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我們反思過去、總結經驗和教訓的機會。怎樣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情緒?一起來看看以下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總結范文,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和幫助。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一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著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余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里。它并將激發(fā)我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里:有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后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shù)呢熑魏椭亓俊?/p>
我不僅僅了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接著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圣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后,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歷,執(zhí)著的精神;了解了他創(chuàng)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shù)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于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臺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么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歷和文學作品看鑒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了解。
現(xiàn)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二
第一段:介紹古代漢語的重要性(200字)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工具。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我們使用的是現(xiàn)代漢語,但學習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古代漢語是漢字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習古代漢語對于拓寬視野、提升能力,乃至增進自身修養(yǎng)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二段:記敘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和體會(300字)
我在初學古代漢語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有趣的事情。起初,我對古代漢語感到陌生和困惑,因為古代漢語的字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熟悉了古代漢語的基本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通過學習《古文觀止》等經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漢語的美妙之處。我發(fā)現(xiàn),古代漢語富含意境,用詞精細,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逐漸開闊了自己的思維,提升了語言表達的能力。
第三段:探討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和價值(300字)
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還可以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古代漢語是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發(fā)展而來的,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人文精神。通過深入學習古代漢語,我們可以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古代文獻,如《詩經》、《論語》等,從而更好地了解和感知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古代漢語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對自身語言能力的挑戰(zhàn),通過學會運用不同的古代漢語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總結學習古代漢語所帶來的收獲(200字)
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領略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漢語給予我一種思想的啟迪和審美的享受,使我更加熱愛和珍惜中華文化。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語言的強大力量,它能夠記錄和傳承人類的智慧,激發(fā)人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學習古代漢語也培養(yǎng)了我對語言的敏感性和學習的毅力,這對于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五段:展望學習古代漢語的未來發(fā)展(200字)
學習古代漢語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業(yè)的教學資源和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中國文化的寶庫,只有通過學習和傳承,我們才能更好地發(fā)掘和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價值。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古代漢語的學習和研究將得到更大的發(fā)展,為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做出更多的貢獻。
(總字數(shù):1200字)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三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學科也開始納入到網上教學的范疇中。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學科,許多人都想學習,但又苦于沒有時間去實體學校上課。幸好有了古代漢語網課,我也有機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學習這門古老而美麗的語言。在參與古代漢語網課學習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代漢語網課給了我更大的學習自由度。以前,我參加的課程都是需要按時按地去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都是固定的,對于一個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安排起來非常困難。而網課則完全打破了這種限制,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安排學習進度,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工作間隙,都可以隨時開始學習,真正做到靈活自主。這種學習自由度,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古代漢語網課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課程中,我不僅可以通過視頻聽講師講解古代漢語的文法知識,還可以通過音頻錄音聽原聲古文的朗讀,同時還有豐富的習題和練習材料供我鞏固所學知識。這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得我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學習。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通過視頻和音頻了解到古代漢語的基本語法和發(fā)音規(guī)則;對于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可以通過習題和練習鞏固已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這種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讓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更有效地提高古代漢語的學習效果。
