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九年級教案(專業(y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10:48:02
歷史九年級教案(專業(yè)14篇)
時間:2023-12-13 10:48:02     小編:琉璃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編寫的一種教學參考工具,用于指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教案的設計要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個性化的調整和安排。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的教案示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tǒng)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tǒng)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的影響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fā)展的道理。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后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后敘述、分析了-的出現(xiàn)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

【教學過程】。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zhàn)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fā)展的歷史。

時間族名政權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顏阿骨打。

1616年女真后金努爾哈赤。

1636年滿洲清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系,沈陽故宮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后,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于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系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fā)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

-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tǒng)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tǒng)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二

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包括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圖和相關地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轉換思維視角,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金字塔既是埃及國王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創(chuàng)造的一大世界奇觀。重難點重點: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遺存;金字塔的建造;漢謨拉比法典。。

一、導入新課,提示目標(2分鐘)。

1)、導入新課:利用課文導言中的獅身人面像的故事導入新課。

2)、出示學習目標:(教師解讀)。

1、學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

3、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chuàng)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養(yǎng)學生樹立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8分鐘左右)。

1)顯示自學提綱: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是哪四國?各有哪些文化遺存?

2)、按自學提綱自學。自學時,對不會的問題要做好批注,作為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探究。

3)、教師檢查學情,指導學生自學,并適當點撥。

三。、合作探究,建構知識(15--20分鐘)。

1、組內互探。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記好,到質疑時提出,聽其他學習小組或教師講解。

2、師生互探。對自學提綱中重點的內容及學習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展示、糾錯和點撥。

3、教學內容:一、金字塔的國度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尼羅河風光、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的資料,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地獲得課本外的知識信息。

2組織學生討論:利用課文的“動腦筋”,用多媒體打出討論題:

問題一:為什么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

問題二:金字塔是通過什么方式建筑的?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1.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點?

2.簡單講述兩河流域人類文明的產生,著重向學生介紹蘇美爾人的城市國家和古巴比倫王國的建立。

3教師重點從三方面講述漢謨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1、教師結合課本《古代印度》和插圖《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遺址》講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圍,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并簡述古印度文明的產生、發(fā)展。

2、種姓制度:教師講授印度的種姓制度,組織學生討論:

4.課后小結: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建立、發(fā)展以及它們的文化遺存。

5、學生熟記本課知識點:朗讀或默記:3—5分鐘。

四、鞏固新知,學會運用(13分鐘)。

1、教師多媒體出示訓練題、提高題。學生當堂回答,及時鞏固新知識。

2.布置課堂作業(yè):《基礎訓練》第2課部分重點內容,學生當堂完成。

3、教師檢查學生課堂作業(yè)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4.自主學習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備課記錄。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三

1.了解匈奴對我國北方經濟發(fā)展的貢獻,通過描述衛(wèi)青、霍去病打敗匈奴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昭君出塞與漢初和親政策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2.通過課前安排學生搜集課本人物的故事,使學生初步掌握搜集歷史資料的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述搜集的內容,提高表述歷史現(xiàn)象的技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積極參與的意識。

通過組織學生角色模擬,加強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

3.認識到少數(shù)民族對我國邊疆地區(qū)開發(fā)的貢獻,樹立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歷史觀念。

認識到漢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既有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矛盾也有和平往來。和平相處是主流,不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經濟發(fā)展的有利條件。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這一課講述的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民族關系的特點,即漢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它們總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后應初步形成這個概念,而且將在以后幾年的學習中不斷的強化和豐富這個概念。所以,講好這一課,充分挖掘課本中所蘊涵的規(guī)律,讓學生認識它,對于學生在學習民族關系史時有重要意義。

其次,匈奴是中國封建社會確立之初對中原王朝威脅的少數(shù)民族。匈奴對中原的態(tài)度甚至可以影響中原王朝的國策制定、經濟發(fā)展的趨勢,如長城的出現(xiàn);第16課講的對西域地區(qū)的開發(fā),無論是張騫通西域還是班超經營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都與漢王朝力圖擺脫匈奴壓力息息相關。在前邊課中,漢武帝為征討匈奴連年用兵而導致統(tǒng)治末期經濟衰落、社會動蕩出現(xiàn)危機。匈奴與中原的關系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仍有發(fā)展。所以學好這一課不僅為學好下邊幾課打下基礎,也使學生更全面的認識秦漢歷史。

重點分析:

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

學生在接觸歷史了解英雄人物時往往出現(xiàn)誤區(qū),認為只有漢族才能出現(xiàn)政治家、軍事家。其實少數(shù)民族也有眾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課中講到的冒頓單于就是這樣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勵精圖治的作為不僅對匈奴的發(fā)展而且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如統(tǒng)一蒙古,可以說是我國歷北方的第一次統(tǒng)一,對北方的經濟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圍后西漢認識到在實力上暫時與匈奴無法抗衡,因此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而漢武帝時,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則標志漢朝對匈奴政策的重大轉變,由守而攻,掌握了軍事上、政治上的主動權,且成績輝煌。匈奴從此無法與西漢抗衡,力量極度削弱。當匈奴內部分裂時,其中一部選擇了歸附相對強大的漢朝,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匈奴族與漢族的融合。

難點分析:

對和親政策的理解。

和親政策是將漢朝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西漢之初在白登之圍后由于實力不敵匈奴而被迫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稍谛l(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漢朝已占取明顯優(yōu)勢的情況下又采取和親政策。兩個階段的和親在背景、動機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樣?這種雙方統(tǒng)治階層的交往,對當時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響?解決這些疑問仍需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議:

