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調讀后感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03:17:43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范文(17篇)
時間:2023-11-16 03:17:43     小編:碧墨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讀的書籍或文章。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內容、有觀點、有情感的讀后感呢?以下是一些寫讀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以下是一些讀過同一本書的讀者們寫的讀后感,歡迎大家一起來感受他們的閱讀體驗。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一

本應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一起踏入校園的我們,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堅守與努力讓我們迎來的新學期,也終于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教學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在本學期的中學校舉辦了校園讀書節(jié)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成為了六年級教師導讀員,展開了一場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閱讀了《教育的情調》,這本書和以往讀的書不太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xiàn)了教育的情調,讀后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著教育機智的老師。

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滿人文精神的愛的互動。我們不要把教育作為一件工具,當作一門技術,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督逃那檎{》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yǎng)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我們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松的課堂氛圍。老師帶著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松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著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么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我們要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過眼神去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通過眼神向學生傳達整體情緒,傳達自己的經歷、態(tài)度、能力等,豐富自己,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二

《七情調》既不是長篇小說,也不是勵志文字,它只是一篇很短的短篇小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尤妮妮寫的一篇有著古典風格的武俠小說,在那些武俠大家諸如金庸、梁羽生之流的文字面前,也許這篇小說連草芥都談不上,但是,在看過之后,卻莫名的就感動了我,讓我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呼吸,讓我和文中的故事一起在七情中穿梭起伏。

《七情調》以喜、驚、思、憂、恐、怒、悲這七種情感為線索,圍繞著南宮靜萱、沈清渺和林海而展開,文字很短,卻幾乎敘述了女主人公的一生,從少不更事慘遭家變,到經歷七情后看淡人間一切,拋卻所有世俗恩怨,十年的時間,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卻自有驚心動魄的力量,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文字中的風云際會,感受到人間的七情,觸摸到紛繁的人心,在一氣呵成的閱讀中,在喜怒驚悲的更迭中,在老謀深算的運籌中,在云開霧散的淡然中,經歷一次心靈的旅程洗禮。

故事其實很簡單,絕音谷主沈清渺為了練成絕世武功,不惜設計殺害了南宮靜萱的父母雙親及滿門仆從,并讓師兄一家收養(yǎng)靜萱,讓其苦練琴技,在靜萱琴技小成后,又設局讓她經歷家破人亡,使她的琴聲里融入喜怒驚悲等七種情感,從而促成自己武功的大成。卻沒想到與靜萱的朝夕相對中,日久生情,以致想放棄自己的初衷,夢想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在師兄一家的指斥下,雖練得絕世神功,卻最終失去心中所愛,在一生一世的思念中,經歷一生一世的痛苦。

小說的文字很美。管是清輝月夜,還是冷雨瀟瀟,不論是波光瀲滟,還是蒼穹無垠,在作者的筆下,徐徐展開,清幽淡雅的筆觸,簡單清淺的勾勒,就活化出一幅靜美的圖畫,讓人在清風明月下醉聽琴音,讓人在花香襲人中癡看美景。故事情節(jié)還沒展開,只這一份美麗的文字,就已經讓人賞心悅目,不自覺跌入到作者營造的意境中去了。及至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漸次深入,更讓人品味到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也更多的欣賞到文字的美,一舉手一抬足,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能讓人感受到作者選擇文字的匠心,感受到作者在污濁世界里營造出的那一份清新和怡然。

小說的情節(jié)很美。雖是武俠小說,少不了打打殺殺,也少不了陰謀算計,但是作者卻在七情的主導下,把所有的情節(jié)如珍珠般串聯(lián)在一起,用七情為絲,用喜怒為線,把人物的命運,人物的糾葛,人與人之間相依相離、相愛相棄的.種種,都通過主線巧妙的黏合在一起,讓人讀著讀著,恍惚間自己就成了月下?lián)崆俚撵o萱,或者成了臨風弄簫的沈清渺,渾然忘了彼此間的殺戮與無辜,也忘記了在剎那間人心的險惡,想要記住的只有那份美好,只想期盼著從此花好月圓,從此天下太平。

也許小說沒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厚的藝術感染力,也不會如那些名人名著能在文壇上掀起熱流引起轟動,更不會讓很多人如癡如醉愛不釋手,快餐文字肆虐的當下,甚至很少會有人去靜下心來看這樣一篇短小的文字,可是,它依然深深的打動了我,是字里行間的詩意,還是在污泥濁水中悄然噴涌的人性之美,我說不清楚,只是覺得人有七情,字有七感,在忙碌的時代,在浮躁的紅塵里,有這樣一篇清新的小文,陪我在午后的陽光里,點點滴滴,都是美好。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和以往所讀的教育方面的書很不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xiàn)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后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著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yè)與其他的職業(yè)的不同之處在于,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因此教師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優(yōu)秀的教師不只是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且應該具備教育的敏感與機智。

教師應該讓每個孩子被看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老師的一個無心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句隨口的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說可能至關重要,也許他會銘記一生。

工作時間越長,教的學生越多,越容易忽視這一點。對學生的關愛越來越少,總認為自己該教的東西都教了,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與我何干。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他可能只是我千百個學生中的一個,而我卻是他人生中重要階段的老師。曾經聽一個老師說起過一個故事,一個初中成績很差的學生畢業(yè)多年后,還經常提起某某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其實這個老師并沒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爾表揚了他。就這么幾句簡單的表揚,對他來說是莫大的安慰,讓他戀戀不忘。

