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觀潮導學單14篇(大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4 06:37:10
最新觀潮導學單14篇(大全)
時間:2023-04-04 06:37:10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觀潮導學單篇一

【學習目標 】

1、了解有關周密的文學常識。

2、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

3、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品味文中優(yōu)美意境。

4、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5、深入體會課文語言精練、形象生動的特點。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充分預習課文,圈畫出觀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3、要充分預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勾畫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詞和語句,自主進行解釋和翻譯。

4、認真研究導學案,獨立思考,限時30分鐘完成;規(guī)范書寫,運用好雙色筆;小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識鏈接】?

《觀潮》寫的是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錢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長400多公里,流經杭州,在杭州灣入海。由于江道狹窄,水勢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錢塘潮”這一自然奇觀,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觀潮”遂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約1298),字公瑾,號草窗,南宋文學家。祖籍山東濟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吳興,又自號弁陽老人、四水潛夫。宋末曾任義烏(今屬浙江)縣令。宋亡之后,隱居不仕,從事著述。他能文善詞,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詞人。其詞格律嚴謹,清麗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詩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頗豐,著有《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癸辛雜識》《草窗韻語》等。

【自主學習】

1、填空:

《觀潮》選自????????? ,作者????? ,字????? ,號????? ,????? (朝代)文學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寫字:

每歲京尹(???? )???? 艨(???? )艟(???? )?? shū(???? )爾?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羅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賃(?? )看幕??? 如lǚ(???? )平地???? 鯨波萬rèn(??? )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沃:????????? (2)倏爾黃煙四起??? 倏爾:????????????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 穹:?????????

(5)珠翠羅綺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既望:?????????

(7)方其遠處海門? 方:????????????????? (8)如履平地??? 履:?????????

(9)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為:????? 逝:????????

(10)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溯迎:??????????????????? 出沒:???????????????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間??????? 江干:?????????????

4、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海涌銀為郭?????? 古義:???????????? 今義:?????????????

(2)吞天沃日???????? 古義:???????????? 今義:??????????????

(3)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

騎:古義:???????????????? 今義:??????????????

標槍:古義:?????????????? 今義:????????????????

5、解釋句中加點的詞(一詞多義):

(1)為: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 海涌銀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

(3)僅:僅如銀線(?????? )?????????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

(4)觀: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5)勢:勢極雄豪(???? )??????????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7)騰: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 騰身百變(???? )

6、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

(1)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 )

(3)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 )

(4)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 )

7、下列沒有使用修辭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爭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寫參演船艦之多的句子是:???????????????????????????????????????????????

(2)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

(3)寫水兵在船上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

(4)寫雙方習戰(zhàn)之激烈的句子是:????????????????????????????????????????

(5)寫聲勢之大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描寫了錢塘江觀潮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請分析一下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觀潮”的?

10、題目為《觀潮》,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校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

【課堂練習】閱讀下段,回答問題。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劃線處填入引用的詩句,并說說作者引用詩句有什么作用?

12、從選段來看,作者描寫大潮涌來時的壯觀,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

13、翻譯下列句子。

(1)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14、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不知引來多少文人墨客的贊嘆與描繪,你能默寫出兩句贊嘆錢塘大潮的詩句嗎?

第二十八課答案:

1、《武林舊事》? 周密?? 公瑾?? 草窗?? 南宋?? 《武林舊事》、《齊東野語》、《草窗韻語》

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綺?? 溯?? 僦? lìn?? 履?? 仞

3、(1)用水淋洗 (2)突然 (3)微,一點 (4)高 (5)滿 (6)農歷十六 (7)當……時 (8)踩 (9)被??? 去,往 (10)刺著文采 (11)逆流迎著潮水???? 健兒在水中忽隱忽現(xiàn)?? (12)江岸

4、(1)外城???? 姓 (2)用水淋洗??? 肥沃 (3)名詞,馬??? 動詞,騎馬????? 舉槍??? 一種體育器材

5、(1)被??? 當作,作為???? 算是?? (2)憑借?? 而,連詞? (3)幾乎,將近??? 僅僅? (4)景象??? 看? (5)氣勢??? 陣勢?? (6)本領?? 能夠?? (7)騰起???? 翻騰

6、(1)被動句 ,其中“為……所”表被動??? (2)判斷句 ,“也”表判斷?? (3)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語“潮”,譯時補上?? (4)倒裝句,“萬仞鯨波”是定語后置

7、c

8、(1)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 (2)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如履平地?? (4)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9、作者是從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這四個方面來寫的。作者先由遠及近寫潮來之狀,運用比喻,寫出潮水涌動的雄偉壯闊,然后寫演兵之威,這是文章最精彩之筆。作者生動的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shù)百條戰(zhàn)船擺開的陣勢上,以顯示演練水軍場面的宏偉,又通過描寫南宋水軍演練過程的一舉一動,表現(xiàn)他們武藝高強。作者又寫弄潮兒高超的弄潮之技讓觀眾大開眼界:“披發(fā)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勇猛;“出沒于鯨波萬仞中”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xiàn)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xiàn)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間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10、作者在描寫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后,又寫了“校閱水軍”和“健兒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寫了風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是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親臨現(xiàn)場,使中心更加突出。

11、“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對上文進行形象概括,呼應首句??

12、比喻、夸張,? 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表現(xiàn)出來。?

13、(1)接著就漸漸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嶺一般從天上涌了過來。(2)震蕩沖激搖動噴射,吞沒天空,洗刷太陽。

14、例: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觀潮導學單篇二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11課《觀潮》,這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fā)展變化作為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課要兩課時完成,依照大綱要求,第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同時依據小標題給課文分段。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用“逐漸”、“恢復”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怎樣注意積累材料”,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即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俺眮碇畷r”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所以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而講讀課文在語文基本功訓練和重點讀寫項目的訓練方面負擔著最主要的訓練任務,因此,編者將這課安排在這里,是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它為例,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的,在知識體系上,它與上單元的訓練重點項目“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街接緊湊。同時也為下單元“內容中體會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本課是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篇幅不長,但“天下奇觀”的景象極為少見,因此,我將借助電教手段(錄相、錄像等)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的氣勢,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習,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并能做到聯(lián)系上下文,讀后想前,邊讀邊想。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只有學會怎樣讀書,才能將一本死的教材讀活,“自能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一)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會文——入境——動心——吐情”即通過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電教手段的輔助作用和對課文言語的細讀入境界,進角色,通過邊看邊想,動之以情,最后又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對“天下奇觀”的贊嘆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通過以上四步的教學,要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yǎng)閱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目的。我的教學思路的依據是:1.符合兒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規(guī)律;2.符合本課的教材特點;3.符合作者的思路。葉老常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二)課前準備:投影儀、膠片、放相機、電視機、錄音機。目的是要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縮短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1.導課

首先用解題切入的方法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第11課,課題是什么?板題(11、觀潮)“觀”是什么意思?“觀潮”是干什么?回憶2節(jié)學習內容,本課是寫作者在哪兒觀什么潮?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這個稱號何時有的?從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來”一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向我們介紹這天下奇觀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后)

我這樣導課的依據是大綱對四年級閱讀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即培養(yǎng)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懂得題和文的關系,養(yǎng)成讀文先讀題的習慣,學會以題目為線索去閱讀文章,并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語和句子。同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閱讀課文,回顧寫作順序,完成教學思路中的“會文”。接下來由整體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課文

(1)過渡學習第二段

過渡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么壯觀的景象,老師卻沒有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帶什么去?)老師建議大家?guī)Ш脙蓸訓|西:“眼睛”和“耳朵”。誰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明白,要用心聽、仔細看),現(xiàn)在做好準備了嗎?好,我們現(xiàn)在馬上出發(fā),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是為了下一步能帶學生入境界奠定基礎,其次以幽默的語言,告訴大家要用心聽、仔細看,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接著教師利用文中的語言繼續(xù)渲染氣氛: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zhèn),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浪潮來了沒有?關于潮來之前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書上哪兒告訴我們?

