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的沉淀,也是對未來的展望。如何欣賞文學作品是每個文學愛好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我來分享一些文學鑒賞的技巧。下文是一些總結寫作的典型例句,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一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有關泰山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授課時間:累計節(jié)數(sh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詩,背詩。
作為一首古詩,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規(guī)律,在朗讀方面,要在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shù)那楦衼磉M行朗讀,讀時注意詩的節(jié)奏的變化,要讀出詩的韻味。
參考節(jié)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總結。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累計節(jié)數(shù):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注釋的內(nèi)容,從整體上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資料,來感悟詩句的內(nèi)容,體會詩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胺蛉绾巍?,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扒辔戳恕?,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橫亙于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保奂囊馑肌?/p>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叭搿保杖胙劾?,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坝[”,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遣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設計思路》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文的學習是青少年了解民族傳統(tǒng),接受優(yōu)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徑?!墩Z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的學習作了明確要求,要求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古今優(yōu)秀詩文。本期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我進行了一些探討,現(xiàn)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教學《望岳》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體會《望岳》詩歌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jù)是:
1、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首先要多角度激發(fā)誦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讓學生在開闊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確定第二個教學目標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新的教學理念。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主開掘的空間,課后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重現(xiàn)詩歌。
3、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詩詞語言大多可以配樂吟唱,因而具有極強的音樂性,讓學生在吟唱中產(chǎn)生特定的審美心境。柏拉圖說過:“音樂把節(jié)奏與樂調(diào)的強烈力量進入心靈的最深處?!苯坦旁姇r應充分利用音樂盒帶,通過聽、唱把學生帶入音樂的天地、藝術的王國,領會詩歌與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
4、吟唱古詩詞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運用。一是指在寫作中恰當引用詩句,幫助表達內(nèi)容,美化文章語言;二是在寫作中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寫詩句。
二、關于教學重點的確定。
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領會《望岳》一詩的意境,并譜曲自唱,嘗試古詩詞的的寫作,古詩的格律不作過多要求。
三、關于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以吟唱、仿寫為主。
針對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我嘗試過借鑒過很多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如誦讀法、品析法、故事導讀法、以畫配詩法等等,效果都不錯。我現(xiàn)在所教班級的學生,人才濟濟。他們喜歡唱流行歌曲,喜歡模仿,喜歡嘗試。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寫的方法來教《望岳》。這種方法也便于貫徹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學生自主地深入地領會詩歌的內(nèi)容,這樣才能選擇感情相吻合的音樂曲目來配詩。在演唱時,學生可以尋求合作,可以獨唱,可以合唱。仿寫詩歌,既要學生自己寫,更須同學互評互改,一起來錘煉字詞,共同去探尋詩歌創(chuàng)作的奧秘。
《望岳》這首詩形象很鮮明,寫了泰山廣、高、美的特點。所以,我在板書時勾勒泰山的圖畫,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給人一種美感。同時也把泰山的特點板書出來,給學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關于課后作業(yè)的設計。
我想通過《望岳》一詩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讀古詩的能力。所以設計了兩個作業(yè),一是給熟悉的詩詞譜曲既可套用現(xiàn)成的音樂曲目,也可自創(chuàng)曲目。二是把仿寫的詩歌編訂成冊,出版一期詩歌集。
古詩詞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勇于嘗試,必定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1、體會《望岳》一詩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教學媒體選擇》。
教具:錄音機、計算機、投影儀、磁帶等。
課件:1、課題展示。
3、泰山風光。
3、學生作品——仿詩。
五、小結。
教師活動:
一、復習以前所學古詩詞。
三、自主、合作、探究、賞析《望岳》。
四、獨唱、合唱、齊唱《望岳》。
五、討論、探究古詩詞特點。
六、仿寫古詩詞。
七、學生作品展示。
八、互評互改仿詩作品。
十、抄寫課后作業(yè)。
學生活動:
十一、復習以前所學古詩詞。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賞析《望岳》。
十四、獨唱、合唱、齊唱《望岳》。
十五、討論、探究古詩詞特點。
十六、仿寫古詩詞。
十七、學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評互改仿詩作品。
二十、抄寫課后作業(yè)。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三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杜甫及《望岳》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岳》,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岳》。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范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岳》,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頂所見)。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把握重點詞語,理解內(nèi)容,品味詩歌語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蘊。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詩歌,把握重點詞語,理解內(nèi)容。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蘊。
八年級學生。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簡介泰山。
二、讀詩:
1、解題:“望“是遠遠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簡介作者: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現(xiàn)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zhuǎn)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簡介寫作背景:杜甫20—35歲時曾遍游中國的大江南北。
進入青年時代后,詩人又開始漫游四方。他經(jīng)過淮陰、揚州、渡過長江,先后游覽了金陵、姑蘇等地,在這次長達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對祖國的錦繡河山加深了認識,而且對祖國的燦爛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間,詩人豪邁的胸襟得到釋放,銳意進取之心充盈著他的詩歌。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s),詩人才回到洛陽赴京兆貢舉。應試落第,詩人也并不在意,又于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始了齊趙之游,《望岳》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岳泰山,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讀詩:全班齊讀、教師范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5、解詩:結合注視,請同學說說對詩句的理解。
明確:遠望、近望、細望、極望。
6、整體把握: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研討以下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答:高大雄奇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2、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遠大抱負。
小組合作探討1:
三、品詩: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請從“鐘”字入手,對“造化鐘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明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扒辔戳恕保稳萏┥缴矫}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
