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本書,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總結和概括??偨Y要簡練明了,突出重點,不要過多廢話。以下是一些總結范文的精華,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對您的總結寫作有所幫助。
文學小論文篇一
年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幾種簽賞基本方法。
一
有人指出,當代世界語文教學的共同趨向之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并重,這是現代化進程向人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藝術修養(yǎng)的優(yōu)秀公民,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有人擔心,在重理輕文十分嚴重的中學課堂上,進行文學鑒賞教學,是否有點拔苗助長之嫌,其實認真考察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序列,就不難理解中學文學鑒賞教學的可能性。
人的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這樣四個層面:(1)認知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鑒賞性閱讀;(4)研究性閱讀。由此構成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個層面,盡管具有質的不同,卻又是先后相連,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閱讀要以認知性閱讀為基礎性前提,同時,它又成了鑒賞性閱讀的基礎。它們之間構成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序列關系。一般地說,認知性閱讀大體相當于小學初年級的閱讀水平,理解性閱讀基本相當于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水平,鑒賞性閱讀則大概相當于高中及大學低年級的水準,而研究性閱讀由于已經進入學術性研究的范疇,則與大學高年級及研究生程度相適應。
可見,在高中階段及時進行文學鑒賞教學,以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
高中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文學閱讀訓練,它的主要目標,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不是系統(tǒng)地掌握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的知識,學點必要的文學知識,也是為了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就整個訓練來說,應該把培養(yǎng)鑒賞能力放在首位。
培養(yǎng)鑒賞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廣泛閱讀和深入鉆研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培養(yǎng)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必須尊重文學自身的規(guī)律,根據各種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具體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達,見同見異,身臨其境,神會其中。
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諸體,尤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現以散文為例說說應該在教學中抓住哪些內容和特點來進行鑒賞。
中國現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動下發(fā)展的,它有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質和人民性傳統(tǒng)。從魯迅始,凡進步的'散文家,概莫能外。從橫向看,它還吸取了世界散文創(chuàng)作營養(yǎng)――主要是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時代精神,特別是通過一批文通古今、學貫中西的代表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在短時期內便取得了豐厚的實績,達到了很高成就。
[1][2][3][4]
文學小論文篇二
【摘要】《白鹿原》作為一部描繪“民族秘史”的長篇小說,通過寫具體的人物命運在歷史大河中的沉浮,生動地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內在的隱秘的邏輯性,具有悲劇美學意義。
【關鍵詞】陳忠實;《白鹿原》;悲劇性
陳忠實在《白鹿原》的一開始就引用巴爾扎克的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1]”。
在中國鄉(xiāng)村這塊既保存精華又藏污納垢的深厚土壤上,作為“一直負載著這個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輝煌和最痛苦的記憶[2]”,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與觀念。
近一個世紀以來,社會風起云涌,關中這塊土地上發(fā)生了諸多大事,陳忠實以40萬字的宏大敘事為我們呈現了近現代轉型期的中國“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繹了傳統(tǒng)文明遭遇現代文明時所導致了一系列的悲劇。
然而,正如陳忠實所說:“所有悲劇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復壯過程中的必然[2]”。
一
《白鹿原》在整體上具有極強的社會文化悲劇色彩。
它所反映的20世紀上半葉,正是中國歷史處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時期。
在《白鹿原》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靜與動,穩(wěn)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3]”。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佇立在關中大地上,幾千年如一日,傳宗接代,生死輪回。
然而,時代的颶風掃過白鹿原的上空,震動了這個古原的內部結構,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亂,安穩(wěn)的日子沒有了,小農經濟所固守的封閉性和被壓抑的強大破壞性,在名利面前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殘酷性,戰(zhàn)禍不已,瘟疫橫行,生靈涂炭,各種政治力量此消彼長,恩怨難了,整個白鹿原成了一個鏊子。
傳統(tǒng)儒家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相互激蕩中岌岌可危,矛盾橫生。
人們難以再獲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發(fā)生嚴重裂變,固有的文化心理結構被轉變,被顛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結構尚未被建立,人們普遍陷入價值觀喪失指揮效益的迷茫中。
我們基本可以認定,《白鹿原》具有極強的尋根意味與悲劇色彩,尋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規(guī)范中所隱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實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體文化上的悲劇性體現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歸儒家文化,認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軒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軒一生做事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讀傳家古訓,仁義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質上的虛偽性和殘酷性,尤其是對中國婦女的身心殘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軒拒絕黑娃媳婦進祠堂,維護階級等級制度(懲罰小娥狗蛋卻忽視罪魁禍首鹿子霖)等。
這種封建傳統(tǒng)文化所造成的歷史無意識殺人群體對人的欲望尤其是作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殺的本質與魯迅所揭示的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共同為消解女性異化,反對男權中心文化做出了貢獻。
二
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現實與歷史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了人性的復雜多變,揭示了人物命運悲劇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軒作為中華文化正統(tǒng)人格的代表,突現在作品中,意義重大。
這個人物,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民族精神進化史[2]”。
“他的身上,凝聚著傳統(tǒng)文化的負荷,他在村社的民間性活動,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宗法農民文化的全部要義[2]”。
他的“挺得太直太硬[1]”的腰桿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義。
他具有極強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質,精明,堅韌,豪狠,寬容,恪守戒律,一絲不茍,對待長工宅心仁厚,對待黑娃寬容有度,對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頑強的`存在本身,即無可置疑的證明,封建社會得以維系兩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這樣的棟梁和支柱們支持著不絕如縷[2]”,白嘉軒的悲劇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悲劇。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滿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價值,正是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卻要被這時代所革除,從而顯示出濃厚的悲劇性。
“黑娃”在該著作中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沖動力,天然的階級性和反抗意識。
可以說前期的黑娃可親可愛可敬可憐,為了婚姻自由違反家族父命,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歸傳統(tǒng),娶了知書達理的秀才女兒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懺悔自己前半身的誤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終卻為鉆入革命陣營的投機分子所害。
究其回歸傳統(tǒng)之原因,當然有黑娃革命失敗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緣故,更多的估計還在于其階級立場的模糊性和妥協(xié)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性集中表現在:儒教傳統(tǒng)對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隊伍中的丑惡勢力對其生命的毀滅。
這不只是人格命運的悲劇,更是文化的悲劇。
白孝文這個徘徊于傳統(tǒng)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逆子,較之黑娃,二人思想發(fā)展均有大轉變,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從現代文明回歸傳統(tǒng)文明,而白孝文卻是盡數遺棄傳統(tǒng)文明,加入現代文化的負面潮流中。
白嘉軒素來把家族家庭教育視為頭等大事,為了培養(yǎng)族長接班人,言傳身教,深夜講解“耕讀傳家”匾額,責令兒子入山背糧,孝文在父親的耳提面命下,終于從精神到行動都堪稱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復雜的東西,內心深處的惡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便無法無天。
田小娥的誘惑使得這個才德兼?zhèn)涞睦硐虢影嗳嘶肓藟櫬涞纳顪Y。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育的脆弱及對人性過度壓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劇是觸目驚心的,傳統(tǒng)文化在其身上徹底失落了。
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由于堅持從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對文化心理結構的剖析,故而真實、深刻,尤其是關于傳統(tǒng)與現代的文明沖突的揭示,對于刻畫民族靈魂的裂變是至關重要的。
三
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爭本性。
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現為因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
在這個古原上,民族主體們在遭遇到苦難與毀滅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是超乎尋常的對命運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