教師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松的課堂氛圍。老師要帶著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松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著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么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教師應該努力成為一名機智的教師。在課堂生活中會有很多偶發(fā)事件,突發(fā)事件,面對這樣的事件,機智的老師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shù)男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機智。我們可以通過對關于教育體驗的小故事的閱讀和反思來生成教育機智。閱讀關于教育體驗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敏感性,會去思考孩子當時有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怎樣做對孩子更好。同時教師應該學會自我反思。通過不斷的反思,我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反思力,這種反思力能提高我們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具體教育情景時做出機智的行為。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四

《教育的情調》是加拿大教育現(xiàn)象學研究者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國教育現(xiàn)象學專家翻譯。讀完后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幾點: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機智。教師要具有敏感性,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同時在處理與學生關系的時候要擁有教育機智!二是關注學生的體驗。簡單點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要能感受到學生的體驗,從而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愛思想。這種愛不是我們所說的愛心,而是對教育對學生從心生的赤誠之愛!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質疑。

一、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機智性。

作為老師,我們要有一定的敏銳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學中碰到的孩子,我們會不自覺的從教育學的眼光去觀察他的一切。簡單點來說就是真正的師者會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長期發(fā)展的,課堂上老師不僅僅教授知識還指引學生的人生道路,這種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覺的、習以為常的、主動的,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機智我們經常說,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相處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經驗的老教師或教育家們,他們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能夠讓學生受教育的,這就是教育機智。機智是學不來的,它和經驗有關、它和人的學識有關、它和價值觀與道德觀有關、它和一個人是把教育教學當工作還是事業(yè)有關、它和我們是不是愿意為學生奉獻有關,歸根結底教育機智是我們教師必須要學會的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二、時刻關注學生的體驗。

我們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體情景下什么知識技能,什么解決方法是他們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也就是我們要時常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

我覺得一個人真的熱愛教育,喜愛學生,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時時刻刻為孩子著想,比如備課時備學生學情,教育學生時考慮學生的體驗,教學時以學生終身成長為目的,同時常常會不自覺的營造一種“共情”世界,用盡心思的為學生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道理!

三、教育需要大愛思想。

什么是大愛思想?很簡單就是愛,這種愛具有包容性、寬泛性。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張“仁愛”,我的大愛是由此發(fā)生的。而孔子不僅僅是儒家代表人他還是我國第一位教育家,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都是仁愛思想的表現(xiàn)。教育需要大愛思想,在于范圍的寬泛性,作為老師的我們要愛教師這一職業(yè)、愛我們可愛的學生、愛所教的科目、要愛學習愛反思、愛教育所衍化的。一切!這種愛還具有內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學生的錯誤、包容工作的繁瑣、包容微薄的薪資。這種愛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是要行動起來的,在實踐中不斷地讓學生成長、讓自己成長、讓教育開花!

四、自我的反思和質疑。

范梅南說: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種反思的能力,需要我們關注教育生活的體驗,不斷去質疑自己的立場,時常想一想,這樣的體驗是什么樣的呢?其實,不論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說它在我們人生道路上起著決定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當”、“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我也時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當老師將近兩年,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課我會想這堂課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記錄下來,想想有什么解決辦法,然后試著去做出改變。每次處理學生矛盾時,時常會想我這樣做對么?我這樣做問題解決了么?我還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有時候會寫班主任日記,有時候會思考便銘記于心!一直以來我很慶幸自己有反思的習慣,因為反思讓我收獲很多。在工作中有時候很浮躁,面對很多事情都以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做;面對學生常說要有教無類,可教著就變成有教有類了;常說要愛學生,可時常會對他們的錯誤沒有忍耐性;常說也常買書可最后又沒看多少本;常說要教學反思可又懶惰忘記反思……是??!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卻在反思的路上忘記了我要反思。也時常會問自己,我愛教育嗎?我愛學生嗎?我愛這份工作嗎?仔細一想……我認為我是愛的!

教育的情調是什么?我覺得教育的情調是用我們的愛在教中讓孩子成長,在育中讓學生成人,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成長,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更好的老師!用書中最喜歡的一段話來結束吧,“教和育不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中的教育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身邊,讀起來輕松愉快,身臨其境。讀完這本書,當我合上書卷時,我感到不虛一讀,還想再讀。書中的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一、樹立以“愛”為核心的人文主義教育觀。

范梅南認為教育情調的核心在愛,這與好教師要有“仁愛之心”、陶行知主張的“愛滿天下”、顧明遠提出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等觀點是一致的。教師在對孩子充滿人文主義情懷,把孩子視為個性鮮明、充滿生氣的獨立的生命體時,才能做到把愛獻給每個孩子。如能這樣,教育活動就有了美好的情調。也只有站在人性的高度,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得以沉淀和提升。

二、教師的愛是教育愛。

教育之愛不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它必須能滿足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其他的愛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敖逃龑W就是一種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范梅南),教師需要通過現(xiàn)象學式的“聽”、“看”和對具體情境的“關注”,讓孩子隨時感受到老師的“在”,也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看見”。這樣讓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關愛之中,從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長。

三、要尊重和發(fā)展孩子的可能性與獨特性。

教育就是面向可能性、獨特性這一“生命事實”的意向性實踐活動。對此,教師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解讀學生的生命密碼,把握學生的生命需求,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潛質。