再次,古代漢語網課提供了良好的互動平臺。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有限,很難得到個性化的教學反饋。而網課則不同,通過在線討論區(qū)或即時通訊工具,學生可以隨時和老師進行交流和互動。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通過提問的方式向老師請教,老師也會給予及時的回答和指導。這種個性化的互動,讓我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被關注和被重視的感覺,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克服困難,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最后,古代漢語網課激發(fā)了我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和熱愛。通過網課學習,我接觸到了許多精彩的古代漢語文本和文化知識。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我不僅理解了古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也領略到了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古代漢語不再只是一門冷冰冰的學科,而是變成了我追尋和探索的對象。我開始主動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有關古代文化和文學的知識,并積極參與到相關的活動中去,例如參觀古代文化展覽、加入古代漢語讀書俱樂部等。通過這些活動,我進一步了解到古代漢語的無限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和珍惜學習這門古老的語言。
總之,古代漢語網課為我提供了自由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良好的互動平臺,以及激發(fā)興趣的學習機會。通過參與古代漢語網課的學習,我學會了更好地時間管理和學習方法,提高了古代漢語的語言運用能力,深入了解了古代漢字文化。古代漢語網課的這種學習體驗,不僅幫助我學好了古代漢語,更讓我體驗到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收獲了更多的智慧和情懷。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四
對古代漢語的認識,是在學校的歷史課上,對我們這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了解了我們的博大精的文化。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漢語學習
心得體會
,歡迎大家閱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份收獲的背后,必是辛勤的耕耘?!豆糯鷿h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最難學的一門,但我們不能談其色變,因為那是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知識遺產。透過她,我們可以去感受先人的愛憎,可以去領悟哲人的思想,還可以去欣賞遠古的風光……就讓我們的思古幽情去穿越一次時空吧,這何尚不是一件幸事呢。
一、學習《古代漢語》的特點
古代漢語是一種定型化的語言,沿用了兩千多年,諸子
散文
,兩漢辭賦,歷史著作,唐宋古文……這些都在它的范疇之內。毫無疑問,這種語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里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在我看來,其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一)言簡意賅。綜觀我國古代重要典籍,大多由文言寫成,而當中許多不朽之作尤其以簡約精煉著稱,如《詩經》、《史記》。只需作簡單的分析,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其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雙音節(jié)詞和多音節(jié)詞則比較少;二是古代漢語中多省略。主語、賓語、謂語和介詞省略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之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便構成了其嚴密簡潔的風格。
(二)持久不變。以文言為主體書面語的古代漢語在“五四”以前一直被人們世代相傳,代代沿用。語言成分基本未變。諸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使用中得到了保存。此外語言三要素中最活潑的詞匯,也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在口語的傳遞過程中,有些詞的古義早已消失,而在古代漢語里卻依舊使用。盡管后人也模仿,但當中難免會滲入些許其時的口語,從而給語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語法方面還是保留了它的原始面貌。
(三)言文解構。普遍認為,口語是書面語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兩者同影響共促進,關系十分密切。文言形成于先秦口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后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xiàn)象。
(四)久遠深奧。時間的久遠,導致了口語與這種語言的漸行漸遠,從而也益發(fā)艱澀難懂。生僻的詞語,拗口的句子,加之陌生的典籍制度……這些都多少給學習者帶來了難題,給他們在學習中添了不少困難。
二、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意義
(一)學習古代漢語,打好古文功底,這不僅是個人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要求,而且,古漢語知識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只有扎實、深入地掌握它,才能為日后的深造、將來的工作創(chuàng)建良好的條件。文、史、哲諸學科涵蓋文學、歷史、哲學、思想等諸多方面,這些無一不與歷史掛鉤,而要了解我國的相關情況,必然要讀取古書古文,這些都不言而喻。而即便是自然科學,如建筑、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歷法、地學等,無一不與它有關。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列舉了中國在一百多個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并認為有許多古老的發(fā)明都源于中國,而所有這些都在我國古代的文物、典籍中得到印證。
(二)離開古代漢語,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句話對于中文系的學生來說,是感覺深刻的。比較文言和白話,我們都知道,文言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而白話總共還不到120xx年,這是多么鮮明的對照啊。因此,我們可以說,純粹、典雅的漢語語感,其根源就在于文言。文言是白話的奠基石。上個世紀前期,我國文壇“星光”璀璨,大師輩出,如魯迅、胡適、林語堂、梁實秋、聞一多、老舍、巴金等,都堪稱楷模,他們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他們風流儒雅,氣質非凡,與其說他們是提倡白話文的文學大師,不如稱其為熟諳文言的先賢圣人??蓵r光驟轉,到了該世紀后期中國文壇卻“風流盡去”,“黯然失色”,再也沒有大師群體涌現(xiàn),即便是僅有的幾為大師,卻也是前期出生的,留給我們的,也只有無盡的哀思。積攢了千年的瑰寶,頃刻間就被全盤否定了,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yōu)秀文化,提高道德修養(yǎng),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偉人毛澤東說過:“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68頁)理所當然地,要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就必須學好古代漢語,因為作為古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古代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只有學好古代漢語,才能了解我國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認識我們民族的過去,并進一部展望美好的將來。
(四)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加強同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的聯(lián)系,增進思想文化的溝通,為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與促進國家做出貢獻。這是毋須置疑的。據(jù)悉,此前曾有報道稱,教育部門和專家正在設想,把一些常用字回歸繁體形式,滲入中小學基礎教育之中,這也算是重視古代漢語教學的一種體現(xiàn)吧。
三、學習〈古代漢語〉的方法
鑒于《古代漢語》的難學性,下面我就班門弄斧,說說我的《古代漢語》的學習經驗。
(一)我們都知道,人們做某件事,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為了完成任務,二是對該事情感興趣。由此,我們不難清楚,前者是被動的,故而態(tài)度是消極的,所以對其結果僅滿足于完成任務,達到要求;而后者則相反,因為他感興趣,所以首先表現(xiàn)在態(tài)度上的是主動投入、熱情參與,理所當然的,對于結果,他們則期待著“更上一層樓”。經過對比,我們毫不諱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古漢語學習也是如此。因此,學習者一定要多方面的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
(二) 初接觸《古代漢語》,要首過繁體關。當遇到不認識的字的時候,先標出來,再查《古代漢語詞典》。一定要弄懂字的意思,才可能更好的理解課文。由點到面的學習。
(四)在讀課文中,有很多精讀的部分,必須要求理解,可因為時間有限,又不能一點一點地慢慢理解,所以我從網絡里查了很多資料“速食”。比如從百度上搜“逍遙游”,就會出現(xiàn)很多相關信息。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只看譯文,然后結合譯文再看課本上的解釋,有與網絡上不同的觀點,再仔細體味一下,用自己的思想來作自己認為更合理的解釋,切忌照本宣科。
(五) 語法部分也要認真研讀。尤其是對不懂的部分認真研讀。不懂裝懂永遠飯桶。只要下苦心讀了,一定會懂。
什么是古代漢語?