引導學習第二段,自由朗讀第2小節(jié),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靜,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依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點地方,且語言通俗易懂,教師略講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之后,談談“潮來之前”的景觀特點,使學生理解這些特點反襯了“潮來時”天下奇觀的“奇”,接著引入下段的學習。

(2)過渡學習第三段

教師過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放江潮來時的錄音)請大家發(fā)揮耳朵的作用,用心聽,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在文章哪兒詳細告訴了我們?引導學習第三段(3、4小節(jié)),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學來朗讀3、4自然段,其它同學邊聽邊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自由朗讀,用“____”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理解“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齊讀“哪聲音”指什么?“山崩地裂”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相比之下哪個詞更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顫動”可否換成“抖動”、“震動”?(不行,顫動是指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幅度最小,用于此處較恰當),引導讀這句,要讀出排山倒海之勢。請同學們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把描寫江潮聲音的句子朗讀一下(自由讀、分組讀)。

b.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看?好,不過老師呢要提兩點要求,第一要用心聽,仔細看;第二把你看后的體會告訴大家(師放錄象)。

聽錄音、看錄像、說感受,可以讓學生對“潮來時”先有感性認識,隨后再學習文章,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是怎樣描寫的?輕聲朗讀文,用“……”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zhàn)馬,作者的觀察順序是什么?從遠處看怎樣?抽讀相關的這句話:“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理解“這條白線”是什么。為什么是“一條白線”呢?“逐漸”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練習說句話?再近些呢?抽讀“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句聯(lián)系實際(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兩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會是“白色城墻”?這與“線狀”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c.比較句子,說一說逐步添上的詞語有什么作用?(投影顯示)

(1)浪潮猶如飛奔而來。

(2)浪潮猶如戰(zhàn)馬飛奔而來。

(3)浪潮猶如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

(4)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

(5)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地飛奔而來。

(①意思已完整,②寫出了顏色,③突出了數(shù)量,④刻畫出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它開闊,橫貫江面,它勢猛,有進無退,所以先呈線狀,后呈墻狀,至此則呈“萬馬并進”狀。⑤寫聲勢大,前面“千萬匹”也寫聲勢,但寫的是客觀的實景,這里則寫主觀感受。)

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讀這五句連續(xù)寫形狀變化的句子,讀出由遠到近氣勢越來越大的變化,(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及時點拔)

通過以上對江潮聲音、形狀的分析,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動心”即首先通過分析語言文字,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生動真心。其次為了突出聲音與形狀的前后對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紹的格局,依照本地學生從未見過浪潮的特點來分別進行教學,即先理解聲音的變化,后體會形狀的變化。

d.指導朗讀第三段。我們能否把剛才描寫聲音與形狀的句子合起來讀一下呢?注意要讀出江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抽讀了3、4自然段,大家評議,指出優(yōu)劣,體會讀法,接著再自己試讀、抽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e.復述重點段落。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能復述出來嗎?再放錄像,先看著畫面,師生共同復述,再讓大家各自試著復述。

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華,也是重點部分,所以我想通過本段詞句的訓練,作為契入教學重難點的一個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詞意,再深入體會潮來時的氣勢,然后要求復述,力求使學生能夠把這一段精彩的語言積累下來,為完成課后作業(yè)中的背誦作鋪墊。

(3)過渡學習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蕩蕩地從東飛奔而來,霎時,潮頭向西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學課文第四段,檢查你讀懂了什么?同時引導找出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霎時,過了好久)用“△△”標出,各說明了什么?“依舊”、“恢復”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復”說句話(板書、恢復平靜)?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么壯麗,那么雄奇(板書,壯麗、雄奇),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這么生動、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按順序、抓特點)讓我們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回味一下這美、這壯、這奇!

教師的小結滲透了德育,滲透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同時,又引導學生由部分回歸整體再讀全文,給人一種“課已盡,趣無窮”的感覺。

4.表述學習成果(歸納主要內容),質疑問難

5.布置作業(yè):我國能稱得上“天下奇觀”的景點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等,請同學們課后收集圖片,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今天作業(yè)中的一個必做題;另一個選做題是:查找資料,探討錢塘江東寬水深,西窄水淺的地形與浪潮的形式有什么關系?

作業(yè)的布置安排了兩種題型,即:必做題與選做題,這是為了在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教學中分層優(yōu)化的一個體現(xiàn)。

課堂教學到此結束。

(四)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級交叉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于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觀潮導學單篇三

一、課文悟讀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敝袊芯渌渍Z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靥四锛?,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為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F(xiàn)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臨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周密在《觀潮》開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由遠而近,寫大潮到來時的情景。當潮水遠遠地從??谀莾簼q起時,細如“銀線”,由于距離遠,“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見其大致的形貌和顏色。漸漸地就會看到“海上濤頭一線來”,有一條銀色的橫線向這邊緩緩移動,像大家閨秀,身披銀色條裙,姍姍而來。這時觀潮人都要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翹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著遠嫁歸來的姑娘。后來,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嶺一樣。那潮聲如疾雷轟鳴,驚天動地;那氣勢像要吞下藍天、淋洗太陽,豪邁恣睢,真可謂“怒濤沃日為之陰”(鄭獬《觀濤》)啊!作者用楊萬里的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來形容大潮來時的情景,兩相印證,巧作小結,畫龍點睛。

錢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觀,而精彩的水軍演習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者以驚濤駭浪烘托水軍演習武藝高強,水軍與巨潮大浪斗智斗勇著實讓觀潮人捏出一把汗,不過有驚無險,宋軍勝利了,:“敵船”灰飛煙滅,隨波消逝。當然,這里描寫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國之思而已,他寫這篇文章時,南宋早已滅亡。作者未能認識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當汴州,聲色犬馬,縱情游樂,當時水軍演習只是為了觀賞,并沒有從實戰(zhàn)出發(fā)。后來元軍南犯,宋軍戰(zhàn)船數(shù)千,舳艫相接,但不堪一擊。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數(shù)百弄潮健兒的驚險表演,更讓觀潮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作者在這里著意刻畫出人是大自然的精靈,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美麗,表現(xiàn)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無畏精神。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毖匕妒嗬?,人頭攢動,車馬塞途,江潮人潮,連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動反襯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筆。

二、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边@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稱浙江大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夸張說法嗎?為什么?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學習: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于首句。古人稱錢塘江大潮“壯觀天下無”符合實際,不是夸張,因為這一奇觀舉世無雙。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錢塘江的江口在杭州灣的人海處呈喇叭狀,向內逐漸淺狹,海潮倒灌,潮波傳播又受到內江狹窄江面的約束,這就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涌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fā)生的周期性漲落現(xiàn)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探究學習: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后來,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墻、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沐日?!把荼笔巧⑽木实囊还P,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shù)百條戰(zhàn)船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演練水軍場面的宏偉,又通過描寫水軍演練過程的一舉一動,表現(xiàn)他們武藝高強?!芭敝肌备層^眾大開眼界,“披發(fā)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xiàn)“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xiàn)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并說說它的作用。

探究學習: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寫作貴奇,奇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滿足其好奇心?!队^潮》“奇”在何處?

