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對過去的一種回顧,同時也是對未來的一種規(guī)劃和指導。一個好的總結(jié)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準確的思路。以下總結(jié)范文包含了一些典型問題和思考,我們可以從中尋找自己的共鳴和切入點。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一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lián)系生活,扎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在編排上體現(xiàn)了多樣性和階段性,初一年級著重培養(yǎng)一般的閱讀能力。《雖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lǐng)會它們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guān)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論著,其中所講的很多原則與方法對于今天的人還有很多借鑒的價值。課文節(jié)選部分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guān)系,闡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啟發(fā)我們有益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擬用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背誦,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這是根據(jù)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確定的。
能力目標: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這是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本課在整個初中語文知識能力體系中的作用而確立的。
情感態(tài)度與與價值觀目標: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這是根據(jù)課標要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據(jù)七年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與學習重點,我把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作為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把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作為本課難點。
活經(jīng)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借助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所以,本節(jié)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shù)狞c拔以及引導。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另外,我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中間采用朗讀領(lǐng)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質(zhì)疑中學會創(chuàng)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說教學手段。
根據(jù)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yīng)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制作簡單的幻燈片?;脽羝尚蜗蟮匠橄螅蠈W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創(chuàng)設(shè)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1、"朗讀"法貫穿讀、說、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fā)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nèi)容、神韻、風格。
2、品析語言法:本文構(gòu)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3、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辈捎眯〗M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xiàn),既發(fā)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第三遍小組內(nèi)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yōu)劣找差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采用花樣繁多,不同形式的朗讀,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豐富文化底蘊)。
第三環(huán)節(jié)、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應(yīng)以誦讀為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相機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
(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
(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首先學生自讀,結(jié)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后組內(nèi)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老師用多媒體出示本課重點字詞及句子。最后由學生翻譯課文。
第四環(huán)節(jié)、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shù)脑掝}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shè)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1、你覺得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guān)系的論述,有“佳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guān)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習經(jīng)驗,談?wù)勀愕目捶ā?/p>
4、參考: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第五環(huán)節(jié):反思總結(jié),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jié)學法。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收獲”變?yōu)閯?chuàng)造。
首先,師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luò),以填空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
然后,總結(jié)本文的語言特點,1、多使用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2、有較強的邏輯性。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最后,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背誦課文。
1.《學記》全文,摘抄名言。
2.《禮記,觀其大略。》。
3.了解《尚書兌命》及傅說其人。
生:(朗讀)。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道:古今異義,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逼浯酥^乎!
2.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堅強的意志)而不反,謂之大成。
——《學記名言》。
(以上環(huán)節(jié)重點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發(fā)拓展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二
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題目是《雖有嘉肴》,我說課的內(nèi)容為: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教學過程設(shè)計四個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lián)系生活,扎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在編排上體現(xiàn)了多樣性和階段性,初一年級著重培養(yǎng)一般的閱讀能力?!峨m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lǐng)會它們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教學本課擬用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背誦,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這是根據(jù)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確定的。
能力目標: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這是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本課在整個初中語文知識能力體系中的作用而確立的。
情感態(tài)度與與價值觀目標: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這是根據(jù)課標要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據(jù)七年級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與學習重點,我把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作為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把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作為本課難點。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jù)與出發(fā)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jīng)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借助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所以,本節(jié)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shù)狞c拔以及引導。為此,教學本課我將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朗讀"法貫穿讀、說、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fā)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nèi)容、神韻、風格。
品析語言法:本文構(gòu)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辈捎眯〗M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xiàn),既發(fā)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另外,我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中間采用朗讀領(lǐng)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質(zhì)疑中學會創(chuàng)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說教學手段。
