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1:09:08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范文(15篇)
時間:2023-11-30 11:09:08     小編:靈魂曲

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后所產生的一種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書中的內容,我想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吧。怎樣寫一篇充滿個人感悟和思辨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分享經驗和技巧。推薦大家閱讀以下范文,領悟書籍的真正內涵。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一

這周我讀了一本經濟理論類的書《經濟的邏輯》。

作者黃威用全球化的視野切入到大家熱衷關注的歐債、美元、中國發(fā)展等經濟問題,用比較通俗易懂的、幽默風趣的語言向讀者們講述了一個個關于經濟學的知識,還原了金融真相。

喬布斯在書里寫道:“我一生都以我的父親為傲;因為他不會為了成交生意而花言巧語,或低聲下氣巴結客戶,當個馬屁精?!彼嬲陌駱硬皇前头铺?,也不是比爾蓋茨,而是自己的養(yǎng)父。他絕不會讓金錢來破壞自己的認識,相信過多的物質欲望會腐蝕人生的靈魂。其實這點真的很可貴,這其中的道理我們需要細細去品味。?這個地球上有一大批名字叫做“年輕人”的人,當他們踏出成長的起點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已經抵達了終點。陳文茜在《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這本書中說她經常想起歐元區(qū)主席榮克的擔憂之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些人將成為失落的一代,因為全球經濟復蘇可能需要接近十年……這一代可能成為永久失業(yè)的一代。”確實,當經濟復蘇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的完整人生已經被徹底耗盡?當一張灰茫茫的天網向我們靠近時,沒有一個地球上的觀眾可以逃離。

一旦歐洲金融崩潰之火燒起了,我們亞洲人除了詫異驚慌的眼神外,什么也不能做。我們只能苦苦、默默地承受——“當歐洲金融風暴鐘聲響起時,它捎來的不是教堂天主的祝福,而是世界的摧毀”。陳文茜說,錯的不是這批年輕人們,錯的是這個時代。?經濟學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當我們越學越深入的時候,就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竟然已經在轉行學數(shù)學了。在現(xiàn)今的經濟學研究中,的確是越來越借助數(shù)學這個工具,甚至有些人還會這樣認為,如果你的研究中沒有一些復雜的數(shù)學公式,那么你就肯定算不上高深和前沿,也稱不上是“專家”??墒窃凇督洕倪壿嫛愤@本書里面,就完全沒有數(shù)學公式,也規(guī)避了數(shù)學公式的深奧難懂的缺點,但它清楚有趣地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經濟學的邏輯,以及如何運用經濟學理論來撬開經濟的大鎖。?就好像是一部恐怖片,人人都要自危。在中國人未來的財富之路這一章節(jié)里,作者黃威告訴我們,隨著中國的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的收入更是和幾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老百姓的口袋越來越鼓了,但是作者卻感覺“咱們很多人對財富的認識還停留在古老階段”。中國人未來的財富之路究竟在哪里,這是值得大家一起探討的。在最后的章節(jié),作者還舉例說,在2011年10月底,歐洲的人們以為二次衰退陰影已經漸漸遠去,天終于快亮時,希臘眾神在瞬間就將天全部轉黑了。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二

第一堂課,社會學與生活任課老師極力推薦了這本書,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必讀刊物,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fā)展中的里程碑――《江村經濟》。帶著好奇和瞻仰,我翻開了書的第一頁。

有一個地區(qū)是中國東部,有一個小村莊叫開弦弓村,小范圍的深入實地調查,從宏觀入微觀,透過微觀分析宏觀,傳統(tǒng)力量與行動力的交融、合作,在當時那個局勢,社會制度如何變革,人們的固有思想和社會組成方式讓這個小村莊極具那是的中國社會特色,以它作為一個縮影,在農戶聚集的緊湊居住區(qū)內展開研究,天時地利為這次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前言中,我了解到開弦弓村是當時中國國內蠶絲業(yè)的重要中心之一,把它作為在中國工業(yè)變遷過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從工廠代替家庭手工業(yè)系統(tǒng)的變化中探索社會問題。全書從區(qū)域、人際關系和生存三個方面進行細致的論述,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反映出一個作者亦或是學者實事求是的立場和客觀務實的科學精神。書的內容很豐富,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對于“家”這個單位的剖析。

農村中的基本社會群體就是家,相比于目前對其較為狹義的理解,在當時的開弦弓村,它代表著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是促進社會延續(xù)家庭成員間合作的基本單位。

因為當時受傳統(tǒng)封建思想及經濟壓力的影響,嬰兒死亡率較高,各種各樣在現(xiàn)在看來很荒誕的想法在當時的社會中卻成為眾人默許的規(guī)矩,“滿月”剃頭,名義過渡子女,冷漠的態(tài)度換取一個心理安慰,不知這是否是一種思想上的悲哀,但不贊成并不意味著不能夠理解,至少站在此刻看當時的現(xiàn)狀。我可以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因為傳統(tǒng)舊思想的束縛讓學習不感興趣、不重視,對產婦的.不關懷顯得不足為奇,這是一種事實更是一段無法更改的歷史。

關于對開弦弓村婚姻問題的描述,我也十分感興趣。首先,和其他地區(qū)一樣,兒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從這種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的雙方互不認識,在訂婚后還要互相避免見面,可是,為什么此類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失敗率并不如我們認為的那么高?或許是當時以離婚為恥,或許是當時真愛和自由對他們而言不可遇也不可求,其中還介紹了表親婚姻與“小媳婦”,一個女孩子嫁給她父親的姊妹的兒子,叫“上山丫頭”,“上山”意味著家庭的興旺,女孩子嫁給她母親的兄弟的兒子,叫做“回鄉(xiāng)”丫頭,被認為是對這家的不利,其實按照科學角度進行分析,此種興旺與不利十分荒謬,但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看做是家庭是否和睦的衡量準則,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作者的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中,我們分析得出:從成婚率和人們關心的程度來看,傳統(tǒng)的婚姻仍然是主要的制度,“小媳婦”制度是受到輕視的,因為它產生于經濟蕭條的時候且通常是貧困的人家才會這樣做。

將現(xiàn)在于過去的社會形態(tài)進行對比,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戀愛和婚姻自由的出現(xiàn)都體現(xiàn)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那些我們現(xiàn)在不能理解的現(xiàn)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沒有對錯之分。

看完了這本書,我更詳細地了解了當時一個村莊、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狀態(tài),也體會到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社會日趨完善,不斷進步的勢頭,傳統(tǒng)腐朽的社會模式被不斷地替代。以史為鑒,重民心聽民意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文:國王做了第一件事。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三

在拜讀了費先生的《江村經濟》后,我了解了《江村經濟》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去英國前接受他姐姐的建議,去開弦弓村參觀訪問。在去英國的路上,他整理了自己所調查的資料,并為開弦弓村取了個學名“江村”。他這次的調查訪問不是有計劃的,而是受到了當時社會新事物的啟迪而產生的自發(fā)行動。

