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昆侖殤讀后感300字篇一
也許引用狄更斯的雙城記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昧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時期,那是黑暗的時期.??”那樣的時代似乎更像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復雜無比。
時間上溯到5000年前,那時雖然任就是洪荒時代,一切的文明任就處于萌芽。而一切任就是原本的面貌。隨著時間的漸漸推移,臨海而漁,欲林而獵的漁獵文明被農(nóng)耕文明所取代。人么不必再去為生活東奔西走,只需守著一方土一片天便可安然一生。人與土地依然其樂融融。
在一季又一季的谷物收割后,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的交替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老病死后。漸漸地一生困守在一方土的人們不再滿足,開始去探尋世界的奧秘。于是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等航海家開始探尋世界、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開始尋找宇宙的奧秘。終于在愛因斯坦,瓦特,法拉第等一系列科學家的發(fā)明開始改變世界。工業(yè)時代開始取代農(nóng)業(yè)時代。
終于自人類誕生以來的原配的世界開始漸漸遠離。
霓虹燈取代了螢火蟲,消滅了黑夜;噪音取代了夏夜的唧唧蟲鳴,剝奪了耳根清凈的權利’高樓林立的城市取代了荒野,遮住了地平線??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對著越走越遠逐漸消失的那個原配的世界除了說聲再見,我們還能做點什么?
人們不再夜不閉戶,也不會路不拾遺。彼此之間不再是相信,而是猜疑。乃至于幫助都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變成成功的踏腳石。誰還會覺得為松板的晶亮,幽林里的氣息,昆蟲引人自省的鳴叫而覺得神圣?誰還會看見城市就頭痛?誰還會聽見春天樹葉綻開的聲音?誰又會覺得河川是我們的兄弟?誰還會把野獸視為手足?難道這種遠離自然的存在方式算是生活?
那么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時代?我覺得凡是好的東西都應該免費或者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
最后借海明威的話結(jié)束這篇不知從何談起的讀后感吧——“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nèi)^斗”
(字數(shù)823)
昆侖殤讀后感300字篇二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典之殤》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典之殤》讀后感1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痹谖覀兂砷L的經(jīng)歷與記憶中,自然少不了書的存在,書不僅傳授我們知識,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還真沒有幾本書會被我反反復復的閱讀、品味、感嘆,唯有一本《古典之殤》。幾年前偶爾在書店里看到這本書,我被書上那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幽藍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買下了這本書。
初讀,大概因為那時思想還未成熟,初步的體驗只是這本書不同一般,閱讀中,感覺似乎是在拉家常,可當時我卻認為這本書沒有多少“營養(yǎng)價值”,對我的寫作不會有多大幫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書柜的一個角落,靜靜地等待著我的再次發(fā)現(xiàn)。
再次發(fā)現(xiàn)它,是幾個月后一個無聊的節(jié)假日,我又打開它閱讀起來,漸漸地我了解了原來的大自然與現(xiàn)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實與本質(zhì),也看清了一些社會現(xiàn)象??吹竭@些文字,心里產(chǎn)生了一些共鳴,產(chǎn)生了那種不能言傳的特殊感受。但這種感覺太縹緲,太朦朧。往后的日子里,我開始聽起新聞,觀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圍人身邊事,漸漸地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開始漸漸明白這本書的價值。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是“紀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為了表達與原配世界的離別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我們今天正在告別這樣一個世界,正在用自己過度膨脹的欲望,拋棄延續(xù)數(shù)千年之久的傳統(tǒng)與習俗。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讓我理解了作者回憶往事時所流露出來的感情,我們產(chǎn)生的共鳴越來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一些不道德的行風。他把最現(xiàn)實的生活,徹底展示在我們眼前,使我學會了道德、責任的堅守,學會了誠實、善良地對待他人,懂得了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于是,我一口氣讀完整本書,那種正義、善良的品質(zhì)已深深感動了我。那種百分之一百的實話的文章,雖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藻,卻用真實訴說著永恒。
這本書喚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這本書洗滌著我心靈的污垢,它告訴我許多道理,這些道理將伴我一生,讓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改變自己。與高尚的人談話你也會變得高尚,讀好書就如同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他會改變你的一生。
《古典之殤》讀后感2初見它,我原以為它很普通,與普通的書一般。充滿了心靈雞湯,讓我覺得索然無味。
打開書,迎面撲來流質(zhì)的光芒將我淹沒,扉頁上寫著“紀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傷,是什么呢?
