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萬能(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0 11:08:40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萬能(3篇)
時間:2023-01-10 11:08:40     小編:zdfb

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報告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報告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萬能篇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要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培養(yǎng)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要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全面發(fā)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而較強的自信心又是一個人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挑戰(zhàn)困難,超越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基礎,所以在人格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我們發(fā)現在現實生活中有50%左右的學生缺乏學習自信心,在學習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由于缺乏學習自信心,他們不能大膽地表達自己意見,不能主動地去思考,不敢大膽地去嘗試,不敢確定較高的學習目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鑒于上述原因,我確定了《小學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心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在人格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使他們能較快地以自信的心態(tài)融入學習生活等各項活動中。

探索并揭示一個具有較強自信心的學生,其心理品質的具體內容及表現。

總結提煉,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途徑和方法,構建本校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的操作模式。

客觀揭示當前小學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質自主建構的策略,以促進前兩個目標的實現,并為自信心品質培養(yǎng)提供借鑒。

著眼全體學生,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在實踐中使學生自信起來,自主起來,自能起來,心理素質不斷提高,成為適應社會的強者。

目前小學生公民人格自信現狀調查。

目前小學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萬能篇二

論《三國演義》的“三復情節(jié)”

專業(yè):漢語言文學 學號:05102035 姓名:廖熔 指導老師:秦軍榮

一、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根據中國古代小說一些敘事作品寫人物做一件事要經歷三次才算完成的情節(jié)設計,杜貴晨先生提出了“三復情節(jié)”理論。

“三復情節(jié)”從不自覺運用到有意為之,已發(fā)展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結構模式。它的運用使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藝術上升到了理性層面,很客觀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觀、價值觀、哲學觀、神學觀及審美觀。雖然人們已關注與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復情節(jié)”,但是,對《三國演義》中“三復情節(jié)”研究不夠深入,不夠系統(tǒng)。《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在構織情節(jié)時大量使用了“三復”模式,且技巧嫻熟,靈活多變,因此,對《三國演義》“三復情節(jié)”的細膩而系統(tǒng)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較為深入地領略中國小說的藝術魅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國演義》中“三復情節(jié)”的運用已臻成熟。由于其運用構成了獨特的結構美學效果,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并在一些專著中有所提及。

就國內研究狀況來說,杜貴晨在《傳統(tǒng)文化與古典小說》中提出了“三復情節(jié)”理論,重點剖析了中國古代數字“三”的觀念,闡述了古代小說“三復情節(jié)”的流變及其美學意義,探討了《水滸傳》“三而一成”的敘事藝術、《儒林外史》的“三復 情節(jié)”及其意義。并歸納出了67部通俗小說中含有的97次“三復情節(jié)”,其中便列出了《三國演義》中的一部分“三復情節(jié)”,還有一些遺漏。鄭鐵生的《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提到了“以三為法”的敘事結構,另外,楊義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對“三復情節(jié)”也有關注。

就國外研究狀況而言,美國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國敘事學》中提到《三國演義》有一個突出的次結構特點是經常運用定數序列事件,其數字序列的基礎經常是“三”,實際上他的這種說法類似“三復情節(jié)”,只是沒有細究罷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也提到不少三國戲和說書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發(fā)生為基本圖式——如“三讓徐州”、“三勘吉平”、“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顯然都仰仗于研究民間傳說和通俗文化的學者們觀察所得的常見“三重效果”。

總的講來,中西皆有涉獵,但淺嘗輒止,缺乏系統(tǒng)性。

三、畢業(yè)論文的主要內容

引言:

“三復情節(jié)”是中國古代小說一種耐人尋味的`模式,一個突出的美學現象?!度龂萘x》中“三復情節(jié)”的創(chuàng)造多是有意為之,較之以前的小說,《三國演義》“三復情節(jié)”的運用也更為嫻熟。

“三復情節(jié)”的關鍵在于一個“三”字,這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的數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國古代認為“三”是自熱之始祖,萬殊之大宗。司馬遷在《史記。律書》說:“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孔穎達疏引王肅云:“禮以三成?!笨偟恼f來,“三復情節(jié)”的淵源脫離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學意義與文化意義。中國人“禮以三為成”的觀念或者說是文化傳統(tǒng)是“三復情節(jié)”誕生與發(fā)展的基礎。

文章主體:

(一)何為“三復情節(jié)”