天災人禍,饑餓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與宗法文化的頑固冷酷扼殺不了民族主體們的羞恥心和是非感;即使命運陷他們與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們也敢于拼死抗爭,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著它的“存在者”,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脅,小娥、仙草、孝文媳婦、鹿三、白靈、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這片原上曇花一現,歸于滅亡。
這些滅亡,觸目驚心,它通過“無”讓人看到“有”的價值,那就是不滅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發(fā)及自我保護能量的最大發(fā)揮。
《白鹿原》展示了歷史主人公們在災難與命運的打擊面前永恒的抗爭意識,傳達出一個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脅,反抗命運的挑戰(zhàn),反抗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的極端冷漠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劇意識與民族精神。
結語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堅持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念是矛盾的,但在終極意義上,它還是對人類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說,“《白鹿原》是一個整體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飽滿豐富的世界,更是一個關照我們民族靈魂的世界[2]”。
陳忠實的《白鹿原》,其悲劇美學意義可謂深邃而難以言盡,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文學的美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陳忠實.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達.廢墟上的精魂[a].陳忠實資料研究[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3]陳忠實.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學小論文篇三
摘要:想要融入學生中去,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就要學會傾聽,與他們交換意見,打開學生心靈,從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傾聽;教學效率;尊嚴;揚長避短;輔助器
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告訴我,作為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的執(zhí)行者,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以自我為主體的循循善誘,以“填鴨式”教學為手段,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為目的,應該學會由教學的主導,做一個耐心、細心、專心、用心的聽眾。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伏爾泰就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弊鳛槿祟愳`魂的工程師,可見學會傾聽對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何等重要。
初中學生,大多十四、五歲懵懵懂懂的年紀,每個班又都有幾十名學生,而每個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思想品性都參差不齊,要知道每個學生不論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品德的.高下都有他的一份不容踐踏的尊嚴。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是一種溫馨而美好的心靈碰撞。認真傾聽學生的傾訴,哪怕是細枝末節(jié),哪怕是瑣碎繁雜,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靜下心來,耐心傾聽,就能讓學生體會被重視、被在意、被尊重、被關愛、被信賴、被扶持,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無形中言傳身教也能培養(yǎng)學生謙遜的教養(yǎng),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
古人云:“兼聽則明?!睂W會傾聽,才能在教學工作中“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融入學生中去,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觸摸他們內心深處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與他們交換意見,思維碰撞,在磨合中彼此信賴,彼此尊重,彼此互動,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有助于促進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人格臻于完美。
“聽其言而觀其行”,學會傾聽,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打開思維,擁有自己對事物的獨到想法,獨到見解,通過傾聽,通過觀察,通過交流,了解學生,掌握他們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思考得再深入一點,揚長避短,促進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我認為學會傾聽是教師人生的必修課,是打開學生心靈的有效鑰匙,是每個優(yōu)秀教師必備的品格,是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輔助器,有時生活真的需要我們認真去傾聽――聽花開花落的聲,潮起潮落的韻。
文學小論文篇四
摘要:近年來,服務業(yè)在我國飛速發(fā)展,“微笑服務”、“顧客至上”等詞匯隨之愈加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隨著顧客對服務質量高要求的日益提升,服務流程復雜化使情緒勞動服務人員也面臨著更大的精神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服務質量?!耙匀藶楸尽钡墓芾砝砟钤谖覈幕尘跋戮哂袠O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成功激勵、保留情感密集型勞動者是培養(yǎng)組織忠誠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情緒勞動;服務人員;企業(yè)管理
一、情緒勞動的提出及其現狀
“情緒勞動”首先由美國社會學家霍希查爾德(arlierussellhochschild)于1983年提出,她指出,情緒勞動為“一種情緒的管理,以呈現出面向公眾的可視的臉部表情或身體動作”;服務人員“出售情緒勞動以取得工資,因此情緒勞動具有交換價值”(emotionallaborissoldforawageandthereforehasexchangevalue)[1]。近年來,服務業(yè)在我國飛速發(fā)展,顧客對服務質量高要求的日益提升,服務流程隨之復雜化、精益化,從而給情緒勞動從業(yè)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員工不僅要對企業(yè)內部人員親切友好,而且為了達到企業(yè)的要求,面對服務對象時也要調節(jié)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情感表現,甚至壓制某種情感或偽裝某種情感,形成交往對象可以觀察到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以影響交往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2]。
二、情緒勞動的影響
長時間高強度的情感性勞動可導致員工的情感耗竭,工作滿意感降低、對企業(yè)的歸屬感降低,以及跳槽可能性增加等問題。
(一)情緒勞動對個人的影響。maslach&jackmn于1986年將情緒勞動情感耗竭的內涵解釋為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三方面。情感耗竭是指員工因處于壓抑環(huán)境之下,或長期面臨各種角色沖突而使情感透支,感到精疲力竭;人格解體多產生于情緒投入程度大,周期長的工作環(huán)境中,這類情緒勞動從業(yè)者僅僅將偽裝的微笑和熱情當做工作的必須,將表情和肢體語言與內心真實情感相分離,將服務對象當做脫離情感的物體來對待;個人成就感降低指員工缺乏工作動力,情感投入、預期回報和現實回報之間的差距造成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積極性不強,且感覺無法實現個人抱負。
(二)情緒勞動對企業(yè)的影響:1.影響企業(yè)文化傳遞。情緒勞動從業(yè)者作為企業(yè)服務文化的直接執(zhí)行人,他們對情緒的控制將給服務對象傳達不同的信息,從而影響著消費者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和好感度。如果期許勞動從業(yè)者將自己的負面情緒dd在企業(yè)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工作壓力過大、工作時間占用生活時間等造成的不滿、憤恨dd置于工作中,對消費者的要求產生忽略、回避甚至抵觸態(tài)度,這無疑影響著消費者對企業(yè)的認同感,進而影響企業(yè)形象,最終導致收益的降低。2.影響企業(yè)人力成本。我們知道,情緒勞動者產生的情緒耗竭可能造成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成就感降低,最終導致離職率增高。員工離職率的增加意味著與之相關的招募、培訓等直接成本和因人員離職帶來的機會成本d諸如崗位空缺、客戶損失成本d增加。因此如何對情緒勞動從業(yè)者進行有效的招聘、培訓、激勵給管理者提出了嚴格的要求。3.影響企業(yè)競爭力。服務對象對企業(yè)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服務的規(guī)則將成為提升企業(yè)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企業(yè)的硬實力固然會造就企業(yè)的成功,但高質量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助于提升企業(yè)的軟實力,有時甚至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吹降哪称髽I(yè)產品質量平平卻因售后服務完善而口碑不斷的原因。
三、情緒勞動的管理啟示
1.基于工作性質,嚴格人員招聘標準。充分考慮工作性質,包括情緒勞動投入強度、持久性等,制定可行的定性或可量化標準,按照《崗位說明書》《任職資格》等相關文件進行招聘。結合多種面試工具,挖掘應聘者“冰山模型”下層價值觀、動機等深層信息,力求聘用具有激情、熱忱、耐心等正情緒特質的或能夠進行深層扮演且自愿提供情緒服務的情緒密集型從業(yè)者。2.重視崗前培訓,儲備正情緒。由于正情緒特質可以通過培訓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企業(yè)要重視對情緒勞動從業(yè)者進行崗前培訓。如企業(yè)的愿景、使命的培訓可以提升員工組織認同度和歸屬感,助于緩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緒;企業(yè)績效考核、晉升機制的培訓可以讓從業(yè)者設定合理預期,助于消除工作投入產出不平衡的不滿;服務過程突發(fā)事件的緊急預案培訓能夠讓從業(yè)者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的沖突,減少工作重產生消極情緒的可能。3.加強工作技能培訓,疏導負面情緒。崗前培訓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工作過程當中的,忽視針對從業(yè)者可能出現的情緒崩壞進行持續(xù)培訓。從業(yè)者情緒調控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時間和自我調整,更需要管理者在培訓與日常管理中進行有效指導和培養(yǎng)。管理者有些錯誤想法,理所當然地認為從業(yè)者在工作中受委屈是工作所需,是企業(yè)利潤的驅動力,只要增加物質利益配合員工的自我調解就能適應高情緒投入的工作。這種非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會加劇從業(yè)者對工作的抵觸情緒,總而離職。因此,管理者應利用各種訓練課程、援助計劃,提高員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以保持良好的服務心態(tài),并減少服務障礙。例如引進“員工幫助計劃”。這一計劃的具體內容包括壓力管理、職業(yè)心理健康、裁員心理危機、災難性事件、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糾紛咨詢等方面,旨在全面幫助員工解決個人情緒問題,減輕員的壓力,維護其積極的情緒。4.創(chuàng)造情緒發(fā)泄機會,減輕從業(yè)者負擔。從事情緒勞動的從業(yè)者長時間累計下來的負面情緒不可消除,需要管理者創(chuàng)造發(fā)泄機會,以便減少從業(yè)者的情緒耗竭,保證其身心健康。例如設立心理健康日、安置情緒發(fā)泄屋、配置心理醫(yī)生等,均可以對從業(yè)者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控制,保持企業(yè)的積極工作氛圍?,F在引起廣泛爭議的“委屈獎”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能夠從側面彌補從業(yè)者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員工感知的企業(yè)組織支持指員工對企業(yè)重視他們的貢獻并關心他們的福利狀況的總體感覺。企業(yè)往往重視員工的忠誠感,因為在情感上忠誠企業(yè)的員工堅信并自覺地接受企業(yè)的目標和價值觀念,愿意為企業(yè)的利益作出不懈的努力,并強烈希望保持自己作為企業(yè)成員的資格。5.營造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圍。這包含兩個方面的公平:一是上下級關系的公平,二是同級的公平。
總之,對情緒勞動者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是需要發(fā)揮管理者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著企業(yè)利益的重要課題。在不斷進步著的實踐中,相信“以人為本”能夠真正成為管理者的制勝之道。
參考文獻:
[1]孫俊才,喬建中.情緒性工作的研究現狀.心理科學進展..(1):85一90.
[2]張秀娟,劉義趁,申文果.情感性勞動及其激勵因素.現代管理科學.博士論壇第7期.