書是神奇的,當你打開它的時候,你會明白,它是一位孤獨的旅行者,在荒蕪的土地上尋找著它的同伴。
讀起它的第一句話,手再也不舍得將他放下。
它是一位引路者,帶領著我進入一個纏綿而又動人的世界。
時間原來會流逝,來到書中,來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讓我領略古典消逝的殤痛。
城市的喧囂,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著這個純潔又骯臟的世界吶喊彷徨,古典的溫暖在消逝,現(xiàn)代的冰冷在凍結(jié)這個世界。
王開嶺先生用他的文字讓我們體驗屬于古典之殤的獨特傷痛,殤字吐出口,纏綿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
讀出它你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它很美,如一位有著愁絲的美麗女子,看著它,心里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時代在麻木的前進,屬于古典的`美麗在流逝,屬于我們的溫暖在消逝。屬于我們的情感在悲鳴。
時代的發(fā)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農(nóng)村被高樓大廈截斷,熾熱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殼下,童年回憶被埋葬在高樓之下。
純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屬于你的殤痛在出現(xiàn),一點一點的擴大,一點一點的在侵蝕曾經(jīng)的美好。
純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殤痛,不可忽視。
回憶曾經(jīng)的痛苦,才會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領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總會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
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記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記自己最初的樣子。
有人常說,經(jīng)?;仡^看看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你早已不是那個赤條條的樣子,身上帶無數(shù)的包袱,將你自己顯得臃腫不堪。
低頭看不見你自己的腳尖,抬頭費力的看向天空,渾濁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樣子,卻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殤,殤在心中,千言萬語,卻無話可說。
《古典之殤》讀后感3接觸到這本書,還是有次坐我們周校長的車,閑聊中,他說自己都會隨身攜帶一本書,包里放著的剛好就是這本《古典之殤》,順便就向我推薦了這本,說挺不錯的?;仡^我也立馬買了一本,但是拿到書一看,其實我是很排斥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感覺會很難讀懂,也就隨手扔一邊了。再次拾起這本書,是在懷孕期間,想著打發(fā)時間用的,沒想到越看越入迷,很多字不認識,邊查字典邊標記,倒是認識了很多生字。
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是一部喚醒記憶、修復現(xiàn)代感官和心靈美學的書;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衛(wèi)生活、懷念人類童年的書”看到這段文字,就不禁讓人想讀下去。讀了第一輯《再見,原配的世界》,才知道原來很多東西都在悄然地消逝,而我們卻不自知,這真的讓人細思極恐。小時候還會看到的螢火蟲、蟋蟀如今已很難尋覓到它們的蹤影;飛速發(fā)展的城市占據(jù)了一條條河流;夜晚的霓虹燈使晝夜的邊界模糊了,夜變得淺薄,沒了厚度和深意;自來水的開通使井荒廢了,被鏟了,被填了;“無數(shù)的新橋轟鳴降生,鋼筋水泥,旱地拔蔥,和水完全沒有瓜葛了”……
