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賞析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1-25 05:29:02
汪曾祺散文賞析大全(16篇)
時間:2024-01-25 05:29:02     小編:雨中梧

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引發(fā)了一些問題。寫一篇完美的總結,要善于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讀者思考。希望以下總結范文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幫助你更好地進行總結工作。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一

李小龍的家在李家巷。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并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里只有幾戶人家。

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瓢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樹,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彤彤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東邊,靠北是一個油坊的堆棧,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個大字:雙窨香油,照莊發(fā)客”。

靠南一家姓夏。這家進門就是鍋灶,往里是一個不小的院子。這家特別重視中秋。每年的中秋節(jié),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里還在開著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里養(yǎng)的魚;看他家在院子里擺好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

在油坊堆棧和夏家之間,是王玉英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親在縣政府當錄事,每天一早便提著一個藍布筆袋,一個銅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學。王玉英整天一個人在家。她老是在家的門道里做針線。

王玉英家進門有一個狹長的門道,三面墻:一面是油坊堆棧的墻,一面是夏家的墻,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墻。南墻盡頭有一個有一個小房門,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從外面是看不見她家的房屋的。一年四季,照不進太陽。夏天很涼快,上面是高高的藍天,正面的山墻角下密密地長了一排晚飯花。王玉英就坐在這個狹長的天井里,坐在晚飯花前做針線。

李小龍每天放學,都經過王玉英家的門外。他都看見王玉英(他看了陳家的石榴,又看了“雙窨香油,照莊發(fā)客,還會看夏家的花木)。晚飯花開得很旺盛,它們使勁地往外開,發(fā)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旁晚的空氣里。濃綠的,多得不得了的綠葉子;殷紅的,胭脂一樣的,多得不得了的紅花,非常熱鬧,但又很凄清。沒有一點聲音。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

這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為黃昏了。

李小龍很喜歡王玉英,因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長得很黑,但是兩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個很好看的身子。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zhí)焯炜吹囊粡埉嫛?/p>

王玉英一邊做針線,一邊等著她的父親。她已經燜好飯了,等父親一進門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人家都叫他錢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錢老五,有輕視之意。老人們說他“不學好”。人很聰明,會畫兩筆畫,也能刻刻圖章,但做事沒有長性。教兩天小學,又到報館里當兩天記者。他手頭并不寬裕,卻打扮得像個闊少爺,穿著細毛料子衣裳,梳著油光光的分頭,還帶了一副金絲眼鏡。他交了許多“三朋四友”,風流浪蕩,不務正業(yè)。都傳說他和一個寡婦相好,有時候就住在那個寡婦家里,還化寡婦的錢。

這些事也傳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連李小龍也都聽說了嘛,王玉英還能不知道?不過,王玉英倒不怎么難過,她有點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他看見過錢老五,他很喜歡他的人才。

錢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子,在臭河邊。他成天不在家,門老師鎖著。

李小龍知道錢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學每天經過。他有時扒在門縫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間房,一個小院子,有幾棵樹。

轉載自 XueFen.cOm.CN

王玉英也知道錢老五的住處。他路過時。看看兩邊沒有人,也曾經扒在門縫上往里看過。

有一天,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抬走了。從此,這條巷子里就看不見王玉英了。

晚飯花還在開著。

李小龍放學回家,路過臭河邊,看見王玉英在錢老五家門前的河邊淘米,只看見一個背影。她頭上戴著紅花。

李小龍覺得王玉英不該出嫁,不該嫁給錢老五。他很氣憤。

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原來的王玉英了。

【賞析】。

晚飯花,一個富有詩意的花名,做了汪曾祺這篇微型小說的題目,于是這篇散文化的小說也就有了詩意,有了別樣的情致,令人回味無窮。

這篇散文化的微型小說,只有一千多字,沒有復雜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花前月下的纏綿與情愛,沒有信誓旦旦的海誓山盟,也沒有那種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的結局,讓讀者不免感到淡淡的遺憾。它的語言,帶有一種散文詩的味道,平淡之中有情致耐人咀嚼。

