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04:42:16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范文(15篇)
時間:2023-11-20 04:42:16     小編:靈魂曲

"總結是一種自我歸納和總結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在寫總結之前,需要充分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偨Y范文中不乏閃光點和精彩之處,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學習。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一

今天下午的自習課,決定在六(2)班上新課《杠桿的科學》。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課比較成功,所以對今天的課信心滿滿,讓學生拿走實驗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認識杠桿和杠桿上的三個點,抽了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蹺蹺板、天平、鉗子、剪刀找三點,完成不錯。對于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是杠桿的搟面杖和錐子也進行了分析——找不到支點,所以不是杠桿,大家學得也不錯。

第二步,研究杠桿的秘密。為了讓同學們收集數(shù)據(jù)的時候能有規(guī)律,我先進行了示范,選定左邊第二格,作為固定的阻力點,分別在上面掛一個、兩個鉤碼,看右邊第幾格掛幾個時杠桿平衡,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們進行了嘗試,成功后列出數(shù)據(jù),讓大家看我記錄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學生動手的時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視,這個組看看,那個組看看,發(fā)現(xiàn)沒有章法的就指導一下。可是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有的組只列出三四組數(shù)據(jù),稍一仔細看,發(fā)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根本就不對。一共十五行呢,這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測完?放學鈴響了,我等不及了,就讓大家看著我在黑板上寫的數(shù)據(jù)進行指導,得出左邊鉤碼數(shù)乘以格數(shù)等于右邊鉤碼數(shù)乘以格數(shù),然后讓大家加快速度繼續(xù)測。我繼續(xù)巡視,發(fā)現(xiàn)有的組把原來的數(shù)據(jù)全擦了,有的組組長和組員爭執(zhí),有的組里一部分人在測,一部分人在打鬧或者趴在那不動。這哪是科學實驗課?于是,我叫停了測試,讓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寫的數(shù)據(jù)分析,生拉硬拽著總結了杠桿省力或不省力的規(guī)律,讓大家放了學。

放學后,我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費了這么大的勁,用了這么多的時間,連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沒達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惱中反思著。

首先,天時不對,上這節(jié)課時已經(jīng)是自習了,而且學生二節(jié)課后沒下課休息,直接上的自習課,還學的是新課。

第三,人和不和。作為教師,我沒有考慮到以上具體情況,只認為自己準備好了,就能去上課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為學生……算了,他們畢竟是學生,還處在可塑階段,如果說學習習慣有待養(yǎng)成,或者合作狀態(tài)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這個教師該考慮的問題。也許,這個班就是鍛煉我的一個班呢!抱怨沒用!

接下來,想想補救措施。下節(jié)課上,

1、復習杠桿有三個點。

2、說說杠桿處在平衡狀態(tài)時的意義(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邊力大)。

3、掛鉤碼,讓學生嘗試利用乘法口訣使杠桿平衡。

4、觀察杠桿省力時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進行作比較,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共同點;依次找出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時的共同點。完成這四步,學生難道還不會?那就得讓會的去教不會的了。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二

這是第一課時,在設計上以探究實驗為基礎,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努力構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物理課堂,走進物理教學。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了小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學中體現(xiàn)物理的藝術性、語言的激勵性。坊子區(qū)教研室王局長對本節(jié)課評價中提到備課、講課、學生互動常態(tài)高效、老師學生主動思考,教師環(huán)衛(wèi)思想為了學生去指導,教師把學生思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當作自己解決問題的重點。在學生的活動方面小組的活動不夠大膽,學生的心聲未能充分、大膽、積極的表達出來。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結論未能充分的落實。通過全區(qū)物理教師同仁們幫助和指點我對本節(jié)課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思考并進行縝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關注與高中課堂知識的連貫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點的理解與高中的軸聯(lián)系。

