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對某一事物、某一現(xiàn)象或某一問題進行詳細陳述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編寫報告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表達方式。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XX的信息,可以先看一下這些報告范文,對你的研究可能會有所幫助。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首先,數(shù)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shù)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其次,數(shù)學本身具有結論確定的特點,數(shù)學教學可以說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教學;第三,數(shù)學教學在轉播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承擔培養(yǎng)學生進取心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責任;第四,數(shù)學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之一,數(shù)學教育是一種文化基礎教育。
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隊學生進行德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顯現(xiàn)的和隱性的德育素材,施德育于數(shù)學教學之中。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研究》中“德育”,限定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其中:
3.在數(shù)學學習中學會判別人性的真、善、美,體會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有機結合。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的主體部分,重點回答解決:
3.在數(shù)學學習中學會判別人性的真、善、美,體會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有機結合(以隨筆或論文的形式解答)。
據(jù)此,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2年5月--7月,研討開題報告內容,收集研究資料做前期準備工作;(負責人召開研討會,分配任務)。
第三階段:8月1日--2013年元月底,對前期研究活動進行總結提升形成文字材料,準備結題,撰寫“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xiàn)課題成果:
1.主件:
2.附件:
(1)搜集初中數(shù)學教材中體現(xiàn)的中國數(shù)學發(fā)展對人類的貢獻的材料,制定調查問卷材料,開展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3).以隨筆或論文的形式研究數(shù)學學習中學會判別人性的真、善、美,體會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有機結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二
為進一步提升學校德育科研水平,促進學校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高質量發(fā)展,4月29日上午,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踐行“五步法”推進家長學校建設有效性研究》的開題報告會在市特殊學校五樓會議室舉行。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章智良主任、市教科院黃興習主任、市特殊學校全體班子成員、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報告會。
章智良主任宣讀課題立項證書后,課題主持人李曉莉作開題陳述,分別從研究背景與現(xiàn)狀、核心概念界定、選題意義、目標與內容、方法與思路、組織與分工、研究進度、預期成果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課題專家組對本次課題進行了全面具體的指導。黃興習主任對開題報告的文本格式、研究內容、研究人員的分工、預期成果、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逐項分析,并提出了修改完善的建議;章智良主任強調做課題要有針對性、引領性、可效性,要解決實際的問題,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并針對此次課題如何做到“人優(yōu)我特”提出了建議;熊瑤副校長指出了本校老師在課題研究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強調了課題文本格式和語言表述的規(guī)范性,并針對此次課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楊桂霞副書記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本次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課題組成員認真聆聽,積極反思,記錄下寶貴的建議和思考的心得。
范流靈校長作表態(tài)發(fā)言,感謝專家們的悉心指導,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課題的實施,為課題研究提供人力、物力、資金、資源上的保障。他強調,課題成員要珍惜學習的機會,多向專家請教,提升科研能力,嚴謹科學地實施研究工作,把科研落到實處,切實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更好推進德育工作再上新臺階,以科研引領個人提升,助力學生成長,促進學校發(fā)展。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三
(一)題目:
外來工子女家校協(xié)同教育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
隨著社會向城市化發(fā)展,近六年,大量外來工不斷涌入我市鎮(zhèn)鄉(xiāng)村,他們隨帶子女在我鎮(zhèn)學校插班就讀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共和鎮(zhèn)中心小學由于計劃生育人口政策的作用,本地生源不斷的下降,外來農民工子女的數(shù)量急劇上升,外來工子女占全校學生總數(shù)的50%。
不可否認,大量外來工子女的流入,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部分教師有意無意地會表露出對他們的不歡迎和不尊重的舉動,導致挫傷他們的自尊心。通過理論學習和時效分析,使我們認識到:作為共和國公民,外來工學生和本地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應該是平等的。外來工為我們城市、鄉(xiāng)鎮(zhèn)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的到來促進了我們鄉(xiāng)鎮(zhèn)的經濟發(fā)展。按照九年義務教育的公平原則,每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外來工子女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父母為我們鶴山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或許若干年后,他們就是鶴山的未來建設者,因此,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遠見和愛心,解決好外來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保證他們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外來工子女理所當然應獲得和我們本地孩子一樣的公共福利。在外工子女教育問題上一直存在如下問題:
1.學習習慣差。
這些學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多動;作業(yè)馬虎、字跡潦草,不整潔,時有拖拉現(xiàn)象,正確率較低,效果差;課前準備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學能力。
2.學習基礎薄。
相當一部分一年級新生,沒有受過學前教育,與同學交往存在困難,上課不專心學習;其他年級轉入的學生,由于教材的不同,其學習水平較低。尤其是英語學習,更是有較大的距離。
3.心理問題重。
由于以上等各種原因,再加上經濟原因,農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嚴重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比較內向,不容易與同學和老師溝通;或是心理偏激,爭強好斗、魯莽沖動,不受老師和同學喜歡。
4.行為習慣差。
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流動性大而頻繁轉學,雖然適應環(huán)境較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膽大無理,行為習慣不好,常常惹事生非。
(三)概念界定:
1.家校協(xié)同。
目前已有的文獻中,對于家庭與學校聯(lián)合參與學生教育的表達有“家校協(xié)同教育”、“家校合作教育”,英文中也有其表達方式,盡管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在現(xiàn)實工作中其內涵基本相同。從已有文獻分析來看,大部分研究者將“家校協(xié)同”等同于“家校合作”,且使用后者居多。另外,鑒于已有文獻中涉及“家校協(xié)同教育”時未提及其來源,而且其主要思想也與“家校合作”一致,故該綜述中將“家校協(xié)同”教育等同于“家校合作”教育。關于“家校協(xié)同”和“家校合作”,到目前為止,仍未形成確切的、被廣泛接受的概念。而對于我國教育研究者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馬忠虎的這一觀點,強調了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變了以往教育界認為家庭教育是從屬于學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深入到了家校合作的本質。
在我國,“家校合作”盡管尚無確切定義,但是教育專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都一致認為,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內涵:(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家長要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持,學校要對家庭教育做出指導,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2)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家校合作活動的最終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者提出的“三結合”理論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xié)調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達到加強教育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社會教育則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續(xù)。
2.外來務工子女:是指來自鶴山以外的外省外市來到本地工作的人員的子女。
3.家庭教育:按照傳統(tǒng)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xiàn)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4.外來務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托學校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施加影響,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yǎng)健全人格,營造適合這些學生良好發(fā)展的家庭氛圍,它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
(四)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通過學校與家庭的協(xié)同教育,讓孩子能健康茁壯成長,開開心心地學習,學會生活,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行為習慣和學業(yè)水平。
1.教師能力的提高:教師教育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師指導家長配合能力的提高;。
2.家長能力的提高:家長教育孩子能力的提高;家長配合學校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家庭與學校協(xié)同教育的有效制度;。
4.外來工子女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轉變;。
(五)研究內容: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四
時光,用它的姿態(tài)流逝著,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注定成為記憶中最溫暖的風景;激情,奮斗,笑靨,注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入學篇。
我高考前已經通過了北京理工大學的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來過北理工,對它印象還不錯。因為我從小就向往首都北京,而北理工地處北三環(huán),交通方便,所以我就決定報考北理工了。報到那天,當我興沖沖地來到中關村的時候,卻被告知大一大二要在房山良鄉(xiāng)。當時我一下就懵了,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特別傷心,因為我曾聽姐姐說過那里是郊區(qū)。然后我就坐校車來到了良鄉(xiāng),一路上看到越來越矮的建筑物,越來越荒涼的環(huán)境,我的心也跟著越來越涼。終于到了學校,看到在馬路兩邊的學校,我曾一度懷疑會不會不安全。就這樣,帶著沮喪的心情進入了校園。但是,當我看到熱情迎接我們的學姐學長時,心中又有了一絲溫暖。大學生學就這樣開始了,我的心情也漸漸好起來,良鄉(xiāng)雖然有點偏,但就是那種遠離大都市的清凈,讓我們更加投入于學習,不被外界所誘惑。就是那慢悠悠擁擠的環(huán)一,真的很讓人傷腦筋啊!
軍訓篇。
軍訓是入學的第一課。入學后,我們很快就開始軍訓了,站軍姿,齊步走,齊步跑,正步走……軍訓中記憶最深的是和一個營長、兩個教官、兩個指導員的相處以及打靶的經歷。我們的營長真不是蓋的,訓兵真的挺有一套,而且還很幽默,我挺喜歡他的。兩個教官雖然有時候挺嚴格的,但大部分時候也挺有人情味的,他們會盡可能體諒我們,理解我們。軍訓結束后,其中一個教官再來學校的時候還給我們帶來了他們那里的特產,讓我們很是感動呢。還有兩個指導員,她們在生活中照顧我們,在軍訓時激勵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這里,我真心的感謝你們,讓我有了這一段美好的回憶。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去打靶的時候了,十幾秒鐘,五發(fā)子彈,卻成了記憶中無法抹去的深刻回憶。
學習篇。
本以為上大學后學習會很輕松,沒想到,原來在大學里,學習依然是第一要務,這讓我加深了對“活到老,學到老”的理解。第一學期有好多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的課,比如近代史、思修、知識產權,所以我就把重心放在了微積分、機械制圖、英語、計算機這些學分比較高的課上了。還記得微積分考前的突擊,晚上和同學在活動室學到天明,真的是很難忘的回憶,結果出來也讓我很滿意,努力畢竟會有收獲啊。至于我的整體成績,其他還挺滿意的,就是英語視聽說不太理想,下學期要好好學英語了,最重要的是得找機會多練習,多動嘴,多聽聽力??上驳氖?,英語四級已經過了,雖然沒能報考口語,但我已經很滿意了。下學期的課程比上學期更緊了,每門課都得好好學,不能再優(yōu)哉游哉地過日子了,加油!