本書共十六章,深入探討對當?shù)赜绊戭H大的養(yǎng)蠶繅絲業(yè)進行經濟改革的方法和過程。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家。該章分為八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都反映著不同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傳統(tǒng)社會的常態(tài)。

家,是擴大的家庭。書中講到“家,強調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互依存”、“是生育單位”。在這里的家庭,不止指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還指聯(lián)合家庭。作為社會設置,家庭的定義強調的是:血緣+供養(yǎng)+繼承,以此所產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出自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到現(xiàn)在,各種家庭模式漸漸被大眾所接受,例如:丁克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家庭、同性戀家庭……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本身所具備的包容性越來越強,人們的接納力越來越強。

“香火”綿續(xù)與人口控制。我認為有兩個重點:一是重男輕女,二是養(yǎng)兒防老。從歷史淵源來看,中國從母系社會轉化為父系社會后,利用男性的優(yōu)勢將女性局限于后宅,并用三從四德來要求她們,使女性成為他們的附庸。在古代農村,重男輕女尤其明顯,沒有兒子在自家村里是抬不起頭的,女性出嫁后在夫家生了兒子之后,她才徹底與她的婆家成為一家人,女性的娘家與夫家正式建立姻親關系。不知道其他人作何感想,我在書中看到,如果一家人生了女嬰的話,一般會被家長溺死或送給別人家童養(yǎng)媳的時候,我很慶幸,我沒生活在那樣的年代,那是女性悲哀的時代。如今,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經深入思想,現(xiàn)于行動,這是一個巾幗不讓須眉的新時代。

父母和子女與教育。書中詳細介紹了古代小孩從孕期到成為新一代的家庭中堅力量的過程,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角色不同。孩子在具備勞動能力后,逐漸替代他年長的父輩們,并贍養(yǎng)他們——這是社會職能的繼替,保證了整個社會的連續(xù)性。這里的教育指的不是文化教育,而是勞動技能的學習,男孩跟著父親學習,女孩跟著母親學習。在這里男女避嫌的意味非常重。

包辦婚姻。在這里,費孝通先生詳細的介紹了江村的包辦婚姻。沒讀過費先生的書之前我只聽過“一家有女百家求”,讀了《江村經濟》我才了解到原來還有“一家有兒百家求”。要成就一段婚姻,有四個人至關重要:媒人、算命先生、男方的父母。媒人作為中間人牽線,扮演了“月下老人”的角色,算命先生是用來合八字的,古人迷信,所以算命先生也很重要,當然最重要的男方父母的意見。選擇兒媳婦還有標準:一身體健康,能生育后代;二是養(yǎng)蠶繅絲的技術。這表明兒媳婦所具有的兩個職能:生育和經濟貢獻。還有就是婆媳矛盾,我以前很不理解什么叫“媳婦熬成婆”,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個女孩當了別人家的媳婦,就要受婆婆監(jiān)督,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后女孩子自己成了婆婆后,監(jiān)督自己的兒媳婦。農村有老觀念,婆婆總是會對兒媳婦不滿意,不滿意就會有矛盾,矛盾的結果有三種:一是“媳婦熬成婆”;二是女性被休棄;三分家??傊?,婆媳矛盾是一個永恒的矛盾,處理的好,家和萬事興,處理的不好,家里一團亂。

了解了舊時代家庭的功能,讓我新時代的家又有了別的理解。現(xiàn)今社會風氣比以前開放,釋放了女性自由,使男女平等這一觀念踐行,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生活,珍惜這個美好的時代。(王聰聰)。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四

小邏輯是把大目標拆分為一系列小行為的方法。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行為科學框架,即由“設定目標、制訂計劃、承諾機制、獎勵機制、分享機制、反饋機制、連接紐帶”構成的行為腳手架,讓選擇困難而缺乏行動力的人,依據(jù)這些框架,確立、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框架中,我們所做的微小的改變,終將凝聚成巨大的飛躍。

在本書中,依據(jù)個人情況,我學習到了兩點:

1、制定計劃有三個規(guī)則:

規(guī)則1:保持簡單化原則。

規(guī)則2:創(chuàng)建一個可行的計劃。明確列出需要何時、何地以及怎樣采取行動來實現(xiàn)每一個步驟。

規(guī)則3:把計劃變成習慣。

2、如何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

規(guī)則1: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關乎自己的目標實現(xiàn)。

規(guī)則2:及時做出具體可行的反饋。

規(guī)則3:對比自己與別人。在某些情況下,和別人對比,這是最有力的反饋。

閱讀完本書,讓我明白“小”并不意味著簡單,它需要聚精會神、盡心盡力并鍥而不舍。將我們的目標分解成一系列可管理的步驟,依據(jù)書中的知識,優(yōu)化每一步,這樣選擇也變得簡單多了,我們也將能更快地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五

羅密歐與朱麗葉可以說是千古佳話,他們本是應該享受愛情和純潔快樂天真生活的年齡,可是因為家族的仇恨而犧牲了各自年輕的生命。小說中的語句是那么的動人與甜美,特別是他們之間愛情表白的方式是那么地直接,在眾多人聽來是那么的肉麻與讓人心動,沒錯他們的表白雖是肉麻但每個人都希望聽到愛人對自己說一些甜言蜜語,可是我們并不能真正地聽到這些經典的對白呀!更何況這只是書本上的對白罷了。

現(xiàn)實生活畢竟是現(xiàn)實生活,沒有書中的故事那么動人與甜蜜,也沒有書中的世界那么地溫馨和可怕,生活中能夠說得出這種肉麻的甜言蜜語來的會讓人感到是那么的可怕,蜜里藏刀讓人躲閃不及在無形中、不知不覺中成為愛的奴隸,成為愛的犧牲品。我們可以想象甜言蜜語,可以享受書中、電視劇中、電影中的甜言蜜語,可以和主人公們共同分享他們甜蜜的愛情生活,可是現(xiàn)實中并不讓我們擁有著太多的甜蜜生活,只會讓我們在剛嘗到甜頭的時候,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再加上酸甜苦辣或其他的味道,讓你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在愛的港灣,成為一只孤獨飄泊的小舟,也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混雜的味道才能讓我們更加地感受到愛的甜美吧!

