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一
汪曾祺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圍城》、《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被廣泛閱讀,而他的散文也同樣精彩。閱讀汪曾祺的散文,我深深感受到他在文字中的沉靜、細膩、溫情,也領(lǐng)略到了他對于生命和人性的深刻體察與思考。
第二段: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以抒情為主,講述家庭、生活、人情、風土等方面的真實感受和情感。他的散文語言簡潔、明快、準確,表達的情感真摯且富有生命力。從文學(xué)角度來看,汪曾祺的散文具有感性、韻律和形式的優(yōu)美,同時也有獨特的視角和技巧,使人不僅對他所寫的東西深感思索,更被他的用詞和敘事所感染,引發(fā)共鳴。
第三段:汪曾祺散文的主題
汪曾祺的散文寫作主題廣泛,生活中的小事、人際之間的情感、傳統(tǒng)文化、歷史故事等都曾是他筆下的主要內(nèi)容。他善于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表達對于生活和人性的探索,借助散文的形式將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和情感交融在一起,讓人物和情節(jié)在文本中誕生,表現(xiàn)出人性的復(fù)雜和多態(tài),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意義和表現(xiàn)力。
第四段:我的感受
閱讀汪曾祺的散文,我不僅被他對于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情感觸動,更為他在文字中所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所感染。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復(fù)雜性和豐富性,表達出他對于生命的細膩感受,這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尤為難得。他的文字給人以啟迪和鼓舞,使人更加明白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審視自我,理性思考。
第五段:總結(jié)
汪曾祺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中一位重要的思想文學(xué)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表現(xiàn)了他對人性、生命、感性等問題的深刻思考,傳承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也在積極開拓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當下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閱讀中,汪曾祺的散文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情感世界和思維方式,使我們對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對文學(xué)有更加真切的感悟。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二
祁白水是日照文化學(xué)者,他在《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的名家側(cè)影設(shè)有專欄。而我又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想從現(xiàn)代名家學(xué)起的人。白水老師從側(cè)面介紹名家,我就從正面學(xué)習(xí)名家。一側(cè)一正,就全面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豈不兩全其美。慢慢地,我就形成了無法改變的習(xí)慣。
從今年五月份開始,我先后跟著白水老師學(xué)習(xí)了流沙河、何立偉、阿城、王兆軍、劉玉堂、趙德發(fā)、魯迅、汪曾祺、周作人、孫犁等現(xiàn)代當代名家的諸多作品。而讓我最感興趣投入全部精力最深入學(xué)習(xí)的有魯迅的雜文、趙德發(fā)的小說,還有汪曾祺的散文。
汪曾祺老先生在小說、散文、繪畫、戲劇、美食、書法等方面皆有較高造詣。他的作品大多數(shù)是談飲食,談草木,談文化,談民俗,談花鳥蟲魚、敘師生情,寫凡人瑣事,雅俗共賞,有著“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懷”。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深神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說過:我希望把散文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老的散文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說話,雖百事雜陳,但饒有興味。
汪老在《蒲橋集》自序上說:我寫散文,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常常道:我是歪才,善能胡謅。
他善于以個人的細小瑣屑生活為背景,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他善于以平實委婉而富有彈性的語言,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抨擊了夸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名士風散文的魅力。汪老的文學(xué)主張讓真善美來自生活,恬淡和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功不可沒。
他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寫出來的文章卻發(fā)人深思。他的作品無論是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再到花草蟲魚,瓜果食物,無所不涉,都能信手拈來。文如其人,源于汪老心境的淡泊和他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情釋然。
喜歡汪曾祺就要多讀他的作品,先去了解他的家世。汪老的祖父是清朝末期的拔貢,拔貢就是可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祖父文章寫得很好,喜歡收藏古董字畫。汪家世代都是看眼科的,祖父就是很有名的眼科醫(yī)生,開了兩家藥店,信儒學(xué)佛。汪曾祺的父親是溫爾文雅、恬然隨和的人,很少見他發(fā)脾氣,從來不對子女疾言厲色的。他是畫家,畫寫意花卉,會刻圖章,初宗浙派,更喜歡藏石。父親是心靈手巧的人,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所不通。
1939年,他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成為沈從文的學(xué)生。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受沈從文影響的。他倆都是小說見長,善于寫人狀物,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深藏在人和事之中,具有天然的隨機性。小說創(chuàng)作“要貼著人物走”,小說里人物才是主要的、主導(dǎo)的,不能離開人物去抒情、發(fā)議論。所寫之景,既是作者之景,也是人物之景,也就是“氣氛就是人物”。還有兩個人對話越平常,越簡單越好。
汪老曾說:我是極為平常的人,我沒有深奧獨特的思想。我寫的小說都是平常事、普通人、小人物,因為我對這些人和事比較熟悉。什么是現(xiàn)實主義?就是真實地寫出自己所看到的生活,不要搞得太復(fù)雜。想象和虛構(gòu)的來源還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積累,二是對生活的思考。寫作題材是可遇不可求的,具有偶然性。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矮紙集》《旅食小品》《汪曾祺小品》等。其中《逝水》一文,就是看著平淡似水,卻能暖暖地流入讀者內(nèi)心深處。汪曾祺曾說: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主流。我是安于竹籬茅舍、小橋流水的人,不會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故事,從小小的“熟悉”到大大的“熟習(xí)”。這都源于他深厚的國學(xué)底子,出色的古文修養(yǎng),還有對民間文化的天然親和。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jīng)心不刻意傳神妙筆,直接墊高了他的創(chuàng)作高度。