工作篇。
剛開學的時候,我就競選了班級負責人,后來順利當上了團支書。以前就聽說當班委挺鍛煉人的,當上之后才更加有感觸。當團支書真的是很累,每天開會開不完,從班長團支書例會到團支書會,每次都會下發(fā)好多任務。之后,要想著如何把團日活動弄得讓同學們更感興趣,如何讓同學們積極參加,如何讓活動更有意義,然后就是活動的實施和總結。我覺得上個學期我做的不太好,我反省了一下,覺得我應該發(fā)動大家和我一起想主意,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其次,我要學會分擔,把任務分配給各個班委,不要總自己干,那樣只會得不償失,自己很累,其他班委還覺得自己沒事干沒成就感。希望這學期我能吸取以前的教訓,干好團支書這項工作。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五
5、造就了一支能進行高素質的德育工作師資隊伍。通過課題研究,培養(yǎng)和鍛煉了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帶動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開展,有20多篇德育論文在省市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和獲省市德育論文獎。
共
3
頁,當前第。
3
頁
1
2
3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六
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傳承文明的場所,所以在德育方面也是需要注重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德育課題。
歡迎大家閱讀。
在教育領域中,文化一詞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文化建設已成為許多學校優(yōu)化管理,加快發(fā)展的積極訴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學校發(fā)展將面臨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決定著今后校際之間的競爭主要是文化的較量。在此背景下,安慶市教育局成立了新課程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該課題現(xiàn)經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領導小組批準被確定為省級立項課題。
總課題組希望發(fā)揮全市的力量,吸納更多的學校參與此課題的研究,以形成全市中小學共同關注校園文化建設、更新學校辦學理念、優(yōu)化教育教學管理的良好氛圍。為此,總課題組圍繞研究方向,設計了16個相關的子課題。
桐城中學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名校,我們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一些自主創(chuàng)新的做法,取得過優(yōu)異的成績。但是,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前衛(wèi)與保守、繼承與揚棄各種思想相交織,這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從容面對。文化立校文化興教,是我們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尋求最佳途徑,引領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基于上述考慮,我們決定承擔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研究子課題。子課題組認為,惟有繼承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保證百年桐中與時俱進,我們要借課題研究的東風,為桐中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的日常養(yǎng)成教育注入活力,并希望取得經驗、心得,與兄弟學校交流、合作,共謀發(fā)展。
子課題組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學生。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傳承文明的場所。校園中,學生占主體;教學中,學生是中心。不把學生作為考量的對象,一切研究都是隔靴搔癢。
學生是可塑性較強的群體,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文化行為,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舉足輕重。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人們,包括教育者,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即文化課成績,而很少關注他們的成長過程。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有可能是不合格的,他們存在道德行為缺陷或心理畸形。在提倡素質教育、塑造和諧人格的今天,在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對學生成長過程的關注當中,要從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環(huán)節(jié)和知、情、意、行等學習結構入手,建章立制,將結果與過程聯(lián)系起來,使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走上科學化、制度化、精細化的正確軌道。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在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平臺上大有作為。校園文化,可視為校園一切文化現(xiàn)象的總和。具體而言,它可分為三個層面:表層面為物質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包括校園校舍、校容校貌、校標?;盏?中層面為制度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包括制度紀律、校訓校規(guī)、獎罰條例等;深層面為精神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包括奮斗目標、價值觀念、態(tài)度作風、行為方式、禮儀習俗、人際關系等。在這三個層面的文化形態(tài)當中,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殼,制度形態(tài)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支柱,精神形態(tài)的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以我校最近實施的《桐城中學班級值周制度》為例,以制度的形式推行這項舉措,這是制度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出臺此項制度,目的在于加強學校常規(guī)管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管理能力,實行班級目標管理,強化班級育人功能,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氛圍,促進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實現(xiàn)教學質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精神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學生參與,量化考評,勢必促進校園校貌的變化,教室、寢室、公共場所等面貌為之煥然一新,這是物質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三種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環(huán)環(huán)相生,積極干預、引領著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尋找有效途徑和方法,使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乃至教育教學管理進入自覺、有序狀態(tài),從而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提高學生作為和諧人健全人的文化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將是我們課題研究傾力關注的內容。
課題組多方討論,確立了以下六個研究方向:
拓展顯性文化(包括物質、行為、制度、精神狀態(tài)等)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探求并獲得學生行為習慣的類型、特點與規(guī)律,總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措施與手段。
揭示顯性文化建設與隱性文化建設的內在聯(lián)系。
使新課程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走上科學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軌道,擴大教育內涵。
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強化校本教材的育人導向功能。
學習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有關論述,將知榮辱,樹新風活動落到實處。
考慮到新一輪課程改革剛剛鋪開,本課題組成員以高一教師為主,研究對象以高一學生為主,我們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跟蹤他們高中階段的成長軌跡,從而摸索、總結相關規(guī)律。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等,在廣泛占有材料,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成果將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論文章、實驗報告、學生活動、圖片等形式呈現(xiàn)。
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建立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開發(fā)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tǒng)軟件。
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F(xiàn)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tǒng)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yōu)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tǒng)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yōu)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fā)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tǒng)軟件。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七
轉眼之間,在大學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年了,回過頭想想,感觸很多!當時我們在高中那么辛苦,就是為了今天的大學,為了心中的那個夢想,但是當我們真正的進入了大學,才發(fā)現(xiàn),大學的生活與我們想象中的相差太多,并不是人們所說的天堂。當時的“天堂”是我們在疲憊之極強撐著看書的動力,是我們對自己“起早摸黑”的一絲安慰!
但是今天的我們這是怎么了?上了大學就等于將來有保障了嗎?以前我只是聽說過大學生的生活安逸,上了大學才真正體會到,也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的大學生會在畢業(yè)之后找不到工作,會在社會需求增長的今天失業(yè)!我想是因為我們的認識不夠。
我看網上有很多人在說今天的企業(yè)不負責任,沒有社會責任感,它們是造成今天大學生失業(yè)大軍的罪魁禍首,但這真的應該是它們的責任嗎?或許這是一些人推卸自己責任的說法?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責任來管一個可以自理生活而什么都不會的人,或許不負責任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忽略了自己!
接近一年的大學生活給我的一個最大感受就是:我們什么都不會卻什么都沒有學到?。。?/p>
才醒悟,才決定重拾自己的理想!我現(xiàn)在時常在想:四年之后我們能學會什么,四年之后我們能干什么,現(xiàn)在才隱隱約約的感覺到父母經常跟我說的學好本領的必要性,才明白我需要鍛煉較強的實踐能力,明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與能力劃等號,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的關系。在如今的社會需要的東西并不像從前,需要當代大學生更多的能力,把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鍛煉較強的實踐能力統(tǒng)一起來,這樣才能在擇業(yè)、從業(yè)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表達能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交際能力、管理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決策能力等。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有勤奮學習、積累知識,積極參與、勇于實踐,啟迪思維、發(fā)展興趣等。
大學時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銜接的橋梁,要想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良好的適應,最好要在大學這個緩沖段做好準備工作。所以我首先要樹立一個樂于奉獻的價值觀個服務社會的做事原則。現(xiàn)在我是班里的團支書,感覺到了自己也有一份責任,于是我時常提醒自己要把工作做細做好,隨時為團組織的利益與形象考慮。并且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學習當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加強集體主義管念,積極為團組織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養(yǎng)成自主、主動學習的習慣。大三大四是專業(yè)課學習階段,我一定要體會專業(yè)技能的本質,抓住重點,不忘細節(jié),爭取“術業(yè)有專攻”,并能在大四畢業(yè)時考上研究生,然后繼續(xù)深造,知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人!最終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力爭有所表現(xiàn),并在自己從事的領域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總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大學四年,四年時間不斷,但也絕非漫長。大學四年是我們重塑自我,脫胎換骨的時期,四年的時間決定了我們今后生活的質量,甚至是我們生命的質量!??!
