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結合個人經歷和實際情況,將書中的觀點和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如何運用個人經歷和情感體驗,讓讀后感更具個性和獨特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一
如何輔導小學生寫好讀后感呢?我覺得應該從讀后感的結構模式來指導學生寫作。讀后感結構模式,與一般議論文“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的一脈相承的。所以,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分為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這是小學生在寫讀后感時最難寫好的。原因是小學生語言不夠豐富,一般都采取大段大段引用原文內容的現象。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fā)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后,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點的'成立。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后,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并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后感”。
第三步:發(fā)感——聯。
“發(fā)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后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于感點之外。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發(fā)感還要聯系實際,深入論證。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二
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時光老人的禮物》為例,可以這樣去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孩子們對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很珍愛,表現在哪里?你覺得應該珍惜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嗎?平時你有哪些珍惜時間的事例或不珍惜時間的做法呢?以后你會怎樣對待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呢?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把文章內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這樣就能寫出真情實感,傾吐真實心聲。而在指導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時,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己到人,從正面到反面,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關系,都應允許他們大膽自由地寫,如果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與作者的切身體會結合起來寫,那么他們的讀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讀后感或觀后感,既要寫“讀”或“觀”的內容,如讀某篇文章、某本書等,又要寫讀后或觀后的“感想”,重點不是讀或觀,應該是“感”??墒牵覀冇械男∨笥?,往往抓不住這種文章的寫作重點,一寫起讀后感或觀后感來,就把讀的內容、看的情景寫得很多,到了“感”的時候,就沒有話可說了。例如,有一篇《養(yǎng)花》的讀后感,全文都是關于《養(yǎng)花》這篇文章內容的介紹和復述,直到結尾還是這樣,很少寫到“感”。結尾這樣寫道:
“ 這篇文章的結尾寫?zhàn)B花的樂趣,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文章讀完了,我的感想太深了?!笨墒?,感想是什么呢?沒有寫,只有“感想太深了”一句話,更談不上感想深刻了。要克服這種毛病,只有把“讀”的內容少寫,“感”的內容多寫,寫深寫透,怎么想就怎么寫,這樣才有說服力。請看下面另一段寫讀《養(yǎng)花》的感想文字:
“作者從養(yǎng)花中得到了知識和樂趣,并從中引出了一個哲理———‘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是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一切,勞動給人帶來幸福、歡樂。我們的學習鉆研是在進行腦力勞動,如果不勞動,做懶漢,整天貪玩,學習成績會從天上掉下來嗎?當然不會,因為你沒有勞動嘛!這就是真理?!?/p>
這段文字也出自習作的末尾,顯然是以感想為主,而且“感”得深透,富有哲理,給人啟迪,就是抓住了“感”這一重點。
讀后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后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三
如“起承轉合”就是古人寫作的基本模式之一,它實際上反映了文章結構的規(guī)律和布局謀篇的基本套路。很多優(yōu)秀的名篇散文正是采用了這種合理的模式,才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熱愛,流傳至今。很多名家風格的形成,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就是個人行文模式發(fā)展到極致的高度。
作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分幾層來寫,中心怎樣表現,詳略關系如何,這些都是有技巧和策略的,特別是在應試作文中就更加明顯。按照作文的模式要求,可以設計相應的寫作模板。
模板一:總分熱點式。
名?!つ0褰^技。
這種模板是把總分這一常規(guī)形式和熱點內容有效地統(tǒng)一起來。結構上的常規(guī)有助于考生考場正常發(fā)揮,內容上讓文章貼近熱點,具有時代氣息。
“總分”有三種基本形式:1.先總后分。文章開頭部分總括提出所要敘述事件的整體面貌、基本特征或中心觀點,然后分別從若干方面列舉事例具體詳細地加以描寫,或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論點具體加以闡述。2.先分后總。3.先總說,后分說,再總說。無論使用哪一種形式,都應注意,分總之間必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分述部分要圍繞總述的中心進行,總述部分應是分述的總綱或水到渠成的總結。
熱點即近期受關注的話題??忌话阍诳记岸家⒁膺@方面的素材積累。熱點素材以“分”的形式出現,可以采取在文章列舉事例、具體詳細地加以描寫等具體形式出現。
優(yōu)點:操作簡易,貼近時代。
高考(精品課)·模板范本。
愿誠信之花永遠開放。
緊握誠信,嘉誠輝煌。如今李嘉誠的生意是越做越火,錢賺的是越來越多。我想起了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他成功的秘訣。他說過,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能以誠相報。這可以說就是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一躍成為赫赫有名人物的妙招。他把握了誠信,他把握了市場,自然就收獲了與他合作的人的信任與支持,可見,一個企業(yè)的輝煌一定要有英明帶頭人的操守,李嘉誠之所以如此輝煌,就是因為他把握了誠信,以誠待人!
拋棄誠信,三鹿倒閉。幾個月前,人們茶余飯后談論最多的就是“三鹿毒奶粉”事件。一個曾經輝煌無比的企業(yè),一個曾經日進斗金的企業(yè),一個曾經讓百姓放心的企業(yè),倒閉了!它的倒閉,也讓一些代言的明星受到了牽連,請問明星們,你們最初代言的時候,是否親自品嘗了“三鹿奶粉”。如果品嘗了,你們可能感覺不到“三聚氰胺”的威力,但你們是否找相關的部門進行了鑒定?不管如何,你們是代言了,因為你所說的話與三鹿奶粉的質量之間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你拋棄了誠信,三鹿也拋棄了誠信,三鹿倒閉了,你也倒閉了!
當然,所有明星的代言都是廣告的手段,而“寓教于樂”是自古以來老祖宗就告訴我們的真理。恐怕所有人都得承認,對于一個好產品的宣傳,正襟危坐的老專家的呆板說教能起到的效用,與明星、名人相比,顯然是遠遠不及的。所以,只要產品是合格、安全的,理念是健康、惠民的,通過名人影響力這種高效便捷的傳播手段,讓大家更快地接受,那完全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何樂而不為呢?但是,明星們,當你們決定代言的時候,一定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把握誠信,你就對得起了所有人!
企業(yè)輝煌要誠信,明星代言要誠信,個人立足社會仍然需要誠信!在中國的大地上,在億萬萬的中國民眾中,愿誠信之花永遠開放!
名師·模板點評。
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結構上呈“總—分—總”式。文章下筆提出“誠信何嘗不是我們立足社會的根基”的一論點。繼而,從正反兩面推出兩個熱點事例,一則講李嘉誠因誠信而獲得成功,一則講“三鹿”因拋棄誠信而導致倒閉。最后自然作出總結,“愿誠信之花永遠開放”。這一模板的形式和內容都是我們熟悉的,在這一模板的框架下,只要平時多注意素材的積累,對熱點和時事進行關注,寫出高水平的考場作文是不難的。
模板二:美句片斷式。
名?!つ0褰^技。
這種模板一般是:開頭好句好段,中間三個片斷,結尾點題深化。
文章開頭調動各種表達技巧,讓其文采斐然,給閱卷老師留下較好的第一印象,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歡心”,獲得比較滿意的成績。開頭可以:1.巧用對偶,讓文章有整齊美和韻律美;2.妙用比喻,讓文章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3.巧用排比,使文章內容集中,節(jié)奏鮮明,有氣吞山河之雄偉和水瀉千里之壯觀。片段可以是歷史故事、現實故事、他人故事、自己故事、國外故事、國內故事等,盡量鏡頭式描述,各有代表性,多角度,有內在聯系,不要重復。結尾可以卒章顯志、深化議論、回首線索等。
優(yōu)點:吸引眼球推進觀點。
高考·模板范本。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我要踏著叢飛的步伐,去尋找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我要帶著叢飛的靈魂,去滋潤那一張張期盼的小臉;我要攜著叢飛的翅膀,去放飛每一個心中的善良。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我愿是那大洋中遨游的航船,去尋找愛心的彼岸。長長的歷史留下了沉沉的回憶,歷史說:“付出吧,為了你的生命與心靈?!碑攼坌南聃r花般降臨在沉重災難的人民心頭,那會是多么驚心動魄的壯舉。演繹一曲心靈的樂曲,為他人,為社會,成就了叢飛的心靈。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在印度洋海嘯之后,深重的災難降臨到海岸人民頭上。一個個哭喊的面孔,無情的水魔吞噬了一切物質的脆弱,但它不能沖斷世界人民團結一心的堅固橋梁。世界各地筑成支援印尼地區(qū)的堅固后防線,以巨大的熱情和無私的援助溫暖印尼人民的心。印尼地區(qū)渡過了最危難的難關,是世界給愛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光芒,籠罩著世界,這是人民心中的風帆,為了同胞兄弟給予的表白。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去遍尋雷鋒的足跡。那黃昏細雨中,扶著大娘過街的,是雷鋒的背影。那一絲微笑代表著一絲的高尚,是雷鋒染紅了社會,是雷鋒喚醒了愛心的雙眸。正如小李同學說的:“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撐起心中的棹,為別人劃開自己的槳。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去尋找夢想的家園。受到洗禮的人們,跟上偉人們的步伐,開創(chuàng)更美好的明天。叢飛的情傳遍了大街小巷,讓我們跟從著愛心的腳印,去遍尋充滿愛心的社會。春暖花開,花開之后才會有綠草如茵的美景,才會有繁花碩果的秋天,因為夢想充實了心靈,充實了人生。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打開心靈的大門。春去春來,碩果累累,都是心靈的開放。陽光是愛的本源,像叢飛,給予了社會陽光的滋潤,給予了世界最美的花朵,必將成為人心中偉大的一面旗幟。
為愛撐起一支長篙,叢飛帶著我遨游在愛的海洋中,一個個鮮活的面孔,一雙雙可愛的小眼,是叢飛成就了他們的靈魂,成就了他們的夢想。此時,叢飛變成了雷鋒,他歡笑著告訴人們:付出自我,更多人將會快樂!