探究學習:

文章以奇取勝,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寫江潮涌動時,抓住了形、色、聲、力四個特點;寫水軍演習則主要表現(xiàn)他們武藝高強和動作迅速;寫弄潮兒踏潮走浪彩旗不濕,奇在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至于寫觀潮場面,側重寫觀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說:“富于萬篇,貧于一字?!边@說明寫文章選詞煉字是多么重要。試從課文中找一些精彩恰當?shù)脑~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探究學習: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百繝枴币辉~表現(xiàn)了水軍動作神速。動詞“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xiàn)了動態(tài)美。“雖席地不容閑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人特別多。

6.《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探究學習: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三、選題設計

1.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已是一種人文景觀,試選幾篇觀潮詩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寫重點和審美情趣有什么異同。

研究方法:

(1)從不同朝代進行比較研究。

(2)對不同作者語言風格進行比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比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觀念進行比較研究。

(5)以詩文的不同體裁分門別類作比較研究。

(6)把相關詩文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下作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莊周《莊子·外物》;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枚乘《七發(fā)》;

盂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鄭獬《觀濤》;

潘閬《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

吳自牧《夢粱錄·觀潮》;

周密《武林舊事》。

2.近十年觀潮情況研究,分析當代人觀潮的審美重點在哪里,與古人有何區(qū)別。

研究方法:

(1)近十年觀潮地點概況。

(2)當代人觀潮情況掃瞄。

(3)當代人觀潮的文化現(xiàn)象。

(4)當代人觀潮的審美傾向。

(5)古今人觀潮的審美差異。

(6)人們在觀潮時出現(xiàn)了哪些事故。參讀書目:浙江《海寧地方志》;近十年陽歷8月下旬至9月初的報刊文章;

2001年9月5日中央電視臺觀潮實況轉播光盤;

古代有關觀潮的文獻及詩文;

近十年有關觀潮的詩文;

近十年科學家對錢塘江大潮的科研文章。

3.錢塘江觀潮的古跡考證與歷史變遷情況。

研究方法:

(1)最早記載觀潮的是哪本書。

(2)歷史上觀潮的地點有哪些變動。(3)有關觀潮的科學考察分析。(4)觀潮與民族文化的發(fā)展。(5)從觀潮看民風民俗。(6)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參讀書目:桑欽《水經》;酈道元《水經注》;《漢書·地理志》;《漢志》;《浙江圖考》;王國維《浙江考》。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作者簡介周密(1232一約1298),南宋詞人,字公謹,號草窗、蘋洲、四水潛夫等,原籍濟南,后為吳興(今屬浙江湖州市)人。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宋亡不仕,以歌詠著述自娛。其詞講求格律,與吳文英(夢窗)并稱“二窗”。他工詩能文,亦善書畫。著有《草窗韻語》《草窗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此篇選自《武林舊事》?!段淞峙f事》一書寫于宋亡之后,書中緬懷先朝舊事,感慨世事盛衰無常,記載南宋歲時風俗、市井娛樂與游觀之盛。

●卡片②

《觀潮》賞析

浙江(即錢塘江)之潮,奔騰沖激,聲撼地軸,嘆為觀止者由來已久。《莊子·外物》篇講到任公子“蹲平會稽,投竿東?!?,“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指的也許就是浙江怒潮?!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也有始皇三十七年“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的記載。自宋以來,以浙江觀潮為題材的詩文,為數(shù)不少。以筆記而言,就有周密《武林舊事》,耐得翁《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吳自牧《夢梁錄》等,其中《武林舊事》尤能繪聲繪色。此書有兩處寫到觀潮:一在第七卷,記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請?zhí)匣?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觀潮;一在第三卷,便是這里選錄的。兩段文字,可以參讀。

本文于敘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寫,諸凡浙江怒濤,水軍演習,吳兒弄潮和兵民、皇室觀潮的情態(tài)狀貌都逼真地再現(xiàn)了出來。作者善于抓住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憑借極經濟的筆墨,勾勒出現(xiàn)潮的熱鬧場面,成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寫小品。

本文劈頭兩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睆拇筇幝涔P,提綱挈領,先給人一個總的印象,接著,補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引出典型場面,然后轉入集中描寫:“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庇蛇h及近,由色相而及聲勢,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實感。海門,一般注家都以為鎮(zhèn)名。但海門鎮(zhèn)在浙江臨海縣東南,離杭州有數(shù)百里之遙,豈觀潮人視力所能及?《淳祜臨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寬《西溪叢語》所錄一石碑記得很分明:“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涌而為濤耳?!痹瓉碛^潮所見的海門,就是鱉(一作“壹”)子門,在府治東北六十里,它離觀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舊為樟亭驛,在今杭州候潮門外)約三十來里地,江面開闊,潮初來時遠望過去,僅似一痕一線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暢的筆觸,恣意揮灑,盛夸江濤排山倒海之勢?!坝癯茄X”寫其色與形,“聲如雷霆”、“吞天沃日”,狀其聲與勢。它跟唐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中“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相比,更是驚心動魄,有如身臨其境。宋楊萬里《題文發(fā)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軸·浙江觀潮》詩:“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上句寫江濤洶涌的近景,下句記遠望所見。這里用它來收束對浙江潮的描寫,顯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閱水軍,據明人黃尊素《浙江觀潮賦》說,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節(jié)敘寫的就是水軍演習的場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長官。宋室南渡,以臨安(今杭州)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這是不忘舊都汴梁而以臨安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這么個稱呼。從教閱(訓練、檢閱)水軍的特點出發(fā),作者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shù)百條艨艟戰(zhàn)艦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出教閱場面之宏偉。“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卓詭變幻,見其調度之神速,操控之機靈。然后歷數(shù)水軍諸般武藝: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洪波上,竟從容悠閑得“如履平地”。一經這么映襯烘托,越發(fā)顯示出健兒們本領之高強,動作之嫻熟。正當大家聚精會神,關注水軍操練之際,筆鋒又轉而去描寫另一畫面:“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眲x那間,煙炮滿江,象征著“雙方”接火,交戰(zhàn)方酣,怎不令人心驚魄動!讀者驚魂未定,畫面陡轉:“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痹瓉?,趁著硝煙彌漫的當口,諸船盡藏,不見一只,意味著檣櫓灰飛煙滅,一場廝殺勝利告終。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攝取水軍實戰(zhàn)演習中的特技鏡頭,著意渲染鋪張,層次清楚,給讀者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當和文筆的老到。

第三節(jié),轉入對吳兒弄潮的描寫?!芭薄币彩撬未鷷r行的一項精彩表演?!皡莾骸保瑓堑厣倌?,錢塘古屬吳地,故稱?!芭l(fā)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紋?!笆殖质蟛势欤瑺幭裙挠?,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寥寥數(shù)筆,便使弄潮兒激流勇進、果敢好勝的心理態(tài)勢躍然紙上。接著,又寫“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傳神地再現(xiàn)了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試想,“鯨波萬仞”,濁浪排空,何其驚心!而他們卻履險如夷,“騰身百變”;不僅此也,揮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濕”,由此人們不難想見其技巧之熟練。“以此夸能”,意在掙錢(觀潮時“豪民貴宦,爭賞銀彩”),而不是單純的群眾性娛樂場面。無怪乎蘇軾要發(fā)出“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的感嘆!與周密同時的吳自牧,在《夢粱錄》里把弄潮兒斥為“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樂道,在《武林舊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賞的筆調極力渲染吳兒泅水的本領呢!細讀下文,便可了然。

最后兩小節(jié),特寫觀眾輳集的盛況。先寫豪民貴宦車水馬龍,僦賃看幕,再寫宮中觀潮,臨了兼及都民。這里描寫的中心則是皇室貴近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十里江岸,“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統(tǒng)統(tǒng)不過是“黃傘雉扇”的鋪墊陪襯。在都城細民眼里,“天開圖畫”臺,“真若蕭臺蓬島”,仿佛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令人向往的。今天看來,這種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茍且偷安生活的一個側影。

周密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武林舊事》又成書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寫道:“及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而感慨系之矣?!鼻迦缩U廷博說:“《自序》一篇,聲情綿邈,凄然有故國舊君之思,不僅流連今昔而已?!?《<武林舊事>跋》)其實,周密這種思想情緒滲透全書,《觀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對此,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遭際來考察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也無需去求全責備。

(選自《古文鑒賞辭典》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

觀潮導學單篇四

[說教材]

《觀潮》一課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說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樂于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的圖象幫助理解。

[說目標]

依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理解“潮來之時”的記敘。

教學難點是體會錢塘江大潮的雄壯的磅礴的氣勢。

[說教學]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松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fā)情感和興趣。

1、導入:在我國,有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錢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處,有誰知道錢塘江大潮?見過嗎?

