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參考資料,對于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思路具有指導作用。編寫教案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希望這些教案范文能夠給你帶來啟示和靈感,幫助你設計出更好的教學計劃。
歷史課程教案篇一
上課時檢查學生作業(yè):期中考試歷史復習提綱。各個班發(fā)展不平衡,14班整體完成的最差,幾乎所有男生都沒有寫,甚至有的同學連發(fā)的提綱都不見了,女生一小部分完成很好,還有一部分寫了三分之二。怎么辦?發(fā)火,宣泄心中的憤怒,可是于他們有用嗎?這些男生大概已經習慣了教師的訓斥、懲罰,我的發(fā)火對他們,尤其是對男生群體幾乎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不能促使他們反省,并端正態(tài)度,發(fā)火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傷了教師身心,所以我調整情緒,笑著評價:“班上出現(xiàn)了多個白卷英雄,還有的同學和我捉迷藏,14班的男同學真是可愛啊。”然后對做的好的女同學給予表揚,接著,便上課,給他們對提綱,引導他們在書中把重難點劃出來,學生這時都非常認真,忙碌地寫,劃。教室里出現(xiàn)難得的熱火朝天的學習場景。哎,這些學生,什么時候才能把學習轉化為自主的行為呢?下了課后,我知道,課后要做的教育工作還很多呀。
學生向我匯報,各科作業(yè)太多,根本來不及,教師都在黑板上寫明:晚自習下課交作業(yè)。教師的心情很好理解,馬上要期中考試,況且實行統(tǒng)考,考完后給教師排隊,哪個教師甘心落后呢?都想趁最后幾天時間讓學生多復習自己教的學科,用什么辦法搶占學生的課余時間呢?布置作業(yè)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了,雖然教師也承認考前布置大量的作業(yè)未必是有效的復習措施,但他們已顧及不到教學的有效性了。
歷史課程教案篇二
這次第二期遠程培訓研修時間雖短,但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許多歷史教與學新觀念,使我受益匪淺。通過專題研修,我更進一步掌握了實現(xiàn)高效歷史課堂的目標,提高了歷史教學的理論水平,使我對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信心,而且在與各校老師的研究、討論中,我提高了對教學方法的掌握水平,業(yè)務能力有了進步。下面就本次研修總結一下自己的體會與心得。
過去,我們經常提倡課堂的有效性,如今我們更注重課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實現(xiàn)初中歷史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目標,注重理順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本次培訓針對性強,這次培訓能夠把大量的教學理論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并引用了豐富的課堂實踐的案例,使我們對課改的新理念和理論有了一個初步的較為全面的理解。如《高效課堂之探討歷史材料題的有效解法》有很有啟發(fā)性和實用性。也有許多教師針對歷史中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有效教學對策,這些對于指導我們有針對性地搞好中考復習有著現(xiàn)實意義和啟發(fā)。
面對不斷發(fā)展的信息社會,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培訓學習,這次培訓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通過教學思想交流,我們開闊了視野,汲取了不少新觀念,新方法,業(yè)務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注重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多進行反思總結,形成教學思想,做一個科研型教師。
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yè)務水平快速提高,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
歷史課程教案篇三
實踐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們的問題,有時甚至是一些與教學任務本身沒有太大關系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的主旨就是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機會,因此凡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們興趣的問題都蘊涵著激發(fā)研究行為的契機。
據(jù)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么上?優(yōu)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解過程?!备兄獨v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xiàn)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xiàn)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fā)展能力,受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xiàn)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jié)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jié)。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么大,怎么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于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后,胡適收到印章,發(fā)現(xiàn)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圣,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tài),查閱歷史資料,敢于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jù)。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xiàn)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tài)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于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fā)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出來??v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xiàn)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xiàn)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反映了工業(yè)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中國近現(xiàn)史也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鰧W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說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為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__年美國“9·11”事件后,有的同學認為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tài)。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歷史課程教案篇四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xiàn)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tǒng)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wǎng),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采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fā)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xiàn)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xiàn)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xiàn)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yè)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yè)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yè)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fā)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課程教案篇五
摘 要:中學歷史課中的結束語和導入語同樣重要。歷史教師應根據(jù)新的教學理念,結合實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精心設計歷史課結束語就能使歷史課有虎頭豹尾的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教學;結束語