[學會情緒管理論文]
文學小論文篇五
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忽視實施素質教育模式,實施素質教育模式不可忽視構建“學會學習”教學模式。
一、“學會學習”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基本教育
未來世界是人才競爭的世界,衡量人才素質的基本標準是看其是否會學習。
如何科學地學習?怎樣駕馭知識這匹飛奔的駿馬等問題已擺在現代人類面前。因此,對于學習問題的研究,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的迫切需要。
“會學習”是未來社會人類要具備的頭等本領,是人類生存、生活、創(chuàng)造所必須具務的基本素質。“會學習”是人的各方面素質綜合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是跨世紀人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從這點意義上說。人的教育首先是“學會學習”教育,它是素質教育的最基本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教育。
“學會學習”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21世紀乃至此后漫長的歷史時代人類的生存、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問題,在于解決如何提高中華民族及其子孫后代適應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社會、改造社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騰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問題。
二、“學會學習”教學模式是素質教學不可忽視的基本模式
時代呼喚“會學習”的人!時不我待!要使我們的中小學生成為“會學習”的人,必須改革教學模式,變應試教學模式為“學會學習”教學模式。
黨和國家三令五申要實施素質教育,并且將素質教育作為立國立邦之根本寫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政方針之中。黨的“十五大”更加鮮明地指出加強素質教育的緊迫性。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全面推向21世紀,必須牢牢抓住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文化科技人才這個根本。任何人想成為能夠適應21世紀世界經濟發(fā)展和新科技挑戰(zhàn)的高素質人才都必須首先“學會學習”。
變應試教學模式為素質教學模式,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教師會教,學生會學的問題。教師所謂會教是能夠實現“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學生的所請會學是能夠實現“使其自奮其力自致其知”。由此可見,“學會學習”教學模式即是教師會教,學生會學的教學模式,是構建素質教學模式不可忽視的.。
三、“學會學習”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活動的載體,是構成課堂教學活動的諸因素(教師、學生、教材、教法、學法等)間規(guī)律性聯(lián)系的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體。由此推知,“學會學習”教學模式是在“學會學習”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課堂教學活動栽體或稱課堂教學活動框架。“學會學習”教學模式它應該充分體現“學會學習”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教與學關系的特點,體現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特點,體現“學會學習”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效果的特點。
論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文學小論文篇六
傾聽是什么?傾聽在字典中的解釋是:認真、細心地聽取。但人們對它更多的理解是:
傾聽是一種真誠的謙虛;
傾聽是一種積極的賞識;
傾聽是一種熱情的期待;
傾聽是一種相互間的尊重;
聽是消極被動的,因為和嘴巴不同,人的耳朵幾乎隨時都處于工作狀態(tài),傾聽則完全不同,參與聽這個動作的是耳朵,參與傾聽這個動作的則是耳朵、眼睛和心靈。傾聽是積極的,必須集中注意力。因此,聽和傾聽之間有很大差別。李政濤先生說過: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參與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
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良好習慣,給課堂增添活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營造一個傾聽的氛圍
在上課開始,我們應該明確指出:小朋友們,我們要注意聽人家講話,這也是有禮貌的`表現。這樣一句話,就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既告訴了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也告訴了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傾聽的氛圍,教會孩子們參與討論,如:可以猜一猜發(fā)言的同學可能會講些什么,和自己的看法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他怎么會這樣想的;/jiaoshi/也可以對同學的觀點進行判斷、歸納或評價;還能想想同學說的有沒有道理,自己是否同意,還是有什么可補充的學生便能學會先聽后說,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學生在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質疑中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想法,每個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理解才能有進一步的探究。
二、培養(yǎng)傾聽習慣
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興趣盎然地聽,靈活自主地聽。才能使課堂展現活力。
1、激勵啟迪
在課堂上,對于認真傾聽的學生,我總是及時對其加以獎勵,并以誰的耳朵最靈、誰的記性最好、誰最懂得尊重別人等語言開導學生,告訴他們注意聽別人的發(fā)言不僅是一種有禮貌的表現,更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從別人的發(fā)言中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fā),會學習的孩子應該是善于思考和傾聽的。
孩子情緒色彩很濃,常常由于興奮不能耐心傾聽他人的發(fā)言而大聲說話。有的學生由于開小差也聽不進他人的發(fā)言。這時我們應立即對能傾聽別人發(fā)言并積極回答問題的孩子給予表揚,對于敢于回答問題且回答不正確的孩子也進行鼓勵。例如,老師請一位小朋友朗讀課文,要求其他小朋友認真聽,等他讀完之后說說他讀得好的地方,其他同學聽得挺認真,卻有一位小朋友也想迫不及待地要來讀,嘴里發(fā)出了聲音,等第一位同學讀完,老師問這位迫不及待要讀的小朋友:他讀得那么棒,你怎么能隨便打斷呢?在表揚第一位小朋友的同時,更引起了第二位同學的反思,同時,老師指出:認真聽別人的朗讀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提高自己朗讀水平的好辦法。像這樣沒有傾聽的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就會立即停止其他動作認真聽講,給其他學生都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長期這樣強化訓練,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就會穩(wěn)定形成。
2、貼近生活
明尼蘇達大學的修辭學教授斯狄爾博士認為,大多數人都屬于無效率的聽眾,在聽過10分鐘的口頭報告后,大部分人所聽到的和記住的只有內容的一半,在此后的48小時內,他們還會遺忘掉另外的25%,他們指出,有效傾聽有十個要點,其中的第一個就是找出有興趣的領域。
把有趣的教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拿一位特級教師來說吧,有一次他上展示課時,好有好多老師來教室聽課,小朋友覺得很緊張。于是,老師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小朋友,今天我來給小朋友們上課,我也正想借此機會來看看我們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學習的。小朋友們觀察觀察,我的長相?然后猜猜我的年齡。學生興趣盎然,一一作答。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學習了新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使學生感覺到生活當中處處有語文,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孩子們當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傾聽的的效率。
3、激發(fā)童心
把教學內容設計為富于童心童趣的故事或游戲,使學生學習興趣迅速被激發(fā),會產生強烈地求知欲,煥發(fā)敏銳的思維,激發(fā)起傾聽的欲望。聽到一位低年級的老師在教學拼音第一課aoe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然后讓學生模仿小孩練聲、公雞打鳴、鵝的高叫,練習aoe的發(fā)音。教學中,以趣引路,以情導航,啟發(fā)學生把aoe的練習放在一個環(huán)境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出一個故事。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故事基本編成,再與同桌交流、補充,故事進一步完整,不少學生想在全班發(fā)言。有的學生說:暑假,我到鄉(xiāng)村奶奶家,奶奶家有一只大公雞,每天都早早地打鳴,聽,ooo它叫得多好聽。鄰家有個小姐姐聽見公雞的叫聲,她趕忙起床,來到院子里練嗓子,aaa練得多認真啊。在她的影響下,我也跟著aaa地練起來。河里的大白鵝聽見了,也忍不住eee地唱了起來。大白鵝、大公雞、小姐姐,我們成了好朋友。每天早上,我們好像在練習大合唱。多有趣啊!盡管學生編的故事,有的不盡符合實際,但在編述過程中,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自主創(chuàng)設學語文用語文的環(huán)境,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說更具有感染力,使聽更具有吸引力。
4、榜樣示范
在學生發(fā)表意見時,教師要以聽眾的角色,用非言語信號和言語信號同談話者做積極的信息交流。非言語信號包括:交換眼光、側身傾聽、舉目凝視、含笑點頭等。言語信號可以說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語如我理解你的話或我被你說服了等。在課堂上,我們還可以用走近發(fā)言的學生、請其他同學重述某人的發(fā)言并讓全班同學學著說一遍等方式來暗示自己在傾聽。這一切都在向學生表明:老師對他們的發(fā)言是積極參與的并對他們的發(fā)言是關注和感興趣的。當學生感到教師在傾聽自己的發(fā)言,便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但是,誰都不能否認,聽并非是完全獨立存在的。在語文教學中,聽排在說、讀、寫之前,應該得到必要的重視!它必須貫穿于說、讀、寫、思種種教學活動中,因此就需要我們挖掘、創(chuàng)造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喚起學生傾聽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當然,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小學生更需要老師經常的提醒、督促和長期的指導訓練。讓我們記?。簩W會傾聽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追求!
文學小論文篇七
摘要:情緒管理應用于現代大學生的管理上是很重要的,大學輔導員應該學會情緒管理,應具備自知、自控、自勵、通情達理與和諧相處等方面的能力。從尊重人、依靠人、完善人出發(fā),提高人們對情緒的自覺意識和控制能力,追求以人為本的“和諧管理”。
關鍵詞:情緒管理;自控自勵;通情達理;和諧相處
情緒管理是從尊重人、依靠人、發(fā)展人、完善人出發(fā),提高人們對情緒的自覺意識,控制情緒低潮,保持樂觀心態(tài),不斷自我激勵、自我完善。它對人們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情緒管理不僅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還有利于開發(fā)身心潛能,塑造健全人格。大學生正處在情緒發(fā)展的兩極性與矛盾性并存的階段,特別需要情緒管理。因此,大學輔導員要學會情緒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握大學生的情緒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會努力積極適應和有效調控情緒,以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情緒管理其實就是追求以人為本的“和諧管理”。
在大學里,一個系,一個班級,學生工作的好壞,學風班風的好壞,輔導員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說起著決定性作用。有的輔導員似乎天生的“好脾氣”,無論面對什么情況,都能溫和地對待學生,平時工作中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學生的關系很融洽,學生的各項工作做得有板有眼。其實,脾氣好不好,不僅僅指一個輔導員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說明一個輔導員有沒有情緒情感智慧,是否具備情緒管理能力。良好的情緒情感智慧是成功輔導員個性心理品質的動力和保證,是推動學生工作的重要力量。情緒情感智慧可以概括為自知、自控、自勵、通情達理與和諧相處等方面的能力。對于一名輔導員而言,良好的情緒情感智慧最主要應體現在自控、通情達理和和諧相處三個方面。