故事中的羅密歐對朱麗葉是忠貞的,為了自己的愛人、為了自己的誓言本想放下自己內心的仇恨,用愛、用心去面對自己的仇人,可是老天爺并不讓他擁有美好甜蜜的未來,不想讓他享受愛情的滋味。愛人的表兄殺害了自己的親密好友,他因好友的死而憤怒,自己被怒氣沖昏了頭殺害了自己愛人的表兄,因為自己的一時之怒氣而為自己的愛情、生命和愛人生命的鋪上了一條通向死亡的大道。愛本身是純潔美麗的,可是當它遇到怒與恨的時候往往只會讓愛消失,讓愛成為它們的階下囚。

從這個故事也同樣看出法律的不健全,那個時代所推崇的文化,但也看出了文明法律的苗頭,子女成婚的年齡是那么地小,在本該是最快樂的年齡就要承擔生活的負擔,更看出人心的丑陋,他們在街道上打架,而那些旁觀者只會在那里煸風點火助威,不曾考慮過別人的痛苦與死活,只要事不關己又能夠給自己的生活中增加一些樂趣不是很好,讓自己能夠從那種沉悶的生活中解脫一下又有何言呢!那位親王也算是一位仁君,能夠對羅密歐重新發(fā)落,但他也是無辜的,因為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家的仇恨而失去了自己兩位無辜的親戚。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六

近年來,隨著大眾對理財和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財經類的暢銷書備受追捧,各種討論金融危機的觀點相互碰撞,類似的講座、報告也四處開花,大家似乎在一夜間看清了華爾街金融家的貪婪和罪惡,以及各種深藏不露的“陰謀論”。金融交易除了讓華爾街、金融界賺錢外,對社會到底有沒有貢獻、有沒有創(chuàng)造價值?如果有的話,是如何貢獻的、如何創(chuàng)造價值的?陳志武撰寫的《金融的邏輯》一書從全新的視角為讀者撥開了這些迷霧。

陳志武是美國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是目前華人領域公認的最優(yōu)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之一。

此書的一大亮點是讓人們重新審視過去那些曾經理所當然的觀點。過去我們總認為,國庫里真金白銀越多的國家就越強大,要借錢花的國家是弱國,一個國家財政經常赤字,要發(fā)行大規(guī)模國債融資,這是不好的。陳志武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徹底顛覆了讀者慣性的認知:以公元1600年為例,一組是國庫深藏萬寶的國家,一組是負債累累的國家,現(xiàn)在來看,當年國庫藏金萬貫的國家除了日本外,都是發(fā)展中國家,而當時負債累累的卻是今天的發(fā)達國家。而且我們又無奈地發(fā)現(xiàn),將“未來收入”提前變現(xiàn)的資本化、證券化體系才是這個世界近200年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流。資本化是美國資本主義文化的核心。長期以來,美國欠下一身的巨額外債但發(fā)展勢如破竹,而中國、印度這些在幾千年封建發(fā)展史上一貫擁有大量金銀儲備的國家至今仍是發(fā)展中國家。

同樣,用“貨幣化”和“資本化”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過去的30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90年代中期,其核心是給老百姓買賣東西的自由,他們有選擇生產什么、到哪里賣、如何賣的自由,包括勞動力市場和創(chuàng)業(yè)市場上的自由,那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市場化”或說“錢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可以概括為“資本化”時期,就是讓企業(yè)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未來收入流)、土地和各類自然資源、勞動者未來收入流,都可通過產權化、證券化或者金融票據(jù)化轉變?yōu)榱魍ǖ慕鹑谫Y本。一個國家可以賣的東西越多,或者已經資本化或能夠被資本化的資產和未來收入流越多,它的“錢”自然就越多,可能的資本也越多,而由資本和勞動的自由結合產生的巨大生產力正是我國過去30年高速增長的最根本的原因。

本書還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治國的金融之道。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是靠加征稅還是發(fā)國債來維持財政,關鍵在于政府的融資成本和民間的投資回報率,只要納稅人的投資回報率高于政府公債利息,最優(yōu)的國策就是少征稅,把錢留給老百姓,藏富于民,政府盡量用公債補充財政赤字。如外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美國政府用低息借到這些錢后,通過減稅把錢轉給企業(yè)和老百姓做生產性資產投資,這種策略的效果是讓美國的財富超速增長,即是自己有蛋再“借雞生蛋”的效果。由此我們終于明白了美國靠赤字、靠國債、靠減稅做強的道理。由此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我國目前增速超20%財政收入或許并不是好事。所以,目前我國的政策導向之一就是:一方面應該減稅,至少應該控制稅負過快增長,要藏富于民,同時政府進一步退出經濟領域,讓市場真正發(fā)揮作用,提高民間創(chuàng)業(yè)和投資的回報;另一方面可繼續(xù)依靠國債促進發(fā)展。當然,這兩個方面都有一個共同的提前,那就是政治制度構架必須要適應這種自由開放的市場。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七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濟的邏輯》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作者黃威用全球化的視野切入到大家熱衷關注的歐債、美元、中國發(fā)展等經濟問題,用比較通俗易懂的、幽默風趣的語言向讀者們講述了一個個關于經濟學的知識,還原了金融真相。

喬布斯在書里寫道:“我一生都以我的父親為傲;因為他不會為了成交生意而花言巧語,或低聲下氣巴結客戶,當個馬屁精?!彼嬲陌駱硬皇前头铺?,也不是比爾蓋茨,而是自己的養(yǎng)父。他絕不會讓金錢來破壞自己的'認識,相信過多的物質欲望會腐蝕人生的靈魂。其實這點真的很可貴,這其中的道理我們需要細細去品味。這個地球上有一大批名字叫做“年輕人”的人,當他們踏出成長的起點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已經抵達了終點。陳文茜在《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這本書中說她經常想起歐元區(qū)主席榮克的擔憂之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些人將成為失落的一代,因為全球經濟復蘇可能需要接近十年……這一代可能成為永久失業(yè)的一代?!贝_實,當經濟復蘇的時候,又有多少人的完整人生已經被徹底耗盡?當一張灰茫茫的天網向我們靠近時,沒有一個地球上的觀眾可以逃離。

一旦歐洲金融崩潰之火燒起了,我們亞洲人除了詫異驚慌的眼神外,什么也不能做。我們只能苦苦、默默地承受——“當歐洲金融風暴鐘聲響起時,它捎來的不是教堂天主的祝福,而是世界的摧毀”。陳文茜說,錯的不是這批年輕人們,錯的是這個時代。經濟學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當我們越學越深入的時候,就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竟然已經在轉行學數(shù)學了。在現(xiàn)今的經濟學研究中,的確是越來越借助數(shù)學這個工具,甚至有些人還會這樣認為,如果你的研究中沒有一些復雜的數(shù)學公式,那么你就肯定算不上高深和前沿,也稱不上是“專家”??墒窃凇督洕倪壿嫛愤@本書里面,就完全沒有數(shù)學公式,也規(guī)避了數(shù)學公式的深奧難懂的缺點,但它清楚有趣地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經濟學的邏輯,以及如何運用經濟學理論來撬開經濟的大鎖。就好像是一部恐怖片,人人都要自危。在中國人未來的財富之路這一章節(jié)里,作者黃威告訴我們,隨著中國的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的收入更是和幾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老百姓的口袋越來越鼓了,但是作者卻感覺“咱們很多人對財富的認識還停留在古老階段”。中國人未來的財富之路究竟在哪里,這是值得大家一起探討的。在最后的章節(jié),作者還舉例說,在20xx年10月底,歐洲的人們以為二次衰退陰影已經漸漸遠去,天終于快亮時,希臘眾神在瞬間就將天全部轉黑了。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八

《集體行動的邏輯》是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之作,研究的是傳統(tǒng)經濟學很少置予關注的非市場決策的集體行動問題。在傳統(tǒng)經濟學家看來,這些問題是由于非市場因素導致的,違背了經濟學的基本行為假設。然而,奧爾森對集體行動的邏輯的研究,恰恰證明了非市場問題依然可以用經濟學方法來研究。