講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時先讓學生補充相關資料,對兩人的功績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學生分組以漢武帝的名義擬寫一份“表彰衛(wèi)青、霍去病的詔書”,要求說明兩人的功績以及評價。

講昭君出塞時鼓勵學生自己講,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到昭君出塞時的艱辛、做了哪些促進漢、匈友誼的事情,少講漢元帝與昭君的一些傳說。講完后,讓學生從背景、預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漢初和親與漢元帝時的和親進行比較,加深對和親政策的理解。

2.學生自學本課。讓學生分組閱讀課本,然后設計“漢與匈奴關系簡表”并填寫正確。把學生設計的圖表通過實物投影(或寫在投影片上)分組展示,由教師或學生進行評價。如果學生能力不夠,可讓學生直接填寫教師事先已設計好的表格。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繪制幾幅漫畫來反映漢朝與匈奴時戰(zhàn)時和的幾件大事。

2.畫出衛(wèi)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的示意圖。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草原;衛(wèi)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教學難點:漢初和親與漢元帝時昭君和親的異同點。

教學思想:

由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而對本課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設計適當?shù)膯栴}和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好這一課。

教學手段:利用搜集的歷史圖片和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萬里長城圖)同學們回憶.在前面課文里,我們學習過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修筑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大家想一想長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樣的民族?秦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關系怎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匈奴族的發(fā)展和白登之圍。

1.匈奴族的發(fā)展和白登之圍。

學生結合事先找的資料、課本的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

冒頓單于是怎樣使匈奴強盛起來的?

匈奴的強盛有哪些表現(xiàn)?

面對匈奴的進攻,漢高祖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冒頓單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冒頓單于勵精圖治,嚴于治軍,訓練了一支數(shù)十萬人的騎兵隊伍,軍事力量增強,秦末漢初統(tǒng)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統(tǒng)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經濟也迅速發(fā)展,一是畜牧業(yè)繁盛;二是匈奴地區(qū)受漢族影響,逐漸有了農耕,這說明漢匈兩族人民生產上已經有了交往:三是手工業(yè)有了發(fā)展,尤其是冶鑄業(yè),能夠鑄造鐵制農具和兵器,而且全屬制品上裝飾著動物圖案表現(xiàn)出游牧民族的特點。西漢初年,匈奴向中原發(fā)動進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率軍抵御匈奴,被圍平城白登山,僥幸逃脫。

冒頓單于是一個勇武善戰(zhàn),富于謀略的少數(shù)民族軍事家。

2.和親政策:

問題:

(1)白登之圍說明了什么?西漢國力不足,相對匈奴處于劣勢。

(2)西漢對匈奴的騷擾打又打不過,該怎么辦?被迫采取和親政策。

(3)和親政策效果如何?沒有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但大的沖突暫時避免,為西漢爭取了發(fā)展生產的時間。

二、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請同學交流自己課下搜集的衛(wèi)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學分成幾個小組以漢武帝的名義擬寫一份"表彰衛(wèi)青、霍去病的"詔書,要求說明兩人的功績以及評價,隨后當眾"宣讀詔書"。

問題:

(1)為什么漢武帝時能對匈奴發(fā)動反攻?

(2)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對當時西漢與匈奴有什么影響?

(3)你怎樣看待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戰(zhàn)爭?

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到漢武帝時,有條件對匈奴發(fā)動大規(guī)模反擊。衛(wèi)青、霍去病大敗匈奴,使匈奴從此再也不能與西漢抗衡。匈奴部分開始西遷。第3問可引導學生回憶第12課中提到的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答案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韓邪單于歸漢。

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互相攻殺。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南遷長城附近。他表示愿與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呼韓邪單于的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

昭君出塞。

請同學向大家講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隨后提問:

(1)閱讀以下資料,你怎樣理解它?

材料一:書上摘錄的《漢書》內容。

材料二:漢武雄圖載史篇,征城萬里通烽煙。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翦伯贊。

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后半個多世紀里,西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與白登之圍后的"和親政策"有什么區(qū)別?

漢初和親是在白登之圍大敗的情況下實施的,統(tǒng)治者采取了納貢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這種和親政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邊境上匈奴的騷擾問題。而昭君出塞時,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請求和親,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雙方是平等互利的結合。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奴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后半個多世紀,西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漢和匈奴的和戰(zhàn)。

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同漢朝和好逐漸內遷。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經常派騎兵進攻東漢的邊境,河西走廊的郡縣常常白天關閉城門。東漢王朝先后派大將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恢復了漢朝對西域的統(tǒng)治。北匈奴戰(zhàn)敗以后,部分向西遠遷。

總結提問:

學完匈奴和秦漢關系的這一課,同學們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漢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漢政權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既有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矛盾也有和平往來,它們總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

板書設計: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四

課標內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

2.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tǒng)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秦滅六國及其意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修筑萬里長城秦朝的疆域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秦鞏固統(tǒng)一的各項措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自己設計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簡便口訣或圖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看文字、圖片、錄像等資料,讓學生感知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的史實,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并設計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訣或圖表。讓學生學會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以后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3)使學生懂得,專制與民主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樹立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秦王掃六合和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2.難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與作用。

教法選擇:運用多媒體,進行問題探究討論式教學。

學法引導:合作、討論學習法。

課堂組織形式: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體現(xiàn)“先學后教”、“以生為本”。

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強授課效果。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查學習資料。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師: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割據(jù)混戰(zhàn),不斷兼并,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渴望結束割據(jù)戰(zhàn)爭,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已成為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由諸侯割據(jù)向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發(fā)展,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那么,在七國中,哪一個諸侯國最終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呢?(生答: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秦是怎樣統(tǒng)一中國的。