作者像是一位風景畫家,在小說的開頭他首先向讀者具體而生動描繪出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活的特定環(huán)境——一個典型的富有江南特色的小鎮(zhèn),給人一身臨其境之感。接著,他似乎是以平靜的心情敘述了一個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故事,這個少男少女的故事平淡無奇,沒有花前月夜的情愛,沒有小說中常見的那種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起伏跌宕的波瀾,沒有出人意外、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也沒有那種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的結局,讓讀者頓感的遺憾。

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也只寫了兩個人物:李小龍和王玉英。他們住在同一個巷子里。李小龍暗戀著王玉英。每天放學,他都要經過王玉英家的大門外?!八伎匆娡跤裼ⅰ保纯窗黹_得很旺盛的晚飯花,看看“坐在晚飯花前做針線”的王玉英?!斑@是李小龍的黃昏,要是沒有王玉英,黃昏就不成為黃昏了”?!袄钚↓埡芟矚g王玉英,因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長得很黑,但是兩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玉英有一個很好看的`身子。紅花、綠葉、黑黑的臉,明亮的眼睛、白的牙,這是李小龍?zhí)焯炜吹囊粡埉??!笨梢?,李小龍對于男女的情愛已經有了朦朧的下意識的感覺,他喜歡玉英,暗戀玉英,遺憾的是他的這種單戀并不執(zhí)著,并不熱烈,既沒有語言上的表白或者暗示,也沒有付諸任何的行動,他只是每天放學路過時看看那靜坐在天井里的他喜歡的女孩子,若無其事地默默地度過一個又一個黃昏。被暗戀的王玉英呢,她絲毫也未察覺日日從她門前經過的男孩的心事,也只是日復一日地做著針線,在晚飯花前打發(fā)著平靜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她知道自己“已經許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錢老五”。她明明知道錢老五名聲不好,人家的議論也傳到了她的耳朵里,“連李小龍也都聽說了嘛”,可她沒有表示反抗,而是默許了這門親事,她“相信她嫁過去,他就會改好的”?!坝幸惶?,一頂花轎把王玉英抬走了?!苯Y婚后,錢老五并沒有變好,她只得自食其果。她似乎是平靜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在小說中,作者安排了兩條線索分別敘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故事,這兩條線索看似是平行發(fā)展,實則是連在一起的。從“連李小龍也都聽說了嘛”這句話,從李小龍和玉英都“知道錢老五在哪里住”的交代,就暗示出李小龍已經知道玉英“許了人家”的事,并且曾經對玉英說起過錢老五此人;小說的結尾更是巧妙地不動聲色地把李小龍和玉英這兩條線索緊緊連在了一起: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二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部汁液流轉,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5.她問了我一些問題。其中一個是,為什么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得早了,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在已經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三

作家汪曾祺評說對其寫作有影響的作家廢名:“他不寫故事,寫意境?!痹u說歸有光“無意為文”,而情感浸透。還曾說“語言是藝術”,語言精練,有顏色、形象、聲音。讀著汪曾祺的散文《花》,讓人深感詩一樣的.意境和濃郁的情趣彌漫全篇,深感凝練、精美、鮮活、靈動的語言充滿全文。如作者寫荷花,“小荷葉嘴冒出來”,一個“嘴”字盡現小荷葉猶如新生嬰兒的纖巧、可愛之態(tài);寫木香花,“木香的花、葉、花骨朵,都被雨水濕透,都極肥壯”,“肥壯”一詞形象準確地描繪出浸透雨水的花葉之狀,不禁讓人聯想起杜甫的“花重錦官城”、李清照的“綠肥紅瘦”等詩句。沒有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和千錘百煉的煉字功夫,不可能“煉”出一字千金的精練語言。比如作者寫雨中荷花,簡直是一幅畫,更像一出短劇,有時間,有場景,有物,有人?!跋掠炅恕薄坝晖A恕薄耙魂嚧箫L”,敘寫時間推移何等簡練!“雨打在荷葉上啪啪地響”“荷葉面上的雨水水銀似的搖晃”“荷葉傾側,雨水流瀉下來”,雨水、荷葉,有聲音,有形象,有顏色,有動態(tài),讓人應接不暇地獲得了視覺、聽覺上的美的享受。立在一旁觀賞此景的我們也同作者一樣,不禁一臉的疑惑:“荷葉的葉面為什么不沾水呢?”一個對自然界充滿著好奇的樂思之人畢現于眼前。寫河水兩岸木香花:“兩岸全是木香,枝條伸向河上,搭成了一個長約一里的花棚。小輪船從花棚下開過,如同仙境?!被ㄅ?、仙境,無不展現出作者寫文注重“寫意境”的藝術特色。