名師·模板點評。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四
首先,一接觸高考語文試卷,先閱作文題,了解命題特點及具體要求,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切忌基礎題答完后才閱作文題,一旦時間緊張,就會出現思路混亂,甚至頭腦一片空白。不宜事先猜測作文題,否則,一旦與自己預想的大相徑庭,容易亂了方寸。第二,字跡一定要端正、清楚。評卷者每天要閱讀大量試卷,假如文章字跡潦草、難以辨認,評卷者不可能細細辨認,常會憑印象打分。第三,所擬題目要新鮮,吸引人。最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是供材料作文,需要考生自擬題目。題目好比文章的眼睛。因此要精心設計標題,這對提高作文成績是有利的。第四,先打好腹稿,或擬一個簡單的提綱,可以借助草稿紙構思,寫下三言兩語,擬上幾個寫作思路稍作判斷和篩選,確定最切合題意及最適合自己發(fā)揮的思路,擬上幾個寫作思路稍作判斷和篩選,確定最切合題意及最適合自己發(fā)揮的思路,這樣往往文思貫通,一氣呵成。第五,材料作文應簡要引用,以確立行文之根本。切忌拋開材料,胡亂發(fā)揮,所敘所議與提供的材料毫無關聯。應充分重視緊扣材料要點,過渡自然,要言不煩。第六,開門見山,迅速入題。若寫議論文,把觀點擺在開頭,讓評卷老師一看就知道你要說什么。在考場特定環(huán)境中,把論點放在開頭,有利于文章順利展開,也有利于自己穩(wěn)定思路,避免東拉西扯,不著要領。第七,態(tài)度要真誠踏實。像和評卷老師促膝談心一樣。應試作文要敢于講真話,實話實說,要敢于以心換心。切忌阿諛奉承之辭,自我表功、貶低他人之言。當然,閱讀對象是語文老師,應投其所好,避其所惡,所寫內容以受語文老師歡迎為宜,切忌對語文及語文老師大肆批評,傷及自尊。第八,不求花哨,但求平實。應試作文不可能精雕細刻。若寫議論文,不妨套用一下常用格式,即開頭提出論點,并略加闡述,然后,舉幾個事例作論據。舉例要精當,不宜多而雜,真正典型事例一個就夠,在舉例中,可一例詳說,余則稍作點染。在舉例后可聯系社會現狀和自己的思想,這就是聯系實際。最后,要有總結,再次闡明論點來照應開頭。去年以來,高考作文出現新的動向,強調發(fā)散性思維,因此,要重視作文的創(chuàng)新意識,作文內容要講究立意新穎,獨出心裁,見解獨特。第九,精心制作或引用一兩個佳句,穿插文中,對提高作文的等次,效果十分明顯。第十,宜多用短句,詞語沒把握應趕緊另選一個同義或近義詞替換。標點符號也不可隨便,多用句號不易出錯,評卷者看起來也省力氣。寫完后,一定要檢查一遍,改正筆誤和用錯的字詞。
我發(fā)現了除去污漬的'好方法。
小時候,我特別調皮,經常搞惡作劇,有一次甚至我把我的一件白襯衫做了美容手術,用毛筆把襯衫弄成了“黑白配”。爸爸見了很生氣,說:“小子,如果你今天不把這件襯衫洗干凈,你就別想吃飯”。這下我可該怎么辦呢?首先,我用洗衣粉洗,接著又用肥皂洗,都無起色。我想沒有希望了,于是又開始新的惡作劇,我拿來一大把鹽放了在衣服上,這時爸爸來了,我又假裝在搓衣服,這樣一來想躲過爸爸的責罵,二來期待著新的奇跡發(fā)生。我搓了半個多小時,手搓紅了,腳也麻了,我拿出衣服一看,嘿!奇跡出現了!墨跡不見了,襯衣又變白了。我拿著衣服去領賞,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擺在我的面前,我狼吞虎咽的吃著,爸爸卻一直在拿著襯衫發(fā)呆,他本想教育我學好,誰知我把衣服搓干凈了,他的計劃全泡湯了。后來,我從書上得知,鹽的化學名稱叫氯化鈉,是一種晶體,它不僅可以做調料,還可以除污漬。氯化鈉與水溶和在一起具有漂白作用,能夠除去衣服上的污漬。鹽還是一種很好的家用滅火劑,食鹽在高溫火源下,可迅速分解為氧化鈉,通過化學作用吸收燃燒中的自由基,抑制燃燒的進行,顆粒鹽更是有效的滅火劑,顆粒鹽因為顆粒含量較多,在高溫下吸熱膨脹,破壞了火苗的形態(tài),同時發(fā)生吸熱發(fā)應,稀釋燃燒區(qū)的氧氣濃度,所以能很快地滅火。看來,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只要用心觀察和學習,就能學到不少東西。
不一樣的方法,學習。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五
首先,一接觸高考語文試卷,先閱作文題,了解命題特點及具體要求,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切忌基礎題答完后才閱作文題,一旦時間緊張,就會出現思路混亂,甚至頭腦一片空白。不宜事先猜測作文題,否則,一旦與自己預想的大相徑庭,容易亂了方寸。第二,字跡一定要端正、清楚。評卷者每天要閱讀大量試卷,假如文章字跡潦草、難以辨認,評卷者不可能細細辨認,常會憑印象打分。第三,所擬題目要新鮮,吸引人。最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大多是供材料作文,需要考生自擬題目。題目好比文章的眼睛。因此要精心設計標題,這對提高作文成績是有利的。第四,先打好腹稿,或擬一個簡單的提綱,可以借助草稿紙構思,寫下三言兩語,擬上幾個寫作思路稍作判斷和篩選,確定最切合題意及最適合自己發(fā)揮的思路,擬上幾個寫作思路稍作判斷和篩選,確定最切合題意及最適合自己發(fā)揮的思路,這樣往往文思貫通,一氣呵成。第五,材料作文應簡要引用,以確立行文之根本。切忌拋開材料,胡亂發(fā)揮,所敘所議與提供的材料毫無關聯。應充分重視緊扣材料要點,過渡自然,要言不煩。第六,開門見山,迅速入題。若寫議論文,把觀點擺在開頭,讓評卷老師一看就知道你要說什么。在考場特定環(huán)境中,把論點放在開頭,有利于文章順利展開,也有利于自己穩(wěn)定思路,避免東拉西扯,不著要領。第七,態(tài)度要真誠踏實。像和評卷老師促膝談心一樣。應試作文要敢于講真話,實話實說,要敢于以心換心。切忌阿諛奉承之辭,自我表功、貶低他人之言。當然,閱讀對象是語文老師,應投其所好,避其所惡,所寫內容以受語文老師歡迎為宜,切忌對語文及語文老師大肆批評,傷及自尊。第八,不求花哨,但求平實。應試作文不可能精雕細刻。若寫議論文,不妨套用一下常用格式,即開頭提出論點,并略加闡述,然后,舉幾個事例作論據。舉例要精當,不宜多而雜,真正典型事例一個就夠,在舉例中,可一例詳說,余則稍作點染。在舉例后可聯系社會現狀和自己的思想,這就是聯系實際。最后,要有總結,再次闡明論點來照應開頭。去年以來,高考作文出現新的動向,強調發(fā)散性思維,因此,要重視作文的創(chuàng)新意識,作文內容要講究立意新穎,獨出心裁,見解獨特。第九,精心制作或引用一兩個佳句,穿插文中,對提高作文的等次,效果十分明顯。第十,宜多用短句,詞語沒把握應趕緊另選一個同義或近義詞替換。標點符號也不可隨便,多用句號不易出錯,評卷者看起來也省力氣。寫完后,一定要檢查一遍,改正筆誤和用錯的字詞。
老師巧妙的畫地圖方法。
我們的老師有一個絕活,她隨便把手向黑板上一擺,粉筆對這輕輕的畫來畫去,不一會兒就有一張中國的地圖出現在我們眼前。神了!老師說:“那是要靠不斷的練習練習練習,才能這樣熟練……”我回家后,跟媽媽說:“媽媽,我們的老師可厲害了,什么都不用就畫出了個中國地圖。您行嗎?”媽媽說:“我老了,眼睛不好,算了,你做完作業(yè)去畫畫吧?!薄昂冒。 蔽彝ǔ6际沁@樣來“求”出畫畫的業(yè)余時間了。唰唰,唰唰,唰唰,唰唰。作業(yè)做完了,我興致勃勃的拿起鉛筆,手往上一擺,就“胸有成竹”的畫了起來。我閉上眼睛,陶醉的說:“我比老師厲害,我比老師厲害,我比……”我睡著了?!靶研?,醒醒。小懶。”媽媽叫我那!抬頭一看,哎呀,8點了。上學已經遲的不能再遲了。我也一定要像老師那樣,把地圖畫出來,不用任何工具。現在,我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張在白紙上的歪歪扭扭的中國地圖在我手下出現了!我別提多高興了。
關于黃河治理的方法的資料。
我們認為,黃河污染問題是目前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必然現狀,污染越治越嚴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太快,而治理污染的投資和速度無法同步跟進。為此建議:1.將市場機制引入污染防治領域。通過市場作用,從原來“誰污染誰治理”的企業(yè)個體行為,引申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供求關系,形成社會化、專業(yè)化的環(huán)保企業(yè)乃至環(huán)保行業(yè),向污染責任方提供商業(yè)性環(huán)保服務,逐步實現環(huán)境治理市場化、社會化、企業(yè)化。同時,在企業(yè)比較集中的工業(yè)園區(qū)鼓勵多家企業(yè)污染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設施專業(yè)化運行,提高治污設施處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費用,逐步解決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環(huán)保設施,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2.樹立“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劃定黃河水功能區(qū),根據黃河水資源量和水流的納污能力,提出各?。▍^(qū))允許排入黃河的污染物總量,實行?。▍^(qū))際斷面水質行政首長負責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關法規(guī)中明確相應的水污染超標處罰措施,對于污染超標?。▍^(qū))要停止審批新的水資源利用項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環(huán)保聯合治污機制,在排污監(jiān)測和監(jiān)管處理水污染突發(fā)事件上統(tǒng)一行動、團結治污。3.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綠色gdp,把環(huán)保工作納入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4.環(huán)保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實行垂直管理,脫離地方的制約。5.給予環(huán)保部門更大的執(zhí)法權。如處罰力度,關停污染企業(yè)等。6.地方新上項目論證必須有科學的決策程序,有環(huán)保部門參與,對新上項目,如果發(fā)生大的污染事件,實行事后決策追究制度,以加強地方“一把手”對黃河污染監(jiān)督管理的自覺性和責任感。7.應該在具備了有效的監(jiān)測網絡基礎上,探索建立排污區(qū)域賠償制度,讓過度占有資源者付出應有代價??梢酝ㄟ^“排污收費”的辦法,由河流段面水質不達標者,向下游提供補償,迫使沿黃地區(qū)政府加大對本地區(qū)污染的治理。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六
輕輕的合上書已經很久了,《魯濱遜漂流記》中曲折連環(huán)的故事情節(jié)與魯濱遜的自立、自信、自強的精神卻深深地在震撼著我。
魯濱遜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但睿智的他不甘平庸,對父親的忠告-----不要去航海全然不顧。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喪生了,只有魯濱遜堅強的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岸。
這座小島荒無人煙。魯濱遜在這里獨立生活了24年,一次偶然,他解救了一個俘虜-------“星期五”。過了四年,他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回到了祖國。魯濱遜不屑守成,不甘平庸,有實干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更令我佩服得是魯濱遜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造出了桌子、陶器等物品。當面對食物危機時,他種植出了大麥和水稻,并靠這些僅有的農作物制造出了粗糙的面包。這一點就是我們不能相比的。現代的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是家里的“小太陽”、“小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一個個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記得有人做了一個實驗:一個日本的孩子和一個中國的孩子分別放在同一座有野獸出沒的山中。中國的孩子很害怕,沒有堅持下來。而日本的孩子卻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頑強的堅持下來。簡簡單單的實驗說明一個不簡單的道理:中國孩子在自立自強和意志力上需要很大的提高,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父母和社會的溺愛之中,要報效我們的祖國要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不能再這樣逍遙自在,碌碌無為,難道我們不應該做點什么嗎?魯濱遜機智勇敢,會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條件,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同學們,為了我們的祖國明天更加美好,快快從我們自身做起,堅強剛毅、機智勇敢、不怕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父母、社會、國家。
