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17:20:05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模板18篇)
時間:2023-12-14 17:20:05     小編:飛雪

閱讀后,我對書中的主題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領悟。讀后感是表達自己對某種文學作品的思考和理解,是以讀書為基礎的個人體驗的一種書面表達。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看完一部電影或者經歷一次活動后,對所獲得的感受和體會進行總結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和思考所讀的內容,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那么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獨特性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可以激發(fā)大家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靈感,幫助大家寫出一篇精彩紛呈的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一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傷仲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后,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后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蔽覀儸F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么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yōu)橐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yōu)榱俗约旱囊恍┬±鎱s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如果不是這樣,“唐宋八大家”可能就變?yōu)榱恕疤扑尉糯蠹摇?。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yōu)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yè)精于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做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yōu)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yè)。甚至養(yǎng)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二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從公元222年東吳在此建都起,先后有東晉、宋、齊、梁、陳在此建都。到趙宋時,這里依然是市廛櫛比,燈火萬家,呈現出一派繁榮氣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稱虎踞龍蹯,雄偉多姿。大江西來折而向東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縱橫交錯。秦淮河如一條玉帶橫貫市內,玄武湖、莫愁湖恰似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qū)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對這樣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舊、人事變遷,懷古而思今,寫下了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詞。

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作者在一派肅爽的晚秋天氣中登高臨遠,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風景:千里長江明凈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綢緞,兩岸蒼翠的群峰好似爭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陽里來來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著西風在飄揚。極目遠眺,那水天一色處的各種舟楫在淡云中時隱時現;一群白鷺在銀河般的洲渚騰空而起。如此壯麗的風光真是“畫圖難足”啊!詞的下闋,作者的筆鋒一轉,切入懷古的題旨。用“念往昔”三字拉開了時空的反差,指出六朝的統(tǒng)治者競相過著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陳后主那樣,敵軍已兵臨城下,他還擁著一群嬪妃在尋歡作樂(這里“門外樓頭”是化用杜牧的《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語意)。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馬燈似地一個接一個地國破家亡,悲恨相繼不斷。對此作者發(fā)出了深深的感嘆:千古以來人們登高憑吊,不過都是空發(fā)興亡感慨,六朝舊事隨著東逝的江水是一去不復返了,剩下的只有幾縷寒煙和一片綠色的'衰草。最后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指出六朝亡國的教訓已被人們忘記了。這結尾的三句借古諷今,寓意深刻。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寧初出任江寧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兩年后即入中樞為相。這首詞當作于任知府期間。作為一個偉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通過對六朝歷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就,它體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北宋當時的詞壇雖然已有晏殊、柳永這樣一批有名詞人,但都沒有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詞風柔弱無力。王安石這首詞全篇意境開闊,把壯麗的景色和歷史內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稓v代詩余》引《古今詞話》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蓖醢彩簧m然寫詞很少,但這首詞卻是可以千古傳唱的。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帶些神秘色彩的故事是最容易吸引孩子的。故事一開場最誘人的有兩句。一句是“未嘗識書具”,一句是“即書詩四句”。這叫什么?這就叫不學而能!方仲永再聰明,也不可能天生就斷文識字,能書善詩呀!這不明擺著是講故事,哄小孩兒嘛!可是一考證故事里的三個細節(jié),就覺得這件事不是“逗你玩”這么簡單。

第一個細節(jié)是“金溪”。王安石的故事真有金溪這個地方嗎?一查,真有。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臨川就是現在的撫州市。王安石的家鄉(xiāng)東鄉(xiāng)縣與金溪縣同屬撫州。所以,王安石與方仲永的同鄉(xiāng)關系,不是姑妄言之。

第二個細節(jié)是“明道”。“明道”是宋仁宗趙禎用過的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只用了兩年——公元1032年為明道元年,1033年為明道二年,到1034年就改為景祐元年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到明道年間,他正好是十一二歲。明道年間王安石在舅舅家第一次見到方仲永時,方仲永也就是十二三歲。如果真有仲永其人,那么王安石應該是聽著神童的“神話”長大的,所以王安石說“余聞之也久”。不過,經過明道年的這次見面,籠罩在方仲永身上的光環(huán)已經開始消褪了。連并非“神童”的王安石也覺得仲永不過如此。

