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13 12:32:35
2023年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13篇)
時間:2023-02-13 12:32:35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杠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并馬上介紹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么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杠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秘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杠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桿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杠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xù)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杠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不高之后,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tǒng)一肯定會制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杠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么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搟面棍搟面。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杠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杠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杠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杠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yè)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杠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采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后提出用“杠桿尺”來研究杠桿作用,又說把“杠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杠桿的秘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杠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磥磉@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本節(jié)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jù)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shù)據(jù)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這一節(jié)課的關鍵是對數(shù)據(jù)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shù)據(jù)中不易被發(fā)現(xiàn),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shù)臄?shù)據(jù)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shù)據(j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fā)更多的學生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只作適當?shù)囊龑?,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fā)現(xiàn)、實踐、歸納。通過該節(jié)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fā)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協(xié)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guī)格的鉤碼、杠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杠桿由學生自己制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數(shù)據(jù)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杠桿這節(jié)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jù)杠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jié)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里既牽扯到數(shù)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并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并讓學生過關。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杠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杠桿”和“研究杠桿的秘密”。這節(jié)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制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復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杠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并馬上介紹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么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杠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秘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杠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桿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杠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xù)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杠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不高之后,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tǒng)一肯定會制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杠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么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搟面棍搟面。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杠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杠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杠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杠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yè)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杠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采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后提出用“杠桿尺”來研究杠桿作用,又說把“杠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杠桿的秘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杠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磥磉@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并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致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娘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后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fā)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后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xiàn)學生心中。最后教師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jié),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么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xiàn)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tài),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于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著眼點在于:(1)讀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后兩個內容在這節(jié)課上完整呈現(xiàn)。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jié)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于時間,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jié)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么辦的問題。這節(jié)課里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fā)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祖國藝術傳承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教學在小學內較難開展,這是由于孩子年齡小,對筆墨的運用技巧很難掌握。在中國畫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體驗——發(fā)現(xiàn)——想象——創(chuàng)造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

一、認真觀察,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國畫與蠟筆畫、水彩畫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變化無窮的跡象。剛開設國畫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玩墨,玩筆讓其發(fā)現(xiàn)筆的運用如側畫,豎畫會產生不同筆跡,墨加水分多、少會產生濃墨、淡墨等多種不同觀賞感觀效果。學生對筆、墨、水、紙產生興趣后再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用的名詞,如運用中鋒、側鋒、勾線、點厾等。

二 、以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練習為根本,感受筆墨情韻,變枯燥為樂趣。

中國畫技法的掌握與恰當運用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只有讓其深刻體驗創(chuàng)造過程中自主創(chuàng)造的樂趣和收獲,美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真正具有效果,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轉化成智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游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與發(fā)現(xiàn)技能、技巧。讓學生通過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干濕濃度將毛筆蘸上濃墨在宣紙上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第“亂涂亂畫”,直到筆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繼續(xù)運動,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復運行……游戲結束后,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墨色,以及墨色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作品中各種點、線、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用筆表現(xiàn)出來的。學生很驚訝原來在自己隨意涂畫中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筆法、墨法。激起了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筆墨基本訓練的熱情,以期提高運用、表現(xiàn)能力。同時,欣賞一些名家作品,讓學生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xiàn)手段來表現(xiàn)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fā)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墨情韻,如,學畫金魚,用筆要灑脫飄逸,用筆清淡,才能給人活潑、輕松的情趣。畫藤蔓時用筆要沉著有力而有道勁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濕,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云舒卷,具有豐富的內涵。

三、以臨摹為手段,掌握基本表現(xiàn)手法,激發(fā)學習欲望。

中國水墨畫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中國畫的臨摹要臨著名畫家的優(yōu)秀繪畫作品,俗話說得好,“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臨摹著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有較高的起步。剛開始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要與小學生的常生活有著密切關聯(lián)并且學生容易學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麗的花朵植物、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為小學生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所以畫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xiàn)的。其次,臨摹也要有法有變,初始臨摹,教師要示范重點,要求學生邊臨摹邊思考,找規(guī)律,以加深理解,后期臨摹,要在欣賞中初步體會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兒童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技法上的收獲,又要有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功感,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生中國畫的欲望。