一堂好課,不僅要有良好的開端,還要有耐人尋味的結尾?!把杂斜M而意無窮”的結束語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結束語可以增加學生的記憶效果,可以激發(fā)學生追求新知識的欲望。教師的總結,絕不是課堂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總結出某種帶規(guī)律性的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上升到理論高度,不僅培養(yǎng)學生會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概括歷史的能力,還能起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本人結合十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了歷史課的結束技巧,供大家參考。
新課結束之后,把全課內容作一概括的總結,這個總結最好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又鍛煉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這是教師常用的總結方法。
在課堂的最后,安排學生實踐活動,對需要強化和易混淆的知識,精心設計成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填空、選擇、判斷等練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強化和應用。
在課堂結束時,教師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的問題,不做解答,留給學生課余時間去思考、印證,以造成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起到“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歷史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結束時,我做了這樣的處理:面對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中國人民做了不懈努力的探索,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中國的資產階級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最后的結果都失敗了,那么中國的出路在哪里呢?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又會展開怎樣的探索呢?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紛紛預習下一節(jié)課“新文化運動”。
這是一種開放的結束方式,教師可采用想象擴展、系統(tǒng)延伸及實際生活遷移等方式來實施。一堂好課,不只是學生學習的結束,而是把結束作為一種新的開始,即把課堂作為引導學生課外練習的橋梁,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能力在課外得到延伸、擴張、充實,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知識運用能力。例如,在講完英國工業(yè)革命一課,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中國,那么中國現(xiàn)在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在課后討論十分激烈,這節(jié)課雖然結束了,但對課的討論并沒有停止。
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渲染氣氛,感染學生激發(fā)想象。例如,在講完“長征”一課時,在課尾播放《十送紅軍》歌曲,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探索:井岡山的百姓為什么十送紅軍?長征中,紅軍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這樣,一堂課就在美好的情境中結束了。
總之,一個精彩的結課,是錦上添花,催人振奮,使得課堂教學始終是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反之,虎頭蛇尾的結果,很難激發(fā)學生再學習的興趣,甚至會使已經達到的教學效果付之東流。所以,我們要處理好課堂教學的結尾,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課程教案篇六
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1、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世界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略)。
1.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法環(huán)境。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理解分析回答問題,倡導學生參與教學,積極探索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第14---15周,4課時復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第16---17周,4課時復習世界歷史。
第18周,2課時。
考前強化訓練。
歷史課程教案篇七
這次第二期遠程培訓研修時間雖短,但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許多歷史教與學新觀念,使我受益匪淺。通過專題研修,我更進一步掌握了實現(xiàn)高效歷史課堂的目標,提高了歷史教學的理論水平,使我對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信心,而且在與各校老師的研究、討論中,我提高了對教學方法的掌握水平,業(yè)務能力有了進步。下面就本次研修總結一下自己的體會與心得。
一、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實現(xiàn)歷史高效課堂目標。
過去,我們經常提倡課堂的有效性,如今我們更注重課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實現(xiàn)初中歷史優(yōu)質高效課堂的目標,注重理順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二、針對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本次培訓針對性強,這次培訓能夠把大量的教學理論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并引用了豐富的課堂實踐的案例,使我們對課改的新理念和理論有了一個初步的較為全面的理解。如《高效課堂之探討歷史材料題的有效解法》有很有啟發(fā)性和實用性。也有許多教師針對歷史中考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有效教學對策,這些對于指導我們有針對性地搞好中考復習有著現(xiàn)實意義和啟發(fā)。
三、要加強交流合作,做好教研結合面對不斷發(fā)展的信息社會,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培訓學習,這次培訓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通過教學思想交流,我們開闊了視野,汲取了不少新觀念,新方法,業(yè)務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注重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多進行反思總結,形成教學思想,做一個科研型教師。
十天的學習將要結束,我將把在這里學到的新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教育理念,運用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同時努力學習同行們的學習態(tài)度、工作方法等,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yè)務水平快速提高,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
歷史課程教案篇八
關注學生,關愛學生,加強歷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新建設新型的歷史課程教學觀,切不可對學生不管不顧。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用微笑親近學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學生[1].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學生自然能夠提高聽課效率。
二_有效設問。
學生先預習課文,完成導學案,教師再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這是這幾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課怎么講?為提高課堂效率,有效設問是調動學生思維的一種積極手段。如講授2017年部編七年級歷史上第五課《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時,可以先讓全班學生預習課本,完成導學案,再朗讀導入框,接著設問:哪兩種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學生剛朗讀完會馬上回答“青銅器與甲骨文”,從而馬上告知本課知識概要即青銅器與甲骨文。再引出第一個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要求學生從課本第一段找出以下問題答案并畫線:___1___原始社會后期哪里出現(xiàn)了青銅器?請找出代表。___2___商朝以后青銅器的種類有哪些?其中禮器代表什么?請閱讀相關史事加以說明。這些設問學生能很明確在課本找出答案,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積極評價,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學生跟著問題學習課文,不會分心,動手、動腦。有效設問可以使課本知識清晰化、條理化,掌握課文脈絡,抓住重點、難點,調動學生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_課堂競答。
