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注重教學設計的精確性和完整性。編寫教案時,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以下是最近熱門的一些教案范文,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有趣和實用的教學活動。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一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
2、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fā)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作業(yè):
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
2、根據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
二、背景資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數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qū)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三、詩歌朗讀:
1、聽范讀錄音。
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
四、問題探究:(投影)。
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五、小結:
1、齊讀詩歌。
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fā)了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
3、展示學生作品。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二
1、請用規(guī)范的正楷字默寫《敕勒歌》: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敕勒()()穹廬()籠蓋()見牛羊()。
3、《敕勒歌》選自,是時期北方族的一首(體裁)。詩歌表達了草原牧民的情感。同時,也表現了草原牧民們的生活景象。
二、理解運用。
蒙古人。
騰格爾。
潔白的氈房炊煙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遼闊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長的搖籃。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三
學習目標:
1、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領會作者表達的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讀音。
蕃淤泥濯清漣褻玩鮮有聞。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
2、香遠益清。
3、亭亭凈植。
4、陶后鮮有聞。
5、濯清漣而不妖。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宜乎眾矣。
8、晉陶淵明獨愛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用來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句子是,。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
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6、蓮,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課文內容理解。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四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被稱為“詩史”,杜甫本人也被稱為“詩圣”。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杜少陵。杜甫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就寫于這一時期,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報復。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長安考試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騙術,使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十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認識到統(tǒng)治者的腐朽,創(chuàng)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杰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樂觀坦蕩變地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戰(zhàn)亂流離時期。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兩首古詩《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望岳》,先請同學們自由的把《望岳》讀上三遍。指名兩位同學朗讀,其余學生點評。全體學生齊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首,為眾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綿延不絕,齊魯青未了是說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qū)域內都能望見。這一聯是遠望泰山所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指大自然,鐘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麗的意思。