2、在對杠桿的概念進行總結使用“模型法概念”時,多給學生準備點可以動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鐵絲、釘子板、剪紙、細線等可以用杠桿器具操作時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強化力臂的畫法時結合中考,讓學生對照實物進行練習。

4、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實驗過程中要充分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充分對結論的分析進行討論,對于結論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力與力臂相加的情況可以讓學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師代辦。(如果學生沒有得到這樣的數(shù)據(jù)教師可以舉例動力等于阻力時的特殊情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三

本課接著上一課結束時,所提到的問題之一“撬石頭”而引入。課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現(xiàn)場演示,請上來一位班級體重最重的同學,有100多斤,很費力地抱一抱,然后讓他坐在椅子上,找塊磚一墊,用撬棍很輕松地抬了起來。再請個全班最瘦小的也來試試,也非常輕松地把他抬了起來。這樣,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高漲,又直觀形象地再現(xiàn)了生活中的場景,對后續(xù)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很大幫助。

“區(qū)分各種常用工具是否杠桿”的活動。充分利用上節(jié)課讓學生操作使用過的那些器材,進行分析交流。對于榔頭拔釘子,學生比較好理解,支點、用力點、阻力點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確認它是杠桿的應用,但對于老虎鉗、剪刀,有的學生認為不是杠桿,是因為他沒有結合實際使用來體會理解,可以讓學生用老虎鉗剪段鐵絲,用剪刀剪塊木片,在這個過程中找找阻力點、用力點和支點,再來分析是不是杠桿,學生就較易理解了。對于螺絲刀,有的學生說它用來撬物體時就是杠桿了,也應予以肯定,但做為扭螺絲釘時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桿的應用了。

本課的教學難點還在于杠桿尺的研究。在教學中,很多小組的探究活動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展這個活動時,首先要強調教師的指導到位,要求明確。對于這個實驗,有這么幾點要求:

1、左邊所掛鉤碼當重物,右邊的鉤碼當作我們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兩邊的鉤碼都只能掛在同一個位置,這點很重要。

3、當杠桿尺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再記錄實驗情況。

4、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如何區(qū)分?

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多加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但在實際活動中,很少有學生能進行認真思考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更多的是隨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通過增加鉤碼個數(shù)或移動鉤碼位置來達到平衡。還有的小組,總是在兩邊掛相等數(shù)量的鉤碼來實現(xiàn)平衡,探究活動沒有深入。這些情況都需要老師在活動巡視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加以指導。并引導學生結合數(shù)學知識來分析數(shù)據(jù)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通過活動,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解決書中的三個問題,只要小組活動開展的充分,數(shù)據(jù)詳盡,那么困難并不大。但對于“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更合理”?學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滿隨意性。同時,這一課時的教學時間也相對緊張,如果想要深入、扎實有效地開展杠桿尺實驗,建議增加教學時間。因為只有將這個知識掌握了,懂得通過分析用力點、支點、阻力點三點之間距離的關系來區(qū)分杠桿是省力的,費力的還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才能使第三課的活動順利開展。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四

今天進行了《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我想放手讓學生做這個實驗。可有不少學生做完以后還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這一問題:讓學生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很有難度的。

學生可能還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我在猜想人類認識杠桿的過程可能也不一上來就想研究“杠桿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桿,發(fā)出了他的有些規(guī)律,才會進一步研究什么情況下杠桿會“靜止不動”(這也是一種杠桿平衡),到后來才會想到“什么情況下杠桿會在水平位置平衡”,再進一步研究“杠桿勻速轉動”的條件,等把這些問題都有一個思考之后,人類才會來總結杠桿的平衡條件。這一定是一個長期而且很費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才能總結出來呢!