魯濱遜聰明機智而又堅強,我喜歡這個人物,更敬佩他身上的精神。
2《西游記》讀后感。
《西游記》這部經典的文學名著,已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家喻戶曉了。我想不少文學家已經發(fā)表過這部名著的言論了,所以我不想對這部名著的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想對其中的人物談談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賞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豬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勞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
我認為,《西游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嫉惡如仇,神通廣大,一切稱兇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或一命嗚呼,或束手就擒,這都反映了吳承恩掃蕩社會丑惡現象和丑惡勢力的強烈愿望,也是《西游記》民主性精華之所在。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zhí)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西游記是一部古老的神話故事,我非常喜歡這部書。
《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啦!因為他總是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衛(wèi)著我們?;蛟S由于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這足夠說明了遇到麻煩的事情要動腦筋,如果不動腦筋,聽了別人不好的意見,反而會更糟糕。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于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質。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么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畢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荊斬棘,當開路先鋒,不辭辛苦污臭,所以他并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并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特別是他的很多小聰明比孫行者強,這也是孫行者做夢也不想不到他認為的呆子居然是這么一個“陰險”“狡詐”的家伙,可是在唐僧眼中,他還是一個老實人,是個好徒弟,這也是行者的聰明不如豬八戒的地方。豬八戒還是一個好人,沒有害人之心,并且終于堅持到最后的勝利。寫一個弱點很多的人能討人喜歡,讓人記住,是很不容易的。
前幾天,我們剛學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我深深地被這悲慘的歷史而震撼。當我讀到英法聯軍在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中,任意破壞、銷毀時,我心中萬分憎恨;當在課外書上讀到了時,我又為身為中國人的萬般懦弱而悲憤: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士兵們竟各個跪在城門前,打開大門讓他們進去,龔自珍的兒子龔橙還給英法聯軍帶路而感到無比的羞恥。看到這里,我又是憎恨,又是憤怒,但我卻無能為力,只能是萬分惋惜。
麗。這里有各類歷史文物,如:十二生肖銅像,青銅禮器,名人書畫這里還有仿照各地名勝的景觀,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等。流連其間,仿佛讓人置身在童話般的幻想境界中。
可這美好的一切已不復存在。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愿走進那個時代,當一名將軍,領兵打仗,在戰(zhàn)場上我決不臨陣脫逃,我要和英法聯軍誓死拼搏。是可憎的英法聯軍,毀掉了圓明園輝煌的歷史。為了圓明園的存在,我決不懦弱,一定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要與他們同歸于盡。
但是,歷史終歸是歷史,時間也不會倒流。我希望人人為祖國盡一份力,讓圓明園的毀滅歷史成為我們這代人的警鐘,“只有民強,才有國富?!?/p>
“落后才會挨打”的歷史,時刻提醒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換取祖國的錦繡未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如果人人獻出一份力,祖國的未來將一片光明。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七
輕輕的合上書已經很久了,《魯濱遜漂流記》中曲折連環(huán)的故事情節(jié)與魯濱遜的自立、自信、自強的精神卻深深地在震撼著我。
魯濱遜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但睿智的他不甘平庸,對父親的忠告-----不要去航海全然不顧。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的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喪生了,只有魯濱遜堅強的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岸。
這座小島荒無人煙。魯濱遜在這里獨立生活了24年,一次偶然,他解救了一個俘虜-------“星期五”。過了四年,他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回到了祖國。魯濱遜不屑守成,不甘平庸,有實干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更令我佩服得是魯濱遜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造出了桌子、陶器等物品。當面對食物危機時,他種植出了大麥和水稻,并靠這些僅有的農作物制造出了粗糙的面包。這一點就是我們不能相比的?,F代的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是家里的“小太陽”、“小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一個個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記得有人做了一個實驗:一個日本的孩子和一個中國的孩子分別放在同一座有野獸出沒的山中。中國的孩子很害怕,沒有堅持下來。而日本的孩子卻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頑強的堅持下來。簡簡單單的實驗說明一個不簡單的道理:中國孩子在自立自強和意志力上需要很大的提高,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父母和社會的溺愛之中,要報效我們的祖國要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不能再這樣逍遙自在,碌碌無為,難道我們不應該做點什么嗎?魯濱遜機智勇敢,會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條件,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同學們,為了我們的祖國明天更加美好,快快從我們自身做起,堅強剛毅、機智勇敢、不怕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父母、社會、國家。
魯濱遜聰明機智而又堅強,我喜歡這個人物,更敬佩他身上的精神。
2《西游記》讀后感。
《西游記》這部經典的文學名著,已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家喻戶曉了。我想不少文學家已經發(fā)表過這部名著的言論了,所以我不想對這部名著的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想對其中的人物談談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賞孫悟空的勇敢機智,豬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勞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
我認為,《西游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嫉惡如仇,神通廣大,一切稱兇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或一命嗚呼,或束手就擒,這都反映了吳承恩掃蕩社會丑惡現象和丑惡勢力的強烈愿望,也是《西游記》民主性精華之所在。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zhí)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西游記是一部古老的神話故事,我非常喜歡這部書。
《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啦!因為他總是聰明過人、助人為樂、能分辨好人與壞人,來守護唐僧和弟兄們。他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警察一樣,火眼金睛,抓壞人救好人,時刻保衛(wèi)著我們。或許由于唐僧遇到麻煩的事情就不動腦筋,盲目地接受別人的幫助的緣故吧,有時才會不聽孫悟空的好心勸告,掉入妖怪的手中。這足夠說明了遇到麻煩的事情要動腦筋,如果不動腦筋,聽了別人不好的意見,反而會更糟糕。不過我還認為唐僧過于善良,哪怕對待壞人也十分好,因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質。
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么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畢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荊斬棘,當開路先鋒,不辭辛苦污臭,所以他并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并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特別是他的很多小聰明比孫行者強,這也是孫行者做夢也不想不到他認為的呆子居然是這么一個“陰險”“狡詐”的家伙,可是在唐僧眼中,他還是一個老實人,是個好徒弟,這也是行者的聰明不如豬八戒的地方。豬八戒還是一個好人,沒有害人之心,并且終于堅持到最后的勝利。寫一個弱點很多的人能討人喜歡,讓人記住,是很不容易的。
前幾天,我們剛學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我深深地被這悲慘的歷史而震撼。當我讀到英法聯軍在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中,任意破壞、銷毀時,我心中萬分憎恨;當在課外書上讀到了時,我又為身為中國人的萬般懦弱而悲憤: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士兵們竟各個跪在城門前,打開大門讓他們進去,龔自珍的兒子龔橙還給英法聯軍帶路而感到無比的羞恥??吹竭@里,我又是憎恨,又是憤怒,但我卻無能為力,只能是萬分惋惜。
麗。這里有各類歷史文物,如:十二生肖銅像,青銅禮器,名人書畫這里還有仿照各地名勝的景觀,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等。流連其間,仿佛讓人置身在童話般的幻想境界中。
可這美好的一切已不復存在。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愿走進那個時代,當一名將軍,領兵打仗,在戰(zhàn)場上我決不臨陣脫逃,我要和英法聯軍誓死拼搏。是可憎的英法聯軍,毀掉了圓明園輝煌的歷史。為了圓明園的存在,我決不懦弱,一定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要與他們同歸于盡。
但是,歷史終歸是歷史,時間也不會倒流。我希望人人為祖國盡一份力,讓圓明園的毀滅歷史成為我們這代人的警鐘,“只有民強,才有國富。”
“落后才會挨打”的歷史,時刻提醒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換取祖國的錦繡未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如果人人獻出一份力,祖國的未來將一片光明。閱讀和寫作,是困擾小學生和家長的兩大問題。而小學生經常寫讀后感,讀后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第一段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么,想表達什么。