2、放錄像,直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和壯觀。

3、請學生談觀看錢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于學生理解詞句。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課文脈絡非常清楚,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順序,在此基礎上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順序組織教學。

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心情。因此,我設計這么幾個問題: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會怎么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過“讀、悟、議、賞、再讀”,重點體會潮來時壯觀景象。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并發(fā)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huán)節(jié):

1、讀。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讀書時聯(lián)系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并鼓勵創(chuàng)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景像發(fā)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fā)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涌動的速度?!白h”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fā)揮、表演。

4、賞。再次展現(xiàn)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的氣勢。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后,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fā)了學生讀書的欲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觀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條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最后猶如千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會說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大潮的雄壯,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結束

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六、作業(yè)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說效果]

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xiàn)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白x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觀潮導學單篇五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yōu)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fā)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于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鑒,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感知,發(fā)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里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墻";更近,猶如"戰(zhàn)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制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墻",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并將實際景象與課文里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 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fā)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贊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shù)淖x法.默讀,利于思考;朗讀,助于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于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 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采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范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后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yōu)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yōu)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著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教學重點:

潮來時的壯麗景象是教材的重點部分,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好這一段.

突出重點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觀察和表達的順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極遠—漸近—再近—更近"的順序觀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達途徑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將大潮雄偉奇特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從中體會作者贊美"天下奇觀"的思想感情.

(3)重點理解比喻句.

引導學生分清本體與喻體,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它們的作用,懂得這樣比的真正含義.

(4)運用電教手段——錄像,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情感.放錄像—畫批—討論—朗讀多種教學手段優(yōu)化組合.

將看,想,說,讀有機結合.做到"圖""文""視""聽"互補;"聽","說","讀","思"互促.

2.教學難點:

由于學生沒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對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等不易理解,易產生疑惑:這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真是這樣嗎 因而對于作者基于真實,富于生動的表現(xiàn)方法也不易體會.因此只有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xiàn)力.

突破難點的方法:

(1)借助錄像,提供感性材料,幫助理解內容,釋疑解難.

(2)朗讀和品味詞句相結合,朗讀中品味,品味后朗讀.

二,教學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3.動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促進朗讀.

4.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教學用具:

錢塘江大潮錄像帶(3分鐘)音樂錄音帶(2.5分鐘)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釋題,教師朗誦課文.

目的: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入境,讓作品感染學生,訓練聽,思,說能力.教學手段:用音樂伴朗誦.

用談話法引出課題: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 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fā)生定時漲落的現(xiàn)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 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xiàn)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 什么叫"天下奇觀"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讀.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時間順序寫的,并按照這一順序正確地給文章劃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內容,并能抓住要點準確概括段意.

步驟:

1.理清文路,劃分段落.

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一遍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可以分為幾段

2.分段細讀,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zhèn)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學習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fā)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手段:錄像

教學方法:質疑探索法,組織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和邊議邊讀.

教學形式:學生自學,小組議論,全班討論三種教學形式相結合.

①指名學生讀第二段.

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 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讀后引導學生依次討論這兩個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

a.作者是按照遠—稍近—再近—更近的順序寫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來描述大潮的.

②啟發(fā)質疑.

讓學生提出初讀時不懂的問題.

③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釋疑解惑,幫助理解,邊看邊引導"圖""文"對號.

④導入學生自學.

剛才你們看了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生動,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來的,請你們仔細地閱讀,很好地體會一下.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議論.

⑤組織學生討論.

邊討論邊自由讀.

需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a.大潮從遠處出現(xiàn),人們看到了什么 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為什么這樣比

b."橫貫"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墻"是什么景象 這樣比,說明了什么

d."千軍萬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是怎樣的景象

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這樣比,表現(xiàn)出什么

e.大潮由遠及近,從聲音,形狀上的發(fā)展是怎樣的

f.剛聽到大潮的聲音時人們是什么心情 剛看到大潮的樣子時,人們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來越近時,人們聞其聲,見其形后心情又怎樣

⑥理解后朗讀.

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看錄像聽讀.再次感受大潮的美與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誰能用一句話把潮來時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發(fā)展表述出來.

學習第三段.

①指名學生讀.

②理解"風號浪吼","漲"等詞的意義.

③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

④小結

如果你是一個觀潮者,面對如此壯觀的景象,你會感到怎樣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小結:是啊,同學們還曾記得吧,那神奇美麗的五彩池;雄偉壯麗的瀑布;四季如畫的小興安嶺;還有這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就是我們可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這種熱愛與自豪之情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四)再讀全文.

方式:指兩名學生讀第一,三段,全班齊讀第二段.

板書設計◆

觀潮導學單篇六

之四

江世君

教學目的:

1、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詞。

2、認識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觀察方法,從而掌握事物的觀察規(guī)律,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5、給課文分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文中有關“潮來潮去時”的壯觀景象,學習作者有次序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留心事物的習慣;理解一些重點詞句。

教學準備:小黑板、燈片、有關錢塘江潮的資料帶。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落;學習課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課時:重點理解課文3一5自然段,指導朗讀背誦。感知作者邊看、邊聽、邊看的觀察方法,總結深化課文。

一、導入??。

1、師啟發(fā)談話:第一教時,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來前一潮來時一潮來后”的順序來寫的,并且知道潮來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寫,給人以平靜而帶有幾分神秘的感覺;二是寫前來觀潮的人之多,寫出了人們焦急等待的心情。這一段從側面渲染了錢塘江大潮的“奇”。那潮來時,潮來后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學生質疑:可圍繞文后的“思考練習”提出不懂的問題。

3、燈片出示學習目標。

①學習課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點詞句;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小節(jié);

③學習作者邊看、邊聽、邊想的觀察方法,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學文a、學習3、4自然段。

1、整體感知

①師:文章三四小節(jié),a、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大潮的?b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大潮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②自由朗讀。

③討論、感知、(板書:聲音、樣子、情緒;解決a、b)

④欣賞錢塘江潮錄相。(解決c)

2、細讀理解。

①默讀3、4自然段,用[ ]標出表示聲音的詞、用標出表示樣子的詞,用“△△”標出人們情緒變化的詞。

②師生小結:作者聽江潮的聲,越來越大;見江潮的形,是越來越狀。作者既留心了聲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斷變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氣勢,又留心了人群情緒的變化。作者這種邊看、邊聽、邊想的觀察方法,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③重點解決開課時先提出的有針對性的問題?!め尅八煜嘟印?·第3自然段中,講到人群又沸騰起來,人們?yōu)槭裁磿邢??·體會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筆下越來越近的浪潮,如此聲勢浩大,如此雄偉壯觀,那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為什么不寫人們的表現(xiàn)?(以此作為創(chuàng)造教育的切入點)

3、細品背誦

①師引:這一見,作者從三個方面寫出了江潮的“奇”。同學們,這就是祖國山河的一個剪影,這就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帶著對錢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讀、背誦3、4小節(jié)。

②小黑板出示背誦線索。b、學習5自然段

1、過渡:錢塘江大潮的“奇”,不單單表現(xiàn)在潮來前平靜而又略顯幾分神秘,也不單單表現(xiàn)在潮來時非凡的氣勢。潮來后的情景,我們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讀。

3、同桌互說:潮來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說說它的“奇”嗎?·抓“余波涌”--持續(xù)時間長,神奇。·抓“江水漲”--上漲兩丈、水量大、雄偉壯觀。

4、小結: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漲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總結。

1、回題讀12節(jié),體會“天下奇觀”。

2、師:潮來前,江面依然平靜,給人以寧靜而帶有幾分神秘的感覺,你說奇不奇?潮來時,聲音大,氣勢壯,奇不奇?潮來后,余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漲兩丈來高,你說奇不奇?