突然記起小時候,自己也曾和小伙伴在小石子路上蹦蹦跳跳地瘋跑,在小河邊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并做成戒指戴在手上,蹲在墻角甩弄石縫間的小蟲子,一幫人爬樹上偷摘無花果吃,跑去田間烤番薯吃的美好時光。原來我也曾離自然這么近,或者說,離原配的世界那么近,然而這些都不存在了,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已經(jīng)流逝了,而且已無跡可尋。這讓我害怕,害怕找不到以前的自己,害怕那些美好的事物會被時光淹沒掉,怕自己也會隨波逐流。
但是這又能怪誰呢?這是時代的發(fā)展必然。時代變得復雜,變得危險,“現(xiàn)代人過早地進入了心靈的黃昏”,這是“古典之殤”,其實也是我們?nèi)祟愔畾憽5俏液軕c幸讀到了這本書,讓我了解了過去的美,喚醒了我的童年記憶。
跟隨《古典之殤》,向原配致敬。
《古典之殤》讀后感4“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合上書本,王開嶺的質(zhì)問仍在腦海里回響。抬頭,是這城市有些污濁的夜空,與偶有的,透過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從前那個清澈澄凈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時,我們的世界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變化著,蓋起的高樓,四通八達的道路,高起的煙囪。一切都以飛一般的速度發(fā)展著,前進著。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新建的高樓讓住宅更為穩(wěn)固安全,連通的道路讓出行更為便捷順心,高科技的發(fā)展讓生活更為舒適愜意??墒?,為什么現(xiàn)在的我們,都被困在了這鋼筋水泥構(gòu)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樣的新式電子產(chǎn)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不提山間的流螢,草叢中蹦跳著的螞蚱,天上飛舞的紙鳶,夜晚靜謐中風兒突然吹起的悅耳的蟲鳴。只道那些悠長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橋,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難覓蹤跡。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韻真的只能消失殆盡了嗎?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漸行漸遠,只能用來緬懷。當山間若隱若現(xiàn)的點點流螢無跡可尋,當夜晚的靜謐被浮躁的聲音打碎,當曾經(jīng)的繁星點點化為現(xiàn)在的霓虹燈濃重的商業(yè)氣息,當當年踏雪尋梅,煮酒對歌,變?yōu)楝F(xiàn)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動。我們將何處尋找當初的生活。
為什么不慢下來呢?為什么不回頭看看呢?為什么一定要固執(zhí)于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相似的高樓林立的城市而不尋找當年的大漠孤煙圓月,小橋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對自然的景仰,丟棄了的是慢的生活節(jié)拍,沾染上了濃重的商業(yè)氣息,多了的是市井紛紛的閑言碎語。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fā)現(xiàn)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fā)?!蓖蹰_嶺如是說。在工業(yè)化,城市化這條路上疾行的我們,是否也該看看,當初夢想被丟到了何處。當初的信仰又在何方?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傷,【《古典之殤》讀后感】相關文章:
