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與高適薜據(jù)登慈恩寺浮圖篇一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蒼青的松樹分立于御輦馳行的大道兩旁,慈恩寺的殿堂觀宇多么精巧玲瓏!
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唐人作詩,素有互相競賽之風。吳師道稱: “岑嘉州(參)與子美(杜甫) 游,長于五言,皆唐詩巨擘也。”巨擘之間賽起詩來,氣象當更可觀。謝榛《四溟詩話》就評判過一次岑、杜之間的寄、答之作,以為“岑詩警健,杜作殊不愜意,譬如善弈者,偶爾輕敵,輸此一著”,可見是杜甫“輸”了。湊巧得很,天寶十一載(852),岑參、高適、杜甫、薛據(jù)諸人,同登長安曲江之北的“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先后以同題作詩,顯然亦有競賽之意。后世鑒賞家評杜詩為眾作之“壓卷” (見《唐詩鑒賞辭典》428頁),可見這回是杜甫“贏”了。不過,子美贏得也實在不易,因為岑參素以“詞麗格雄”著稱,這首《登慈恩寺浮圖(塔)》詩,也自有難以凌軼之處。
與高適薜據(jù)登慈恩寺浮圖篇二
岑參 唐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①突兀:高聳。
②鬼工:非人力所能。
③宮館:宮闕。
④凈理:佛理。
⑤勝因:善緣。
⑥掛冠:辭官。
⑦覺道:佛道。
大雁塔的氣勢宛如平地涌出,孤傲高峻聳立好像直接天宮。登上雁塔絕頂仿佛離開塵世,沿階盤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高聳宏偉似乎壓蓋神州大地,崢嶸崔嵬簡直勝過鬼斧神工。四角挺拔頂天遮住太陽光輝,塔高七層緊緊地接連著蒼穹。站在塔頂鳥瞰指點翱翔飛鳥,俯身向下傾聽陣陣怒吼狂風。山連著山好比波濤洶涌起伏,奔走如百川歸海來朝見帝京。兩行青槐夾著天子所行道路,宮闕樓臺變得多么精巧玲瓏。悲涼秋色打從關西彌漫而來,蒼蒼茫茫已經(jīng)布滿秦關之中。再看看長安城北漢代的五陵,歷經(jīng)萬古千秋依然青青。清凈寂來的佛理我完全領悟。行善施道素來是我做人信奉。我發(fā)誓回去后行將辭官歸隱,我覺得佛道的確能濟世無窮。
此詩是寫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發(fā),忽悟佛理,決意辭官學佛,以求濟世,暗寓對國是無可奈何的情懷。
首二句寫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寫登塔;五至八句寫塔之高聳雄峻。九、十句寫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寫在塔頂向東南西北各方所見的景物。最后四句寫忽悟“凈理”,甚至想“掛冠”而去。
詩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謂匠心獨運。“如涌出”、“聳天宮”、“礙白日”、“摩蒼穹”等等,語語驚人,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不禁為之驚嘆。
與高適薜據(jù)登慈恩寺浮圖篇三
【詩句】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群山起伏象洶涌的波濤,仿佛去朝拜大海滾滾而東。
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中間八句寫站在塔上所見景色,從側面突出塔高。東面山嶺連綿的波濤;玲瓏小巧的青槐、宮觀;關中蒼茫秋色;北原青蒙蒙漢陵。所有這些都是極目遠眺盡收眼底之景。東西南北,視野廣闊遼遠,從所見景物之遠來渲染塔高。這幾句景物描寫也創(chuàng)造了孤高、清雅的'境界。
第三部分為最后兩句,道出詩人的想法。身臨高塔面對蒼茫開闊的景色,處于清雅脫俗的境界里,詩人自然領悟佛理,甚至想辭官歸佛。
與高適薜據(jù)登慈恩寺浮圖篇四
【詩句】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出處】唐·岑參《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翻譯】北邊平原的五陵一帶,千秋萬代依然青煙繚繞云霧蒙蒙。
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
[唐]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岑參是大手筆: 當其描述身居塔頂俯覽四方之景時,眼底的山原、陵苑便全都生氣流動、奔湊筆端了?!斑B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以“波濤”比擬東望中的連綿群山,又以“奔走”狀其起伏欲動之態(tài),那靜立的山巒,便帶有了呼嘯澎湃之勢,滾滾而東。這化靜為動的寫法,與后世辛棄疾以“萬馬回旋”之喻,描摹“眾山欲東”景象,正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后回首南望,只見四達的“馳道”,從金壁輝煌的宮觀樓闕中奔出,帶著蒼翠的槐樹影,伸向遠天;那宮觀樓閣,原本都巍峨入云,而今從七層塔頂俯瞰,竟渺然而小,顯得何其“玲瓏”可愛!最令人嘆賞的,還是“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二句?!扒锷北緹o運動之態(tài),但在詩人筆下,卻如銜枚奔行中的龐大騎隊,前后人、馬,一色青碧,剛從天邊涌出,轉眼間已擁擁攢攢,布滿了千里“關中”——把蒼茫無際的“秋色”,表現(xiàn)得如此富于聲勢,這在后世,恐怕也唯有歐陽修描摹“秋聲”的“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之句,方可與之媲美!最后寫高塔之北望:“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在遼遠的山原上,隱隱可見漢代的“五陵” (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在那里長眠的,便是曾經(jīng)以雄偉壯大的氣象,崛起于中原大地的漢帝國的五位帝王(高祖、惠帝、景帝、武帝和昭帝)。然而滄海桑田,他們當年燦爛煊赫的文治武功,而今安在?只有青濛濛的云煙,還籠罩著這些孤清的墓陵,“萬古”不散。這兩句描摹眼前之景,而融之以“萬古”青煙,抒寫了詩人俯覽中悠悠而生的多少歷史盛衰之感。
與高適薜據(jù)登慈恩寺浮圖篇五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如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50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