在這本書里,奧爾森緊扣“經濟人”的行為假設前提,認為利益集團的成員都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傾向,在沒有選擇性激勵或強制等手段下,為了所謂的公共利益或集體物品最大化而寧可自己承擔集體成本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即便是基于成員共同利益組成的集團在試圖增進成員的共同利益,實現(xiàn)集團某些目標而采取行動,成員的行動并非是理所當然的,它都是建立在成員實現(xiàn)集團中某些特定利益的基礎上。這就批判了傳統(tǒng)經濟學家的觀點:有共同利益的個人所組成的集團是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而行事,會在必要時采取行動以增進維護共同利益。奧爾森認為,即使集團采取的行動在實現(xiàn)集團目標之后,能夠使集團中所有成員獲得相對應的利益,也不能推導出所有成員一致自愿采取行動,實現(xiàn)這一目標。

集團或集體設立的最初目標是為了促進和維護共同利益,其組織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或集體物品。在集團內部成員中,集體行動產生的集體物品屬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通常情況下,集團在采取集體行動過程中,某些成員的消極對待或少付出行為并不會影響其對實現(xiàn)了的集體物品的分享。這就可能導致了集體成員“搭便車”現(xiàn)象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集體成員寧愿不享受公共物品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實現(xiàn)集團目標,所以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個人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xiàn)集團的利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運用集體行動的邏輯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就拿安全性日益堪憂、形勢嚴峻的食品問題來舉例。當這些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豬肉等食品流入消費者市場時,假設最初恰巧發(fā)現(xiàn)問題的一小撮消費者,能夠堅決地控告商家,同時給政府施予必要的壓力,促使相關職能部門及時取締商家,以最嚴厲的措施去懲罰這些為了賺取暴利,不顧消費者生命健康去生產有毒有害的食品廠家,或許就不會出現(xiàn)一大批消費者受害事件。對于消費者群體來說,獲得安全衛(wèi)生的食品是這個集體的共有物品或者說共同利益。當消費者發(fā)現(xiàn)危害共同利益的行為出現(xiàn)時,能夠堅決說不,運用法律等手段去制止它,那些不良商家就不會這么囂張地生產有毒有害食品。遺憾的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消費者大部分人即使購買到有毒有害的食品,也會采取息事寧人的做法,扔掉這些不合格的商品。即便食用了這類食品,如果不是發(fā)生特別嚴重的疾病的話,一般都自認倒霉,自行承擔治療成本算了。因為對于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個人承擔了數(shù)額不小的成本,比如法律訴訟成本、舉報材料費等,即使讓生產有毒有害的商家或廠家受到了應有的嚴厲懲罰,但在消費者個人看來,個人行動給消費者集體所帶來的收益是由大家共享的,況且他們也不會分擔自己所花費的成本,何況面對的是實力比自身強、擁有各種社會資源的廠家,挑戰(zhàn)他們的勝算難以估計。最終,我們學會搭便車,都指望別人付出行動,或者受危害的群體越來越多時,靠輿論壓力施壓政府去解決。

既然集體中的成員都是自利的,都有搭便車的傾向,是不是就意味著基于共同利益的集體就不會采取集體行動去增進成員的共同利益呢?回答是否定的。在這本書中,奧爾森并不否認即便是沒有激勵或者強制手段,集團也會有集體行動的發(fā)生。

集團成員規(guī)模有大小之分。成員規(guī)模的差別,影響到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導致集體行動的結果也就不同。人數(shù)規(guī)模小的集團,由于經濟激勵和社會激勵的存在,比如個別成員為了獲取聲望、尊敬、友誼以及其他社會和心理目標,寧愿承擔相應的成本去付諸行動增進集體利益。成員人數(shù)少,成員間更容易互動,增進互信,因而集團成員更具有凝聚力,集體行動更具有效性。然而,成員規(guī)模大的大集團,由于不具有小集團的優(yōu)勢,一般不會輕易組織起來,除非運用強制或選擇性激勵措施。

在奧爾森論證小集團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一節(jié)時,某個別的論證引起我一些思考。他引用并論證“‘我們發(fā)現(xiàn)當你期待行動時,委員會應該小一些,而當你希望聽取觀點、反映時,委員會相對就應該大一些’這一情況顯然不只限于銀行。眾所周知,美國國會和州立法機關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手中的?!弊屑氂^察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決策機構人員安排非常符合奧爾森這一邏輯。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數(shù)只有7位,中國共產黨在每一次涉及社會重大事件的重要決策時,可以及時迅速地做出決策,比如這次天津塘沽特別重大火災事件,爆炸事故發(fā)生后,中國共產黨最高決策機構中央政治局及時做出關于爆炸事故處置工作的七項決策,避免事態(tài)的進一步嚴重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代表人員規(guī)模超過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并通過的每一項重要決策議題都要人大代表醞釀好幾年后,才能出臺相關決議或法規(guī)。

記得以前在論及中國與美國政治民主程度的比較時,常有人引用中央黨校趙虎吉教授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中國目前是開大會解決小問題,開小會解決大問題,不開會解決關鍵問題?!蔽覀儺斨杏行┤擞眠@句話調侃中國政治民主不發(fā)達,羨慕老生常談的美國所謂的人權。但在這本書中奧爾森關于美國民主的分析內容中,我們看到的是,以民主最發(fā)達著稱的美國決策機制與中國大同小異,重要決策總是由關鍵人物主導并作出的。美國普通民眾難以影響重要決策的產生,更多的是民意被代表化,或者上街游行反對對自己不利的法案。

事關重要的決策由少數(shù)關鍵人物做出,并不意味著這些決策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但從決策成本來看,它的成本必定比全體成員共同決策所花費的成本小。節(jié)約的成本可以用來做其他有利于集團利益實現(xiàn)的事情。另外,從決策時效性來看,少數(shù)關鍵人物做決策相比多數(shù)人做決策,成員意見更容易統(tǒng)一,這是由于多數(shù)人組成的大集團,通常成員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比如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常常導致成員關于決策的意見不合,花費許多時間成本在說服彼此的過程,錯過決策實現(xiàn)的最佳時機。

少數(shù)關鍵人物做決策確實有諸多好處。然而,在這由少數(shù)人做決策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奧爾森在書中論證過的少數(shù)剝削多數(shù)的傾向,避免因錯誤決策最終導致政策實施惡果讓多數(shù)人承擔。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控股股東頗有興趣提議關聯(lián)交易、重組并購等影響股價重大漲幅的決策議案,借以此為炒作噱頭,實現(xiàn)自身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高價減持手中的股票、獲取關聯(lián)利益。然而,他們并不關心公司實體的經營業(yè)績情況,管理機制是否完善,公司發(fā)展戰(zhàn)略是否調整到位。所以,我們經??吹皆S多上市公司即便是重組并購之后,公司業(yè)績依然慘淡,受此影響股價大跌,最終使廣大中小散戶割肉離場,利益受損。所幸的是,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相關規(guī)定,對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要求越來越嚴格。