四、要通過反思、體驗和寫作來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不僅是遵循規(guī)律的科學活動,還是充滿智慧和藝術的情感活動。然而,教育智慧不會隨著教育生涯年限的增長而自然提升。教師把教育現(xiàn)象、教育行為、孩子的教育表現(xiàn)、師生交往的狀況、生活體驗等納入到教育性反思之中,在反思中去深化認識,涵養(yǎng)情感,優(yōu)化實踐。寫作,是教育表達的方式之一,在寫作過程中倒逼自己加強理論學習、生活體驗和實踐反思,從而使教育智慧在“寫”和“思”中不斷生成和沉淀。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六

曾幾何時,我見過你,灰檐白壁。靜默在一片瀲滟的水波中,守候在綠苔遍布的青石橋上,將在這兒生活的人們悄悄喚醒。

初見你時,正值初夏。船家悠悠地搖著木櫓,不慌不忙,攪碎了水中倒映的青瓦白檐的房屋,一座座沉思的拱橋,還有那將烏鎮(zhèn)渲染上濃艷色彩的夕陽。它映紅了水,映紅了天,也映紅了水鄉(xiāng)姑娘的臉。

此時,那抹嬌羞的紅與水鄉(xiāng)幽靜的灰瓦交相輝映,都化在了那溫柔的水光中,被木櫓搖散開來,化作那宣紙上難見的妙筆丹青。

當我們行至半路時,那家家戶戶的燈光接連地亮起。水鄉(xiāng)恍如被驚醒了一般,睜著兩只朦朧的眼睛。水面,仿佛也突然變得晶瑩透明了。水面上映著的彩色光影被那不緊不慢的櫓攪動成一抹夢幻般的綢帶,光華四射,搖曳生輝。時而有幾尾魚靜靜浮上了水面,待我們反應過來時,卻又怕羞似地一下兒鉆入水中了。此時,原本灰黑的瓦片、屋脊映在這水中的全景也被濺起的水花打散了,與這彩色的燈火融合在一起,化作流淌著七彩光輝的山巒,靈動而璀璨。

夜,是這樣靜,細細聆聽,耳邊的水聲如訴如泣,仿佛神秘幽遠的江南絲竹,蕩漾在這烏鎮(zhèn)的大街小巷,挾裹著萬般柔情,靜靜淌入時光。漸漸地,心也隨著這韻律沉入了這水鄉(xiāng)富有詩意的情調中,所有的浮躁都在此刻沉靜下來。

難忘這個夜晚,在這水鄉(xiāng)悠遠的歷史與繽紛的水色中,我尋到了它情調中夢幻般的現(xiàn)實。

上一篇:堅持就是力量。

下一篇:我的理想——主持人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七

不同于科學取向的研究,一位專家型教師總是有不可言說無法用文字理性分析的特質,這可以理解為教師的實踐知識,也是范梅南所說的教育機智。本書沒有一味地講理論做實證,而是通過一些小故事的分享來讓我們理解生活體驗。文字也是可以有溫度的,這也正是教育現(xiàn)象學的魅力所在!

看完本書,自己對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機智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什么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

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教育管理人員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的能力,是針對不同的個體實施不同的教育行動,是一種反思的能力,有賴于感知和傾聽學生的能力。

教育的敏感性是一種能積極地分辨出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適合、什么不適合的能力,強調的是能夠意識到在具體的情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機智是能夠非常細膩地理解這個孩子在這個時候的體驗,從而即刻回應“對這個孩子,此時此刻我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它不僅僅是一門技巧,還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

還是一次充滿活力的握手,能分辨出這個孩子是心不在焉還是充滿自信;教育的機智是老師知道此時應如何巧妙地回應:該提及什么,該回避什么,該如何做。

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往往不能用一種直接和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可以用間接的方式描述,通過小故事展現(xiàn)出來。

二、如何提高教育者的敏感性和機智?

教育者的敏感性和機智不僅需要腦袋里的智力,還需要融于身體的“體知”,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對孩子們世界的體驗中去。

好的老師確實具有一些天生的素質和能力,但教育機智可以通過更為復雜深奧的人性的成長、發(fā)展和教育過程而形成。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對關于教育體驗的小故事的文本閱讀和反思來生成。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八

《教育的情調》是由加拿大教學現(xiàn)象學研究者馬克斯·范梅南和李樹英教授合著的。這本書和以往我所讀過的教育方面的書截然不同,作者不是一味地講授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的分享來讓我們理解生活體驗,感知教育的情調。讀完這本書之后,讓我醍醐灌頂,希望自己能夠學會機智地教育,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育者。

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小女孩測驗考試成績很差,便悄悄地把一個錯誤答案擦掉,再填上正確答案,然后去找老師改分數(shù)。老師隨即便看穿了女孩的心思,但并沒有直接點破,而是在她的試卷上加上分數(shù),還說:“哦,也許是我錯了,有錯就改嘛!”還加了一句話:“人就該誠實,對嗎?”意味深長的話讓孩子不安了好一陣子,最后小女孩向老師坦白了自己的錯誤。