“三復”取自《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即南容反復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薄叭北唤忉尀椤岸啻?,經?!?,也可解釋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復”取“三次重復”之義。情節(jié)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語義系列?!叭龔颓楣?jié)” 指“敘事作品寫人物做一件事經三次重復才能完成的情節(jié)設計。其特點為:同一施動人向同一對象作三次重復的動作,取得預期效果;每一重復都是情節(jié)的層進,從而整個過程表現為起——中——結的形態(tài)?!?/p>

(二)《三國演義》中的“三復情節(jié)”分類研究

從總體上看,《三國演義》中的“三復情節(jié)”主要表現在“明寫”與“暗藏”兩個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于明處”與“隱于暗中”。

(1)“明寫”型“三復情節(jié)”

“三復情節(jié)”主要是直接出現于回目,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來?!度龂萘x》中明寫“三復情節(jié)”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連寫”式

連寫是序列事件結構組織形式的一種,它主要表現為寫一個事件從頭至尾,一連寫去而不間斷,其特點是情節(jié)緊湊,一氣呵成,扣人心弦。

最妙的莫過于寫“劉玄德三顧茅廬”了。司馬徽薦名士諸葛亮,劉備便同關羽、張飛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氣呵成,時間跨越度為“天寒——隆冬——新春”,幾個月內三訪賢才,一連寫去,情節(jié)顯得十分緊湊。

②“斷續(xù)”式

斷續(xù)即斷寫,也是序列事件結構組織形式的一種,它主要是把一個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開來,在這個事件中還插有其他的情節(jié)。其特點是情節(jié)張馳有度,有調節(jié)敘事節(jié)奏的功用。

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氣周公瑾”,從回目安排來看,一氣在第五十一回,二氣在第五十五回,三氣在第五十六回,有長度,有跨度;從情節(jié)設置來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書來寫一個事件,并在這三回中間插入其他的幾回來敘事,起到了調節(jié)敘事節(jié)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節(jié)看起來張弛有度。

(2)“暗寫”型“三復情節(jié)”

“三復情節(jié)”主要隱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現在回目處,一般不太明顯,仔細讀來便可發(fā)覺。

《三國演義》暗寫“三復情節(jié)”的手法是多樣的,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以淡化數字痕跡來敘寫“三復情節(jié)”

作者不用一、二、三標明所重復的次數,而是用其他的言語來代替。如劉備三次向水鏡先生問求賢才,水鏡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戲弄曹操;周泰三番沖殺兩救孫權;黃忠三射關云長,等等,都沒有用顯的數字來計數。

②以時間的先后順序來表現“三復情節(jié)”

主要是用時間的先后順序,或者說是時間序列,來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

黃忠首日戰(zhàn)關羽,不分勝負;次日再戰(zhàn),黃忠被馬掀于地,云長釋之;次日天曉,黃忠先是虛射兩次,第三次射中云長盔纓,算是報恩。韓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個日期來責問之。

③以數字“三”總括一件事完成的狀態(tài)的“三復情節(jié)”

這是一種特殊的“三復情節(jié)”。它只用數字“三”來總括一件事完成的狀態(tài)。如“操先令許褚、曹仁、典韋領三百騎,于傕陣中沖突三遭,方才布陣?!边@是一種省略了過程描寫的“三復情節(jié)”,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沖突的,是一個懸念,我們可以大膽想象,而無礙大局。如果換一種說法,“三突傕陣”,鋪寫開來,也未嘗不可。

同樣在《三國演義》中,如“水軍寨中發(fā)擂三通”、“五斗道教轄境內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書三辭,詔三報不許”等等,皆屬此類。

(三)《三國演義》“三復情節(jié)”的成因

(1)表層原因:源自三國史書、平話小說及“三國戲”

①史書:《蜀書。諸葛亮傳》載有“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是“三顧茅廬”的源頭。戲曲? 《三顧孔明》則是“三顧茅廬”的另一種說法,也是“三復情節(jié)”的一個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傳》載有左慈戲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體描寫了三次戲弄。

③平話:《三國志平話》寫“三復”的地方更多,有“張飛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國戲”:元雜劇對《三國演義》審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響?,F今存留的元雜劇“三國戲”劇本多達50多種(其中包含了一些僅存劇目的“三國戲”),如戴善甫的《關大王三捉紅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無名氏的《張翼德三出小沛》、僅存劇目的《老陶謙三讓徐州》等。

(2)深層原因:源于中國先民對數字“三”的特殊認識

主要是對“三”最初代表的哲學與文化意義的理解,其內涵漸次發(fā)展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禮”的規(guī)范,進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來,形成了一種“禮以三為成”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三復”的思維定式與習慣觀念。