造化鐘神秀是說大自然將神奇秀麗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陰陽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有陽光,故說曉。山北不見陽光,在曉猶昏?!案睢弊钟玫臉O好,是說陽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斷了一樣,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這一聯是近望泰山所見。一二兩聯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通“層”,層層的云氣飄蕩在胸前,形容泰山極高。眥指眼角,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寫泰山的幽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它不僅是詩人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五
唐李商隱詩作之解難,古有微詞。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是什么,我理解不著。李詩往往因其意蘊之深邃、情感之深厚、用詞之瑰麗、情調之逶迤、色澤之艷麗、筆法之宛曲,常令人置身于莫衷空靈而至美的審美氣氛中。他的許多詩作都是至美而又難解的炙口名篇,《夜雨寄北》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語文第二冊選用了此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寂雨時。教材與“教學參考書“對此詩是這樣理解的。教材的注腳中有:詩人當時在巴蜀,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苯虒W參考書“中這樣理解:此詩是寄給誰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寄給妻子的,一種說法是寄給長安友人的。我們采取后一種說法……這首詩象是用詩寫的回信,通過歸期的問詢與回答,抒發(fā)詩人羈旅他鄉(xiāng)對友人思念的深情。從這兩個理解可以看出,教材是把此詩作為思友詩理解。我以為,這樣理解欠妥,意蘊分析過于表面化。按照新批評學派以文字自身作用的“細讀”方式,單從字面解讀,此詩親切明快,寫出了設想歸后與親友秉談此時此地的情形。但,由于此詩主體與對象的隱在性,時空轉換的限制無倫次,使此詩的真實意蘊與字表義有較大的距離,可以說是一種曲折的表意方式。
竊以為,此詩仍為抒臆詩,抒發(fā)的是一種無奈的企盼。
要解讀此詩應與李商隱先貴后寒先寵后貶的人生際遇聯系起來。李是才子,他的發(fā)跡得于他文才達豁,被牛黨孤楚賞識,后直線輝煌。李是牛李黨爭的犧牲品,因牛李黨爭,使他清寒潦倒、遠離貴官、客死汞陽。這種前后質的變化,使詩人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痛。川東環(huán)境的凄清、生活的清寒,怎不叫他魂牽繁華富足的長安?政治的失意,際遇的落拓,怎不叫他癡想昔日的威風?與故交新貴的分隔,怎不叫他倍感孤獨與無助?因此,在川東的此地此情此景,總企盼有人能伸援助之手,使他重回昨日的天地,對于一個受寵慣了的多情詩人,就不足為怪了。詩人在《安定城樓》中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再創(chuàng)輝煌的高遠抱負。長安,就是詩人欲回的“天地”。然而,現實就是現實,此時的詩人只能是無奈,只能是苦笑,在癡想中尋求心靈的慰藉。
由此可見,“北”應指長安,指詩人苦思冥想的能發(fā)揮詩人才能的地方?!熬龁枤w期未有期”,采取的是一種委婉的手法,是詩人的捫心自問,是詩人無奈無助的感嘆。第二句突出了此時之苦,秋雨夜滴,渲染出一種凄涼的氣氛。后兩句則寫出了詩人的期盼,色調也現得較明快,而這種明快則反襯出詩人那種欲求不得的掙扎心理。
詩人矛盾、煩悶、苦慮的內心世界,使此詩的意蘊沉厚晦膩含蓄,使詩的色調也灰暗與明快各半,前兩句的灰暗與后兩句的明快。這種筆法上的矛盾統(tǒng)一,又反襯出詩人的苦楚與企求。
總之,李商隱在本詩種是有所渴求的,他的渴求又是無奈的,是不能實現的企盼。如把此詩看作是愛情詩或是思友詩。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六
主持人:上節(jié)課分析《曹劌論戰(zhàn)》中的人物形象,對于莊公同學們當中出現了兩種尖銳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他寡謀少斷,曹劌所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指的就是他;一種認為他有謀有智,長勺之戰(zhàn)大敗齊軍,作為主帥功不可沒。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為了讓雙方的見解充分接受挑戰(zhàn),老師已經布置大家準備一場小型辯論賽,辯題為:莊公有無“遠謀”。正方觀點是:莊公無“遠謀”。主辯為殷秀平同學,助辯何孔明、何大靜同學。反方觀點是:莊公有“遠謀”。主辯是程國香同學,助辯方習貴、何錢源同學?,F在讓你們智慧的花朵在賽場上綻放,讓你們思想的活水在論辯中激蕩吧!
正方主辯平:我方認為莊公無“遠謀”。若有“遠謀”,戰(zhàn)前就該高瞻遠矚,作好充分的政治準備;若有“遠謀”,戰(zhàn)爭中就能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指揮調度有板有眼;若有“遠謀”,在決勝之后就不會茫然不知勝因。這些“遠謀”,莊公具備嗎?沒有啊。我們看到的只有莊公被動應戰(zhàn)的無奈與慌亂,看到的只是莊公處處受制的狼狽與張惶。若不是平民劌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遠謀”拯國于危亡,那么莊公園破家亡、淪為臣虜的命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怪不得曹劌感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了!(掌聲)。