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個案例,作者以此來說明何為“教育機智”。教育的機智是能夠非常細膩地理解這個孩子在這個時候的體驗,從而即刻回應“對這個孩子,此時此刻我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它不僅僅是一門技巧,還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書中這位老師用不經意的話讓孩子產生羞恥心,從而主動認錯,完美地展現(xiàn)了他的教育機智。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具備一定的敏銳力,但這種敏銳力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累積經驗?;叵霃那暗恼n堂,老師不僅僅教授知識而且還會給予我們人生方向上的指引。這種做法都是不自覺的、習以為常的,這就是教育敏感。另外,我們要學會看懂眼神,眼神不僅能傳達整體情緒,還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教。觀察體會眼神的過程,歸根到底是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教育機智同等也是學不來的,它和經驗有關,和人的學識有關、也和價值觀有關,更和一個人是否愿意為教育教學奉獻有關。歸根結底教育機智和教育敏感性是一個好教師必須要學會的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我們也只能慢慢摸索而前行。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也就是我們不能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什么樣的方式是他們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

當我們試著去尋找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時,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教育學理論,更要看到個體。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某個具體的孩子或某群具體的孩子們,和他或他們進行互動,給予他或他們反饋,進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性。有了豐厚的思想基礎,我們和孩子們相處的敏感性和機智性才能不斷地提高。教育的情調是什么?在我看來,教育的情調是用我們的愛在教中讓孩子成長,在育中讓學生成人。

讀完這本書后,我收獲頗豐,希望自己今后能將從書中獲得的啟發(fā)應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學中,不禁感慨教師之道任重而道遠啊!用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來作為結語吧!“教和育不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九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會被忽視,每一點努力都會有所收獲。

“回憶一下我們的父輩,再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雖然我們已為人父母,但無不對孩提時代父輩們的哪怕是一點點善行和努力記憶猶新。種下好的品質,他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收獲?!庇H愛的家長們,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憶及思索,生長在一個充滿愛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會擔心孩子變壞長歪,就像我們種一棵樹,播一粒子,我們帶著愛和希望,帶著努力和汗水,那么收獲,是一定的。我曾經和一位家長聊天。她說小時候她帶著小孩坐公交車的時候,無論什么情況她都給別人讓座,自己都很艱難還經常資助一些貧困的人。孩子記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寫到他有一位偉大的媽媽。她很不好意思的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做什么呀,為什么孩子總這么寫我,言語之間流露出自豪和喜悅。所以我們不必跟孩子說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們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會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二、走進孩子內心的十二張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臨怎樣的問題?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秘密的盒子。在這個盒子里,有動物、有人物有夢境、有情緒,雜亂無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經常打開來看看,有一天當你不經意地打開時,也許會從里面跑出一只老鼠來,嚇你一大跳?!?/p>

我覺得這十二張卡片的設計太巧妙了。我們平時經常不知道孩子們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讓孩子打開心扉,不知道怎么溝通效果會更好,但這十二張卡片的游戲,我想會把問題輕松地解決,誰會拒絕玩游戲呢?這樣在快樂的玩耍中就可以輕松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內心的秘密,幫他解決心里的困惑,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不妨去試試?。∵@十二個問題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學習更有效。經過數(shù)年來的對小斯賓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學的研究,我認為,孩子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是最有效的?!?/p>

我們中國的孩子大部分情況下是孩子們在被動地學習,學校里的知識只是主要以傳授為主,對于孩子的個性發(fā)展,興趣活動關注不夠。學生的學習主要以機械的理解背誦記憶為主,以應試為目的。這種教育無疑使孩子的主動學習動力不足,愛學習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夠遵守學校紀律,認真聽講聽老師的話并且在考試中拿高分的孩子。但這樣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孩子在學校里無法享受這種優(yōu)待。所以學校生活不一定是他們所喜歡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們要想辦法讓孩子們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習,最終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時家長們會覺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許我們沒能讓孩子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沒能給孩子鋪就一條平坦的路,但我想給孩子帶去一些快樂也許并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讓我們努力去嘗試吧。

四、壞環(huán)境毀掉孩子,好環(huán)境成就孩子。

書中這樣說道:

他們不求回報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們的孩子也會這樣去做,并視為榮譽。

他們勇于承擔責任,率直、坦誠,他們的孩子就很難撒謊。

他們善于諒解,他們的孩子就學會了寬容。

他們經常對生活中細小的善行充滿感激,他們的孩子就會對生活滿懷欣慰。

他們勇敢的面對生活的各種失敗、不幸,他們的孩子也會同樣頑強的去生活。

他們的言辭充滿進取的意志,他們的孩子也會受到振奮……。

他們對各種事物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耐心,他們的孩子也會一點一點地去吸取。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環(huán)境對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時間讀一讀此書吧,哪怕只有點滴的收獲,對孩子都將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們的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生活!

最后,讓我們記住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從一頭輸進的是苦水,從另一端流出的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興趣和滿足總會帶來快樂,嚴厲、呵斥帶來的是厭倦。

指責的回報是――反感、厭惡、憎恨。

野外運動是快樂的,與身體和情緒直接有關,效果神奇。

教育應該在厭倦之前結束。過度教育剝奪孩子體能運動,傷害身體!