3、齊讀第一自然段。

四、作業(yè)?

1、在下面的詞語中選擇兩個造句。天下奇觀、浩浩蕩蕩、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騰、橫臥、橫貫

2、寫出帶點字詞的意思。觀潮觀天下奇觀

3、讀課文四小節(jié)最末句話后填空。

這段話作者是從和兩個方面來寫江潮的。作者把比作。著力描寫了大潮涌來的動感,使人身臨其境,表現(xiàn)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

(學校第17屆教研會研究課)

觀潮導學單篇七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11課《觀潮》,這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fā)展變化作為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課要兩課時完成,依照大綱要求,第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同時依據小標題給課文分段。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用“逐漸”、“恢復”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怎樣注意積累材料”,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即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俺眮碇畷r”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所以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而講讀課文在語文基本功訓練和重點讀寫項目的訓練方面負擔著最主要的訓練任務,因此,編者將這課安排在這里,是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它為例,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的,在知識體系上,它與上單元的訓練重點項目“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街接緊湊。同時也為下單元“內容中體會思想”奠定了基礎。

二、說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本課是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篇幅不長,但“天下奇觀”的景象極為少見,因此,我將借助電教手段(錄相、錄像等)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的氣勢,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習,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并能做到聯(lián)系上下文,讀后想前,邊讀邊想。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只有學會怎樣讀書,才能將一本死的教材讀活,“自能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四、課堂教學程序安排

(一)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會文——入境——動心——吐情”即通過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電教手段的輔助作用和對課文言語的細讀入境界,進角色,通過邊看邊想,動之以情,最后又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對“天下奇觀”的贊嘆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通過以上四步的教學,要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yǎng)閱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目的。我的教學思路的依據是:1.符合兒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規(guī)律;2.符合本課的教材特點;3.符合作者的思路。葉老常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二)課前準備:投影儀、膠片、放相機、電視機、錄音機。目的是要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縮短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1.導課

首先用解題切入的方法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習第11課,課題是什么?板題(11、觀潮)“觀”是什么意思?“觀潮”是干什么?回憶2節(jié)學習內容,本課是寫作者在哪兒觀什么潮?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這個稱號何時有的?從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來”一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向我們介紹這天下奇觀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后)

我這樣導課的依據是大綱對四年級閱讀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即培養(yǎng)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懂得題和文的關系,養(yǎng)成讀文先讀題的習慣,學會以題目為線索去閱讀文章,并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語和句子。同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閱讀課文,回顧寫作順序,完成教學思路中的“會文”。接下來由整體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課文

(1)過渡學習第二段

過渡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么壯觀的景象,老師卻沒有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帶什么去?)老師建議大家?guī)Ш脙蓸訓|西:“眼睛”和“耳朵”。誰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明白,要用心聽、仔細看),現(xiàn)在做好準備了嗎?好,我們現(xiàn)在馬上出發(fā),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是為了下一步能帶學生入境界奠定基礎,其次以幽默的語言,告訴大家要用心聽、仔細看,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接著教師利用文中的語言繼續(xù)渲染氣氛: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zhèn),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浪潮來了沒有?關于潮來之前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書上哪兒告訴我們?

引導學習第二段,自由朗讀第2小節(jié),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靜,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依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點地方,且語言通俗易懂,教師略講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之后,談談“潮來之前”的景觀特點,使學生理解這些特點反襯了“潮來時”天下奇觀的“奇”,接著引入下段的學習。

(2)過渡學習第三段

教師過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期待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放江潮來時的錄音)請大家發(fā)揮耳朵的作用,用心聽,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在文章哪兒詳細告訴了我們?引導學習第三段(3、4小節(jié)),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學來朗讀3、4自然段,其它同學邊聽邊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自由朗讀,用“____”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理解“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齊讀“哪聲音”指什么?“山崩地裂”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相比之下哪個詞更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顫動”可否換成“抖動”、“震動”?(不行,顫動是指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幅度最小,用于此處較恰當),引導讀這句,要讀出排山倒海之勢。請同學們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把描寫江潮聲音的句子朗讀一下(自由讀、分組讀)。

b.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看?好,不過老師呢要提兩點要求,第一要用心聽,仔細看;第二把你看后的體會告訴大家(師放錄象)。

聽錄音、看錄像、說感受,可以讓學生對“潮來時”先有感性認識,隨后再學習文章,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是怎樣描寫的?輕聲朗讀文,用“……”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zhàn)馬,作者的觀察順序是什么?從遠處看怎樣?抽讀相關的這句話:“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理解“這條白線”是什么。為什么是“一條白線”呢?“逐漸”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練習說句話?再近些呢?抽讀“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句聯(lián)系實際(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兩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會是“白色城墻”?這與“線狀”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c.比較句子,說一說逐步添上的詞語有什么作用?(投影顯示)

(1)浪潮猶如戰(zhàn)馬飛奔而來。

(2)浪潮猶如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

(3)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

(4)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飛奔而來。

(5)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①意思已完整,②寫出了顏色,③突出了數(shù)量,④刻畫出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它開闊,橫貫江面,它勢猛,有進無退,所以先呈線狀,后呈墻狀,至此則呈“萬馬并進”狀。⑤寫聲勢大,前面“千萬匹”也寫聲勢,但寫的是客觀的實景,這里則寫主觀感受。)

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讀這五句連續(xù)寫形狀變化的句子,讀出由遠到近氣勢越來越大的變化,(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及時點拔)

通過以上對江潮聲音、形狀的分析,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動心”即首先通過分析語言文字,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生動真心。其次為了突出聲音與形狀的前后對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紹的格局,依照本地學生從未見過浪潮的特點來分別進行教學,即先理解聲音的變化,后體會形狀的變化。

d.指導朗讀第三段。我們能否把剛才描寫聲音與形狀的句子合起來讀一下呢?注意要讀出江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抽讀了3、4自然段,大家評議,指出優(yōu)劣,體會讀法,接著再自己試讀、抽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e.復述重點段落。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能復述出來嗎?再放錄像,先看著畫面,師生共同復述,再讓大家各自試著復述。

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華,也是重點部分,所以我想通過本段詞句的訓練,作為契入教學重難點的一個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詞意,再深入體會潮來時的氣勢,然后要求復述,力求使學生能夠把這一段精彩的語言積累下來,為完成課后作業(yè)?中的背誦作鋪墊。

(3)過渡學習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蕩蕩地從東飛奔而來,霎時,潮頭向西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學課文第四段,檢查你讀懂了什么?同時引導找出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霎時,過了好久)用“△△”標出,各說明了什么?“依舊”、“恢復”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復”說句話(板書、恢復平靜)?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么壯麗,那么雄奇(板書,壯麗、雄奇),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這么生動、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按順序、抓特點)讓我們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回味一下這美、這壯、這奇!

教師的小結滲透了德育,滲透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同時,又引導學生由部分回歸整體再讀全文,給人一種“課已盡,趣無窮”的感覺。

4.表述學習成果(歸納主要內容),質疑問難。

5.布置作業(yè)?:我國能稱得上“天下奇觀”的景點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等,請同學們課后收集圖片,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今天作業(yè)?中的一個必做題;另一個選做題是:查找資料,探討錢塘江東寬水深,西窄水淺的地形與浪潮的形式有什么關系?