總之,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堅持終生學習的思想和意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思想壯大自己的靈魂,以強烈的求知欲和飽滿的熱情面對學習、生活和工作,時刻不忘為積累雄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做準備。同時努力做到智商與情商的強強聯(lián)手,思想道德和智力頭腦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為自己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打好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唯有韌者強無敵!努力拼搏,只爭朝夕。我堅信事在人為,我信奉實力才是王道!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八
建立網絡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建立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開發(fā)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tǒng)軟件。
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xiàn)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于系統(tǒng)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并形成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yōu)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并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tǒng)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絡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yōu)秀的網絡教學課例。
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fā)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絡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tǒng)軟件。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九
通過這幾年的學校管理及教學,我覺得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存在以下問題:
1、道德取向錯位。現(xiàn)在孩子享樂主義嚴重,攀比之風盛行;誠信出現(xiàn)危機,欺瞞之風嚴重;沒有集體主義意識。
2、心理素質脆弱。受不了批評,一挨批評就逃學,尋死覓活。
3、行為習慣失范。一是打架斗毆。部分學生長期以來被家長溺愛,養(yǎng)成唯我獨尊的性格,稍有不順就用暴力解決。二是小偷小摸。由于貧富懸殊加大,學生出現(xiàn)攀比,個別學生為了面子而小偷小摸。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校教育中必須直面不可逃避的,也為我們的德育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一)研究目標。
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題活動、學科滲透、家庭、社會活動等為載體,進行教育。
(二)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案例研究、文獻研究。
(三)研究步驟。
1.更新育人觀念,育人先正師。組織各種學習及業(yè)務培訓等活動建立一支團結進取、本領過硬、作風嚴謹?shù)慕處熽犖?,培養(yǎng)老師具有善良和慈愛,信任與寬容;永不滿足的執(zhí)著追求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自己高尚的師德影響人。
2.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如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養(yǎng)成教育等活動。德育教育過程要注重細節(jié),形式要寓教于樂。如:要開展“養(yǎng)成教育”,就可以細化到學生的衣、食、住、行、說;再次,網絡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目前德育教育的棘手問題。
3.高度重視校園環(huán)境和校園文化建設。抓好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工作。讓標語引導、掛像感召、圖片影響、墻壁說話,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校園處處體現(xiàn)育人的功能。
4.家庭、學校、社會通力配合,齊抓共管。學校在注重本身的工作之外還應把目光延伸到校外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一重要德育陣地。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課堂,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環(huán)。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驚人發(fā)展使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領域空前繁榮。但是,人類卻面臨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難題。我國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理論面臨著不容樂觀的外在環(huán)境,有識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們寄希望于通過對特色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發(fā)揮文化對于德育的積極干預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推進德育的深度,增強德育對學生終生成長的影響力。通過這一研究的深入,切實改善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提高其生命質量,凈化他們道德成長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們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問題間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在他人與自我間追尋道德的理性判斷。這一模式的初步建構,可以為面廣量大的小學(特別是特色小學)開展長效綜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讓德育更富“國情”、“鄉(xiāng)情”“校情”、“人情”,關注心靈,彌漫久遠。
有資料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德育研究呈現(xiàn)出三大趨勢:一是正完成向實踐的轉向;二是正走向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著德育目標與方式的雙重革新。我校作為中國特色學校,“十五”期間在學校建設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進行探新,成果在省內外引起關注。“十一五”期間,我校將進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這為本課題提供了內驅力。
教育界對小學文化涵育已成共識,但如何去推進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發(fā)出,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方面研究顯得極為急迫。
1、研究目標:
(1)本課題重在進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義,在實踐中發(fā)揮其獨特作用。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地域文化與德育的關系更加緊密,在常態(tài)文化狀況中凸顯教育影響功能。
(2)本課題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協(xié)調各要素的關系,從而使主體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內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響和教育。涵育的含義可見《辭源》?!靶抟郧笃浯饷溃B(yǎng)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養(yǎng),猶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說,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養(yǎng)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學地域文化涵育的經驗型策略,形成一種可供他人參考,借鑒的常規(guī)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顧其它特色小學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3、主要觀點:
總體界定:對關于學生與之有關的可能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響及其原因、規(guī)律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主動納入健康文化滋養(yǎng)的要素研究。
4、創(chuàng)新之處:
(1)地域物態(tài)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過程研究。通過研究,加深對德育內部規(guī)律的再認識,摸索現(xiàn)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對策。
課題研究中,根本著眼點是學生,學生德育狀況的改善是本課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衡量我們研究成效的標尺。
2、研究方法
(1)觀察記錄法。在課題研究期間,經常對學生的言、行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并定期做好記錄,了解學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環(huán)境及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同時期,道德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指導下階段工作。
(2)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對實驗對象的長期觀察,并形成一定的個案,為實驗的實施順利進行提供信息,保證課題評價的客觀性。
(3)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具體情況的掌握和控制,進行歸納,分析,綜合,使之系統(tǒng)化,提煉經驗,形成理論。
3、研究成果形式
(1)編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專著。
(2)優(yōu)秀少年事跡展示(新人新事事跡材料)。
(3)地域文化涵育課程及活動現(xiàn)場。
(4)論文匯編。
(5)現(xiàn)場問卷調查。
(6)《文明風景線》錄相帶。
4、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12—.2)
a、完成方案的制訂及課題申報工作;
b、健全學習研究,交流制度。
(2)實施階段(.3—.12)
a、組織課題人員學習相關理論,組織參觀學習,借鑒他人經驗;
b、在實施研究過程中進行階段性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不斷修正實施方案,促使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c、經常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為歸納和分析課題提供實踐依據(jù)。
(3)總結階段(—.9)
匯總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做好結果工作,為成果鑒定提供服務。
1、已經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陳峰,《讓務實的德育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江蘇省“師陶杯”征文二等獎。
陳峰,《鏈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歷程》,鹽城市德育論文評比一等獎。
鮑華俊,《德育課堂實錄》,鹽城市教育局評比一等獎。
王麗麗,《德育中的留白藝術》,鹽城德育與法制網評比二等獎。
2、主要參考文獻: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導”學生成長的道德教育。
(《思想理論教育》.10)
(2)吳家魁:品德主動性內化之路。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6)
(3)華中師范大學《文化涵育創(chuàng)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國教育報》.10.19)
(4)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與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
參加研究的教師,長期在德育一線從事工作,在德育科研與實踐上也取得不少成績,也大量參加學校德育室的理論研究。有學科教學能手,有??骶帲邪嘀魅魏涂迫谓處?,在地域文化與德育的結合實踐上均取得一定成績。所有成員均具有本科學歷,寫作能力強。
4、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經費預算情況。
學校給予充分的經費保障,為研究者的檢索資料、外出培訓和交流、學生的社區(qū)實踐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該研究得到江蘇省特級教師吳興平、周衛(wèi)東、王澤海、丁曉美等人的指導。東臺市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聯(lián)合會等單位提供實踐基地的支持。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一
當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開,與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相比,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轉變,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獲取知識并獲得終身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然而,在當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極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努力倡導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改革學習方式,促進教學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新傾向”和“新問題”。在各種規(guī)格的評優(yōu)、公開示范課中,教師一味追求熱鬧、活躍的氣氛,出現(xiàn)了重現(xiàn)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現(xiàn)象,體育新課程教學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初中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fā)展,同時促進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產生影響。讓學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是一生的長期效益而非一節(jié)體育課的快樂。
1)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對教師課堂行為進行合理分解,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的高成效教師行為有哪些特征,在實踐層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有效教學的策略。
2)通過重視學法指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探究,并根據(jù)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進行教師培訓,推動教師回到“研究”狀態(tài),促進教師形成反思意識,實現(xiàn)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有效”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針對教學任務特點,在科學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夠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的有效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在教學中應采用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與鍛煉。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是促進學生發(fā)展得主要途徑,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多元智能理論。