感覺出力臂。這不是一個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構建出的科學概念”。也只有數(shù)學兼物理學家才能構建出原本無形的東西來。當然這一發(fā)現(xiàn)也許很多偶然(剛好處于平衡位置時),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絕對是個創(chuàng)舉。于99.9%學生來說,只需正確接受就夠了,讓他自己來研究只能是想當然的讓學生去做。

學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說學生是否能“形成”一個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見,然后再按猜想設計方案進行研究。

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幾乎沒有。如果只是為了考試,如果在事先我們知道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辦法讓學生嚴格按標準來做。

從教材來看,讓學生有探究意識就已經(jīng)很夠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紹一些,讓學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說: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許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學,在很多章節(jié)上都只能是做個樣子(當然這個樣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傳授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時候是巨大價值的。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五

《杠桿的科學》是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中,主要指導學生利用杠桿尺。鉤碼、記錄表來研究杠桿省力費力的規(guī)律。通過實驗,使學生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這一課時,卻出現(xiàn)了這幾種不同的現(xiàn)象:

在上實驗課時,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有六個和七個鉤碼,小組之間肯定不夠用。于是我就特意強調:老師今天只分給每個小組10個鉤碼,但是不夠用,小組之間想想辦法,看看那個小組最先做完實驗?說完之后,學生開始做實驗。學生們到底會怎樣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在觀察著。不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第2小組的同學開始下位到別的小組借鉤碼。當走到9組拿起鉤碼的時候,這個小組的同學立馬把鉤碼搶回來了,這個同學沒有辦法,只好又到別的小組去借鉤碼了。不一會兒,2組的同學把實驗做完了。緊接著,我看到很多小組的同學都到8組那兒去借鉤碼用。這時九組的同學也做到這一組實驗數(shù)據(jù)了,抬頭看看其他小組都到8組那兒去借鉤碼用,也只好去借鉤碼了??吹饺嗤瑢W都做完實驗,于是我問八組的同學:“為什么你們小組的同學做的這么快呢?你們不是也只有10個鉤碼嗎?”八組的李海星說:“我們是先做的這一組數(shù)據(jù),先跟五組借了三個鉤碼,然后他們組用的時候再跟我們借的?!甭牭竭@個,我說了一句:“俗話說的好,眾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們做實驗,要求小組之間合作,其實也是要求組與組之間進行合作。還有一句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就幫助了自己,為什么不去幫助別人呢?看看五組和八組他們不是合作得很好嗎?”。聽到這兒,剛才幾個不借鉤碼的小組的同學的臉刷的紅了起來,低下頭不再說話。

通過觀察學生做實驗,我發(fā)現(xiàn)有的小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組卻遲遲沒有做完。通過詢問,我得知:四組和七組、五組和八組的同學通過協(xié)商進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組的同學還是小組之間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沒有進行合作,所以耽誤的時間還是很長。針對這樣的結果,我對全體同學說了這樣一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做實驗之前,老師已經(jīng)做了提醒,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為什么我們做不到呢?”聽到這個,沒有合作的小組低下頭。我想他們一定是在為他們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們能從這節(jié)課中能悟出點道理來。

給兩個班上完這節(jié)課,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學課尤其是在做實驗時特別要求學生進行合作,這樣才能做好每一個實驗,學到更多的知識。有的小組內能做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把實驗做好,而有的小組內卻只有個別同學唱“獨角戲”,其他同學在看熱鬧,坐享其成實驗結果。小組之間都合作不成,何談組與組之間的合作呢?這恐怕是在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第二:不同的班級學生情況不同,應如何做到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引導、教育,這給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又提出了一個難題。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六

這是第一課時,在設計上以探究實驗為基礎,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努力構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物理課堂,走進物理教學。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了小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學中體現(xiàn)物理的藝術性、語言的激勵性。坊子區(qū)教研室王局長對本節(jié)課評價中提到備課、講課、學生互動常態(tài)高效、老師學生主動思考,教師環(huán)衛(wèi)思想為了學生去指導,教師把學生思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當作自己解決問題的重點。在學生的活動方面小組的活動不夠大膽,學生的心聲未能充分、大膽、積極的表達出來。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結論未能充分的落實。通過全區(qū)物理教師同仁們幫助和指點我對本節(jié)課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思考并進行縝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關注與高中課堂知識的連貫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點的理解與高中的軸聯(lián)系。