根據(jù)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yīng)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制作簡單的幻燈片?;脽羝尚蜗蟮匠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創(chuàng)設(shè)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jié)合的學科,用情感喚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啟迪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據(jù)此,我設(shè)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fā)者和鼓勵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按照誦讀感知——分步品讀——積累遷移的步驟進行。其教學分為五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復習導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特定的情景。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lián)系新知識,學生在欣賞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樣類型的文章,別人又是怎樣寫的呢?懸念的設(shè)置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在新課進行過程中,學生會隨時把自己的文章與課文進行比照,從而激發(fā)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作用時間比較長,為學好本課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環(huán)節(jié)、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chǔ)。設(shè)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初讀課文,進入意境。
第一遍:聽讀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qū)?讓學生進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教師在屏幕上顯示一些易讀錯的字,供學生參考。
第三遍小組內(nèi)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yōu)劣找差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然后學生自讀,結(jié)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最后組內(nèi)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
第三步:根據(jù)句意劃分朗讀節(jié)奏。
第三環(huán)節(jié)、精讀課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應(yīng)以誦讀為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相機點撥、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第四環(huán)節(jié):探究作品創(chuàng)造閱讀。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shù)脑掝}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shè)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探討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
第五環(huán)節(jié):反思總結(jié),拓展延伸。
課堂最后5分鐘,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總結(jié)學法。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收獲”變?yōu)閯?chuàng)造。首先,師生一起以填空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讓后讓學生探討“教學相長”的意義。
以上是教學的主要過程,“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本節(jié)課設(shè)計的出發(fā)點;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生命課堂”教學理念的實踐!或許,由于學生的閱歷,他們還無法完全理解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堂課,把“教學相長”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靈魂與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顆種子,在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隨著閱歷的增加,對這篇文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閱讀,學會積累,學會表達,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們的課堂應(yīng)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著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梁,和學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說課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三
各位老師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雖有嘉肴》,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shè)計”五方面進行闡述。
1、教材簡析。
《雖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文言文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lǐng)會它們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能準確地翻譯、背誦全文,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七年級學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jīng)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借助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去比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一定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所以應(yīng)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shù)狞c拔以及引導。
1.目標教學法:針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目標教學法是課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學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學法: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
1、朗讀法:朗讀將貫穿整個課堂,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引起共鳴。
2、品析法:本文構(gòu)思巧妙,感情濃郁,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chǔ)上品析文章的內(nèi)涵。
3、討論法:采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xiàn),既發(fā)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美食圖片,問學生的第一反應(yīng)(想吃),再問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嗎?(不知道),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雖有嘉肴》,去品一品這節(jié)課要讓我們嘗到哪道美味呢?(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知作品。
學生匯報課前預習搜集到的有關(guān)《禮記》、《學記》的資料。
(這一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積累相關(guān)的文學文化常識,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chǔ),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操作,培養(yǎng)了學生基本的自學能力以及搜集資料的能力。)。
3、齊誦讀。
(1)范讀:(聽朗讀錄音)。
(2)通讀: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3)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個人讀、師生評價)。
(通過各種方式去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對課文有了整體認知)。
4、釋文意。
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出示重點字詞助理解。
指名試譯并恰當點撥。
同組互譯且參看譯文。
(這一環(huán)節(jié)能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5、析文章。
主要問題: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說明白這個道理的?(合作探究)(這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同時本課要讓學生初步了解論證思路及類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過難,所以提問題的時候沒有“論證思路”這樣的字眼出現(xiàn)在題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考慮到難度較大,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
(為了鞏固加深對“類比”的認識,及時做一道練習題:)。
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后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于“教”與“學”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后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獲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最后教師明確:課文講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6、妙拓展。
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習經(jīng)驗,談?wù)勀愕目捶ā?/p>
(這一環(huán)節(jié)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能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最后教師總結(jié):在知識的盛宴中何止“教學相長”這一道美味!我們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品嘗到更多的“人間美味”,以它營養(yǎng)我們求知若渴的頭腦,讓它充實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繪我們燦爛無比的人生!
《禮記》。
類比引入。
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引用作結(jié)。
本節(jié)課的板書是本著簡練、直觀、大方的原則來設(shè)計的,體現(xiàn)了本文學習主要內(nèi)容及道理,使學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以上是我在教學時的主要過程,“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本節(jié)課設(shè)計的出發(fā)點;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生命課堂”教學理念的實踐!或許,由于學生的閱歷,他們還無法在學習與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堂課,把“教學相長”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學生的心靈中,在學生靈魂與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顆種子,在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隨著閱歷的增加,對這篇文章,對“教學相長”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讓學生學會感悟,學會閱讀,學會積累,學會表達,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學生能在輕松、愉快地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從中有所收獲,這才是高效課堂追求的最終目標。
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們的課堂應(yīng)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著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梁,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說課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四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逼浯酥^乎!