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jù)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弊釉唬骸胺蛐⒌轮疽?,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孔子說:“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于”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薄炘剖缎⒔浿苯狻飞厦嫠牡谝欢尾牧鲜怯梦难晕膶懗傻摹缎⒔洝返脑?。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云石解釋《孝經》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tǒng)。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后來同口語逐漸脫節(jié),并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谡Z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fā)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范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現(xiàn)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么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創(chuàng)作了許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后大多數(shù)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么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qū)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xiàn)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xiàn)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并有些什么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tǒng)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tǒng)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jù)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的需要,還出現(xiàn)了許多經學大師,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后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后,詩律學興起,于是研究韻律和節(jié)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并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xiàn),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jù)《切韻》語音系統(tǒng),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chuàng)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fā)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tǒng)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xiàn)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fā)明?!墩f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fā)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
字典
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tǒng)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chuàng)立了一些語法術語并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綜觀我國傳統(tǒng)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盡管如此,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發(fā)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xiàn)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后,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并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于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么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xiàn)。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弊鳛槲膶W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tài)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希”同“稀”,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盃枴笔侵~,用在象聲詞“鏗”的后面,開竅推瑟發(fā)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后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作”一般作“勞作”解,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睂τ谶@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于“以”、“其”、“于”、“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于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無禮于……”、“貳于……”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盁o禮于……”或“貳于……”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盁o禮于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于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匯,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肮し蜃允熘谐觥薄?/p>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guī)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筑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并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妒酚洝?/p>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我們知道羊是很溫馴的,怎么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艄鈧鳌罚骸肮馀c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梢姂搹墓沤癖容^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guī)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边@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吧廊恕奔幢怡o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著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余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里。它并將激發(fā)我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里:有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后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shù)呢熑魏椭亓俊?/p>
我不僅僅了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接著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圣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后,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歷,執(zhí)著的精神;了解了他創(chuàng)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shù)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p>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于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臺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么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歷和文學作品看鑒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了解。
現(xiàn)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共
2
頁,當前第1
頁1