第三個細節(jié)是“揚州”。王安石說“又七年,還自揚州”。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的身份任揚州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這個時間,距明道年間,也就是八九年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很可能在多年后記述往事,不小心把八九年或更久一些,誤記成了七年。

我學中文時就讀過王安石的《傷仲永》,記憶頗深。昨見一朋友,不僅讓我替他惋惜。他的才華聰明在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只是所處的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帶給他不利的因素過多,導致這位有才華的年輕人現在這樣。我很惋惜他,但無能為力,大有王安石傷仲永之心。是的,命運在自己的手里,有時也不好把握。但愿這位朋友能夠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做一個不平凡的人。下面是王安石的傷仲永原文和譯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四

今天,老師帶著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過之后,我很受教育?!秱儆馈分v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非常聰明,五歲就能作詩??伤隽嗣螅陌职謪s不讓他學習,而是整天帶著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于沒有好好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勤奮學習,不斷進取,一代“神童”方仲永最終一事無成,淪落為了一個普通的人!

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二者之間,后者尤為重要。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天資聰明,而不學習,更不能因為覺得自己笨,而自暴自棄。要知道:“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也可以變成“天才”,而這“進”“退”的關鍵就在于后天是否勤奮學習。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這樣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笨梢娗趭^對于成就“天才”是多么重要!放眼中外,凡是事業(yè)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莫不是因為他們能夠刻苦學習,積累起了寶貴的知識財富。范仲淹、歐陽修,勤學以廣才,終于事業(yè)有成,政績卓著;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都因勤學而受人敬仰,成為千古美談;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做漁燈,正是長期不懈的努力,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這正好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寶劍鋒沖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p>

相反,如果像開頭所講的方仲永一樣,沒有趁著大好時光努力學習,沒有用后天的努力作為天才的培植肥料,那么再茁壯的天才之花也終將枯萎。

因此,不管是有天賦的人,還是一般的普通人,都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只在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獲得事業(yè)的成功!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五

朝代:宋代。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5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詩,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亡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7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p>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六

今天,老師帶領著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

并非書香門弟又非官宦世家的仲永5歲就能作詩。后來,別人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也能立即寫好,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就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還可以作詩,但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當了。又過了7年,王安石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完全如同常人了?!敝儆赖耐ㄟ_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勝過許多有才能的人很遠了。仲永最終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的天賦那樣的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況且成為普通人;而那些天賦不高的,又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就會比普通人還不如了。

通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

1、我們不要只為了賺錢,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有長遠的眼光,為孩子長遠發(fā)展考慮。并且,要積極努力地引導、鼓勵孩子為了這個目標努力!仲永就是這樣,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到最后就和普通人一樣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小時候,天天不好好學習。而大人對他們的引導、鼓勵也很不夠。比如:他們有的上課看課外書,有的抄作業(yè),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有的回家總是玩電腦游戲等。長大了他們就會沒有什么好工作。例如:我們鄰居王亮,他小時候比較聰明,但他小時候就不好好學習,經常去網吧玩。后來,比普通人還不如,只能撿破爛為生。

2、如果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小時候不管學習有多好都沒用。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后天所受的教育,我們應該珍惜機會認真學習,主動學習,爭取自己有更大的發(fā)展,更好的將來,進而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3、要更好的達到后天的教育目標,我們需要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半途而廢的.精神。我們也需要有堅定的毅力,不要受各種各樣的誘惑,主動地、認真地、刻苦地學習。比如: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我看到有一個大哥哥在認真的背書,雖然周圍不斷有人路過,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噪音不斷發(fā)出,雖然有誘人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但是,他仍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閉著眼睛認真地背書。他就是這樣的人,將來一定有個輝煌的前程。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有堅定的毅力,對各種誘惑說“不!”并且,我還要認真學習,主動學習,刻苦學習,堅決不要成為下一個仲永。進而,我爭取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更多的貢獻。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七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聰穎過人,5歲時就能寫出好詩。方仲永的父親就天天帶著他去別人家炫耀,但是卻沒有注意讓方仲永進一步接受學習教育,結果方仲永的詩才日漸枯竭,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過了七年他就“泯然眾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這件事情,揭示了天資與勤奮的關系。