四、展示學生作品,給以評價。

為學生提供提供一個平臺和空間,展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比和總結,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保持對國畫的興趣,耐心傾聽學生所表現(xiàn)的作品制作過程和內心世界,并欣賞他們成功的喜悅。聽學生心中的語言,了解學生在每一個作品中所表達的體驗,不隨意下定義“不好”“不行”“怎么這個樣?”等注重學生情緒體驗。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這個學期,上初中一年級3班的生物課。因為今年起,中考要考生手了,期中考試我們也舉行了考試,現(xiàn)在考試已經結束,面對學生的一些讓人失望的試卷,我陷入了深思:為什么會這樣?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題,甚至是原題都一一做過了,有些題甚至還強調了很多遍,為什么最后的結果還是不會?今后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基礎知識部分:通過試卷可以看出,基礎知識需要記得的,學生掌握的不好,也許學生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且掌握的不扎實,缺少靈活性。錯字多。對策:今后的教學要注意把握全局,從細處入手,對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在其糾正錯誤后要組織針對性的過關。指派組長檢查,引導學生自我訓練。

同時,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讓學生有感悟,獲得一定的經驗。知識的運用、遷移部分:這是一個讓學生、老師頭痛的問題,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太差,有時明明能背下知識,但是卻不會運用,答不到點子上去,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為苦惱的事情,在我看來都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對學生卻是一頭霧水。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把學生進行了比較。除了學生自身能力和學習方法外,我找不出什么其他的原因。其次想到自身的教學方法,長久以來,學生總習慣于先自己討論、交流后,教師再把答案組織成型,然后背下來,要是哪一次沒有組織,學生馬上抗議,不知道背什么,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雛鳥,張著嘴巴專等著人來喂。一旦考試遇到了稍微變樣的題型,馬上就傻眼了,不知道從何下手。今后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組織成答案,以提高學習的能力。

學習態(tài)度是決定成績好差的前提條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tài)度。

對試卷中做錯的題目,不能單純歸為粗心、馬虎所致,其實也有審題不嚴,能力不強方面的問題。

找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成績不理想的背后,就是問題的暴露,自己必須找出問題所在,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補救,如果通過這一次的失敗,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也該心滿意足了。相信只要通過師生不懈的努力,生物知識能力會有所提高。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七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作為我來說,一般作如下三個方面的反思: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

一、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自覺的實踐。

課堂教學前,教師們都需要備課。對于我,這是反思的最佳時機。今年我注重在教學前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的目的和重難點,恰當?shù)靥幚斫虒W內容,設計教學方式,選擇或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新課程理念貫穿教學始終。我發(fā)現(xiàn),這一教學前的反思的確對現(xiàn)在的教學產生了幫助,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

二、教學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

1、反思教育教學行為。我常在課堂上這樣問自己:這個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這類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中是否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2、反思教學策略。如反思在教學中是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3、反思學習的過程。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還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么、遇到什么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才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為。

三、教學后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我經常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就馬上進行反思,把課堂未及時發(fā)現(xiàn)的、學生在知識生成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為后續(xù)的教學做好準備。課堂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生靈感,老師們應該通過反思,捕捉這些“火花”,日積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反思可以想:

1.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有多少自由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呢?

2.學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師替代了嗎?學生有多少思維空間呢?

3.教師創(chuàng)造了幾次學生個體表現(xiàn)、體現(xiàn)成功、自信、快樂的機會?

4.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能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學生將獲得哪些生存能力?

5.在這節(jié)課上,課堂里有幾次掌聲、笑聲、歡呼聲?

6.這節(jié)課與上節(jié)課比較有創(chuàng)新嗎?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八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xiāng)情緒和對故鄉(xiāng)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并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后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后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于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借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后,我又借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fā)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后來小組以采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后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說自己的家鄉(xiāng)時,臉上的喜悅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說去我的家鄉(xiāng)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扎實牢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九

今天的語文課上,講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饒有興趣地講起了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后,又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同學們聽得如癡如醉。正當我暗自得意的時候,有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說:

“老師,我想給王安石把‘綠’字改一下!”

“老師,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被同學們突如其來的要求給問懵了,怎么辦呢?是直接告訴孩子們,這是大詩人的選擇,是不能改的?還是……種.種做法在我的頭腦中一一閃過。對了,新課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學生的主觀體驗,讓他們暢所欲言嗎?于是,我選擇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準備往下講的課,微笑著對大家說,“我們一起來看看咱們班的大詩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覺得應該用‘來’!”

“用‘滿’比較好!”