《汪曾祺小品》由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用韻文想》《吃食與文學(xué)》《小說的散文化》《七十書懷》等。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并不是自娛一己的性情,而是強調(diào)自己的作品還應(yīng)于世道人心有補,對社會人生有益,決不要把個人和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
汪老的小說創(chuàng)作充滿了中國味兒。他對傳統(tǒng)文化有著癡迷的熱愛,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現(xiàn)實主義,讓他的作品融入民族傳統(tǒng)中。他以近乎虔誠的態(tài)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汪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美的品質(zhì),他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在展示美與健康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丑惡發(fā)出深沉的喟嘆,對那些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tài)也有針砭,但同情與悲憫多于批判。汪老常說:我的小說多是在茶館里泡出來的,在咸菜缸里腌一腌就出來了。小說代表名篇有《受戒》《異秉》《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
《汪曾祺:文與畫》是一本藝術(shù)小品合集,內(nèi)有大量優(yōu)美飄逸的字畫。他的書法和圖畫,疏朗清淡、賞心悅目,圖文互為補充,彼此添色,相映成趣,更增品位。汪曾琪作畫蘿卜白菜,俱收筆端,自娛自樂,陶醉于“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如嶺上白云飄逸,高潔、空靈。汪老也有遺憾,遺憾的是自已沒成為畫家。
他的文學(xué)評論集《晚翠雜談》,1988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小說家談小說”叢書。內(nèi)有部分作品自序、小說筆談、小說創(chuàng)作隨談、小說技巧常談,還有關(guān)于小說語言、淺談雜書、我和民間文學(xué)等篇。
他是京劇劇本《沙家浜》《范進中舉》的主要編者之一。他的文集有《汪曾祺自選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等。
汪老不僅是在散文、小說方面頗有建樹,對飲食文化也頗有研究,在參與實踐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他說:大菜名菜,寫的人不吃,吃的人不寫。我是寒士,就寫平民百姓喜歡吃的,寫鄉(xiāng)土味很濃的風味小吃。小到各地的咸菜、豆腐、實菌、面食,無所不通。他喜愛喝酒,酒后就會文如泉涌,抽起煙來更見其神韻風度,俗話說“煙出文章,酒出詩人”,這也與他的豪爽、灑脫的性格有關(guān)吧!
江蘇省高郵市成立了汪曾祺文學(xué)研究會,為保護汪曾祺這一文化品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的施行老先生成立了“汪曾祺之友”微信文學(xué)沙龍,為全國各地的“汪迷”在一起研究討論汪曾祺的人品、作品,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當我把這篇文章發(fā)表在新浪博客后,意外的是“汪曾祺之友”的文友看到并給我留下評論。在茫茫的博海中,我們能夠相遇,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讓我深深地驚喜著、感動著!
更為驚喜的是,汪曾祺夫人施松卿的侄子———85歲高齡的施行老先生知道我是“汪迷”后,我們加了微信好友。我把《走近汪曾祺》和《隨遇而安》兩篇文章發(fā)到他的郵箱里,施老看后給我提了二合一建議,鼓勵我修改好后再發(fā)給他。這對于我來說,是多么的激動和自豪呀!
喜愛讀書,讓我有了最好的遇見。不期而遇的相逢最真最美。讓我們靜下心來讀書吧!讀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說話。我的讀書才剛剛開始,我讀汪曾祺只是冰山一角,所了解汪老的人品、作品也微不足道。今后的日子里,我還會在施老指引下,和廣大“汪迷”在一起,學(xué)習(xí)研究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為別的,只為內(nèi)心里的喜歡??梢赃@樣說,我是發(fā)自內(nèi)心真心地喜歡敬重汪老。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三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xué)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四
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所派我到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去畫馬鈴薯圖譜。我從張家口一清早坐上長途汽車,近晌午時到沽源縣城。
沽源原是一個軍臺。而軍臺是清代在新疆和蒙古西北兩路專為傳遞軍報和文書而設(shè)置的郵驛。官員犯了罪,就會被皇上命令發(fā)往軍臺效力。我對清代官制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品級的官員,犯了什么樣的罪名,就會受到這種處分,但總是很嚴厲的處分,和一般的貶謫不同。然而據(jù)龔定庵說,發(fā)往軍臺效力的官員并不到任,只是住在張家口,花錢雇人去代為效力。我這回來,是來畫畫的,不是來看驛站送情報的,但也可以說是效力來了,我后來在帶來的一本《夢溪筆談》的扉頁上畫了一方圖章:效力軍臺,這只是跟自己開開玩笑而已,并無很深的感觸。我戴了右派的帽子,只身到塞外這地方在外長城北側(cè),可真正是塞外了來畫山藥(這一帶人都把馬鈴薯叫作山藥),想想也怪有意思。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沽源在清代一度曾叫獨石口廳。龔定庵說他北行不過獨石口,在他看來,這是很北的地方了。這地方冬天很冷。經(jīng)常到口外攬工的人說:冷不過獨石口。據(jù)說去年下了一場大雪,西門外的積雪和城墻一般高。我看了看城墻,這城墻也實在太矮了點,像我這樣的個子,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墻頂了。不過話說回來,一人多高的雪,真夠大的。
這城真夠小的。城里只有一條大街。從南門慢慢地遛達著,不到十分鐘就出北門了。北門外一邊是一片草地,有人在套馬;一邊是一個水塘,有一群野鴨子自自在在地浮游。城門口游著野鴨子,城中安靜可知。城里大街兩側(cè)隔不遠種一棵樹楊樹,都用土墼圍了高高的一圈,為的是怕牛羊啃吃,也為了遮風,但都極瘦弱,不一定能活。在一處墻角竟發(fā)現(xiàn)了幾叢波斯菊,這使我大為驚異了。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見的。每到夏秋之際,總是開出很多淺紫色的花。波斯菊花瓣單薄,葉細碎如小茴香,莖細長,微風吹拂,姍姍可愛。我原以為這種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長,沒想到它在這少雨多風的絕塞孤城也活下來了。當然,花小了,更單薄了,葉子稀疏了,它,伶仃蕭瑟了。雖則是伶仃蕭瑟,它還是竭力地放出淺紫淺紫的花來,為這座絕塞孤城增加了一分顏色,一點生氣。謝謝你,波斯菊!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jīng)半個月。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我坐了牛車到研究站去。人說世間三大慢:等人、釣魚、坐牛車。這種車實在太原始了,車轱轆是兩個木頭餅子,本地人就叫它二餅子車。真叫一個慢。好在我沒有什么急事,就躺著看看藍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樣的大地這真是大地,大得無邊無沿。
我在這里的日子真是逍遙自在之極。既不開會,也不學(xué)習(xí),也沒人領(lǐng)導(dǎo)我。就我自己,每天一早蹚著露水,掐兩叢馬鈴薯的花,兩把葉子,插在玻璃杯里,對著它一筆一筆地畫。上午畫花,下午畫葉子花到下午就蔫了。到馬鈴薯陸續(xù)成熟時,就畫薯塊,畫完了,就把薯塊放到牛糞火里烤熟了,吃掉。我大概吃過幾十種不同樣的馬鈴薯。據(jù)我的品評,以男爵為最大,大的一個可達兩斤;以紫土豆味道最佳,皮色深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似蒸栗;有一種馬鈴薯可當水果生吃,很甜,只是太小,比一個雞蛋大不了多少。夜雨初晴,草原發(fā)亮,空氣悶悶的,這是出蘑菇的時候。我們?nèi)ゲ赡⒐?。一兩個小時,可以采一網(wǎng)兜?;貋恚镁€穿好,晾在房檐下。蘑菇采得,馬上就得晾,否則極易生蛆??谀⒏闪瞬庞邢阄?,鮮口蘑并不好吃,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曾經(jīng)采到一個白蘑。一般蘑菇都是黑片蘑,菌蓋是白的,菌摺是紫黑色的。白蘑則菌蓋菌摺都是雪白的,是很珍貴的,不易遇到。年底探親,我把這只親手采的白蘑帶到北京,一個白蘑做了一碗湯,孩子們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