少數(shù)關鍵人物成為代表全體成員意見的最終決策群體的一員,可能由于自身擁有的諸如天生領導力強、社會地位高等條件促成,但這并不默許這一小撮成員有理由侵害多數(shù)人的利益。因此,基于保護集團全體成員的利益,我們除了關注少數(shù)關鍵人物做決策的合理性,更應該注重利益訴求的表達通暢度與決策執(zhí)行的監(jiān)督力度。

在論證國家和階級的正統(tǒng)理論章節(jié)中,奧爾森理論對比分析了古典經濟學家與馬克思關于國家的理論。奧爾森毫不客氣地批判,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學家們基本上忽略了公共物品理論,過度傾向于用一套詳盡理論,解釋為什么大多數(shù)經濟需求要通過私人企業(yè)來滿足實現(xiàn),而認為國家理所當然地提供諸如國防、警察以及法律等公共服務,或者說是國家經濟體現(xiàn)出來的是自我犧牲的集體精神發(fā)揮所致,一味地強調個人的自我利益至高無上。譬如古典經濟學家漢斯?里切爾在提及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私人組織的關系時,他認為個人的自我經濟利益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至高無上,利潤動機幾乎是決定相互關系的唯一因素。如果國家滿足了個人的需求,或是只有通過聯(lián)合行動才能實現(xiàn)的群體中的個體需求,它這樣做只是為了歲入。人類精神有奇怪的兩重性,在個人間進行交易時,自我利益至高無上,而在個人與國家以及與許多私人組織的關系中,自我精神又壓倒一切。相對于指責古典經濟學家沒能建立一個明確的關于國家的理論,()奧爾森強調了馬克思關于國家的理論是意味深長和發(fā)人深省的,強調了馬克思對國家理論的貢獻。他認為馬克思以財產關系劃分階級是明智的,如果按成員的社會地位或特權來定義階級,馬克思也許就不能理直氣壯的說他們有共同利益,因為收入來源不同的人可能擁有相同的特權。

晚清時代,主張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改官制等的變法維新領導者之一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屠殺維新派人物時,明明可以在別人幫助下逃離中國,可他卻拒絕了出逃的建議,毅然地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倡也。有之,請從嗣同始?!彼麤Q心為變法而獻身。如果僅是出于理性的功利主義,他完全保全自身,逃到他國生存。或許在他看來,他的心屬于中國,逃到哪里心都不會安定,與其茍且偷安,還不如壯烈殉國,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喚起世人的覺醒。再看看前段時間熱映的《十月圍城》,很多人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來保護革命偉人孫中山先生,用胸膛擋敵人的子彈、暗箭,他們名留史冊、令人感嘆。但仔細的考慮一下,那些犧牲的人當中有幾個知道孫中山先生是誰嗎?他們要保護的人對于他們的長遠意義是什么?用一句現(xiàn)代流行詞,那就是他們“被革命了”??赡軆H是出于某種道義上的考慮,甚至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就是被后人稱贊的革命,而被迫參與革命。一些英雄們之所以冒死保孫,目的其實都是事先考慮了自己的某種利益,有的是為了完成父愿、有的是為了答謝主人的恩賜、有的是為了見到自己的女兒??總之,他們參加革命可能是出于個人理性的目的。但是革命能吸引那么多人參加,也說明了領導者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這或許是奧爾森在書中沒有想到的。

西方社會之所以沒有發(fā)生像馬克思預言的工人階級革命,正是因為資產主義的一系列發(fā)展超出馬克思的設想,使工人淡化對自己的階級處境的認識,而不是真正的“理性人”的理性選擇的結果。首先,社會的經濟結構并沒有像馬克思預言的那樣出現(xiàn)愈來愈簡單化的趨勢,反而變得愈來愈復雜。這是因為,盡管資本主義的經濟集中進程十分迅速,但是獨立的經濟實體的總數(shù)并沒有減少。中小型企業(yè)的數(shù)目,像雨后春筍一樣在繼續(xù)增加。國民經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沒有由于經濟的集中而消滅。其次,社會的階級結構并沒有像馬克思預期的那樣減少為兩個矛盾相互對立的階級,而是出現(xiàn)了進一步分化的傾向。中小企業(yè)的繼續(xù)存在,使舊的中產階級得以保留;同時,由于私營企業(yè)和公共管理機關的增加,這個階級又得到了“新中產階級”即白領工人和公職人員的補充。至于工人階級本身,也由于教育、職業(yè)和收入的不同而走向更大的分化。并且,盡管私營公司紛紛合并,但是股份公司的出現(xiàn)卻使分享生產資料所有權的人數(shù)在增加。總之,社會的階級結構不是簡單化了,而是更加復雜化了。再次,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并沒有像馬克思預期的那樣增加或擴大,相反,危機的程度及其影響還趨于減弱。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xiàn),一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里更廣泛地使用了信貸制度,二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內開始出現(xiàn)了經濟組織(如卡特爾),三是國家調節(jié)經濟的手段已大大改善。這些發(fā)展使得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不僅沒有對其形成經濟災難的威脅,而且還使引發(fā)危機的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另外,工人的經濟狀況并沒有像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越來越貧困化,相反,他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F(xiàn)實的情況表明,雖然工人與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收入差距在擴大,但工人的生活條件并沒有持續(xù)惡化,反之,他們的實際收入明顯地在不斷增加,他們的處境得到了改善。這就是說,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化雖然還繼續(xù)存在,但絕對貧困化已經不復存在了。最后,階級斗爭并沒有像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日益加劇,相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發(fā)展已經能夠有秩序地解決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爭端。這種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為,國家的政治民主化和勞工立法,由于工會的努力而得到了改善,這就為解決工會和雇主之間的爭端提供了廣泛的基礎。事實證明,民主制適合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現(xiàn)有利于勞動人民的改革。在這樣復雜的社會里,不可能由一個中央機構控制和管理一切生產資料,因此社會主義不能把社會化作為目的,并且不能立即和全面地由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模式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它只能通過不斷的建設性的改革,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目的。

作為“制度性公共選擇理論”的奠基之作,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所提出的理論與方法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奧爾森的“潛在的集團”即發(fā)現(xiàn)了有組織的利益集團之外的無組織的潛在利益集團的存在及其行為方式,這樣的研究無疑擴大了公共選擇理論的領域。再者,他詳細分析了大集團與小集團在實現(xiàn)集團目標的效果差異,啟示我們對于組織大集團的集體行動時,要充分運用“選擇性激勵”。激勵機制,可能是懲罰性的、強制性的,也可能是獎勵性、社會性的,目的都在于激勵成員為集體目標而貢獻,調動參加者的積極性,有利于最終目標的實現(xiàn)。這種激勵機制的精髓也告訴我們,在選擇激勵措施時,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每一種理論與觀點的提出,背后都會有質疑的聲音的存在,因為大家的認識角度不同,人生經歷也不同。每一種理論都有它的局限,對待它們應采取批判與理性的態(tài)度。基于此,我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習古代,為了今天的中國,學習西方,為了東方的中國。我們認識每一種理論,都是為了汲取其中的精華、得到一定得啟發(fā)來服務現(xiàn)實的建設與發(fā)展,因此,對待每種理論,不能迷信太深,也不能全盤否定,取其長處,反思我心,掌握知識,服務人民。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九