一個班級的學生有好中差之分,一堂課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個歷史教師要教授4~5個班,誰是好生、誰是差生、誰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聽課效率。那怎么辦?課堂競答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課堂競答方式可以檢驗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同時還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出合理調整,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2].具體的操作是:先申明競答規(guī)則,按座位分組,難題優(yōu)秀生若答出得2分,普通問題中上程度學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簡單問題得2分,誰都不許說出答案,否則本組扣分,小組可推薦答題者也可自告奮勇。四個小組下課前排名。學生馬上有了積極性,優(yōu)秀生會積極回答問題,他們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中等生能答的也會舉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們平時羞于表現(xiàn),不愛表現(xiàn),生怕出錯鬧笑話,其他的學生則會把很多簡單的問題讓給差生回答,以爭得更高的分數(shù)。為此,教師要多設置簡單的題目,好調動差生的積極性,差生每回答一個問題,教師要及時予肯定或鼓勵。這樣差生就不會睡覺搞小動作或低頭偷玩手機,課堂效率會顯著提高。
四_小組分工合作。
傳統(tǒng)的歷史課教學方法是講述法,即“滿堂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實踐證明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好辦法,各種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課例,不是一種方法都能適用于任何課堂。采用小組分工合作討論這一教學方法實踐證明也是一種提高課堂效率的好辦法。
五_應用新技術手段提高課堂趣味性。
歷史課本內容范圍廣泛,涉及很多歷史事件,對于學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難度,學習興趣下降。對此,教師善于利用新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如微課、慕課、在線課程、數(shù)字圖書館等,并把這些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歷史課程教案篇九
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配合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貫徹好教育教學方針,我依據(jù)學校的工作計劃制定了如下的教學計劃。
本學期我繼續(xù)擔任八年級歷史課,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也不扎實,大多數(shù)學生課堂上缺少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不注意知識點的整合,缺乏歸納分析能力,這些都是教學的不利條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改善。
《歷史》八年級下冊,內容主要包括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部分,歷史時空跨度大、歷史問題高度概括、具有歷史現(xiàn)實感與社會實踐性、滲透了較強的思想性與政治性。它承接《歷史》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發(fā)展線索,設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五個學習單元,概述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歷經的兩次歷史巨變,反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1、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學,力求向學生傳授中國現(xiàn)代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讓學生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了解現(xiàn)代中國基本國情,認識新中國的建國史、探索史、發(fā)展史、外交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開拓精神。
2、繼續(xù)傳授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與歷史現(xiàn)象,學會歸納整合歷史知識,學會從眾多歷史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揭示歷史規(guī)律,開啟聯(lián)想與想象,自主探究,從學會到會學。
3、通過中國現(xiàn)代愛國史實,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tǒng)教育,社會主義國情教育,領袖人物的開拓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具有創(chuàng)新與開拓才能,掌握為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的本領。
1、本學期繼續(xù)以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為己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與增強學生素質、思想、培養(yǎng)能力,按質按量完成教學教育任務,使學生掌握中國現(xiàn)代時期的的歷史。
2、重點學習前五個單元的內容,為中考打好基礎。
3、認真鉆研課標、教材、教參;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每一個導學案,上好每一堂課;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4、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歷史問題與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fā)與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積極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搞課題研究,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與教研能力。
7、優(yōu)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采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啟發(fā)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與學會學習與做人。
利用學校圖書室、網(wǎng)絡及其它媒體開發(fā)教學資源,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影片等播放給學生觀看,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對歷史資料的理解。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世界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論說世界現(xiàn)代時代的歷史,共21課,每課教學1課時。
二、布景剖析依據(jù):
本學期將按照黌舍工作精神,以周全貫徹方針,周全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率領下,以課改內容為樣板,以考試更始為打破口,增強常規(guī)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初三歷史教學更始,全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及班級現(xiàn)狀剖析:
初三年級情形是:欠好動、欠好講、斗勁古板。雖然絕年夜部門學生上課時能環(huán)繞著教員思緒轉,但仍有學生回覆問題跑調,放出去就收不回來。今歲首三情形是:尾巴年夜,尖子生少且不及格中低分率較高,出格是初三(5)班多量男生,因為進修立場不劃定禮貌,習慣又較差,熟悉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及格率方針較難,整體看來不愿念書及低智力者年夜有人在。所以今年歷史結業(yè)考要成功的擔子很重,是以在教學中必需加鼎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課堂實時鞏固,實時消化,力爭每一節(jié)課都能有現(xiàn)實成效。
四、本學期所作要求及力爭達到的方針:
1、深化對《歷史教學綱要》及現(xiàn)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周全性、系統(tǒng)性、切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年夜白,條理清楚,重點凸起,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本,成長學生智力,培育學生能力。
2、抓好后進生的個體教育工作,從劃定禮貌其進修立場,積極介入課堂的讀,思,練勾當,使其成就在原有基本上更進一步。
3、深切研究和體味結業(yè)考試中各類題型的特點,增強對學生的指導和操練。如進修成就優(yōu)良的學生重在抓他們的思維剖析能力,進修較堅苦者,重點讓其把握考綱所要達到基本常識和根基能力,做到結業(yè)考能順遂經由過程。
4、增強教育科研,理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搞好歷史學科研究。
5,以立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育為焦點,積極試探教學形式和路子的多樣化,充實操作人文景不美觀和歷史遺跡,豐碩歷史課堂內容。