討論一下,這句話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保柑斓刈匀?。“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保念^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叭搿保杖胙劾?,看到。
4、動動手、動動腦,換一換,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探討2:
四、悟詩: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請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保桥R,登上?!敖^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與延伸:
請你再說出幾句表達雄心壯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xiàn)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xiàn)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師之家--教師備課教學好幫手!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五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杜甫及《望岳》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岳》,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岳》。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范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岳》,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yè))。
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六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詩中哲理的理解;。
【基礎知識】。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關知識;。
3、字音、字形;。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討論:
1、這兩聯(lián)“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xiàn)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保刺┥?。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保柑斓刈匀??!扮娚裥恪?,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保奂囊馑?。
2、這兩聯(lián)“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fā)情感的?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坝[”,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著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課上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2、填空:《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誦這首詩。
六、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yè):當堂檢測。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七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學生自由發(fā)言。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八
八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古詩學習,能夠比較準確的朗讀和把握節(jié)奏,但是我們以前接觸的杜甫憂國憂民的形象比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見,通過本文學習我們要體會杜甫的不怕困難、敢于挑戰(zhàn)的豪情壯志。
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壯志。
(一)導語。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游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nèi)ヒ粋€地方。
板書:望岳唐杜甫。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從何得知?泰山。從“岳”“岱宗”“齊魯”得知。
補充資料:東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繪泰山景色。也即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
(2)想象登頂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們?nèi)芜x一聯(lián)說一說。
(1)首聯(lián):望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郁的景象。這是遠望?!扒辔戳恕?/p>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這是近望。
“鐘”:聚集,寵愛、鐘愛,既寫出神奇秀麗,又寫出詩人的喜愛贊嘆之情。
“割”:陰暗對照之明顯,陽光像一把刀一樣有力地把陰暗隔開,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這是細望?!皩釉粕幮?鳥兒歸而入眼”
(三)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了一個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還沒有登上山頂景色就如此神奇美麗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覽眾山小。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絕頂眼界變寬了,心胸開闊了,登上絕頂才能欣賞到絕美的風景,這是身在低處的人永遠無法體驗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東山就認為魯國很小,登上泰山胸懷竟然博大得認為天下都很小。林則徐更說過“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4、這句話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它告訴我們: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鸥Α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fā)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yōu)越,詩才橫溢,因此意氣風發(fā),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yè)。
3、過了二十年左右,47歲的杜甫在首都長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敗,荒涼,蕭條。
4、我們望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中年杜甫?愁苦,焦慮憂國憂民,流淚的,感傷的,飽經(jīng)風霜的。
5、國家的苦難,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艱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氣風發(fā),磨掉杜甫的驕狂,使他的詩歌風格由雄豪而變沉郁,卻始終磨不掉青年時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頓至極的他竟然能發(fā)出使人震撼的呼喊,這就是被后人尊奉為詩中圣人的杜甫。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升華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岳”名山嗎?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jié)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后兩個字上揚。)。
(二)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2、自由匯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峰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看著山間升騰的層層云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2、詩雖以《望岳》為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后游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lián)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nèi)容匯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yè)。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fā)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xù)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圣”的情懷。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杜甫及《望岳》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岳》,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范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岳》,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yè))。
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六、板書。
遠望。
近望。
望岳凝望驚嘆、贊美、陶醉、豪邁。
愿望。
七、課后小結: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一
詩歌是文學作品的藝術瑰寶,具有獨特的文學樣式,也具有獨有的文學特質(zhì)。運用“體驗”教學,通過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個“體驗”是以課堂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質(zhì)為道具,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造出值得學生回憶,讓學生直接感受,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學活動。體驗《望岳》教學,學生的自主性充分彰顯,成功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樂配詩,營造出了美的氛圍。