2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五
學習古代漢語最單純的收獲,是能讓自己對于古代文言體系的把握變得富有理據(jù)性。文以載道,通曉訓詁音韻文字小學之道才算完成了對整個文言體系的登堂,至于入室,相去甚遠。古代漢語是古代經驗的累積,讀古代漢語對于傳承我們國家最優(yōu)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對于個人而言,文言語辭剛勁而典雅,這無異于給我們提供了認知上的感受與心靈的愉悅,對于個人人格魅力的養(yǎng)成以及不凡的談吐提供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新三國》的熱播,讓《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成為好多小青年們熱 議的話題,有的說《新三國》中的白話文通俗易懂,有的卻認為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古文更耐人尋味。不難發(fā)現(xiàn),小青年們對古代漢語的了解已經越來越少,這種現(xiàn)象有待改觀,畢竟古代漢語是我國燦爛歷史和文明的一個載體,也是我們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一個途徑。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對此給予重視。
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具體說來,就是五四以前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文。從殷周到清末,在這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涌現(xiàn)了大量的語言文學,從屈原的《離騷》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形式,擔負了記錄、傳承、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我們要學習并繼承這些遺產,就必須研究文言文本站學習古代漢語。
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訣竅”和“捷徑”更不現(xiàn)實。我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點滴積累,掌握古代漢語常用詞語。
就好像我們學習外語一樣,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詞匯量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學習古代漢語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平日里注意積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詞語。讀古文有時會碰到一些不曾見過的、陌生的字、詞,這個大家并不害怕,因為我們可以查
字典
,問題就可以很容易的解決了;但有時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詞卻不一定能看懂,因為它的意義變了。在詞語學習中,我們要重點學習這一部分詞語,因為如果我們按照它的現(xiàn)代意義理解文章就讀不通了。比如,“走”,現(xiàn)代漢語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跑”的意思?!案隆?,現(xiàn)代漢語是“換衣服”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上廁所”的意思。二、多讀多背,培養(yǎng)一定古代漢語語感。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古時候幼童入學,老師并不教其理論,而是讓他們一遍一遍地誦讀《
三字經
》、“四書”、“五經”等,這是有道理的,將這些文章爛熟于心,意義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讀多誦,熟讀熟背,然后就能達到“熟讀唐詩
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學習古文,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文選都能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就很容易掌握了。閱讀過程中處處留心,注意文章的整體性,多讀多背,培養(yǎng)古代漢語的語感。要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才能提高理性認識。三、總結規(guī)律,了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著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余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里。它并將激發(fā)我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里:有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后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shù)呢熑魏椭亓俊?/p>
我不僅僅了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接著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峰。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圣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后,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歷,執(zhí)著的精神;了解了他創(chuàng)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shù)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杰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于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臺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么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歷和文學作品看鑒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了解。
現(xiàn)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了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共
2
頁,當前第2
頁1
2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六
作為一門古老而深邃的語言,古代漢語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學習與深思。我是其中之一,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華文化的底蘊與魅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感悟和體會,下面則將用五個方面來分享我的心得。
第二段:語言的韻律
古代漢語有著獨特的音韻體系,讓人著迷。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發(fā)現(xiàn)在古代漢語里,字音字調的改變能夠掩飾因聲調而造成的單調,使得整段文言文具有一種韻律美。這種韻律不僅使閱讀更加有趣,也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
第三段:古代漢字的象形之美
古代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象形字“山”、“水”等,到象征抽象概念的“心”、“思”等,古代漢字以其形象的表達引發(fā)了我對世界的思考與聯(lián)想。同時,學習古代漢字也有助于培養(yǎng)我的觀察與想象力,讓我更加敏銳地感知世界的美與奧秘。
第四段:思辨與哲學的味道
古代漢語中的每一個字詞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通過古籍的閱讀,我品味到了古代智慧的滋味。譬如,“玄”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既有隱秘、深奧之意,也有內心的洞察力;“道”則包含了人性、天地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些詞語讓我思考人生的意義,引導我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給我?guī)砹撕芏鄦⑹尽?/p>
第五段:文學與歷史的交融
古代漢語是我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有機會接觸到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史記》等。這些文學經典不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與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風貌。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我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變遷,感受古人的情感與思考方式,也更加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
總結
學習古代漢語是一段愉快而充實的旅程。通過探索古代漢語的韻律、古字的象形之美,思辨與哲學的味道,以及文學與歷史的交融,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也從中汲取了智慧和啟發(fā)。古代漢語是我們身邊的一座寶藏,只要我們愿意花時間去發(fā)現(xiàn),就能夠領略到它的無窮魅力。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七