2、在對杠桿的概念進行總結使用“模型法概念”時,多給學生準備點可以動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鐵絲、釘子板、剪紙、細線等可以用杠桿器具操作時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強化力臂的畫法時結合中考,讓學生對照實物進行練習。

4、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實驗過程中要充分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充分對結論的分析進行討論,對于結論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力與力臂相加的情況可以讓學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師代辦。(如果學生沒有得到這樣的數(shù)據(jù)教師可以舉例動力等于阻力時的特殊情況)。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七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費力的規(guī)律。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中的杠桿。

這部分內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1.杠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1.利用杠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杠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論。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作用,通過對杠桿尺的研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了解杠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解釋生活中的杠桿問題。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1.復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板書:杠桿。

什么是杠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結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容,分析杠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杠桿。

觀察第4、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后老師總結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杠桿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第6頁的“杠桿尺的記錄表”內。

6、學生動手實驗,并按要求記錄數(shù)據(jù)。

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填寫:省力情況有()種,費力情況有()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fā)現(xiàn):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

教師補充完整:1.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p>

板書設計。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數(shù)。

優(yōu)點:在導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通過“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擊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八

“杠桿的科學”是本冊《工具與機械》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教學重點是杠桿原理、杠桿的三種情況(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難點在于教會學生判斷杠桿屬于哪一種情況。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有一些處理不到位的環(huán)節(jié),反思如下:

首先,在導入杠桿的定義時有點生硬,直接講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過渡,可以先設定情境如“怎樣打開瓶蓋?”,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需求,等學生提出解決方法后引入“杠桿”,再接著講解杠桿的定義、特征、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的位置等。

接下來是教學生判斷杠桿的省力、費力情況,這一部分學生容易混淆,每一個細節(jié)都應該給學生解釋清楚,學生理解了再繼續(xù)下一環(huán)節(jié)。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有些細節(jié)強調不夠,導致學生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就比較懵,比如:先向學生詳細介紹杠桿尺,包括杠桿尺的刻度,刻度數(shù)字表示的含義,支點、用力點、阻力點的`位置等。在利用杠桿尺、鉤碼做演示實驗時要解釋清楚每一步的用意,并及時和學生互動以獲得反饋信息,避免學生因為某一點沒聽懂而耽誤后面的進度。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九

本節(jié)課是講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下面從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課堂效果以及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反思。

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想如果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把性質和判定學完,那只能是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探究課,而對于性質與判定的應用只能放在下一節(jié)課,于是我把這節(jié)課設計為探究課,把對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的探索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是啟發(fā)探究式。為了增加課堂密度和教學效果以及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我運用幾何畫板和幻燈片制作了課件,以增加學生對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的理解。在學生探究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時,我分別創(chuàng)設了情境,一是為了給學生的探究搭建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二是為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實際并應用于實際。同時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

如果說一節(jié)課的課堂設計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根本,那么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方式更是關鍵。這其中包括老師對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把握,老師的教態(tài)是否大方得體,尤其有很多老師聽課的時候,還包括語言是否精煉,知識的邏輯感是否連貫,層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說本節(jié)課的課堂氣氛,不知是否是第一節(jié)課的緣故亦或是學生有點緊張,平時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太敢發(fā)言了,所以感覺課堂的氣氛還是有些沉悶。當然,老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要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在課上輕松而愉快的學習知識。這是對任何一位老師的考驗。其次通過看自己的錄像,平時自己沒有在意的細節(jié),包括自己在講臺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經(jīng)意的手勢和說話的口頭語都暴露出來。感覺自己精心錘煉的語言在錄像中仍有些羅嗦等等。總覺得自己上課時怎么會留有那么多的遺憾。再次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于在開始的尺規(guī)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當然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間的浪費與我講授尺規(guī)作圖的方式不夠合理是分不開的,以至于在后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jié)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jù)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過看自己的錄像課,感覺自身的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對課堂語言的錘煉,不僅僅是表達清楚,更要言簡意賅,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還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在實際操作時充分體現(xiàn)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個人能力。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十