通情達理就是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情感感受和行為原因,具備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具備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理解和認可情感差別,能與自己觀念不一致的人和平相處,體察別人的真正需要,具有愛心。對于成功的輔導員來說,要真正學會通情達理,關鍵在于能夠準確理解處于被管理地位的學生;而要準確理解學生,就離不開換位思考。只有換位思考,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深入學生中,了解大學生的情緒特征和常見困擾。大學生情緒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兩極性和矛盾性。大學生情緒的兩極性指情緒容易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表現在苦惱時受到激勵則為之振奮;熱情洋溢時受到挫折則灰心喪氣。大學生情緒的矛盾性是大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矛盾、個人需要與社會滿足間的矛盾、理想與現實差距的矛盾等種種矛盾沖突,帶來的情緒上的反應。[2]因此,情緒的兩極性是情緒矛盾性的外化和表現形態(tài),而這種情緒矛盾性的極端形式就是情緒的兩極性。要耐心幫助大學生提高情緒認知能力,指導他們培養(yǎng)良好情緒的方法,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錘煉他們在挫折面前的承受力。
和諧相處就是能妥善處理人際問題,與他人和諧相處。和諧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教育事業(yè)歸根到底是人的事業(yè)。時代需要人人相互信賴、相互尊重和相互協(xié)作。一名輔導員通過自控增強包容力,通情達理地和學生進行溝通,溝通能為人提供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必需信息,憑借溝通能建立且維護各個個體的相互聯(lián)系。[3]在相互信任與尊重的溝通中,積極傾聽學生的心聲,通過溝通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中得到激勵、自信和歸屬感,以利于自己不斷地適應與發(fā)展;溝通能促進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促進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益于他人之才。每個人融入班級團隊,才能形成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整體戰(zhàn)斗力。才能保證班級各項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才能實現讓學生健康成才的目標。能力有限不一定成功,但是情緒管理不好一定不會成功。當一名輔導員把情緒毫無保留地發(fā)泄在學生身上時,那種和諧的關系無形中就被破壞了,也起不到好的管理效果,所以輔導員一定要小心翼翼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在工作中,輔導員在增強自我情緒管理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學會運用情緒來管理和激勵自己的學生。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突現“管”與“嚴”,而現實證明,過嚴的限制對一個學生團體的發(fā)展并無好處。常聽學生這樣講,某某輔導員太嚴了,得小心點。其實這樣的輔導員不一定能讓學生口服心服,表面上看這個班級的學生被管得很好,然而并非是成功的。由于情緒受到制度的條條框框的約束,不小心可能受到老師的粗暴批評,反而使班級成員走向另一個極端dd習慣性防衛(wèi),磨滅甚至放棄激情,以此來保護自己或他人免于因自身個性張楊而受窘?,F代管理實踐告訴我們:一個聰明的管理者應該學會科學運用情緒管理激發(fā)學生潛能,提高效率。情緒管理要求輔導員在學會識別自己和別人情緒的基礎上恰當地表達情緒,一個有“情緒”、有激情的輔導員應該讓自己的學生充滿“情緒”和激情,建立和維護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保持高度熱情,去實現奮斗目標。如果我們的輔導員具備了這種能力,并認真去做,學生管理工作定會獲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2]張厚粲,許燕.大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學小論文篇八
一、每個孩子渴望關注
去年,我接一年級新生。剛開學的一個課間,一個五歲多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使勁地扯了幾下我的衣角,因為我當時在給其他孩子說話,沒注意到她。大概扯了兩三下,我才側過臉去發(fā)現了她。她委屈地、難過地對我說:“龍老師,您這節(jié)課沒看我一眼!”當時,我的心一震,好像被揪了一下。我那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是這樣渴望關注!從那以后,每節(jié)課我力爭做到關注每一個孩子,課余多與孩子接觸,與孩子們做游戲、談心等,讓每個孩子都感覺到他的存在很重要。
另外,要關注孩子的優(yōu)點。在表揚、鼓勵、評價孩子時,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諒孩子的感受,不要拿一個孩子的弱點去與別的孩子的優(yōu)點。因為這樣是不公平的。人各有所長,俗話說得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長處,使之發(fā)揚光大。時髦一點說,就是個性教育,特長教育。只有這樣,每個孩子才能充滿信心,勇往直前。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讓每個孩子的內心充滿陽光,也能讓陽光照亮我們自己!
二、關注魅力無窮
本文所說關注,都是指對人的關注。有了家長對孩子的關注,才能有孩子的成才優(yōu)秀;有了領導對職工的關注,才能有職工的金誠合作;有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才能有教學相長。對于教師來說,有了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也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關注——使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那事過后,我才醒悟過來,原來生動形象的童話與兒歌還有如此妙用;動畫片為什么會如此吸引孩子,才是與兒童的特征相適應?。?低年級的孩子,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
從那以后,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課本插圖、文中的形象,讓它們在孩子的腦中形成生動活潑的表象。充分運用兒歌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特別是拼音教學中,為了讓孩子記得牢,我常常把拼寫規(guī)則、標調方法、字母的形狀等編成兒歌或謎語讓孩子喜聞樂見。
其次,關注,讓拓展水到渠成
在學《雪孩子》這具有童話色彩的文章時,有孩子問:?雪孩子又沒有生命,怎么課文里又寫他可以去救小白兔??這就讓我告訴他們:童話的創(chuàng)作者是運用想象通過故事告訴孩子一些知識或道理。以告訴知識為主的就是知識童話;以告訴道理為主的就是寓言童話。那么你們覺得這一課是知識童話還寓言童話??學生們感到迷惑。于是我就給他們講了水的物態(tài)變化,孩子們聽得出神入化。之后自己就抓住了課文的要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象形字與會意字的教學中,我講到我們的祖先是按照事物的樣子,和字的意思來造字的,學生們看到那些字形與之對應的事物有差異,問到?這些字是怎樣變的??我說:?等你們長大了去研究吧!?有學生說:?研究就是當科學家我說:?對!?學生們又急著問:?老師,你怎么不當科學家呀??我就結合著我當時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家庭情況說明我沒當科學家的原因:我的家鄉(xiāng)在農村,我不到四歲時的一天,母親在一邊放牛,一邊割草時,不小心被牛撞下山崖,不幸摔壞尾椎。當時醫(yī)療條件落后,家庭貧窮,醫(yī)治無效而去世。就由父親撫養(yǎng)我和不到半歲的妹妹,我沒有條件,讀高中和大學,就失去了當科學家的機會。我當了教師就是要把你們培養(yǎng)成科學家呀!?孩子們聽后百感交激,決心很大。
如果沒有關注,對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講以上內容,恐怕孩子難以理解和接受吧!
再次,關注,讓遷移繁衍能力
在學書上課文或兒歌時,讓學生看圖讀文后,如果書上有作家名,我就告訴他們這是誰寫的。開始他們個個瞠目結舌,特別是他讀背了,語文園地一中的《詠鵝》后,我說這是一千多年前的詩人駱賓七歲時寫的。他們是似乎有意向駱賓王挑戰(zhàn),也從內心里佩服駱賓王。從那以后,學生也就慢慢地去悟別人是怎樣寫的。同學們在看圖讀文的過程中恍然大悟地說:?哦,這課就是看圖寫的喲!?在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時,我先讓孩子在家植樹、種花后再學習課文。學習時,孩子喜笑顏開、手舞足蹈的在腦中再現了鄧小平爺爺的植樹過程,并在寫自己植樹、種花的過程中運用到從文中積累到的語言。
學會關注吧,關注每一個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他會讓我們找到適合孩子教育捷徑。
文學小論文篇九
《喜福會》是華裔作家譚恩美于20世紀80年代末創(chuàng)作的,小說講述了四位中國移民母親與他們在美國成長的女兒們的故事。
本文主要研究米切爾的女性理論在作品《喜福會》中的體現,以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女性所承受的壓迫。
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米切爾的“婦女的領地”理論,《喜福會》中的女性地位及增強的自我意識感在喜福會中的體現。
得出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男性給予的壓迫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女性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結論。
文學小論文篇十
摘要:《傅雷家書》是一部關于父親寫給子女書信的集子。
它非一般書信,而是涉設到做人、文藝和追逐夢想,實現理想之精誠態(tài)度,書信充實的真摯情感、豐富學識、深刻哲理、流暢文筆,使得傅雷家書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大放異彩,具備了甚高的鑒賞價值。
家書蘊韻著諸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感悟,給人以刻骨的啟迪和無限的反思,從而給力地體現了傅雷先生的思想、精神與其獨具魅力的人生觀、藝術觀。
換言之,傅雷家書是傅雷人格魅力最集中的體現。
筆者將借助傅雷家書所折射出的獨具魅力的人生觀、藝術觀兩個方面試析傅雷精神。
關鍵詞:傅雷家書;傅雷精神;人生觀;藝術觀
一、引言
《傅雷家書》當仁不讓。
樓適夷談及《傅雷家書》時如是說:“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yǎng)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楊劍龍論及《傅雷家書》中這樣寫“在傅聰1953年出國到1966年傅雷夫婦自盡的間,傅雷以一顆慈愛之心不斷地給兒子寫信,談生活,談藝術,說做人,說從藝,循循善誘、諄諄教誨,善解人意、體察入微,將滿腔熱忱流瀉于筆端,把一懷舐犢深情寄寓于信箋。
”著名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先生在《傅雷與傅聰》一書中寫道,“他的翻譯作品中所透露的是外國作家的思想,而非他自己的思想。
惟有《傅雷家書》,他生前也沒有想到過將來他的這些信會編成一本《傅雷家書》,會有一百多萬冊的印制量,會受到那么多讀者的喜愛。
”傅雷家書,在藝術之林中以其獨特的處事為人、真切的情感投入和深刻的音樂探討,從而使得這部家書熠熠生輝,奪目放彩。
此前,哪一位父親用如此細微的筆觸寄予子女這般無限又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教育?傅先生的真情,學識真真切切撥動著人們漸漸冷漠的心弦,讓人感悟,讓人反省,讓人向往,其所折射的傅雷精神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啟迪著一代又一代尋覓通往幸福之路的青年人。
許鈞先生在《傅雷翻譯研究》一書中將傅雷精神歸納為“熱情、認真、執(zhí)著、理想”,這或許是傅雷翻譯工作之工作態(tài)度,而筆者借用家書,透過文字背后暗藏的本質,對傅雷精神的解讀即是――慈愛、真誠、樂觀、堅強、人本。
此種強大的精神刻骨銘心地鼓舞筆者,激勵著筆者的深刻反省、無限深思。
二、傅雷家書:傅雷人生觀的反思
如何做人是傅雷教育兒女的重中之重,他將為人視為從藝的基礎。
家書的字里行間透露出傅雷的諄諄教導:“人人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與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么能夠實現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human(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fā)展,沒成為××家××家以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家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最討厭的莫如自以為是,自作解人。
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理解自己。
”傅雷反對不懂裝懂的自欺心理,崇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虛心求學態(tài)度。
有一次談及傅聰與杰老師時,他給兒子寫道,“你能繼續(xù)跟杰老師上課,我很贊成,千萬不要駝子摔交,兩頭不著。
有個博學的老師指點,總比自己摸索好,盡管他有些見解與你不同。
但你還年輕,musicalliterature的接觸真是太有限了,樂理與曲體的知識又幾乎等于零,更需要虛心一些,多聽聽年長的,尤其是一個scholarship很高的人的意見。
是不在我們掌握之內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還是學習上的――打擊;從此以后你可以孤軍奮斗了。
”在談及失敗與錯誤時,他說:“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于心。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與低潮之間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于受傷而已。
”“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于被回憶侵蝕。
”反窺現實,我們不禁感嘆,傅雷精神影響深遠,倘若現今的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能真真領悟傅雷精神,更上一層樓的和諧就指日可待了!