1.古典之殤閱讀答案
2.古典之殤的閱讀答案
3.古典之殤讀書筆記
4.理想之殤作文
5.生命之殤作文
6.《古典之殤》讀書心得體會
7.殤夏之祭讀后感
8.心殤之累美文
9.晉之殤,晉之商
昆侖殤讀后感300字篇三
草木青青,遠來友人,山花綻笑,明月開懷;
春光過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誼,可傳萬載;
白云悠悠,只是須臾,你我情誼,千秋如恒;
草木青青,遠來佳賓,心如金玉,振振有聲;
佳人綻笑,少年開懷,友人是誰,說與你聽,西方巍巍,大哉昆侖!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總算看完了鳳歌的這卷《昆侖》。期間哭過,笑過,悲過,怨過,在享受一份文化大餐的同時不禁發(fā)覺自己什么時候也變得這么多愁善感了~《昆侖》一卷,引我無限思考,雖知自己口拙,難言其中十分之一,但還是想寫篇讀后感,表示對自己為《昆侖》奮斗一個多月的緬懷…
《昆侖》是后金庸時代的一部武俠小說,但也難免沾有金庸筆下的那些經(jīng)典劇情和任務的模版。像書中的公羊羽、賀佗羅、蕭千絕、九如,這四大高手的設定很類似于“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釋天風作為高手出現(xiàn)是到很后面的事了,所以我說昆侖也是四大高手,釋天風很像老頑童);在最后才被蕭千絕收為正式弟子的那幾個傻兄弟,很類似于桃谷六仙;梁蕭與郭靖兩人都曾在蒙古軍中中擔任很高的職位,后又都反出蒙古;梁蕭和楊過一樣,小時候性子頑劣,歷經(jīng)艱險后成為武藝高強的大俠,在情場上卻似張無忌般優(yōu)柔寡斷,至于說柳鶯鶯和花曉霜,就好比趙敏和周芷若,溫青青和阿九,霍青桐和香香公主……
當然,不是只有這些。
昆侖也有很多推陳出新的地方。尤其是算學一塊,不知道會不會是后無來者,但端地是前無古人!男主角梁蕭就是個算學大家。通過他的種種經(jīng)歷,我們深切的感受到了祖沖之,楊輝等先人的智慧光芒,讓我們體會中國古代數(shù)學中蘊涵了豐富的算法思想;讓我們感受到我國古代數(shù)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書中的天機十算多來源于中國古代第一部數(shù)學專著-——《九章算術》。對于那些在忙碌的學習中偷空看這部小說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不要糾結(jié)于其中的愛恨情仇,而能從中激發(fā)出一點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若真能如此,善莫大焉~
好了,扯了那么多,也該提提書中的主人公們了…
阿雪是我最喜歡的女主角,她是一個完美的人,現(xiàn)實社會中你能看見這么純潔的人的嗎?!如果有,我一定娶她為妻??!她的心是透明的;她的靈魂是善良的;她的愛是刻骨銘心的。她有崇高的理想,她有一般女孩子的愛戀,她是痛苦而又快樂的。她是理想的女神。她的純白的裙子;她的甜甜的微笑;她的淡淡的心思;她的執(zhí)著的追求;她的晶瑩的淚珠;最后她飛蛾撲火似的選擇,身葬錢塘江的悲哀…她的所有的所有,都久久激蕩在我的心田,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世上真的有這么一個女孩嗎?書中的阿雪,讓我想起了電視劇《神話》中的素素,不同劇情里的相同戲份,讓我們在悲痛哀傷之余只能感嘆“她們只配出現(xiàn)在神話中…”