小題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不知其旨也。旨:滋味。
b.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強:勉強。
c.雖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d.學學半學:學習。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a.雖有佳肴。
雖有至道。
b.不知其善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
c.其此之謂乎。
回也不改其樂。
d.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小題3: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節(jié)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
b.本文由日常飲食開篇講到如何治學,富有生活氣息,方便讀者理解。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學相長”。
d.引用《兌命》中的“學學半?!笔菫榱烁嬖V讀者不認真讀書老師教的知識你只能獲得一半。
小題1:c。
小題2:a。
小題3:d。
小題1:試題分析:a項中的“旨”字解釋為:味美。b相中的“強”解釋為:發(fā)奮努力。d項中的“學”解釋為:教人。
小題2:。
試題分析:b項中的“善”字分別解釋為:善良;優(yōu)點。c項中的“其”字分別解釋為:語氣副詞,表示推測,“大概;代詞他的。d項中的“是”字分別解釋為:所以;判斷詞是。
小題3:。
試題分析:“學學半”是教學相長之意。并不是“是為了告訴讀者不認真讀書老師教的知識你只能獲得一半。”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五
《雖有佳肴》先由佳肴寫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嘗不知其滋味鮮美;世間最好的道理,人不學習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斷地去實踐才能出真知。只有學習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授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曉不足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才會自我勉勵。教和學相互促進。最后運用引用《尚書.兌命》加以論證。嚴密的論證讓人明白實踐出真知、教學相長的道理。
張老師的這堂課正式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前提下,結(jié)合學生發(fā)展現(xiàn)狀來設(shè)計的,整體安排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本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內(nèi)容主旨的明白等,正如朱光潛說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
接下來,我談?wù)勛约簩Ρ竟?jié)課的理解: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jù)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這節(jié)課,我認為張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yīng)該有如下兩個:
1、了解《禮記》相關(guān)知識,積累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課文;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理解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圣陶先生說:“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我覺得這節(jié)課課堂教學思路按照“六學”展開,非常清晰。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么,這些都取決于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張老師本節(jié)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fā)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chuàng)造的啟發(fā)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p>
1.啟發(fā)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張老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他注意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shè)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yīng)該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張老師采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nèi)核。這其中有范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yīng)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diào)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說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jié)課張老師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guān)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yīng)該以認真解讀文本為基礎(chǔ),在充分備課的基礎(chǔ)上,設(shè)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shù)。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zhì)疑的水平。還有缺少必要的、精當?shù)陌鍟?,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p>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六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guān)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 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lǐng)悟為學之道。
1、生匯 報搜集到的有關(guān)《禮記》的.資料。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命( ) 學學半 ( )( )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p>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lǐng)讀。
4、齊讀。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 譯,參看譯文。
5、關(guān)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 《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 其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 題。
預設(shè):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 ,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 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 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 名句。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七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lián)系生活,扎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在編排上體現(xiàn)了多樣性和階段性,初一年級著重培養(yǎng)一般的閱讀能力?!峨m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lǐng)會它們豐富的內(nèi)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jù)與出發(fā)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jīng)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借助語文學習的經(jīng)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愿望。所以,本節(jié)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適當?shù)狞c拔以及引導。為此,教學本課我將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朗讀"法貫穿讀、說、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fā)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nèi)容、神韻、風格。
品析語言法:本文構(gòu)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采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現(xiàn),既發(fā)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另外,我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為基本方式,中間采用朗讀領(lǐng)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質(zhì)疑中學會創(chuàng)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說教學手段。