第二段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么樣的看法。
第三段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fā)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樣,我覺得怎么怎么樣,我學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點,那么這篇讀后感基本就出來了當然不一定就三段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但是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一、仔細閱讀原文,認真領會文章精神是寫好讀后感的前提。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fā)出來。如果對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
怎么讀呢?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實質,聯系自己生活的實踐,加以對照、比較,同時要在原作上作上記號,如圈、點、劃,或在空白處寫上簡略的看法等,以便讀后好查找重點之處。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么都有一點,什么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后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fā)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有的同學在寫讀后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敘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結尾發(fā)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不符合要求了。
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尾又回扣“讀”。
讀后感的寫法,種類很多,但寫好讀后感基本上離不開以上四點,望同學們好好體會、理解、消化。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八
4、開拓思路,貴在創(chuàng)新。
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的。是通過教師指導、開拓思路聯系實際來激發(fā)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寫作訓練得到新的升華。
讀后感屬于議論文的范疇,但又不同于議論文。經常指導學生寫有感而發(fā),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于讀寫結合。它是把讀書和寫作結合起來的好形式。
通過多年的教學,指導學生寫好讀后感,可從以下幾方面下手。
一、感不離讀,讀感結合。
讀是感的前提,感是讀的結果,因此對原作的準確理解,把握住要點,是寫好讀后感的前提和基礎。對原文的閱讀是否認真細致,是決定讀后感的質量關鍵。
寫讀后感,不僅有感的內容,也要有讀的內容。一般來說,在讀后感的開頭,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紹一下所讀作品的內容,這是因為你所讀的作品并不一定為廣大讀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紹就發(fā)表議論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簡介,不僅使學生或讀者對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對于熟悉這篇作品的讀者來說,也能起到激發(fā)思索的作用。
下面以一位六年級學生的習作為例:
讀《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有感。
《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是陶斯亮阿姨回憶她的爸爸陶鑄的一篇文章,文章講陶斯亮阿姨在學生時代整天無憂無慮,嘻嘻哈哈的,在她眼里,生活道路是鮮花鋪成的,個人的前程是彩線繡成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因此,他們父女之間曾發(fā)生過爭吵,當時斯亮阿姨是那么委屈,以至大哭。然而今天,斯亮阿姨才真正懂得:依賴父母生活,靠蔭庇安身立命的毫無出息的。陶鑄爺爺之所以爆發(fā)那雷霆之怒,是他真正疼愛他的女兒。
看到這里,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睛,我也想想我親愛的爸爸。
爸爸是一位干部,在一次事故中,為了排除險情搶救他人而犧牲了。
爸爸在世時最疼愛我,但從不溺愛我。有一次他從外地出差回來,為我買了一架飛機模型,我愛不釋手,任誰都不得玩。晚上,我鄰居的小宏來了,他鬧著要小飛機模型玩,我舍不得給他。爸爸卻一把搶過來遞給小宏。我先是一驚,接著就聲嘶力竭地哭了起來,爸把我抱到屋里,訓斥道:“哭吧,沒見過這樣自私的孩子,只顧自己,長大后有什么出息!”看到爸爸十分生氣,我害怕了,說:“爸爸,我聽話,以后我不自私了?!睆哪且院?,我知道自私是不好的。
現在爸爸已經長眠,但他的話一直鞭策著我。人活著,不能只顧自己。當我班成立小圖書角時,我把所有的書都拿出來。美化教室時,我把家里的花瓶取來放在教室窗口上。我每做一件事,都想起對得起爸爸的教誨。
“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這是陶鑄爺爺對斯亮阿姨的教訓,“人活著不應只顧自己?!边@是爸爸留給我最珍貴的遺言。
二、感想必須集中。
讀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啟發(fā)和產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寫出來,那樣的感想什么都說不透,猶如蜻蜓點水,泛泛而談,不易深入,顯得膚淺,與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華,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著手揮灑,更容易寫得充實而深入。
仍以上述習作為例。《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可能引發(fā)的感想是很多的,但習作者在讀的部分重點介紹陶氏父女之間的一場激烈的爭吵,而感的部分重點回顧爸爸生前對自己的一次“訓訴”。這樣的讀后感不但使文章極其自然,而且重點十分突出。在習作的結尾,作者重點引出陶鑄同志的話“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又追述了父親自己的話“人活著,不能只顧自己”。這兩句話不僅緊扣上文的“讀”與“感”,而且相互地輝映成趣,相得益彰,這樣不蔓不枝,集中于斯的感想,會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它充分說明在讀后感的寫作上,習作者是遵循了“集中”的原理的。
三、聯系實際,言之有物。
感想作為議論文,必須密切聯系實際。因此,在讀后感寫作的指導上,應特別提倡針對熱門話題進行有理論、有實例的、生動的剖析,從活生生的現實出發(fā),闡述人們所思考的和關心的問題,這樣的感想才有意義,才能對廣大讀者的心靈有所觸動。
聯系實際,可從兩個方面引導。
首先,是聯系個人實際。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跡觀點,來衡量自已以往的言行,決定取舍,這樣的讀后感才是有價值的讀后感,這樣的讀后感才是更為誠懇。
仍以上述習作為例。作者讀了陶斯亮回憶陶鑄的文章,密切結合個人的實際?;貞浟税职稚皩ψ约旱囊磺小坝栐V”。這次訓訴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的話“人活著不能只顧自己”,在自己的心中也成為鞭策自己的最珍貴的“遺言”。這樣的讀后感,突出了自己最深的感受,很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四、開拓思路,貴在創(chuàng)新。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很吸引人的章節(jié),叫《失街亭》,千古以來,有很多讀者對此發(fā)表過各種各樣的讀后感。
如果從馬謖角度談“驕兵必敗”的道理,當然可以,但這樣的言論實在流于一般化。如果從諸葛亮的角度談“斬馬謖”的教訓討論“知人信任”的必要,就難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一味稱贊孔明賞罰嚴明,嚴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恐怕也屬老生常談,但若能有理有據,做一點翻案文章,則無疑令人拍案贊嘆,不論作者認為街亭一役,本難以勝,馬謖敢于請戰(zhàn),勇氣可嘉,兵敗后不逃跑,不諉過,甘受斧鉞,又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勇于認罪受罰,我們應大力提倡“馬謖精神”……讀了這樣的讀后感,誰能不為作者的別具匠心而擊節(jié)贊嘆呢?這樣的讀后感,開拓了思路,聯系實際,使學生在思維方法方面訓練獲得新的升華。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九
學會書寫讀后感很重要,我們閱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的時候,都可以書寫讀后感表達自己的感謝與收獲!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讀后感的寫法指導以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一、讀后感寫法指導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后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后感。
讀后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二、讀后感的結構模式
讀后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后勾聯。
因此,讀后感的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fā)感(論證)
感點(橋梁)
結感(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后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后感”。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fā)感”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
“感點”承接“述讀”。
讀后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
“感點”也領起“發(fā)感”,它是發(fā)感的依據。
發(fā)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
“結感”收束全篇,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三、讀后感的'寫作步驟
這種結構模式,與一般議論文“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的一脈相承的。
所以,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分為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
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
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假如要寫一篇關于紅樓夢的讀后感,開頭就用三五萬字來敘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又應該用多少的篇幅來論證感點呢?所以,對于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后感寫作的一個規(guī)則。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
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fā)議論,泛泛而談。
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后,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后,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
這樣的文章,并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后感”。