梁蕭就不用我多說了,科學主義構(gòu)成梁蕭武功和人生的智慧動力,他最大程度地得益于其數(shù)學造詣,融合東、西方兩大數(shù)學傳統(tǒng)的智慧。金庸的智慧動力主要是哲學,陳家洛的庖丁解牛掌和令狐沖的獨孤九劍都是如此。哲學是人文之母,數(shù)學是科學之母,科學技術的先進生產(chǎn)力性質(zhì)在鳳歌這里得到高度重視,體現(xiàn)了科學主義對武俠文體的動力作用。鳳歌和我談過“職業(yè)小說”概念,賦予主人公特殊才能,讓主人公成為專才,他舉了大衛(wèi)。科波菲爾香水嗅覺天賦和約翰??死苟浞蛞魳诽熨x的例子,特殊的科學才能賦予作品以現(xiàn)代性。近50年來,西方出現(xiàn)了一批專業(yè)性很強的小說類型,如律師小說、警察程序小說、高科技小說等,在其中,科學主義已經(jīng)成為創(chuàng)作的第一動力。這是值得我們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武俠相結(jié)合而開創(chuàng)大陸新武俠嶄新局面的。理想主義代表了對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人類對自身終極性價值的追尋,最終會體現(xiàn)為永恒的烏托邦性和彼岸性認識,而這在現(xiàn)實中都是永不能達到的,我們只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它。而梁蕭發(fā)現(xiàn),他愛的每一個女子、他每一次的輝煌功業(yè),都終是不幸,他總是搖擺著。有人把這當作是梁蕭的一個不足我以為,他的搖擺正是他先覺者意義的體現(xiàn),是一種堅韌,是他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尋,他不斷地在反思、否定、超越和提升自己。他越來越孤獨,這是每個先覺者都必有的痛苦。梁蕭的復雜民族成分,他在痛苦思索中的兩難和搖擺,使他集中了金庸小說中郭靖、張無忌、蕭峰共有的光輝,梁蕭因此是一個站在前輩武俠巨人肩上的新的巨人,閃現(xiàn)著崇高的理想主義的光芒。和平主義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此段引用專家看法)再說有著絕世容顏的柳鶯鶯柳女俠。一開始,基本上就認定她和梁蕭是一對了。但是,她預置曉霜于死地的心眼未免太小了。這醋意發(fā)的未免太狠毒了!所幸,鶯鶯也沒有那么不堪…當二女以為梁蕭已死的時候,鶯鶯充分展示了她堅強機智的一面,也明白了梁蕭對曉霜的情意,不再吃醋。此時的鶯鶯,是女中豪杰。難怪將來能成為天山十二禽的首領!對她的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我是由衷的佩服~!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當鶯鶯和梁蕭在天山相會,自然是有緣,可惜終究無份。在湖邊,梁蕭睜眼卻看到鶯鶯拿刀架在他脖子上,只得依言閉眼。卻分明感到鶯鶯是在用刀幫他刮去流浪多日后積蓄的胡子。耳畔,是伊人輕嗔薄怒的罵語:“邋遢鬼,這把胡子能當掃帚使啦,無怪那些小丫頭也敢來嘲笑你!還有這身衣服,臭死人了,這次被我瞧見,你若不洗個澡兒,換件干凈衣衫,休想離開?!敝坏朗堑笮U任性的怨怒威脅,分明是情到深處的俠骨柔情…… 在她身上我可以看到阿雪的影子。同樣的單純可愛,同樣的糾纏于痛苦的愛于不愛中,只是她最終紅顏薄命,命喪于錢塘江畔,化為滴滴江水,永遠留在同了讀者心中。柳鶯鶯的命運相對還是好的。她放棄了于曉霜的競爭,退隱于天山腳下,永遠的單身…但是在后傳《滄海》中,梁蕭的孫子,叫梁思禽,顯然是其思念鶯鶯的表現(xiàn),人在滄海,心老天山。唉,卿本佳人,奈何有緣無份…
至于花曉霜,我想了想?yún)s發(fā)現(xiàn)真的沒什么好的評價,總覺得這個人…不真實~還望哪位書友有時間幫小子填補一下其中的空白。
當然,昆侖之中還有很多角色人員,比如看到就想搖頭的花生,死的太突然了點的梁爸爸,鄙夷了幾乎一本書到最后才敬佩起來的花清淵,覺得可憐的云姝,明歸等。
從昆侖里不難讀出其中的佛理。世界真的復雜之極。其實我們不用過多的追究結(jié)局。世事便是如此,你要看時,眾生百態(tài),光怪陸離,引人哭,引人笑,你不要看時,哪有什么蕓蕓眾生,哪有什么大千世界,不過是蕩蕩虛空而已,或許,連虛空也沒有的。喜似悲來悲還喜,流著眼淚笑嘻嘻,菩提樹下呆和尚,雨過山青搓老泥。小小感悟,就此罷筆……
【最后希望書友們能抽空看一下這部小說,說實話,值!】
昆侖殤讀后感300字篇四
《昆侖殤》讀后感