3)動機理論。
4)認知結構理論。
1)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起,隨著國內改革發(fā)展的需要,我國課程與教學理論界引入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論,提煉出了有效教學的新的標準,如“師生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性活動”、“師生平等式的對話”、“學習背景化,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此創(chuàng)造學習的意義”等。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許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對學法指導開展了課題實驗,并取得了成果。如瀏陽市官橋中學開展的《學法指導課題實驗》,把“通過研究,尋找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發(fā)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益和質量”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鞍山市龍?zhí)吨袑W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獲得在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中運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作為研究的基本任務等。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二
根據(jù)西安市第三保育院5—6歲幼兒人口學資料統(tǒng)計表明,這個年齡段的我園的幼兒95%都是獨生子女?,F(xiàn)如今社會,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擺在每一個家庭中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我們的家長與更是只注重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知識和技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同時忽略了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培養(yǎng)、教育。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以自我為中心,只會自顧自的看電視,玩玩具,孩子與別人的交流越來越少,孩子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沒有了與其他幼兒合作的意識,這種合作技能嚴重缺乏,合作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社會目標第二條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指南》中指出5-6歲能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戲。幼兒在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
在幼兒園中教師就是要通過生活,學習,與游戲來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是讓幼兒可以在幼兒園順利開展系列活動的基礎,讓每一個幼兒在合作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和滿足。據(jù)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5—6歲這個年齡段幼兒的合作意識逐漸增強,規(guī)則意識逐步形成,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比較明顯的合作意識,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伴,也能三五成群地一起游戲了,所以根據(jù)以上理論我們選擇研究5—6幼兒的交往過程中的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與研究這個課題。本課題組試圖對本園5—6歲幼兒交往過程中合作能力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并針對實際情況探求培養(yǎng)5—6歲幼兒交往過程中合作能力培養(yǎng)研究有效途徑,從而為我園5—6歲幼兒交往過程中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j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5—6歲幼兒要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戲。幼兒在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克服。因此對我們院5—6歲幼兒進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對幼兒以后無論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還是與別人的合作都是很有幫助的,為幼兒將來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是成為未來主人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我們在一日生活中,看到過幼兒不會和小朋友一起游戲,學習,甚至是會發(fā)生爭搶自己喜歡的玩具,還會表現(xiàn)出一些不耐煩的情緒,不與同伴交流,自顧自的游戲,我們?yōu)榱俗層變涸谟變簣@一日生活過的豐富多彩,希望看到幼兒與小朋友學會合作,主動合作的場景。
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更應該來多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分工合作。所以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主動交往與合作意識,在以后幼兒慢慢的成長,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與人溝通,和睦相處,共同生活都是以后幼兒要面臨的,社會能力必定是社會發(fā)展得必然要求,而幼兒時期是幼兒鍛煉與學習的最佳時期,幫助幼兒從合作能力上來發(fā)展自己,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有必要幫助幼兒尋找因,探討與研究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和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
此次課題研究旨在,通過對西安市第三保育院5—6歲幼兒交往過程中合作能力的調查、分析和培養(yǎng)研究,為西安市第三保育院的教師培養(yǎng)5—6歲幼兒社會交往的能力,合作意識給與理論指導,從而更好地促進更多幼兒與同伴之間合作能力的學習、提高。
第一階段:籌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1.了解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引導幼兒合作的與幼兒的學習情況。
2.調查幼兒自己對于合作的認識做好記錄工作。
3.教師進行學習一些相關的課題研究,對后期的調查工作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3月)。
我們將從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幼兒與家長之間,從多方面進行培養(yǎng)與研究,例如游戲活動,繪畫活動,教育教學活動,和家園共育等方面具體的對幼兒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我們要在課題研究中不斷實施,不斷思索,不斷反思,才能把課題研究出成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在進行了一個月的實施后,我們教師要進行深刻的反思,要從如影響幼兒合作的原因,是否給幼兒提供的合作機會較少,或者是幼兒合作的方法不對等一系列問題作出反思,再進行教師的研討,討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偨Y階段所有教師對自己的研討的情況簡要說明,對研究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攥寫課題論文與結題報告。
我們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記錄法,個案分析法,比較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對西安市第三保育院5-6歲幼兒的合作能力培養(yǎng)進行研究。我們在具體實施中采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觀察記錄法與比較法相結合,或者是個案分析法進行研究,根據(jù)實際情況實施調整,有效的促進幼兒全面的發(fā)展,使這個課題研究更具意義。
六、研究結果與成效。
本課題研究小組抓住這個契機,借助小課題研究平臺,希望通過研究,探索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切實讓幼兒在課題研究中獲得發(fā)展,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不斷加深了都對此項課題的認識。
(一)準備階段。
1.切實制定實施方案。
20xx年9月接到西安市小課題申報通知后,成立了大班課題研究小組,
形成了大班所有教師共同參與課題研究的熱烈氛圍,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為理論指導,以《指南》中提出的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游戲活動為依據(jù),最后確定本次課題研究題目,內容,研究方法等。并明確課題負責人這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寫開題報告、申報課題和擬定課題研究計劃。
2.教師進行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在課題研究中,提高教師素質是關鍵,應對教師進行大量的培訓工作,并在課題研究中加以運用,我們積極指導一線教師,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來開展活動,并根據(jù)這些活動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組織教師又進一步深化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及一些關于課題的一些文章,通過學習和討論,教師們對此課題的研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感悟到培養(yǎng)幼兒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更激發(fā)了教師們的科研積極性,順利完成了課題前的準備工作,為后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3.教師對幼兒日常的交往合作,進行觀察,并記錄。
為了在開展研究時,有更多的資料,教師在前期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在幼兒日?;顒又小w教學、區(qū)域活動、游戲活動等,教師都在觀察幼兒的交往合作,并做好記錄,為以后的具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實施階段。
平時我們注重過程管理,有計劃,有總結,扎扎實實開展好研究工作。
1.進行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調查我們制定了《5—6歲幼兒交往過程中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的家長調查問卷,幼兒調查問卷及教師訪談,家長訪談等多種形式,進行記錄。并把多種調查表進行了對照,分析,制定出下階段的計劃,并在各班展開觀察記錄工作。
2.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加強實施過程中資料的收集整理,活動設計,照片資料,幼兒活動等都及時整理上傳。
3.為配合這次的課題研究,我們教師結合集體教學,利用游戲活動,開展了豐富多樣的不同形式的活動。在這次幼兒秋季運動會時,教師結合課題精心準備了游戲項目《解救小動物》,幼兒從快樂的游戲中得到了一次與同伴交往合作的機會。
我們教師結合課題研究,與五大領域教材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集體教學活動,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一課多研”的研討活動,讓幼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學會合作。健康教育中的體育游戲活動《好玩的凳子》,充分的發(fā)揮了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在游戲活動的同時,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4.家園合力,提升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與家長之間及時溝通信息,及時交流看法。利用家園聯(lián)系欄,家訪,電訪等形式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交往合作的進步。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
七、存在問題及改進。
經過一段時間教師及家長通過各種形式,方法對幼兒的交往合作進行了了解,但是離我們預期實現(xiàn)的目標還有距離。
(一)存在問題。
1.在課題研究中提到,使用個案分析法,比較法等形式研究,但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前期研究中沒有完善這兩種方法。
2.我們是一所剛剛起步不久的新院所,初次參加課題研究的年輕教師較多,理論知識,實踐經驗都比較欠缺,活動有時開展的不是很順利,不知從何入手。
3.家園一致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不是與同伴就能完成的,不單單是幼兒園教師的責任,老師的力量還是有限,因為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家庭環(huán)境對幼兒的合作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解決思路。
1.在后期的課題研究中,教師可大膽運用個案分析法,比較法等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區(qū)域活動中,都可運用。
2.多次組織大家學習幼教文章并進行研討,更新教育理念,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和參加教研活動的老師及時溝通、交流,幫助解決教學工作中的困難與不便,共同設計活動方案,及時做出調整。
3.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讓家長了解,合作會給孩子孩子帶來哪些好處,對于孩子的成長和今后發(fā)展有哪些幫助和影響。
我們根據(jù)這次的調查問卷,訪談記錄,看到了工作中還存在的不足,應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兒交往合作出現(xiàn)的問題,在這里提出解決方案,一同與老師們進行探討與研究。
1.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老師可以多以幼兒自主交往為主,教師一旁引導為輔的方式,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例如:請幼兒把心愛的玩具帶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合作玩耍;等通過有針對性的集體教學活動,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交往合作能力。
2.在我們幼兒園大一班開展的《愛心醫(yī)院》特色區(qū)域中,幼兒能通過給病人掛號、取藥、打針等等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區(qū)域活動現(xiàn)在是幼兒園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我們應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情況,把區(qū)域活動,開展的更加豐富多彩。
3.我們的老師也會多組織競賽,表演,等等活動,讓幼兒在各種游戲中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例如:開展體育游戲《兩人三足》,角色表演游戲等。
參考文獻。
[1]喻小琴.幼兒同伴合作行為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xx。
[2]沈筱梅.幼兒合作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xx。
[3]李寶花.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j].早期教育,20xx,。
[4]沈銀珍.淺談游戲中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j].當代教育,20xx,。
[5]王麗娜.淺談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j].發(fā)展,20xx。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三