根據(jù)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yīng)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制作簡單的幻燈片?;脽羝尚蜗蟮匠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創(chuàng)設(shè)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jié)合的學科,用情感喚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啟迪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據(jù)此,我設(shè)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本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fā)者和鼓勵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按照誦讀感知——分步品讀——積累遷移的步驟進行。其教學分為五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chǔ)。設(shè)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初讀課文,進入意境。
第一遍:聽讀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qū)?讓學生進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教師在屏幕上顯示一些易讀錯的字,供學生參考。
第三遍小組內(nèi)互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yōu)劣找差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然后學生自讀,結(jié)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最后組內(nèi)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
第三步:根據(jù)句意劃分朗讀節(jié)奏。
第三環(huán)節(jié)、精讀課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應(yīng)以誦讀為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相機點撥、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八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guān)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巧引入。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lǐng)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guān)《禮記》的資料。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強()教學相長()。
兌命()學學半()()。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lǐng)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5、關(guān)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shè):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名句。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九
1、在教師指導下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并最終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jié)奏。
3、認識教與學的關(guān)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1.理解、積累、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翻譯課文,用“意義”法劃分句子節(jié)奏。
2、認識教與學的關(guān)系和“教學相長”的道理,體會本文行文簡潔、類比恰切、說理深刻的寫作特色,體會文言體裁——“記”的'特點。
1、背景鏈接(介紹作者):
本文節(jié)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秾W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
朗讀課文不少于4遍,力爭讀熟,劃分下列句子的節(jié)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3、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嘉肴()自強.()。
兌命()學學半()。
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
然后能自強也雖有至道。
教學相長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強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5、古今異義。
雖有佳肴古義:今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
教然后知困古義:今義:
學學半古義:今義:。
6、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7、(1)《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又名,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論著的選集,共篇?!秾W記》是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專著。
(2)該文中隱藏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是。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3.開頭“雖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jié)合學習經(jīng)驗,談?wù)勀愕目捶ā?/p>
5、“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1.《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的文章選集,是一部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與合稱“三禮”。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解釋等的問答,記述。
2、《雖有嘉肴》集中論述了與的關(guān)系,說明了。
的道理。
3、本文在論述時先以“”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jié)到“”這個結(jié)論。(用原文填空)。
4、古今異義。
雖有佳肴古義:今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今義:
教然后知困古義:今義:
學學半古義:今義:。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
《雖有嘉肴》出自《禮記》。雖有嘉肴一文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學’是息息相關(guān)的。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黼m有嘉肴原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雖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雖有至道(4),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謂乎!
(1)本節(jié)選自《學禮》。
(2)肴:帶骨頭的肉。
(3)旨:甘美的味道。
(4)至道:好到極點的道理。
(5)困:不通。
(6)自反:反躬自省。
(7)強(qiang):勉勵。
(8)學(xiao)學半:意思是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
雖然有美味的內(nèi)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边@話說的餓就是這個道理。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xiàn)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清醒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jié)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xiàn)實的和實際的。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本課相關(guān)文學常識,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積累重點文言實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誦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lǐng)悟教學相長的真諦,并能應(yīng)用于日后的學習生活中。
教學重點:理解本文中心“教學相長”。
教學難點: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的區(qū)別。
教學方法:誦讀法、質(zhì)疑法、討論法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我想考大家一個文學常識,中國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中的四書分別指什么呢?好,說得非常好,那么五經(jīng)又分別指什么呢?五經(jīng)是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節(jié)選自《禮記》中《學記》的一部分。
二、明確目標。
我們先來明確一下學習目標。
1、識記本課的文學常識和文言字詞。
2、能夠熟讀課文,翻譯全文。
3、感悟文章主題,并能應(yīng)用于學習生活中。
三、自主學習。
1、積累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
2、按照注釋標注字音后初讀課文。
3、聽錄音,糾正字音。
4、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齊讀課文,分配小組任務(wù)。
