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03:02:15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精選13篇)
時間:2023-11-21 03:02:15     小編:BW筆俠

教案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可以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有條不紊,提高教學效果。教案中的教學方法應多樣化,靈活運用講、示、練、測等多種教學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一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學好本單元,利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等圖形的特點,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觀察、測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來學習本單元的知識,收集、分析、處理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一些與面積單位有關的常識,如:我家的面積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價是3500元等,但學生頭腦中并沒有形成面積單位的概念,在學生看來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體上或者生活中找到與面積單位大小相近的面,這樣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和記憶面積單位,會讓學生較快地在頭腦中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學生建立面積單位表象后,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面積單位估計生活中物體表面的大小,在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更加深刻。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學案例: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

面積計算公式。

3.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及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四、教學難點。

1.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3.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4.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5.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五、單元課時安排。

六、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1.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材編寫特點。

(1)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較充分地展現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如,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教材從比較封面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以利于學生通過多種比較活動,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2)重視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這對學生鞏固面積的概念,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面積單位,以及進一步形成關于面積的估測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教材除了介紹每個面積單位時,說明它的含義之外,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用手比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進一步,再讓學生經歷各種估計面積的實踐活動,來鞏固表象。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以面積單位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面積單位概念。

(4)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此外,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以及在部分習題中,都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在完成練習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二

數學教學是一種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力求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獲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觀察、操作、思考和討論交流,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得面積的概念。

1.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

導入從學生熟悉的土豆開始,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們就在我們身邊。接著課堂中摸一摸書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然生發(fā)與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親歷經驗的積累,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2.強化數學的體驗學習。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索過程,為了使學生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將學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們經歷了從觀察――重疊――拼剪――拼擺――用統一的標準來擺――面積單位的建立這一過程,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挑戰(zhàn)和樂趣。

3.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數學素養(yǎng)。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數學,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為孩子們提供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結合新課標,如何上好數學課,當中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通過這個課例,感覺要上“活”概念課,就要適時給概念下定義。定義下得過早,等于是索然無味的簡單灌輸;下得太遲,則又怕學生的思維呈現零亂狀態(tài),不能及時地整理和總結。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三

(一)學習內容來自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睂W習內容來自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習,可使學習更有效。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識結構,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從生活中的各種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學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讓學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學習用品的面,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利用學生描出的各種平面圖形,比較大小,讓學生明白平面圖形有大小;讓學生用1平方米測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門等面積,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

(二)學習需求來自學生。

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心理特點,充分激發(fā)學習動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因為學生第一次學習有關面積單位,對于為什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是必須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學中,教師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在操作中充分體驗統一測量標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意義,也為學生主動、積極學習鋪平了道路。例如,讓學生選用一種物體表面來表示胸卡的面積,從表示的結果中可以使學生逐步體會到:用不同物體來測量容易產生誤會,并通過創(chuàng)造矛盾沖突,使學生明確要測量面積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面積單位,然后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面積單位的活動之中。面積單位有哪些呢?教師不直接告訴,而是把這個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表現自我,進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而當學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時,教師更是抓住契機,在肯定學生猜想的同時告訴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三)學習過程重視體驗。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所謂體驗性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參與知識探索、發(fā)現與形成的全過程,并通過體驗與感受(體會),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可見,體驗性學習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是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它旨在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增進對科學的理解,體驗探究的樂趣。學生在說一說、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積的含義,認識了面積單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讓學生先估計,后拿出1平方米紙,估計它的邊長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讓學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發(fā)展空間觀念,再聯想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接近這個面積單位,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系起來,再現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梢哉f,整個學習過程都非常關注學生的體驗。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四

(二)使學生能夠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三)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認真觀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有什么關系,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出示例1:

計算后訂正,有的同學以分米為單位,量得邊長是1分米,面積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學以厘米為單位,量得邊長是10厘米,面積是100平方厘米.。

(用的單位不同)。

師:那么我們討論一下,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請你左手拿著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著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一看這兩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面含有多少個1平方厘米?(100個)。

那么,我們可以知道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書)。

師:下面我們繼續(xù)研究平方米與平方分米之間的關系.。

出示例2:把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貼在黑板上.。

師: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1平方米)。

如果把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多少個?怎樣分法?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兩個同學討論一下)。

(把1平方米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100個.100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分米)。

師:請歸納平方米與平方分米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

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0.。

出示例3.。

一塊正方形水泥磚,磚面的面積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較大、平方厘米較小)。

師:要把25平方分米化成多少平方厘米,應該怎樣想?