天資和勤奮是一個人獲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愛迪生就是一個適例。愛迪生上小學的時候,考試成績經常是班上的倒數第一,他的老師說他是個不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將勤補拙,興趣廣泛,努力工作。他的一生是在不斷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中度過的。愛迪生每發(fā)明一件東西,都經歷了艱苦的過程。就拿發(fā)明電燈來說,他差不多花費了2年的時間,每天工作幾十個小時,試了1600多種材料,最終才制造出能夠亮很久的電燈泡。正是因為勤奮工作,使得他一生共有約一千項創(chuàng)造發(fā)明,成為世界著名的發(fā)明大王,成為后人尊敬、學習的榜樣,他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有人稱贊他是天才,并詢問這位“發(fā)明大王”成功的秘訣時,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仲永天資聰慧但沒經過后天的努力,淪為普通人。通過這件事讓我想到,天才的決定因素是勤奮,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才能成材。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錯,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如莫扎特應該熟悉吧,這位音樂神童五歲識五線譜,六歲便能做出令人贊嘆不已的音樂。他對音樂有天賦,但也從沒停止過學習,只因為他的不懈努力,才使他的音樂天賦永存。

天才在于勤奮,有天賦如果不勤奮將會像仲永一樣不再是天才。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八

王安石寫的《傷仲永》這篇文章,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

朝代:宋代。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p>

學習重點。

(1)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一個人有天分是很幸運的,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終也會成為平常人。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發(fā)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fā)揮.告訴我們后天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九

這個星期里,我在學校讀了一篇文章叫《傷仲永》。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5歲時,就會做出頗有文采的詩,成名后,父親為了貪圖名利,就讓方仲永放棄學習,帶著他到處拜訪,題詩,最后因為他不再努力學習,最終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他沒有受過教育,卻如此聰明,對別人來說太不公平了。有些人也許日夜讀書,勤奮刻苦,卻還不及方仲永當時的一半。

讀了這篇文章,我既替一個有著極好的天賦的人沒有成才感到惋惜,有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一個人有著輝煌成就的人,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刻苦學才取得成績的,可方仲永有這么一個與眾不同的優(yōu)點而不去努力學習,最后不比普通人強到拿兒。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寫出了告誡我們努力學習的句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有多少名人為我們做出榜樣;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稱為小笨蛋,最后退學??伤麤]有放棄學習,最終成了大發(fā)明家。一個人不一定小時候學習好,就可以成名人,也不一定小時學習不好,就成為為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斷努力的刻苦學習,才有可能達到輝煌的頂點。

方仲永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要向那些有成就的偉人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刻苦的精神。我們就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利用時間,奮發(fā)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p>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p>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刀ㄔ?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文言字詞】。

虛詞用法。

(1)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2)不受之人——兼詞,之于。

(3)卒之為眾人——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忽啼求之——代詞,代書具。

(5)借旁近與之——代詞,代仲永。

(6)余聞之久也——代詞,代這件事。

(1)環(huán)謁于邑人——介詞,到。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從,引出動作的對象。

(1)還自揚州——從。

(2)并自為其名——自己。

(1)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2)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通假字。

(1)扳——通“攀”,牽,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異義。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是:古義:“自是”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2)或以錢幣乞之(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人;今義:或許,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理:古義:文采和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4)稍稍賓客其父(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5)泯然眾人矣(眾人: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6)從先人還家(先人:古義:王安石死去的父親;今義:自己的前輩。)。

詞類活用。

(1)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驚奇、詫異”的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2)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認為……有利可圖”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

(3)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4)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一詞多義。

(1)并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1)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

(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

(1)賢于材人遠矣:(勝過)(名詞作動詞)。

(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有才能)。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一

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傷仲永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yǎng)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p>

傷仲永讀后感: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yōu)橐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yōu)榱俗约旱囊恍┬±鎱s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yōu)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yè)精于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yōu)秀,他們的成功來源于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yè)。甚至養(yǎng)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蛟S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二