反方主辯:正方辯友,首先我想闡述的是,作為國君的“遠謀”與一般謀士的“遠謀”不能相提并論??v觀歷史上有作為的君主,并不是本人如何謀略過人,而是善用有“遠謀”的人才。選準了人,用對了人,就是有“遠謀”。論謀略,劉邦不及蕭何、韓信,劉備不及諸葛孔明,但誰能即此斷言劉邦、劉備就是無謀的呢?就魯莊公而言,他用曹劌,確有膽識過人之處。從身份看,曹劌不在“肉食者”之列,而莊分貴為一國之君,這一賤一貴能夠超越森嚴的禮法等級走到一起,外因是國難當頭,外患驟至,內因從曹劌一面說,是他感于匹夫興亡之責鼓足了勇氣,從莊公一面說,是他放下諸侯的架子,廣開言路,不以身份取人,不拘一格,打破了常規(guī)。他讓曹劌越過三“關”,實現“三級跳”——得以入見、縱談國事乃至直接參與指揮。這樣的大手筆,非具備超乎尋常的膽識、從諫如流的勇氣、知人善任的眼光不可。因此,我方認為:單就慧眼識才、超常規(guī)破格使用曹劌這一點來看,莊公確有“遠謀”。(掌聲四起)。
正方助辯:請問對方辯友,你們把莊公說得如此明智,那么他為何病急亂投醫(yī),把大戰(zhàn)取勝的希望寄托在神靈的保佑和近臣的擁護上?既然他有“遠謀”,又為何渾然不知“何以戰(zhàn)”?這可是迫在眼前的“近謀”啊!(眾笑,掌聲)。
反方助辯:對方同學問得好,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莊公與曹劌的談話看成他政治上昏庸無能的表現。我方恰恰認為這是他治國有方,政治上成熟的顯示。不錯,前兩問兩答,莊公說到了神,說到了近臣,但能據此認定他政治目光短淺嗎?不能,因為這樣的看法是那時的大部分國君都有的,莊公當然不能免俗。可貴的是,莊公做到了“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是他高于別的國君的地方,這正是他有“遠謀”的具體表現啊!還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對話過程中,不是莊公問計,曹劌作答,而是曹劌反客為主,一步緊逼一步,莊公不僅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耐煩,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回答,其耐心、沉著及遠謀不是于此盡顯了么?倘若無視莊公精彩的第三次回答,只抓住前兩次未能點出要害的回答,就斷言他“病急亂投醫(yī)”,那豈不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掌聲)。
正方助辯:我方很佩服對方辯友敢為莊公翻案的勇氣,但很遺憾的是,你們熱情有余,理智不足。請你們看看以下事實吧。長勺之戰(zhàn)的前前后后,莊公的所言所行,絲毫顯不出“遠謀”的樣子,有的只是處處被動:一開始“將戰(zhàn)”,疲于應付,被動挨打;戰(zhàn)斗伊始又急躁冒進,不知深淺就要“將鼓”;敵軍一敗,即“將馳”。請大家看看吧,這哪里像一位有“遠謀”的三軍統(tǒng)帥,倒像一只被掐去了頭到處亂撞的蒼蠅嘛!(眾笑,掌聲)。
反方助辯:對方同學,你們只看到莊公“將戰(zhàn)”“將鼓”“將馳”的無奈與被動,為什么看不到莊公對曹劌言聽計從、從善如流的果斷與氣魄?從指揮過程看,莊公是主帥,他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意見,莊公“將鼓”時,劌曰“未可”,莊公雖不明就里,卻能惟曹劌謀略是從,用人不疑,膽識可謂高矣,謀略可謂遠矣!齊軍大敗,莊公“將馳”,曹劌又曰“未可”,莊公先從后問,當機立斷,正確發(fā)號施令,終于大勝。反推一下,若莊公故作深沉以顯“遠謀”,非要刨根究底,或顧及自己權威固執(zhí)己見,都會坐失那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魯軍焉能以弱勝強?總之,戰(zhàn)爭中莊公的果斷、從善壓倒了被動、無奈,這是莊公有“遠謀”的又一有力證據。
正方主辯總結:我方認為,曹劌所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并非虛言,文中莊公所言所行恰恰印證了曹劌的話。莊公身為一國之主,三軍之帥,戰(zhàn)前不知作政治準備,頭腦中存著天真可笑的幻想,戰(zhàn)時不會調兵遣將,全靠曹劌的過人謀略,魯國才險渡難關。正是這樣一個缺謀少智的人物作反襯,曹劌的形象才顯得光彩照人。與曹劌相比,莊公真的無“遠謀”。最后要問對方辯友:你們認為莊公有“遠謀”,那么曹劌的話錯了么?(掌聲)。
反方主辯總結:我方認為,莊公確實是作為曹劌的陪襯出現在文中的,但是正襯,而不是對方辯友所說的反襯。魯莊公是正面的人物形象,是有作為的政治家,他有“遠謀”。對方辯友問,曹劌的話有沒有錯?我方認為,當然沒錯,錯的是你們,你們理解錯了。曹劌所說的“肉食者鄙”到底是指誰呢?結合全文,我方認為是指莊公周圍的大臣,莊公“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大臣們受恩惠很多,“養(yǎng)兵千曰,用兵一時”,在國難臨近時,理應為國解難,替莊公分憂??墒撬麄兪凰夭?,不能為莊公設一計一謀,與不食君祿卻為國建立奇勛的平民曹劌相比,他們這些“肉食者”才是反襯。(熱烈的掌聲)。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七
1、了解文言詞句方面的一些特點。
2、讓學生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機制善變的才能。
【重點難點】。
1、了解文言詞句方面的一些特點。
2、讓學生認識到晏子出使楚國時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機制善變的才能。
【自主導學】。
1.給下列字注音。
酣()詣()枳()耶()。
2.解釋下面句子中指定的詞。
(1)王曰:“何坐?”坐:
(2)晏子避席對曰避席:
(3)圣人非所與熙也熙:
(4)吏二縛一人詣王詣:
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齊人固善盜乎b.縛者曷為者也。
c.圣人非所與熙也d.系向牛頭充炭直。
4.解釋以下虛詞意義用法。
(1)楚王聞之之:
(2)何以也以:
(3)縛者曷為者也曷:
(4)人楚則盜則:
5.翻譯下面句子。
(1)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2)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八
二、學習新課《雷雨前》了解作者茅盾(184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小說《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腐蝕》等,劇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楊禮贊》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chuàng)造了珍貴財富。我國現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先驅之一,革命文學奠基人之一。