2、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五、總結(jié)提升。
弗食佳肴弗學至道。
實踐。
學教。
教學相長。
六、檢測反饋。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和“弗學至道,不知其善”作比,從而引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然后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jié)到“教學相長”這個結(jié)論。告訴了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僅要把教和學付諸實踐,還要把教和學結(jié)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七、結(jié)束語。
《學記》中還有這樣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謂玉者,乃國之重器也。你們都是一塊好玉,希望你們可以結(jié)合所學,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提高自己。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九、教學反思。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二
*教材分析:
《雖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整本書的第三篇文言文。這篇文章短小精悍,運用類比的手法將教與學的關(guān)系闡釋很清楚,卒章定論,有著很強的說服力。并且句式安排較為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利于背誦。
*學情分析:
所教是剛由小學過渡到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這是他們第三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古文,所以依舊懷著既好奇與恐懼的心理,故我所做的就是深入淺出讓他們親自動手發(fā)現(xiàn)學習古文的樂趣,從而一直保持著探索的心理。
根據(jù)以上情況,我做如下設(shè)計:
*教學目標。
2、能夠明白文言文大意,掌握基本的斷句方法以及翻譯方法。重點。
1、導入:運用視頻《還珠格格》第一部中的《禮運大同篇》引出文章出處。
上課?。ㄍ瑢W們好)(老師好)。
我們先看一段視頻。
這剛才演的是什么電視劇呢?那么剛才皇上罰小燕子抄的是什么?(《還珠格格》)(《禮運大同篇》)。
好,請同學們打開書本的105頁,看課本的注釋,大家齊讀一下。
那么《禮記*學記》和《禮運大同篇》有什么關(guān)系呢?聽老師講,記得做筆記。
2、簡介文學常識:《禮記》,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學記是其中的一篇。禮運大同篇也是其中的一篇。
3、那么我們就來正式進入這篇課文。
(1)讀:首先請同學們齊讀這篇課文,(期間打出ppt,正字詞音)。
請同學們認真聽我讀,并且注意句子的停頓(停頓的地方先輕輕用斜杠劃出來)和個別的字詞讀音。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骸皩W/學半。”其/此之謂乎?簡略地說停頓常用的六種情況:
1主謂之間要停頓2謂賓之間要停頓。
好,請同學們按照自己所劃記的再讀一遍。(若時間充足,可適當請兩個學生來讀)。
4、翻譯:下面我們來翻譯這篇課文。同學們都說文言文難懂,咱們這篇很簡單一共也就六句話。文言文怎么翻譯呢?翻譯的一般分為意譯和直譯,而我們現(xiàn)在初步學起的就要求直譯,簡明言之就是字字落實。每個字,每個詞都要知道它的意思。
5、通其句子含義使之通順:(一句句放ppt)。
盡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盡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學習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導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檢查,對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進修。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上說:“教是學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強調(diào):雖:即使肴:魚肉等葷菜旨:滋味美至:極,最善:好處。困:不通。
反:反省強:勉勵長:促進。
記住了沒?我們來進行一個小練習。(ppt)最后再通讀一遍,能背的最好背誦。
6、布置作業(yè):整理筆記,背誦、寫一遍,默寫并翻譯。下節(jié)課提問字詞意思、默寫。
同學們今天的表現(xiàn)都很不錯,好,下課。
附:
7、板書設(shè)計:
《禮記*學記》句讀(斷句):之乎者也亦已焉哉對偶翻譯方法:意譯。
直譯(字字落實)——增刪調(diào)補換。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三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guān)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巧引入。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lǐng)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guān)《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把孔子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nèi)容分為兩大類:一是關(guān)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guān)于禮樂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學記》。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記》?!秾W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據(jù)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秾W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guān)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強()教學相長()。
兌命()學學半()()。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p>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lǐng)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5、關(guān)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兌命》曰。
古今異義。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sh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名句。
2、用學過的方法預習《河中石獸》。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四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3、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目標1、2。
朗讀法、交流法。
1、查閱有關(guān)資料,了解《禮記》、《學記》的有關(guān)知識。
2、借助注解和工具書,認讀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3、讀課文2遍,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1、古人常讀的《四書五經(jīng)》指的是什么書?
明確:“四書”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jīng)”是《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書法欣賞:老師創(chuàng)作的書法《雖有嘉肴》內(nèi)容就出自“五經(jīng)”中的《禮記》《學記》篇。
1、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字詞。
雖(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強(自我勉勵)。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2、《禮記》簡介: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他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抖Y記》全書用記敘文的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學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guān)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如“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其中“教學相長”就出自本文。
1、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jié)奏。
示例: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節(jié)奏鮮明。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字詞問題并及時鞏固。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7、其此之謂也。
明確:(1)雖:即使;嘉:美好;肴:用魚、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強:自我勉勵。
(6)長:促進。
(7)其:表示推測語氣;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此……之謂也”是一種固定句式,通常翻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
1、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明確: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本文說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樣論證“教學相長”的?