判斷孩子愚蠢的最大好處,是自己沒有責任了。

教育效果應以孩子愉快、興奮否作為標準。

做正確的事,得到錯誤的評價,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錯誤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試分數(shù),應更多地關注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盡量留住寶貴的興趣和好奇心。

摧毀自信和殺害生命一樣,是最大的罪惡,只是有形和無形之分。

當他失敗時,告訴他:一切都可以重來;當他遇到不公的時候,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

當他悲觀的時候,告訴他:你已經開始走向成功了;當他怨恨時,告訴他:每個人都會出錯的,寬容一些,對大家都有好處。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

與“新教育”的不解之緣源于學校開展的書香校園教師讀書活動,這段時間再次翻讀了這本書。當我細讀了這本《新教育》以后,對新教育實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也深深體會到這份情有獨鐘其實就是因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yè)發(fā)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第二,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第三,四種精神: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深入現(xiàn)場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

第四,五大理念: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重視精神狀態(tài),倡導成功體驗;強調個性發(fā)展,注重特色教育;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第五,四大改變: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改變學校的發(fā)展模式;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

第六,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yǎng)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shù)碼社區(qū)。

通過閱讀并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

另外,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體,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zhàn)的理想空間。

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己挑戰(zhàn),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說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己,在永不停步的發(fā)展中壯大自己,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自己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一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xù)地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档虏粌H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并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于自然法則。那么,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xiàn)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tǒng)、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yōu)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guī)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xiàn)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guī)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lián)。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xiàn)。教育是培養(yǎng)生命的事業(yè),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fā)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二

情調一詞,在百度漢語中的解釋有兩種,一是基于一定的思想意識而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格調,二是事物能引起人各種不同情感的性質和特點。當我嘗試用這樣的解釋來理解“情調”這個詞的時候,反倒是覺得有些拗口不易懂。相對而言,按字面意思理解更簡潔明了一些,情調就是一種感情的格調。

看到《教育的情調》這本書的書名時,就在想,教育應該具有一種怎樣的情感格調?

打開書,開篇顧明遠教授對本書的評論語言就給予了這個問題最恰當?shù)慕忉專航逃檎{的核心在愛,把愛獻給每個孩子,在教育活動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調。教育情調的表現(xiàn)在情,在教書育人的細微處見真情。

至此,在初讀的基礎上細品,蘊含在諸多小故事中緩緩流淌的愛意則是愈品愈濃。那么教育之愛到底是什么?文中用不同事例說明教育之愛就在于教育過程中于細微之處的敏感與機智。這讓我不由得想起《最大的玫瑰花》這個故事:

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開得最大的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么要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xiàn)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甭犃撕⒆犹煺娴幕卮?,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從花房里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p>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任一所中學校長時記錄下的一則真實事例。

正如書中所言:教育的敏感性在于一種周全的、充分體貼他人的思想。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敏感性在于他能從孩子的角度去探究問題,并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積極肯定、適時表揚。

同時書中也列舉了很多貼切的事例,如:想讓孩子練琴的父親,用自己的音樂才能“引誘”孩子將常規(guī)的、單一機械式的練習,變?yōu)橐环N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將教育浸潤于一種無聲的潛移默化之中。

像這樣的小故事書中俯拾皆是,雖然作者分類寫在不同的標題之下,但是細細讀來,無不體現(xiàn)教育工作者面對不同個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與智慧,而所有機智與智慧,皆是建立在對于孩童純粹的愛之上。

那怎樣的愛就是一種純粹的教育之愛?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人沿著海岸步行,他們注意到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沙灘上到處是被海水沖上岸的海星,不少已經死了。烈日將它們窒息在泥濘的沙灘上。剩下的海星還在用它們的臂膀撥開灼熱的沙子,以延緩無可逃避的死亡?!翱膳碌木跋?,”一個人說,“但這就是自然界。”這時,他的朋友已經彎下身,小心地察看著一個海星,并把它撿了起來。“你在干什么?”第一個人問,“你不覺得這樣無濟于事嗎?只幫助一個是沒有用的!”“但對這一個來說是有用的?!彼呐笥颜f,并且不斷地把海星撿起來送回大海。

“但對這一個是有用的!”讀完故事,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畔。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對每一個不同個體的獨特性給予特別關注,內心常有每一個都重要的敬畏之態(tài),我認為這應該就是教育的純粹之愛!

“學生不是容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逼鋵崯o論對于課堂的教育還是生活中隨時隨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個人都把孩子看做與成人有著同樣人格和尊嚴的個體,看做一個個有自己見解和思想的生命體,以愛育愛,教育自然就有了應有的情調。

用簡短的文字闡釋一本書的精髓,實在難以抵達高度。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認知里,做淺顯的思考,記之,期待不斷努力中的提升。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三

走進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學生是什么角色,教師又需要擔當什么角色,一堆疑問在心頭。

讀了朱教授的書,我們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礎上進行改革開啟一段新的教育實驗,對于教學一線的老師來說,教育是實實在在的,學生能夠學會知識,學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強調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讓學生擁有一顆博愛敏感的心靈,重新塑造他們的精神藍圖。

1前教育家雷迪創(chuàng)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學校,那是一個新的起點,強調學生個性發(fā)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興教育,給中國教育帶來興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數(shù),從前的單項教育,片面教育,漠視人的心靈成長教育不復存在。從教六年,作為年輕教師,仍然要堅持探討怎樣的課是一堂好課?作為年輕教師,經常有所謂的公開課,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得與失,新教育告訴我們,公開課不是一節(jié)表演課,而是每堂課都能呈現(xiàn)活力,每堂課都有公開課的課堂話語,不再僅限于對某節(jié)課反復演練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開。至此想到從前每次聽課培訓都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受,哇,原來這節(jié)課還可以這樣執(zhí)教,原來過渡語可以這樣表達,原來表揚學生可以那樣鼓掌......種種細節(jié)讓人收獲滿滿,也幻想著自己執(zhí)教某節(jié)課的時候可以自然灑脫,沉穩(wěn)大氣。后來每次都會練習使用課堂話語,練習自然微笑,練習不緊張,無生課堂,有生課堂,收獲的都是經驗感悟。