6,注重教學體例,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子多媒體,收集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7,當真,積極加入市教育局組織的各類教學進修勾當,以充實自己的營業(yè)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五、具體做法:
1、夯實基本,培育學生能力。
初三這學期的歷史內容是世界現(xiàn)代史,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歸納綜合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征,找到人類歷史成長的紀律,是本學期教學最焦點的內容。這就必需夯實基本,指導學生自己來試探歷史成長紀律,從而培育學生的能力。
2、以問題教學為抓手,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智能的.焦點是思維,思維的起點是問題,若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是本學期課堂教學中沿著主要研究的標的目的。每一堂課提出的問題必需從教學方針的分類起頭,由淺入深,思維有易到難,從思維的廣度、深度到矯捷度螺旋上升。
3、以多媒體教學為打破口,提高學生進修歷史的樂趣。
本學期按照黌舍的打算,信息手藝的使用是一個主要內容,響應黌舍的要求,我在這半學期中,力爭以直不美觀的、形象的多媒體教學體例來改良以往的教學,力爭使自己的學科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課堂教學朝著樂、活、趣的標的目的全力。
4、以課改的理念作指導,對新教材進行試探。
新教材教材插圖多,直不美觀性強,能力要求高,所以籌備好好研究這本教材,上出自己的教學特色。
5、對課型進行研究,當真進修多元智能理論,并用于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六、教學進度:
三月教學《世界歷史》下冊,
四月復習《中國歷史》上、下冊,
蒲月復習《世界歷史》上、下冊,
六月綜合復習,迎接會考。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一
歷史課程圍繞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
(一)核心素養(yǎng)內涵。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1.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必須以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
2.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
3.一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
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jù)。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和解讀,并在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加以運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
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
所有歷史敘述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只有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描述歷史,揭示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才能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初步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5.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
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放眼世界,以服務于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形成對家鄉(xiāng)、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
上述五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習的理論指引,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科本質的體現(xiàn),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基礎條件;習的必備技能,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集中體現(xiàn);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是其他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情感基礎和理想目標。
(二)目標要求。
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xiàn)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1.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
能夠認識勞動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礎;知道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知道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性,知道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知道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初步了解人類社會形態(tài)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學習,結合史實進行闡述和說明。
2.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
了解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初步掌握計算歷史時間和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并能夠在歷史敘述中運用這些方法;能夠將事件、人物、現(xiàn)象等置于歷史發(fā)展的特定或總體進程及具體的地理空間中加以考察,并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其地位和作用。
3.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
了解史料的主要類型,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提高對史料的識讀能力;育旨夠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學會根據(jù)可信史料對歷史進行論述;初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4.初步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能夠初步區(qū)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能夠客觀敘述和分析歷史,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嘗試發(fā)現(xiàn)和提出新的問題,加以論證,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
5.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
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國情,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氣概,傳承民族氣節(ji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認識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相互關聯(lián);了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體現(xiàn)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視野和胸懷,初步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逐步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為家鄉(xiāng)、國家和世界發(fā)展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和責任擔當。
因為正文內容過多,請大家通過網(wǎng)盤下載課程原件。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二
我認為,高質量的“一次備課”是“二次備課”、“集體備課”編寫“導學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有效的“一次備課”,后面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無效的。
(二)作業(yè)中的問題。
1.批改目的不明。2.重學輕練。3.要求寬松。4.追求結果,放棄過程。
(三)批改中的問題。
1.缺少思考。2.機械呆板。3.目標偏移。
(四)展示中的問題。
1.展示的內容缺少選擇性?!皩W案”中的內容一般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數(shù)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數(shù)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個別不理解的。展示應該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數(shù)同學都有教訓值得吸取,有規(guī)律方法值得總結的題目拿出來展示,才能達到效益的化。