作業(yè)?的布置安排了兩種題型,即:必做題與選做題,這是為了在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教學中分層優(yōu)化的一個體現(xiàn)。

課堂教學到此結束。

(四)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級交叉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于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附板書設計?:◆

觀潮導學單篇八

《觀潮》是小學語文第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里,一方面是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了解學生。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富于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我特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出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難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痹诒菊n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并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激情的話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shù),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贊嘆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后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范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xiàn)在同學們的腦海里。最后叫同學們打開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 示自學思考題:1、課文按照什么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來體現(xiàn)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課時,已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白色城墻 ”、“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后,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著重采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并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然后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xiàn)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fā)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huán)節(jié),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tài)和聲音的句子,并要求他們說說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里?(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xiàn)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yōu)樽鹬貙W生個性發(fā)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說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觀潮導學單篇九

《觀潮》一課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賀老師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上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本,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

1、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首先課件出示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人們在大堤上等潮來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會怎么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心情。

2、讀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氣勢:

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讀出精彩來,并跟同桌說說自己喜歡讀的理由。這就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如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教師要求學生反復讀,并分組讀,一層一層,仿佛大潮就在身邊,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也讀的很好,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氣勢磅礴。

3、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fā)情感和興趣:

學生通過感受到了大潮的氣勢,老師就問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寫得那樣嗎?想不想親眼看看,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然后放錄像,展現(xiàn)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氣勢的雄偉和壯觀。最后在布置作業(yè)時,要求學生給錄像配解說詞,既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1、知識與能力:

復習部分生字,學習3、4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不同景象。

2、過程與方法:

在讀、想、演、練的中掌握文中詞語的運用。在讀讀議議中感受大潮到來時的氣勢。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從內心為我國有這樣壯觀的自然奇觀而感到驕傲、自豪。從小樹立熱愛祖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多媒體課件。

1、師導語: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觀潮》這一課,了解到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點左右。聽,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響聲,同學們,那是什么聲音呵?

生:潮來了!

2、師:對,大潮就要來了,你們想看看嗎?說去就去,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地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觀后說說錢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讀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學生自由讀三、四自然段,并記下問題。)

3、學生匯報讀書情況。

1、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都很好,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潮來時這一部分。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大潮聲音的詞句,用“直線”畫出描寫大潮樣子的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讀,勾畫。)

2、生:我畫的描寫潮來時聲音的句子是──隆隆的響聲、悶雷滾動;描寫大潮樣子的句子是──從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

師:你聽到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悶雷滾動,看到它的樣子──一條白線。

(教師點擊課件出示潮來時的圖片:悶雷滾動、白線。)

3、師: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子,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作者觀察得多么仔細??!讓我們帶著觀潮人的情緒再來讀好這個句子。

(點擊課件,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真會觀潮,不僅聽到了大潮在遠方的聲音,看到了大潮在遠處的樣子,更難得的是你們還體會到了觀潮人的情緒,真是不簡單。

師:大潮在遠處時其聲如悶雷滾動,其形似一條白線,難道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潮僅僅是這樣的嗎?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一個句子,想一想這條白線是怎樣變化的 ?

(提示學生重點理解“橫貫”一詞。與同桌討論剛才同學提到的“那條白線很快地移來,卻慢慢地拉長變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讀,并與同桌討論。)

(指導學生個別賽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4、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讀書去感受了大潮洶涌而來的氣勢,現(xiàn)在老師請大家看一組壯觀的圖片。

(師點擊課件,出示畫面,學生看著,不由自主地驚訝、贊嘆。)

5、師:誰能談談你剛才的感受?

(師點擊課件出示:浩浩蕩蕩、飛奔而來。)

師:大家看了畫面后,請你用一句話說一說此時的感受。

師:你們想不想把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一天下奇觀講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們聽呢?大家自己先試著說一說。

(生自述。)

(請學生分別依據課文和畫面,加上自己的想像進行了復述。)

1、師:請大家當小主持人,給畫面配解說詞!

2、師:當主持人可不容易,你們知道解說詞在哪兒嗎?對了,就在書上的三、四自然段,咱們就來個《話說錢塘大潮》的第二集《潮來時》。

(兩名學生邊點擊課件“錢塘江大潮圖片”邊配解說詞。)

3、小結:作者圍繞著大潮聲音、形狀的變化,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具體地描寫出來,我們讀后,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我們就是要學習作者這種細致的觀察方法,平時多用眼看,用耳聽,用心去想、去體驗,這樣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 。

觀潮導學單篇十

一、教學設計說明 ?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guī)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xiàn)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xiàn)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lián)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jié)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xiàn)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fā)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墒前凑諅鹘y(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yōu)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yōu)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jié)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說明,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最大收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第23課: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生:(齊答)錢塘江大潮。?

師:錢塘江在我們祖國的浙江省,遠離你們可愛的家鄉(xiāng)——云南有好幾千里。如果說云南的石林舉世聞名,那么浙江的錢塘江大潮就可稱為“天下奇觀”了。?

(板書:天下奇觀)?

師:“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疤煜缕嬗^”的“觀”……?

師:快請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師:誰能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

生:“天下奇觀”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觀”就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

師:回答正確。?

[“觀潮”和“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字,但意思卻不相同。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觀”字,讓學生查字典,不僅理解了“觀”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查字典的習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后理解?“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一層進一層,顯得很扎實。]?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

生:作者先寫潮來之前,再寫潮來之時,最后寫潮過之后。?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像,不時發(fā)出驚嘆聲。)?

四、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學生可以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霸俳?,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

生:(分組比賽讀)?

生:(齊讀)?

[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袄顺痹絹碓浇?,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yōu)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fā)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拔绾笠稽c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閃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熟讀后緊接著讓學生背誦,強化一下記憶,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斑^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吹侥菞l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xiàn)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后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于今后運用。]?

師:把出現(xiàn)白線和白線橫貫江面這兩個句子連起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些語句寫得多精彩!正如課文提示中所說,作者把錢塘江的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

五、聽聽讀讀,體會順序?

師: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師: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動筆在練習紙上填寫)?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師用投影打出一位學生的作業(yè)?,集體反饋校對。)?

師:發(fā)現(xiàn)沒有,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

生:作者從遠到近描寫潮水。?

師:是??!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的變化。來,王老師和你們一塊兒讀讀這段話,再來體會一下。?

(師生齊讀這段話)?

師:現(xiàn)在,我只留下括號中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剛才那段話嗎?

(學生自由準備背誦)?

師:能行的起立!?

生:(全體起立)?

師:真有信心!給你們配上錄像好嗎?

生:(興奮地點頭)?

師:配著錄像,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像背誦)?

師:背誦得多有感情?。∥覀兎路鹫驹阱X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yōu)橹院?,為之(驕傲)?

[先讀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綜合,最后學生水到渠成,很輕松地將這一段課文背誦下來。這樣達到了及時將學到的精彩的語言積累起來的目的。]?

六、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語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

生:想!?

師: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學生躍躍欲試)?

師: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

生:人聲鼎沸。?

師:風和浪都很平靜——?

生:風平浪靜。?

師:形容水面遼闊,遠處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師:形容同時出發(fā),同時前進——?

生:齊頭并進。?

師:山上的巖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很響——?

生:山崩地裂。?

師:形容氣勢很大——?

生:(一時說不出,有個別學生答“白浪翻滾”,師提示“浩浩蕩蕩”)?

[這個復習詞語的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詞義說出詞語,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義的理解;二是用比賽的形式,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師: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學生紛紛舉手)?

師:都想當老師,那看來只有我當學生了。?

生:領讀,師跟讀。?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墒峭趵蠋焻s讓學生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愿意領讀,那就不妨自己來作學生。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常規(guī)的讀法。這樣做表面看只是一種簡單的角色變換,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師對主體意識的深刻認識。]?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盡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fā)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這段師生共同評價非常精彩。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填寫正確,而是鼓勵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在同一個括號內運用不同的詞語,對于運用正確的予以肯定,運用錯誤的加以糾正。既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發(fā)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整個練習過程中,先讓學生討論統(tǒng)習,再指名個別學生交流,然后師生評講指導,最后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練習說話。雖然整個環(huán)節(jié)占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訓練很扎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應該大力提倡。]?