總之,汪曾祺的散文如詩如畫如劇,富有意境,富有生活情趣,語言精練、有韻味。讀汪曾祺散文可收以一當十之效。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四

1、我初學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容。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部汁液流轉,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得早了,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在已經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2、薅三遍草的時候,秧已經很高了,低下頭看不見人。一聽見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濃綠里唱:梔子哎開花哎六瓣頭哎……姐家哎門前哎一道橋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兩步就趕到,趕到就低頭薅起草來,傍晚牽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這里的習慣,牛卸了軛,飲了水,就牽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滾撲騰,弄得全身都是泥漿,這樣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掛十四軋的水車,兩人車半天就夠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車杠上,不緊不慢地踩著車軸上的拐子,輕輕地唱著明海向三師父學來的各處山歌。

看汪曾祺散文,他寫小學春游上文游臺,扒在兩邊窗戶上看風景:東邊是農田,碧綠的麥苗、油菜、蠶豆正在開花,很喜人。西邊是人家,鱗次櫛比。最西可看到運河堤上的楊柳,看到船帆在樹頭后面緩緩移動。緩緩移動的船帆叫我的心有點酸酸的,也甜甜的。

汪曾祺故鄉(xiāng)高郵離揚州不遠,但也僅去過一次。大學某年十一曾與小臉往游,登奎樓,觀凈土寺塔,游盂城驛,看高郵湖,訪王氏故居,高郵城七拐八繞已日暮,當日返揚,幾乎錯過末班車。未履文游臺,至今引為憾事。他日當再往一游。

北方稱胡同,南方多稱巷或弄,我的家鄉(xiāng)山東,在農村,胡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般北方胡同多橫平豎直,顯得開敞,南方巷弄曲折多變,更委婉。胡同和巷弄都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的市聲“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文化。

胡同或巷弄中的生活離年輕人越來越遠了,也離現代社會越來越遠,它們正在消失。很多城市進行舊城改造,拆舊房,建高樓,老城正在淪陷。汪曾祺在最后傷感而無可奈何:在商品經濟大潮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在他寫這篇文章后的幾十年里,北京的胡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讓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變得越發(fā)粗俗,像個暴發(fā)戶。

所幸,揚州還保留著數百條巷子,不少舊時風貌依舊,騎車穿行其中,體會市井風情,別有一番風味。

五味。

汪曾祺在五味中說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以我所知,北方人吃糖確實少,最多不過蒸糖包子,餡只用糖,蒸熟熱吃極香甜,菜包肉包加糖是難想像的。尤其是做菜,絕少放糖,不像江南一帶,糖成了做菜必備調味品。

南方多用白砂糖,北方多吃綿白糖,更細軟。汪老提到他家一個正定鄉(xiāng)下的老保姆,回鄉(xiāng)探親,臨行稱了二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過去在北方農村,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看望長輩,多會帶上兩斤白糖,類似曾經的麥乳精現在的腦白金,算是滋補品。