音樂和詩歌是血肉相連的,教學中借助音樂調(diào)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內(nèi)容,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教學步驟中,通過樂配詩的錄音范讀,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那豪放慷慨的音樂,營造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古詩作好情感的鋪墊。實踐證明,采用“以樂配詩”的方法,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吟詩的積極性,對理解古詩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讀悟詩,再現(xiàn)美的情境。
“讀”是詩文學習不變的主題,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悟了詩文美的情境。在《望岳》的教學中,讓學生初讀感知、美讀參悟、品讀評價、研讀理解,通過這些讀的策略的運用,最終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這些自主性學習的安排相對于老師的情節(jié)性講問要有趣的多,學習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以想會詩,領悟美的感情。
詩情畫意也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特色。詩歌教學應盡可能指導學生發(fā)揮特長,運用形象思維積極想象,把所學的詩歌化為一幅幅活生生的畫面,從而更具體形象地理解詩的意境。教學《望岳》中,我就常常引導學生根據(jù)詩歌的意思,想像出畫面然后用圖畫來表達詩意,啟發(fā)學生領悟美的意境,把他們帶入美的意境??上茸寣W生閉目,隨著老師描繪,想像這幅畫面,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遠大抱負及豪邁情懷。
(四)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對話中深入體驗文本。
教學主過程中,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討論,促成學生體驗的深入,受到語言美的陶冶,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美的理解力和意境美鑒賞能力。
總之,“體驗”在詩歌《望岳》教學中的實踐策略還是較成功的,突出了文學作品教學中的感悟和體驗,推動新課程的實踐,使文本的精華得到內(nèi)化,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二
2、能?力:誦讀能力;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學????過????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五)背誦這首詩。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讀通古詩,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能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營州歌》。
1.出示古詩,聽錄音。
2.簡介作者高適。
3.小組學習。
(1)讀通全詩。
(2)理解詩意。
4.大組交流。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營州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茫茫的原野和叢林,曠闊的原野孕育了他們粗曠豪邁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時時可以見到他們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騎在駿馬上奔馳獵射的矯健身影。這種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讓人嘆服。聽說,他們個個好酒量,千鐘萬杯也修想灌醉他們,而且,十歲的孩子,就都會騎馬奔馳了。這可真叫我們中原人感到驚奇,甚至不可思議了。
5、朗讀,試背。
1.聽錄音。
2.自由朗讀,理解意思。
3.詩意:
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樣的?告訴你,在整個齊魯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偉綿延的山勢。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愛,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麗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參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著層層繚繞的云氣,不禁使我胸懷激蕩。我睜大眼睛,久久地望著這迷人的景色,甚至連黃昏時歸巢的鳥兒也盡入眼簾。啊,總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頂,去領略那眼底的群山變得低矮、渺小師的雄偉景象。
4.對照詩意,朗讀理解,嘗試背誦。
5.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甫的詩。
三、布置作業(yè):背誦古詩。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四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有關泰山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授課時間:累計節(jié)數(sh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詩,背詩。
作為一首古詩,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規(guī)律,在朗讀方面,要在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shù)那楦衼磉M行朗讀,讀時注意詩的節(jié)奏的變化,要讀出詩的韻味。
參考節(jié)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總結。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累計節(jié)數(shù):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注釋的內(nèi)容,從整體上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資料,來感悟詩句的內(nèi)容,體會詩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扒辔戳恕?,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橫亙于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笆幮亍?,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坝[”,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遣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板書設計。
遠望。
近望。
望岳凝望驚嘆、贊美、陶醉、豪邁。
愿望。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2、朗讀、背誦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教學重點:目標1.教學難點:目標2.教學方法:朗讀、研討。課型:新授課。課時數(shù):1課時。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望“是遠遠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現(xiàn)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zhuǎn)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杜甫20—35歲時曾遍游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岳》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岳泰山,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教師范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胺蛉绾巍?,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扒辔戳恕?,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保斓亻g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保念^滌蕩,胸襟為之開豁?!笆幮亍?,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保桥R,登上?!敖^頂”,最高峰?!坝[”,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xiàn)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xiàn)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望岳。
遠望之色,連綿不絕;近望之勢,巍峨高大;細望之景,氣象萬千;極望之景,放眼四望?!┥礁叽笮燮?,作者志向高遠。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六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某些關鍵詞的意義或用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nèi)涵,深刻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后的凌云壯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了解,并培養(yǎng)出對唐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nèi)涵,深化理解作者雄壯豪邁用詞背后的凌云壯志。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盛唐時期歷史的了解,并培養(yǎng)出對唐詩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泰山美景的圖片,并請去過的同學敘述一下所看到的泰山之景。經(jīng)過幾輪互動以后,教師總結:“看來每個人去泰山后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那我們來看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去泰山時有怎樣的感受”,由此引入新課《望岳》。
2、用多媒體出示杜甫個人信息如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稱為“詩圣”。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結合注釋講述本詩大意,并通過互動引導學生說出: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了明暗,宛如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滌蕩胸中溝壑,飛鳥翩翩歸巢。等到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xù)設置如下任務: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通過互通引導學生總結出:
青山、明暗、云、歸鳥—————描繪出雄偉壯麗的泰山美景,以及年輕人的豪情壯志。
2、這首詩名為《望岳》,請問作者是怎么望的?