“一方面由于時代的艱苦,使人對于日常生活的瑣事予以太大的重視,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上最高的興趣,卻在于努力奮斗首先去復興并拯救國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個局勢。這些工作占據(jù)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階層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們精神上的內心生活不能贏得寧靜。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xiàn)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F(xiàn)在現(xiàn)實潮流的重負已漸減輕,日耳曼民族已經把他們的國家,一切有生命有意義的生活的根源,拯救過來了,于是時間已經到來,在國家內,除了現(xiàn)實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會獨立繁榮起來?!?/p>

這是將近兩百年前,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開講辭。讀起來感覺多么親切啊,真可謂歷久彌新。我們這個時代不再是黑格爾的時代,但人好像還是黑格爾時代的人?!熬裉β涤诂F(xiàn)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薄爸率刮覀兙裆系膬刃纳畈荒苴A得寧靜?!?/p>

一個時代的興趣,一個時代的格局,一個時代的趨勢,個人是無能為力的,最多只能“獨善其身”。而且,很多時候,獨善其身也很不容易,往往“樹欲靜而風不止”。

國人的習慣,喜歡上行下效。所以我常常想,要扭轉這個時代的風氣,可能還要從在上者做起,然后民眾群起響應。

我常常想,假如為政者能有時間坐下來讀點書,做點思考(總結和反思),想一點與經濟無關的社會的事、文化的事,聊一點百姓的話題、精神的話題,甚至是詩意的話題,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清新的政治局面、管理局面。了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受百姓敬仰的官員是親民的,有人情味的,他們似乎不像現(xiàn)在的官員那樣,成天到晚事務纏身,幾無片刻閑暇。古代的官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似乎總能從容處之,百姓對他們的評價是“日計之無近功,歲計之有大利?!?)。

假如學者們能坐下來安靜地做學問,而不僅僅為稻粱謀,不僅僅為名利、為職稱謀,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清新的學問局面、學習局面、文化局面。

假如各階層的人們能放慢一點腳步,習慣欣賞生活,習慣欣賞自己,習慣于物質之外某種精神需求……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清新的生活局面、社會局面。

和諧社會必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的身與心的和諧。遠離精神、遠離內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十

喜歡這個名字,這是我是第一次聽到“底層邏輯”這個詞,陌生而新鮮。書的副標題是:半秒鐘看透問題本質。我腦子里立刻冒出了電影《教父》中的經典臺詞,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何謂底層邏輯?作者是這么下定義的:所謂底層邏輯,就是萬千“術”背后的“道”。就是從事物的底層、本質出發(fā),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思維方法。其實就像我們平常說的二八原則。掌握這個世界20%的重要知識,我們就能夠解決生活中80%的問題,這20%的知識就是世界的規(guī)律,這類知識也是通用的,不管怎么換行業(yè),換技能都能融會貫通。

我原以為這是一本提升認知、升級思維方式的書籍,但其實它更像是一本職場工具書,講職場中的做事態(tài)度以及處事方式。

這本書的框架很大。作者列舉了10種優(yōu)秀的底層邏輯,包括:定位邏輯,結果邏輯,學習邏輯,團隊邏輯,態(tài)度邏輯,能力邏輯,上司邏輯,責任邏輯,管理邏輯和溝通邏輯。但每一章節(jié)卻都沒有深入延展,內容范圍較局限。本著從實用主義中來,到實踐應用中去的方法論,我認為是需要多一些歸納總結的。如果想在“術”這個層面有更加完整的了解,并將其具體化,過程化,還需要找其他相關的書籍擴展補充閱讀,會對底層邏輯思維方法有更深的見地。但本書作為一個總結性質來幫忙自己認識底層邏輯還是不錯的吧。個人可以有選擇性的接收和吸納適合于自己的底層邏輯體系,不斷的踐行與更迭這些邏輯。

閱讀本書可根據(jù)各人自身情況,可全面系統(tǒng)的.閱讀,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內容跳躍著閱讀。挑三條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底層邏輯:

1、不斷開拓視野,是成長過程中最要緊的一件事。

2、尊重客觀規(guī)律,讓自己順勢而為。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尊重規(guī)律,不要逆勢而為。所謂循規(guī)律,順人性,才能讓你更容易走向成功。

3、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是最過硬的底層邏輯。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十一

看完這本書,最大感受是相見恨晚。陳教授出版這本書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幾年前能看到這本書,恐怕本人就不會做出提前還房貸的決定了,現(xiàn)在可能就是擁有幾套房子的業(yè)主了。

二、兩方面評價:

1、積極的方面:本書用通俗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對金融的本質做了一個經典的闡述。個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觀點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錢、資本及財富的三大關系;二是國家財富、企業(yè)資產與收益、個人未來收入、土地和自然資源四大資本來源;三是市場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資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關于孝道文化的闡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為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隨著社會發(fā)展的特別是市場化的發(fā)展可能會在孝心表達的形式、方式上發(fā)生變化,但絕不是不再要孝道,終結或淘汰孝道文化,而應該是在文化體系的部分內容上發(fā)生變化,但人應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應改變。

二是對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陳教授一語中的,指出是因為委托與代理的鏈條太長、花別人的錢不心疼而導致而成,但對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機,特別是對我國在今后大力發(fā)展金融業(yè)的過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機,并未提出系統(tǒng)、具體、專業(yè)的對策與舉措。

三、三層面反思。

1、對于國家層面:一是金融的發(fā)展會帶來財富的增長,我們國家的金融化程度還很低,國家應圍繞三大助推因素,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不斷提升資本化水平;二是國富不如民富,國家應盡量用公債來補充財政赤字,少征稅,藏富于民,把錢留給國民投資創(chuàng)業(yè)。

2、對于公司層面:一是對于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企業(yè),要認清形勢趨勢,緊抓大好時機,借勢實現(xiàn)跨越發(fā)展。二是要學會把企業(yè)資產與未來收益資本化,讓企業(yè)自身更富有,更有實力。

3、對于個人層面:一是要學會用將個人未來收入資本化的手段來增加個人財富,均衡使用、享用個人財富。二是為了降低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或者提高未來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齡等原因而貶值或加快貶值速度,我們應著眼長遠,面向未來,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職責,扎實做好工作,用我們的才華與智慧實現(xiàn)公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為只有公司基業(yè)常青,我們的未來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加強自身,豐富個人實踐,不斷提升個人素質能力與市場競爭力,通過個人價值的不斷提升去應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避免資本化的`前提、基礎出現(xiàn)偏差。

四、四點延伸思考:

1、我們應當購買什么樣的股票?在資本市場不夠健全發(fā)達的情況下,更多的是靠投機,但在資本市場比較發(fā)達的前提下,我們應當購買公司未來收益較大且確定性較高的股票,應當搞價值投資。