白糖水對家庭不富裕的孩子也是難得的佳飲,白開水味寡淡,抓一把白糖放茶缸里,用筷子攪勻,等稍涼了,咕咚咕咚,一飲而盡,覺得是無限滿足。直到高中時我還喜歡喝白糖水。每月一次放假,我先在城里逛一回書店,搭客車到柳樹店,一路吹著口哨,晃蕩著翻過東山坡,到家已傍晚。父母下地干活還未歸,我把大門掇開,鉆窗進屋,走了一路早就口渴,從柜子里翻出白糖罐,抓兩把沖大半茶缸,拎一個馬扎坐在天井里,邊喝邊看書邊等父母歸家。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五

1、有的小說,是寫農村的。對話是農民的語言,敘述卻是知識分子的語言,敘述和對話脫節(jié)。

2、小說的語言是浸透了內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們有時看一篇小說,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為語言太粗糙。語言的粗糙就是內容的粗糙。

3、語言,是內在地運行著的。缺乏內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4、好的語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說得出來的語言--只是他沒有說出來。

5、往往有這樣的說法:這篇小說寫得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個青年作家寫的小說,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才人小學的孩子,寫的是“我”的一個同桌的女同學,這未嘗不可。但是這個“我”對他的小同學的印象卻是:“她長得很纖秀。”這是不可能的。小學生的語言里不可能有這個詞。

7、人人心中所有,筆下所無?!凹t杏枝頭春意鬧”,“滿宮明月梨花白”都是這樣?!棒[”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經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語言都是這樣,每句話都是警句,那是會叫人受不了的。

9、不單是對話,就是敘述描寫的語言,也要和所寫的人物”靠”。

10、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意。

11、我的習慣是,打好腹稿。我寫京劇劇本,一段唱詞,二十來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來,才落筆的。

12、我們不能說這首曲子不錯,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差一點;這張畫畫得不錯,就是色彩和線條差一點。我們也不能說:這篇小說不錯,就是語言差一點。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

13、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取你一如初見。

15、他(聞一多)在很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篇《莊子》,說他的文字(即語言)已經不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認為這是說得很對的。

16、一個作家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時時觀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寫下來也可以。不寫下來,就記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記的)。記憶里保存了這種常用語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寫作時就會從筆端流出,不覺吃力。

17、我認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者寫了,讀者讀了,創(chuàng)作過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寫盡了。要留出余地,讓讀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補充。

18、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很難找到一種語言,是前人完全沒有講過的。那樣就會成為一種很奇怪的,別人無法懂得的語言。

20、如果平日留心,積學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語言是要磨練,要學的。

2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2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系。

2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2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2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2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2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2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3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六

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2)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

3)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系。

4)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

5)曾見一些青年同志寫作,寫一句,想一句。我覺得這樣寫出來的語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個兒”,沒有咬勁。

6)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7)“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p>

8)他(韓愈)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

9)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10)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七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杰出的散文家,小說家。在讀他的散文集《寄意故鄉(xiāng)》之前,以前也曾讀過他的一些小說和散文,他獨樹一幟的文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于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是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沈先生的真?zhèn)?,他的代表作品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文筆,優(yōu)美富有地方色彩,那方水土那號人,有點像《邊城》,但不少地方有所創(chuàng)新。

讀汪曾祺的散文,覺得他的語言有很高的美學價值,作為一個家學淵源的作家,他繼承了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有人說他的散文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這我并不完全同意。我認為只能夠說他的散文是繼承了我國傳統散文的優(yōu)秀傳統,植根于我們民族精神土壤之中。正如汪曾祺自己說的:“一個當代作家的思想總會跟傳統文化、傳統思想有些血緣關系。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個復合體,不會專宗哪一種傳統思想。”所以我認為把汪曾祺的散文稱為真正的文人散文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他的語言平淡、質樸、簡煉,是一種提純度很高的語言,絕無文人的“掉書袋”之嫌,相反倒是貼近生活的。