(兩人互相說說自己的想法)。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板書)。

做一做:

黑板出示:

1.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因為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就是3個100平方厘米.所以,3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

2.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因為1平方米是100平方分米,16平方米就是16個100平方分米.所以,16平方米=1600平方分米)。

(三)鞏固反饋。

1.填空.(口答)投影出示。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32平方米=()平方分米.。

2.在書上填空p.133(1)(2).。

出示投影進行訂正.。

(1)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3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平方米=()平方分米2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一張寫字臺的長是13分米,寬是6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13×6=78(平方分米)。

78平方分米=7800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積是78平方分米.合7800平方厘米.。

作業(yè):p.133第4題.。

小資料〔進率〕。

課堂設計說明。

板書設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五

1、知識技能。

認識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們實際的大小。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經歷用不同的單位測量同一平面等活動,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

體會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探究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獲得成就感。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具體的測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難點:認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紙片各一個,每兩人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組織抽紙涂色比賽:教師為學生準備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的紙放在信封中,當學生代表抽出紙片并{高舉起示意時,學生們的反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紙片的一方感情激憤認為這樣不公平,而抽到小紙片的一方則興高采烈。

為什么不公平?(引導學生說出紙的面積的大小不同)。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積,并對面積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1、計算課本的面積。

生:一樣。

師:現在我們用畫方格的辦法,看看課本的面積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課本面積。

師:說說你們畫的課本有多少個方格?

生1:12個。

生2:14個。

……。

師:為什么畫出的格數不一樣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樣。

師:要是我們規(guī)定的方格大小一樣,是不是大家畫出的格數就一樣了呢?

生:那樣就會一樣。

2、認識面積單位。

認識1平方厘米。

師:大家能畫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嗎?

生:能。(畫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畫的這樣大的正方形面積,就是一平方厘米。

師:我想量一量這個文具盒蓋的面積,大家?guī)屠蠋熛胂朐撨x用哪個面積單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師:請大家從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紙片。

師:誰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生: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記作1cm2v板書:1平方厘米,記作1cm2w。

師:你還能從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學生匯報:大拇指的指甲蓋、教室開關的按鈕……。

認識1平方分米。

師:1平方厘米的面積比較小,我們計算面積還需要比較大的單位。同學們再畫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畫正方形)。

師:這樣大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取出那張藍色的正方形紙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邊長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這個面的大小。學生認真地用尺子量邊長,然后用手觸摸這個正方形的面。

師:同學們剛才摸的這個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記作1dm2v板書:1平方分米,記作1dm2w。

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通過列舉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積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師:請同學們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藍色正方形放回學具袋中。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該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劃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學生閉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拿出剪刀,在白紙上剪出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請不要拿出袋里的藍色正方形紙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學生就剪出了他們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師:請大家從學具袋里再拿出那張藍色正方形紙片與你剪么樣?

生:……。

師:同學們,你們對自己剪出來的作品滿意嗎?

生:……。

師:好,請大家還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學生都非常投人地開始思量怎樣剪得更準確。他們剪得比上次更認真、更專注,花的時間比上次也要長。當老師再次讓他們拿出學具袋里標準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時,盡管還是有點誤差,可是他們那稚嫩的臉上已經充滿了愉悅和自豪。

師:下面請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四人一組用它量一量一張課桌的面有多大v分組測量)。

師:哪一組來說說呢?你們又是怎樣量的?

學生分組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兩次剪1平方分米的紙片,強化學生對1平方分米的記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v3w認識平方米。

師:你們的辦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請大家用這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來量一量我們這個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學生紛紛蹲下身。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產生學習習近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不一會兒學生就紛紛說:老師,我想要個大點的紙片來量,這個太小了。

師:大點的紙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的呢?