經(jīng)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藘删涫沁h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薄藘删涫墙?。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薄藘删涫羌毻?。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兩句是俯望。
作者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立體地勾勒出泰山的壯美。
3、這首詩的美景中有實有虛,請問哪句實寫,哪句虛寫?
經(jīng)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前六句為實寫,寫景中抒情,后兩句是虛寫,襯托出作者滿腔的凌云壯志。
(四)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望岳》《春望》,結合背景來比較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經(jīng)過小組互動,閱讀分析和互動,得出以下結論:1。在內(nèi)容上,《望岳》寫于作者年輕時,當時國力正盛,盛世中的青年才俊都有著報效國家的豪邁情懷,這一點在詩歌中表露無疑?!洞和肥前彩分畞y發(fā)生以后,戰(zhàn)亂時期,民不聊生,詩歌中更多地展現(xiàn)了人民的疾苦與憂國憂民的沉重情懷;2。表現(xiàn)手法不同,寫作《望岳》時,作者正年輕,寫作語言流暢輕快,風格偏于浪漫主義;《春望》寫作時,作者年紀已大,又逢亂世,寫作風格已發(fā)展成現(xiàn)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yè)。
總結文章內(nèi)容,請同學將上述對比閱讀中的收獲,圍繞一個點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七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及詩歌背景
2、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
3、感受并學習青年杜甫的豪情。學習重點: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
學習難點:賞析詩中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ppt
教學程序:
2、欣賞泰山景色并描繪泰山
1.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圣”之稱,他的詩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時代背景簡述。
閱讀思路:讀--品---悟
(一)、讀:美、高昂、氣勢
1、聽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2、請學生讀,指點朗讀語氣。再齊讀。
二、品:詩聯(lián)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題目師:怎樣理解題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謂之岳,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師:現(xiàn)在我們要隨著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們應抓住哪一個字呢? “望” (二)、品詩意(合作探究)問:請選擇一句詩進行解讀要求:我們組選擇詩,根據(jù)方法:
(一),解說注釋
(二)、描述詩聯(lián)
(三)品析字句并說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結:“岱宗”兩句:青翠蒼郁,延綿不絕----驚嘆----遠望
“造化”兩句: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贊美----近望
“蕩胸”兩句:云涌云翻,鳥兒歸巢----陶醉----細望
“會當”兩句:志向高大,縱覽群山----豪邁
(明確: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3.從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廣、高、美)
師小結:我們隨著杜甫一步步的觀望而下,我們縱覽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詩題中有有一個“望”字之外,詩中卻不見一個“望”字,而我們卻能感受到所望之景,這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來,我們踏著杜甫的足跡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發(fā)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么樣的杜甫?
附:豪情勃發(fā),壯志凌云,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yè),意氣風發(fā),信心滿懷。
小結: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fā)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yōu)越,詩才橫溢,此時的他芳齡24歲,因此意氣風發(fā),信心滿懷,渴望著建功立業(yè)。這首詩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寫下來
附: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師小結:說得好,道出了“我不輕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牢記這種精神,當遇到困難時能為自己吟上一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師:泰山,杜甫,望岳,同為獨尊。面對神圣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請學生齊聲背誦《望岳》。為了加強感情,把最后一句處理成重復。
續(xù)寫我們沒有完成的命題:當杜甫遇到泰山,。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八
他是唐代最偉大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年代。
他的詩多沉郁頓挫。
后人尊稱他為“詩圣”。
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xiàn)實,故被譽為“詩史”。
杜甫。
世人對于杜甫還有其它哪幾種稱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為何稱之為杜少陵?