三、識記本課重點字詞。
字音字形:帳??顾T汀嘔吐齷齪踱步模樣剝落噤聲乘隙。
字義詞義:水門汀猛可乘隙齷齪不折不扣泛淘淘咆哮晚快邊。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
按時間變化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清早(1——10段)。
上午(11——12段)。
下午(13——20段)。
五、賞析文章中描寫悶熱的語句,分析其妙處。
(分別從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感受兩方面進行賞析)。
六、本文僅僅是一片寫景散文嗎,聯系本課寫作背景。
灰色的幔:國民黨統(tǒng)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蒼蠅、蚊子、蟬兒:反動官僚、幫閑文人。
七、拓展訓練。
比較閱讀《雷雨前》與《海燕》有無相似處,談談你的看法。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九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文學常識。
三、語音。
甚蕃()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褻玩()。
四、通假字。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一詞多義。
八、重點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義詞是眾,反義詞是鮮(獨)。
2、香遠益清益:副詞,更。
3、亭亭凈植植:樹立。
4、陶后鮮有聞鮮:少。
5、濯清漣而不妖濯:洗滌。妖:妖媚。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卻褻:親近而不莊重。
7、宜乎眾矣宜:應當。
8、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只,僅。
九、特殊句式。
1、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十、朗讀節(jié)奏。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_(對于)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_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于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后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_(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_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_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_愛牡丹的人,當然是很多了。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jié)。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1)牡丹---“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_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
_蓮花代表的可品質是:質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茍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后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作者將蓮與壯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或正直、高潔)品行的追求,對追名逐利世風的厭惡。
7、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追求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tài)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8、.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9、下面對選文內容和寫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3分)。
a、選文以愛蓮之情來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b、在文中作者從蓮的生長環(huán)境、形態(tài)香氣、風度氣質等方面描寫了蓮花的超凡脫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
d、“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表達了作者對雍容華貴的牡丹的贊美之情。
十四、開放性試題。
1、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fā),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_略(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_略。
3、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
1、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jié)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難點】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方法】誦讀、分析、點撥.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滁州()西澗()黃鸝()。
2、朗讀詩歌。
(二)課內探究。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2、仔細揣摩作者對“鸝”的態(tài)度?