小組合作學習(簡稱小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和主要活動方式。研究性學習能否達成預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在我國,學生缺乏合作意識和技能的問題比較普遍。許多社會學家認為“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及未來世界里更為重要”?!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痹诋斍坝⒄Z課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先備知識存在差別,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也各有異同,這必然導致學生在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種現(xiàn)狀中很多教師都在教學中嘗試使用合作學習這一新型學習方式。但是在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情況下合作學習存在一些急待研究和改進的問題。為此,很有必要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研究和反思。
小學三---五年級學生。
(一)、科學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
是不是所有的教學點都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學習呢?不,一般來說,教師可根據(jù)教材的重點、難點,選擇合適的內容設計“小組合作”;也可以先讓學生自學,質疑,對學生獨立不能完成的內容,改為“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小組合作”有目的有重點,避免了盲目從事,流于形式,從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科學合理的設計學習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法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具有很多優(yōu)勢,但是,小組合作學習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個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務的設計必須科學合理。因此,我們在組織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前,首先必須充分重視任務的設計。
1、明確教學目標,使任務具有典型性。
“任務驅動”的本意是通過讓學生去完成一個包含一定具體知識或能力訓練的實際任務,從而達到某個教學目標。因此,任務不是目的,任務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在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有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使設計的這個任務是一個典型的任務。切不可為了任務的所謂“完美”,而偏離本課的教學目標,或者造成教學目標的不清。應該按照“從大到小、逐步細分”的思路,每一個教學目標有相應的任務與之相對應,并形成一個訓練主題互不重復的系統(tǒng)整體的一個任務框架。
2、符合學生的實際,使任務具有科學性。任務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英語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循序漸進、合理安排。例如操作系統(tǒng)中的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這是很基礎也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識內容,使用任何一個軟件都要用到文件。但如果因為它基礎而安排在第一節(jié)課,學生就不易理解,更不易掌握。什么是文件?為什么要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夾中?學生感到困惑的同時,造成了對進一步學習的心理障礙。因此,設計任務時,可以先設計一個繪畫任務,讓學生打開“畫圖”程序,在繪畫的過程中,鞏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如應用程序窗口、菜單與工具按鈕的簡單使用,鼠標的基本操作,認識對話框等。同時在保存繪畫作品時,了解文件的概念。其次再設計一個編寫簡單文章的任務,讓學生打開“寫字板”程序,在其中進行漢字輸入練習及簡單的文字編輯,使用與畫圖中同樣的方法保存輸入的文章,了解文件類型的概念。有了前面的鋪墊,同時由于教學過程中,多人使用一臺計算機,文件管理的問題自然就成了學生的需求,接下來的任務也就隨之產生——使用“資源管理器”,分班、分類建立不同層次的文件夾,同時對前面的文件進行相應的移動、復制、改名、刪除等操作管理。
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務具有合作性。由于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此任務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小組各成員的分工需要,要讓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于小組內全部成員的努力,并能把總任務分解成小組內不同能力類型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的分任務。這樣可充分調動小組內每個成員的積極性,讓他們體驗到合作帶來的效率,并促進小組成員間情感的交流,從而促進合作意識的增強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設計新年賀卡”這個任務時,應注意賀卡的完成應盡量調動小組內每個人的作用,在評價標準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構圖、色彩是否美觀(2)新年賀詞是否有新意(3)語言介紹時是否生動。這樣,小組內美術成績比較好的同學可以設計圖畫,語文比較好的可以寫新年賀詞,或者是小組內的一個同學負責操作電腦,一個同學負責內容上的設計,一個同學則準備交流發(fā)言。這樣,任務就具有了合作性。
4、在“任務”設計時要注意解決問題多元化。引導學生從各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防止思維的絕對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產生大量疑問、不受固定模式約束的能力,還要鼓勵學生學會大膽猜想、判斷,并將其猜想作為邏輯推理的一種形式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式。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開闊思路,增加完成類似“任務”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能夠盡可能多地產生學習遷移。例如,在學習如何退出word程序時,可以用右上角的“關閉”按鈕,此時也提出還可以用其它方法來退出,一是讓學生明確還有退出程序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二是明確退出程序方法的多樣化,防止學生思想僵化,做到會思考、會創(chuàng)新、會實踐,就會“條條馬路通羅馬”。
5、加強橫向的聯(lián)系,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結合。計算機作為信息處理的工具,它的應用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融合英語的文化性、綜合性,同時也要滲透其他學科知識,例如設計版面時,會涉及到排版、美學等知識,繪畫創(chuàng)作時,涉及藝術知識,處理數(shù)據(jù)時,涉及到統(tǒng)計學知識等等。另外還可以直接從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學,以及文學藝術、環(huán)境保護等學科中挑選任務設計的素材。
(三)、合理分組,提高效率。
合作小組的建立過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它關系到今后合作學習的效率乃至成敗,因此,小組的建立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小組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的方式,即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組內,每個學生都應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此外,在小組劃分與組織時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1、人數(shù)適中原則:一方面要考慮組員的參與機會,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動口動手,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組員分工的合理性,因此人數(shù)過多或過少都不能達到該目的。一般一個學習小組的人數(shù)以4~6人為宜。
2、優(yōu)勢互補原則: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把班級成員進行合理的分配組合,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在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互補的前提下盡量合理組成在協(xié)作、競爭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組。如在“制作某某主題網站”這個任務中,可以這樣分組:把美工基礎好的、操作能力強的、組織能力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學合理分配到每個學習小組,從而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環(huán)境,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適時調整原則:也就是既要保持小組成員的相對固定,以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又要注意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差異性,及時發(fā)現(xiàn)由于小組成員問題而造成的影響學習的苗頭,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并進行適當?shù)恼{整。
4、方便實用原則:小組的座次排列要打破一般橫平豎直排放的方法,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排列方法,只要方便本組成員在課堂教學中相互討論、協(xié)作就可以。
(四)、合理分工,明確任務,責任到人。
在合作的情境中,學生一般表現(xiàn)得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擔憂失敗,其內部動機得到較好的激發(fā),但合作學習也容易因責任分散而讓學生產生依賴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在分好組后,每一個小組應推薦一名小組長,負責組內分工、督促、協(xié)調等工作。同時教師還要時時引導并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每個成員都必須明確自己在小組任憑、實現(xiàn)目標中的角色定位,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種責任承擔主要全責在兩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組內分工的任務,二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協(xié)助他人,這種“積極主動地協(xié)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學習情境中”幫助“、”援助“,而是組內成員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辭的責任,因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達成。
(五)、經常開展組內交流,組際競爭。
要想實現(xiàn)“有效合作”,組內經常開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暢,合作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問題甚至合作難以維系。合作小組內的交流形式多種多樣,有座談,交談,商討,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換等。通過交流能增進理解,聯(lián)絡感情,達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過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工作情況,從而進行自我這幾天或相互調整,使合作得以滋潤和優(yōu)化。通過交流還可以提高交際能力,推動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組內交流的同時,還可以積極開展組際競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組內合作的合作的凝聚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團隊競爭能避免個人競爭因失敗而產生的自我貶低、自我拒絕的情感,同時會進一步發(fā)揮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群體積極向上,成為小組有效合作和全組爭優(yōu)達標的強大動力。
(六)、合理運用多維評價,提高合作成效。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小組合作評價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對學習單一的“作業(yè)評價”、“考試評價”模式,呈現(xiàn)出幾種評價多維交叉、有機結合的特點。從評價方式看,有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這幾組評價以前者為主,但又可多重結合。從評價內容看,有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其中以過程評價為主,主要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行為表現(xiàn)、積極性、參與度以及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tài)度、能力的生成變化。從評價的功能看,主要有:鑒賞功能——通過評價鑒別、評定學生的參與行為、效果,給予價值肯定,以促進相互學習導向功能——通過評價引導學生的學習探究行為在科學、正確的軌道上進行,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不斷“碰撞、對接、融合”;激勵功能——通過評價使被評價者得到鼓勵與精神支持,使其充分發(fā)揮更大創(chuàng)造潛能和合作積極性。能否用好評價機制,是小組合作成交高低的關鍵。
1、文獻法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對比、分析,了解本課題所涉及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汲取其中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在高中英語課程中應用網絡課程輔助教學提供理論支撐。
2、行動研究法將小組合作學習設計的課程案例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去,并認真考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究、反思、改進課程案例的設計。
3、案例研究法通過對教學案例的研究分析,探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思路,檢驗通過此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力圖找出教師教學的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
4、問卷調查法面向學生的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對象為課程試驗班的全體學生,調查內容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輔助教學的理解等情況。綜合分析調查問卷中維度系數(shù),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重新統(tǒng)計和分析,以便更好的改進此課程設計。
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是科學技術發(fā)展和新課程理念的趨勢,也是英語課程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中有著更為現(xiàn)實的意義。
1、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制定相關的研究性學習任務,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電腦其實只是一種工具,是同學們的小助手。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一些具體的工作,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讓學生自己在完成小組任務過程中探索驗證,在完成小組任務過程中自己去學習體會,這樣做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并逐漸養(yǎng)成大膽求知、勇于探索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和工作能力。
2、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
合作學習小組主要是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自由組合的,研究方案的制訂、研究途徑與手段的選擇、實踐研究和取得研究結果,也是由小組成員共同去完成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和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操控已無法和傳統(tǒng)課堂相比,僅在必要時給予學生以研究方法和學習條件方面的幫助。
3、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得到體現(xiàn)。