傅雷家書中,人本觀念熠熠生輝。
除了教導兒子將為人為人生的重中之重,還時常關心兒子的身心健康,這在家書里比比皆是,譬如,傅聰即將出國留學時傅先生寫道,“可是關于感情問題,我還是要鄭重告誡:無論如何要克制,以前途為重,以健康為重。
在外好好利用時間,不但要利用時間來工作,還要利用時間來休息,寫信。
”傅聰多次比賽前,傅雷都會耐心教導兒子,“比賽以前的幾個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護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場競賽。
俗語說‘養(yǎng)兵千日’,‘養(yǎng)’這個字極有道理。
”在談及傅聰練琴時,傅雷囑咐兒子:“不過身體還得保重,別為了多爭半小時一小時,而弄得筋疲力盡。
從現在起,你尤其要保養(yǎng)得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fresh的精神。
好比參加世運的選手,離上場的日期愈近,身心愈要調養(yǎng)得健康,精神飽滿比什么都重要。
”相形見絀,今昔的人父人母,尤其是都市里的爹媽,有幾人能像傅雷這般照顧子女的精神成長?有幾人能犧牲一丁點時間去關照子女的情感問題?有幾人能奉行“人本主義”呵護子女的身心健康?錯綜復雜的社會體制又容許我們的人父人母能做到幾分“人本”呢?這是體制問題?或者是人文問題?我們更明白的是這些問題一時間難以明辨,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人生觀的深刻反省。
三、傅雷家書:傅雷藝術觀的反省
傅雷家書不僅僅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為人處事,身心健康諸多方面的關愛,同時還流露出其對音樂、繪畫等頗有見地的才識和睿智。
在談及藝術境界時,他跟兒子分享道:“音樂主要是用你腦子,把你蒙蒙朧朧的感情(對每一個樂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確了,然后你的technic自會跟蹤而來的。
”在談到音樂與技巧時,他也曾告誡兒子:“現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
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筆者以為,這兩點同樣適用于翻譯領域,如若譯者能對原文的意思(每一個詞,每一個句,每一個篇章的意思)分辨清楚,那么翻譯的境界也就高超了,翻譯技巧也會隨之爐火純青。
反之,譯者如若整天只顧研究翻譯技巧,終若有所成,頂多是翻譯匠而非翻譯家。
只注重翻譯手段而不講究翻譯境界的人,必然會偏離亦或遺忘翻譯目的的。
文學小論文篇十一
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要有利于終生發(fā)展。文學素養(yǎng)是中心,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寫作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故事接龍是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寫作形式,讓學生在書寫中感受到文字的秘妙,浸潤在文學的海洋,激發(fā)了表達的興趣,從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一、讓學生“看”出滋味
在寫故事前,我開始領孩子們讀童話故事書,從故事中看出童話寫作的密碼。我們從《木偶奇遇記》開始讀起。一看人物———兒童化。在孩子閱讀《木偶奇遇記》的過程中,我利用晨讀時間和孩子聊書,先聊人物:書中講到的那些人物(包括小動物),你最喜歡誰?最討厭誰?為什么?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們觸摸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而這些人物就和他們是一樣的,是他們身邊的人,人物形象就在生活和想象中借助閱讀豐滿起來。二看情節(jié)———生活化。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展現在孩子眼前,孩子們讀到小木偶的爸爸并沒有因為他是一個任性、淘氣、懶惰、愛說謊、不關心他人、不愛學習、整天只想著玩的孩子而嫌棄他,而是不厭其煩地幫助他??此I了,就把自己的早餐送給他,心甘情愿地看著他吃掉,雖然爸爸自己也很餓。學生們讀到這些,就將童話中的幻想與眼前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幾乎已分不清哪些是童話中的情節(jié),哪些是生活中的情節(jié)。真的,世界上沒有一個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雖然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不一樣,有的孩子一開始就漂亮乖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調皮搗蛋,可是不管什么樣的孩子,都是爸爸媽媽心里的寶貝,愛就像高山的流水,流到了每個孩子的心里。三看哲理———含蓄化?!赌九计嬗鲇洝肪烤瓜敫嬖V我們一些什么呢?這篇童話,通過皮諾曹種種曲折、離奇的經歷,表現小木偶熱愛正義、痛恨邪惡、天真純潔的品質,教育兒童要抵御種種誘惑,做一個誠實、聽話、愛學習、愛勞動,并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而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卻蘊含在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里,沒有明顯的說教,只是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細細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種滋味。所以我在學生讀完《木偶奇遇記》之后,讓他們和父母討論皮諾喬變成真正男孩的原因。孩子們接下來還一起讀了《綠野仙蹤》《夏洛的網》《彼得潘》等,浸潤在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中。
二、指導學生“寫”出趣味
孩子們寫故事的熱情空前高漲,每天的晨檢時間都要先讀同學們寫的故事,早上的時候就會經常出現我前面提到的場景:“快,快,今天該誰讀故事了?”“火雞們逃出來沒有?”但在孩子寫故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正是有針對性地指導的最佳契機,讓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落到實處。故事接龍孩子們整個寫的.是一個大的故事,而這個大的故事是由一個又一個小的故事串聯(lián)而成的,而小的故事也可以再繼續(xù)分割成小的環(huán)節(jié),這樣化整為零,既容易把握,也容易寫得精彩??纯础痘痣u逃亡記》男生版的目錄:火雞的囚籠,逃跑a計劃,實行a計劃,a計劃失敗,一起去冒險,虎口脫險,酒店大逃亡,救星來啦,又入虎口,公路驚魂,險象環(huán)生,剛出虎口又入狼窩,奇怪的船長,危險的死亡召喚……從目錄中可以看出有的小故事分為三個章節(jié)才寫完:逃跑a計劃,實行a計劃,a計劃失??;有的自己單獨一個小故事。這樣靈活機動的安排,讓學生減輕負擔,也更易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把握,也是把故事寫精彩的一個寫作技巧,就這樣悄然埋在孩子的心里,而且孩子從心里感受到書寫的快樂,寫作的輕松,這比什么作文課都易于見效。在故事里制造矛盾沖突,也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寫法,它可以使整個事件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可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鮮明突出,在讀者心目中會留下長久的記憶。
文學小論文篇十二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應用曾經是世界領先的,不少有關天文的記載成為現代天文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但是,在我們現今的基礎教育中,天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1世紀將是人類著眼太空的時代,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開始開發(fā)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斷地耗盡,新的能源也許要向太空尋找,太陽能當然是最直接的。
當地球上的環(huán)境不再適合人類的生存時,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為了適應世界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時代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普及天文知識是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文理分開的大學教育中,文科學生對于基礎科學的識了解得不夠全面。
同時,由于人們對天文發(fā)現的廣泛興趣,天文學在教育和科普領域也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同時天文學的發(fā)展對人類也有巨大的意義。
天文學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是近代科學革命的搖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遠古時期,隨著人們對日月經天、斗轉星移、晝夜更替、寒來暑往等自然現象觀測和認識的逐漸深化,在中國、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等文明古國,天文學便開始萌芽、發(fā)展了。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已相當發(fā)達。
中國在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臺,中國有著世界上歷時最長、保存最完整的豐富的天象記錄,有不斷革新的精確歷法,有見地深刻的宇宙論,還有融合高水平機械技術的天文儀器。
所有這些,都是世界天文學發(fā)展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在望遠鏡用于天文觀測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學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望遠鏡為人類帶來了層出不窮的重大天文發(fā)現,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能力。
回顧天文學的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的意義是適時和恰當的,也是對即將落幕的國際天文年的最好總結和紀念。
天文學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與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文觀測對重大科學理論的建立提供依據和進行正確性檢驗;另一方面在對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認識過程中,新的天文觀測發(fā)現逐漸地、不斷地深刻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
新的天文觀測和發(fā)現必將并繼續(xù)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不斷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這種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了現代的科學探索精神,也必將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無窮的益處。
天文學研究的意義[2]
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fā)展,都是天文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對象。
其中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guī)律是天文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天文學研究的過程當中,天文學家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fā)射到地球的輻射,發(fā)現并且比較準確地測量它們所在的位置。
從而根據它們的位置來探索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對他們身體上所存在的物質進行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演化規(guī)律的研究,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歷史非常古老,可以說,自從人類文明史誕生以來,天文學也就隨之誕生。
談到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那么大家最關心的當然是天文學的研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意義,一方面天文學研究影響著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就拿古代的天文學家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來說,這些觀測幫助人們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些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這些研究成果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已經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
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當中,天文學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觀測地點,到現在仍然是聞名海外的天文學觀測遺址。
許多天文學家可能正是意識到了天文學研究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才出現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說,康德和拉普拉斯關于太陽系起源的星云說等等一系列天文學領域的重要理論。
這些理論不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學家對天體的觀測以及研究,而且還推動了近現代天文學研究的提前到來。