(新知教學)。

一、秦王掃六合。

1.秦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

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分組討論秦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

生:各組推出代表回答問題。

師:綜合學生回答的要點作出點評歸納總結。

2.秦統(tǒng)一的經過。

師:秦王嬴政親政后,開始周密部署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一方面用賄買、離間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國,另一方面實行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各個擊破。(多媒體展示戰(zhàn)國形勢圖和秦滅六國的經過,重點要求學生記住三個要點:(1)人物:嬴政;(2)時間: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陽。)。

師:公元前221年,秦盡滅六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偏處西方一隅的秦國歷史結束了,統(tǒng)一的秦朝的歷史開始了。這是曠古未有的偉大創(chuàng)舉,對我國歷史發(fā)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3.秦統(tǒng)一的意義。

師:同學們請回答秦統(tǒng)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生:各組學生積極回答,相互補充,共同完善。

生答師補充:聯(lián)系秦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指出,秦王嬴政的功勞只是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因素之一,秦統(tǒng)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在完成統(tǒng)一中所起的作用,應給予充分肯定。

師:以上我們探討了秦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條件、經過和意義,那么,下面我們來探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與我們今天解決xx問題有什么聯(lián)系?(教師指導學生從統(tǒng)一對一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以及今天我們解決xx問題的方式方法等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

師過渡:秦王嬴政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還在于他在完成了統(tǒng)一之后,為鞏固統(tǒng)一制訂和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別請四個組的同學對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進行歸納總結。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第一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指導第一組學生閱讀課文,和學生探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并向學生依次提出下列問題。

1.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生:看書歸納出皇帝制、三公制、郡縣制。

2.嬴政為何自稱皇帝?為何被稱為秦始皇?

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職權范圍是什么?

生:根據(jù)課本“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回答。

4.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不同?

生: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與郡縣制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5.這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響?其中,哪項措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生:從這套制度對當時以及以后的封建王朝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角度來討論回答,并說明今天我國的縣級地方行政機構是對秦朝郡縣制的沿用。

6.這套制度的建立屬于哪個方面的措施?

生:回答政治方面。

師過渡: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從政治上鞏固了統(tǒng)一。但戰(zhàn)國以來,各國文字、貨幣、度量衡各不相同,相當混亂,這不僅對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交流造成極大不便,還影響到國家政治上統(tǒng)一的鞏固。

三、書同文,車同軌(第二組學生探究討論)。

1.書同文,車同軌”這一個主題講述的內容是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文化經濟方面。

2.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統(tǒng)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樣統(tǒng)一文字的?多媒體展示各國文字的不同及秦統(tǒng)一文字的過程。

生歸納:秦朝把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體,還允許通用隸書。

4.中國的漢字從出現(xiàn)到秦朝經歷了哪些發(fā)展階段?

生答師補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5.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在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多媒體展示資料。生互相補充: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修筑馳道統(tǒng)一車軌等。

6.為什么秦朝將貨幣統(tǒng)一為圓形方孔錢?

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說明。

7.假如秦始皇沒有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朝會是怎樣一種社會狀況?生:暢所欲言,思想活躍。

8.這些經濟文化方面的措施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歸納: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

師過渡: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后不久,出現(xiàn)了兩起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焚書”和“坑儒”。

四、焚書坑儒(第三組學生探究討論)。

1.“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

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書坑儒”?誰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生:閱讀課文講述故事。

3.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強思想控制。

4.“焚書坑儒”造成的后果怎樣?

生答師補充:秦始皇采用的是極其粗暴野蠻的手段來維護他至高無上的權威,其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許多儒生被殺,嚴重地影響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學術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風氣。

師過渡: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成就之一。

五、修筑萬里長城(第四組學生探究討論)。

師:多媒體展示秦長城示意圖,說明秦長城與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這一主題講述的是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一在哪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點?

生歸納:民族關系方面?!氨睋粜倥揲L城,南征越族鑿靈渠”。

2.識讀《秦朝疆域圖》指出秦長城的起止點在哪里?

生: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3.秦朝為什么要修筑長城?

生:介紹匈奴族的歷史,指出修筑長城是為了抵御匈奴。

生:暢所欲言,歸納長城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秦始皇的暴政。

5.桂林興安境內有一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生:靈渠。

6.秦始皇為什么要派人開鑿靈渠?靈渠的開鑿有何作用?

生答師補充:靈渠的開鑿對桂林有著重大意義,建議學生去靈渠實地旅游考察,了解靈渠在今天發(fā)揮的功能以及如何進一步開發(fā)靈渠的旅游資源,以此培養(yǎng)學生愛我家鄉(xiāng)的意識。

7.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別是哪里?