描寫鐵橋和尚的情人:鐵橋有一個情人,年紀輕輕,長得清清雅雅,不俗氣。見《鐵橋》。

描寫三圣庵:三圣庵在大淖西邊。這是一片很荒涼的地方,長了一些野樹和稀稀拉拉的蘆葦,有一條似有若無的小路。

抒寫內心胸臆:凡事都是這樣,要能適應、習慣、湊合。見《牙疼》。

可見汪曾祺無論是描寫人物,還是描寫環(huán)境,人物心理,都文筆洗練,惜墨如金,但是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比起西方現實主義大師如巴爾扎克他描繪人物工筆刻化服飾,眼睛、眉毛、胡子、面容動輒洋洋數百近千言,看多了給人以昏昏欲睡之感,相比之下,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汪曾祺談到沈從文教寫作,常說“要貼到人物來寫”,在寫作過程中要隨時緊緊貼著人物,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全部感情。什么時候自己的感情貼不住人物了,大概人物也就會“走”了,飄了,不具體了。汪曾祺本人散文用語也能做到貼到人物來寫,即使文中沒有人物,我們難道不能說,作者本人就是文中所說的人物嗎,這樣,他的寫風俗,讀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家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娓娓到來,如話家常,創(chuàng)造的是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真正做到了文章不寫一句空。

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有內在聯系的。文學語言不是像砌墻一樣,一塊磚一塊磚疊在一起。而是像樹一樣,長在一起的,枝干之間,汁液流轉,一枝動,百枝搖。語言是活的,也是流動的,中國人喜歡用流水比喻行文,這是非常貼切的。

有一位評論家說: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下來沒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語言的美不在每一個字,每一句,而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說他的字單看一個一個的字,并不覺得怎么美,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與字之間“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汪曾祺的文學語言也是這樣的。

汪曾祺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語言和思想是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僅是所謂“載體”它是作品的本體,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話,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言后面有文化的積淀,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越高,他所傳達的信息就會更多。汪曾祺的文學語言兼具南北神韻,打通古今脈絡,才氣學識與高超的文字工夫將現代中國文學提高了境界,豐富了現代漢語和文字的表達方法,自有一種超邁古今的曠達和淡泊。他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fā)現,從小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論鄉(xiāng)情民俗,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散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八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九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都曾獲獎,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還曾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中舉》、《王昭君》及現代京劇《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備受眾多讀者的真心喜愛,并在海外產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劇作家沙葉新評價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間有書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作“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作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一

我不善于認路。有時到一個朋友家去,或者是朋友自己帶了我去,或者是隨了別人一同去,第二次我一個人去,常常找不著。在城市里好辦,手里捏著地址,頂多是多問問人,走一些冤枉路,最后總還是會找到的。一敲門,朋友第一句話常常是:“啊呀!你怎么才來!”在鄉(xiāng)下可麻煩。我住在一個村子里,比如說是王莊吧,到城里去辦一點事,再回來,我記得清清楚楚是怎么走的,回來時走進一個樣子也有點像王莊的村子,一問,卻是李莊!還得李莊派一個人把我送到王莊。有一個心理學家說不善于認路的人,大都是意志薄弱的人。唉,有什么辦法呢!

一九五一年,我參加土改,地點在江西進賢。這是最后一批土改,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土改。參加的人數很多,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有干部、民主人士、大學教授、宗教界的信徒、詩人、畫家、作家……相當一部分是統戰(zhàn)對像。讓這些人參加,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是讓這些人參加一次階級斗爭,在實際工作中鍛煉鍛煉,改造世界觀。

工作隊的隊部設在夏家莊,我們小組的工作點在王家梁。小組的成員除了我,還有一個從美國回來不久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個法師。工作隊指定,由我負責。王家梁來了一個小伙子接我們。