沽源盛產(chǎn)莜麥。那一年在這里開全國性的馬鈴薯學(xué)術(shù)討論會,與會專家提出吃一次莜面。研究站從一個叫四家子的地方買來壩上最好的莜面,比白面還細,還白;請來幾位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婦來做。做出了十幾種花樣,除了搓窩窩、搓魚魚、貓耳朵,還有最常見的壓饸饹,其余的我都叫不出名堂。蘸莜面的湯汁也極精彩,羊肉口蘑潲(這個字我始終不知道怎么寫)子。這一頓莜面吃得我終生難忘。
一天,一個干部騎馬來辦事,他把馬拴在辦公室前的柱子上。我走過去看看這匹馬,是一匹棗紅馬,膘頭很好,鞍韉很整齊。我忽然意動,把馬解下來,跨了上去。本想走一小圈就下來,沒想到這平平的細沙地上騎馬是那樣舒服,于是一抖韁繩,讓馬快跑起來。這馬很穩(wěn),我原來難免的一點畏怯消失了,只覺得非常痛快。我十幾歲時在昆明騎過馬,不想人到中年,忽然作此豪舉,是可一記。這以后,我再也沒有騎過馬。
有一次,我一個人走出去,走得很遠。忽然變天了,天一下子黑了下來,云頭在天上翻滾,堆著,擠著,絞著,擰著。閃電熠熠,不時把云層照透。雷聲訇訇,接連不斷,聲音不大,不是劈雷,但是渾厚沉雄,威力無邊。我仰天看看兇惡奇怪的云頭,覺得這真是天神發(fā)怒了。我感覺到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恐懼。我一個人站在廣漠無垠的大草原上,覺得自己非常的小,小得只有一點。
我快步往回走。剛到研究站,大雨下來了,還夾有雹子。雨住了,卻又是一個很藍很藍的天,陽光燦爛。草原的天氣,真是變化莫測。
天涼了,我沒有帶換季的衣裳,就離開了沽源。剩下一些沒有來得及畫的薯塊,是帶回沙嶺子完成的。
我這輩子大概不會再有機會到沽源去了。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五
先得備料。把立柱、橫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楊木的、樺木的,按照樹棵大小,分別堆放在旁邊。立柱有湯碗口粗的、飯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豎柱。然后搭橫梁,用粗鐵絲緊后搭小棍,用細鐵絲縛住。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地伸開,扇面似地伸開。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溝,把大糞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糞,不用稀釋,就這樣把原汁大糞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夠了。四月,澆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壟,就成一個池子。池里放滿了水。葡萄園里水氣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來是驚人的。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組織跟別的果樹不一樣,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細小的導(dǎo)管。這一點,中國的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秷D經(jīng)》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將貨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對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澆水了。,再澆,果粒就會漲破。“中空相通”卻是很準確的。澆了水,不大一會,它就從根直吸到梢,簡直是小孩嘬奶似地拼命往上嘬。澆過了水,你再回來看看吧:梢頭切斷過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種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澆了水,葡萄就使勁抽條、長葉子。真快!原來是幾根根枯藤,幾天功夫,就變成青枝綠葉的一大片。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別的果樹都不這樣。別的果樹都是刨一個“樹碗”,往里澆幾擔水就得了,沒有像它這樣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噴波爾多液。從抽條長葉,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噴多少次。噴了波爾多液,太陽一曬,葡萄葉子就都變成藍的了。葡萄抽條,絲毫不知節(jié)制,它簡直是瞎長!幾天功夫,就抽出好長的一節(jié)的新條。這樣長法還行呀,還結(jié)不結(jié)果呀?因此,過幾天就得給它打一次條。葡萄打條,也用不著什么技巧,一個人就能干,拿起樹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來的一截都給它鉸了就得了。一鉸,一地的長著新葉的條。
葡萄的卷須,在它還是野生的時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別的什么樹木上?,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人給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點用也沒有了。卷須這東西最耗養(yǎng)分,——凡是作物,都是優(yōu)先把養(yǎng)分輸送到頂端,因此,長出來就給它掐了,長出來就給它掐了。
葡萄的卷須有一點淡淡的甜味。這東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難吃。
五月中下旬,果樹開花了。果園,美極了。梨樹開花了,蘋果樹開花了,葡萄也開花了。
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鉆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jié)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六
草巷口往北,西邊有一個短短的巷子,我的一個堂房叔叔住在這里。這位堂叔我們叫他小爺,他整天不出門,也不跟人來往,一個人在他的小書房里擺圍棋譜,養(yǎng)鳥。他養(yǎng)過一只鸚鵡,這在我們那里是很少見的。我有時到小爺家去玩,去看那只鸚鵡。
小爺家對面有兩戶人家,是種菜的。
由小爺家門前往西,幾步路,就是陰城了。
陰城原是一片古戰(zhàn)場,韓世忠的兵曾經(jīng)在這里駐過,有人撿到過一種有耳的陶壺,叫做“韓瓶”,據(jù)說是韓世忠的兵用的水壺,用韓瓶插梅花,能夠結(jié)子。韓世忠曾在高郵屬境擊敗過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郵城外。有人說韓瓶是韓信的兵用過的水壺,似不可靠,韓信好像沒有在高郵屯過兵。
看不到什么古戰(zhàn)場的痕跡了,只是一片野地,許多亂葬的墳,因此叫做“陰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開出來種麥子,挖了一大片無主的墳,遍地是糟朽的薄皮棺材和白骨。麥子沒有種成,陰城又成了一片野地,荒墳累累,雜草叢生。
我們到陰城去,逮螞蚱,掏蛐蛐,更多的時候是去放風箏。
小時候放三尾子。這是最簡單的風箏。北京叫屁股簾兒,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葦篾子扎成一個干字,糊上一張紙,四角貼“云子”,下面粘上三根紙條就得。
稍大一點,放酒壇子,篾架子扎成紹興酒壇妝,糊以白紙,紅鼓,如鼓形;四老爺打面缸,紅鼓上面留一截,露出四老爺?shù)哪X袋——一個戴紗帽的小丑;八角,兩個四方的篾框,交錯為八角;在八角的外邊再套一個八角,即為套角,糊套角要點技術(shù),因為兩個八角之間要留出空隙。紅雙喜,那就更復(fù)雜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風箏都是平面的,下面要綴很長的麻繩的尾巴,這樣上天才不會打滾。
風箏大都帶弓。干蒲破開,把里面的瓤刮去,只剩一層皮。葦稈彎成弓。把蒲繃在弓的兩頭,縛在風箏額上,風箏上天,蒲弓受風,汪汪地響。
我已經(jīng)好多年不放風箏了。北京的風箏和我家鄉(xiāng)的,我小時糊過、放過的風箏不一樣,沒有酒壇子,沒有套角,沒有紅鼓,沒有四老爺打面缸。北京放的多事沙燕兒。我的家鄉(xiāng)沒有沙燕兒。