生:展示有關秦朝疆域的口訣或示意圖的小制作。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全國,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族關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最終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強大的秦帝國。

(課堂活動)評價秦始皇。

教師介紹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客觀、全面、一分為二。學生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并在課后寫成小論文。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五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zhàn)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yǎng)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斗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fā)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培養(yǎng)為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zhàn)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zhàn)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wèi)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xù)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于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xié)商的關系難于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wèi)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后來逐漸占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shù)厝嗣裰С窒?,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斗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zhàn)。

1、沙俄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zhàn)。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于鄂羅斯。”(《清圣祖實錄》)由于當時出現(xiàn)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清軍在雅克薩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并不等于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占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并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zhàn)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wèi)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xù)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六

一、主體分析與設計: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怎么改?我經過一段時間地思考,決定效仿現(xiàn)在的一些電視訪談節(jié)目,即將我的歷史課堂變身為“歷史訪談節(jié)目”的錄制現(xiàn)場。讓學生暢所欲言,用他們的眼睛去看歷史,用心去體驗當時的歷史,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從而體現(xiàn)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泵块T課程都有其內在的特點。歷史課它的特點就在于,歷史永遠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學習它的人要將自己“穿越時空”回到當時的情景中去感受。結合歷史本身的特點、生本教育學習和現(xiàn)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增加,我嘗試將歷史課堂變身為“歷史訪談節(jié)目”的錄制現(xiàn)場,老師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導演”,學生自己選主持人和記者,并且各小組以組為單位作為受邀嘉賓來接受采訪。每一節(jié)課就是一期訪談節(jié)目,節(jié)目的背景音樂我們選的是百家講壇的背景音樂——神話重現(xiàn),創(chuàng)造一個歷史訪談的氛圍。

節(jié)目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1.歷史小故事展示;。

2.基礎知識學習,即談的階段;。

3.探究知識的學習,即訪的階段。

現(xiàn)在就將一期訪談節(jié)目的整個過程給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1)了解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

(2)知道曹操屯田、諸葛亮治蜀、衛(wèi)溫首達夷州等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yǎng):

(1)分析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

(2)識讀“赤壁之戰(zhàn)示意圖”,學會利用地圖講述戰(zhàn)爭的經過;。

(3)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了解三國所在區(qū)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1)明確曹操統(tǒng)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jù)走向局部統(tǒng)一、由混戰(zhàn)趨向相對穩(wěn)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2)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曹操統(tǒng)一北方和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形成的關系。

2、難點: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如何全面評價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四、教學用具:

教具:多媒體平臺及多媒體課件。

五、歷史前置性問題的設置:

前置性問題設置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設置任務驅動,用榮譽牽引學生通過完成前置性問題獲得自我心理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歷史科目在初中比較特別,我們不能占用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所以,我每一課給學生兩部分預習題,一部分是基礎知識,學生只要仔細閱讀課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識,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來思考探究知識。為減輕學生的負擔以及體現(xiàn)學生的團隊精神,課前我將八個小組分成三個大組,各代表魏、蜀、吳三國,課下查有關魏蜀吳的資料。

2.官渡之戰(zhàn)的表演;(學生課下準備)。

3.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戰(zhàn)。

5.了解魏、蜀、吳三國分別建立的時間、稱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課本81頁三國鼎立形勢圖,完成81頁“識圖”。

7.“各國”整理出你們各自發(fā)展本地區(qū)經濟的措施。

課型:展示課。

一是歷史小故事展示。課前5—10分鐘時間,由小組表演歷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設置,與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關系,三國鼎立這一課的歷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戰(zhàn),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的記住官渡之戰(zhàn)發(fā)生的時間、經過以及結果。在小故事表演時,我們要設一個駐三國時期的記者,他要帶大家穿越時空來到官渡之戰(zhàn)發(fā)生的現(xiàn)場。小記者為大家做報道時要講清楚當時的時間、地點以及報道事件,這一個過程使大家對官渡之戰(zhàn)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即談的過程。由于讓學生自己講課,他們在知識點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過給他們前置性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基礎知識,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師的角色,這樣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對當“小老師”的興趣?;A知識的學習,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搶答、集體回答或是小組派代表回答等等??梢哉f小故事的表演,是讓學生的一個“預熱”階段,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的一個“加熱”過程,談的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到位,通過以上的準備,探究知識的采訪階段,就會將這節(jié)課推向一個高潮。

三是探究知識的學習,即訪的過程。歷史使人明智。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有關的歷史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歷史,那就要讓學生學會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探究知識中的第2道題,學生就要將自己設想為三國時的君主。一位“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就要進行采訪,學生以組為單位,作為一組嘉賓接受記者的采訪。這個階段學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將接受采訪的歷史名人,談談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而學生要總結前面學習過的知識以及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通過主動地接受記者采訪,他們不僅要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還對前面學習的進行復習。

歷史訪談節(jié)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師由以前的主講者,變?yōu)槟缓蠊ぷ鞯膶а?,學生變成了歷史訪談節(jié)目的主持人、記者以及邀請到的嘉賓,現(xiàn)場交給學生。在學生主持或回答有問題時,老師可以打斷,進行補充或改正,就像正式錄節(jié)目那樣,導演可以隨時叫停進行指導,指導后“演員”就會及時更正自己的不足,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表現(xiàn)欲,那樣會比老師站在講臺上重復強調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實,幕后的導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講者輕松,課前老師要設計本期節(jié)目的思路,中間穿插哪些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前置性問題該如何設計等等。

其次,每期節(jié)目一般選兩個主持人,一個專門主持,另一個寫板書兼最后探究階段的采訪,即“中央電視臺記者”。這樣分配的原因很簡單,寫板書可以讓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鞏固,及時在課本上做筆記,在玩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

再次,是小記者,每一個時期都會選擇一個駐此朝記者。如三國時期,我們會派三個記者分別駐駐蜀國、魏國、吳國;課本講到唐朝知識時,我們就會派駐唐朝記者等等。小記者要帶大家穿越時空,展現(xiàn)當時的歷史,在這個階段可以讓記者給大家報道歷史現(xiàn)場,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自己只是簡單的在學習歷史課本,而是回到當時的歷史中去。記者帶學生穿越時空看歷史,就是要告訴學生評價歷史,不能站在現(xiàn)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歷史,認識歷史。