4、“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操守品行?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一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guī)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2、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三)教學準備。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fā)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guī)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fā)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fā)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fā)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注:這里強調使用機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與后面的機械效率對應,指的是使用機械會做額外功。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jié)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小結。
(六)作業(yè)。
動手動腦學物理。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二
知識與潛力: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培養(yǎng)、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課本圖片、歷史網站、文學作品、鄉(xiāng)土教材等課程資源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構成正確歷史概念的潛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透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中國農民在兩千多年來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最后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是值得我們熱愛的。土地改革的勝利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還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過程與方法:透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資料的學習。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學資源:課本相關插圖、資料。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破題導入。
1.組織學生閱讀12頁“導入框”圖文,討論回答:農民拔除原先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著什么?(這片土地原先屬于地主所有,此刻已經歸翻身農民所有了。)。
2.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貼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透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qū)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來,個性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本課要學習的資料就是新中國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歷史,具體狀況請看書。
二、自主先學知識梳理。
見《伴你學》p10“導學目標”和“知識梳理”,學生自主預習課本資料,梳理教材線索(組內可討論、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土地改革的意義。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土地改革》圖和課本相關插圖,形象地了解土改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改的歷史意義。
1.土改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農民翻身后,對于新中國人民政權的生存和發(fā)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鞏固的作用。因為農民的生產用心性大大提高,農村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農業(yè)生產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組織學生群眾朗讀課本第12頁“文獻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條款”,討論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義精神,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師過渡:近3億農民真正地翻身當家作了主人,將產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課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義兩點,第一點是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這一點,要透過回憶辛亥革命的成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兩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二點是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讓學生討論理解其中的含義: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是新政權給予的,農民感激政府,從而擁護政府,用心參與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毀了,解除了農民身上的束縛,從中能夠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視野情感升華。
以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為題,展開“接龍”活動,加深理解記憶。
延伸:調查一下,如今中國的土地制度與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區(qū)別?
五、知識整合練習反饋。
1.知識整合(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意義。
(1)徹底廢除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tǒng)治勢力。
(2)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3)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用心性,為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國家財政經濟好轉創(chuàng)造了條件。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為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帶給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
(二)《中華人民你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頒布。
(2)資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2.練習反饋: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三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發(fā)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yè)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yè)制度發(fā)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xié)作;設計課后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yè)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說明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為“藍(灰)色的海洋”這一時期人們的衣著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yǎng)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饑。城鎮(zhèn)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后,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yǎng)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yǎng)、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zhèn)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后在,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zhèn)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里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說說你家現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后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zhèn)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四)四通八達的交通。
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說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
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的發(fā)展,隨之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問題?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
教師過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
就業(yè)和社會保障。
提問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yè)制度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提問2:鐵飯碗要不要打破?為什么?