明確:先從“嘉肴”、“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在從教與學的關(guān)系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最后從《兌命》“學學半”的話加以佐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注:君:名詞作動詞,統(tǒng)治。念:想著。典:主。)。
譯文:玉石不經(jīng)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tǒng)治人民,總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如一地想著要以學習為主”。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與《課時特訓》。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五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逼浯酥^乎!
1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4分)。
(1)雖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學學半(4)不知其善也。
12、下列加點字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c、教然后知困d、教然后知困。
13、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兌命》曰:“學學半?!逼浯酥^乎!
14、學完本課后,對你的學習生活有哪些啟發(fā)呢?請結(jié)合自身實際具體談一談。(2分)。
答案:
11、(1)即使(2)甘美(3)教(4)好處12、b。
13、略14、略。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六
《雖有嘉肴》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對生活的思考、感悟與對美好人生的禮贊,前面幾篇文章分別利用敘事或抒情的方式闡述了人生感悟,這篇文章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
文章選自《禮記·學記》,主要討論教與學的關(guān)系。開頭運用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guān)系: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鉆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探究實詞的含義,通過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與學的關(guān)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重點: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難點: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朗讀領(lǐng)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1課時。
跑去和上帝抱怨說:“蝸牛實在太慢了,我無法和它一起散步?!鄙系刍卮鹫f:“你試著以蝸牛的速度行走,看看這樣與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樣?!比私邮芰松系鄣慕ㄗh,改變了以往的速度,與蝸牛一起慢條斯理地走著,他發(fā)現(xiàn),平時由于走得太快,沒怎么留意沿途的`風景,原來路邊的小樹長高了,長出了嫩芽,小花燦爛地綻放著,還有小鳥輕快地歌唱??這事都是人緊繃神經(jīng)松弛下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我在牽著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著我散步。
【設(shè)計意圖】利用故事導入,為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
示例: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節(jié)奏鮮明。
【設(shè)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語感,體會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不同,剛剛開始教文言文朗讀要教會學生拉長語調(diào),將停頓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
旨:甘美善:好處雖:即使。
翻譯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嘗,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
(2)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作者采用同一句式從嘉肴到至道,是一種類比的方式,我們剛才的仿寫就是將類比拓展開來,這么做可以將道理形象化,人們對至道難以理解,但對嘉肴這類常見事物非常熟悉,將深奧的道理賦予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當中。
【設(shè)計意圖】仿寫句子的設(shè)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白地了解類比的妙處,直接講解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如果學會了仿寫,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1)結(jié)合學案理解詞句故曰:“教學相長也?!?/p>
解釋重點實詞。
困:不通。
翻譯句子。
所以學習之后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之后才會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學習讓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足,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對,堅持學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后又該怎么辦呢?對,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于“教”與“學”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后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獲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3)說說自己身邊“教”和“學”的故事。
教師分享故事:事例一、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老師平時教你們知識,不過有時候同學們的精妙回答也會提醒老師,讓老師拓寬思路,這就是老師在教你們的同時也學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師平常為了教好大家,上課之前要進行備課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讀懂要教的內(nèi)容,老師查閱大量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吸取營養(yǎng),所以當我教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是回到學習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務(wù)。
【設(shè)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的難點,所以設(shè)置兩個活動來強化,第一個活動是理論上的理解,用直觀的方式畫出“教”與“學”的關(guān)系;第二個活動是將這種關(guān)系生活化,帶到自己身邊來,通過列舉事例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教”與“學”的關(guān)系。分享的事例分別從一個人和兩個人的角度來闡釋“教”與“學”,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強:勉勵長:促進(2)請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頭表示“教”與“學”的促進方向。
3.《兌命》曰:“學學半?!逼浯酥^乎?