作為千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卻被世人責難,死后數代都不能洗刷罵名,在西方有英國之克倫威爾,在中國則有宋代王安石。干百年來,王安石被罵作集一切亂臣賊子之大成的元兇。其實,他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完人。其德量汪然若干頃之陂,其氣節(jié)岳然若萬仞之壁,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設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梁啟超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先行者。本書是代表其立憲理想的現代傳記經典。鉤稽甲乙、衡量是非,還原一個真實的王安石、一段真實的歷史。本書視角獨特、意識創(chuàng)新、論述嚴謹、評判公允,可謂是人物傳記中的經典之作,讀來耳目一新,啟人心智。

為官從政必讀傳記經典,為人處世必修方圓之道。

一代國學大師體大思精之作,首部白話譯本通透曉暢之文,大師眼中夏商周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于一身之全才。

其德量汪然若千頃之波;其氣節(jié)躍然若萬仞之壁;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梁啟超。

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蘇東坡。

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祆?。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梁實秋。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筆書淮南判官。舊制,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否。再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彥為相,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尋召試館職,不就。修薦為諫官,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yǎng)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時嘉祐三年也。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辭之累日,閣門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于廁,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自是不復辭官矣。

有少年得斗鶉,其儕求之不與,恃與之昵輒持去,少年追殺之。開封當此人死,安石駁曰:“按律,公取、窮取皆為盜。此不與而彼攜以去,是盜也;追而殺之,是捕盜也,雖死當勿論?!彼燠栏臼搿8俨环?,事下審刑大理,皆以府斷為是。詔放安石罪,當詣閣門謝。安石言:“我無罪?!辈豢现x。御史舉奏之,置不問。

時有詔舍人院無得申請除改文字,安石爭之曰:“審如是,則舍人不得復行其職,而一聽大臣所為,自非大臣欲傾側而為私,則立法不當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為陛下守法,而強者則挾上旨以造令,諫官、御史無敢逆其意者,臣實懼焉?!闭Z皆侵執(zhí)政,由是益與之忤。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韓、呂二族為巨室,欲藉以取重,乃深與韓絳、絳弟維及呂公著交,三人更稱揚之,名始盛。神宗在潁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奔盀樘邮?,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钡墼唬骸疤铺诤稳?”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钡墼唬骸扒淇芍^責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上ひ廨o朕,庶同濟此道?!币蝗罩v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有欲與卿從容議論者?!币蜓裕骸疤铺诒氐梦赫?,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后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卑彩唬骸氨菹抡\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禼;誠能為高宗,則必有傅說。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人民之眾,百年承平,學者不為不多。然?;紵o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擇術未明,推誠未至,雖有皋、夔、稷、禼、傅說之賢,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爾?!钡墼唬骸昂问罒o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卑彩唬骸拔┠鼙嫠膬炊D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慝,則皋、夔、稷、禼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登州婦人惡其夫寢陋,夜以刃昔刂之,傷而不死。獄上,朝議皆當之死,安石獨援律辨證之為合從謀殺傷,減二等論。帝從安石說,且著為令。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卑彩瘜υ唬骸敖浶g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鄙蠁枺骸叭欢渌┰O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鄙弦詾槿弧S谑窃O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

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均輸法者,以發(fā)運之職改為均輸,假以錢貨,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預知在京倉庫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保甲之法,籍鄉(xiāng)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戰(zhàn)陣。免役之法,據家貲高下,各令出錢雇人充役,下至單丁、女戶、本來無役者,亦一概輸錢,謂之助役錢。市易之法,聽人賒貸縣官財貨,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出息十分之二,過期不輸,息外每月更加罰錢百分之二。保馬之法,凡五路義保愿養(yǎng)馬者,戶一匹,以監(jiān)牧見馬給之,或官與其直使自市,歲一閱其肥瘠,死病者補償。方田之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又有免行錢者,約京師百物諸行利入厚薄,皆令納錢,與免行戶祗應。自是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又令民封狀增價以買坊場,又增茶監(jiān)之額,又設措置河北糴便司,廣積糧谷于臨流州縣,以備饋運。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