眾所周知,簡單機械在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出現(xiàn)在復雜的機械中,簡單機械的知識是理解復雜機械的基礎。

本節(jié)課張雯老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起了學生對學習杠桿的興趣,再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工具——撬棍,抽象出了杠桿的特征:支點、用力點、阻力點三要素缺一不可,使學生對杠桿有了初步的認識;最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杠桿的規(guī)律,找到了杠桿的秘密:從杠桿的平衡條件出發(fā),討論了杠桿可分為三種以及每種杠桿的特點。

整節(jié)課,張老師的基本功扎實,語言清晰流暢,教學機智靈活,激勵性語言多,實驗技能突出,現(xiàn)代教學技能應用熟練,突出教學多元化及輔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調動教學資源,合理運用一切有利條件,注重教學過渡與轉承,教學環(huán)節(jié)自然一體。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在轉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

我們知道,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創(chuàng)設則是前提的鋪墊,在這堂課中情景的創(chuàng)設很到位。

意事項,觀察指導,記錄數(shù)據(jù)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使學生在“做科學”中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大門。張老師在實驗過程中始終與學生一道,參與整個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怎樣成功的探索杠桿的平衡條件。

當然了,每一堂課都有其遺憾的地方,在張老師的這堂課中,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地方需進一步推敲。

一、張老師在實驗前展示了該實驗過程,就失去了讓學生探索的意義了,不是嗎?既然是探索,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就更具有科學意義了。

二、板書沒有設計好。通常板書具有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歸納知識的作用,用好了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最后環(huán)節(jié)關于“費力杠桿省距離”的概念,因為涉及更多復雜的分析,而在這節(jié)課上無法進行,所以張老師只是提了一下,卻無法進一步展開教學,但是站在聽者的角度上,卻非常難理解,相反搞得云里霧里的.,甚至形成錯誤的理解,所以我認為,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不如沒有!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十一

本節(jié)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jù)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shù)據(jù)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這一節(jié)課的關鍵是對數(shù)據(jù)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shù)據(jù)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shù)臄?shù)據(jù)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fā)更多的學生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只作適當?shù)囊龑?,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fā)現(xiàn)、實踐、歸納。通過該節(jié)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fā)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協(xié)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guī)格的鉤碼、杠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杠桿由學生自己制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數(shù)據(jù)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杠桿這節(jié)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jù)杠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jié)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里既牽扯到數(shù)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并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并讓學生過關。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十二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杠桿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通過動手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杠桿省力的原理,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動物頭飾、木棒、積木、重物、記錄卡、水彩筆、漿糊、抹布、用力標志(大小不等的圓片)。

1、導語:小熊要蓋新房子,它買了許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動,我們去幫助它吧! 說一說,用什么辦法來運材料。

(1)我用雙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試一試,哪種方法用的力氣小。

幼兒使用各種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點。

(1)使勁用雙手抱重物。

(2)彎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說一說我的發(fā)現(xiàn)。

(1)抱最費勁,汗都流出來了,拉有一點費勁,推只有一點點費勁,撬很輕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點點汗,推不費力,撬更不費力。

(3)抱要費力氣一些,拉要稍微費力氣一些,推費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費力氣,輕輕一下就行了。

4、我的實驗過程。

讓幼兒用省力的辦法幫小熊把材料全部運過去。

1.使用木棒時要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給幼兒提供的重物以不超過三名幼兒抬起的重量為宜。

3.提供作支點的.積木高度要適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時,支點應隨重物一起移動。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別強,因此,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現(xiàn)象”。本次活動我讓孩子通過操作、觀察及其講述等手段,讓孩子在自主活動中增添一些科學知識。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十三