第三步:發(fā)感——聯
“發(fā)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
這一部分是讀后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于感點之外。
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發(fā)感還要聯系實際,深入論證。
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今天我讀了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是一只烏龜和兔子賽跑,兔子因為跑到一半就睡覺了,沒有比上烏龜,這個故事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事不能做到一半就不做了,否則會一事無成。
烏龜不怕困難,堅持下去才會成功,得到了第一名。
我們要向烏龜學習,克服困難,堅持到底一定能成功。
孺子是誰呢?哦,原來“孺子”便是漢朝著名的軍事家張良。
這篇短文講的是張良小時候的故事,在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面前,在老人百般刁難的情況下,他能強忍心中的怒火,并一次又一次為老人撿鞋子,這種忍讓的性格令老人稱其贊也為棟梁之才,并將珍貴的《太公兵法》傳授于他,祝他日后成為著名的軍事家。
讀后我在想,在遇到些小問題時,我是不是也可以學習一下張良的“忍耐”呢?也許這些問題會帶給我一些挫折和失敗,但比起張良的“孺子可教”與韓信的“胯下之辱”比起,這些又何足掛齒。
所以,一個大智慧的人,需要有能忍的性格才可以成就大事業(yè)。
張良,這個指明燈,他將永遠伴隨我的一生。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
什么是讀后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怎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坝^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一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寫法的指導,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后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后感。讀后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寫讀后感,首先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其次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后勾聯。因此,讀后感的一般結構模式如下:
述讀(前提)
發(fā)感(論證)
感點(橋梁)
結感(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后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后感"。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fā)感"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后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fā)感",它是發(fā)感的依據。發(fā)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這種結構模式,與一般議論文"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一脈相承。所以,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分為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在通常情況下,讀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也就是說,文章第一段要交待讀的是什么,書名、篇名、作者、讀書的時間等等。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假如要寫一篇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開頭就用三五萬字來敘述《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又應該用多少的篇幅來論證感點呢?所以,對于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后感寫作的一個規(guī)則。很明白,第二段要引述原文的相關重點內容,用簡練的語言概述即可。(不超過200字為宜)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fā)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后,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點的成立。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后,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并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后感"。這也是讀后感的第三段,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內容引發(fā)感想和論述,并亮出自己全文的觀點。此段篇幅不宜過長。
"發(fā)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后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于感點之外。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但是有的同學會說,我沒有那么多的論述,怎么辦?作為本文最重要的一個段落,簡單論述后,建議同學們聯系個人生活學習實際,來深入論證,就會有話可說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這一段,要求同學們緊緊圍繞自己的中心思想和個人觀點,自圓其說,再次闡明觀點,然后結束全文。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二
首要的一點是“讀”。“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讀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讀后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后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么,反對些什么,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fā)出來,并把它條理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傊氲腵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后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
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后感,就要善于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于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fā)。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后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借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后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準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fā),闡發(fā)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后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三
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寫讀后感可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議選準一個“感點”展開論述即可。
1、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 “感”是文章的重點。對原文須簡要概括,引發(fā)“感點”的重點內容可稍具體,但千萬不可大段照抄,否則就本末倒置,沖淡了“感”。更不可寫成“讀后抄”。
2、引用原文重點語句需用上“”。
3、寫“感”時須密切聯系實際,可以是自身的實際,也可是周圍事物的情況,可列舉具體事例。
4、標題可以是《讀××××有感》或《××××讀后感》,也可以使用主標題和副標題,如《“給永遠比拿愉快”——讀××××有感》。
5、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感受,而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去年,我為初三學生上了一堂讀后感寫作指導課——《〈精神手杖〉——讀后感寫作的范例》,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一上課,我與學生通過回答形式溫習了關于讀后感寫作的一些基礎知識。
師:什么是讀后感?
生: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人們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成文章,就是讀后感。
師:回答完全正確。請問,讀后感的寫作要求有哪幾個方面?
生:理解原文,抓住要點,談最深的感受。
生:盡量概括地簡要地敘述原文,重點要放在談感想上。
生:要聯系實際,要有感而發(fā)。
生:
要適當應用引證法、例證法、對比等方法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一步是引(多為一段),這部分要概述材料,引出觀點;
第二步是析(多為一段或兩、三段),這是重頭戲,這部分要分析、說理,論證觀點;
第三步是結(這部分是一段),這部分主要是得出結論,重申觀點,照應開頭。
隨即我布置了以下幾道題,要求同學們閱讀文章后加以分析討論。(投影)
2. 挫折為什么不可避免?
3. 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怎樣看待挫折?
4. 挫折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哪里?
5. 怎樣理解有挫折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
6. 這篇文章運用的事實論據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呢?
7. 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為什么詳寫呢?
8. 結尾一句中提到:精神手杖在文章中含義是什么?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9. 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這對論述中的論點有什么作用?
10. 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從中捂出了讀后感寫作的哪些技巧?
十分鐘后,我宣布:就上述十個思考題,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展開討論,這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運用讀后感寫作的知識來衡量和分析《精神手杖》。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這篇文章立意深,構思新,這是一篇典型的讀后感寫作的范例。
《精神手杖》引用張居正的故事,指出這個故事給人們的重要啟示(引論)。一個人應該正確對待挫折,然后聯系實際生活,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人為什么要正確對待挫折(聯系實際加以論證)。最后,進一步指出:戰(zhàn)勝挫折,變有害為有利,關鍵在于頑強的精神和大無畏的勇氣,也就是需要一支精神手杖。
我隨即提出: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總結一下,讀后感到底應該怎樣寫?