結(jié)束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ài),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xué)》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七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我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他的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都曾獲獎,一些作品還被翻譯到國外。他還曾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京劇《范進中舉》、《王昭君》及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等。如今,汪曾祺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備受眾多讀者的真心喜愛,并在海外產(chǎn)生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劇作家沙葉新評價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間有書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八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蓖粼髟诙唐≌f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汪曾祺可以說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識分子,在他20歲時,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聯(lián)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學(xué)上的成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榮光,他留下了許多散文集、小說集。
汪曾祺大學(xué)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聯(lián)大同學(xué)辦的一所中學(xué)中擔任教師,在教學(xué)生涯中,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寫了不少的文學(xué)小說,有名的如《復(fù)仇》,后來被刊登在文藝復(fù)興的雜志上,并廣為流傳,人們開始認識了汪曾祺這樣的一個人。
同樣也是在教師生涯的過程中,汪曾祺認識了他的一生伴侶,施松卿。她也同樣是一名教師,由于在一起工作,從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并且因此喜結(jié)良緣,從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幾經(jīng)波折,歷經(jīng)過中國抗日戰(zhàn)爭,改革開放,在這林林種種的是其中,汪曾祺依舊能夠保持著一顆開朗的心態(tài),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反而能夠?qū)⒏嗟母星橥度氲轿膶W(xué)創(chuàng)作中,寫下了許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九
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時,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蓮花池去游覽。蓮花池有個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戳藵M池清水邊的陳圓圓著比丘裝的石像后,下起雨來。汪曾祺到蓮花池邊小街的小酒店里坐下,一碟豬頭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嚴嚴實實。密密匝匝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多少年過去了,汪曾祺忘不掉這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是江蘇高郵,故鄉(xiāng)的風物,咸鴨蛋,野菜,甚至小咸菜,都滋養(yǎng)了他的筆墨。晚年所寫的小說和散文,都是取材于故鄉(xiāng)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個驛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夢在這里綻放,收獲了愛情友情。云南的美食,培養(yǎng)了他后來作為美食家的胃口和審美。他寫昆明的吃食,別有情味和韻味,已經(jīng)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記憶的回味,情感的醞釀,一飯一蔬,散發(fā)出醉人的氣息。我是在他的筆下知道過橋米線、汽鍋雞,十幾年前,去昆明時,特意上街品嘗。
人能端什么飯碗吃什么飯,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確定性。與西南聯(lián)大的朱德熙從事語言學(xué)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藝的飯,后來被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在張家口地區(qū)的沽源馬鈴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國馬鈴薯圖譜》。汪曾祺白天畫馬鈴薯,晚上看《容齋隨筆》。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個達觀主義者,樂生,灑脫。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興之所致,親自下廚,做兩個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幾杯,然后鋪上宣紙,隨意畫兩筆。汪曾祺畫畫是自娛自樂,并照搬了陶弘景的詩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的確如嶺上白云,飄逸,高潔。對應(yīng)了人間食物的五味雜陳與溫熱篤定。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十
汪曾祺是迄今為止爭議最小的當代作家:他的美學(xué)氣質(zhì)、作品的審美價值、文學(xué)史意義得到評論界、創(chuàng)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筆調(diào)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xí)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他的小說《受戒》、《大淖紀事》、《陳小手》都是當代文壇的經(jīng)典名篇,對于他的小說吸收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京派小說風范評論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且他的小說那種淡泊恬淡的田園感受,也讓很多讀者流連忘返。我個人就非常喜歡他的小說,比如看過《受戒》腦子里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小和尚和一個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畫面,也經(jīng)常會想到兩個天真少年在岸邊留下的那一對小腳丫。今天我們就來重點探討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數(shù)都寫得隨意感性又興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隨筆。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隨隨便便、任心閑話、興之所至的的閑話。他自己曾說,散文是一個大類,也說自己實在無法區(qū)分散文和隨筆,于是將自己作品中稍長的稱為散文,短的稱為隨筆?!锻粼魃⑽碾S筆集》自序。他的散文題材非常廣泛:個人經(jīng)歷、天文地理、民情風俗、飲食男女、街頭巷議、人生世相、文壇曲藝等等無不可以入文?!段募孕颉贰按思T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彼J為散文是一種見性情,見人品,見功底的文體。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其實“隨緣任運”是汪曾祺所有作品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風格。代表的有《隨遇而安》、《猴年說命》、《平心靜氣》、《覓我游蹤五十年》、《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自報家門》、《認識到和沒有認識到的自己》、《老年的愛憎》等。他在《隨遇而安》中開篇就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边@是對過去苦難的一種淡泊的心境,接著文章中既無凄楚之詞,亦無憤懣之聲,倒是寫了在下放勞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民情樂趣。他說“批判是一出荒誕戲劇,每一個上場的人都只是角色?!边@又何嘗不是一種清醒。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這樣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淚水而愈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溫厚?!?/p>