(四)《三國演義》“三復情節(jié)”的美學內涵

(1)以數字“三”為情節(jié)的結構手段,保證了情節(jié)的繁簡適中

也就是說,“三復情節(jié)”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

(2)重復中的反重復手法使得“三復情節(jié)”更具藝術魅力

三次重復不是單一的重復,而是于重復中寓有變化發(fā)展。如此一來也就避免了因重復而帶來的單調乏味。

(3)“三復情節(jié)”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態(tài)強化了敘事藝術的美感

一些“三復情節(jié)”的發(fā)展表現為“進展→阻塞-進展→阻塞-進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態(tài)。從接受美學看,這是一種運用懸念來延緩敘述進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進度

1.2009.03.01——2009.03.31? 擬定選題階段

2.2009.04.01——2009.04.30? 開題階段

3.2009.05.01——2009.05.10? 論文撰寫階段

4.2009年5月下旬? 論文答辯階段

五、參考文獻

[1] 羅貫中。三國演義[m]。長沙:岳麓書社,2005.

[2] 杜貴晨。傳統(tǒng)文化與古典小說[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 [美]浦安迪。明代小說四大奇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 李史峰。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6]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7] 張德鑫。數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 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9] [西漢]司馬遷。史記[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6.

[10]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1] [晉]陳壽。三國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3] [清]不題撰人。施公案[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

[14] 孔祥卿,史建偉,孫易。漢字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5] 鄭鐵生。三國演義的敘事藝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16]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7] 魏崇新主編。中國文學史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8] 王長青。中國文學史--從屈原到魯迅的通俗講演[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

[19] 于雪棠。周易與中國上古文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0]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1] 黃霖,韓世碩,孫靜。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 徐岱。小說敘事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3] 普麗華,江少川?,F代寫作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4] 何麗萍。東西方數字“三”的文化對比分析及其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0)。

[25] 張文。淺論聊齋志異的“三復情節(jié)”[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5)。

[26] 梁雁。論紅樓夢的“三復情節(jié)”[j]。泰安師專學報,2002(4)。

[27] 周媛。漢民族尚“三”現象的傳統(tǒng)文化解讀[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4)。

[28] 舒志武。數字“三”的文化意義分析[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3)。

[29] 劉福泉,王新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尚三”理論對巴金家。春。秋創(chuàng)作的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2007(5)。

[30] 成友寶。神秘數字“三”新探[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8)。

[31] 李磊。三陰三陽學說文化哲學探源[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萬能篇三

1、“課堂小結”的界定:

每一節(jié)課最后的5—10分鐘是教師、學生對整節(jié)課的歸納、整理、反思的時間,往往會放任自流導致前面的良好效果無端流失,這是一節(jié)課的第二個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里要讓學生自己去歸納,可以用文字、用圖、用表格、用一兩句成語。在小結過程中,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自己記憶的方法,在小結中體現記憶,在記憶中完成小結。這5—10分鐘時間可以安排“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小組成果展示”的模式進行。

2、“有效”的界定:

有效果:每一節(jié)課里出現的基本知識點或學習要求、教學目標能在小結里馬上運用自己的特別的方法理解、記憶成功,每一單元的如此,每一時段的如此,每一模塊如此,學生能順利、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有效率:創(chuàng)造發(fā)明記憶方法的過程中充分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情感、創(chuàng)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等。

有效益:每一節(jié)課里學生都期待最后的5—10分鐘,那么說明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成功,這一節(jié)課就是有效益的課了,不是浪費時間、浪費人力、浪費物力的一節(jié)課了。

3、“有效課堂小結”的思考:

同一節(jié)課里,不可能所有學生都有同樣的表現、反應,不可能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學生的進步是不同步的,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同深度的,課堂的有效是建立在參差不齊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最終的有效教學真正的目的在于關注每一個人的發(fā)展,每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課堂上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參差不齊的個體,讓每一個個體都有發(fā)展的機會,允許每一個個體發(fā)展的高度參差不齊。同時,我們的眼光要面向全體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只有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才是真正的人類的發(fā)展。

有效性不等于不計較成本去追求有效,即“用較少的師生精力和時間,取得較大的進步和發(fā)展”,不能盲目追求有效性。要徹底該變過去由老師華麗總結收場的做法,一開始避免不了要有對學生的引導和示范,要有對學生漫無邊界的小結和創(chuàng)造記憶做界定,教師的主導性仍然存在。在每一節(jié)課堂里,師生是互動的,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小結和記憶方法發(fā)明,理應推動教師的反思和發(fā)展:如何在下一節(jié)課更有效地進行教學?只有不斷的如此推進,才會真正實現課堂的可持續(xù)有效,而不是刻舟求劍。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678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