牛頓力學,核能的發(fā)現也是天文學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在現代天文學研究當中,天文學家對高能天體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從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推動了現代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家對太陽和太陽系天體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衛(wèi)星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測地、通訊導航等部門當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其實天文學研究最早起源于人類時令的獲得和占卜活動,往往要經歷觀測,理論,再到觀測的三個必經的發(fā)展途徑,通過這三個途徑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處。
同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也從太陽系發(fā)展到太陽系以外的整個宇宙,同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這三大分支學科構成了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方法體系。
而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空間天文學這幾個分支學科則成為了天文學觀測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對天文學研究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那必定離不開天文學研究的各個對象層次,包括有行星層次和恒星層次,星系層次等等。
這些星體層次的研究幫助我們能夠進一步地了解宇宙,從而能夠使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文學小論文篇十三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其小說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和女性文學的新天地
女性文學像一條小溪流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若斷若續(xù)地流淌著。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fā),掀起了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高潮,也給女性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冰心、廬隱、丁玲等一批才華橫溢的女作家脫穎而出。她們沖破了傳統(tǒng)文化禁忌,以女性視角觀察女人、寫女人,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女性形象。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慈祥的母親和賢惠的妻子,其道德審美觀念仍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丁玲等作家的作品中則塑造了一些以民族興亡為己任的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的女性,雖然表面上獲得了與男人平等的待遇,實際上卻放棄了自我。
與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相比,張愛玲的小說具有更為鮮明的女性主義特征。20世紀40年代的張愛玲遠離抗日救國的主流話語,把眼光投向了“婚姻、愛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處境——一個充滿女性氣息的世界”[1]。其小說集《傳奇》刻畫了一大群真實地生存于男權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在中國現代女性作家中,沒有一個人像張愛玲一樣,從女性本體出發(fā),懷著對經濟和精神上缺乏獨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關注,孜孜于女性悲慘命運的寫作。通過對一系列女性殊途同歸的可悲命運的描寫,既揭示了男權社會制度、傳統(tǒng)文化及習俗對女性的摧殘,更將筆觸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從女人原罪意識出發(fā),對女性自身的人格弱點進行了思索與批判,開啟女性批判立場。
張愛玲小說摒棄了“五四”作品中女性對男權社會單一的控訴,而是“讓女性在自己的位置上自演自繹,呈現其矛盾、壓抑、自我沖突以致丑怪畸形的深層面貌”[2]。小說敘事的主要聚焦者都是女性,其小說中的女人居住在上?;蛳愀?,有知識的女性如白流蘇、敦鳳等,無知識的如曹七巧、霓喜等,她們考慮的只是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喜怒哀樂,幾乎都把婚姻當作了自己的職業(yè)和獲取金錢、物質的籌碼,全然沒有女性的自我尊嚴和獨立人格,甚至不自覺地替代男性在家庭中扮演著施害于人的角色。張愛玲認為,外在的社會因素對女性的禁錮固然是造成女性生存狀態(tài)和悲劇命運的主要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女性心靈深處的自私、軟弱和奴性意識。人的悲劇性命運不僅存在于外界的威脅,更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人類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這就使張愛玲小說由對女性悲劇命運成因的剖析,而上升到了對更具普遍意義的人性、人生、命運、歷史的感悟與思考。于青認為“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于歷史深處,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對于五四吶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3]。的確,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內心陰暗面進行了極其深刻的批判,但其批判又留有情面。正如她自己所說:“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卻有一點‘地母’的根芽?!盵4]“女人地母般根芽”的偉大使她能夠寬恕女人的一切。這就避免了對女性進行一般化的描寫,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層面,使女性心理批判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新高峰,從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張愛玲還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來審視女性問題,這一獨特觀察視角的選取,使女性寫作文本空間中的文化意蘊得以彰顯,為中國女性文學打開了一方新的天地,并對后來的女性文學具有不可忽視的啟迪意義。
二、創(chuàng)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
寫實小說的本質是如實描寫真實的人物和生活,并由此獲取審美的價值。寫實小說在中國歷史悠久,最初與史傳文學關系密切,之后便發(fā)展出“講史”的歷史演義小說,再后來又衍生出世情小說這一支派,并逐漸推行開來,出現了《紅樓夢》、《金瓶梅》等經典之作。
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巔峰期主要是20世紀的40年代,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個特定的時代,形成了國統(tǒng)區(qū)文學、解放區(qū)文學和淪陷區(qū)文學并存的局面。在“孤島”上海,作家們面臨著“言”與“不言”的雙重壓力,于是在政治和風月之外,將目光轉向寫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張愛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突兀而出,她擺脫主流文學的影響,用自己的傳奇故事營造出一個政治之外的生活天地,把關懷的焦點放在普通人身上。于是,張愛玲非常重視繼承寫實小說的傳統(tǒng),摒棄了寫實小說中常見的因果報應和教化宣傳對小說形式的禁錮,以平淡、自然、真實的筆觸摹畫生活。
張愛玲早期的《傳奇》皆有所本,后來的小說更是尊重真人實事。其小說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寫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反映大都市的民間習俗為特色,以對兩性關系、婚戀關系和日常生活的講述為敘事重點,并注重傳達出蒼涼的生命體驗,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上海普通市民階層的風俗畫。小說所表現的人物突出為兩類市民形象:一類是生活在大宅院里,在賭博、玩歌女的生活中靜待歷史淘汰的遺老遺少;另一類是生長在街頭里巷,在繁瑣的世俗生活中尋求安穩(wěn)卻屢遭磨難的小奸小壞的小市民。他們是軟弱的凡人,不是英雄,但卻是這個時代最廣大的負荷者,在他們日常平庸的生活中,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學真實可信的基礎。
張愛玲認為,真實是一切藝術創(chuàng)造的生命。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傾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zhàn)的洗禮并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zhàn)影響范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yōu)槭ト?,完全放棄往日?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在張愛玲看來,作者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來任意支配和塑造人物,應該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邏輯和心理軌跡去創(chuàng)造人物。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都不能脫離、違背生活的真實。香港之戰(zhàn)雖然使白流蘇和范柳原多少有了些變化,但如果硬要給他們戴上“革命”的帽子,恐怕就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敗筆。
三、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位批評家說過:“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風格的卓爾不群的存在是其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說明。而以作者的名字名其風格,更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張愛玲擁有這樣的榮譽,她的作品被人們稱為‘張愛玲體’?!盵5]的確,張愛玲的成功,不僅在于她筆下獨特的“傳奇”故事,還在于她獨特的小說藝術。
張愛玲是人物刻畫的巧匠,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變態(tài)人物形象和各色人物,尤其是對兩性心理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她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由此反映出人物心理的進展,體現了作者對人物豐富復雜內心的深切理解,揭示出某種社會根源,使小說具有一定的社會深度。小說的敘事方式采用傳統(tǒng)的全知視角,并利用反諷和參差對照的寫法構成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在時空設置、故事情節(jié)、人物活動等方面的結構安排上獨具匠心,使小說呈現出色彩紛繁的面目和悲憫蒼涼的美學基調,將讀者一步步引進作者營造的蒼涼世界里去。小說意象的營造豐富而傳神,她善于將聲音、氣味、色彩等感官調動起來,具有鮮明的視角性和立體感。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別具一格,詞語既典雅又通俗,既艷麗又靈透,造語新奇,“通感”手法運用得當,藝術感覺異常敏銳精微。其小說用古典小說的外殼表現現代的主題,能把現代派小說與傳統(tǒng)的民族形式相結合,做到了融通雅俗,溝通中外,既提高了現代通俗文學的品位,又縮短了現代小說與世界文學的距離。
四、對中國文學史的獨特的貢獻
上個世紀40年代,張愛玲以其《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在那個“低氣壓的時代”的上海文壇引起一片嘩然。我們可以不把她稱之為文學大師,但誰也不能否認張愛玲小說繼承傳統(tǒng)又能超越傳統(tǒng),在小說表現技巧的運用上大膽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突破,形成了“說書人的構思、冷靜的敘述心態(tài)、參差對照的寫實手法、感覺外化的心理描寫、突出的個性化的直覺意象以及蒼涼的美學意境共同組成了獨一無二的張愛玲文體”[7]。這一文體對人們的創(chuàng)作起著一定的文本示范作用,這是她對現代小說的最大貢獻。
張愛玲信奉經典作家的“文學是人學”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不斷實踐。當對人的本性和命運的關注被很多人忽略的時候,張愛玲的小說卻充分展現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也許正因如此,張愛玲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
同時,張愛玲小說的獨特魅力還吸引了無數讀者和研究者,借鑒她的手法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為數不少。港臺作家中,白先勇筆下的“臺北人”是張愛玲上海、香港傳奇中女人的翻版;施叔青創(chuàng)作的系列香港傳奇可說是張愛玲筆下香港故事的延續(xù)。內地也有不少作家模仿、學習她,如葉兆言、蘇童、王安憶和鐵凝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認為張愛玲是一位具有文學史意義的作家,她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成就是不可抹殺的。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毫不猶豫地記下張愛玲的名字。
文學小論文篇十四
摘 要 國學與古代文學文脈同宗,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底色,中國古代文學是國學的情感建構。
關鍵詞 國學 古典文學 文化
國學熱再次升溫,古代文學能否波瀾不驚,兩者的關聯(lián)度如何,對兩者關系進行研究具有現實緊迫性。筆者從歷史的視角,粗略審視國學與古代文學的文脈關系。
一、國學與古代文學的淵源
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范疇將書籍分為四類,即四部。晉武帝秘書監(jiān)荀勖的《中經新簿》將群書分為四部。唐玄宗時期,集賢院分書為四類:經、史、子、集。清乾隆年間,紀昀主持整理書籍,歷十年共收書三千四百七十種,三萬六千余冊,亦分為四類:經部(類十)、史部(類十五)、子部(類十四)、集部(類五)。孔子時有六藝,漢代設立太學,隋立國子監(jiān)協(xié)調國子學與太學并另設有算學、書學、醫(yī)學等。