——。比較這兩個字的不同。思(大概??吧?“么會這樣呢?請看下面兩個字明確:這是《說文解字》中“教”與“學”的寫法。前面這個是“教”,后面這個是“學”,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的寫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籌,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學字多了幾個形狀:表示房屋。其實教與學在古文中屬于異體字,即音義完全相同,是一個字的兩種寫法。也就是說,教與學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所以教是學的一部分。
【設(shè)計意圖】設(shè)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教與學的理解,通過構(gòu)字來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古文知識。像爪一樣,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義,即廬,(四)指導背誦本文主要講述“教”與“學”的關(guān)系,從什么地方開始引入的呢?(嘉肴)對于嘉肴美味,我們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請背誦第一句。
學習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樣,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須要學習。背第二句。學習有了體會,就要與人分享,這就是教。學習有了困惑,就要學會反省,然后繼續(xù)學習;教別人遇到了困難,要學會自我勉勵,然后也要繼續(xù)學習。所以說教學相長。背誦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相長的道理,應(yīng)用了《兌命》中的一句話,請背誦這句話。
【設(shè)計意圖】設(shè)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為了當堂落實文言閱讀背誦問題,梳理文脈。尤其是從至道的學習如何轉(zhuǎn)到“教”與“學”的關(guān)系。可以理解為“教”是學習之后的一種分享過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訓?!备鶕?jù)《雖有嘉肴》的內(nèi)容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設(shè)計意圖】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話是希望將古今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機結(jié)合起來,陶先生的話是對“教學相長”的一個有力佐證。
我們要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反省。
搜集關(guān)于學習的名言名句,背誦其中自己認為感悟最深的五句。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4.體會教學相長的道理。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秾W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關(guān)系?!秾W記》主張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jié)合,既要擴大知識領(lǐng)域,又要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guān)系。重視啟發(fā)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jié)而教之謂孫”),重視因材施教。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并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fā)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fā)展。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秾W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禮記》相關(guān)知識,積累得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通過思考討論理解教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情感目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得點文言字詞,熟讀并背誦課文。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通過思考討論理解教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教學難點:通過思考討論理解教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知道“四書”“五經(jīng)”指那些書嗎?它們都是儒家經(jīng)典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節(jié)選其的一篇文章《雖有嘉肴》。
二、學習注解一,了解《禮記》和《學記》的`關(guān)系及內(nèi)容。
三、整體感知,疏通字詞,了解文意。
1、一讀正字音(點名讀、正音、再讀)。
2、二讀明節(jié)奏,讀出韻味(上黑板劃節(jié)奏、明節(jié)奏、齊讀)。
3、三讀理解字詞,并疏通全文(學生默讀課文,同時根據(jù)注解和工具書疏通字詞,不能解釋的字詞句子做上記號,然后個別提出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4、再讀課文,進一步感知文意。
5、嘗試背誦。
6、完成課堂練習并檢查。
四、自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論述了一個什么道理?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從“雖有佳肴”寫起?
2、聯(lián)系文章思考,為什么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呢?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有同學問你作業(yè),你將怎么辦?
六、小結(jié)。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雖有嘉肴》,文章雖短小,卻靠訴我們一個特別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學以致用,在“書山”“學?!辈粌H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學會巧用功妙用功,這樣才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也會有更大的收獲。
七、作業(yè)。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八
一、了解《禮記》的有關(guān)知識。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抖Y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shù)奈膶W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jié)構(gòu)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chǔ)讀物?!对姟贰稌贰抖Y》《易》《春秋》為五經(jīng)。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3)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至道:善: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反:自強:
(6)故曰:教學相長也長:
(7)其此之謂也其:此之謂也:
明確:
(1)雖:即使;嘉:美好;肴:用魚、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自強:自我勉勵。(6)長:促進。
(7)其:表示推測語氣;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此??之謂也”是一種固定句式,通常翻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p>
兌命:《尚書》的《兌命》篇。學1:xiao“斅”“斆”教。學2:學習?!敖虒W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皩W學半”,意思是教育別人,是學習的一半。
三、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教學相長。本文講“教”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知行合一。
五、結(jié)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請談?wù)劇敖虒W相長”的道理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雖有嘉肴說課稿篇十九
1、知識與能力:
了解《禮記》、《學記》相關(guān)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對照注釋翻譯課文;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1、能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2、了解類比說理的方法,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巧引入。
2、導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guī)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lǐng)悟為學之道。
二、知作品。
1、生匯報搜集到的有關(guān)《禮記》的資料。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把孔子的弟子對“經(jīng)”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而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禮記》的內(nèi)容分為兩大類:一是關(guān)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二是關(guān)于禮樂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學記》。
《雖有嘉肴》節(jié)選自《學記》?!秾W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性的教育學論文。據(jù)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秾W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guān)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3、知道題目《雖有嘉肴》的由來。
三、齊誦讀。
1、生讀課文,給難字注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2、出示課件,認讀,把握節(jié)奏。
(1)、讀準字音。
嘉肴()弗食()。
自強()教學相長()。
兌命()學學半()()。
(2)、把握節(jié)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p>
其/此之謂乎?