生1:我從書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給我講的。

師:誰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學們匯報自己對1平方米的表象認識。

師: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米,記作1ov板書:1平方米,記作1ow,下面請大家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見過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學生匯報。

多媒體展示1平方米的物體的面:一扇窗戶、大電視機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應需要而產生的。

三、知識運用,解決問題。

修改小明的日記。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媽媽到市場買了很多菜回來。其中有一條4厘米長的大魚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雞我特別喜歡。媽媽開始忙著為我們做飯。不一會兒,飯菜都做好了。這時爸爸也回來了。我就忙著把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開始吃飯了,我拿起20米長的筷子夾起魚頭,放到大約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飽了,我就開始做作業(yè)。作業(yè)做完了,時間也不早了。我來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臥室,躺到3平方厘米長的床上準備睡覺。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用面積單位直接測量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概念。

教學準備:學具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

1.“涂顏色”比賽。

2.導入。

剛才老師畫的是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平面圖形的周長。而這兩位同學涂的,是平面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20。

1.物體的表面。讓學生閉起眼睛,把數學書和鉛筆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個表面大。比課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兩張樹頁,進行比較。教師揭示: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第一組:圓形。

第二組:

提問:

(1)第一組兩圖相比,哪個面積大?(通過觀察,學生看到三角形面積中可以包含這個圓的面積,因此三角形面積大于圓面積。)。

(2)怎樣比較第二組兩圖?(這兩幅圖可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較。得出圖1的面積比圖2的面積大。)。

3.揭示面積概念。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都是有大小的,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比較面積大小。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有各種形狀和大小,有規(guī)則的也有不規(guī)則的。像剛才兩位同學涂的平面圖形就是不規(guī)則的,請你比較下面各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第三組:

第三組兩圖的形狀差別較大,不能用重疊的方法,怎樣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紙和筆,同桌兩人合作,想個可行的方法。(教師巡視,指導)請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問:你聽懂了嗎?(用劃方格的方法。如下圖所示。通過數方格,看哪個圖形包含同樣大小的方格數多,哪個面積就大。得出圖1的面積小于圖2的面積。)。

比較下列圖形的大小。

5.導入面積單位。學生在比較前兩組圖形時,用數方格的方法很順利的解決了問題。在比較第三組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會發(fā)現雖然兩個圖形包含的方格同樣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樣,所以它們的面積也不同。

提問:剛才這題,你學習后有什么啟發(fā)?

對,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須是一樣的,這就是說面積的大小要有統一的標準,這就是常用的面積單位。教科書上介紹了一些,請同學們自學教科書第136頁。

你從書上學到了那些面積單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學。

那同學們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圖釘面、田字格、信封寫郵政編碼的地方……)。

拿出6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說一說它們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擺在白紙上,上實物投影展示)為什么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擺,它們都是由6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學。

同學們真聰明,請你在學具袋里找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邊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約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實物:手掌面、方磚面、開關蓋……)。

1.投影出示例題。

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說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圖形的不同點。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藍紙,并出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讓學生比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結: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長度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是不同的計量單位。

5.做一做。

根據下面的測量要求,說出用長度單位還是用面積單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課桌面的寬______________。

教室門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1.提問: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單位呢?

2.小結:周長是指圖形一周的長短,面積是指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周長可以拉成一條線,面積卻不可以。我們可以說:“周長一條線,面積一整片?!?/p>

三、鞏固練習12。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合作分組)。

(1)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四、課堂小結3。

教后感:鞏固反饋安排了摸桌面、手帕的周長、面積,突出了區(qū)別、對比。最后安排一道組合圖形中周長與面積的區(qū)別對比,這樣安排會有助于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七

說教材:

一、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本單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六單元,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材處理。

本單元概念較多,也較重要。另外還有四個例題,分7課時進行教學。教學中注意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以達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系。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了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發(fā)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yōu)勢,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內容,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4.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估測盡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中要重視對面積的估測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薄肮烙嬚n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敝匾暪罍y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

2、比較面積單位的大小,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教學難點;。

1恰當選擇面積單位,估計物體面積的大小。

2、給學生留有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體驗。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過程教學,這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為此,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使數學學習從“文本學習”走向“體驗學習”,就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本單元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導入新課時,讓學生說說多媒體教室和你的房間比較一下誰大一些?并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媒體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間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景,體現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2.直觀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觀,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時,利用媒體直觀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劃分成100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幫助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說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范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fā)展。

(1)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

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fā)學習興趣。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思維的發(fā)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fā)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認識“面積”這一概念時,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在實踐操作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在學習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2.自主探究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規(guī)律發(fā)現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圖形,在拼的過程中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和它的長、寬有關系,再推導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八

本課是在義務教教科書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60——65頁。本課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好本課,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還為以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先認識面積,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的實例和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驗。3.使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等多種操作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我確定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教學難點是,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思想,主要選擇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情景教學法,也就是結合學生活動體驗,創(chuàng)設比賽涂色數學情景,從而提出數學問題,為什么小的圖案涂色較快,建立正確的表象。