3、公司在資本化、金融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國家與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地位將越來越高,作為一名企業(yè)人,我們倍感自豪,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即中央電視臺的大型紀錄片《公司的力量》,會對公司這一企業(yè)形式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扮演的角色與所起的作用,有一個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和認識。

4、要正確對待財富。正如《財富如水》中所言,財富與水有著許多共性,都可流動,都有可能會蒸發(fā)或揮發(fā),甚至被凍結。最重要的一點,水有兩面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水喝人會渴死,但喝多了則會撐死或毒死,財富亦是如此。我們要明財性,審財情,結財緣,還財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十二

的確,德國人迪特里希。德爾納在《失敗的邏輯》中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向人們指出種種失敗的原因,這些原因是人們在日常行為中少有注意到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書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物理學家笑著講他的故事:“對提出的計劃,人人贊同。市長得到市民和市政議會的一致?lián)碜o。因為城里擁擠的交通及其所造成的噪聲和空氣污染,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人們把車速閑置降低到每小時20英里,而且為了防止超速,又在多處設置了水泥的限速顛簸路障。"。

這樣一個提議,讀者很容易看出它的破綻——不可實施性。也就是說雖然提議對于解決問題非常有用,但是這是一個沒有可行性的提議,因為車速限制過低對于市民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于是大家往往把這樣一個模型定義為理想模型。

然而,德爾納的見解并非如此。模型的不可行是一致認定的,但他并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想模型。所謂理想模型,應該是在該模型得以實施的時候問題能得以圓滿解決。對于這樣一個解決污染的方法,作者看到的不僅是其可行性的缺失,更是該方法造成的后果。

"但是,結果并不像規(guī)劃者所期望的那樣。車速較低,迫使車輛總掛著二檔而不是三檔行進,以致噪聲更大,產生的廢氣更多。去商店買東西,過去只花20分鐘,可現(xiàn)在得花30分鐘。這樣,市區(qū)汽車的數(shù)量,無論何時都比過去明顯增加。這是一場災難嗎?"看到這里,大多數(shù)人或許都會點頭,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并深深感嘆作者思考的深刻和縝密。

然而德爾納的思維也并不止于此。"不——由于進城買東西如此麻煩,結果進城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少。如此說來,總算達到了預期結果?"隨著他的文字,讀者的思維又體驗了一次轉折,接下來,又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思維旅行:"不盡然,《失敗的邏輯》。因為即使交通量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噪聲和空氣污染依然相當嚴重。在交通量增加的時段情況還會更糟。到處傳言說,臨近的城郊有一個購物大商城,每周一次去那里遠足購物,既實惠又省時。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便開始采納這種購物方式。這給市長造成的困擾是,市區(qū)一向繁榮的商業(yè),現(xiàn)在紛紛開始搖搖欲墜,瀕臨破產,政府的稅收也銳減直下。原先的周到計劃演變成一個大失誤,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將給該社區(qū)造成沉重負擔。"。

就這樣,在作者假設的一個個情景中,讀者在思維的不斷跳躍中享受著讀書的奇妙樂趣,并從中學習到正確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有能力更明智地開始,中途及時進行修正,最重要的是,從未能避免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到這里,很多讀者已無法自拔地沉迷。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十三

隨意亂點我硬盤里那個充斥著需要我靜下心來細細整理的文件夾時,有兩個g的青島之行被我點到了,而思緒也隨之飄遠。自負點的說,一直以來我都自詡不缺乏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問題就是往往思緒太飄忽了,考慮過的東西過后還可能會困擾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顯示與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隨意飄忽的想法邏輯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錄入其中,耗時耗力啊?,F(xiàn)在就把看了那個“青島之行”文件夾之后隨意飄出來的想法大概歸納一下,并隨意闡述下吧。

飄到過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臉,在對比記憶中當時的心情,感覺照片上的歡愉總是那么不真實。這也是我喜歡時不時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個文件夾里最多也就是承載了我3天的經歷和記憶,現(xiàn)在我看來卻是那么的悠久與漫長_原來難以想象的短時間內竟可以發(fā)生這么多事。再對比出國讀碩的一年時間,本還覺得這么多時間的刻苦只換來這么短的時間進行深造,有些可惜。細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時間,我依然成長了許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個慘烈競爭的環(huán)境呢?或許就是脫胎換骨了。還是李老師說的好:人們總是習慣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卻小瞧自己在一年內可以取得的成績。

3.那個待整理的文件夾躺在硬盤里已經有許久了,總是不經意間被我拾起卻一直沒有被整理完畢??倳鄸|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還記得之前一次看“贏在南農”的.活動照片時,就驚訝于當時人們的狀態(tài)與現(xiàn)在之比的差距之大?,F(xiàn)在還是有這個感覺。不過都有劉的關系,看起來別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經說她感謝我看著她們這群小女生的成長,當時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偉大?現(xiàn)在卻漸漸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時不時見證一些身邊朋友的成長與離去,驚奇和感傷,但尤其是參與其中時還是有種自豪感由心底而升,為我,更是為他們!或許也就只有時而太過冷靜的我,能時而思索于此,并且從中品味中別樣的歡愉吧:自己的夢想最多還在路上,但看著別人實現(xiàn)的時候真的是一種享受!再說到今晚還沒見的秋平,心里升騰起的總有親切和欽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見證一段成長,一個傳奇吧。

這幾個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選出來的幾個有深度的發(fā)散吧。今天終于是把《簡單的邏輯學》讀完了,有感觸,但太難下筆。在讀一遍后會好很多吧。不過讀完了書,聯(lián)系前天看雜志的一片文章后,還是有直接易于表達的想法的。作者強調的是邏輯學的應用,然而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書的體系構架確實顯示了他的邏輯性。但宣揚的東西在我看來還是過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維之嫌。綜合一下,對于一個命題、事物或事件先隨我思緒飄蕩后再挑幾個邏輯的思考下應該是最為優(yōu)化的解決之道了。

反思一下,對于整體宏觀事件的邏輯把握能力還欠缺,多鍛煉會好些吧。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十四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比起偏于實踐的理論,我對類似于“根源”的邏輯學更感興趣。而《小邏輯》正是這方面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集大成者,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者。他的理念與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不可替代的影響。

黑格爾主張,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純概念的形式在邏輯學中不斷發(fā)展,然后理念外化成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學的各門科學中回復到理念自身?;谶@一理念,他建立了一個以理念為基礎的、包括了一切科學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在哲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與本質,論述了辯證法就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他把整個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都看作是處于普遍聯(lián)系與發(fā)展變化中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唯物辯證法時,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這一合理內核。

《小邏輯》共分為七章。雖然我已經將本書通讀過,但是邏輯學畢竟是哲學中理性味道很濃的一部分,理解起來還是相當吃力的。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在閱讀過程中的一些粗淺的理解與認識。