這一課的前半部分“認識杠桿”,我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桿的三個作用點:阻力點、支點、用力點。對略變形的雙杠桿、支點在旁邊的杠桿,學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斷。其中,在判斷螺絲刀是否是杠桿時,我認為學生的觀點要比教參中的更完善。他們認為:在擰螺絲釘時不是杠桿,而用它來撬東西時就是杠桿。對于書中介紹的幾種工具,我認為都需要學生找出它們的三個作用點,這樣有利于學生對這三個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桿尺的研究中,學生關注這三個作用點之間的聯(lián)系。

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研究杠桿的秘密”。這一課的實驗設計我覺得并不難,但是怎樣判斷這種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卻有點難度。

學生在討論后,大部分同學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桿平衡的情況下,可以看掛的鉤碼數(shù),如果用力點的鉤碼數(shù)少于阻力點的鉤碼數(shù),就是省力杠桿,反之就是費力杠桿,如果兩邊鉤碼數(shù)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費力。但這種方法在實驗中是比較費時的。還有小部分同學提出來方法是:兩邊的鉤碼數(shù)相同,變化與支點的距離,如果用力點處下沉則是省力的,反之則是費力的,如果杠桿平衡則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他們認為:同樣多的鉤碼數(shù),說明兩邊用的力是一樣的,而同樣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來,說明我用的力還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斷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還有個別同學提出在離支點距離不變的情況下變化兩邊的鉤碼數(shù)。這種方法大家不贊同,理由是兩邊離支點的距離相同,那么只有鉤碼數(shù)相同時才會平衡,也即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而當兩邊鉤碼數(shù)不相等時就無法判斷是哪種杠桿了。

在學生實驗時,我沒有強調哪種方法好,只是讓學生按照自己認同的方法研究。實驗后學生各有收獲,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使用第二種方法學生實驗速度比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來科學結論,但更深一層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不了;而使用第一種方法的學生雖然實驗速度慢些,但他們卻發(fā)現(xiàn)了新的內容:左邊的鉤碼數(shù)乘這個點到支點的格數(shù)等于右邊的鉤碼數(shù)乘右邊這個點到支點的格數(shù)。

這一課的教學中,匯報也是一個難點,由于每組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都比較多,按以往的將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匯報出來,則是很費時,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匯報時,要求每一個組分類進行,即先各組匯報杠桿省力的情況兩組數(shù)據(jù),并說明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根據(jù)大家的觀點去判斷自己組杠桿省力的幾組實驗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來與大家討論,重新判斷杠桿的用力情況。其它兩種情況也按照這個方法匯報。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十四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3、激發(fā)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xiàn)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材料準備:

教師:演示ppt、小桿秤、杠桿尺、鉤碼等。

學生:杠桿尺、鉤碼、記錄表(按六人一組配備)。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新課,初步認識杠桿。

1、教師: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投影出示要求:請利用你們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將文具盒撬起來,想一想:在這個活動中,有哪幾個點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2、學生游戲。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師:是的,這個點非常關鍵,我們可以叫它用力點。

生2:這塊橡皮也很重要,師: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點概念。

師:還有哪個位置很重要呢?(如學生不能答出,教師可直接給出:其實被文具盒這個重物壓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叫它阻力點)。

課件展示3個點的位置。

5、你覺得剛才我們組裝的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能省力呢?怎么樣的杠桿才能省力呢?我們可以借助杠桿尺進行研究。

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1、出示杠桿尺,說說它有什么特點。(圍繞支點轉動,靜止時是平衡的,兩邊有小格距離相等)。

2、現(xiàn)在老師在杠桿尺左邊掛上重物,這個位置就是……(阻力點)。如果要使杠桿尺平衡,我們要在哪邊用力?(教師用手在右邊按下),這個點就是……(用力點)。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來,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鉤碼來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邊掛幾個鉤碼,杠桿尺才平衡。(由學生猜一猜,說說理由,然后教師按學生說的掛鉤碼)。