英語課堂里宗旨是開發(fā)每一位學生的自身潛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研究性學習并非培養(yǎng)天才兒童,它面向的是全體中小學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結果,而是要讓每個學生能夠經歷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能力。原來的課堂由于機少人多,許多學生坐在那里,沒能操作,當然只有講話或爭玩電腦?,F(xiàn)在有條件的學校已經是一人一機,小組合作學習就能避免了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部分學生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多得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權利。每個學生都能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課題,并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任務和職責,隨著研究的深入,自身的潛能得到發(fā)揮,提高了學生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認真了,自然就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率。所以,對于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組織形式。
4、學生的科學研究體驗和技能得到實現(xiàn)。
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團體研究??蒲泄ぷ髡唛_展科學研究,通常都是組建課題小組或項目小組,按照制定的設計方案,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終達到研究目標的。
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科研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十分相似。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與學習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5、學生的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在英語課堂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學習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這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要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經常交流和幫助,還要能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同學之間的關系就應該是一種和諧、友愛的伙伴。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提供了更多的鍛煉的機會。
在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獲得了一些喜悅,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存在不少困惑:
1、將“合作學習”與個體獨立思考進行分離。
2、將小組合作怎樣有效性的學習。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四
課題確定后,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從宏觀方面勾畫出了實施框架。課題立項后,快速進入了行動研究階段,每月均制定了具體的研究實驗計劃,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措施得力。這樣,確保了課題研究有序高效推進。
自x年二月起,該課題深入扎實地投入到了行動研究階段。三個月來,共計上了三次研討課,開展了三次聽評課活動,在聽評課活動中,邀請了學校領導及同學科教師參與,旨在“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召開了三次月工作總結會,總結會上我深入詳細地交流了自己的月工作計劃、月工作總結、課題試驗反思等系列的課題研究試驗資料內容;同時也聽取了領導和眾多教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實驗方案得到了不斷補充修訂,實現(xiàn)了實驗方案科學、合理;進行了三次課題反思活動,通過反思,查找出了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改進了實驗方法,確保了實驗順利實施。開展了一次論文交流活動,通過論文交流便于形成經驗總結,利于課題成果推廣使用。
1、通過近半年的研究試驗,課題試驗教師及時總結,認真反思,不斷改進,形成了一篇極具推廣意義的經驗總結論文。
2、通過近半年的實驗,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大大提高,。
3、通過近半年的實驗,教師的課堂導學經驗不斷豐富,方法策略不斷更新,順利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到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形成高效課堂的過渡。
課題實施以來,課題試驗教師一直注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并進行分類保管,形成一套完整的課題研究實驗資料,為課題的結題做好了準備。
總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模式研究》這一市級微型課題自申報立項以來,我依據(jù)實施方案,緊張有序地進行了課題實驗,按計劃完成了實驗任務,取得了滿意的成果,達到結題的標準。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五
《學校課程的開發(fā)與管理研究》課題,已經聊城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批準,正式列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今天我們召開課題開題會,對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從現(xiàn)在起,全面啟動課題的研究工作。
一、課題的提出。
自全國“九五”規(guī)劃實施以來,全國中小學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各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大小學生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樂于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但是,也應該看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任務和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德育工作還不適應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新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滯后,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學生年齡特點及品德形成規(guī)律的具體、連貫、層次化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單項、直接、正面灌輸或簡單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在一些學生仍然存在“是非觀念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嚴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脫節(jié)”等問題。因此,加強“學校德育課程的開發(fā)與管理研究”這一課題是刻不容緩的。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德育實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徑,本課題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研究找到如何使學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讓學生信服學校的德育。通過研究從理論上弄清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了解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闡述學校、家庭、社會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討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科任教師之間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學校德育效果,摸索學校有效開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實踐上,一是通過研究探索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的互相促進的學生德育工作網絡機制,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互協(xié)調、良性互動、形成合力,防止5+2=0現(xiàn)象的發(fā)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線。
二是探索建立學校內部有效的德育網絡機制,學校的各部門之間、班主任與各科教師之間要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要形成有機整體,協(xié)同作戰(zhàn),共同開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線。
三是通過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相結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點上的個別輔導相結合,德育內容與學生心理接受性相結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線。
總之,通過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或自律素質,充分保證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三、研究的目標。
1、根據(jù)新時期少年兒童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探討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新途徑,通過教育者組織的和學生自發(fā)的實踐、參與、合作、交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素質的形成。
2、以全體學生為德育對象,以班級為單位,以育人為核心,廣泛開展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相結合的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使學校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成才奠基,為社區(qū)的發(fā)展服務?!?/p>
四、研究的內容。
為了確保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驗前期著重抓了對德育現(xiàn)狀的調研工作,按學段分年級采取走訪、座談、對話、問卷等形式,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切實加強新時期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思想品行形成規(guī)律的研究,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德育環(huán)境、德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從規(guī)劃德育內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規(guī)劃教育內容。堅持以“五愛”內容為中心,以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德育內容具體規(guī)劃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內容,通過“集中學習、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班隊活動、課外閱讀、興趣活動、環(huán)境熏陶、榜樣激勵”等渠道,將內容分解到學年、月份、周次和學科,使教育內容具體化。
(3)開展主題教育。本著立足實際,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月份主題、周次主題、主題班隊會、主題板報”四個主題活動。
2、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機制。
從領導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只有人人重視,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體效應。
(1)統(tǒng)一領導的原則。在校長的領導下,黨、政、團、隊、班主任共同組建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實行分級包干責任制,做到目標、計劃、方法、評價四落實。
(2)目標合一的原則。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目標管理體系,把德育和教學工作一起列為校長重大決策的主要內容,使德育和教學工作真正融為一體。
(3)全方位的原則。堅持“大德育”的教育觀,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管理網絡。一是由政教處——班主任組成一個教育管理網絡;二是由教導處——任課教師組成一個教學育人網絡;三是由總務處——職員組成一個服務育人網絡;四是由少先隊——中隊組成一個活動育人網絡;五是由大隊委干部——中隊干部組成一個自主教育網絡。
3、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拓寬德育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實現(xiàn)方法轉變。
(2)抓課堂滲透,促進德育與各學科有機結合。依據(jù)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準結合點,把德育內容貫穿于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之中。
(3)堅持德育人格化,實現(xiàn)教育活動化。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有計劃的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傳統(tǒng)性教育活動、陣地性教育活動、實踐性教育活動、開放式教育活動,把德育內容貫穿于各項活動之中。
(4)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種制度——家校信息通報制度、家校聯(lián)系卡制度、學校開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統(tǒng)一、目標明確、步調一致、相互配合。
4、從抓常規(guī)管理入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堅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具體化,便于學習,便于操作。一是開展學習“規(guī)范、守則”知識競賽,堅持明理到位;二是執(zhí)行“規(guī)范、守則”,堅持行為訓練到位;三是指導“規(guī)范、守則”,堅持矯正到位;四是教師率先垂范,堅持示范到位,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行為定勢,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從愛生入手,構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堅持從情感入手,著眼于建立一種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學校教育新模式,充分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勵性功能和動力性功能,促進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
(1)廣泛開展愛心教育活動。堅持用愛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用情去感化一切學生,喚醒其自覺力量,使每個學生真正感到成長是幸福,不斷超越自我是幸福。
(2)開展師表形象設計活動。重塑新型師生關系,用理智的愛、健康的愛、嚴格的愛去產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關愛中幫助學生形成自尊、自愛的健康心理品質,用自尊、自愛約束自己的行為。
五、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現(xiàn)狀進行調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研究,尋求解決的辦法。
(2)觀察法: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學生的個性與發(fā)展,以對學生的關愛去打動學生的心,以情動人,教師還要在觀察的基礎上,經常與學生溝通,與家長溝通,與社區(qū)溝通。學生只有通過溝通達到相互理解,才會接受老師、家長或別人的思想教育。
(3)行動研究法:綜合運用電影、電視、網絡、廣播、書籍、刊物、報紙、黑板報、手抄報等多種傳播媒體,充分依靠學生督委會、班委會、隊組織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發(fā)展能力。