“我認為用‘過’最合適!”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會兒,一個個鮮活的答案躍然黑板上:映、拂、到、過、吹、來、染、趕……同學們還在為各自的答案而爭論著。

“哈哈,同學們的詞匯可真豐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經過反復推敲才選用了‘綠’字,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吧,請大家讀讀詩句細細體會一下?!蔽医K于可以塞上一句話了。經我這么一說,喧鬧的教室安靜下來。一陣沉默過后,終于有人發(fā)言了。

“對!老師,人家王安石想要表達的是春天到來,江南岸一片新綠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寫出了春風的到來,沒有寫顏色,所以我覺得不太合適?!贝蠹叶键c頭稱是,我也比較贊同這個同學的說法,正準備“鳴金收兵”,不料又一個聲音冒了出來:

“老師,春天來了,萬物復蘇,不會只有綠色吧?我認為還應該有各種顏色的小花,我覺得用‘染’才準確呢!它可以‘染’出五顏六色來啊!”

噫,這個同學的說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進行呢?我心里琢磨著。對了,何不放手讓同學們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討個究竟呢?“到底是‘綠’字準確,還是‘染’字好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接下來請大家小組內盡情發(fā)表自己的高見!”

討論過后,同學們的發(fā)言令我十分欣慰。

“盡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們組認為春天應該以綠色為主。再說,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們認為還是‘綠’字好?!?/p>

“‘染’雖然能表示出多種顏色,但‘染’上的顏色往往只是附著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們染頭發(fā),時間久了可能會褪色。而‘綠’我們感覺是由內到外產生的,王安石當時那種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當然是從內心發(fā)出來的,所以我們認為用‘綠’字比較準確?!?/p>

……

“當然,王安石所用的‘綠’字也不一定是最恰當?shù)?,我想,只要同學們善于思考,反復推敲,你一定會找到一個比它正準確的詞語。”最后,我充滿期望地說。

課后,我默默思忖著。在尋找替換“綠”字的詞語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最終也找不到一個非常合適的詞語來替換它,但他們在尋找、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王安石的思鄉(xiāng)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對“染”“綠”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們的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嗎?一提到新課程,往往老師們的思維總被“自主、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等詞語充盈著,但在具體的授課中卻總感到迷惘,不知道該如何去實施。其實,在我們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研討訓練的機會,只要我們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索,相信學生的心靈一定會在你的指導下得到放飛。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十

記得曾在一本教學雜志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實踐反思=成長。在教中反思,在學中反思,無論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種收獲。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反省,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概括,不反思,他就很難不斷提高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并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也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我一般會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撰寫自己的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數(shù)學課結束時,都要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進行仔細的回味。我認真思考哪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沒有掌握,哪一個知識點講的不是很順利,哪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很好地解決。通過長時間堅持,我發(fā)現(xiàn)自己養(yǎng)成了良好的教學習慣,并對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兩個班的數(shù)學,常常發(fā)現(xiàn)不論我課前做怎樣的準備,講完兩個班課后,總感覺第二個班的課,總比第一個班強,原因就在于每上完第一節(jié)課后,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方式上都會作出調整,從而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課堂上的疏漏、失誤,在下一節(jié)課都會加以關注,經常性的反思,把這些“智慧的火花”記錄下來,并進行探究和剖析,確實使我的教學少走了許多彎路。

2、作業(yè)效果的反思。學生數(shù)學作業(yè)中出現(xiàn)錯誤,師生都應積極關注,要對錯誤進行反思,分析錯誤的根源,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吸取教訓,以提高解題能力。小學生數(shù)學作業(yè)出錯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認真分析這些錯誤的原因,概括起來: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不科學,講課步驟與思路不清晰,沒有把握住重點、難點,作業(yè)要求不規(guī)范等;二是學生聽課不認真,對學習的知識不理解,課堂知識沒鞏固,影響了新知識學習,或者做題步驟不規(guī)范,審題失誤等。面對小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誤,一定要讓他們明了錯誤之所在,知曉錯誤的原因,從而真正獲得正確知識。

下面請允許我以一個教師的視角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計算錯誤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平時我們在辦公室里經常會聽到同事們抱怨:“這些題,我都評講好幾遍了,強調了又強調,可是這次考試,錯的人還是很多,這些學生真是沒法教了?!逼鋵嵲囅胂肜蠋熤v得多,講得透,學生就能聽懂嗎?就能真正理解嗎?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云霧,對于學生的錯題,教師只注意嫻熟地解題,卻不重視學生錯誤思維的過程疏導,學生就悟不出解題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課上聽懂了,課后遇到新題型便又無所適從,以致錯誤再犯。