師: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并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附板書:?

潮來前?

雄偉壯觀?

觀潮潮來時?

如臨其境?

(錢塘江大潮)有聲有色?

潮過后?

天下奇觀?

總評:?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xiàn)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guī)椭鷮W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語言極有意義。王老師在這堂課的最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出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過的詞句理解了,再試著運用運用,有利于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在語文課中應該大力提倡。?

四、恰當?shù)厥褂矛F(xiàn)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觀潮導學單篇十一

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觀潮》這一課,了解到江潮還沒有來,江面很平靜,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點左右。聽,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響聲,同學們,那是什么聲音呵?

生:潮來了!

師:對,大潮就要來了,你們想看看嗎?

生:想!

師:說去就去,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地輕聲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細地聽潮、看潮、用心體驗潮,觀后說說錢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讀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學生自由讀三、四自然段,并記下問題。)

生:大潮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聲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大潮給我的印象是它氣勢非常的雄偉。

師:那你所說的氣勢是你聽到的還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師:能看到氣勢嗎?

生1:我覺得氣勢是想到的。

生2:我覺得氣勢是感覺到的。

師:同學們真會觀潮,真不錯。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課文中“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句話前面說白線很快地移來,后面又說它拉長變粗是逐漸的,我不明白這里前后是不是有點矛盾呢?

師:她真會動腦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課文中為什么用白色戰(zhàn)馬,而不用別的什么馬來形容大潮呢?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都很好,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潮來時這一部分。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大潮聲音的詞句,用“直線”畫出描寫大潮樣子的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讀,勾畫。)

生:我畫的描寫潮來時聲音的句子是——隆隆的響聲、悶雷滾動;描寫大潮樣子的句子是——從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

師:嗯,你聽到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悶雷滾動,看到它的樣子——一條白線。

(師板書:悶雷滾動、白線)

師:那么大的潮為什么會是一條白線呢?

生: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們在地平線上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所以這時的潮頭看起來像一條白線。

師:原來是這個原因,同學們再讀一讀,體會一下。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那條白線就是大潮的潮頭。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點左右,這時才看到了一條白線,如果你們是觀潮的人,你們會怎么樣呢?

生:喊!

師: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來了!

師:那么多的人,大家都這樣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這就是“沸騰”的場面。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師:有一點老師不明白了,怎么說人群“又”沸騰了呢?

生:我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話寫了“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這句話也就是在寫潮來前,人們已是人聲鼎沸,所以在這里他用了一個“又”字。

生:先聽到隆隆的響聲,人們就議論紛紛,現(xiàn)在既聽到聲音,又看到形狀,所以是又沸騰了。

生:前面已經喊了一次“潮來了!”這里是真的潮來了,所以又喊了起來。

師:課文既寫出了大潮在遠處時的聲音和樣子,還寫出了觀潮人的情緒,作者觀察得多么仔細啊!讓我們帶著觀潮人的情緒再來讀好這個句子。

(生齊讀)

師:同學們真會觀潮,不僅聽到了大潮在遠方的聲音,看到了大潮在遠處的樣子,更難得的是你們還體會到了觀潮人的情緒,真是不簡單。

師:大潮在遠處時其聲如悶雷滾動,其形似一條白線,難道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潮僅僅是這樣的嗎?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一個句子,想一想這條白線是怎樣變化的?(提示學生重點理解“橫貫”一詞。與同桌討論剛才同學提到的“那條白線很快地移來,卻慢慢地拉長變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讀,并與同桌討論。)

生1:我認為剛才這個問題并不矛盾,課文中它逐漸拉長變粗,我們在美術課學過遠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種視覺效果,所以我認為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這里是進一步說明錢塘江大潮很大。因為江面很寬,那么寬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從這里體會到它氣勢雄偉,而并不矛盾。

師:你體會得真好,“橫貫江面”多么壯觀!讓我們閉上眼睛去想像那個情境,再讀一讀。

(生自由讀,師播放大潮由遠及近的畫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師:請一名同學來讀這個句子!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像畫面。

(生讀“那條白線……橫貫江面”)

生:我們腦海中出現(xiàn)了那條白線慢慢拉長變粗,向我們涌來,最后整個江面滿是潮水。

師:咱們一起再體會著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浪頭越來越近的時候,大潮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來越近,就像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p>

師:喜歡這個句子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再自己多讀幾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讀得最好。

(指導學生個別賽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讀書去感受了大潮洶涌而來的氣勢,現(xiàn)在老師請大家看一段錄像。

(師播放大潮通過時的電腦畫面,學生看著,不由自主地驚訝、贊嘆。)

師:誰能談談你剛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書上“飛奔而來”這個詞。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蕩蕩飛奔而來”。

(師板書浩浩蕩蕩、飛奔而來)

生3:我覺得浪潮就象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氣勢非常雄偉,聲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萬輛坦克發(fā)動的聲音。

師:你體會得真好,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生3:我怕讀不好。

師:你剛才體會得這么好,一定能讀好!同學們,你們覺得呢?

(教室一片鼓勵的掌聲)

(生3讀句子)

師: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地鼓掌。)

師:謝謝大家的鼓勵,該輪到我為你們喝彩了,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讀得棒極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讀給震撼了,學到這兒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大潮的樣子?

生:想!

師:現(xiàn)在你們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學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員,你們現(xiàn)在觀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動!

生:著急!

生:興奮!

師:大家看了畫面后,請你用一句話說一說此時的感受。

(師播放大潮來時全景畫面,學生發(fā)出驚呼。)

生1:大潮真是雄偉。

生2:我覺得錢塘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真是名副其實!

師:你們想不想把我們剛才看到的這一天下奇觀講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們聽呢?

生:想!

師:那大家自己先試著說一說。

(生自述)

生1:我講給我鄰居姐姐聽: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錢塘江去了一趟,我們很早就到了那兒,直到午后一點左右,才聽到隆隆的響聲,好象悶雷滾動一樣……

(三名學生分別依據課文和畫面,加上自己的想像進行了復述。)

師:下面老師要給同學們放畫面,請大家當小主持人,給畫面配解說詞,大家高不高興啊?

生:高興!

師:當主持人可不容易,你們知道解說詞在哪兒嗎?對了,就在書上的三、四自然段,咱們就來個《話說錢塘大潮》的第二集《潮來時》。

生:好!

(兩名學生配解說詞)

師:作者圍繞著大潮聲音、形狀的變化,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具體地描寫出來,我們讀后,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我們就是要學習作者這種細致的觀察方法,平時多用眼看,用耳聽,用心去想、去體驗,這樣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下課!◆[2004-03-16]

觀潮導學單篇十二

之四

佚名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拼讀注音的生字,學會8個生字。重點學習"若、昂、崩、震"這四個易錯的生字;讀寫"平靜"等九個詞語,能夠理解并運用這些詞語。

2、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的結構: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部分來寫文章。

3、重點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能讀懂些什么。

二、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認讀幻燈片。

2、錢塘江潮的錄像片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看課題《觀潮》,你能想到什么問題。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些什么。(觀潮的地點、時間、簡單概括當時的情形)

(二)學習生字詞

1、出示生字,請學生說說自己已經學會了哪些生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2、重點交流的幾個字:

"若"為上下結構,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區(qū)別,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課文看看文中有沒有自己不理解的詞,提出來集體交流。

4、用上課文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說話。

(三)了解文章結構

再讀課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讀課文。集體評議哪種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幾種情況:1、四人小組朗讀,每一個自然段,對此種讀法加以肯定。

2、三個小組朗讀,按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分工,對此方法要表揚,是正真的讀懂了課文。

老師點撥,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的時間順序寫的。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潮來前)

1、明確錢塘江大潮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八;最佳的觀潮地點是在海寧市鹽官鎮(zhèn);這潮被稱為"天下奇觀"。

2、潮來前的情形是怎樣的,作者從兩方面進行描寫。

一是周圍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觀潮臺、遠處的小山(特點非常平靜);

二是當時的人們(人山人海、昂首、等著、盼著)

3、指導朗讀該段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課本以外有關于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3、復習學過的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第二、三自然段,體會錢塘江大潮來臨時的壯觀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夠背誦該部分課文。

二、教學過程?