生:從《精神手杖》這篇范文來看,我認為寫好讀后感,首先要精讀原文,在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生:寫讀后感,應僅僅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內容發(fā)表感想。
生:要聯系實際來寫,聯系實際要具體、恰當,要有針對性,要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生:寫讀后感重點是寫好感想部分,要用實際生活中的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生:我覺得反復學習和琢磨《精神手杖》一文,從中可以悟出:讀后感寫作的要領。有借鑒才有創(chuàng)造,借鑒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創(chuàng)造是借鑒的發(fā)展。
師:同學們剛才暢所欲言的談了學習《精神手杖》后,對寫作讀后感的體會,講得很好。
下面我們就借鑒這篇范文分別為以下幾則材料審題、立意、構思。(出示投影)
材料1.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原來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了維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中的鹿,悠哉,悠哉,不再狂奔快跑,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不久,鹿又生機煥發(fā),充滿活力了。
師點撥:這則材料表面上談的是生態(tài)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為什么沒有狼,鹿要病死;有了狼,鹿就又充滿活力,有了發(fā)展??蓮倪@個角度命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材料2.禁煙會:作為全國各省市第一個地方政府禁煙規(guī)章,《上海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暫行規(guī)定》,從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起正式實施。
師點撥:1.這是建設上海市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措施。
2.聯系一八四0年的戰(zhàn)爭和當前的中國有吸煙者4億多人這一史實,側重談其危害.既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又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材料3.《愛國學生顧炎武》一書的主要內容:顧炎武的母親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顧炎武六歲時,他就親自教他《大學》,以后便時常以劉基、方孝孺、于謙等人的事跡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人。清兵圍攻昆山時,他母親絕食自殺,臨死囑咐他,不要作異國臣子。
師點撥:顧炎武能成為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和偉大成就的學者,是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啟發(fā)學生真正的母愛是無私的。
材料4《海倫·凱勒》的真實故事:美國盲聾女作家、女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zhàn)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并掌握了五種文字。二十四歲,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此后她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啞人謀利益的事業(yè)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四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幸運垂青執(zhí)著追求的人。魏書生選擇了教育,歷史選擇了魏書生,中國終于有幸出現了具有哲學家頭腦、改革家氣魄和未來學家眼光的一代教育家。魏書生勤于思考,敢于改革,一步一腳??;魏書生善于總結,勇于創(chuàng)新,一步一層天。他的經驗經過反復實踐,已升華為一種技巧,一種藝術,一種境界。其中,“發(fā)展學生記憶力的藝術”這一書讓我深有感觸。
但丁說過:“明白以后不記憶,便不成為學問?!庇行W習不好的學生,就是不注意發(fā)展提高自己的記憶力,去主動記憶。怎樣做比較好呢?徐特立說:我讀書的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的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憶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他還說:“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我們教師應該怎樣做呢?魏書生的《訓練記憶力》,講述訓練記憶力的很多方法。一分鐘記憶力比賽、記憶力體操訓練、列表記憶法、鏈式記憶法、口訣記憶法、分段記憶法、重復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朗讀記憶法、復習記憶法、要事第一記憶法、要事最后影響記憶法,比較、歸納總結記憶法等等,給我們極大地幫助與參考價值。
魏老師便多次跟學生講記憶力越用越好的道理?!坝洃浟θ缤_露天煤礦,上面的煤層挖掘的范圍越大,潛在的煤層露出來的越多。如果只開巴掌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層只好一輩子埋藏著,與生俱來,無用而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用進廢退的道理?!?/p>
魏老師曾做了簡單的實驗,請同學們準備一張稿紙,再把教材拿出來。實驗要求老師說正式開始時,大家按老師要求的`頁數,打開教科書。這樣肯定是大家都沒有讀過,更沒有背過的。然后大家立即從這頁的第五行開始背,都不出聲,背五分鐘,我能背到哪一行便到哪一行,起點相同,終點不限。到五分鐘時,大家都把書合上,放起來。然后在準備好的稿紙上默寫自己背下來的那段文章,會背多少,默寫多少,字數不限,多多益善。幾次實驗,結果都是這樣。同學們信服了“用進廢退”是規(guī)律,認識到記憶力真像肌肉一樣,越用越鍛煉就越強健有力。長期不用不動,強健有力的肌肉也會變得松弛無力。
我們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給學生們介紹一些記憶方法。如鏈式記憶法、五步記憶法、形象記憶法、夸張記憶法、朗誦記憶法、圖表記憶法、活動記憶法、比較記憶法、聯想記憶法。這些記憶方法各有所長,關鍵在于實踐中不斷根據自己的實際去運用。初用的時候,常常還會有不如自己按習慣記憶那樣效果好。用得多了,記得多了,才會越來越熟練,才會感覺到方法的可貴。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五
讀后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后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后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fā)"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fā)"感"的要點.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后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松.
當然要寫好讀后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 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
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fā)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后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么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并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yǎng)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 最近學習了老舍《養(yǎng)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么原因呢 然后引出《養(yǎng)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讀后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后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jié)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fā).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jié),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鑒.關鍵在于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閱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文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1.讀后感和評論都屬于議論文,都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即具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2.對原文的內容或所議之事都要有切實的感受和體會,并能做一定的聯想.
3.都有一個引出問題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點,簡要地敘述所議之事.
讀后感涉及的對象是:寫自已讀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體會,要以寫自己的認識為主,如《納諫與止謗》即如此.評論(包括思想評論和文學評論)所涉及的對象是:思想評論以人們的思想現象為評論對象,如《烏飛魚躍的聯想》;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思想及文學流派,如《是一篇很好的小說》.
議論文本沒有人稱的說法,這里套用記敘文的提法.讀后感是寫"我"得到怎樣的啟示,獲得怎樣的收獲,并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評論文章總是某種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樣,不必把自己擺進去.
讀后感重點落在一個"感"字上,其任務主要是寫自己讀了什么文章后,有怎樣的感受及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啟發(fā),對文章所闡述的問題產生了什么新的'見解.評論文章的任務是:思想評論是針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肯定正確的,提出偏頗的,批評錯誤的,它是一種報刊文體,不失時機地進行宣傳教育.
文學評論是"對具體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它可以向讀者推薦和闡述作品,文學評論者作為作者的知音和讀者諍友,應該使讀者和作者,讀者與作品的思想緊密地聯系起來,以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欣賞作品的創(chuàng)作藝術"."它還肩負著引導讀者正確地認識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或洞察錯誤作品的有害實質,井給讀者以有益的指導".
讀后感一般是順著原意生發(fā)感想,評論則是針對原意表示態(tài)度,如果把讀后感比作順水推舟,那么寫評論就是指手畫腳了.過去有句話"見官大三級",評論文章正好處在這樣一個地位.根據這個意思還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從而看出二者與一般議論文的關系: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讀后感屬應用文的范疇,為方便同學們學習,我們把有關讀后感的知識,整理歸納如下:
讀后感的節(jié)后分為四部分:“引、議、聯、結”,此外讀后感的第一段要簡單介紹自己讀的書名是什么。
引:即是引用概括自己所讀文章的內容。因為原文所引內容是些讀后感的基礎,概括全文必須要正確、簡潔、完整。
議:就是自己的感受,要找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既俗稱的感點。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必須找到不同的感點,但無論如何感點必須要有意義,即:別人讀了你。以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為例,可以找到不同的感點。
《草船借劍》可以從諸的角度談,顧全大局識大體的文章要有收獲,做人要寬容大度,從周的角度談,拒絕妒忌。
《將相和》可以從藺談寬容,也可以從連破的角度談知錯就改,同時也可以從兩個人的角度談團結。
《景陽岡》塑造的是武松的勇敢打虎引申到學習上的攔路虎,要敢打攔路虎。
《猴王出世》則從猴子善于為他人著想……
聯:寫讀后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聯系自己的生活由所讀之書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從而有所收獲。同時,也是由生活中的實例來印證自己的感點是準確的。生活中的實例既可以寫自己的,也可以寫他人的。
結:收束全文,點題升華。這一部分可以恰當地引用名言來印證自己的感點。
1.題目:讀后感的題目有兩種方式:
一種可寫作讀xxx有感或讀xxx有感。
還有一種可以寫作正副標題的形式,根據全文提煉出一個詞語或一句話寫作文章的題目。
如:團結力量大
——讀《將相和》有感
2.感有兩部分:
感點可以邊分析原文邊議論,簡稱夾述夾議。另一種可以稱作對比假設式。文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而在生活中一般人會怎么做。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舉生活的例來說明感點后也要談自己的感受,既要聯系原文,也要聯系實例。
3.在讀后感引于議之間要做好過渡,既可用過渡問,也可用過渡句。
總而言之,讀后感并不難寫,一是掌握方法,二是勤練多修改,自然水到渠成。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六
讀后感寫法有什么指導,讀后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下面帶來讀后感寫法指導及范文,歡迎借鑒。
1. 一、讀后感寫法指導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后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后感。
讀后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二、讀后感的結構模式
讀后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后勾聯。
因此,讀后感的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fā)感(論證)
感點(橋梁)
結感(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后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后感”。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fā)感”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
“感點”承接“述讀”。
讀后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 。
“感點”也領起“發(fā)感”,它是發(fā)感的依據。
發(fā)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
“結感”收束全篇,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三、讀后感的寫作步驟
這種結構模式,與一般議論文“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的一脈相承的。
所以,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分為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