《昆侖殤》一群普通的軍人,用生命與感情寫就了一段回響在世界最偉岸山脈上的凱歌。作者之所以用“殤”這個字,不是為了夸張深重的面對死亡的悲痛,也不僅僅是為了弘揚軍人的光輝,我想或者畢淑敏有著最單純的表達,這只是一群人的祭歌,但是這群人,卻讓整個昆侖背負了難以排遣的沉重。一群普通的軍人,用生命與感情寫就了一段回響在世界最偉岸山脈上的凱歌。作者之所以用“殤”這個字,不是為了夸張深重的面對死亡的悲痛,也不僅僅是為了弘揚軍人的光輝,我想或者畢淑敏有著最單純的表達,這只是一群人的祭歌,但是這群人,卻讓整個昆侖背負了難以排遣的沉重。
在拉練的一路上,太多的軍人有著想說卻說不出的話,他們已經(jīng)沒有機會訴說。有太多的軍人失去了本可以成為親人的戰(zhàn)友,他們已經(jīng)沒有機會表達。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行軍隊伍如一條巨龍盤臥在昆侖的脊梁,但是誰都知道,他們又是那樣的脆弱,因為在自然的面前沒有誰能稱的上是堅強。
人是如此,感情亦是如此。愛情,親情,它們都被埋在了昆侖的冰封白雪之下,鑄就了永遠卻不久遠的殤。
一號決絕,剛毅,義無反顧,大意凜然的軍人氣概,讓人感受到一種對生命的挑戰(zhàn)和敬畏。書里很多細節(jié),讓自己不由的摸著胸口,深深的吸一口氣,似乎正在拉練的,正在經(jīng)歷千百般磨礪的人就是自己?!跋蛏鲜巧蛳率撬?;頭上是生,腳下是死。每一下舉手投足,每一次吞吐呼吸,無不經(jīng)歷生死循環(huán)…”這不僅僅是翻山拉練,而是
一種將死亡置之度外的,向生命頂峰、靈魂深處的攀登和超越?!皠倮┯袆倮?,惟有輝煌的勝利,才能像正午使人不敢正視的陽光一樣,將犧牲壓榨得匍匐在腳底,使人不會去注意它?!泵鎸δ且淮谏臄?shù)字時,一號的心也在狠狠的流血,但是一切沒有退路,他始終捍衛(wèi)的軍人的精神。除了一號,還有參謀,魁梧憨厚的炊事員…一個個年輕鮮活的生命在昆侖山的懷抱里永垂不朽,一座座剛毅決絕無悔無怨的精神豐碑將在這里萬古矗立!號手李鐵為了在零下四十度的惡劣天氣中吹響振奮人心的沖鋒號,耗盡了最后一絲真氣;戰(zhàn)士金喜蹦為阻擋甘蜜蜜即將被颶風卷入懸崖的身體,跌進了萬丈深淵;年輕貌美的女兵肖玉蓮毫無征兆的倒下后,再也沒能爬起來,永遠長眠在荒涼的無人區(qū);烈士后代鄭偉強坐在一號不讓檢修的中,中途墜落山澗,車毀人亡······ 他,真正的“一號”,在冰天雪地里,用血用生命把號角從隊伍最開始的地方吹到隊伍最末端,為“一號”找回了戰(zhàn)士們丟盔棄甲的“斗志”。我很敬佩中國軍人堅忍不拔的意志,還驚訝于決策別人生命的人的無知無情決斷。一直喜歡文中鄭偉良的話:“戰(zhàn)爭的物質(zhì)性是異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達到勝利的手段?!薄皢渭冏非罂嚯y而忽略軍人生命的價值,正是對傳統(tǒng)的背叛。”作為現(xiàn)代的中國軍人就應該像鄭偉良這樣有豐富的學識,聰明的頭腦。也許很多人欣賞“一號”的嚴格,但我不得不為他的無知而惋惜,無論何時何地,生命高于一切?!独鰵憽肥钱吺缑舻奶幣?,主要講述了昆侖防區(qū)部隊進行軍事拉練過程中發(fā)生的事。這項軍事拉練是嚴格和殘酷的,有許多士兵被高原嚴寒的氣候凍傷凍殘,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小說主人公一直沒有被寫出名字,而是用“一號”來代替。這個“一號”代表了一種最高的威嚴。“一個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數(shù)字,又是一切天文數(shù)字的開始。誰能逾越過‘一’呢!”一號在小說中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備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練中犧牲的戰(zhàn)士,感到悲痛,不斷地譴責自己,因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練,是他要進入無人區(qū)??梢哉f戰(zhàn)士們的犧牲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他的個人決斷。另一方面他是一名軍人,作為昆侖防區(qū)最高軍事指揮官,他必須重視使命,他必須為國家和人民訓練出一支高素質(zhì),能吃苦的邊疆守衛(wèi)軍。