(4)個案研究法:選擇個別學生或個別學生群體有針對性地展開調查分析,收集數(shù)據(jù),尋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徑,進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總結經驗,以便推廣。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分階段及時總結經驗或教訓,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時間安排。
(一)起始階段:這一階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計劃。
2、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
3、進行課題研究方面的師資隊伍培訓,開展家庭、社區(qū)和學校德育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活動。成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社區(qū)德育工作委員會、聘請校外德育輔導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組織機構。
4、確定小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德育教育的目標和制定有關管理制度。
(二)實踐研究階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對學校的德育情況進行調研,摸清目前學校德育的基本情況,找到制約學校德育實效性的各種因素,并確定其中的關鍵性因素。
2、加強課題研究的意義的宣傳,爭取得到社區(qū)和廣大家長、全體師生的大力支持,讓德育教育的意識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3、對影響學校德育的各種因素進行調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線,使學校德育成為有效德育。這三道防線:一是學校、家庭、社會聯(lián)動機制,形成第一道防線;二是學校內的各部門、班主任、科任教師要形成整體,有機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線;三是開拓新載體、尋找新途徑、創(chuàng)造新方法,提高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線。
4、建立家庭、社區(qū)與學校的學生聯(lián)系卡,定期相互反饋學生的德育表現(xiàn)情況。
5、組織社會調查,“開展美德伴我行”活動,參與法制宣傳、交通安全宣傳、講科學破迷信宣傳、學知識反賭博宣傳等活動。
6、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自律、自理、自立、自學、自強”的一代新人。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六
師生關系是推動教育活動順利進行不可忽視的教育要素之一,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不僅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積極的影響,也能使教師工作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有利于減輕雙方的心理壓力和疲勞感,進一步強化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和對學生的熱愛??梢哉f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當前教育,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學校教學中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課堂教學關注學科、忽視學生的情況仍然存在。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師生往往急功近利,教學變成了一種任務和負擔,不僅造成大量學生厭學,產生學習倦怠,而且造成許多教師厭教,產生職業(yè)倦怠。反映在師生關系上,一是師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混亂,學生的權利經常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沒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二是師生之間情感關系冷漠、缺乏溝通,不僅沒有建立師生情誼,個別甚至有師生對立現(xiàn)象。
良好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將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研討的焦點。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學導式教學法"。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十分重視師生關系。20xx年中國首屆師德建設論壇會首次正式提出"教育以人為本"的師德內涵。它以鼓勵人的自主發(fā)展為旨意,以教育、愛為核心,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信任人,開發(fā)人的心志,提升人的道德為指南,提倡人的教育。
國外的教育家們更是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建立。他們認為教育家必須是心理學家,依據(jù)心理學提出的學生的情感影響著學生學習結果的結論,更重視研究人的心理勝于研究教法的模式。教育家卡羅爾的一篇論文"學校學習模式"指出了影響學生在校學習程度的主要因素,重點指出了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師生之間良好的和諧關系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影響。近幾年風迷全球的《學習的革命》這本書也就和諧師生關系對學習的影響做了一些闡述.國內外教育專家在無數(shù)的教育論壇中提及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對于教育改革的重大作用,但都未深入研究師生關系如何才能和諧建立,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
同時,我們對個別學生進行了師生關系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當前的師生關系深感不滿和失望,其中,“心里有話最想找誰說”,只有13、7%的人找教師說;只有22.6%的學生與班主任關系和諧,32.5%的學生與與課任老師關系和諧。鑒于以上背景與意義及本校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1、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創(chuàng)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根據(jù)我校師生關系調查報告可知,中學生對喜愛老師所傳授的科目會努力去學,非智力因素會彌補智力因素帶給學習的不足,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使教師獲得學生喜愛成為可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創(chuàng)建這種新型師生關系十分必要。
2、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者應深入了解正在成長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的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他才能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獨立人格是人進入社會的立身之本。獨立人格包括:矢志不移、堅定信仰、求真務實、理性思維、勇于開拓、敢于負責的處事態(tài)度,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質,很難想象在只有師道尊嚴的課堂中能形成這些優(yōu)良品質,所以和諧師生關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礎。
5、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人具有先天的優(yōu)良潛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使這種先天潛能得以實現(xiàn),人的成長是在一個安全的心理氣氛中先天潛能不斷實現(xiàn)的過程;情感活動左右著人的精神世界,把情感活動看作是心理整體機能、提高人的認識的基礎和動力。
三、概念界定。
1、師生關系:是學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是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正式與非正式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師生倫理關系和師生情感關系。
2、和諧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fā)展。它應該體現(xiàn)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fā)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3、和諧班集體: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健康的集體輿論和舒暢的心理氣氛中通過多樣的人際交往、豐富多彩的自覺的主動活動,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獲得健全、充分、全面的發(fā)展而創(chuàng)設的一個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進取的班集體。
4.溝通:字典上“溝通”意義是指“使兩方能通連”。本課題的研究特指師生溝通,即通過師生溝通,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師生偕進。在這里,強調的是師生溝通時所采取的形式,所包含的內容,所涉及的范圍,所采用的策略、技巧。可以這樣說,只要師生有需要,就存在溝通的必要。
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促進我校教育環(huán)境的進一步優(yōu)化,創(chuàng)建默契和諧的師生教育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形成“明德篤行,博學樂究”的良好學風;全體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和教師的綜合素質大幅度提高,形成“為師、為范、講奉獻,善導、善創(chuàng)、求高效”的教風;全體師生“誠信、勵志、篤學、創(chuàng)新”,做到“以人為本、關愛學生,共鑄和諧”,創(chuàng)立一個師生成功、成才的平臺,使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穩(wěn)中有升,努力打造市范校的標準。
本課題組主要在師生關系現(xiàn)狀調查的基礎上,對影響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因素進行分析,從教師、學生、班級、學校、家庭等方面著手探索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一些相關的策略。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七
一、方案詳實,計劃具體,確保了課題有序實施。
課題確定后,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從宏觀方面勾畫出了實施框架。課題立項后,快速進入了行動研究階段,每月均制定了具體的研究實驗計劃,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措施得力。這樣,確保了課題研究有序高效推進。
二、行動研究內容豐富,扎實有效。
自x年二月起,該課題深入扎實地投入到了行動研究階段。三個月來,共計上了三次研討課,開展了三次聽評課活動,在聽評課活動中,邀請了學校領導及同學科教師參與,旨在“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召開了三次會,總結會上我深入詳細地交流了自己的月、月工作總結、課題試驗反思等系列的課題研究試驗資料內容;同時也聽取了領導和眾多教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實驗方案得到了不斷補充修訂,實現(xiàn)了實驗方案科學、合理;進行了三次課題反思活動,通過反思,查找出了實驗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改進了實驗方法,確保了實驗順利實施。開展了一次論文交流活動,通過論文交流便于形成經驗總結,利于課題成果推廣使用。
三、取得成果。
1、通過近半年的研究試驗,課題試驗教師及時總結,認真反思,不斷改進,形成了一篇極具推廣意義的經驗總結論文。
2、通過近半年的實驗,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大大提高,。
3、通過近半年的實驗,教師的課堂導學經驗不斷豐富,方法策略不斷更新,順利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到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形成高效課堂的過渡。
四、資料完整。
課題實施以來,課題試驗教師一直注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并進行分類保管,形成一套完整的課題研究實驗資料,為課題的結題做好了準備。
總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模式研究》這一市級微型課題自申報立項以來,我依據(jù)實施方案,緊張有序地進行了課題實驗,按計劃完成了實驗任務,取得了滿意的成果,達到結題的標準。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八
面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晨讀意識淡薄,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我校學生的晨讀習慣和閱讀水平,我申請了小學語文有效晨讀的研究這一課題,經過半年的研究初見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成果,達到了預定目標?,F(xiàn)將半年來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一)課題的立項。x年12月份,上報《小學語文有效晨讀》課題研究申請,x年1月10日得到市教研室的立項批準,課題編號為1x67。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第一階段(x年12月—x年2月):研究準備階段。
1、確定研究課題;。
2、文獻研究、尋找理論依據(jù)和研究價值;。
3、確定子課題,制定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x年3月-x年4月):課題實施階段。
1、確定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方式;。
3、課題組總結分析實驗情況寫出階段性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x年5月-x年6月):課題總結結題階段。
1、總結實驗結果,匯集子課題成果,撰寫總結報告。
2、結題鑒定。
我校組建了課題研究小組,組長谷利明同志,組員有胡柏、賀春艷、杜苗苗同志。本課題由谷利明同志具體負責實施和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新的量變。事物的發(fā)展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會出現(xiàn)質變。小學語文晨讀也是如此,學生認識一個個漢字,達到一定的量,就能閱讀;閱讀達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讀千賦,則能為文?!?/p>
(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晨讀興趣。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币胧箤W生養(yǎng)成晨讀習慣,就得先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興趣之火。有了飽滿的讀書興趣,學生才會對晨讀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參與的原動力,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晨讀,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某種條件或利用他們已有的其它行為動機和需要的遷移,使晨讀成為他們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教師要善于喚起和利用學生晨讀興趣,促使他們興味盎然地去閱讀、體會,積累語言信息,使語言倉庫里有豐厚的積蓄,需用時,才能游刃有余,寫起文章來,才能妙筆生花。
(一)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問卷、談話、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jù)。
(二)個案分析法:選取有代表性的學生個體作為長期觀察對象,觀察并分析其發(fā)展動態(tài),進行科學比對,最終得出結論。
(三)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既總結切實可行的有效的經驗,以便推廣;也總結存在的問題或失敗的教訓,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本課題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有效晨讀能力,課題研究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種有效提高的方法和形式:
(一)晨讀方法。