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jù)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弊釉唬骸胺蛐⒌轮疽?,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鬃诱f:“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于”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薄炘剖缎⒔浿苯狻飞厦嫠牡谝欢尾牧鲜怯梦难晕膶懗傻摹缎⒔洝返脑摹5诙问窃蟪钾炘剖忉尅缎⒔洝返摹鞍自捴v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梢?,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tǒng)。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后來同口語逐漸脫節(jié),并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谡Z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fā)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范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現(xiàn)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么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創(chuàng)作了許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后大多數(shù)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么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qū)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xiàn)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xiàn)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并有些什么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tǒng)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tǒng)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jù)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的需要,還出現(xiàn)了許多經學大師,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后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后,詩律學興起,于是研究韻律和節(jié)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并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xiàn),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jù)《切韻》語音系統(tǒng),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chuàng)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fā)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tǒng)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xiàn)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fā)明?!墩f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fā)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tǒng)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chuàng)立了一些語法術語并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
綜觀我國傳統(tǒng)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盡管如此,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發(fā)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xiàn)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后,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并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于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么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xiàn)。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弊鳛槲膶W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tài)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希”、“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希”同“稀”,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盃枴笔侵~,用在象聲詞“鏗”的后面,開竅推瑟發(fā)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后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白鳌币话阕鳌皠谧鳌苯猓@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對于這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于“以”、“其”、“于”、“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于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無禮于……”、“貳于……”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無禮于……”或“貳于……”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盁o禮于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于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匯,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工夫自熟中出”。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guī)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筑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并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史記。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蔽覀冎姥蚴呛軠伛Z的,怎么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艄鈧鳌罚骸肮馀c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梢姂搹墓沤癖容^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guī)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边@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吧廊恕奔幢怡o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八
作為一名外國人,學習漢語能夠讓我更好地融入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而古代漢語也是漢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下面將會分享這些心得。
第一段: 學習前的認知與思考
在我接觸古代漢語之前,我以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只在詞匯和語法結構方面,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才發(fā)現(xiàn)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在語言形式和語義表達上有很大的區(qū)別。除了古代漢語存在很多古詞匯和古語法以外,古代漢語也與中國文化、歷史、哲學等緊密相關,而這些對于外國人來說是需要理解和領悟的。
第二段: 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就是掌握古漢字的讀音和意義。由于古代漢字的讀音已經有多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又與古代歷史、文化和方言等相關,這讓初學者很難理解和學習。此外,古代漢語中的詞匯也很豐富和復雜,有時候需要領悟上下文和推敲一些比喻和典故等,讓學習變得更具挑戰(zhàn)性。
第三段: 學習中的積極因素和樂趣
雖然古代漢語的學習很有挑戰(zhàn)性,但是也有很多積極的因素和樂趣。在學習古代漢語時,我深深感到古代漢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和思想,這挖掘了我的學習興趣。此外,學習古代漢語也可以讓我更好地理解現(xiàn)代漢語,特別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古詞和典故,而這些在日常交流中也能夠起到更好的妝點作用。