進賢是丘陵地帶,處處是小山包。土質是紅壤土,紫紅紫紅的。有的山是茶山,種的都是油茶,在潮濕多雨的冬天開著一朵一朵白花。有的山是柴山,長滿了馬尾松。當地人都燒松柴。還有一種樹,長得很高大,是梓樹。我第一次認識“桑梓之鄉(xiāng)”的梓。梓樹籽榨成的油叫梓油,雖是植物油,卻是凝結的,顏色雪白,看起來很像豬油。梓油炒菜極香,比茶油好吃。田里有油菜花,有紫云英。我們隨著小伙子走著。這小伙子常常行不由徑,抄近從油茶和馬尾松叢中鉆過去。但是我還是暗暗地記住了從夏家莊走過來的一條小路。南方的路不像北方的大車路那樣平直而清楚,大都是彎彎曲曲的,有時簡直似有若無。我們一路走著,對這片陌生的土地覺得很新鮮,為我們將要開展的斗爭覺得很興奮,又有點覺得茫茫然,——我們都沒有搞過土改,有一點像是在做夢。不知不覺的,王家梁就到了。據小伙子說,夏家莊到王家梁有二十里。

法師法號靜溶。參加土改工作團學習政策時還穿著灰色的棉直裰,好容易才說服他換了一身干部服。大家叫他靜溶或靜溶同志。他篤信佛法,嚴守戒律,絕對吃素,但是斗起地主來卻毫不手軟。我不知道他是怎樣把我佛慈悲的教義和階級斗爭調和起來的?;ㄇ慌咭粜罩埽相l(xiāng)都叫她老周,她當然一點都不老。她身上看不到什么洋氣,很能吃苦,只是有點不切實際的幻想。她總以為土改應該像大歌劇那樣充滿激情。事實上真正工作起來,卻是相當平淡的。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二

汪曾祺的一生,可謂是極為坎坷,但在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也沒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堅強的活著。

作家賈平凹評價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煉成精的老狐貍,可見汪曾祺在文學上的造詣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經盛贊過汪曾祺,說他是少有的學問界文章寫得好的。沈從文也曾經說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實了,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卻一直沒有刻意的表露過自己的長處,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發(fā)現了汪曾祺這顆文學界的金子。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三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于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fā)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里,開著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吃的學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說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過油炸之后,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于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墒?,一次突發(fā)的風寒,讓老人臥病在床。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里,數日已過,老人已經病好了,發(fā)現豆腐已長毛,老人不舍得丟掉,就放在油鍋里一炸,嘗了之后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于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后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四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與陸游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按撼跣戮?,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平淡,含蓄,而節(jié)制。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跡什么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并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西經過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處理后,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著汪曾祺,你就會發(fā)現后者的大家風范,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芍^:真僧最言家常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五

我對茶實在是一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并不是很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了。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是只好留著煮茶葉蛋?!侗本┤恕防锏慕┱J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短这謮魬洝酚涢h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認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常在機關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因此,寫不出關于茶的文章。要寫,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話。

我讀小學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按┨谩钡淖髠扔袃砷g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繅τ幸桓住俺酐u”,面筋、百葉、筍頭、莧菜都放在里面臭。臨窗設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瓷的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了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是好喝的,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一點關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的時候喝到龍井茶,就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是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的。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作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泡茶館”是西南聯大學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芭荨闭?,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大學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刷牙。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葉都很厚。滇紅尤其經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我在昆明時喝過大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缸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一九四六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也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幾個在一個中學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fā)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是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zhí)度?。騎馬到黑龍?zhí)?,疾馳之后,下馬到茶館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骨嘟骨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溫泉水滑洗凝脂”并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fā),不知道水里含了什么物質。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么道理。濟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泡茶,不覺得有什么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咸的。中產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堿,牡丹喜堿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是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咸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招特所后,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堿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里有幾位看守員,歲數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后,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后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里去坐著。他們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壺??墒牵麆偲懔艘槐?,還沒喝幾口,一轉臉,服務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為老先生已經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的“雕花樓”喝過一次新采的碧螺春?!暗窕恰痹且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景。后來問陸文夫,文夫說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器極粗,亦怪!

在湖南桃源時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姜、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末,用開水沖開,便是擂茶。我在《湘行二記》中對擂茶有較詳細的敘述,為省篇幅,不再抄引。

茶可入饌,制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是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說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惟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fā)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熏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蒙虾H说脑捳f: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汪曾祺散文賞析篇十六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頂到筒子頂了,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筒子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寬廣的,特別平,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8019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