另外,學生在評價歷史時,可能比老師只講課本知識后進行評價要更理性一些。讓其他學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請到的嘉賓,以組為單位,在訪談階段,邀請嘉賓回答時都是點組名,全組嘉賓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組的答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這一點恰是生本教育的要義之一。

課型:反思課。

本節(jié)課的學習注重先學后教,在學生自學基礎知識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探究知識。三國鼎立這一課要記得人物、時間和事件等太多,通過“歷史訪談節(jié)目”的錄制,學生可以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孔子是樂學(愉快教學)的積極倡導者。他深知,要博學,必須愉快地學,要學習得好,必須心情舒暢,所以啟發(fā)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述而》)指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他還把樂學作為治學的境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態(tài)度相比較,一層深入一層,說明樂學的效果。同時學生主持能力、采訪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從剛開始上講臺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現(xiàn)在的從容大方。尤其是歷史小故事表演以來,學生的組織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從剛開始不知道如何選擇歷史小故事,到現(xiàn)在的歷史小故事表演的活靈活現(xiàn)。尤其是現(xiàn)場學生的激情高昂,學生的靈活變通,給很多聽課老師留下很深的印象。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七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方對東方的向往,最早開辟新航路的兩個歐洲國家。2.掌握開辟新航路的過程:迪亞士進入印度洋,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抵達美洲,麥哲倫及船隊完成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

3.探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列表歸納“新航路開辟過程”,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梳理知識。

2.通過閱讀《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圖、《新航路開辟》圖,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3.通過評價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和新航路開辟影響,初步培養(yǎng)學生從多元史觀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欽佩歐洲航海家敢于創(chuàng)新和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的精神。

2.體驗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經過兩年的中國歷史學習,已積累了一些歷史知識,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對他們學習世界歷史是很有幫助的。如中古史學習了絲綢之路等內容,了解了傳統(tǒng)的中西方商路,在學習本課時與之聯(lián)系,就容易理解新航路的路線的“新”。

由于主課的學習壓力,學生不能對歷史、地理投入較多的精力,他們中大多數(shù)閱讀歷史地圖的能力較弱,教師在本課教學中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3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及影響。

本課教學難點:評價歐洲航海家和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從很早的時候起,一條條陸地和海上商路就把歐亞兩洲聯(lián)系起來,例如古代中國連接東西方商路——絲綢之路。展示《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請同學說出馬可·波羅向東進發(fā)路線。東西方傳統(tǒng)商路以地中海東岸為中心。

15—16世紀西歐的航海家從大西洋沿岸出發(fā),向東或向西,向著茫無邊際的大洋深處遠航,努力尋找一條通向東方的新航路。他們前仆后繼,終于開辟了環(huán)繞地球的四通八達的海上航路。讓我們來學習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辟。

活動2【活動】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1)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去東方追求財富。

歐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要求擴大國外市場,新興的資產階級很想從東方貿易中獲取更多的財富。長期以來西歐就從東方進口胡椒、肉桂等高級調味品和珠寶、絲綢等奢侈品?!恶R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流傳之后,更激起上層社會對東方的向往。

(2)客觀條件。

技術的進步也促成了遠洋航行。地理知識的增加,地圖繪制的改進,地圓學說的流行,羅盤針的應用,都為遠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條件。

(3)首先探尋新航路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新興國家,瀕臨大西洋。12世紀中期和15世紀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王國先后形成,它們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有能力支持和供應遠航必備的裝備,熱衷于探尋新航路。

活動3【活動】開辟新航路的過程。

(1)學生閱讀課本新航路開辟過程的內容和《新航路開辟圖》)。

(2)教師在黑板上先畫上世界地圖的簡圖,讓學生畫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重大地理發(fā)現(xiàn)(教師在投影上展示航海路線圖)。

(3)讓學生填寫《新航路開辟表》(在黑板上板書)。

(小結)新航路的含義:區(qū)別于從巴爾干到小亞細亞的東西方商道,15—16世紀開辟的從歐洲繞過非洲或美洲由遠洋航行到達東方的商路叫做新航路。遠洋航行、東西方交通是兩個基本要素。由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因此新航路還包括歐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4)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島的由來。

哥倫布認為歐洲和亞洲隔大西洋相望,四次到達美洲,卻認為到達印度,所以稱當?shù)鼐用駃ndian(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稱加勒比海域的島嶼為westindie,16世紀初,意大利航海家american(亞美利哥)也航行到美洲,他認為這里不是亞洲,而是一塊新大陸。后來這塊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5)麥哲倫——“英雄”還是“惡魔”

在菲律賓馬克坦島上航海家麥哲倫遇難的地方,有一座紀念亭,亭中一塊石座銅碑。

正面碑文寫著:費爾南多·麥哲倫。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與馬克坦島酋長拉普拉普的戰(zhàn)士們的交戰(zhàn)中受傷身亡,麥哲倫船隊的一艘船——維多利亞號,在埃爾卡諾的指揮下,于1521年5月1日駛離宿務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環(huán)球航海就這樣完成了。

反面碑文寫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zhàn)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費爾南多·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退歐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賓人。

紀念碑正反面對麥哲倫持不同的評價,你同意哪一種?結合史實進行評論。

麥哲倫是是偉大的航海家、探險家;也是歐洲殖民主義者。

活動4【活動】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新航路開辟以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地理大發(fā)現(xiàn),促進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證明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提高了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水平,新航路開辟使世界被發(fā)現(xiàn)了,世界從分散到統(tǒng)一,從地區(qū)到全球。

