇士,她的生命底色是純粹的,純粹得有如一片圣地,讓人不忍觸及。
對于朗讀者,無論他是誰,他的聆聽者,聆聽的不僅僅是故事,更多的是對高尚靈魂的向往,是對生命主體的自我確證。正如那個古老的故事《奧德賽》一樣,奧德修斯回來,不是為了留下,而是為了重新出發(fā)。漢娜,站在新的人生起跑線上,在她的有軌電車里,開始了自己安靜的生活。然而,命運,它總是披著神秘的面紗,在人世間徜徉,曾讓俄狄浦斯歷盡千辛后弒父娶母,曾讓周樸園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家破人亡,在它面前,無論有無神諭,古往今來,對于命運的擺布,人,總是顯得那么被動和無力。
漢娜,沒有任何權(quán)勢,蝸居在當時社會的底層,卻自始至終高貴地保持著自己的尊嚴,不讓它受到任何的侵犯和玷污,為此她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命運仿佛讀不懂那竭力的掙扎,讀不懂那深奧晦澀的意義,偏偏要和漢娜開一個玩笑,正如書中所言:“《奧德賽》其實是一部關(guān)于運動的歷史,有目的,同時又無目標;是成功,同時又是徒勞。”漢娜,在保衛(wèi)尊嚴的戰(zhàn)斗中,確實勝利了,但,這勝利的代價太高,讓常人承受不起,青春、自由、愛情……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那么誘人,都足以讓古希臘神話世界里的眾神對之俯首稱臣。但在漢娜的精神王國里,唯有尊嚴,才能讓人高貴地活著,讓人之為人。
漢娜的生命,在黎明曙光到來的那一瞬戛然而止,“第二天一大早,漢娜死了。在天色微明時分她上吊死了?!毙≌f對于她的死只有這兩句交代,但任何一個細心的讀者,在這安靜的敘述中,都會感受到一股難以名具的震撼,直抵心中的那眼清泉,霎時間,波瀾頓起。十八年,牢獄生活的暗無天日,已經(jīng)將她曾經(jīng)的那些棱角消磨殆盡,青春不再,年邁的漢娜面對曾經(jīng)單純而珍貴的愛,面對她企盼了多少個日夜的“小家伙”,面對即將到來的自由,是欣喜,是感動,還是惘然?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她如履薄冰,甚至不知所措,她最后的一線希望,斷了。
盡管她努力地學習寫字、學習讀書,為彌補那個凄美的謊言繡出一件最亮麗的外衣,上面的一針一線都顯得那么吃力,但卻虔誠。時間,奪走了漢娜太多太多的憧憬,剩下的,只有讓她承受不起的生命之輕。但時間唯一改變不了的,是她的生命姿態(tài),依然是那么高貴,那么不容侵犯。就為尊嚴,她選擇了結(jié)束。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七
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書就是德國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讀者》。封面設(shè)計得非常有情調(diào)和品位——是那種在灰色的藝術(shù)紙上印銀和燙銀的書名;書衣更有裝飾性——如一條黑色的腰帶,而且還別出心裁地設(shè)計成女子形體狀。封底是眾多名家對這本書的熱薦:有的說這部小說是叫人欲哭無淚的;有的說這本書能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說這本書通過綿密的、傷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滲透、裂變……這些精選的書評就能吊足我的閱讀胃口。而我這所以選這本書、作為新年讀書的第一篇,還因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軒在很多場合對很多人都力薦這本書,他還寫了中文序言,他說“我喜歡《朗讀者》的那份莊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氣、痞里痞氣、一點正經(jīng)沒有的中國當下小說之后,我對這部小說的莊重敘述,格外喜歡。”
我慢慢讀出了施林克為我們敘述的這個感人至深,幽婉雋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軒所言“作品一直以一個超出所有元素在牽引著我們,這就是感動!”我感動著15歲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36歲中年女性之間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戀情,還有一份感動就是米夏一直在為漢娜朗讀,從15歲一直到她做牢也沒有間斷過,那些《戰(zhàn)爭與和平》《陰謀與愛情》等世界名著里的華彩樂章經(jīng)過米夏聲情并茂的朗誦而使大墻內(nèi)外的他們心與心的交流雖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似乎這種狀態(tài)可以就一直讓它持續(xù)下去,綿綿無盡。我聽著書后贈送的光碟——童自榮朗讀光盤,上海灘上著名的藝術(shù)家那富有磁性的聲音聲情并茂,不絕入耳。令人陶醉!
可當我想寫讀后感時,我又覺得不知道從哪里下筆。我和小熊約定下午就寫讀后感給她看??傻诙飚斝⌒軉栁覟楹螞]有看見我的讀后感,我告訴她我還是沒有找到感覺,還是覺得沒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老少戀人的朗讀故事告訴我什么?我還是覺得不甚明白。
合上書,掩卷長思,我終于明白,是那個社會環(huán)境,納粹統(tǒng)治下的那代人都失去了人性,沒有了尊嚴,人們在懵懵懂懂中卷入戰(zhàn)爭的洪流,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納粹分子,而且有些人又稀里糊涂地成了戰(zhàn)后新一代審判的對象,漢娜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她和米夏的母子戀情也是那個時代畸形的產(chǎn)物,愛將戰(zhàn)后的米夏們卷入上一代漢娜們的`罪責之中。原來施林克想告訴通過米夏和漢娜,告訴我們“第三帝國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參與了建設(shè)和維護它的人身上打上了烙印,如何給世界和戰(zhàn)后一代留下印記,它又造成了什么樣的罪責感。”我終于明白了施林克這段話的意思,終于豁然開朗!真佩服這位德國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反思歷史使命感。
讀了三遍,我終于讀出了畫外音??磥碜唏R觀花,囫圇吞棗是讀不懂這本書的。
寫完這讀后感,我突然想起那個經(jīng)典的故事: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條風景迷人的道路。但這里還有一處山中急彎,汽車到此急切中墜崖的實在不少。當局豎了多處廣告牌,但沒用,照樣有那么多人投胎似地急著下山……終于有一天,誰想起在附近畫了一個大廣告牌,上書:慢慢走,欣賞?。∵@靜靜的立著的牌子,讓很多匆忙趕路的人突然放慢車速,發(fā)現(xiàn)了路邊風景如畫,如仙境一般美妙。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八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shè)置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后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于在戰(zhàn)爭后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wèi)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zhàn)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shù)人對原集中營警衛(wèi)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wèi)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
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qū)別的一個關(guān)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茍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xiàn)出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12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