國學詞匯最早出現在《周禮周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少舞。《周禮周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因此,原初的國學,指周代中央設在王城的國家教育機構與學校,與地方鄉(xiāng)學相對應,由樂師、大司樂負責,與現代作為學術知識體系劃分是不同。國學正式稱謂產生于西學東漸,為區(qū)別西學而生,始于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劉師培、章太炎、鄧實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一般認為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第一次國學思潮。第二次國學思潮發(fā)生在新文化運動,標榜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1]。第三次國學思潮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方興未艾。[2]但國學依然沒有嚴格意義上定義。
文學一詞最早出在《論語》,指孔門四學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一,專指古代典籍。漢朝文學指學術,就是儒學,律令、軍法、章程、禮儀,都屬于文學范疇,另有文章指學術之外詞章。古代文學是個斷代概念,指中國有文學以來至古代社會結束整個歷史時期作品,研究與教學古代文學作品成為獨立學科。文學分為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等。古代文學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之下。
二、國學是古代文學的底色
經、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包括大部分作為文學作品詩文文本,經部與子部屬于廣義哲學范疇,史部屬于史學范疇。經學是國學核心,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許多朝代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式,對各個領域,尤其是對古代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許多審美觀念與美學范疇以儒家經典為底色。不了解中國先秦儒學,就不能深入理解古代文學諸多觀念。如中國古代詩歌的和諧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含蓄委婉,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審美效果,這就和儒學中庸思想密切相關。子書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巨大影響力。如《莊子》的汪洋恣肆、飄逸奔放行文,追求精神自由逍遙境界與全身遠害隱逸人生,心齋坐忘、虛靜澄明與言不盡意等方式,都對中國古代文人與古代文學觀念影響深遠,并構成中國詩歌、繪畫基本精神與審美范式?!肚f子》看重人生個體價值,所有論述均圍繞個體生命安頓,為那些現實中受挫、失望甚至絕望文人提供了有效精神支撐。失意文人不能在現實政治中有所成,往往轉而追求個體適意藝術人生,這種藝術人生物化形態(tài)便是詩文書畫,于是就成就了中國純藝術精神。因此,不了解莊子學說,就不能完整認識中國古代文人人格與精神,也就不能全面認識其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以及其古代文學思想。
三、古代文學是國學的情感建構
古代文學以或細膩或婉約或豪放的多種表現手法,抒發(fā)人類特有的情感體驗,留下眾多千古傳唱的文學名篇。研究古代文學的歷史發(fā)現它們已經遠遠超越于國學的精神內核,塑造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與文化。古代文學研究從孔子整理詩三百開始,也有兩千五百多年。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按照作品類別主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先秦時期,或詩騷時期;秦漢至唐代中期,或詩賦時期;唐中葉至元末,或詞曲話本時期;明初至五四,傳奇與長篇小說時期。古代文學范圍主要是詩賦、詞曲、小說、文章,也包括俗文學、戲劇。古人敘述的古代文學主要為國學的詞章之學,現代的古代文學范圍已經涵蓋了文學的全方位情感表現領域。胡適先生對國學理解很寬泛,他認為,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縮寫,中國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文化歷史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國學[3]。按照這種理解,古代文學就成為國學之一部分,筆者認為是很重要的核心情感表現部分。
古代文學的感物道情表現形式尤其突出,古代文學表現國學的過程中涌現出很多經典,很多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國學精華?!对娊洝放c《易經》、《書經》、《禮經》、《春秋經》并重,現存《詩經》古籍就有六百余種。經尊為經稟圣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是天下之公理,思想統(tǒng)治地位極其崇高。先秦時期,《詩》產生和被整理,并在外交和生活中廣泛傳播。儒家的分支主張以《詩》說《詩》,還原其民歌面目,反映文學所描繪社會生活與人的思想情感,滿足審美需要,基于此,《詩經》的創(chuàng)作旨趣是感物道情,《詩經》品賞方式是諷誦涵泳,《詩經》審美品格是性情中和?!对娊洝芳嬗薪泴W和文學雙重身份。
古代文學本身是文學家自身的情感體驗。國學與古代文學既面對人對宇宙、社會、人生之道的體現也是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事件、生活、行為所思所想的情感敘事。有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宗教家、史學家、經學家也有文學學說;有的中國古代文學家也有哲學的、思想的、科學的、宗教的、史學的、經學的學說,呈現出一種國學與古代文學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貫通態(tài)勢。
參考文獻:
[1]胡適.新思潮的意義[j].新青年,第七卷第四號,1919.
[2]何愛國.人文與市場的糾結: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j].福建論壇,20xx.
[3]胡適.胡適全集[m](第一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文學小論文篇十五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已經具備一定的范疇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試談中國古代文學的橋意象
“橋”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 建筑,是跨越障礙的工具,其最基本的作用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特有的一個重要理論,即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 藝術形象。
意象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言不盡意”的遺憾,明晰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成功地建構了中國古代 文學特有的含蓄、凝練、朦朧的意境美。
“橋”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各種文學體式中經常出現,運用非常廣泛。
《詩經·大雅·大明》寫周武王之母太姒來歸的情景:周文王親自迎親于渭水,渭水無車,于是立即“造舟為梁”,以通親好,顯示了周文王對太姒的真摯感情和遇事果斷的魄力。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1](p100)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出現的最早的詠橋詩句,開中國古代文學橋意象的先河。
橋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著豐富的內涵,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情況進行解析。
一、構成畫境的元件
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首要內涵就是通過展現橋的實用性和外在美,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以橋為點睛之筆的優(yōu)美畫面,給讀者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
劉禹錫《竹枝》:“江上春來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紋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2](p108)就很好的寫出了橋的實用價值。
橋是連接兩岸的紐帶,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橋上春雨、橋下江水、橋邊新柳、橋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共同構成一幅以橋為中心充滿生機的小村初春圖,表現出作者愉悅的心情。
喬吉《(雙調)水仙子·吳江垂虹橋》:“飛來千丈玉蜈蚣,橫駕三天白螮蝀,鑿開萬竅黃云洞。
看星低落鏡中,月華明秋影玲瓏。
赑屭金環(huán)重,狻猊石柱雄,鐵鎖囚龍。
”[3](p620)寫出垂虹橋的雛高大長、裝飾精美,反映了當時橋梁建筑的水平之高,讓讀者于千百年后仍然可以在想象中領略此橋的壯美。
詩歌在描寫橋外在美的同時,往往也能借助橋的建成歷史體現出橋所在地的悠久歷史。
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4](p4290)萬里橋是處于成都繁華鬧市的一座著名的橋,橋之得名據劉光祖《萬里橋記》有兩種說法:“羅城南門外笮橋之東,七星橋之一,曰長星橋者,古今相傳,孔明于此橋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
’后因以名。
或曰:‘費祎聘吳,孔明送之至此,曰:‘萬里之道,從此始也。
’”[5](p307)可見萬里橋的名稱由來已久。
此處橋意象與錦江、煙波、荔枝等意象共同再現了成都優(yōu)美的自然 環(huán)境,繁榮的 社會 經濟,表現出成都風物人情、市井繁華的景況和百姓安寧富足的生活狀況,同時萬里橋的悠久歷史反襯出成都悠久的歷史。
橋意象在此類作品中是作者突出描寫的一個景物,是作品勾勒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構成作品畫面和豐富意蘊起著重要作用。
再如杜荀鶴《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4](p7925)也成功地運用了橋意象,只“小橋多”三個字便把蘇州,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城市的特點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來。
白樸的《越調·天凈沙·春》:“春山暖日和風,闌桿樓閣簾櫳。
楊柳秋千院中。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3](p242)就是把橋作為春天諸多景物之一來寫的,橋與其它景物共同構成了明媚的春意圖。
杜牧《阿房宮賦》描寫阿房宮中橋的壯美說:“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6](p362)其中的“復道”,正是一種架在空中的復橋,也是把橋作為整個畫面中的一個特景來描寫的一個實例。
二、感傷情懷的藝術載體
橋的建筑功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便決定了橋作為意象必然與人的感情波瀾緊緊相連。
橋作為感傷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作品很多,具體來看,橋意象所表達的作者的感傷情緒又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一)表現離別、相思、旅途的感傷
描寫離別感傷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4](p5982)相傳“二十四橋” 為隋朝所建,隋煬帝月夜曾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于此,故名。
“二十四橋”在此詩中應當代表著如詩如畫的揚州城。
月夜依舊,二十四橋依舊,揚州城依舊,但詩人卻與朋友韓綽身處兩地,相思而不得相見相聚。
全詩看似寫自然美景,實則以美景襯托思念之情,更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深深的惆悵。
“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
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
鬢絲幾縷茶煙里。
”[7](p1592)陸游的這首《漁家傲》詞也是借助橋意象,表達對堂兄仲高的懷念,表現離別的感傷和憂愁。
借助橋意象來表達相思之情的多體現在詞中。
如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鎖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7](p506)寫對一女子的傾慕之情。
凌波美女,羅襪生塵,輕盈的儀態(tài)惹人愛戀,但終究翩然遠去。
詞人的悵然之情油然而生,佳人不在,青春年華中最美好的時光該與誰共度?月光下的小橋流水該同誰徜徉?悲涼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2](p363)小橋流水凝眉處,橋意象鮮明地體現出作者難遣的心懷。
遠離家鄉(xiāng),行進在旅途中的匆匆過客,或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在旅途或異鄉(xiāng)看到橋,往往會勾起濃濃的鄉(xiāng)愁。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8](p155)這首《商山早行》是溫庭筠著名的寫景抒情詩。
全詩緊扣“早行”二字,頸聯(lián)選取雞鳴、殘月、茅店、寒霜、板橋等景物,生動鮮明地刻畫了一幅立體的荒山早行圖。
凄清寂寞的環(huán)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艱辛,襯托出思鄉(xiāng)的深切。
特別是“人跡板橋霜”一句,寫板橋白霜上留下的行人足跡,很耐人尋味聯(lián)想。
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3](p242)與溫庭筠《商山早行》不同的是,小橋、流水不是荒涼、凄苦的意象的代表,而是以小橋流水的溫馨生活來反襯枯藤、老樹、黃昏、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的凄涼,鮮明的對比,讓漂泊的游子到了思鄉(xiāng)斷腸的地步。
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敝裘塵土壓征鞍,鞭倦裊蘆花。
弓箭蕭蕭,一徑入煙霞。
動羈懷,西風禾黍,秋水蒹葭。
千點萬點,老樹寒鴉,三行兩行,寫長空歷歷,雁落平沙。