2.展示代表的選擇沒有針對性。參加展示的學生理應是代表了某題的某種錯誤類型的一個或幾個學生,這種展示才對具有同類錯誤的學生具有教學作用。但是由于同樣的原因,教師“兩眼漆黑”,只好課上各小組組長指定代表進行課堂展示。組長盲目指定的結果,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該生展示的內容100%的正確,做錯的學生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做錯該題,讓參與展示的多數(shù)學生浪費時間。
3.展示的重點內容不突出。展示時應該采用“要題入手展示法”,將最重要的題最先展示處理,以確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師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順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時間,有可能導致次要題化時太多,而重要題沒有足夠的展示時間。
4.展示的方式單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多媒體屏幕展示、學習小組內容交換習題展示、學習小組以討論方式口頭展示,師生之間以問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學生完成的,學生的水平決定了展示層次的膚淺,即使有了其它學生的幫助,恐怕也達不到揭示錯誤原因并總結解題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須依靠老師啟發(fā)、引導、解析。假如教師將自己定位為“學習者”,又沒有認真?zhèn)湔n,學生的解題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豈能得到保證.
(五)歸納中的問題。
一是缺乏“歸納”的意識。
二是使用“演繹法”。
第三是教師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總之,教無定法,任何理論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踐行。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三
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注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通過發(fā)掘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以中外歷史進程及其規(guī)律為基本線索,突出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
歷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外歷史釆用“點一線”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包c"是具體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通過以“點”連“線”、以“線”穿“點”,使課程內容依照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時序,循序漸進地展開敘述,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時候避免時序的混亂,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鐚W科主題學習板塊的設計,旨在加強學生對中外歷史進程及其發(fā)展特征的總體性把握和比較性認識,并體現(xiàn)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
3.精選和優(yōu)化課程內容,突出思想性、基礎性。
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精選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人類文明的燦爛成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增強課程內容的生動性。
歷史課程的教學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特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歷史課程育人方式的變革。提倡選擇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鼓勵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深度融合。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長奠定基礎。
5.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方法,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歷史課程評價以考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狀況為目標;綜合運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方式;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讓學生在自評、互評的過程中學會反思和自我改進;倡導將評價融入教學設計,實現(xiàn)“教一學一評"一體,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四
近年來,歷史課程改革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歷史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并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驗,我對歷史課程改革有一些心得體會,下面就與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歷史課程改革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歷史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能夠全面、客觀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主動思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改革后的歷史課程中,學生將會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觀看歷史紀錄片、參觀博物館等,來豐富和拓寬他們的歷史知識和認知。這樣一來,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他們將能夠更加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其次,歷史課程改革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通過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和反思,從而形成自己的理性觀點和見解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歷史事實的陳述,缺乏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然而,在改革后的歷史課程中,學生將會通過參與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如課堂辯論、歷史研究項目等,來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這樣一來,學生將能夠積極思考歷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影響和意義,并從中獲得自己的啟示和領悟。
再次,歷史課程改革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力是指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中運用各種方法和工具,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歷史觀點和見解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歷史知識的灌輸,缺乏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和進行歷史創(chuàng)造的能力。然而,在改革后的歷史課程中,學生將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學習活動中,如歷史小組項目、歷史故事創(chuàng)作等,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這樣一來,學生將能夠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和素養(yǎng),開展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研究和實踐活動,從而為歷史課程的深化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后,歷史課程改革還要注重教師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教師是歷史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教學水平和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在改革后的歷史課程中,教師應通過參加各種培訓和研討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歷史。同時,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才智和潛能。
總之,歷史課程改革是教育界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改革,我們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教師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是歷史課程改革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會繼續(xù)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為歷史課程改革做出積極的貢獻。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五