一個人一生中離不開幾個重要的場合,家庭,學校,社會。家庭教育不次于學校教育。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無論是為人師,還是為人母。都需要學習教育的新觀念。新教育一書當中還提出了新父母學校的核心理念:學校應該成為學生、教師共同成長的地方。家庭、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成長的最重要的兩個場所,家長與教師應該是同事關系,家庭要與學校一起共同承擔學生的知識進步、人格塑造、情感培養(yǎng)、意志養(yǎng)成以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責任。國民素質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具有堅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國人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發(fā)展對孩子的精神風貌具有長遠的影響。實現(xiàn)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條寬闊的大路任我們走遠。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四

《教育的情調》作者是馬斯克。范梅南、李樹英合著,李樹英翻譯,這本書并不大,內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話每個案例都發(fā)人深思,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名詞。

情調:情調是一個怎樣的詞?情調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為一個老師始終擁有情調真的不容易。有時候面對,焦慮的思想,各種各樣的教育以外的任務不斷地施加給一線教師,社會有時候比較功利,有時候導致教育沒那么有情調了。但是有情調的教育才能讓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凈土。老師需要有一顆保持情調的心去教學也許就不一樣,對于家長也是一樣的。

那所謂教學的情調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書本的擺放、光線的明暗、墻上的裝飾。以及學生的表情和細微的動作、老師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學生應該是前提條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質,也是可以培養(yǎng)的?;叵牍ぷ髁鶄€年頭,感覺自己有些許敏感。有時候我還覺得敏感對于自己是貶義詞,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個幽怨的眼神,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幾天的變化呢?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但是作為老師能在乎學生的感受真的是幸運的。

教育的敏感也讓自己更加留意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因為這些點滴慢慢成就了教師職業(yè)幸福感。但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隨著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而減少。我覺得這本書是及時雨,可以讓自己慢慢麻木的心變得更加柔軟。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樣被看到?我們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嗎?我們是否在觀察孩子,我們是否在傾聽孩子?并且向他們學習。這一切都是是本書啟發(fā)我們的。

成人跟孩子一樣都在成長。孩子的成長在于體驗。孩子的到來給父母的是體驗無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參與他的游戲參與他的思考和互動。家長與孩子一起體驗也許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機智:書中講到教育機智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一個常常思考和相對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展示他的機智。

有時候就是一句不適合的話,無意中卻給融洽的關系帶來破壞。特別是跟特殊學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學問題中的反復性一直是挑戰(zhàn)教育的難題。教學機智還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還需要機智,機智需要不斷地學習。機智不是天生的。教學機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為了自己擁有更多的教學機智,我想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學機智很多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學生永遠是唯一的獨特的。書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沒有下很多肯定的結論,他給我們的是反思是追問。類似案例中不同的處理方式,只是提供讀者自己判斷,因為教育機智的獲得是教師運用教育現(xiàn)象學中的處理方式去愛。

好奇心:當孩子問那是什么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答呢?僅僅只是簡單地告訴他答案嗎?孩子可能在乎的是這個事物給他的體驗。他想通過這個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還應該詳細地講述這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親密關系。

作為成人的好奇心,我們該如何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呢?如何培養(yǎng)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顆好奇心呢?問題并不僅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問題而是因為好奇而去探究。

紀律:書中講到“紀律是談論對某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則的方式?!睂τ诘湍昙壦^的紀律到底是什么?紀律不僅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標準,它也是我們自身行為取向的標準。老師與學生在一起主要不是為了讓學生喜歡自己或者做學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關鍵時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動。

教育現(xiàn)象學:是一門探討成年人如何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時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會有追問和反思。書中一個個問號,一個個好奇才不至于讓教育現(xiàn)象視而不見,或者習以為?;蛘呗槟静蝗?。教育現(xiàn)象學是一個獨特的人文領域。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測更不要想當然,努力避免用一個標準或者傳統(tǒng)的處理情況,而是去問問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現(xiàn)象學的表現(xiàn)為描述性的寫作,因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

以書中的兩句話作為結語:老師和父母必須首先是好學生,然后才能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

教學中也難免會犯錯誤,我們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學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但是我們可以追問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場合盡努力營造一種好的氣氛應該就是比較理想的了。因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創(chuàng)造。

孩子天生是寬恕者,不辜負孩子給予我們的信任,不濫用他們的原諒和寬恕。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五

《教育的情調》是加拿大教育現(xiàn)象學研究者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國教育現(xiàn)象學專家翻譯。讀完后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幾點: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機智。教師要具有敏感性,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同時在處理與學生關系的時候要擁有教育機智!二是關注學生的體驗。簡單點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要能感受到學生的體驗,從而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愛思想。這種愛不是我們所說的愛心,而是對教育對學生從心生的赤誠之愛!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質疑。

作為老師,我們要有一定的敏銳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學中碰到的孩子,我們會不自覺的從教育學的眼光去觀察他的一切。簡單點來說就是真正的師者會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長期發(fā)展的,課堂上老師不僅僅教授知識還指引學生的人生道路,這種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覺的、習以為常的、主動的,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機智我們經常說,在課堂上、在與學生相處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經驗的老教師或教育家們,他們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能夠讓學生受教育的,這就是教育機智。機智是學不來的,它和經驗有關、它和人的學識有關、它和價值觀與道德觀有關、它和一個人是把教育教學當工作還是事業(yè)有關、它和我們是不是愿意為學生奉獻有關,歸根結底教育機智是我們教師必須要學會的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我們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體情景下什么知識技能,什么解決方法是他們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也就是我們要時常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

我覺得一個人真的熱愛教育,喜愛學生,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時時刻刻為孩子著想,比如備課時備學生學情,教育學生時考慮學生的體驗,教學時以學生終身成長為目的,同時常常會不自覺的營造一種“共情”世界,用盡心思的為學生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道理!