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
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假如要寫一篇關于《紅樓夢》的讀后感,開頭就用三五萬字來敘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又應該用多少的篇幅來論證感點呢?所以,對于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后感寫作的一個規(guī)則。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
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fā)議論,泛泛而談。
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后,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后,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
這樣的文章,并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后感”。
第三步:發(fā)感——聯
“發(fā)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
這一部分是讀后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于感點之外。
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發(fā)感還要聯系實際,深入論證。
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召。
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2.讀后感的寫法
什么是讀后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讀后感怎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
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
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
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
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
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
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
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1815年,法國迎來了復辟王朝時期的社會生活。
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填滿了1815年到1830年這十五年的時間。
而于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樣一個“紅”與“黑”相交替的年代。
于連的童年,生活在對抗擊歐洲的騎兵凱旋而歸的無限崇拜當中。
在那個“紅”色的年代里,英雄業(yè)績充滿了整個資產階級革命,而拿破侖則通過鞏固和調整了某些條件,保證了農民能夠自由無阻礙的利用他們剛得到的法國土地并滿足了其強烈的私有欲。
在這時,自稱“鄉(xiāng)下佬”、“農民的兒子”的于連就很自然的成為了拿破侖的崇拜者。
于連崇拜拿破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拿破侖時代以等價交換為基本原則的資產階級法權有最充分的體現,平民出身的士兵只要立功戰(zhàn)場就能提升為將軍,普通的文職只要辦事干練就能當上高級官吏,這正是小資產階級青年于連所向往的前途。
而成年以后,于連的生活卻陷入了一片黑暗腐朽的復辟時期,“黑”色的年代已經來臨,封建貴族力圖用封建等級制的原則來堵塞非貴族出身的青年的出路,此時的于連想要向上爬,只能夠投靠教會,充當“教會的一根棍子”,干卑鄙骯臟的特務勾當。
此時的他苦悶至極,他嚷道:“啊!拿破侖確實是天主為了法國青年才派來的!今后誰來代替他呢?沒有他,不幸的人們怎么辦呢!即使是那些比我富裕的人,勉勉強強有幾個埃居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可是沒有足夠的錢在二十歲去買一個服兵役的替身和謀一個職業(yè),他們又能怎么辦呢!不管怎樣,這個不幸的回憶將永遠使我們不會幸福了!”是的,拿破侖在滑鐵盧的時候戰(zhàn)敗了,通過自由競爭、個人奮斗得到資產階級法權所保證的個人利益的年代已經不復存在了。
而在這個時候,于連的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對權貴的報復。
他憑借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的《圣經》全部背了下來,轟動了全城,于是他來到了市長德·雷納爾家做了一名家庭教師。
在這個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中,他遇到了德·雷納爾夫人。
夫人對他產生了好感,夫人的女仆愛麗莎也愛上了于連,而于連拒絕了女仆的愛情。
德雷納爾分人得知此事心理異常高興,她發(fā)現自己對于連,已經產生了一中從未有過的感情。
一天晚上,在市長家的菩提樹下,于連無意間觸到了德雷納爾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縮回去了,于連以為德雷納爾夫人看不起他,便決心必須握住這只手。
第二天晚上,德雷納爾夫人的手被于連緊緊地握著,這下滿足了于連的自尊心。
他開始追求德雷納爾夫人,同時,于連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他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生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發(fā)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的低賤,我就讓大家了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他們相愛了,而他們的愛情,卻是完全出于一種野心,一種因占有欲而產生的狂熱。
后來,他的確風光了。
他借助德雷納爾夫人被聘當上了儀仗隊隊員,使他現在公眾面前出了一點小風頭,引起了滿城風雨,招來了上流社會的蜚短流長,以致再也無法在本地立足,不得不躲到神學院里當學生。
在這里,于連告訴自己:“在拿破侖的統(tǒng)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庇捎诔煽兠星懊?,院長讓他當新舊約全書課程的輔導教師。
但是后來,院長辭職,于連被介紹到侯爵家做了秘書,在這里,他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段戀情。
如果說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
在德拉莫爾侯爵府中出入的凈是些“漂亮的壞蛋”及“帶勛章的惡棍”。
他是在革命時期跑到國外投靠外國封建勢力的流亡貴族,現如今他又回到巴黎,成為“法蘭西的大臣”,他賣官售爵,結黨營私,策劃陰謀,他家的晚宴舞會燈火輝煌通宵達旦。
他是個實實在在的上層社會的人。
而此時的于連,在貴族社會的熏陶下,很快就學會了巴黎上流社會的藝術成了一個花花公子,脫離了外省青年的土氣。
他并不喜歡瑪蒂爾德小姐的請高與傲慢,但是轉念一想,瑪蒂爾德小姐是一個“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的女人,他又開始了對瑪蒂爾德小姐的追求。
瑪蒂爾德小姐的思想古怪,奇特,別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
她身上頗有男子氣概。
于連對自己好,她會開始反感和看不起他,而且刻意和他保持距離,而當心上人故意寫匿名信試探她時,她又會像個孩子一樣投入他的懷抱。
她在花園里主動挽著于連的胳膊,但他又說“我恨我委身于第一個來到的人”。
可是懷孕的她最終還是和于連結了婚,于連被授予了貴族的稱號。
而當他得到侯爵的重用正要擠進上流社會的時候,德雷納爾夫人被迫寫了告發(fā)信,使他向上爬的美夢毀于一旦,惱羞成怒的于連向他深愛過的女人開了槍。
于連被捕入獄。
在這個時候,他終于冷靜了下來,他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恥辱,他意識到野心已經破滅,但死對他并不可怕。
他說:“我不向你們祈求任何恩惠,我一點也不存幻想,死亡正等待著我……即使我的罪沒有這樣的大,我也會看到許多人并不會因為我年輕而憐惜我,他們想要通過懲罰我來懲戒那些出身微賤,為貧窮所困,可是有幸稍受教育,竟敢混跡于富貴人所謂的上等社會青年。”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于連走上了斷頭臺。
瑪蒂爾德小姐買下了他的頭顱,德雷納爾夫人在他死后的三天,包吻著她的兒子,也離開了人間。
事情就這樣的結束了,于連的兩次與時代風云緊密相連的戀愛也就這樣的失敗了,他的經歷告訴我們,貴族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上流社會,絕不容許一個平民青年擠進來,它必然要通過種種方式把這種青年扔出去,毀滅掉。
在那個年代的法國,有著千千萬萬個于連索雷爾。
他們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進行追求就必然遭到惡果。
高貴的出身剝奪了性格的力量,而沒有性格的力量就不會被判處死刑!于連想要穿越充斥著平庸的灼熱沙漠,他野心膨脹,費盡心機的利用愛情利用女人利用教會。
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卻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
作者通過對小說人物進行了深度的心理描寫,又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的藝術手法挖掘出了于連深層意識的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紅”與“黑”到底各代表著什么那?是拿破侖時代的軍服與復辟時期教會的黑衣,還是德雷納爾夫人的鮮血與瑪蒂爾德小姐的喪服?我不敢確定,但是我認為,于連追求人生的意義,是火熱的。
而在在那個社會中,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的真正的意義的人,才是真正被黑暗籠罩的人吧。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像一個矩形的面積,生命以物理形式存在的時間長度固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生命以精神形式存在的空間長度與廣度卻從某種方面直接決定了她的意義。
生命何其精彩。
只可惜我無法將它定格在一瞬,成為永恒。
卻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永久的記憶。
并將伴隨我的始終。
當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那本歌頌他們一生坎坷旅程的書——《生命制高點》的時候。
我的心情一直十分壓抑,這和以往讀書時候的興奮之情截然不同。
我不敢一目十行,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片段或一幕感人的情節(jié)。
我一字一句細細的品讀,甚至到了咬文嚼字的地步。
書中并無華麗的詞藻與浮夸的篇章。
有的只是樸實無華感人肺腑的至情至愛。
《生命制高點》這本傳記講述的就是由一群殘疾人手拉手,心連心組成的“心靈之聲”藝術團,這是一個獨特而又堅強的大家庭,他們從建團到逐漸壯大,再逐漸顯赫,直至家喻戶曉;這是一個殘缺而又完美的世界,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遭遇,有著和我們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磨難。
這些苦難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不怕異物的刺激,不怕病理的折磨,同舟共濟,風雨無阻,有分裂,有分離,有血,有淚,但從不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從不忘記綻放光輝的憧憬,最終結成耀眼的累累碩果。
全書由40個故事連綴而成,每個故事記錄了一個演員的辛酸苦累,里面記載著這個殘疾人組成的“心靈之聲”藝術團的演員他們對命運的不公。
頑強的奮斗和不屈不撓的拼搏。
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們精湛的技藝無懈可擊,他們在向世界人民詮釋殘缺的軀體孕育的藝術依然完美無缺,用恬淡的微笑告訴每一顆迷惘的心靈,幸福因為苦澀的經歷更顯甜美。
副團長穆建新是個患有先天性軟骨營養(yǎng)障礙的殘疾人,一個身殘志堅的殘疾人,中國第一代殘疾人大學生,素有“第二個張海迪”、“輪椅上的歌唱家”之美稱,她是“心靈之聲”藝術團創(chuàng)建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為這個藝術團披肝瀝膽,勞心勞力,傾盡所有,可以說,她把她半輩子的寶貴年華都先獻給了這個藝術團。
回想她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哪怕是局外人也無法平心靜氣的冷眼旁觀。
她這半輩子似乎是被苦難所俘虜。
翻開傳記,記載的苦難史比比皆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
她一副清甜的好歌喉無用武之地,滿腔的豪情壯志只能被埋沒在窮鄉(xiāng)僻壤,看到這里,我不禁想替她問一下這老天,為什么要對這個弱不禁風的女孩子如此殘忍,他既然創(chuàng)造了這個鮮活的生命,為什么不給予她快樂、幸福?然而命運并未停止對她的捉弄與折磨,當她的理想破碎在北京城之后不久,她的父親就溘然長逝啦,家里的頂梁柱就此垮了,可謂孤陋偏逢連夜雨,船行又遇打頭風。
原以為她這一生要被苦難緊緊包圍著,但是“當一個人沒有東西可以失去的時候,就是開始獲得的時候”,果不其然在全家的幫助下,經過穆建新的努力拼搏,1988年9月7日,穆建新收到了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音樂系的錄取通知書,她總算是守得云開見月明。
看完了他們的,在回過頭來看看我自己。
我其實不是個勇敢的孩子,我害怕失敗;我害怕挫折;我害怕前途的迷茫;我害怕我的人生失去方向。
我總是想著如何去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
與他們相比,我實在是無地自容,羞愧萬分,自慚形穢。
曾經我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至理名言——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
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感動的淚流滿面。
現在我的心目中有多了一位女保爾,她將使我獲益良多。
讀完整本書,一個“愛”字貫穿全書的始終。
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并無血緣親情。
但是他們相濡以沫、攜手共度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潮起潮落,這種無言的愛,無私的關懷體現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這小小的一個“心靈之聲”藝術團,實現了美好的烏托邦;理想的大同社會。
活著,我們或許不能轟轟烈烈,但可以蕭蕭灑灑;
活著,我們也許不會驚天動地,但可以腳踏實地;
活著,我們可能不會出人頭地,但可以知足常樂;
活著,我們大概不會萬人景仰,但可以默默無聞;
生命何其精彩,他使我們明白他的價值和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枚音符,想要彈出悠揚的歌曲,只有將自己完美化。
我想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讓我們站在生命的制高點上,笑看人世間的潮起潮落!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七
讀后感的寫法該怎么寫?要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于讀后感的寫法及范文,歡迎閱讀。
讀后感的突出特點即“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結果 ,“感”因“讀”而來,所以首先得在“讀”上下功夫,讀后感的寫法。
第一步就要認真閱讀原文,力求融會貫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乃至語言文字表達上的特點。
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從讀懂詞句了解內容入手,進而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
同時,還可以把文中的內容同歷史的經驗、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的實際聯系起來,認真思索廣泛聯想。
這樣,讀書的感受才會豐富,才會深入具體,從而為寫好讀后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切記:認真、仔細地讀是寫好讀后感的前提!