商品種類增多,動植物擴散,如原產美洲的玉米、煙草、花生、西紅柿等作物開始傳入歐亞,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貿易范圍擴大,歐亞貿易走向全球貿易,促進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這一市場是以歐洲為中心的。

(2)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由原來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貿中心從意大利轉移到大西洋國家,大西洋沿岸的荷蘭、英國、法國資本主義發(fā)展起來了。

(3)新航路的開辟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相繼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他們大量掠奪殖民地的財富,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qū)的貧窮和落后;同時客觀上使掠奪的財富成為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所以,新航路是一條殖民掠奪之路,開始了西方國家對外擴張之路;同時又是一條世界市場聯(lián)系之路;它還是一條人類文明之路。

活動5【測試】課堂小結。

文藝復興:反宗教神學、反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奠定思想基礎。

新航路開辟:世界走向整體資本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奠定經濟基礎。

活動6【作業(yè)】比較中西方航海。

(課堂作業(yè))比較哥倫布的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么不同?

(從時間、規(guī)模、目的、性質、影響等方面比較,表格在投影上展示)。

活動7【作業(yè)】多元史觀評價哥倫布。

(參考答案)多元史觀評價哥倫布。

(1)革命史觀:早期殖民擴張,災難屈辱落后。

哥倫布遠航美洲給印第安人帶來破壞和掠奪,帶來巨大的災難,加劇了他們的貧窮和落后。

(2)文明史觀:人類文明鏈接,交流碰撞發(fā)展。

(3)整體史觀(全球史觀):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xiàn)。

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具有劃時代意義,加強了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從而推動了世界的文明進程。

(4)現(xiàn)代化史觀:資本主義擴展,落后地區(qū)開發(fā)。

(5)社會史觀:促進物種交流,豐富人民生活。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八

教學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印度這一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東的廣大地區(qū)稱為印度,后來西方人沿用了這一名稱。在我國的《史記》中把印度稱為“身毒”,《漢書》中把它稱為“天竺”,《大唐西域記》中才把它成為印度?,F(xiàn)在印度共和國的印地語的國名為“婆羅多”,起源于古代婆羅多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準確,就是埃及。

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tǒng)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婆羅門,即僧侶。第二等級剎帝利,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軍政大權。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統(tǒng)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tǒng)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牧民、手工業(yè)者,要向國家納稅,供養(yǎng)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以奴隸為主。隨著主產和分工的發(fā)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xiàn)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個等級間職業(yè)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婆婆羅門祭司把等級制蒙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統(tǒng)治者利用婆羅門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

3.問題思考:它對后來印度的發(fā)展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聯(lián)系印度現(xiàn)在的發(fā)展,談出自己的觀點。

提示: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fā)展、在奴隸制的發(fā)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

目標導學三: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

1.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齊天大圣孫悟空輔佐他的師父唐僧到西天取經,實際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經。那么,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概括一下佛教的教義。

提示: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佛教教義上要是“眾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來世”,所有這些在當時充滿不平等的奴隸制國家里對于廣人的群眾是有誘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楊的平等是靈魂上的而不是現(xiàn)實中的,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并且把剎帝利擺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張人民應忍耐、順從、放棄斗爭,所以歷代統(tǒng)治階級便利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假平等,掩蓋階級社會中真正的不平等,從而達到維護剝削制度的目的。后來,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為國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統(tǒng)治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3.資料鏈接:喬達摩?悉達多。

傳說他年輕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他想,人總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9歲那年,他離別雙親和妻兒,去深山訪道經過7年的冥思苦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一般專指釋迦牟尼。中國寺院的佛殿稱大雄寶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釋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稱,意思是大無畏的勇士。

三、課堂總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xiàn)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半島除南端外一度統(tǒng)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xiàn)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fā)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書設計。

1.古代印度的自然條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歷程。

3.種姓制度。

4.佛教的誕生和傳播。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九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環(huán)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希羅多德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yè)績?!苯裉熳屛覀円黄饋韺W習第1課:古代埃及。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環(huán)境——尼羅河。

1.展示國際空間站拍攝地球夜景:尼羅河岸燈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詩歌《贊美尼羅河》: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出,養(yǎng)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讓我們歌唱!你滋潤了太陽神賦予的土地,養(yǎng)育著所有的人民,讓我們在干涸的沙漠里暢飲!你慷慨無私地給予我們所有美好的東西!

3.教師提問:

(1)解釋歌詞“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羅河是水源,為人類生存提供條件。

(2)解釋歌詞“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p>

提示:定期泛濫,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3)還有什么“美好的東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師小結:尼羅河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定期泛濫促進了古埃及農業(yè)的發(fā)展;而其平緩的河水以及盛行風又提供了便利的航運條件;這些有利條件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tǒng)一。

(二)象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對照表”

2.教師提問:請學生猜測其中幾個文字的含義并說說象形文字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與事物形狀相似。

3.資料鏈接: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發(fā)明了紙莎草紙,紙莎草紙的制作材料是紙莎草。它盛產于尼羅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們將紙莎草的粗莖切割下來,剝去外皮,將里面柔軟又有韌性的莖芯兒切成薄片。再將切成片兒的莖芯橫、豎編織或疊放。然后用錘子將兩層莖芯兒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張薄紙。融為一體的薄片兒在經過曬干、打磨等工藝處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紙就誕生了。

4.教師小結: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就。

目標導學二:金字塔。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圖片。

提示:學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幾種推想:(1)用一個巨大的杠桿,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后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huán)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為,第(2)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桿。也有些人認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為他們覺得古人沒有這么高的智慧來建造這么偉大的建筑。

目標導學三:法老的統(tǒng)治。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法老的圖片。

2.教師提問:說說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樣的?