什么是大愛思想?很簡單就是愛,這種愛具有包容性、寬泛性。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張“仁愛”,我的大愛是由此發(fā)生的。而孔子不僅僅是儒家代表人他還是我國第一位教育家,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都是仁愛思想的表現(xiàn)。教育需要大愛思想,在于范圍的寬泛性,作為老師的我們要愛教師這一職業(yè)、愛我們可愛的學生、愛所教的科目、要愛學習愛反思、愛教育所衍化的一切!這種愛還具有內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學生的錯誤、包容工作的`繁瑣、包容微薄的薪資······。這種愛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是要行動起來的,在實踐中不斷地讓學生成長、讓自己成長、讓教育開花!

范梅南說: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種反思的能力,需要我們關注教育生活的體驗,不斷去質疑自己的立場,時常想一想,這樣的體驗是什么樣的呢?其實,不論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說它在我們人生道路上起著決定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當”、“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我也時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當老師將近兩年,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課我會想這堂課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記錄下來,想想有什么解決辦法,然后試著去做出改變。每次處理學生矛盾時,時常會想我這樣做對么?我這樣做問題解決了么?我還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有時候會寫班主任日記,有時候會思考便銘記于心!一直以來我很慶幸自己有反思的習慣,因為反思讓我收獲很多。在工作中有時候很浮躁,面對很多事情都以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做;面對學生常說要有教無類,可教著就變成有教有類了;常說要愛學生,可時常會對他們的錯誤沒有忍耐性;常說也常買書可最后又沒看多少本;常說要教學反思可又懶惰忘記反思……是??!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卻在反思的路上忘記了我要反思。也時常會問自己,我愛教育嗎?我愛學生嗎?我愛這份工作嗎?仔細一想……我認為我是愛的!

教育的情調是什么?我覺得教育的情調是用我們的愛在教中讓孩子成長,在育中讓學生成人,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成長,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更好的老師!用書中最喜歡的一段話來結束吧,“教和育不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六

情調:情調是一個怎樣的詞?情調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為一個老師始終擁有情調真的不容易。有時候面對,焦慮的思想,各種各樣的教育以外的任務不斷地施加給一線教師,社會有時候比較功利,有時候導致教育沒那么有情調了。但是有情調的教育才能讓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凈土。老師需要有一顆保持情調的心去教學也許就不一樣,對于家長也是一樣的。

那所謂教學的情調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書本的擺放、光線的明暗、墻上的裝飾。以及學生的表情和細微的動作、老師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學生應該是前提條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質,也是可以培養(yǎng)的?;叵牍ぷ髁鶄€年頭,感覺自己有些許敏感。有時候我還覺得敏感對于自己是貶義詞,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個幽怨的眼神,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幾天的變化呢?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但是作為老師能在乎學生的感受真的是幸運的。

教育的敏感也讓自己更加留意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因為這些點滴慢慢成就了教師職業(yè)幸福感。但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隨著學生人數(shù)的增多而減少。我覺得這本書是及時雨,可以讓自己慢慢麻木的心變得更加柔軟。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樣被看到?我們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嗎?我們是否在觀察孩子,我們是否在傾聽孩子?并且向他們學習。這一切都是是本書啟發(fā)我們的。

成人跟孩子一樣都在成長。孩子的成長在于體驗。孩子的到來給父母的是體驗無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參與他的游戲參與他的思考和互動。家長與孩子一起體驗也許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機智:書中講到教育機智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一個常常思考和相對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展示他的機智。

有時候就是一句不適合的話,無意中卻給融洽的關系帶來破壞。特別是跟特殊學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學問題中的反復性一直是挑戰(zhàn)教育的難題。教學機智還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還需要機智,機智需要不斷地學習。機智不是天生的。教學機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為了自己擁有更多的教學機智,我想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學機智很多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學生永遠是唯一的獨特的。書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沒有下很多肯定的結論,他給我們的是反思是追問。類似案例中不同的處理方式,只是提供讀者自己判斷,因為教育機智的獲得是教師運用教育現(xiàn)象學中的處理方式去愛。

好奇心:當孩子問那是什么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答呢?僅僅只是簡單地告訴他答案嗎?孩子可能在乎的是這個事物給他的體驗。他想通過這個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還應該詳細地講述這個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親密關系。

作為成人的好奇心,我們該如何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呢?如何培養(yǎng)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顆好奇心呢?問題并不僅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問題而是因為好奇而去探究。

紀律:書中講到“紀律是談論對某人來說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則的方式。”對于低年級所謂的紀律到底是什么?紀律不僅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標準,它也是我們自身行為取向的標準。老師與學生在一起主要不是為了讓學生喜歡自己或者做學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關鍵時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動。

教育現(xiàn)象學:是一門探討成年人如何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時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會有追問和反思。書中一個個問號,一個個好奇才不至于讓教育現(xiàn)象視而不見,或者習以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現(xiàn)象學是一個獨特的人文領域。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測更不要想當然,努力避免用一個標準或者傳統(tǒng)的處理情況,而是去問問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現(xiàn)象學的表現(xiàn)為描述性的寫作,因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