在新知識探究環(huán)節(jié)采用教師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法??臻g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讓學生感受眼、耳、手、腦多重感官刺激,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在學習常用的面積單位時采用自學輔導法。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知識,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流程。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三維目標。

1.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fā)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在白紙上給三個不同的圖形涂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后,我提出問題:誰涂得最快?原因是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游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有所不同,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通過對比發(fā)現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大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概括面積的含義。

通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看一看顯示屏和黑板面,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概括說出面積的含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進行實踐感知。

第二步:認識面積單位,認識同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出示2個長寬各異長方形,體會用觀察、重疊方法難以比較大小。提供學具,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最后匯報展示。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發(fā)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測量圖形,形狀、大小必須相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正方形是最合適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第三步: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用導學單進行自學提示。讓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形成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并且借用實物如: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1平方米的桌布等,設計一系列感知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大小,發(fā)展其空間觀念。

3.運用知識形成技能。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為下節(jié)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4.全課總結。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獲,不僅是對全課知識的回顧而且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讓學生分別對自己和學習同伴進行評價,加強學生學習的反思能力。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九

我們數學團隊的張xx老師本周為大家呈現了一節(jié)精彩的數學課《面積和面積單位》。在這節(jié)課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1、創(chuàng)設整體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開課伊始教師創(chuàng)設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開的玻璃店給鏡框鑲玻璃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快的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展開學習。效果很好。

2.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

在學習面積的概念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積,并在教師有層次的習題設計中,不斷完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概念,使我們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3、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例如,比較黑板和電視機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觀察法;比較數學書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疊法;比較兩個不同的長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擺法……這些學習方法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

4、環(huán)節(jié)清晰,探究目標明確。

5、多媒體的運用為本節(jié)課情景的創(chuàng)設,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議:

在學生探究之后應多給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教師不要急于講解,應有意識的去發(fā)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相信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一定會解決這些問題。

有效評價是建立在執(zhí)教者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活動的合理的、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設計上,也就是當我們的教學目標把握準確到位時,我們的教學評價就會發(fā)揮出它巨大的作用,這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就會促進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上完美達成,當我們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順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時,我們的有效教學評價就會促進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想、實踐、交流、推理、驗證、抽象、概括等過程,學生在老師為他們提供的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發(fā)展各種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師早上執(zhí)教的《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與大家作簡單的交流: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1.知識性目標: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理解面積的含義有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物體的面積,二是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面積。

2.過程性目標: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驗。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課堂中有這樣幾個片段:

兩張紙誰大?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較,梁老師說:“你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

擺圖形時,展示匯報中梁老師問:“為什么沒有選三角形擺?”學生說:“有空隙”。梁老師說:“說的多好呀!”使學生感受到選的圖形在擺的過程中密鋪。

教學面積單位的規(guī)定學生回答以后,老師說:“說的真棒,語言規(guī)范。”

課堂小結時,梁老師說:“希望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

梁老師用準確的評價使的這些目標都得到有效落實。

這節(jié)課各個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

理解面積的含義,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當一眼能看出大小時,直接比較,當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時,需要重疊的方法比較,當重疊的方法也無法確定誰大時,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然后學生經歷用不同的形狀做單位的測量活動,知道正方形做統一面積單位的科學性,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除了在以上每個知識中進行之外,還有專門的習題進行培養(yǎng)。

梁老師對本節(jié)課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設計出了順暢的、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加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師在課中就很好的落實了這一目標。比如:

課前交流時,師:你們對老師有什么了解嗎?生:你姓梁。師:你真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師:涵涵、彬彬,你們想得到它們嗎?學生用好奇而熱切的目光望著老師手中的吉祥物,異口同聲:想要。師:這可不能輕易給你們,如果你們課堂上勤學、善思、好學、會問,就會得到老師的獎品。

全課小節(jié)時,師:你覺得哪位同學表現的好?(學生思考片刻,推薦了一名他認為表現好的同學)師:為什么?他在哪個方面表現的好?學生回答后,老師接著說:我也覺得這個同學表現的好。不僅表揚了表現好的同學,還表揚了發(fā)言的同學。

總之,梁老師在本節(jié)課中,用有效的教學評價,促進了教學目標的落實,促進了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為學生未來工作、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十

上午好!我說的課題是《面積和面積單位》。下面我將從教材、前測、教學目標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規(guī)范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布置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局部。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同學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同學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只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協助同學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依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外表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和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同學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同學的前測結果統計標明:

關于面積,87%的同學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15%的同學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同學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同學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同學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10%的同學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同學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同學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十一

通過實例感受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通過實例認識面積單位,認識面積單位有多大。

【過程與方法】。

通過借助實例探索面積單位的過程,感受面積單位的大小,提升數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的學習過程,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面積單位的認識。

【難點】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大小。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回顧之前如何表示面積的大小。請學生用方格紙測量數學書封面的大小。

預設有學生數出6個格子,有學生數出24個格子。

請學生分析原因,明確是由方格大小不同導致的。

提出統一面積單位的需求。引出課題。

(二)講解新知。

提問:你們聽說過哪些面積單位?