第四段: 學習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持之以恒、勤奮學習,這是鋪平學習之路的基礎;其次,要結合中華文化、歷史和哲學等來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領悟古代漢語的意義和內涵;還有就是要借助語言學習軟件和學習工具,并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第五段: 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和啟示
通過對古代漢語的學習,我深刻地領悟到語言和文化互動的緊密關系。古代漢語中所涉及到的歷史、文化、哲學和價值觀等,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掌握古代漢語,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學習古代漢語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能力,拓寬自己的跨文化視野,這對于個人的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
總之,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道路上,既有挑戰(zhàn)也有樂趣,只要堅定信心、持之以恒、腳踏實地,并注重理解和領悟,相信我們都可以通往古代漢語的殿堂,領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魅力和美妙。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九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作為一門門類相對獨立的課程,對于學習漢語語言文化的人來說十分重要。作為一名漢語專業(yè)的學生,我有幸學習了這門課,并從中獲得了很多收獲和啟示。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我的心得體會,探討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的價值和重要性。
第二段: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可以讀懂古代文獻和古籍,深入了解中國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將其延伸到當代社會中。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國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依然巨大,對于我們了解和融入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導論,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傳統(tǒng)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
第三段:對語言學的啟發(fā)和影響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不僅對于研究古代文獻和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在語言學上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和影響。學習古代漢語,我們需要注意語言結構、詞匯使用以及變化的規(guī)律,這些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通過深入學習古代漢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演變和變化,對于理解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律和特點有著重要的意義。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的學習,增強了我對語言學的興趣,并引發(fā)了我對研究語言更深入的熱情。
第四段:對研究學術的提升和意義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不僅在學術研究上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同時也提升了我研究學術的能力和水平。在學習古代漢語導論的過程中,我需要不斷閱讀和解讀古代文獻,增強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和分析能力。這種綜合素養(yǎng)和分析能力是從古代漢語導論中培養(yǎng)和鍛煉出來的。而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這種能力十分重要。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為今后的學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五段:對個人成長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的影響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不僅在學術研究上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也在個人成長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我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淵源,增加自身的知識面。同時,我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在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中為自己找尋了更多的可能性。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為我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知識支持,使我在個人成長和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中更加自信和有力。
總結: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作為一門門類相對獨立的課程,對于學習漢語語言文化的人來說十分重要。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導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對語言學和學術研究的興趣,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與研究能力,并在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中更加自信和有力。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的學習對于學習者的發(fā)展具有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堅信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的價值和重要性,也會繼續(xù)努力深入學習和研究,為學習漢語語言文化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十
現(xiàn)代漢語為白話文,為大多數(shù)國人理解學習,而古代漢語則為中國獨創(chuàng),很多字詞語句和現(xiàn)在相比,意義差別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漢語知識,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作用舉足輕重。
在學習了近一個學期的古代漢語后,我對“望文生義”這個詞有了更清楚的認識?,F(xiàn)代漢語中有不少
成語
,這其實是古代漢語的一部分,一般人僅知道一個成語的引申義,但對它的原義則孤陋寡聞。例如“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它用來形容兩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義,則會叫許多人大吃一驚,它的原義是指牝牡相誘,即動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義”了,則會成為一段笑料,因而,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培養(yǎng)一個人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對每個字斟酌一番,雖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卻有深遠的意義,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現(xiàn)。
自從文字改革以來,國人多寫簡化字,有的人為了附庸風雅,會象征性地寫幾個
繁體字
,然而他們未必懂得體字代表的意義,因此常常張冠李戴。例如,“發(fā)”這個字,繁體字“髪”和“發(fā)”兩個,讀音意義完全不同,其中前一個讀“發(fā)展”的“發(fā)”,是“發(fā)射”、“產生”、“興起”等義,為動詞;后一個讀“頭發(fā)”的“發(fā)”,為去聲,指“頭發(fā)”。 這種現(xiàn)象其實為古代漢語中異體字、古今字的常識,異體字是指字音意義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義經發(fā)展而產生了新字,這個新字與古字在字形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而古代漢語的字義多與造字結構有關,由此產生了一個字的原義,但許多字的原義現(xiàn)在已不用,僅用它的引申義,然而在一些文獻資料中,許多字還使用它的原義,引申義反而比較少。歷時一個半學期的古代漢語課結束了,在聽張教授講解的過程中,自己真正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許多學習心得和體會。于是在結課之際,來談談自己的關于學習古漢語的心得體會。
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終傳承的文明古國,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漢字。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到考古發(fā)掘的斑駁甲骨文,再到歷朝歷代遒勁奇秀的書法藝術,無不散發(fā)著歷經數(shù)千年洗禮的漢語言的神奇魅力。