提問3:對于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群體”應該怎么幫助?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于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課后習題。
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為當時()。
a人口多,耕地少。
b政府控制城鎮(zhèn)人口規(guī)模。
c政府提倡節(jié)約糧食。
d經濟發(fā)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時期人們服飾特點的是()。
a服裝爭奇斗艷。
b時裝表演成為風景線。
c穿解放裝,千篇一律。
d西服革履,風度翩翩。
3、下列各項就業(yè)辦法中屬于。
“鐵飯碗”的是()。
a持證上崗。
b畢業(yè)分配。
c就業(yè)培訓。
d公開招聘。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四
1、了解內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過程中能量轉化和轉移的實質。
3、知道熱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熱量都可以用來量度內能的變化。
4、知道熱機的種類和熱機中能量的轉化。
教學重點。
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法。
教學過程。
一、內能(熱能)。
視頻:紅墨水擴散(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
教師:說明溫度越高,粒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熱運動)越劇烈。內能:物體內部大量做熱運動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舉例說明物體的內能,并強調它的特點。
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的大小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內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內能。
二、做功可以改變內能。
引入:生活體會――冬天時手很冷,經常通過搓手以取暖。用鋸條鋸木板時,用手摸一下鋸條,會覺得很燙。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種方法是鉆木取火,等等。
1、演示實驗:克服摩擦做功、壓縮氣體做功。
教師講解:
(1)在摩擦生熱的過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體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
(2)活塞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溫度升高,達到棉花的燃點使棉花燃燒。(摩擦和壓縮氣體都可以說是對物體做了功)。
結論:對物體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
2、演示實驗:氣體對外做功實驗。
1教師講解:瓶內的氣體推動瓶塞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使水蒸氣凝成小水滴。
結論:物體對外做功,本身的內能就會減少。
小結:從能的轉化看,通過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上是其他形式的能與物體內能相互轉化的過程。功可以用來度量內能改變的多少。
3、聯系與應用。
(1)為什么氣溫隨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較小的空氣吸收太陽輻射膨脹而上升,推擠周圍空氣對外做功,內能減小,溫度降低。當上層氣團因放出熱量溫度降低而下沉時,氣團收縮,外界空氣擠壓氣團,對氣團做功,使氣團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
(2)為什么用氣筒給自行車打完氣后,摸一下氣筒外的外壁,會變熱?
三、熱傳遞可以改變內能。
1、復習回顧:什么是熱傳遞?它有哪幾種形式?
熱傳遞:使能量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者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現象。
傳導――熱量通過接觸物體由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
對流――通過液體或氣體(流體)自身的流動由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
輻射――熱量不通過物體媒介,直接由高溫物體發(fā)射到低溫物體的傳遞。
2、演示實驗:熱傳遞可以改變內能。
出示圖片:采用冷敷降低體溫。
結論: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用q表示,單位也是焦耳。
討論:有一個裝有鐵屑的燒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鐵屑的內能增加?
小結:改變物體的內能有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但本質上有所區(qū)別。
四、比熱容。
比熱容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釋放)的熱量,叫做。
2這種物質的比熱容。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物理屬性,強調單位的讀法以及物理含義。
解釋比熱容表,同時列舉一些物質的比熱容。
提問:現在,同學們能解釋為什么同一時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不同的感受呢?
問:你能根據比熱容的概念說出當中有關的物理量嗎?
板書:q吸=cm(t-t0)、q放=cm(t0-t)。
例題分析,請你試著用剛學的公式進行計算。(找一位學生在黑板上計算)。
想一想:燒一壺水所需的熱量大于你計算得熱量值,這是為什么?
問:什么是“海陸風”?海陸風是怎么形成的呢?評價學生回答,并作補充說明。
五、熱機。
1、熱機的工作原理:
熱機就是利用燃料燃燒放出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例:蒸汽機、汽油機、柴油機、蒸汽輪機、燃氣輪機、燃氣噴氣發(fā)動、火箭噴氣發(fā)動機等。下面介紹應用廣泛的汽油機和柴油機的主要構造和工作過程。
2、汽油機(舉例)。
(1)構造:進氣門,排氣門,氣缸,活塞,火花塞,曲軸,連桿。
(2)工作過程:活塞在往復運動中從氣缸一端運動到另一端叫做一個沖程。吸氣沖程:進氣門打開,排氣門關閉,活塞由上端向下運動,汽油和空氣組成的燃料混合物從進氣門吸入氣缸。
壓縮沖程:進氣門和排氣門都關閉,活塞向上運動,燃料混合物被壓縮,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做功沖程:在壓縮沖程末尾,火花塞產生電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的燃氣。推動烽塞向下運動,并通過連桿帶運動曲軸轉動。
排氣沖程:進氣門關閉排氣門打開,活塞向上運動把廢氣排出氣缸。
注意:汽油機工作的四個沖程中,只有做功沖程是燃氣對活塞做功,其他三個沖程要靠飛輪的慣性來完成。
六、燃料的熱值燃料的熱值。
觀察課本上的“幾種燃料的熱值”表格,說明不同的燃料,即使質量相同,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也是不同的,這個特性可以用熱值表示,并給出定義和單位,并結合簡單的例題會計算有關熱值的習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聯系——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建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的概念,并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
理解食物網所反映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動植物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這堂科學課先請5位小助手來幫個忙。
2、菜青蟲與青菜這兩種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用一個箭頭表示吃與被吃的關系(青菜菜青蟲)。注意:箭頭的方向,從被吃的生物指出來。
3、安排其他同學的生物頭飾。
二、探究活動。
(一)食物鏈概念。
1、五位同學代表的生物以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來排個隊,排頭朝著老師。
2、誰來說說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食物鏈)。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下有趣的食物鏈。板書:有趣的食物鏈——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生物學家給起名叫做食物鏈。
4、回憶下,自然界中還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呢?