預設學生說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師介紹三種面積單位的含義及符號:

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符號表示為cm2;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符號表示為dm2;

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符號表示為m2。

學生活動:在學具中分別找出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紙片,感受大小。

(三)課堂練習。

請學生找一找身邊面積約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體表面。

預設學生舉出指甲蓋、粉筆盒的一面、地磚等例子。

(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提問學生有什么收獲。

作業(yè):利用今天所學,說一說生活中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

四、板書設計。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十二

一、單元分析:(一)本單元在本冊教材中的定位:本單元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探索“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等知識。本單元知識的學習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前提和基礎,對學生今后進一步研究有關的幾何知識,建立空間觀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單元在相應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邊形、圓的直觀認識。

第2冊。

角的直觀認識。

長、正方形和它們的周長。

第5冊。

長、正方形的面積。

認識軸對稱圖形。

第6冊。

認識直線、線段和射線。

平角和周角。

第7冊。

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認識,認識組合圖形。

第9冊。

垂直和平行。

第8冊。

圓和扇形的認識。

第11冊。

地位: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圖形認真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

(三)本單元與其他知識的聯系:

“長、正方形的面積”和“實際問題”的聯系。

學生掌握求長、正方形的面積后,運用長、正方形面積的求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二、單元目標。

(一)單元整體目標: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會解決有關面積的實際問題。

(二)課標對此目標的相關闡述及要求:

1.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能聯系實際估計物體的長度和長、正方形的面積;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和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能靈活解決稍有變化的圖形的面積與周長的問題。

該目標在本年段應達到的目標:

1.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一)課型定位----重點課。

(二)本課分析。

1.本課在單元中的定位。

使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并能夠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對有關知識的探索,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動手操作、觀察和思維能力。

2.教法體現。

(1)聯系生活,情境導入,在比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發(fā)展,體現做數學的思想。

(3)操作中體驗,感知概念,建立表象,發(fā)展空間觀念。

3.如何體現單元目標。

通過例題“給大小不同的小區(qū)綠地平面圖涂色”,比較“數學書和英語數封面的大小”,讓學生感受面積有大有小,從而理解面積的意義。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課知識與其它單元知識體系間的聯系點。

本課的學習也為學生長、正方形的面積及以后解決有關面積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1-1學生建立面積的正確表象。

1-1-1學生能理解面積的含義。

1-1-1-1學生正確理解物體面積的含義,如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1-1-1-2學生正確理解平面圖形面積的含義,如三角形的面積、正方形的面積。

1-1-2學生能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觀察法、重疊法。

1-2學生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1-2-1學生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積單位。

1-2-2-1學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

1-2-2-1-1學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適合用1平方厘米做單位。

1-2-2-2學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確表象。

1-2-2-2-1學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適合用1平方分米做單位。

1-2-2-3學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學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1-2-2-3-1學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適合用1平方米做單位。

2、過程與方法:

2-1在觀察、比較、實踐操作等活動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2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篇十三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一節(jié)典型的概念課,而且教學內容也很抽象。整節(jié)課胡老師圍繞兩個核心問題進行教學:一個是什么是面積?一個是什么是面積單位?教學時充分注重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這兩個重要概念的生成過程,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例如,在課的開始,胡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四邊形,讓學生去涂色,比一比誰先涂完。學生都愿意選擇小的圖形,老師追問:為什么選小的?引出平面圖形的面積有大有小。接著通過觀察黑板面和國旗、課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理解物體表面的大小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進行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為理解面積定義做了鋪墊。了解了面積的內涵之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體驗到沒有統一的面積單位不便于交流,從而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

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出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過小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一擺、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認識1平方米的時候,胡老師先準備了邊長1米的正方形的布,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接著讓學生體驗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個同學,學生對面積單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節(jié)課胡老師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92108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