讀后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
所謂“引”,就是要從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來源。
“讀是感”的基礎,寫“感”不能離開原文的內容,更不能從頭至尾沒有對原文的簡要介紹。
如果不這樣做,“讀”和“感”就脫節(jié)了,“感”便成了無源之水。
是不正確的。
把原文中你覺得很好、很受感動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來。
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點語句,然后寫感想;也可以間接敘述原文內容,點出感想是從何處產生的。
總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來。
但要記住:“感”是文章主體,因此行文過程中內容安排上要注意“讀”和“感”的比例。
課文內容引用不要太長、太細,否則會喧賓奪主。
很多同學只有“讀”而無“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寫法成了對書的內容介紹,從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所謂“議”,就是要針對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
寫讀后感重點應落在“感”字上。
一定要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寫出來,還要寫得具體,這樣才能讓人信服。
要抓住體會最深的一兩點,任何一篇文章,讀完后受到的觸動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選擇,面面俱到,泛泛的談,那就根本什么也說不清楚,所以要選擇自己體會最深刻、有獨到見解的感受來寫。
千萬不能“感”到哪里就寫到哪里。
那么如何選擇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兩點:
1、選擇你能發(fā)掘出深度的角度來寫,不可勉為其難。
2、感受點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寫作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實質,緊扣原文中心同時從不同角度去想,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啟發(fā)。
例如:《孫權勸學》一課,我們可以從呂蒙接受別人的意見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孫權善于勸說引導來談,也可從學習的內因外因、魯肅重學識等角度來寫。
5、讀后感應力求入情入理、新鮮、活潑。
有些同學寫讀后感或是板著面孔議論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責一番,前者往往流于枯燥,后者則不大自然。
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動于中而發(fā)于辭”,只有深受啟發(fā),確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所謂“聯”就是聯系,它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原文進行材料分析、評論;二是要針對自己的感受聯系實際生活,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對原文進行材料分析評論要略寫但卻不要不寫,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聯系實際才能使文章有可讀性、有價值。
由原文推而廣之,使原文的內容得到充分發(fā)揮,同時自己對原文的體會也會更深刻。
可以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社會實際、現實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實際,這一點是讀后感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主要界限。
當然,聯系實際并不是漫無邊際地去聯系,而也必須如寫議論文那樣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就是說要有的放矢,決不能泛泛而談,牽強附會,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聯系實際要注意以下幾點:
(1)、聯系自己個人生活,不要寫成自己某項成績的匯報,也不要寫成檢討書。
(2)、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一定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說假話、大話、空話、。
這樣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聯系實際時還要力爭情理真切。
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
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編亂造。
(4)聯系實際時,聯想要豐富。
多關心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各個領域的突出表現的人和事,多選擇新近發(fā)生的新人新事,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
總之,,寫好一篇讀后感無論怎樣都不能只有引述沒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復別人的觀點,應從文中提煉出新觀點,結合現實生活,從新的角度寫出內容較為深刻、又頗具新意的讀后感。
讀《簡愛》有感
公元1846年,在英國北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師住宅二樓的窗前,坐著一個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
在窗外,是一片了無微型機的墓地,墓地盡頭是一望無際的長滿石楠的荒原。
窗前的姑娘正在奮筆疾書,用她的悲苦和怨憤、激情和想象,構建著一個既是內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觀也是宏觀的獨特世界,敘述著一個樸實無華、真實感人的故事,塑造著一個生而不幸、歷盡艱辛、敢于奮力抗爭和頑強追求的少女。
這位姑娘就是夏洛蒂·勃朗特。
所有的本文經典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簡愛》。
暑假這幾日無聊,便又拿出來仔細讀了一遍,算是重溫。
小說平實的敘述,既不像昆德拉牢騷滿懷的議論,也沒有村上小說里徘徊的陰沉之氣。
我的心情隨著主人翁在字里行間跌宕起伏讀完之后,感慨滿腹……
很多的偶然,組成了人生的必然。
人如浮萍般,隨波逐流。
若說有內在的連貫性,那也只是人內在的修養(yǎng)喜好,對人生的.態(tài)度、性格等等與外在客觀環(huán)境不斷磨合的本真。
那是人之成為人的內存的決定,也是人性光輝的所在,是平凡里的閃光點。
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教育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可是現實生活中,一些大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卻又是如此的簡單—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但是,有沒有人這么想過,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著無數的困難和無數的岔路口,面對這些岔路口,每一個人都得做出自己的選擇,當你選擇一個的同時,又剛好錯過了另一個,甚至是無數個,任何人對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你只能保證自己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卻不能確定這是不是完美的。
生命歷程的選擇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怎么走都是一生。
所以,《簡愛》吸引我的不是簡做出了怎樣的選擇,而是她在歷經生命的過程中熠熠灼目的人格魅力。
對正義的執(zhí)著,含著堅韌的倔強,這是簡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對于朋友與親人,尤其是愛情,一種含蓄的熱烈,執(zhí)著而不偏執(zhí)的溫和,把更多人性的關懷和對生命的熱愛融入愛的體驗中,這是簡對善良和愛的理解。
我慶幸簡遇到的羅徹斯特是言行刻板卻不失淳樸之人,否則,他們的愛情肯定走樣,這僅僅是我的見解。
簡·愛這個孤苦伶仃、無財無貌的小人物,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終于克服了貧窮、苦難、習俗、榮辱、金錢、“神恩”等等阻礙,追求到自己心目中的幸福生活。
文章最后,簡愛已從一個弱者變成了強者,已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了,和經過自責懺悔的羅徹斯特,在心靈上已經完全平等。
在財力上,特別是體力上,雙方的強弱地位已經發(fā)生互換,籠中鷹得請麻雀覓食,現在那個大男人得依靠這個小女人了,這也是作者對男女平權的一種愿望和奢求。
顯而易見,這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團圓,這是艱苦奮斗、頑強追求的結果,也是人性取得勝利的果實。
讀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想來此類經典的小說,像《安娜卡列尼娜》,像《德伯家的苔絲》,讓后世所緬懷的,感動的,除了故事本身,突出的都是人性的光輝。
那是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美好的憧憬和實踐,而這些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也最容易忽視的。
我愿意像簡·愛那樣生活著。
[點評]:寫讀后感,首先要真正讀懂原作,才能真正有所感。
作者先說為什么“最喜歡的就是《簡愛》。
這后引發(fā)“感慨滿腹”。
作者的感慨緣于小說中人物,他們的性格和命運,更由這些引發(fā)了作者的思考而作了一系列“假設”,之后又不囿于原作而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貫通,作品中人性的光輝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途。
全文所“感”真切自然而內容層次豐富,而且有現實的針對性,“那是對愛的執(zhí)著追求,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美好的憧憬和實踐,而這些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缺乏也最容易忽視的”。
從而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指導寫作讀后感篇十八
今天帶領學生學習寫讀后感,請同學們交流自己讀書的感受。很多同學表示沒有寫過讀后感。我與學生交流,“讀后感”其實是在交流自己雜讀書中的思考、收獲和感悟。對于怎樣寫讀后感,我有自己以下的思考:
1.反復讀文章在“讀”與“感”的關系中,只有先“讀”才能后“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才會產生感悟點。
2.選準感受點。
(2)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引用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
2.清晰表達觀點一定要清清楚楚的表達自己的讀后的觀點:例如:以大家熟知的“傷仲永”這個故事為例:傷仲永的角度:學習進步要堅持不屑的主觀努力。仲永父親的角度:要注重對孩子的后天培養(yǎng)。
3.要舉例子具體闡述對自己觀點的理解4.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上的聯想,以加強對文章理解的廣度和深度。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10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