(一)一讀課文,初步感知

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說說讀了課文對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學生自由發(fā)揮,一個詞、一句話等等都可以)

(二)再讀課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1、聽到的:(研讀句子,同時落實感情朗讀)

(1)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分析:這是一個比喻句,把潮水來時的聲音比作悶雷。請學生體會"悶雷"一詞,播放悶雷的聲音與潮水來時的聲音,之后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2)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說明潮水越來越近)

(3)人們的反應:人聲鼎沸、沸騰起來(反襯出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4)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夸張的用法,的把潮水的聲音與山崩地裂時發(fā)出的聲音相比較,說明聲音之響,氣勢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說明潮水給人們的一種沖擊力。)

2、看到的:(研讀句子,同時落實感情朗讀)

(1)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重點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與潮水來時的關系。明白"白線"指的就是潮水。)

(2)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越來越近,越來越急,越來越高)

(3)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墻。(比喻,把翻滾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墻)

(4)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比喻,給浪潮以特寫鏡頭,比作白色戰(zhàn)馬,這就是文章開頭所寫到的"天下奇觀")

(三)三讀,看誰讀得好

感情朗讀,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

(四)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試著給課文分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抓住表示時間的詞給課文分段。

2、欣賞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片段,試著用自己的話描繪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并與課文比一比,看誰寫得更好。

二、教學過程?

(一)指導分段

1、找出課文中表示時間的詞(早上,午后一點左右,霎時)

2、給課文分段,并說說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觀看錄像,進一步了解錢塘江大潮

1、觀看錄像,結合課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寫得好。

2、試著用自己的話給錄像配上解說詞

3、集體交流,看誰的描述最準確,最能吸引人。

(三)作業(yè)?:

1、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2、聽寫詞語

3、完成作業(yè)?本相關作業(yè)?

觀潮導學單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能發(fā)揮想象,有條理地說說江潮來時的情景。

3.能通過思考所提供的問題,理解長句子的意思。

4.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介紹一處景物。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學難點:有條理地說說江潮來時的情景。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看過海水漲潮嗎?說說海潮什么樣?(江海漲潮,氣勢宏偉,令人震撼。)教師進行充滿感情的介紹:錢塘江它是我們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條江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錢塘江邊一睹為快。

2.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么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說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錢塘又是怎么樣的?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錢塘江特點的詞語。(讓學生讓黑板板書)

3.(板書:天下奇觀)理解奇觀

觀潮的觀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觀的觀呢?

打開字典查一查。

師:很少有人能看到這壯麗的景觀,你們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說給大家聽?課文中有許多形象的詞語,咱們講的時候會用到,打開書,在寫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詞語,你動筆畫一畫,然后在找小組讀一讀。要放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聽取別人的建議。

我國的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這里的潮比別處的潮更加宏偉壯觀,潮來時,激起的白浪達數(shù)米高,像一座城墻,你們見過這種奇觀嗎?為什么這里的大潮如此的與眾不同?(請查閱資料的同學介紹“潮的形成”、“潮的氣勢”“或觀潮地點”。)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特殊的壯麗景象,第22課就寫了一次錢塘江大潮的過程。

師:我有一個問題,我想問你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觀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預習情況。

①讀準多音字:

悶(mèn)雷 薄(bó)霧 風號(háo)浪吼(hǒu)

漲(zhǎng)起 顫(chàn)動

②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橫貫 山崩地裂 人聲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讀課文,正音。

④同桌互讀,評定等級。

(2)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介紹錢江潮。

2.理清文脈。

(1)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說說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敘述順序

1.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板書)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大潮,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把錢塘潮的景象寫具體的。(板書)

2.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

附:板書

觀潮 潮來前 潮來時 潮過后

觀潮導學單篇十四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yōu)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激情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fā)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于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鑒,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感知,發(fā)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里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墻”;更近,猶如“戰(zhàn)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制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墻”、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并將實際景象與課文里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fā)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队^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贊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shù)淖x法。默讀,利于思考;朗讀,助于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于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采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范讀激情;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后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yōu)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yōu)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著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教學重點:

潮來時的壯麗景象是教材的重點部分,也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好這一段。

突出重點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觀察和表達的順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極遠—漸近—再近—更近”的順序觀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達途徑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將大潮雄偉奇特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從中體會作者贊美“天下奇觀”的思想感情。

(3)重點理解比喻句。

引導學生分清本體與喻體,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它們的作用,懂得這樣比的真正含義。

(4)運用電教手段——錄像,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情感。放錄像—畫批—討論—朗讀多種教學手段優(yōu)化組合。

將看、想、說、讀有機結合。做到“圖”“文”“視”“聽”互補;“聽”、“說”、“讀”、“思”互促。

2.教學難點?:

由于學生沒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對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等不易理解,易產生疑惑:這是怎樣的一種景象?真是這樣嗎?因而對于作者基于真實,富于生動的表現(xiàn)方法也不易體會。因此只有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體會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xiàn)力。

突破難點的方法:

(1)借助錄像,提供感性材料,幫助理解內容,釋疑解難。

(2)朗讀和品味詞句相結合,朗讀中品味,品味后朗讀。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3.動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促進朗讀。

4.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錢塘江大潮錄像帶(3分鐘)音樂錄音帶(2.5分鐘)詞語卡片。

(一)激趣釋題,教師朗誦課文。

目的: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入境,讓作品感染學生,訓練聽、思、說能力。教學手段:用音樂伴朗誦。

用談話法引出課題: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fā)生定時漲落的現(xiàn)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xiàn)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讀。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時間順序寫的,并按照這一順序正確地給文章劃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內容,并能抓住要點準確概括段意。

步驟:

1.理清文路,劃分段落。

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一遍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可以分為幾段?

2.分段細讀,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zhèn)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學習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fā)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手段:錄像

教學方法:質疑探索法、組織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和邊議邊讀。

教學形式:學生自學、小組議論、全班討論三種教學形式相結合。

①指名學生讀第二段。

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讀后引導學生依次討論這兩個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

a.作者是按照遠—稍近—再近—更近的順序寫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來描述大潮的。

②啟發(fā)質疑。

讓學生提出初讀時不懂的問題。

③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釋疑解惑,幫助理解,邊看邊引導“圖”“文”對號。

④導入??學生自學。

剛才你們看了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現(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生動、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來的,請你們仔細地閱讀,很好地體會一下。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議論。

⑤組織學生討論。

邊討論邊自由讀。

需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a.大潮從遠處出現(xiàn),人們看到了什么?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

b.“橫貫”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墻”是什么景象?這樣比,說明了什么?

d.“千軍萬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是怎樣的景象?

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比,表現(xiàn)出什么?

e.大潮由遠及近,從聲音、形狀上的發(fā)展是怎樣的?

f.剛聽到大潮的聲音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剛看到大潮的樣子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大潮越來越近時,人們聞其聲、見其形后心情又怎樣?

⑥理解后朗讀。

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看錄像聽讀。再次感受大潮的美與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誰能用一句話把潮來時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發(fā)展表述出來。

學習第三段。

①指名學生讀。

②理解“風號浪吼”、“漲”等詞的意義。

③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

④小結

如果你是一個觀潮者,面對如此壯觀的景象,你會感到怎樣?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小結:是啊,同學們還曾記得吧,那神奇美麗的五彩池;雄偉壯麗的瀑布;四季如畫的小興安嶺;還有這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就是我們可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這種熱愛與自豪之情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四)再讀全文。

方式:指兩名學生讀第一、三段,全班齊讀第二段。

板書設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2460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