5、成語中的食物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中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誰來說說看。怎么用書面的形式表現出來?(蟬螳螂黃雀)。
6、蟬要吃什么?黃雀又會被誰吃?將食物鏈補充完整。
7、比較兩條食物鏈,總結出食物鏈的特點。(完整的食物鏈一般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
(二)生產者和消費者。
1、植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除了植物其他生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食物鏈中,我們按照獲取食物途徑的不同給它分成:生產者和消費者(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叫做消費者。)。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六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教學難點: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體驗。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yè)本。
教學課時:三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摻(chan1)脊(ji1)背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
酷似:極像。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并掌握補充注釋。
導人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學生互相補充、評議。
學生自主閱讀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小結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七
基礎知識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握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討論探索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教學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tǒng)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它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xù)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guī)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愛國傳統(tǒng),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yè)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fā)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yè)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yōu)槭裁从X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脫逃后,有沒有繼續(xù)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蹦闶欠裢膺@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tǒng)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八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充滿生命力、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摯充沛的情感。
2.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綠色之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huán)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1.學會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的閱讀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欣賞自然美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預習情況:
1.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薄()陰幾綹()倏()地皺纈()塵滓()。
挹()掬()什()剎()蘊()蓄棱()角。
明眸()善睞()。
2.本文的段意是什么?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十九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適植物會生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留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一、交流實驗中的發(fā)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填表后再討論)。
綠豆芽的總數量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實驗說明。
陽光下的綠豆芽。
黑暗處的綠豆芽3(。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生長有什么不同?
(3)改變了條件對綠豆芽的生長產生了什么影響?
3、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后并交流。
4、交實驗記錄表前,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紙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四、觀察自然界里許多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生長圖片:
1、比較香蕉樹、松樹、仙人掌的葉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樹、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自己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結:。
夠生長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業(yè)。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夠在環(huán)境改變后,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的例子?
八年級語文教案北師大版篇二十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chuàng)造性開辟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chuàng)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yǎng)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yōu)閲夜珗@?榮家又為何受到毛主席的贊嘆?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yè)、手工業(yè)合作化。
1.農業(yè)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guī)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yè)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珖业膸椭怯邢薅鹊模豢赡苋拷鉀Q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fā)展。這就是讓少數人發(fā)財致富,多數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發(fā)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guī)椭鷣斫鉀Q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fā)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yè)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yè)互助組、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yè)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計劃早三年。農業(yè)合作化完成。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yōu)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yè)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yè)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fā)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yè)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yè)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yè)者參加了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斎豢隙ǔ煽儾⒉皇悄⑷秉c,是會有缺點的?!Y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tǒng)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tǒng)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yè)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yè)。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么采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yè)。(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fā)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在農業(yè)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yè)總戶數的99%、私營商業(yè)戶總數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yè)人員占全體手工業(yè)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yè)者轉變?yōu)楹献骰霓r民和手工業(yè)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48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