小說結(jié)尾一號要被調(diào)離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地方??昆侖,離開埋在這兒的戰(zhàn)友和士兵們,但他的心永遠地留在了這一片土地上,因為他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他,作為參謀,從一開始就嗅出了“命令”的“無理”。但作為軍人,“服從”是他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一個一個可親可愛的戰(zhàn)友活生生地在他身旁倒下,他無法沉默了,選擇了“反抗”。當然不是公然的反抗,他只是“勇敢”地站到了一號的面前,私下底表示自己的對這道命令的否定,請求班師回巢,不要繼續(xù)去挑戰(zhàn)將會吞噬更多生命的“無人區(qū)”。然而,在軍營里,是不容許出現(xiàn)哪怕一點點不同意見的。所以,一號只有置他于死地——用一輛“亡命之車”派他把報告送給留守官員。報告當然沒送到,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經(jīng)死了,再沒有第二個人站起來質(zhì)疑和反抗“一號”了。
他,一個魁梧憨厚的炊事員,是個孤兒,但有美麗的未婚妻“妞妞”在家里等著他。他是多么的熱愛生命與生活啊,為了給老婆和丈
母娘寄上足夠的錢花,他從牙縫里省下了糖果和罐頭。他是充滿希望地和他的長官“一號”踏上這條亡命之途的。因為他希望通過這次“亡命之旅”來立戰(zhàn)功,抹平他曾經(jīng)不小心犯下的污點。好風風光光的“衣錦還鄉(xiāng)”。
她,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不應該這么美麗的。她不應該呆在軍營的。因為她的美麗,讓整個軍營無法平靜,所以,他的美麗是他今生最大的錯誤。軍營中不需要美麗,不需要任何引起“**”東西。她也希望通過這次難得的“立功”機會,讓眾人忘卻她惹事的美麗,認識到她的先進與善良。
愛情,親情,它們都被埋在了昆侖的冰封白雪之下,鑄就了永遠卻不久遠的殤。文章想要喚起的是人們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的關注,更多的也是對于生命的關注,如果親情不再,責任不再,那么,生命的尊嚴也就不再。或者,這也是血緣所不能解釋的存在吧。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或多或少會遇到坎坎坷坷??赐赀@篇文章,沉重的不是見證生命的隕落,只是為那總也不能說明的,久久不能排遣的情感糾結(jié)不清,念念不忘。想到以后人生中將遇到的各種艱難困苦,要想征服它們,也唯有向《昆侖殤》中的一號,參謀,炊事員等等學習它們的不屈的精神,才會是無憾的人生??!人的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自我發(fā)現(xiàn),不斷地向自己求證:我的體格到底有多強壯?我的意志到底有多頑強?我的頭腦到底有多智慧?我的生活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即所謂挑戰(zhàn)和超越自己的極限。
然而,人,永遠無法預知自己的極限在哪里,甚至終其一生,也鮮有人能證明。
信念的力量無窮大,為了榮譽、為了尊嚴、為了理想……人可以完全忽視自己的肉體和物質(zhì)生命,抑制求生和安逸的本能,毅然決然地選擇煉獄,以肉身真切的體驗回答自己:我是否可以。
雁過無聲,無數(shù)的人登場又謝去,在世間走過一遭,不留任何痕跡。論其一生,除了生命的終止有確定的端點和界線,生命的寬度在大多數(shù)人之間并無差異,徘徊在均線上下,不逾矩。同科學研究一樣,生命的過程終究只能以一次終極的失敗證偽,而永遠無法證實。每一個小小的“勝仗”,只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你還有更多的可能。螺旋的生命之圈越劃越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7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