不要說不認真計算錯誤是學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jù),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立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計算時,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否則將會出現(xiàn)錯誤。例如當學生學完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后,有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學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后面的乘法。我一開始也會認為是學生在計算時粗心,不夠認真,因此要求學生上課要如何如何地認真聽講,練習時要如何如何的細心??墒侨绻屑毞治鏊鲥e的原因,就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來自粗心,而是沒有真正理解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機械地模仿以前所學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知識。因此,在要求學生訂正時,不能只要求學生“認真,認真,再認真?!倍鴳茸寣W生對計算的結果進行質疑,然后再出示正確的計算過程,讓學生明確: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這樣學生在進行改錯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錯誤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又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有的學生列了和加減乘法一樣的豎式。筆算除法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除法的開始,在這之前,學生通過學習表內除法,已經初步了解筆算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因此像這樣的列式在他們認為也沒有什么不妥,甚至在他們認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雖然學生具備了口算除法的基礎,計算結果也是對的,但這種計算方法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當我們要這些做錯的學生進行改正時,他們是無法從算理上來解釋錯誤原因的。我們要逐步引導他們分析,談談為什么除法豎式不能像加減乘法豎式那樣寫的原因,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為以后學習多位數(shù)的除法打下基礎。

當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致而長期的教學工作,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口算、板演或書面作業(yè),都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計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找出錯誤規(guī)律,并加以解決,把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

總之,通過這幾年來撰寫使我認識到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它能將我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獲、得心應手、一吐為快;它能把我的失誤記載成文,作為前車之鑒;它能讓感性的實踐升華成理論性的經驗,從而使我在教學中得到更深刻的歷練……它記錄著我們曾經的迷茫,見證了我們?yōu)⑾碌暮顾?,更奠定了我們堅實的腳步。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一

反思主題:主要內容的概括如何操作更合理。

1、主要內容的概括在本節(jié)課中是否需要具體地展開。

新教材中,關于主要內容如何概括的方法是沒有具體闡述的,而老師們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使勁渾身解數(shù)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方法不得當,訓練不扎實,收效也是不大的,學生的概括能力仍然是順其自然地發(fā)展著。查看學生交上來的閱讀記錄,在主要內容這一欄的描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則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時出去聽課,在概括主要這個內容卡殼的課堂也不在少數(shù),這一切不得不讓我感嘆:學生的概括能力是他們自然發(fā)展提高的,教師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從五年級開始,幾乎每一個單元都有“把握主要內容”的要求,因此,對主要內容的把握是教學一篇課文的必要之訓練。今天,在我的課堂中,是不是也需要訓練呢?我覺得要。但是,我覺得自己的方法不合理,如果要將這個訓練落到實處的話,必須先將每一件事情的主要意思進行概括,而后串連成完整的一段話。

2、說主要內容前必須進行準備和鋪墊。

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找出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或詞組,并以此為基點,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事例的詳細和簡單之別,領會有詳有略的寫作方法。然后我要求學生抓住詳寫的事例來說說蘇珊和“我”的交往過程。我的想法很美,但是想法和現(xiàn)實終究是有差距的,事實勝于雄辯。課堂上,學生都默不作聲,舉手發(fā)言者寥寥無幾。我反思后發(fā)現(xiàn),一下子要說清好幾件事,而且還要連起來說,確實是有些難度的。看來再連起來說之前,還需要作一定的鋪墊才行。比如先說說詳寫事情的主要意思,再引導學生用上時間詞或便是先后順序的詞語去說,難度就降低了。還有一位老師說蘇珊對我的幫助可以從“生活、學習、心理”去概括,這樣就無須一件一件的去概括了,避免了許多話語的重復,更加精煉。我覺得這種方法也是可取的,但似乎和我的整個設計有些不配套。

3、主要內容和交往過程是否屬于同一個概念。

我發(fā)現(xiàn),無論是課文還是我自己的教案學案,我其實用的一直是“交往過程”這個詞匯,而不是“主要內容”。主要內容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嚴謹,讓學生有點望而生畏。而交往過程可以是侃侃而談,無須太過凝練簡要,只須了解基本的過程,話語通順即可。可是我在教學中,沒弄清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說著說著,交往過程就成了主要內容,使課堂的氣氛顯得凝重起來,學生也噤若寒蟬,不敢出聲了??磥恚虒W任何一課,完成任何一項任務,教師自己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問題概念都有自己既定的一個度,達到這個目標即可,不能隨意偷換也不能隨意加深難度。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二