汪曾祺在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鄙⑽姆矫姹憩F(xiàn)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崇高、偉大的近似偏激的情緒?!拔沂菍懖涣颂┥降?,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蓖粼魈寡浴拔业母星闊o非三種:憂傷、歡樂和嘲諷”這與他追求的和諧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種感情都很溫和。他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中談到,“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就必須會接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于人情味的思想?!庇靡痪湓捀爬ㄎ业乃枷耄骸拔沂且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边@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人的尊重上,汪曾祺這樣解釋自己的人道主義,即“用充滿溫情的眼睛看人,發(fā)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詩意,努力去感覺周圍生活的生意盎然,懷著碧綠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講自己年輕時的一段風流韻事,講的老淚縱橫?!耙虼宋矣X得我的祖父是個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寫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寫的家常小吃。就這樣于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寫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有許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廟,《大淖記事》里的大淖等,這些環(huán)境和人文民俗都構(gòu)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寫了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名人,故鄉(xiāng)的鄉(xiāng)親,故鄉(xiāng)的廟宇,故鄉(xiāng)的河湖,故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風俗,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故鄉(xiāng)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寫了好多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俗,比如昆明,比如張家口,甚至美國,他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是怎樣寫出來的》他稱自己是“通俗抒情詩人”,他寫的清風白水、竹籬茅舍無不帶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高中語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shù)量,胡同功能和環(huán)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zhì),“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xiàn)。最后,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比如說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語言也是極其的樸素,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diào)。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chǎn)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拔黠L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保魬?、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gòu)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xué)價值。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他散文的精神氣質(zhì)和藝術(shù)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給人們的視覺建立起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的欣賞,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十一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講究大吃大喝。杜甫的《麗人行》里列敘了一些珍饈,但多系夸張想象之辭。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蘇東坡是個有名的饞人,但他愛吃的好像只是豬肉。他稱贊“黃州好豬肉”,但還是“富者不解吃,貧者不解煮”。他愛吃豬頭,也不過是煮得稀爛,最后澆一勺杏酪?!永蚁氡厥撬崂锕緡\的,可以解膩。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為玉糝羹,他覺得好吃得不得了。這是一種什么東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罷了。當然,想象起來也不難吃。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較簡單而清淡。連有皇帝參加的御宴也并不豐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似乎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載《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使臣諸卿只是“每分列環(huán)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杓數(shù)枚”?!翱幢P”只是擺樣子的,不能吃的。“凡御宴至第三盞,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鴕峰角子?!钡谒谋K下酒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第五盞是群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第六盞假圓魚、密浮酥捺花;第七盞排炊羊、胡餅、炙金腸;第八盞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第九盞水飯、簇下飯。如此而已。
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稏|京夢華錄》云:“吾輩入店,則用一等玻璃淺碗,謂之‘碧碗’,亦謂之‘造羹’,菜蔬精細,謂之‘造’,每碗十文?!薄稌蓸恰窏l載:“止兩人對坐飲酒……即銀近百兩矣?!背蹩磭樔艘惶?。細看,這是指餐具的價值——宋人餐具多用銀。
幾乎所有記兩宋風俗的書無不記“市食”。錢塘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最為詳備。宋朝的肴饌好像多是“快餐”,是現(xiàn)成的。中國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不說是洗手炒肉絲?!端疂G傳》林沖的徒弟說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稏|京夢華錄》云“舊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見本都是可喝的湯水。其次是各種菜,雞、鴨、鵝。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幾本書里都提到“影戲”,我覺得這就是四川的燈影牛肉一類的東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極少。
宋朝人飲酒和后來有些不同的',是總要有些鮮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銀杏,以及萵苣、“姜油多”之類的菜蔬和瑪瑙餳、澤州餳之類的糖稀?!端疂G傳》所謂“鋪下果子按酒”,即指此類東西。
宋朝的面食品類甚多。我們現(xiàn)在叫做主食,宋人卻叫“從食”。面食主要是餅?!端疂G》動輒說“回些面來打餅”。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cè)厚、油鍋、新樣滿麻……《東京夢華錄》載武成王廟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爐。五十幾個爐子一起烙餅,真是好家伙!