1、明確晨讀目標。晨讀內容要明確,這使提高晨讀課效率的前提。如課文的預習、復習,初中必背古詩文。教師應當在晨讀課開始前,最好在前一天的晚上就讓每一名學生明確晨讀課讀什么,達到什么樣的層次。晨讀內容要定量,這是提高晨讀課效率的保障。教師對于晨讀課的任務布置要適中,量的確定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不宜太多或過少,要讓多數(shù)學生有信心完成任務。
2、加強閱讀訓練與指導。以領讀求規(guī)范,學生的晨讀水平參差不齊,即使學生會背誦的文章,也不代表其已經會讀。要讀好文章,晨讀課上教師就要領讀,當然也可以讓一些晨讀能力強的學生領讀,讓大家讀準、讀好、讀出享受。
3、追求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采用集體晨讀,集體背誦,小組賽讀,男女分讀,分角色晨讀、吟誦讀、自由讀、接力讀、表情晨讀、大聲讀、小聲讀和默讀等各種形式活躍晨讀課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加強目標反饋。檢查根據(jù)學生學習層次,注意優(yōu)差兼顧,難易適中。比如讓學困生晨讀詞、段、篇等;中等生聽寫單詞、短語或句子;優(yōu)生復述或背誦課文。只有這樣,才不會使檢查流于形式,才不會使學生養(yǎng)成得過且過的壞毛病。
(二)晨讀形式。
1、齊讀。有利于營造讀書氛圍。聲音洪亮、富于節(jié)奏、大造聲勢的齊讀能快速地讓學生亢奮起來,很快地進入到讀書的情境中去。
2、散讀。散讀,或稱自由讀,最有個性特色,大部分晨讀課采取散讀的方式,需要說明的是,散讀絕對不等于放羊。
3、其他讀書方式。
(1)聲情并茂的范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受到老師情緒感染,入情入境地晨讀,使學生在晨讀時達到音與情融為一體。
(2)詩情畫意地配樂讀。音樂以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塑造形象,把人們帶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喚起人們的情感。當文字與情調相吻合的音樂交相輝映時,便會產生和諧共振的效果。
有效晨讀對語文教學,乃至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主要有以下好處:。
(二)大聲讀書,傾聽自己的聲音,能給自己帶來自信,獲得充實和滿足感;。
(五)長久堅持,形成習慣,量的積累,質的飛躍,知識儲備會漸漸豐厚。
本課題無變更情況。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十九
德育課題本學期重在積極教育,以"為每個學生提供自由平等發(fā)展的時空"的理念為經,以"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為緯,以"心育教育"為核心,夯實常規(guī)德育,創(chuàng)新德育品牌,開創(chuàng)文萃積極德育新風尚。
作為新校,樓道文化是我校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在學校管理中稱之為"校園顯性文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此,我們進行了主題系列的文化走廊布置:
1.校園走廊文化創(chuàng)設完成,二樓運河廊文化。(成果見照片)。
2.開啟四季的約定——記文萃小學特色樓梯文化布置(園區(qū))。
3.那一抹亮麗的教室之美——記文萃小學美麗文萃美麗教室評比活動(園區(qū))。
4.本學期我校新體驗作文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將教學和德育有效結合,本月主題實踐主要圍繞更新樓梯文化,班刊校刊及時更新。
本學期我校為積極創(chuàng)建蘇州市少先隊先進學校而努力,從期初的計劃到期中的實施,再到期末的迎檢都層層落實,最后成功通過了市少先隊的驗收。
1.文心小主播、挑戰(zhàn)主持人(勇敢創(chuàng)新)。本學期文心小主播每周四改成現(xiàn)場直播的方式,力求做到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貼近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播音班級從班主任到播音員、再到外請的學生、老師或家長的參與,都使文心小主播即上學期的廣播大pk后,又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2.小干部、大視野(責任)。文萃小學為增強少先隊員們的責任感、光榮感,進一步加強少先隊自身建設,將少代會開成少先隊員們喜歡的會議,精心設計了"文萃最強音"的新形式,召開少先隊員代表大會選舉文小第一批大隊干。這些小干部們個個認真負責,每天準時到自己的崗位,從校門口禮儀崗到餐廳、走廊禮儀崗,每天都穿梭著他們勤奮巡視的身影。學校的小紳士小淑女餐桌,文明靠右行的進步都凝聚著他們的汗水和辛勞。
3.莊嚴入隊,我驕傲(責任)。本學期我校利用少先隊日,為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少先隊員佩戴了光榮的紅領巾,開展了以"鮮艷的紅領巾飄起來"為主題的少先隊入隊典禮。
4."一幫一,我能行"(合作感恩)。一個奮發(fā)向上、團結友愛的班集體,能充分地激發(fā)每個學生內心的集體榮譽感。一些平時表現(xiàn)一般甚至比較落后的學生,生活在這樣的集體里,也會很快地發(fā)生變化。因此,本學期少先隊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了"一幫一"活動。不僅僅是學習上的互助,相互監(jiān)督,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互相幫助,相互提醒,相互關心。隨著"一幫一"小組的大力開展,文萃小學的每個班級都將成為一個奮發(fā)向上、團結友愛的集體。
5.小記者海選(堅韌勇敢)。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發(fā)掘和培養(yǎng)更多的小記者人才,大隊部本學期舉辦了首屆小記者海選大賽,招募優(yōu)秀的小記者,給同學們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此次活動,不僅為懷揣記者夢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而且激發(fā)了他們擔當學校小主人翁的決心和勇氣,為學校少先大隊今后順利開展活動奠定了基礎,為孩子們的小學生活增加了亮色。
6.《陽光語露伴我行》隊會。本學期為了迎接蘇州市少先隊先進學校的驗收,參加省級少先隊課的比賽,王麗老師的《陽光語露伴我行》隊會錄像課完成,并遞交到上級部門參賽。
7.多姿多彩班隊會(創(chuàng)新感恩責任)。本學期的班隊會以班級、年級為單位處處開花。有三(2)班的孝道主題體驗活動,三(1)班的誦經進班,三(5)班的西餐禮儀我來學,四年級的《十歲生日我感恩》等等。
8.裝修少先隊隊室完成。
1.世遺青少年基地成立(責任)。為了增強世界遺產傳承意識,激發(fā)學生對大運河申遺的熱情營造新學年的良好氛圍,我校在開學初舉行新學年開學典禮暨"世界遺產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儀式。
2.保護小眼晴(責任)。為了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增強學生愛眼、護眼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學生眼保健操技能水平,本學期開展了文萃小學第一屆眼操比賽,使學生明確保護視力的重要性,掌握做眼操的正確方法。
3.親親吾師,悠悠我心。(感恩)本學期值此教師節(jié)之際,開展了親親吾師,悠悠我心教師節(jié)系列慶?;顒?,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畫筆畫出心中最愛的老師,或優(yōu)雅,或帥氣,或童真,都通過學生的體驗,將感恩教育溶入其中。
4.爭當"漢字英雄"。(責任堅韌)漢字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本學期開展了這項集綜藝性和知識性于一體,將文化和娛樂相包容的活動,普及中華經典漢字,各班識字最多的孩子傾情參與,一筆一劃寫字的體驗中,滲透一心一意做人。漢字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文萃小學德育課題階段匯報暨校園"漢字英雄"決賽。
5.圖書義賣,愛心行動。(感恩)本學期的校園書香節(jié)積極體驗活動中的《圖書淘淘樂》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施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動。
6.秋季綜合實踐活動(勇敢合作)本學期秋游通過四個年級不同德育基地的體驗,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認知社會、品嘗艱辛、理解工作、懂得分享、學會合作,從而培養(yǎng)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秋來風物別樣情,文萃學子遠山行——記文萃小學一二年級秋季綜合實踐活動。
一、"陽光語露""心理小故事"伴我行。
積極陽光從會說話做起。我校陽光語露"親子篇""師生篇""伙伴篇"三大篇章確立后,10月舉辦了文萃小學陽光語露分享會,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師生滿懷憧憬與感恩。心理小故事校本教材編寫完畢,從本學期起每周五的晨會,都是班主任和學生們分享心理小故事的美好時刻。精彩紛呈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記錄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二、知心哥哥、姐姐引我行。
本學期為達成學校對孩子"發(fā)展心育教育,滲透積極德育理念"的美好愿望,11月,我校又一次舉行"大手拉小手,幸福牽著走"知心哥哥、姐姐的聘任儀式,這是學校心理特色的重要內容和延伸。同月,"知心哥哥姐姐進校園"系列活動之"聽哥哥姐姐話成長"主題活動拉開帷幕。18名大學生走進班級,與孩子們分享成長中令人難忘的經歷。有的講述自己如何樹立理想、勇于進取的歷程,有的訴說自己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艱辛,有的感恩遇到好師長的幸運,有的回味珍貴的友誼帶來的溫暖和力量……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如甘甜的雨露,滋潤著孩子的心靈;更如一個個明亮的燈塔,指引孩子前進的方向。
三、"心理體驗"快樂行。
11月,我校進行了秋季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近自然,走進自然,在自然中享受別樣風情。我們還舉行了三、四年級學生在花卉植物公園進行了心理團體體驗活動。讓文萃娃們品嘗了艱辛、懂得了分享、學會了合作和競爭,培養(yǎng)了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相信這將是給孩子們上的一堂最精彩的自然課!
四、"文萃精神"促我行。
文萃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具備一種積極的"文萃精神"。7月,在學校教師研究發(fā)展院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文萃精神"大討論活動后,10月,我校舉辦了"薈文心精神,萃桃李芬芳"為主題的文萃精神大討論語錄的揭曉,呈現(xiàn)了匯聚文萃教師智慧的文萃精神語錄:樂觀向上的感恩心、忠誠愛校的責任感、信任團結的合作情、積極主動的行動力、堅韌求精的敬業(yè)勁。這些凝練的語錄,桃李的芬芳自此綻放在文萃校園的每個角落,感染文萃的每一個孩子,教育孩子也要成為一個具有"文萃精神"的文萃人。
五、"積極溝通"助我行。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使學生積極向上。10月,我校舉行了"積極溝通訓練營",減輕教師們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壓力,更好地適應快節(jié)奏的生活。11月,我校舉行了教師積極溝通心理拓展活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點滴時光變成歡樂的音符,文萃教師們不僅收獲了團結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而且還學會了更多家校溝通方法。
2.家長報《大手牽小手》。家長志愿者定期編輯家長報《大手牽小手》第三期,給家長一面"鏡子"。每位家長參與其中,檢查其子女的言行,在教育方式、目標總體上,能夠與學校要求保持一致,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4.家長志愿者愛的回饋。(感恩)本學期繼續(xù)延續(xù)上學期對家長志愿者進行愛的回饋,計劃在24日上午優(yōu)秀家長志愿者頒獎后,施老師將對優(yōu)秀家長志愿者和學生做一個小時的親子溝通訓練,以此來激勵家長們繼續(xù)為學校做出貢獻。
二、本學期課題研究主要成果。
1.心理故事校本教材。
3.運河廊,春夏秋冬樓梯文化墻,少先隊室打造。
5心理劇《蛻變》。
6.少先隊建隊錄視頻、《陽光語露伴我行》隊會錄像課視頻。
7.第五期心理報《文心報》出刊。
三、課題研究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存在問題:
1.研究團隊年輕,骨干教師較少,經驗尚淺;理論學習仍不夠。
2.本學期撰寫德育方面的論文、案例評析不多,課題實施課程中,沒有時時圍繞"積極"這一課題核心理念,缺乏針對性,特色不夠凸顯。
改進措施:。
1.發(fā)揮年輕群體思維活躍、勇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群策群力,把課題做深做透。
2.緊緊圍繞主課題積極體驗的理念,以我校六個積極品質為核心,開展各項活動。
3.課題實施過程加強計劃性、前瞻性,將德育課題理念凸顯。
德育課題結題報告篇二十
“構建社區(qū)、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德育網絡研究——以鄂爾多斯東勝區(qū)為例”(項目編號ngjgh2014138),是我校結合教學實際于20xx年6月9日提出并申報立項的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的一般項目。課題主持人梁月琴,成員包括:代娜仁圖雅、黃永勝、劉蒙蒙、額尼日樂。1年來,在領導的精心指導下,課題組全體成員積極參與,認真實踐研究,課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具有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成果。隨著研究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我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課題研究工作也達到了預期目標,可以結題?,F(xiàn)將本次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研究課題申報后,我們立即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認真做到研究課題、人員、獎懲三落實。為確保課題研究工作有序開展。我們將課題研討工作劃分為以下六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前期研究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進行課題研究前期準備籌劃,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討論搜集有關文獻,確定研究內容,制定研究目標、途徑、方法,撰寫實驗研究方案,進而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充分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形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研究設計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設計針對社區(qū)德育和家校德育的訪談提綱,充實本研究文獻庫及資料庫為本研究提供一手資料和研究的基礎。
第三階段:訪談調查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隨機抽取鄂爾多斯東勝區(qū)的6個社區(qū)以及對應社區(qū)管轄的學校和家庭,以訪談的方式開展實地調研。
第四階段:中期報告形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整理訪談記錄,撰寫調研報告、進行現(xiàn)狀分析。
第五階段:成果形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通過組織對有關文獻的學習,撰寫論文,交流心得、反思,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符合實際的構建思路。
第六階段:課題結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通過前面階段的調查研究,課題組成員進行認真反思與總結,將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成果整理檔案,形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接受上級驗收評估。
針對e市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網絡的基礎條件進行調研,重點調研家庭、社區(qū)、學校三者之間是否有合作教育模式,達到了什么程度,了解當前“三位一體”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根據(jù)當?shù)氐默F(xiàn)有基礎,有針對性的進行“三位一體”德育網絡策略研究。
基礎上,通過比較法和個案分析法尋求構建“三位一體”德育教育的協(xié)同機制方法,為e市德育教育提高有效性提供建議并以點帶面為類似問題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
課題研究小組成員緊密圍繞“構建社區(qū)、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德育網絡”這一主旨,積極研究探索新形勢下如何通過構建良好的德育網絡以突出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課題組成員認真實施研究工作,首先是每個課題組成員能夠堅持搜集文獻資料,通過不斷學習來強化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其次是課題組堅持每個雙周開展一次課題研討的,通過課題組成員的互相交流,在研討中發(fā)現(xiàn)自我、提高自我,進而整體促進科研工作的進行;再次是課題組成員堅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每人寫一篇相關小論文或反思文章,把理論從實踐當中抽象出來再予以總結;最后是課題組成員能夠堅持細心觀察、認真研究工作態(tài)度,認真做好個案分析,堅持事實求實,在工作中沒有半點虛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255621.html】