以書中的兩句話作為結語:老師和父母必須首先是好學生,然后才能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

教學中也難免會犯錯誤,我們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學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但是我們可以追問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場合盡努力營造一種好的氣氛應該就是比較理想的了。因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創(chuàng)造。

孩子天生是寬恕者,不辜負孩子給予我們的信任,不濫用他們的原諒和寬恕。

教育的情調讀后感篇十七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調》一書。這是一本耐人尋味、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的書,體量不大,內容淺顯易懂。整本書表達流暢,沒有深的理論,基本是采用故事的形式展開的。這些故事讀起來很親切,因為這就是你我的真實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當局者迷”,被困在表象中,而作者抽絲剝繭,直擊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找到教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無論是閱讀還是做其他事情,人們總是希望找到便捷快速高效的通道或者方法。君不見,市面上冠以“*天學會……”速成掌握一項技能的書和課程都是爆款。對于教師而言,外出聽講座時,總是希望能聽到能夠直接拿來用的操作方法,而不喜歡聽艱深的理論,總期望能夠有一本《葵花寶典》寫盡教育中各種問題的解決對策。我不排斥好的方法,更不排斥好的操作系統(tǒng),只是覺得如果只是停留在掌握幾個招式的“淺學習”上,終究只能做一個“搬運工”,說不定連“搬運工”也做不好,畢竟教師和父母面對的是充滿了個性的、活生生的人,畢竟,教育講究“因材施教”。

相對于操作系統(tǒng),我更傾向于推薦大家去了解教育的底層邏輯,即教育的本質,兒童的秘密等,這些常識猶如武功的內功心法,需要日積月累去修習,好處是,一旦掌握,終身受益。教育便游刃有余,真正能夠做到“嬉笑怒罵皆教育”“條條大路通羅馬”了。這本書講的即是教育的底層邏輯。

毫無疑問,教育是一門科學。但就實際教育而言,如果過分強調教育的“科學性”,其實蘊含著一種危險。因為一旦我們把教育當作科學來進行研究,那么顯然會以“抽象方式思考和談論孩子,把他們分門別類?!北热纾皟认虻摹薄盎顫姷摹薄岸鄤影Y”……事實上,“關于兒童‘科學’的理論化的語言很容易使我們忽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轉而注意他們共同的特征,對他們進行分組、分類、篩選、衡量和管理,并以原先設想好的方法去回應他們”。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一旦我們稱一個孩子具有“注意力缺陷障礙”,一旦我們認為一個孩子有“行為問題”或是一個“低能兒”,一旦我們稱某人擁有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一種特殊的“認知模式”,我們就想立刻拿出寫滿了專業(yè)訣竅的文件包,試圖從中找出一種具體的技術防范、一種行為療法或醫(yī)學療法來對付這個孩子。這時,我們實際上忘記去認真聆聽和觀察這個特殊孩子。相反,我們用分門別類的語言把孩子分類,這種語言像真正的監(jiān)獄一樣將孩子限制起來。毫不客氣地說,用技術的、診斷性的或工具性的語言把孩子們分類,實際上是對孩子們的一種精神上的放棄。比如,教室里那些被定性為“多動癥”“自閉癥”等各種“癥狀”的孩子,雖然這樣的孩子確實客觀存在,但一旦我們把他們用專業(yè)名詞限制,往往就會忽略他們的可能性,等同于是放棄了。

而真正的教育顯然更傾向于人文視域——關注具體的人,關注具體人在教育情境中鮮活的生活體驗,即關注人的獨特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感性的觀察體驗比理性的分析更為重要,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術性更加重要。

“敏感性”和“機智”既是《教育的情調》一書中的高頻詞,也是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機智。

這本書告訴你,所謂的“敏感性”和“機智”固然有天生的,但對于沒有天賦的人而言,并不意味著沒有希望。所謂天無絕人之路,路都是靠人走出來的。先天不足,后天來補。方法不少,學習、閱讀、反思、寫作都是,但我更傾向于多和孩子在一起,多一些對他們的觀察。

作為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么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對不上號。一個和同伴搞惡作劇被抓到又不肯供出同伴的孩子是什么情境?我們應該怎么處理?心理醫(yī)生應該在怎么樣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一直逼著孩子學這學那,催著孩子閱讀,但是自己卻在做什么?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孩子對情緒和氣氛的每一點變化都很敏感。一進門就能感受得到父母親今天的關系怎么樣;老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剎那孩子們就能感受到老師今天的心情和情緒怎么樣。教育學是一門復雜而細膩的學問,指向的是一種能積極分辨出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么是適合什么不合適的能力。我們要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某個具體孩子或者某群具體的孩子們,和他或他們進行互動,給與他或他們反饋,進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

(所以這本書不是教我們具體的實操手冊,而是一種思想的交流,引發(fā)我們去思考?。?。

粉筆生涯,講臺春秋,凝聚著多少執(zhí)著的追求、深沉的愛。古人亦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我在馬克斯范梅南的經典之作《教育的情調》中學到的更多是為人師表的我們更應該以教書育人為本分,以踐行教育的情調為要求,還教育以本來面目,彰顯教育中的人文情懷,體現(xiàn)濃郁的人文特色。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教育智慧,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大智慧一—擁有這樣的大智慧,我們的教育才會有真正的“情調”,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就是我所拜讀的《教育的情調》。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26323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