作為一名當代青年學生,學習古代漢語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去了解學習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自身修養(yǎng)。同時,學習古代漢語使我們更便捷的閱讀古代優(yōu)秀典籍,去聆聽古圣先賢的教誨。在《古代漢語教程》的第一頁寫著摘自《論語》的一句話“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告訴我們要廣博的學習,更要有一個堅定的追求目標;好問又要多考慮當前的問題。我想這也應是做學問之道。我們從小學到現(xiàn)在也讀了十幾年的書,讀書容易,但確立一個堅定的目標,并為之堅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許多數(shù)人認為學習古代漢語會是枯燥的課程,但通過張教授的講解和學習的深入,發(fā)現(xiàn)學習古漢語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個漢字被創(chuàng)造時都有它最初的意義,而歷經歲月的變遷,它的樣子會變,也許你依然可以認出它,但卻讀不懂它了?,F(xiàn)在,我們普遍使用學習的是簡體字,簡體字雖然使用簡單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應有的意義和造型原則。張教授在講解繁體字時,用形象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使我們清晰的記住漢字的原有意義和創(chuàng)造由來。同時老師在上課時,用幽默的語言結合現(xiàn)實的事例,來講解枯燥的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這些的確應該感謝張教授。
蘇軾曾有言“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當今社會,我們應盡力去讀書,去讀代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古代經典?!案褂性姇鴼庾匀A”,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受到知識的影響,讓書卷氣來點綴生活的色彩。學習古漢語,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許我們不是專門去搞古漢語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們的單純的語言知識,還有閱歷和能力。
前面說了這么多,其實,興趣是做學問最重要的動力,有了興趣,就會把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學習古漢語課的過程中,雖然學的不深,但的確很受用,就像老師給了你一把鑰匙,然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探索了。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十一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活躍、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之一。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漢語的理解,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在我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體會頗深,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理解語言的變遷
古代漢語是近代漢語的前身,漢字的演變就是語言變遷的一部分。學習古代漢語使我意識到語言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生命體。從詞匯到語法,從句子到文章,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大不相同。學習古代漢語讓我更好地理解了漢字的演變,也讓我知道了漢字的文化內涵。
第三段:認識文化的深度
古代漢語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例如,通過研究古代詩詞,我認識到了唐詩宋詞的豐厚底蘊,深刻領悟到了詩人筆下的文化內涵。同時,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第四段: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古代漢語是經典中的語言,它的深刻、含蓄、凝練,對于漢字的運用和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習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豐富寫作技巧,這對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習古代漢語中,我學會了怎樣運用多音字和多義詞,提高了漢字的運用水平。
第五段: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之一,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可以讓我們在語言運用方面更靈活,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古代漢語的發(fā)展歷程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它蘊含著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和歷史。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不僅了解了漢字的演變軌跡,也認識到了我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和偉大性。
總之,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既加深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更讓我體會到了語言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淀。相信隨著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我對古代漢語下的心得體會將會越來越深刻。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十二
古代漢語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中留下了豐富的語言文化積淀,同時也為我們理解和掌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寶貴的資源。學習古代漢語,不僅能夠拓寬語言運用的視野,更能夠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內涵和精神。
二、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性
學習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對漢語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因為古代漢語有許多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語言特點,特別是漢字。很多漢字的意義是通過其字形或字音得到的,現(xiàn)代漢語已經失去了很多漢字的音、義、形等本來意思。而在古代漢語中,這些意義仍然被保留著,并且在古詩、文學、文化等領域廣泛應用,更多的古詩文及言行,中有古人信仰、思想、審美等方面的體現(xiàn),有利于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世界觀。另外,古代漢語的語言結構、語氣、語態(tài)等也有不小的差異,學習了這些,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中文語言的靈活運用。
三、學習古代漢語的方法
古代漢語的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包括語音、字形、詞匯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古代漢語中大量運用的典故、俗語、諺語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對象。由于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不同,建議學習者在學習前要有一定的漢語基礎,并且需要耐心、細致地閱讀和理解語言文本。
四、古代漢語學習的注意事項
在學習古代漢語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感覺和語言思維,而且要善于運用類比和比較的方法,對于漢語的語言形態(tài)和語言規(guī)律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熟悉漢字的字形、音義、用法,同時要注意理解和解讀漢字中的文化內涵。最后,在學習古代漢語時,學習者還需耐心學習漢字的寫法。因為在古代漢語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字會有多個不同的字體,掌握這些技能是至關重要的。
五、結語