提示:法老作為全國的統(tǒng)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

3.思維延伸:埃及法老們?yōu)槭裁匆o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修筑豪華的陵墓,以備在冥世間繼續(xù)生活,同時也是為了宣揚法老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和世俗專制統(tǒng)治的權力。

三、課堂總結。

金字塔外形雄偉壯觀,內有許多甬道和墓室相通,還有繪畫、雕刻等藝術品,實際上是一座地下宮殿。國王的尸體經防腐處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十

基礎知識: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的發(fā)表,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雅各賓派的措施,雅各賓派統(tǒng)治的結束,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建立,拿破侖戰(zhàn)爭。

思想認識:

通過對法國__背景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從而對學生進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通過對巴黎人民三次武裝起義推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步入深入事實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教育。

能力培養(yǎng):

通過引導學生對拿破侖等的功過評價,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全面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拿破侖奪取政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

1.法國__爆發(fā)的原因.教材從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受阻礙,第三等級反對特權等級,啟蒙思想作了思想動員和理論準備,政府財政危機等方面說明法國的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必然爆發(fā)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相比,法國革命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學習這一內容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了解法國__爆發(fā)的原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及其評價.

2.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和對外戰(zhàn)爭的評價。拿破侖的對內措施使法國擺脫困境,鞏固并發(fā)展了__的成果。早期對外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捍衛(wèi)了__的成果,尤其拿破侖統(tǒng)治和對外戰(zhàn)爭對整個歐洲影響深遠.

教學難點:

難點:拿破侖奪取政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屬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其經濟基礎是工場手工業(yè)。因此資產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受到沉重打擊的封建勢力拼死抵抗,甚至勾結外來勢力反撲。在這種力量對比下,資產階級需要更強有力的人物通過強權來維護其統(tǒng)治,軍事__就成為歷史的必然。至于誰充當了這個角色則是偶然現(xiàn)象。

重點突破方案: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教材解決。

1.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相比較,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前三個自然段。這樣使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可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提示學生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從經濟、階級關系、意識形態(tài)、財政四個方面思考。適當降低難度,符合初三學生的年齡特點。對第二個問題的分析可以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幾個典型代表放在工場手工業(yè)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分析。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受到某種力量的嚴重阻礙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最重要的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或外來勢力的壓制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主要的障礙。

難點突破方案:。

拿破侖奪取政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歷史唯物辯證法的重要范疇之一。在當今大綜合的形勢下。使學生把歷史史實和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聯(lián)系起來,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解釋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中合乎規(guī)律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則是事物聯(lián)系和發(fā)展中并非確定的東西。然后讓學生結合法國__后,法國的國內外環(huán)境分析拿破侖奪取政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教學設計示例。

第18課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重點:法國__爆發(fā)的原因是重點。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和對外戰(zhàn)爭的評價。

難點:拿破侖奪取政權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投影展示拿破侖的頭像。拿破侖在軍事和政治上暫露頭角是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內容。

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原因.

請問:

1.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是什么?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相比較,它們的共性是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前三個自然段。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幫助整理如下:

1.經濟上,法國的資本主義工業(yè)比較發(fā)達,但受到阻礙。

2.首先是思想上,一些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他們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提倡"自由"."平等"。

3.法國社會等級森嚴,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4.波旁王朝統(tǒng)治腐朽,財政出現(xiàn)危機。

資產階級與特權等級的矛盾實質上反映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所以在革命中充當了,而工人、農民、市民等成為革命的主力軍。總之,專制制度在經濟、階級關系、意識形態(tài)、財政等方面都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陷入絕境,__的爆發(fā)成為必然。

二、__的爆發(fā)。

1.導火線--三級會議的召開。

2.革命爆發(fā)--攻占巴士底獄(1789.7.14)。

3.《人權宣言》的頒布。

頒布《人權宣言》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的重要貢獻。

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出現(xiàn)在《人權宣言》中,說明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這些主張,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維護人權。從反封建角度講,《人權宣言》有進步性。但我想提醒大家,《人權宣言》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4.建立共和國和處死路易十六。

請大家從土地政策、經濟措施、政治措施和軍事措施四個方面考慮。

雅各賓派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執(zhí)政機構是國民公會。雅各賓一上臺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請學生閱讀教材第90頁和第91頁的相關部分。雅各賓派的措施穩(wěn)定了秩序,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土地,打退了外來干涉。是大規(guī)模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潮。當然雅各賓派某些過激的措施也導致了矛盾的激化,招致各方面的反對。羅伯斯比爾等人被送上斷頭臺,雅各賓派的統(tǒng)治結束。在這之后,人們希望看到的穩(wěn)定局面并未出現(xiàn),局勢依然動蕩。歷史給了拿破侖機遇。

三、拿破侖帝國。

1.政變奪權1799年。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建立。

師:拿破侖是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大家說說資產階級為什么會選中拿破侖?(提示同學:此時資產階級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生:(思考、討論、回答)。

師:資產階級要建立正常的統(tǒng)治秩序,反封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擊退反法同盟,需要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而拿破侖恰恰具備了這些。

1799年11月,在大資產階級資助下,拿破侖發(fā)動政變,奪取政權。擔任過第一執(zhí)政官,終身執(zhí)政官,1804年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多媒體投影展示《拿破侖加冕》圖片)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加冕儀式。在儀式進行過程中,發(fā)生了富有戲劇性的場面:當教皇舉起皇冠要給拿破侖戴上的時候,拿破侖突然從教皇手中奪過來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點的王冠戴在皇后約瑟芬的頭上。他的舉動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拿破侖的舉動是想說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掙來的。