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辨。帝為巽辭謝,令呂惠卿諭旨,韓絳又勸帝留之。安石入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臺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勝天下流俗,故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绷魉讬嘀貏t天下之人歸流俗,陛下權重則天下之人歸陛下。權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鈞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移。今奸人欲敗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為。于是陛下與流俗之權適爭輕重之時,加銖兩之力,則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權已歸于流俗矣,此所以紛紛也?!鄙弦詾槿唬彩艘暿?,琦說不得行。

安石與光素厚,光援朋友責善之義,三詒書反覆勸之,安石不樂。帝用光副樞密,光辭未拜而安石出,命遂寢。公著雖為所引,亦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ダ、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范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皆不得其言,相繼去。驟用秀州推官李定為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蘇頌封還詞頭,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論定不孝,皆罷逐。翰林學士范鎮(zhèn)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萸湓鈫嗜ィ彩粗?,得曾布,信任之,亞于惠卿。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年春,京東、河北有烈風之異,民大恐。帝批付中書,令省事安靜以應天變,放遣兩路募夫,責監(jiān)司、郡守不以上聞者。安石執(zhí)不下。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作者描述了一個天才變成平凡人的過程,讀完此文我不禁感慨萬千。

方仲永五歲便會寫詩,我為此很羨慕他這個神童,然而他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葬送了兒子的前途,這一點令我極為氣憤并且為他深感惋惜。

按照常理說,做父親的既然已經發(fā)現了兒子的才能就應當好好地培養(yǎng)他,以拓展他的知識和才能,這一點讓我想起了姑媽。

姑媽只有一個女兒,我的表姐,她成績非常優(yōu)秀,而且特別聰明,升入初中后,成績總名列前茅,她是單親家庭,母親為了生活到外地去打工,忽略了對她的日常照顧,加之表姐當時年齡又小不懂事,不知道約束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養(yǎng)成了許多惡習,學會抽煙,喝酒,上網吧等,使成績一落千丈,初中畢業(yè)之后就走了社會,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好的工作,四處打工生活。

看到表姐現在的生活同時結合方仲永的悲慘遭遇,我想呼吁各位家長們,不要為了生活所迫而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不要被金錢蒙蔽了雙眼,比起它這些孩子們的前途更為重要,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父母們今后的幸福生活,請不要放開你們的手。

做為孩子的我們也一樣要自立,自強,而我認為即使沒有父母們的約束,我們這些孩子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能分清善惡美丑,做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有無愧于父母和老師的一番培養(yǎng)。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四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huán)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掌握了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同上

教學目標2、3

思考文后練習一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

投影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投影]

學生自由發(fā)言。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五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huán)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yè)。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fā)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學生自由發(fā)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六

何謂天才?我認為,天才分兩種,一是付出極大的努力的人,二是智力超凡鶴立雞群的人,主要為是第一種。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明確的告訴我們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是講仲永五歲就能指物便立刻作一首詩,父親便帶著他四處拜訪,錯過學習的機會。到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作的詩跟以前一樣,毫無進展。等到十九二十歲時,他完全跟普通人一樣。

由此可見,后天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愛因斯坦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闭l說他是神童?他大學考了兩次在能通過,很普通。但是,他并沒有覺得自己比別人笨,他堅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所以,他堅持不懈地努力研究,最終成為偉大科學家。大家應該看過日本漫畫《火影》吧?李洛克是我印象最深人物。他曾說過:“就算我不會使用忍術或幻術,我也要成為一名偉大的忍者?!彼康檬呛芷椒驳捏w術!他每天訓練自己到達到最高極限,他堅信自己是努力型的天才!小李每天都用天用汗水灌溉著木葉的蓮華。我相信,沒有天賦的人,后天也能補救!所以后天學習是很重要的。

在當今信息發(fā)達的社會,我們要把握好現有的良好條件,努力學習,為社會做奉,要戒驕戒躁。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努力,才能跟得上社會的步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果實。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七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p>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于“嗎”、“呢”。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王安石傷仲永讀后感篇十八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p>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p>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于“嗎”、“呢”。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5388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