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fā)現(xiàn)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大概和明朝人的縱欲有關(guān)系,記得魯迅好像曾經(jīng)說過。
宋朝人好像實行的是“分食制”?!稏|京夢華錄》云“用一等玻璃淺碗……每碗十文”,可證?!俄n熙載夜宴圖》上畫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來大家合坐一桌,大盤大碗,筷子勺子一起來。這一點是頗合衛(wèi)生的,因不易傳染肝炎。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十二
如何品出汪曾祺散文中的“味”
一、通過朗讀法,感受語言中的“韻味”
散文教學(xué)的關(guān)鍵就在于讓學(xué)生體味作者獨特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在生活中的獨特情感經(jīng)驗。而在教學(xué)汪曾祺的散文時,教師更應(yīng)該著重把握汪曾祺的語言特點。古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fù)朗讀,才能讓學(xué)生領(lǐng)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因此在教學(xué)中筆者就引導(dǎo)學(xué)生反復(fù)朗讀課文,來感受汪曾祺散文的韻味,準確地把握文章情感。
在具體的教學(xué)過程中,除了讓學(xué)生自由朗讀,還讓學(xué)生進行小組分段朗讀,重點段落以及語句朗讀。教師尤其要引導(dǎo)學(xué)生去朗讀文章的重點語段,這不僅能夠讓教師在教學(xué)中把握整體課堂節(jié)奏,也能夠通過重點品讀的方式來讓學(xué)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方法并自主地運用。比如在教學(xué)《端午的鴨蛋》時,筆者就通過分析“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這一句話來引導(dǎo)學(xué)生品位汪曾祺散文的韻味,“哦”讀成短音表現(xiàn)的是外鄉(xiāng)人對于高郵鴨蛋的贊美,“哦”讀長音則表現(xiàn)出豁然開朗之感。并讓學(xué)生自己去讀這個字來感受不同的讀法之間,所表達情感的不同。
其中除了一個字的長短音變化能夠體現(xiàn)出文章的韻味之外,長短句也是其中另一個方面。學(xué)生可以通過朗讀來直觀地感受語言運用背后的技巧和它所蘊含的獨特情緒。比如在《端午的鴨蛋》中,作者寫到,“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奔毤毱纷x這一句話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作者在這里只是一個對于家鄉(xiāng)特色的介紹,但是運用了多個短句。在這里教師就可以引導(dǎo)學(xué)生去細心觀察和品味,作者在這里為什么會用短句?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是讓人讀起來有一種生活化的韻味等等。
此處還有輕重音的處理,比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確實”、“實在”等詞加重讀之后所體現(xiàn)的情感變化。通過這樣的方式,學(xué)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看似平淡的語言背后作者的巧妙用心。
二、通過替換法,感受語言中的“妙味”
初二的學(xué)生,他們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閱讀感悟能力,在語言表達上也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風格。因此在教學(xué)中,教師可以尋找文本的一兩個句子,讓學(xué)生替換其中的關(guān)鍵詞,從而感受作者精巧的`語言,解決散文教學(xué)中“言不盡意”的問題。
在教學(xué)汪曾祺的這一篇課文時,筆者就抓住了一個關(guān)鍵句“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中的“冒”字來引導(dǎo)學(xué)生去體會作者語言中的巧妙之味。一個“冒”字,它將鴨蛋油多,并且油緩緩流出的動感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筆者讓學(xué)生進行討論,讓學(xué)生思考有什么詞可以替換。學(xué)生們都能夠回答出“流、淌、涌、噴……”等相似的詞匯,通過替換也能夠自己說出兩者的差別,從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看似平淡的語言背后的“妙味”。同時也激發(fā)了學(xué)生渴望表達的欲望,鍛煉了學(xué)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xué)效果。
筆者在這個詞替換的基礎(chǔ)上還著重講了“肅然起敬”這個詞,讓學(xué)生換一個類似的詞來替換“肅然起敬”,來讓學(xué)生感受,這個成語用在此處作者的用心,并以此為切入點來探究原因。這樣的切入教學(xué)極大地激發(fā)了學(xu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讓學(xué)生更好地理解了汪曾祺運用語言的巧妙。
三、通過圈點法,感受語言中的“趣味”
圈點法是讓學(xué)生自主閱讀文本,并圈點勾畫進行批注的一種學(xué)習(xí)方法。通過圈點勾畫,學(xué)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主閱讀的能力。同時也能夠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對于八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他們對于文本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獨特體驗,能夠順利找出喜歡的句子,但是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感受到句子背后的“味”恐怕還有點困難,因此在教學(xué)中,筆者通過圈點勾畫并層層提問來引導(dǎo)學(xué)生感受汪曾祺語言背后的“趣味”。
比如有一個學(xué)生找出了“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闭J為這個“蠢”字用得比較有“味”,但是并不能準確說出“味”的具體特點。此時筆者就引導(dǎo)學(xué)生,“蠢”和“秀氣”平常是用來形容人還是物,讓學(xué)生知道這里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同時這個“蠢”字也與平時貶義的“蠢”字不同,這里是“貶詞褒用”,是作者較為調(diào)皮的表達,十分具有樂趣。通過這樣的引導(dǎo),學(xué)生就能夠準確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味”在于“趣味”。
再比如文中有一句“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學(xué)生在一開始讀時并不能準確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和情感,但是這里筆者采取了分角色反復(fù)朗讀的方式,引導(dǎo)學(xué)生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是大人在問。而“有!”則是小孩在回答。其實這兩句話都出自汪曾祺之手,他用一個孩子的口吻去回答大人的問話,就體現(xiàn)出了一種童趣,這也體現(xiàn)出了汪曾祺散文語言的一大特點,即看似平淡卻十分有趣味。