3.拿破侖的內外政策。

拿破侖對內措施的作用之一就是肯定了反封建的成果,如《民法典》,拿破侖自己為之驕傲:"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zhàn)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這部法典對后來許多國家民法典的制訂都產生了影響。作用之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培養(yǎng)人才,為競爭提供法律規(guī)范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所以拿破侖帝國是資產階級帝國。

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倫在俄國慘敗,之后在反法同盟的步步進逼下,法軍節(jié)節(jié)敗退,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

【鞏固小結】。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工場手工業(yè)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在巴黎人民的推動下,革命走向深入。即便在雅各賓派專政結束后,拿破侖運用他的對內政策和對外戰(zhàn)爭鞏固了法國__的成果。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十一

本學期要完成世界歷下兩冊。世界歷冊有七個單元:

1、世界古代史。

2、歐美國家的社會巨變。

3、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4、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鞏固擴大和國際工人運動。

5、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6、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7、科學和思想文化。

1、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東西方世界。

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4、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變化。

5、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6、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7、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8、科學技術和文化。合計43課,每課教學1課時。

二、工作方向。

本學期將根據(jù)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貫徹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繼續(xù)實施先學后導,自主高效課堂課改方案,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guī)教學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及班級現(xiàn)狀分析:

本屆初三12個班級,班級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績分化嚴重。整體學習氛圍好的班級有四十六、五十一、五十五,這三個班級各門學科優(yōu)秀生較多,待優(yōu)生相對較少,學習狀態(tài)較糟的有45班、52班。這兩個班整體學習氛圍不太好,優(yōu)生較少,中間層次、待優(yōu)生人數(shù)較多。由于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100%的合格率目標有一定的難度,要在全市中考取得優(yōu)異成績,初三歷史備課組擔子很重,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課堂及時鞏固,及時消化,力求每一節(jié)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四、措施:

1、深化對《歷史課程標準》及現(xiàn)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抓好課堂40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tǒng)性、準確性、社會性、科學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切實做到落實教學三維目標。

2、抓好待優(yōu)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3、深入研究和領會畢業(yè)考試中各種題型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練習。深入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分層教學。如學習成績優(yōu)良的學生重在抓他們的思維分析能力,學習較困難者,重點讓其掌握考綱所要達到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做到畢業(yè)考能順利通過。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4、加強教育科研,理論聯(lián)系實際搞好歷史學科研究。

5、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途徑的多樣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觀和歷史遺跡,豐富歷史課堂內容。

6、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7、認真,積極參加市、縣教育局組織的各種教學研究活動,以充實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8、對新授課與復習課的教學模式做進一步的探究。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十二

1.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戰(zhàn)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zhàn)役和黃海戰(zhàn)役;遼東戰(zhàn)役和威海戰(zhàn)役。戰(zhàn)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fā)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tǒng)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yǎng)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zhàn)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fā)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zhàn)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xié)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xiàn)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fā)的中日戰(zhàn)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yōu)榱烁髯缘那致阅康?,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tài)度。他們的態(tài)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zhí)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是重點?!恶R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fā)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qū)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fā)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zhàn)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tài)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zhàn)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局的發(fā)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zhàn)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jié)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tǒng)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yè)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tài)度。并分析列強“調?!钡谋举|和“調?!笔〉脑颉?/p>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tǒng)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zhàn)爭爆發(fā)后慈禧的態(tài)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zhàn)局的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zhàn)爭的失敗。

二、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qū)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甲午中日戰(zhàn)爭。

一、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tài)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tài)度。

二、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1.戰(zhàn)爭的爆發(fā)。

2.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3.戰(zhàn)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zhàn)役。

4.戰(zhàn)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臺灣保衛(wèi)戰(zhàn)。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十三

1、了解當時各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生活和發(fā)展及與唐朝的關系。

2、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

3、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fā)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族的反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重點】。

吐蕃的發(fā)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難點】。

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

【導入新課】。

【學習過程】。

仔細全面的閱讀課本,認真完成學案。

一、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bo)人是今天哪個民族的祖先?

2、當時的吐蕃(bo)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3、唐朝與吐蕃的和親。

(1)7世紀前期,吐蕃的贊普______________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____。

(2)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給他。

(3)此次和親的意義:

(4)8世紀初,唐朝又將____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經“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三、唐與回紇(he)、靺鞨、南詔的關系。

1、回紇是________________的祖先,8世紀中期,建立汗國,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雙方關系友好。后回紇改名為____________。

2、靺鞨族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統(tǒng)一各部建立政權。唐玄宗封其首領為________________,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_________”為號。有“_______________”之稱。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

1、課本p22動腦筋。

2、認真識記本課的生字、詞。

吐蕃、松贊干布、邏些、回紇、回鵠、粟末靺鞨、南詔、彝族等。

【思維拓展】。

用史實說明唐朝統(tǒng)治者是怎樣靈活處理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的?并談談你的感想。

【牛刀小試】。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

【自我評價】。

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歷史九年級教案篇十四

style="color:#125b86">

《大一統(tǒng)的漢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tǒng)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jù)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基本史實。

2.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xiàn)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體會統(tǒng)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維護統(tǒng)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

確立依據(jù):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jù)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shù)某踔袣v史說課稿:《大一統(tǒng)的漢朝》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tǒng)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j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tǒng)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yōu)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jù)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tǒng)”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tǒng)”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呢?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guī)е蓡栍心康牡卣归_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huán)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tǒng)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yǎng)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tǒng)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tǒng)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13641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