3、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試一試呢?我們來個規(guī)定:杠桿尺左邊掛鉤碼的位置是阻力點,右邊掛鉤碼的位置是用力點。等會研究的時候你們喜歡把鉤碼掛在哪個位置都可以,想掛幾個鉤碼也隨便你,但是掛好后一定要讓杠桿尺平衡。

4、提出幾點實驗要求:

(1)、左右兩邊的鉤碼數(shù)一樣多的,太簡單了,每組只能出現(xiàn)一次。

(2)、杠桿尺左右兩邊都只能掛一串鉤碼,不能在一邊掛好幾串。

(3)、杠桿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種掛法,每位同學都要記錄下來。(記錄表1)。

5、指導記錄方法:怎么記錄呢?比如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記錄。(投影出示記錄方法:左邊第二格上掛兩個鉤碼,右邊第四格上掛一個鉤碼)。

6、各組學生展開研究,教師巡回指導。

聽見音樂后,各小組整理好實驗材料后,獨立思考一分鐘后,完成討論題(記錄表2)。

7、請匯報員上臺匯報,其他同學認真聽,(匯報要求說出各個實驗的掛法,說到省力或費力時最好能舉例說明)……如學生說到用力點上鉤碼數(shù)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師不能否定,可以說:是的,我們就是根據(jù)這點來判斷它是省力的,老師請你再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用力點上這么少的鉤碼卻能撬起阻力點上那么多的鉤碼?……再請第二位同學回答。

如別的同學沒有不同意見,課件出示3種情況: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費力。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全班齊讀,教師將3句話貼在黑板上)。

8、匯報第二個討論題:你還有其他什么發(fā)現(xiàn)?(由好幾個學生說說,可以先讓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確的先說,然后由其他同學補充)。

9、請看我們前面做過的游戲,你能想辦法移動橡皮,使這個杠桿更省力嗎?(學生說了移動方法后,教師課件演示,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移就會更省力)。

三、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

2、既然火鉗是費力的杠桿,人們?yōu)槭裁催€要用它呢?(同學們的表現(xiàn)非常好,能利用杠桿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

四、課堂小結。

1、現(xiàn)在老師請你們說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

2、布置學生課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類杠桿。

杠桿的科學教學課件篇十五

張老師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fā),采取了分階段逐漸深入的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動態(tài)的課堂,充分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在輕松,平等的氛圍里讓學生小試牛刀,落實了知識與技能目標。

2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亮點1、開始上課時張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黑板上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然后移動點a再畫點a到線段l的垂線(l需要延長)。這樣不但體現(xiàn)了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也為突破本節(jié)課畫力臂這一難點鋪墊。

亮點2、引入——通過釣魚竿和螺絲刀的受力分析讓學生概括出杠桿的概念,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亮點3、“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更新方法,把快樂帶給學生;運用評價,把信心傳給學生”張老師這一堂課的組織追求的就是這種境界,整堂課學生都是在一種創(chuàng)造的,愉悅的,不斷成功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的。如請學生到前面用螺絲刀起釘在木板上的釘子等。亮點4、充分體現(xiàn)了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首先請學生到前面用螺絲刀起釘在木板上的釘子并畫出受力分析,然后尋找生活中那些工具屬于杠桿,再到獎勵一瓶汽水(必須當著所有同學用瓶起子起汽水)。整個課堂在愉悅的氣氛中進行,是學生在快樂中得到收獲。

3、建議。

本節(jié)唯一不足之處是后面杠桿平衡條件講的有些匆忙,我個人認為將這部分內容放到下節(jié)課講,因為3、5分鐘根本完不成這部分教學。可以利用這幾分鐘再讓學生畫一些力臂,從而進一步畫力臂這一難點。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50485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