3、師范讀、領(lǐng)讀。
4、齊讀。
四、釋文意。
1、生對照注釋試譯文章。
2、出示重點字詞,理解。
3、指名試譯,點撥。
4、同桌互譯,參看譯文。
參考譯文:
[!--]。
5、關(guān)注特殊詞句。
通假字《兌命》曰。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學相長也。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詞多義:學其。
五、析文章。
1、鼓勵學生質(zhì)疑。
2、闡釋重點問題。
預設(shè):
(1)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
從“佳肴”寫起,是為了用“佳肴”與“至道”作類比,指出學習的重要性。
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
(2)、有人說由“說”過渡到“教”不自然,邏輯不嚴密,你是怎樣認為的?
(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脈。
先是以類比強調(diào)要學習,要實踐,接下來指出“學”與“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進一步討論其效果(自反和自強),最后得出結(jié)論。文氣貫通,層層遞進。
六、明主旨。
1、若用一個詞語概括文章,你會選哪個詞?它是何意?
2、讀完文章,你有何體會?
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yīng)。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3、明確主旨。
本文論述了學習要重視實踐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即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4、背誦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語交際。
某班成立了幫扶小組,老師安排曉雨指導若冰的語文學習,可曉雨說這樣影響自己的學習,不同意。假如你是曉雨的同學,你準備怎樣勸說她?(請用上《雖有嘉肴》中出現(xiàn)的成語或句子)。
2、積累《學記》中的名句。
(1)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
(4)要廣泛交流: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
八、課外練。
1、查閱資料理解積累的《禮記》中的名句。
2、用學過的方法預習《河中石獸》。
學校搞教學研究月活動,身為新進教師的我自然是要上節(jié)匯報課的。思來想去,我選了新入編的課文《雖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課,“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沒準能給聽者一些新意呢——我當時這么想著。
因為是第一節(jié)課,所以很多老師調(diào)了課光臨指導,這既給了我動力,亦讓我的那點“表現(xiàn)欲”膨脹起來。
開課前,學生們凌亂地坐著,我便要求學生們將前排坐滿,還聯(lián)想起《百家講壇彭林說禮》中的觀點“教訓”起他們來:“同學們,古人重禮儀,沒坐滿的位子被稱為‘虛席’,‘虛席’是對主講者的不尊重,‘座無虛席’是一種禮儀,請做一個知禮之人!”學生立馬填滿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課文。我以26日習總?cè)チ丝赘?,談了儒學的重要性說起,又強調(diào)了“四書”、“五經(jīng)”的具體書目,后介紹了《禮記》、《學記》,還順勢介紹了《雖有嘉肴》篇名的由來。接下來誦讀,翻譯,學生在預定的軌道上實實在在地學著。當學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讓學生就謀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質(zhì)疑,學生的問題或淺薄,或無厘頭,偶有一兩個切中要害的,我欣喜著,引領(lǐng)者去解決,可一看手表,壞了,只剩十一二分鐘,來不及了?!俺?”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趕緊將預設(shè)的兩個問題做了點撥,希望能贏得“寶貴的時間”,完成既定任務(wù)。總結(jié)、拓展,布置作業(yè),“飛速”完成了。我慶幸自己較完整地展示了課堂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較有創(chuàng)意的.“質(zhì)疑”和“拓展”。
下課后,我找了兩個同學問了問:“剛才討論得幾個問題你們懂了嗎?”學生苦笑說:“不大明白,我來不及思考?!笔前?,我將他們思考的時間“搶”了過來,他們被牽著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維的火花呢?于是,我問自己:“課堂是誰的舞臺?”“公開課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課非得完成既定任務(wù),來不得一點變通嗎?”
我反省自己: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yīng)只關(guān)注教師素質(zhì)的檢閱,還應(yīng)成為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完不成既定任務(wù)又何妨。
絕大多數(shù)執(zhí)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tài)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huán)節(jié)?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fā)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著“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愿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29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