第一部分是全書的導論。在這一部分里,黑格爾從哲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本質,起源及發(fā)展談起,逐一解釋了概念,內容,形式,后思,存在,合理性等基礎詞匯,并從相對通俗的角度分析了哲學為什么是“晦澀難懂”的。他說:“哲學的興起,是思維的這些渴望帶來的結果,他的出發(fā)點是經驗?!薄罢軐W就是經驗的孩子,他的興起歸因于一個憑經驗的事實?!庇纱?,黑格爾闡述了經驗,思考與否定事物的聯(lián)系。同時也從一個純理性的角度向我們傳達:經驗是一切哲學思考的基礎。

第二部分是“初步的概念”。這一章中黑格爾向我們描述了“邏輯學是純粹研究理念的科學,邏輯學的對象是思維。”的概念。此處黑格爾頻繁引用《圣經》中的句子作為隱喻。我認為,這些隱喻正是體現(xiàn)了邏輯學在宗教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毫無疑問的,再有思維的地方就有邏輯學的影子。思維具有的主觀活動的性質,是人所特有,且每個人都不同的。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東西——思維的產物,理性的特質,自我意識等等。當然,這些東西中有很多是我還未理解的。

第三、四、五部分是“思維對客觀性的三種態(tài)度”黑格爾由剖析康德哲學之前的形而上學入手,利用提出命題的方法論證了早期形而上學的局限性。在他看來,早期形而上學的體系采用了一個錯誤的標準。這使得科學變成了一種教條主義。在我看來,這和那個時期歐洲甚至整個西方世界宗教主義氣息過于濃重有關。

接下來,黑格爾談到了經驗主義的興起。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被陳述出來的對具體內容的需要,以及哲學與邏輯學在這個時期需要一個穩(wěn)固的立足點。經驗主義告訴我們:“凡是真實的東西,必須是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并且出現(xiàn)在感覺之中?!痹谶@里,我認為黑格爾引用《浮士德》中的一段話來替換對經驗主義的分析是非常巧妙的:

如果你想描述生活并猜想其意義。

那你首先就一定是把生活的精神驅逐出去。

這樣一來盡管生活的部件一一牢牢地在你手中。

但連接部件的精神,唉,卻消失了!

我認為,“分析是從實際開始的”,這正是黑格爾想通過這段話所表達的東西。批判哲學,與經驗主義一樣,他也假定經驗為種種認知提供了那個唯一的基礎。然而又不讓那些認知位列于真理之中,而只是把他當做有關現(xiàn)象的知識。

縱觀哲學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認知的客觀性,普遍性與必然性的特性見于認知之中”這一定義在早期形而上學,甚至是休謨的不可知論中也有提及。

但是同時,批判哲學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負面價值——即知性的范疇在在其領域上是有限的。

第六章的主題是“進一步界定與劃分”。即邏輯學的原理有三個方面:抽象的方面、辯證的方面、思辨的方面(肯定的理性方面)。通過這種劃分方式,我發(fā)現(xiàn)我們平時認知的誤區(qū)。思維并不是指知性的活動,而是知性的一種運用。在這一章中,黑格爾充分論證了知性在各個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且范圍和領域越是沒有知性,就越有缺陷。

第七章為我們介紹了邏輯學的第一個次范疇:存在論。

在這一章中,黑格爾的分析與論證明顯比之前更加難懂。從純粹的存在形成開端,到“絕對事物就是無”黑格爾闡述了“有”到“無”的關系。但是其中的分析已經趨于專業(yè)化了,有些難以讀懂。

《小邏輯》雖然晦澀難懂,但還是帶給我們不少深刻的感悟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認知與存在,經驗主義與批判哲學等。雖然與這學期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并不直接相關,但是卻是其基石。不過,他也并不是完美的,在有些部分,黑格爾寫得太過疊床架屋,過于繁瑣。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體系“窒息”了辯證法的靈魂吧??偟膩碚f,《小邏輯》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經濟的邏輯讀后感字篇十五

傳統(tǒng)觀點普遍認可這樣的觀點:有共同利益的個人組成的集團通常總是試圖增進那些共同利益。如許多工會理論、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補償權力”概念、及對壓力集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的。但奧爾康教授卻在本書中明確指出這種論斷是錯誤的。當然各類組織的成員總是期待增進他們的共同利益,工人期待工會為其爭取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農場主期待農場組織為其成員爭取更有利的法律;股東期待公司為其增進利益。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以現(xiàn)代大公司為例,不像股東人數(shù)少的公司,在股東數(shù)量眾多的現(xiàn)代大公司,管理人員擁有自主權,他們能夠控制大公司,甚至為自身的利益而犧牲股東的利益,這樣的事實卻是令人驚訝。在股份公司里,普通的股東擁有解雇管理人員的法定權利,如果管理人員把公司作為謀取自身利益的該工具,股東集團受到了損失,自然有足夠的理由解雇他們,可是大多數(shù)這樣的情況下股東是不會這么做的。究其原因是這樣的,在一個有著成千上萬股東的大公司里,典型的股東要解雇管理人員的努力可能不會成功;而且,即使成功的話,由于典型股東擁有的股票只占股票總額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回報(更高的紅利或股價)的大部分也會被其他股東分享。公司收入對股東來說是集體物品,因而通常情況下典型股東不會對管理人員發(fā)難。

也就是說,在一個集團內部,集團利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團中每個成員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這也就意味著,不管個人是否付出成本,他都能享受到集團的共同利益,而這樣的性質促使集團的每個成員都想“搭便車”坐享其成。集團越是大,分享收益的人越是多,為實現(xiàn)集團利益而進行活動的個人分享的份額就越小。所以,在嚴格堅持經濟人及其行為的假設條件下,經濟人或理性人都不會為集團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動。

奧爾康教授還將小集團和大集團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不僅有量上的差別,而且尤其關鍵的是二者在質上也是完全不同的。他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大集團行為,在研究中他發(fā)覺大集團行動是相當困難的。首先,因為集團規(guī)模大、成員多使得集團組織運行成本極高,加之收益的分享問題、吸引成員加入的方法問題都使得組織大集團行動陷入困境。其次,組織集團行動以實現(xiàn)利益增殖問題,也只能是可能性。因為總要防止集團成員“搭便車”的行為傾向,它已變成解決集體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為此,在多個成功案例的研究中,奧爾康教授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運行機制,即強制入會制和“有選擇性的激勵”,大集團或申請法律強制其潛在成員入會,或向其成員提供大量有選擇性或非集體性收益并排除其他非成員分享,使得潛在成員知道加入集團對自己的益處而不加入可能總成的損失遠遠多于會費,從而吸引更多成員加入。此外,對集團的每個成員區(qū)別對待、“賞罰分明”。

當說到小集團時,奧爾康教授特意申明:他的關于大集團的理論都不適用于小集團。小集團因其成員人數(shù)少。為實現(xiàn)集團總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小,即使有些成員必須承擔提供集體物品的所有成本,他們得到的好處也要比不提供集體物品時來得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是相一致的,可以假定會提供集體物品。所以,小集團比大集團更容易組織起集體行動;具有有選擇性激勵機的集團比沒有這種機制的集團更容易組織起集體行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6668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