一、精心備課。力求用最簡單明了的語言講清講透每課重難點。有針對性的選擇習題,以鞏固所學知識。
二、繼續(xù)引導學生用更有效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把散亂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框架。
三、以講故事、寫小論文的形式搜集每單元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以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開闊視野。
四、進行階段性的檢測,側重點在選擇題、問答題的訓練上,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材料、讀題目、善于思考的習慣。
五、舉行書寫優(yōu)秀的學生的習題展覽,使學生認識到書寫規(guī)范認真的重要性。
六、充分發(fā)揮小組的優(yōu)勢,相互監(jiān)督、相互學習。加強基礎知識的掌握。
七、對于本人來講,更應認真執(zhí)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不早退、不遲到,在學生面前做到以身立教,“有一種成功的名字叫作堅持”。新年新希望,愿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上會獲得更大的收獲。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六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雪風網(wǎng)絡xfhttp教育網(wǎng))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2][3][4][5]。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七
一、教學知識目標及能理培養(yǎng)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這段歷史事件。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運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七個單元,敘述從鴉片戰(zhàn)爭代到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歷史,共需22課,每課教學1課時,復習課需要2課時。
三、背景分析依據(jù):
本學期將根據(jù)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以課改內容為樣板,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guī)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在全面貫徹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幾點:一、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增強趣味性和生動性。三、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整體情況分析:學生從初一升入初二,表現(xiàn)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yè)、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于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合格率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愿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guī)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嚴格管理和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jié)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歷史課程教案篇十八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領域也不斷推進改革和創(chuàng)新,歷史課程改革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中學生的我,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深受到這一改革的影響。通過在學校的歷史課堂上學習,我深刻體會到這一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歷史課程改革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過去,歷史課程注重的是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述,缺乏對歷史背景、原因和影響等方面的深入理解。而現(xiàn)在,歷史課程改革則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引導我們自主提出問題、思考歷史事件的多種可能性,并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的材料,以此進行推理和論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并培養(yǎng)了我們的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其次,歷史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往往是老師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聽講和接受知識。而在歷史課程改革中,老師更多地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參與到歷史事件的研究和探索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組成小組,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并通過整理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來交流和互相學習。這種學生主導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強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興趣和理解,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歷史課程改革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價值觀。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往往只強調歷史事件的簡單描述和記憶,忽視了對歷史事件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而在歷史課程改革中,老師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價值觀。通過深入學習歷史事件,我們更能夠理解歷史事件對當時和現(xiàn)在的影響,進而理解歷史的重要性和價值。同時,通過學習歷史,我們也能夠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增強對社會和人類發(fā)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歷史課程改革注重融入現(xiàn)實生活和跨學科學習。過去,歷史課程往往被孤立于其他學科之外,學生缺乏對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認識。而現(xiàn)在,歷史課程改革則意在將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深入理解歷史對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和啟示,并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同時,歷史課程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的對接,既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最后,歷史課程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和互動越來越密切,我們需要具備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能力。在歷史課堂上,老師會介紹各個文明古國的發(fā)展和代表性歷史事件,喚起我們對不同文化之間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時,歷史課程還引導我們了解國際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我們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往能力,為未來的全球競爭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課程改革對中學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的促進、歷史素養(yǎng)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融入現(xiàn)實生活和跨學科學習、跨文化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自己,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支持歷史課程改革,并在實際行動中不斷探索和提高自己。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1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