汪曾祺的語言風格在于“平淡而有味”,而通過上述內(nèi)容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味”既包括“韻味”,也包括“妙味”、“趣味”。當然,要全方位把握其“味”還可以從多個維度去分析。其中包括他的行文風格所體現(xiàn)出的“從容閑適味”以及情感中的“風俗味”、“自豪味”和“思鄉(xiāng)味”等等。在具體的教學(xué)中,教師可以指導(dǎo)學(xué)生們自己去探究發(fā)現(xiàn),去品“味”。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十三
家鄉(xiāng)的幾座大寺里都有羅漢。我的小學(xué)的隔壁是承天寺,就有一個羅漢堂。我們?nèi)靸深^于放學(xué)之后去看羅漢。印象最深的是降龍羅漢,——他睜目凝視著云端里的一條小龍;伏虎羅漢,——羅漢和老虎都在閉目養(yǎng)神;和長眉羅漢。大概很多人都對這三尊羅漢印象較深。昆曲(時調(diào))《思凡》有一段“數(shù)羅漢”,小尼姑唱道:
“降龍的惱著我,
伏虎的恨著我,
那長眉大仙愁著我:
說我老來時,有什么結(jié)果!”
她在眾多的羅漢中單舉出來的,也只是這三位?!前ぶ鴤€兒數(shù)下去,那得數(shù)多長時間!
羅漢原來是十六個,傅貫休所畫“十六應(yīng)真”即是十六人,后來加上布袋和尚和一個什么什么尊者,——羅漢的名字都很難念,大概是古梵文音譯,這就成了通常說的“十八羅漢”。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就已經(jīng)是十八人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隊伍擴大了,變成了五百羅漢。有些寺里在五百塑像前各豎了一個木牌,墨字某某某某尊者,也不知從哪里查考出來的。除了寫牌子的老和尚,誰也弄不清此位是誰。有的寺里,比如杭州的靈隱寺竟把濟公**也算在里頭,這實在有點胡來了。
羅漢本是印度人,貫休的“十六應(yīng)真”就多半是深目高鼻且長了大胡子,后來就逐漸漢化。許多羅漢都是個中國和尚。
羅漢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裝金的,多半是木胎?!拔灏倭_漢”都是裝金的。杭州靈隱寺、蘇州××寺(忘寺名)、漢陽歸元寺,都是。裝金羅漢以多為勝,但實在沒有什么看頭,都很呆板,都差不多,其差別只在或稍肥,或精瘦。誰也沒有精力把五百個羅漢一個一個看完??戳耍灿洸坏糜惺裁刺攸c。一種是彩塑。精彩的羅漢像都是彩塑。
我所見過的中國精彩的彩塑羅漢有這樣幾處:一是昆明筇竹寺。筇竹寺的羅漢與其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不如說是一組浪漫主義的作品。它的設(shè)計很奇特。不是把羅漢一尊一尊放在高出地面的臺子上,而是于兩壁的半空支出很結(jié)實的木板,羅漢塑在板上。羅漢都塑得極精細。有一個羅漢赤足穿草鞋,草鞋上的一根一根的草莖都看得清清楚楚,跟真草鞋一樣。但又不流于瑣細,整堂(兩壁)有一個通盤的,完整的構(gòu)思。這是一個群體,不是各自為政,十八人或坐或臥,或支頤,或抱膝,或垂眉,或凝視,或欲語,或諦聽,情緒交流,彼此感應(yīng),增一人則太多,減一人則太少,氣足神完,自成首尾。另一處是蘇州紫金庵。像比常人小,身材比例稍長,面目清秀。這些羅漢好像都是蘇州人。他們都在安靜沉思,神情肅穆。如果說筇竹寺羅漢注意外部筋骨,頗有點流浪漢氣,紫金庵的羅漢則富書生氣,性格內(nèi)向。再一處是泰山后山的寶善寺(寺名可能記得不準確)。這十八尊是立像,比常人高大,面形渾樸,是一些山東大漢,但塑造得很精美。為了防止參觀的人用手捫觸,用玻璃龕罩了起來,但隔著玻璃,仍可清楚地看到肌肉的紋理,衣飾的刺繡針腳。前三年在蘇州直看到幾尊較古的羅漢。原來有三壁。東西兩壁都塌圮了,只剩下正面一壁。這一組羅漢構(gòu)思很有特點,背景是懸崖,羅漢都分散地趺坐在巖頭或洞穴里(彼此距離很遠)。據(jù)說這是梁代的作品,正中高處坐著的戴風帽著赭黃袍子的便是梁武帝,不知可靠否,但從衣紋的簡練和色調(diào)的單純來看,顯然時代是較早的。據(jù)傳紫金庵羅漢是唐塑,寶善寺、筇竹寺的恐怕是宋以后的了。
羅漢的塑工多是高手,但都沒有留下名字來,只有北京香山碧云寺的幾尊,據(jù)說是劉鑾塑的。劉鑾是元朝人,現(xiàn)在北京西四牌樓東還有一條很小的胡同叫做“劉鑾塑”,據(jù)說劉鑾原來就住在這里,但是許多老北京都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名字奇怪的胡同,更不知道劉鑾是何許人了。像傳于世,人不留名,亦可嗟嘆。
中國的雕塑藝術(shù)主要是佛像,羅漢尤為杰出的代表。羅漢表現(xiàn)了較多的生活氣息,較多的人性,不像三世佛那樣超越了人性,只有佛性。我們看彩塑羅漢,不大感覺他們是上座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只覺得他們是一些人,至少比較接近人,他們是介乎佛、菩薩和人之間的那么一種理想的化身,當然,他們也是會引起善男子、善女人頂禮皈依的虔敬感的。這是一宗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不論是從宗教史角度,美術(shù)史角度乃至工藝史角度、民俗學(xué)角度來看。我們對于羅漢的重視程度是很不夠的。紫金庵、筇竹寺的羅漢曾有畫報介紹過,但是零零碎碎,不成個樣子。我希望能有人把幾處著名的羅漢好好地照一照相,要全,不要遺漏,并且要從不同角度來拍,希望印一本厚厚的畫冊:《羅漢》;希望有專家能寫一篇長文作序,當中還要就不同寺院的塑像,不同問題寫一些分論;我希望能把這些羅漢制成幻燈片,供研究用、供雕塑系學(xué)生學(xué)習(xí)用,供一般文化愛好者欣賞用。
六月十三日
載一九九八年第一期《收獲》
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蓖粼飨壬褪沁@樣一位智者,他擅于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lián)成一幅幅生動別致的畫卷。汪老的.筆調(diào)平淡質(zhì)樸,貼近生活細節(jié),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蓖粝壬钠沸行木硾Q定了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趣,令人回味無窮。
(一)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微描寫,《泡茶館》對茶館里的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xiāng)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趣味。