學習古代漢語是一件值得深入的事情,同時也是保持傳統(tǒng)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方式。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們可以拓寬我們的文化視野,深入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漢語是我們共同的母語,更是該有的文化責任,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古代漢語,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十三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是一門專門研究古漢語的學科。在這門課程中,我學習了古代漢語的發(fā)展歷程、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等內容。通過學習,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漢語學科的魅力和重要性。以下是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使我對古代漢語的發(fā)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過課程,我了解到古代漢語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漢語的基本形態(tài)則在漢朝時期形成并逐漸發(fā)展成穩(wěn)定的古漢語。這讓我對古代漢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對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帶領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術世界。在課堂上,老師介紹了古代漢語學界的各種研究方法和技巧,如文獻查閱、文字校勘和語言分析等,讓我了解到古代漢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一門涉及歷史、文化、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學科。這使我對古代漢語學科有了更加全面和嚴謹?shù)恼J識,也為我今后的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還使我領略了古代漢語學科的發(fā)展前景和應用價值。作為一門文化學科,古代漢語學科在當今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通過對古代漢語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揭示中原古文明的卓越貢獻,為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文化做出積極貢獻。此外,古代漢語學科在教育、翻譯、文化交流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還讓我更加重視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在這門課程中,老師強調了學習的主體性,鼓勵我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深刻認識到,古代漢語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全面的學科素養(yǎng)和科學的研究方法,要求學生具備強烈的專業(yè)熱情和持續(xù)的學習動力。只有自覺鍛煉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力和研究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才能在古代漢語學科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是一門充滿魅力和挑戰(zhàn)的學科。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對古代漢語的發(fā)展、學科特點和學術應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對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研究中,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深入探索古代漢語學科的秘密,為研究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十四
《新三國》的熱播,讓《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成為好多小青年們熱議的話題,有的說《新三國》中的白話文通俗易懂,有的卻認為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古文更耐人尋味。不難發(fā)現(xiàn),小青年們對古代漢語的了解已經越來越少,這種現(xiàn)象有待改觀,畢竟古代漢語是我國燦爛歷史和文明的一個載體,也是我們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一個途徑。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對此給予重視。
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具體說來,就是五四以前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文。從殷周到清末,在這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涌現(xiàn)了大量的語言文學,從屈原的《離騷》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形式,擔負了記錄、傳承、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我們要學習并繼承這些遺產,就必須研究文言文本站,學習古代漢語。
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訣竅”和“捷徑”更不現(xiàn)實。我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點滴積累,掌握古代漢語常用詞語。
就好像我們學習外語一樣,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詞匯量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學習古代漢語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平日里注意積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詞語。讀古文有時會碰到一些不曾見過的、陌生的字、詞,這個大家并不害怕,因為我們可以查字典,問題就可以很容易的解決了;但有時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詞卻不一定能看懂,因為它的意義變了。在詞語學習中,我們要重點學習這一部分詞語,因為如果我們按照它的現(xiàn)代意義理解文章就讀不通了。比如,“走”,現(xiàn)代漢語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跑”的意思。“更衣”,現(xiàn)代漢語是“換衣服”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上廁所”的意思。
二、多讀多背,培養(yǎng)一定古代漢語語感。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古時候幼童入學,老師并不教其理論,而是讓他們一遍一遍地誦讀《三字經》、“四書”、“五經”等,這是有道理的,將這些文章爛熟于心,意義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讀多誦,熟讀熟背,然后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學習古文,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文選都能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就很容易掌握了。閱讀過程中處處留心,注意文章的整體性,多讀多背,培養(yǎng)古代漢語的語感。要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才能提高理性認識。
三、總結規(guī)律,了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對古代漢語的心得篇十五
常由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個詞序問題。所謂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這一類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說的時候,要把詞序顛倒過來,說成“不我知”。這就是說,在否定句中要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還有“你”字,古代說成“汝”?!八弊终f成“之”,“自己”說成“己”。這一類都是代詞,在否定句中,如作賓語用,一律提到動詞前面,說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這可以說是一條規(guī)律,用得很普遍,幾乎沒有例外的情況。
疑問句中的賓語,也要提前。不過這里有的限制,賓詞必須是代詞。比如“何”字,是個代詞,它在“爾何知”這句話中作賓語用,需要提到動詞前面。如果不提前,說成“爾知何”,那不合語法。有個成語“何去何從”,意思是離開什么,追隨什么。這個“何”字也在動詞的前面。《孟子》中有句話:“先生將何之?!薄爸闭?,往也,是“去”的意思。這個“何”是動詞“之”的賓語,需要提前。上古時候,“往”字不帶直接賓語,因此這句話不能改成“先生將何往”。何以見得?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話作比較說明?!睹献印分杏芯湓捳f:“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边@個“焉”字作“于何處”講,而“于”是介詞,所以“焉”能當“往”的間接賓語用。
學習古代漢語語法,要仔細進行分析。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說“不騎馬”,就不能說成“不馬騎”?!爸摇?,不能說成“我知”,因為這不是否定句。如果學習時,忘了這些條件,那就容易出錯?!墩撜Z》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馑际遣慌氯思也恢雷约?,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語法方面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細。不妨再舉個例子?!爸焙汀巴庇蟹謩e,“之”本來是“往”的意思,但從語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別?!爸钡暮竺婵梢詭е苯淤e語,而“往”則不能。比如說到宋國去,可說“之宋”,到齊國去,可說“之齊”,但不能說“往宋”、“往齊”??傊俏覀円惨⒁鈱W習語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96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