因為杜甫曾經(jīng)居于長安城南少陵這個地方。
為何稱之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工部。
二、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詩圣”,其詩是“詩史”。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官致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在文學史上,他把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階段,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分類:
青年時期《望岳》(25歲,現(xiàn)存最早的杜詩)。
《春望》(被安史之亂叛軍所俘,帶回長安)。
安亂時期《石壕吏》“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
成都時期《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老年時期《登高》《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
三、初讀課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四、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袞州(今屬山東?。┤ナ∮H—其父杜閑當時任袞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nèi),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1、《望岳》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做具體的解釋。
前兩聯(lián)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后兩聯(lián)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
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感受。
2、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
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品讀體會。
首聯(lián)——遠望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挺拔雄偉橫跨齊魯。
頷聯(lián)——近望神奇秀麗。
巍峨高大。
頸聯(lián)——細望云氣層出不窮。
心胸為之蕩滌。
尾聯(lián)—望中所感望岳而生登頂之意愿。
五、主題分析。
詩篇描繪泰山雄偉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詩人企望攀登絕頂?shù)男那椋磉_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抒發(fā)了詩人向往登上絕頂?shù)膲阎?,表現(xiàn)了一種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顯示出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極富哲理性,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華。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十九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兀弧扒唷?,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小學望岳教學設計篇二十
知識目標:學習古代詩歌朗讀技巧。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標:提高審美情趣。教學重點難點:
借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導入。
我國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在眾多景物之中,中國人對山是情有獨鐘。而群山之首當屬五岳。古人曾說“王岳歸來不看山”。
師: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嵩山)師:五岳之首呢?泰山的確,我國自漢代確立“五岳”之說以來,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獨有風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無數(shù)經(jīng)典傳說和美詞佳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望岳》。
二、板書課題:望岳。
三、
1、杜甫共寫過三首《望岳》,一首是詠東岳泰山,一首是詠西岳華山,還有一首是詠南岳衡山。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望岳》是詠東岳泰山的。
這是杜甫現(xiàn)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氣。題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標題是“遙望泰山”之意。作者簡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屏幕)。
3、指導朗讀:
師:要理解一首詩,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怎么來讀呢?大家一定還記得:“凡讀書必須要做到字字響亮,不可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p>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全詩。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范讀全詩。
4、整體感知詩意:
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zhì)疑,學習釋疑。
5、內(nèi)容品析。
“詩聯(lián)賞析法”來品析這首詩。它需要以下幾個步驟:(屏幕)。
第一步:解說注釋(借助書下注釋,無注釋的補充資料。字典等工具書)第二步:描述詩聯(lián)(將零散的字詞解釋連成一句通順的話)。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個字用的好,用的準,寫出了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詩表現(xiàn)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兩部分內(nèi)容。
6、串講四聯(lián)意思(借助書下注釋)。
7、賞析:師:杜甫被稱為“詩圣”?!笆ァ蹦藰O至也。無人能敵。中國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在這首詩中,你覺得哪些詞句超乎尋常?讓你感受與眾不同?再讀:
讀出贊美之情——前三聯(lián)。
讀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聯(lián)詩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來望的呢?
詩言志,詩中到底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懷?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愿望。點明題旨,氣勢不凡,意境深遠。表達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句中我們并未看出他科舉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給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給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這句成為千古名句。
斗志,渴望,志向遠大。(登了山頂不僅僅是他的志向,對人生充滿遠大志向)可見寫此詩時的杜甫正是充滿人生豪情的年輕時期。也正是想要實現(xiàn)遠大抱負躊躇滿志的時期。
總結。
全詩。
總結:今天我們再讀望岳,不僅感受的是對泰山美景的贊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過去了,《望岳》以及詩歌體現(xiàn)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譽為寫泰山詩的絕唱,以后很多人寫泰山詩卻無人能敵。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詩在上頭之感。
全詩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自然美與人格美合二而一的優(yōu)美境界。讓我們再讀全詩。體會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書。
首聯(lián):雄偉寬大——驚嘆。
望
頷聯(lián):巍峨高大——贊美。
岳
頸聯(lián):高峻幽深——喜愛、陶醉。
尾聯(lián):想像,登山?jīng)Q心——期盼。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46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