現(xiàn)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于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閑情逸致都拋之腦后,對于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xué)習(xí),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diào)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guān)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凈化,進而對周圍環(huán)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質(zhì)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闭缤衾纤裕纳⑽闹兄潦贾两K彌漫著平實主義風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diào)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里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的親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寫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發(fā)現(xiàn),擅于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xué)》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后從苦瓜想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他說作家應(yīng)該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拔宜脊饰以凇保粩嗟乃伎疾拍鼙虐l(fā)生命的靈感。
(四)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
先生的散文格調(diào)向我們展示的永遠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nèi)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F(xiàn)在的很多藝術(shù)過于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fā)出來的豁達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jīng)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當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十四
1、我初學(xué)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p>
2、每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guān)。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p>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xué)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贰?/p>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xué)。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8、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矣。――汪曾祺《受戒》
31、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取你一如初見。
32、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西瓜以繩絡(luò)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zāi)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40、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46、茶擔子。金漆木桶,桶口翻出,上置一圈細瓷茶杯,桶內(nèi)和杯內(nèi)都裝了香茶。
花擔子。鮮花裝飾的擔子。
挑茶擔子、花擔子的扁擔都極軟,一步一顫。腳步要勻,三進一退,各依節(jié)拍,不得錯步。茶擔子、花擔子雖無很難的技巧,但幾十副擔子同時進退,整整齊齊,亦頗婀娜有致。
47、不教白發(fā)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面生。
48、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49、越冬的麥粒在松軟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50、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粱大曲、華燈大曲的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臺的是最高層次。
汪曾祺小散文臘梅花篇十五
哲學(xué)是周國平的專長,尼采、蒙田、拜倫、卡夫卡、愛默生、蘇東坡、盧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蘇格拉底、托爾斯泰、羅曼?羅蘭……這些歷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賢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談古道今,談笑風生。他的散文大都關(guān)乎哲學(xué),有的內(nèi)容盡管討論的不是哲學(xué)問題,但也飽含哲理,將哲學(xué)沉淀為文章的底色。其中討論最多的是諸如知識與智慧、生命與死亡、人生與自我、苦難與幸福之類的哲學(xué)命題。在《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中,周說:“哲學(xué)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痹谒磥?,哲學(xué)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疇和教條,而是關(guān)乎人的根本、探討人生的永恒問題、并散發(fā)著永恒魅力的詩。在他的筆下,些小瑣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題,觸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發(fā)出宇宙的浩瀚無垠。他探索人生之謎、追問生命的價值,關(guān)懷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當今這個日趨實利、物欲橫流的時代,他的這種濟世品質(zhì)和人文情懷顯得彌足珍貴。
談?wù)撍劳鍪谴蟛糠秩硕急苤M的問題,而他對死亡的探討情有獨鐘,因為思考死對于生命是有價值的?!端伎妓溃河幸饬x的徒勞》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這樣對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徹,如此全面,如此真誠。文中在質(zhì)疑了接受死亡的種種理由之后,他得出結(jié)論:“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jié)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边M而能讓人“以超脫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的一切遭際”,“在必要的時候甘于退讓和獲得平靜?!憋@然,作者并不是在這里悲觀消極,而是為我們短暫的生命描摹出最后的底限,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我們的生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74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