在教學《光與熱》這課時,讓學生了解到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度。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為了證明這個理論,需要做一個“光的強弱與溫度”的實驗:

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讓一個學生靠墻背對陽光拿著溫度計,先記錄好溫度計上的原始溫度。然后,讓一個學生拿著一面小鏡子反射太陽的光,把光照到溫度計上,幾分鐘后記錄溫度計上的溫度升溫了多少;接著,再添一面鏡子照射,幾分鐘后再記錄升溫多少;最后3面鏡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溫度計的溫度上升。

按原理,應該可以得出明確的實驗結果,就是隨著小鏡子的數(shù)量不斷地增加,聚光越來越強烈,溫度應該上升很明顯。但是,實驗很失敗。無論用了多少鏡子,溫度計上的溫度沒有上升,有的反而下降了!

怎么回事情呢?原來,天氣冷,陽光很弱。因此聚光的效果很差,溫度計的溫度剛開始時顯示的室溫,(從教室里拿出來)越放外面時間越長,溫度反而越來越低。所以,實驗失敗了。

因此,我知道了這個實驗應該放在開學不久,9月份陽光強烈,一面和多面鏡子的反光效果就明顯了,外界的溫度不冷,不會使溫度計的溫度下降。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簡短篇十三

今天,我講授了人教版(pep)第四冊unit4myhome的第一課時。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聽、說、認讀單詞:study,bathroom,bedroom,kitchen,livingroom以及能聽懂表示指令的幾個動詞詞組。教學難點是單詞study,bathroom的發(fā)音。

昨天,我就準備了相配套的錄音帶,自制了單詞卡以及與課文相配套的圖片。同時,我讓他們也準備了這些東西。課前,我先讓學生演唱以前學過的歌曲,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v觀本節(jié)課,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聽力。

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英語尤為如此。

1、聽音跟讀。如在講授let'stalk中的單詞時,我讓他們跟讀錄音機,感受單詞的語音語調,培養(yǎng)英語語感,突破本節(jié)課難點,模仿正確發(fā)音。

2、聽音理解。如在講授let'sdo這不部分內容。首先,我讓學生根據(jù)圖畫理解句意。之后,我放錄音,他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做動作,并同時說出這些句子。學生帶著要求認真聽,抑揚頓挫的音樂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二、創(chuàng)設情景。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英語,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1、利用圖片。英語教學應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呈現(xiàn)教學內容時,一般應以形象直觀,生動易學為主。因此在教學單詞時,我拿出了表示各種房間的圖片“study,bathroom,livingroom,bedroom,kitchen"。學生眼睛看著圖畫,嘴里念著單詞。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能力,也加深了對這些單詞的印象。

2、運用日常交際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一些簡單的課堂交際語。營造英語語言環(huán)境。如:“urbookandturntopage…"等句子,使他們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語言情景中學習英語。

三、注重活動。

學習英語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活動的開展。因此,在語言訓練中,我經常開展各種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

組活動,同桌之間的活動都是學生平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在教學let'sdo時,我讓同桌之間互相練習,一個讀上句,一個讀下句。因此,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多訓練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四、關注情感。

課堂教學使師生進行情感對話的過程。作為交流工具的英語更應是這樣。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相關知識有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才會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善于表揚。

人性中最深層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表揚。因此,在我的教學中,我時時、處處用放大鏡捕捉他們的閃光點。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這學期我班轉來許多新生,以前從沒接觸過英語,他們能讀對一個單詞,我就鼓勵他:“super!youdidagoodjob!"讓表揚的光環(huán)照耀在每一個學生身上。

六、關愛學生。

愛,人類一個永恒的話題。沒有愛,就如世界白天沒有太陽,夜晚沒有月亮一樣。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與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進步與發(fā)展,尤其是有困難的學生。雖然有時候這種進步與發(fā)展使微乎其微的。我班的馬寶山以前的英語成績一直在50分以下,這學期我一直鼓勵他,表揚他,用愛心打動他。每次無論干什么,我都用手在他頭上輕輕撫摸一下,讓他感受到教師“慈母般”的愛心。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方法使一塊教學之“寶”,只要我們每位教師稍稍留意,隨時可以在教學的漫漫征程中撿到。

一節(jié)課雖說只有40分鐘,感觸卻極其深刻。每天都在上課,而每節(jié)課都有不妥與欠缺之處。但對于我來說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希望,同時我也相信,只要我們有耐心,恒心,愛心,學生將會與我們以“心”交“心”。你我的教學之路將是一片燦爛的艷陽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327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