曲岸西邊,近水灣魚網綸竿釣,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
文學小論文篇十六
古代文學一般包括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歐洲古代文學又包括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
【一】古代文學經典與影視改編分析
摘要:在科學技術和數字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
我國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經典早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
更多的古代文學經典在當前的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化作屏幕上的影視形象,
實現了古代文學經典多形式、多渠道的傳播。
工業(yè)革命以后,
社會和科技在飛速進步,
傳播方式的變化日新月異,
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
有了數字化技術、多媒體視頻技術等的支持,
有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學經典將得到改編,
與影視改編欣欣向榮相反的是,
以往傳統(tǒng)的以書本、戲曲等傳統(tǒng)方式的傳承、傳播渠道門庭冷落、門可羅雀。
關鍵詞:古代文學;經典;影視改編
過去以書本為主體的紙質傳播當中,
人們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去揣摩文學經典里蘊涵的深刻內涵,
方式比較單一、缺少趣味性等,
于是,
在科技條件的支持下,
有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學經典被改編翻拍成影視劇。
與傳統(tǒng)的書本相比,
影視劇的翻拍和改編能夠改變過去單一、枯燥的閱讀方式,
影視翻拍和改編除了融入文學內容之外,
更多的以視頻、圖片、聲音等吸引大眾的眼球[1]。
一、古代文學經典的形成與傳播
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種類繁多,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這些古代文學經典是我國歷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社會背景下,
這些經典一直處在起伏和動蕩當中,
同時,
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又能夠產生不同的文學經典。
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經典相比,
這些經典文化中所蘊含的深意和內涵遠非是一部影視劇所能夠闡述的,
尤其是文學經典中所蘊含的價值。
對于古代文學經典的形成,
基本上可以說是眾所周知了,
每一部古代文學經典,
其中都包含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情況、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
一旦有名人作家創(chuàng)作了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之后,
就會深受后輩的尊崇和模仿,
同時也引來批評家的推出或者批判,
有人對文學作品大加贊揚,
就會有人對其大肆貶低,
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向來都是褒貶共有的。
而一部文學作品能否成為經典,
還與該作品創(chuàng)作之時及其往后的社會風氣、人們的審美心理、價值追求等具有密切的關系,
當然,
不可否認的是,
這其中還夾雜著些許的運氣與機緣[2]。
文學經典具有顯著的相對恒定性的特點,
正因為是經典,
所以才能夠喚起讀者反復的閱讀和揣摩,
文學經典必然是能夠引起人們反復閱讀,
并能夠給我們帶來深刻影響的作品。
俗話說“各花入各眼”,
對于一部古代文學經典,
通常情況下都不太可能對其品質進行一個較為完整的總結和解讀,
所以,
對于一部古代文學作品是否能夠成為經典,
向來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對于一部文學作品能夠被奉為經典,
只有能夠滿足絕大多數人需求的作品、符合絕大多數人審美和價值追求的作品,
才有可能成為經典[3]。
二、古代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
對于古代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
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使得影視改編的可實踐性變得愈加廣泛起來,
影視的改編除了廣泛性之外,
同樣還具有多樣性、多渠道等特點,
由不同的編劇、導演等去改編,
文學經典的改編方式和改編觀念各不相同,
因此,
也沒有辦法去精確的界定“改編”這一概念和定義。
每個人對“改編”這一詞的認識和理解不同,
所以理論界至今也沒辦法給“改編”冠以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
對于電影改編,
美國一位著名的電影理論學家認為小說和文學作品只是影視作品眾多素材中的一個,
而非有機體,
經過電影的改編豐富以后,
會出現一個與小說不一樣的、全新的一個完整藝作品[4]。
這是美國一位電影理論學家的觀點,
或許另外一位理論學家,
就不是這么認為了。
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
有了互聯(lián)網、多媒體等高科技的支持,
能夠顯著縮短古代文學經典被影視改編后的傳播時間,
使得古代文學經典的傳播渠道更加豐富多樣,
影視改編后的傳播速度也由此加快,
也因此激發(fā)了更多影視改編古代文學經典的熱情和創(chuàng)作欲望。
在如今快餐時代中,
以年輕人為主的大眾普遍選擇通過網絡搜尋和觀看影視劇,
這樣觀看影視劇的方式省時省力,
還能不用出門,
簡直就是懶癌癥患者的福音。
經過影視改編后,
這些古代文學經典不用再和以往一樣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埋頭苦讀,
反而能夠通過影視改編獲得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
同時,
網絡平臺的快速發(fā)展也為古代文學經典題材的發(fā)揮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間,
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很好的迎合了當今青年向往沖破束縛和自由的心理。
總結雖然影視改編能夠視為是古代文學經典的一種傳播方式,
且這種傳播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同時必然也有很多不足和缺陷,
這意味著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這條路上存在巨大的風險。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一旦進入另一種藝術形式,
以另一個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同時也為受眾提供了一次全新的審美體驗。
自古以來,
只要是成為經典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都被烙印上當時的社會背景,
也帶有非常強烈的作家個人的鮮明特點,
與這些文學經典一樣,
經過影視改編后,
這些文學經典自然也被烙印上了這個時代的特定因素,
也帶有創(chuàng)作者、導演、編劇等創(chuàng)作主體的觀點和見解,
所以,
如果單純從影視作品對原著的還原度來對影視作品進行片面評論的話,
也毫無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娟:古代文學經典與影視改編[d].山東師范大學,.
[2]曹文慧:論中國當代新生代小說的影視改編[d].山東師范大學,.
[3]趙宏麗: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數字影視媒介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相彬:淺析當代影視中的戲曲名著改編[d].中國海洋大學,2011.
作者:趙紅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
【二】談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在高校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新時期,中國古代文學教育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推動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對策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研究領域非常廣闊,是一門很成熟的研究學科。
但該學科在課程的教學研究方面很滯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對推動高等院校古代文學教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優(yōu)化高校文學教育實效
前期,高校進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學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偏重于教學手段方面的改革,對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缺乏研究,對課程設置的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實質性的推動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發(fā)展。
新時期推動高校文學教育改革對推動課程教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對培養(yǎng)古代文學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fā)展日益加劇,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從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方法、課程目標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強高等課程競爭力,提高教學效率。
(三)有助于傳承中國古代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蘊含深刻的人生體驗、哲學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
為了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和國民修養(yǎng),當今社會需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文化熏陶。
因為它承載著中華優(yōu)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開啟民智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作用。
可惜之前這門課程沒能發(fā)揮其在國民教育中的應有作用,而隨著社會不文明行為的增加,課程也需要由知識教育變?yōu)榈赖陆逃c綜合素質教育。
二、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教學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標
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對中國文學教學理念研究不夠。
雖然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豐富課堂,提高課堂的活躍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長期使用這一教學方法和手段,或者經常性的變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勢必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對于長期不重視教學理念和目標的研究,不利于學生找到認同感,學習的目標意義不明確,在學習古代文學課程上,沒有目的性,對學習程度界定模糊,取得的效果鑒定不明確,都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重實訓技能培養(yǎng),缺乏相應的實訓手段
隨著大學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課時相應減少,更多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訓技能,很多高校在對學生考核評價時偏重于課程實訓,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由理論為主,轉變?yōu)閷嵺`教學,給學生增加了相應的實踐學時。
高校普遍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進行實踐教學,應用什么樣的手段去開展實踐教學。
很多高校會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觀看影片的方式來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雖然教學方式有所變化,但是取得的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長期發(fā)展,對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實踐技能仍顯不足。
(三)重文學作品學習,缺乏國學經典創(chuàng)作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課程內容設置主要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一般是歷史傳唱,文學色彩濃厚,且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具有顯著的教育意義。
這類作品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視,在安排課程時對于課時的安排就相對多一些,研究力量也強一些,各高校也紛紛成立專門的國學院,開展國學教育,開始重視國學經典誦讀。
高等院校在開展課程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時,在國學教育、研究方面的比重更加偏重一些,平時就要求大學生要開展國學閱讀主題活動,列出必讀科目,將平時的表現和最終考核結果綜合進行評價,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學生的閱讀主動性不強,疲于應付的思想還存在,筆記報告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明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59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